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感悟范文

2024-05-13

对高考感悟范文(精选8篇)

对高考感悟 第1篇

对高考的感悟作文

这是一个六月,高考的孩子已经结束了自己十几年的学生生涯。走到了人生的路口,都会艰难的选择一天属于自己的路,任由自己去闯。

回想这十几年的时光,我们都在朦朦胧胧的生活过着。

在我们长得同时,我们的思想也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依赖着属于自己的感情,总是夸夸其谈的亲情,友情,爱情。

亲情,人生的一逆向思维。她包含着所有跟父母有关的感情,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在长大的同时,青春在改变,就会与自己的父母产生一些矛盾,渐渐的,随着时间的.跟进,这种矛盾随之变成了不可填埋的沟壑,只会越来越深。

友情,人生的道路离不开朋友之间的相互鼓励,我们时常说着,自己的好朋友是谁,自己跟这个关系好跟那个关系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在男生与女生朋友之间,我们讨论最多的就是有没有无关于爱情的纯洁感情,应该是有的吧,那些自称是闺蜜的蓝颜或者红颜都是一样的性质。

爱情,说到爱情,这是敏感的话题,小时候的我们,只会说自己喜欢谁谁,长大了,就会说爱上了谁谁,自己想想,在这个年级的我们,动不动就说爱,合适自己的年龄吗?我们不懂得责任,不懂的自己要承担些什么。

十几年的风光,有些人甚至已经二十多岁了,他们才刚刚结束于这个学习生涯。有人问,难道大学不是学习的吗?可以这么说,大学,是一个社会,是一个社会的缩小版,在这个由不同的人组成的社会里,你应该要学会发挥自己的优势,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定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而不是一无是处。

常常有人说,要好好学习,将来要走上好的工作岗位,那样自己的生活才会美好,我不这样认为,我并不觉得学习是唯一的出路,昨天,坐在车里,听到一段很现实的对话,现在的大学生,能做些什么事,难道清华北大的大学生就了不起吗?人生人人都是平等的,更何况是大学生,现在有很多的大学生毕业了都在干嘛,养猪,甚至挑大粪,这不是笑话,因为中国的社会观念里面,是这样想的,只要你是大学生,你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工作。

如今的社会,在大学生就业这一方面,很多人投机取巧,选择冷门职业,因为这样以后冷门的职业以后就会大量的供不应求,那时候自己才会是最抢眼的,事实也是如此。近些年来,很多大学生都选择在殡葬馆里工作,因为这个工作是一个冷门职业,很多人一想到殡葬,就想到了死人,死人多么不吉利啊,所以,国家在殡葬这一方面,真的是缺少很多的工作人员。

要想在立足于社会,就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优点或者职能,这样在社会中,或多或少的迈出了第一步。以后,你只要跟着自己的感觉,就会发现人生中的定理,这个是定理什么我不知道,因为需要自己的感觉去发现。

每个人都想做一个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这只是理想,在有些人眼里,这些想法是很可笑的,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这个世界上怎么还会有穷人,这并不是说说而已,需要自己去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要去想多,想一些无聊的东西,那样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你总不能把自己的美好青春读浪费在遐想上面吧。

对高考感悟 第2篇

三、初三的学子们在写文章之前,我想先与大家分享几句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如果你对其中的几句话深有感触的话,请不要吝啬你的眼睛,将这篇文章看完,对你定会有所启示。

1.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可以掌握的只有你自己,你可以把握的也只有now。

2.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记住世上还没有研制出后悔药,所以别想能买到。

3.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有任何收获。努力的基础上再加点正确的方法,那效果会更好。

4.有一种借口叫年轻,可以不珍惜时光,不珍惜爱,不珍惜一切来之不易的东西。

5.有些东西,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请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6.如果你真的爱你的爸妈、爱你的亲人,那就好好奋斗吧,去拼搏吧,这样你才有能力,有经济条件,有自由时间去陪他们,去好好爱他们。

7.宁愿辛苦一阵子,不要辛苦一辈子。

身边总会有些人,你看见他整天都努力着,但成绩却依旧举棋不定、徘徊不前,表情还洋溢着不屑或漠不关心,其实你那里知道,夜深人静时,总喜欢坐在窗前对着夜空冥想失意的苦楚,他们就像向日葵,向着太阳的正面永远明媚鲜亮,一切安好,在照不到的地方却将悲伤深藏。

你身边是不是有这样的人,或者自己就是呢?实不相瞒,高三的我就是这样的人。以前的我,天真的以为努力一定会有收获,可是到头来我才发现“努力不一定有收获,这个荒谬的真理欺骗了我6年。现在我才发现“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有任何收获”这句话才是真理。有时候我们常把自己经历的挫折、困境或不幸归咎于老天。在与同时我们也常常对着天空询问:老天啊,你为什么这样对我?我也曾一度有这种富有神创性的想法,但后来我改变了询问的对象,我不再询问上天,而是开始询问我自己。世界上没有神,没有上帝,往往是我们自己阻碍了进步。我一直认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努力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收获,这是为什么呢?请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方法不对,是压力太大,是体质太差,还是自认为太笨了呢?

