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词的主要风格

2024-06-10

秦观词的主要风格(精选6篇)

秦观词的主要风格 第1篇

秦观词的主要风格

秦观,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他词作的基调却与苏轼截然不同。秦观词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多表现男女恋情、伤春悲秋之作,表现出对纯洁真挚爱情的向往,缠绵悱恻,凄婉悲凉。后期词,主要抒写贬谪流放的痛苦心绪,情调更为凄楚,愈来愈趋于低沉哀伤。秦观词的内容相对狭窄,但较有抒情深度,而且带有十分鲜明的惆怅感伤的个性色彩。他尤其擅长把男女之间的思恋怀想同个人的坎坷际遇结合在一起来写,“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 周济《宋四家词选》 ) ,这是秦观对传统情词的一大开拓。有《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传世。

秦观一向被称为“婉约之宗”,其词也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人之词”,颇能代表婉约词风的典型特征。他的令词受花间、南唐词家的影响,慢词受柳永的影响,但又能融数家于一体,卓然自成一格。秦观词总的特色是情韵兼胜与意辞相称,即情感深挚,韵味含蓄,意境凄婉,语言淡雅,音律和谐。具体论来,其艺术特色表现如下:第一,擅长营造凄迷感伤的意境,尤善于通过黯淡销魂的外在之景来烘托渲染忧郁怅惘的内在之情,委婉含蓄,韵味无穷。第二,善于捕捉所描写对象的突出特点,并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致构成鲜明的形象,能够揭示没有被别人揭示过的事物美,艺术形象富有独创性。第三,善于运用精美而平易的语言,秦词的语言典雅工致而又清新自然,由锤炼而得又不失本色风范,极富艺术表现力,达到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艺术效果。秦观直接影响了稍后的婉约大家周邦彦和李清照,在婉约派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代表作品有《踏莎行》(雾失楼台)、《鹊桥仙》(纤云弄巧)、《满庭芳》(山抹微云)。

宋词婉约派领袖之秦观:海棠桥畔醉人归

苏门四学士的另一位杰出人物,宋词婉约派领袖秦观,是一个才华绝世、风流倜傥的书生。他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淮海居士,宋神宗元丰八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

秦观生性豪爽洒脱,溢于文词,二十岁作《浮山堰赋》,二十四岁作《单骑见虏赋》,为世所重。其散文长于议论,其诗长于抒情,其词婉约清丽,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其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句,被后人评为“化腐朽为神奇”的杰作。敖陶孙《诗评》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成了秦观作为宋词婉约派领袖的充足理由。

北宋元祐年间,汴京出现大家云集文星荟萃的壮观景象。盖因哲宗年幼,高太后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以苏轼为翰林院学士兼侍读,于是苏辙、黄庭坚、秦观、张耒、文彦博等著名文人,集于都城,诗赋辉映,盛况空前。惜乎好景不长,高太后去世,哲宗任用新党,旧党失势被逐。秦观亦被一贬再贬,最终编管横州(今横县)。所谓编管,即为在编管制,类似今之监外执行。其胸中积愤,从《浮搓馆书事》中可知:“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骨肉未知消息,人生到此何堪。”

秦观是元符一年(公元10)到达横州的.,住在城西浮搓馆。心情郁闷的他终日闭门读书,排遣离愁。好在横州四季常绿,风光可人。城西有海棠桥,海棠拥岸,清香十里。秦观与桥头祝秀才过从甚密,一次醉卧祝家,醒来大笔一挥,遂得一阕《醉乡春》:“唤起一声人悄,衾冷梦寒窗晓;瘴雨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社瓮酿成微笑,半缺瘿瓢共舀;觉颠倒,急投床,醉乡广大人间小。”

在横州,秦观写下诗词颇不少,计有《浮搓馆书事》《月江楼》《醉乡春》《冬蚊》《反初》等,给横州带来一股清新文风。在祝秀才家醉后而作的那一阕《醉乡春》,属秦观词作中的上品,其“醉乡广大人间小”,堪称千古名句。

横州的自然风光,友人的款款慰藉,也常常会影响秦观的心情。下面这首七绝,便可看出诗人心绪的微妙变化:“鱼稻有如淮右,溪山宛类江南。自是迁臣多病,非关此地烟岚。”

秦观在横州传播中原文化,有两条值得一提,一是他于城西设馆讲学,广收生徒,教化当地民众,“经指受作文,皆有法度可观”。后来的淮海书院,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是教化当地百姓种桑养蚕,发展经济。其所撰《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大约也是历史的感应,至今,广西的桑蚕业已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第一。

秦观五十一岁时,徽宗即位,大赦党人,他遇赦北还,复宣德郎。半生惨淡的他,此刻倒作了一个富于喜剧色彩的了结——途经藤州(今藤县),与友人游光化亭,聚饮大醉,为友人吟诵梦中长短句《好事近》,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苏东坡曾发“高山流水之悲”,黄庭坚也作诗悼曰:“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豪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味,西风吹泪古藤州。”其实,三位文学大家的生命都陆续走到了尽头。秦观逝去一年,苏东坡、黄山谷也先后驾鹤西去。

