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现状与未来

2022-08-19

第一篇:80后的现状与未来

80后的未来

80后的未来在哪里

或许你现在背井离乡,生活过的马马虎虎,拿着2-3千的工资,有电视看有电脑玩,很轻松的,没有目标,但是未来在哪里?

请耐心看完下面的话,也许会对你有一点帮助!

每年,制造业都会有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这些刚进入社会的新人庆幸找到工作,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时候,他们的前辈——已在制造业内打拼了几年的师兄师姐们——却怀着深深的忧虑,他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他们不知道何时会被抛弃?

何种企业,毕业生进入其中从事研发、业务、生产、采购、人事等工作都要从零学起。两三年过去了,这些大学生的职位会从储干、技术员、工程师慢慢做到主管,工资也从2K、3K变为5K。看起来有着不错的职业发展,然而事实上他们中大部分人的职位会停留在工程师及主管这个阶段,工资也会停留在3K至4K左右,之后再难有进展。从主管至经理,工资发展到5K以上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是很难实现的。当大部分人在前进的道路上停留下来后,他们就将在职业生涯的O形路口无休止地循环,看不到尽头,当尽头出现之日,很可能就是他们被抛弃之时。

一个公司中,最有技术含量并创造最大利润的是研发部与业务部,但制造业公司往往都只是一个代工车间。那些外资企业,他们的研发、销售中心都放在国外,中国的公司仅仅只是作为产品制造环节。虽然这些公司在国内也设有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但产品的原创设计都在国外完成,国内的研发人员只是接收图纸,然后安排开模,将产品实现。这

种情况下,国内的研发工程师更确切地说只是一个产品实现技术员,至于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工程技能和他们关系不大,他们也很难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外企在国内设立的销售中心功能更加单一,主要是接收国外业务人员转过来的制造订单,并跟踪订单完成情况确保出货,销售技巧、营销手段、市场开拓这些都与他们绝缘。而国内民营企业在这些方面则更为不堪。

其他与产品制造有关的如生产、品管、生管、采购等职位,其中的技术含量或者说从业人员的价值更低。技术含量低则意味着门槛低,门槛低则意味着不可替代性低,不可替代性低则意味着被淘汰的可能性高。在企业中,生产、品管、生管、采购人员被老板炒鱿鱼是最多的,你上午还在上班,或许下午人事就通知你离开。制造业公司的人事部每天做的就是致力于招人,或者说低工资招人,而不是致力于留住人,因为人才市场上有的是价廉物美的新毕业生。当年,你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能轻松胜任所担任的职务,那么你的师弟师妹凭什么就不可以呢?尤其是在外资企业,他们往往以每月1千多的工资招募一个大学毕业生,两年后,当他的工资需要增长时,将其换掉,再招一个毕业生,如此往复循环,将人力成本控制到最低。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廉价的劳动力成本。

老话说男怕入错行,入行后想再转行的难度显而易见。当你进入制造行业,再转入其他行业的可能性极低。你只能在这个行业内转,如果哪天离心力过大,被甩出圈子,那将是一切悲剧的开端。当城市产业升级,人到中年的你又如何自我升级?当工厂搬迁,拖家带口的你难道又开始

候鸟迁徙?当公司关闭,已显富态的你难道又开始奔走在各个人才市场,忍受着招聘人员的白眼和无耐,与那些刚走出学校的大学生竞争? 制造业公司普遍缺乏培训提升机制,处在公司中层的大学生在公司里并没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层职位有限且要求很高,后来者中又有很多优秀者,在整个人才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新求职者的期望下探,中间层处在前无进路后有追击的尴尬之中,看起来失去自己生存空间的日子并不遥远。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恐怕真的只能死在沙滩上了。