如何让自己的努力和收获成正比呢?那就必须考虑以下重要方面:健康,努力,毅力,计划,方法。

首先就是体质要强。为什么我这么重视健康,因为我对它深有体会,因为它,我的命运都改变了,因为它,我差点崩溃,因为它,我花费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因为它,我才明白过来“健康是革命的本钱”。高一时,班主任就常常告诉我们“健康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但当时的我却不以为然,仍然埋头做着作业。回想起来,我怪后悔,但是我知道后悔药是买不来的。我现在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身体尽快好起来。所以我的体会就是,等你没有健康的时候,一切都晚了。所以作为朋友的你,高中的你需要一个健全的、健康的身体来迎接高考的挑战。不然输的就是你。或许你会说,时间紧迫,哪有时来锻炼身体。如果你这样去想的话就错了。首先时间像海绵中的水一样是挤出来的,充分的抓住一切时间,你总能找出一些你可以去锻炼身体的时间和机会。例如,体育课上你需要充分的利用起来去锻炼自己,不要浪费这难得锻炼机会,现在想想那时的我就傻傻的站着看着别人玩,忽略了身体的锻炼,你可以在星期六的下午或晚上抽出两个小时做自己喜欢的运动,比如:跑步,打篮球,打羽毛球等等。其次,拥有一个好的身体就等于你拥有一个清晰的头脑,一个人清晰的头脑比任何灵丹妙药都有效,清晰的头脑能让你的学习更加有效率。高效的学习效率,将会给你带给你一个更令你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你是愿意有个清晰灵活记忆好的头脑,还是每天担心感

冒头脑沉重头疼闹晕呢? 对于记忆力差的人,如果你想做前者,那就从现在重视你的健康。可能你认为你的健康很好,可是在高考这样巨大的压力下,很快就会将健康的防御弄的支离破碎,或许到那时就不会给你亡羊补牢的机会了。你可能觉得班级上很多人都不会去锻炼身体而且他们的健康也很好,其实有的人默默的在自己锻炼你当然不会知道。

我为什么把努力放在第二位,因为我觉得努力使成功的基础是收获的之前的奋斗。或许努力不一定得到想要的收获,但是不努力你就别想有任何的收获。即使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那也是砸在别人身上的。

想要收获时,别着急认为自己的努力不够,要从自己身上的全面去找找原因,据我的经验而言70%的人都没有计划和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你扪心自问你有去计划每月每日吗,你有过自己的学习方法吗?对于这两个方面我只提醒一下应如何去制定计划和提供自己的学习方法,仅供参考而已。

计划每月计划只要是计划自己的该月目标,应该考到什么名次,该月应该去完成哪些大事情。每日计划这是必不可少的,每天晚上睡觉前想想明天的具体时间做什么,想的越仔细越好。每日的计划安排表,我只想提醒两个重点(1)中午至少给自己40分钟的午休时间(根据自身的体质和健康状况而定)(2)永远不要熬夜,熬夜伤身,伤脑啊!计划是我们行动的导航,顺着计划走才能离成功更进一步。

对于学习方法,我想提醒的是记错和查缺补漏。记错包括记错题和记易忘或重要的知识点,这是很关键的。很多人都以为记错本就是记下错题,其实知识点更为重要,题目千变万化,但知识点却是唯一的。至于做笔记,做笔记也是有技巧的。数学笔记我做了至少4大本,但数学高考成绩却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数学学得是思想,解题的方法,不是题目本身,学习方法个人各异,需要自己寻找。

或许有人会认为自己太笨了,我承认智商有高低,但这不是我们学不好的借口。笨鸟可以先飞啊,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方法、计划和坚持来让自己获得成功。记住成功=努力+方法+计划+坚持,四者缺一不可。等你真正领悟这四者的内涵和关联,就离收获不远了。

最后提醒一句,高一开始就决定自己是文是理,不要做太多无用功。高一主要提高自己的语数外,一定要让这三门够好。

光滑

从阅卷现场感悟高考作文 第3篇

让我们首先关注阅卷现场的“审题”。高考, 是人才选拔考试, 必须“命题”。有了“命题”, 就得“审题”, 即依照考题的指向去写作, 否则, 就失去了同一条“起跑线”, 就无法比较和鉴别。“几十年的高考作文下来发现, 以前的命题中, 考生要花很多时间在审题上, 即使这样还是会一不留神跑了题, 文笔再好作文都不及格, 实在很可惜。近两年在作文命题上已有意识地将审题难度降低, 不让考生转弯太多。”这是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的一席话, 指出了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走向: 降低审题难度, 让考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作文本身而非纠结于题目。从现在的高考阅卷现场情况看, 作文命题水平虽然比较高, 但是作文题目却并不好写; 一般来说, 高考作文审题无难度, 但写起来有难度, 写好更有难度。其原因主要有: 有些题目中所含的某些要素, 虽然在生活中无所不在, 但考生比较生疏, 不在关注、了解的热点范围内; 有些题目的导语亦实亦虚, 并没有给考生足够的启示; 许多考生没有完整理解命题隐含的限制性, 没有理清题目中的事物之间具有的逻辑联系; 备考中准备的材料不容易使用, 只能依靠自己的综合素质, 临场发挥。实际上, 主张逐渐降低审题的难度, 就是为了让考生在有限的时空内专心致志地把文章写好。然而, 难度总得存在, 因为从选拔的角度看, 一定要凸显区分度。所以, 依然应该注重审题, 一字一句地把考题像要知道梨子那样“吃一吃”, 弄清它到底包含了哪些“滋味”。因为审题失误, 乃是作文的最大失误; 切题与否, 才决定作文的档次分类, 并直接决定其分数的高低。这就要求在审题时不要局限于一面, 要善于多角度思考, 多方面挖掘。

