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建设论文

2024-05-13

低碳城市建设论文(精选12篇)

低碳城市建设论文 第1篇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揭示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威胁的问题。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后, 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就成为全球化发展中共通的低碳路径, 节能的经济发展方式甚至被称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2008年, 首届中国和谐城市论坛提出“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低碳网同年成立。去年年底,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又将低碳问题推进为全球化的由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的国际合作和经济行动, 要求每个国家必须提交减排措施的承诺报告。2010年的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 “低碳经济”理所当然地成为代表们的讨论热点。

今年1月, 中国低碳网评出2009年全球最受关注的十大低碳新闻:有75国加入的国际新能源组织成立、秘鲁首都利马启用全球首棵“人工树”净化城市空气、美国众议院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欧洲企业齐力推进沙漠太阳能发电、英国公布了能源与气候变化的白皮书《英国低碳过渡计划》、欧盟成员国环境部长非正式会议拒绝法国有关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提议、欧盟发布参与排放权交易系统的航空业名单、电影《2012》引发全球气候关注、奥巴马访华之旅中新能源与低碳经济成关注重点、哥本哈根会议在丹麦举行。这一切都说明, 低碳战略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发展新模式, 是产业转型和产业机遇的生态化创新策略。

一、跨区域论坛, 聚焦低碳概念

今年上半年、特别是4月份, 关于“低碳”“低碳经济”的概念频频出现在各种论坛, 并且不约而同地成为议题的核心。综合而言, 这些论坛主要有如下几个高需求性的刚性目标。

(一) 融入中国市场和国际视角的低碳概念

1.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

1月21日, 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在京隆重召开, 大会以“发展低碳经济、共建低碳中国”为宗旨, 着力推动低碳城市、低碳产业发展及海内外交流合作, 发表了《2011-2020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并倡议设立5月20日为全球“低碳日”。

2.中国低碳经济论坛。

4月10日, 由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金融时报、中国环境报、国际分布式能源联盟、台湾碳排放交易推广协会、FT中文网、华尔街日报、彭博新闻社、美通社 (亚洲) 共同举办的“2010中国低碳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是以“低碳城市、低碳产业、低碳金融”为主题, 来自于各界的嘉宾共同探讨“哥本哈根会议”及中国“两会”后低碳金融、低碳经济的现状与未来, 分享产业经验, 交流项目信息。

3.博鳌亚洲论坛。

4月10日, 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多位政要、商界精英和专家学者汇聚在中国海南的博鳌小镇, 举行主题为“低碳能源:亚洲领先世界的机遇”的博鳌亚洲论坛, 围绕亚洲国家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如何实现经济的绿色复苏话题, 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建议和思路。亚洲各国政要在论坛上一致呼吁,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亚洲必须走绿色复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需要区域内外在贸易、金融、消费等领域多方面的创新合作, 共同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分享新技术突破带来的发展机遇。

4.低碳发展国际论坛。

4月14日, 2010低碳发展国际论坛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召开, 与会机构、院校、企业和投资者代表围绕低碳交通和清洁燃油、半导体LED照明及节能技术、生物能源研究及技术开发、低碳发展中能源与环境的问题、低碳社区和低碳城市建设、低碳发展学术交流会进行集中讨论。与会专家认为, 中国正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期, 对于化石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为了寻求社会经济和能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尽快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轨迹的低碳发展之路, 并为世界范围的环境能源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5.绿色橡塑行业论坛。

4月19日, “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塑料橡胶工业展览会” (简称CHINAPLAS 2010国际橡塑展) 同期举办的高端行业论坛“绿色橡塑行业论坛”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该论坛以“绿色制造, 共塑未来”为主题, 由雅式展览服务有限公司主办, 汇聚海内外行业精英、业界领袖和专家学者, 关注制造业中的环保话题和低碳经济, 向塑料橡胶行业客户、其他相关用家行业的决策者传达最新鲜的橡塑发展趋势。同时, 论坛也为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高效平台, 分设“绿色科技在塑料橡胶行业的应用和发展”、“全球塑料行业面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汽车行业的绿色塑料及橡胶方案”、“建筑行业的绿色塑料方案”、“包装行业的绿色塑料方案”、“电子信息及电器行业的绿色塑料方案”等专场进行研讨。

(二) 着眼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低碳选择

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 (成都) 论坛。

4月12日, 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名低碳专家和地方官员在成都召开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 (成都) 论坛上, 聚焦“什么是低碳城市、怎样建设低碳城市”的话题, 提出一个对低碳城市的新理解——“零碳成都”, 试图用更多的市场元素来构建低碳成都, 并提出建立低碳企业名录和低碳产品名录, 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贴息、财政担保、投资税收抵免等支持和优惠, 吸引外地低碳企业来成都发展。

2.江西金融环境高层论坛。

4月16日在江西南昌举行的由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办、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金融环境高层论坛, 旨在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 加大金融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支持力度, 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积极探索在我国建立限额碳排放交易制度, 推进江西金融业可持续发展。

3.中经求是论坛。

4月17日, 由国家科技部主管、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主办、北京经中卓未经济咨询中心承办的“2010年中经求是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以“创新与转型:后危机时代的绿色经济发展”为主题, 与会专家学者就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走势、绿色经济复苏、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城镇化、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区域经济与企业法战略等热点展开热烈讨论。与会专家指出, 虽然国内经济形势回暖, 但未来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考验, 必须加强调整经济结构,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才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4.武汉绿色地产高峰论坛。

4月17日, 由武汉房地产研究会主办、《武汉晚报》联办的2010武汉绿色地产高峰论坛举行, 主要是讨论绿色地产低碳行动的问题。专家强调低碳排放是责任更是义务, 武汉如何在低碳地产竞争中, 抢先行动, 树立全国范围内低碳领导地位, 抢占中部产业发展新一轮机遇。

5.中国能源投资论坛。

4月20日, 中国企业投资协会和中国能源网在北京联合举办以“推进能源新政、支持新兴产业、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能源投资论坛”, 以其前瞻性和权威性, 邀请国家能源局和相关部委的主管领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及著名经济学家发表主题演讲, 邀请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知名企业等围绕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扶持创新产业、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专题开展广泛交流。

6.工业自动化技术高峰论坛。

5月12日由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主办、以“低碳经济时代工业自动化核心技术创新方案”为主题的第四届工业自动化技术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邀请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专家及中外企业的领军人物, 对于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结构调整的新形势, 企业对于如何提高产品性价比、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增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对于实现节能降耗、可再生资源利用、降低成本以及提高绩效等诸多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7.地坛论坛。

6月4日, 由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和北京绿色金融协会主办的“地坛论坛2010”将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绿色金融-创造绿金世纪”, 将设立“低碳经济与期货市场”、“中澳低碳经济专场:打造低碳经济的资本引擎”、“绿色金融与低碳地产”、“哥本哈根后中国CDM市场现状与展望”等专题论坛专场。

(三) 涵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低碳经济

1.低碳经济 (澳门) 论坛。

4月9日,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与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及澳门环保局首次共同举办的低碳经济论坛, 探讨了发展低碳经济, 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 也是转变行业增长方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提高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 是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论坛在2010年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期间举办, 受到澳门各界广泛关注, 认为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走低碳经济道路已是全世界的必然选择, 特区政府将配合中央政府的碳减排计划, 通过总体规划和区域合作、污染控制、宣传教育三方面措施, 采取标本兼治、双管齐下的方针, 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中国门业高峰论坛。

4月14日, 在北京隆重举行“2010中国门业高峰论坛暨中国木质门诚信企业表彰大会”, 汇聚了木门行业、房地产产业的专家学者, 行业协会权威媒体的领导和木门行业的众多优秀企业家。论坛以“产业升级促发展、绿色品质铸名牌”为主题, 紧扣目前的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 通过高端对话和互动形式, 为中国木门行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探讨新途径, 研究新对策。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王忠禹特为大会题了“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为国家低碳经济做贡献”的题词, 突出了木门行业在林业产业中的地位, 以及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国家低碳经济中的特殊作用。

3.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5月27日, 由科技部、商务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贸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13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将在北京举行。本届科博会的主题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而“低碳”将是科博会的最大热点, 从建设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到低碳产业的技术创新等不同层面, 热议“低碳经济”、“低碳能源”、“循环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

4.中国绿色财富论坛。

6月23日,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将在北京举办“2010第五届中国绿色财富论坛”, 环保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关注我国乃至世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人士将就“绿色财富”的理念和如何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将秉承“推动经济转型, 发展绿色经济”的宗旨, 重点围绕绿色财富的基础——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战略、推进措施、扶持政策和科学成果转换以及投融资、人才支撑等议题开展研讨与交流。

二、观全球通变, 打造低碳经济

考察这些论坛的议题,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重要的产业领域, 其发展模式又为实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在众多领域, 低碳概念和低碳技术正越来越成为消费流通领域的王牌, 许多城市的展览会、产业机构, 往往在商业营销环节重视对低碳概念的开掘。审视这些开掘, 可以归纳成如下二个方面:

(一) 勾画绿色地理空间, 抢先布局低碳城市

1.深圳低碳经济

据知, 就在全国低碳经济呼声一片之际, 总部设在深圳的平安集团、比亚迪集团、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企业率先启动实质的低碳项目, 施行国际绿色金融。3月24日, 中国平安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 正式启动低碳100计划, 计划将从平安内部做起, 大力宣传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通过绿色办公、绿色物业和后台作业来实现自身的低碳运营。而招商银行东莞分行已实现与总行远程银行的对接, 客户足不出户即可通过电话、网络、短信等多媒体通讯手段, 办理包括银行转账、投资理财、贷款申请、消费支付等在内的各种银行业务。比亚迪推出比亚迪F3DM低碳版车型, 率先在A1网铺货, 率先在中国针对个人销售, 表明中国已经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争夺战中抢占制高点。目前, 国内首个低碳经济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已经确定选址深圳宝安, 这标志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与此同时, 深圳市政府又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具体操作计划, 促进深圳低碳经济模式的推进。

2.上海浦东 (张江) 低碳经济

浦东现在已是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而张江园区又被誉为低碳发展的新引擎。经过15年的发展, 张江园区的创新要素已经十分丰富, 入驻的企业都是低消耗和高产出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 集聚了128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42个国家市区三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6家, 入驻留学生企业900多家 (约占全市1/3) 。去年, 园区内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约占全国1/5, 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约占全市1/4。目前, 张江园区正在着力引进软件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一系列“低碳产业”, 加快这些新型低碳产业在张江园区的集聚, 形成张江产业特色和产值的快速增长, 提高低碳经济对园区经济的贡献率。

3.吉林成为首个低碳城市案例

近日, 中国社科院公布了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 这是迄今首个低碳经济评估标准。该标准具体分为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等四大类共12个相对指标。如果一个城市的低碳生产力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0%, 即可被认定为“低碳”。社科院报告说, 把低碳发展的理念和标准整合到“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是至关重要的。根据这些指标, 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吉林省吉林市成为适用此标准的首个案例。当天公开的最新研究报告《吉林市低碳发展计划》 (下称《低碳计划》) 显示, 目前吉林市碳生产力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还远未达到低碳经济的目标。吉林市将《低碳计划》视为本市的低碳发展路线图, 正采取积极措施加速转型。这项研究由社科院、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和英国查塔姆研究所等数家中外研究机构历时两年完成。

(二) 倡导低碳生存方式, 引领价值观念升级

1.北京-深圳骑行活动集训基地揭牌

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自行车协会共同举办的“2010年北京-深圳自行车骑行活动”预期于5月16日从北京出发, 历时50天, 将于7月4日到达广东深圳, 途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 全程4366公里。活动旨在倡导低碳经济、推动自行车行业发展。集训基地还为此举行了揭牌仪式。

