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乳腺囊肿论文

2024-05-14

单纯性乳腺囊肿论文(精选8篇)

单纯性乳腺囊肿论文 第1篇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4月至2014年6月共收治的56例单纯性乳腺囊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8例,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年龄分布相仿,且囊肿体积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定点透皮缝合疗法和囊肿穿刺抽液疗法进行治疗,其中观察组使用定点透皮缝合疗法[2],对照组使用囊肿穿刺抽液疗法。

1.2 方法

观察组行定点透皮缝合疗法:1嘱患者取平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 使用乳腺彩超确定囊肿的大小及位置并进行标记。2对患者进行局部皮下麻醉(此时应让患者处于平躺姿势)。用1% 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皮下浸润麻醉 , 注射器用普通7号针头、1号外用缝合丝线备用。3进行囊肿刺穿操作以及定位缝合操作;对照组则使用常规囊肿穿刺抽液疗法。左手将囊肿固定压紧 , 右手持注射器于穿刺进入囊肿中央 , 边抽吸边观察囊液外观状态 , 左手抽吸过程中不移除 , 当囊肿抽吸完后用于定位缝合位置 , 将事先准备好的缝合针于左手定位位置取中心透皮缝合 , 在表皮打结 , 根据囊肿大小适当加减针数 , 笔者经验为小于2cm的囊肿 ,定点缝合1针即可 ,3 ~ 4cm囊肿需加缝1针 ,5cm以上可缝合4针。术后局部正常包扎。术后3天拆线 ,3 ~ 6个月随访。

1.3 治疗效果标准和患者回访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治疗后半年进行患者回访,使用乳腺彩超检查当前患者乳房囊肿的大小并且与治疗前的记录进行对比。1患者囊肿已经完全消失,点位处瘢痕印记显著淡化,美容效果极佳,则判定该患者已被治愈;2如囊肿仍然存在,但是体积已经明显缩小,不及治疗前的1/2,点位处瘢痕印记淡化,美容效果一般,则判定该治疗效果为有效;3如囊肿依然存在且体积大于治疗前的1/2则判定囊肿已经复发,点位处瘢痕印记无明显美容效果,则视为治疗无效。

2 结 果

观察组即采用定点透皮缝合治疗法的患者的治愈率达到了85.7%, 治疗有效率为10.7%,复发率只有3.6%。与此相比,对照组即采用囊肿穿刺抽液治疗法的患者治愈率只有50.0%,有效率为28.6%,复发率高达21.4%。对比两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与同期的传统切口乳腺囊肿切除术相比 , 该手术方法没有延长手术时间, 美容效果好, 未增加并发症。

3 讨 论

单纯性乳腺囊肿作为一种多发的乳房疾病,是乳腺的一种良性病变,是中年妇女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3]。单纯性乳腺囊肿多为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可发生于腺管周围并伴有大小不同的囊肿,亦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腺管内乳头状增生。在临床上单纯性乳腺囊肿和乳腺癌常常会被混淆,因此正确认识本病十分重要。单纯性乳腺囊肿主要是因为女性体内代谢激素发生障碍,以雌激素和孕激素比例失调为显著特点,导致乳腺实质增生过度或修复不全等。它的临床表现随患者的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化:月经到来前的2至3天,患者的乳房出现囊肿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疼痛。针对如何治疗单纯性乳腺囊肿,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4],发现此病的复发率将较高,不仅提出了单纯药物控制疗效较差等缺点,而且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些治疗方法各有优劣。使用硬化剂注射治疗单纯性乳腺囊肿是近些年来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我院针对该方法进行了积极的研究,目的在于找到更加高效更加简便、微创的疗法。

定点透皮缝合疗法具有多方面的优点:首先大幅提高了治愈率和有效治疗率,有效减少了囊肿复发的可能性,符合美容原则,其美容效果好于传统的放射状切口,这些可以通过我院的单纯性乳腺囊肿患者治疗回访及统计表证明。传统方法的手术切口常在囊肿表面与乳晕呈放射状, 该切口显露好, 操作容易, 止血彻底, 不易留死腔。但其缺点是术后在乳房皮肤上留下比较明显的瘢痕, 影响女性乳房外观[5]。本院利用定点透皮缝合治疗法治疗的患者中仅有一人出现了复发,回访发现该问题后,对患者进行了详细复查,并进行分析。经过检查发现,该患者的囊肿位置较深,从而影响了美容效果。导致了病情复发。针对这一具体情况,对患者开展了二次定点透皮缝合治疗,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达到了治愈标准,美容效果显著。

中医乳腺囊肿治疗的方法 第2篇

1、注意饮食

对于我们人体的健康来说,饮食是最重要的一点之一,古人有句话说“祸入口出,病从口入”,其实说的也是关于饮食健康的道理,我们的饮食直接关系我们身体的健康,因为很多东西的摄入都是通过的饮食也摄取那些成分的,而我们人体的结构是非常奇妙的,有些东西是不宜过多,当然了也是不能太小,不然的话都是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了失调。