要知道你并不处于一个大锅饭或者铁饭碗的行业,逆水行舟,当不利的环境出现时,你是否能确保被抛弃的那些人中必定没有你……? 与世隔绝的社会生活

人是社会化的生物,和前程黯淡相比,与世隔绝的工厂生活更能使人自卑与绝望。你努力挣扎向上,想脱出现有的阶层,最终发现是那么的无力,而年华却已老去。

当你走出大学进入工厂,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世界是那么狭小,你的活动范围基本是工厂、出租屋、超市。你和生产线上那些天天重复同一个工作的普工并没有什么区别。除了上班和睡觉,你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去超市购买所需的生活用品。其他的社会生活最多也就是与同事打牌、喝酒,你建立不起自己的社会资源。你孤身一人在外地打拼,身边没有父母亲人,只有一帮同病相怜的同事,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需要维护自己的权益的时候,身边的人都无能为力。你的生活圈是那么的狭窄,人际交往显得那么苍白。有一天,你离开了现在的工厂去到另外一个地方,现有的同事朋友都会失去联系,你需要在新的公司重新来过。

那无奈的漂泊注定了总是在重复地画着大小不一但形状相似的圈。 春夏秋冬四季转换,你的工作服也在冬夏间轮转,你和所有的外地人都没有明显区别。在本地人眼中你们都只是打工的而已。如果你很乐观的话,倒是可以把公司的工作服看作是一种福利,冬夏各两套,从周一穿到周五周六,基本上不需要再多买什么衣服。毕竟你可以自由地穿自己衣服的时间一周也只有那么一两天。

此外,工厂食堂每天会给员工提供伙食标准为十块钱左右的工作餐。伙食费有些公司要从员工工资里扣除,有些公司则当作一种福利完全免费。但食堂饭菜的难以下咽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发霉的面包、没削皮的土豆、黄色的青菜、无从查证的劣质油等等,花样百出。在外租住的员工还可以在周末时自己改善一下伙食,住在宿舍的只能奢望偶尔在饭店里的应酬了。

公司提供的宿舍则多为四人间、八人间。当然,条件远比不上大学的集体宿舍。很多人为了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情愿每个月花费三四百块钱租一个十多平米的房间,这种房间多为厨、卫、阳台三位一体。蚁居于这样的房子里,关上门则如同囚禁在一个封闭的牢房里,打开门则所有的东西一目了然,没有隐私可言。然后,你会购买一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家具,包括必备品桌子、凳子、衣架。而洗衣机、冰箱、空调则是绝对的奢侈品。一是需要花钱,无力承担;再就是房间太小,摆放不下。也有些已婚人士一家两口或三口挤住在这个小房子里,区别就是家具相对更完整一些。但这里给不了你家的感觉,你只是一个租客,你只是暂住在这里,当你买东西的时候你会时时考虑以后搬家会不会太麻

烦,你不知道明天是否还在这里。当房东需要提高租金时,你是没有多少谈判的能力的,要么接受新的租金,要么就搬走。

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婚姻成为很多大学生不敢面对的问题。你的生活圈决定了你交际的人大多和你一样,大家同病相怜,没有能力去摘取爱情的果实。工厂里三十左右的单身柜族比比皆是,不是不想结婚,是找不到结婚的人,是不敢面对没有房子的婚姻,是不敢去想孩子的抚养问题,是不敢承担那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未来!“宁愿坐在宝马中哭泣,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听起来功利,却也包含一种无奈。

如果你已成婚,那最让你纠结的就是孩子的入学以及对父母的照顾。你只是暂住在本地,你的孩子没有权力上那些好的公办学校,或者说你没有能力交那么大一笔的赞助费,而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又不能让你放心。毕竟,读书是你能想到的唯一能改变自己孩子未来的救命稻草。你只好无奈地将你年幼的儿女送回老家,回到爷爷奶奶身边成为留守儿童。每周的电话是你最开心的时刻,在外的苦累在孩子的笑声中都会消融。你在心里默默企求上苍,让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平平安安,无病无灾。任何一点风吹雨打就可能让你刚刚起步的家陷入泥沼。

你每年只能回家一到两次看一下逐渐老去的父母和日渐长大的孩子。因为没有假期,因为没有存款,因为路途太远往返不便,因为所有的因为。为了生存,你离开生活了二十年的家乡,但在他乡却无力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如同水中浮萍,没有根,心也不能降落。

明天在哪里?

