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综合交通规划

2024-05-14

东莞市综合交通规划(精选6篇)

东莞市综合交通规划 第1篇

关于东莞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情况的汇报

东莞市交通运输局 2012年6月1日

尊敬的陈自昌会长,课题组各位领导: 您们好!首先感谢省交通运输厅、省城市公共交通协会一直以来对我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关怀和支持,对陈自昌会长率课题组莅莞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幸福广东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在各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市以深化开展摩托车治理工作为契机,以惠民发展、绿色发展为要旨,大力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公共交通起步较晚,在2003年前一直以公路客运或半公路客运半公交的方式来运作,总体运力规模较小,覆盖能力不足。随着近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们立足于东莞已初步形成的组团式城市布局,谋划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在全国率先把镇农村客运纳入城市公交体系,创新性地推出镇内出租车,构筑和完善市区、镇内和跨镇公汽三级公交体系并以市镇两级出租车系统为补充,在仅依靠民营资本投入的情况下,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公交服务网络,形成有东莞特色的公交发展模式。

双轨制,公共交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属性日益凸显,初步建立了公共交通的投入、补贴和补偿机制,公交基础配套设施由市、镇两级财政投资和建设,建成的设施属政府所有,免费提供给公交车辆使用;对公共交通实行政策性补贴,对公交企业承担的老年人、残疾人、学生优惠乘车,因油价上涨造成的经营成本增加,安装车内治安监控设备,培训本地户籍司乘人员均由财政给予适当补贴。据统计,2006年至2011年,市财政累计拨付城巴各项补贴资金2.15亿元(含中央油价补贴),拨付各镇用于购买公交车辆免息借款1.35亿元;各镇财政共落实公交建设投入资金2.3亿元,拨付镇内公汽汽车财政补贴共1.24亿元。

(三)规划先行,因需制宜,三级公交线网日臻完善 我市无县级建制,下设4个街道办和28个镇,以及松山湖高新科技园区。为适应行政区域相对分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城市布局,在大运量轨道交通尚未建成的情况下,我们不断调整完善常规公交线网,以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在2003年组建核心城区城巴系统,2004年起实施“一镇一公汽”战略后,形成了市区、跨镇和镇内三级公交网络体系。为完善三级网络体系,组织编制了《东莞市公共交通规划》,对城巴、镇内公共汽车进行了规划和修编,28个镇也陆续编制了镇内公共交通规划,松山湖园区亦于近期重新对园区公共交通进行了整体规划。在落实规划实施的基础上,我们因需制宜,通过网络、媒体、电话等渠道广泛听取群众对公交线网的完善意见,并密切跟踪市属重点工程、新建道路、大型公共场所的规划建设进度,(五)与时俱进,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公交体制改革路向 为鼓励更多的民营资金参与我市公共交通建设,市政府制定并印发了《关于推进公交市场开放和企业优化重组的通知》,规定除国家政策法律规定和政府特许经营项目外,市内班车客运、城市公交、镇内公汽、出租车以及旅游包车、汽车租赁等经营性运输项目全面开放,鼓励符合条件的境内外知名公交企业投资经营公共交通,积极引进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人才。同时,引导公交企业组建具有综合实力的集团企业,在2007年9月1日前完成优化重组工作,且重组后拥有客运车辆500辆以上或出租车1000辆以上的企业,给予延长5年经营权使用期的优惠政策。目前,全市已组建了5个道路客运集团公司和3个出租车集团企业,逐步走上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之路。

为顺应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形势,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公交运营体制,加大公共财政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力度,体现公交社会公益属性,我们多次组织相关部门赴香港、上海、杭州、苏州、郑州、深圳、珠海等城市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并就推进公交市场体制改革、提升公交服务水平进行深入论证。目前,已形成专门请示上报市政府,待市政府批复后,我局将按上级要求,积极推进相关工作。

(六)完善设施,加强配套,为发展公交提供硬件保证 我市积极做好公交上落站点、候车亭以及停车场、首末站、维修场等设施的规划建设,努力完善公共交通设施配套。目前,市区已建成公交首末站25个,公交候车亭829个、站牌984

年再次投放10辆CNG镇公汽,为日后清洁环保能源在公交领域的推广应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八)教惩并举,强化监管,不断开展公交服务质量整治 为规范公交经营服务行为,优化市民出行环境,市交通管理部门以创建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近年来持续开展“文明三有序”、“公交服务年”等主题活动,不断加强对司乘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并大力开展客运服务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在全市范围内严厉整治客运车辆冲、绕红灯等危险驾驶行为,并出台了《东莞市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惩处和退出机制》,对严重违规并造成事故或严重后果的,坚决取消肇事车辆的运力指标以及肇事驾驶员的从业资格。2010年至2011年,共对151辆存在冲绕红灯行为的客运车辆作停业整顿5-10天处理,对162名驾驶员进行停岗培训。

二、当前存在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我市公共交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运输形式单一,运营体制尚未理顺,对比广州、深圳等周边发达城市,仍有明显差距:

一是运输形式单一,资源配臵不合理。目前,我市缺乏大运量的轨道交通,完全依靠常规公交为市民出行提供服务,骨干运输体系未形成,导致整个运输体系的效率不高。在运力资源分配上,冷热不均、过度竞争、热点线路运能过剩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二是配套法律法规滞后,监管手段严重不足。交通运输部、广东省针对城市公共交通的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尚未正

特别是年轻一代大多不愿意从事,近年来用工紧张的现象已越来越突出,对公交正常运营造成实质影响。

三、工作建议

为推动公共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三点工作建议供省领导参考:

