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创新论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基于近几年兴起的国学热,本文从儒学发展历程、核心价值观、现代诠释、创新发展以及与先进文化建设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工作。中国传统儒学在本质上是封建文化,当代儒学则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篇:文化传承与创新论文

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的功能认知,是与时俱进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就是要在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引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构建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切实强化大学文化教书育人的应有功能。

关键词大学文化 先进文化 传承 创新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是具有高度先进性的文化,它承担着传承与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功能。正如江泽民同志在谈及一流大学的建设时所说的那样,大学应该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努力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众所周知,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然而,培养人才的前提是要对前人留传下来的文化进行继承、选择、加工和整合。从这一角度讲,大学在传承文化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现代大学根据自身的价值定位对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进行严格的选择、认可、加工和整合,充分发挥其对人类文化的积淀作用。另一方面,现代大学通过教育活动,以其培养的人才作为载体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传承下去。例如教师将自己的所学通过教学活动及其它各种形式传授给学生们,特别是将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思想观念传承给学生们,通过这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学生们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在身心上也得到健全,从而也完成了文化的传承。

当然,大学传承文化的功能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因而大学文化应该发挥其创新阵地的功能。因为创新不仅仅是科技水平的创新,同时,也应包括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等,而这些都有赖于大学文化中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创造的前提条件。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教授所说:“大学理应承担起创新的使命,成为先进文化的创新中心。创新文化也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现代大学对本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对外来文化的引进并不是简单的继承与模仿,而是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大学文化既是传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结果,它为社会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不断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社会越发展、越前进,特别是进入到知识经济的时代,对大学文化的要求就越高、越迫切,大学及大学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也就越突出、越重要。因此,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功能。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阵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必须发挥其应有之功能。那么,这种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功能是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教学、科研等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呢?

(1)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先进文化方向。大学的一个显著功能就是引领社会文化思想,使之成为社会先进文化思想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必然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通过科学而先进的思想来规范和调控自身的社会行为,并时时刻刻左右广大师生的治学理念、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和行為习惯,在剖析社会现实中形成符合现实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一旦这些东西被认同之后就会成为一个向标、一个指引,使他们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推动力,引领广大师生寻找精神的家园,进而为了社会主义大学的使命而开拓创新、勇往直前。另一方面,在文化输出以及人才输出的过程中,大学文化倡导追求先进文化、鼓励创新文化。大学文化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把传承与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旨思想渗透在广大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这种创新精神必然使大学文化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不断推出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成果,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文化范例。历史实践证明,在社会文化乃至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发生重要转折和产生迫切需要时,往往由大学文化提供钥匙和出路。

(2)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此,大学文化就是在传承与创新中积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此为契机构建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其一,大学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为广大师生提供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使他们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并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其二,大学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大学办学的方向与广大师生提供正确的目标指引。传承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目的,就是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大学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广大师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大学文化特有的功能属性,深入开展党的政策、路线、方针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充满对自己民族、对社会、对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其四,大学文化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广大师生建设提供规范的道德基础。大学文化形成一种大学精神,以环境氛围和集体舆论体现群体共同期望和道德取向,成为一种无形力量,影响、引导甚至支配青年学生个体的道德观念。

