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纲要

2024-05-1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纲要(精选14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纲要 第1篇

关于报送各班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

纲要》学习实践计划的通知

各学院:

为隆重热烈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推进“学党史树理想信念、学典型树人生标杆”活动,本学期继续在全校大学生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纲要》(2011版)学习实践活动。请各学院认真安排,加强指导,每个班级(团支部)全年应安排不少于4次的课堂学习和不少于4次的实践活动,每次不少于两个学时。请各学院按照本科生班级数,填写本学期的学习实践活动计划(格式见附件),学工心理党支部各位同志将深入各班级、团支部,督查学习实践情况。计划表纸质稿请于5月24日前送至学工处思政科,电子稿发送至邮箱:xgc_szk@ujs.edu.cn。

附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纲要》2011年上半年学习实践计划.xls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纲要 第2篇

(一)读习总书记视察北大重要讲话有感

大学时的生活比高中生丰富了不少,难免有迷失的时候,甚至陷入耽于享乐的泥潭。所幸,总书记的讲话像一座灯塔,给迷茫的大学生以警醒的重要影响。

习总强调,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因此,我们广大青年既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也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

民族复兴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青年奋斗史。向北方看去,似乎还能看到众多大学生拿着“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字样的旗子,浩浩荡荡得在大街上游行的情景。正是有了一代代青年的前仆后继、顽强拼搏,才有了今日的盛世繁华。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作为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习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因此,经历了高考的考验,成为一名大学生之后,我们更不应该放松和懈怠,而是要刻苦钻研,扎实基础,学好本领,将来才能以更好的姿态迎接社会,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作为一名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我时常关注医疗行业的新闻。不可否认的是,颇多医学生喜欢抱怨医学生过得太苦了,甚至说到“劝人学医,天打雷劈”.但我认为,医学是一项与死神殊死搏斗的科学,尤其要学好专业课,将来走上临床,才能用所学的知识,为病人缓解病痛。大学是一场修行,是最适合以自律的姿态,苦修四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求真学问,练真本领,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更好得为民造福。

学习之余,我们大学生要多实践,从实际生活中吸取经验;多多接触基层,不可做象牙塔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呆子。我们要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

本科教育思想大学习心得体会

(二)珍惜

在阅读完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我思虑许久,发现如今许多大学生并没有习主席所说的有精神有志气,似乎很多人都只是碌碌无为地虚度每一天。我也自感愧疚,没有好好利用这美好的青春年华来使自己变得更优秀,辜负了国家的一片心意。所以,()在此我想对自己以及那大部分的同学说几句话。

作为一名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激情满满的时期,应该珍惜这天时地利的资源,来使自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是,自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后,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甚至有些人终日活在虚拟的世界里。现代的许多大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危机感,感觉自己就像是活在一个温暖无忧的摇床上,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自己正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漫无目的,得过且过。“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它不仅提醒着我们要努力让自己迈向康庄大道上,使国家走向富强,而且还提醒着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祖国未来发展如何,就看我们如何提升自我从而使国家变得更加繁荣强大。因此我想说,珍惜大好青春,健全自我,助力社会主义发展,年华过后不留遗憾。

习主席在北大上的讲话曾提到“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处于当代的我们,拥有丰富的物质、优越的生活及充裕的教育资源,为何不物尽其用的?犹记得在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一书中提到钱钟书老前辈的下放经历,不管环境有多恶劣,钱老先生依旧不放弃阅读,读书如命,没了书籍就没法过日子。众人认为他傲世,目中无人,但他毫不在意他人的评头论足,总觉得自己学识未深,需要深造。反观如今的我们,受教育似乎是“迫于无奈”,对学习只是随便敷衍,考试只求及格。假如我们也像钱老先生那样,勤奋苦读、废寝忘食,知不足而为之,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发展无限的可能。教育是一种健全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教会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教会了我们如何思考,拓展了我们的认知,使我们从不知走到了知。通过有序的、针对性的大学学习,我们可以锻炼自身各种能力和发展创新意识,让自己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我想说,珍惜利用拥有的教育资源,发挥自我最大的应用价值,造福于社会。

青春是段跌跌撞撞的旅行,若在这有限的时光里,做完并做好自己应做的、感兴趣的事情,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我们会发现在途程中每天都能看到不一样的自己,因为我们在成长。希望在后面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能抱着内心的志气、带着青春的“狂野”、怀着习主席及政府的寄语,珍惜这黄金时期和充裕的教育资源,然后一步一步地走向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康庄大道,最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更加成熟。

谭金成本科教育思想大学习心得体会

(三)回归常识

——不负大学好时光

2018年5月2日,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做重要讲话“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高校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提出推进四个回归。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就是学生要刻苦读书学习;回归本分,就是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回归初心,就是高等学校要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回归梦想,就是高等教育要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其中,回归常识与我们高校大学生密切相关。我认为的回归常识:首先,回归“做人立德”的常识。品德、修养、诚信、孝道、担当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当代大学生应该是有知识、有文化的有德之士。我们应该常怀友爱和仁爱之心,尊师敬友,助人为乐,爱人爱国爱科学,做到德才兼备。

