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说课稿

2024-06-10

《郑人买履》说课稿(精选8篇)

《郑人买履》说课稿 第1篇

一、说课内容:

新教材第八单元第34课——《郑人买履》《买椟还珠》。

二、教材分析:

内容上,借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这篇文章很生动地阐释出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的道理。

文字上,需要让学生掌握“度”字以及通假字“反”、“坐”的读音和含义。“得”字的本意之上稍作引申让文章变得通顺。

寓意上,要求学生可以总结出概括寓意的方法,并总结出本文的寓意。

难度上,因为是成语,所以学生不太陌生,但文中有重点字词需要老师强调。

三、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四篇古文,学生基本掌握了借助字典里和书下注解来疏通文字,理解文章的方法。但学生对于已学的古汉语字词还没有巩固得很好。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度”字以及通假字“反”、“坐”的读音和含义。“得”字的本意之上稍作引申让文章变得通顺。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郑人买履 》。

3、学习概括寓意的方法,并总结出本文的寓意。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学生到黑板上写出“郑人买履”这一课题。

之所以这样设计导入,是为了检查“履”字的写法和含义,并以此引入问题“郑人最终买到鞋了吗,从文中那里看出来? ”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到答案,以此学习通假字“反”、“坐”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

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为什么郑人没有买到鞋子?”和让学生齐读课文的方式,以及教师指导这三个部分来完成理解环节的内容。

全班起读读文章是为了,如出现“度”字的不同读法,就借此来学习一字多意的古文现象。引导学生明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同一个字会有不同的读音,不同的用法。从而使学生学会了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字义。从而使学生学会了“度”字的读音和用法。大致了解文章含义,进一步理解了课文。

通过朗读,“为什么郑人没有买到鞋子?”这一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翻译并落实字词,包括重要的通假字“坐”和“得”字在文章不同地方的准确翻译,使学生了解在翻译重要在“得”字的本意之上稍作引申让文章变得通顺。之外通过问题:“‘之’字在课文中多次出现,它在每句话中的意思一样吗?”引导学生理解“之”的不同用法,从而复习刚刚说过的古代汉语中一字多义的知识。

3、寓意概括:

以老师介绍《韩非子》为切入口。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让学生总结寓意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介绍文学常识,让学生知道写这件事的目的不在于郑国人买了鞋。

在这一基础上,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说说“郑人买履”告诉了我们什么。从而,通过学生的总结归纳总结寓意的方法。

4、背诵及复习:

在理解和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有能力的同学试背。

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是因为,学生水平有差异,可以用背诵快的学生的表现来刺激背诵慢学生主动背诵的意愿。在背诵中复习再次落实字词。

5、方法巩固:

以小卷子的形式,借《买椟还珠》一文,以同样的方法过程来巩固所学知识点。

6、作业

1)背诵全文。

2)抄写书下注释。

3)拓展阅读其他成语故事。(有能力的选做)

《郑人买履》说课稿 第2篇

本课内容选自湖南学校第七年级第七章第一章,日本,日本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类型:新教学

三,教学分析: 1,编辑心:

(1)教材前后联系:

香朝教材的写作由大陆国家组成。日本这一部分是首次在中学教学国家单独教材的地理区域。因此,这部分教科书具有国家地理起源类的功能,应起到解释国家地理的目的和方法的作用。日本是东亚和世界的经济强国,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密切。由于关系,学生对日本更感兴趣也更感兴趣,日本有强烈的理解欲望。学习这一节现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日本自然地理部分,包括东亚岛,山地地貌,温暖潮湿的气候等。这部分知识,可以解释一些生活和问题的现象,能够更好地动员学生的热情,为日本经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是一个学生在了解大陆之后,了解了这个区域进入 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程从内容上是对以往知识和应用的延伸,学习它为未来研究其他国家提供一种方式和思想,具有作用的链接。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A,可以说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的组成。

B,了解日本地形及其火山的特点,地震的原因。C,了解日本的海洋季风气候特点。

(2)工艺和方法:

A,使用地图和信息,了解物理和地理特征,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B,使用板块快速结构理论,解释日本火山,地震的原因。