(一)加快建立健全行业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

鉴于目前《广东省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及配套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尚未出台,行业监管手段及法律保障不足,建议加快以《广东省城市公共交通条例》为主的行业法规的建立健全,尽快推出城市公共交通牌证管理、运营管理、处罚机制等配套细则。同时,要尽快规范、统一城市公共交通场站建设的立项、许可等程序和相关技术标准,出台鼓励城市公共交通场站进行综合开发的扶持优惠措施,如允许提高土地容积率等;要就城市公共交通场站的投融资模式、产权归属、养护管理等出台指导性意见。

(二)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 建议省市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向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倾斜,明确在城市公共交通行业运营体制、投入体制、基础设施建设体制等方面均实行国有主导、多方参与的机制,明确和规范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投入资金的支付渠道。切实减轻公交企业负担,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减免或降低公交企业税费。探索、建立和推行城市公共交通成本利润控制规则,对公交企业因执行低于成本的票价、票价折扣以及老年人、残疾人、学生等优待乘车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开通冷僻线路增加的成本

业应用LNG、纯电动汽车等的能源价格给予适当优惠,提高企业应用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

我的汇报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予以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东莞市综合交通规划 第2篇

一本展示医院的画册,对于患者来说,希望看到的是医院的软硬件实力:环境、设备、医护人员素质;对于东莞市妇幼保健院这样一家有着60年历史的老牌市立医院来说,能够展示的除了这些基本面之外,还有60年来市民交口称赞的良好口碑、市立唯一妇幼保健机构的荣耀、全市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指导中心的骄傲。

因此,这本画册除了介绍医院崭新的优美环境、先进的新兴设施、高水平的医护团队之外,更加着重强调本院60年历史的品牌特色专科、科学的管理架构设置、对我市母婴保健所做的社会贡献以及医疗科研方面的优秀成果,以展示本院区别于其他同类医院的优秀特质。

封面:

东莞市妇幼保健院

母婴平安爱心天使

扉页:

空白页

形象页:2P

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母婴平安首选市属专业医院

第一章:2P

解读·市妇幼保健院(暂用)

东莞妇幼保健院始建于1951年,是全市唯一的市属妇幼保健机构,也是全市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指导中心,承担着全市广大妇女儿童的医疗保健任务。

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是一所已有51年历史的二级甲等市级妇幼保健机构(介绍历史背景),她在职能上区别于其它普通医院的特殊卫生机构,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服务对象是妇女和儿童;

二、“以保健为中心,与临床相结合”的办院

方 针;三是“为保障广大妇女及儿童的身心健康而服务”的社会宗旨。正是由于东莞市妇幼保健院身为一间特殊的卫生保健机构所具备的 这些特色,以及五十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使之成为东莞市在妇女儿童领域中,开展以保健服务、疾病治疗、科学研究、基础教学为一体的具有保健特色的机构。

配图:医院鸟瞰图

第二章:2P

超前·人性化现代医院(暂用)

我院新院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共2.55亿元,以“参照三甲医院建设标准,以三十年不落后”为目标。新院一期占地面积50795.7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5000平方米,包括门急诊、医技、住院、保健、辅助配套设施、生活区等功能区,新院一期规模为800张床位,日门诊可接纳2500人次。共设停车位430个,新院设计理念上做到了布局设计超前性,内部空间独特性,建筑造型标志性,体现了妇幼保健院个性特征,并为医院日后发展预留了宽敞用地,确保可持续发展;新院功能分区明确,建筑布局合理,医院环境优美,设施先进齐全,将向群众展现出一所“花园式、人性化、现代化医院建筑”,使病人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配图:新院室外环境图、雕塑、病房及各科室照片

第三章:4P

专业·高素质医护团队(略)

配图:骨干、团队照片

第四章:8P

科学·民主化管理部门设置

办公室职能(略)

医院管理委员会职能(略)医务股职能(略)配图:会议、实验室

第五章:10P

五大品牌特色专科 产科监护病区(略)儿童重症监护病区(略)新生儿科(略)

小儿神经康复科(略)耳鼻喉头颈外科(略)

第六章:20P

十一大专业临床专科 妇科(略)

产科(略)

儿科(略)

东莞市综合交通规划 第3篇

据《2014年东莞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4年, 东莞市全市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6.2d B, 比去年上升0.2d B, 区域噪声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等级为三级, 处于一般水平。影响区域声环境的主要声源构成为生活源和交通源, 分别占52.4%和44.8%。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8.5d B, 比去年上升0.2d B。

沿道路垂直方向, 道路交通噪声声级衰减缓慢, 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 城市居住区使用二类标准, 允许环境噪声限值昼间是60d B (A) , 夜间是50 d B (A) , 在垂直道路距离100m处可以满足标准, 但居住区类的建筑受交通噪声的污染还是比较严峻的。依据《2014年东莞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东莞市区域环境噪声为56.2d B, 道路交通噪声为68.5d B, 可见, 东莞市较大区域内受到了交通噪声的影响, 需要切实加强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2 原因分析

2.1 车辆保有量的快速增长

近年来, 随着东莞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市机动车的保有量也出现了大幅增长势头, 2014年全市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160多万辆, 仅2014年, 汽车的上牌量就高达216116辆, 比2013年增长了20.19%。车流量在市区主要交通路线均有明显增加, 市区主要路口白天12小时的交通量超过了10万辆。通常车流量每增加1倍, 噪声级会相应的增加3d B[2]。

2.2 噪声敏感建筑物未采取有效隔音措施

东莞区居住用地区域分布较为集中, 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南城、东城、万江、莞城等处, 居住区沿城市主要干道分布的特征较为明显, 但大多数噪声敏感建筑物由于离道路较近, 而且没有采取相应的隔音措施, 进一步加剧了噪声超标。

2.3 其他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 东莞市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原因还有车辆快速行驶以及喇叭噪音引起, 此外, 路况、车况以及乱鸣笛、超速行驶, 等等都是交通噪声污染产生的原因之一。

3 对策

噪声污染是由声源、传声途径、受声者三个环节组成[3]。而控制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污染重点需要解决声源和传声途径两个环节。

