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客从》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

2024-05-14

杜甫《客从》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精选12篇)

杜甫《客从》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 第1篇

杜甫《放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放船

【唐】杜甫

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

直愁骑马滑,故作放舟回。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

【注】放船:坐船顺流而下。

⑴本诗前四句与诗题“放船”之间有何联系?请简要说明。(3分)

⑵后人评价“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两句写得“入神”,请作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本诗前四句点明诗题,交代“放船”的原因。(2分)②作者送客到苍溪县后,碰上连日阴雨,山路湿滑,返回时只能弃马乘船。(1分,意思对即可)

(2)①这两句诗从视觉的角度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舟行的迅疾。船上之人远远看到一片青色,还没来得及看仔细,两岸的峰峦便一闪而过;刚看到一片黄色,岸边成熟的橘柚就好像扑面而来。这样的视觉效果均源于舟行之快。(3分,意思对即可)②句中,“青”“黄”互衬,“过”“来”交织,凸显了两岸风景的`独特优美,使本来静止的山峦和橘柚立即鲜活灵动起来。(2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杜甫一家人流浪寄居川西并顺着川江向东而去的路上所作。一条小船,载着杜甫全家老小,满载着年迈的杜甫,在川江上飘荡。诗中表现了作者前程渺茫,正如小船在江中无助地飘摇,承载着满腹心事。

这是永泰元年自忠渝下云安时作。川江帆船,在缺乏动力的唐朝时期,在黄昏时候到达云安县的码头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杜甫是在重阳节前几天到达云阳的。秋季的川江,水势还是湍急的,没有帆船可能在傍晚的“戎戎暗,淰淰寒,独鸟怪,夜色阑……”的恶劣环境下从上游的万州放船下行的。况且这只小船还要穿过云阳境内的窄窄的水流湍急的巴阳峡和大小磐石——青龙滩?这里的“已泊城楼底,何曾夜色阑”和 “江市”好像都指明了,杜甫的小船就泊在现在的州。前程渺茫,小船飘摇;阖家大小,天地沙鸥。面对夜色与明月,听微风细语,看大江奔流,想病老官休。

收帆下急水,卷幔逐回滩。江市戎戎暗,山云淰淰寒。荒林无径入,独鸟怪人看。已泊城楼底,何曾夜色阑。

上四放船暮景,下四泊船暮景。帆以御风,幔以蔽日,曰收曰卷,日将晚矣。市暗、云寒,行舟所见。荒林、独鸟,停舟所见。无径入,林已昏也。怪人看,鸟将宿矣。自放而泊,夜色未阑,正见行舟之速。

庾肩吾诗:“离舟卷幔城。”《诗》:“何彼穠矣。”注:“穠,犹戎戎。”张衡《冢赋》:“乃树灵木,戎戎繁霜。”【黄注】戎戎,市中晚烟之盛也。董斯张曰:《礼运》:“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注:“群队惊散貌。”淰淰者,状云物散而不定。孔氏曰:读淰为闪者,淰从水,闪从门中人,言水中之形状忽有忽无,如人在门,或见或不见也。何逊诗:“独鸟赴行楂。”阑,尽也。胡应麟曰:诗用叠字最难。叠字中最譬语,对属尤不易工。如“野日荒荒白,江流泯泯清”,下句稍逊。不若“山市戎戎暗,江云淰淰寒”,铢两既敌,而骈偶天成。昔人有以“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为的对者,彼特常格常语耳。

杜甫《客从》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 第2篇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解】:

(1)绝代:冠绝当代,举世无双。佳人:貌美的女子。

(2)幽居:静处闺室,恬淡自守。

(3)零落:飘零沦落。依草木:住在山林中。

(4)丧乱:死亡和祸乱,指遭逢安史之乱。

(5)官高:指娘家官阶高。

(6)骨肉:指遭难的兄弟。

(7)转烛:烛火随风转动,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8)夫婿:丈夫。

(9)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10)合昏:夜合花,叶子朝开夜合。

(11)鸳鸯:水鸟,雌雄成对,日夜形影不离。

(12)旧人:佳人自称。

(13)卖珠:因生活穷困而卖珠宝。

(14)牵萝:拾取树藤类枝条。也是写佳人的清贫。

(15)采柏:采摘柏树叶。动:往往。

(16)修竹:高高的竹子。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①修竹:修长的竹子。

《佳人》是一首五言古诗。这两句写佳人孤高,绝世而立——傍晚时分,天气寒冷,只见佳人穿着薄薄的翠衫,静静倚在那修竹旁边。诗句暗示读者,这位时乖命蹇的女子,很像那经寒不凋、挺拔劲节的绿竹,有着高洁的情操。借物喻人,曲折委婉地包含着诗人自己的遭遇和情怀,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韵译】:

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

她说:“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与草木依附。

想当年长安丧乱的时候,兄弟遭到了残酷的杀戮。

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

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万事象随风抖动的蜡烛。

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又娶了美颜如玉的新妇。

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

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调笑,那管我这个旧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浑浊浊。

变卖首饰的侍女刚回来,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

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

天气寒冷美人衣衫单薄,夕阳下她倚着长长青竹。

二:

有位举世无双的美好女子,幽静地居住在空旷的山谷。

自己说本是朱门大家闺秀,竟沦落到荒山和草木共处。

过去关中曾经发生过兵乱,她的亲兄弟都被乱军杀戮。

高官厚禄又能有什么用处,亲人死后尸骨都不能葬收。

世上的人情多是嫌贫爱富,万事变迁像烛光随风起伏。

可恨丈夫是个轻薄浮浪子,遗弃我重新娶个美丽新妇。

合欢花还能知道晨开夜合,鸳鸯鸟双飞双栖从不独宿。

丈夫只看新夫人欢欢笑笑,哪听得见下堂妻失声痛哭。

要像在山的泉水清澈纯洁,不像出山的泉水浑杂污浊。

等待着侍女卖掉珠饰回来,扯把青萝枝修补破漏茅屋。

摘下来山花不愿插在发上,独喜爱柏枝经常满捧采折。

天气寒冷冬衣还分外单薄,黄昏时她怅惘地倚着长竹。

【评点】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秋。这一年七月,杜甫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一职,迫于生计,带着家眷来到边远的秦州,过起了负薪采橡栗的生活。但杜甫依然不忘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所以这首诗是一篇真实写照与精神寄托相结合的佳作。

前两句通过写佳人的孤独寂寞说明佳人命运的.悲惨,其中蕴藏着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味。第三句开始,是佳人自述:她出身显赫,但不幸遭遇战乱,兄弟被杀,连尸骨都无法收葬。“世情”以下八句进一步描写了佳人的悲惨命运:家势衰败后,她惨遭丈夫抛弃。这段自述把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深深刻画出来。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两句出自《诗经•小雅》中的“相彼泉水,载清载浊”。就本诗而言,佳人自比泉水,用山来比喻夫家,暗指自己被丈夫遗弃后,众人就认为她污浊。接下来的四句是对佳人山中生活境况的描写:生活窘迫,但佳人依然“摘花不插发”,可见她品格高雅。末两句写出了佳人天寒日暮之时心中的孤独、哀怨,勾勒出一幅鲜活的画面。这幅画既体现了体态美,又包含了意态美。这种美不但是佳人身上的女性美,更是一种理想美。

赏析:

杜甫很少写专咏美人的诗歌,《佳人》却以其格调之高而成为咏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见其品质之清,侍婢卖珠见其生计之贫,牵萝补屋见其隐居之志,摘花不戴见其朴素无华,采柏盈掬见其情操贞洁,日暮倚竹见其清高寂寞。诗人以纯客观叙述方法,兼采夹叙夹议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个在战乱时期被遗弃的上层社会妇女所遭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这种贫贱不移,贞节自守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 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深寓生活哲理。

全诗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写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倾诉见弃于夫的大不幸。第三段,赞美佳人虽遭不幸,尚能洁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杜甫《发秦州》全诗注释赏析 第3篇

发秦州⑴

杜甫

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⑵。

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⑶。

汉源十月交,天气凉如秋。

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⑷。

栗亭名更嘉,下有良田畴。

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⑸。

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

虽伤旅寓远,庶遂平生游⑹。

此邦俯要冲,实恐人事稠⑺。

应接非本性,登临未销忧⑻。

溪谷无异石,塞田始微收⑼。

岂复慰老夫,惘然难久留⑽。

日色隐孤戍,乌啼满城头⑾。

中宵驱车去⑿,饮马寒塘流。

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⒀。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⒁。

注释:

⑴原注:“乾元二年(七五九),自秦州赴同谷纪行。”