来到城市的大学生对未来最大的期望是能走出父辈贫苦生活的轮回,让

自己进入更高一个阶层,为下一辈创造一个更好的起点。但当你已年入不惑,自身可以贩卖的价值已所剩无几,而城市却不再需要你的时候,你难过落魄地回到老家,让你的儿女从你二三十年前的起点重新出发,再画着一个和你一样的圆?作为大学生的你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难道你能保证你的下一代能顺利地考上大学并改变命运……?

经济改革的初期、扩招后大学生毕业的初期、经济处于上升周期等等这些都极易让找到工作特别是较满意工作的***,你极易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但十五年、二十年后,情况还会和现在一般乐观吗?失业真的是那么遥不可及吗?当它来临的时候,你将发现你被整个世界所抛弃!当你四十岁左右的时候失去工作,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你将如何面对年迈的父母、苦难相随的伴侣、十七八岁的孩子?!

城市很大,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在这个只许进很难出的围城里,作为打工的大学生们你是否有了足够的储备以避免属于你的精彩落幕呢?! 忠告:打工只能求生存!创业才是唯一的追求!成功才是目标。

第二篇:80后与70后的现实生活现状对比

轻狂,张扬,离经叛道,都曾是贴在80后身上的标签,“垮掉的一代”在社会上备受争议。

如今,首批80后已迈进30岁门槛,部分人已成为社会的中坚。 孔子说“三十而立”,中国人一直认为30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责任,并已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而立之年,首批80后是否立了起来?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商报对此进行了调查。

与70后相比,80后步入30岁时,工作不够稳定,承受着巨大的房贷等生活压力,还有三成的人单身。

在变革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承担着更多来自现实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

2010年,80后群体中最“老”的一拨人已迈入30岁门槛。 商报对“70后和80后30岁时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最早迈入“30”门槛的80后群体中,三成人仍是单身,四成人无房,七成人无车,六成人恐惧家庭责任,生存状态并不理想。

与80后比起来,70后的生活似乎更稳定,成了家,有了孩子和稳定的工作。

婚恋

首批80后45%没孩子 70后74%都有了孩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30岁的人,孩子都已满地跑了。现在,刚步入30岁的80后,不少人才刚刚结婚。

调查数据显示,最早一批迈入30岁门槛的80后中,只有73.8%的人结了婚,而70后在30岁时,近九成的人都已成家。

30岁的市民张娜说,步入家庭意味着承担压力,她想再逍遥两年再结婚。郑州市维情婚姻咨询公司的婚姻家庭咨询师陈玲说,热爱自由,时尚,追求个性解放等,成为不少80后晚婚的原因。

随着结婚年龄的推迟,要孩子的时间也在向后推迟。首批80后中,有45.3%的人还没有孩子,而70后在30岁时,74.1%的人都有了孩子。

不少80后认为,刚刚结婚,身上背负着房贷等巨大压力,不想那么快成为“孩奴”。

消费

70后有房的多 80后有车的多

有车有房,是生活质量的象征。

不过,从调查看,30岁时,70后有房的人比较多,80后有车的比较多。

在40岁的张凯眼里,“家”字的含义是,房子下面住着几个人,有房子才算有家。所以大家就算借钱也要买房子。

但80后的陈俊则认为,买房子压力太大,不如先买辆车改善生活质量。 调查显示,七成70后有房,80后有房的只占六成。但70后有车的约20%,80后有车的有25%。

陈俊今年已30岁,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月薪2500,在她眼里,“不吃不喝也不能买半平方米”,还不如不买。

调查显示,78%的80后一月的工资能买不足1平方米的房子,22%的人的工资能买1平方米以上的房子。在10年前,70后30岁时,69%的人一个月的工资能买不到1平方米的房子,31%的人的工资能买1平方米甚至更多的房子。