(3)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教书育人功能。教育旨在激发人的力量,而大学内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就在于其文化影响。大学教育就是通过文化的传播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过程,使受教育者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首先,社会主义大学给予受教育者的不仅仅是具体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是思想道德素质,它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的养成,甚至还包括大学的办学理念、道德规范、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等,而这些东西不仅存在于外在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于大学内在的文化氛围中。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仍然具备教书育人功能,只不过这种教书育人之功能在表现上是间接的、潜在的,但却是深刻的、持久的。其次,通过大学文化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学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除了知识之外,便是它周围的生活和环境,大学生正是在所处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文化的沐浴、情操的陶冶、道德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大学文化的功能就在于通过文化氛围陶冶大学生的心灵,使之内化为自身应有的文化素养。这种文化氛围弥漫在整个校园之内,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融入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它为青年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物质化的、制度化的以及行为化的平台,使之在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中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产生竞争、超越心理,激扬起奋发向上的精神。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前,其大学文化必须在传承与创新中引领文化方向,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切实强化大学文化教书育人的功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应该更好地发挥其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文化可持续的发展。然而,在发挥其传承与创新功能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在传承与创新功能上所特有的内涵意义。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一起,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客观地反映了文化建设在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必须把握正确的原则,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的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在发挥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作为“个体”的人的解放、发展和完善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把人培养成为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这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也是由大学文化的本质决定的。因而,大学文化必须在功能上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资本,在形成以人为本的良好氛围中尊重人的精神力量,尊重人的创造力,尊重个体的个性差异,尊重不同群体与个体的意见,让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最后,在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功能中,必須努力克服各种不良倾向。其一、要克服功能僵硬化倾向,大学文化在功能发挥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狭小的学术与智力方面,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美育和体育等。其二、要克服功能浅层化倾向,大学文化所反映出不是片面追求文化活动的表面形式,应该注重主流文化底蕴和实际效果,把握好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其三、克服功能“反文化”倾向,由于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影响,使得大学文化活动中存在市场气氛浓重的趋向,许多价值评判标准受到曲解。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政府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高等教育放在了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健康发展与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作用的积极发挥,对我国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影响深远。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大学文化,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功能,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在新一轮的快速成长中蓬勃健康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重新确立引领社会潮流的地位。

本文系省级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探索研究”(课题批号:MKS0925)的阶段性研究论文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李晓华.高校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责无旁贷[N].光明日报,2007-01-23.

[4]汪明义.大学理念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5]赵伈平.大学需要文化、文化需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 2007(9).

作者:徐 徽 余永梅

第二篇: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

[摘 要] 基于近几年兴起的国学热,本文从儒学发展历程、核心价值观、现代诠释、创新发展以及与先进文化建设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工作。中国传统儒学在本质上是封建文化,当代儒学则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中,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反对文化复古主义,自觉肃清封建残余;需要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精神,接纳现代文明形式,实现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隔而不断,社会改良和创新才是儒家真精神,儒学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理想具有内在的高度一致性,儒学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意志。

[关键词] 儒学文化;传承;创新

中国传统儒学主要形成于和服务于封建社会,与封建制度紧密结合,既造就了辉煌的中华古代文明,也导致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学饱受诟病,屡遭摒弃,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儒学几乎成了历史文化遗产,没有很好地完成现代化进程。由于儒学文化核心价值观和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隔而不断,儒学思想和儒学文化在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不断闪耀光辉,不断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求同存异的外交政策、睦邻友好的政治策略,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以及先后涌现的晋商、徽商、浙商等等,无不体现儒家真精神。

大中华文明经济圈的形成和中国国力大幅提高,人们思想不断解放,民族自信和文化显著增强,于是近几年催生了国学热,儒学文化在全世界迅速传播,一些国际性的儒学研究团体相继成立,为儒学现代化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然而,很遗憾的是,一些所谓的现代新儒家存在严重的复古倾向,甚至有儒化中国、儒化共产党之嫌;还有一些人倡导儒教,企图恢复“王官学”地位。所有这些都是与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格格不入的,对实现儒学现代化和创新发展是有害的,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要求。为此,本文从儒学发展历程、核心价值观、现代诠释、创新发展以及与先进文化建设的关系等方面探讨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

一、儒学发展历程与基本认知

尽管儒学被公认为具有浓厚的“法先王之法”的保守倾向,抵御变革,然而我们今天所看到和所讲解的儒学并不完全是儒学宗师孔子本人的思想学说,更多的是孔子以后历代儒学大师依托于孔子的说法通过注疏、讲解等形式加以发挥而形成的新思想,这些新思想虽说是一种伪托之作,但在本质上却是一种创新和发展,更好地适应了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化需要,更为有效地应对了来自其他文化的挑战,更为紧密地与封建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推动儒学取得了“王官学”地位,使之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

历史学界将中国儒学划分为先秦原始儒学、两汉政治制度化宗教化儒学、宋明清时期性理之学的儒学和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4个比较明显的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主要对孔子思想及其后世儒学的区别进行探讨。面对西周后期诸侯雄起、武力争霸所造成的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深感尧舜之德风,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发展线路图,倡导仁爱亲民、礼化民众、以德治国的王道主张,摒弃武力和战争,以家庭伦理和社会礼法为核心,规范行为方式,重构社会秩序,追求社会和谐稳定,促使民众安居乐业,最终实现乐平天下的抱负理想。

