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意识教育

2024-05-14

大学生职业意识教育(精选12篇)

大学生职业意识教育 第1篇

对学生进行终身学习意识的渗透, 使学生明白除了学习别无选择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 科学技术飞速前进, 知识的更新十分迅速, 从而对人们的学习提出了更为严格和更为长期的要求。对于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学生来说,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即使是拿到了毕业证或者合格证, 也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终结, 任何个人如果以什么什么毕业而自居, 停止学习, 自我封闭, 这将是十分可悲的。这样做, 不仅不利于个人的生存, 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 从一开始就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 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对学生进行社会危机意识的渗透, 使学生具有一种生活紧迫感

现在的年轻学生, 他们多半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环境中, 过惯了随心所欲的生活, 特别是面对学习, 整天无所事事, 得过且过混日子。就算他们将来工作了, 又怎样去适应或者面对竞争激烈的人类社会?所以, 从他们入学开始, 一定要打消他们那种只要挨到毕业就万事大吉的错误认识, 使他们清楚地看到, 今非昔比——以前只要毕业了, 人人都能找到一份工作。而现在空有一张文凭, 缺乏真才实学, 那是很难有出路的。竞聘、上岗、双向选择, 已经成为教育就业的大趋势。针对这种趋势, 我们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危机意识, 使他们更加具有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意识的渗透, 使学生懂得竞争更需要合作

毫无疑问, 新的世纪将是一个到处存在机会, 到处充满竞争的时代。但是, 竞争决不是意味着残酷斗争, 你死我活。相反地, 由于竞争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且, 因为科技的高速发展, 才使生产工作流程变得更加精密化和分解化。也正是这种高度分解化使得生产流程更加要求生产者的密切合作, 团结互助。所以, 我们应当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 二十一世纪高科技的迅速发展, 呼唤人类个体都能摆脱自我中心,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和他人一起工作。

对学生进行自我角色意识的渗透, 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常情况下, 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背景不同, 这就规定了人们各自不同的行为规范和不同的角色扮演方式, 或学生, 或老师, 或子女, 或父母, 或恋人, 或夫妻。可是, 当一个人同时扮演多种角色时, 他要想获得成功,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自己在群体中所处地位的认识是否准确, 对角色行为准则的把握是否得当。同时, 也决定于一个人角色扮演的技巧运用得如何, 特别是角色认同后, 个人表现出了多少责任心和责任感。现在有些学生, 由于娇生惯养, 使他们在自我角色认同方面出现了严重障碍, 不是对父母没有孝心, 就是对朋友没有真心, 或者说对生活失去诚心……长此以往, 就会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所以, 做好职教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一定要注意对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角色意识的渗透, 使他们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

对学生进行创新思想意识的渗透, 使学生形成创造素质

职业发展教育职业意识 第2篇

确立职业意识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主要教学内容:

(1)职业意识的概念;(2)职业意识的内容; 第一节 职业和职业意识

威廉.配第是政治经济学之父,他对政治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和“劳动的社会分工”的理论,从而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的社会分工理论对于促进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分工理论的发展,各产业在专业化的条件下发展迅速,这不仅形成了不同类别的生产作业,也产生了不同的职业。

一、什么是职业?

如上所述,职业是社会进步,人类发展中不断形成的分门别类的生产作业,是劳动分工不同出现的一个概念。职业是五花八门的,只要有要求,就会有人做。简单记忆,就是“众多的社会劳动分工的名称”。

我们经常提到和使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海关、邮电、保险等等是行业,行业中不同的生产作业才是职业。不同职业虽有一些共同的职业要求,但更多的是专门的职业规范。例如“善待他人”是公民要求,是几乎所有职业做人起码的标准。而对于“顾客永远是正确的”就更适合直接面向市场的职业,如果一定要坚持“客户永远是正确的”,那只好在商业谈判时放弃所有利益。必须区别职业的特殊性。这使得不同的职业又有一方面的要求是相同的,那就是都需要有强烈的职业意识。

二、职业意识的概念

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职业意识是约定俗成、师承父传的。职业意识是用法律、法规、行业自律、规章制度、企业条文来体现的。职业意识有社会共性的,也有行业或企业相通的。它是每一个人从事你所工作的岗位的最基本,也是必须牢记和自我约束的。

职业意识首先是敬业精神。敬业就是热爱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充满激情,用极大的热情做人做事。杰克韦尔奇说“如果有那一种品质是成功者共有的,那就是他们比其他人更在乎”。真正做到完全不在乎的,除了哲学家以外,就是社会的废物,因为他们缺乏对成功的渴望,用“看的很开”的潇洒来掩饰“达到很难”的尴尬。终究是无补益于社会的。

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意自己被别人尊重和认可是每一个健康的平凡人的做好工作的最好动机。

一个肮脏的灵魂是永远无法去成就善果的,不管他伪装多高明。敬畏自己的工作,心甘情愿的做出必要的自我牺牲,把职业、工作作为生命的主要部分,进而全力以赴。敬业的要点是:“遵章守法、兢兢业业、聚精会神、想方设法”

第二节

职业意识的内容 职业意识作为多种职业要素的总和,内容是多方面的,不可能一一列举,但主要的内容一般认为包括“七种意识”。这一点和用人标准一样,不同的用人单位和个人,有不同的偏向。诸葛亮是能够称得上“知人善任”的,他有著名的七条用人之计,那就是“问之以是非以观其智,咨之以计谋以观其识,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告之以难以观其勇,醉之以酒以观其性,期之以事以观其信,临之以利以观其廉”。考虑不为不周到,但也有错用马谡,痛失街亭之过。所以七种意识之外,尚需要更多的职业修养。

一、诚信意识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一个企业、一个职业人、市场信誉是可以用价值(金钱)来度量的(信誉度)所谓名牌、品牌可以作为无形资产、产权交易就是这个道理。做一个成功者,首先要是一个信誉良好的人。简单的讲,就是言出必行,即使在兑现承诺时会造成自身一定的利益损失也在所不惜。这也是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特点。中国古代关于信守承诺的传奇很多,著名的“爱情宣言”大家也许不陌生,“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听起来就让人感动,对照自身,很多现代人难免汗颜。人们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可见对于诚实守信的渴望。

二、利他意识

市场经济开始阶段,有关于市场经济“十大关系”的讨论,其中有一种关系是“利人还是利己”,当然二者不能完全偏废。但讨论结果,有专家建议在商品的二重性特征中加如第三性特征,那就是商品的利他性。事实上,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为他人所用的价值,企业的各项利益目标能否得以实现,完全取决于顾客是否购买你的产品,所以就有了,大家都熟知一句话,“顾客是上帝”,虽然心术不正者往往把上帝作为宰上一刀的对象,他们在制定目标计划时把顾客当上帝,而在执行计划时把顾客当傻瓜。但更多的企业,特别是商家,充分认识到顾客的不可侵犯性。

顾客是商品的接受者、选择者、购买的决定者,顾客是商家的衣食父母,对待顾客的态度,实质上就是对待自己“饭碗”的态度。市场的回报是公平又残酷的。于是有了著名的营业员守则:

顾客永远是正确的

第二条、假如顾客错了,请按第一条执行

我们可以推广到一般,那就是: 第一条、努力让所有打交道的人满意

第二条、如果别人不满意,那是我们自己还不够努力。

三、团队意识(沟通合作意识)

团队与社会、整体是统一的,但有时又是矛盾的,对立的,所以要正确处理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我们研究的是在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社会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应该具备的意识。

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经营团队,是由所有员工所组成的一个利益共同体,他既由大家来维护、创造,又给每人带来了生活的经济利益与精神满足。维护团队的声誉和利益,不说诋毁团队的话,不做损害团队的事。简单地讲就是:保守团队的商业秘密,积极主动地做好团队中自己的工作,及时提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尊重和服从领导,关心与爱护同事,建立团队内部的协作,开展有效、健康的部门、同事之间的合作竞争,互为平台、互通商机、共同进步。

社会的进步,逐步形成了团队协同努力才能取得大的成就的态势。在改造自然,创新人类生存环境的实践中,工作要求在提高,成功难度在加大,对其他人的依赖在升级,团队意识必须强化,一个人不能包打天下,在团队中才能互为平台,共同进取。处理好团队成员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原则却很简单,永远莫忘“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相互的”,爱和包容是促成1+1大于2的关键。这又需要有沟通的意识和技巧,语言沟通的关键是知道想说明什么?知道想掩盖什么?怎么说?行为沟通的要义是明白各自的目标和需要,怎么做?心灵沟通的根本是观念一致、意识相通,怎么领悟?

