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大类论文

2024-05-13

电子信息大类论文(精选3篇)

电子信息大类论文 第1篇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各个方面。创新人才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校的基本任务和使命。高校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必须致力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建立长效的培养机制, 全方位积极推动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

2“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电子工程大类学生培养一贯坚持以实践促创新,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强调实际应用开发,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求知精神和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通过多年的探讨和实践, 构建了“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科研项目研究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 形成以课内外一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院通过实验环境建设和师资的合理配置, 提升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步性、完整性、融合性, 做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无缝衔接。

学院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的建设, 建成西部一流的微电子工艺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微电子工程中心, 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保障学生受到系统的专业训练;充分利用重庆市信息产业发展形成的诸如西永微电园、重庆市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重庆西南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等微电子相关校外实训基地,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受到工程实战训练。

学院依托我校微电子工程重庆高校重点实验室、3G研究院等科研基地, 通过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课外科技活动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第三代移动通信演进方案LTE和第四代移动通信、DAB/DMB数字音视频广播芯片设计与制造等科研项目的研究中, 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除此之外, 学院还通过基础实践“开放-自主”、科研训练“项目-团队”、企业实战“任务-成果”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有力地支撑了电子工程大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措施及成效

为了良好构建电子工程大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学院采取了多种措施。

3.1 紧跟社会需求, 完善培养方案

组织教师对就业市场需求和行业变化趋势进行长期跟踪与调研, 及时跟踪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建立培养方案反馈调整机制。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凝聚高水平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的三大基本建设之一, 是促进高教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是当前急需加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针对上述情况, 我们通过鼓励专业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历、学位, 提升学历层次;鼓励专业教师到其他高校或研究单位做访问学者, 加强专业和学科交流, 扩宽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动手能力;安排专业教师轮流到企业锻炼, 了解专业实际应用状况,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并通过教研、科研奖励基金等措施鼓励教研和科研活动的开展, 有效提高了师资素质, 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师资上的保证, 以建设国家级、市级精品课程为平台, 进一步选拔优秀青年教师进入精品课程组, 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3.3 实施质量监控, 完善评价体系

在坚持教学管理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基础上, 重点在健全专业建设管理与质量监控模式、完善校内教学评价制度、建立企业需求征集体制、建立社会评价体系方面实施质量监控, 完善评价体系。

通过采取多种措施, 取得了良好的实效。近年来, 我院的毕业生毕业率、就业率、考研率、课外科技活动获奖等在我校名列前茅, 学生广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4 全文总结

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迫切, 我院将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构建了电子工程大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形成了“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多种措施, 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参考文献

[1]唐朝京, 涂瑞斌, 库锡树, 李贵林, 关永锋,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Vol.32, No.2, 88-90, 2009.

[2]王天利, 田育耕, 曾苏玲,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Vol.11, No.2, 133-135, 2009.

电子信息大类论文 第2篇

参赛选手工作计划

根据上海市教委“关于上海迎战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作的几点意见”精神,参加2010年技能大赛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实行领队负责制。为此,特拟定参赛工作计划。

一、项目组组成专门工作机构如下:

1、领导小组

组长:高康

组员:各入围学生所属学校校长

2、工作小组

组长:高明

组员:周惠莉、各入围学生所属学校联络员

3、教练组

(1)主教练:

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龚魏清

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李关华

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李关华

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韩如伟

(2)教练:

由主教练聘任。

二、电工电子技术项目团体和个人项目选拔方案

1、初赛

各校按今年的项目组织,可在2009年11月10日前完成并推选:

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不超过2队选手(4名);

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不超过3队选手(6名);

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不超过4名选手;

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项目不超过4名选手。

分别参加团体和个人项目入围赛。

2、入围赛

(1)时间: 2009年11月20日、11月27日共两次

(2)地点:

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

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科技管理学校;

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与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项目:信息技术学校

