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走进新课程心得

2024-05-13

读走进新课程心得(精选9篇)

读走进新课程心得 第1篇

读《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太来小学:何涛 读了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深受启发,感触很深,特别是觉得作为一位数学教师,在推进课程改革中担负的责任。新课改的实施给学生教师和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调动起来了,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超越教材、超越教师,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把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借助发展性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改实施以来, 学生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奏响了一曲美妙的和声。更值得欣喜的是,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已经开始学会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这也是新课改赋予学生的崭新面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进人信息化时代,这些正在改变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冲击着原来的教学模式。如数的计算是原来教学的重中之重,而现在这方面的内容,已有所减弱。原来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要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

因此,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针对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自然而然地走入问题的探究中, 要从学生身心特点、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观察、探索、归纳、类比和质疑。老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和促进学生自己构建知识。

课程改革要求学习方式转变,的确是看到了当今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缺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理念之一。教师应努力在师生之间创造亲、助、乐的人际情境,激励学生平等和谐地质疑问难,思想上相互交流和撞击,使学生在有思想张力的氛围中爆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思维的亮点,从而使师生在互动互进中达成教学目标。

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理念,必需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初步解决现实问题能力。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因而,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争先恐后发言,他们将自己的观点、见解都说出来。这样的气氛很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发挥。

读走进新课程心得 第2篇

我拜读了朱慕菊教授的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这是一本对新课程进行全面解读的书。新的教育形式迫使我要更新教育理念,将课改精神渗透到我的课堂中。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出书中的点点滴滴,它们震撼了我的思想,使我对教学,对新课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真是受益匪浅。

它告诉我们,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帮助学生解惑、答疑,而且在这个储备里知识还应该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也要有“水源”。《新课程》要求我们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识得者。

它还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这里,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知识获得途径的增多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过去教师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教书育人,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规范好学生的行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是一名好老师,学生考试成绩好,行为规范好,就是好学生。教育科研被认为是“教育专家”的事情,不主动参与,不愿参与,甚至不想参与,造成教育与研究的脱节,这些皆是片面的错误的做法。今天看来,那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老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凭自己固有的经验办事,虽然工作起来“轻松无忧”,但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却完全是“事倍功半”,等着“专家们”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简单机械地照搬运用确实是不行了。因为这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因此,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由“教书匠”成为“教育家”。

新课程要求我们做一个 “社区型”开放的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而与社区生活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也要求变革。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角色是开放型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走进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形成的规律上,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形成教学特色

读《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有感

我有幸拜读了朱慕菊教授的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受益匪浅,我更新了教育理念,领会新课改精神,对我的课堂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新课改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使素质教育能真正得到落实,体现时代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时代发展需要。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一代新人服务,现在,我们要改变过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把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全能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新课改要求我们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识得者。

三.新课改体现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倡导学习方式多元化。传统的学习,学生都是被动的、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引导,在做法上大多习惯于“我说你听”的理论指导,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我们教师最重要的应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教给学生知识,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符合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四.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因此,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过去那种片面的错误认识,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教书育人,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规范好学生的行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从不参与教育科研,造成教育与研究的脱节。

五.新课程十分重视实践活动。要求我们做一个 “社区型”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我们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

读《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有感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们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暑假中,我阅读了《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这本书,体会很多。现在,我仅就“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个话题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

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九年或十二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内容总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和指望他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呢?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转变学习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首先,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它们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再次,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读走进新课程心得 第3篇

创设历史情境进行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 教师运用课本插图、实物以及收集或制作的图片、图表、音乐等作为教学媒体, 配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 复现或创设出一种合理的历史情境, 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获得对久远的历史事物的感觉经验, 进而理解课本中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 激发学生的情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 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走进历史”就是在历史教学中改变教师讲史说史、学生听史读史的学习方式,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 让学生跨越时空、“走进”历史, 演绎历史中的某一角色或片段, 同时通过讨论有关问题,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距离他们遥远而难以记忆、理解的历史知识与历史现象。