其次,回归“读书科研”的常识。我们在大学生活中不要太过功利,要把发现并解决科学和社会问题当成自己的矢志追求。我们不要被社会上急功近利的观念和现象所误导和裹挟,不要把简单的改头换面、换汤不换药的研究当成创新,不要把常见的勤工俭学、摆摊卖串儿当成创业。

另外,我们要回归“自理和自立”的常识。我们这一代许多同学都是独生子女,温室里的花朵,从小到大很多事情是父母帮助的多,家人照顾的多。进入大学,应该告别之前可能的依赖,学会自理、自立和承担责任。在集体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做到学习好,身体棒。要重视仪容仪表,要养成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要反对浪费,勤俭节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参加社团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体会自立、责任和感恩的内涵,为将来贡献社会做好准备。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好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报效祖国,贡献社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纲要 第3篇

一、艺术渗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从艺术渗透的内涵界定可以看出, 艺术渗透作为一种通过艺术的手段, 激发利用教育对象兴趣、情感等感性心理因素的思想教育方法, 相比较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具有手段上的形象性、情感上的愉悦性、过程上的隐蔽性和影响上的长久性, 艺术渗透自身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尤其是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方而有着强大的促进功能。现行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抽象性特点, 并且, 其内容不仅与中学政治课有重复, 即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包含的几门课之间内容也相互重复, 因此较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这种落差的最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既不是毫不相关, 也不是从属的关系, 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蔡元培先生就曾说过:“所以美育者, 与智育相辅而行, 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表面上看, 艺术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美”, 而德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德”;“情”是艺术教育的核心, 而“信”是德育的核心;艺术教育用“形象”来表达, 其精神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和多义性;而德育注重用“概念”去说话, 对道德实践的指向性直接而鲜明。但是艺术的审美本质与社会本质, 艺术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审美活动以一种审美 (艺术) 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劳动及其发展的历史, 本身具有储善、导善和立善性。这说明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并列的、同一层面的, 这更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只有将它们看成一个整体, 理清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才能让它们最大可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为对方, 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艺术渗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艺术融合在一起, 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能更好地完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以音乐艺术渗透为例。音乐可以“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有余、感情不足”的缺陷,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奠定情感基础。因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音乐是以情为主的“动之以情”,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理为主的“晓之以理”, 其根本目的都在于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 音乐艺术可以很好地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 让全班学生随着课件高唱《松花江上》;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下篇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时, 让全班学生随着课件高唱《我和我的祖国》。这一首激昂而又深情的歌曲, 很容易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育的渐进性, 强化学生认知的内化与外化, 传统的教育比较注重德育的表面效应, 企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是不可取的。我国高校目前偏重于专门性思想政治教育, 追求立竿见影的教育教学效果。然而,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必须循序渐进的规律,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与实践中, 在与他人打交道过程中逐渐养成的。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注重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地参与, 进行独立思考和体验与品味, 逐渐得出感悟, 进而明白什么是真理, 什么是谬误, 什么是美的, 什么是丑的, 从而一步步地将接收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体系并进而自觉外化为个体的行动。

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艺术渗透的可行性

(一)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陶冶学生的心灵。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体现着师生共同认定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着直接、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为此, 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创造一个和谐高雅的校园环境, 使置身其中的师生员工感觉如沐春风, 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健康向上, 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一是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物化环境。在建设时, 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使各个部分自然而又和谐地融为一体, 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意蕴;教学设施的配备上要力求先进、适用;教室的设计要宽敞明亮便于学生活动的开展和师生关系的融洽。二是要建设高尚的校园精神环境。学风、教风、校风是校园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学校要紧抓这“三风”建设, 形成一种奋发向上, 积极上进的良好局面。校园标语、教学场地的文化氛围, 要力求人性化与人文化。要积极指导和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锻炼他们的意志, 陶冶他们的情操,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另外, 要净化网络道德环境, 使之不仅成为学习的有力工具, 还要成为弘扬和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主阵地。总之, 要让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受到无形的感染和启发, 从而生发出一股奋发向上的力量。

(二) 大力加强课内艺术渗透教育, 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无形。

艺术欣赏作为一种典型的审美活动, 它是以音乐、体育、舞蹈、绘画、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作品作为欣赏对象, 艺术作品本身具有各种美的艺术形式和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高校开设艺术欣赏课是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很好形式, 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任务上是一致的。艺术欣赏课不仅能陶冶大学生高尚情操、净化大学生的心灵, 使大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而且还能真正做到“以美辅德”。

总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门科学与艺术,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探索与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只有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 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不段创新与实践。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与进步。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存在的求新求变, 逆反心理强等特点, 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艺术融合在一起, 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角度。本文是在党中央提出振兴哲学社会科学背景下进行的跨学科艺术综合研究成果之一。宗旨是理清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讨论艺术渗透对思想政治教育增加时效性的必要性, 同时探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艺术渗透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艺术渗透

参考文献

[1].蔡元培.美育.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纲要 第4篇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列入大学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这一举措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更多新的内容,产生新的活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一、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中国近现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很多大学生对中国的国情了解得不多,特别是对现在中国政府处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问题的做法缺乏历史依据的认识。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可以了解很多当代中国的问题,如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形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经济结构的演变。文化大革命的由来等等,特别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由于外来的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阻挠导致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落后,这是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原因。总之,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要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就不能不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基本国情的影响。