乳腺囊肿对于饮食结构一定的特别注意,对于油脂类食品一定要少吃,或者是不吃,还有对于一些含有雌激素的药物一定要避免使用,要食用一些比较清淡的食物,多吃一些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品,对于激素养的牲畜一定要少吃。

2、保持有规律的生活

有规律的生活是我们人体健康的根本,如果没有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的话,那么就会导致新陈代谢的失调,从而引起内分泌的紊乱,导致其他一些并发症的产生。然后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肥胖的产生,平常要多多运动,增强自己自身的免疫力,这样的话人也会更有精神,从而也会减轻和预防乳腺的帐痛。

3、保持愉快的心情

单纯性乳腺囊肿论文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单纯性乳腺囊肿患者128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单纯性乳腺囊肿影像学标准, 即超声下腺体内结节边界分明, 肿块光滑呈圆形或椭圆形, 单发或多发, 肿块内部均质且无回声区, 囊肿后壁有回声增强, 有蝌蚪尾征, 囊肿两侧有暗区且呈侧方声影征。入院前患者均有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症状, 且间断服药1个月以上没有显著疗效;排除过敏性体质、严重心肝肾等器官系统功能性障碍的患者。患者年龄24~52岁, 平均 (32.7±2.5) 岁;共有175个囊肿, 直径1.2~5.8cm, 平均 (3.1±0.8) cm;囊液量0.7~16.9ml, 平均 (8.1±2.4) ml;单发77例 (60.2%) , 多发51例 (39.8%) 。按入院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64例。两组的基本资料接近。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钼靶X线检查, 确认乳腺囊肿的大小、位置、囊壁厚度及血流情况等。

1.2.1对照组

给予超声引导下囊内穿刺抽液注药治疗, 常规消毒、铺巾, 使用2%利多卡因麻醉, 在超声直视下穿刺进入囊内, 抽尽囊液, 无水酒精冲洗2次, 冲洗液量为抽出囊液量的2/3。将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 (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 2mg/瓶) 5mg+注射用硫酸庆大霉素 (上海上药新亚药业有限公司, 80mg/支) 80mg以20ml生理盐水制成混合液, 根据囊肿大小抽取适量注入囊内, 用量为抽出囊液的1/2, 退针, 局部按压止血, 贴敷料固定。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小金片 (太极集团重庆桐君阁药厂有限公司, 0.36g/片) , 3片/次, 2次/d, 30天为1个疗程, 经期暂停用药, 月经干净后的第6天再用药, 连续服用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 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 (2) 观察治愈患者术后6、12个月的复发情况。复查超声提示囊肿直径对比出院前检查结果扩大≥25%为复发。

1.4 疗效判定标准

3个疗程后, 评价两组疗效。治愈:超声检查提示囊肿完全消失;有效:超声检查提示囊肿直径缩小≥50%;无效:超声检查提示囊肿直径无变化或缩小<50%。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 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表1)

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03, P<0.01)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 (60/64)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4% (47/64)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63, P<0.01) 。

2.2两组术后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6、1 2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7.7% (3/39) 、10.3% (4/39)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 (9/24) 、50.0% (12/24)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8.56、12.39, P<0.01) 。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4例 (6.3%) , 头晕2例, 耳鸣、口干各1例;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6例 (9.4%) , 头晕、恶心各2例, 皮疹、发热各1例。两组不良反应均为一过性, 未经处理可自行恢复。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3, P>0.05) 。

3 讨论

单纯性乳腺囊肿是由于乳腺分泌物潴留在导管组织中产生的, 一般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 肿块表面光滑, 内部有囊液。该病主要依靠患者病史和乳腺超声检查诊断, 一般能准确判断肿块的良恶性。采用无水酒精囊内冲洗, 可促使囊壁上皮细胞脱水, 使细胞失去分泌能力, 不再增加囊肿内的液体[1]。在囊内注入地塞米松和庆大霉素混合液, 可起到一定程度的抗炎作用, 还可增加囊腔压力, 破坏囊壁上皮细胞的液体分泌, 早期可减轻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白细胞浸润和吞噬, 后期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抑制囊肿内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和合成, 达到治愈目的。

单纯囊肿的发病与内分泌失调有关, 单纯进行抽吸注药治疗, 囊肿愈合后仍有复发可能。中药在调理内分泌方面应用广泛, 小金片属于中成药, 其中麝香、木鳖子具有活血散结、止痛消肿的作用, 乳香、没药可活血行气、消肿定痛, 当归可补血活血, 地龙可通经活络[3], 联合使用可促进创面愈合, 使患者气血畅通, 减少复发。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术后6、12个月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小金片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超声引导下囊内穿刺抽液注药联合小金片治疗单纯性乳腺囊肿效果较好, 用药较安全。

参考文献

[1]邓小艳, 罗菁, 杜娟, 等.超声引导下穿刺联合无水乙醇治疗盆腔包裹性积液33例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 2013, 22 (5) :331.

[2]胡卫玉, 许可, 佟红梅, 等.超声引导穿刺联合多途径给药治疗乳腺单纯性囊肿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4, 12 (4) :423.

