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技术进步奖

2022-09-04

第一篇:国家科技技术进步奖

国家领导人颁奖 中石化芳烃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今天(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颁奖(文末附获奖名单)。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十五年举办同样的盛会,足见国家科技奖“成色之高”。中石化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此项技术化解粮棉争地矛盾,支撑解决穿衣问题!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通稿】中石化芳烃技术:帮助解决人们穿得暖、穿得好 1月8日,中国石化“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这是中国石化第二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最高奖项。该项目第一完成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成员、股份公司高级副总裁戴厚良作为获奖项目代表,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颁奖。

芳烃是化学工业的重要根基,广泛用于三大合成材料以及医药、国防、农药、建材等领域。对二甲苯是用量最大的芳烃品种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对二甲苯自给率仅为50%,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芳烃生产技术长期依赖进口,技术费用昂贵,产业发展受制于人。芳烃成套技术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原料精制与精馏、芳烃异构与转化、吸附分离等工艺及工程技术,系统集成度高,开发难度大,之前仅有美国和法国两家著名公司掌握,技术壁垒非常高。 该项目第一完成人,中国石化高级副总裁戴厚良说:“开发自主芳烃成套技术是几代石化人的梦想,也是几千名参与项目攻关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们的技术帮助解决人们穿衣难题,这对解决我国粮棉争地矛盾至关重要。”

中国石化攻克该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通过物理化学、催化材料、智能控制、工艺工程等原理与方法创新,中国石化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显著提升了我国芳烃生产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 取得了特别重大的技术突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践行了中国创造,具有里程碑意义。

应用芳烃技术每年由对二甲苯生产的化学纤维可替代约2.3亿亩土地产出的棉花。发展芳烃项目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事关国计民生。上世纪70年代,以对二甲苯为原料生产的“的确良”和“涤卡”,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光鲜和靓丽。如今,约65%的纺织原料、80%的饮料包装瓶都来源于对二甲苯。近15年来,我国对二甲苯消费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0%。2014年我国消费对二甲苯约2000万吨。由对二甲苯生产的化学纤维可以替代约2.3亿亩土地产出的棉花。应用芳烃技术节省出的棉田就可以种粮食,为有效解决粮棉争地矛盾、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作出重要贡献。 我国芳烃成套技术的开发经过了40余年的攻坚克难。1972-2008年,中国石化与中科院及有关高校开展合作研究,为芳烃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2003年以来,为实现重点跨越、创新引领的目标,国家科技部、中国石化通过973项目、“十条龙”重大科技攻关等形式持续支持,2009年中国石化专门成立了芳烃成套技术攻关组,发挥体制优势,集科研、设计、建设、生产等单位2000多名技术人员联合攻关。经过40余年孜孜以求、不懈努力,中国石化成功开发出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显著提高产品分离和芳烃资源利用效率,大幅节能降耗、减少固废排放,实现五大创新。

一是首创原料精制绿色新工艺。以化学反应替代物理吸附,实现了原理创新,精制剂寿命延长40-60倍,固废排放减少98%。

二是首创芳烃高效转化与分离新型分子筛材料。重芳烃转化能力提高70-80%,资源利用率提高5%,吸附分离效率提高10%。

三是集成创新控制方法实现智能控制。实现短时间大流量变化的快速调控,吸附塔压力波动幅度显著降低,确保了装置长周期本质安全与高效精准运行。 四是首创芳烃联合装置能量深度集成新工艺。装置运行实现由“需要外部供电”到“向外部输送电”的历史性突破,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降低28%。

五是创新设计方法与制造工艺实现了关键装备“中国创造”。创新设计并建造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单炉膛芳烃加热炉和多溢流板式芳烃精馏塔,率先开发了新型结构的吸附塔格栅专利设备,流体混合与分配均匀性显著提高。

业内院士和专家对中国石化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芳烃成套技术成功开发是石油化工技术的“里程碑”,项目在工艺、工程装备、控制方法与系统、吸附与催化材料等方面取得多项重大创新与突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具有重要推广应用价值。

中国石化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累计获得40余项国内外专利授权,形成了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出版专著1部,获中国发明专利金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自主开发的成套技术工艺包、工程设计和管理软件等,使我国不仅成为成套技术专利商,而且成为工程建设EPC承包商,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

一是能耗物耗显著降低,实现高效环保。与国内同期开工装置相比,中国石化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单位产品能耗低28%,环保监测指标全面优于最新国家标准,具有明显竞争优势。 二是带动化工与流程制造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项目95%的设备自主设计与建造。此外,还可带动吸附剂、催化剂、化工装备等制造业发展。创造新增就业,社会效益显著,践行了中国创造。积极推动技术出口,对于贯彻“一带一路”战略,带动化工与流程制造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保障纺织原料供应、产业链完整及经济结构安全。我国是纺织大国,发展芳烃项目对于解决粮棉争地矛盾,保障纺织原料供应、产业链完整及经济结构安全至关重要。仅海南炼化60万吨对二甲苯生产的纤维,就相当于海南全省有效耕地产出的棉花。 哪些获奖新闻链接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国家科技奖共分五大类: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际科技合作奖。其中,最受瞩目的自然是国家最高科技奖。该奖须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由国家主席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为500万元人民币。相比之下,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奖金就少得多:一等奖为20万元,二等奖为10万元,特等奖为100万元。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5个项目和7名外籍科技专家。

据央视新闻官方微博报道,2015年度授奖概况如下:

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

2、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其中一等奖是多光子纠缠干涉计量学。(潘建伟团队)

3、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5项。其中一等奖是南昌大学衬底LED项目。

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7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67项。公布的获得特等奖的两项分别是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及应用和京沪高速铁路工程。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7人:杨克里斯特·杨森(瑞典),冲村宪树(日本),叶甫盖尼·维利霍夫(俄罗斯),彼得·史唐(美国),维尔特·伊恩·利普金(美国),卡洛·鲁比亚(意大利),约翰尼斯·弗兰肯(荷兰)。国家最高科技奖

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的人数不超过2名。自2000年至2014年,共有25位科学家荣膺国家最高科技奖,包括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叶笃正、吴孟超、吴征镒、闵恩泽、谢家麟等。其中,2002年度、2006年度和2014年度,都只有1位科学家获得最高科技奖;2004年度,最高科技奖首次空缺。

2008年1月8日召开的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闵恩泽和吴征镒两位科学家获得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闵恩泽闵恩泽是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这盛世,如您所愿|在周总理逝世40周年 《石化小黑板:一套化工技术,凭什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项?》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离开了我们。总理最大的牵挂,是九亿三千多万人民的温饱。2016年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石化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一套化工技术,凭什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项?先让我们看看历年来获得特等奖的有哪些吧!2003年,航天载人工程;2004年,东风31导弹系统;2006年,歼十飞机;2007年,红9导弹;2008年,青藏铁路;长剑巡航导弹系统;导弹反卫系统;2009年,绕月探测工程;第三代常规动力潜艇,歼11改系列工程;2010年,大庆油田稳产开发技术;2011年,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2012年,中石化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开发;历年来每一项获得特等奖的,都是关系到国家安全与国计民生的重大突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评审一次,对作出特别重大科学发现或者技术发明的公民,对完成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那么,这套技术有什么用? 历史上看,但凡是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战乱频生,归根到底都是因为吃饭问题。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饭都吃不饱的国家,还有什么前途?一个粮食命脉都被人家捏在手里面的国家,还有什么安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连饭都吃不饱,还有什么发展? 我们的国家,是18亿亩的耕地红线!在计划生育逐步宽松的今天,这18亿已经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最低保障。 问题是,我们不能光着屁股种地!作为布匹的主要来源,棉花是单亩出产率最低的经济作物之一,一亩高产棉田在现代农业的科学管理前提下,最高仅有600斤。

如果要满足13亿人的穿衣问题,那么就要饿肚子了。很多上了年纪的,可能都记得当年的布票吧?是的,那时候想做身新衣服是要票的!家里小孩多的,一身衣服通常是大了穿了小的穿,缝缝补补又三年。

