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利用率范文

2024-05-13

堆利用率范文(精选3篇)

堆利用率 第1篇

1 秸秆焚烧的危害

1.1 造成生物资源浪费

农作物秸秆还田不仅可以起到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减少化肥的使用量,节约农业成本投入的作用,同时还能起到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而随意焚烧秸秆却造成生物资源的流失,增加农业面源污染。

1.2 破坏土壤生态平衡

焚烧秸秆烧死土壤中很多有益微生物,阻断了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物的腐熟转化,土壤结构的构建过程受到很大的影响,使与土肥相融的活土变为死土;此外秸秆焚烧的同时也烧毁了土壤中残存的有机物,从而打破了土壤内部固有的平衡。

1.3 污染空气,影响交通和人们的正常生活

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当空气对流缓慢时,这些烟雾聚集在对流层,使太阳的辐射强度减弱,空气能见度降低,很容易影响到正常的交通运输。烟雾的成分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浮灰为主,这些气体和杂质使空气质量严重下降,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不便,尤其对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年老体弱者影响更大。同时焚烧秸秆还可能留下火灾隐患,进而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

2 焚烧秸秆原因及禁焚对策

焚烧秸秆已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必须应对而又比较棘手的问题,尽管政府每年都下发“禁烧秸秆”的文件,且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阻止事态的扩大,有关部门也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过处理,但仍屡禁不止,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农民对野外焚烧秸秆害处的认识不足,一烧了之的无所谓心态和举动普遍存在;二是缺乏有效和持久的监督、惩处机制;三是对秸秆利用研究少。

禁焚秸秆首先必须加强宣传,使农民清楚认识到野外焚烧秸秆的害处及焚烧秸秆后要承担的相应责任;其次各级政府应改变以往一味只强调禁焚的工作思路,变堵为输,积极探索科学综合利用秸秆的有效途径,还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

目前秸秆科学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将秸秆作为农村新型能源,利用秸秆发酵制取沼气、发电等生产新型燃料。此项措施出发点较好,但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主要是由于沼气建设在淮阴区尚处于起步阶段,数量有限,沼气池的建设投入成本也较大,农户不太接收。此外由于发电厂距离较远,秸秆发电中的秸秆收购问题有待解决。二是作为饲料,实施过腹还田,包括秸秆机械压块、机械打捆,推广氨化饲料和青贮处理喂养牲畜。三是作为基料,生产各种食用菌。四是作为工业原料,包括秸秆用于造纸、制造酒精、建材和一次性食品包装盒等。其中后3种途径在淮阳地区推广也有困难,因当地畜禽养殖、食用菌的种植多以散户为主,规模较小;而利用秸秆作工业原料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这几种途径得不到大面积推广。2009年淮阴地区农业部门经过数次论证和实验对比,找到了适合当地秸秆科学利用的新途径,即秸秆堆腐还田作为农家肥料,虽不新颖但很实用,还田可以补充土壤养分、维持养分的盈亏平衡,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条适合淮阴地区秸秆科学利用的新途径。

3 秸秆堆腐的优点

3.1 生态效益

3.1.1 方法简便。

可以就地堆制,不需加土,不需翻堆,一次成肥。与其他方法相比,有省工、省力、高效的优势。

3.1.2 腐熟快速。

一般堆制3d后,堆温即可达到50~70℃。通常情况下,鲜秸秆20d、干秸秆30d左右即可腐熟,比普通方法减少50%的时间。

3.1.3 秸秆腐熟肥分高。

堆肥有机质60%(常规堆肥<15%),且含8.5%~10.0%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易被植物吸收。

3.1.4 灭杀病虫。

堆肥过程中的堆温较高,能杀灭秸秆中的病菌、虫卵及杂草种子,减轻病虫草害及污染。速腐剂中含有多种高效有益微生物,能在堆制过程中和施入土壤后大量繁殖,以抑制杀灭土壤中的致病真菌,减轻作物病害。