就拿2012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忧与爱》来说, 这是一个典型的关系型命题。所谓切题, 就是要看是否揭示了两者的关系, 揭示得是否合情合理; 只要内容上能涉及“忧与爱”的关系, 哪怕在情理上略显牵强, 或在关系中侧重于某一方, 但另一方也有所关联的, 均被视为切题。从这个角度看, 审题难度好像不大, 但这样审题所写成的文章分数, 也很难进入到考生所期望的档次, 这又似乎证明审题决非那么简单。如果考生再能深入思考一点, 就不难发现这个命题的重要关注点是: “忧与爱”之间的关系并非只是简单的并列或选择, 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因爱生忧”“忧因爱烈”之类的理解, 而应该看到命题中更复杂、更多重、更深刻的关系, 比如说“忧患中的爱”就是一种顺理成章的关系, 只要分析合情入理, 就可以拿到高分。

再如, 广东省2011年的许多考生, 由于在审题时没有能够完整地理解命题中“回到原点”所隐含的必要限制, 即“回到”与“原点”之间的事物, 本应具有的逻辑联系是因果关系, 而非假设关系。当年就有一定数量的考生, 竟写出假设自己又回到母腹中 ( 有的干脆写成“妈妈的子宫里”“母亲的肚子中”) , 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之旅, 自己将会如何之类的文章, 令人啼笑皆非, 其分数难有优势也就可想而知了。

又如, 2009年浙江省的高考命题材料涉及对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的主旨把握, 按理说本应不难理解, 但还是见到不少考生———有些甚至是语言功底相当不错的考生———因为偏题或跑题而被判低于基准分的低分。其中多数考生“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急于抢时间以快速写作, 思忖不周就匆忙下笔, 结果曲解了歌词的整体寓意。比如对歌曲中“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这关键语句竟视而不见, 而只抓住一些细枝末节大作文章, 以致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 有些考生只抓住歌词中“你也祝福我, 我也祝福你”, 于是就大谈人与人之间要真诚和谐相处; 有些考生抓住“不要问我到哪里去”“今天这方明天那里”等语句, 就大书特书“请父母赶快放手, 我们能自主自强自立”等一厢情愿的宣言式文章; 有些考生更是由于对歌词中的“根”与“绿叶”二者之间存在的主体与派生、支撑与依附等主从关系缺乏辩证的认识, 因而在文章中竟将这种“主从关系”人为颠倒: 将自己理解为“根”, 而将父母理解成“围绕子女默默奉献”的两株“绿叶”。由于诸如此类的原因, 导致不少考生的分数都没有及格。

我们再来重点看一下江苏省2011年高考作文题目: 有关“拒绝平庸”。当年考生的审题疏忽状况, 更可以印证不认真审题而出现大量低分的严重教训: 当年在现场触目惊心地看到, 这个省近四十万考生面对这个题目, 仿佛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思维传染病”, 竟然一致作出了这样的理解: 拒绝平庸, 就等同于追求卓越、放弃平凡。在这种“惯性思维”的导引下, 名人事例蜂拥而至, 许多人们广为知晓的伟大人物再一次集体亮相: “拒绝平庸, 就是放弃平凡”, 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便是最好的证明; “拒绝平庸, 就是追求卓越”, 李娜法网夺冠, 就是追求卓越的典型表现; 屈原不随波逐流就是“拒绝平庸”; 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拳拳事乡里小人”就是“拒绝平庸”;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就是“拒绝平庸”; 鲁迅弃医从文, “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拒绝平庸”……似乎每个创造了不凡业绩的人物背后, 都有典型“拒绝平庸”的故事。问题在于, 先不说所列举的这些人物及事迹虽然都是无可厚非的“经典”材料, 但像这种炒历史冷饭的材料运用, 却也是写作上“平庸”之举的“经典”表现。再者, 从严格审题的角度看, 对“拒绝平庸”这个命题, 审题的应有之义是, “拒绝的是庸, 而不是平”, 而这一点在提示语中更有“不避平凡, 不可平庸”这样极为清楚的说明。当年的考生如果能够认真审题思考, 就应该读出这个题目中所包含的一定哲理, 就必须是“已经有‘平庸’危及自己, 且自己又能认识到这种危机, 并表明态度采取措施, 拒绝、摆脱这种危机”。这其中有的或许本来平庸, 此时忽然觉醒; 有的或许本是平平淡淡, 但能静中思动, 追求不凡; 有的或许已经出类拔萃, 但仍能志存高远; 有的或许本已出类拔萃, 但现在已经担心“江郎才尽”等等。很显然, “追求卓越”只是命题“拒绝平庸”的一种可能, 但决不能认为, “拒绝平庸”就是“追求卓越”, “拒绝平庸”的结果不一定非要“追求卓越”。当年大量考生令人遗憾地匆忙下笔, 由于审题的“偏”与“浅”, 直接导致所写的文章也走向“平庸”而多为平庸之作。而这“一着不慎, 满盘皆输”的惨痛教训, 作为今天的考生不可不察。