二、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政治教育

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史本身就是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道路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的历史。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开展,以洪秀全为代表幻想的“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太平天国,到康有为的“无国土之分,无种族之异,无兵争之事”的大同社会,从维新派的君主立宪的主张到革命派的民主建国的理想,这些中国人民追求救国救民真理都失败了,历史证明,自发的农民战争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不能救中国。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血的教训使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历史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指导中国革命成功。通过近现代史的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的功能。

三、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创业史。”中国近现代史是以帝国义对华侵略战争为开端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斗争。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在历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涌现出来无数的民族英雄,他们在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捍卫祖国独立的斗争中,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同时。我们还应该通过对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干涉、掠夺、奴役中国人民的罪恶的揭露,使大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是中国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而落后也是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重要原因的道理,从而激发大学生把爱国主义落实在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的行动上。

2对大学生进行民族责任感的教育

大学生民族责任感的强弱不仅事关其自身素质,更事关国民整体的人生价值观取向,影响着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大局。当前,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由于西方价值观的冲击而出现民族责任感严重缺失的状况。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历史。这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西方帝国主义通过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对中华民族进行掠夺和压迫,中华民族奋起反抗,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斗争。另一方面是中华民族内部以汉族为主反抗满清贵族的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民族,通过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给广大的各族人民带来自由、民主和幸福的生活。任何分裂民族独立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

3对大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日益的强盛,大学生的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正在逐渐被及时行乐等意识所取代。而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地危机意识、深切的责任意识、昂扬的奋进意识,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忧国忧民的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觉醒、奋发图强。大学生没有忧患意识是无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的。中国近现代史已经证明,缺乏忧患意识的结果只能是被动挨打,只有具有忧患意识才能完成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在中国近代史中,由于清政府的盲目自大、闭关自守,没有了解到在欧洲的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最终在1840年后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历程,在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和欺凌下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000余个,中华民族饱受苦难和屈辱,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帝国主义的压迫,没有了民族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从184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百年历程中,面对鸦片战争后的国家民族危机,忧患意识成为救亡图存的思潮,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奔走呼号,或维新或革命以至于流血牺牲。孙中山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伟大的五四运动也是中国的知识界出于一种忧患意识而发动的。“五四运动”以青年学生为主力,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呼喊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等口号,走向街头展示了觉醒的中国人的巨大凝聚力。正是近现代先驱者们炽烈的忧国忧民之心使他们前赴后继不断探寻中国的出路,最终使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才有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最终胜利,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只有了解中国的昨天,才能理解中国的今天,把握中国的明天。理解这段历史才能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珍惜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脚踏实地地全面建设中国的全面小康社会。

4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当代大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创新精神。近现代史的教学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同与古代封建王朝的交替更新,中国近现代史

本身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近现代社会充满了创新的历程。洋务派创建的兵工厂就是在创新民族军事工业;中国商人开办的企业就是在创新民族产业;改革派、革命派和共产党人都是在创造一个自己的新国家新社会。面对西方的侵略,中国在改革,在创新。正如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所说“变则通,通则久”。变就是创新。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而创造出来的。可以说,近现代史的一切都在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通过近现代史的教学,大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自觉的去创造去开发自己的创新精神。

5对大学生进行国际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与中国古代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国际因素的增强。由于近代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工具的进步,近现代的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正在不断的加强,全球范围的国际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加。西方列强的先进的军事技术、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不断传人中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在世界的新形势下发生的,中国的近代高等学堂、留学教育和先进文化的引进,无不是中国国际意识增强的表现。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对大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是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国际意识,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使其既能从中国的角度看世界,也从世界的视野看中国,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有利于形成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价值观念,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6对大学生进行美学教育

在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对于大学生的美学教育是不足的。美学教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在一定的美学原理指导下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丰富的审美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感知力和审美创造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完善其审美心理结构,通过审美活动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育出人格完美、能感知美、创造美的社会主义新人”。近现代史中的美学因素更是数不胜数,有历史文物的艺术美,如圓明园、中山陵、人民英雄纪念碑、卢沟桥等,有社会变革的悲壮美,关天培的长刀挥歌,金田起义的宏伟场面,甲午海战的硝烟弥漫、台儿庄的生死争夺等,既有时代先贤的崇高美又有民族精神的刚毅美,这一幅幅的美丽画卷呈现出来是多么地令人震撼。

7对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

和美学教育一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大学生的音乐教育同样是不足的。很多的大学生喜欢通俗流行歌曲,忽视中国的一些传统音乐,长此以往,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有不小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的音乐发展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19世纪末中国东南沿海的逐步开放,西方的音乐和乐器传人中国,1923年政府颁布《课程设置纲要》,规定小学正式开始“音乐课”,1933年《音乐教育》创刊。中国近现代的音乐蓬勃发展开来。在北伐战争期间,中国的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在国民革命军中广为传唱,鼓舞着革命士气。抗日战争期间,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聂耳、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投身抗日前线,保家卫国。新中国成为后,中国的音乐获得了前后未有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流行音乐、民族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摇滚音乐和西方音乐如雨后春笋般地繁荣起来。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音乐可以激发人的创造,音乐同样可以影响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近现代史的音乐发展历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教育思想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 第5篇