是吃饱?还是穿暖?是个两难问题。还记得“的确良”、“涤卡”吗?没错,这些都是芳烃技术。

土地有限,我们就向石油要“布”。中石化的芳烃成套技术所生产的产品,仅在2014年,就能替代2.3亿亩棉花,其中的重大意义不言自明。

对于中石化的成套芳烃技术,参与评审的院士专家说,这是石油化工领域的里程碑。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就是因为芳烃是化学工业的重要根基,广泛用于三大合成材料以及医药、国防、农药、建材等领域。目前,约65%的纺织原料、80%的饮料包装瓶都来源于芳烃产品中的对二甲苯。所以有专家说:“没有化学,就没有现代生活。”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近15年来,我国对二甲苯消费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0%。目前,这套技术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只有三个国家掌握该技术。象这样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核心技术,发达国家历来是对我们封锁“密闭”的,即使是掏钱,人家也不卖给你!技术壁垒重重!我国的芳烃生产技术长期依赖进口,技术费用昂贵,什么都得人家说了算。 周总理曾经多次视察石化企业,开发自主芳烃成套技术是几代石化人的梦想。

从立项到评审,这套技术用了多少年?40年!早在1972年,中国石化就开始了探索,与高校开展合作研究。仅在2009年,就有2000多名技术人员联合参与攻关。在中国,也只有国企才会去投入这么多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去进行这样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因为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说,这样周期长、投入大、技术难度高的项目,是不经济与不科学的。 那么,中石化为什么要干呢?安心卖油不是赚得更轻松、更多?小黑板想起了60年代,当中国要上原子弹时,有人提出质疑:不是有老大哥保护咱们吗?当时陈老总掷地有声地说:“就是当了裤子也要搞原子弹!”后来,原子弹勒紧裤腰带搞出来了,咱们在国际上的地位立马提升了,陈老总作为外交部长说话也硬气了嘛!

中石化用40年磨了一把剑!此剑一出,斩断的是某些国家对我们的垄断和暴利!事实上,尽管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中,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借此来提升我国的创新和制造能力,但是,最核心最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东西,歪果仁一样都没有给过我们,都是咱们自己搞出来的。原子弹、大飞机、高难度跨海大桥、高铁等等等,小黑板就不说了,实在太多了!所以说,现在,即使要进口,咱们也可以拿到优惠的价格!

在“记者走基层”的电视专题报道中,西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吃、住、行、用的条件都很差,唯独男女老少的衣着都温暖、得体。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中,“衣不蔽体”“衣衫褴褛”等字词不绝于书,即使在富裕的“开元盛世”,仍有杜甫笔下“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的表述。现在这些语句都消失了。“丰衣足食”的丰衣理想已经实现,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光辉篇章。

创新就是话语权!创新就是定价权!完整的创新背后所支撑的成套技术,就是化工强国的底气!从芳烃成套技术的美法两强相争、勾结到现在的三分天下,堪足自豪!

如今,国富民安,马壮兵强,大国盛世,周总理当可安心!

第二篇: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区域大气污染源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关键技术与应用 推荐单位:教育部

完成单位: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完成人:贺克斌,王书肖,张强,程水源,郑君瑜,吴烨,谢绍东,宋宇,蒋靖坤,薛志钢,刘欢,陈东升,段雷,赵斌,李萌

项目简介:

排放清单技术、立体观测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共同构成欧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重大行动计划(CAFÉ、CAIR等)的三大核心支撑技术;因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我国目前的大气污染排放源体系在世界上技术构成最复杂、时空变化最迅速,对排放清单技术在准确定量、及时更新和高分辨率方面提出了全面巨大挑战。项目通过研发采样测试技术、基于过程的排放清单技术、高分辨率排放源模式和清单多维校验技术等;基于在线平台集成,构建区域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技术方法体系及数据集产品。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1、研发了固定源PM2.5/PM10 双级虚拟撞击采样器,测量精度优于美国标准方法所采用的双级旋风采样器和欧盟标准方法所采用的传统撞击采样器,提升了固定源排放综合测试系统的准确性;集成微等比例采样、多通道分级稀释、OBD 等先进技术,开发出全组分分析的第三代车载排放测试系统,实现由时段平均向瞬态排放测试的技术跃升,并首次实现道路复杂工况与颗粒物排放粒径分布、粒数浓度、颗粒物密度和关键化学成分的同步准确测定;基于大量现场测试构建基于工艺和控制技术的中国大气污染源排放因子库和源排放化学特征谱库。

2、开发出基于动态过程的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技术,包括基于工艺过程的工业源排放表征技术、基于道路和行驶工况的移动源排放表征技术、基于气象过程和卫星遥感的农业源排放表征技术,使一次PM2.5和VOCs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的不确定性降低了50-70%;集成能源利用、技术演进和污染控制建立区域污染物排放预测与控制情景的动态源清单技术方法,实现排放预测从行业到工艺技术的提升。

3、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尺度高分辨率排放源模式,通过源分类细化升级、GIS技术运用、源特征谱-化学机制映射关系建立等,将源清单时空分辨率、化学物种辨识精度和源识别种类提高一个数量级;建立在线排放清单计算和网格化处理技术平台,实现多年度、不同空间尺度、多化学组分的排放清单整合计算处理及与大气化学模式之间的无缝链接。

4、建立综合不确定性分析、卫星遥感、地面观测、模型模拟的排放清单多维校验技术。基于蒙特卡洛方法建立了完整的自下而上清单不确定性追踪和定量技术,完成区域排放清单不确定性评估;发展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评估点源排放的方法,首次证明卫星数据可用于评估中国大点源排放变化;综合高分辨率源清单、模型模拟和卫星反演方法,获得主要气态污染物排放的长期演变特征。

教育部鉴定认为,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基于动态过程的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技术、清单在线计算平台技术及数据产品、源排放粒径谱与成分综合采样测试系统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发表SCI论文146篇,他引2074次,单篇他引最高380次;12篇入选ESI“高引用论文”。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6项。专著3部。

推广应用情况:

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成渝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为40多项重大政策、技术文件和业务平台的核心科技支撑。主要包括: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国家环保技术文件《一次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氨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和《大气污染源优先控制分级技术指南》等,河北、江苏、广东、北京、上海等数十个省市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部分省市空气质量预警预报平台。成果应用于香港订定粤港减排目标与减排计划、澳门制订在用车尾气排放标准和全面改进我国环境气象业务预报水平等。上述重大政策和行动推动了我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践。2014年1-11月,74个城市PM2.5、PM

10、SO

2、NO

2、CO等污染物浓度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6.7%、8.8%、16.6%、0.5%和8.4%,空气重污染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和污染强度均明显降低。成果明显改善我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中排放清单技术与数据产品长期滞后状态,被国际权威专家评价为世界一流的工作,被国内外100多家研究机构和TF-HTAP 、MICS-Asia等多项大型国际研究计划采用,在排放清单技术领域产生重大国际影响。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4年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1. 贺克斌,申现宝,刘欢,姚志良,马永亮,肖静。一种机动车尾气排放沿程多点采样分析系统, ZL201210483690.1 2. 蒋靖坤;邓建国,段雷;基于虚拟撞击原理的双级PM10/PM2.5采样器;CN 203758800 U 3. 刘欢,贺克斌,肖静,吉姆.伦茨,用于排放研究的车载机动车活动水平测量仪,ZL201220529593.7 4. 贺克斌;申现宝;刘欢;姚志良;马永亮;肖静;一种机动车尾气排放沿程多点采样分析装置, ZL201220628498.2 5. 贺克斌;姚志良;张明辉;申现宝;肖静;一种多通道多组分固定源采样分析装置, ZL201320026627.5 6. 程水源等,稀释混合系统,CN 203117026 U 7. 程水源等,采样系统,CN203376186 U 8. 程水源等,移动源行驶参数测试系统,CN203117182 9. 机动车行驶工况合成软件V1.0,2011SR033360 10. 北京市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软件 V1.0,登记号:2011SR045336 11. 北京市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软件 V2.0,登记号:2013SR130071 12. 澳门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软件,2012SR067469,2012.3.29 13. 多区域大气污染控制效果实时模拟及可视化分析软件V1.0,2014SR053081 14. 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决策响应模型分析系统V1.0,2012SR056591 15. 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动态更新系统,2013SR057324. 2013.4.21. 16. 大气污染源标准化处理软件V1.0,2010SRBJ3098. 2010.8.3 17. 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软件V2.0,2012SR127927 18. 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软件V1.0,2011SR033357 19. 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型排放数据预处理软件V1.0,2011SR033362 20. 可变性和不确定性分析工具软件V1.0,2009SR09716 21. 遗传算法优化空气质量模型污染源清单系统V1.0,2010SRBJ5742. 2010.11.29.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清华大学作为项目第一完成单位,负责项目整体方案设计,提出了研究的主体思路和核心技术路线。研发了固定源排放综合测试系统和第三代车载排放测试系统,构建基于工艺和控制技术的中国大气污染源排放因子库和源化学特征谱库。开发出基于工艺过程的工业源排放表征技术、基于道路和行驶过程工况的移动源排放表征技术,建立了区域污染物排放预测技术方法,显著提高对中国人为排放源定量表征和情景预测的准确性。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尺度高分辨率排放源清单计算模式,显著提高了对源清单的空间、时间和化学物种分配的辨识精度,实现多年度、不同空间尺度、多化学组分的排放清单整合计算处理及与大气化学模式之间的无缝链接;开发出中国和亚洲区域高分辨综合排放清单数据集产品。发展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评估点源排放的方法,综合高分辨率源清单、模型模拟和卫星反演方法,获得了主要气态污染物排放的长期演变特征。成果为国家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硫氮总量控制、国家与重点区域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供了重要科学技术依据,编制了《一次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等环保技术文件。发表学术期刊文章124篇,其中SCI 论文104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专利8项,登记软件著作权9项。