单纯性乳腺囊肿论文 第4篇

关键词:超声引导,无水酒精,单纯性肝囊肿,穿刺

单纯性肝囊肿是内含浆液、不与肝内胆管相通的囊性病变[1]。单纯性肝囊肿无水酒精硬化治疗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 1985年Bean首先报道在超声引导下肝囊肿置管引流行酒精硬化治疗以来[2], 目前, 酒精硬化治疗已成为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一线方案。湖南省直属中医院自2008年4月开展超声引导下注射无水酒精硬化治疗单纯性肝囊肿至2010年4月, 共对28例单纯性肝囊肿患者进行了超声引导下注射无水酒精硬化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湖南省直属中医院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对28例单纯性肝囊肿患者进行了超声引导下注射无水酒精硬化治疗, 年龄45~65岁, 平均57.8岁。患者均由家属陪送入院, 由患者本人及家属主诉病史, 认为病史可靠, 先行腹部B超检查, 诊断为肝囊肿, 再行CT检查确诊为单纯性肝囊肿。入选标准:临床腹部B超及CT检查确诊囊肿<15cm;肝囊肿直径<5cm, 有压迫、黄疸、疼痛症状的患者或本人有治疗要求者, 无严重内科合并症, 患者及家属对治疗依从性好, 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排除标准:对酒精过敏者, 无症状患者及拒绝治疗者, 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性肝囊肿及寄生虫性肝囊肿, 合并多种内科疾患者, 治疗依从性差, 不能进行随访的患者。剔除标准:治疗过程中发现凝血机制差者, 合并感染者, 不能耐受治疗、中途退出者。共选出28例, 其中男17例、女11例, 年龄45~65岁, 平均57.8岁;病程7d~2个月, 平均 (46.8±10.6) d。囊肿最大14.4cm×15.1cm, 最小4.7cm×4.1cm, 其中直径>10cm的巨大囊肿3例.所有病例均由患者本人或被授权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及微创治疗同意书。

1.2 仪器及器材

采用湖南省直属中医院2007年购入的迈瑞DC-6彩超, 探头频带范围3.5~10MHZ, 穿刺材料:MDSIN腹腔穿刺多用套管针, #45, 45cm。

1.3 穿刺前准备

做相应检查以明确肝囊肿性质并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测定, 常规检查心电图、肝肾功能, 询问患者有无乙醇及利多卡因过敏史、心脏病或高血压史,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治疗目的存在的风险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 并签知情同意书及微创治疗同意书。术前1~3d适量使用维生素K。穿刺前4h禁食、禁水。

1.4 具体穿刺方法及步骤

根据需要采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 治疗于B超检测床上进行, 于术前确定最佳穿刺点 (囊肿距体表皮肤最近处, 避开重要管道, 并作好标记) 。 (1) 碘酊、乙醇消毒术区, 铺巾, 用无菌的B超探头确定病灶部位, 在穿刺部位做皮下浸润麻醉。 (2) 嘱患者屏气, 在超声引导下用7~12号穿刺针快速穿刺至囊肿中央, 尽量吸尽囊液, 并留样做进一步生化和细胞学检查, 常规送脱落细胞检查, 以除外癌变。 (3) 依据囊腔大小注入99.5%乙醇, 其量一般为20~30m L, 反复抽住数次, 每次保留3~5min后吸出。最后再注入无水酒精10m L, 拔出穿刺针, 局部加压包扎。 (4) 术毕于B超检测床上保持穿刺体位20min后起床活动, 术后行抗感染、止血及护肝等处理, 并观察生命征4~6h。 (5) 1周后视情况重复穿刺治疗, 具体方法同前, 共3次。

2 疗效评价与结果

2.1 疗效评价采用文献报道的4级疗效指数办法[3]。

0级:囊肿大小无变化;Ⅰ级:囊腔较前缩小<1/3;Ⅱ级:囊腔较前缩小1/3~2/3;Ⅲ级:囊腔基本或完全消失。

2.2 随访

最后一次穿刺术后, 1个月及6个月行腹部超声检查。

2.3 结果

最后一次穿刺后B超检查肝囊肿的大小, 随访复查1、6个月肝囊肿的大小变化, 具体见表1。

28例单纯性肝囊肿均穿刺成功, 除2例继发感染囊液呈淡咖啡色外, 余26例囊液呈无色、清亮。穿刺后囊肿明显缩小, 穿刺治疗1次1例, 2次2例, 3次25例, 治疗间隔为1周, 随访6个月。28例均获得有效的治疗, 6个月复查囊肿大小均比治疗前缩小>1/3, 其中最后复查有19例获得治愈。在穿刺过程中有11例在注射无水酒精时有穿刺局部发热感未予处理, 有2例出现面红、发热等酒精中毒症状, 分析为囊肿较大无水酒精用量较多, 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 有1例患者为巨大囊肿, 因抽吸速度较快, 出现昏厥等虚脱症状为突然减压造成, 对症处理患者恢复。