C,通过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学习,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所以学生建立的东西是联系在一起的,地理环境是一个完整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A,日本的立场,领土构成。B,地形特征。C.气候特点。

(2)教学困难:

A.解释日本地震的原因。

B.理解内部之间的地理要素 接触。C.学习一般的国家学习方法。n 第四,教义:

鉴于现有的认知结构和课程的特点,根据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则,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突出要点,难以分散,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去教:

A,以教学的形式突破地理学的地理学,意识形态的瓶颈,关心学生的兴趣,熟悉主题或常见的生活现象,设定问题情境,创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B,使用熟悉日本的学生,引导自己独立调查,提出的关键问题没有头发,没有成熟的结论来取代学生的思维,问题不是完美还是不完美,只要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看法,教学这是有道理的。

C.比较分析,通过控制区域地理特征。

五,说学习:

根据新课程概念的要求:学习有用的地理学生活,学习有用的地理学终身发展,获得必要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课将以下学生学习以下说明:

(1)查询能力指导:

学生更熟悉日本,所以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经过思考,讨论解决问题,重点关注这一过程的积极思考,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探索。

(2)使用地理生活:

使用主体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物,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还要利用地理学知识到生活理论,两者结合起来,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第二种语言的地理,应该引导学生在地理学研究中集中地图的作用,从地图开发来提取信息,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六,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学前准备]在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日本的信息之前,我们对于日本有一定的印象。[日语图片] 通过一系列熟悉日本风景的学生,教师创造了一个生动,诱人的情况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地进入新的学习过程。前级收集信息

听,感觉,想法

独立培养学生积极收集信息,探索学习能力,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创建一个场景来动员学生的视野,听力和思维,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谈论过渡]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日本,了解这个国家的自然环境。介绍日本的自然地理。n [告诉我们] 在过去我们研究了大陆,区域两个不同大小的区域地理,如何使用地图来解释区域位置,范围?今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了解日本的位置,组成的领土。[上下文创建] 根据现实生活,问:一个国家试飞的导弹,突然下降在30n-45n,140e-145e的水域,哪个国家会抗议?

使用日本地形图来查找陆地和海洋位置和领土构成

日本是亚洲东部,西北太平洋岛屿,领土由______岛,_____岛,__ ___岛,____ __岛等四个岛屿及附近岛屿,东海,西海。

日本的纬度是

你分析你自己的地理吗? [学生交流的组织] 对于砍刀小测试的形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相比,问: 结合日本领土形状,你可以从上面的表格用短语总结日本的特点吗?引导学生获得日本狭窄的特点。

强调日本是一个小岛的国家,人口密度。

[过渡]日本这个国家经常听说地震,火山现象,我们看看。日本的地震,火山视频和信息 问:有人认为:火山,地震是日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报复的日子,对吧?

演示日本由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接口,地球更活跃,所以很多地震,火山。

显示地形示意图让学生有一个理解的图像,然后让学生阅读地图,完成相应的练习

问:日本的河水短,速度快,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使用现有的学生知识储备,并利用日本的两个符号之一介绍气候教学,结合视频的过程,使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和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带来心理感受气候。[设置情况,学生讨论] 在冬天,什刹海湖在北京充满了欢快的滑冰人群,但在东京,日本,有些人在划船,这是为什么?

呈现日本气候类型 数字

为了反映日本气候的海洋特征,以与北京相比的条形图形式的温度和降水,与亚洲相同的纬度,夏季冷却器,更暖的冬天,更多的年降水特征

大陆特征和海洋特征的意义是什么? [评测总结] 显示此课程分析结构的组成 n [实践整合] 教科书:

P66-67活动问题

调查日本周围的事情

思考:如果你是日本首相,根据日本的自然条件,你将如何发展日本经济?

