读安妮日记心得

2024-05-13

读安妮日记心得(精选7篇)

读安妮日记心得 第1篇

“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只要这一切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你能相信这是出于以为13岁女孩之手的文字么?如果是现在当然不相信,但请把时间调到二战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写出这样既忧郁又向上的文字应该是合乎情理的吧。

这就是安妮?弗兰克,德籍犹太人.她留下来的日记使她名闻遐迩.15岁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她的日记成为二次大战期间纳粹消灭犹太人的最佳见证,日记中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

是的,安妮在她的日记里倾诉这一切:对母亲的不满,对父亲的敬佩,对彼得的爱意,对胜利的希望。有消极也有积极,有恐惧也有欢乐。日记里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安妮。常有人说小孩子怎么会有消极的一面,我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常有人将自己的文章写的很假,并没有"我笔写我心”.而安妮的日记将一个少女的烦恼都实话说了出来,这让我不禁又许多共鸣之处,即使我们并不生活在一个年代里.

本书大致讲了安妮一家为了逃避德国人把犹太人送往集中营的惨剧,逃到了她父亲公司楼顶的密室里,在那里度过了2年多的时间.与他们住在一起的还有凡达一家和一位牙医.在那个密室里,白天不能说话因为下面是在工作的德国人,而且始终不能拉窗帘.晚上只能靠听收音机来了解外面的情况.炮声不断,随时都可能被德军发现.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妮却在日记里仍表现出对战胜的希望,这是我所敬佩的!

同时安妮在日记里阐述着自己对彼得的爱意,这是每个少女都会有的青春期的懵懂.彼得是凡达夫妇的儿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在安妮受不了母亲的封建思想是就会去找彼得获得思想上的宽慰.

在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充满可怕的,因为日记搁笔的那一天就是安妮一家被发现送往集中营的那一天.不知道安妮在那里受了多少的虐待……总之从她在密室的日记中也大可看出战争的残忍.从此我比从前更迫切的渴望世界和平!哼,可恶的希特勒,那个连一只老鼠死了都会掉眼泪的人竟对自己对犹太人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感觉的人也配在这世界上存活过吗?如果当初隆美尔暗杀死了希特勒,那么百姓的苦难也会提前收尾!

“密室里一阵强烈的骚动,大家苦盼已久、谈了又谈但似乎美好得太像童话的解放,真的变成现实了吗?今年,1944年,会给我们带来胜利吗?我们还不知道。不过,希望已经在我们心中复活了,这股希望给了我们新的勇气,使我们再一次坚强起来。我们必须勇敢地忍受这所有的恐惧、穷困和苦难,现在我们关键是要保持镇静和坚定。现在比以往更需要咬紧牙关不叫苦。”这是安妮日记里的一小篇,让我看了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力量.我想正如安妮面对困难那样,再坏的事情,再不安的过程也总有结束的时候.

安妮弗兰克,她给了我充满信心活下去的动力,给了我阳光,给了我少女的共鸣!

松江一中

读安妮日记心得 第2篇

●范亦心

如果你处在战争的环境,一直隐藏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密室中,你会有什么感受?1942年7月,13岁的犹太女孩儿安妮和其他7个人为了躲避纳粹的追捕,开始长达两年多的密室生活。

《安妮日记》这本书就是安妮在密室中真情实感的流露。

在与世隔绝的密室中,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不能打开窗户,还要提心吊胆提防轰炸。安妮没有向命运屈服,坚持记日记,从不绝望,从不放弃。1944年8月4日,由于有人告密,安妮一家和朋友们被抓进了集中营,只有安妮的父亲一人生还。

我不敢相信安妮居然熊在那么混乱的环境中写出这么多优秀的日记。“只要我还活着,能看见阳光,这无云的天空——只要这一切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无论如何我也要坚持下去,克服我的苦闷,给自己找出一条路来!”你能相信这些话语出自一个13岁孩子之手吗?这些文字鼓舞人心,让我们看到了安妮在黑暗中的勇敢和乐观!

而我呢?妈妈去上班,爸爸有事情,让我一个人在家。我打开了房间里所有的灯,生怕哪里跳出一个人把我抓走。还有弹琴。那首复杂的练习曲我怎么也弹不好,这里没弹正确,那里节拍没对上……我又气又急,火一下子冒了上来。“费脑细胞的事,我再也不干了!”我重重地拍打琴键发狠地说。琴发出了一阵阵吱呀吱呀的噪音……缺乏勇敢和乐观,这就是我与安妮的最大区别!