2.4 分析

治疗的总有效率:= (Ⅰ+Ⅱ+Ⅲ) /28, 治愈率=Ⅲ/28。穿刺术后有效率:最后一次穿刺术后:96.4%, 随访1个月100%, 随访6个月100%。穿刺术后治愈率:最后一次穿刺术后:14.3%, 随访1个月42.9%, 随访6个月67.9%。

3 讨论

肝囊肿是临床中较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 非寄生虫性肝囊肿和肝内胆管囊肿是一组疾病的总称, 多数具有遗传倾向。虽然其病因、发病率、临床表现和预后各不相同, 但这些疾病的基本病变是肝内胆管的囊性扩张, 经B超或CT检查即可作出诊断, 但也有需经组织学检查方法才能证实者。单纯性肝囊肿是指内含浆液、不与肝内胆管相通的囊性病变[4]。本病女性多见, 50岁以上患者的肝囊肿较年轻患者明显为大, 巨大肝囊肿几乎仅见于50岁以上的妇女。

治疗原则, 对于单发性、无症状的肝囊肿, 即使体积较大也无需治疗。对于有症状的患者, 只有在明确这些症状与囊肿有关后方可予以治疗。单发性肝囊肿的非手术疗法是在囊腔内注入硬化剂, 目的在于破坏囊壁内层的上皮组织, 无水酒精是最常用的硬化剂, 其并发症有 (1) :注射过程中若酒精外渗入腹腔可引起剧烈腹痛; (2) :酒精弥散后产生一过性神经精神障碍; (3) 治疗后囊肿的炎症性改变将增加后续手术切除的难度。硬化剂注射疗法已有20余年历史, 但缺少大宗病例的长期随访报道, 其成功率约为65%~95%。

硬化疗法的禁忌证是:囊腔内含有胆汁或血性液体[1]。穿刺手术的适应证: (1) 直径在15cm以下的单纯性、单发性肝囊肿; (2) 年老体弱不能耐受剖腹手术的肝囊肿; (3) 合并感染的肝囊肿。禁忌证: (1) 散在多发的小肝囊肿; (2) 恶性肿瘤性肝囊肿; (3) 寄生虫性肝囊肿; (4) 伴有胆瘘的肝囊肿; (5) 有出血倾向或其他严重全身性疾病者。术中注意要点: (1) 注意无菌操作, 避免继发感染; (2) 注入无水乙醇的量, 每次不宜超过50m L, 一般无水乙醇的用量达囊腔容量的12%即能很快使囊壁内皮细胞变性, 阻止囊液分泌; (3) 巨大囊肿抽液以2次为宜, 防止突然减压造成虚脱; (4) 每周抽吸1次, 一般2~4次即可; (5) 若乙醇注入量超过100m L, 应酌减或分次治疗, 注入囊腔的乙醇用量为抽出囊液量的1/4~1/5, 保留5min后, 应尽量抽出, 也可将少量乙醇留入囊内, 一般保留量不超过10m L。

本研究28例患者使用硬化剂为无水酒精, 通过前后比较, 总有效率达到100%, 治愈率达到67.9%, 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避免了外科手术的大创伤, 恢复时间长, 并发症多的不利因素, 可以作为单纯性肝囊肿的常规非手术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吴孟超, 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743-1745.

[2]Bean WJ, Rodan BA.Hepatic cysts:treatment with alcohol[J].AJR Am J Roentgenol, 1985, 144 (2) :237-241.

[3]林学英, 林礼务.经皮超声介入无水酒精治疗肝癌及其疗效评估方法的进展[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3, 5 (5) :290-291.

单纯性乳腺囊肿论文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6例单纯性肾囊肿患者, 其中男110例, 女46例;年龄20~62岁, 平均 (43.5±4.6) 岁。所有患者均经B超、CT、IVP检查确诊, 其中左侧50例, 右侧32例, 肾上极28例, 肾中部19例, 肾下极27例;位于肾脏外侧59例, 背侧97例;囊肿直径4.2~7.9 cm, 平均 (5.4±0.6) cm。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手术同意书, 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方法

(1) 对照组行传统开放性囊肿去顶术:均给予全身麻醉, 取侧卧位, 于患侧第12肋、11肋之间做一7~10 cm切口, 直视下游离囊肿, 距肾实质边缘0.5 cm处切除囊壁, 剪开囊肿, 并将囊液尽量吸除, 随后电凝止血, 将肾实质周围脂肪填入囊腔, 常规留置引流管, 逐层关闭切口。 (2) 观察组行经腹膜后腹腔镜囊肿去顶术:均给予全身满足, 取患侧向上侧卧位, 腰桥下垫软枕, 于患侧第12肋间部做1~2 cm切口, 钝性逐层分离肌肉、腰背筋膜至腹膜后间隙, 手指游离腹膜, 用自制水囊置入腹膜空间, 置入单孔腹腔镜开口器, 注入CO2气体, 压力维持12 mm Hg, 显露囊肿和肾实质, 根据术前B超等影响学检查提示, 电剪刀剪开囊壁, 尽量吸尽囊液, 并距离肾实质边缘0.5 cm处剪除囊壁, 观察囊壁有无新生物及损伤, 生理盐水冲洗, 常规放置F16引流管, 填充脂肪组织于囊腔, 并排尽CO2气体, 逐层关闭切口。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手术中、术后及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情况观察, 见表1。