另外, 在作文的审题中还有这样一种特殊现象: 不知基于何种思考就匆匆扫描, “整体打包”。比如把“忧与爱”这样进行“整体打包”: “历史中的忧与爱是激励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社会中的忧与爱是塑造我们灵魂之形的力量”“生活中的忧与爱是支持我们面对人生的力量”等。根本不顾及命 题的基本要求, 如今已成为审题过程中最常犯的毛病之一, 这类作文一般都被毫不留情地判在40分左右, 自属必然。

此外, 再来看看阅卷现场的另外一些需要留意的现象。

要注意防止这种怪现象: 可能是在平时备考时为了达到快速成文的目的, 整个学校都掌握了一些所谓的写作“模式”或“套路”并经强力训练; 在阅卷现场集体“亮相”时, 更有甚者, 不只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相同, 开头结尾相似, 甚至所使用的具体材料也“何其相似乃尔”, 这就必然招致某种意义上的宿构之嫌, 尽管判定“宿构”需要阅卷者拿出确凿证据, 但这类文章仍然会给阅卷教师留下相当糟糕的印象。一个考场有30份作文, 根据考场编排规则, 其中约有几名考生来自同一所学校, 阅卷过程中如果经常发现同一个或几个考场内文章的行文思路和材料使用都非常相似, 在阅卷教师的心目中就自然认为这是变相的“宿构”, 即使写得再好也不能进入一类文, 他怎会心甘情愿地给这些文章打出理想的分数呢? 因此, 这类作文得分一般都在42分以下。考生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临时抱佛脚”, 也不要弄巧成拙。

无独有偶, 还有一类考场作文也被讥之为“套式作文”, 它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题材总是选用现成的历史文化名人事例; 文章结构表现为典型的“穿靴戴帽三段论”, 即用3个自然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作文主体, 再加上开头结尾; 而主题又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 不能进行深入开拓。主题平面化、结构模式化、材料滥俗化, 是“套式作文”的三大基本表现, 这也是“模式”或“套路”的一种典型。对指导教师而言, “虽曰爱之, 实则害之”, 还是不要仅仅为了应考而如此短视, 不仅把灵动的思维束缚, 限制了思考, 而且也无法真正形成写作能力, 对学生的将来更是有害无益; 只有平时老老实实多写一些活泼灵动, 具有真生活、真性情的“真文章”, 方为上策。

在阅卷现场还发现有些考生照搬使用试卷中的有关材料, 这种做法还被某些所谓的“指导专家”在自己的有关参考书或文章中美其名曰“考场作文思维的二重奏”“考场时间节省的最佳方略”等, 说得天花乱坠。可在阅卷现场, 遇到此类情况, 如果是用作文章论据, 则被认定为“机械抄袭”而只能得到很一般的分数; 如果整段全篇照抄, 其性质则比抄袭文章还要严重, 只给评很低的分数。这里的教训是不要耍小聪明而投机取巧, “就地取材”即使“取之有道”, 也最好不要如此不劳而获; 也但愿某些专家更不要在指导上不负责任, 误人子弟。

还有一些考生因为缺乏个人信息的保密意识, 在试卷中透露出自己在某某市或某某学校如何, 无意中泄露了该考场的文章来自哪个市县 ( 区) 。不说这不符合高考阅卷的有关规定, 也难料该阅卷老师有没有地域亲疏心理, 这样很容易出现评卷中的人为不公正因素而招致不利影响, 应该尤为注意。

另外, 选择书信体、日记体, 使用副标题、小标题、题记、后记等, 虽然都被允许, 可是在阅卷现场还是看到, 有些阅卷教师对此不以为然。如有的教师就认为滥用小标题或题记纯属小题大做, 在区区1000字中不伦不类。虽允许保留自己的意见, 但难免因个人的情感好恶而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分数。

在现场还发现, 对标题进行任意图解甚至擅改标题的 ( 重起炉灶) 作文一律是20分以下; 胡编乱造、肆意虚构的, 例如不顾命题实际, 写成“穿越剧”的, 则尽量往低分打; 标新立异、硬贴标签的, 一般是五类卷。这些现象, 也应引起注意。

在阅卷现场, “立意”是最能体现思想见解和认识水平的。一篇好的作文, 立意首先要正确, 但要想拿高分的话, 还必须做到深刻和独到。要能有思想的“火花”, 有自己的独到感悟, 能让阅卷老师觉得眼前一亮。在现场有句话传得好: 只要阅卷老师的眼睛“亮”了, 那么所阅作文也就“靓”了。但在平时的应试训练中, 往往把重点放在好操作的结构思路上, 这才出现前面提及的诸多“模式”“套路”, 对于思想内容, 总觉难以下手。而高考阅卷现场却又充分说明, 构思固然重要, 但要真正决定作文档次, 思想性却又是第一位的。因为那些有内容、有思想、有个性、有见地的文章, 哪怕有些瑕疵也属“白璧微瑕”而能获得高分; 而那些空洞干瘪言之无物的作文, 即使结构完整、辞藻华丽, 也难得到理想的分数。这就要求考生在准确审题的前提下, 文章的选材一定要有生活, 要求尽可能地联系自我, 不要总是拿古今名人作代言人; 材料要尽可能鲜活, 具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 不要平淡幼雅, 给人“陈芝麻烂谷子”的感觉, 那些人云亦云重复率较高的材料无疑会严重影响分数。