相比较而言,房价给70后造成的压力稍小。 工作

半数80后至少跳槽两次 70后工作基本稳定

调查显示,80后30岁之前,接近半数的人至少换过两次工作,36%的80后目前还没有稳定工作。

从2005年毕业到现在,陈俊已换过5次工作,做过销售,搞过策划、设计,之前常做个一年半载就跳槽。“我想多经历点东西”是陈俊跳槽的一大理由。

相比较起来,70后30岁时相对稳定,70.2%的人有稳定工作,仅14.2%的人有过三次以上跳槽经历。

70后30岁时,已有36.5%的人成了单位的中高层,80后稍逊一筹,目前有32.9%的人是公司中高层。

压力 80后近半压力来自房子 70后压力相对均衡

80后被誉为在糖罐里长大的一代,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年近30岁,80后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潇洒”和“任性”。在变革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同样承担着来自现实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

调查显示,30岁时,80后近40.6%的压力主要体现在房子上,相反老人孩子的压力则稍微小些。

相对80后而言,70后30岁时,房子压力为29.7%,孩子、工作稳定性和老人的压力,各占20%多。

2007年,在医院工作的张丽和老公买了一套二手房,每月还款近2000元,这让她压力非常大。

生孩计划不得不一推再推,自己对家庭的贡献还不是特别大。 相反,今年40岁的王海30岁时,孩子已5岁,他觉得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对老人的赡养义务履行得非常好。

在调查中,66.4%的80后表示,自己已成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但70后这个比例则达到73.2%。

责任

过半80后薪酬不高,害怕承担家庭责任

调查显示,年满30岁的80后,54%的人认为自己不太成熟,正经历社会磨砺,57%的人表示,自己害怕承担家庭责任。

一名李姓薪酬分析师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因是,目前该类人群的薪酬和职位普遍偏低,在物质方面无法支撑家庭和贡献社会,久而久之便开始丧失信心。

70后中,年满30岁时,47%的人认为自己不太成熟,但56%的人不畏惧承担家庭责任。

张丽表示,自己工作8年,在单位还是个一般工作人员,背着巨大的房贷,她和老公不敢生病,生怕出个事儿。

一份数据显示,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人数占比为31.2%,月收入在1500~3000元的人数占比也接近三成,为28.6%。

李姓分析师认为,这一薪酬水平想要实现“独立”难度比较大,在当前的社会节奏和生活压力下,做到真正的“独立”还要推迟几年,35岁会是一个更好的标准。

感受

迷茫成80后最大感觉 70后更多选择顺其自然

高房价时代,加上独生子女面临一对小夫妻赡养4位老人,抚养1个孩子,迷茫和压力,成为不少80后的共同感受。

调查表明,67.72%的80后感觉迷茫,身上堆满压力,10%的人对自我的评价是叛逆、前卫。

说起未来,在计算机行业工作的马楠会感到很迷茫,觉得身上压力很大。

作为第一代入城的人,买房养家糊口,这让他常常透不过气。 虽然看不透未来,但马楠还是很认真地规划了未来的生活,比如近两年内尽量要宝宝,如果可能的话,再买辆车。

调查显示,近41.4%的80后表示,正按照计划进行未来的生活。但70后仅有33.3%按计划进行生活。

80后和70后相比,更多的70后对未来的选择是顺其自然地生活,80后则在现实残酷的情况下,更精心地打造未来生活。

我不想长大,可不成熟也没办法

首批80后逐渐成熟起来,在他们看来,三十而立,就是“有房有老婆,加上成熟的心态”

叶凡是个典型的80后,穿衣只穿阿迪达斯、耐克,大学毕业后在家啃老4年,一切消费按高标准来。

如今,人到三十,他已成家里的顶梁柱,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穿磨破的衣服,逛地摊淘东西成家常便饭。对于未来,他也有明确的规划和展望,他期望今年能买辆车,当上爸爸。