记忆,总结

学生想想

阅读图片,说出日本和领土的位置。

尝试分析

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

学生回答:不

仔细观察

阅读地图完成相应的练习

讨论

观看视频

学生讨论

学生思考和讨论

学生记得和回答

课后讨论

使学生理解学习自然地理学的一般思想,同时也能诱导方法实现技能的转移,巩固

创造教学情境,利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进行高水平的智力投资 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和形式是非常丰富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习使用,通过类比学习

培养在地理上准确表达的能力

使用多媒体给学生直观的感觉

使用学生感兴趣的介绍问题,创造情境,同时充分评估学生的答案,自然实现教学内容的过渡 利用地图的优点,以直观和简明的方式抽象不可理解或不可理解的内容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观察应用信息的能力,直接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而且作为一种参与形式参与教学的地理事物联系到思考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反映生活的学习有益于课程改革的精神

没有成熟的结论来取代学生的想法,问题不是完美还是不完美,只要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是成功的。

通过控制获得区域地理特征

运用学生的思维,也要学习更多的使用地理和重要性

通过回顾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结构图的形式,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 想法,虽然更好地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存在于观点之内

《老王》说课稿 第3篇

关键词:说教材,说学法,教法,说教学流程

近日参加了市里的说课比赛, 我选择了杨绛先生的经典作品《老王》。比赛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赛后整理了自己的说课稿, 希望能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不幸者的善良, 穷苦心善是老王的特点, 文章便突出地写了他的“不幸”和“善良”。老王的不幸 (穷苦) 可以从“三独”、“三破”这两个侧面进行分析。“三独”即为“独干”;“独眼”;“独居”。一“破”即他用“破旧”的三轮支撑生活, 写出了维持生计的艰辛。二“破”即他用“残破”的身体出力干活, 写出了生活的痛苦, 三“破”即他居住在“塌败”的小屋苦度光阴, 写出了生活的艰苦。不仅如此, 老王其实也时时在遭受着精神上的苦痛, 因为眼瞎, 有人说他是年轻时不老实, 害了什么恶病, 从心灵上摧残他, 打击他。所以, 无论是从物质上, 还是从精神上, 我们都可以读出老王的凄苦与艰难。他是这么的不幸, 可是他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善良之心。他的善良我们可以从“三送”体会到:“一送”送冰;“二送”送钱钟书;“三送”送鸡蛋香油。老王的命苦与心善通过这“三破”、“三送”在作者的笔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巧妙之处就在于利用“我”与老王的平平淡淡的交往, 用“我”的慧眼来看老王, 他的不幸之至与善良之至就得以体现。不仅如此, 从“我”的眼里看老王还可以看出“我”及其家人的同情心与爱心。从作者的情感态度中, 我们不难体会到该文的写作目的。

本专题主要由“殉道者之歌”、“烈士的抉择”、“底层的光芒”这三个板块组成, 可见, 这个专题的主题主要是体现不同人的人生精神及追求的。而《老王》正是“底层的光芒”中的一篇散文。同时结合《老王》一文的特点, 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把握人物形象, 体会作者感情。

2、过程和方法:评价人物形象, 品读文章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本文感情, 学会尊重、关心不幸的人。

教学重点:评价人物, 品味语言。

解说:“对感人的形象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这是新课标中所规定的阅读能力训练点, 而且本文也是通过该能力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说情感的有效途径。“品味语言”同时也是新课标中所规定的阅读能力训练点, 根据本课实际及学生在平时所表现出来的品味语言、语言表达的劣势, 所以我确定它也是本课阅读的重要能力训练点。

教学难点:对人物的全面评价及对语言特点的准确把握。

解说:学生对人物的分析已经远远不是第一次了, 可实际情况却是不尽人意。学生对人物的评价往往是搞得有些支离破碎, 且缺少对环境及背景、故事情节的联系, 所以说,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看, 这一项仍是难点;关于语言特点这一方面, 也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 学生的口语表达及写作缺少对语言的锤炼过程, 语言不仅缺乏生动性, 也缺乏真情实感。

二.说学法、说教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目标问题化的学习方法, 也包含着教师的互动参与法, 点拨法, 品读法。

三.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计划安排一个课时, 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有效帮助学生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进一步训练学生把握阅读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类作品的方法, 提高能力, 所以我对本文的教学程序作了如下的设计:

导入:

(一) 说老王

1、老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浏览文章, 分别用文中的两个关键词概括。

不幸;善良

(1) 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

(2) 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品味探究

2、文章中写了老王很多事, 但有详有略, 其中最感动你的是哪件事?