2.国内首家低碳医院现广州

近日, 广州首家低碳医院授牌仪式在广州仁爱医院举行, 更关注核心技术创新能够给患者带来的实质性“低碳”。专家对此解释说, 看病低碳的核心就是医疗技术革新, 疗程缩短了, 费用便宜了, 服务提高了, 患者满意了……等等这些才是医疗行业低碳的独特之处。此举标志着“低碳”理念已从电器、汽车等领域向医疗行业渗透, 有望引领整个医疗行业创新升级, 让患者就医达到“低碳”目的。

3.第10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广交会)

“低碳”之风吹拂第10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广交会) , 不论是参展商品、参展企业发展模式, 还是展位装饰, 无不凸显“环保、节能、绿色”理念。专家认为, “绿色低碳家电是顺应低碳经济时代的产物, 符合未来家电发展趋势”、“节能灯泡就是减碳代表, 虽然已有众多实力雄厚的公司在节能灯领域占据一隅, 我们还是愿意来试水”、“竹子本身是许多新型环保产品运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 借其诠释环保主题十分合适”, 并得出“低碳发展模式已经成了企业求得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的结论。

4.“低碳”成股市的战略投资概念

据4月17日的财经报道, 当日小盘股及战略新兴产业股逆市上涨, 而受房地产调控等影响, 银行等大盘价值股跌幅居前, 成为大盘下跌的主要动力。专家认为, 低碳概念的战略新兴产业将肩负着保增长及产业升级的重任, 因此投资者可关注德豪润达、时代新材等高成长较确定的低碳经济类

个股。

三、冠低碳脸谱, 博弈浮躁时代

不可否认, 很多人对低碳的理解仅仅是当作了一个口号、一个卖点, 甚至有人开玩笑地说, 低碳就是少喝酒、多喝茶, 少吃肉、多吃素。现在, 我们在电视或报纸上, 听到的“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的频率很高, 而且凡是与节能搭边的都被冠以“低碳”的标签, 一些厂家纷纷推出“低碳产品”——节能、环保、有机、绿色等产品, 商家也纷纷将其作为商品营销的卖点。对此, 专家纷纷对一些模糊的“低碳”看法提出自己的甄别性意见。比较集中的有如下两个观点:

一是低碳经济不是“受苦经济”。

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环境和能源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 中英政府间低碳城市合作项目总负责人赵吉敏博士在接受采访时, 阐述了一个新鲜的“低碳经济世界”, 指出低碳经济不是亡羊补牢、低碳经济不是为了受罪、二氧化碳或能变成煤和石油, 指出金融危机给低碳经济提供了技术转型的机遇,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 以及有宏观经济政策、清洁能源政策、能源安全性政策、银行信贷政策、城市规划和土地政策等支持。

二是少些“低碳”炒作, 多些创新探索。

媒体认为, 围绕“低碳”, 近年已经迅速衍生出了许多新的概念, 如碳关税、碳汇、碳金融。但低碳经济到底怎样发展, 又感到缺乏统一的认识、缺少统一的规划, 有时候甚至有些模糊, 尤其是以什么样的机制加快推进。这说明低碳不是筐更非炒作对象, 倡导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 是要改变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习惯, 从而建立一种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因此创立“低碳模式”亟待跳出低碳概念本身, 必须进行创新探索。

对于“低碳”问题, 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徐锭明曾表示, 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碳经济发展, 有三大标志:胡锦涛主席的重要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要决议、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重要部署。去年9月22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作了《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 阐述了我国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方向与实施决心;去年8月27日的人大常委会的决议, 提出“要立足国情, 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要紧紧抓住当今世界开始重视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 加快发展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和低碳产业, 建设低碳型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汽车、轨道交通, 创造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的8月份和11月份, 温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两次会议部署减二氧化碳的问题, 国务院要求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撇开部署的时间象素, 我们可以理所当然地将2010年看成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低碳经济元年, 也是在这样的意义上, 我们更需要关注“低碳”于今的各种烦恼, 关注适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真正道路。

参考文献

[1]郭理桥.模型系统优化低碳生态城的可持续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 2010, (3) .

[2]王文军.浅议中国在后京都时代的气候政策走向[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0, (2) .

[3]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 (2) .

[4]仇保兴.我国城镇化中后期的若干挑战与机遇——城市规划变革的新动向[J].城市规划, 2010, (1) .

低碳城市建设论文 第2篇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 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

去年11月国务院提出我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后,各地纷纷主动采取行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少地方提出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一些省市还向我委申请开展低碳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既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又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强度、推进绿色发展的做法和经验,非常必要。经国务院领导同意,我委将组织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义

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如何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我们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从实际出发的方针,立足国情、统筹兼顾、综合规划,加大改革力度、完善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示范推广,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的试点,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积累对不同地区和行业分类指导的工作经验,是推动落实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重要抓手。

二、试点范围

根据地方申报情况,统筹考虑各地方的工作基础和试点布局的代表性,经沟通和研究,我委确定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试点工作。

三、具体任务

(一)编制低碳发展规划。试点省和试点城市要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试点省和试点城市低碳发展规划。要开展调查研究,明确试点思路,发挥规划综合引导作用,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增效、增加碳汇等工作结合起来,明确提出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降低碳排放强度,积极探索低碳绿色发展模式。

(二)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试点地区要发挥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环保、新能源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协同效应,积极探索有利于节能减排和低碳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制,探索有效的政府引导和经济激励政策,研究运用市场机制推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落实。

(三)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试点地区要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发展战略,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推进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密切跟踪低碳领域技术进步最新进展,积极推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与国外的联合研发。

(四)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试点地区要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工作,建立完整的数据收集和核算系统,加强能力建设,提供机构和人员保障。

(五)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试点地区要举办面向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的培训活动,提高决策、执行等环节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活动,鼓励低碳生活方式和行为,推广使用低碳产品,弘扬低碳生活理念,推动全民广泛参与和自觉行动。

四、工作要求

低碳试点工作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需要切实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务求实效。试点地区要建立由主要领导负责抓总的工作机制,发展改革部门要负责做好相关组织协调工作;辖区内有试点城市的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城市的支持和指导,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试点工作要结合本地实际,突出特色,大胆探索,注重积累成功经验,坚决杜绝概念炒作和搞形象工程。试点地区要抓紧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并于8月31日前报送我委。

我委将与试点地区发展改革部门建立联系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定期对试点进展情况进行评估,指导开展相关国际合作,加强能力建设,做好服务工作。对于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将及时总结,并加以推广示范。

特此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一○年七月十九日

低碳城市建设的城市规划 第3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许多国际大城市都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目标。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大陆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联合退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低碳城市”迅速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成为自“花园城市”、“园林城市”等等之后的最热的目标,且将成为今后很长时间内中国城市建设的目标。

1.低碳城市的内涵

1.1低碳、低碳经济以及低碳城市

低碳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经济的概念是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实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并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低碳城市概念是在低碳经济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目前对低碳城市还缺少明确一致的定义,我国主要解释为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1.2低碳城市的解析

低碳城市强调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在一定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推广低碳理念,以低碳设计和低碳产品为基础,以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为主要对象,由公众广泛参与,通过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而为全球碳排放减少做出贡献的城市发展活动。

(1)低碳城市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的理念是在全球气变暖的背景下提出的,其实是为了改善全球气候条件,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低碳城市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2)低碳城市的关键是低碳排放。低碳城市主要要求降低城市碳的排放量,关键在于控制城市碳的排放,通过低碳生产、低碳消费、控制高碳产业发展、引进低碳技术等措施来实现。

(3)低碳城市的实现在我国将是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我国有关低碳城市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各方面的理论尚未成熟,因此需要在建设低碳城市时慢慢探索,不断寻求更好的建设模式。同时,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发展水平各异,各个城市的自身条件也不相同,由此造成建设低碳城市基础上的差异,要消除这些差异并最终时间低碳城市的目标将是个长期的过程。

1.3低碳城市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对于城市的发展有指导性作用。城市的物质环境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改变,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低碳城市的建设首先要在城市规划上入手,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并由此引领其他方面的低碳建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根据我国特殊国情,走环境友好的低碳型城市发展之路,发展低碳城市应重视城市规划、建筑节能和规划环评等领域。

2.城市规划层面的低碳城市建设

2.1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下构建低碳城市空间结构首先应注意城市密度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明通过密度控制可以实现城市的紧凑发展,从而减少出行,达到“低碳发展”的目的。出于对城市蔓延的忧虑以及在我过城市发展应走紧凑型道路的共识,可以通过城市增长方式的调整来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张,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绿环或绿带边界的控制。由于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的不稳定性,绿环绿带的控制方式使城市外围发展更倾向于选择新城或者是卫星城。然而却造成了孤立的新城与中心城的空间距离增大,不利于组织公共交通,使得大部分人选择了小汽车的无序出行,最终将促进小汽车的使用,增加碳的排放。

为了适应“低碳城市”的建设,应采取以绿间隔的公共交通走廊型的城市空间扩张方式,将新的开发集中于公共交通枢纽,有利于公共交通的组织,实现有控制的紧凑型疏解,并且可以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走廊方向进行分段分时序的开发,这种发展模式可以较好地适应人口增长的不确定性,鼓励公共交通的发展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最终实现“低碳城市”的目标。

2.2交通规划

低碳城市的规划需要有绿色交通体系的支撑,大量研究表明,减少出行的需求和出行距离,支持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限制小汽车是可持续发展交通土地规划的一般法则。我国提出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国家政策,但是应当明确的是,公共交通的优先应首先保证在重要的交通走廊上的优先,全面的公交优先是难以实现的。加强公共交通在交通战略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降低单位与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

针对我国目前城市发展状况,城市建设首先要考虑以良好步行环境为导向的开发,优先考虑方便自行车使用为导向的开发建设,在此基础上倡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建设,最后考虑城市的形象改善工程和小汽车交通的发展,而在整体的交通方式构成中尤其应当注意的是自行车交通。目前我过许多城市正在计划设计建设轨道系统,但是轨道建设投资巨大,如果能将轨道网络与自行车系统结合起来则可以极大的扩大轨道的服务范围,压缩轨道交通的规模,从而节省资金和资源。如荷兰,超过30%的出行和大约1/4去轨道交通车站的出行是骑自行车,因此我国建设“低碳城市”应当向这些有着成功经验的国家学习。

2.3产业规划

产业结构影响能源消耗总量和经济能耗强度,可见产业规划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低碳城市的建设。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以及企业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电工以及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从决策源头上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规划阶段就推动想低碳城市的方向发展。

产业布局上,要将同类产业和相似产业集中布置,形成产业园区。而主产业生产所需要的配件厂家也可以就近布置,以便于集中管理,更有效的节省原材料的运输资金和资源,使得这些产业高效节能的发展。同时对于一些有着一定污染的产业,在减污减排的同时,尽量将其布置在城市的郊区,同时以一定的绿化防护带进行控制,减少对城市的环境和居民的影响。

2.4土地使用规划

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土地的使用应该尽量以多功能混合使用为主。多功能土地的使用可以缩短出行距离,从而达到减少资源的利用,以实现低碳的目标。在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中一直沿用的功能分区方法,即每个功能区的单一用地性质,因此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土地混合利用的目标是为了增加短途出行,部分规划中土地采取混合利用设计,但却增加了出行距离,因此混合利用应是一种“有效混合”的概念。

在土地规划中,建设低碳城市需要考虑的是适合人与自行车的地块尺度。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倾向于大尺度的建设,如拓宽城市建设、加大街道的尺度等,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建设,但是却增加了小汽车的使用数量,对低碳城市的建设十分不利。同时在城市建设中,地块尺度是随着距市中心的距离而决定的,距离市中心越远,地块尺度就越大。在规划低碳城市时,当距离市中心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不能再随意扩大地块了,应重组用地,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依托的新中心,规划自行车与步行的合理地块尺度。

2.5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在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可以为城市塑造宜人的景观环境,还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具体到低碳城市的建设上,绿地系统能吸收CO2,同时绿地系统可以通过减缓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减少空调的使用,间接减少碳排放,故绿地系统规划可以为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较好的基础支撑。