在他眼里,三十而立,立的概念应该是“有房有老婆,加上成熟的心态”。

告别奢侈

破衣服补了继续穿

叶凡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毕业生,在郑州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在老婆万琳眼里,这两年叶凡有了很大改变。叶凡现在穿着磨破的秋衣。这在之前他根本做不到。上大学时,他是个典型的公子哥,身上带着浓重的80后色彩。那时,他所有的消费都按最高的标准来,穿衣服只穿阿迪达斯或耐克,上世纪90年代,一套衣服800多元,他眼睛眨都不眨。叶凡喜欢唱歌,一套VCD得1000多元,还是学生的他,跟父母要了钱抱着VCD就回家。看别人打羽毛球,叶凡就买副羽毛球拍回家。看别人跳街舞,他立即就去报班跳街舞。父母腰包里有没有钱,他不关心。那时,叶凡的观念是:不管别人怎么想,自己高兴就行。买房结婚后,叶凡的生活突然发生改变。装修房子,他愣是自己抱着瓷砖从1楼爬到7楼,秋衣袖子都磨破了。万琳问他“干吗那么累”。叶凡说,自己搬一层能省五毛钱。秋衣破了,他让万琳帮他补了补,继续穿。老婆笑他,“把那衣服扔了吧,我给你买新的。”叶凡摇摇头,“过日子要省着点,柴米油盐啥都要钱”。

告别索取

知道感恩开始回报父母

大学毕业后,有4年时间,20多岁的叶凡待在家里。 亲戚都劝他去找份工作,挣点钱养活自己。 叶凡坚决摇头,不行,就要舒舒服服地考研。

这4年,20多岁的叶凡生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服还要买名牌,电影照看不误,各项花销并不见少。

冷不丁,他还会发点小脾气,只因“爸妈做的饭不好吃”。 考研4年,实在是不顺利,叶凡才决定找工作。

回想往事,叶凡觉得自己当年太自我,丝毫不考虑父母的感受。 如今,父母说句口渴了,没等他们起身,叶凡就跑过去端茶倒水。 母亲生病,叶凡一天打了将近10个电话,指挥老婆带父母看病,安置父母。 万琳也有同样的感觉,自己挥别“小公主”的生活,开始照顾父母了。

她和母亲的胃都不好。从前,万琳和母亲同时犯胃病,她准会躺在床上等母亲熬汤做饭。

而今,她不管自己胃多疼,都会一骨碌爬起来给母亲熬粥。 告别迷茫

对未来有明晰规划

人到三十,万琳觉得,她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对未来有更清晰的规划和展望。

30岁之前,她和老公花钱没个数,是典型的月光族,爱什么买什么。

明天在哪里,明天怎么安置,怎样去孝敬父母,规划未来,他们想都没想。

几年下来,她和老公的银行卡内,数字基本上为零。

翻开衣柜,是万琳整柜子的衣服,房间里是各式各样并不需要的东西。现在看来,很多衣服她也闹不明白,自己当时为何要买。

而今,万琳更懂得舍弃和珍惜。逛家居市场时,她不会喜欢什么就买什么,而是挑选那些有用的,买回家搭配。

今年,她希望能和老公要个宝宝,买一辆10多万元的车。 告别冲动

遇事不再暴跳如雷

李良,是郑州市区一所初中的物理老师。他说,自己曾经是个个性非常鲜明的人,高兴不悦全都写在脸上。走出校门的这五六年,他觉得自己越来越没“激情”:就像河里的小石子,被水流冲刷得没了棱角。刚上班那会儿,他总是很高调,学校评优评先,他积极去抢,评不上会大吵大叫,拍桌子,找校长。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业务讨论时,他不依不饶,经常给同事争吵到脸红脖子粗……

现在,他只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评上了不会大喜,评不上也不再拍桌子,做事只求开开心心。对待学生,态度也有所转变。刚站上讲台那会儿,他发现课堂上有学生调皮,他会非常生气,甚至会暴跳如雷,将学生拉出去狠狠地批评一顿。他觉得,学生上课睡觉、看课外书,是对他不尊重。现在,李良说,看到学生课上睡觉不会再火冒三丈。他更多的是冷静地查找问题的原因,而不是责备和批评。“冲动、高调地处理问题,往往会把事情弄糟。”李良说,他现在会在课后偷偷把学生叫出去,谈谈心,说说话,学生也有自尊心,要面子。