3.1 宏观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区域道路交通规划

城市规划、道路建设以及交通需求控制等是控制交通噪声污染的先决条件, 为此, 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交通部门、环保以及城市规划等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 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和道路交通建设规划,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广东省制定的相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加快优化东莞市城市道路结构, 改善道路通行能力, 从制定相关政策、技术标准等方面, 进一步完善对车辆降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降噪法规、技术标准的出台, 加强对相关政策、标准执行的监督检查。

3.2 中观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市民环保意识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是有效防治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大力推广无车日活动, 鼓励和倡导绿色出行, 提高居民自律意识, 正确理解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控的意义, 自觉加入到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中来, 积极引导司机文明驾驶, 减少喇叭噪音和超速引起的道路交通噪声污染。

3.3 微观方面要进一步提升防治技术水平

工程技术降低道路交通噪声一般选择的是声源噪声处理、传播途径阻隔和受声点的保护等等。声源降噪处理主要是控制道路的车流量, 严格控制载重货车在市区道路行驶的时间和路段, 改善道路路况, 在“交通干线”两侧预留合理的防声距离, 城市主干路则以50 m~80 m、次干路以30 m~50m、支路以10 m~30 m为好;通过设置实体声屏障、绿化声屏障等方式阻隔道路交通噪声的传播途径, 如在居民区附近的高架桥路段要构筑必要的声屏障。而受声点的保护则主要是鼓励道路敏感区域内使用隔声门窗, 改建对噪声敏感较低的商业建筑。

4 结语

总之, 随着东莞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以及全市机动车辆保有量逐年的增加, 需要从完善道路建设规划、提升群众环保意识, 以及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 积极为全市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唐艳红.深圳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交通节能与环保, 2013 (4) :70-73.

[2]刘培杰.广州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J]热带建筑, 2007, 5 (4) :16-18.

东莞市综合交通规划 第4篇

关键词:综合实验用房;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1-0132-03

1项目概况、选址及地块情况

1.1项目概况

本工程的用地规划面积约为25 000 m2。拟建为东莞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实验用房,建筑面积为41 980 m2,地上面积为33 899.5 m2,地下建筑面积为8 080.5 m2,计容面积为33 773.66;机动车总泊位236个(分地上泊位62个,地下泊位174个)。大厦功能包含会议中心、办证大厅、检验检疫办公、员工餐厅、活动室、辅助用房及地下车库。容积率为1.35,建筑密度为15.3 %,最高26层(其主体建筑最高高度为99.7 m),绿化覆盖率为30 %。

1.2项目选址及地块情况

本工程地块位于四环路与科技路交接处的黄金地段,地块平面呈方形南北布局。且在交通要道上,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城市道路交通便利,城市给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十分完善。

2建筑设计中心理念

2.1设计严格遵循“总体规划、统一设计、持续发展”

2.2设计主题

倡导庄重、生机、和谐,处处彰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整体的规划和单体的设计都紧紧的围绕着庄重、有机这一主题进行,力求营造完美的规划和建筑形象,使到此来送检的群众有一种庄重威严但又不失亲近的感觉。以便和谐有序的处理完成各项工作。

“L”形的规划设计格局和精致的新古典建筑造型,自然地与周围的人造绿化环境相结合,融入到整个城市的氛围中,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机建筑,树立检验检疫局综合实验用房的新形象。从而使得检验检疫局综合实验用房完美无缺的融入到城市的发展中去。

3整体规划

3.1整体布局

规划上充分利用原有的平整地形条件,同时也充分尊重城市道路的走向,结合原有周边的城市道路及规划路,与区内道路相环通;在单体设计上更是利用古典柱式及坡顶元素,通过提炼和利用现代的建材搭配设计手法进行推敲。形成简约欧式的新古典风格;整个立面造型通过简单有序的柱式及线脚;通过对其开窗及细部和整体比例的控制及推敲,形成严谨而简洁的欧式立面风格;将欧式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和谐统一、同步凸显。消除各项多余繁琐的装饰。让人感觉更加轻松、亲近,致力打造一个新的地标建筑。

整体布局时结合原有地形,让建筑与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尽可能减少对原有环境地形标高的破坏。大量的引入水文化景观,用优美、流畅的曲线水体与建筑的方正严肃形成对比和调和,营造出轻松的环境气氛和舒适的小气候。

3.2规划手法

整个建筑的规划设计中采用简易欧式和现代建筑风格的结合。主体建筑上采用挺拔的高体量的设计,中间采用三段式渐进式的局部变化来突显建筑的挺拔和高贵。同时也结合欧式园林的几何构图手法和中式园林的小品设计及处理手法,合理的安排前后花园的景观文化,并透过各式小品景观和绿化道路分隔与穿透的借景效果。从而使得建筑规划显得既大气又不失细腻。由于植物具有很好的吸尘、杀菌的特性作用。用绿化围绕建筑布置将起到很好的隔离作用,并成为建筑与道路之间的天然屏障。

3.3入口设计

整个建筑的形状基本如一个“L”形。在整个规划时,我们注重土地的合理利用。将最有利用空间价值和最适合人居办公环境的地方设置为检验检疫局综合实验用房大楼。将地下室车道尽可能的设置布局在建筑的周边位置。做到尽可能的减少人流及车流的交叉点,避免交通的重叠拥堵。

充分考虑入口的位置。考虑各个入口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兼顾了各入口对内和对外的作用。主体建筑设置在偏北地块的中央部位,主入口设置在东北侧的四环路边,并在主入口处设置有过渡的入口广场。在广场上设置了水文化喷泉景观,凸显建筑的大气。次出入口设置在科技路的西北向。与此同时在次入口处也设计了圆形喷泉水景广场进行呼应。