低碳城市建设论文 第4篇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城市是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 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二、西安市建设低碳城市的现状分析

1.西安市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

“十二五”是西安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时期,2012年城市化率已经达到71%,陕西省预计将有600万农民转变为市民,而这所产生的需求也推动了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必然会造成西安市乃至陕西省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迅速攀升。西安市也将同大部分发达城市一样,城市发展将经历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和能源结构快速变化的过程,因此,“低碳化的发展道路”是西安市必须面对的一个严肃问题。而西部城市长期以来环境情况复杂,经济欠发达,受制于过去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的制约,因此,西安市建设低碳城市势在必行。

2.西安市建设低碳城市的优势

西安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在西安率先试点低碳经济,具有许多优越条件, 突出表现在三个层次上:西安是中国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之一,具有很强的国防科技工业、高新科技工业和装备制造工业基础,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 汽车等众多涉及发展低碳技术的工业领域中具备较高的研发生产水平;西安是科技实力最强、重点高等院校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在多年累积的雄厚科研技术基础上,西安通过不断整合科技资源,不断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已具备很强的科技创新和尖端科技突破的能力;西安是中国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低碳经济产业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在环保、节能、减排及清洁能源等领域都有重大项目建设和落成,在工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西安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重要承载地。

三、西安市建设低碳城市面临的困境

1.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目前,西安能源消费结构欠合理,主要来自陕北的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依然占绝大部分比重,而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明显不足。陕西省无海洋能源,地热能未得到有力的开发,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也不具明显优势等。 2010年,陕西省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为:原煤72.9%,原油17.1%, 天然气9.1%,可见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的,而西安作为陕西省的龙头城市,高消耗、低效率的能源消费问题也不例外。

2.城市交通的高碳排放量

交通运输行业是国务院确定的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国务院明确要求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汽车是城市交通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近几年来,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追求舒适、便捷的生活方式, 因此,汽车的需求量不断提高,尤其是私人汽车。2004—2010年西安私人汽车拥有数量呈线性增长趋势,2004年为21.29万辆,到了2010年就达到了100万辆,是2004年的几乎5倍,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6.14%,城市交通用车的构成中私人汽车占比越来越大,私家车的快速增长导致减排压力加大。西安市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大城市,而大部分居民又都缺乏减排意识,市区汽车行驶速度通常低于每小时20公里,并经常处于怠速、低速、加速、减速等恶性排放状态,城区空气污染状况严重,环境对于城市交通发展的承载力越来越弱。

3.缺乏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西安市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尽管西安市相关的主管部门曾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如《西安市申报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的请示》和《西安市建设低碳城市方案》,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发展,管理机构的变化及政策规定的不完善,一些鼓励政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4.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不合理

“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人们消费中流行的价值观。“便利经济”虽不一定都是“高碳经济”,但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却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便利消费”表现之一是“一次性消费品”满天飞,这种方便却加剧了耗能和污染。 比如,在西安市的许多营业餐点和路边小吃摊中,仍存在着大量地使用一次性筷子、餐盒和塑料袋的不良现象。“便利消费”表现之二是:将“现代化生活方式”片面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机械化技术提供的便利和愉悦”。这导致了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与自然隔绝的人工环境系统,依赖于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动力技术系统。比如说,西安市大部分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几百米的短程或几层楼的阶梯,也都要靠机动车和电梯代步。

5.环境治理有待加强,生态环境急需改善

西部城市长期以来环境情况复杂,经济欠发达,受制于过去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的限制,西安市在环境治理和建设方面表现不够突出,要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中起到示范作用,还需作进一步的努力。

四、西安市建设低碳城市的思路与对策

1.能源利用低碳化

必须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保障西安市的能源安全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做到能源、经济及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修正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煤炭终端消费比例,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避免和减少能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 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向。例如,西安航天高技术产业基地是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和发展以卫星应用、大功率LED及太阳能光伏、服务外包与创意三大产业,是省政府确定的陕西大功率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此基地的建立,为西安发展新能源建立了一定的基础。

2.交通运输低碳化

积极改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机动化出行中的主体地位。西安是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大部分市民上班和居住的地点距离较远,这无形中带来了交通的压力。据统计,40%的市民上班开私家车,50%的市民上班乘坐公交车,剩下的10%市民采用其他的交通方式。因此,应提高公交覆盖率,改善公交服务水平,构建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鼓励公交行业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应用,如大规模使用清洁低碳燃料及新型环保车辆等,进一步促进公交的绿色、生态出行。营造良好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积极开展步行专用系统和自行车专用系统的详细设计,鼓励慢性系统建设,营造良好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

3.建筑节能低碳化

低碳建筑可以被认为是实现尽可能少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建筑。低碳建筑设计是通过建筑设计达到尽量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还要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据统计,中国的建筑物平均使用寿命仅为30年,英国、法国、美国的建筑统计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32年、85年和80年。建筑使用寿命越短, 造成的浪费就越大,既造成了能源的消耗,又制造了大量的垃圾。其次,使用新型节能建筑材料。作为大西北的西安,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采暖与空调的使用是造成能耗高的主要原因, 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是发达国家标准的3倍以上,因此,建筑节能水平的改善应该更为紧迫。对于占建筑能耗比重较大的空调,应逐步推行非电空调,大力推行以燃气、天然气、太阳能等为能源的空调,在一些大型公共建筑使用中央空调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最后,建筑的外部要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4.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经济

实行低碳生产是实现经济发展低碳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进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经济是实现低碳生产的必由之路。应以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先进产业制造园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及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清洁生产。合理引导周边同类型企业向园区集中,基于产业链的互补延长,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经济。

5.建立健全的低碳城市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

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决定 第5篇

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决定

(2009年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杭州市第十届委员会

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现就建设低碳城市作出如下决定。

一、建设低碳城市的总体要求

1、重要意义。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对人类文明形态和国际秩序造成深层 次冲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生态危机,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使命。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的低碳发展,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是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场重大革命。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采取了建设生态市、健康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构筑“3+1”现代产业体系,实施西湖、西溪湿地、运河、市区河道等综合保护工程,推进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广绿色建筑,打造以“免费单车”为特色的“五位一体”大公交系统,探索垃圾清洁直运的“杭州模式”,规划建设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等一系列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尤其是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率先在国内明确提出打造低碳城市,表明了杭州的立场和主张,彰显了杭州高度负责、勇于担当的姿态,指明了杭州城市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人均生产总值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跨越的新阶段,正处于全面提升国际化、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水平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将低碳发展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之中,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构建低碳社会、建设低碳城市,有利于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杭州经济转危为机、跨越发展,提升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城市的吸引力,提高杭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杭州城市的环境优势和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市各级各部门都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资源意识、能源意识、环境意识、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把加快建设低碳城市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的战略举措,摆在突出位置,下大力气抓紧抓实抓好。

2、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杭州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提高碳生产力,探索一条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行为特征、社会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点、杭州特征的低碳发展道路,建设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确保杭州在低碳城市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

3、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50%左右。具体目标是:

——产业结构低碳化。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以上,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打造一批二氧化碳“零排放”企业,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全面推广。

——建筑低碳化。全面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建建筑应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打造一批二氧化碳“零排放”建筑。

——品质大公交体系健全。实现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免费单车、水上巴士等交通“零距离换乘”,地铁总长度达278公里,市区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50%以上,万人公交车拥有率达到30标台,节能与新能源公共汽(电)车比例达到25%以上,“免费单车”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八城区,规模达17.5万辆,绿色出行蔚然成风。

——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基本形成。“低碳家庭”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全市人民过上更环保、更绿色但更有质量、更有品位的品质生活。

——碳汇能力显著增强。森林覆盖率达68%以上,全市森林蓄积量达5000万立方米,森林年固碳能力达900万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绿化覆盖率达到40%,杭州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花更艳。

——符合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全面实施。低碳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基本形成,“低碳社区”普及,打造一批“碳中和”社区;“绿色办公”、“绿色饭店”创建率达90%以上。

4、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低碳城市,既要反对资源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要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绿色就业机会;建设低碳环境,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中生产生活;倡导低碳生活,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真正做到“建设为了人民、建设依靠人民、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建设成效让人民检验”。

——坚持创新理念、注重细节。建设低碳城市是人类社会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场重大变革。要坚持以理念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从细节着手,引导人们合理消费、适度消费,摒弃各种浪费能源、高碳排放的粗放型生产生活方式,堵住日常生产经营、生活消费中存在的能耗漏洞,使低碳成为一种新型的生产生活方式。

——坚持资源整合、四力合一。建设低碳城市必须整合 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制订、政策引导、财政投入、加强监管、提供服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发展低碳产业、开发低碳技术、设计低碳商业模式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实现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配置力、社会协同力“四力合一”。

——坚持科学谋划、重点突破。建设低碳城市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以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既要着眼长远、科学谋划、统一部署,又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寻求突破,使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建设相互联动、相互支撑,系统综合、有序推进。

——坚持搞好结合、整体联动。要把建设低碳城市与抓好“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首批健康城市试点城市”工作、迎接“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检、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等创建载体有机结合,与实施城市有机更新重大工程有机结合,与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快办事、办好事。

二、培育低碳产业,打造低碳经济

5、建立低碳产业体系。围绕建立“3+1”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低碳 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提升产业层次,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杭州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6、发展新能源产业。抢抓国家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和浙江省实施“六个一百加一个基地”计划的机遇,制定新能源产业专项发展规划,设立新能源产业专项扶持资金,规划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和现有企业培育力度,以新能源及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为重点,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汽轮机、水电设备制造等产业,培育壮大低碳产业集群。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合理调整煤、电、油、气使用比重,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电源结构中的煤电比重,提高气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的比重,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7、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减碳。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建立淘汰落后产能问责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管理和考核,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环保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坚决淘汰高碳行业的落后产能,坚决防止产能过剩行业生产能力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禁止限期淘汰的落后装备擅自扩容改造和异地转移。切实抓好工程治理、结构减排、监督减排,推进工业企业脱硫除尘改造,严格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推进煤炭高效清洁 利用。发展壮大嵌入式软件,提高装备、流程和产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培育节能环保产业,以开发固体废弃物处理、水污染治理、空气污染治理、噪声与振动控制、环保材料、环境检测监控等六大领域的技术与设备为重点,实现杭州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8、推进商贸流通业节能减排减碳。积极开展争创“绿色饭店”活动,逐步减少、最终取消餐饮住宿行业的一次性用品。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有效整合物流资源。积极推行家电节能标识制度,抑制商品过度包装。广泛推广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

9、发挥农林业在培育碳汇中的作用。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完善“城市、平原、山区”三大都市农业圈层,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采用生态有机农业管理,积极开发和应用“碳基肥料”,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都市型农业,发挥现代农业园区在城市田园中的作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现代林业,改造林分结构,拓展林业碳汇功能,增加绿色财富。

10、发展电子商务。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企业”、“网商培育”、打造“中国电子商务之都”三年行动计划,发展电子商务、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网络游戏等互联网经济以及物联网经济,建设“智慧城市”,以商业模式创新和信息技术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 进低碳化,把杭州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中国乃至世界“电子商务之都”和“互联网经济大市”,使杭州成为低碳商业模式创新的“领头羊”。

11、推进市区工业企业搬迁。坚持能搬则搬、能快则快,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推进市区工业企业搬迁,加快标准厂房和孵化器建设,带动企业技改投入,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高企业工艺水平和产品档次,实现工业企业的“脱胎换骨”,搬出一个新规模、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新环境,搬出一个企业发展的“新天地”、低碳生产的“新天地”。

12、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开展“绿色企业”创建工作,对年综合用能3000吨标煤以上(或年用电量300万千瓦时,或变压器增容500千伏安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积极推进循环经济“770工程”、工业循环经济“2632”示范工程,建设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推进节约用材,使用可再生材料和可替代材料,努力降低原材料消耗水平。提高工业废水、废气和余热综合回收利用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低碳循环,发展循环经济。