在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敦刻尔克大撤退时, 由于学生缺乏战争的感性经验, 如果教师光讲课文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 于是笔者播放了电影《伦敦上空的鹰》中有关敦刻尔克撤退的片断, 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再配以教师具体的讲解, 学生对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仓促撤退对英法的重要性、战争的残酷性等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注意力很集中, 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影视情景再现了过去的历史, 为学生提供了感性材料, 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电影、电视的录像带或光盘, 为再一次创设影视教学情境提供资料。有名学生收集到了一套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的光盘, 并提供给其他同学观看;还有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独创性地编制了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区分布动态的计算机软件。影视教学为学生不断创新提供了机会, 在创设情境中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教学《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时, 笔者围绕新课标设计了“为什么隋文帝能重新实现祖国统一”这一探究性问题, 从隋文帝这一历史人物入手, 根据学生喜欢历史剧的实际, 创设表演情境, 让学生自己扮演隋文帝, 使其产生亲切感, 加深对隋文帝及隋的建立与统一的条件、经过、影响的内心体会。笔者先让学生看教材及相关材料, 在此基础上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就是隋文帝, 你能对文武百官谈一谈为什么要完成统一吗?完成统一后你又将怎样巩固统一、建设政权、促进社会发展呢?由于学生们爱看历史潮流影视剧, 大多对扮演高高在上的皇帝很感兴趣, 更何况还是有着“开皇之治”美誉的隋文帝呢!所以学生们读书看材料都非常仔细, 不只注意大的方面, 小的细节也不放过。经过精心的准备, 一个个操着皇帝腔、雄心勃勃的“隋文帝”纷纷亮相。他们不仅从各方面回答了事先设计的问题, 还相互论证和探讨了如何认识与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 学生懂得了国家统一的重要和民族团结的可贵, 知道了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总是功过集于一身, 隋文帝也是如此。

历史教学中虽不可能使逝去的历史真实再现, 但借助实物、图片、语言等情境的创设与展现, 也多少能缩短学生与久远事物的距离。在讲授《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中的雕版印刷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知道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古代印刷业的发展情况, 认识雕版印刷业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笔者采用了古人与今人对话法, 让一个学生扮演成古人, 根据教材的介绍, 具体演示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操作过程, 揭开古代科技的神秘面纱, 其他学生作为记者向“古人”提出疑问。随着活动的开展, 学生不但明白了活字印刷术的优点, 理解了其发明的伟大意义, 还在参与对话中认识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 引导学生“走进历史”, 即是学习方式的全新尝试, 也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当然, 创设情境的方法远不止这些, 关键是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一定要让学生感到新鲜生动,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之产生兴趣, 激发起其参与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宋旭辉.教育与创新.上海教育, 1999 (1)

[2]黄小波.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历史教学问题, 1998 (6)

读走进新课程心得 第4篇

关键词:师生关系;创设情景;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274-01

通过对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学习以及对课堂教学的不断探索,我认为除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技能、技巧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外,教学中还要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动机是积极学习的源泉和原动力,兴趣是间接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是积极学习策略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对英语产生兴趣,就能集中注意力,情绪高涨,充分发挥潜能,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因此,多方面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英语教师进行教育的关键。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努力使课堂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无拘无柬”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老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因此,建立良好地师生关系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首先,老师关心,热爱学生。心里学研究表明,想得到别人的爱和爱别人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因此,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一言一行,即使是关注的一瞥,一个信任的点头,在学生眼中都是一种安慰和鼓励。其次,适时、适当、真切地鼓励学生的成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哪怕是取得很小的成功或微弱的进步,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尤其是对“差生”,更要激发其成功动机。比如一段好的对话,一次测验的好成绩,都可以成为促进英语学习及其它方面成功的契机和内驱力。在课堂上,教师要经常运用鼓励性语言,有时甚至还可以借用掌声进行鼓励。“多次刺激”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而产生兴趣,激励学习动机。再次。教师本人的能力和魅力。教师本人对教学的兴趣和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学习效率。一个对教学有兴趣的老师,既教学有方,又充满爱心,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灵活设计,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1、新课引入要新颖  根据各课时的内容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引入方法。比如课前演讲,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是说,因此可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进行Free talk,演讲内容随学生定。再如,歌曲导入法, 英语中有很多经典的歌曲,如Yesterday Once More、Say You,Say Me等。

2、采取小组比赛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上明确说明“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而小组比赛是很好的形式,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在比赛中积极表现也能逐渐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3、采取情境教学法  英语的学习必须有一定的情境,现在的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情境,使学生感觉学习英语是与自己的生活不可分的,从而有表达的欲望,学习英语的兴趣就有了。

比如,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用学生能听懂或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或由学生进行2~3分钟的英语会话,从而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前的热身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用各种直观的手段不断激发学生。一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和发展,也要有一个好的结尾。

4、丰富教学手法,常教常新  不断变换教学形式有利于保持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通过“演”、“唱”、“画”、“玩”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课外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重要途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例如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开展英语对话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等英语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四、兴趣教育成败的关键是教师