孔子虽然没有得到实际施政的机会,但是通过游历和教学传播了思想,从而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民族。对孔子的有关言论,我们有以下几点认知:

一是孔子对当时的封建制度是认可的,并没有主张回到尧舜、三王时代的社会制度,表明他既是务实的,又是与时俱进的,也说明感怀先德并不等同于食古不化、拘泥古制。他的思想与政治主张是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一种改良和创新,因而后世儒学大师的法先王之法的立论显然是一种伪托和形而上学,是为了迎合统治阶层和维护既得利益的需要,并不是儒学真意。

二是儒学并非宗教,而是经世致用的社会治理学说,是孔子站在社会管理阶层角度而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93孔子把“足食”放在了为政的第一位,明确肯定了人们的实际需要,并把人们的安居乐业作为乐平天下的社会基础,因而他的民本思想是唯物的;既没有如孟子、荀子一样从性善性恶立论,也没有像宋明理学那样对人性加以种种限制;既没有为人们创造出一个上帝来,也没有为人们死后安排天堂和地狱。后世者如此论之,有违于孔子建立在民众安居乐业基础上的和谐社会理想。

三是伦理关系是礼法核心,君子品德是理想人格。伦理关系是任何社会在任何时期都存在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因而孔子提倡“齐之以礼”[1]11、“有耻且格”[1]11,礼化民众。但是孔子所倡导的“礼”,是比较宽泛、宽容的,决非是如“三纲五常”一般的森严的等级关系,而是处理社会人际关系所必需的行为方法和道德规范,反映的是对他人的权利和人格的尊重与友善,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关系。达到礼治的过程方法就是制定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和遵循的礼节、礼仪,依靠每日“三省吾身”[1]7、“过勿惮改”[1]8的儒家修身真功夫,慎独慎微,内圣外王,追求成仁成圣成德的君子至高境界。后世者曲意篡改,“过犹不及”,使得儒学变成了吃人的礼教,杀人的工具,扭曲人格,歪曲人性,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

二、儒学核心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封建社会是中国儒学产生和发展的时代,但是,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制度性特征并不是中国儒学文化的本质特征。因此,理性认识儒学核心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摒弃其封建糟粕是对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工作进行正确定位的前提,是实现儒学现代化的强烈需要,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

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仁”,因此也被称为“仁学”。儒学崇尚“仁义礼智信”,以仁致和,社会大同。对于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当今社会来讲,儒学的“仁政”思想对于推动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政治社会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政治革新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主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仁政”,是大仁大义,是民族复兴的脊梁。基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完全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比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更能实现“仁政”思想的理想社会制度,中国儒学与社会主义理想之间具有内在的高度一致性,都以大仁大爱之心致力于民族兴盛、社会和谐、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宏图伟业之中。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礼仪之邦,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尊老爱幼、吃苦耐劳等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称赞。但是,在中国实现改革开放以后迈向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旧的社会秩序已被打破,而新的秩序又尚未产生出来,导致了一场波及全社会的“诚信危机”,欠款拖成了三角债。20世纪90年代几乎使国有大中型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陷入了危局,非要由中央政府出面整治,花费巨大力气才能解开这个结。假冒伪劣更是司空见惯,社会道德几乎丧失殆尽,邪恶势力开始滋生,家庭和社会矛盾日益加重。在现代商业社会里,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和实践社会法律法治精神,在重点治乱的基础上,还需要大力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加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构建和倡导符合平等、自由等现代精神的社会道德观念,确立家庭和社会关系新典范,积极创建和谐社会。毫无疑问,儒学思想在去芜存菁之后,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将会发挥巨大作用,并将产生一大批锐意进取的现代新儒商,成为现代社会的精英群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9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2]的儒家修身养性功夫使得中国儒学尤具魅力。中国儒学虽然在其后期发展中被渗入“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等神化的内容,但是其大体上还是关于个人和人生的今世之说,对于人生如何发展,如何得乐有着一套完整的学说。每个人的有意义的一生都是从自我意识开始的,是从自我反省开始生发的,通过明心见性,了解需要,从而激发自己对自己、对家庭、对亲朋好友、对邻里、对民族、对社会乃至于对国家的责任感,进而确定人生目标:其一是和睦持家,安居乐业;其二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7,走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子;其三是立德立言,这被视为人生的两大成就。从当今心理科学的发展可以证明,一个人如果具有了社会责任感和明确目标,那么他的人生就不会是虚无的,他的人生就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中国儒学对于解决现代人群的都市病,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有着重要意义。