告别啃老

自己偷偷攒钱买房

很多年轻人买房,都吵着嚷着让父母付首付。

李良买房时,却偷偷从家拿了户口本儿,不让父母知道。 他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上班五六年来,攒了六七万块钱。 “我家条件还行,只要我说买房,爸妈肯定一次性给我把款付了。”李良说,上学时,向父母伸手要钱,那是因为没工作养不活自己。

现在,都30岁的人了,要自己养活自己。

为了不给父母增加负担,李良用积攒的钱买了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

办手续那天,他回老家“偷”来了户口本儿,用完后又悄悄还回去。 告别自由

“修身养家”是新的人生信条

两年前,李坤和老婆结婚。生于1980年的他,生性活泼开朗,每月必要出游一次。

老婆张小雅也是活泼开朗,两个年轻人碰到一块,生活更加有意思。

刚到30岁,两个人已将全国走了一大半,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要一起写游记。

评价婚姻,李坤喜欢说,结婚不就是“多带一个人耍嘛”。 2009年10月,得知老婆怀孕,李坤又惊又喜。喜的是,自己就要当爸爸了。但30岁时,面对新生命的到来,他还是有几分忐忑不安。

预产期一天天逼近,如今面对这份“甜蜜的折磨”,李坤每天都掰着指头过日子,盘算着自己还剩下多少自由可以挥霍。

“耍不成了”成了李坤现在的口头禅。为了抓紧最后的自由,李坤最近就是铆足了劲儿“玩”。

李坤的打算是,等孩子出生了,自己的生命就真正完整了。 三十而立,告别自由和爱耍的生活,“修身养家”将成他人生的新信条。

第三篇:读《孤立无援的现代人》感受80后的孤独与出路

漳州师范学院教育系 2007092005 郭梅华

摘 要:论文通过阅读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主要思想观念的著作《孤立无援的现代人》,感受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80后年轻人面临的一系列困境,最后根据弗洛姆思想,提出解决80后困境的出路-——爱。

关键词:孤立无援 80后 爱

在刚上大学的时候,从图书馆借了一本《孤立无援的现代人》。那个时候对心理学学习才刚刚起步,哪里看的进去这样高深莫测的书,随便放了一个月就还给图书馆了。09年重新看到这本书,如获至宝,花了两个月时间终于浅浅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纯正的犹太人弗洛姆生活在两次大战的硝烟之中,感受同族人深受德意志民族迫害,见证资本主义物质过快发展给人们精神带来的极大困扰,拜读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精神大著深受鼓舞。12岁开始,悲天悯人的弗洛姆就已经开始关注那个时代下的“现代人”所面临心理困境和悲哀。二战过去了,资本主义进入了新一轮的繁荣与经济复苏。但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中国,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大量的工厂刚刚站起来,大量的资金流动起来,时间和金钱成为那个时代的主题。出生在那个时期的80后几乎面临着与弗洛姆时代相同的问题。

一、80后的困境

弗洛姆人类长期的困境包含了两种主要矛盾,一是生物矛盾,生物进化程度越高,其生而具有的本能自动调节能力越低,生物进化到人这里达到极点,因此人是最为软弱无力的动物;二是存在矛盾,因为人类最为软弱无力,为了克服本身缺陷,必须采用各种方式超越本能无力状态。这种精神上必须前进与生理倒退并存的矛盾是人类无法摆脱的。人类生产方式越底下,人受到的束缚就越多,在群体中的可获得安全感;社会越是发展,束缚越少越自由,但自由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甚至人与自我越来越疏远和对立,使人孤立,其安全感反而降低。因此现代人为了获得安全感,选择逃避自由。 80后生活在改革开放发展浪潮下,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却直接受到发展浪潮下非正统思想的冲洗,商场、官场、家庭婚姻等社会丑闻随处可见。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充斥与社会每个角落。不知从何时传承下的民族自卑心和80后固有的爱国主义热情也常常让他们不知所措。加上80后生于中国人口史无前例的高峰期,面临了更多社会、经济与家庭困难。