老王送鸡蛋、香油。

3、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齐读第8段;分角色朗读9至14段;齐读第15段) 然后, 用下面的句式说话: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_, 因为:

4、小组合作交流, 代表发言: (预设答案)

(1) “有一天, 我在家听到打门, 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2) 他面色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3)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4) 他“唔”了一声, 直着脚往里走, 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 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5) 我强笑说:“老王, 这么新鲜的大鸡蛋, 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我谢了他的好香油, 谢了他的大鸡蛋, 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6) 他一手拿着布, 一手攥着钱, 滞笨地转过身子。 (7) 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

说明:课上教师尽管放开学生的手脚, 让学生大胆地谈出自己品读的感受, 不必拘泥于工具书上的答案, 而且鼓励学生大胆探出自己读书的感受。通过这一环节的交流, 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 感人的文章并不是堆砌华丽的词语, 而是在平实诙谐的语言文字中饱含着真情, 精练准确的语言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品读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 朱自清的《背影》, 不都具有这样的语言特点吗?这样就会使学生体会到写作中认真地锤炼语言是至关重要的。人物的感情的流露, 作者情感的表达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而不是结尾几句的苍白无力的抒情所能表达的。

(二) 说作者

1、老王是不幸的人, 又是善良的人。那么, 面对老王的遭遇, 作者一家如何表现的呢?

同情、关心、爱护、帮助老王。

2、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预设答案)

A、照顾老王生意, 坐他车;

B、女儿送鱼肝油, 治好老王夜盲症;

C、关心老王的生活;

D、老王再客气, 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E、老王送来香油鸡蛋, 不让他白送, 也给了钱。

3、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人?善良的人。

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4、作者如此竭尽全力帮助老王, 为什么还会如此愧疚呢?

(小组讨论)

明确:愧怍:惭愧, 心里不安。老王是这样一个临近死亡的苦人儿, 直着脚, 给作者动香油鸡蛋, 对于一个生活艰苦的贫困者来说, 这是弥足珍贵的。然而当时的“我”却豪无感觉, 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没有及时向他表达谢意, 没有领受他情意, 为老王做得太少, 心中的悲伤难以抹去, 几年下来, 才深悟到自己的麻木, 对社会底层的劳动者采取了居高临下的态度, 没有与他平等相待, 为自己做的还不够感到愧怍。

5、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写老王与我的交往, 描写了老王的勤劳、善良, 表达了作者人要平等, 要互相关心、爱护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 说自己 (反馈实践) 。

播放一组关于中外生活在底层人物的幻灯片, 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感染下进一步思索, 我们该怎样对待我们身边千千万万个像老王一样的人们。

说明:此环节的安排, 目的是让学生由己及人反观自己的一言一行。

《黄河颂》说课稿 第4篇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的。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情绪慷慨激昂。同时,歌词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韵律自然和谐。这首诗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营造出了宏大壮阔的画面之美。学习《黄河颂》这首抗日救亡的诗,要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相结合,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深化拓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黄河颂》全篇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句式长度悬殊极大,长短结合,节奏强烈且富于变化。在韵脚上,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总体上,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正如诗人所言:“我……惯于为朗诵或制曲而锻句。在我看来,诗歌的语言,主要地不是诉之于视觉,而是诉之于听觉的。”因而,该课教学无疑需要特别重视朗读。同时,《黄河颂》从内容和主题上又是反映抗日救亡的,结合单元目标中要求“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一目的,我们需在培养爱国情操方面加以关注。此外,诗歌的时代背景与学生距离较远,且初一学生的朗读能力还不够强,把握不准诗歌的节奏、语气、重音等。因而,根据上述我们分析的《黄河颂》的特点,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背景介绍、朗诵聆听和自我朗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深刻感悟黄河的雄伟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刻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深入理解民族品格。

三、教学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教学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结合学情、课文和教学目标,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入文、入情、入境,在师生、生生等多重对话的基础上,体味诗歌情感,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诗歌紧扣黄河雄姿,刻画出了黄河磅礴雄浑、恢宏壮观的形象。对于不在黄河边长大的学生来说,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等相关的直观方式来让大家了解黄河的形象。而对领唱部分的朗诵和歌词中黄河乃民族魂、民族神的内涵必须以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为基础。领唱部分可以极快地在学生内心产生震撼,深化对“英雄气魄”的感悟,歌词中的第一段可加强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