2.2 两组术后情况观察, 见表2。

2.3 并发症发病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3例, 发病率为3.85%, 分别为皮下气肿2例, 肾周感染1例;对照组术后并发症10例, 发病率12.82%, 分别为胸膜损伤2例, 切口感染5例, 应激性溃疡3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单纯性肾囊肿是泌尿外科常见多发症之一, 若囊肿体积小无需手术治疗, 但对囊肿直径>4 cm, 且伴有疼痛和发热、肾实质压迫明显者等情况, 应给予手术治疗[1]。传统开放性囊肿去顶术成功率高达100%, 但该术式创伤大, 术后并发症高, 影响恢复进程, 目前, 随着腹腔镜应用于泌尿外科, 经腹腔镜行囊肿去顶术的疗效与传统术式相似, 且创伤小, 术后并发症少, 术后恢复快[2]。

经腹膜后入路治疗, 水囊扩张腹膜后腔隙, 建立理想的操作空间, 能直接进入手术术野, 分离组织少, 减少对腹腔内其他脏器及组织的干扰, 避免损伤腹腔血管, 降低术后并发症, 促进术后康复, 同时, 更有利于处理肾脏背侧囊肿。另外, 在开展此微创术式时, 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于第12肋缘之间作一切口后, 用手指钝性分离腹膜后间隙, 并在手指指引下插入Trocar, 降低并发症发生; (2) 术中迅速寻找肾脏至关重要, 可在手指指引下分开肾周脂肪, 有助于减少盲目操作, 并减少手术时间; (3) 处理囊肿壁时, 建议距离肾实质0.5~1.0 cm处进行切除, 不可切除过少, 避免囊液引流不畅, 也不可切除过多, 以免损伤肾实质诱发大出血; (4) 手术操作要轻柔, 避免损伤囊肿底部, 预防发生漏尿、渗液、出血等并发症; (5) 对术中出血难以控制, 生理解剖关系复杂及周围组织粘连较严重者, 应立即中转开腹治疗[3,4]。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术中和术后临床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其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较低。结果提示, 经腹膜后腹腔镜囊肿去顶术具有创伤小、术中术后损伤小、术后恢复快, 且疗效确切, 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的首选术式,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摘要:目的 探究经腹膜后腹腔镜囊肿去顶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的效果。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开放性手术;观察组行经腹膜后腹腔镜囊肿去顶术;观察对比两组术中术后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术中和术后临床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其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较低。结论 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术中术后损伤小、术后恢复快, 且疗效确切, 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的首选术式,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囊肿去顶术,单纯性肾囊肿

参考文献

[1]孟庆军, 张卫星, 张雪培, 等.腹腔镜囊肿去顶治疗成人型多囊肾[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9, 24 (8) :583-584.

[2]欧平, 邓晓洪, 郑军, 等.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治疗成人多囊肾[J].重庆医学, 2009, 38 (15) :1930-1931.

[3]张楠, 单中杰, 韩前河, 等.肾盂旁囊肿简易分型在后腹腔镜去顶减压术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11, 51 (7) :85-86.

单纯性乳腺囊肿论文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例中男7例, 女9例, 年龄46~72岁。其中只有3例有腹部不适感或伴有轻微腹痛, 2例肝功能异常, 3例伴发高血压, 2例有糖尿病史, 其他均是无意识的体检发现。通过B超及CT发现而诊断, 但必须通过CT定位于肝囊缘, 7例位于右侧, 5例位于左侧, 4例两者均有, 大小约4.5~12cm, 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单纯肝囊肿。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插管麻醉, 在脐上1cm的切口置光源镜。分别在右肋缘下腋前线或锁骨中线肋缘下1cm作0.5cm的切口作辅助操作;剑突下3cm做1cm的切口作为主操作孔。根据囊肿的部位及操作的难易程度选择三孔或四孔法。进腹腔后尽量暴露囊肿表面及周围, 剪开囊肿吸尽囊液, 冲洗干净, 辨认囊壁与肝脏的界限, 扩大囊壁切口, 稍靠近肝侧切除囊壁组织。如有出血可电凝止血, 必要时小心给予钛夹止血, 然后探查囊内是否有分隔, 尽可能切除分隔直到囊壁, 靠近肝脏的囊壁可作喷凝处理, 然后用碘酒涂擦1~2遍, 再作冲洗置引流管引流。

2 结果

16例手术均成功完成, 无中转开腹, 手术时间30~45min, 出血量30~50ml、术后1~2d肠功能恢复, 2~4d拔去引流管, 引流量约50~150ml, 为淡红色液体, 平均住院7d、随访1~1.5年无复发。