13、推动低碳创业。坚持“和谐创业”城市发展模式,鼓励大学生、中小企业以文化创业、科技创业、网络创业等多种形式,开展低碳创业,让知识、科技、艺术等文化创意 元素更多地融入创业中,注入产品设计、生产过程、行业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提升产业档次,提高创业层次。

14、开发低碳科技。深化与名校大所的合作,加强对节能、提高能效、洁净煤、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建立低碳实验室和低碳技术研发中心、研发基地,办好杭州—新加坡低碳科技园,引导其面向应用、面向企业,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15、开展低碳设计。倡导低碳设计,以设计为起点降低产品在制造、储运、流通、消费乃至回收等各个环节的物质和能源消耗。出台“低碳产品”认定办法,推动企业进行ISO14064和ISO14065温室气体计算与验证。举办低碳设计大赛,培养设计师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意识”,以低碳设计带动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发展。

16、倡导能源合同管理。加强节能市场开发,引进能源合同管理这一创新的市场化节能机制,培育专业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提供节能项目设计、项目融资、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培训、运行维护、节能监测等一条龙综合性服务,推动节能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17、发展静脉产业。以开展全国第二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工作为契机,推进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立社区回收站(亭),规范流动收购人员,建立再生资源集散、加工中心,培育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使用最新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废旧汽车加工回收、废旧金属加工回收、废旧塑料加工回收等重点静脉产业企业,构建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实现低碳循环。

三、推进建筑节能,打造低碳建筑

18、打造节能精品建筑。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四高”方针,从优化建筑设计入手,关注建筑整体、长期的使用效率,强调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推广太阳能光电光热技术、热泵技术,以及多用复合材料和钢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提倡建筑材料的循环使用,提高新建住宅、写字楼的精装修比例,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延长建筑使用寿命,打造“百年建筑”。

19、实施“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坚持产品开发和应用推广并举,加快实施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金太阳示范工程”和省“百万屋顶发电计划”,大力推进杭州“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充分利用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住宅建筑、公共设施等各类建筑和构筑物表面(含屋顶、幕墙等),加装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电能控制系统和并网系统,加大光伏发电在建筑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推进地铁、东站枢纽、奥体博览中心、杭师大新能源学院等重大工程的光伏发电建筑应用示范工作。2009—2013年,全市实施阳光屋顶50万平方米(即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总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累计装 机容量70兆瓦。

20、实施城市“屋顶绿化”计划。出台推行立体绿化政策意见和技术标准,推动立体绿化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积极探索立体绿化和垂直绿化的新方法、新品种,继续做好见缝插绿、破墙透绿、合理播绿、全民植绿文章,凡有条件的新建建筑应实施屋顶绿化,安全许可的高架立柱、市政干道的边坡和挡土墙以及河岸驳坎应同步实施绿化覆盖,提高城市立体空间的绿色浓度,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21、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结合庭院改善、危旧房改善等城市有机更新工程,以建筑外围护结构为重点,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提高建筑节能效果。组织实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发展。

22、推行建筑节能“绿色评级”。根据建筑节能状况,对全市各类建筑进行节能“绿色评级”并颁发相应的节能等级证书。从2012年起,所有新建住宅和房地产市场上销售、出租或建造中的商品房必须事先领取节能等级证书。

23、出台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制定建筑节能地方性条例,推广“可持续建筑标准”,建立健全房屋健康档案,实行设计环节标准化、施工环节规范化和验收环节闭合化的建筑节能管理模式,规范节能建筑设计标准和图集、施工技术规程、验收规范、运行管理规则,依法推进建筑节能工作。

四、倡导绿色出行,打造低碳交通

24、倡导低碳出行方式。深入开展无车日活动,组织系列绿色出行的主题宣传活动,倡导市民选择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交通出行方式,少开私家车、多乘公交车、多骑自行车,推动无车日活动常态化,缓解交通“两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全民健身。

25、打造“五位一体”公交零换乘城市。落实“公交优先”,完善低碳交通规划,坚持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免费单车”、水上巴士“五位一体”,推进八城区与五县(市)公交一体化,加快打造杭州特色、国内领先、世界一流、“五位一体”的“8+5”品质大公交体系,建成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个实现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免费单车”、水上巴士5种公交方式“零换乘”的城市,确立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打造低碳化城市交通系统。

26、大力发展“免费单车”服务系统。按照就近布点、通租通还、建立配送系统和彰显城市美学的要求和“扩面、提质、平衡”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免费单车”服务系统,加快建设自行车专用道特别是市区河道慢行交通系统,进一步创新模式,做好广告资源利用文章,破解“还车难、布点难、保修难、营运难、处置难”问题,使“免费单车”真正发挥大公交体系的纽带作用,成为杭州建设低碳城市的最大亮点和特色。

27、严格执行机动车低排放标准。机动车严格执行国Ⅲ标准,新购或外地转入的机动车辆必须达到国Ⅲ及以上排放标准,方可办理车辆注册登记手续,新增公交车辆执行欧Ⅳ排放标准。扩大市区高污染机动车辆限行范围,鼓励提前淘汰主城区高污染机动车辆。加强机动车管理,鼓励购买小排量、新能源等环保节能型汽车,发展低排放、低能耗交通工具。

28、推进交通智能化管理。积极推进智能化交通设施建设,加强人车路之间的监控、信息联系和调度能力,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建立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管理系统,使人、车、路井然有序、和谐统一,增加交通运输中的科技含量,建设高效的交通物流体系,减少迂回运输、重复运输、空车运输,降低碳排放,营造“清洁、静谧、健康、高效、有序”的交通环境。

五、倡导绿色消费,打造低碳生活

29、计算碳足迹。在相关网站设置碳足迹计算器,提供低碳生活指南,让个人和组织能够评估自己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评估未来的减排状况设定基线。引导个人和组织增强社会责任意识,鼓励“擦掉碳足迹,进行碳补偿,实现碳中和”。引导企业进行碳排放计算器的研发设计和生产销售,使之成为杭州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一大亮点。

30、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提倡生活简单、简约化,积极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少用空调,多吹风扇;自备水壶,少喝瓶装水;尽可能回收废弃物,做好生活垃圾分类;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少使用塑料袋;洗澡使用淋浴方式,使用节水型淋浴头;自然晾晒衣服,尽量不用烘干功能;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用手帕替代餐巾纸;使用再生纸;多到户外锻炼,尽量少用跑步机;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工具,多步行、骑自行车、乘坐轻轨或者地铁,多爬楼梯;乘坐飞机旅行时尽量少携带行李;使用节能灯泡替代钨丝灯泡;把电视机屏幕调成中等亮度;尽量食用本地应季蔬果;多用电子邮件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传真机;电脑显示器和电视机在不使用时及时关掉;在购物时尽量选用本地产品、季节产品及包装简单的产品;尽可能采用电话会议的方式组织会议;多植树,多种花草;多利用井水、河水灌溉绿化或洗涤,尽量节约自来水,提倡水循环;倡导“减碳饮食”、“低碳着装”。组织编写低碳生活家庭行为手册,开展节能减碳全民行动,推行“绿色居家准则”,建设“低碳家庭”,加强低碳文化的传播普及,引导市民崇尚节约、反对浪费、合理消费、适度消费,改变“面子消费”、“奢侈消费”、“便利消费”等浪费能源、增加污染、高碳排放的不良消费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养成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消除碳依赖。

31、建设健康城市。以杭州作为“全国首批健康城市试点城市”为契机,围绕健康城市建设“七个人人享有”目标,开展“健康生活进百万家庭活动”和“健康生活进千村万户活动”,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普及健康生活理念,传播健康生活知识,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六、加强生态建设,打造低碳环境

32、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以杭州成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倡导“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深化城市绿化、山区绿化,加强平原绿化、村庄绿化,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使人人成为杭州的护绿使者,实现从注重绿化率向注重林木覆盖率的提升、从注重视觉效果为主向注重生态效果为主的提升、从注重绿化用地面积向注重绿化空间的提升、从注重建成区绿化向注重城乡统筹绿化的提升,营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最佳人居环境,培育城市“碳中和”能力,造福于城市、造福于百姓。

33、打造“五水共导”城市。依托杭州有江、有河、有湖、有海、有溪(湿地)的自然禀赋,保护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西溪湿地、运河、市区河道以及萧山湘湖、余杭南湖、淳安千岛湖、临安青山湖等水资源,深入实施西湖、西溪湿地、运河、市区河道综合保护工程,加大疏浚、截污、引水、生物治理力度,打造“五水共导”的“生活品 质之城”,充分发挥湿地资源的固碳功能。

34、建设六条生态带。树立城市发展“留白”理念,建设、保护好西部、西北部、北部、西南部、南部、东部六条生态带,不突破生态极限,不随意调整生态带保护用地,严格控制生态带建筑密度,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加强对生态带内违法建筑查处和污染源治理的力度,防止主城、副城、组团建设向生态带蔓延,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生态带“积极保护”模式,保护好城市的碳汇生命线。

35、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建设细胞工程。以杭州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建设细胞工程,发展壮大生态经济,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绿色工厂、绿色村庄,明显改善城乡环境质量特别是大气和地表水质量,营造全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形成碳源和碳汇城乡互哺格局。

七、变革城市管理,打造低碳社会

36、践行“紧凑型城市”发展理念。引入低碳理念指导城市规划编制,围绕“大疏大密”指导方针,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块布局,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建设新城和多功能、高效率的城市综合体,打造职住平衡、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城市结构,减少市民出行半径,降低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和企业商务成本,减少摊大饼式城市扩张带 来的资源和能源浪费,形成低碳化城市发展新格局。

37、建设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围绕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科技馆的目标,突出“低碳与生活”主题,按照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准确把握、正确处理低碳与环境、低碳与经济、低碳与生活、低碳与社会、低碳与科技、低碳与城市的关系,进一步优化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建筑和展示设计方案,打好杭州牌、浙江牌、中华牌、国际牌,打造低碳科技普及中心、“绿建筑”展示中心、低碳学术交流中心和低碳信息资料中心,把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以低碳为主题的科技馆。

38、打造“低碳社区”。借鉴国际低碳社区、“碳中和”社区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零碳、零废弃物、可持续性交通、当地材料、本地食品、水低耗、动物和植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公平贸易、快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低碳生活模式,研究制定低碳社区的评价体系和认定标准,推广低碳社区规划手段、建筑技术和管理方式,打造一批标杆性“低碳社区”。

39、推行“绿色办公”计划。切实发挥党政机关在节能减排减碳方面的表率示范作用,加快对政府、商务办公大楼进行低碳化运行改造,更换节能灯,安装太阳能照明系统,控制空调使用,选用节能电脑和办公设备,推广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实现无纸化办公或尽量采用纸张双面打印,建立办公大楼能源需求与使用管理系统。40、推行“绿色学校”节能计划。面向学生推行“绿色学校”节能计划,开展低碳主题科普宣传进校园活动,开展百场科普讲座进校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科普“五个一”套餐配送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园宣讲低碳知识,组织低碳科技图版展览,引导学生了解低碳知识,提高学生节能意识,培养学生低碳生活习惯。

41、打造“垃圾清洁直运”杭州模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坚持直运为主、中转为辅,焚烧为主、填埋为辅,分散为主、集中为辅,总结推广桶车直运模式的经验做法,突出垃圾车的彻底更新、中转站的彻底改造两大重点,抓好现有垃圾焚烧厂改扩建和新建垃圾焚烧厂选址,通过“桶车直运”、“车车直运”等办法,做到“垃圾不落地、垃圾不外露”,推动垃圾集疏运模式、中转模式、末端处理模式的历史性调整和转变,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垃圾清洁直运”杭州模式,实现垃圾处理环节的低碳化。