四、自律意识

自律意识就是,分清职业与业余的不同,从而在扮演职业角色时,能够克制自己的偏好,克服自己的弱点约束自己的行为。

好逸恶劳是人之常情,但成功者之所以能克服这一弱点,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有强烈的成功欲望之外,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个问题后面还会讲到,这里稍做解释。有人把不愿意学习或者不愿意努力工作归结于没有兴趣,本身就是对自身弱者的承认,有强烈社会责任的人,是不会允许兴趣左右行为的。“当心中有远大目标时,你会把劳动当成休息”。生活有无穷的乐趣,关键是你如何看待;工作有无限的动力,重要的是你是否把它当成生命的共同体。

五、学习意识

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新的知识不断出现。每个人要想使自己有所成就,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心态、意识、不断充电、吸氧、与时俱进才能保持自己跟上时代步伐,才有可能实现人生价值,促成职业生涯的成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是很简单的,终身学习已成为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我们总是提到有些人缺乏学习的动力,缺乏主动性,除了责任意识淡漠以外,就是不理解学习的重要,找不到持久的学习原动力。其实非常明了,学习的原动力就是未来的不可知。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难题,只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大学习的力度。但是,另一方面,未来又是可以预见的,至少我们知道未来进步后的社会对知识要求更新、更多,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想以不变应万变只能是被变化的社会所淘汰。不过学习的方式未必局限于在学校学习,也不局限于学习书本知识,社会实践本身就是重要的学习之一。学校学习的特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为以后学习效率的提高创造基础条件,还有就是它是最经济的事,毕竟在时间交换之下,3年或者4年你会学到也许是前人一生的知识,用3、4年交换一生,当然经济了。

六、服务意识 与利人意识类似,服务也是对他人而言的,不过其强调的不仅仅是在提供商品和劳务时的有利他人的意识,而是包括职业选择、职业合作,甚至整个职业生涯都要具备服务意识。这就不难解释各种职业没有贵贱,只有分工的道理。服务他人特定性较强,服务社会就不一定有特指了。广义的服务是很宽泛的,甚至包括团队合作中为他人创造成功条件和机会。正如对别人的帮助,最大的不是资助他们财物,而是教会他们获取财物的本领,为他们创造获取财物的条件和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教会我们做人道理、做事技巧和能力的人要比仅仅供给你财物的人对你一生贡献更大,念及此,对这些人的感恩之心就会发自内心,推而广之,就会形成对整个人类的博爱。

七、责任意识

简单理解责任意识,就是做到位、做最好是分内的事,不需要某种刻意。刚才提到学习工作的动力中社会责任感是关键之一,上升一个高度理解,在观察问题的着眼点、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解决问题的着手点上,都存在责任意识。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是责任,成就人生、造福人民也是责任。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在社会需要的时候做出满足需要的事情,因为他们有社会责任感;为什么有的人无所事事,甚至不知道该做什么来体现价值呢?因为他们心中没有装着社会。只有把一切的努力都变为责任意识的习惯行为时,才是强烈的责任感。“立善不奖”,是一种更高的责任标准,意思是知道自己在做好事而去做了,没有必要奖励和称赞,只有到了做好事就是一种自觉的习惯,连做好事的人自己都没有什么察觉时,才是真正应该奖励和提倡人们效仿的。

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浅探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育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是人类创造新事物、新思想的内在动力,唤醒、激励和发挥人类所蕴涵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创造的前提。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地探索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虽然在众多职业教育教师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出发,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一些观点。

一、职业教育体育教育理念创新

在近半个世纪里,体育教育理念经过演化和创新,不断趋向成熟。我国第一套体育教学大纲提出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克服了单纯传授运动技术的教学思想。80年代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90年代强调体育与保健相结合;1996年体育教学大纲把“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目标。--当前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体育教学观从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发展到心理的、社会的多维体育观,体育思想也渐渐从健身体育演化为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休闲体育。这种理念的不断演化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而要在这个舞台中发挥出色,学生也必须拥有先进的体育观念。第一,学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观。传统的“体育锻炼——制造物质财富”的模式要逐渐变成“体育——身心健康——知识经济”的模式。第二,树立全面体育观。健康不仅指生理的健康,还指心理的健康。第三,树立主体体育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深化这种主体性认识,使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参加体育活动。第四,树立适度体育观。运动要适当才能当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体育观念是不断创新、发展的,这种理念也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只有经过多方面理念的创新,才能推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创新。

二、职业教育体育教育内容创新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现行的职业教育体育教学在内容上已经不能适应体育教学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对职业教育体育教育内容的创新势在必行。最新的《课程标准》只设置了学习目标和内容框架,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进行创新。首先,教师对体育内容的创新要根据《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设定适合本校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其次,教学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心理特征、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以达到教学目标。另外,对职业教育体育教学内容的创新应根据本校的师资力量、体育设施、场地条件、器材设施、学生情况等,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中专体育教师必须在以上三个依据的指导下,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培养目标从提高单一的技能水平向提高学生综合运动能力的方向拓展。教师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上,要避免因循守旧,积极创新,突破传统竞技运动项目,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只有对体育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才能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

三、职业教育体育教育方式和手段创新

1.开展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在模仿中体验和创新中专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以及相当程度的模仿能力。教师在职业教育体育教学中要遵循中专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规律,进行生动丰富的教学,迎合中专学生的身心需求。因此,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运用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提高学生的兴趣。如,把障碍接力赛改编成八路送情报;在进行篮球练习时,采用多媒体播放NBA精彩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尝试情景教学,让学生自编游戏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掌握运动技能,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

2.教师引导和鼓励创新要以人为本,教师要改变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寻找突破口,启发引导学生。创新必须突破传统方法,大胆探索。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要给予他们机会和鼓励。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还要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一种创新活动可能派生出另一种新活动,活动与活动之间可以有很多的联系,教师教会学生有关重新组合的方法,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才能进行选择组合。除了掌握重新组合方法外,中专学生还要学会重新排列和迁移提高。比如,在学习了舞蹈的基本动作要领后,学生可以把各种基本动作重新组合,创造新的舞蹈。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3.以学生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首先,新时期职业教育体育教师必须实现角色的转换,由传统的独奏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这就需要中专体育教师有顽强的意志力,不断地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体育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还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课堂教学转为重视课前准备。其次,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体,随意压制学生,忽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再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以往的职业教育体育教学往往是集体授课,强迫灌输,从而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要改变传统观念,重视学生的群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4.关于体育教学制度创新

目前影响职业教育体育创新的重要因素是不健全的中专体育教学制度,缺乏民主科学的体制就会导致管理不到位,政策贯彻不彻底。所以我们要在体制、机制上下工夫,特别是在用人机制上,完善和健全相关制度;在管理方面,要增强体育管理服务意识,借助现代科技信息手段,推进体育管理方式创新;在体育教育评价制度上,要实现多层评价,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教师评价,使学生掌握评价标准,自觉地将标准作为努力的目标和推动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不断认识自己,不断改进,努力达成目标。

大学生职业意识教育 第4篇

职业学校安全教育及学生安全意识现状

从现状看, 职业学校学生的安全意识堪忧。据介绍, 中秋节这一天, 该校所有领导和学生一起欢度中秋, 除了体现领导对学生的亲情关爱之外, 另一个原因却是防止学生在节日闯出祸来。学校领导和教师不可能天天和学生呆在一起, 学生一旦脱离监管, 事故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事实上, 该校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经常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每个班级也都开设了礼仪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教材的选配也十分到位, 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能兢兢业业, 各方面的管理也比较到位, 但为什么会出现一天发生十几起打架事件呢?这让领导和教师都难以安心。我想学生安全意识的严重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

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每况愈下, 是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从调研的情况看, 该校今年招生1500人,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在农村,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缺少基本的家庭教育。这些学生在初中时就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 如抽烟、酗酒、打架斗殴、赌博等, 到了职业学校后, 更加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给职业学校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忽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也是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职业学校都注重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 使学生到毕业时能拿到多种证书, 但却忽视教给学生自我保护、防范危险的本领。现在的职校学生, 甚至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都较为缺乏, 这些能力包括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开展社会交往、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适应环境生存、自我保护能力等等。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 但却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 阅历浅、承受能力差。因此, 出现了个别学生违法犯罪, 甚至锒铛入狱的现象, 一些本可避免的小问题最终酿成大祸。一个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如果连基本的安全知识都不懂, 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 将来很难面对成长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和考验。所以, 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 能弥补初中、小学阶段的缺憾, 帮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明辨是非, 成长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虽然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学生安全问题, 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为师生建立一个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 使学生健康成长, 但我国的学校教育没有几堂课是教学生如何应付突发灾难的。学校开设安全教育课太少, 很多学生连基本的自我防范知识也没有。

职业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

由此看来, 职业学校除了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外, 也应教给学生自我保护、防范危险的本领, 把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提到日程上来。加强安全意识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我认为, 应重点对学生进行下面几方面的安全教育。

常规安全教育学生安全教育应包括交通安全教育 (行路、骑车、乘车、乘船等) 、日常生活安全教育 (防触电、防煤气中毒、防火、家务劳动安全、饮食卫生安全等) 、活动安全教育 (运动环境和器械的安全、体育课的安全、各种体育活动和游戏的安全、人流拥挤的公共场所安全等) 、自然灾害中的自我保护教育 (水灾、火灾、暴风雨、雷电袭击、地震等自然灾害时的自救) 、社会治安教育 (处理盗窃、行骗、抢劫、挟持、绑架、黄毒等) 和意外事故处理教育 (教育学生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教师、掌握安全应急常识等) 。

防人身伤害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 学会创造”。这里, 之所以把生存排在学习、创造之前, 道理很简单: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 教育学生防人身伤害, 实际上就是要学生珍惜生命, 生命不保, 何谈教育。必须不断加深“人命关天, 安全第一”的观念和做好有效的危险防范措施。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 提高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提高生命质量。

防心理失常教育中职学校学生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 自我意识及成人感迅速增强, 表现为一种渴望独立、渴望摆脱对成人依附的特殊心理状态。他们面对学习、升学、就业和人际交往等诸多外界压力和内部矛盾时, 容易出现许多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可目前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一是课堂教学薄弱, 二是课外活动和指导太少, 三是学生自助意识和措施缺乏。若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防违法犯罪教育对有不良行为的后进生要以防违法犯罪为主要内容加强法制教育, 帮助、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网络交友安全教育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与此同时, 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 对学生的道德成长环境已构成了挑战。网上交友已成为学生交往的重要形式。在网络环境下, 部分学生的人格冲突十分明显, 网络交友安全问题也成为职校学生安全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职业学校加强安全教育的几点对策

基于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安全意识现状及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笔者就加强学校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在2005年11月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安全和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 教育部领导同志指出:“要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拿出一定的课时, 使安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和应急能力”。笔者认为, 职业学校更应把安全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 大力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尤其是生命安全教育, 通过教育, 让安全意识真正深入学生心中, 引起学生共鸣和震撼。我认为, 学生首先要对安全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 才能形成自觉的安全意识, 进而表现出安全行为。安排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时, 既要考虑职业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应接受的安全教育, 又要考虑不同年级、不同时段完成的教育内容;既要安排正规系统的课堂教学, 又要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倾向性问题安排一些教育活动, 使安全教育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安全教育平均每月安排2学时, 一个学期大约8学时, 这些时间可分别授课, 也可以相对集中授课, 使有限的时间发挥最佳的效果。在考评上, 安全教育课在期末应同其他非专业课的考查一样进行考试考评, 结果进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