整个地块的入口选择和规划中。主要考虑并设置了三个大的入口位置。将主入口设置在大楼的正对位(即朝向东北向),次入口设置在检验检疫综合楼的附楼(即朝向东南面)。在检验检疫综合楼的休闲广场处设置了一条直通24 m规划道路的通道,即为第三出入口。

图1

所有的出入口设计,都考虑了与环境很好的相结合。整体布局中合理将南侧的土地尽量留出来,为今后局里在此处兴建职工宿舍或办公附属楼留出充足的余地,以利于整体布局可持续的发展。

4环境设计

在整体的规划设计布局时,充分考虑了将自然与建筑的结合设计思路,并以人居办公为指导。在主入口广场设计时,以绿化最大面积利用率为目标,场地内由用地红线到建筑红线之间留足绿化带,与大门正入口处的大型入口喷泉及一个宽阔的入口广场结合,融为一体。起到一个过渡大道人流、车流噪音以及过滤粉尘的作用。

图2

5功能分区及交通流线的组织

5.1功能分区

总体规划中结合具体的情况。包括场地的周边情况、人流方向、交通流量、地区全年主导风向以及各部门之间工作流程要求等,对功能分区集中与相对隔离的关系。送检人员的道路流线与检验工作人员交通流线相应交叉又独立的关系。污染类检验实验室与非污染检验实验室独立的关系进行单个独立的分析和布局设置。最后按不同的分析结果进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系统化建筑组合方式。明确功能分区,通过垂直及水平交通的合理组织。满足各项送检人员人流、物流及信息流的全方位立体交通组织设计要求。实行全过程与全方位的安全保障。本方案将综合实验办公楼划分为员工生活区、实验室区、办公区。

5.2交通流线的组织

首先,以尽量做到减少流线交叉点为目标。主楼及附楼以水平联系为主,竖向联系为辅。水平交通更能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功能相近的部分,尽可能的布置在相同一层。水平和竖向的交通流线的结合方式,按不同工作性质进行适度的分离但又彼此保持联系。为不同工作性质的员工和送检人员人流提供一个灵活有效的多维交通系统。

6建筑风格设计

单体设计中,注意与环境的配合,整体建筑风格采用新古典构图元素,通过石材与玻璃的材质对比,竖向的条窗,巨型的柱廊等设计手法,充分塑造检验检疫局的庄重、沉稳、挺拔的建筑形象,通过古典建筑的比例构图美感与现代建筑材料的搭配相结合,使建筑更加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体量:简单形体通过一系列烘托演变而形成有机而富有趣味性的形体组群;从而完成一个卓而不群的体量塑造。着眼于城市整体设计,以纪念性体量,对城市空间形成空间节点,成为该区域的显著地标,同时力图创造一个优美的都市公共空间环境。通过对建筑实体的错落叠置,建筑造型挺拔而庄重大方,沿着城市道路展开,合理的顺应城市的脉络,与周边环境及城市的区域发展相呼应。

变化:建筑体量设计和肌理设计完成后,其特殊部分进行适度变化处理,这样,避免过分单调的统一,形成充满渐变的变幻乐趣。为达到立面元素的统一,变化方法简单明确。主入口设有雨棚。庄重而突出厚实感的条形柱廊,对入口进行了必要的强调,对空间的围合和丰富空间的展现也起到深远的意义。

图3

7人性化空间设计意念

在空间设计的时候,更多的考虑人性化的设计意念。将内部的使用空间使用度设计至最大。满足工作人员及送检人员的使用要求。设计中通过人性化的使用空间塑造体现人为亲近。人性化集中于“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物质和精神需要为设计指导。

8节能设计思路

考虑到实验大楼塔楼的实验用房经常要加班,而裙楼的公共空间又是每天准点开放和关闭,两者作息时间不一,故为了节能考虑,将本项目的空调机组一分为二,裙楼采用传统的水冷式冷水机组集中式中央空调系统,塔楼则分为上下两个区采用多联机组空调系统,以方便各实验室的灵活开启和关闭,极大的节约了大楼的能耗,同时也增加了大厦空调使用的灵活性及可调节性,最大可能的达到节能减排,配合墙体及屋顶的高档次保温材料及双层Low-E玻璃外墙窗,从而将大楼的能耗减小到最低。响国家提倡的低碳生活,营造出节能低耗、智能可调的现代化建筑。

9本项目荣誉

本项目由设计开始,甲方已定下申报鲁班奖的决心,目前方案设计已经在东莞市评为三等奖,我们将会在进一步的设计中继续完善设计,精益求精,争取为东莞奉敬第一座获得“鲁班奖”的智能化办公大楼。

参考文献

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2 《高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 胡仁山.建筑师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 建筑师设计资料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 《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Dongguan City Building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Space Planning and Design

Zhuo Xuefeng

Abstract:Experimental houses for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comprehensive feature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is project,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experiment and learn advanced integrated space architecture instance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new era of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space building design techniques and individual style: seek to explore energy-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umane architectural design patterns.

东莞市英华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第5篇

﹙2016.8—2019.7﹚ 一、三年规划出台背景

﹙一﹚民办学校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起步阶段段,也就是创业初期,学校规模小,人数少,依靠亲戚朋友管理学校,凭借亲情、友情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更多倾向于人性化管理。依靠情感来管理学校,学校只能维持低层次的正常运转,在经济发展学上称作简单再生产。

2、第二阶段: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人数不断增加,管理难度加大,再依靠人际关系、人情世故来管理学校,就会出现拉帮结派、排除异己、形成利益联盟的小团体,将会严重制约学校的向前发展。如果小团体不及时铲除,将导致学校发展滞后、管理混乱无序、人才流失的后果。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制度化管理学校应运而生,用制度来规范学校的各种行为,理清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清除小团体的干扰,确保办学董事会的办学方向不偏离航标。学校要向前发展必须转型升级,转型升级要依靠制度来导航,制度的落实必须依靠理论培训和强制执行相结合;英华学校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必须依靠制度来保障。