3.2 经济效益

以投入5 250kg/hm2秸秆进行堆腐,还田1 875kg/hm2秸秆腐熟肥(可作基肥、追肥)计算。投入成本:菌剂300元/hm2(当地政府免费提供给农户),塑料膜225元/hm2,辅料300元/hm2,合计825元/hm2。

1hm2生产的秸秆腐熟肥价值:有机质150.00kg,约270.0元;尿素154.50kg,约309.0元;普钙97.50kg,约58.5元;钾肥206.25kg,约787.5元。合计1 425元,净肥料效应600元。

4 秸秆堆腐标准化操作程序

4.1 配制母液

以1hm2地秸秆量(5 250kg左右)为依据,配制秸秆腐熟肥需“母液”300L。将15kg普钙、75kg尿素、15包制剂3种原料在300L水中搅动溶解(会有部分不溶解的杂质,但不影响效果)。

4.2 平整堆腐槽

平整1块面积为3m2 (2.0m×1.5m)的堆腐槽(挖深约10cm),四周起垄呈槽型,铺上塑料布,塑料布比槽体长约20~30cm,草堆体积约为6m3 (2.0m×1.5m×2.0m)。

4.3堆制过程

堆利用率 第2篇

关键词:小顶堆,哈夫曼树,算法,C++

0 引 言

哈夫曼树又称最优二叉树, 是一种带权路径长度最短的树。由于哈夫曼树的这一特点, 在现代生活、信息通信、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中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哈夫曼树的基于理论的构造算法思想是十分成熟的, 并得到了数学上的证明, 其构造过程如下:

(1) 根据给定的n个权值{w1, w2, …, wn}构成具有n棵只有根结点的哈夫曼树的森林F, 这些树的叶子结点 (在这里也是树的根结点) 具有相对应的权值。

(2) 在森林中F取出两棵叶子结点权值 (或权值和) 最小的树作为左右子树构造一棵新的树。

(3) 在森林中删除这两棵树, 同时把新树加入到中F

(4) 重复 (2) 和 (3) , 直到F中只含有一棵树为止, 这棵树就是所要构造的哈夫曼树。

在参考文献中, 构造哈夫曼树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但算法实现的具体过程却有很大的差异。经过对照和比较分析,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小顶堆存放森林F的方式 (其中小顶点的元素是由树的根结点指针和该结点的权值共同构成的结构体) , 并使用C++类对象来构造哈夫曼树的C++语言算法。该算法构思巧妙, 简洁明快, 便于理解, 与算法思想具有良好的映射关系。

1 参考文献中构造哈夫曼树的算法

在参考文献中, 用某种计算机语言来实现的哈夫曼树的构造算法, 存在许多不同的方式方法,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方式1 文献[1]采用了具有2×n-1个单元的结点数组, 用来存放哈夫曼树结点的数据, 每个结点除了权值数据外, 还包括双亲结点指针、左孩子指针和右孩子指针。在这2×n-1个单元中, 前个n单元存放的是叶子结点, 后n-1个单元存放在构造哈夫曼树的过程中生成的双支结点的数据。

其实现的主要过程如下:

首先在数组中初始化前n个结点数据, 其次是进行n-1次循环, 从数组现有的结点数据中查找到双亲指针为0 (同时含有未被使用结点的意义) 的权值最小的两个结点的下标, 再添加新的双支结点数据, 并将该结点的下标赋予这两个权值最小的双亲指针中。数组中最后一次生成的结点是哈夫曼树的根结点。该算法采用的是类C语言的伪代码。文献[2]采用了相同的方式, 只是用类PASCAL语言的伪代码进行描述的。

方式2 文献[3]基本思路与方式1相同, 但采用真实的计算机语句 (C/C++语言) 进行了描述, 且提供了调用构造算法的main函数, 便于理解和验证。文献[4]则是双亲指针初始化为-1, 通过双亲指针是否是-1来判定是否是被使用过的结点。

方式3 文献[5]思路与方式2基本相同, 也采用真实的计算机语句 (C语言) 进行了描述。不同之处是, 结点中不带双亲结点指针, 采用了给权值初始赋予负号的方式标记尚未被使用过的结点, 在使用后更改为正数。文献[6]也是结点中不带双亲结点指针, 但未采用权值初始赋负号的方式, 其中选择最小两个结点的算法未给出, 因此无法确定其对结点是否使用是如何判定的。