“希望已经在我们的心中复活了,这希望给了我新的勇气,使我再一次坚强起来!”安妮的身上,具备了许多我们身上缺少的东西。她从多个角度谈论战争与和平,谈论人性。她的快乐、期望、悲愤、寂寞、苦闷以及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对未来的向往,让我们心生震撼。更可贵的是,安妮一直用真善美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言行,不断地自我批评并努力改正……她是我们的榜样!

一朵娇嫩的小花凋谢了。我们要热爱和平,学会在挫折面前不低头,在黑暗中不屈服,勇敢地坚持下去!

(314300)浙江省海盐县实验小学

简评

安妮日记 第3篇

SATURDAY,JUNE 20,1942

Writing in a diary is a really strange experience for someone like me.Not only because I've never written anything before,but also because it seems to me that later on neither I nor anyone else will be interested in the musings of a thirteen-year-old schoolgirl.Oh well,it doesn't matter.I feel like writing,and I have an even greater need to get all kinds of things off my chest.

"Paper has more patience than peo-ple."I thought of this saying on one of those days when I was feeling a little depressed and was sitting at home with my chin in my hands,bored and listless,wondering whether to stay in or go out.I finally stayed where I was,brooding.Yes,paper does have more patience,and since I'm not planning to let anyone else read this stiff-backed notebook grandly referred to as a"diary",unless I should ever find a real friend,it probably won't make a bit of difference.

Now I'm back to the point that prompted me to keep a diary in the first place:I don't have a friend.

Let me put it more clearly,since no one will believe that a thirteen-yearold girl is completely alone in the world.And I'm not.I have loving parents and a sixteen-yearold sister,and there are about thirty people I can call friends.I have a throng of admirers who can't keep their adoring eyes off me and who sometimes have to resort to using a broken pocket mirror to try and catch a glimpse of me in the classroom.I have a family,loving aunts and a good home.No,on the surface I seem to have everything,except my one true friend.All I think about when I'm with friends is having a good time.I can't bring myself to talk about anything but ordinary everyday things.We don't seem to be able to get any closer,and that's the problem.Maybe it's my fault that we don't confide in each other.In any case,that's just how things are,and unfortunately they're not liable to change.This is why I've started the diary.

To enhance the image of this long-awaited friend in my imagination,I don't want to jot down the facts in this diary the way most people would do,but I want the diary to be my friend,and I'm going to call this friend Kitty.

Since no one would understand a word of my stories to Kitty if I were to plunge right in,I'd better provide a brief sketch of my life,much as I dislike doing so.

My father,the most adorable father I've ever seen,didn't marry my mother until he was thirty-six and she was twenty-five.My sister Margot was born in Frankfurt am Main in Germany in 1926.I was born on June 12,1929.I lived in Frankfurt until I was four.Because we're Jewish,my father immigrated to Holland in 1933,when he became the Managing Director of the Dutch Opekta Company,which manufactures products used in making jam.My mother,Edith Hollander Frank,went with him to Holland in September,while Margot and I were sent to Aachen to stay with our grandmother.Margot went to Holland in Decem-ber,and I followed in February,when I was plunked down on the table as a birthday present for Margot.I started right away at the Montessori nursery school.I stayed there until I was six,at which time I started first grade.In sixth grade my teacher was Mrs.Kuperus,the principal.At the end of the year we were both in tears as we said a heartbreaking farewell,because I'd been accepted at the Jewish Lyceum,where Margot also went to school.

Our lives were not without anxiety,since our rela-tives in Germany were suffering under Hitler's anti-Jewish laws.After the pogroms in 1938 my two uncles (my mother's brothers) fled Germany,finding safe refuge in North America.My elderly grandmother came to live with us.She was seventy-three years old at the time.

After May 1940 the good times were few and far between:first there was the war,then the capitulation and then the arrival of the Germans,which is when the trouble started for the Jews.Our freedom was severely restricted by a series of anti-Jewish decrees:Jews were required to wear a yellow star;Jews were required to turn in their bicycles;Jews were forbidden to use streetcars;Jews were forbidden to ride in cars,even their own;Jews were required to do their shopping between 3and 5 P.M.;Jews were required to frequent only Jewishowned barbershops and beauty parlors;Jews were forbidden to be out on the streets between 8 P.M.and 6 A.M.;Jews were forbidden to attend theaters,movies or any other forms of entertainment;Jews were forbidden to use swimming pools,tennis courts,hockey fields or any other athletic fields;Jews were forbidden to go rowing;Jews were forbidden to take part in any athletic activity in public;Jews were forbidden to sit in their gardens or those of their friends after 8 P.M.;Jews were forbidden to visit Christians in their homes;Jews were required to attend Jewish schools,etc.You couldn't do this and you couldn't do that,but life went on.Jacque always said to me,"I don't dare do anything anymore,'cause I'm afraid it's not allowed.”