加强与政法部门的合作, 深化“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该校每个班级都聘请了法制班主任, 公布法制班主任的联系电话, 他们分别来自公安 (包括派出所民警、交警) 、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法律班主任每学期来校两次, 深入到每个班级进行法制教育。这种做法在全校营造了一种创建“平安校园”的氛围。该校还通过在学校设置报警指示牌来加强校园治安情报信息收集, 并适时与当地公安机关进行信息交流, 建立联动协调机制, 加强警校合作, 确保校园平安。

以案说法,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 要善于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 (事) 件、事故, 以增强说服力和影响力。可通过开展法规及案例等专题讲座、召开现场会、开展知识竞赛、办黑板报 (宣传橱窗) 、张贴宣传画、组织观看录像、制作宣传牌、发放安全手册等方式,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班会、集体活动等, 以案说法,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从严管理, 从基层抓起, 落实责任到人学校的学生安全教育, 班级是具体实施单位。每当学校发生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的事, 或者学生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 学生最先想到的人就是班主任。可见, 班主任对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多么关键。该校的学工部主任根据多年的学生管理经验编写的《我爱职教生》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与妻子、儿子经常说的一句话:我不在家就在学校, 我不在学校, 就在去学校的路上。”扬州电视台《说法》栏目记者问他怎样解释这句话时, 他说, 职校学生的管理难度非常大, 你得时时想着他们, 防止他们有过失, 所以职校的管理人员、教师, 特别是班主任, 非常辛苦, 他们经常以校为家。可见, 学生安全教育的落实, 关键是要让全体教职员工尤其是班主任, 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心。加强学生安全教育, 应制定必要的考核指标, 实行岗位责任制, 定期进行指导、监督、考核, 保证安全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同时, 还应制定相应制度规范, 形成工作体系, 使安全教育制度化、经常化, 能在班级中开展, 能落实到学生个人。

综上所述, 学校安全工作必须警钟长鸣, 常抓不懈。校长和教师多一分责任, 学生就会多一分安全;工作中多一分细心, 学生就会多一分呵护。一方面要呼吁政府增加教育投入, 完善学校硬件设施, 创造安全合格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 要增强学校自身的责任意识, 达到“教育一个孩子, 带动一个家庭, 影响整个社会, 确保一方平安”的安全教育目的, 让学生在拥有知识的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 珍惜美好的生命, 追求快乐、成功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邓建新, 汪玉.浅谈中学生日常行为管理[J].教学与管理, 2004, (9) .

[2]童瑞.学生安全教育手册 (基础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大学生职业意识教育 第5篇

论文关键词:教学理念 创新意识 创新方法 培养目标

论文摘要:职业高中音乐教育必须在有别于中小学校现行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倡教育意识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音乐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情感的视角,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融情感化与审美化为一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论文关键词:教学理念 创新意识 创新方法 培养目标

一、当代音乐教学理念

我国站在音乐学科本体这个角度,按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将音乐教育课程定义为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等等在内的各种范畴的总和。我国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这个定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各方面的展开研究的,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彻头彻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融会了多年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研究和总结的新理论、新成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的礼仪及符合审美规范的仪表、姿态、举止等应恰到好处,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给予学生优雅感,另一方面,教师亲切真诚的问候,简洁而具有启发性的谈话,激励性的话语,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精巧规范的乐谱,自信、幽默、真诚的气质,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童心未泯、兴趣广泛的心理品质,以及学识基础,都会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产生音乐审美的渴望。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指时间上的“新”,更是指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实施方式

二、开展音乐教育的切入点要创新

我们都已经意识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当作知识的承载体。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输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增大课堂容量,于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几乎成了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反映在音乐教学上,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知识,要求学生背诵大量音乐家的生辰年月、代表作品等等。无疑,这种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客体的做法,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有许多音乐课堂里教师们正在尝试角色的转换,比如有的音乐教师一改过去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做法,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围坐在一起,甚至也像小孩一样戴着头饰与学生一起唱唱、跳跳,把个音乐课上得生动活泼、轻轻松松。

三、新课程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首先,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唱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生动的思想内涵。在普通高职的合唱教学训练中,教师首先抓好课堂上视唱练耳、节奏等各种基本功的训练,为合唱教学提供先决条件。在合唱教学的训练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合唱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表现如诗如画的意境或史诗般的气魄,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多声部丰富美妙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其次,利用电脑音乐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电脑音乐系统进入音乐教学领域必将对现行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大学生职业意识教育 第6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认可度 对策研究

一、项目论文有关概念界定及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职业忠诚是对事业的献身精神和忠诚意识,是对职业追求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每位工作者都应具备的一种品质。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社会结构与教育的关系、社会化过程与教育的关系、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

高职学生忠诚意识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频繁向行业外流动,毕业生对本行业的忠诚度不高,行业的健康发展呼吁人们对工作的专注,对职业的忠诚。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言:职业教育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因此,从社会大环境进行深层次分析,从高职教育功能、个体社会化过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不同角度,运用高职教育最新理念,摸索高职教育发展规律,成为项目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

高职学生职业忠诚意识培育有利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高职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发展要明确定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高职人才的职业忠诚意识直接关系到该目标能否实现。

高职学生职业忠诚意识培育有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课题研究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认识,有利于高职专业内涵建设。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以新一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契机,面临着发展机遇和挑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增强高职学院的竞争优势,才能良性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寻找突破口。

高职学生职业忠诚意识培育有益于高职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课题研究有利于探索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就业,创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钥匙。课题研究力求使学生学会在经济社会建设各级各类人才中准确定位,设计好自己的“成长路线图”,提高自身终身学习能力。

二、高职学生职场忠诚度跟踪调查与问题提出

项目组成员对多届高职学生职业忠诚意识现状进行了调查,多院校联合、多专业渗透,从2012年5月课题研究视角的选择到2014年6月,共两年多时间,多次进行调研,调查分为几个阶段,进行跟踪动态研究。调查的对象是淮安大学城高校在校学生,分别是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另外还委托其他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分析它们的一些样本和数据。

在校学生调查:比较入学至顶岗实习阶段的专业认同感、专业熟知度;毕业前职业态度、择业意向和求职行为。毕业学生调查:通过就业后1到3年内就业学生在岗和离岗情况,分析影响其职业行为、择业行业的各种响因素。用人单位调查:探讨劳动力市场发展情况、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规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融合模式等。通过几个阶段跟踪调查,分别分析专业认知度、专业认同感、职场忠诚意识等每个阶段特点和彼此之间的联系。

在近两年跟踪调查中,其中有两个角度值得我们特别思考,如下图:

总体来说,在毕业后初次就业中,专业对口率都达不到90%,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不认同自己的所学专业、嫌工资待遇低、岗位能力达不到职场要求等。

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三年内大多有几次跳槽工作经历,行业流失率非常突出。(见下图)

还要指出的是:在分析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中迫切感觉到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忠诚意识、职业认同感等职业精神内涵要求非常重视。现代企业选拔人才在重视专业技能的同时,更看重被招聘者实现企业工作目标的愿望和动机。

三、高职学生职业忠诚意识问题的解析

高职学生特别是毕业生职业忠诚问题“倒逼”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深层次思考,通过调查问卷、电话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项目组认为其原因主要有:

高职学生三年内工作变动情况

1.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存在着一种“功利化”倾向,把职业教育看成纯粹是为“职业”而举办的“教育”,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高职教育的功能就会越来越窄,学生的适应性就会越来越差、越来越不受企业欢迎。特别是就业指导还存在方向性偏差,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为学生寻找就业“门路”上,局限于就业前应试技巧的训练,关注于短时的就业,对学生整体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生涯等方面的培养还不够。

2.社会环境:“人有信则立,事有信则成”,信与被信的评价标准都是忠诚,诚信缺失、不讲信用等现象已经从社会向大学延伸。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在于使各种知识通过人才这个载体为社会所用,而部分高职毕业生进入社会选择职业后,持续从事一份工作的周期越来越短,这不仅不利于社会各用人单位的凝聚与发展,也不利于大学毕业生的资本和经验积累。

3.家庭因素:当前高职学生都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基本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家长过分溺爱,甚至抱着陈旧的择业观念纵容子女逃避就业的行为。顶岗实习期间或毕业就业后,一旦孩子以各种借口离岗,很多家长是站在孩子一方默许,有了家长的支持,学生就更坦然以各种理由离开岗位。

4.学生个体:调查发现,部分高职生对就业单位的规模、地点、薪酬、福利、企业环境、企业文化、发展空间等诸多方面期望较高,自身能力却相对不足,缺乏基本的合作、敬业、创新等工作信念和能力。职业定位不准、就业心态不稳、职业志趣不明、专业自我提升后劲不足,遇到困难和挫折首先想到的是放弃和逃避,于是社会担当,诚信也就跟着淡化。endprint

四、教育社会学视野下高职学生职业忠诚意识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教育社会学视野,我们主要从几个维度论述高职学生忠诚职业忠诚意识提升:高职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高职教育与社会化过程的关系;学校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学校自身的结构和组织。

1.学校应如何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

针对高职学生入校前对自己所学专业了解的盲点,学校应在入学教育的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介绍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区域经济特点、面向的职业岗位等各方面的讲解,尽早让大学生了解专业、认同专业。

2.专业教师应平时强化学生职业忠诚意识培育

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与学习热忱是形成和建立专业认同感的前提和基础。专业教师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此次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是因为喜欢授课教师而对其讲授的课程产生兴趣,从而更加有专业认同感。因此,要不断强化教师的职业思想,让教师将职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探索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的高低成为考核教师的一项机制。