八、建设低碳城市的保障措施

42、加强领导。建设低碳城市是一项量大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建设低碳城市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市委、市政府建立市建设低碳城市领导小组,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监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组织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形成市和区、县(市)分级管理、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绩考核制度,把低碳城市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评价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确保组织到位、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

43、编制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制定和完善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础。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作用、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引导作用。把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低碳城市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和专项行动计划,健全管理体系和监督实施机制,完善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加快编制《杭州低碳城市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建设低碳城市的总体目标、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制定低碳产业、低碳交通等相关专项规划,形成低碳城市建设规划体系。

44、创新体制。创新体制机制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保障。以杭州被列为浙江省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环境产权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节能减排减碳、低碳技术研发、低碳消费、碳汇培育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开展低碳产品认证和碳交易改革试点,建立碳交易中心,建立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

45、完善政策。政策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有力杠杆。制定建设低碳城市配套的法律法规,完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先保证低碳产业项目建设用地。坚持向上争一块、政府投一块、市场融一块、银行贷一块,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特别是国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企业招商引资、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扩大担保、创投、工业债权、产业投资等基金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供给,支持低碳重点工程、低碳产品和低碳新技术推广应用。在政府采购、城市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本地化的低碳产品。

46、推动试点。试点是发挥典型引路的最佳载体。在全市选择基础较好的社区、企业、场馆、园区等开展低碳试点工作,打响若干个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低碳社区”、“低碳企业”、“低碳建筑”、“低碳园区”、“低碳新城”、“低碳城市综合体”品牌,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累我市建设低碳城市经验。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和各类国家级低碳试点项目,争取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对新获批的由国务院或国家部委授予的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按每个试点和基地总额100万 元、50万元的标准,对主要牵头单位和区、县(市)进行奖励,奖励资金在相关产业专项资金中安排。

47、开展研究。加强对低碳发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先导工程。着眼世界低碳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经验,积极开展低碳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深入分析碳交易、碳金融、碳基金、碳关税等给杭州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超前谋划杭州的应对措施,抢占制高点,掌握主动权。加强植物吸碳功能比选研究,优化绿化植物配比方案,最大限度发挥绿化的减碳效益。建立市湿地研究中心,加强湿地保护利用的研究。加强与国内外低碳研究机构的联系,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杭州低碳城市建设工作,举办低碳城市相关论坛和研讨会,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48、加强合作。扩大开放、加强合作是建设低碳城市的一条捷径。充分利用国际社会确立的“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三大减排机制,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节能、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低碳技术。积极吸引国内外的领军企业、高端人才、科研机构来杭发展低碳产业,探索与国内外相关城市、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低碳城市发展合作机制和低碳城市联盟。

49、培育人才。建立一支从事低碳研究和低碳技术研发的专业人才队伍,对于建设低碳城市至关重要。落实“四个尊重”,打好“杭州牌”、“浙江牌”、“中华牌”、“国际牌”,抓好培养、选拔、使用、引进、监督、服务六个环节,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争取从海外引进一批高水平的低碳专家团队,建设一支高层次、高水准的低碳人才队伍。

50、加大宣传。各级宣传、教育、科协等部门要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加强对建设低碳城市的宣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大力宣传“生活品质之城首先应该是低碳城市,品质生活首先应该是低碳生活”的理念,大力宣传“低碳城市建设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理念,大力宣传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加强低碳知识培训普及,开展低碳行动志愿服务,倡导低碳消费和行为方式,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低碳城市建设。

森林碳汇:低碳城市建设之基 第6篇

森林碳汇和减排同等重要

论坛主席宋维明强调指出,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多重效益且不可替代。保护森林和增加森林面积,是最为有效的、低成本的减排方式。我国在森林碳汇研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形成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当务之急则是普及森林碳汇知识,树立碳汇和减排同等重要的理念,使全社会对发展林业有应有的重视。

宋维明说,增加森林碳汇,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恢复和扩增森林碳汇,不仅关系到减缓全球的气候变化,还关系到未来世界各国的发展空间以及发展道路的选择。

在这位林业经济学家的主持下,八位嘉宾深入探讨了森林碳汇与低碳城市的关系。从森林碳汇的国际经验、中国选择与地方实践,到森林碳汇对实现低碳发展战略目标的意义;从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前景与挑战,到公众参与在森林碳汇行动中的作用,专家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使在场的200多位各界人士深受启发。

贵州省林业厅厅长金晓麒,贵阳市副市长高卫东,中国低碳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秘书长陈建成,国家林业局森林城市评审专家张志强,国家林业局气候谈判专家王春峰,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碳汇办公室主任王小平,中关村碳汇研究院副院长杨晓晖,中国林权交易所总裁王秀强等和与会者一起,就当前森林碳汇的焦点、冰点、热点问题进行了精要的阐述。

减排措施中森林碳汇成本最低

国家林业局森林城市评审专家张志强教授介绍了有关森林碳汇的国际经验。他说,国际上围绕减排和增汇两个方面采取具体的政策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举措之中,森林碳汇被认为是成本最低的减排措施之一。

据他介绍,在增汇方面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世界各国都将挖掘陆地生态系统,特别是森林生态系统吸收CO2等温室气体的潜力作为其战略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森林的碳汇功能。其做法无外乎有两种:一是扩大与保护森林资源;二是提高森林生产力。

具体作法有,通过清洁生产机制(CDM)实施林业碳汇项目获得温室气体排放权。《京都议定书》明确了减排目标后,国际社会首次将林业碳汇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相联系,碳汇造林成为获取碳排放的途径之一。此后,国际社会致力于推进森林认证、制定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发展碳汇交易体系、强化国际合作等作为发挥森林碳汇功能的主要手段。

张志强说,在气候变化的国际立法上,对于森林碳汇议题经历了从谨慎向开放的转变。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从《波恩政治协议》到《马拉喀什协定》,从《巴厘岛行动计划》到《哥本哈根协议》和《坎昆协议》,森林碳汇都是其中的主要议题之一。森林碳汇的活动范围也从最初的单一化(清洁生产机制)走向了多元化。可以说,后京都时代以通过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森林保护和森林可持续管理增加碳储量为主要内容的REDD+森林碳汇机制(REDD PLUS),将发挥更为主要的作用。

林业重点工程增加碳汇功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温室气体排放上升速度加快,在国家层面将森林增汇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选择。张教授说,从中国战略选择的实践来看,采取了一些主要措施来实现林业碳汇的发展。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大力推进,夯实森林碳汇坚实基础。张教授认为,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及长江、珠江等几大流域的防护林工程建设,这些举世无双的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建设,使中国的森林面积与蓄积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其碳汇功能得到增强。在2010年完成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中认为,中国大规模植树造林是2000年?2010年期间亚洲森林面积每年超过220万公顷的净增长的主要原因。该评估同时认为仅世界森林生物量中就储存了2890亿吨的碳。

他呼吁,要严格森林采伐管理,制定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以提高林业碳汇功能。实行采伐限额管理,打击乱砍乱伐,制定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方案,通过技术途径提高森林的碳汇功能;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林业投融资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建立中央、各级地方政府、私人等多种林业投入机制,通过对公益林的生态补偿,确保林业生态效益的发挥;强化林业碳汇功能基础理论与增汇技术的研发;森林碳汇研究应该列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科技支撑项目、行业专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强化国际合作,树立负责的大国形象,推进森林认证、制定可持续经营标准、开展CDM碳汇造林、打击非法贸易与非法采伐等。

低碳城市发展靠森林碳汇推动

目前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经把森林碳汇作为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国也在大力推进城市森林建设,推动城市低碳转型。

张教授说,尽管中国城市森林建设起步较晚,但由于政府的强力推动,市民的大力支持,我国的城市森林建设在过去的几年里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以乔木与森林群落构建为主导,悄然实现着城市生态的华丽转身。乔木树种与乔灌草相结合的森林群落占城市绿地总量的比例逐步提高,旧城改造、新城开发,将森林生态系统的构建作为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障居民心身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城乡结合部、郊区乡村绿化质量也迅速提升。建设以乔木为主体的近自然群落已然成为我国城市森林建设的主导理念。目前,全国已有41个城市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另外,浙江省、江苏省、河北省等也广泛开展了“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活动。

他指出,城市森林建设已经成为促进城市绿色增长的有效载体,加快发展城市森林,一方面可以增加城市的碳汇,抵消中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碳排量,扩大城市的资源环境容量,提升经济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壮大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绿色产业,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促进城市转型升级和绿色增长。

碳市场为林业经济带来新机遇

我国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要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今年春节期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明确表示,将在北京、天津、上海等七省市试点,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从而以低成本实现2020年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的目标。

中国低碳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建成教授告诉记者,我国碳市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市场,二是碳中和,三是试点碳排放权交易。

他兴奋地说,尽管相关配套体系尚未建立,但碳市场的推进,为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种种迹象表明,虽然面临系列难题,但从政府到民间,实行强制性碳减排交易,建立碳交易市场体系,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紧迫性已获共识。

陈教授指出,森林是重要的碳汇主题。二氧化碳20%在地上部分,80%在地下部分。现在还找不到另外一种途径,像森林这么廉价地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储存在生物体当中。国际上对森林的碳汇作用、森林在国际性的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

林业碳汇因操作成本低、效益好、易施行,能够成为整个碳交易市场突破口。在陈教授看来,更重要的是,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活跃碳汇市场,实现林业碳汇交易,对于林业经济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凝聚发展智慧,创新发展机制,拓宽发展领域,坚实发展基础,从而突破林业发展的瓶颈,开创发展新道路。发展林业碳汇,在促进林业资源优化配置,建立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的新机制,切实提高林农收入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推动生态林业、生态文明、生态效益市场化。

陈教授认为,当前要积极探索碳汇林业的实现平台。把森林碳汇的外部性内部化,把森林碳汇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制度化。

他建议,可以利用其丰富的森林资源的储碳功能,试行林业碳汇与征占用林地相挂钩,促进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家补偿的基础上,试行林业碳汇与碳减排相挂钩,建立企业补偿机制,促使碳排放企业为植树造林者买单,把谁排放、谁买单落到实处;设立购买碳债券等,为碳基金建立长效机制。

陈教授说,要想出办法,通过试行试点,活跃碳汇市场,盘活林业经济,实现绿色发展。虽然前进道路上困难重重,但对发展碳汇市场,我们充满信心;创新林业机制,要勇往直前;振兴林业经济,要义无反顾;转型绿色发展,要再创辉煌。

发展森林碳汇关键在公众参与

宋维明教授说,在我国,森林碳汇等还是新生事物,林业碳汇市场也刚刚起步。中国企业和民众参与的程度以及实际效果,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森林碳汇行动,需要政府、企业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

为了吸引更多的听众,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他主持的论坛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会场设置了承诺“森林碳汇”题词签名板,制作播放了《森林碳汇历程》专题视频,创作和现场演唱了《低碳之歌》,制作和发放了低碳书签。令人眼前一亮的还有“低碳微博专题”,即时互动使会场在网络上延伸。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们发出了《关注参与森林碳汇——青年行动倡议》,印发给全体与会代表。

大学生志愿者们现场计算的结果,更是令与会者大吃一惊。经核算,每位与会者需至少种植一棵树才能抵消参加本次会议产生的碳排放。

论坛现场发布了贵州省森林生态效益评估结果,对论坛内容起到了实证作用。刚刚完成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全省每年森林固碳达2458.18万吨,固碳释氧价值达857.23亿元。这些数据形象、具体而有力地证明了森林碳汇的作用。

低碳城市建设论文 第7篇

在低碳城市建设的进程中,重庆于2014年进一步提出要建设成为“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推动低碳城市的建设,在已取得了显著成就的同时,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流通领域中与民众生活相关程度最高、利益关系最直接的餐饮服务行业发展中的碳排放,是一个重要的环保问题。在低碳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下对餐饮行业进行转型升级,以发展低碳餐饮为核心,切实减少餐饮行业碳排放,不仅有利于餐饮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第三产业的优化发展,更满足低碳城市建设要求。本文对此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低碳城市建设进程中发展低碳餐饮的意义