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的主要任务。深化各项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内涵建设,加快学校发展,竞争激烈。实践证明,正确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才能引领学校锐意改革,抢抓机遇,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而错误或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则会严重阻碍学校的健康发展,在与其他学校的竞争中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构建和谐的氛围,都取决于全校师生员工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观念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立足点,只有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才能带动学校各项工作向正确方向发展。我联系自身实际,学习了相关文件,现将学习心得体会报告如下:

围绕我校既定的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发展思路,我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与模式接轨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作为职业学校,我们如何在研究学习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自觉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来思考工作、指导工作、安排工作、开展工作方面还需研究和落实。

二是办学特色还需进一步整合和加强。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我们虽然初步形成了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机械制造与数控教育专业和信息技术等教育专业,这三个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有众多优秀校友。但在激烈竞争的今天,如何稳定、巩固传统特色优势专业,积极发展培育新的前景好的优势专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我们还需进一步探索。

三、根据滁州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在调整和设置专业时,要根据社会需求、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新兴产业的发展等因素进行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科学论证,及时调整,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使专业设置科学合理,具有市场前瞻性,加强专业现代化建设,形成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以我校特色专业建设来带动其他相关专业发展,努力提高专业教育资源利用率和整体效益。积极把用人单位引进校园,让他们参与制定教学计划,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他们对毕业生进行长期考察提供充分的时间,同时也能使我校“校校合作,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到实处。

四、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教师职业能力。我校各专业教育教学计划更应该紧密结合岗位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突出、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还要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投入,增加现场教学的时间和内容。与制造业、研究所等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充分发挥教育实践基地的实质性作用。通过(学生)“走出去”,(工矿单位经验丰富的技工师傅)“请进来”,让学生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同时,改善校内实训条件的建设,建设与完善一批必备的英语教育专业实训室,并充分开发与利用实训室的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能力,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应加强岗位调研,对毕业生以及一线教师进行全方位调研,形成指导性文件,以指导专业课程设置,以利于形成特色。

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计划 第6篇

2010思想政治学习计划

2010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年,为加强和改进我厂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高我厂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牢牢把握职工队伍建设的政治方向,树立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增强法制观念,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结合我厂实际,制订2010年思想政治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公司中心工作,结合公司工委提出的2010年党建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组织保障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努力在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统一思想认识、凝聚职工力量、以创新和丰富党员培训教育管理机制为突破口,紧紧围绕我厂发展现状及工作要点,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和广大职工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污泥处置厂及污泥项目部的改革发展营造和谐环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二、制订学习计划,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为使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并扎实有效,要结合实际工作,不断丰富学习内容,进一步完善学习计划,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切实提高全校职工自身思想水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转变工作作风,同时带动其它工作的开展。

(一)年初在制定单位职工理论学习计划的同时要强调并要求干部职工个人都要写好学习计划,通过各种有效载体(学苑讲堂、编辑一周新闻信息要览、开办学校网站、办宣传专栏等等)开展好理论学习、讲党课活动。理论学习结合具体工作和自身实际,以提高自身思想素养和政治水平,从而有效推进各项工作为目标,工作学习两不误、两促进,从而使整个学习过程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扎实有效。做到计划落实、时间落实、内容落实、制度落实、分层次、有重点、多形式。

三、细化干部职工思想教育,不断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一)加大宣传思想工作力度。要经常不断地进行科学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正确地把握干部职工的思想现状,针对部分职工的思想问题着力做好解疑释惑、疏导工作。关心关注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等状况,开展经常性的交心谈心,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二)结合机关效能建设和整顿干部作风、提升干部队伍素质等活动,在全体职工中开展大讨论活动,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开展以“规范服务、优质服务、创新服务、高效服务”为主题的服务教育活动,提高全体党员干部职工队伍形象。讨论根据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查找影响和妨碍行政效能和干部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体制机制、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通过大讨论,使广大干部职工真正受到教育,提高认识,激发热情,主动投入,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法制意识,克服影响和妨碍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思想障碍。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力度。在广大干部职工中积极开展学先进人物、学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营造争先创优、弘扬先进的氛围。

(四)大力弘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勤俭等道德规范,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以“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学习、讨论、征文、演讲、评选等活动,展示学校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

四、强化党员队伍建设,确保党组织的先进性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严格德才标准,以党建目标管理为重要措施,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严格组织生活制度。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主动做好发展培养工作。及时吸收新党员,注入新鲜血液,扩大党员队伍,通过卓有成效的党员教育和管理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献身精神的党员队伍。

五、优化班子建设,提高管理成效

(一)以学习理论为先导,抓好警示教育,提高领导班子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党性分析活动,逐步形成和发扬讲党性,树正气,比实绩,多奉献的良好风气,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自学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增强党性修养和领导能力,不断提高群众观念、服务观念、法制观念、大局观念,始终保持思想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坚定和行动上的自律。

(二)以执行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切实建立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完善党内生活的各项准则,要严肃政治纪律,对干部实行“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大力改进工作作风,提倡“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讲实效”,做好每一件事。