三、儒学思想的现代诠释与当代传承

由于儒学发展历史有2 500多年,其经典文献都是文言文,还有大量的注疏需要整理,在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中,能够花费大量时间阅读经典和注疏的人士毕竟不多,因而,积极做好儒学文化经典及其思想的现代诠释与传播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传承意义。

我们应当认识到,儒学思想的现代诠释是为实现儒学现代化服务的,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的,是为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服务的,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因而需要我们历史地、客观地去深入研究儒学的经典文献,将儒学基本思想与封建专制制度、具体的社会管理形式区分开来,深入发掘儒学思想的现代价值,并以现代人群容易接受的方式广泛传播,帮助其学习、借鉴和躬身实践。只有当儒学基本思想和儒学真精神能够为当今社会大多数民众所掌握,自觉接受其理念,自觉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时,儒学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发展才能生生不息。本文使用“儒学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一词是为了与所谓的“现代新儒家”区别开来,明确儒学现代化应当承担的使命及其任务。在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过程中,我们需要自觉抵制文化复古主义倾向,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建设性及其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是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从社会文化发展角度看,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儒学文化长期处于“王官学”地位,虽然具有施行“仁政”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但在本质上是封建社会文化,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御用文化,神化皇权,禁锢人性,顽固保守,抵御变革,扼杀社会新生力量,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在中华民族遭遇外辱的近代历史中,面对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传统儒学并没有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而是委曲求全、屈辱求存、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国儒者的社会形象在儒学初兴时期是“仁者”、“智者”、“士人”,是社会改良派和拥有广博知识的社会精英人士的正面形象,“入朝美政,出则美俗”[3],具有推动社会变革、促进社会发展的超人力量和智慧。而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中国儒者的形象逐渐演变成酸儒、迂腐、不知人情世故不懂权变智谋却又自命清高、死读书读死书、完全丧失行动能力、变成了社会寄生虫的失意知识分子的落后的社会形象。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继续反对和肃清封建专制主义残余影响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性任务。我们在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中就要分清大是大非,自觉站在反对封建主义的第一线,有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摒弃封建糟粕,而不是照单全收,成为被全社会批评和抛弃的对象。一些所谓的现代新儒家提倡儒学的政统、道统、学统“三统并建”[4],完全忽视了传统儒学的历史局限性,看不见儒学价值义理学说所蕴含的倡导社会改良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儒家真精神,纯粹是逆着历史潮流而动,危害儒学现代化发展大局。

儒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体,其价值观体系是独特的,是儒学宗师对中国政治、社会、家庭以及人生发展的理想性学说,具有穿越历史时空隧道的无穷魅力,是社会正义和社会秩序的建设性力量。显然,中国儒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能够在社会主义的制度与文化环境中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当代儒学应当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再是封建专制文化思想的载体。当代儒家也应当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的推动者,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者,而不再是封建专制主义和保守势力的代表。保持儒学文化传统的当代民众则理所应当地应成为和谐社会、诚信社会的创造者,积极参与社会公共道德建设,发展社会先进生产力。

四、儒学文化的创新发展

儒学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起到推动或延缓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巨大作用。但是,儒学文化的创新发展时至今日仍然会触动一些人的敏感神经。

其一,儒学文化有着完整的思想学说体系,是否需要实现现代化,又能否实现现代化。认真回答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且被社会广大民众接受,才不至于湮没在浩瀚的历史文献之中。任何民族文化的生命力都在于保持开放的态度,与时俱进,不论我们愿意与否,自觉与否,中国儒学的现代化进程其实早在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之后就开始了,而且至今仍在进行之中。

其二,中国传统儒学在本质上是封建社会文化,是否还有必要实现现代化,又能否实现现代化。我们认为应当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儒学文化,将中国儒学所承载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封建统治者的御用文化区分开来,有扬有弃,合理继承。儒学文化至今仍为当今社会绝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儒学现代化实在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时代课题,而且也正是因为其浓厚的封建思想和保守倾向,才使得儒学现代化乃至中国社会现代化具有相当的艰巨性。