2.朗读法

本诗节奏鲜明铿锵,富于音乐美,适合朗读。朗读是深化理解和体味诗歌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朗读方式来展开教学环节,如:阅读前的名家朗诵聆听,赏析前的配乐自由朗读,赏析中的个读、配乐齐读,赏析后的配乐领读与齐读相结合等。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生悟,在悟中促读。

3.互文补充法

本课内容涉及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黄河的地理位置等,加之又是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歌词,涉及到历史、地理、音乐等相关知识。对于诗中所言“黄河”为“摇篮”、“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的理解需要借助相关历史、地理知识,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和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则又不得不借助背景知识。因而,在教学中,可把写作背景、黄河的地理知识及图片等充分引入教学中。

(二)说学法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朗读和讨论等,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体味诗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话说黄河史

此环节意在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一个厚实的背景。

首先,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多媒体演示战争画面及八路军战士在黄河岸边行军的画面,利用声音和画面,再加上老师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抗战。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战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背景画面】汹涌奔腾的黄河(画面直观、醒目,让学生内心油然升起豪壮之情。)

然后,简单介绍一些与课文学习有关的黄河的历史知识。对此,主要关注中华民族的其他表述词语,引导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他们就曾于黄河流域群居。借此切换到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同时,教师深情讲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自古就是古文明的发源地,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这条河流有着深厚的感情。”

接着再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相关的知识。

(二)吟读黄河颂

此环节重在借助朗读和赏析,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层次,初步感悟和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歌的意蕴。

首先,让学生聆听名家朗诵,强化第一环节中已唤起和激发的兴趣与情感,在学生内心深处掀起一阵感触的高潮,同时也借此形成教学节奏层面的一个小高潮。听完名家朗诵后,让学生自由言说自己的感受。

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关注“啊,朋友”中的“朋友”,“我站在高山之巅”的“巅”,“啊!黄河!你……”中的“你”,但不做具体阐释,只是要求学生在配乐自由读的过程中,细细体会这些词及其效果,和这些词在朗读层面的处理。学生配乐自由读完后,让学生们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来加以落实,借此关注诗人在人称表达层面的转换及效果,体会歌词中第一部分的视角转换及效果。

再次,引导学生紧扣“啊!黄河!”的三次重复,同时关注课文中的“朗诵词”、“歌词”等字眼,落实课文结构层次的把握。

此环节将学生引入了课文情感的波涛中,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与赞美之情。

(三)探究黄河魂

这一环节重在理解课文主旨,感悟作者情感,体会民族品格。

首先,以一段话“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来过渡。然后屏幕展示相关问题,让学生合作探讨:

1.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请用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

4.引入《长江之歌》,类比体会两个文本情感层面的一致性,以深化理解和升华爱国情感。

(四)咏唱黄河曲

师生齐唱《保卫黄河》,然后教师说结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持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板书设计

本文为井冈山大学教改课题“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和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校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培养策略研究”(编号:JXJG-09-15-24)的阶段性成果。

(刘梅珍 江西吉安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343009)

白杨说课稿 白杨说课稿 第5篇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因此,我拟定了以下4个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浑黄一体、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课文重点是要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难点是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的神态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一理解一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教学本课。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主要讲列车在茫茫的戈壁上行驶,车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从第四自然段到第十二自然段,主要讲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第十三自然段到第十五自然段,讲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讲爸爸希望孩子们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课文重点是二、三、四部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不停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表白了什么样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我

来讲讲我上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新词: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一上课,我将投影出以下词语:“戈壁、界限、介绍、新疆、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然后提问哪个词最能概括大戈壁的景象?(浑黄一体)此时在屏幕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景象,车窗外闪过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疑。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二至四部分的内容,琢磨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接着分角色朗读。读完后,让学生谈谈他们从朗读中知道些什么,不理解的是什么?我再把他们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估计有:①白杨有什么特点?②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借白杨表白什么样的心?③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④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三)讨论、释疑。