三位巨匠的一生实在让人感慨。同时催人思索的,还有一个现象,即当时那些以打击陷害贤良为能事、手握重权的人物,他们轮番罗织罪名,必欲置人于死地而后快。比如元祐五年弹劾秦观“素号薄徒,恶行非一”,而使秦观被罢太学博士的右谏议大夫朱光庭;元祐六年诋其“行为不检”而罢其正字的贾易;攻击他任意增损《神宗实录》,形同篡改“最高指示”而几乎要了他的命的御史刘拯;等等。此外陷害苏东坡、黄庭坚的权臣,随手一列也是一大串。三位屡被加害的文人却成就了他们的千古英名,百姓口碑道载,而且年代愈久远,愈见出其万丈光辉,而那些因整人害人得势于一时并得意于一时的“正人君子”们,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在诠释着人间正道的一条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的时候,才特别能显出这两句杜诗的万钧分量啊。

秦观去世二十年后,宋高宗亲颁《追赠直龙图阁敕》,追谥其直龙图阁学士。

今日旅足横县,当年的祝秀才家已无觅处,青石砌就的海棠桥却依然横卧溪上,只是不见有清香十里的拥岸海棠。“瘴雨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每每行吟桥畔的时候,我的心中涌起了某种期待的同时,蓦地记起淮海居士曾写过一首特别温婉的雨后小景:“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好在今天的横县,已是闻名遐迩的年产十万吨的茉莉花之都了。这是否是横县地方与诗人的一种心灵的契约,很值得人们作一番全新的解读。

秦观词的主要风格 第2篇

出豪宕不羁的个性情怀。秦观从少年时代起就关心国家大事,祈求建功立业,又不图仕进,好游览、饮酒、和纵情放歌。熙宁元年(1068),他21岁,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对百姓的苦难表示出深切的同情。为了抵御辽夏的侵扰,他曾研究兵法,写出《郭子仪单骑见虏赋》,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寄托了自己宏大的理想抱负。

熙宁十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专程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别子瞻学士》)极倾倒之情。次年,他应苏轼之请写了一篇《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宋之才”。在此期间,秦观与苏轼同游戊烯、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终生友谊。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开始发奋读书,积极准备参加科考;可是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苏轼为之抱屈,并做诗写信予以劝勉。元丰七年(1084),苏轼路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 王安石也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励、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并于次年登第,结束了“奔走道途数千里,淹留场屋几十年”(《登第后青词》)的举子生涯。考取进士后,秦观初任定海主簿,转蔡州教授。元祐七年,苏轼自扬州召还,进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秦观迁国史院编修,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观得与师友时相过从,精神上相当愉快,但是由于家口较多,生活拮据,“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春日偶题呈钱尚书》),只得经常依靠朋友的接济。更令他感到进退维谷的,是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孤危的政治处境。

哲宗元祐年间,操持朝政的多为旧党人士,但其内部派别斗争却异常激烈。蜀党领袖苏轼及其“苏门四学士”,均能够出以公心,根据民生疾苦和国家利益,针对新、旧两党的主张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秦观先后向朝廷进策论30篇,其中《国论》、《治论》、《人材》、《法律》、《财用》、《边防》等文,对当时的内忧外患提出了各种具体的改革方略。在《治势》篇中,他对王安石变法作了中肯的论析,认为新法是救国济民的良策,只是执法者矫枉过正,以致产生了一些流弊。他也不同意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认为那也是因噎废食之举。这些观点在党同伐异的激烈政治形势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而且由于秦观与苏轼关系密切,他更无法逃脱派别门户之间的中伤和攻讦。“上有苍鹰祸,下有黄犬厄”(《和裴仲谟放兔行》),正说明他的内心笼罩着变生不测的党祸阴影,积郁着危机四伏的惶恐。

绍圣元年(1049),新党人士章棹、蔡京上台,苏轼、秦观等人一同遭贬。在离开汴京之前,秦观重游城西金明池,抚今忆昔,感慨丛生,遂以凄苦的笔调创作了《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西城杨柳在春风中摆弄着柔枝,也牵动起词人伤离怨别的忧愁,令人潸然泪下。他追忆往昔与知交好友在金明池畔饮酒赋诗,备极欢娱。然而如今却“人不见,水空流”,无限惆怅之感溢于言表。下篇直接抒发流年似水、青春易逝的感伤,实质寄托着词人身遭远谪、行将离京的愁绪。歇拍三句,更将这深浓的愁绪具象化为春江之泪,进一步宣泄肝肠寸断的痛苦。