3.科学指导职业规划,为就业指导教育正本清源

应理性看到,现阶段大部分高职学生是由于受高考成绩的限制,上高职院校是他们一种无奈的选择,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产生的失落感,专业认同感较低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高职学生自身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著名学者周国平说过:“你做一项工作,只是为了谋生,这项工作就只是你的职业,你做一项工作,只是因为喜欢,并不在乎它能否带来利益,这项工作就是你的事业。”

4.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通过强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让学生体验行业不同岗位特征和工作过程,体验不同企业的风格和文化,在直观全面认识行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忠诚。在校期间,可以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进行行业发展、专业前沿技术、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的讲座;请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进行成长轨迹、职业特征等方面的介绍。特别要指出的是:用人单位也要做到诚实守信,不断完善人才选拔机制,打通人才晋升渠道。

5.加强家庭与学校沟通,树立正确的家庭职业观

调查中发现,家庭特别是父母在学生的择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成长并不是学校单方面可以完成的任务,学校应摸索适合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渠道,如召开家长座谈会、组织家长参观校企合作企业、参加学校表彰优秀大会等,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认识到行业、专业有着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纠正有些家长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偏差,共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育学生的职业忠诚意识。

6.对学生进行诚信渲染,全方位多角度强化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学校应将职业忠诚意识教育、责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不仅仅是看学生专业能力,而是更看重他的职业素养,如敬业精神、责任心、诚信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职场精神内涵如诚信品质、责任意识、集体主义荣誉感等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就会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凌丽琴.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忠诚度的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2]厉丹鸿,袁红清.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影响因素[J].经营与管理,2011(5):105-107.

[3]糜莉.浅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1(6).

[4] 于建业.浅谈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职业忠诚度的养成[J].淮海工学院学院,2013(12).

[5]陈燕.高职学生专业认同感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7).endprint

四、教育社会学视野下高职学生职业忠诚意识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教育社会学视野,我们主要从几个维度论述高职学生忠诚职业忠诚意识提升:高职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高职教育与社会化过程的关系;学校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学校自身的结构和组织。

1.学校应如何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

针对高职学生入校前对自己所学专业了解的盲点,学校应在入学教育的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介绍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区域经济特点、面向的职业岗位等各方面的讲解,尽早让大学生了解专业、认同专业。

2.专业教师应平时强化学生职业忠诚意识培育

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与学习热忱是形成和建立专业认同感的前提和基础。专业教师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此次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是因为喜欢授课教师而对其讲授的课程产生兴趣,从而更加有专业认同感。因此,要不断强化教师的职业思想,让教师将职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探索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的高低成为考核教师的一项机制。

3.科学指导职业规划,为就业指导教育正本清源

应理性看到,现阶段大部分高职学生是由于受高考成绩的限制,上高职院校是他们一种无奈的选择,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产生的失落感,专业认同感较低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高职学生自身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著名学者周国平说过:“你做一项工作,只是为了谋生,这项工作就只是你的职业,你做一项工作,只是因为喜欢,并不在乎它能否带来利益,这项工作就是你的事业。”

4.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通过强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让学生体验行业不同岗位特征和工作过程,体验不同企业的风格和文化,在直观全面认识行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忠诚。在校期间,可以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进行行业发展、专业前沿技术、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的讲座;请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进行成长轨迹、职业特征等方面的介绍。特别要指出的是:用人单位也要做到诚实守信,不断完善人才选拔机制,打通人才晋升渠道。

5.加强家庭与学校沟通,树立正确的家庭职业观

调查中发现,家庭特别是父母在学生的择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成长并不是学校单方面可以完成的任务,学校应摸索适合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渠道,如召开家长座谈会、组织家长参观校企合作企业、参加学校表彰优秀大会等,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认识到行业、专业有着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纠正有些家长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偏差,共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育学生的职业忠诚意识。

6.对学生进行诚信渲染,全方位多角度强化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学校应将职业忠诚意识教育、责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不仅仅是看学生专业能力,而是更看重他的职业素养,如敬业精神、责任心、诚信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职场精神内涵如诚信品质、责任意识、集体主义荣誉感等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就会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凌丽琴.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忠诚度的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2]厉丹鸿,袁红清.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影响因素[J].经营与管理,2011(5):105-107.

[3]糜莉.浅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1(6).

[4] 于建业.浅谈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职业忠诚度的养成[J].淮海工学院学院,2013(12).

[5]陈燕.高职学生专业认同感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7).endprint

四、教育社会学视野下高职学生职业忠诚意识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教育社会学视野,我们主要从几个维度论述高职学生忠诚职业忠诚意识提升:高职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高职教育与社会化过程的关系;学校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学校自身的结构和组织。

1.学校应如何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

针对高职学生入校前对自己所学专业了解的盲点,学校应在入学教育的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介绍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区域经济特点、面向的职业岗位等各方面的讲解,尽早让大学生了解专业、认同专业。

2.专业教师应平时强化学生职业忠诚意识培育

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与学习热忱是形成和建立专业认同感的前提和基础。专业教师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此次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是因为喜欢授课教师而对其讲授的课程产生兴趣,从而更加有专业认同感。因此,要不断强化教师的职业思想,让教师将职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探索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的高低成为考核教师的一项机制。

3.科学指导职业规划,为就业指导教育正本清源

应理性看到,现阶段大部分高职学生是由于受高考成绩的限制,上高职院校是他们一种无奈的选择,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产生的失落感,专业认同感较低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高职学生自身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著名学者周国平说过:“你做一项工作,只是为了谋生,这项工作就只是你的职业,你做一项工作,只是因为喜欢,并不在乎它能否带来利益,这项工作就是你的事业。”

4.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通过强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让学生体验行业不同岗位特征和工作过程,体验不同企业的风格和文化,在直观全面认识行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忠诚。在校期间,可以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进行行业发展、专业前沿技术、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的讲座;请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进行成长轨迹、职业特征等方面的介绍。特别要指出的是:用人单位也要做到诚实守信,不断完善人才选拔机制,打通人才晋升渠道。

5.加强家庭与学校沟通,树立正确的家庭职业观

调查中发现,家庭特别是父母在学生的择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成长并不是学校单方面可以完成的任务,学校应摸索适合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渠道,如召开家长座谈会、组织家长参观校企合作企业、参加学校表彰优秀大会等,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认识到行业、专业有着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纠正有些家长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偏差,共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育学生的职业忠诚意识。

6.对学生进行诚信渲染,全方位多角度强化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学校应将职业忠诚意识教育、责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不仅仅是看学生专业能力,而是更看重他的职业素养,如敬业精神、责任心、诚信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职场精神内涵如诚信品质、责任意识、集体主义荣誉感等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就会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凌丽琴.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忠诚度的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2]厉丹鸿,袁红清.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影响因素[J].经营与管理,2011(5):105-107.

[3]糜莉.浅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1(6).

[4] 于建业.浅谈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职业忠诚度的养成[J].淮海工学院学院,2013(12).

大学生职业意识教育 第7篇

一、核心概念的诠释

(一) 轨道交通行业的职业意识

根据《国外心理学家论青年职业意识之形成》一文中描述:所谓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职业的认识、意向以及对职业所持的主要观点。职业意识的形成不是突然的, 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幻想到现实、由模糊到清晰、由摇摆到稳定、由远至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然而, 轨道交通行业作为特殊行业, 它需要的职业意识也是区别于一般的职业意识。根据轨道交通行业的特殊性, 我们把它分为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服务客户意识、细节意识、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学习意识。

(二) 实用性体育

根据翁惠根的研究观点对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是的界定是:以学生目前所学专业、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需求的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 以培养和完善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体能、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职业特殊身体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为教学目标而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轨道交通行业的职业院校体育教育如何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服务,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是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必须在普通高校体育的基础上, 在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是在这基础上专门结合轨道交通职业工作特点而建设的, 与职业岗位知识、素质及技能相关的课程, 突出职业性的高职体育教学的体育运动。

二、职业实用性体育在轨道交通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培养中的作用

(一) 职业实用性体育对责任意识的培养

对任何一位公民来说, 权利可以放弃, 但是责任和义务不能放弃, 对于即将步入职场的“准职业人”更是如此。一方面, 承担自己的责任, 不能让自己的责任成为别人的负担, 影响整个团队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不能以此推卸责任, 筑起责任划分的堤坝, 对于责任交叉和责任空当置若罔闻, 毫不关心。轨道交通行业的工作人员责任非常重大, 因为轨道交通行业是对千千万万的群众负责, 如果由于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 出现任何一起交通事故, 所面临的损失是无法计算的。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较其他理论课程教学更为直接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 在团体作战的体育运动项目中, 任何一名学生都要扮演一个较色, 例如, 足球比赛, 学生都会有一个自己的位置, 无论是前场的, 中场的, 还是后场的学生都要对自己的角色负责, 对其他队友负责, 一场团体比赛, 也是一场团队合作, 这个团队是临时组建的, 学生的角色扮演随时变化, 但是有一样不会变化的就是责任, 有了较强的责任感就会提高整个团队的效率, 为球队赢得比赛。因此, 体育运动过程中, 随时都在对责任意识的培养, 这种培养是终生的, 也是潜移默化的。

(二)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对安全意识的培养

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化大城市广泛采用的一种安全、快速、舒适、无污染而运量大的有轨运输方式。每天输送的人员非常的庞大, 行车安全不但关系到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正常运作, 而且关系到广大乘客的生命、国家财产的安全, 所以安全是城市轨道交通的生命线和效益线。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职业化员工, 应该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不仅锻炼学生的安全意识,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防范安全的手段。轨道交通行业所工作的环境是人流量较大的工作场所, 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 最近由于暴恐事件的时有发生, 给在轨道交通行业工作的职工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 在直接面对危险的时候是否有应对的勇气和应变的能力, 这就靠自身平时的积累和锻炼。体育运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应对的体育项目, 短跑可以锻炼学生跑动的速度。跆拳道、武术等对抗性项目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应对暴恐事件的心智, 而且还能有自救、救人、甚至制暴的能力。