In the summer of 1941 Grand-ma got sick and had to have an operation,so my birthday passed with little celebration.In the summer of 1940 we didn't do much for my birthday either,since the fighting had just ended in Holland.Grandma died in January 1942.No one knows how often I think of her and still love her.This birthday celebration in 1942 was intended to make up for the others,and Grandma's candle was lit along with the rest.

1942年6月20日,星期六

写日记对我来说真是个很奇怪的经历,不只是因为我从来没写过这种东西,更因为我觉得长大后我或是别人都不会对一个13岁小女生的苦思冥想感兴趣的。好吧,不管了,现在想写就写吧,现在的我更需要一吐为快。

这两天我觉得有点郁闷的时候想到一句话:“纸比人更有耐性。”我双手托腮,倍感无聊又无精打采,心里纠结着是要待在屋里还是出去。最后还是哪儿也没去,陷入了沉思。的确,纸是比人更有耐性,然而我没打算让任何人看这本俗称“日记本”的硬壳笔记本,除非我能够找到一个真正的朋友,否则的话,也没多大区别。

现在,我要谈一谈是什么原因促使我写日记的:我没有朋友。

让我说得更明白点儿吧,因为没有人会相信一个13岁的女孩儿在这个世界上是完全无依无靠的,而我的确也不是。我有爱我的父母,一个16岁的姐姐,也有那么30个左右能称为朋友的人。我还有一群追求者,他们爱慕的视线始终无法从我身上移开,有时候还得通过镜子碎片的反光才能看一眼我在教室里的样子。我还有家人、慈爱的婶婶和一个温暖的家。表面上看起来我拥有一切,当然除了一个真正的朋友。我能想到的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间都是快乐的。我不想让自己诉说那些每天都会发生的平凡琐事了。我们似乎不能靠得更近,这也许是我的问题,因为我们不能相互信任。不管怎么说,事情就是这样。很不幸的是,情况也不会有什么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我开始写日记的原因。

为了提升想象中期盼已久的朋友形象,我并不想像大多数人那样事无巨细地在日记里描述,而我希望的是日记能够成为我的朋友,我打算给她起名叫凯蒂。

如果我直接进入主题的话,根本没有人会明白我对凯蒂说的是什么。所以尽管我不喜欢这样,但最好还是简单地介绍一下我的生活吧。

我的爸爸,是我见过的最可爱的爸爸,直到他36岁的时候才娶了当时25岁的我妈妈。我姐姐玛戈特1926年出生在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我是1929年6月12日出生的,我一直在法兰克福生活到4岁。因为我们是犹太人,我爸爸在1933年移民到了荷兰。当时,他已经是荷兰欧佩克达公司的常务董事了,这家公司是生产制作果酱中所用设备的。我的妈妈名叫伊迪丝·霍兰德·弗兰克,9月的时候跟爸爸一起移民到了荷兰,当时我和姐姐被送到了亚琛市的外婆家。玛戈特12月的时候去了荷兰,紧接着第二年2月,我被当作是给玛戈特放在桌上的生日礼物也被带到了荷兰,而且马上就上了蒙特梭利幼儿园。我一直在那里读到6岁,接着上了小学一年级。我六年级时候的老师是科普卢斯夫人,她同时也是校长。六年级结束的时候,我和科普卢斯夫人在伤心道别时都流了眼泪,因为我被犹太公立中学录取了,而玛戈特也在那里上学。

我们的生活并不是无忧无虑的,因为我们在德国的亲戚仍然饱受希特勒反犹太法律的迫害。在经历了1938年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后,我的两个舅舅也逃离了德国,去北美洲避难。我年迈的外婆来与我们一起生活,当时她已经73岁了。