⑵生事,即下所言衣食之事。

⑶此二句正言“不自谋”,语苦而趣。问,寻求。乐土,富裕地区。因无食故欲就乐土。南州,犹南方。这里指同谷,同谷在秦州之南。南州气暖,因无衣故思往南州。寒苦人实有此想。以上四句叙去秦州而赴同谷的根由。

⑷以上四句写同谷气候和暖,可解决无衣问题。汉源,同谷邻县。“闻”字紧要。下面八句也是根据传闻来写的`。杜甫此时尚未至同谷。

⑸以上四句写同谷物产丰富,可解决无食问题。栗亭,属同谷县。薯蓣,俗名山药。崖蜜,一名石蜜,野蜂在山崖和石壁间所酿之蜜。

⑹以上四句写同谷景物宜人,并可供游览。方舟,两舟并行,实即泛舟意,但用方舟,见得地面甚广。

⑺此以下八句追述去秦州的原因。此邦,指秦州。要冲,要道或要塞。地势高,故曰府。稠,烦杂。

⑻此二句是说既要应接来往官员,又无山水可以登临。

⑼异石,奇石。塞田,山田。微收,收成很少。

⑽因有以上种种原因,再也待不下去。

⑾此以下八句写发秦州时情景,方是写实。

⑿中宵,夜半。杜甫在旅途中多半夜出发,并因此得病,所以说“征途乃侵星,得使诸病入”。

⒀此二句出门时仰望天空所见,景中含情。诗人之胸襟,正如星月之磊落,云雾苍茫,终不能掩。

⒁此二句因小见大,由近及远。“吾道”二字双关,充分表现了诗人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可与《空囊》诗“吾道属艰难”一话互参。

名句:

《发秦州》是一首五言古诗,写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自秦州往同谷县途中。

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

这两句是说,天上星月错落,披星戴月而行;地上轻雾飘浮,不胜寥落之感。写景寓情,情景相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简析:

《早秋》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第4篇

早秋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注释】

遥夜:长夜。

翠萝:攀缘植物,女萝。

玉露:白露。

晓:破晓。

金河:秋天的银河。古代五行说以秋为金。

拂:掠过。

泛:弹,犹流荡。

还密:尚未凋零。

(1)诗中哪些意象巧妙点明了早秋这一季候特征?请列举。

(2)颔联和颈联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加以赏析。

(3)评论家认为首联和尾联颇具浪漫色彩,请选一联分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

(1)“ 残萤”、“ 早雁 ”、“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2)颔联:由俯察到仰视,颈联:由近看到远望;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层次井然,境界开阔。

(3)首联运用想象的手法,把整整一夜都听到的轻轻秋风,想象为在一条条悬挂着的青翠藤蔓间,秋风拂过,奏出了悦耳的清瑟声音。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或:尾联引用典故并加以想象,一片树叶,被荡人心扉的秋波所感招,情不自禁,奋不顾身,展现了一叶追随洞庭波的诗情画意。

赏析:

《早秋》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这首诗描绘初秋景色。前四句写早秋的夜景,五、六两句写早秋的昼景,在描绘秋景的过程中,诗人注重高低远近,落笔细致而层次井然。“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最后两句运用《淮南子》与《楚辞》典故,浑然一体,神气十足,又将身世感叹暗寓于其中。

诗人写景咏物,寄托自已的情怀,颇多感慨,描绘了一幅秋色图。全诗句句写景,字字切中“早”字,生动细致,用典贴切,主旨明确,清新优美,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是咏早秋景物的咏物诗。题目是“早秋”,因而处处落在“早”字。 “残萤”、“早雁”、“晓还密”、“一叶下”、“洞庭波”都扣紧“早” 字。俯察、仰视、近看、远望,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真是神清气足,悠然不尽。

这是一首写早秋景色的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笔调描绘了遥夜、清瑟、西风、翠萝、残萤、玉露、早雁、远山、落叶等初秋景色。在描绘过程中,诗人从听觉及视觉的高低远近着笔,落笔细致,层次清楚。无论写景还是用典,都贴切自然,紧扣“早秋”这一主题。

诗的前四句写初秋的夜景: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漫漫长夜,荡漾着清冷的`瑟音;凛凛西风,吹拂着青萝轻轻飘荡。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几只残存的萤火虫,栖息在沾满白露的野草上;清秋的拂晓,一行大雁掠过星光淡淡的银河。

诗的后四句写初秋的早晨: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曙光初照,高大的树木依然枝叶繁茂;晴空万里,峰峦迭翠,层次格外分明。