秦观先任杭州通判,再贬为处州茶盐酒税。在处州,他为了消愁解闷,经常到佛寺中与僧人谈禅论道,为寺僧抄录佛经,并写有诗句“因循移病依香火,写得弥陀七万言”(《题法海平阇黎》)。岂料恰因这两句诗,被政敌罗织成“谒告写佛书”的罪名,削职远徙郴州。秦观行经衡阳时,得到衡州太守孔平仲的盛情款待,他当即抄呈在处州时所作《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鹩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作品上阕由明媚的春景,陡接以“飘零”、“离别”之意,流露出浓重的迁谪之悲。下阕进行今昔对照,追忆往日汴京西池宴集的欢乐,而今却俱已风流云散,无一幸免。“携手处,今谁在?”在反诘设问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元祐党祸痛心疾首的控诉。词人横遭贬黜,远离朝廷,政治理想破灭,青春容颜衰老,这种种的怨愤不平,促使他发出了沉痛的喟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不仅是说自然界的春天正在逝去,同时也在暗示着生命的春天也将一去不复返。这一结句较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更加拙重,音调越发悲切,将词人内心无限深广的愁绪淋漓尽致地宣泄了出来。据宋人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当时孔平仲读罢此词,不禁惊诧道:“少游盛年,何为言语悲怆如此?”并称:

“秦少游气貌,人不类平时,殆不久于世矣。”曾布也说:“秦七必不久于世,岂有‘愁如海’而可存乎?”[4]这些故事皆足以说明,秦观此词流露出令人惊诧的悲愤之意。

此后,秦观又先后被移送到横州、雷州编管。在这短短数年间,他不断地遭受削职、除名,一贬再贬,从一般的逐臣沦为流放的罪犯,连续的沉重打击,使他的心情益趋感伤。元符二年(1099)岁暮,他身处雷州,仿佛到了天涯海角,举目无亲,内心深深绝望,竟自做《挽词》,抒写“奇祸一朝作,飘零至于斯”、“荼毒复荼毒,彼苍哪得知”的深冤无告、横遭灾祸之悲;又云:“家乡在万里,妻子各一涯。孤魂不敢归,惴惴犹在兹。”自己客死异乡,竟然连魂魄都不敢东归故乡,与亲人相见,心情的惨痛可想而知!

在长期的贬谪生涯中,秦观独自忍受着艰苦生活境遇的挫折以及来自各个方面的政治打击,但始终保持着坚忍高洁的品节和情操。对于家乡、亲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成为他慰藉孤魂的寄托。秦观家居高邮。他青年时期经常到百余里外的扬州游览,并且创作了著名词作《望海潮》(星分牛斗),从各个侧面渲染出扬州城往日的繁雄气势,如今的富丽豪俊。在此后的漫游经历中,他时常追忆扬州的美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例如《梦扬州》(晚云收)以艳语写乡情,歇拍三句“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点明思乡的题旨。自从身遭贬谪、流放之后,秦观词内的故乡则变成了天涯游子热切盼望的精神家园。他在《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下篇写道:“乡梦断,旅孤魂。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词人于除夕之夜,独宿于郴州旅舍,对于故乡的思念越发深切难奈;然而身世飘零,故乡难返,痛楚之情溢于言外,更伤无雁传书愁情难释。在与家乡亲人音信全无的苦难岁月里,秦观越发悲切地表达出对于妻子儿女的牵挂。他在《如梦令》词中追忆妻子在别离时分“妆粉乱红沾袖”的凄苦形象,遥想她于别后“玉销花瘦”的憔悴之态,作者不由得感叹道:“肠断。肠断。人共楚天俱远。”直接抒发出相隔天涯的深浓愁绪。秦观还“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其《八六子》等词作借恋人别后的苦苦相思,凝聚了自己一生潦倒、仕途坎坷之悲,整篇作品已经清冷凄寂,格调越发沉痛苍凉。

在痛苦的贬谪、流放生涯中,秦观不断追寻精神解脱的道路,具体表现在词作中,即是对“桃源”境界的向往。在远谪郴州期间,他时常用“桃源望断无寻处”(《踏莎行》)、“桃源路,欲回双桨”(《鼓笛慢》)等语句来悲叹人生前途的渺茫、精神的解脱终难实现。尽管如此,他总是在词中极力描摹“桃源”的境界,例如《好事近·梦中作》上片所写:“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词人梦境里所展现的,绝似陶渊明《桃花源记》开头描写的景象。例如《点绛唇·桃源》:“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同样大量檃括了《桃花源记》中的内容。不过,秦观虽然追慕陶渊明静穆平远的高妙境界,但是在他骨子里,却始终充溢着柳宗元式的迁客骚人的满腹不平和愁绪。他对于“桃源”境界的向往和追寻,是在要冷酷的现实世界里觅得悠远宁静的精神家园,最终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平衡。

秦观词的词心论 第3篇

山抹微云, 天粘衰草, 画角声断礁门。暂停征棹, 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 空回首, 烟霭纷纷。斜阳处, 寒鸦万点, 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 香囊暗解, 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 薄幸名存。此处何时见也, 襟袖上, 空惹啼痕。伤情处, 高城望断, 灯火已黄昏。