释疑的过程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大致可以明白每部分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接着我重点组织引导他们逐步释疑,深入地学习课文,体会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1)我重点让学生朗读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的话,提示:读时要体现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然后请他们讨论爸爸的三句话说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根据他们的回答,板书: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接着,我出示两个关联词“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让学生进行造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然后,屏幕展示出白杨与风沙、雨雪搏斗的情景,触景生情,老师引导全班齐读这些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2)学生了解了白杨的特点,由树及人,逐步加深,让他们自学第13至15小节,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

完成练习:

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_____,还是_____,他总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_____________。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在这里扎根。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投影展示当年边疆建设者老照片和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图片)

(3)学生领悟到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小节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然后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思些什么,最后为什么会露出微笑?

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这时,我想起了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四)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感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相信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去建设祖国,建设美好的边疆。

(五)、课外拓展

向学生推荐阅读艾青的诗歌《帐篷》,以及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下阅读时,能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五、说板书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板书设计如下:

借物 喻人

高大挺直 扎根边疆 3 白杨 —— 生命力强 爸爸 —— 建设边疆

《郑人买履》说课稿 第6篇

第一,教材分析

现行的初中教材就是以一个个核心主题来组建单元的,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想象和联想,正好体现这种主题核心课程观,讲求立德树人,将“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措施落到实处。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作品,作品以种种奇思妙想描绘出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令人遐思。学习本单元要学生激活自己的想象力,联系生活体验,深入理解文章。

第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基本不会预习,所以这学期注重对预习的指导,形成初步的预习习惯,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对于寓言这种字数不多、言简意赅而又意味深长的文学体裁会容易理解,而寓言所体现的道理也能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为他们所理解与体会。

第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三维目标,结合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结构简单,极富表现力的特点,本文教学目标为

一、了解寓言知识,研究文章内容,感受主人公形象特点。

二、通过多种描写手法的分析,感受寓言的特点,领悟蕴含的道理。

三、联系生活经验,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世态度。

第四,教学重难点

一、通过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寓言寓意。(重点)

二、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难点)

第五,教法分析

于漪老师说过“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书就要教到学生心坎上”,兴趣和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一、故事导入——学生熟悉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狼和小羊》创设氛围,发挥兴趣主动性。

二、描写方法分析——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故事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三、激发想象,体会寓意——一般都是虚构出来的故事,所以学生得利用发散聚合思维,通过联想想象走进寓言,体会寓意。

四、主动实践,学会方法——通过对寓言的续写、改写或新编,巩固加深自己的认识,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续写,《蚊子和狮子》的新编。

第六,学法指导

一、本单元要求学习快速阅读,每分钟不少于400字,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求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二、找出生动传神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分析体会文章寓意,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掌握方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爱护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的方法。本课针对初一学生的求知欲强、可塑性大的特点设计方法。

第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有轻松导入新课、简单了解文体,积累基础知识、具体感知寓意、总结人生真理、自由拓展延伸。

一、轻松导入新课——以学生熟悉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导入,激发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简单了解文体——寓言的定义、形式、特点。

三、积累基础知识——生字生词、注释词义、

四、具体感知寓意——通译文章,通过讨论找出描写手法、相关语句,让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合作,体会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如赫尔墨斯的笑的含义?蚊子的叹息?各个主人公的语气?)

五、总结人生真理——四则寓言的寓意分别是《赫》通过讲述自命不凡的赫尔墨斯在雕像者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蚊》通过讲述蚊子战胜强大的狮子,却最终败给了小小的蜘蛛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穿》通过讲述家丁挖井引发流言,最终破除流言的故事,告诫人们凡事都应该调查清楚,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只会闹出笑话。《杞》通过讲述杞国有人担心天塌地陷,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的故事,劝诫人不要为不必要忧虑的事而忧虑,同时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六、自由拓展延伸——续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改写《穿井得一人》。

《郑人买履》说课稿 第7篇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为田径:耐久跑——弯道跑。

一、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本单元教学内容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发展水平和增强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为手段,同时以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为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和合作性练习中感受快乐。