(3)比赛模式:参照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电工电子项目团体和个人比赛项

目。

(4)选拔人数:团体项目不超过5组;个人项目不超过10名学生组成集训

队。

3、集训计划另行安排

联系邮箱: winniechau444@yahoo.com.cn

附件一:“电工电子”大类上海赛区入围赛报名表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电工电子”项目组

2009年10月19日

附件二:

迎战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电工电子”大类上海赛区

入围赛报名表

学校

学校联系人:联系电话:

电子信息大类论文 第3篇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建立由“知识传递型”教育向“能力培养型”转变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对于机械学科大类各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对电类课程的学习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电类课程理论学习后又鲜有应用的机会,等到真正需要应用时,却早已将学过的知识忘记了,因此对于机械学科大类电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是课程内容和知识点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以课程群建设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正悄然兴起,国内一些著名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分别开展了以电路、电子、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几大知识模块所涉及的若干门课程为核心的,面向电子工程大类或非电类的技术基础课程体系建设,有的与Stanford、Berkeley、MIT等国际一流大学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相似或完全相同,将该课程体系作为工科学生教学的公共平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科大类本科教学体系结合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要求,课程组成员结合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际联系和知识点的情况,建立以服务于机电一体化宽口径人才培养需求的电类课程群。《模拟电子技术》是机械学科大类各专业本科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作为电类课程群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多、理论抽象、工程特征突出、电路形式多样,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学时紧、任务重、收获小,无论是理论教学环节还是实践教学环节都比较单调,既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以及课程的真正意义融会贯通。为此,有必要根据本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联系以及社会的需求,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形成知识模块与能力培养相交织的教学体系,并建立由“知识传递型”教育向“能力培养型”转变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促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研究内容的定位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机械行业中广泛应用,现代机械产品从结构、性能到应用水平都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结构上已出现机械、电子、计算机并存的局面,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的专业知识背景及能力的需求有较大改变,经过课程组的反复研讨和调研,特别是从对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的需求着手,逆向推论并分析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认为《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特色应该定位于“有效缩短理论课和实际应用间的距离”,主要强调在“拉距离”上下工夫,因此课程的定位如图1所示。

通过课程体系的再设计,并采用新型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关于《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必要知识,其中突出的是“应用”这个点,包括电子技术本身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和基于电子技术的相关联课程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这里凸显了学生应用技能、设计技能和调试技能的培养,而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围绕着专业背景和社会需求来展开的。与此同时,从电子技术的角度,理顺教学内容、知识点的落实和后续应用的架构关系,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并确定了各环节相互间的联系,如图2所示。该架构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中心,以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环节和开放创新环节为支撑的全新教学体系。其中理论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核心问题,教学过程围绕解答这些核心问题在探索性、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实施展开,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建立一个以课程、讲座和学生科研三大支柱为框架的,以课内课外结合、老师学生互动、课程学习和科研探索交叉,多种教学手段并进为特色的立体化教学体系,以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方位、多层面的综合训练,形成一个多层面灵活有序的教学网络,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体系再设计的主要内容