读《走进高中数学新课程》有感 第5篇

《走进高中数学新课程》这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王尚志和张思明主编,属于专业类方面,共分6章,分别是:第一章、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第二章、高中数学新课程与学生学习的指导;第三章、高中数学新课程中新增和变化内容的教学思考;第四章、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可选择内容的分析与思考;第五章、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如何处理好评价与日常教学的关系;第六章、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在徜徉于书海,汲取知识的旅程中,无论怎样规划,都觉得时间仓促而短暂。于是在假期有限的时间里,我全部精力都用在细细的品读一本名叫《走进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书上,并在不断的思考与反思之后,从中悟出了很多东西。

这本书详细的阐述了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又安排了一些相关的文章和案例,为教师实施新课程释疑解惑。该书的文章和案例很有说服性,都是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对于我来讲都很有学习和借鉴的价值。下面就结合我半年来的教学实践,把自己的一点小小的体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记笔记是非常重要的。书中陈孟伟老师针对“如何指导学生处理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的问题提出了几种做法,其中不乏围绕权衡听课和记笔记哪个更重要,并希望所有教师都能够关注这个问题。我认为记笔记和听课并不矛盾,记笔记并不意味着要把老师所讲的东西一一记录下来,而是做好自己的笔记。每个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导致某个重要的知识点对于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价值。所以老师所讲的内容,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好适合自己的笔记。同时,学生在考前复习的时候,学过的东西有时会忘记又无从找起,所以我在讲到重要的知识点的时候,会时不时做一下记笔记的提醒,并强调一定要足够认真和重视。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为了使学生能够信服我的说法,我把自己厚厚的几本语文和数学等笔记拿给学生传看,上面思路清晰且字迹整洁,学生们看了之后不免佩服和有所启发。相信时间久了,他们自然会养成习惯,权衡出利弊,发现记笔记的重要性。

二、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王尚志教授提供了他自己的一个案例:一个学生做一道数学题,左试试,右试试就是没有结果,他轻拍一下学生的肩膀说:“这个题你能做出来”。轻轻的一句话,对学生之后的学习影响很大,他从此对数学的学习很有信心,成绩也提高了很多。这让我想起我的学生,我们是提前发导学案,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把基础知识填好,并尝试着做较为简单的例题,每天早自习都会收上来,经老师批阅之后再发回学生手中。在我刚刚接高一年级的时候,有个女生导学案完成的不错,不是因为所有题都做的不错,而是卷面整洁,书写认真,题旁有备注并用双色笔标记,这就是我心中的优秀学案,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并建议大家以她为榜样,她在众人的掌声中兴奋而羞怯。自那以后,我发现她的学案更加的认真和工整,上课也非常专注,我想是那次表扬给了她信心和勇气。所以,适当的鼓励,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很重要。

读走进新课程心得 第6篇

仔细听了王老师的视频,在不断的思考与反思之后,从中悟出了很多东西。

这本书详细的阐述了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又安排了一些相关的文章和案例,为教师实施新课程释疑解惑。该书的文章和案例很有说服性,都是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对于我来讲都很有学习和借鉴的价值。下面就结合我半年来的教学实践,把自己的一点小小的体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记笔记是非常重要的。书中陈孟伟老师针对“如何指导学生处理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的问题提出了几种做法,其中不乏围绕权衡听课和记笔记哪个更重要,并希望所有教师都能够关注这个问题。我认为记笔记和听课并不矛盾,记笔记并不意味着要把老师所讲的东西一一记录下来,而是做好自己的笔记。每个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导致某个重要的知识点对于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价值。所以老师所讲的内容,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好适合自己的笔记。同时,学生在考前复习的时候,学过的东西有时会忘记又无从找起,所以我在讲到重要的知识点的时候,会时不时做一下记笔记的提醒,并强调一定要足够认真和重视。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为了使学生能够信服我的说法,我把自己厚厚的几本语文和数学等笔记拿给学生传看,上面思路清晰且字迹整洁,学生们看了之后不免佩服和有所启发。相信时间久了,他们自然会养成习惯,权衡出利弊,发现记笔记的重要性。

二、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王尚志教授提供了他自己的一个案例:一个学生做一道数学题,左试试,右试试就是没有结果,他轻拍一下学生的肩膀说:“这个题你能做出来”。轻轻的一句话,对学生之后的学习影响很大,他从此对数学的学习很有信心,成绩也提高了很多。这让我想起我的学生,我们是提前发导学案,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把基础知识填好,并尝试着做较为简单的例题,每天早自习都会收上来,经老师批阅之后再发回学生手中。在我刚刚接高一年级的时候,有个女生导学案完成的不错,不是因为所有题都做的不错,而是卷面整洁,书写认真,题旁有备注并用双色笔标记,这就是我心中的优秀学案,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并建议大家以她为榜样,她在众人的掌声中兴奋而羞怯。自那以后,我发现她的学案更加的认真和工整,上课也非常专注,我想是那次表扬给了她信心和勇气。所以,适当的鼓励,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很重要。