这是一首离别词, 上片叙别时之景, 勾勒出暮色苍茫、凄清弥漫的境界, 含蓄地表达满腔的别情。下片直言离别的痛楚, 并以景为结, 写尽离人面对的冷落与凄凉。全词别情充溢、悲苦难言。同时, 在“多少蓬莱旧事, 空回首, 烟霭纷纷”与“谩赢得青楼, 薄幸名存”的描叙中贯注了词人官场失意、前途渺茫的抑郁之情, 隐含着词人对政治失败与身世凄凉的悲苦叹息。周济评此词:“将身世之感, 打并入艳情” (《宋四家词选》) 。指的是它在传统的离情别绪中注入了新的感情内容。如果说少游的艳情作品中所流露出的身世之感较为隐约含蓄, 那么他的那些抒写贬地生活的词作中的这种情绪便显得直露激烈。如其[踏莎行]: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第4篇

关键词:秦观秦观词

感伤意蕴

艺术手法

一、秦观词感伤意蕴的内在体现

秦观写词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他把现实社会遭遇的悲苦巧妙的融入到了词作中,所以他的词带有感伤基调,他在前期的漂泊生涯中,写了有关于那些不幸遭遇的歌妓的词,和她们有过交集,思想上受到她们的感染。又看到了她们的痛苦遭遇,于是就和自己产生了共鸣,词就越发的悲伤。

(一)流放之悲

少年时的秦观有理想抱负,他希望自己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他在才华上表现的自信使得他对于未来的不如意没有过多的设想,他为人也很豪隽慷慨,喜欢读书,向往的是一种积极浪漫的生活。苏轼可以说是他命运的转折人,他对于秦观赞赏有加,但是在新党执政之后,又由于出自苏轼之门,所以一直被贬,可想而知,在这种巨大打击之下秦观越发感伤了。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动离忧,泪难收。”又要流放了?想当时在金明池畔与友人饮酒赋诗的场景。多么温馨,多么快乐!看看现在,“人不见,水空流”。词的下片写到自己年华已经不再,恨自己为什么没有在少年时好好珍惜,同时也感慨青春易逝。表达了一种无奈之感。流放之悲無法言表!

(二)仕途之怨

在求仕之路上,秦观一生坎坷。本以为进入了仕途就可以一展自己的才华,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在新旧两党的激烈竞争中,秦观遭到了排挤,又因为与苏轼的特殊关系,所以一贬再贬。这对于一个有抱负的文人来说是一种多么大的打击,心里的落差感使得作者心情很悲伤,内心的苦闷越积越深,内心的怨恨也越来越深。这里举例作者在处州所作的《千秋岁》为例来表达秦观在仕途上的愁怨。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飘”和“零”,已然说明作者孤身一人漂泊在外,终日饱受着离别的痛苦。于是作者只能以酒来麻痹自己内心的惆怅之情。作品上片下片都在对比中进行,通过一喜一忧。一昔一今的对照,更加衬托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悲伤之感。往日之乐已然不再。逝去的年华也已不再,而如今的我却只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孤独,愁苦,悲凉,怨恨…这些感情只有倾注于词中才能排遣!

(三)爱恨之愁

秦观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恨更注重的是描写她们细致的心里,注抒情而绝少艳情,对于女性更多的是尊重与同情,描写男女之间那种真挚的感情,作者对于爱情是向往的,但由于长期被贬,流放偏远之地,而绝少与妻子儿女在一起,这使得他对他们的思念很浓厚很深沉。文人出身的他就只能把这些思念寄托在他的词中,希望鸿雁能够传达他的思念,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思念之情。例如,他在《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下片写道:“乡梦断,旅孤魂。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词人在除夕这一天晚上,独宿在郴州旅舍里。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作者对于故乡的思念可想而知,这样的情感就越发的难以忍受,这样的痛楚无处诉说。

二、秦观词感伤意蕴的外化方式

秦观词中所体现的感伤意蕴,是通过多种艺术方式表现出来的,其中包括:一切景语皆情语、比兴手法、对比手法等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着重讲解一些在秦观词中比较常见的艺术手法,以此来简略的讲解秦观词感伤意蕴的外化方式。

(一)一切景语皆情语

秦观内心的愁苦与悲伤之情需要借助外界的事物来抒发。于是在他的词中就有了用景物来衬托作者内心的心情的写法,有用哀景寄哀愁的,也有用乐景衬悲情的,秦观词中的景物好像赋予了它特殊的作用,他将自己内心的愁苦之情寄予景物之中。

1.以哀景寄哀愁

《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拈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这首词写了很多的景物,如“落花”“小雨”“杏园”“柳树”等等。这些景物衬托的都是当时作者失落的心情,此词写于作者怀着满腔的抱负去参加考试然而却落第之时,本来以为会功成名就,然而却名落孙山,失落与怨恨之情在斜晖这一景物的映衬下越发悲凉!