3 讨论

本文所述是非寄生虫类的单纯肝囊肿, 多为先天性, 系胚胎发育畸形所致, 一般不与胆管相通, 较小的肝囊肿多无症状, 较大的囊肿压迫邻近脏器可出现饱胀、恶心、上腹隐痛等症状, 囊肿如果发生感染形成脓肿按肝脓肿处理。我院采用以下分型来决定治疗方式[1]:Ⅰ型, 少数大囊肿 (7~10㎝) ;Ⅱ型, 多个中等大小的囊肿 (5~7㎝) ;Ⅲ型, 弥漫分布的小到中等大小的囊肿 (5㎝) 。腹腔镜开窗手术一般选择Ⅰ型, 极慎重选择Ⅱ型。因为中心囊肿无法采取开窗手术, 另外多发的囊肿行开窗术亦受到解剖学的限制。对于年龄较大, 合并病多或重的不能耐受手术的采用穿刺抽液术或硬化剂注射。对于不能行腹腔镜手术的如部分Ⅱ型和Ⅲ型的只有开腹手术。

肝囊肿的治疗有多种方式;经皮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术[2]、硬化剂注射、开腹切除术或开窗引流术、腹腔镜下切除术或开窗引流术。我院早期曾采用经皮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术, 它与硬化剂注射具有同样的原理, 需要反复治疗使囊肿挛缩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但反复的治疗易引发感染并且复发率高[3]。开腹切除术或开窗引流术虽然治疗效果好但切口大, 较痛苦, 恢复慢。腹腔镜下切除术或开窗引流术具切口小、痛苦少、恢复快、治疗效果好的优点, 但费用较高。而肿瘤性、寄生虫性、中心性位置较深的囊肿, 易出血、易胆漏, 不宜采用腹腔镜开窗术[4]。我们应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及囊肿的数目、位置、囊肿与胆道是否相通、是否有癌变[5]和相关囊肿的并发症以及伴发病来选择治疗方式。

虽然我们依照上述分型来选择治疗方式, 但在早期腹腔镜手术尽量选择靠近肝缘的易操作的囊肿, 待积累一定经验后处理多发及更深的囊肿;虽然此术式操作简单, 但要保证成功必须注意以下细节: (1) 病例的选择。根据上述分型同时结合手术者的操作及经验来选择适合腹腔镜手术的病人。 (2) 病人的体位, 操作孔的选择以及引流位置的选择。一般采取头高足低的仰卧位, 肝右后叶的囊肿适当地左倾位。根据囊肿的部位及手术者的熟练程度选择三孔法或四孔法;对肝右叶囊肿选肋缘下, 肝左叶选左上腹为操作孔。开窗时最好切除囊壁的50%以上或囊肿开窗的直径稍大于囊肿的直径;开窗时取囊肿最低点或最薄处开窗, 以利引流。引流管应放置于开窗的部位, 有利于体位引流。

减少或避免囊肿复发的措施:应针对囊肿复发原因进行处理, 如囊肿未处理完全, 可用电凝棒沿囊壁地毯式电凝一遍, 破坏囊壁上分泌黏液的内皮细胞。但电凝棒停留一处的时间不宜过长, 否则易造成损伤引起胆漏。笔者建议用小能量的电喷形式进行, 也可用碘酊或甲醛彮液涂擦囊壁, 同样达到破坏囊壁内皮细胞的作用。如囊肿开窗过小或囊壁过厚, 术后易发生粘连以至于囊液引流不畅的可在囊肿靠近肝缘的部位电凝、电灼肝缘的组织一圈, 根据囊肿的部位掌握深浅, 这样可使开窗扩大减少粘连的发生。假如开窗位置过高难以引流的可将引流管置于囊内, 必要时负压引流。如果囊肿位置较深开窗达不到50%的可裁剪大网膜置于囊内。术中遗留较小并且位置较深的囊肿可暂不作处理术中并发出血一般可电凝处理, 必要时使用钛夹或结扎等达到止血目的;本文中有1例在电喷囊内时出血通过结扎才得以止血。另外应将囊壁送病检排除恶性变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黄洁夫, 陈孝平.肝胆胰外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014-1019.

[2]BasilAJ, BaminIJ, Phillip CP, et al.Surgical strategy for cystic dis-ease of the liver in a Western hepatobiliary center world[J].Surg, 2002, 26 (5) :462-469.

[3]郑民华.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的临床疗效[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3, 3 (6) :466-467.

[4]吴孟超.肝脏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2.128, 11.