(三)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对服务、客户意识的影响

服务意识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与一切企业利益相关的人或企业的交往中所体现的为其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 即自觉主动地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 它发自服务人员的内心。轨道交通行业一些工作性质也是属于服务的类型, 例如:买票、检票人员, 乘务人员, 站台工作人员, 安保人员等。服务无止境, 树立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品牌需要所有员工优质的服务, 不仅靠的是先进的技术, 而且还需要高标准的质量、贴心的服务, 这样轨道交通行业也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企业的发展。

实用性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形体礼仪教育非常适合轨道交通行业直接面对顾客的学生, 例如, 轨道交通乘务班、轨道交通运营班等学生, 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大了对学生的形体训练, 塑造完美的体型, 提升学生的气质, 女学生有着亲和力的笑容, 男学生有着阳刚坚毅的气质, 都是实用性体育教育中形体礼仪教育的课程之一, 也是其他专业课程所不能代替的。

(四)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对细节意识的培养

“千丈之堤, 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 以突隙之烟焚”。“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 无以成江海”。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成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对待小事、对待细节的处理方式往往也反映了一个人工作的态度。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项目, 都不是看看就会的运动, 不去亲身实践, 不去练习运动技巧, 是不会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和魅力。要想把运动做好, 就要注重细节的提升, 同样是篮球、足球都会玩, 但是有的人玩不好,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细节, 运动项目的细节很重要, 运动技巧需要细节。在对抗过程中, 对手的细微变化就会暴露战术的指向, 处理好细节就会把任何运动项目玩得很好。这种锻炼学生细节的观察, 细节的处理是锻炼学生走向成功的基石。

(五)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对协作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 首先是从学生团队进入一个新的职场团队, 每一位职业人都在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个人的成功必须依赖团队的协作。单兵作战在当今社会是不可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在团队的协作过程中, 需要培养自身的人脉资源, 努力构筑自身职业发展平台的基础, 学会与人协作是职业人的必修课。

实用性体育教育使团队协作加强, 这在体育运动过程中随处可见, 也是最为常见的运动方式。通过体育教学中,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不仅使学生达到了强身健体、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还使学生的沟通能力增强、与人交往能力提升、主动并乐于与人合作、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团队协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信任感、自信感、去除羞涩感、孤僻感, 满足了社交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尊需要、团队合作中的价值, 从“准职业人”迅速转换成职场人。

(六)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对竞争意识的培养

竞争意识, 是一种提高自身素质、激发自我潜能的动机形式, 在这种竞争的环境中, 个人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与别人展开竞争, 通过竞争能够锻炼人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心理素质。有竞争意识的员工, 才会有斗志, 才能奋发图强, 实现自己的理想。竞争是不甘落后, 追求卓越的表现形式;竞争, 使个人完善, 使群体上进, 使社会发展。作为轨道交通行业的企业员工, 必须懂得入职竞争、岗位竞争、服务竞争, 生存的竞争压力无处不在, 其实, 发展的竞争也是无处不有的。

竞争需要良性循环, 需要有竞争的原则, 不能是嫉妒、打压等一些非正常竞争手段。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可以对竞争的原则进行约束培养, 实用性体育教育可以锻炼三大竞争原则:公平竞争的原则、目标递升的原则、竞争与合作的原则。首先, 要选择合适的竞争对象, 选择过低的竞争对象对自身的提高不仅没有好处, 还使自己进入到自我满足的误区。其次, 保持竞争的自信心和持久性, 这个非常重要, 那种好高骛远的竞争方式不仅打击竞争的自信, 而且竞争也不能保持长久, 必须要循序渐进。最后, 竞争、提高永远离不开合作, 汲取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才能成为竞争的强者。

(七)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对学习意识的培养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 是知识日异月新的时代, 不学习就意味着退步, 学习的意识培养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既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还要学会学习的方式方法, 才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不至于成为流沙, 被时代的洪流所抛弃。现如今, 我国轨道交通行业飞速的发展, 学生进入企业需要的知识是前所未有的, 这需要其增加新的学习知识的方法, —不会就要问。不耻下问, 远自孔夫子以来就是我们的美德, 无需担心其他员工会讥笑你。

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如果仅仅靠教师教的一些锻炼方式方法是不行的。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课外锻炼是学生真正的锻炼课堂, 体育运动的原理是相通的, 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教会学生运动的原理、锻炼的原则, 让学生自己制定锻炼的方式方法, 这样学生脱离了课堂教学依然也能进行身体锻炼, 并且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运动处方、锻炼标准、运动方式方法, 为终身体育运动打下基础。这种学习意识培养使学生受益终生, 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审视的能力。

三、总结

无论是轨道交通行业, 还是其他行业, 职业意识是企业发展, 职工进步的源泉。意识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行为, 意识是行为的本源, 做任何事情, 如果意识得不到改变, 那么行为就很难得到改变。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能结合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在学生职业意识培养中的重要性, 增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竞争优势, 使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单复.国外心理学家论青年职业意识之形成[J].当代青年研究, 1994, (02) .

[2]骆伟, 翁惠根.浙江省高职院校“准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趋向性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0 (10) :104-108.

[2]陈勇.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若干概念界定与教学设计[J].浙江体育科学, 2010, 11 (32) .

大学生职业意识教育 第8篇

那么, 职业技工学校怎样才能走出人才供需矛盾的困境呢?我认为我们作为职业教育者除了要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不断的改革创新, 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和自身能力性, 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 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是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 鼓励学生大胆创业, 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白手起家”, 变自己去求“饭碗”为为他人提供“饭碗”。这不仅能减轻政府的就业压力, 而且还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职业学校应如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呢?

一、优化专业设置, 增加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把一些过时懂得过窄的专业该撤掉的撤掉, 该增加的增加, 社会上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 我们就设置什么专业。使专业多样化, 学生多能化。专业设置要面向市场, 培养“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重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

在教学中必须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 突出职业岗位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教学和市场的联系、理论也实践的联系, 强调学生个性发展, 注重自身能动性的培养, 引导学生学会求异思维, 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新颖科学的独特见解, 能创造性的分析和解决本专业中遇到的问题。就是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中也明确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 高等教育应关心培养创造技能和主动精神, 毕业生不再是求职者, 首先将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三、教学内容创新、改革课程, 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

实施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必须通过教学和课程这个核心来实现。作为创业教育的重心, 教学创新和课程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生存价值和发展空间。创业教育要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方面。专业能力要求有合理的职能结构, 强调能力的应用性、针对性;方法能力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社会能力要求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待人接物的交际能力, 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规范性。在教学创新和课程改革中, 要培养学生这三种能力, 必须着眼人文科学, 包括政治、文学、法律、社会学、心理学等有关知识, 与职业技能的交叉渗透, 注重突现人文理性价值的综合素质教育, 为学生营造一个企业氛围, 培养创业意识, 激励创业精神。

试论基础教育中职业意识的渗透 第9篇

1.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指学前教育和普通初等、中等教育。初等教育 (小学) 为六年制;中等教育分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 通常各为三年。另外有少数把小学和初中合并在一起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本文中所论及的基础教育, 是指在我国当前国民教育体系下的普通中等教育, 特别是普通中等教育中的初级中学阶段教育。

2.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 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 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是约定俗成的, 是用法律、法规、行业自律、规章制度、企业条文来体现的。它具有社会共性, 也是行业或企业相通的, 是每一个人必须牢记和自我约束的。

本文中所指的职业意识, 是指对社会职业、职业教育、就业观念等具体对象的认识和反映。

3.渗透

本文中所指的渗透是其在社会教育领域的引申性应用, 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 (初级中学阶段) 采取适宜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引导, 使其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活动过程。

二、问题的提出

在基础教育的使命方面, 长期以来我们仅仅只考虑到基础教育承担着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生源, 而没有考虑到基础教育对于整个民族素质提升以及对个人发展与生存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和意义。这不仅导致了我们对基础教育功能定位的狭隘化、片面化, 更直接导致了现实中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精英化取向。其直接社会影响, 即形成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认识结果。

笔者认为, 在基础教育中渗透职业意识不仅有理论上的必要性, 更有实践上的紧迫性。下面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来论述在基础教育中进行职业意识渗透的必要性。

(一) 理论层面

1. 法律法规角度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四条:“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面向全体学生, 教书育人, 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章第十六条:“普通中学可以因地制宜地开设职业教育的课程, 或者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有: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 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遵守规章制度, 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 履行教师聘约, 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 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 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4)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发展基础教育, 必须继续改善办学条件, 逐步实现标准化。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

如上所述, 这些法律法规所做的规定倾向于全局性、指导性, 缺乏实践性、操作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极易被弱化。

2. 教育科学研究角度

经过比对筛选两年内本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笔者发现能够将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共同放到一个平台上, 阐述双方相互关系的教育教学科研课题, 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都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者相互之间本来是应该有一定联系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 在我们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 这二者却是泾渭分明、各自为阵, 大多数是在各自的领域谈自己的话题。即便有所谓的“立交桥”说法, 但也仅限于理论的立论层次。

(二) 实践层面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阶段, 由于种种原因, 在不同身份的群体之中, 存在诸多不相适宜的现象:

学校领导形而上唯成绩论, 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迫于各方面的压力, 比如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社会舆论等等, 只能一心用在如何提高学生分数的教学工作上, 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学生无独立思想, 任由学校、家长左右其出路。是升学还是打工, 全凭大人一句话。

三、措施对策

(一) 理论层面

1. 法律法规

注重立法工作。为了满足不同阶层的受教需求, 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加以规范约束, 从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同时, 建立劳动就业准入机制, 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行业企业等相关部门单位提出明确的职责要求, 使之具备一定的可执行性。明确相应的惩罚措施, 做到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议修订并完善《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 将中等职业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使之制度化, 形成一种体制, 更加凸显法律条文的权威性与可操作性。