2.以乐景衬悲情

在秦观的作品中,以乐景衬悲情的作品比比皆是。通过描写一大片的乐景以此来衬托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悲伤之情,正所谓“以乐景写哀,或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作者面对的是如此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而作者的心中却满怀忧愁,无法排解,景与情的对比,更加加重了作者的忧伤之情。

(二)比兴手法的运用

比兴手法在秦观的词中有比较突出的运用,因他的词很少触及现实社会、国计民生,写的较多的也是一些爱情方面和个人遭遇方面的词,所以运用比兴手法能很好的把自己内心的幽怨与感伤表达出来。秦观内心的愁苦与哀痛都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出来,所以他就需要借助其他具体真实的事物来展现其内心的感受,这些事物就成为了他描写的对象。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是故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此词写的是牵牛与织女之间的神话故事,牵牛与织女因银河相隔而不能相见,银河阻挡了她们之间的甜蜜生活,她们只能每年的七夕相见一次。但是对于她们来说已经够了,胜过了人间的种种。其实作者是把织女和牵牛的爱情故事比作了自己的人生遭遇,织女不能和爱人相见的孤寂与痛苦正是自己此时内心的痛苦,与自己人生中的失意之情是不谋而合的,表面上赞美的是织女和牵牛之间的美好爱情,其实作者是通过先写其他的事物以此来表达自己仕途中的失意,失落,孤独与悲伤之情,这正是“比而兴”的真意。

(三)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秦观的词作中也有大量的作品是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的。通过对比,更能清晰、强烈的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表现出来,特别是作者在贬谪之时通过今昔的对比,更能体现作品的感伤意蕴,使作者内心的苦闷呈现作品之中。如作品《梦扬州》:

晚云收。正柳塘、烟雨初休。燕子未归,侧侧清寒如秋。小阑外、东风软,透绣帷、花蜜香稠。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

长记曾陪燕游。酬妙舞清歌,丽锦缠头。碲酒为花,十载因谁淹留。醉鞭拂面归来晚,望翠楼、帘卷金钩。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初春的景象。晚云飘荡在空中,柳树在随风飘扬,点点细雨洒落树上…透过窗户词人望着蜜蜂在采摘花蜜,阵阵香味扑鼻而来,词人把目光投向远处却不见人的踪迹。词的下片主要抒情,作者追忆往昔的点点滴滴,那时还会和友人结伴出游,欢歌笑语,然而现在呢,十年已经过去了,作者依旧还在漂泊,诗人的敏感细腻,使其内心的愁苦无法排遣,只能通过酒来麻痹自己内心的痛苦。“频梦扬州”可见作者内心的苦闷之情!这首词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愁思之情。

三、结语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境 第5篇

绪 论

在北宋词坛,秦观和晏几道同样具有多情敏感的个性气质,他们都创作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所以清人冯煦在《蒿庵论词》中指出:“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然而细究文本,我们发现,与晏几道借男女伤离词作抒发个人、家世的悲绪不同,秦观的“伤心”更多地融入社会性的内容,抒发了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其生平遭际及创作风格曰:“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1 秦观感伤词的创作概况

秦观(1049-1110),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刊沟居士、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他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各地,充分表露出豪宕不羁的个性情怀。秦观从少年时代起就关心国家大事,熙宁元年(1068),他21岁,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对百姓的苦难表示出深切的同情。为了抵御辽夏的侵扰,他曾研究兵法,写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寄托了自己宏大的理想抱负。

熙宁十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专程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别子瞻学士》)极倾倒之情。次年,他应苏轼之请谢了一篇《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宋才”[1]。在此期间,秦观与苏轼同游戊烯、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终生友谊。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开始发奋读书,积极准备参加科考;可是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苏轼为之抱屈,并做诗写信予以劝勉。元丰七年(1084),苏轼路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2] 王安石也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3]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励、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并于次年登第,结束了“奔走道途数千里,淹留场屋几十年”(《登第后青词》)的举子生涯。考取进士后,秦观初任定海主簿,转蔡州教授。元祐七年,苏轼自扬州召还,进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秦观迁国史院编修,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观得与师友时相过从,精神上比较愉快,但是由于家口较多,生活拮据,“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春日偶题呈钱尚书》),只得经常依靠朋友的接济。更令他感到进退维谷的,是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孤危的政治处境。

哲宗元祐年间,操持朝政的多为旧党人士,但其内部派别斗争却异常激烈。蜀党领袖苏轼及其“苏门四学士”,均能够出以公心,根据民生疾苦和国家利益,针对新、旧两党的主张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秦观先后向朝廷进策论30篇,其中《国论》、《治论》、《人材》、《法律》、《财用》、《边防》等文,对当时的内忧外患提出了各种具体的改革方略。在《治势》篇中,他对王安石变法作了中肯的论析,认为新法是救国济民的良策,只是执法者矫枉过正,以致产生了一些流弊。他也不同意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认为那也是因噎废食之举。这些观点在党同伐异的激烈政治形势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而且由于秦观与苏轼关系密切,他更无法逃脱派别门户之间的中伤和攻讦。“上有苍鹰祸,下有黄犬厄”(《和裴仲谟放兔行》),正说明他的内心笼罩着变生不测的党祸阴影,积郁着危机四伏的惶恐。

绍圣元年(1049),新党人士章棹、蔡京上台,苏轼、秦观等人一同遭贬。在离开汴京之前,秦观重游城西金明池,抚今忆昔,感慨丛生,遂以凄苦的笔调创作了《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西城杨柳在春风中摆弄着柔枝,也牵动起词人伤离怨别的忧愁,令人潸然泪下。他追忆往昔与知交好友在金明池畔饮酒赋诗,备极欢娱。然而如今却“人不见,水空流”,无限惆怅之感溢于言表。下片直接抒发流年似水、青春易逝的感伤,实质寄托着词人身遭远谪、行将离京的愁绪。歇拍三句,更将这深浓的愁绪具象化为春江之泪,进一步宣泄肝肠寸断的痛苦。