80后受到三座大山重重压迫,一是人类社会发展导致的人人互相孤立,二是精神世界的冲突,三是现实生活困难。于是,80后中间开始流传了这样一段民谣:

80后最可怜的一代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 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

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 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

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当我们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傻瓜都在赚钱;

当我们兴冲冲地闯进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 当我们不到结婚的年龄的时候骑单车就能娶媳妇; 当我们到了结婚年龄的时候没有洋房汽车娶不了媳妇; 当我们没找对象的时候,姑娘们是讲心的; 当我们找对象的时候,姑娘们是讲金的; 当我们没找工作的时候,小学生也能当领导的; 当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生也只能洗厕所的; 当我们没生娃的时候,别人是可以生一串的; 当我们要生娃的时候,谁都不许生多个的。 问:我们这一代到底招谁惹谁了???

二、80后的出路

弗洛姆在书中告诉我们,解决现代人困境有两种方案。其中一个方案就是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健康的人是具有原创性性格,他们具有爱和理性的思维,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并且爱自己爱他人。弗洛姆专门写了《爱的艺术》一书,提出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而这只有通过真爱才有可能实现.真爱的基本要素是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如果这个社会真能如弗洛姆所说的实现人人心中有真爱、社会改革能成功,那么80后将不再有痛苦与挣扎。

由于博爱太难了,没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因此弗洛姆提出的方案并没有为那个时代的人提供太大的帮助,但笔者对他提出的博爱十分赞赏。

参考书目:

郭永玉著.孤立无援的现代人:弗罗姆的人本精神分析[M].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11-1

第四篇:台湾与大陆关系现状与未来

两岸关系现状与未来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国际社会也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国、共内战和美国的介入,1949年以后两岸一直处分离状态,实现祖国统一成为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一件大事。

一.当前台湾发展现状

经济方面,从台湾当局公布的相关数据看台湾经济发展表现出以下三大特点:一是内需增长强力拉动经济发展。与此前近年情况不同,台湾经济今年持续3个季度的恢复性增长呈现出“从外需复苏启动,以私人投资大幅扩张为支撑,由私人消费稳步跟进为保障”的增长动能传递特点。二是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岛内外需市场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大陆、东南亚市场日益重要,占台出口比重已经超过50%。过去因欧美市场以圣诞节及元旦新年为消费旺季而形成的季节特点日益淡化,相反,中国春节消费旺季等亚洲消费特点正改变着台湾全年生产的配置。另外岛内内需市场稳步复苏,对台湾生产也带来新的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及当地消费特点与欧美市场发展节奏也有很大的不同。三是经济增长动能仍有很大局限性,结构性失业问题成为拖累经济发展的一大羁绊,民众对马英九当局的施政信心有待补强。

政治方面,台湾的政治体制,在国民党去后仍沿用大陆时期的政治体制。其政权机构由“国民大会”、“总统府”及“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组成。其政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相互制衡形式。目前台湾政治结构的平衡与稳定十分脆弱,建立新的政党政治平衡尚待时日。一有风吹草动,或是执政党"总统"言行不当,或是执政党与在野党合作破裂,或是在野党结成政治联盟倒阁,都会引发岛内政治危机,都有可能诱导台湾的政治发展走上危机及岛内安定、引发台海危机,影响东亚和平与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台湾政党政治发展的现实。

二.两岸关系现状

现状由历史发展而来,解读现状必须从历史开始。胡锦涛是这样描述的:“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这是对两岸关系现状的客观解说,也是实行维持两岸关系现状政策的基础。

事实上,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一直是两岸人民的共识。

据台湾媒体报道, 岛内有关方面最近曾就两岸关系进行了108项民调,主张两岸维持现状的占64.9%,肯定两岸关系目前缓和趋向的占52.2%。两者,一是对两岸维持现状的肯定,一是对当前缓和趋向的认可。从目前看,各方在“一个中国”问题上,至少表面上是比较一致的。中国政府是最坚定的,不会有任何