单纯性乳腺囊肿论文 第7篇

近年来, 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 乳腺增生发病越来越低龄化, 这一疾病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 人们对这一疾病的了解并不充分, 得了乳腺增生的患者往往容易把这一疾病和乳腺癌联系起来, 产生焦虑和恐慌。西医认为乳腺增生是体内内分泌激素水平失调, 与月经周期中内分泌水平的不平衡、雌激素分泌过高、孕激素分泌减少有关[1];中医认为乳腺增生是由于肝肾冲任失调引起的一类疾病。而单纯性乳腺增生则是一种生理改变, 相比其他乳腺增生发病原因简单, 因此临床治疗效果好, 但因其症状表现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 进一步发展恶化形成病理性乳腺增生。本文仅将近5年来有关穴位埋线的代表性文献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单纯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

沈林芳[2]取用膻中等穴, 134例总有效率为86.6%。刘颖等[3]取用肝俞等穴, 150例总有效率为98.7%。周蕾等[4]取用屋翳等穴, 得出穴位埋线组的40例患者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口服乳癖消对照组的40例患者总有效率结论。李润霞等[5]取用膻中等穴, 42例总有效率为95.3%。赵丽娜等[6]取用中脘等穴, 40例总有效率为97.5%。李润霞[7]主穴取用T3-5夹脊穴, 78例总有效率为97.4%。

2 穴位埋线结合其他疗法治疗

朱英等[8]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取肩井等穴埋线, 68例总有效率为95.59%;对照组口服乳康胶囊, 68例总有效率为76.47%。郭玉峰[9]采用小刀治疗法治疗后取天宗等穴埋线, 30例总有效率为93.3%。卢文等[10]将86例患者分为埋线组、电针组, 每组43例, 两组均取膻中等穴, 结果:1疗程时, 埋线组总有效率69.8% (30/43) , 电针组88.4% (38/43) , 2疗程后埋线组愈显率87.8% (36/41) , 电针组愈显率69.7% (23/33) 。赵虹等[11]将86例患者分为两组:穴位埋线组和逍遥散组各43例, 埋线组取用足三里等穴埋线治疗, 有效率为埋线组95.35%, 逍遥散93.02%。秦鸿利等[12]取乳根等穴埋线并结合口服消乳散结胶囊, 100例患者总有效率97.0%。刘燕丽等[13]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 治疗组取膻中等穴进行穴位埋线配合局部围刺治疗, 对照组口服乳癖消片药物进行治疗, 总有效率为治疗组96.0%, 对照组78.0%。霍艳丹等[14]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60例采用穴位埋线肝俞等穴结合服用乳疾灵胶囊治疗;对照组50例为穴位针刺结合服用乳疾灵胶囊治疗, 总有效率为治疗组100%, 对照组94%。徐忠等[15]采用口服清肝解郁汤合穴位埋线法, 取背俞等穴, 50例总有效率为96%。谢小强等[16]将94例患者分为自拟疏肝解郁汤加减配合肩井穴埋线的治疗组和口服“乳癖消”片的对照组, 总有效率为治疗组87.8%, 对照组64.7%。

3 结论

以上研究均表明穴位埋线法治疗单纯性乳腺增生临床效果显著, 并且优于单纯药物和针刺疗法, 中医疗法在治疗乳腺增生疾病方面疗效显著。

4 讨论

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 人们对脂肪、蛋白质摄入量过高, 肥胖者也日益增多, 而肥胖会导致雌激素分泌过高, 这就相应增加了乳腺增生的发病风险, 因此脾胃功能的协调在乳腺增生的治疗中尤为重要, 患者在治疗过程和生活中都应当注意合理饮食, 生活作息正常。此外乳腺增生病的发生还与肝肾冲任关系密切, 现代生活给女性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 而肝经循行不畅、气机阻滞、情志失调在乳腺增生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影响。通过观察乳腺增生的发病原因, 因此在治疗取穴上多取脾胃和肝肾及其疏理气机散结消淤有关的穴位, 并结合具体病症在治疗中配合其他穴位增加疗效。

穴位埋线法相对于针灸治疗具有效果持久, 患者就诊方便等的优势, 相对于汤药治疗, 能更迅速的到达病位, 疗效快, 不失为中医治疗单纯性乳腺增生的首选方法;并且和西医治疗相比, 西医治疗虽然可明显缓解病症, 近期疗效好, 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复发率高, 而手术治疗患者又难以接受。穴位埋线避免了西医副作用同时, 又相比其他中医疗法效果更好, 且经济实用, 能够被普及,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我们也不能抛弃传统的治疗方法, 通过对比其他治疗方式, 明确穴位埋线疗法的优点, 查找其不足, 取长补短, 并且根据中医的整体辨证体系与“三因制宜”的临床诊治思路, 结合临床具体情况和病人的具体体质, 并且结合其他治疗方式, 进行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 不断在实践中提高疗效。我们应该明白防大于治的重要性, 对于女性而言, 应当尽量减少食用油炸食品、酒和咖啡等食物, 避免肥胖, 坚持母乳喂养,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控制雌激素过高, 勤做检查,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疾病防治的意识。

摘要:本文通过整理研究近五年来以穴位埋线疗法为主治疗乳腺增生的文献, 从而得出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乳腺增生病的优势和有效性的结论, 并在以后的乳腺增生治疗中给予向导性的诊疗建议。