走进新课程心得 第7篇

榃忠小学

马开秒

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政治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引导思考——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

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1)、教师角色的转变;(2)、学生地位的转变;(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但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

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

榃忠小学 刘夏娟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已是熟客了,从前多次翻阅它,纯粹因为它是新课程理念的必考内容。这次与它约会除了完成读后感外,还有另外的涵义。《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应该学无止境。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水源”。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于是我想再一次读读这本《走进新课程》,为了更好地指导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所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我游刃于书中的字里行间,感悟教育的真谛。《走进新课程》指导性很强,它给我们指明了行动指南,让我们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课程改革的深远意义。从《走进新课程》这本书中,我领悟到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而不是讲和练,教育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走进新课程》给我的另一个震撼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传统的截然不同: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形成的规律上,从而

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形成教学特色。同时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由单一的听教师传授知识转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然而理想与现实的映照,却使人陷入矛盾之中。当前教育,新课程的改革正进行地如火如荼,普教工作者在反思传统教育的同时,把改革的着眼点放在新课程理念的研究方面,无不希望通过新课程改革,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新型人才。于是,课改后的课堂结构让听者耳目一新,课改后的理论总结让读者回味无穷,同行们的多次探讨,领导们的高度重视,把新课程改革推进到一个高潮中。分数从“促进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强有力手段”异化为“控制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极可怕的魔杖”。教师和学生在分数面前顶礼膜拜,成为分数的奴隶。学校管理和评价盛行分数主义,结果见分不见人,重分不重人。分数主义、分数管理严重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学工作被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利益驱动代替了事业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有所谓的教学改革,也会被异化为追求高分的“遮羞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说到底就是怎样做到教学很愉悦,学生老师都很愉悦,而且分数也很好。

从这本《走进新课程》里走出来,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句明言,至真至理。平日里,也许我们没有在意,有一个常常在我们耳畔响起,或者在我们的嘴里自然而又习惯地吐出的声音。上课了,它是“同学们好!”;提问时,它是“同学们,请想一想”;质疑时,它是“同学们还有疑问吗?”一声“同学们”,多么亲切的字眼,它闪耀着教育者的智慧与仁爱,摈弃师生间的尊卑差异,充盈着平等、信任和默契。因为是“同学”,所以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伙伴”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生命得以张扬的权利,赞赏每一个“伙伴”的独特性、兴趣、爱好、特长,赞赏每一个“伙伴”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个“伙伴”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个“伙伴”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读走进新课程心得 第8篇

有人这样理解教师的宽容: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 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宽容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 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 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教师而言, 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 意味着教师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 教育手段更加成熟, 教育过程也会更科学。

宽容是一种美丽。有人说, 没有宽容的师德, 不能称之为高尚;缺乏宽容的师德, 无法让人感受美丽。一个宽容的教师, 他的爱心多于怨恨, 他不悲观、消沉、焦躁、恼怒。因为他深知, 教师不只是一种职业, 而是一种超越于职业之外的心灵的对话。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宽容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民主、平和的学生。

宽容是一种方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一个教师可能做不到喜爱班上的每一个学生, 但一定要尊重、宽容每一个孩子, 客观、无私、公正地对待他们。

我认为实施宽容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尊重与爱心是实施宽容教育的前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自身成长, 学生在观念、思维、行为等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学生成长中的需求, 热爱和尊重学生, 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地伸展个性。“当教师必不可少的, 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尊重、信任学生, 特别是在学生出现错误和失败时, 仍然能从心里相信学生而不只是嘴里, 仍然能发自内心地关爱而不是装模作样, 学生就一定能感受到学习的动力, 就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鼓起希望的风帆。

2. 冷静是实施宽容教育的保证。

教师只有保持冷静的头脑, 从容镇定, 才能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判, 达到保护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

学生在受到挫折后, 一般情绪变化较大, 头脑发热, 他们如果失去控制, 就会莽撞行事。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反思能力, 进行冷静处理, 为师生双方都创建一个延展思维、深入思考的理性氛围, 冷静地实施宽容教育, 不将学生一棍子打死。教师要“坚信每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 你也是每名学生的助手。”