方式4 文献[7]采用了具有n个单元的结点指针数组, 用作森林F, 存放指向森林F中哈夫曼树根结点的指针。

其实现的主要过程如下:

首先分别动态地生成n个叶子结点, 做初始化, 并将指向这些结点的地址指针添加到数组中;其次是进行n-1次循环, 通过数组中指针不为空 (NULL) 的指针查找到权值最小的两个结点的下标, 再添加新的双支结点, 令该结点的左孩子指针指向权值最小的结点, 令右孩子指针指向权值次最小的结点, 并将新结点的地址填写到数组中最小权值结点所在的位置中, 令数组中指向次最小权值结点的指针为NULL。而最后一次生成的结点是哈夫曼树的根结点。该算法是用C/C++语言编写的。

方式5 文献[8]采用了根据哈夫曼树权值排列的有序列表, 用作森林F, 存放指向森林F中的哈夫曼树。算法中采用C语言类的方式定义结点类和哈夫曼树类。此外, 哈夫曼树列表也是一个类。

其实现的主要过程如下:

首先将n个叶子结点构成的哈夫曼树, 添加到哈夫曼树有序列表中;其次从列表中取出权值最小的两棵树, 通过结点类创建新的双支结点, 再通过哈夫曼树类创建新的哈夫曼树。当新的哈夫曼树的权值小于等于列表中的某棵树的权值时, 则通过列表类插入到列表中;否则该树就是所求哈夫曼树。该算法用C/C++语言编写, 但有些晦涩难懂。

方式6 文献[9]以C++模板类 (template class) 的方式进行描述, 算法中定义了加权结点的模板类, 该类派生自二叉树结点模板类, 并定义了一个森林模板类, 其中包含有一个指针数组, 用作森林, 存放森林F中的哈夫曼树, 另外还包含用来构造哈夫曼树的一些操作函数。

其实现的主要过程如下:

首先在一个结点指针数组中初始化n个叶子结点, 然后通过森林类的构造函数将结点数组中的数据传递到森林类中的结点指针数组中;其次是当结点指针数组中的元素个数大于1时, 循环做以下操作:调用森林类中的取权值最小的一对树的下标的函数, 从数组中得到权值最小的两棵树指针所在单元的下标, 并利用森林类的组合函数构建新的二叉树, 然后再将新树根结点指针添加到数组中被取出的权值最小的结点的指针的位置上, 然后将数组中最末一个指针移动到被取出的权值次最小的指针位置上, 数组尺寸变量减1。当循环结束后, 数组中唯一的指针指向的二叉树, 就是所求的哈夫曼树。该算法使用C++语言的高级技术——模板, 并且, 使用了派生的结点模板类、森林的模板类, 其过程略显复杂, 不易理解, 但文献中编写了main函数, 给出了具体的类的使用方法的示例程序, 为理解和验证提供了一些方便。

方式7 文献[10]也以C++模板类的方式进行描述,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采用了小顶堆类对象作为森林F, 存放森林F中的哈夫曼树。算法中定义了结点的模板类、扩充二叉树的模板类以及哈夫曼树生成函数模板, 另外还定义了一个结点数组。

其实现的主要过程如下:

首先在结点数组中初始化n个叶子结点, 然后将结点添加到小顶堆中;其次是进行n-1次循环, 从堆中取出权值最小的两棵树, 并利用扩充二叉树类构建新的二叉树, 然后再将新树添加到堆中。当循环结束后, 从堆中返回二叉树, 此树便是所求的哈夫曼树。该算法使用了结点的模板类、扩充二叉树的模板类和一个结点数组, 由于运用了小顶堆, 构造算法本身简洁明了, 时间效率很高, 但其余部分略显庸杂, 而且, 小顶堆是指针类型的, 但元素的大小的比较不是指针的比较, 而是指针所指向的权值的大小的比较, 算法中没有明确给出这种小顶堆的算法, 理解和实现起来相对困难一些。这一算法实现的思想很好, 但遗憾的是没有具体的实现实例。