1940年5月以后,几乎就没什么好日子了。首先是战争爆发了,紧接着是停火协议,之后德国人就来了。对于犹太人来说,麻烦也就开始了。我们的自由受到了一系列反犹太法令的极大限制:犹太人必须佩戴黄色的星星作为标志;犹太人必须上缴自己的自行车;犹太人禁止乘坐有轨电车;犹太人禁止乘坐小汽车,即使是自己的车也不行;犹太人只能在下午3点到5点的时候买东西;犹太人只能在犹太人经营的理发店和美容院理发或美容;犹太人在晚8点到早6点之间禁止上街;犹太人禁止进入戏院、电影院以及任何其他娱乐场所;犹太人禁止使用游泳池、网球场、曲棍球场以及任何其他运动场地;犹太人禁止划船;犹太人禁止在公共场合参与任何体育活动;犹太人禁止在晚8点以后出现在自己或朋友的花园中;犹太人禁止到基督教徒家里拜访;犹太人必须就读犹太人学校,等等。你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但是生活仍旧得继续。雅克经常跟我说:“我什么都不敢做了,因为怕违反了禁令。”

我与《安妮日记》 第4篇

时光荏苒,当年曾向安妮·弗兰克一家伸出援手、在其藏身岁月中坚持接济他们的米耶普·吉斯(安妮父亲的秘书),如今也已是高龄96的白发老妇。今年的6月7日,美国的安妮·弗兰克中心在曼哈顿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演出活动,以此纪念这位早逝的犹太少女的75岁诞辰。而吉斯亦接受了该中心执行董事伊丽莎白·费里克为《人物》杂志而做的专访,与之谈起了她的朋友安妮·弗兰克在那段非常岁月中的点点滴滴。

1941年,12岁的安妮应邀参加吉斯的婚礼,而当时纳粹的铁蹄已踏上了荷兰的土地。

“我结婚的那天安妮身穿公主裙,头戴相宜的帽子,看上去非常漂亮。她一头乌油油的秀发光泽亮丽,一看便知她为此颇费了一番心血。我们很快便沉浸在欢庆的气氛中并暂时忘却了烦扰着我们的忧虑与不安。说实在的,我们中没有人真的相信事情会变得像后面那么糟。”吉斯如是回忆道。

1942年,安妮16岁的姐姐玛各被强令前往纳粹的劳动集中营,弗兰克一家被迫匆忙搬进父亲奥托工作之地的密室。在那里,吉斯已经为他们打点好了一切。

“恐惧与不安在他们的住所内蔓延开来,然而人人都尽可能对此避而不谈。为了给他们准备些生活必需品,我和汉克(吉斯的丈夫)还曾尝试着以雨衣为掩护,将成堆成堆的衣服和鞋子运往密室。第二天清早,我骑车来到弗兰克家的公寓,看到小安妮还穿着一身睡衣,站在那儿,睁大着眼睛,惊奇地面对着她人生中的重大变化。那天正好下雨,于我们而言却是有利的时机。我和玛各两人以平稳的速度蹬着自行车以防怀疑。当我们终于到达‘办公室’ 时,玛各因她眼前的景象而变得目瞪口呆。我于是领着她爬上了阶梯。”

在那些后来探访密室的日子里,吉斯常常与安妮促膝谈心。在吉斯的眼里,安妮的身上富有年轻人的特征——迅速成长、走向成熟。

安妮的身形之变化可谓是突飞猛进,没过多久她的鞋子就已不合穿了。有一天,吉斯偶然发现了一双虽是二手的却保养得不错的红色高跟女式无带浅口轻便鞋。吉斯把它们送给了安妮,后者对此表现出了掩饰不住的极大的兴奋。安妮正在迅速地长成一名年轻的女子,然而她却被迫藏身于这小小的密室之中,满怀着与她年龄不相称的忧虑与烦恼。除却战争,她也渴望能够与人谈论服装与时尚——和大多数的女孩子一样,她深深地喜爱着这些富有诱惑力的东西。吉斯是这样评价安妮的:“我相信安妮从不放弃希望,尽管她一直在忧虑。她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并且始终渴求着自由。”

显然,由于告密者提供的情报,1944年8月4日,纳粹军人包围了他们藏身的楼房,并将他们全部搜捕。

每当回忆起这可怕的一幕,吉斯仍心有余悸:“那一天我进城去代他们一家购物,我答应安妮我会尽快回来并和她好好谈一谈。11点钟左右时一个男人闯了进来。他手里攥着一把左轮手枪,并指向了我和我的合作伙伴们。我们全都吓呆了,身子动弹不得。我听到过道里传来了一个德国士兵尖锐的声音,他不停地咆哮和咒骂着,不断有可怕的字眼从他嘴里蹦出。我被他冠上了‘背叛者’的罪名。我还没有弄清楚我的朋友们出了什么事,就听见他们的脚步声沿着走廊和木制楼梯逐渐逼近。我只能用‘垂头丧气’这四个字来形容他们当时的表情。”