北京工业大学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之一,开展关键技术的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为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的实践当中:发展了污染源颗粒物及挥发性有机物稀释采样系统及采样方法,并在京津冀地区选择代表性的工业源、移动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开展了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因子和化学组成测试,丰富了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库。提出了活动水平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开发了源排放清单可视化软件平台,建立了京津冀区域高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取得的技术成果和建立的排放清单在北京市、河北省及其重点城市得到应用,为“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在上述区域大气污染减排工作中发挥了实际作用。

华南理工大学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之一,开展关键技术的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为珠三角和港澳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的实践当中:构建了以极大似然法、自展模拟、蒙特卡洛模拟、敏感性分析为核心技术的大气排放源清单定量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框架,开发了大气排放源清单定量不确定性分析软件工具。研究成果推动了大气排放源清单不确定性分析、关键不确定定性来源识别以及排放源清单改进等研究工作,将排放源清单不确定性分析从定性或半定量提升到定量水平,为开展大气排放源清单改进与不确定性量化分析提供了方法基础。建立了珠三角区域高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并进行了不确定性量化分析。取得的技术成果和建立的排放清单在广东省及其重点城市、香港、澳门等地得到应用,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空气质量预报预警、2010年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十二五”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粤港珠三角空气质素管理计划(2010-2020)等科学研究、业务平台和政策制定工作,为珠三角地区开展大气污染监测、预报预警、来源解析和政策制定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科技支撑。

北京大学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之一,开展关键技术的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负责中国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和大气氨排放清单的建立工作:建立了中国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编制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综合考虑气温、湿度、降水等重要气象过程参数,对施肥、养殖、生物质燃烧等过程进行动态建模和参数化,并利用高分辨率农业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进行火点定位,建立了基于气象过程和卫星遥感的农业源排放定量表征技术,将源清单计算的空间单元从行政区提高到1km×1km网格,显著改善排放清单的准确性和时空分辨率,编制了大气氨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项目技术成果和建立的排放清单成为定量解析大气颗粒物区域来源和二次颗粒物来源的核心支撑之一,并为我国开展重点区域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提供了关键技术依据。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之一,主要负责典型工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和源排放化学特征谱测试工作:测试了我国典型钢铁厂和水泥厂的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排放特征,确定了烧结、炼铁、炼钢等不同工序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细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化学组成,丰富了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因子库。

主要完成人情况:

贺克斌,第一完成人,教授,清华大学。项目负责人,全面主持项目工作,提出研究总体方案。对创新点

1、

2、3做出了贡献。建立了创新点1中基于道路和工况的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建立了创新点2中“宏观交通特征-微观工况分布-机动车排放”三级映射方法;开发了创新点3的多尺度高分辨率排放清单计算模式;主持构建区域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技术方法体系。曾获国家科技奖励:大气颗粒物及其前体物排放与复合污染特征,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1);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2);我国二氧化硫减排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4)

王书肖,第二完成人,研究员,清华大学。对创新点

1、

2、4做出了重要贡献。构建创新点1中基于工艺和控制技术的源排放因子库和化学特征谱库;开发创新点2中基于工艺过程的工业源排放表征技术,建立区域污染物排放预测方法;发展创新点4中综合卫星遥感、地面观测和模型模拟的清单校验方法。曾获国家科技奖励:大气颗粒物及其前体物排放与复合污染特征,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10);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3);我国二氧化硫减排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6) 张强,第三完成人,教授,清华大学。对创新点

2、

3、4做出重要贡献,开发出中国和亚洲区域高分辨综合排放清单数据产品。建立了创新点2中区域高分辨机动车动态排放清单方法;开发了创新点3中在线排放清单计算和网格化处理技术平台;发展了创新点4中综合高分辨率源清单、模型模拟和卫星反演技术校验主要污染物排放变化的方法。

程水源,第四完成人,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对创新点

1、3做出了重要贡献。发展了创新点1中源排放采样稀释系统及采样方法,开展了大量源排放特征测试;建立了创新点3中的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

郑君瑜,第五完成人,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对创新点

3、4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创新点3中的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发展了创新点4中以极大似然法、自展模拟、蒙特卡洛模拟、敏感性分析为核心技术的大气排放源清单定量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开发了排放源清单定量不确定性分析软件工具。 吴烨,第六完成人,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对创新点

1、2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发了创新点1中第三代车载排放测试系统和中国城市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建立了创新点2中基于道路和行驶工况的移动源排放表征技术和基于交通流特征的城市高分辨率机动车排放清单,编制了道路机动车排放清单技术指南。曾获国家科技奖励: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5)。

谢绍东,第七完成人,教授,北京大学。对创新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创新点2中的机动车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牵头编制国家环境保护技术文件《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宋宇,第八完成人,教授,北京大学。对创新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发展了创新点2中的基于气象过程和卫星遥感的农业源排放表征技术,建立了中国大气氨排放清单,牵头编制了国家环境保护技术文件《氨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蒋靖坤,第九完成人,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对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研发了创新点1中双级虚拟撞击器和稀释采样系统,并建立了固定源排放综合测试系统,克服了现有采样和测量系统存在的问题。

薛志钢,第十完成人,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对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测试了我国典型钢铁厂和水泥厂的大气污染排放特征,确定了不同工序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PM2.5和VOCs的化学组成,丰富了创新点1中的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因子库。

刘欢,第十一完成人,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对创新点

1、2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展了创新点1中的机动车道路车载测试,建立了创新点2中基于路段交通流特征的城市高分辨率机动车排放清单。 陈东升,第十二完成人,副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对创新点3做出了重要贡献。发展了创新点3中的源排放清单可视化软件平台,建立了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

段雷,第十三完成人,教授,清华大学。对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发了创新点1中固定污染源排放PM2.5稀释采样装置,测定了燃煤电厂细颗粒物排放理化特征。曾获奖励: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10);我国二氧化硫减排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10) 赵斌,第十四完成人,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对创新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基于工艺过程的工业源排放特征技术,建立了区域污染物排放预测与控制情景的动态源清单技术方法。

李萌,第十五完成人,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对创新点3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发了基于源特征谱的、进行不同化学机制物种准确分配的框架,降低了由于人为不完全匹配导致的化学分配误差,提高了化学物种辨识精度。

第三篇:申报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高质量钢轨及复杂断面型钢轧制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简介:

随着轨道交通、建筑、桥梁及大型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我国年需求高速钢轨,重轨及各类断面型钢7000多万吨,规格数千种。根据结构与装备优化的新要求,对高质量高精度型钢新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但因复杂断面型钢轧制为材料、几何、接触非线性及多道次三维热力耦合叠加问题,金属流动、变形缺陷及控制方式十分复杂,其关键核心技术-孔型系统设计、轧辊配辊加工与工艺控制仍主要依靠传统经验技术,普遍存在新产品研发周期长、成本高、废品率高、精度控制难等技术难题。本项目针对复杂断面型钢轧制存在的技术难题,将现代材料科学、数值模拟及数字化网络化等科学技术相结合,突破传统的经验-试错方法,解决其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全新高效的数字化、网络化+CAD-CAE-CAM一体化集成技术,实现大批量工程应用,并使低成本、近终型连轧生产高精度机械结构件成为可能。主要创新如下:

⑴自主开发出基于高级计算机语言的型钢孔型参数化设计系统和复杂断面型钢全轧程三维热力耦合数值模拟系统。实现准确、快捷地完成多规格异形材的孔型系统设计并高效获得轧制全流程轧件尺寸形状及物理场、力能参数等技术数据与规律;

⑵将型钢轧制孔型参数化设计系统与全轧程三维数值模拟系统集成一体,首次实现孔型参数化设计与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无缝衔接、孔型系统设计与工艺控制最优化的CAE分析与工程应用; ⑶自主开发出参数化配辊与轧辊机加工代码自动生成系统,实现各架轧机配辊图自动生成、数控机床NC代码自动输出及系列轧辊加工CAM,首次实现高质量复杂断面型钢制造CAD-CAE-CAM数字化集成系统;

⑷建立了一整套复杂断面型钢轧制金属流动宽展预测及全断面补偿模型,解决了百米高速轨、重载钢轨及复杂断面型钢全长尺寸与质量高精度控制技术难题。

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11项,软件著作权2项,专著1部,新标准1项,发表论文31篇,开发出国内外第一套高质量复杂断面型钢设计制造数字化系统,大幅度提升了钢轨及复杂断面型钢设计制造的科技水平、效率、质量及精度,显著降低了新产品开发成本、提高了产品附加值,经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及专家组鉴定,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国际领先。

该技术在攀钢、山钢等企业成功应用于60kg/m百米重轨高精度控制、60D40道岔轨扭转控制、出口UIC860、75kg/m重轨、美国一级铁路115RE钢轨等的全长尺寸均匀性与精度控制;并成功开发出J形,C形等多种复杂断面型钢,产品批量应用于高铁及大型机械装备制造等行业。应用表明,显著提高了钢轨的焊接质量、列车运行平稳性及大型工程机械结构合理性和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近3年新增产值20.46亿元,新增利税4.71亿元,创汇4.34亿美元。该成果获中钢协,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并被列入中国金属学会钢铁关键共性技术推广项目。该成果对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冶金材料制造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提供了良好范例,尤其对发展先进的新一代钢铁材料绿色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制造技术意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前景广阔。

客观评价:

1 2015年5月8日,由四川省科技厅组织,四川省经信委主持在成都召开了“高质量钢轨轧制CAD-CAE-CAM集成系统开发与应用”项目技术鉴定会。鉴定意见如下:

项目从孔型参数化设计、钢轨轧制过程三维热力耦合数值模拟、轧辊机加工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实践和创新,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成功地研发出高质量钢轨生产CAD-CAE-CAM集成系统,使传统的钢轨及复杂型钢设计与制造技术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层次,取得主要创新点如下:

(1)开发出基于高级计算机语言的钢轨及复杂型钢孔型参数化设计系统,实现了多道次复杂孔型系统各道孔型CAD图形的自动生成、修改、存储,大大提高了钢轨及复杂型钢产品的孔型设计效率和精度;

(2)开发出温度映射和模型重构等关键技术,建立了钢轨全轧程三维热力耦合数值模拟系统,首次实现不需要人工干预前提下,通过程序完成钢轨轧制全流程的三维热力耦合数值模拟,由此实现孔型设计最优化;

(3)建立了参数化配辊与轧辊机加工代码自动生成系统,实现数控加工机床NC代码自动输出与轧辊加工CAM,首次将钢轨孔型设计参数化与三维数值模拟、轧辊机加工NC代码生成三项技术系统有机结合,形成无缝衔接的一体化集成技术和面向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CAD-CAE-CAM系统,保证了批量生产的稳定性和高效率。

该项目成果所形成的在高质量钢轨轧制CAD-CAE-CAM集成系统开发与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推广应用情况:

该项目技术成果从2012年开始在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轨梁厂、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莱钢型钢厂等企业推广应用。近3年(2014-2016)应用该技术在攀钢生产高质量60kg/m百米轨、75kg/m重轨、道岔轨、地铁轨、出口美国一级铁路用钢轨等共计356.5万吨;在莱钢生产J形、C形、H形门架型钢等多种复杂断面型钢7.52万吨,用户包括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光明机器制造有限公司等用于工程车叉车门架、牵引车梁制造等。

高质量钢轨在提高钢轨焊接质量、生产作业率和钢轨焊接接头的平直度、减少钢轨焊接设备的损伤及故障率,保证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及舒适性,J型钢等复杂断面型钢在替代原有焊接及机加工制造的叉车门架、牵引车梁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得到用户的高度评价,实现产品生产和用户双赢的局面。近3年两家钢企共新增产值20.46亿元,新增利税4.71亿元,创汇4.3亿美元。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1.发明专利:钢轨轨高通长波动控制方法,ZL201210060807.5,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2.发明专利:一种热轧J型钢及其应用,ZL201310565911.4,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3.发明专利:热轧H型钢轧制过程机架间控制冷却方法,ZL200810238804.X,北京科技大学 4.发明专利:钢轨底宽通长波动控制方法,ZL201210060808.X;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5.发明专利:万能轧机及其立辊旋转轴线角度可调的轧机立辊装置,ZL201310482933.4,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6.发明专利:轧机斜楔液压压下装置,ZL201110126569.9,北京科技大学

7.发明专利:钢轨对称通长波动控制方法,ZL201210061165.0;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2 8.发明专利:钢轨断面规格通长波动控制方法,ZL201210061164.6;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9.发明专利:后件顺序拉伸成体的建模方法,ZL201310284565.2;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10.发明专利:热轧H型钢的机架间冷却装置,ZL201210230045.9,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11.软件著作权:钢轨孔型参数化设计系统,2015SR106521,北京科技大学 12.软件著作权:钢轨轧制CAD-CAE-CAM 集成系统,2015SR106518,北京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人情况:

1.康永林,北京科技大学,项目负责人。对第(1),(2),(3),(4)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获相关授权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相关专著1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5篇。 2.陶功明,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攀钢技术开发及应用负责人。对第(2),(3),(4)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获6项授权发明专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篇。

3.朱国明,北京科技大学,项目技术开发及应用主要完成人。对第(1),(2),(3)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获相关授权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1篇。 4.张思勋,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山钢技术开发及应用负责人。对第(2),(3),(4)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篇。

5.赵云,攀钢集团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对第(3),(4)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获2项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篇。

6.王中学,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山钢技术开发主要完成人。对第(3)(4)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4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篇。 7.马朝辉,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对第(3),(4)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篇。

8.朱华林,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对第(3),(4)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获发明专利2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篇。

9.刘福宁,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山钢技术开发主要完成人。对第(3)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篇。

10.林 刚,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对第(3),(4)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获发明专利2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篇。

11.郭华,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对第(3),(4)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篇。

12.杜显彬,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山钢技术开发主要完成人。对第(3)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篇。

13.杨伟,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对第(3),(4)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获发明专利2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篇。

14.张秀山,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本项目山钢技术开发主要完成人。对第(3)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获相关授权发明专利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篇。

15.杜健,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对第(3),(4)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北京科技大学:⑴负责并为主开发出基于高级计算机语言的型钢孔型参数化设计系统和钢轨及