2. 教育科研

扩大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视阈, 打破行业部门的藩篱, 关注国家现行教育体系的整体性, 顾全大局, 放眼社会。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这涉及由基础教育方输送什么样的人进入到职业教育方的关键问题。经常提及职业教育要把好“两个口”, 即“出口”和“入口”。只有出口畅, 才能入口旺。但是, 在现实当中, 人们往往只看到职业教育的出口而忽视其入口。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质量的优劣,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入口, 即基础教育, 特别是初中后教育阶段输送到职业学校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素质的高低。

就这个意义而言, 基础教育能否做到与中等职业教育的顺利对接, 事关双方的切身利益。而在基础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渗透, 则可打消学生的顾虑, 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对接问题。就目前而言, “建立由基础教育 (特别是初中后教育) 到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机制”这一研究领域还是大有作为的, 尤其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 显得更为突出。

(二) 实践层面

目前, 基础教育大部分还是围绕着升学展开的, 谈不上进行有关的职业意识渗透教育。人们对人才成长有片面的认识, 把考试得高分, 上高中、上大学当作成才唯一的途径, 只把高级专门人才看作是人才。实际上, 社会大量需要的、训练有素的中级人才和适应高科技产业的劳动者也是很有出息的人才, 职业学校便是培养这种人才的很好的摇篮。

1. 加强舆论宣传

在基础教育中渗透职业意识是一种新事物, 牵涉到学生、家长、教师、政府和社会等方方面面, 必然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阻力。能否成功, 关键取决于政府、学校和社会能否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因此, 要搞好这项工作, 当务之急是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造舆论, 宣传在基础教育中渗透职业意识的目的和意义, 使社会各方面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 必须端正教育内部以及社会各界的教育质量观, 打破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把升学率和考试分数当作检验、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的传统, 树立全面发展的新观念。

2. 改造教材体系

在基础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意识, 势必涉及职业教育的实质问题, 即实施职业教育的教材问题。教材建设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解决:一是文化课中渗透职教知识点, 要求教师将教材中与职业教育相关的知识点挖掘、归纳、整理, 在讲授文化课时有意识地贯穿其中;二是新增职教内容, 结合当地实际, 组织人力编写乡土教材;三是根据“3+1”模式, 有选择地利用其他地区的教材。

3. 注重师资培养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顺利实施基础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意识的关键问题。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有四条:一是通过培训教育、引导教师树立职教意识, 热悉职教政策, 掌握职教动态, 了解职教信息, 以便尽快适应“渗透”教学;二是鼓励现有教师边教边学, 自我提高, 掌握相近专业知识, 实现一专多能;三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做法, 选送部分教师到高职院校进修, 培养职教专业教师;四是在社会其他部门选聘部分热爱职业教育、专业知识丰富、生产技能较高的专业人员来校任教。

4. 强化基地建设

职业意识之中所涉及的职业教育最大特点是技能训练, 而基础教育阶段实训基地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技能训练的提高。因此, 在基础教育中, 重视基地的建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社会角度看, 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职业意识渗透, 发展职业教育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是面向大众的教育类型。现在, 职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工人、农民家庭及社会低收入家庭。面对这些来自普通家庭, 最终也将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孩子, 若能给他们以职业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就能提高他们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进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谐。

四、结束语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 基础教育处于主流地位。相对而言, 职业教育则处于弱势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 职业教育是一种弱势教育。从而导致其在主流社会中话语权的缺失。我们欣慰地看到,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就教育问题强调要“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

我们关注职业教育, 不仅要关注其作为一种教育现象的社会独立性, 更要关注其与教育体系中其他诸教育, 尤其是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整个教育体系的协调发展, 从而在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智力支持和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安徽省中华职教社调查组.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调查报告[R].http://www.edu.cn.2002年1月25日

大学生职业意识教育 第10篇

一、警察职业意识的概念剖析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意识是人脑机能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其可以控制、支配、指导人们的行动。[1]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的认识、评价和情感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 是支配和调控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中枢神经。警察职业意识是众多职业意识中的一种, 相较于其他职业意识, 其具有更高的要求, 职业意识是公安民警对所从事的工作和担任的角色的一种觉知状态, 是对警察职业的性质、职能、作用乃至全部警务工作的主观反映, 支配和调控着公安民警的言行。[2]警察职业意识随着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有所变化, 不同的人对警察角色的觉知状态也会不一样。所以, 警察职业意识是社会化与个体化的统一。

(二) 警察职业意识的内容

按照警察职业意识所反映的对警察的不同要求, 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思维约束意义上的职业意识, 此类意识本身约束警察的思维观念, 使其保持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的思想先进性, 典型的思维约束意义上的职业意识包含政治意识、群众意识、奉献意识。政治意识是警察职业意识的核心, 其有以下几点基本内涵:第一, 坚强的党性。第二, 政治上的敏锐性。第三, 服务党的中心工作的自觉性。[3]群众意识是警务工作的优良传统在警察头脑中的反映。警察的性质决定了人民利益、群众满意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切实关注和重视民生, 相信和依靠群众, 尊重和保障人权, 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是群众意识在公安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奉献意识体现了警察职业的社会性。爱岗敬业、不计得失、不怕牺牲、服务社会是其基本内涵。[4]它要求人民警察在本职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忠于职守, 在国家和人民危急、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 坦然应对高压力、高风险的职业挑战。

2. 行为约束意义上的职业意识, 此类职业意识约束警察的职业行为。

在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及依法治国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 警察的依法行政是重要的环节, 具体要求警察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一致。典型的行为约束意义上的职业意识包含法律意识、纪律意识、责任意识。

法律意识体现着警务活动的本质特征, 是指警察对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5]知法懂法守法、理性公正规范执法是警察法律意识的基本内涵。警察的法律意识首先应该是热爱和崇尚法律, 从而产生学习更多法律知识的动力。其次是有坚定的法律信仰, 坚信法律能够帮助其完成预防打击犯罪,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使命。再次是法律意识必须还要以扎实、丰富、系统的法律知识为依托。纪律意识体现着警察职业的约束性, 是人民警察忠诚、敬业、富有团队精神的基础。其基本内涵是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纪律严明、服从命令、严格执法。纪律意识要求人民警察必须自觉遵守法律以及有关禁令等, 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强化自律观念。[6]责任意识, 就是要求警察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和法律负责。做到自尊、自信、自强, 为人民服务, 恪尽职守, 维护集体的荣誉, 严格执法, 为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作出自己的贡献。[7]

(三) 培养警察职业意识的意义

警察职业意识体现了警察自身的职业价值取向和主观偏好, 决定了一名警察在工作时的态度、方法和成效, 对其言行举止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只有先意识到自己是干什么的, 才可能明白应该干什么、怎么干。警察职业意识对于公安工作也至关重要, 对公安队伍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警察职业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公安院校教育的全过程, 在帮助警院学生顺利完成角色的过渡与转换, 成为优秀、称职的人民警察方面意义重大。公安院校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警察这一职业的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 强化学生对警察职业规范的认同感, 使其从警后能够自觉坚定地履行各项警察义务与职责, 在面对工作问题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二、公安院校教育对警察职业意识的影响

几十年来, 在培养具有警察职业意识的公安人才方面, 公安院校教育贡献显著。作为培养合格警察的重要基地, 公安院校肩负着把一个个普通、稚嫩的大学新生转变为一个个能适应公安工作、严格执法、富有奉献精神的警察的重任。因此, 公安院校必须强化警察职业意识的培养, 这直接关系到公安事业发展、队伍建设的成败和社会责任的落实。

近些年, 大部分公安院校学生经过系统的教育培养, 在实习、见习以及各类执勤安保任务中表现出色, 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社会的认可, 公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也广受公安机关的欢迎与好评。他们普遍认为, 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警察职业意识强, 综合素质高, 为什么会有如此良好的反响呢?据统计, 从公安院校毕业的学生, 进入公安队伍的人才流失率也远低于普通院校学生, 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反差呢?实践证明, 经过四年的全日制正规化的教育, 学生在公安院校的独特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 公安大学生的警察职业意识会得到实质性的内化养成, 逐步形成良好的自觉意识, 其职业素养、忠诚奉献的精神等都会随之增强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为事业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8]

三、公安院校学生警察职业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因公安院校教育具有职业化教育的特殊性, 所以经公安院校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警察职业意识应该是显著而强烈的。然而调查表明, 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相比, 公安院校学生的职业意识只是相对较明显, 整体效果并不够突出, 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 入警动机不明确, 甚至持有错误动机

学生报考公安院校的动机多种多样, 主要表现为父母期望、职业稳定性、社会地位、社会舆论、影视剧影响等几个方面。公安院校学生的入警动机就是他们最初的警察职业意识, 反映了他们对警察这一职业的最初认识, 这样的警察职业意识一旦形成, 将影响着从警者在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以及在今后公安工作中的执法行为和执法水平。

课题组针对目前警校生的入警动机进行抽样调查, 样本涉及华东地区多所警察职业学院在校学生, 汇总整理后得出如下结论:在警校生中有一部分对公安工作充满热爱和兴趣 (占比15.6%) (1) , 立志保卫国家安全, 实现自己的理想, 赢得社会的尊重;有部分认为警察享有一定的特权, 甚至可以用来谋取私利 (占比6.4%) ;更大的一部分 (占比59.2%) 警校生对警察这一职业的认识片面化、肤浅化, 认为公安院校毕业即分配, 可以跳过万人过独木桥的公务员考试, 而且是“铁饭碗”, 收入稳定, 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还有部分 (占比18.9%) 仅仅是出于父母期望而选择警察职业等。不明确的入警动机则经不起考验, 容易被诱惑, 错误的入警动机会令学生不遵守学校纪律, 不思进取, 过分注重个人利益, 正式从警后的表现不容乐观。在目前社会就业压力巨大的严峻形势下, 有的学生考上其他院校都不去, 而是通过留档、重读等办法, 坚决要当一名人民警察。他们看似有立志于从警的远大理想, 可实际上, 他们的动机多出于渴望稳定的职业与收入, 而不是坚持人生的理想, 警察的神圣使命和社会责任感更无从谈起。