“语文素养”, 更是当今阅卷现场重点强调的一个方面。其中, 文体意识一定要清晰, 这虽是反复强调的话题, 但依然有相当数量的考生文体意识淡薄, 文章不伦不类: 记叙文东拉西扯, 信马由缰, 不讲构思, 甚至套作抄袭; 议论文取材空洞, 材料堆砌, 没有自己的见解和剖析。叙是简单的低级转述, 不能动人; 议是随便地泛泛而谈, 不能明理; 甚至一半叙述, 一半议论。凡属此类作文, 一律视为五类卷, 语言素养较差的, 降格为六类。

此外, 从阅卷现场还可看到, 书写正确、整洁, 分数可以上浮一个档次; 书写潦草且错别字、病句较多者, 一律下浮一个档次, 严重者可直接进入六类卷。这是因为文字表述, 是作者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的载体, 一切的一切都要落实到文字上。要求首先要把文字表述搞得通顺一些, 不能病句、错别字连篇, 不能颠三倒四, 不能用只有少数人才懂的“网络言辞”, 不能书写得歪歪斜斜、潦草不堪。文字基本功扎实为上, 早已经成为共识。

现场《等级评分标准》的“表达”项共有四个评判指标, 其中关于书写的评判指标依次为: “一等 ( 25 ~21分) : 书写工整”, “二等 ( 20 ~16分) : 书写较工整”, “三等 ( 15 ~ 11分) : 书写潦草”, “四等 ( 10 ~0分) : 字迹难辨”, 可见人们最关注的“文面”要素就是文字书写。将心比心, 阅卷教师每人每天要阅读不少于300篇作文, 加班则不少于400篇 ( 但每日不得超过600篇) , 这不能不说节奏太快, 即使在短暂的休息时间, 也仍然有很多人在照常阅卷。此外, 现场阅卷这种严密监管下的高强度劳动, “劳动者”早已疲劳, 每天瞪大眼睛紧盯电脑屏幕上的扫描件, 本来已使人烦躁不堪, 但是绝大多数作文的“文面” ( 文章的视觉效果) 更让他们备受折磨。毫无疑问, 在阅卷现场的特殊氛围里, 当人们遇到一篇书写清晰、工整、美观, 标点符号和行款格式正确, 没有错别字的文章时, 能不眼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 甚至击节赞叹吗? 呼唤周边同仁欣赏, 围观评论, 趁机舒腰展背, 阅卷现场就往往掀起微澜, 观摩者无不心生羡慕。这样的文章, 即使某个要素差一些, 也往往被不由自主地评得较好的分数, 这也是人之常情。可惜的是, 能有如此幸运者凤毛麟角。其实, 阅卷就是交流, 考生的文章就是代表作者和阅卷教师交流, 阅卷教师对每一篇即将和自己见面的文章都充满好奇和期待。每当系统推出一篇文章, 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文章内容, 而是“文面”。可以想见, 一个教师连续几个考场所阅的文章, 文面都是乏善可陈, 他的心情该是怎样的无奈和沉重。无奈年复一年, 仍痛感文面问题之严重。虽然文字书写仅仅是“文面”的一部分, 教师的强调也可谓是苦口婆心, 但考生就是因为没有养成好的书写习惯而积重难返。反观这十多年的基础教育, 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都应该从中思考些什么才是。无论如何, 这“十年寒窗”到头来只落得“两手空空”, 实在令人痛心不已, 作为考生的确应该扪心自问。

总的来说, 现在的阅卷现场一般有这样几个“看重”: 看重考生感悟生活的体验与认识水平; 看重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思维水平; 看重考生独立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 看重考生进行创造性表述的思路与结构能力。

《考纲》对作文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符合”“健康”“充实”“通顺”“规范”几个词上。这其中“符合题意”是最基本的, 因为考试要消除宿构、套作、抄袭等不公正现象; “思想健康”是传播文明的前提; “内容充实”是表情达意的需要; “语言通顺”方能证明熟练运用语言文字; “书写规范”才能让人愉悦顺畅地阅读。这些是高考优秀作文的最基本要求。

其实,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说法, 那就是高考现场阅卷教师心目中的好作文, 是什么?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 最主要的是作文的思想应该是明确的, 作文要一看就知道说的是什么, 文字要一看就明白。表达的过程中, 没有指向不定的模糊与歧义, 没有明此而实彼的微言大义, 没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空白意蕴, 没有出人意外的穷极奇崛的语言等, 这都由现场阅卷的临时限制性所决定。因为高考作文并不是作文竞赛, 它还只是水平测试, 而非选拔极少数的写作“尖子”。

因此, 高考作文的平时训练, 要积累丰富的知识, 要训练明辨事理的能力, 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确切地认识事物, 要培养自己的情致来驾驭文辞。与其在训练时搜肠刮肚地堆砌辞藻、搜集资料, 还不如从思维的角度创新, 即, 拿到一个题目, 不一定去写整篇文章, 可以多找几个“下刀”的角度, 去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并学会揣摩命题者的想法。

毋庸置疑, 读书对高考作文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平时坚持安排合理的时间, 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各种流派的作品, 以开阔视野 ( 只是不要漫无目的跟风阅读, 比如, 非要读莫言的全部作品) ; 精读自己喜欢的某些作家作品, 以探知精妙之所在, 肯定会对高考作文有所裨益。

感悟高考历史试题 第4篇

【关键词】 感悟 高考 历史试题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54-01

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应注重分析史实、理解史实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记忆与理解应该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我们知道记忆与理解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另一方面,只有在理解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记忆才会牢固。