上述七种方式中, 前六种方式的算法由于使用数组或有序表存放森林, 它们的时间复杂度均为O (n2) 。但从其它一些细节上考虑, 方式3要好于方式1和方式2, 方式4要好于方式3, 方式5要好于方式4, 方式6与方式5相当。方式7的算法则最优, 其时间复杂度为O (n×logn) 。

2 新的实现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对上述七种方式的哈夫曼树构造算法的分析和比较, 在这里给出新的构造哈夫曼树的实现算法的设计思想。

第一, 确保实现算法是理论算法描述得一个良好映射, 确保算法的正确可靠的实现, 采用C++语言编程, 同时提供示例程序, 便于验证算法, 也更易于读者理解。理论算法描述本身是抽象的、原理性的, 如果采用伪代码, 从抽象到抽象, 违背了人们思维的客观规律, 而用一个实实在在的计算机语言编写算法, 针对基本原理进行描述, 则更易于读者从感性认识到抽象思维的升华。

第二, 采用精心设计的小顶堆作为森林, 以便使构造哈夫曼树的算法具有最好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第三, 采用C++类对象方式编程。这一点主要出于以下原因: (1) C++类对象方式与C语言的编程方式相比, 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除了封装性、安全性、继承性等诸多优点外, 编程时通常更为简洁方便, 面向对象方式的编程也是目前编程中最为普遍的方法。 (2) 模板类虽然是一种高级技术, 但其设计需要更全面、更完备的考虑, 编写相对比较困难, 容易冲淡算法的基本内容, 在理解和应用方面相对较难, 因此不采用模板类的方式。

2.1 小顶堆类的设计

小顶堆原本不属于本文探讨的内容, 但由于文中使用了小顶堆, 且堆元素为结构体, 同时考虑给读者一个完整的概念, 故在此作一简单说明。

小顶堆是一棵完全二叉树, 并且在插入或删除操作时, 需要依据关键值的大小进行元素位置的调整, 因此通常采用的是更便于调整的顺序存储结构。在这里, 小顶堆类对象是用作存放哈夫曼森林的, 我们设计了一个名为DataItem的结构体作为堆的结点元素, 包括树的根结点指针和树结点的权值两个部分, 其中权值用作堆调整的关键值。由于构造哈夫曼树的操作特点, 初始化时需要将n个叶子结点的地址指针和权值存放在堆中, 在此后的操作中将会逐渐减少元素数量。因此, 小顶堆类中需要利用初始化函数动态地创建一个元素结构类型的数组, 其大小只需n个数据单元。

小顶堆结点元素的结构如下所示:

struct DataItem {

KeyType Key; // 存放树结点的权值

BTreeNode* NodePtr; // 指向树结点的指针

};

2.2 哈夫曼树类的设计与实现

创建哈夫曼树的实现过程如下:

首先分别创建并初始化n个叶子结点, 并将结点指针及其权值添加到小顶堆中;其次是在堆不为空的情况下进行循环:从堆中取出权值最小的两棵树根结点的指针, 添加附加结点构建新的二叉树, 在堆不为空的情况下将新树根结点指针和权值添加到堆中。当循环结束后, 最后一次构建的二叉树就是所求的哈夫曼树。该算法使用了小顶堆, 算法结构简单明了, 是理论算法的良好映射, 可读性好, 读者理解起来非常容易。

哈夫曼树类中定义了指向哈夫曼树的根结点的指针变量, 还有三个公有接口函数:一个是根据给定的权值数组创建哈夫曼树的函数, 一个是输出哈夫曼树带权路径长度的函数, 另一个是方便使用者观察的以广义表形式输出哈夫曼树的函数。另外, 还有三个私有成员函数:一个是供析构函数调用的释放存储空间的函数, 一个是供输出带权路径长度的接口函数调用的递归函数, 而另一个是供输出哈夫曼树函数的递归函数。其中, 哈夫曼树的构造算法如下:

2.3 哈夫曼树构造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在这个哈夫曼树构造算法中, 最耗时的操作是在小顶堆中插入和删除元素的操作, 这种操作所需时间为logn。构建n个叶子结点并插入到小顶的过程所需的大致时间为n×logn, 循环过程需要从堆中删除两个元素, 并在堆中插入一个元素, 且该循环要进行n-1次, 故循环过程所需的大致时间为 (n-1) ×3×log (n) , 所需总的时间为 (4n-3) ×log (n) 。因此, 构建哈夫曼树的时间复杂度为O (n×logn) 。若要从细节上考虑, 这一算法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优于方式7的算法。

3 哈夫曼树类的使用和示例

哈夫曼树类的使用十分方便, 只须在工程中创建哈夫曼树类, 在使用哈夫曼树类的应用程序中包含哈夫曼类的头文件, 并定义一个哈夫曼树类的类对象即可。下面就是使用哈夫曼类的应用程序示例:

该程序运行结果如图1所示。

所示结果的哈夫曼树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4 结束语

到目前为止, 本文提出的哈夫曼树的构造算法是最为简洁明了可读性最好的算法, 其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也是最好的。文中给出的算法, 希望能对数据结构的教学和研究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严蔚敏, 吴伟民.数据结构 (C语言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79.

[2]王若梅, 贺晓军.数据结构[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

[3]李根强.数据结构 (C++版)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4]陈小平.数据结构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5]黄国兴, 章炯民.数据结构与算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6]张银富.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据结构分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7]徐孝凯.数据结构实用教程[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8]Clifford AShaffer.APractical Introduction to Data Structures and Algo-rithm Analysis Java Edition[M].英文原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9]周叶, 高荣芳.数据结构与C++[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9.

堆利用率 第3篇

山西省力促赤泥综合利用技术应用

赤泥因含碱量高等原因, 其综合利用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国家工信部、科技部日前联合印发《赤泥综合利用指导意见》 (简称《意见》) , 加大对赤泥综合利用的支持力度, 选择一批示范项目给予财政支持。《意见》表示将建立和完善赤泥综合利用的扶持政策, 加大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选择一批赤泥综合利用应用示范项目和推广示范项目给予中央财政清洁生产专项资金支持。同时, 赤泥综合利用还将被纳入国家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重点。

山西省是氧化铝生产大省, 而赤泥综合利用率不足1%, 赤泥累计堆存量达到3 609万吨, 绝大多数赤泥尚未利用, 综合利用率极低, 对赤泥的利用也仅限于筑坝、配料生产水泥、制备耐火保温材料等方面, 途径单一, 产品初级化。随着氧化铝产量的逐年增长和铝土矿品位的逐渐降低, 赤泥的年产生量还将不断增加, 预计到2015年, 山西省赤泥累计堆存量将达到8 500万吨, 加快赤泥的综合利用已迫在眉睫。所以, 山西省赤泥综合利用工作近年来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已经开展了多方面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工作, 少数产品已经开始产业化推广应用。

赤泥粉煤灰生产耐火保温材料。中铝集团晋铝耐材有限公司利用赤泥和粉煤灰研制开发了“工业窑炉用赤泥粉煤灰耐火保温材料”技术, 赤泥和粉煤灰的用量在产品中质量比例占50%以上。现已建成生产能力2万吨/年的赤泥、粉煤灰耐火保温材料生产线, 其中耐火保温砖12 000吨/年, 耐火保温浇注料8 000吨/年。产品用于各种工业窑炉的保温隔热, 并于2009年2月通过了山西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具有国内领先水平。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被评为2010年度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赤泥提取有价金属的研究。山西省的赤泥中稀土元素含有镓、钪、镧、铈、钕、镱、钇、钐、铥、钛、钒、铌元素。山西铝厂采用离子交换法从拜耳母液中回收金属镓, 减少了赤泥中镓的含量, 对氧化铝生产工艺不产生任何影响, 其工艺流程短, 成本较低, 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太原理工大学提出的酸碱联合处理赤泥, 提取赤泥中的有价金属或其氧化物, 已得到氧化钪、氧化镧、氧化铈、混合稀土氧化物、氢氧化铝、4A沸石、钛白粉、聚合氯化铝铁、聚合氯化铝、聚硅酸铝铁、聚硅酸铝铁稀土絮凝剂、吸附剂等系列产品。