(二) 个人价值取向偏离正轨

目前, 公安院校大学生价值观取向上的金钱至上, 拜金主义, 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比较突出、严重。在学习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比较重视英语、计算机和专业课等实用类课程的现象, 而轻视有利于职业意识养成的公共理论课, 轻视学分较少的、对期末总评成绩影响小的非功利性科目, 对关乎自己前途的升学、就业、得奖、评优等方面较为关心, 而对如何做人、融入社会等冷漠对待。在生活中还存在着讲究吃穿、挥霍父母血汗钱、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工作的不良现象。

此外, 部分同学在很多地方, 很多时候都表现出对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提倡奉献精神的不屑或反感。这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身心健康, 价值取向, 职业意识的形成, 更在无形中影响了其他同学, 使他们的信念反复、不稳定, 于是校园中更少了一种励志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的豪情壮志和满腔情怀。

(三) 心理问题突出

公安院校较封闭的环境以及严格的警务化管理模式, 使得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单调重复而又忙碌, 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大大少于其他普通院校的大学生。因为学习生活中的不适应, 情绪得不到释放, 其在人际关系、情绪控制等方面就会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外, 因为公安院校与其他普通高校不同, 其职业化教育的明确导向性使得学生在大学毕业后, 要成为一名警察的必经之路就是通过国家统一的公务员考试。因为就业途径相对狭窄与确定, 许多学生从入校开始就紧绷着就业的弦, 这导致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 出现了很多心理上的问题, 如果不能及时地疏通解决, 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综合素质乃至整个公安队伍的战斗力。

(四) 政治意识和纪律意识养成被动

在警察职业化意识培养的过程中, 公安院校更多使用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用抽象而空洞的语言或行动将警察应有的职业价值观强加给学生。这就使得现在的警院学生在很多时候对公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严格的警务化管理并不能从内心服从和认可。他们认为, 自己的政治意识是学校教育者强制灌输的, 他们的纪律意识是被迫管出来的, 而没有将政治、纪律意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职业意识。一旦离开管理, 脱离学校, 便会像脱疆的野马, 各种歪风陋习都显露出来, 比如抽烟、喝酒、打架等等。

(五) 责任意识淡薄

由于公安院校学生还没有真正走出校园, 成为一名正式警察, 所以对于肩负的责任还处于浅层次的感性认识阶段。一些学生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校园外, 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 竟完全充耳不闻, 熟视无睹。穿着警服却表现得麻木不仁, 毫无责任意识可言。他们对于责任意识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为他们没有意识与注重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 职业与责任的统一, 所以他们也就常常表现地严重缺乏职业敏感性与责任感。

四、公安院校学生警察职业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 警察职业意识培养的观念淡薄

一些公安院校对警察职业意识培养的观念淡薄、认识较为肤浅, 他们将警察职业意识的培养与警务化管理划上等号。甚至一些公安教育者本身警察职业意识就薄弱, 很少对学生进行细致深入的职业意识教育, 只是强制要求学生遵守学校警务化管理的各项规定, 这必然会影响学生警察职业意识的培养与形成。另外, 公安院校对培养警察职业意识类的课程不够重视。现在公安院校大都开设马哲、思修等课程, 这些课程对于学生警察职业意识的培养固然有利, 但仅仅只有这些课程还远远不够。

(二) 警务化管理体系有待提高

一是警务化管理方法单一。入校后的军训、严格的内务制度、上下课的列队、日常的早晚训练等, 都是警务化管理的主要体现。警务化管理是警察职业意识养成的主要途径, 但是如果仅仅把警务化管理等同于这些机械的手段, 而忽视了学生在其中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那么学生只是学会了机械式的服从, 警察职业意识并未从根本上得到培养, 再加之警院紧凑的生活节奏, 请假制度的不自由等, 学生很容易因无法放松心情、宣泄情感而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二是警务化管理的理念有待深入。警察类职业院校前身多是建校时间短的中专或成人培训类学校, 这类学校警务化管理的理念、体系还未形成, 在急于发展的过程中, 容易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这就导致学生的纪律意识虽然得以提高, 但自律性不强, 容易反弹。[9]

(三) 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单一

课堂应是充满丰富知识和文化含量的, 然而, 公安院校的课堂状况却不容乐观。有的公安院校只求课时量, 而不管学生的学习效果, 将教育和教学混为一谈, 更不用说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有的教材老旧、内容过时, 得不到及时更新与丰富, 而一些新编教材也与公安实践需要相距甚远。有些公安教育者年复一年地重复用一本教案, 不及时添加与修改。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单一使得公安教育总体上滞后于公安实践, 导致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没有融为一体。[10]

(四) 警务实战训练少

强烈的警察职业意识是逐渐培养形成的, 警院学生不仅需要通过课堂政治理论学习来渗透、培养警察职业意识, 更需要在实战训练中树立坚定的警察职业的理想和信念, 增强警察职业意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警务实战训练少, 且其训练设计不合理, 效果不明显, 忽略职业意识的培养。调查表明, 学生从警后会因为实战训练中缺少职业意识的培养而无法全面地调动自己的警察素养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在日常工作中不能妥善解决各种难题, 达不到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五) 心理辅导缺失

警院学生由于成长生活环境、性格特征的差异, 导致其在抗压能力、控制能力和应激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有的学生情绪稳定、意志坚定、心理素质好;有的学生则情绪低落、理想信念不坚定、意志淡薄、心理素质差等。而目前的公安院校教育, 有关学生心理方面的配套教育和辅导还没有跟上, 这就影响了警院学生正式从警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工作表现, 甚至还会影响公安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六) 警院文化氛围不浓厚

大多数公安院校校园与其他普通院校区别不够明显, 公安院校的特点不能显现出来, 富有警察特色的建筑风格、制度规范、思想价值的落实不到位, 导致了警院的职业化文化氛围不足, 文化内容和形式单调, 除上课和队列训练外, 演讲、辩论、表演、竞赛、文化节等活动很少开展, 具有公安院校特色的社团活动更少, 连与公安实践紧密联系的实战比赛也很少, 即便是开展了一些活动也未能很好地将警察精神文化、职业意识培养贯穿于其中。[11]警院文化氛围不浓厚, 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未发挥出来, 警察职业意识就更难以形成。

五、加强公安院校学生警察职业意识的建议

公安院校学生都要经历从普通高中生到人民警察的转变, 这无疑是人生崭新阶段的开始。要想平稳而有效地度过这一转折, 公安院校高效率、高质量的培养必不可少。

要改变公安院校学生警察职业意识薄弱的现象, 不是通过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严格的警务化管理等手段就能达到的。要从根本上增强警察职业意识, 就要从树立正确的警察职业意识培养观, 构建人性化警务管理体系、改革课程规划与教学方法、充实教育实践环节、强化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等方面进行, 形成系统、科学的警察职业意识教育体制。

(一) 树立正确的警察职业意识培养观

警察职业意识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应有着明确的导向性和循序渐进性。公安院校需树立正确的警察职业意识培养观, 深入其理念, 在制定培养计划、实施教学等公安院校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贯穿警察职业意识培养的观念。尽可能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养模式, 使学生从理论学习、警务化管理、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不同的途径强化警察职业意识。

(二) 构建人性化的警务化管理体系

实行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院校的特色, 是形成警察职业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 有必要不断创新发展, 构建人性化的警务化管理模式与体系。

一要改变在警务化管理中学生的被动地位。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认同警务化管理的目的, 应当尽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二要把教学融入警务化管理当中。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使警务化管理渗透到教学中, 为其提供纪律保障, 把教学延伸到课外, 为警务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从而与警察职业意识培养有机结合起来。[12]三要在警务化管理中时刻关心学生的冷暖, 心理变化。同时也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和心理健康教育, 可采用举办心理讲座、开设咨询室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毕竟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也是最有力的武器。

(三) 改革课程规划与教学方法

在课程设计上要将对警察职业意识的形成起主导作用的思想政治课程与文化专业课相结合, 注重学生警察职业意识的熏陶和培养。同时, 要扩大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范围, 在授课过程中多采用角色代入与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其中进行情感体验, 这样做可以弥补老旧的认知式教育模式的不足, 从而有利于不断渗透警察职业意识教育, 使学生将知识中蕴涵的精神内化为个人品质、外化为行为, 从而使学生增强警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形成正确的警察职业意识。

(四) 充实教育实践环节

警务实践既是警察职业意识的来源, 更是培养警察职业意识的目的。针对目前警务实践训练少的现状, 公安院校应当丰富学生警务实践的形式。加强与公安实践部门的合作, 建设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基地, 聘请警察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 指导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同时,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法律咨询以及参加公安机关的警务任务等活动, 使学生走出校园, 尽可能地广泛接触了解社会, 加深对公安工作的认识与理解, 从而使学生的警察职业意识由原来间接模糊的感受变为直接深刻的亲身体验。只有将学校的正面教育引导和学生自身的实践体验、情感积累相结合, 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的警务人才。

(五) 强化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公安院校的学生多数时间都在校园内, 因此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公安院校可通过校园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建设来增强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首先要增强具有公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如在宿舍楼设置警容镜, 在多处设置警用标语, 张贴具有公安特色的字画等。其次要增强校园的制度、精神文化建设。严格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良好的校风, 会形成一股约束力、同化力, 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警察职业意识。此外, 要积极开展有着公安特色的辩论、演讲、表演、艺术节等活动, 创办校报校刊, 宣传警察的英雄事迹, 组织射击、散打等实战比赛等。这些活动会比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更加直接、明显, 从而使警察职业意识能够真正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7]张福成.论公安院校学生警察意识教育与培养[J].公安教育, 2008 (3) :44-47.

[2]谢虹.公安院校学生警察意识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 2011.6.

[3][5]李英.大学生警察意识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以司法院校为例[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0 (9) :61-64.