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1),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思想,参考国内外有关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研究及实践结果(2)(3)(4),本文认为,低碳城市是一个系统集成的有机总体(见图1)。低碳城市的建设应包括7个子方面: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消费、碳捕获与封存技术以及低碳管理与制度(1)。其中,发展城市低碳产业,就必须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一是优先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二是在现有产业体系内,充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各种手段降低碳排放。在服务业体系中,“民以食为天”决定了餐饮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低碳城市的建设与餐饮业的低碳发展息息相关。具体而言,发展低碳餐饮对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一)发展低碳餐饮是餐饮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向

餐饮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有害废气、废热、油污、异味和因厨房洗涤产生未得到有效处理的废水等,特别是餐饮烹制过程中排放的“油烟废气,因其含有醛类化合物、含硫、含氮化合物等大量有毒有害的致癌物质,已成为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推手(6)。”二是餐饮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餐饮垃圾,主要包括餐前食品加工时产生的残余物和用餐后废弃的剩饭、剩菜。此外,我国传统的烹饪方式在能源上的耗费也不容小觑。这些环境污染问题极大地阻碍了低碳城市的建设,因此在低碳化城市建设中,餐饮业实现低碳化经营是餐饮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对餐饮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上,未来五年随着城镇化发展成效的不断显现,着眼于中小城市的餐饮服务将获得巨大发展。根据中国烹饪协会的专家测算,目前一般餐饮企业存在约30%左右的节能空间。因此,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是控制餐饮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的有效方法,必将有效推动城市餐饮业的可持续发展(7)。

(二)发展低碳餐饮有助于促进城市居民低碳消费

在低碳城市这一系统有机体中,低碳消费是其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低碳城市的构建也离不开公众行为方式的改变。城市居民低碳消费习惯的培养和形成,将有利于转变和营造城市的社会低碳环境。目前在我国餐饮经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大量非节约型的不合理的消费方式,餐饮产品加工过程中水、电等能源的浪费和一次性筷子、纸杯等低值易耗品的无节制使用,都是非环保的。因此,通过餐饮企业和社会的引导,树立居民低碳消费理论。

三、发展低碳餐饮的总体思路

根据20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重庆市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497.75亿元,增长11.5%,占GDP比重的47.7%,其中,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917.49亿元,增长13.8%。重庆特色的餐饮文化,尤其是独具特色的火锅文化,对重庆市的餐饮业和旅游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川菜及火锅的重油多盐,以及本地居民喜食夜宵等特点,更凸显了重庆餐饮业能耗大、餐饮垃圾处理难度大、污染物排放严重等问题,这与重庆市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不符,也极大地阻碍了重庆建设“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城市,所以餐饮业进行转型升级走低碳化发展道路势在必行。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下,发展低碳餐饮,应按照低碳城市建设的要求,树立餐饮行业安全、健康、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实现餐饮业“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为目标,坚持低碳管理,倡导低碳消费,通过系统规划和科学设计,让低碳餐饮落实到位。

发展低碳餐饮,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政策导向原则。政府应充分认识到餐饮业的低碳发展在城市低碳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将餐饮业的低碳化发展提高到战略决策的高度。二是企业自律原则。餐饮企业应积极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以低碳发展理念自律。现有的餐饮企业可在经营理念、硬件设施、管理服务等方面实施低碳化经营改造,新建的餐饮企业要按照低碳理念对企业进行低碳化规划、设计和建设。三是社会共建原则。发展低碳餐饮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餐饮企业自身是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共建必不可少。行业协会的监管和支持,社会媒体的宣传和引导,从不同维度大力倡导低碳餐饮,提高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发展低碳经济,推动低碳城市的建设。

四、低碳餐饮的实现机制分析

如上所述,实现餐饮业的转型升级,发展低碳餐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低碳城市建设中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需要政府、行业协会、餐饮企业和居民共同努力,充分发挥政府管理机制、行业协会监督机制、企业低碳产品和服务生产机制以及居民低碳餐饮消费文化引导机制的作用,实现餐饮的低碳化发展(见图2)。

(一)政府管理机制

在当前人们习惯于高碳生产与高碳消费的情况下,推动低碳餐饮生产和消费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从图2可以看出,政府的管理主要是对低碳餐饮的生产和消费行为进行宏观调控,其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定低碳餐饮的扶持政策,通过给予零税收或减免税收等政策优惠,引导和促进企业、个人参与低碳餐饮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以及对现有餐饮企业的低碳化改造。二是实施奖惩措施。其一开展优秀低碳餐饮企业评比,并对行之有效的餐饮企业低碳化经营管理行为大力宣传和表彰。其二加大对餐饮企业高排放、违规排污等不当行为的曝光力度,并给予对应的经济惩罚。三是积极培育低碳餐饮企业。带动行业内的中小餐饮企业进行低碳化建设和改造。四是构建良好的低碳餐饮消费环境。良好的消费环境有利于扩大低碳餐饮消费,政府可在餐饮垃圾的低碳化处理中限定一次性餐具使用,在降低餐饮消费浪费等方面效仿西方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利用政策资源抓好低碳餐饮消费制度体系建设。

在“十三五”期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重庆市的城镇人口数量将随之增加,必将拉动本地区居民餐饮消费的增长。政府应以此为契机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给予低碳餐饮企业大力的扶持,由主城区逐步扩大到区县进行低碳餐饮企业的试点示范建设,并将低碳餐饮的数量列入低碳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中。同时,为确保低碳餐饮的规范发展和科学管理,政府可联合行业、企业,参照《饭店业碳排放管理规范》的国家行业标准,出台《重庆市餐饮业碳排放管理规范》。同时,建立与标准相配套的监管机制,对餐饮企业在低碳餐饮节能改造和节能运行上进行监管,以确保对餐饮生产加工过程中各种耗能的有效管理,减少能源耗费,降低碳排放。

(二)行业协会监督机制

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市场以外的第三方力量,主要通过制定低碳餐饮的行业规范、建立低碳餐饮的评价体系和巡查监督企业低碳管理经营行为的落实等发挥政府和企业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在行业协会的设置上,重庆市有对应的组织机构———重庆市餐饮行业协会,其会员涵盖了重庆市餐饮业中有代表、有影响的大部分企业。因此,在餐饮的低碳化发展上,重庆市餐饮行业协会应动态评估餐饮企业的能耗、排污状况。同时,餐饮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其自身作为行业的监管者和引领者的作用,可与重庆市低碳协会合作,组织会员单位定期开展餐饮低碳化管理的培训,提升餐饮企业经营者的低碳意识和素质。

(三)企业低碳产品和服务生产机制

餐饮企业是低碳餐饮消费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低碳餐饮能否真正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餐饮企业能否生产并提供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低碳餐饮产品和服务。餐饮生产低碳化的实质是贯彻“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原则,从餐饮原料采购、设施配备、厨房生产、餐饮销售服务到餐饮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低碳化,从餐饮产品和服务生产的源头减少能源消费,降低碳排放。

1. 原料采购低碳化。

低碳采购管理首先要求转变菜品原料的采购方式,由传统的临时性、比较式采购向委托式、网络式采购等专业化、集约化的采购方式转变。同时,贯彻“当地当季”的思想,坚持原料采购本地化,减少食物原料运输过程产生的碳排放,也可降低储存反季蔬菜产生的能源损耗。目前,重庆市规模较大的餐饮企业如“陶然居”,已经成为绿色餐饮企业。有条件的餐饮企业可以效仿这一方式,建设自给自需的原料生产园区,实现采购管理的低碳化。

2. 设施配备低碳化。

餐饮企业服务的设施设备引入低碳技术是实现低碳餐饮的关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入电磁炉、焖烧锅、多层蒸锅等低碳餐饮设备,以利于菜品加工过程中的节能降耗。二是餐厅引入环保节能技术,在建筑装潢、室内空调、灯光照明等餐厅室内设施上实行绿色。

3. 厨房生产低碳化。

厨房生产主要包括原料存储、菜品加工和菜品烹调三个环节。在菜品烹饪上,可以通过明确初加工要求和净料率以保证原料得到最大程度利用。中餐的烹饪方式因菜系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如占重庆餐饮行业菜品比例最大的川菜,其在烹制上更多使用烧、烤、炸、炒等碳排放量高的方式致使其在烹调环节排放大量的油烟废气。但在当前消费者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这一趋势下,重庆餐饮企业也应使用能耗少的食物加工方式,从生产环节降低餐饮业的碳排放。

4. 餐饮销售服务低碳化。

销售服务是餐饮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环节,只有通过低碳餐饮营销和低碳餐饮服务才能真正将低碳餐饮落实到位。在“互联网+餐饮”的背景下,积极发展绿色网上订餐和餐饮外送的业务。在低碳餐饮服务上,推行绿色低碳服务,尽量避免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使用无纸化的电子菜谱取代传统的纸质菜单,引导顾客合理点餐,提倡“光盘”行动等,通过营造低碳用餐环境,宣传低碳饮食文化,倡导科学、理性的餐饮消费。

5. 餐饮垃圾处理低碳化。

餐饮垃圾一直是餐饮生产和消费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源之一,而主要以火锅、渝菜为特色的重庆餐饮由于其高排放的烹饪加工方式,导致大量餐饮垃圾产生。而这种垃圾加主要来源于主城区的餐饮业,少部分来源于居民(8)。餐饮垃圾的低碳化处理也是实现低碳餐饮的核心,所以餐饮企业应配合政府对餐饮垃圾的多元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购置在日美等国的餐饮企业广泛使用的厨余垃圾粉碎处理器自行消化处理餐饮垃圾,无条件的企业向政府支付垃圾处置费用,由政府委派具备收运处置能力的单位统一回收处理。

(四)消费者低碳消费文化引导机制

消费者作为低碳餐饮产品的购买者,其是否具备低碳产品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将直接决定其是否购买低碳产品的消费行为,所以应宣传倡导低碳餐饮消费文化,引导消费者树立低碳餐饮消费的价值观。重庆市在低碳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一直不遗余力的开展低碳生活理念的宣传工作。在政府出台的《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消费的意见》(渝府发[2015]3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培育消费者绿色低碳消费观念,促进扩大绿色、健康消费”。在面向市民的宣传中,重庆市于2013年举行了全国首个低碳日主题宣传活动,近年间每年均在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开展低碳日宣传工作。通过发布《重庆市民低碳公约》,发放《低碳生活五十招》等宣传资料,倡议居民低碳生活自愿签名,号召引导市民践行低碳生活方式。除了由政府主导开展全民低碳消费文化的宣传以外,重庆市低碳协会和重庆市餐饮行业协会应针对餐饮行业的低碳化发展,动员社会各界参与餐饮行业的节能降碳,推动形成以餐饮低碳化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化生产生活方式。

五、结语

重庆市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进程中,应高度重视餐饮业的转型升级,按照低碳城市建设的要求,树立餐饮业安全、健康、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为目标,遵循政策导向、企业自律和社会共建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管理机制、行业协会监督机制、企业低碳产品和服务生产机制以及居民低碳餐饮消费文化引导机制的合力,实现餐饮业的低碳化发展。下一步将对重庆市低碳餐饮的发展情况、低碳餐饮的建设对低碳城市建设的推动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进一步探索具有地区特色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以期对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指导借鉴。

参考文献

[1]付允,马永欢.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1):416-420.

[2]饶雪梅.低碳时代餐饮企业实施绿色管理与清洁生产[J].改革与策略,2011,(2):20-21.

[3]徐渝.低碳城市:重庆绿色发展的新目标[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1):14-15.