《醉眠》试题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第5篇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试题】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

【作者简介】

唐庚 (1071-1121),字子西,丹棱(今四川眉州西)人。绍圣进士。宋徽宗时,张商英荐其才,除提举京畿常平。张商英罢相后,他也被贬至惠州。遇赦后,为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他的诗风豪放,时人称为“小东坡”。著有《眉山唐先生文集》。

他和苏轼算得小同乡,也贬斥在惠州多年,身世有点相像,而且很佩服苏轼。可是他们两人讲起创作经验来,一个是欢天喜地,一个是愁眉苦脸。苏轼说:“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俞此者”;唐庚的话恰好相反:“诗最难事也!吾……作诗甚苦,悲吟累日,然后成篇……明日取读,瑕疵百出,辄复悲吟累日,返复改正……复数日取出读之,病复出,凡如此数四”。唐庚还有句名言:“诗律伤严似寡恩言”,若用朱熹的生动的话来引申,就是:“看文字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不恕他,用法深刻,都没人情”。因此,他在当时可能是最简练、最紧凑的诗人,虽然也搬弄故典,还不算厉害,只是炼字炼句常有弄巧成拙的地方。

韵译:

山谷静得仿佛没有人烟的远古,

每一天都漫长得如同一年光阴。

暮春还有些花儿绽放,

依然能够让我在赏玩时醉酒;

鸟儿婉转的啼鸣,

并不妨碍我安眠。

尝尽了人世滋味我总是掩上门扉,

这时节躺在竹席上非常适宜方便。

梦中常常得到优美的诗句,

可拿起笔时,

却又忘了该用什么语言。

【赏析】

从空间上说,群山环抱,一片寂静,好似万物都不存在的远古;从时间上说,无所思虑,无所用心,一天就好像是一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以下就具体写其顺适:春天不是就要过去了吗?没关系,春去春来他本就认为是大自然的正常运行,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不是打破了山间的静寂吗?也无妨,在他听来,与树头清风,草中虫鸣也没什么两样,总是天籁,不妨高眠。

三、四句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躲进小楼成一统”,世味进不来,当然也就闻不到,这是饱尝世味之人的辛酸之言,也是他在这特定的时空中所体悟到的价值观。另外,盛夏时分醉卧当然已用得着竹席,但这得到清凉的,哪里只是身体呢?正是由于进入了这种顺适之态,所以即使是作诗这样的.超功利之事,他也是无可无不可:“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用《庄子》“得鱼忘筌”之典)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这首诗是作者谪居惠州所作,另有作于同时的《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可以参看:“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其中所透露出的禅意,与此诗正是相通的。

本诗的“诗眼”是“醉”。全诗以“醉”为中心,因为诗人终日喝酒麻木自己,才有了下文“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的感叹.

《春夜喜雨》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第6篇

②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

③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岳鄂王墓》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第7篇

鄂王墓

赵孟頫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注】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渡过。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被元世祖重用。本诗作于暮年。岳鄂王,南宋抗金英雄岳飞。

1.这是一首哀痛伤惋的悼歌,不仅是西湖山水不胜悲,更寄寓了作者亡国破家之悲,试分析“悲”的具体内容。(5分)

2.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对诗人抒发感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一悲岳王墓的荒凉,二悲朝廷的苟安投降,三悲百姓盼王师无望,四悲英雄受冤屈死,五悲国家偏安不得而灭亡。(每点1分)

2、① 写诗人来到西子湖畔岳飞墓前凭吊时,只见岳王坟上长满荒草,墓前石马石狮在萧瑟秋风中依然高踞屹立。(2分)② 描绘了一幅凄凉冷峻的秋日岳墓景象。(2分)③ 以萧瑟肃穆的荒凉之景,暗寓作者的伤痛之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2分)

1.“英雄已死嗟何及”中“英雄”在本诗中是指 (填姓名)。(1分)

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草离离”、“秋日荒凉”具有“寓情于景”的抒情特点。

B.“君臣轻社稷”中“轻”字,看出南宋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无能。

C.“父老望旌旗”中“望”字,透出沦陷的百姓热盼王师的解救。

D.从“草”、“秋日”、“西湖”、“水光山色”看,为山水田园诗。

3.人们普遍认为作者悲伤情绪的表达逐层深入,可谓“三叹一哭”,请写出具体内容。(4分)

参考答案:

1.(1分)岳飞

2.(3分)D

3.(4分)一叹岳坟前的荒凉。二叹朝廷的苟安(或百姓的无望)。三叹英雄屈死。一哭国家破亡

简析

宋亡后,赵孟頫经过杭州西湖,拜谒岳飞墓,写下了此诗。这是一支悲愤的悼歌。岳飞的惨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岳墓建在风景秀丽的西湖岸边,岳飞虽封王建墓,但由于连年战乱,陵园荒芜,景象凄凉。这首诗以反映这样的现实入笔,表达了作者对抗金英雄被害屈死的叹息和哀悼,谴责南宋君臣苟安误国,流露了深沉的故国之思。

杜甫《客从》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 第8篇

唐多令 咏柳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注释

①“粉堕”、“香残”都指柳絮堕枝飘残,这两句暗含林黛玉的身世。

②逑:伴侣。

③缱绻:缠绵,缠绵,情好而难分。

④忍淹留:怎忍心长久漂泊在外。

1、本诗是如何借柳絮展示自我形象的?

2、宝钗在看了这首词后说:“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它说好了,才不落俗套。”于是写了一首《临江仙》,其中有“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之句是把这两句和林黛玉的《唐多令》中的“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比较一下。看两人分别了表达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

1、①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②作者在这首词里塑造漂泊无依的柳絮形象,③“粉堕”“香残”说明自己的青春在慢慢逝去,“逐对成逑”“缱绻”写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嫁与东风春不管”写自己的孤苦无依。④作者通过柳絮象征自己漂泊无依和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形象。(每点1分)

2、①“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词风缠绵悱恻,表达了林黛玉孤苦无依、任人摆布的.感伤凄凉的情绪。 ②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词风清壮激扬,表现了薛宝钗希望有人有朝一日能把自己推上王妃(薛宝钗进京就是为了选妃)或者是“宝二奶奶”的宝座的愿望。感情是激越的。(意思对即可,也可以有其他看法,但要结合诗的内容分析。每点2分)

赏析

《唐多令·咏絮》是清代曹雪芹所作的一首词,此词是书中人物林黛玉所作,全词以飘泊的柳絮自比,抒发了林黛玉寄人篱下感怀伤逝的悲苦之情。

此为曹雪芹《红楼梦》中人物林黛玉所作。《红楼梦》第七十回,说暮春时节,史湘云见到柳絮飞舞,偶成一首《如梦令》,因而提议起社填词,林黛玉因重建桃花诗社而又受耽搁未能举行诗会,就积极响应湘云的建议。两人立即着手筹备,以“柳絮”为题,择取几个小令为词调,请大家以拈阄之法分词调填词。黛玉抽到的词牌是《唐多令》,这次是首先写完的。

如果把《葬花词》看成是她人生悲歌的主体部分,那么,这首《唐多令》就是她人生悲歌的尾声了。因此,李纨等人看了这首诗,都点头感叹:“太作悲了。”

这首词从“粉堕”“香残”“漂泊”“白头”“无人收”描写出柳絮堕枝飘残,被东风吹落、飘泊无根的特点,既抒发红颜(年华)易逝又抒发自己寄人篱下、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哀愁。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把一腔哀惋缠绵的思绪写到词中去。

曾游百花洲的西施,居住燕子楼的关盼盼,都是薄命的女子,似乎是信手拈来,实际是有意自喻。柳絮任东风摆布,正是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环境是这样恶浊,如此冷酷,除了这类悲戚语外,这个可怜的少女还能说出什么更乐观的话呢?

杜甫《客从》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 第9篇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

⑴宜阳:古县名,在今河南省福昌县附近,在唐代是个重要的游览去处,著名的连昌宫就建在这里。

⑵芳树、春山:这两句互文见义,即春山之芳树。

译文

宜阳城外,长满了繁盛的野草,连绵不绝,山涧溪水向东流去,复又折回向西。

春山之中,树木繁茂芬芳,然空无一人,花儿自开自落,一路上鸟儿空自鸣啼。

试题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写宜阳城下春草生长茂盛。

B.第二句写涧水东流然后转而西去。

C.第三句写花儿因无人欣赏而凋落。

D.第四句写鸟儿在春山间不断啼鸣。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两句分别描写萋萋芳草和潺潺流水,一静一动。

B.三、四句中的“自”“空”渲染了春行路上的冷清氛围。

C.全诗句句写景,描绘了一幅春行图,具有丰富的意蕴。

D,全诗情景交融,以哀景写乐情,表达诗人的惜春之意。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古人在谈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5、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阅读答案:

1.C 2,D

3.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4、这首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以乐景来写哀情,抒发了一种伤感之情,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5、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二: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①诗人春天经过宜阳,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怎样的情绪?