纵观近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历史主观题命题方式的发展演变,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试题多是引用新材料和新情景,充满一股生气,令人耳目一新。以2014年山东文综历史试题为例,试题材料越来越多样化,如第38题选取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历代节妇烈女柱状图、1919年《大公报》报道,第16、48题有地图,第20题《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词条,第39题学者的著作,第46题皇帝的诏书,第47题《革命的寓意》画作等。二是在设问方面,分层设问,层层推进,既有课本基础知识方面的提问,又有检验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联系实际说明问题能力方面的提问。学生在下了考场以后通常会觉得历史本来是拿分的科目,到头来感觉历史这三年跟白学一样,因为基本上没有课本上现成的答案。如过去有的历史命题专家所言:“你学的我不一定考,但我考的一定与你学的有关”。不管高考答案如何出乎意料,它总是与我们所学知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定不要认为它是虚幻的任意的不可捉摸的,要建立起自己的答题信心;再者要结合自己的个体感受与独立思考,只要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不妨答出,不要犹豫不决。这些个人的分析和观点答案,往往成为显示区分度的所在。

学生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第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将某一个要点答得细而繁琐,其它则不顾及,因而得分低,为什么呢?因为他对这一要点记忆得非常熟练;第二:东拉西扯,言不及义,看似答得洋洋洒洒一大片,但答在得分点上的字句却很难找到,劳而无功。你问他自己答的是什么意思他自己都不知道,只是求一个目标:字数多,心理安慰吧!第三:书写潦草,惹人生厌。高考改卷子是流水作业,全省那么多份卷子就几天的时间,时间短任务紧。所以如果你卷面不整洁的话,那么你一科试卷就和别人可能差上三到五分。各科算下来总分可能和别人差十到二十分。学生应着力避免坏习惯,表述应有条理,一层一层意思叙述,字迹要清楚,不要犯技术性的错误、非智力因素的错误。

还有,不要产生恐惧畏难心理,有时候你不是不会这道题,而是被你习惯性的思维吓到了。你总感觉这道题太难了,太难了——那么这道题就真的很难。现在中学教育提倡研究性学习,高考题既注意检验基础知识,也注意检验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那种死板、毫无活气的试题多半不会出现。学生思想上应有这种准备,从而镇定自若应考。回答这样的“变化题”,实际上就是要依据自己所学知识,加以重组,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作答。比如看到新材料新情景你就要联想到所学的知识点:2014年的山东文综历史试题选择题部分,中国古代史3道,12分,考查了孔子兴办私学的作用、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唐宋时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中国近代史4道,16分,考查了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空间分布特征、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影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现代史1道,考查了“大跃进”运动的相关知识;世界古代史1道,考查了古代雅典城邦民主政治;世界近代史1道,考查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世界现代史1道,考查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等。非选择题部分,第38题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切入点,涉及必修新文化运动、社会生活变迁等内容;第39题以“工业革命前后的英国奴隶贸易”为切入点考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题目虽变,但其要求依托的基本历史知识、基本史学原理没有变。

总之,不管高考历史试题如何变化,它都是要求你从纷繁复杂的微历史中品味出她的变迁,她的个性,她的博大精深。2014年山东文综历史试题在能力考查上呈现的时髦特点突出体现在第38题上,“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研究性学习课题。素质教育中研究性学习已提倡多年,但在历史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情况却参差不齐,很多学校还是停留在掌握课本知识,熟练应试技巧的反复练习中,没有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没有发挥历史学科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此题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2014年山东文综历史各个试题也充分体现了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考查,使人感觉很有味道。不管它是以何种方式来考查你,都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来解决问题,这就ok啦!但整个文综试题长度长,难度大,阅读量大,据了解有不少学生本来会做但做不完,这样就导致文综在高考中失去了应有的信度和效度,也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还希望引起高考命题专家的高度关注。

感悟高考 第5篇

一年一度紧张的高考落下帷幕。今年和高考近距离接触,我深深感受到了高考的那份紧张、那份无形的压力,我也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又沉甸甸的多了一份:那就是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耐心、细心、信心、恒心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人格品质。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考生在这种考试中的竞争,越来越明显的表现为综合实力的竞争,特别是心理品质、思维品质、人格品质的竞争。10年,会过得很快,那时,我班的孩子又会面临这严峻的挑战。

任何时候,细心和耐心比什么都重要。高考题中有很大一部分题考的就是考生的心理素质。在监考过程中,发现有的孩子拿到卷子不久,接触到稍加思考不容易得出答案的题,马上引起的心理反应就是

“烦”,心理上一“烦”,连锁反应,思维的敏捷性和准确性就大受影响。这时候如果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自信一些,不要慌,我想,很多问题本是迎刃而解的。

从小还得培养孩子“统观全局”的良好品质。面对一份试题,一定要能首先做到统观全局,从整体上去感知问题,努力做到“心中有数”,哪怕这是暂时的“心中有数”,人的大脑是非常神奇的器官,对接到的信息它会自觉地做出处理,统观全局是让大脑先接到信息,让它有一个自动处理的过程。具体问题上实事求是,能做的题,能得的分,志在必得;不能做的题,果断放弃,坦然放弃,留在后面处理,千万不要恋战。有的考生接到卷子,没有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做的题耽搁了很多时