其三,儒学文化具有价值理性,但没有西方科学所具有的工具理性,也不具备现代社会的平等自由科学民主精神。儒学文化是否能够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又能否实现现代化,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儒学是社会正义和社会秩序的建设性力量,社会改良和创新才是儒学真精神。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儒学能够认清时代发展的大局,接纳现代精神,实现创新发展。实现创新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新儒学仍是中国儒学,不会令其核心价值观和基本思想消亡,但却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在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过程中,实现儒学文化的创新发展是当今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我们可以但不限于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创新:

第一,融合平等自由、科学民主、开放合作等现代精神,接纳现代文明形式,实现儒学文化的创新发展。

现代精神与现代文明形式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成果,当代儒学发展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使中国当代儒学在本质上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完成儒学现代化这一历史使命。为此,深入研究中国儒学的价值意义和概念范畴,从中引伸、提炼或者创造发展出与现代精神相符合的新意来,将现代精神和现代文明成果纳入其中并接纳现代文明形式,实现儒学基本思想的现代化。譬如“仁”,能够包含“平等”、“自由”等新意,与现代精神相对接;“义”,能够接纳民族国家统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新范畴;“智”,也能够引伸出科学理性来,成为促进中国科技进步的思想动力;“礼”,能够接纳现代民主制度和人权思想、民族生存权和发展权等现代新概念;“信”,能够包含社会契约与法制等现代精神内容。由此,中国儒学核心价值观完全能够与现代精神和现代文明制度形式水乳交融,继往开来。

第二,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在实现儒学基本思想现代化的基础上,逐步确立当代儒家进行社会实践的新典范。

中国儒学文化在个人修养、家庭伦理关系、社会交往、国家政治发展等方面具有杰出的成就,并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推崇。在当今社会里,在实现儒学基本思想现代化的基础上,检讨中国传统儒学的行为规范准则,清除封建残余,逐步确立当代儒家进行社会实践的新典范,使其成为现代人群提高自我修养和处理各种事情时的一种参考标准,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发展社会先进生产力,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科学发展,并实现中国儒学现代化。当今社会矛盾重重,信仰危机,诚信危机,无一不在影响着中国改革开放大业,影响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为此,积极推动社会公共道德建设,确立当代儒家精神社会实践的新典范,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儒学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推陈出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商业、科技进步和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系列新思想,积极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

重农轻商是中国传统儒学的重要特征,反映了封建社会以农为本的社会经济结构,是中国传统儒学追求和实现民众安居乐业的重要政策基础。当代新儒商群体的出现,表明中国儒学文化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同样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为此,在儒学文化的当代发展中,我们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在广泛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经验基础上,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商业、科技进步和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系列新思想,加快形成符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点的现代商业理念、科技进步理念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卓有成效地构建中国现代商业文化,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素养,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打造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竞争力。

第四,创造性地运用中国儒学的核心价值观,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积极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儒学是经世致用之学,秉承儒学宗师的社会抱负和政治理想,儒学文化的当代发展,应当时刻关注中国经济社会乃至全世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现象和问题,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和世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国家新近提出的“和平发展”战略,创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社会发展新对策都是儒学现代化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当代儒学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可见,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并不是儒学传统文化思想的机械式的简单化的继承与传播,也不是与儒学现代化背道而驰的文化复古,而是一个融入现代精神的过程,一个创新发展的过程,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意志。

[参考文献]

[1] 孔 丘.论语[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2] 万丽华.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291-292.

[3] 安继民.荀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99.