3、民办学校在制度的管理下,转型升级后,学校的硬件设施更硬,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师资力量日益雄厚,学费连续上涨,随之而来的是教师的待遇大幅度提高。丰厚的待遇、诱人的福利足以使教师担心失去现有的工作岗位,反过来必然激励教师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师德修养,时时处处想着深入去钻研业务、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和办学董事会的目标保持一致,争做学生喜爱、家长认可、社会赞誉的民办教师。学校已经不需要棍棒加萝卜的枷锁式管理模式。制度已不再需要强制执行,已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学校管理职能的重心已转移到文化引领教师去开拓创新。到了这一层次,教学质量的高标准、生源的优质化、生死攸关的升学压力都将迎刃而解。英华学校最终追求的就是民办学校发展的第三阶段。

﹙二﹚学校现有状况分析

1、基本数据:英华学校成立于2005年9月,校园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现有电脑室、舞蹈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等功能室8个,小学部有32个教学班,1524人,中学部有9个教学班,439人,中小学合计1963人。小学专任教师55人,中学专任教师21人,中小学行政9人中小学教师合计85人。本科学历教师49人,占57%,大专学历教师36人,占43%,均持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目前学校有校级学科带头人12人,教师人均一台手提电脑办公;教室有多媒体教学平台43套。学校接入1000兆光纤网。学校有标准的200米环形跑道,有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2个,排球场1个,乒乓球台3张。校园建筑按照国家标准分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布局。

2、办学基础:学校已有11年的文化积淀,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固有的管理模式根深蒂固,优秀的传统经验要继承和发扬,不合时宜的积弊要摒弃,这种新旧管理体制的冲突在所难免。2016年7月更换办学董事会后,摆在董事会办学面前的是英华学校后十年如何定位,校长怎样引领学校向中高档学校迈进。

3、面临的困难

﹙1﹚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民办学校的教师缺少归属感,队伍的稳定性总在动荡中,流动性在所难免,教师看重的是眼前利益和工作量的轻重,思考更多的是付出与回报是否等价。

﹙2﹚教师专业素养亟待提高:民办学校既有公益性,也有功利性,普遍缺少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总希望招聘的教师就能立即发挥最大的效益。教师的成长成才不仅需要在岗位上锻炼提升,而且还要不断对教师进行培训,这就加重了学校培养教师的成本,同时办学董事会还担心,花钱培养的教师,一旦成名会离开英华学校,很少有民办学校设立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基金。

﹙3﹚优质生源困乏:小学部的优质生源留不住,外面的优质生源根本招不到,目前的教师队伍对现有的生源培养不出尖子生,缺少一套优质生源保障机制。当前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接收插班生时,进行入学考试,虽然保证了生源质量,却减少了学校发展的基本收入。

﹙4﹚早年投入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设施,急需资金更新;功能室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5﹚家长基本都是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良莠不齐,大部分收入偏低,无法承受中高档学校的收费压力,对学校转型升级缺乏理解和支持的内驱力。

﹙6﹚现有的行政领导班子急需培养创新敢闯精神,在开展工作中还不敢碰硬。学校内部新培养的行政,还需要时间历练。

4、不可错失的机遇

﹙1﹚政府对已上等级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加大,不仅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上倾斜,而且还从经济上扶助。

﹙2﹚家长对学校的选择不再盲目性,而是全面考虑学校的教育、德育、后勤安全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实力。

﹙3﹚政府出台的民办教育政策,使民办学校已到了发展的瓶颈阶段,谁能打破瓶颈的制约,谁就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二、三年发展目标

1、不断创新德育模式,扎实开展养成教育“十达标”、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儒雅教育、成功教育等一系列活动,使凸显学校门面工程的路队特色、学生优良品行卓见成效。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积极探索符合新课改的高效课堂教模式,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打造英语教学优势。力争在初三中考、小升初考试中,综合实力位居东莞市民办学校中游偏上水平。

3、实现重大安全事故为零,接送校车100%达标;后勤餐厅饭菜质量干净卫生,无食品中毒事件发生,学生文明有序无声就餐。

4、校园文化建设﹙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一应俱全,引领全校师生崇尚儒雅、爱生、乐教、爱校。

5、和公办学校结对帮扶,启动教师专业成才计划,培养一批“德教双馨”金牌、银牌、铜牌教师并享受相应特殊津贴。

6、办成东莞市示范性民办学校,为筹办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做铺垫。

7、办学理念

办学宗旨: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最大程度提高。

办学理念:依法治校、以德立校、以人为本、与时俱进。

培养目标:求真知,尚行思辩;做真人,崇善树德。

学校特色:注重养成教育;突出音、体、美、电脑特色教学;大力推进素质就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训:诚信、知礼、实践、创新。

校风:文明、守纪、勤奋、进取。

教风:博学、严谨、敬业、爱生。

学风:乐学、勤思、谦虚、认真。

三、阶段目标

﹙一﹚第一学期﹙2016.8—2017.1﹚

1、目标:以德育工作为抓手,全面规范教学常规,加强财产管理,杜绝安全事故发生;培养教师形成“自我约束

钻研教材”的责任意识和科研精神。

2、具体工作

﹙1﹚建立德育、教学、后勤安全各项考核制度,规范学校各种管理行为。

﹙2﹚开设“心灵早餐”10分钟班会课,开展养成教育“十达标”活动,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造路队建设特色﹙放学路队要排到学校外侧马路对面﹚。﹙3﹚开展“快乐课堂