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之一:低碳城市 第8篇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城市指在一定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公众以低碳为理念和行为特征广泛参与,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其途径是采用清洁能源和发展低碳技术发展产业,,指导思想为低碳理念,实施基础为低碳技术和产品,主要对象为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前提是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低碳城市应包括以下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

低碳城市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建设低碳城市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在努力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碳足迹”同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碳排放量增加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脱钩的目标:

以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碳排放强度为近期目标,首先实现碳排放量与社会经济发展脱钩的目标,即碳排放量增速小于城市经济总量增速,长期和最终目标是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碳排放总量。

(三)对全球碳减排做出贡献:

对单个城市而言,低碳应当包含两个层次。狭义上,城市内部社会经济系统的碳排放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能被自然系统正常回收。广义上,一个地区通过发展低碳技术或产品,其应用对全球碳减排做出贡献。

(四)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1、需要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核心技术,特别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节能技术和新能源的生产应用技术,是城市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技术基础。

2、需要公共治理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

低碳行动需要政府、公司、组织、家庭和个人的广泛参与,其中政府对低碳的认识程度决定低碳城市发展的高度,政府的机制设计和管理创新发挥着主要推动和激励作用。

二、发展低碳城市的国际经验

(一)国外状况

1、英国。

英国政府成立私营机构碳信托基金会,负责联合企业与公共部门,发展低碳技术,协助各种组织降低碳排放,其与能源节约基金会联合推动英国低碳城市项目。英国低碳城市规划和行动方案有以下主要特点:

(1)低碳城市规划目标单一,即促进城市总的碳排放量降低。减碳目标的基本设定是2020年全英国CO2排放在1990年水平上降低26%一32%,2050年降低60%。根据英国全国目标,伦敦市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将2007一2025年间碳排放量控制在6亿吨之内,即每年碳排放量降低4%。

(2)低碳城市主要实现途径是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提高能效和控制能源需求。如布里斯托市在控制碳排放方面着重于更好利用能源,包括减少不必要能源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应用可再生能源等。

(3)低碳城市规划重点领域是建筑和交通。以布里斯托市为例,2000年全市碳排放量中,住宅和商用建筑排放量占37%,交通占36%,工业碳排放占22%。伦敦市碳排放总量中,家庭住宅占到38%,商用和公共建筑占33%,交通占22%。

(4)低碳城市建设强调技术、政策和公共治理手段并重。政府应当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综合运用财政投入、宣传激励、规划建设等手段,鼓励企业和市民参与。如英国碳信托基金会与143个地方政府合作制定地方政府碳管理计划,旨在控制和减少地方政府部门和公共基础设施的碳排放。

2、日本。

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即“福田蓝图”,指出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日本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一80%。具体来看,日本低碳社会建设有如下特征:

(1)低碳社会规划目标灵活。日本低碳社会规划考虑两种模式,模式A追求GDP的增长,侧重城市集中地区形成高密度、高科技社会方式,模式B侧重分散人口、资源,倡导轻松悠闲的生活方式。

(2)低碳社会建设过程体现各部门共同参与。其首要原则是所有部门实现碳排放最小化,最大限度挖掘各经济部门碳减排潜力。如企业开发温室气体排放量少的商品;民众改变生活方式,选择环保产品等。

(3)低碳社会规划重点领域多元化。低碳社会规划在强调所有部门共同参与原则的同时,在具体实施上有所侧重,交通、住宅与工作场所、工业、消费行为、林业与农业、土地与城市形态等为重点规划领域。

(4)低碳社会建设的政府主导性。政府加强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根据对环境的影响征收环境税;城市建设推行紧凑的城区布局;农村推广使用生物燃料的汽车;引进高效低价的可再生能源。

(二)借鉴意义

1、中国低碳城市是要探索一条工业化过程中的低碳发展模式,这要求:

(1)低碳城市发展不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必须同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双赢。(2)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例如,英国、日本等国家将交通、商业与公用建筑以及住宅能耗问题作为低碳城市三大重点领域,而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是升级产业结构、降低产业能耗。

2、“低碳城市”应当包括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两个层面。

低碳经济主要关注在经济发展中排放最少量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经济产出,涉及到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会给以更多关注,因为经济增长和增长方式在这一阶段更为重要。低碳社会强调城市日常生活和消费低碳化,转变理念和行为方式,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和谐发展,这在经济发展高级阶段尤为强调。

3、发展低碳城市需要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参与。

三、低碳城市发展的可行途径。政府在低碳城市发展中主要起到规划、引导和领导作用。只有通过市场调节,使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服务市场化,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的极性,才能够有力影响居民消费习惯,逐步改变城市消费模式和生活模式。良好的公共参与机制是保障居民和企业积极参与到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先决条件。

(一)将“低碳”理念全面导入未来城市发展规划

1、坚持集约化建设理念,认真借鉴发达国家实行集约化建设的成功范例,配合高效城市交通运作系统,弥补城市生存空间资源的不足。

2、开发新城区尽量不影响基本地形构造,不影响碳汇森林容积量,不影响城市的文化环境,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3、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建立覆盖整个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监测预警系统,有效掌握温室气体排放的一手数据。

(二)大力发展低碳建筑

目前中国的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25%。按照“十一五”规划,建筑行业要完成节能达1.01亿吨标准煤,建筑节能总面积达21.46亿平方米,而与政府节能目标相比,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实现难度较大,至2008年底仅下降8.5%。

1、着力加强政府规划的贯彻落实力度,严格实施低碳建筑标准,特别是新项目立项、审批和建设过程都必须遵照相关标准。

2、普及推广低碳建筑理念,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3、推行建筑能耗标识制度,推广低碳建筑的分级认证制度。

4、广泛应用低碳建筑技术,如采用外遮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建筑绿化等低碳建筑设计技术。

(三)鼓励发展低碳交通

1、在中小城市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大公交投入力度,强力推进城市公交和轨道交通建设,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

2、逐步限制私家车使用,提高私家车在城市繁忙路段的用车停车成本。

3、加快推广使用节能车辆,积极为油电混合动力车、LPG动力车、电动汽车等提供相关税费优惠和配套服务设施,鼓励以旧换新。

(四)倡导低碳消费方式

1、从普通市民看,要树立绿色生活观念,倡导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推行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提倡循环使用物品,积极采用“低碳产品”;自觉分类处置生活废弃物;监督和制止高耗能、高排污等不良社会现象。

2、从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看,应积极做出表率,推动全社会“低碳或零碳排放”运动。

参考文献

[1]、仇保兴 《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8期

[3]、郭万达 刘艺娉 《政府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开放导报》 2009年06期

低碳城市建设论文 第9篇

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在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 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合理规划园林绿化建设用地。园林建设应从园林植物生长和园林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 节约利用土壤资源, 尽量保持园林场地的原有地貌特征[1]。同时, 避免对地形进行大规模改造, 充分利用场地现有的表土进行回填, 从而保护土壤中原有的生物物种。这样不仅有利于高效利用土壤资源, 而且还能够降低大规模改造带来的能源消耗。

2 科学配置园林绿化植物

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 要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固碳功能,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有效改善城市温室效应。首先, 合理扩大固碳能力强的植物种植范围。目前, 适宜园林绿化建设且具备较强固碳功能的植物主要包括夹竹桃、金钟花、火棘、醉鱼草、广玉兰、金叶女贞、麻栋、木芙蓉等[2]。在种植这些植物时, 必须考虑这些植物的种植条件, 适当扩大种植范围。其次, 科学配置园林绿化植物, 具体包括:合理配置慢生树种与速生树种, 从城市长效发展的角度出发, 搭配种植慢生树种与速生树种, 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合理配置常绿灌木与落叶乔木, 扩大常绿灌木与落叶乔木的种植范围, 以此增加城市单位空间的绿化量, 满足冬季城市园林绿化的需求, 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固碳功能;合理配置不同树龄的树种。相比较小树龄的树木而言, 虽然古树在降低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方面的作用明显小于较小树龄的树木, 但是由于古树具备良好的景观美化功能和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所以在园林绿化建设中仍然要将保护古树作为重点建设内容。通过合理配置古树与较小树龄的树木, 从而确保园林绿化既具备固碳功能, 又具备审美功能;合理配置落叶植物与常绿植物。在大部分城市的秋冬季节, 落叶植物难以发挥固碳功能, 所以应适当扩大常绿植物的种植面积, 使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合理搭配, 并适当增加彩叶植物, 以确保园林绿化在秋冬季节也具备同样的固碳功能。

3 使用低碳环保材料

建筑物、构筑物是园林绿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体现低碳环保理念, 尽量选用木材、石材、竹藤等低碳环保材料, 减少水泥、玻璃、钢材等高碳材料[3]。如, 可用圆木做成看台座椅;用碎石、青石等自然石材堆砌园区道路;用木材建造建筑物等。通过使用低碳环保材料, 不仅能够满足园林绿化建设低碳、节能的要求, 而且还能赋予城市园林自然感、协调感和美感。

4 推广节水型绿化技术

随着城市园林建设中绿地面积的不断增加, 园林用水量也随之提高。为了提高园林绿化中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应大力推广节水型绿化技术, 降低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中的能源消耗。一方面, 园林绿化建设要合理选择植物种类, 对植物进行优化配置, 采取滴灌、微喷、渗灌等节水技术, 结合科学的灌溉方式, 满足园林植物的灌溉需求;另一方面, 针对园林特点, 可建设集雨型绿地, 利用雨水回收、中水利用等措施, 循环利用水资源。

5 采取节能降耗措施

能源消耗是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量, 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风能、水力、太阳能等自然资源, 降低园林绿化建设和日常养护管理中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如利用太阳能供给园林照明系统;利用风能进行园林发电、汲水;利用反光和荧光材料制作园林指示牌、小品等。这样不仅能够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而且还能赋予园林绿化景观独特的韵味。

6 结论

总而言之, 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必须树立低碳意识,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建设园林景观, 创建适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园林生态环境, 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建设在降低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 缓解城市温室效应中的重要作用, 从而促进低碳城市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树华.共生、循环——低碳经济社会背景下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基本思路[J].中国园林, 2010 (5)

[2] 徐蕾.浅谈低碳模式下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J].山西林业, 2012 (4)

低碳城市建设论文 第10篇

1 植物的合理选择

1.1 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合理搭配

近年来, 我国在构建低碳经济的过程中, 开始倡导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希望通过构建良好的环境促进城市经济更好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 彩色植物的种植量较大, 这是因为同常绿植物相比, 彩色植物拥有更好的固碳释氧能力, 花青苷等色素在彩色植物中的存在量更多, 能够更好地吸收光线并进行更好地光谱反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彩色植物在秋冬两季, 树叶会完全脱落, 无法进行很好的固碳释氧工作, 因此我国在构建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 需要重视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合理搭配, 实现一年四季长时间的固碳释氧, 保证城市始终拥有良好的空气质量, 同时带来良好的城市景观[1]。

1.2 合理搭配不同年龄段的树种

树龄低的树木要比树龄高的树木固碳释氧能力强, 因此现阶段我国在进行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 要注重合理搭配不同年龄段的树种, 促使城市空气得到良好净化的同时, 还能够给城市带来更美观的景色。据有效调查显示, 常规树种的碳储量要低于古树, 然而古树的数量在长时间内无法进行改变, 其成长也处于停滞阶段, 无法进行良好的碳储。然而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种植古木, 不仅能够带来良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应, 同时还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合理搭配不同年龄的树种, 满足低碳需求的同时, 实现多种价值[2]。