3 复杂断面型钢全轧程三维热力耦合数值模拟系统;⑵将复杂断面型钢轧制孔型设计参数化系统与全轧程数值模拟系统集成一体,实现孔型参数化设计与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无缝衔接、孔型设计与工艺控制最优化的CAE分析与工程应用;⑶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参数化配辊与轧辊机加工代码自动生成系统,实现各架轧机配辊图自动生成、数控加工机床NC代码自动输出以及系列轧辊加工CAM,首次实现先进的数字化钢轨及复杂断面型钢生产CAD-CAE-CAM 集成系统;⑷与企业合作解决了复杂断面型钢新产品开发应用及尺寸形状高精度控制等技术难题;⑸获授权相关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相关专著1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5篇,培养博士3名,硕士5名。

2.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⑴合作开发出钢轨轧制数值模拟与优化系统;⑵将钢轨轧制CAD-CAE-CAM数字化集成系统技术在攀钢轨梁厂生产线进行全面实施应用;⑶开发出一整套钢轨轧制金属流动宽展预测基础模型、单项及全断面补偿基础模型和边界条件分析处理方法,应用复杂型钢轧制CAD -CAE-CAM 数字化集成系统技术成功解决了百米高速钢轨、重载钢轨等的全长断面尺寸均匀性控制技术难题;⑷将项目开发的技术成果在攀钢轨梁厂生产线进行大规模实施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2014-2016年生产高质量钢轨356.5万吨,新增产值17.36亿元,新增利润3.89亿元;⑸获相关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4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1篇。 3.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⑴合作开发出复杂型钢轧制数值模拟与优化系统;⑵将复杂型钢轧制CAD -CAE-CAM 数字化集成系统技术在莱钢型钢厂生产线进行全面实施应用;⑶应用复杂型钢轧制CAD -CAE-CAM 数字化集成系统技术成功开发出J形、C形等复杂断面型钢等新产品,解决了复杂型钢轧制尺寸精度控制技术难题;⑷将项目开发的技术成果在山钢大型、中型、小型型钢生产线进行大规模实施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2014-2016年生产J型、C型等复杂断面型钢7.52万吨,新增产值30941.8万元,新增利润8190.15万元;⑸获得项目相关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5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篇。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2010年-2012年:北京科技大学康永林、朱国明及研究生同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陶功明、赵云、马朝辉、朱华林、林刚、郭华、杨伟、杜健等就“万能轧机型钢孔型化参数设计及轧制过程数值模拟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研究开发及应用工作。北京科技大学康永林教授为项目总负责人,朱国明老师为软件开发负责人,攀钢陶功明、赵云为现场技术负责人,马朝辉、朱华林、林刚、郭华、杨伟、杜健等为攀钢轨梁厂及攀钢研究院主要技术参与人。该项成果于2012年-2014年将软件进一步完善并开展应用,形成高质量钢轨轧制CAD-CAE-CAM集成系统与应用成果,该成果于2015年5月初通过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项目鉴定。

2007年-2009年:北京科技大学康永林、朱国明同山东莱钢就大型H型钢轧制缺陷有限元模拟与仿真开展合作开发,莱钢的主要技术人员为张思勋、王中学、刘福宁、杜显彬等人。 2009年-2010年:北京科技大学康永林、朱国明同山东莱钢张思勋、王中学等技术人员就小型H型钢仿真结果修正与相关模型回归开展合作研究。

2010年-2012年:北京科技大学朱国明、康永林同山东莱钢张思勋、王中学、刘福宁等技术人员就型钢模拟软件编程与系统集成优化开展合作研究。

2012年-2013年:北京科技大学朱国明同山东莱钢张思勋、王中学、刘福宁等技术人员就型钢轧制过程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开展合作。

4

第四篇:2016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13项

1.抗疏力技术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陇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甘肃瑞斯抗疏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庆阳信合建筑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刘万锋、杨永东、胡爱萍、张斌伟、张振宁、王博、金积钧、梁淑红、孙波、王生强) 2.陇东地区水平井冲砂洗井技术体系研究(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采油厂、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一采油厂、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二采油厂 刘彬、付文耀、令永刚、杨锋、李益民、向蓉、赵凯峰、李杨、刘继红、林志波、张军、涂建、王博)

3.70万吨/年汽油加氢脱硫技术工业应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庆阳石化分公司 魏治中、赵秋燕、缪希平、吴云、兰创宏、张小芳、雷鸿刚、张兴中、王学斌、张成藩、戴建军、董海红、王伟)

4.细分流动单元及注采对应关系在白153区的应用(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采油厂 李亮、王明瑜、蒋天昊、彭建、翟学智、宋方新、苗万春、毕玉静、郑平、郑亚军、张兴、韩光顺、王月萍)5.废塑料的回收及环保型产品的研发(陇东学院 胡浩斌、武芸、张腊腊、朱治明、郑旭东、张鹏会、罗应君、杨军)

6.白瓜籽自动控制生产线与加工技术集成创新(庆阳中庆农产品有限公司、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 王百姓、马建仁、王欣欣、徐博、苟小平、韩雍、武永福、汪慧、任丽娟、袁翔、杨千、刘丽丽、宋熙)

7.庆阳市肉羊防疫集成技术研究与推广(庆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石鹏、李世恩、阎克敏、许伟、董小强、杨治国、孙义平、韩冰毅、张建华、张祚、高武成、王剑刚、贺文) 8.环县农牧交错地带植物优势种群筛选及逆荒漠化进程研究(陇东学院、庆阳市水土保持局、新疆巴楚县第二中学、庆阳市林科所 张多勇、卢东平、刘娟芝、张亮、张林涛、陈守焱、姚志勇、张建香、张希彪、张耀宗、刘艳艳、罗凯、王位泰) 9.万亩玉米标准化清洁生产技术集成示范(陇东学院 李志军、姚志龙、李科、马剑、宋兰芳、张述强、张永明、韩萍、刘会霞) 10.子午岭优良种源树种资源调查与保护利用(庆阳市林木种苗管理站 席忠诚、王晓飞、刘向鸿、邵玲玲、朱晓东、李亚绒、张睿、苟有社、毛宏斌、杨振、麻仕栋、张育青、曹思明) 11.农田病害田间“五诊”诊断法则与病草害安全防控技术研发(庆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王本辉、张乾中、刘俊文、肖静、李海军、张国存、谢永桢、韩丽、杜倩倩、罗涛、柴小佳、缪金艳、范学钧)

12.医院环境与临床送检标本细菌分布及耐药特征流行病学研究(庆阳市人民医院 李晓宏、罗静、李娟、赵菊翠、王环琴、李肖妮、王平、高明亮)

13.脑膜瘤MRI征象与PR、CD

34、Ki-67表达的相关性研究(庆 阳市中医医院 刘文军、李飞、王威、李桂珍、刘向辉、王礼堂、许益国、宦怡、李林劼、李丹丹、王炜、常伟东、刘姝蓉)

二等奖71项

14.水平井机械找堵水技术完善与推广(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采油厂 令永刚、朱西柱、王伟、高超君、康健、王楠、王虎、杜唐钟、苏重生)

15.山庄地区长4+5储层特征研究及目标有利区筛选(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 韩永林、李小军、李文伟、刘美荣、余永进、吕雷、蔡永吉)

16.庆阳地区黄土滑坡灾害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 陇东学院、 甘肃圆陇路桥机械化公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张斌伟、郭建博、王进玺、杜婷、吕亮、张兴元、王小凤、李旭升)

17.长庆油田井口套管气回收技术研究与应用(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一采油厂 辛熠平、王曼、常青青、程颢、姜志刚、覃川、雷钧、刘一山、袁辉)

18.镇原地区长8油藏富集规律研究及有利目标优选(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一采油厂 王海红、王联国、候长冰、吴俊林、武搏、 尚耀平、郭小军、苟幸福、丁锐鹏)

19.总线型智能照明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陇东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齐晓龙、杨丽寰、李向富、李高清、韩娜妮 、张可儿) 20.基于SOA的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陇东学院、庆阳中讯网络工程有限公司 刘正岐、段红英、郭涛、 杨馥榕、左琦 、齐斐、邵泽云、严瑾、杨永锋) 21.细水雾型煤尘抑制剂的研发与应用(陇东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华能甘肃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新庄煤矿、华能庆阳煤电责任有限公司核桃峪煤矿、北京氟乐邦表面活性剂技术研究所 仵博万、任亚莉、侯丽杰、张甜甜、任金平、张鹏会、韩彦霞、孔超、朱继华)