尽管不知道德国兵们是否会返回,米耶普和她的丈夫及其伙伴们还是走进了那间惨遭洗劫的密室。

“在一片狼藉之中我一下子就注意到了安妮的那本扎着桔红色布条的日记本。我知道对她而言这本日记本有多么珍贵。我让一位伙伴帮我拾起安妮所有的文稿,但我们非常害怕纳粹军官会回来抓我们。后来我把日记本藏到了我书桌的抽屉里。我从未受好奇心的引诱而试图翻看它,因为我明白它是属于安妮个人的秘密。我相信安妮一定会回来,到时我将把它归还给她。”

不幸的是,吉斯从那以后就再也没能见过安妮;然而战后已是一名母亲的她却于欧洲胜利日后的一个月在她的办公室里见到了奥托·弗兰克——安妮的父亲。

读《安妮日记》有感 第5篇

在终日沉浸于乏味枯燥的各种数字、公式、代码之余,终于有幸读到一本这样的名著。其实关于名著,只是曾经作为好奇看过像《水浒传》、《三国演义》这样的,而从来没有以一种品味作品内涵的姿态读过一本像这样的书,这本书的引人入胜可能并不是它有多么的华丽辞藻,而是他给我们带来如此强烈而又真实的感受。其实很早以前就在语文课本中读到过《安妮日记》的一部分了,当时就有一种把它继续读完的感觉,可是后来大概是学习忙碌的原因吧,一直没有时间重新拾起,如今正好有机会,索性就把它翻来继续读完。

翻开书,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安妮日记》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了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一群为了躲避德国纳粹围捕的犹太人苦难的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争与种族灭绝的阴云仍旧布满天空,虽然战争境况对德国纳粹来说越发紧迫,但是,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杀戮却仍在不断加剧,盖世太保的铁爪几乎伸向了每一个无辜的犹太人,上演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浩劫。

安妮是位普普通通的犹太少女,和所有其他孩子一样拥有同样质朴的梦,过着充满幻想与烦恼的生活,1942年7月,正当安妮过完13岁生日,突然迫害犹太人的乌云笼罩了荷兰的整个天空,杀戮的血腥几乎蔓延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恐怖的叫人窒息,她不得不选择匆忙随着自己的家人躲到父亲公司的“密室”里躲藏。

就这样,安妮•弗兰克随着一家人躲在了父亲公司的顶楼上,随后又来了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然后是一位犹太医生。狭小的空间里,8个人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得不凑几块零散的破布织起几面窗帘,工人们上班时间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些许打破禁忌,8个人的生活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事供给食品和生活用品,一个破旧的收音机,大概是他们除了外面的好友唯一获知外界一切的途径了。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对安妮这样一个正处于青春期好动多话的13岁女孩来说,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整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的严格的限制,简直就像地狱一般。这一切几乎要把安妮逼疯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相反却长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田野。安妮想成为作家和记者的美丽愿望在当时那股势不可挡的黑暗洪流下显得那么脆弱,像闪着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写道:“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在此同时,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带着心中不可泯灭的希望!

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长期8个个性不一的人处于这样一个条件恶劣的狭小空间,面对每天提心吊胆的恐惧,面对每天索然无味的生活,面对每天陈词滥调的话题,面对饥饿,面对寒冷,相互之间的厌恶,相互之间的包容,母女间的矛盾,父女间的理解,男女间的爱恋、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的形形色色的表现,都在她笔下刻画的淋漓尽致,纳粹恐怖下一个最真实的画面,最真实的感受,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可以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窒息的深刻。

经过密室中无数个漫漫日夜,安妮由一个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成功蜕变成了一位成熟的少女。在安妮的15岁生日时,安妮有了惊人的成长。她已将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会层次,开始思考男女平等等问题了:“现代妇女要争取完全独立的权利了!”“但独立也不够,妇女还应该获得尊重!”“我谴责的是我们的价值系统,和不承认女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多伟大、多困难,同时也多美的男人!”实在让人难以想象的那样一个战火蔓延、人人自危、无数人倒在血泊中的时代,身居密室接近两年的十五岁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见地谈起了男女平等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读到此处,我不禁感叹,战争能摧毁一切,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