[4] 罗义俊.牟宗三先生第三期儒学之概念与三统并建论[EB/OL].(2007-07-29)http://www.chinakongzi.org/rjwh/lzxd/200707/t20070729_2378064.htm.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of Confucian Cul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OUYANG Xiang-e

(Section of Basic Courses, Three Gorges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ic Power, Yichang 443000, China)

Key words: Confucian culture; heritage; innovation

作者:欧阳祥娥

第三篇:文化产业:华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路径

摘 要:文化的深层是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而外层的则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不仅是价值理念的载体和表现,也是文化交流和推广的重要方式,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传承创新实验区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文化产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关乎着国家的文化安全,还是华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路径。因此,要采取多项措施,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华夏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产业的重要作用

当下,从民族或国家生存发展的角度上讲,文化力是综合国力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精神文化的生产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强盛与否、如何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这些又集中体现在当代文化产业的存在与发展上。

1.文化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当今社会,文化产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产业是当今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文化发展不仅能够凝聚人心,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在知识经济时代,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作为文化产业头号强国,美国拥有1 500多家日报、8 000多家周报、1.22万种杂志、1 965家电台和1 440家电视台,还拥有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三大电视巨头以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生产基地好莱坞[1]。文化产业大概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

其他发达资本主义的文化产业也非常发达,日本的娱乐业的产值已经超过了汽车工业,“早在2000年,日本的文化产业市场规模就已达到11兆日元。日本动画片产量占全世界的65%,占欧洲动画片进口市场的80%。日本向美国出口的动画片销售金额是对美国出口钢铁总额的3倍。”[2]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是经济发展速度的两倍,加拿大的文化产业超过了农业、通信等产业,韩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为3.7%,增长率是其国内GDP增长率的近2倍。2010年韩国文化产业规模为72.58万亿韩元(约合650亿美元),约占GDP的6.2%。

相比之下,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是非常薄弱和落后。2010年我国文化产值为11 052亿元人民币,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5%。而美国2010年的GDP是14.5265万亿美元,则文化产值大约有1.45万亿美元,2010年人民币与美元的平均汇率是6.7695:1,中国2010年的文化产值是1 632.6亿美元,是美国文化产值的11%,这个差距比中美之间GDP差距要大得多,2010年,中国的GDP是美国的40%。

2.文化产业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文化产品和其他产品不同,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道德理念等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会随着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对消费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不仅相互交流,而且产生碰撞甚至激烈的矛盾。文化竞争,也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竞争的重要方面,“文化成为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文化不但不是一个文雅平靜的领地,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战场,各种力量在上面亮相,互相角逐”[3]。

文化产业发展,能够增强国家的文化传播力,加速文化的对外输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传播呈现全球化趋势,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将在最大程度上决定国家文化传播力的大小。国家文化传播力的大小,决定本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的大小,直接与本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上的地位相联系。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民族和国家来说,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是民族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成果,而且还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是它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和合理性所在。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发达,其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会随文化产品在其他国家传播,不仅能产生经济效益,更能增加该国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力。同时,该国的文化也会更加发达。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文化产业落后,则本国的文化传统将会被其他文化逐渐侵蚀破坏,一旦失去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则会失去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失去这个生命线,不仅会失去文化生物链的有机性,而且也会使民族的存在失去全部文化基因的谱系依据,而这恰恰是历史上许多民族和文化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下中国,由于文化产业落后,我们的文化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一方面西方文化纷纷涌入中国,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从文化形态到文化意识,从语言、教育到宗教、信仰,从影视传媒到日常节日,西方文化对中国各个阶层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呈现弱势状态,已经威胁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传承,需要抢救、保护和振兴。因此,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已经是迫在眉睫。

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产业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高科技为条件,以大众化消费为目的,将文化、市场、科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在现代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必须与市场、科技和大众消费结合起来,这是时代的要求和特点。

1.创新是文化产业的内在要求。文化产业是生产者以市场为基础、以专业分工为条件、以资本为动力,通过创意、复制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品并将文化产品传播给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意义和快感以满足其审美、求知、群体认同等文化需求的过程。文化产业随着工业革命兴起,尤其是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发展后,无论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还是消费,其影响越来越大,推进文化产业,就能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文化产业中,它的一般模式为:文化产业从业者将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创意,将文化资源加工成文化产品,通过复制大规模生产,通过工业技术(尤其是信息数字技术)将其传播,然后消费者购买消费,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用表格表现如下:

文化产业从业者 文化产品 复制传播

购买 消费 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文学艺术,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创作,包括美术、文学、音乐、戏剧、舞蹈、观赏艺术、戏剧、工艺品的创作,也可以包括新兴的影视艺术表演、计算机与多媒体艺术、现代传媒等;这些艺术形式自身各自形成一种产业,并向艺术生产之外更大的范围延伸产业。文化从非产业化的社会活动向产业化转化,文化成为一种经济资源,这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现代社会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方式。