退让;美国政府也一再重申坚守“一个中国”政策;现台湾当局,既承认“九二共识”,也坚持说它是“一中宪法”,两者本质上都是认同“一个中国”的。但实质上要求确实不同的。

台湾方面要求的现状,是“不统、不独、不武”;美国方面要求的是“不统、不独、不战”; 两者基本上一致。而中国大陆方面要求的, 则必须是 “一个中国”。因为,两岸虽然还未统一,但“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并无任何改变。还有,两岸实行的也是不同的社会制度,因而,“一国两制”实际上也是两岸的现状。尽管民进党千方百计把“一国两制”污名化、妖魔化,但就是无法驳倒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2010年6月29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将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炳坤在重庆进行第五次正式会谈,就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进行业务磋商,并将最终签署协议。ECFA的最终确定,将对台湾未来的经济造成决定性改变,使台湾经济走向“大陆依存时代”。

三.两岸关系未来展望

50多年的两岸关系有两大重要变化,一是两岸人民由老死不相往来发展到相对自由的交往,二是台湾当局由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转变为否认“一个中国”原则。21世纪的今天,两岸人民往来十分频繁,两岸经济与文化趋向融合,虽突破了诸多政治僵局,但很多政治难题仍然存在,但是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终将归于祖国母亲的怀抱。

20多年来两岸各方面的交流不断增强,随着两岸的经济,文化,政治的往来,两岸人民更加的相亲相爱,两岸关系趋向融合。

加强两岸关系发展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是从长远来看,鼓励交流,增加交流的机会,扩大交流的范围,提升交流的层次,在交流中传达善意,让更对的台湾同胞感受到交流对两岸都又好处,而非有压力,让越来越多的台湾人了解大陆,激起他们心中更多更强的中华民族意识,是保障双方关系稳定的最好方式,也是推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主要途径。

二是搞好对台新思维接力赛,使大陆对台政策更富有灵活性、更具有主动性。“历史无法改变,未来却可掌握。”“门”已经打开,但是如何通过这个“门”走入一个新的愿景、新的未来,还需要我们作出更大的努力。

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中国的强大。只有我们发达了、强大了,我们从政治、经济等环境上给予台胞的吸引力才会更大,我们解决台湾问题“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政策才会更能有效,问题也才能最终解决。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只要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两岸关系终将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台湾问题一定能够早日解决。

第五篇:中国就业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劳动力供需正在发生逆转:

2013年开始,中国劳动力供给开始减少,2014年开始,每年减少规模超过100万,2020年以后每年减少超过400万。

劳动力需求稳定增长。在GDP增速6.5%的假设下,非农就业需求每年增加超过1000万。耕地面积所能吸纳的就业人口为1.2-1.4亿,这一规模可能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城镇就业和农村就业、非农就业与农业就业:

2010年,中国城镇就业人员3.5亿,其中3.1亿为非农就业,0.4亿从事农业;乡村就业人员4.1亿,其中1.7亿为非农就业,2.4亿从事农业。从另一个维度看,2010年中国非农就业4.8亿,其中3.1亿为城镇居民,1.7亿来自农村;农业就业共2.8亿,其中0.4亿来自城镇,2.4亿为农村居民。

农村居民中只有0.8-1.0亿从事农业的“有效劳动”,另外的1.4-1.6亿劳动力“被就业”,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仍有待转移到城镇。

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人口以年均2110万的规模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年均70万,城市化人口(农业户口转为非农)年均增加1250万,进城农民工平均每年790万。

“就业红线”不存在:

每年新转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力约1379万,人口转移规模受客观因素限制难以更大,每年新增非农就业需求接近或超过1379万的水平。因此,虽然农村还有较多剩余劳动人口,城镇就业持续处于紧平衡状态。

即便经济缓慢减速在6.5%左右,人们所担心的“就业红线”可能并不存在。按照当前的人口速度,中国农村“被就业”的1.4-1.6亿农民将在2020年前后被吸收殆尽。届时,中国经济将完全跨入一元经济时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20世纪战争与和平下一篇:20吨锅炉技术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