22.排空阀第三类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正宁县三科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庆阳市科技开发中心 焦孝平、钟秀玲、徐银生、张雪) 23.玉米黑粉病病原鉴定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庆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耿智广、陈娟、王亚静、张文伟、李峰、苏龙、张有龙、慕晶、李可夫)

24.苜蓿复合青贮技术与草颗粒饲料研究开发(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 曹宏、马生发、韩雍、陈红、刘运发、韩霁光、张慧、幕东华)

25.陇东旱塬苹果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甘肃农业大学、陇东学院 邱慧珍、海龙、范宗珍、赵菊莲、张庆霞、张文明、姚志龙、张春红、王锦锋)

26.航天甜瓜新品系选育(庆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肖正璐、南炳东、冯敏、付金元、刘亚亚、秦一统、张晓霞、徐小洲、张有龙)

27.低温胁迫对荷那龙罗非鱼脂肪酸含量变化影响实验(庆阳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葛仲显、陈彦君、窦晓利、胡永锋、张碧芸、刘宏霞、时宝胜、张晓霞、王珍)

28.环县北部沙区生态恢复模式试验示范(庆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朱岩峰、张林涛、王金玲、严凤丽、齐雪燕、邢会文、方圆、郭小丽、冯涛)

29.温室粉虱绿色防控研究(庆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豆丽萍、马杰、张彦山、付金元、何博、付镇芳、穆妮妮、宋一诚、张有龙)

30.庆城县耕地土壤养分调查与调控技术研发应用(庆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李莉、石颜精、罗涛、王闯、夏玉华、肖静、李建伟、冯志瑛、王鸿)

31.庆阳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庆阳市林业生态环境调查规划院 杜芬芬、宋一诚、邢会文、张浩、石小云、贺鹏辉、王宝荣、定明歉、王小卫)

32.夏播大豆新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与示范推广(庆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李峰、张文伟、黄卫红、王亚静、苏龙、耿智广、高钰、张有龙、李可夫) 33.两种饲料添加剂在早胜牛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庆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徐振飞、徐小洲、赫春杰、梁万鹏、高钰、窦晓利、王亚静、张有龙、刘雨田)

34.饲草、秸秆青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庆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张金霞、高钰、刘雨田、赫春杰、朱正生、耿智广、梁万鹏、徐振飞、张郁萍)

35.庆阳香瓜、西瓜、蔬菜新品种引进示范应用(庆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肖新颖、张建峰、梁亚丽、南庆春、刘丽丽、孙君峰、高丽、杨宁、张吉宁)

36.庆阳市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一膜两年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庆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雷智刚、闫耀廷、刘永强、王本辉、 范荣、朱永康、金书学、郭肖兰、郑会星)

37.丰产抗逆优质冬小麦新品种陇育4号中试与示范(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 张成、施万喜、杨虓、孟建军、刘自成、乔岩、张琴)

38.荞麦新品种引进及高产技术集成示范(华池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谯显明、杨文静、王红、封贵琴、王成、王荣剑、张维博、李建霞、周宏霞)

39.大樱桃引种栽培实验研究(庆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郭小丽、 李龙生、王海涛、王威力、石亚鹏、韩明家、苟有社、高雪峰、周蔚隆)

40.理气通络汤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疗效观察(陇东学院岐伯医学院、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张来平、宏亚丽、敬思有、包戈华、李永刚、王晓玲、杨向红、闫捷、南颖东)

41.胸外伤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学监测及抗生素应用分析(庆阳市人民医院 白银琪、朱小龙、刘骄、李耿、赵云、虎淑妍、葛飞、黄向东、李红伟)

42.自拟中药方剂和膝关节操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庆城县岐伯中医医院 张建功、邓雪宁、田瑞忠、陈宇宏、张永平、王盛龙、贾彦鹏、蔡小荣、蔡剑雄)

43.无创机械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早期小儿神经源性肺水肿临床研究(庆阳市人民医院 张海霞、刘倩、张燕妮、樊林、戴春威、王耀龙)

44.中药结合埋线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庆阳市人民医院 和丽娟、区淑娟、侯娟娟、张淑蓉、路向东、芮锦伟、马天龙)

45.小柴胡汤丸对高血压前期干预作用的临床观察(庆阳市人民医院 张雅丽、刘秀琴、常娟娟、席彩琴、段思栋、贺红祥、孙樊红)

46.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疗效观察(陇东学院岐伯医学院 刘志霞、畅红梅、刘志宏、卫蓉、杨艳妮、路通政、龚旺梅、黎娟)

47.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在胃肠肿瘤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庆阳市人民医院 张沁光、豆红丽)

48.某油田原油伴生气中苯系化合物含量调查及成因研究(长庆油田职工医院、中国石油职业病防治技术服务中心 杜志勇、王家煜、钱万军、杨俊英、孙晓坤、李海燕、杨国栋、朱志洪、侯文胜)

49.多重、泛耐药菌感染调查分析及预防控制措施(庆阳市人民医院 虎淑妍、虎妍妮、郭川、席维岳、郭常庆、畅红梅、李娟、 邢洁、张成宪)

50.术前综合干预对心脏介入术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庆阳市人民医院 贾华、徐云、孙樊红、郭川、徐银春、曹莹、徐菲菲) 51.庆阳市西峰区高中生颈肩痛患病率与易患因素的调查研究(庆阳市人民医院 王仁济、李霞)

52.中医护理干预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庆阳市中医医院 唐秀琴、周倩妮、惠锋、李洁、陆晓峰、王锐锋、开金龙、赵海龙、董骞)

53.祛风化痫汤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研究(陇东学院、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王晓玲、李永刚、宏亚丽、李荣杰、李虹静、李保平、张来平、闫捷、吕娜娜) 54.生津通便丸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便秘临床研究(庆阳市人民医院 刘康、左灵妮、马晓勤、张晓越、殷建峰、徐亮、卢宏涛、杨海涛、刘卉芳) 55.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的对照研究(庆阳市人民医院 刘娟、赵来峰、侯娟娟、王海英、贺波、张存、左丽萍、刘娴、祁巧燕)

56.通脑疏脉丸治疗急性脑梗塞药理研究及临床观察(庆阳市中医院 胡胜根、翟相涛、刘向辉、陈永强、翟嘉宾、李建辉、殷剑锋) 57.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研究(庆阳市人民医院 郑香妮、尚靖智) 58.蛤蚧润肺散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及实验研究(正宁县人民医院 任晓刚、尤倩倩、邓宏涛、王泽斌、曹新奎、高占军、苏俊杰、桑备生、燕海刚) 59.穴位埋线联合消脂汤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苏俊贤、李芬、张誉、石恒录、吴慧玲、王志朝、罗倩 ) 60.改良管治疗法治疗有瘘型根尖周炎的临床应用研究(庆阳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祁小菊、赵芹、梁妍华、王平林、柴闻喜、王新文、孙艳燕、谢一敦、李玉成) 61.改良微创技术在下颌阻生齿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华池县中医医院 葛润、柴凤霞、朱巧娃、倪树文、杜彩荣、徐伟、贺红梅) 62.补肺益肾平喘方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庆阳市人民医院 孙守华、李万志、段思栋、段丽萍、党锁风、贺丽萍、贾宝岗) 63.学龄期儿童近视眼发病率调查及防治措施研究(庆阳市人民医院 齐翠萍、吴宇峰、刘学仁、王娜、李玉娥、张瑞芳、段小莉、高妮娜、秦婧婧) 64.庆阳市0—6岁儿童静脉血微量元素检测研究分析(庆阳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扈志银、杨丽娜、王世林、董永军、李恒、赵芹、柴闻喜、王筱薇、王涛)

65.医疗纠纷对临床护士心身健康影响比较研究(庆阳市人民医院 李会娟、李雪、李云、杜志勇、李霞、刘卉芳、李艳) 66.双草洗剂湿敷治疗压疮的临床护理研究(庆阳市人民医院 庞彬彬、张莉、刘洲花、郭亚荣、秦丽、陈凤、徐云)