2.文化产业传承民族文化。在文化产业中,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也必须是文化资源,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创新。在传统社会,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人们的闲暇时间极为有限,人们纯粹的精神需求只占一小部分,文化的传承渗透在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然而在工业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精神需要也越来越多,通过文化产品来传承民族文化,是现代社会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电视、电影、广播、报纸、网络等形式,将华夏文明的价值理念、道德伦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传递出来,使人们在休闲、娱乐、享受时有意无意接受华夏文明,实现在工业时代华夏文明的传承。

文化创新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也是华夏文明与时俱进的基础。中国有着丰富博大的历史文化资源:多姿多采的民俗文化,浩渺如海的文化典籍,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独特的人文景观,厚重的历史遗存。但是,这些有形的或无形的文化,如果不根据时代的变化、人们的需求加以创造性的转化的话,无论是对人们的精神需求,还是文化的传承,都没有意义。文化创新包括价值理念创新、制度理念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生活理念创新等。通过这些创新,将华夏文明赋予新的形式、新的思想、新的制度、新的行为、新的制度,使华夏文明恢复勃勃生机,成为现代中国人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也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三、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华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必须采取措施,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1.必须要树立全新的文化产业意识,自觉地将华夏文明的传承作为文化产业的责任,这是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也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前提。过去由于过度强调文化经营单位的事业性质及其公益性,而忽略了文化产业的市场性质,我们对华夏文明的定位一直不准,这给华夏文明的传承创新通过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思想障碍。党的《文化大发展的决定》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这说明党和国家已经充分肯定了华夏文明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这给我们指明了文化产业所负有的重大历史使命。当然,文化产业既有文化性,也有经济性,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2.要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其特殊的规律,必须改革当下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文化产业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可以说,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是传承创新华夏文明,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的根本。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一方面要保证文化产业从业者经济活动的自主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要加强宏观调控,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杜绝不健康如色情、暴力等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要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服务、咨询、监督、协调”等方式把文化市场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从宏观上引导、鼓励文化企业传承和创新华夏文化。

3.采取积极措施,将传统的华夏文化纳入到文化产业化之中。要建立华夏文明历史文化研究机构,要将华夏文明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增加国人对华夏文明的认同,奠定文化产业化的基础。将历史文化遗存注册登记制度,合理划分它们的类型与功能,实行分类指导,实行不同的文化产业。

4.健全与华夏文化传承、创新的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了特殊的文化产业政策,他们不仅制定发展战略,还从财税、融资、法律、对外贸易等方面进行支持[4]。华夏文化要想产业化,必须效法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在政策上要予以大力倾斜,通过优惠的财税政策、融资政策等方式鼓励投资者发展文化产业。同时要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文化产业走向世界。

5.培养华夏文化传承文化产业的人才是关键。将华夏文明纳入到产业化中,必须培养既精通华夏文明又精通现代企业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华夏文明的现代转化,才能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践也证明,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将成为夺取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胜因素,复合型人才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6.实现科技和华夏文化的结合。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给中国留下了丰富博大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要将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科技,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通过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加强对华夏文化的体验和认同。这既是对华夏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华夏文化的创新。科技和人才是文化产业腾飞的两只翅膀,将科技和文化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也是传承创新华夏文明的动力。一方面要对丰富博大的华夏文化进行研究,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另一方面要用科技对研究成果加工制作,生产出具有中国文化精神而又符合大众需要的文化产品。实现科技与华夏文化的结合,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发展科技,尤其是数字化、信息化为代表的高科技,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要加强文化研究,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增加产品的影响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人才是关键,这也是文化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但是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化人才要有市场意识,懂得现代科技及其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是科技人才也要懂得、甚至是精通华夏文明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实现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继承和创新华夏文化,也能促进华夏文化在其他国家的传播,增加国家影響力,还能加速中国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快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国文化产业分析[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 2011-11/08/c_111153906.htm.

[2]张剑,贺正楚,张蜜.日本文化产业出口贸易预测及其启示[J].东岳论丛,2007,(7):145.

[3][美]爱德华·W.萨德义.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4]邱蕊,曲文涛.日韩等文化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2): 45-48.

作者:王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下一篇: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