六、结合精神文明创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纲要 第7篇

工作总结

为全面提高我校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教育队伍,今年我校党支部在开展和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过程中,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逐步建立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为契机,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开展了《党章》、党的十六大精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邓小平理论的再学习、再教育;

二是根据我旗党委(扩大)会议精神和旗政府关于我旗经济发展建设“十一五”规划的具体要求,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学习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切实解决工作中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

三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全面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为繁荣我校文化体育生活作出积极贡献。

四是进一步认识到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加快转型、科学发展的落实,创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优化政务环境等项工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是通过开展党员思想政治学习教育对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增强全心全意等人民服务的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正当好人民的公仆、维护好,实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一年来开展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学习和教育,广大党员的思想观念、认识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增强了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强化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眼界更加宽广、思路更加明确、工作热情更加高昂。通过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上来,统一到实践“三个代表”的实践工作中,统一到新时期加快文化建设的大局上来,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立足本职,敬岗爱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使学习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纲要 第8篇

从认识论的层面而言,人区别于自然客体的重要标志是主体性。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社会客体,其主体性不容忽视,这恰恰是人作为社会客体区别于自然客体的特殊性,也是社会客体的复杂性所在。每一个青年学生都是有意识、有判断、有需求的活生生的个体,我们切不可因为要占领这个思想“阵地”而忽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正像不考虑目标环境的土壤、日照、水分等因素的强行移植难以成活一样,不立足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水土不服的,是根基不稳的,到了受教育者那里很可能是受到排斥的,是被迫伪装的,是僵化教条的,是仅限于学校的。因此,思政课的教学必须重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需求,建立面向需求的“供给”,才能切实提高实效性,增强针对性,这才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树立的思政课教学理念。

那么思政课的教学应该如何顾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需求呢?我们首先要对需求本身进行分析和考察。

从客观方面来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逐步推进,传统的价值观面临挑战和分化,外来的价值观受到一些人追捧,新旧价值观不断融合碰撞,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价值观的变化必然对世界观、人生观产生强烈的反作用;从主观方面来说,“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学生思想观念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明显的增强,随之而来的是对社会新的关心、思考甚至困惑。”[1]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不坚定、人生目标不明确、价值取向不鲜明等思想问题,迫切需要理论和实践上切合实际、有说服力的而不是打官腔式的回答。另一方面,与大学生学习的大量专业课不同,思想政治理论不能给学生带来生存的职业技能和立竿见影的物质利益,毕业时用人单位过于看重实践技能忽视思想政治素质也助长了少数人“思政课无用论”的短见。

综合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思政需求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

首先是群体性。理科、文科等不同群体由于高中偏重一方进行应试教育的结果,对思政课的态度、参与热情明显不同;理工科、文科、农科、医科、军事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的不同,和思想政治的关系远近不同,在思政方面的需求有很大差异;新生、大二、大三和毕业生、研究生等同一院校的不同群体随学业完成情况和对未来发展规划的不同,对思政课的认识和兴趣也明显不一致。这种群体性差异要求我们重视大学生四年里接受四门思政课的时间和顺序,而不是仅仅注意四门课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到,专业不同对思想课的需求也不同。例如,历史专业的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要求会更高,哲学专业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会有自己的看法,政治和经济专业的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会更感兴趣,等等。一位负责任的教师应该根据专业、年级的不同调整教学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需求具有多样性:关心国家大事、具备一定政治素养的学生对于思政理论有自己的态度和见解,往往能够积极投入到课堂互动和初级研究中,并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理论思维的能力;专注于奖学金或是有志于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认识和所有必修课一样:“成绩高才是硬道理”,因此只要是成绩考核的“点”都会特别在意,教师的考核点往往成为他们努力的指挥棒,他们思政方面的需求往往和上进的需求高度重合;多数中等成绩的学生则视任课教师而定:教师讲得好就多学一点,讲的不好就少学一点,他们思想政治方面的需求不能说很大,但有待于教师激发出来;对什么课都心不在焉、因为高中课业压力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而沉溺于玩乐或是等着毕业的学生基本上不怎么关心思政理论和国家大事(甚至对专业课都只求通过),似乎那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东西,和他们这一生都是有距离的,对思政课则能不上就不上,只求及格而已。

第三,一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需求具有不确定性。虽然从初中甚至小学学生们就开始受党的教育,但从大学生入学时的问卷调查来看,我们十几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是需要客观面对的,大学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学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脱离实际、宣讲手法单一、过分依赖说教、过于重视理论条文的背诵、倚重于强制性考试、把思想政治教育视同于一般知识传授、新鲜度不够而重复性较高、用分数来衡量思想政治素质高低等等,这就造成了我们在学生头脑中树立的思想认识是很少“接地气”的,是外化的而不是内化的,或者说是在很低的层次上内化的,而在很大的程度上外化的,这种根基不牢的“移栽”更像温室中的植物,别说抵御不了狂风暴雨,就是风吹草动都容易萎缩倾倒,一件不合心意的生活小事就能让他们是非颠倒、口无遮拦,一则未经核实的负面新闻就能让他们信仰动摇、溢于言表,这从许多高校校园网上回帖就能得到证实。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的现实特征,告诉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还是大有可为的。