3.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宽容教育的内核。

教师应尽可能以平等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 宽容学生的每一个想法, 尽可能让学生的思想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学生是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人, 是学习的主人。“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你必须开辟新的道路、寻找新的突破点, 发现新的联系, 你必须打破原有的模式。”学生在求知过程中, 有时怀疑老师、怀疑课本, 对知识产生疑问, 这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甚至可能是创新的先兆。因此老师不仅要宽容学生的这种举动, 而且要鼓励甚至创造条件, 以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4.“宽”与“严”的把握是宽容教育成功的关键。

宽容并不等于纵容。宽容是一种关爱, 是一种信任, 是一种力量;宽容能够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宽容是对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尊重, 其主旨在于让学生的自然天性得以充分地发展。“容人之过, 莫纵其非”, 若宽而不当, 宽而无度, 会导致学生纪律涣散, 恣意妄为, 就不能保证学生健康发展。宽容不是忍让, 宽容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严格, 是教师充分利用情感因素, 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从而激发强大的内驱力, 实现更快更高的发展。所以“宽”与“严”从根本上是统一的。宽容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伸展空间, 而严格要求则为学生发展铺设正确轨迹。

走进新课程,探索新方法 第9篇

关键词 开放性作业 学习兴趣 自主探索 评价交流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日益完善,作业改革这必将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见证,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肯定的有效途径。

一、开放性作业的形式

1.实践型作业。

⑴做采访。小学英语教材中可以设计成“采访”的课外作业很多这类作业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沟通感情,学习人际交往。 ⑵做调查。“任务型教学途径”是一种以应用为动力,以應用为目的,以应用核心的教学途径。“做调查”这类作业能很好地体现应用这一精髓。学生们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完成调查任务,汇报交流调查结果,培养了观察能力,锻炼了交际能力。⑶摘录、写读书笔记。我鼓励高年级学生在课余多阅读英语小故事、诗歌等,并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作摘录及写读书笔记,每个月一篇,也可以用卡通或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示他们的收获。通过这种作业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同时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

2.创新型作业。

⑴老歌新编。小学英语教材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chant和song,它们朗朗上口,一般学生跟着节奏听几遍便会了。无论是chant也好,song也好,都具有这样的一个优点:加快学生对句型和单词的掌握,它们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音乐的最直观的方式。所以在课堂上我每授完一首,就让学生回家根据旋律自己作词,然后利用课前5分钟开一个“老歌新编”演唱会,学生们跃跃欲试,边唱边演,热情高涨。我还鼓励学生进行“儿歌新创”,这些作品的文字纯真可爱,电脑打印的画面精美,最重要的是,这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⑵快乐小主编。我不定期地在四到六年级段举行英语手抄报、黑板报比赛。对于小学中高段的学生来说,给他们指定话题或题目,让他们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收集整理一些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排版、插图等,能把英语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科间的渗透。在作业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任务是开放的,他们学以致用,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还能掌握制作报纸、文档的简单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合作从他人处获取有用的语言知识来弥补自身在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充实、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

3.自主型作业。在各种各样的作业中,自主型作业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生本身就有自主布置作业的愿望。因此我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中加入让学生自主控制的题型,提高学生做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施时,切忌将控制权一次性交给学生,应做到“一点点放手”,让学生先适应教师的要求(如设个最低遍数,至少要抄多少个单词等),等能达到有效的训练目的后再完全放手让学生做主。作业的设计权完全在于学生,做什么事,难度怎样,都由学生控制。做得好给予表扬,做得差也不批评,既锻炼了他们的自觉性、胆量,又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节假日,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自主作业,作业的质量也较高。

二、开放性作业的评价

1.让学生在自评中学会自信。《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便是“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它强调: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我们要考虑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征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在作业评价上也应当考虑实施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开放性英语作业的评价,我主要采取星级制度。学生可以根据作业情况自我评价获得哪一星级,在各种作业完成后的汇报单上直接印上相应颗数的红星,同时将学生汇报单在班级的英语角内轮换展出。

2.让学生在互评中学会借鉴。每周我利用一个午间谈话的时间,由学生朗读或演示作业,全班分组来评价,看看谁能得到相应的红星,这种方式深受学生的喜欢。学生分组互评互赏他组的新型英语作业,要求学生一方面吸收别人好的地方,同时也要为他们的作业出谋划策,至少提一处改进意见。学生集体评议作业,可以补自评时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同学们可以学会客观地评价别人,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3.用教师的评价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确立一个目标。作业的批改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只要作业没有知识性错误,就要鼓励学生大胆独创。最有个性、最富特色、最有时代感的作业是最受赞赏的。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自评、互评的有效补充,它能明确地指出学生应发扬的优点和需努力改进之处。

三、结论

上一篇:履约保证金规定下一篇:医疗质量管理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