阅读《安妮日记》时,残酷战争背景的下,我们得到更多不是战争带来的苦难、绝望,相反却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贯彻始终。有一种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细节随处可见,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一次,她写到:“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她活在整个世界人类最柔软的那个角落,却像寒冷时亮起篝火,沮丧时点起的星光,仿佛有她在,人在绝望的时候就会看到朝阳。

艰难的日子无期消磨着,但她永远有那么一点期待,也许战争结束了,她又可以上学,又可以看见他,又可以开心的,开心的干好多的事情„„

眼看同盟军就要胜利了,苟且的生活马上就要到头了,正当所有人满怀期待的重获新生时,他们不幸被无情的纳粹发现了,安妮和所有人一样被带到了集中营,随后的日子,爸爸的杳无音讯,妈妈的去世,姐姐的突然离去,一个原本充满希望的春天,安妮在疾病和悲伤中悄然离去„„

读《安妮日记》有感 第6篇

读《安妮日记》有感1

我把《安妮日记》读完了,我今天不写希特勒和犹太人,而来写写里面的快乐小天使——安妮,读《安妮日记》有感300字。她实在令我无法忘怀,她那灿烂的笑让我难忘,她与母亲的吵闹令我难忘,她悲伤时的痛哭更加令我难忘......

我总觉得她跟我的脾气一摸一样,)都喜欢大吵大闹,(当然也跟我一样喜欢和爸爸妈妈顶嘴,但是唯一不同的是我每天快快乐乐的生活心情都能那么好。而她却每天都愁眉苦脸的一点也不快乐,我读书的时候一直在想:如果她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的话那会不会是另一个我呢?这个问题我始终想不明白。可是我知道我就是我没有一个人可以代替。当然我不会为了这个问题而每天愁眉苦脸,你肯定仍然是会看到每天快乐的我哦!

每个人都是个天使只要做好真正的自己,不去为了学习而痛苦、不去为了问题而悲伤、不去为了亲人而长吁短叹,记住只有做好真正的自己,生命才会更加精彩!

读《安妮日记》有感2

一翻开书,读完前言,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的心里也特别酸楚。前言主要讲了1933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全面推行独裁统治,猖狂迫害犹太人。安妮就是其中一个犹太人,于是他们一家在那一年夏天逃往荷兰,落脚于阿姆斯特丹,住在她爸爸公司里的秘密后屋。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写的就是在秘密后屋里的生活。(从第11篇到最后一篇)

看第三篇日记的时候,我就特别同情当时还活着的安妮。1938年那次大屠杀发生后,她年迈的外婆只好投奔她们家,两位舅舅逃亡美国。1940年5月以后,他们的好日子迅速消失了:先是德军杀向荷兰,然后是荷兰军队投降,接着是德国人占领,从此他们的苦难就真正临头了。迫害犹太人的法令一个接一个迅速出笼,什么犹太人必须戴一个黄星标记啊,犹太人一到晚上8点钟便禁止犹太人出门,甚至连坐在他们自家的花园里也不行。 1942年安妮的外婆去世了。虽然我的外公也去世了,但如果拿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去跟安妮那时的条件比的话,那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啊!可是在那种条件下,安妮依然坚强地活了两年。而我,一点点苦都承受不了,更何况在那种情况呢?我觉得我要向安妮学习,学习她的坚强,乐观……

读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读《安妮日记》有感3

去年暑假,我读了世界名著《安妮日记》这本书,它的作者是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安妮·弗兰克曾被世界人民称作——永远的天使。她也是我最崇拜的作家。

《安妮日记》这本书是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十三岁的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他们在密室里生活了二十五个月之久。这段时间,安妮用她的笔,记录下在狭窄的空间里自己的成长。在面对死亡的恐惧中,她开始思考战争、自然、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

大家为了纪念这位永远的天使——安妮·弗兰克,特意拍了《安妮日记》这本书,《安妮日记》这部电影,造了安妮·弗兰克的纪念馆。

安妮·弗兰克在写完《安妮日记》这本书后,留下了一句话,她说:“我能感受到百万人所遭到的苦难,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生活看做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这句话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令我一生受用不尽。

这本书令人的泪水流个不停,但却让我有了对生命的感悟。

读《安妮日记》有感4

读《安妮日记》让人感到犹太人生存的艰苦,还能感到德国那个盖世太保当时抓犹太人的狠,我常想:这个盖世太保为什么要抓犹太人呢?难道犹太人对这个世界有害吗?