67.超声波助力式弹性成像优化评分评级结合细针穿刺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性质鉴别研究(庆阳市中医院 李栋、杨赟、何昌颖 王薇、贠锦花、 张海丽、刘文军、刘萍、雷倩倩)

68.胃舒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孙玲玲、王慧、薛树涌、王海、田彬彬、付茹、苏建峰、张辑瑞、付娟芝)

69.桂芍通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庆阳市人民医院 贾宝岗、王虎林、庞红威、孙守华、张永前、杨鹏华、芮锦伟 )

70.钠美芬联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庆阳市人民医院 葛家艳、白占勇、张培智、张志峰、董月新、刘炳琳、豆建刚、郭俊杰、党锁凤) 71.自拟清胰承气汤加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庆阳市人民医院 李忠锋、冯金龙、陈富荣、张小明、郭君钰、郑雅琼、王秀娟、高浩强)

72.庆阳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陇东学院岐伯医学院 尚雅珍、庞红威、李虹静、闫捷、张龙梅、柳丽荣、徐秀英、谢旭、路通镇)

73.医疗纠纷致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调查及干预措施研究(庆阳市人民医院 王环琴、李淑红、孙亚丽、张瑛、贾华、付彩儒、 贺红丽、李肖妮、包正毅)

74.简易轻便型多动能标本送检盒的研制与应用(庆阳市人民医院 张红娟、边晓惠、姜岩、脱亚莉、罗凤琴、席维岳、魏焕能、秦丽、李娟)

75.关节镜下两种术式联合口服药物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研究 (西峰区人民医院 王灏、田宏涛、张会荣、张君伟、 云天斌、李红琴、邓龙龙)

76.补肾活血散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Ⅲ期临床研究(西峰区人民医院 张宏勇、赵继祖、吴静华、李安明、王军锋、孙向毓、刘晨、王志平、杨桢)

77.儿童紫癜性肾炎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与中医证型的研究(环县中医医院 王伟强、刘琨、李浩生、寇译丹、耿彦福、董治君、张毅)

78.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骨干骨折骨痂形成过程的研究(合水县中医医院 唐为慷、王薇、别艳红、张钰清、朱建粉、王颖、焦万奎、王秀会)

79.中频脉冲治疗仪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合水县中医院 朱建粉、缑晓霞、张慧、陈宝林、谢书堂、吕艳丽、唐为慷)

80.通络汤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临床研究(西峰区人民医院 李伯英、邵蘅、刘骄、郑垚岗、李安明、胡彦芳、齐社成、白亚平、左立峰)

81.稔根调经汤与西医治疗青春期功血的临床研究(庆阳市人民医院 王先真、白喜萍、王秀玲、张帆、王志平)

82.清胰承气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庆阳市人民医院慕春红、马平安、张小明、周峰、段春宁、陈家先、侯宪海、孙建伟)

83.经腹股沟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的临床应用(长庆油田职工医院 侯文林、邱玺鹏、曹汉彬、张建民、邢志亮、王华、杨伯炜、杨国栋、王长庆)

84.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结合微创技术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临床 应用(长庆油田职工医院 王君、王树德、赵斌、杨伯炜、李寿卫、杨国栋、齐文胜、张振华、干锐敏)

三等奖13项

85.长庆陇东油田水源井液位监测与节能保护技术研究(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 薛建强、晏耿成、胡同建、张倩、袁秀杰、梁海峰、杨会丰) 86.华庆超低渗油田清防蜡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采油厂 宋辉、康健、廖永刚、朱西柱、王伟、肖彦英、余晓钟)

87.西峰东侧西127-板10砂带长8沉积特征及有利区筛选(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 李建霆、何崇康、唐梅、刘继红、尚水龙、刘丽娜、吕玉娟)

88.镇北油田侏罗系中高渗油藏合理开发技术政策研究(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一采油厂 刘一仓、李玖涛、李彦录、余建国、刘凯旋、胡克来、康永梅)

89.优势中药材种类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华池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王聚荣、杨建旗、封芳琴、谯显明、李清川、杨婷、齐娟娟)

90.李子优质新品种引种及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 张玉琴、张永明、米发杰、张玉霞、赵爱萍 、张玉峰、武永福)

91.豆芽菜大豆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庆阳市农科院 付金元、刘亚亚、帅娜娜、肖正璐、颉敏昌、秦一统、张晓霞) 92.牧草新品种引进及栽培模式研究(庆阳市农科院 梁万鹏、张有龙、朱正生、王亚静、赫春杰、高钰、张金霞)

93.特种蔬菜引种及绿色栽培试验研究(庆阳市农科院 秦一统、张晓霞、颉敏昌、付金元、肖正璐、刘亚亚、帅娜娜) 94.冬油菜新品种选育与示范(庆阳市农科院 苏龙、李可夫、慕晶、李峰、耿智广、张文伟、李飞燕)

95.心绞痛患者冠脉CT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长庆油田职工医院 王建刚、李劲松、赵小奎、朱登云、席建堂、胡清、刘雅静)

96.脑电双频指数反馈调控在全凭静脉麻醉中的临床应用(长庆油田职工医院 杨伯炜、沈千贺、潘娟、杨国栋、侯文林、王君、 张俊秾)

97.急性呼吸衰竭儿童无创通气疗效预测因子研究(庆阳市人民医院 戴春威、曹瑞、何廷佐、刘彩香、刘丽媛、张海霞、张燕妮)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2项

1.一种既能预防又能治疗苹果树腐烂病的乳油及制备方法(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 赵菊莲、盖琼辉、付金元、马杰、付镇芳、闫耀廷、张吉宁、齐燕华、史占彪)

2.预防猪感冒帮助消化增强体质的饮料浓缩液制备方法(庆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郑玉英、路海霞、史占彪、柳小刚、张吉宁、张乾中、陈军、贺爱萍、徐振飞)

三等奖1项

3.标准站控的研究与推广(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七采油厂 武登峰、周良志、凌冰、胡鑫、范映潭、牛庆峰、邸俊峰)

第五篇:《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申报书》(科技进步奖)填写说明

《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申报书》适用于《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中设置的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省科技进步奖。是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的基本技术文件和主要依据,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

《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申报书》要严格按规定格式打印或铅印,大小为大十六开本(高297毫米,宽210毫米)竖装。文字及图表应限定在高2

57、宽170毫米的规格内排印,左边为装订边,宽度不小于25毫米,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5号字,申报书及其指定附件备齐后应合装成册,其大小规格应与申报书一致,一律采用线装或铁钉装订。装订后的《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申报书》不需另附加封面(包括塑料封皮等)

《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申报书》 要严格按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当年申报通知规定要求报送材料。 第一部分 网上申报

一、项目基本情况

《奖种》选择欲申报奖种。

《学科(专业)评审组代码》指申报项目应属哪一个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需按下列学科(专业)组设置选择对应的代码。

学科(专业)评审组名称和代码: 201.农业农经行业组:2011.农业评审组(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县域经济);2012.林业水利气象评审组(林业、水利、气象);2013.养殖业评审组(家畜禽与兽医、海洋与渔业)。202.装备制造动力行业组:2021.机械专业评审组;2022.动力专业评审组(动力、电气)。203.电子信息与自动化行业组:2031信息技术评审组(计算机、电子与通信);2032.自动化专业评审组(自动化、仪器、仪表)。204.能源环保行业组:2041.能源专业评审组(电力、石油、煤炭);2042.环境保护专业评审组(环境、大气监测)。205.冶金化工行业组:2051.冶金专业评审组(金属材料、金属冶炼);2052.化工专业评审组(非金属材料组)。206.轻工纺织行业组:2061.轻工纺织评审组(轻工、食品、纺织)。207.建筑交通行业组:2071.建筑专业评审组(土木建筑);2072.交通专业评审组(交通运输)。208.国土资源与利用行业组:2081.国土资源评审组(地球资源调查、测绘、矿山开发建设)。209.医药卫生行业组:2091.医疗卫生评审一组(内科);2092.医疗卫生评审二组(外科);2093.医疗卫生评审三组(其他);2094.中医药生物评审组。210.软科学组:2101.软科学一组(决策类);2102.软科学二组(管理类)。