秦观先任杭州通判,再贬为监处州茶盐酒税。在处州,他为了消愁解闷,经常到佛寺中与僧人谈禅论道,为寺僧抄录佛经,并写有诗句“因循移病依香火,写得弥陀七万言”(《题法海平阇黎》)。岂料恰因这两句诗,被政敌罗织成“谒告写佛书”的罪名,削职远徙郴州。秦观行经衡阳时,得到衡州太守孔平仲的盛情款待,他当即抄呈在处州时所作《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鹩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作品上片由明媚的春景,陡接以“飘零”、“离别”之意,流露出浓重的迁谪之悲。下片进行今昔对照,追忆往日汴京西池宴集的欢乐,而今却俱已风流云散,无一幸免。“携手处,今谁在?”在反诘设问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元祐党祸痛心疾首的控诉。词人横遭贬黜,远离朝廷,政治理想破灭,青春容颜衰老,这种种的怨愤不平,促使他发出了沉痛的喟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不仅是说自然界的春天正在逝去,同时也在暗示着生命的春天也将一去不复返。这一结句较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更加拙重,音调越发悲切,将词人内心无限深广的愁绪淋漓尽致地宣泄了出来。据宋人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当时孔平仲读罢此词,不禁惊诧道:“少游盛年,何为言语悲怆如此?”并称:“秦少游气貌,人不类平时,殆不久于世矣。”曾布也说:“秦七必不久于世,岂有‘愁如海’而可存乎?”[4]这些故事皆足以说明,秦观此词流露出令人惊诧的悲愤之意。

秦观深秋时节行进在郴州道中,看见饥鼠相追于坏壁之间,顿生萧索自伤之意,隧创作了小词《如梦令》: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词人置身陌生之地,独宿驿亭之中,夜沉如水,秋风瑟瑟,到处是一派荒寒冷落的景象。这萧瑟的景象,恰折射着词人暗淡、深闭的愁绪。“梦破鼠窥灯”,“破”字显出衰残,凄寂,“窥”字点出环境的清寒。“霜送晓寒侵被”,“送”字、“侵”字则非常深细地表现出砭人肌骨的凉意。无寐的词人随着门外的马嘶,心绪越发地烦乱忧苦。

此后,秦观又先后被移送到横州、雷州编管。在这短短数年间,他不断地遭受削职、除名,一贬再贬,从一般的逐臣沦为流放的罪犯,连续的沉重打击,使他的心情益趋感伤。元符二年(1099)岁暮,他身处雷州,仿佛到了天涯海角,举目无亲,内心深深绝望,竟自做《挽词》,抒写“奇祸一朝作,飘零至于斯”、“荼毒复荼毒,彼苍哪得知”的深冤无告、横遭灾祸之悲;又云:“家乡在万里,妻子各一涯。孤魂不敢归,惴惴犹在兹。”自己客死异乡,竟然连魂魄都不敢东归故乡,与亲人相见,心情的惨痛可想而知!

浅析秦观词的艺术特点 第6篇

秦观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其词作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他写的词有哪些艺术特点?

由宋代词人苏轼开创一代豪放词风,宋词在风格方面展现出“豪放”与“婉约”之别,词风以婉约见长的词人很多,秦观是其中的代表词人,词风凄婉倚靡,凄清沉郁,“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婉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格调可用“凄婉”概括,其词凄婉风格的成因可从北宋国势的影响,北宋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词人的个性性格等方面找寻答案。

一、北宋国势对秦词词风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历经盛唐及五代十国之后,到了宋代,经济虽有所发展,但难以启及盛唐的国势了。北宋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各种力量互相抵消,国家积弱不振,农民负担很重,再加上北宋朝廷不断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骚扰,国势衰微。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宋代文人的作品多显出一种中气不足的景象。同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作品,唐人有“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的雄阔气概,也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战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在宋代,即使像范仲淹这样在边疆有所建树的人也会写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衰叹;苏轼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可也抵不过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沧桑,称自己为“老夫”的苏轼时年才39岁。宋词中词风豪迈的、词风婉约的,沉重感都是很强的,究其原因,当与宋代内忧外患、国力不强等因素有关。

在这样的衰微国势影响之下,秦观的词也不免带有凄凉哀婉的色彩。秦词善于通过“烟霭”“微云”“斜阳”“寒鸦”等景观营造一种凄清的意境,同时用“孤”“愁”“恨”等词表现内心的浓烈愁绪,客观景物之中融入主人公强烈的主观情绪。同是送别,在唐代诗人用“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现出洒脱之气。秦观词《满庭芳》也有送别,表现出凄清气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词的景色淡淡勾勒,云是淡淡的,草是衰败的,离别之时,借酒消愁,而薄烟、斜阳、寒鸦的点染又营造出凄清意境,加重了离愁别绪之感。在其另一首《望海潮·洛阳怀古》中有“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一句,栖鸦意象常给人无所归依之感,“无奈”写出词人内心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而“归心”是随着流水到天涯的,给人一种没有根基的飘泊感受,有一种总在心头莹绕不去的凄凉。