高效课堂”教师公开课大比武,激励教师深入了解课改新理念,紧跟教育新形势。

﹙4﹚举行师德师风、教学常规培训,提高教师修养和教学技能。

﹙5﹚开发候车时段学生英语学习课题,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趣味性、自觉性。

﹙6﹚推行行政廉洁从政的两条禁令,树立行政在教师中的威望,强化制度的执行力。

﹙7﹚让逢赛必比深入教师心中,努力为校争取荣誉,为自己赢得实惠和地位。

﹙8﹚建立行政周工作小结公示制度,督促行政在教师中起领头羊作用。

﹙9﹚根据德育、教学、后勤安全的综合考核,评选出一批明星教师,激励全体教师在各项工作中“比、学、赶、帮、超”;根据综合得分,计算分值,分配学期末60元绩效奖金,打破平均主义。

﹙10﹚组织教师例会前学10分钟英语,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二﹚第二学期﹙2017.2—2017.7﹚

1、目标:巩固养成教育成果,开展诚信教育活动;重拳抓教学质量,力保初三中考人数10以上,小升初保持原有现状的基础上,争取略有进步。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合理调整行政人员岗位。全面落实重实绩、凭贡献的薪酬分配制度。在各项考核中,真正实现制度的民主化、公正化、公平化、公开化。初步显现校园文化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具体工作

﹙1﹚健全和完善德育、教学、后勤安全各项考核制度,使学校各项管理更加精细化。

﹙2﹚校园文化建设﹙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初具雏形,各具特色。

﹙3﹚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在师生中建立诚信激励机制,争做诚信小公民。

﹙4﹚举行“趣味、和谐、自主”课堂教学展示课比赛活动,每个教师上一堂公开课;探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现师生双赢的教学模式。

﹙5﹚建立行政考核制度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充分挖掘行政的领导潜能。

﹙6﹚开发候车时段英语学习校本教材;开发教师例会前10分钟英语学习校本教材;开发英华学校校园英语学习校本教材;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

﹙7﹚制定评选第一学期的金牌、银牌、铜牌教师考核方案并落实奖励措施。﹙8﹚制定住房分配制度,使宿舍管理有章可循,消除安全隐患。

﹙9﹚增建功能室,为学校转型升级提供硬件支持。

﹙10﹚与公办学校结对帮扶,利用公办学校的教学资源培养、指导、帮助我校教师专业水平提高。

﹙11﹚更换部分陈旧课桌椅,更换维修教室门窗。

﹙12﹚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13﹚完善家长学校架构并开始培训家长,让家长认同学校的办学目标。

﹙14﹚成立家长义工队;邀请家长监考。

﹙15﹚完善招收插班生考试细则,确保生源质量;制定教师招聘方案,把好教师入口关,稳定教师队伍;制定教师跟班上和适度调整制度。

﹙16﹚制定教师每天累计炼30分钟方案,提高教师身心健康水平,减轻教师工作压力。

﹙17﹚实现寒暑假教师不再外出摆台招生。

﹙18﹚争取一个课题立项。

﹙19﹚上报申报市一级学校申请报告;制定市一级学校档案资料目录并分工下去,工作重点在行政。

﹙三﹚第三学期﹙2017.8—2018.1﹚

1、目标:德育、教学、后勤安全形成三角形,相辅相成,体现牢固性制约性;培养一支敢当先锋、重实践、勇于开拓创新的行政队伍;打造一支涵盖教坛新秀、教学能手、教研高手的高质量教师团队;综合实力在东莞市民办学校中排名中等。

2、具体工作

﹙1﹚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领悟奉献与人生的真正内涵,不再自私,懂得回报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

﹙2﹚举行“开放式课堂”新理念教学示范课比赛,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上观摩课,互相切磋,相互提高。

﹙3﹚更换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实施,即时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成立常规课测评小组,让教师的每一堂课过关。

﹙5﹚培训学科组长,组织教师听课后采用辩论式评课。

﹙6﹚控制招生规模,使班额符合市一级学校要求。

﹙7﹚筹建幼小衔接快乐大本营,和幼儿园协商沟通好,定期开展活动,让幼儿园的学生熟悉、适宜一年级学生生活。

﹙8﹚学校食堂达到A级。

﹙9﹚第二课堂兴趣班更名为各种社团,让每一位学生拥有至少一门特长,打造英华学校艺体特色,提高学校知名度。

﹙10﹚在教师总数中培养20%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能独掌一面,带动、影响一片。

﹙11﹚迎接市一级学校专访和评估,做好迎评前各项的准备工作。

﹙12﹚部分统考学科进入镇前三名。

﹙四﹚第四学期﹙2018.2—2018.7﹚

1、目标:通过市一级学校评估,奠定学校中档层次的地位,确立铸造品牌,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行政班子成员个个都能参与“教研、听课、评课、调研”,写一篇教研论文,至少能精通一门主科教学并且所教科目成绩排在前二名;初步形成英语教学特色,校园内用英语问候并能用英语介绍自己、介绍学校;教师能随时拿出一节示范课;学生可以即兴展示自己的特长;中考成绩有进步,小升初考试位居镇镇中游偏上,综合实力在东莞市民办学校中排名跻身中游。

2、具体工作

﹙1﹚为学费提高做准备,拟筹建一栋学生公寓,扩大招生规模。

﹙2﹚申报建设一个国家级标准足球场。

﹙3﹚开展儒雅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绅士风度,打造和谐美丽校园。

﹙4﹚开展“魅力课堂”教学大赛,评选在学生心中最有影响力的老师。

﹙5﹚培养2名镇级学科带头人,并与新老师结成师徒对子,一帮一扶助新老师专业成长。

﹙五﹚第五学期﹙2018.8—2019.1﹚

1、目标:教师都能搞教研、写论文,论文发表率达教师人数的30%;每一门学科都有一个研究课题;学校在高埗镇民办学校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2、具体工作

﹙1﹚出台优质生源保障制度和外招尖子生奖励机制。

﹙2﹚培养1-2个市级学科带头人,并成立学科带头人工作室,定期培训教师,确定教师成长目标。

﹙3﹚50%的班主任拥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C证,确保100%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4﹚开展让学生尝试成功教育活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作为的小公民。