二、教材分析

下面,我向大家阐述一下本次课教学内容:耐久跑,它是田径类中长跑项目之一,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田径模块中的重要内容。作为田径运动会的传统项目,中长跑符合体育学习和竞赛的要求。耐久跑分为起跑、起跑至加速跑、途中跑和冲刺跑四个环节。耐久跑对速度耐力要求比较高,对于发展和提高人的心血管系统功能、身体灵敏性,增强体能,培养人的意志、品质都具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单元内容我预计5次课来完成:第一次课,起跑与起跑加速练习;第二次课,途中跑——弯道跑练习;第三次课,途中跑练习(呼吸);第四次课,定时耐久跑练习;第五次课,教学评价。

这样安排既能发展学生的肌肉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而且还能使学生在紧张繁琐的学习后身心充分的放松,即符合运动三大规律。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授课对象为水平五高一(1)、(5)男生,一共28人。该年龄段的男生学习能力较强,积极性较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很快融入到教学中。同时,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习田径模块练习内容,并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技术,这为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提供了保证。而且,该班学生非常热情,集体荣誉感特别强,教学中,他们自身不仅积极努力,而且还会主动帮助同学,达到共同进步。

四、教学目标

本次课教学内容为第二次课,因为我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三: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区分弯道跑与直道跑的区别。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初步掌握弯道跑技术,发展学生肌肉耐力、力量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根据我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因此我将本次课教学内容重点定位于弯道跑技术,难点定位于身体的协调配合。

五、教学过程和组织教法

为了掌握本次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本次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我安排了以下4个部分的内容:开始部分(2分钟),准备部分(5分钟),基本部分(35分钟)和结束部分(3 分钟)。

首先是准备活动。“开口螺旋型跑”,此内容预计耗时5分钟。教师通过演示法、指导法教学。我设计此内容的目的有二:

1、学生能学会开口螺型跑的动作技术;

2、这将为弯道跑的教学打下基础。通过教师演示、指导,引导领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可以对弯道跑技术建立初步的本体感受,为下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基本部分中,我安排了以下7个内容: 1、60%速度20米直道跑。教师提问,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在距离为20米的直道上教学,学生带着疑问分组进行练习,预计耗时2分钟。教师在起点和终点分别设立4个障碍物,以作为20米距离的标志物。练习前,教师运用提问法,问题:“今天安排了直道跑和弯道跑,练习后,同学们需要回答直道跑与弯道跑有何区别?”学生们带着疑问进行练习。因为耐久跑对于耐力的要求非常高,所以限制了跑的速度。2、60%速度圆圈跑。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在直径8米的圆上进行练习,预计耗时3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在原先画好的两个圆圈内组织学生进行弯道跑,要求学生体会弯道跑的本体感受。练习后,学生进行答疑,教师给出正确答案,从而达成认知目标。

3、原地弯道跑练习。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在分别直径为8米的圆上进行练习,预计耗时4分钟。跑动时,学生要做到身体内倾明显、内臂摆幅小、摆臂摆幅大、内侧脚底外侧着地、外侧脚底内侧着地。学生在明白基本动作要领后,通过结合练习,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从而初步达成技能目标。

4、慢跑中的弯道跑练习。教师组织学生分别在在直径8米的圆上进行练习,期间进行巡回指导纠错,预计耗时4分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圆圈中心进行指导纠正。慢跑中的弯道跑练习更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弯道跑技术动作。练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及纠正方法:

1、弯道跑中动作不协调: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和个别指导,让学生了解动作放松的重要性,上下肢协调配合,摆臂、摆腿、落地等动作都要轻松、自然;