又如《踏莎行》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词中出现“雾”“月”“杜鹃”“斜阳”“梅花”等景物,加重了凄冷清幽的色彩,而“失”“迷”“望”“断”“闭”“砌”“流”等动词的使用形象地传达了词人心中无限的愁绪,其中“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最为传神,“恨”之绵长沉重,一个“砌”字准确地刻画出来,作者在词中伤别念离慨平生,于客观景象里已浓浓浸染了主观性情绪色调。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评此词“词境最为凄婉”,及其恰当。在北宋衰微国势之下,总是能引起词人感时伤事的情绪,在此种背景之下,秦词展现凄婉色彩亦在情理之中。

二、宋代文人的审美心理

宋代文人审美心理也影响秦观词的“凄婉”词风形成。宋代因其自身条件形成具有时代总体性特征的文化,这一时代文人的审美心理是不同于前代的,“宋代文人颇受佛道影响,佛家教人戒除七情六欲,讲’空’讲静心,道家让人谦和忍耐,受佛道影响的理学家教人安贫乐道,重道德自觉。在宋代总体的思想信仰影响下,宋代词风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文人的审美倾向于平静的情态,多愁多病,感伤惆怅的心理表现出对残缺,老瘦之美的偏爱。宋人善于描写离恨愁绪,多捕捉一些残灯、残日、残阳、残梦的场景,写老写瘦,以此为美等等。”这些审美的心理倾向也对秦观的词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秦观的《减字木兰花》一词中“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因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因愁而深锁的娥眉,任春风如何吹拂都难以抹平,因此才让读者体会到那种深深的愁绪,作者极力去渲染这种闲愁,并用“过尽飞鸿字字愁”无限加重了愁思,“字字愁”沉重之至,达到了一种极致。在这首词中,词人秦观对愁思愁绪极力描绘,字字凄冷,体现当时词人的审美心理,在这种凄清闲愁的意境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又如《浣溪纱》“锦帐重重卷暮霞,屏风曲曲斗红牙,恨人何时苦离家。枕上梦魂飞不去,觉来红日又西斜,满庭芳草衬残花。”上阙开首“锦帐重重”有种繁多沉重之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无限哀思,重重锦帐,清冷晚霞,当主人公一觉醒来,看到的是即将落下的红日,那满院的.芳草更映衬了残花的孤冷凄清。

纳入词人笔下的景象“暮霞’’”西斜的红日“”残花“展现荒凉凄冷之美,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景物的摄取是”冷风“”残月“,唯有此种景物才写出词人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之伤感,这种凄冷之景,这种哀婉之情恰表现了当时词人的审美心理。在《浣溪纱》中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此句艺术性较高,比喻非常奇巧,把飞花的”轻“写成像梦一般,愁绪在秦观笔下如”无边丝雨“般延绵不绝,没有尽头,还有李煜的”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以比喻的笔法极写愁绪之深,与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宝帘闲挂小银钩“”闲“字用得极妙,流露出词人挥之不去的哀婉情绪,词人捕捉”斜阳“”残月“”细雨“”危楼“等景象,营造出一种的凄清之意境,体现了词人的审美心理。

另处,还有抒写女子离愁的词中,也显现了对孤寒、凄冷的美的偏爱,展现时人审美的心理:《阮郎归》”潇湘门外水平铺,月寒征棹孤,红妆饮罢少踟蹰,有人偷向隅。挥玉箸,洒真珠,梨花春雨余,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主人公因思念而心伤,古人曾用”断肠“一词比喻内心的极度感伤,而在秦观笔下,”断肠“已难以表达这种心境,已是”那堪肠已无“了,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秦观也可以说真是”此时无肠胜断肠“了,将一种因离愁而生的痛苦发挥到极点。又如《调笑令》中”恋恋楼中燕,燕子楼空春色晚,将军一去音容远,空锁楼中深怨。春风重到人不见,十二阑干倚偏。“女子与所爱的人分别,满腔的思恋与埋怨却无处去诉,而回忆往昔的美好日子又加深了这种愁绪,”春风重到人不见,十二阑干倚偏,“女主人公不停地期盼,不住的遥望,等待她的却是不尽的思念,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词人在词中表达一种怨气,那是莹绕心头,永远化不开的。

在《虞美人》中”琼枝玉树频相见,只恨离人远,欲将幽恨寄青楼,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琼树玉枝本是无情物,在主人公那忧怨的心中,也是羡慕嫉妒的对象,它们还能”频相见“,当主人公要把幽恨抒发出来时,流水无情,怎会帮主人公去传情呢?这几首词均借女子口吻表达那种浓重的思念与愁绪,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出了因思念而憔悴的形象,而”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又将愁绪量化、形象化,这些词中的忧怨愁绪,病态的美,也在宋代文人眼中是那样的美,是值得让他们在词中反复去咏叹的,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对柔弱、忧伤、哀怨的美的欣赏,表现了特定的审美心理。