答:抒发的是“国破山河在”,“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花落鸟空啼”的愁苦情怀。

②首句的“草萋萋”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答:大地荒芜,杂草丛生,萧条冷落,荒凉凄清的景象。

③谈谈你对“花自落”、“鸟空啼”的理解:

答:花开,无人赏;花落,人不知;“花开花落两由之”,“鸟歌鸟语无人识”。春山路上,山花虽烂漫,鸟语也喧喧,但“花自落”,落得寂寞;但“鸟空啼”,啼得凄清。以乐写哀,以闹衬寂,更突出了山路之荒寂。

(4) 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修辞方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5)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自诗。

答: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接着,一笔便把人们的视野带到了连昌宫和女几山一带:“涧水东流复向西。”太平时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过的“玉真路”,不仅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此时,这里清泠泠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昔日,这里的香竹、古柳、怪柏、苍松,无处不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而今,且莫说那些,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

“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能任其自开自落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和“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无限寂寞之感。

鉴赏一首诗可以结合其他同类诗歌进行比较理解。这首诗就与一些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联系起来体会其情感意境。首句可联系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体会其荒凉的特点。第三句和第四句可联系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体会其凄凉冷落的特点。这末二句的“自”和“空”两个字的作用跟杜甫《蜀相》中的“自”和“空”作用是一样的,春色大好,但无人欣赏,其实用乐景写的是哀情,显出山中的宁静,从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另外,“自”和“落”也让人想起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感慨春光无限好,却物是人非,满眼苍凉景象的诗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因此不难理解全诗表达了作者面对城破人稀的情景而产生的感世伤怀之情。

杜甫《客从》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 第10篇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 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

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试题】

(1)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 “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意思对即给分)

(2)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意思对即给分)

【作者简介】

乐雷发,字声远,号雪矶,南宋道州宁远县人。精通经史,长于诗赋。1253年(宝祐元年),门生姚勉登进士第一后,向理宗上疏,请求理宗重用乐雷发,并愿以第相让。理宗特旨召见雷发,亲自考问“学术、才智、选举、教养”八事,乐雷发“条对切直”,为理宗所“嘉纳”,赐以特科第一人。他志在抗金复宋,后因数议时政,不为所用,遂归隐九疑。乐雷发还乡后,国势更衰,理宗深悔没有采纳他的忠言,赐建状元楼一所、公母铜锣一对、良田800亩作为褒奖。著作有《雪矶丛稿》五卷,清代乾隆皇帝在位时选入《四库全书》。

【补充注释】

(1) 社肉:祭祀时所供之肉,后分给各户。秋日之社即秋社,指立秋后的第五个逢“戊”日。

(2)该句用“句勒法”写出稻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开放。

(3)该句用一个“伴”字把红蜻蜓与绿螳螂这两种没有思想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翻译】

篱笆下,儿童追逐嬉戏,太阳还没下山,村里有聚会,祭祀神社,人们准备了豆荚,姜芽和肉,肉香和稻花的香味扑鼻而来,呈现一片祥和欢乐的景象。走在家乡的田野上,只见稻菽千里,稻花摇曳,蜻蜓、白蛉在稻浪中飞来飞去,螳螂则在稻穗上等待捕食昆虫,俨然像田野的主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淳朴、自由、优美的农村田园风光。其诗清新可爱,含蓄隽永。“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一句反问,突出郊外气氛,充满山野情趣。这成为千古名句。描写了如诗如画的田园景色,以及朴素热闹的农家风情,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红”的.“蜻蛉”,“绿”的“螳螂”,色彩鲜艳,对比分明,活现出春天盎然生机。

杜甫《客从》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 第11篇

客从

作者:杜甫朝代:唐体裁:五古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杜甫《客从》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 第12篇

水光天色虚清,上下一体,没有人声,没有微风,波澜不惊,水岸持平。浮萍碎处,映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阵雨过后,秋色渐浓,别让芦苇长太高,挡了水中的月影。

《题西溪无相院》赏析: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美术优秀教案《纸版拓印画》及教学反思下一篇:海淀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