﹙六﹚第六学期﹙2019.2—2019.7﹚

1、目标:把英华学校打造成九年一贯制示范性民办学校。中考成绩有考生上重点线,小升初考试成绩在高埗镇民办学校中排名中上水平,综合实力在东莞市民办学校中位居上游水平。

2、具体工作

﹙1﹚全体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拥有过硬的基本功,教师的“三字一画”在民办学校中居于领先水平。

﹙2﹚每个年级有一个班能用双语教学;小学部每个年级招收一个班的小班化教学。开设双语教学和小班教学,为下一个三年规划开设国际班作铺垫

﹙3﹚镇统考学科排名进入前三名。

﹙4﹚办成寄宿制示范性民办学校。

四、保障措施

规划的落实,首先,需要办学董事会的认可和支持;其次,需要学要全体教职员工上下齐心、通力合作;再次,需要学校有一套完整的考核制度;最后,要科学制定好具体实施规划步骤。

1、做好宣传发展规划,凝聚发展共识。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习,理解实施《英华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对于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创造实施规划的浓厚的舆论氛围。

2、加强领导,明确分工,中层管理干部实行岗位目标任期责任制,将学校发展的各项目标细化到每个学、每个学期和每周的工作计划中,责任到人;干部任职四年以上可以在集团所属学校之间交流。

3、健全完善各项规章考核制度,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坚持三条标准,一是在制度规范化下进行,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二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三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方法采用自评、同行评、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五种形式。

4、加大奖惩力度,激发教职工潜能。对教学有风格、工作有创新、管理有魄力、成绩显著的品牌教师、优秀员工、管理能人给予优厚薪酬和津贴。

5、创设和谐融洽的心理环境,营造互帮互学的人际环境,形成拼搏向上的文化环境,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管理、监督功能,大力弘扬校风、教风、学风,为全体师生员工努力实现三年规划提供一个充满激励机制的平台。

东莞市高埗英华学校

东莞市综合交通规划 第6篇

东莞市石龙镇政府广场规划设计说明

五、规划意念

“政府广场”作为石龙镇的城市中心广场,在营造功能合理、美观宜人的物化环境同时,必然也会成为石龙的历史文脉、地域特征和人文精神的现实载体,这些非物化的因素给广场赋予深刻的内涵,使之区别于同类而更具有标志性,让市民获得普遍的“认同感”。

通过对石龙镇历史文化、地域特征等相关资料的理解,我们归纳出“龙”、“堂”、“水”、“舟”、“门”五个意念,并以此作为广场的设计构思起点,通过物化的营建取得相应的含义:

·“龙”的隐喻——石龙镇之得名,祖传有二。一是石龙镇地表下有一红石,象龙,因而

得名。二是石龙原是河沙冲积地,有数石隆起,乡人沿石筑堤防水,取名“石龙堂”。在广场南北地形高差最大的位置,取材于当地的红色砂岩筑成两条抽象的“龙墙”,隐喻“石龙”之名的由来。二龙龙首相对,与中间曲拱托起的玻璃球顶共同构成一幅生气勃勃的“二龙戏珠”场景,寓意改革开放以后石龙经济的腾飞,市民生活蒸蒸日上。

·“堂”的隐喻——“„„河沙冲积地,有数石隆起,乡人沿石筑堤防水,取名石龙堂”。

“堂”的含义,是指人们集会、交往的地方,如“厅堂”、“祠堂”,乃指一家、一村甚至一乡人集会交往、共商议事、举行典仪的场所。在广东人的心目中,“堂”具有特殊的地位,象征着一种团结、民主的精神。由此,“堂”的隐喻,就自然赋予北面圆形的市政集会广场。圆形具有中心性、各向相等性,象征着团结与民主;其北面的政府大楼,南面的龙墙、曲拱大门,以及东西两面的休息廊加强了空间的围合感,使“堂”的场所概念更加鲜明,以此圆形广场为中心的条条小路通向四面八方,与海内外每一个石龙人的心相连。

·“水”的隐喻——位于东江下游河畔的水乡石龙镇,从其建立由来到历史发展,都离不

开“水”,东江之“水”令石龙风景更加秀丽,给她带来经济繁荣。在广场的龙墙脚下,开一泓蜿蜒的清水,隐喻东江;当池中喷泉一起喷发的时候,就尤如两条红色巨龙在江中嬉戏、扬波起浪。

·“舟”的隐喻——早在清朝,被誉为广东四大名镇之一的石龙就舟船如织、商贾如云,是一个经济非常繁荣的港埠重镇。到了现代交通发达的今天,内河航运在石龙仍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广场中,有两个地方有“舟”的石龙镇“政府广场”位于黄洲新城市中心区镇政府大楼正南面,北邻裕兴路,南至

一、规划依据

1、石龙镇政府广场规划设计邀请函及标书; 2、基地地形图; 3、规划设计要求;

4、广东省《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指引》; 5、其它有关资料。

二、位置概况

东江边,是规划中镇行政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用地呈梯形,宽约160米,长197~220米,总用地38000平方米。基地地形南高北低,高差约3米,南面8.9米的大堤高程是东江50年一遇的防洪高程。

三、广场定位

“政府广场”是石龙镇城区内一个集市政、集会、文化观演、休闲游憩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中心广场。

四、设计原则

1、紧扣石龙历史文脉及地方风俗,突出表现城市意向,创造一个主题鲜明、特征明显、具有普遍“认同感”的标志性开放空间。

2、充分考虑基地的自然特征和资源气候,力求用最小的生态冲突,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有机溶合和相互烘托,为城市营建一个高质素的生态环境。

3、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深入研究市民的行为心理和使用要求,在广场的使用中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