《序号》由省奖励办填写。 《编号》由系统自动生成。

《项目名称》(中文)应当简明、准确地反映出项目的技术内容和特征,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0个汉字。

《项目名称》(英文)项目的英文名称应翻译准确,不超过200个字符。 《主要完成人》按《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填写,并按照贡献大小排序(填写第6项主要完成人员情况表后自动生成)。

《主要完成单位》按《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填写,并按照贡献大小排序(填写第7项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后自动生成)。

《密级、保密期限及批准号》应填无密级。省科学技术奖不受理国防安全的项目,项目中涉及保密内容不能在网上填写。

《项目名称可否公布》在"可"或"否"上划"√"。

《主题词》按《国家汉语主题词表》填写3个至7个与申报项目技术内容密切相关的主题词,每个词语间应加";"号。

《学科(专业)分类》按国家标准GB/T13745-92《学科分类代码》制定的《学科(专业)分类代码》填写到三级学科。

《所属国民经济行业》按申报项目所属行业在相应字母上划“√”。国家标准《GB 4754-94》国民经济行业分16个门类:(A) 农、林、牧、渔业;(B) 采掘业;(C)制造业;(D)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G)交通、仓储及邮电通信业;(H)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I)金融、保险业;(J)房地产业;(K)社会服务业;(L)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M)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N)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O)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P)其它行业。

《任务来源》在相应的字母上划“√”。 A. 国家计划:指正式列入国家计划项目;

B. 部委计划:指国家计划以外,国务院各部委下达的任务;

C. 省、市、自治区:指国家计划以外,由省、市、自治区或通过有关厅局下达的任务;

D. 基金资助:指以国家基金形式资助的项目;

E. 国际合作:指由外国单位或个人委托或共同研究、开发的项目; F. 其它单位委托:指各种企事业单位委托的项目;

G. 自选:指本基层单位提出或批准的,占用本职工作时间研究开发的项目; H. 非职务:指非本单位任务,不利用本单位物质条件和时间所完成与本职位无关的或者无正式工作单位的研究开发项目; I. 其它:不能归属于上述各类的研究开发项目;

《计划(基金)名称和编号》指上述各类的研究开发项目列入计划的名称和编号。

《项目起止时间》起始时间指立项研制日期,完成时间指项目研制截止日期。

二、项目简介

《项目简介》是向国内、外公开宣传、介绍本项目的资料,要求按栏目内的提要简明、扼要地介绍,同时不泄露项目的核心技术。

三、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应当按照《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申报书》规定的栏目内容及本说明的有关要求,详实、准确、全面地填写。

1、《立项背景》简明扼要地概述立项时国内外相关科学技术状况,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尚待解决的问题及立项目的。

2. 《技术内容》是全面评价推荐项目是否符合授奖条件的主要依据,该栏目应从推荐项目提出的总体思路、研究成果、科学价值、学术界公认程度、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综合比较等方面进行阐述。如页面不敷,或需要插入图表,可在第九项《详细科学技术内容》中填写。

(1)总体思路。应简要阐述针对立项目的,利用什么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来解决什么样的技术问题,创造出什么样的新成果。

(2)技术方案与创新成果。应详细阐述具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步骤,应用了哪些理论、技术和方法,在技术开发、推广及产业化过程中,攻克了哪些关键技术,在技术上有哪些创新,取得了哪些创新成果。

(3)实施效果。应简要阐述该项技术的转化程度,应用范围及推广情况。按照省科学技术奖分类。各类项目在阐述时应有所侧重。

①技术开发类项目应突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行业技术跨越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提升本地区经济的作用。

②社会公益类项目应突出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在本行业中的推广应用情况以及对促进社会科技进步的作用。

③重大工程类项目应突出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的创新、技术难度和工程复杂程度、总体技术水平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作用。

3、《主要技术创新点》是推荐项目和推荐书的核心部分,也是审查项目、处理异议的关键依据。技术创新点包括在技术思路、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上的创新,是项目详细技术内容在创新性方面的归纳与提炼,应简明、扼要地阐述。(1)每个《创新点》应独立存在,用序号分开; (2)《创新点》应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3)项目的应用效果、意义等内容不得列入。

4、《保密要点》是指申报项目的详细科学技术内容中需要保密的技术内容,省科学技术奖不受理国防安全的项目,项目中涉及保密内容不能在网上填写,须将保密内容删除后申报。

5、《与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同类技术的综合比较》,应就申报项目的总体科学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同当前的国内外最先进的同类研究和同类技术,用数据或图表方式进行全面比较,加以综合叙述,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6、《应用情况》应就申报项目的应用、推广情况及预期应用前景进行阐述。

7、《经济、社会效益情况》栏中填写的数字应以主要生产、应用单位财务部门核准的数额为基本依据,只填写在申报日前三年取得的新增直接效益。农业项目填写推广面积、增产和增收。

各栏目的计算依据,应就生产或应用该项目后产生的直接累计净增效益以及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作出简要说明,并具体列出本表所填各项效益额的计算方法和计算依据。

8、《社会效益情况表》是指申报项目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保护自然资源或生态环境;提高国防能力;保障国家和社会安全;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及健康水平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应扼要的做出说明。

四、本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表

《本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应填写获得市级或经省科技厅批准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励情况。

五、申请、获得专利情况表

《申请、获得专利情况》应包括申报项目中所含的全部申请、获得的专利情况(包括已获得的国外专利)。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此表是核实完成人是否具备获奖条件的重要依据,应按表格要求逐项填写,并按照贡献大小排序。“创造性贡献”一栏如实地写明该完成人对本项目独立做出的创造性贡献,并与《发现、发明及创新点》栏中的内容相对应。

七、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

《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是核实申报省科学技术奖主要完成单位是否具备获奖条件的重要依据,应准确无误,并在单位名称栏内加盖完成单位公章。对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项目,成果所有单位和应用单位都可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主要贡献”一栏应如实地写明该完成单位对本项目做出的主要贡献。

八、推荐单位意见

《推荐意见》由推荐单位填写,内容包括:根据项目创造性特点,科学技术水平和应用情况写明推荐理由、结论性意见及推荐等级。加盖推荐单位公章。

九、详细科学技术内容

为技术工作报告,以上传文件形式提交,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本部分内容为评价推荐项目是否符合授奖条件的主要依据。

十、附件

电子版附件,可提供30个JPG文件是网络评审的必备材料,为保证其真实性,一律要用原件扫描。顺序如下:

1.《技术评价证明及国家法律法规要求行业审批文件》指技术鉴定(评估)证书、验收报告、权威部门的检测证明及国家对相关行业有审批要求的批准文件等证明材料。如:新药、医疗器械、动植物新品种、农药、化肥、兽药、食品、通信设备、压力容器、标准等项目,必须提交相应的批准证明材料,否则不能提交评审(扫描件包括鉴定证书、验收报告首页、鉴定(验收)意见及鉴定(验收)委员名单或其他视同文件);

2. 《知识产权证明》指已授权的知识产权证明。包括:1.发明专利权;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4.植物新品种权;5.其他。《知识产权证明目录》列出的证明,对于专利法中规定不授予专利权的公益类成果需提交指定单位规范的查新结论或者相应的知识产权证明。(扫描件包括包括:《授权专利证书》、“授权发明专利说明书”的扉页等);

3.《获奖证书或专家推荐意见》; 4.《省成果登记证书》;

5.《科技查新报告》(扫描件包括:封面、查新点和查新结论等); 6.《应用证明》(扫描件包括:生产证明、效益证明、技术转让合同、使用证明等)。

第二部分 书面申报

书面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和附件两部分。

申报书:须从“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管理信息系统”中直接生成并打印,(第1至第8部分)。 详细科学技术内容。 附件:

1. 技术评价证明及国家法律法规要求行业审批文件(原件) 2. 知识产权证明(复印件)

3. 获奖证书(复印件)或推荐专家意见(原件) 4. 省成果登记证书(复印件) 5. 科技查新检索报告(原件) 6. 应用证明(原件)

7. 提供相关论文不得超过10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家项目申报流程图下一篇:国家中秋节放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