考虑到这些差异,同时根据QQ群、微信朋友圈、师生交流信箱和BB师生交流平台等新媒体工具对大学生群体需求的调查结果,我们将大学生的思政需求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归类整理,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第一是政治需求。如对国家近现代史的了解需求、国家未来发展的前景预期、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能认知、教育部教育发展政策了解、政府对本行业的发展定位、政策解读和未来规划等等;第二是道德需求。如大学里的人际交往道德、未来从事职业的职业道德、国家公民应有的道德、如何认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国近现代道德演变、道德的现代化等等;第三是情感需求。如近现代史上爱国、爱学校、爱专业、爱同学、爱父母、爱他人的典型人物和事例剖析、中国人古代到近现代情感需求的演变、东西方情感需求的差异等等;第四是素质需求。如结合近现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谈大学生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综合素质等等。将以上四个方面的需求融进教学过程是新的教学理念付诸实施的关键一步。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组织教学设计、讲稿和课件等教学文件的重新撰写和制作,精心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感兴趣的、有新鲜感的和知识性的教学案例,将课堂教育与课下个别指导相结合,解决学生需求的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矛盾。

总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改要求指导下,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需求的创造者和引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需求的跟随者或者满足者。而且,教师要首先成为学生需求的跟随者和满足者,然后才能成为学生需求的创造者和引导者。要根据学生思想需求实际,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更新内容、改变手段,形成满足思政理论“供”、“需”两方面要求的教学方案,才能有的放矢地增强教学效果,突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瓶颈。

摘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特殊性,往往过于注重学生对理论内容单向的完全的接受,忽略了社会客体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性,较少考虑新的时代条件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诉求。教学改革应将国家统编教材与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并体现在教学设计当中,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入脑入心”,大幅度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需求

参考文献

[1]蒋德勤.打通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N].光明日报,2013-7-8(16).

[2]刘建忠.论思想政治工作供求关系的改善[J].山东社会科学,2004(10):122-12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纲要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理念 ; 大学理念建设 ; 新时期 ; 教育规划纲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052-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种共识。大学要承担起科教兴国的责任,必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以现代大学理念治理学校。一所大学的理念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它决定这所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不仅决定大学的今天,更决定大学的明天。

大学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长期办学中思想精华的积累与提炼的基础上,对大学本质及其发展的正确认识,进而形成对大学实践活动的价值判断的理性认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超前意识,同办学历史、传承观念、学术风格、学科门类、学生类别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描绘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壮丽前景,尤其是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笔者认为应该紧扣教育规划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新时期大学理念:

一、正确定位,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首先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正确而合理地定位(包括服务区域、学科性质、办学类型与层次、特色、发展目标等定位), 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空间和方向,确定正确的发展目标,这关系到学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大学的定位包括三个层面,即大学教育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定位、大学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大学内各因素在学校中的定位。大学理念建设要分析学校所处的社会、地域、以及历史背景等,明确学校定位,是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还是地方特色院校,一旦明确定位,就要在定位的基础上持续发展,久而久之大学的理念就会凸显出来。

大学的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一所大学的优势所在。凡是有一定成就的大学也无不把培育办学特色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我国大学在98年扩招后开始跟风似的办起综合类大学,原来是外语学校的,现在是法律,经济专业都开;原来是师范院校的,工科专业也开;总之,在一所大学里你可以找到所有的专业。这就会把原来集中在特色,优势专业建设的精力分散,逐步弱化学校的特色,专属性。使人们觉得所有大学都一样,什么专业都有,原来优势的专业并不像以前那么优势了。我国高校进入世界优秀学校排名的少之甚少,纵观上榜名单,欧美学校居多,这正是因为我国高校缺乏特色建设,千篇一律所导致的。

二、紧扣质量关,提升科研水平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从数量和规模上看,中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高等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整体质量不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也是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建设新时期的大学理念要牢牢把握教育质量观,尤其是人才培养观,重点加大教学投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育人水平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要务。大学理念要倡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机构,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大学理念建设要为高校创设宽松、浓厚的学术氛围,突出学术自由与独立,追求真理,发展科学,加强学科建设,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并重;以探索和发现未知世界为目标的基础研究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提高大学社会服务功能

我国高等院校飞速发展,自98年高校扩招后,暴露出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人才质量问题,学生就业困难。高校教育与社会服务脱节,偏重理论知识传授而缺乏实践技能的培养。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即大学要为社会培养各层次各种类型专门人才,利用大学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进行高科技产业开发和为社会上的企业提供各种技术咨询与服务,解决经济生产部门在技术革新、设备改造、产品更新、科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高经济效益;承担国家和地方政府下达的重大科研项目或重大工程项目,通过科学研究为国家或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和決策咨询;通过人才培训为最广泛的人进行知识的传递和推广,为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等发挥作用;全面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9,357,72.