4、因地制宜,合理组织市政集会、文化观演、休闲游憩几大功能空间并使之相互有机联系;组织人车分流、清晰简捷、方便易达的交通流线。

5、尽量使用地方材料,构筑亲切开朗、具有现代气息的建筑物和园林景观。

——————————————————————————————————————————————————————————————————————————————————————————————————————————————— 1 东莞市石龙镇政府广场规划

隐喻:一是广场中间曲拱巨门下的船头形舞台,仿佛漂泊在一弯清水上面,石龙的历史和今天都会在此生动上演;二是广场南面的休闲广场,平面如一艘游船泊于东江岸边,人们能在此轻松嬉戏、尽情游玩。

·“门”的隐喻——石龙是著名的侨乡,侨胞旅居欧美、东南亚、港澳等24个国家和地区。当年的石龙人,就是由此上船,顺江南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各地。在世纪之交、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们在石龙新城市中心广场的中央,建造一个曲拱状的抽象巨门,头顶“夜明珠”,脚踏“东江水”,寓意勤劳的石龙人民必将走向世界,迈进更加辉煌的新世纪。

总的说来,我们是通过“龙”、“堂”、“水”、“舟”、“门”五个隐喻,诠释石龙的城市文脉、历史民俗、地域特征和人文精神,并以此寄托对历史的纪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望,给美观实用的广场赋予她应有的深刻内涵。

·人行路线:广场共有五个主要的入口,市政集会广场开东西北三个方向,休闲广

场开东西两个方向,其中北向为整个广场的主入口。市政广场和休闲广场通过舞台两侧的斜坡道及架在“龙墙”两边的栈桥相连。市政广场周边还有很多方格网状的小路通向四面八方,使广场变得方便易达,更具开放性。

在所有入口和主要交通线中有高差的地方都设计了斜坡道,形成一个完善的无障碍交通系统。

·静态交通:广场东西两侧设计有两个小型的停车场,共有车位19个。另外在西侧

金沙公园的堤顶上,设有较为大型的临时停车场。

3、景观设施

景观设施的设置充分考虑与广场功能及周边环境结合,在满足使用的同时塑造鲜明的广场形象。

·广场建筑:市政广场两边的休息廊作为广场的界面和背景,考虑引入传统岭南建

筑的特征符号以加强集会的场所感;休闲广场的休息廊造型活泼大方,富有时代性,给人以轻松开朗的感受。

·公共艺术品:包括主题雕塑、图腾柱等,具有深刻的内涵,在形象上与整体环境协

调,并在周边留出舒适的观赏空间。

·水

景:主要通过对水的动静、起落等处理活跃空间气氛,使“水”的隐喻效

果更加鲜明。水池的深度小于0.3米并设有防止儿童、盲人跌落的装置,周围地面采用疏松粗糙的材料,满足排水与防滑要求。

·绿

化:市政广场周围以草坪为主,空间视线非常开阔;东西两面种植高大的乔木,形成与两面居住区的分隔林带。休闲广场以色彩丰富的观赏植物为主,配以阔叶树木形成树荫,营造悠闲自在的花园氛围。

·铺

装:尽量使用当地的天然材料以突出地方特色。通过色彩与造形的变换划

分不同的功能空间,同时软硬质材料并用,便于降雨渗入地层以减少积水。在无障碍路线上采用不同质感的材料作为盲人引导系统。

·照

明:在圆形市政广场内设置一圈高约4米的广场灯,并在四角设置4个高

杆灯,控制光线的投射角度以防造成光污染。休闲广场内以低矮的庭园灯为主,光线柔和舒适。在较小的路径及主要入口的踏步处布置低位置路灯以满足安全要求。在建构筑物的周围设置特殊效果的射灯,美化广场的夜晚效果。

六、规划内容

1、功能布局

整个广场依据地形分为南北两大部分,两部分的高差通过“龙墙”巧妙解决。北部是圆形的市政集会广场;南部是由三个小广场组成的休闲游憩广场;两者之间通过以曲拱形巨门和船形舞台为主的文化观演区有机联系在一起。整个广场的南北向主轴线北向与镇政府大楼对应,南面指向东江。

市政集会广场是一个直径99.9米的圆形广场,面积约9000平方米,能够容纳18000多人的大型集会。其北面主入口开向裕兴路,东西两边各有一条约50米的休息廊,南面有“龙墙”和水景喷泉作背景,中央正对舞台和巨门。

南面三个小广场主要供市民休闲游憩,观赏江景,因而形式活泼、尺度宜人。休闲广场西面与金沙公园连接,成为金沙公园一个重要的结点。

文化观演区由曲拱巨门、船形舞台、图腾柱、主题雕塑、喷泉迭水、红石“龙墙”、汀步栈桥等组成,形成一个“十”字状,使南北两部分得到自然的分隔与过渡,既丰富了广场的空间景观,又增进了广场的文化内涵。

2、交通流线

·车行流线:广场北邻裕兴路城市主干道,东西两边是两条次要道路与堤顶路相接。汽车只能在广场的三个周边行驶,避免对广场的穿越干扰,同时留出了南面的河岸线使广场更具亲水性。

——————————————————————————————————————————————————————————————————————————————————————————————————————————————— 2 东莞市石龙镇政府广场规划

4、竖向设计与管线规划

整个广场以“龙墙”为界分为南北两个排水分区,每个分区内再根据地形分小块组织排水,通过地下暗管排放到附近的市政管网中。

广场的供电、供水建议从政府大院接出,并在大院内设置一个集中控制室,以便使用和管理。

喷水池的泵房设在广场地下,出入口隐于“龙墙”旁边,并配以植物遮挡。

5、经济技术指标

规划总用地面积:38000m2 其中:硬地面积:20000m2

绿地面积:18000m2 绿地率:47.32%

上一篇:教育的使命演讲稿阅读答案下一篇:江城职称论文发表网-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选题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