2、跑的节奏性差:通过讲解、示范以及慢跑的反复练习,培养学生的运动感觉和跑的节奏性。

5、直道进入弯道跑、弯道进入直道跑练习。教师组织学生在场地中练习(该场地为两条20米的直道,间距8米,并在两直道间画直径8米的圆),预计耗时7分钟。在跑道中,教师组织学生在20米起点处进行直道进入弯道跑练习,走回起点。两组练习后,在弯道起点处进行弯道进直道跑的练习,后走动至起跑处。之所以安排这一练习内容,是让在初步掌握弯道跑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大程度的锻炼。6、60%速度弯道跑练习。教师组织学生在田径场一边弯道处进行循环练习,预计耗时8分钟。教师安排学生在进入弯道20米处进行60米弯道跑练习,要求发挥60%的速度,学生按小组依次进行练习,随后走动回到起点处。期间,教师进行纠正指导、优秀学生示范等内容。单独让学生体会弯道跑技术可以加深学生对弯道跑技术中身体内倾、摆臂和脚的着地点三个要点的认识。教师鼓励动作优秀的学生进行示范不仅使学生起到标兵的学习引导作用,而且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鼓励,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7、分层练习。教师组织学生在田径场跑道上进行练习,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选择距离进行5分钟耐久跑,同时,教师强调弯道跑技术,耗时7分钟。此练习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肌肉耐力、力量充分得到发展,而且培养学生的毅力、运动感觉和跑的节奏性。

因本次课练习密度较大,学生身心会较疲惫,所以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安排了肌肉伸放松练习,预计耗时3分钟。教师组织,点拨学生进行练习。此练习内容主要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进行静立性拉伸和学生之间拉伸放松为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最后,教师邀请学生谈本次课感受,充分达到师生交流、共同进步的效果。

六、场地器材的安排及特点

本次课所需的场地器材有:田径场弯道一块、石灰粉若干、尺子一把、4个障碍物、CD机一台。

七、说教学效果的评价

通过教学,我认为本次课可以达成教学目标。我预计本次课密度将达到35-40%,心率达到130-135次/分。

《苏武传》说课稿 第8篇

《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4第四单元编选的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文言文, 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 面对威胁利诱仍坚守节操, 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 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 我把学习积累文言知识, 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教材虽然篇幅较长, 个别字词生僻, 但人物形象饱满, 情节生动, 文学性、观赏性较强, 课下注释很详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 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 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我打算采用:1.启发式教学, 2.学案式教学, 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 我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学案式教学, 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1.导入:展示年轻的苏武手拿符节准备出使匈奴的照片以及播放《苏武歌》, 引导学生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节”字。“节”既表明了他是持符节出使匈奴的大汉的使者, 也是指苏武在面对重大变故, 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 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气节。

(目的:为营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导入新课, 能迅速地让同学们找出“节”是贯穿《苏武传》的一条主线, 是苏武伟大精神的核心所在。)

2.浏览全文, 梳理情节。

《苏武传》是通过哪些内容展示苏武的崇高气节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总结:两次自杀———刚烈豪壮之节, 三次拒降, 十九年坚守—忠贞之节。

(目的:让学生走进历史, 走进文本, 直面人物, 主动参与。在研读文本中探究角色, 在角色进入中体验情感, 让枯燥无味的文言文鲜活起来, 让同学们在角色品评中回归主旨。)

3.重点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方式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

问题设置:

(1) 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你认为苏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1文章详写卫律和李陵的劝降的目的。

2苏武自杀的原因和自杀时周围人的反应。

3苏武被囚禁和北海牧羊时的表现。

4.师生共同总结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简洁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反衬的手法。)

(在重点探究环节中, 1.我请每个小组推选出来的同学发言———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2.接下来在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时, 我依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启发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巡回点拨、指导。讨论结束后, 教师抽查讨论结果, 小组代表发言, 其他小组补充。目的:启发思考, 培养学习主动性;倡导合作, 利用集体智慧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5.学生披文入情, 齐读苏武语录, 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课件展示:苏武手拿已经掉完毡毛的符节屹立于旷野之中牧羊的背影。)

(目的:和前面苏武年轻时手拿毡毛的形象对比呼应, 让苏武形象更加突出, 为后面小结做铺垫。)

6.延伸探究, 归纳形象。 (苏武为什么会被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纪念和崇敬?)

五.说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一般学生对于文言文是不感兴趣的, 所以课前我给大家讲述了苏武的故事, 让学生们对苏武这个人感兴趣。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 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 引导学生梳理积累文言知识, 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落实效果不太好, 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掌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郑人买履》说课稿】相关文章:

上一篇:生活是一支歌经典散文下一篇:乡镇志编修的意义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