间,导致时间不够,后面能做的题,能得的分也丢了。

从小培养孩子做事必须要有毅力、要有恒心,不要轻言放弃。人生会有很多漫长的经历,尤其高考这段经历,必须学会坚持。在这样一个季节,天气渐渐热了起来,人很容易困乏,容易让人变的浮躁,必须让自己的心境平静下来,心静自然凉,只要你咬紧牙关,坚持,坚持,再坚持,就没有越不过的山,没有趟不过的水,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人生会面对各种严峻的考验,让孩子从小必须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经常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情。有考生前一科感觉没考好,后一科就无法考下去了。其实,有时感觉并不准确,甚至会偏离很多。让孩子不用成败左右自己,只管向前跑,重要的是经历了,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就行,就能成功。

必须让孩子养成并保持良好的习惯,一个好的习惯能让人受益匪浅。从小养成整理自己的东西(有考生忘记带证件进不了考场)、守时(连高考也迟到)、书写整洁、做事不拖沓、有条理、脚踏实地,不对任何事存侥幸心理(违规被计零分)、不走捷径、学会承担责任、不要抱怨等等好习惯好品质都会让孩子终生受益。相对来说,高考是最严格的,最公平的,也是透明度最高的。

高考感悟 第6篇

曾经看了台湾一部偶像剧《十八禁不禁》,除了觉得好笑之外,没有给我留下其他任何深刻的印象,倒是里面那个胖子说的一句话,我到今天还记得很清晰,包括他的表情和语气。他说的那句话是这样的:一次是意外,两次是偶然,三次是天意。几年过去了,我还记得它,因为觉得有时候它可以带给我们人生一些启迪。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高考,因为在当前的中国社会,这是一个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讲,人生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点。这就是对应上面的那句话,也许这就是——天意。之所以说它是天意,是因为我们都不想去高考,所谓“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时”,为了这一朝,我们得失去多少童年里的欢声笑语,为了这一朝,我们得埋头苦读十几年,尽管我们都不情愿,但是我们却不得不。

除了上面说的“高考”之外,人生中,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有很多不得不的事情在等着我们。人这一辈子,在面对大的方面的时候,自己说了不算,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总得不得不。在大的方面,所有的活人,都是随着历史长河的波涛,上下、进退、起伏、兴衰、荣辱、得失的,自己把握不了自己,没有办法选择的事有很多,比方说大伙没到这个地球来之前,咱们都不想来,结果安排咱们来了,也只好懵懵懂懂的来了,所以到地球报道那天,大家不都是哭着喊着来的吗?

又比方说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空间上要是有得选择的话,谁都想生长在省长家甚至是总理家,但百分之99的人来到产科学医院一报道,发现我们都出生在平民百姓家。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一辈子都无法改变的事实。总不能对你爸妈说,我不想出生在这里,你们把我再生回去吧?

所以人这一辈子,面对无法选择的事,面对无法改变的事,不要埋怨发牢骚,要学会放下,出得来,才能放得下,放得下,才能拿得起,出得来,才能进得去。任何一个只会抱怨一切的人,那么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事情,也许对他或她来说都是不如意的,纵然是好事,到了他手里也可能就成了倒霉事。

任何一个只会埋怨社会和他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成功和幸福的。只有学会在自己身上和社会里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人,世界才会在他眼前展现出最光辉的一页,每个人才会在他面前展现最热情的一面。

我2008年的时候,参加过高考,2009年的时候,也参加高考,那时候是什么毅力能让自己坚持回去一年,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也许就为了能读上大学吧。很多人都只参加过一次,而我参加过两次,而且两次的分数都没有真正让自己满意。就像那话说的,一次是意外,两次是偶然,所以,至今为止,我都认为两次的“落马”都是个偶然,因为我还没参加过第三次嘛,三次也许就是天意了,但第三次也许我就去了北大清华谁也说不定呢,开个玩笑。

我之所以认为我两次的失败都是偶然,不是必然,甚至我认为根本没有失败,只是没有成功而已。原因是因为,第一,两年的高三生活,除了在最后的分数上没有让自己和恩师们满意之外,我觉得在其他方面,我都已经成功了,换句话说,除了分数之外,我还得到了分数不能带给我的成就,不管是在我的心态上,还是在友情,甚至是在爱情方面,我觉得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我已经成功了,这些早足以弥补在分数上的遗憾。

第二:我觉得即使这次我没有上到那些大家所认为的是好学校的本科学院,但我现在依然,将来也依然认为我两次的“失足”,绝对不是天意。我只是这么觉得,我没有失败,我只是暂时停止了前进,暂时还没有成功而已,过去的东西,现在的东西都不能代表将来,瞥开过去,每一天都是在先前积累的前提下的重新开始。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今天我为什么不可以将它说成“一失足成千古乐”呢?这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心。

第三:如果将这样的考试失利而认为自己这辈子也必将碌碌无为,那就是错误的将其认为是我最前面所说的,是人生中的大方面的事情,是无法选择甚至无法改变的,那一生的碌碌无为也将是必然的了,因为自己首先就“一棍子打死了自己”。也许失利难免遗憾,但是失利的同时,也给你的人生过程带来了不同的辛酸苦辣的体验,也许往后的日子里,你会更加珍惜任何来之不易的机会,如果有这样的心态,又怎么能说自己失败了呢?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