[4][6]王光森.警察院校大学生警察意识培养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8) :94-95.

[8]赵远.公安人才培养规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2.5.

[9]李杰.警察类职业院校学院警察意识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4 (15) :64-66.

[10]刘振勇, 赵敬哲.公安院校学生的警察意识在哪里[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 :55-57.

[11]王首敏.论公安院校学生警察意识的培养[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8, 23 (2) :183-187.

加强市场意识,办好职业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市场意识;办好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82-01

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探索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加强市场意识,加快职业教育改革,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进程。

一、市场意识理念

市场意识:是按市场需求变化谋生产,按市场经济规律谋发展的意识。通过市场检验文化产品的质量、树立产品形象、达到促进与交流。市场的最终目的,是为消费者服务。职业学校的市场包括:宏观层面、微观层面。

宏观层面:产品、卖家、买家;产品是指学院的课程、服务;卖家是指教师、学校;买家是指学生、家长、用人单位。

微观层面:消费者、购买力、购买欲望;消费者是指学生;购买力是指时间、精力;购买欲望是指好奇心、好感、专注投入。

二、职业教育必须面向人才市场

1.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取决于教育质量。现在家长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的选择性也越来越强,办学质量差的学校招生难是很正常的,职业学校要始终把质量作为发展的方向,把满足社会的需求作为学校生存的法宝,是学生掌握先进的职业技能,尽快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种专门人才。

2.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市场竞争的规律就是优胜劣汰。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鼓励先进、鞭策乃至淘汰落后,更好地调动职业学校的积极性,使其在竞争中求生存、求效益、求创新、求发展,从而增强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力,促进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3.品牌是企业产品的标志,一个享有声誉的品牌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财富。职业学校也应重视"品牌效应",争创名专业,培养名校长、名教师、名毕业生;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扩大知名度,促进学校的发展。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服务于管理、开拓创新,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4.服务市场要扩大产品销路,重视"出口"问题。要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法制教育,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机构,畅通就业渠道,拓宽毕业生就业市场。

5.重视信息的作用,要及时了解、收集、整理和对学校发展有用的信息,加速现代化信息手段,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决策。同时,重视对外宣传和报道,促进职业学校的发展。

三、适应市场需要是培养人才的必然选择

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成功不是在科研上,而是人才市场的占有上。教学效果好坏的最终评判,是用人单位的评判,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能够在社会生存, 那就是成功. 专业建设是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何设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否具备上岗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系包括课程结构和内容,应根据培养目标,从职业岗位,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中心,科学地确定教学计划,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形成课程体系。突出实践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并根据未来职业发展,及时地补充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做到"按需施教"。

课程受欢迎:广猎取、常更新、建体系、有延续

服务:精专业、拓视野、严管理、爱贯穿

学生:喜欢情为先、多接触、探需求、懂心理

教师:重反思、多教研、提能力、求发展

四、职业学校要树立经营教育的理念,增强办学的主体意识

作为职业学校要增强主体意识树立主人翁思想, 个人利益和学校整体紧紧联系在一起,倡导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形式,拓展发展空间,壮大办学实力,激发办学活力;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要有较高的驾驭办教育和经营学校的能力,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创新、发展规划制订、主干专业建设、体制机制的谋划与运作要有超前的眼光和果断的判断力。

五、职业学校要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有效对接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如果刚传授的知识技能还未走出校门就被市场所淘汰,这样会浪费教育资源,增加教育成本.学校的育人质量的好坏是以社会来评判的。因此,职业学校如果脱离市场,采取封闭办学,最终必定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学校应当树立“教师围绕学生转,学生围绕市场转,一切围绕就业转”的办学思想。主动走进企业, 走向市场,走出学校,掌握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按照市场需要来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要不断地“充电学习”,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实用人才。

六、职业学校要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和动力

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研究 第12篇

1 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对从业人员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人文素质以及职业技能等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 根据这一现状, 高职院校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从而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职业优越感, 能够更好地、更快地适应职业的需求, 最终获取成功。

1.1 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 都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和劣势的前提下,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定位, 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 从而避免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盲目就业等在择业过程中常见的现象。

1.2 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观。

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 让学生合理安排在校学习时间和学习资源, 以此增强学习的效果。并根据社会需求, 科学客观的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配置, 有效缩短从学生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

1.3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 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自主创业能力的锻炼, 使学生结合自身的热点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将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自我潜能, 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2 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现状分析

在高就业压力下, 由于学生自身意识的欠缺以及社会条件的制约等方面原因, 虽然高职学生总体上思想积极健康向上, 但职业意识明显欠缺, 现状令人担忧。

2.1 个体自觉意识缺失。

相对于本科院校录取的学生, 高职学生中的大部分人是高中阶段不爱学习和成绩偏差的学生, 科学文化素质、人文底蕴偏低等。加上高考分数不高, 他们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缺乏相对长远的规划, 选报专业的时候就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 就会出现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的现象出现, 对未来的发展有迷茫、并缺乏学习的热情, 在校期间都会不自觉地主动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对大学里的课余生活就会有不适应的感觉, 得过且过。学生自身的自觉性较差、自觉意识相对缺乏是造成职业意识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社会接触层次缺失。

社会实践是职业意识形成的关键, 仅依靠书本教育, 很难实现职业意识的提升。通过社会实践, 能够促使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 巩固课堂所学, 锻炼动手能力;同时, 学生能够了解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 社会为高职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非常少。高职学生也很少主动接触社会, 在长假期里, 绝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宅”在家里, 社会实践报告也是从网上随便摘抄的用以应付学校。缺乏社会实践锻炼, 很难在书本上实现职业意识的提升。社会接触层次、接触机会缺失, 导致学生缺乏职业意识。

3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途径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对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自身发展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职业意识的形成是一个由肤浅趋于深刻、由幻想趋于现实的发展过程, 而不是偶然的。针对高职生的特点及需求而言, 以下几点是高职学生进入职场的必备钥匙, 也是高职教育实施职业意识培养的良好途径。

3.1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

除了技能要求外, 高职学生还需要有健全的人格素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热爱生活的人, 才能更加敬业。因此, 高职教育不能单纯追求技术能力的培养, 而应积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素养。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 必须重视学生职业心理的养成。 (1) 帮助学生克服懒惰和职业倦怠。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讲, 高职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懈怠心理, 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任何事情的懒惰。因此, 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养成变被动接受任务为主动承担任务的习惯, 克服懒惰。当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职业生涯产生厌倦的时候, 就需要教育学生重新寻求职业中的新体验, 特别要让学生学会认知调节, 改变不合理的思考, 用理性的观念代替非理性的观念, 最大程度改善对职业的倦怠。 (2) 培养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影响自我意识的关键因素是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与自我期望。要想成为职业生涯中的优胜者, 就要注重加强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使学生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 能恰当地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通过自我反省以及别人的反馈和心理咨询等方式, 提高自我意识;并且根据主观条件和客观状况, 为自己树立起可行的职业发展目标, 引导学生走向健康、和谐的职业生涯。 (3) 提高学生的自觉意识。首先要使其尽早做好职业规划, 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进入大学校园时, 高职学生就应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专业和社会需求等, 明确自己的求职目标, 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有针对性地积累知识和经验, 增长求职的资本, 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其次要提高其社会实践的自觉性,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自己的能力。再次要引导学生在自觉意识的支配下,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 以一个职业人的姿态将知识技能与社会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修炼好内功, 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4) 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实践意识可使学生在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获得社会的认可。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要通过各种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实习与实训, 一方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另一方面促使学生主动接受社会实践锻炼。课内学习, 要学会灵活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而在课外, 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以及志愿活动等形式, 对课内所学的知识有更直接的实践把握。同时, 要求学生多层面了解行业、了解社会, 鼓励学生到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去。通过一系列潜移默化的行动, 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自觉认真思考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学习习惯。

3.2 注重拓宽学生接触社会的层次。

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还必须拓宽学生接触社会的层次, 寻求接触社会的机会。第一, 学生应当主动寻求社会实践。学生可通过在学校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文艺汇演、校内兼职、志愿服务等方式, 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作兼职等, 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可以了解到自身的欠缺, 从而及时调整自己学习的方向, 为实现日后顺利就业增添砝码。第二, 学校应努力拓宽学生的社会实践渠道。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活动, 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 使之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第三, 企事业单位应积极主动接纳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都应承担起这种教育责任, 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接纳大学生,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第四, 当地社区、周边乡镇等也应积极地加入到与高校合作的队伍中去, 建立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 不断为大学生提供成长和锻炼的机会。

3.3 注重改革学校的教育体制。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过程中都必须要发挥主导性作用。首先, 学校要发挥其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不能置身事外, 把学生圈在校园内, 将学校应做的“功课”甩给任课教师。而是应该积极寻求和企业联合办学, 以此促进校企合作, 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其次, 学校应形成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机制, 从新生入学开始就重点强化意识, 让你能够了解未来职业所需的素质要求, 指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并激励学生能够自觉将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事业有机相结合起来, 以此增强内在的学习动力。再次, 学校应加大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比重, 根据教材内容选用适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职业意识对于高职学生虽至关重要, 但是其培养却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 职业意识的培养要及早进行, 提前进入角色, 并注意循序渐进。职业意识的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 又要有实施、有训练, 贯彻于高职教育过程的始终, 为高职学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夯实基础。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巨大, 是否具有健康的职业意识严重影响其就业前景。由于学生自觉意识的欠缺、社会条件的制约等原因, 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明显欠缺。因此, 要重视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 就要通过增强学生自身教育、拓宽学生接触社会层次、改革学校教育体制等途径, 将职业意识的培养逐步渗透到学习与实践的方方面面, 为高职学生成为社会职业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学生,培养,职业意识

参考文献

[1]黄桂珍, 姜晓梅.高职大学生的职业意识现状及其引导策略[J].职业时空 (综合版) , 2006 (11) .

[2]关玉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社会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32) .

上一篇:技术组织下一篇:音乐课堂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