[2]王冀生.大学理念在中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政治理论教育学习计划 第10篇

2012年12月14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1-3部分

2013年1月18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4-6部分

2013年2月22 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7-9部分

2013年3月29日学习牛驼寨烈士的精神

2013年4月19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10-12部分

2013年5月24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八大关键词 2013年6月21日学习中国梦与十八大精神

2013年7月19日学习党的十八大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3年8月16日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2013年9月19日《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2013年10月25日学习中国梦的时代特征,动力源、根本保障等 2013年11月29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纲要 第11篇

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座谈会思想汇报2010年下半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后,我支部同志们对此规划纲要表示了深切的关注,因此,11月26日,我支部召开支部座谈会,对教育规划纲要进行学习及心得交流座谈会,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座谈会思想汇报。会议中,我们全体成员对教育规划纲要做了系统阅读,并做出下列归纳:2011年教育工作将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稳步实施国家教育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加强重点领域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进行系统学习后,支部成员分别对自己最为关注的一项发表了自身的看法。其中,黄丽红同志对于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积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有深刻感触。他认为此项举措的提出将终身学习的思想实质化、明确化,对于广泛开展社区教育,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也认为这将成为我支部成员们一致努力的终身目标。座谈会上,我同样对几项纲要所规划的内容有深刻感受。首先,是对于纲要规划中提出的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感受颇深,思想汇报《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座谈会思想汇报》。当下我国大学生人数庞大,但市场多项职业趋于饱和,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而作为海外留学生的我们,也面临着留学生人数在近几年的持续快速上涨之势而减少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国内大环境即将成为推动我们高等院校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而中央提出的这项政策无疑对于改善国内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不禁让我支部成员对于自身未来的规划及发展,对于国家人才的培养前景,充满了信心。再者,作为一名海外留学生,我对于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深化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感到分外激动及兴奋。远渡重洋、赴日留学,支部的同志们目标明确、信念坚定、精神饱满、干劲十足,但不免为我们人数仍然不多感到惋惜,我支部成员无一不希望国家能够为学生赴外留学提供更为多而丰富的机会。而深化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这一政策的出台,明确提出了要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及提高国家公派留学质量效益的要求,这必将对于我国拓展区域合作,巩固双边、多边教育磋商机制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海外党支部的队伍必将在这样优越的大环境下不断扩大。座谈会最后,我支部书记苏烨对本次规划纲要学习进行总结,并鼓励所有支部同志们在未来于日本的学习及生活中,做好近期的创先争优工作,并同时关注国内的动态。通过本次学习,我深受鼓舞,对于本次规划纲要的实施贯彻充满了希冀。海外留学生党支部2010.11.28.

集中教育政治学习心得体会 第12篇

通过此次政治思想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坚定政治立场,教师之间要团结一心做好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我们都知道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新疆各族人民一直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里,祖祖辈辈繁衍生息、亲如一家,无论是维吾尔族还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们和睦相处,共同居住生活。在漫长的历史中,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结成了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谁也离不开谁。

我们必须认识到最近几年发生的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是典型的境外指挥、境内行动,有预谋、有组织的打砸抢事件,使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和损失。与此同时,严重损害了民族团结,破坏了社会稳定。这种暴力行为,是广大人民群众绝对不能容忍的。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再一次清醒地看到了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的丑恶嘴脸。

我们必须维护并加强民族团结是新疆稳定和发展的基本保证。中华民族是自古以来融合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民族。新疆各族人民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在新疆搞民族分裂活动的是极少数,他们不能代表任何民族,是各民族的敌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

我们必须认清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重要性。我们也清楚看到新疆的民族分裂活动由来已久,新疆解放以来,分裂与反分裂斗争在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与相应历史时期的国际大背景有着深刻的联系,具有特殊的复杂性。严峻复杂的对敌斗争形势决定了新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也促使我们迅速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使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政权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认清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真实面目,认清与“三股势力”斗争的实质,增强应对复杂政治斗争的能力。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地与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作斗争,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坚决维护新疆稳定。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新疆稳定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改变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新疆历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新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半个多世纪以来,新疆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改变落后面貌。在党的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大力建设,在国家的关心支持和各省市区的援助下,现在新疆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文明进步程度、人民生活水平都取得辉煌成就。当前新疆进入了历史上发展与稳定的最好时期,党始终是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坚定维护者,始终是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谋利造福,没有共产党领导就没有新疆的稳定发展,就没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对此,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所肩负的政治责任,自觉地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站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立场,全力维护好社会稳定。

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在党的领导下,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下,新疆的各项事业将继续向前发展。新疆各族人民继续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任何旨在分裂祖国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径,都必将会遭到新疆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任何企图分裂中国、破坏民族团结的阴谋最终都不会得逞的。我们高校教师在当前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要始终做到认识不含糊,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要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以实际行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为新疆稳定与社会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

政治心得体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纲要 第13篇

《纲要》课教学要从中国近现代丰富的历史资源中, 挖掘其思想性、政治性强的内容, 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并将海洋意识教育贯穿《纲要》教学始终, 必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培育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是《纲要》课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

一、《纲要》课在加强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 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我国近代受侵略的历史, 增强大学生的海洋意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主要讲授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 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 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通过《中国近现代纲要》课程的学习, 使大学生认识到海洋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作用。近代以来, 西方列强就是通过控制海洋而统治了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的;相应地, 海防也就成为弱国安全上的软肋。1840年之后, 帝国主义国家入侵我国, 走的就是海上路线。从1840到1940年100年中, 外国从海上入侵我国479次, 规模较大的84次, 迫使我国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