《安妮日记》主要讲了安妮一家因为盖世太保抓捕而逃到她们爸爸公司里,过起了密室生活,随后又有许多人加入了密室生活。读了这一本书我感触很深,安妮她们那个时代是艰苦的,同时让人们觉得那个盖世太保实在是太坏了,所以我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要努力学习为国争光。安妮的一生也是痛苦的,没有在盖世太保的手下死亡,却在15岁时得了伤寒而死亡。不过在之前那些痛苦的经历,她还是乐观面对生活。不像我,有时候遇到一点困难就哭泣,而她竟然躲过了盖世太保的杀劫,她让我感到敬佩!

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要乐观面对生活!

评:你含着真慎认真阅读,感悟了读物,因而有了真切的感受。把感受写丰满点,更理想。介绍读物紧扣人物的“苦”,反衬自己的生活“甜”,正反一对比,突出珍惜现在美好生活、乐观面对生活的中心。

读《安妮日记》有感5

宁静的盛午,我又一次翻阅起这本百看不厌的经典小说《安妮日记》。

这本书用日记反映生活,表达的却是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安妮佛兰克是个犹太少女,1929年6月12日出生于德国,她的父亲奥托佛兰克经营着一家公司。家中有姐姐玛戈和妈妈艾蒂丝。一家人过着富裕安宁的生活,直到法西斯执政后对犹太人的残酷迫杀才使得安妮一家移居荷兰。1942年6月12日时,安妮收到了一份生日礼物,一本日记本,并取名吉蒂。这时,法西斯又侵占了荷兰,安妮一家被迫隐居在爸爸公司大楼后隐蔽房子里,(在这本书中称密室)开始了他们一家人的密室生活。

1944年8月4日,密室遭人举报而被逮捕,被关进了集中营。最后只有爸爸一个人活着走出了集中营,爸爸出营后,一直传扬女儿的日记,让全世界人共享!

安妮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她在心中永远呼吁着:“罪恶的战争,永远的安息吧!我们呼吁和平,我们渴望一个平静而美丽的`世界!”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何不呼吁世界永远停止战争呢?

读《安妮日记》有感6

《安妮日记》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个犹太少女在战争中发生的事情。

安妮出生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到了十三岁的时候,德国已经侵占了荷兰,安妮一家和彼得一家还有杜瑟尔医生躲进了公司内的密室,来逃避危险,他们在密室的生活非常艰苦,为了不让警察发现,窗户全部钉上,白天不能有一点响声,他们的一点食品都是公司内部的员工偷偷提供的,他们的生活是极其的枯燥和烦闷的,这里没有阳光没有快乐只有饥饿、恐惧和病痛不断的折磨着他们,不停的轰炸也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他们的处境非常危险。他们居然能在这么艰苦、这么危险的条件下仍然敢于面对现实生活,对生活充满着信心。而我平时遇到一点困难就不敢面对了。

我应该好好学习学习他们这坚强不屈、敢于面对现实的精神。

读《安妮日记》有感7

读了《安妮日记》这本书,是我受益匪浅。和安妮比童年,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啊!

《安妮日记》是从犹太小女孩安妮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安妮原来居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啊姆斯特母。她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在漫长的25个月内,她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面对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问题,让她展现出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阅读和学习的人生态度,永远满怀着理想,身处逆境不气馁,不屈服。

看了这本书,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以前生活的艰辛和生活在战争时代孩子的心情,还让我懂得了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好好的珍惜眼前这美好的生活,我们要学习安妮善于思考于深刻剖析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不断提升自己的品格。这本书可以读到历史,战争,种族迫害,还可以读到期盼,成长与困惑。最重要的是:愿安妮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伴我们快乐的成长。

感谢安妮·弗兰克写的《安妮日记》这本书,让我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我真喜欢《安妮日记》这本书。

我合书沉思,不禁思绪万千。

读《安妮日记》有感8

一位坚强、乐观的犹太少女,她只享受了的花季少女时光,只有在这十三年里,她在享受着与别的女孩一样,分享着读书、交友、运动的乐趣。只有在这十三年里她是自由、快乐的,无忧无虑的。

1933年德国开始疯狂的迫害人。安妮全家移民荷兰。不久德国占领了荷兰,无奈之下,安妮她们一家全部躲进父亲的工作的大楼旁边的密室里。就这样。安妮她度过了自己花季时光。不久后,凡·丹夫夫妇和他的儿子彼得一起也搬进了那间密室里。安妮她以纯真的笔墨写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1944年,因被人出卖,密室里的八个人都被关进了集中营,安妮和玛戈因被染上斑疹伤寒而死亡。安妮的妈妈饥寒交迫而亡。凡·丹夫夫妇被送往毒气室而死亡。只有安妮的父亲活着走出了集中营。

一个花季少女,竟受到了这样的迫害。真是非常可怜!