第四:人可以没有一切,但是不能没有一颗充满激情的心。这个世界失去任何东西对你来说,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丢掉了自己的心。我记得在一次课上,英语老师问过我,怎么样看待成功,我说人只要活着,其实是不能谈成功的,可能有人觉得有点悲观了。但是想想,一次的成功背后,我们还得继续接着往下走,所以有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成功,但也有可能面临更多的失败,小成功的背后是小失败,大成功的背后是大失败。当然,我也说了,没有失败,只是还没有成功而已。哪怕跌倒1000次,第1001次,我们爬起来,我们依然可以自豪的对自己说:我没有失败,我成功了。

人是随着心来的,也是随着心在走的,你的心想走到哪里,你的人就能走到哪里,对于我们来说,区别只在于有人先走有人慢走而已。面对困难,面对挫折,只要永不言弃,相信自己,坚持不懈,我们必将走到我们心中的目的地。

感悟生活高考作文 第7篇

我生活于一个小镇,无乡林古道,小桥流水,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无繁华都市,明星点缀,灯火灿然的夜色。无大海浩瀚,波澜壮阔,一望无垠的壮景。有的只是生活乏味的消磨。曾有一个朋友对我说“生活如一本散文集,不懂的人觉其乏味,懂的人说其隽永。”我觉极是,继而去感悟生活。

在屋中蹀躞,无尽寂寞袭来,想起学校琐事,更是不甚烦忧。生活还没开始感悟亦觉其无趣,于是决定第二天去寻找生活的真谛。

晨光微熹,踏入公园,欲在这难得的幽静中寻其真谛。蜿蜒小径,幽长清新,树影中湖光掩映,水波潋滟,极其旖旎,眉宇之间忧烦尽去。沐浴阳光,享受秋风袭衣的飘然,展望湛蓝的天空,感受自然的灵动和谐。时光如流水飞驶,夕阳夕下,无际的微波,映着日落,说不出的骀荡,这等空灵缱绻之景即使有任何郁闷也皆散去。紫夜到来,我仍踯躅街头,感悟今天此行,突望天空繁星,顿悟,天上星光,街上灯光,乃与我的心灵之光无声相映,生活真谛便在其中。

次日,我在家中畅想,觉生活有景可悟其真谛,无景觉其烦忧,是否景乃其关键。突亿起公园之行,其景并不是极没,再看窗外,小镇人们各有其所忙,也可感悟其中,不也是一幅生活之美的图画吗?哦,原来生活在其心态,你怎么看待,便可得什么回报。只要放下自私,欲望,狭隘,持宽容之心,用爱去感受,用情去感化,生活就在其中。

美国“高考状元”的经验与感悟 第8篇

反观我国的高考状元, 研究者发现他们极少有人在政界、商界或者学界成为杰出人物。那么, 美国采用了多项指标评选出的“状元”在多年以后的成就又如何呢?美国学者从上世纪80年代, 就开始了对美国最早期的总统奖获得者的追踪研究。

这些获奖者自获得总统奖以来已有40多年, 他们的成就和事业基本尘埃落定, 但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依旧有很深刻的启发。在追踪的145位获奖者中, 虽然后来拿到博士学位或专门职业学位的人占70%, 远高于同龄群体普通人群的12%, 但正如我国的高考状元一样, 不管是从财富上还是在成名上, 没有人成为某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多数人虽然高中毕业后进入了很好的大学, 而且也获得了一些奖项, 但是工作后的获奖经历就乏善可陈了。成就和事业靠的不只是考试, 甚至美国总统奖这样高标准的大奖, 也是无法实现对真正杰出人才的甄别。每个人事业的发展凭借诸多因素, 正如其中一位获奖者所说:“不要认为, 在1964年总统学者活动上所认可的高智商和成绩, 就一定会在每件事上都带来名或利, 事实上, 许多因素 (如犯罪受害者、家庭中重病号、经济危机等) 对高智商者的影响与每个美国普通公民一样。”

从数十年后获奖者们谈到获奖的负面作用, 或者说过于投入学习的负面效应, 更值得我们深思。首先, 他们早期的表现, 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奖项, 人们对他们的期许和自我期许都变得更高。这种不现实的高期许, 容易带给他们压力和沮丧。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 不管做得如何, 总会受到别人的议论, 压力也就变得越来越大。其次, 过于投入到学习中, 缺少了其他方面的学习和锻炼, 包括情感处理、人际关系、目标设置等。一个获奖者对一个在校表现很好的学生总结了一句简单而有力的话, “你可能是聪明的, 但需要时间去培育”。世间有个能量守恒定律, 一方面做得过多, 另一方面就欠缺了。这些获奖者将精力过多地投入到高考准备中, 却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这些获奖者在骄傲和自大的同时, 也容易在挫折面前无所适从, 情绪低落。这些学子在学业上太过顺利, 过多的鲜花和掌声围绕着他们, 导致他们的挫折锻炼极少。

这些一路走来的获奖者给教师和家长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比如“我鼓励父母和教师对待孩子, 要真正地把他们当作独特的个体对待, 不要担心他们不能达到传统上的标准, 要更注意发展培养他们特殊的天分和兴趣”。“教你的孩子有健康的自尊, 不要傲慢、不要太谦虚。他们在早年有一些他们很难练习和提高的事情的经历, 比如音乐课或者体育, 他们不能够马上做到, 所以他们会明白,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那么容易, 要给他们创作和做白日梦的时间。”

上一篇:近代诗歌名篇下一篇:庆五一、促发展文体活动方案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