2. 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没有强大的海防, 就不会有国家的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束了中国人民长期受压迫和侵略的历史, 也使中华民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的加强, 我们国家的安全形势得到了极大的好转。尤其是海军实力的加强, 彻底改变了历史上我国有海无防的历史。“没有强大的海防, 就不会有国家的安全”, 这是中国人民从近百年反帝反侵略斗争中做出的最重要的经验总结。

3. 可以使学生坚定加强海洋意识学习, 深刻体会海洋意识与国家安全的密切联系

加强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时代主题。进入新世纪, 海洋在中国成为一个新的热门话题。这其中既有欣喜和期待, 同时也掺杂着忧虑和危机。2008年12月26日, 我国海军南海舰队向索马里海域派出了护航编队, 这是新中国海军自诞生以来首次到远洋执行作战任务, 此举让国内外感受到了中国海军的强大。2009年2月1日, 日本向钓鱼岛水域派驻PLH型巡视船, 加强了对钓鱼岛的“戒备体制”, 我方对钓鱼岛行使主权变得越来越困难。

二、结合《纲要》课进行海洋权益教育的方法

1. 注重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对学生进行海洋意识的教育

胡锦涛同志说过:“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 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要“以史为鉴”, “以古鉴今”, 关注现实, 跟踪时事热点。将历史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使海洋意识教育紧跟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 把握时代主题, 与时俱进。

2. 注重以中国近现代屈辱的历史激发学生的海洋意识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们对国家和民族命运、前途的牵挂和担忧, 这种牵挂与担忧凝聚着人们炽热的爱国情感, 流露出人们真挚的爱国热情。近代中国的历史可以警示学生, 国家如果丧失了坚固的海防, 就无力捍卫整个民族的尊严, 国民也就不再拥有个体的尊严和自由。在教学中, 教师要深刻揭露鸦片战争以后, 资本主义列强是如何通过海路一步一步地侵略我国, 并最终将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行。通过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回顾, 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海洋知识和加强海防建设的爱国激情, 引导学生认识到必须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3. 注重优化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海洋意识

旧有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大打折扣, 严重束缚了学生对海洋意识的思考。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采用以探究为主、合作为主、体验为主等学习形式进行教学,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海洋知识的热情。可以充分利用图片、幻灯、音响等手段, 培养学生学习海洋知识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 2.

[2]王建国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 2008 (2) .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初中政治 第14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兴趣;培养

对于初中课程来说,每一个课程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比如政治这门课程就具有很强的理论体系。如何让学生学好政治,学透政治,一直是每一位老师需要钻研的课题。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政治这门学科,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以常见的生活事情为例为学生讲解其中的理论知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政治。

一、让学生主动学习,更利于打造有效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传统的政治课堂气氛是:死气沉沉、单调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良好、有效的激发和调动。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课堂做出一些改变。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反馈、教学模式和手段做出及时的调整。因为课改后提出的新要求是:要让学生在开放化、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环境中学习,并且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和探究能力等,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政治课堂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归实际,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更好的了解。比如,在讲“我与父母交朋友”这一课时,让学生讲讲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事情,不管是战争,还是友谊,都可以讲出来,并让学生谈谈在以后的生活中应该如何和父母和睦相处,如何成为一个交心的朋友。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踊跃说出自己的看法,使课堂充分成为他们交流和学习的阵地。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领悟知识的真谛

我们都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这也说明了光从书本上得来知识是不行的,并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书本上的知识,让学生去领悟知识的真谛。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正能量,这些正能量也会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发挥积极的影响。比如,在讲“做意志坚强的人”这一课的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平常有哪些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事情。让每个人都在课堂上说一说,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就会更加刻苦学习,排除万难,朝着自己的理想奋斗。

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我国尤其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无论是大城市还是穷乡僻壤,国家依旧在积极地为这些地区进行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无论是学校的硬件还是软件条件都在得到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强化。因此,这就更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教学手段也越发多样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教学内容就更加丰富。比如,在讲解“友好交往礼为先”这课的时候,可以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礼仪,然后播放一些错误的礼仪,然后让学生进行对比,说出为什么这种礼仪是好的,为什么其他的礼仪是不好的,通过对比,可以加深对礼仪的深刻记忆,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的礼仪。

四、合理利用政治课程中的事实,塑造学生的人生观

这个时代,我们不需要只会学习的人,我们要求学生对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所以,教师就可以在讲课的时候及时地提出相应的时事政治,抓住教育的时机,这也会对教学成果有着事倍功半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这得来不易的教学时机。比如,在讲“老师伴我成长”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举出自己的老师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关心学生的,通过老师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辛苦,让他们对老师更加尊重,也对每天辛苦工作的父母更加理解和尊重。

总之,初中政治教学中还有很深的传统教学的烙印,老师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教学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学习,让他们主动去探索知识,主动去开拓思维。在政治教学中,要充分融入生活,把政治和生活完美结合,用生活诠释政治,让政治走进生活中,激发学生兴趣。

参考文献:

[1]许永虎.把快乐还给学生激起学习的欲望:对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快乐”教学的几点认识[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4(3).

上一篇:描写春节的范文800字下一篇:小学初冬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