读《安妮日记》有感9

《安妮日记》的作者是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这本书记叙了在荷兰被德国r占领的两年中,13岁的犹太少女安妮一家躲进狭小的密室中,他们犹如坐在一个即将喷发的火山口上,脚下是滚烫的岩浆,火山随时都有喷发的可能,愤怒、恐惧、绝望、悲伤、甚至濒临崩溃,就是在这样一个极端与特殊的环境下,安妮从没有绝望!坚持学习写日记,记录了周围环境、人与事对自己的考验、磨砺和成长的经历。她盼望世界和平,自己能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她用她的坚强快乐去鼓舞身边那些绝望到极点的大人们,使他们重燃信心和勇气。

也许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轻言放弃,会因为一点小小的困难而怨天尤人,安妮的故事会给我们启迪和激励。她那种历经磨难而乐观向上的态度,身处绝境却不放弃希望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学会在逆境中磨练自己,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努力!

读《安妮日记》有感10

有一本书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战争的残酷。这本书就是——《安妮日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纳粹对犹太人的压迫日益加剧。安妮·弗兰克随家人躲藏到了父亲公司的秘密小屋里,同在的人还有父亲的朋友温达安一家人,随后又来了一位医生杜瑟尔。

一家人就开始了躲藏隐蔽的生活。8个人在秘密小屋里生活了长达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有任何响动,包括上则所,否则就会被人发现,只有晚上才能偶尔打破禁忌。

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细腻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笔触、用她要做一个作家的梦想,记录下来了她狭小的秘密小屋每天所做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思考战争、历史和“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

通过日记,我看到了安妮是一位心地善良、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因为战争,让这位有梦想的安妮死在了德国人手里,每人面对死亡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而她在这样的困境下写出了这样一本书。

我永远不会忘记安妮,透过文字我所能感受到她的丝丝天真和甜美的理想,她在黑暗之中的亮光、笑容,将一直温暖着我!

读《安妮日记》有感11

读了《安妮日记》这篇文章,我明白了深刻的道理。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在战争时候的事。人类花了大量的物资发起战争,可是让我不懂的是花那么多的钱,为什么不捐给医学研究者、艺术家和穷人?为什么有些人在挨饿,世界上其他的地方却有堆积如山的食物在腐烂?

我们苦心建设的房子,精心栽培的植物都被摧毁、砍倒,然后又被侵略者又建起、种植。

战争有什么意义,战争让那些孩子的父亲,母亲的孩子,都因为战争让他们没有了亲人,使他们过上了不圆满的生活。

虽然现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平静了,但是在地球别的地方,仍有战争,使一个个圆满的家庭支离破散。世界上所有的家庭都不想要战争,但是为什么还是会有战争呢!人类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呢?为什么要这样呢?

读《安妮日记》有感 第7篇

这是一本精妙绝伦的书。由一个年轻的。勇于揭露事实的女孩子所写。是我所读过的有关战争及其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中最明智感人的一本书。

安妮。弗兰克介绍了纳粹期间,即荷兰被德国占领的那两年里,躲在密室中的八个人的各种变化。他们生活在恐惧,与世界隔离以及被监禁中,而这些不仅仅来自于外界可怕的战争环境,也来自于他们自身。这让我非常真切地体会到战争造成的巨大邪恶人类的精神的坠落。

同时,安妮在日记中尖锐而清晰地写到了人类根本精神中那些高贵的闪光点。尽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恐惧与羞辱,但这些人都没有放弃。安妮自己的个性在这本书中也被生动地刻画出来了。她在两年的时间里快速的成熟起来,在人生至关重要的青春期时改变,那么迅速而艰难。凭借她自身的热情和智慧。她的聪明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很长的时间里,安妮都在思索着与青少年成长有关的敏感问题。她还写道了与父母的关系,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成长中的问题。

这些就是生活在特殊环境下的一个少女的思想与感情,她的日记更多地向我们讲述了我们自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感到我们与安妮的经历如此贴近,更不由地深深陷入到她短暂的一生以及整个世界里。

上一篇:镇土地整治研究下一篇:竞选学生会卫生部演讲稿2021年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