2 增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技术

2.1 采用节能降耗措施

新时期我国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 城市在构建过程中也更加注重低碳高效园林绿化的建设, 园林建设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能源的消耗问题。园林的绿化和日常的养护中, 需要使用大量的能源, 因此要想实现节约能源, 需要充分运用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等。例如, 园林的照明工作就可以充分发挥太阳能的优势;并且园林内需要汲水和发电时, 可以充分运用风能;同时在制作相关的指示牌的过程中, 可以选择一些反光和荧光材料等进行制作。不仅能够充分展现出设计者节能减排的理念, 还可以形成该园林不一样的特色, 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为生活和谐和经济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2.2 节水型绿化技术的推广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城市绿化建设, 在这种情况下, 各地绿地面积大量增加, 这就需要更多的水量来保障绿地面积。在提倡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 应及时应用节水型绿化技术, 促使园林不论是在构建过程中, 还是日常的管理中, 都能够节约水资源。首先, 合理选择绿化植物。园林中所种植的绿化植物, 要经过科学的研究以后再实施种植, 对其日常成长和保养中需要的用水提前做好调查, 并积极应用先进的节水技术, 如微喷和渗灌等, 不仅保证植物可以健康成长, 还能够极大节省水资源, 实现节能环保理念;其次, 集雨型绿地的构建。这种类型绿地的建设, 能够在雨水天气中收集大量的水资源, 并通过一系列措施得以有效的保存, 并在今后的灌溉过程中通过中水利用等手段, 循环使用水资源, 促使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理念得以充分的展现[3]。

3 结论

综上所述, 在人类认知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低碳经济理论开始出现并受到广泛认可。我国在构建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 不仅要对植物的选择做好充分的研究和调查, 更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状况, 采用多种节能降耗措施和节水型绿化技术等, 促使园林的建设不仅能够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生活质量要求, 还能够有效地进行固碳释氧, 促使低碳城市得以构建, 并实现低碳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章银柯, 马婕婷, 王恩, 包志毅.基于碳储量测定的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思路探讨——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3 (1)

低碳城市:上海超越香港 第11篇

嘉宾:李杨:学者,上海资深财经评论员,供职于中欧工商学院。以下简称(L)

张韵琪:香港绿色和平气候变化与可再生能源项目主任以下简称(Z)

在环保领域,上海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香港已感落后。

从“多还旧账,不欠新账”的污染治理起步,上海的政策从被动应付逐步转向积极进取。2010年世博会更极大提升了这个城市的使命感与荣誉感。借助后发优势,上海正在实践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环保与科技规划,碳计算、碳补偿、碳中和等新概念也找到了合适的土壤。而香港,虽然精细化管理上有优越性,但在低碳总体战略上已被内地赶超。

低碳上海:追赶与后发优势

据统计,2007年上海、北京、广州三个城市对比,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20690万吨、11002万吨、9709万吨;人均排放量分别为11.135吨、6.737吨、9.665吨。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逼近2000万,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13吨。目前世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4吨,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是5吨左右。

在低碳减排时代,上海无疑面临巨大挑战。

机遇同时存在。上海为2010年世博会准备了近十年,在此期间,从污染治理到打造低碳城市,上海经历了公共管理的升级,未来之路也日渐清晰。

政策目标:起步于追赶

上海的环保政策有何特点?

L:当下上海公共管理政策目标的制定,是对环保压力与挑战的回应。环保管理模式脱胎于“盯住问题”的行政管理思路,即所谓“多还旧账,不欠新账。”无论旧账还是新账,都是属于损害公共利益、不管不行的一类问题。

上海的环保考核制度是怎样的?

L:具体考绩体系为:依托“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环境保护责任体系,按照“重心下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加强环境保护规划统筹、政策标准制定、服务指导和协调监督。

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在前期,环保管理主要是污染治理,依靠的是“加强执法力度”,目标是“争做国内大城市还环境污染历史欠帐的模范,和生态建设的模范。”

上海的环保政策和实践一直处于追赶状态吗?

L:近年来,上海的城市发展战略及其环保战略,经历了从被动的“还债思维”,到今天更为进取的战略目标的过程。“十一五”是上海全面发展的“战略机遇期”。2007年11月印发的《上海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显示,基于一系列的环保指标,上海初步形成了打造低碳城市的进取型环保战略。

后发优势

经过几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公共管理思路有何深化?

L:上海政府正在实施城市转型战略。

管理部门已经感受到,环境污染的根本解决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变。比如,减排从单纯的工程减排向结构减排过渡,包括环评、规划等各方面都要为其服务。伴随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国家战略,上海在环保领域逐步走出“被动还债”的思维定势。具体而言,就是从污染治理出发,更为进取地向主动减排、绿色低碳的目标前进。值得注意的是,从还债思维到主动减排,上海环保管理越来越多地侧重于合理规划,平衡各方利益,致力于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性思维。

低碳城市战略将带来什么变化?

L:低碳经济是指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趋于脱钩的经济,其目标一是保持经济增长,二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上海建设低碳城市的总体目标是,控制总量上升不超过人均15吨。路径是大幅度降低工业的碳排放,同时交通与建筑的碳排放增长不超过工业排放腾出的空间。

当前实施低碳经济的重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依赖高碳能源的低碳化使用,实行能源领域的效率革命。

专家测算,要实现到2020年的低碳经济目标,需要将上海的能源生产率或二氧化碳生产率,从现在的平均每年4.4%提高到6%。上海的产业结构、城市结构、消费结构,需要进行绿色转型,需要发展循环型和服务型的产业体系,建设紧凑型和生态型的城市空间,倡导功能型和公共型的消费模式。

从追赶到更为进取,环保战略的提速有何背景?

L:超越战略实施的可行性,主要来源于后发优势。比如说世博园区原是污染严重的工业用地。上海将选址与旧城区改造结合,工厂搬迁,碳排放降低,生态改善。因为起点低,反而有利于采用最新科技和高效规划,快速改变碳排放的旧貌。

以垃圾处理为例。“十五”期间,上海建成了御桥和江桥垃圾焚烧厂、美商垃圾综合处理厂等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设施,建成了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55%。“十一五”的目标是,坚持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到2010年,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世博展示未来

2010年世博会上,建筑环保科技有何展示?

L:房地产业的节能减排举足轻重。中国每建成一平方米的房屋,释放出约0.8吨碳。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0%左右。

世博会建筑大量采用节能技术。以总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的世博中心为例,外立面的石材和玻璃幕墙实现了自然通风和采光,屋顶太阳能总装机容量达1.0兆瓦,还采用了LED照明、江水源、冰蓄冷、水蓄冷和雨水收集等多项技术,每年节约能耗相当于2160吨标准煤。

落户世博园区的伦敦零碳馆,是中国第一座零碳建筑,由可再生能源支撑运营:太阳能、风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黄浦江水变身为“天然空调”,甚至连剩饭剩菜也可以用于发电……

政府对环保理念的推动,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L:通过政策引导和补贴,提升环保科技的性价比,地方政府大有可为之处。世博会召开之际,上海拥有424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所有上路的新车提前实施“国四”标准,高污染车辆限行范围扩大到中环线,同时投运超过1000辆新能源汽车。

公民碳交易正在普及。据预测,世博期间各种碳排放中,10%左右为场馆建设,参展者及演艺活动碳排放不到1%,剩余的超过80%为参观者出行的碳排放。《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绿色指南》明确提出:乘坐国际航班或国内航班前往参观,建议购买碳信用额度,抵偿由此产生的碳排放。碳计算、碳补偿、碳中和,这些领先概念将生根发芽。

推动环保科技应用,关键在于提高环保科技产品性价比,政府发现并扶植示范项目,提供合理支持、补贴。比如说,低碳建筑的现实问题,就是资金的一次性投入与节能回报的持续性回收,这两方面的主体并不一致。测算表明,如果采用节能标准化流程,增加的建筑投入在总成本的5%左右,就能取得30%—40%的减排效果。

低碳香港:

仅靠企业自发是不够的

香港需要清晰的减排指标

碳排放在香港没有交易市场,为什么?实行碳排放交易最困难的地方在哪?

Z:香港政府没有正式的碳排放指标。而所谓的碳排放交易,必须要有很清楚的减排指标,在这个前提下,就可以催生交易。这个做法可以是国家层面的,也可以是地区层面的。例如,美国尚未有统一的减排指标,但有数个州自行达成共识,落实减排指标。

香港交易所曾有一些内部研究,研究碳交易的可行性,但研究结果不知何故最后不了了之。其实,即使政府没有实际的减排标准,香港交易所也可以自行推动碳交易。

政府政策应如何完善,使交易安排得到落实?

Z:最关键的是需要有一个很清晰的总体的减排指标,再分配到每一个行业。在香港,电厂的碳排放最多,其次是交通运输,再其次是废物。各行业应有目标地实施减排,如某一行业不能达标,可以进行交易,政府一定要做牵头角色。

再拓展一步,香港应该和广东省政府订立区域层面的减排指标。香港的工厂稀少,主要的是电厂,相对而言亦比较干净。故此,香港应和广东共同制订指标,形成更多的减排空间,这其实也是一种商机,有助香港企业投资智能减排的领域。

清洁发展机制未能推动

香港企业方面有什么可做?

Z:香港环保署有一个名为“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依托于《京都议定书》的弹性机制。机制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帮助发展中国家推动有利于减排或者吸收大气温室气体的项目,以作为本国达到减排指标的一部分。

该机制会形成两者皆得利的局面,一方面,企业能够从中赚取利润,以及得到减排配额;另一方面,亦可帮助内地减排引入一些新的资金。目前香港政府尚没有制定清晰的减排目标。

有什么诱因或潜在利益,可以驱使香港政府推行环保(or低碳)政策?

Z:这是很奇怪的现象。我们的特首和环境局局长也说香港应该转型,成为低碳城市。但这仍维持在口号的状态,他们尚未制定有关的政策方向,如落实减排指标等。问题出在何处,我也百思不得其解。或许,政府担心这会影响企业的短期发展,改变他们的投资考量?

反观内地,中央政府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进取,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已有清楚的减排指标。观乎内地每个省市的发改委辖下皆设立气候办公室,集中处理所有的节能减排事务。最近发改委建议开征碳税,排放每吨碳的费用为10元,在2020年提高至40元,逼使企业重视环保考量。可见这已是中国发展的大势。

合作取决于心态

香港的情况与内地息息相关,你觉得两地合作最大困难在哪里?

Z:日前,香港政府和广东省政府在北京签署《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显见中央将粤港合作视为重中之重。困难在于,在官员层面上能否落实合作和沟通。这牵涉了两个问题:第一,香港官员是否熟悉广东省的状况,以及能否和当地顺畅地沟通;第二,相关官员是否有足够的魄力,因为要全面落实减排,不只涉及双方环境部门,财务及其他部门亦需要予以相应的配合,所以难度颇高。

环保产业在香港、内地发展的前景如何?

建设低碳城市的策略 第12篇

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体现在生产结构、产业组织结构、产业技术结构以及三次产业结构等方面。我国目前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拉动, 服务业比重偏低, 以至于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我国正在实施“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 产业结构减排被列为减排的主要抓手。截止200 8年末的减排核算结果显示, 产业结构减排在降低城市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要实现碳减排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长远目标,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治本之道。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通过低碳模式解决高资源、高污染、低效率是总量减排的主要出路之一。

二、推广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

进一步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 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尤其是要推动新一代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研发和创新。实施循环经济、清洁生产。通过工艺革新、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 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环节。

三、合理调整城市能源结构, 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

持续改善能源结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增加清洁能源 (太阳能、风能、电能、天然气、地热、沼气、生物质液体燃料等) 的供应量, 提高清洁能源的终端消费比例, 减低矿物质能耗, 趋向无碳或低碳能源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保证。

四、管理创新、开展国际低碳领域合作

在现有国家节能、主要污染物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基础上, 建立区域环境和资源约束性指标考核系统的基础上, 建立可量化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并将低碳指标纳入城市规划体系、生态城市建设体系和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体系之中。制定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近、中、远期发展规划, 在产业政策、融资、税收等面为低碳发展提供优惠。同时, 发展低碳经济应积极创造国际合作的机会, 在现有《京都议定书》和中欧战略合作框架下以及即将取代京都协议书的全球气候变化框架新国际条约的规则中寻求低碳、碳减排合作, 适时利用C D M等碳市场、碳汇交易引进资金和技术, 以低碳经济投资和贸易的方式促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

五、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上一篇:古代经典下一篇:英语导学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