1. 理论教学体系的再设计。

此前,由于全校非电类专业《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评价标准,然而各专业对该课程理论知识与应用需求不同,势必导致学用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在理论知识传授方面,主要采用“精简理论,强化应用”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既保证基础内容,又加强技术性和应用性,进行基于问题的理论教学内容再设计,即结合后续课程对实际电路应用的需求,兼顾知识体系独立性与完整性的需要,将涵盖全部理论教学内容设计成20~30个核心问题,教学过程围绕解答这些核心问题展开。概括起来即为“教学内容问题化”,把一个课堂的教学内容,按照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网络分布,设计成若干核心问题以及围绕该核心问题的应用问题。例如,对于基本放大电路的讲解过程中,选择在机电系统、数控机床等后续课程需要用到的继电器驱动电路作为实际应用对象,图3 (a)所示,以此典型的应用范例为核心问题,讲解共射极放大电路在继电器线圈驱动应用的原理。即,当需要继电器动作时,由控制单元(装置)发出一个UIN信号,利用共射极放大电路基极电流的控制作用,由BJT提供足够大的集电极电流驱动继电器线圈,从而实现继电器的控制动作,用于接通或切断执行机构。图3 (b)为学生设计制作的实物照片,用于驱动机床回零开关信号。而对于图4所示的典型差动放大电路,它既可以用于《测试技术》课程中传感器(包括温度、应变等)信号的放大电路,又可以作为电机等执行机构的驱动电路,通过在不同实际应用场合下该电路的组成、特点、信号分析、仿真等内容的深入展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开放性问题,如根据具体应用场合及应用对象的不同,指出该电路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思路,并设定基础层、提高层和创新层三个不同层次的考核标准。基础层以作业的形式完成问题的解答;提高层从整体性能优劣、电路参数优化、仿真实验结果方面以分析报告的形式提交;创新层则需要重新设计最为合理的电路,并调试实现完成实际应用。此外在课堂内容的安排上,有意识地留出一定的空档让学生自习,同时在作业内容的安排上加强了实践环节。在课程内容的整合方面,一方面强调课程知识的独立性,一方面强调本课程与其他不同课程知识的衔接。

2. 实践教学体系的再设计。

以往的课程实践环节基本采用已设计好的电路完全由学生照搬照做,属于验证性的实验,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作用不大,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该部分的任务,再设计的内容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组成课程群实践教学需求的各要素进行优化、整合,在结构与功能上进行纵向与横向以及纵横交叉的全方位实践环节。其中纵向为课程群内各基本课程所必须的基础实践环节,是通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横向为某一课程的实践环节,具体到《模拟电子技术》即为:基础层、提高层和综合应用层等实践环节所组成。其中基础层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典型电路的调试、测试方法等基本技能;提高层则是重点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理解理想模型与实际物体差异的能力以及将所学的不同知识综合运用和初步培养学生解决一般工程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层是通过课程的创新实践,对学生进行更深入地培养和训练,帮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掌握电路系统设计的基本知识并开发部分功能模块的能力;纵横交叉层则是各课程在综合应用层上的知识的创新与实践,同时又与人才培养所需学习过程相互结合。通过基础平台的水平相连、专业平台的纵深发展,形成横向有联系、纵向有传承的立体教学模式,并设想将实践环节的部分资源向全院师生开放,使学习者的实践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在实践环节中每次实验要求有一定的实际制作结果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同时所有前面实验的设计部分综合起来就是后面整体设计要实现的电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电路的整体理解和局部分析设计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设计能力。在课程设计环节中主要是紧密结合理论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相关知识点,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来展开具体的应用电路设计,重视设计过程和结果的总体把握。在开放创新环节中主要是以课程组教师出课题或者学生自选,然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开放实验室或虚拟实验室完成的形式展开工作,通过设计、软件仿真和分析、电路的调试与验证等方面的训练,特别是通过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具有实用意义的小电路、小制作,撰写一些小论文,参与一些小的科技创新活动,可以让学生真正做到“学”、“用”结合。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已有超过1500名本科生在不同阶段下,在这种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有不同程度的受益。特别是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上,促成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构建起“教学—自学—反馈”的循环学习链条,形成一种“面向需求、注重应用、夯实基础”的教学理念与研究学习的基本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方位、多层面的综合训练。利于学生探索性、研究性实验的开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学习结束后,学生普遍反映能真正学到知识,有利于培养他们对模拟电路的整体理解和局部分析设计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摘要:开展机械学科大类《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体系再设计, 其核心目标是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际制作为驱动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新设计, 有效缩短理论课和实际应用间的距离, 并在机械学科大类本科教学中具体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械学科,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体系再设计

参考文献

[1]于海霞, 王鲁云, 付才魁.应用型本科生模电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3) :86-87.

[2]韩桂英, 于为民.《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2, (z1) :89-90.

上一篇:慢性泌尿系统感染下一篇:期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