超声引导穿刺治疗乳腺囊肿疗效观察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2012年我院门诊女性乳腺囊肿患者43例, 年龄22~47岁, 中位年龄31岁;乳腺周期性胀痛就医者29例, 常规体检超声检查发现11例, 自检发现肿块就医3例。单发囊肿21例, 2个囊肿者7例, ≥3个者15例。囊肿大小0.3~3.6cm, 治疗囊肿67个, 均为>0.7cm者, 左侧31个, 右侧36个。囊肿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壁光滑, 后方见增强效应, 彩色多普勒未探及血流信号。囊肿呈不规则形2例, 但囊内未见实性回声。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充分暴露患侧乳房, 使用美国彩色多普勒超声ESATOE-MyLab50-B, 探头频率7.5MHz, 初步定位。常规消毒铺巾, 2%利多卡因3ml局部麻醉, 探头使用无菌腔镜套包裹, 套内用常规耦合剂, 外用耦合剂可用消毒液替代, 助手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囊肿, 右手持探头显示囊肿最大切面, 穿刺者左手执干纱布固定囊肿进针侧, 右手持穿刺针 (日本八光18G PTC针) 穿刺, 穿刺针突破囊壁进至囊肿中央后停止进针, 助手固定穿刺针, 术者抽吸囊液。囊液若为乳白色或淡黄色浑浊, 使用生理盐水冲洗2~3次后, 吸尽囊液退针, 每次生理盐水用量要少于抽出的囊液量;囊液若为无色或谈黄色透明液体, 抽吸囊液后, 注入无水乙醇冲洗2~3次, 最后1次乙醇注入要保留约3min, 后抽尽囊液, 无水乙醇用量约为囊液的2/3。退针后按压针眼, 使用输液贴黏贴创口。患者3个月后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

1.3 疗效评定标准[1]

治愈:囊肿不显示;有效:囊肿直径缩小>1/2, 且临床触诊阴性;无效:囊肿缩小<1/2或较治疗前增大。总有效率= (治愈+有效) /总例数×100%。

2 结果

43例 (67个囊肿) 患者治疗后均无明显全身不适, 部分无水乙醇治疗患者在治疗或退针时有疼痛感, 持续时间较短 (约数分钟) 。本组患者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67个囊肿中单纯性囊肿40个, 积乳囊肿27个;治疗后3个月复查, 治愈59个 (88.1%) , 有效8个 (11.9%) , 总有效率为100.0%。

3 讨论

乳腺囊肿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以单纯性囊肿和积乳囊肿最常见。单纯性囊肿主要是雌激素升高, 孕酮下降, 使乳腺导管上皮增生, 乳管伸长迂曲, 管壁因血运障碍, 上皮细胞大量脱落, 堵塞管腔, 形成囊肿;积乳囊肿是由于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乳管阻塞, 乳汁潴留, 局部导管扩张而形成囊肿。患者随月经周期变化出现乳腺胀痛, 严重者影响正常生活, 部分患者因本人可触及乳腺内肿块而影响情绪, 变得焦躁不安, 所以对部分患者行积极治疗是必要的。单纯性乳腺囊肿传统治疗主要为手术和药物, 手术创伤较大, 乳房留有瘢痕, 影响美观, 患者接受度较低, 药物可缓解症状, 但不能消除囊肿。

目前较推崇的方法是超声引导无水乙醇硬化治疗, 该治疗方法微创, 疗效肯定, 费用低廉, 患者易接受。其主要原理为:无水乙醇能使囊壁上皮细胞脱水, 蛋白凝固变性而失去分泌功能, 不再产生囊液, 同时囊壁出现无菌性炎症后发生粘连、纤维化使囊腔闭合, 本组40例单纯囊肿使用此方法治疗, 有效率为100.0%, 且单纯性乳腺囊肿是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主要病变类型, 与癌变无关[2], 此种方法治疗具有安全性和实用性。

本组患者中有27个囊肿是乳汁淤积, 此类囊肿形成机理与单纯性囊肿不同, 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乳汁淤积, 在哺乳期形成乳腺导管扩张, 导管可在乳汁的持续压力下破裂, 溢出的乳汁被周围组织包裹而形成积乳囊肿[3]。其囊液为哺乳期乳腺小叶分泌的乳汁, 哺乳结束乳汁不再产生, 超声引导抽吸淤积乳汁后, 囊液不再产生, 因此无需无水乙醇固化囊壁, 使用此方法囊腔虽不能完全消失, 但囊肿无张力, 患者不能触及, 局部亦无感觉, 可视为治愈。且单纯抽吸及生理盐水冲洗, 可减少无水乙醇的刺激引起的不适感, 患者更易接受。积乳囊肿的治疗要等到哺乳结束, 除非囊肿合并感染。积乳囊肿治疗后若再次妊娠, 囊肿可复发。

总之, 超声引导穿刺治疗乳腺囊肿操作简便, 创伤小, 疗效肯定, 据囊肿不同类型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能使治疗更加简化, 患者更易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邓小元, 余立煌, 柳晓峰, 等.无水乙醇注射法治疗单纯性乳腺囊肿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8) :53-54.

[2] 李树玲.乳腺肿瘤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73-74, 76.

上一篇:产前超声医学图像处理下一篇:认知电位P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