三、秦观的个性性格

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高邮(今属江苏)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少年豪俊,胸怀壮志,攻读兵书,准备驰骋边疆,建立不朽的奇功伟业,并以为”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陈师道《秦少游字叙》)。不料,世事艰难,他37岁时才中进士,到43岁才在朝廷谋得秘书省正字一职。不久即被卷入党争的政治漩涡,因深得苏轼赏识,随着苏轼等屡受迫害,秦观亦受牵连,先后被流放到郴州(今属湖南)、横州(今广西横县)和雷州(今广东海康)。由于他的人生期望值过高,对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故一旦希望破灭,就异常失望和痛苦。秦观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被贬到雷州时,曾自作挽词,丧失了对生命的信念,故此后不久即逝世,年仅52岁。他的诗被人称为”女郎诗“(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之二四),词中泪水盈盈,情调悲苦,与他的经历和个性性格都有关系。

同是屡遭贬斥,身处逆境,秦观和苏轼两人的性格及展现的词风是截然不同的。苏轼面对挫折,乐天知命,旷达不羁,对生活、对未来仍充满信心,他虽也产生过消极思想,但并未颓唐不振。而秦观则有所不同,其词风展示其性格偏于柔弱。他在屡遭打击之后,由于缺少苏轼那样广阔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念,深重的哀愁长期包围着他而难以解脱。其词中也时常流露出一种绝望的哀伤。因词风忧伤哀怨、缠绵悱恻,并擅长写出一种纤细幽微的情感境界。在《南歌子》中”玉漏迢迢尽,银潢淡淡横,梦回宿酒未全醒,已被令鸡催起,怕天明。臂上妆犹在,襟间泪尚盈,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迢迢“”淡淡“等叠词的使用渲染一种惨淡的美,”怕天明“是怕梦醒之后的凄清,有一种深沉的哀伤。最未一句的”残月“”带三星“读来让人顿生凉意,词中的意境是孤冷凄清的。又如《如梦令》中,”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无绪,无绪,帘外五更风雨。

“词中之景”落花飞絮“给人一种漂泊无根,荒凉冷清之感,有”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浮雨打萍“相似的意境,”孤馆悄无人“是孤单冷清的,此情此景,”无绪“是最恰当的情绪,词人又用”五更风雨“的凄清把这种情绪点染到极致。其《千秋岁》中有:”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时逢词人横遭贬黜,远离朝廷,政治理想破灭,青春容颜衰老,这种种的怨愤不平,促使他发出了沉痛的喟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不仅是说自然界的春天正在逝去,同时也在暗示着生命的春天也将一去不复返。据宋人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当时孔平仲读罢此词,不禁惊诧道:”少游盛年,何为言语悲怆如此?“并称:”秦少游气貌,人不类平时,殆不久于世矣。“曾布也说:”秦七必不久于世,岂有’愁如海’而可存乎?“秦观此词流露出令人惊诧的悲愤凄凉之意。在秦观暮年所作《梦中作》中”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天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用象征、托喻手法,表现了词人毕生的追求,冀望,在结尾隐隐流露生命理想终化成空烟的伤痛迷惘,若细细品来,蓦然领会到彻骨的悲凉。秦观的词风格凄婉,从其个性来讲,满足了他叹喟命运悲剧,渲泄人生愁烦的精神需求。

纵观秦观之词,不难看出他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宛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格调凄婉的艺术特征。而其词的词风又是与宋代特定的国家形势,当时文人的审美心理及秦观的个性性格相关联的。

简述秦观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在北宋词坛上,秦观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手”。晁补之在《评本朝乐章》中即认为“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秦观词的内容并没有摆脱别恨离愁的藩篱,其妙处在于情韵兼胜,即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符合词体的本色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他的婉约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灵心善感而寄情深微。

作为苏轼最得意的门生,秦观作词不可能不潜在地受到苏轼的影响,苏轼开创了以词抒写自我性灵的新格局,而秦观一生积聚了满腹伤心失意的泪水,也必然要利用他所擅长的词体来倾泄。不过他不像苏轼那样直接倾吐内心的苦水,而是另辟一途,把深沉的辛酸苦闷融注在类型化的离情别恨之中,即周济所说的“将身世之感打并人艳情,又是一法”,如《浣溪沙》以寻常之语,状寻常之事,寄情幽远。

二、秦观以小令作法的长处弥补慢词创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达到情韵兼胜的审美效果。

如名作《满庭芳·山抹微云》,将别时的伤感、往日的柔情、别后的思念层层铺叙,但情思并非一泻无馀,而是情一点出,即用景物烘托渲染,刚提“旧事”,即接以“烟霭纷纷”,欲吐还吞,词末不待情思说尽而结以景语,更含蓄而有余味。词的语言清新淡雅.“抹”字、“粘”字,由锤炼而得却不失本色。其他如《浣溪沙》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则情景融合,语言淡雅,境界蕴藉空灵。

上一篇:茶马镇东风小学教育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自查报告下一篇:小学音乐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