山西开兴赤泥开发有限公司对赤泥提取稀土进行了大量研究及综合利用工业化试验, 用于提取稀有金属, 并生产4A沸石。试验得出, 每吨赤泥可提取氧化钪128g、氧化铁73.6kg、混合稀土2.12kg, 并生产674kg4A沸石, 剩余废渣可生产保温砖。

此外, 中铝山西分公司还利用北京地质研究院的技术, 利用赤泥制备微晶玻璃, 赤泥的掺量可以达到30-40%, 完全符合国家废渣利用的免税标准。本项技术已通过试验, 中铝山西分公司拟于山西省河津市建设一条微晶玻璃的生产线, 本项目现正筹备中。

鑫秀工矿废渣利用有限公司和山西鲁能晋北铝业有限公司合作, 在拜尔法赤泥的固化堆存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所制备的固化剂, 可以实现赤泥迅速固水分离, 以解决赤泥的安全堆存问题。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分离赤泥中的碱。

华通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建材分公司的利用拜尔法赤泥生产水泥混凝土增强剂和制作复合硅酸盐砌筑水泥的试验已经获得成功, 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山西省赤泥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工作已拉开帷幕, 一批科学技术已经进入生产试验阶段。这些新技术的研究为赤泥的综合利用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并将推动赤泥综合利用向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山西省赤泥综合利用“钱”景广阔

“十二五”末, 预计山西省氧化铝年生产能力将达到800万吨。随着山西省氧化铝产业的快速发展, 氧化铝的生产必然伴随着赤泥的排放, 赤泥的排放量日益增加, 预计“十二五”末山西省赤泥的年排放量将达到900万吨以上。

《规划》指出, 到2015年, 山西省赤泥综合利用率达到15%~20%, 年综合利用量力争达到150万吨以上。并建立1~2个省级产学研结合赤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工程中心;突破3~5项关键技术, 推动技术装备升级;建成一批具有带动效益的应用示范和推广示范项目。形成3~5个赤泥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 培育一批赤泥综合利用龙头企业, 形成多途径、多掺量的赤泥综合利用发展格局。

新形势下, 山西省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以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赤泥综合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为目标, 加强工作指导, 加快技术创新, 完善政策措施, 实现赤泥科学、高效利用, 促进社会、环境和谐发展。坚持技术创新、政策激励、安全清洁利用、因地制宜四个原则。鼓励技术创新, 加大研发力度,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通过技术攻关、技术集成、产业化示范推广, 促进赤泥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规范化和集约化;发挥财税政策的鼓励、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调动市场主体开展赤泥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激发企业开展赤泥综合利用的内在源动力;以赤泥坝安全为前提, 鼓励赤泥入坝前综合利用, 开发高附加值综合利用产品并实现产业化。避免利用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 提高赤泥综合利用效率,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充分考虑赤泥废物属性和资源属性的双重特点, 因地制宜, 制定并实施符合赤泥资源特征、适应当地条件的高效综合利用方案, 对含有潜在应用价值组分的赤泥, 要考虑当前利用和长远利用有机结合。

为实现以上目标, 山西省结合实际, 将采取八大技术促进山西省赤泥综合利用力, 从根本上解决赤泥堆存带来的环境及成本费用问题赤泥有效低成本。

赤泥膜分离脱碱技术。膜分离技术集分离脱盐及碱浓缩二种功能于一体, 且工艺设备简单, 操作自控程度高, 用于处理氧化铝工业赤泥废液可以达到使碱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并加以浓缩, 提高浓液含碱浓度, 同时溶液脱盐得到含碱低的工业用水, 二者兼收, 是实现氧化铝生产废液零排放的理想方法。膜分离技术碱回收率大于83%, 水回收率大于85%。该技术用于氧化铝工业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

赤泥改性铁矿粉造块结合剂技术。充分利用赤泥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钙等有效成分, 加入添加剂改性作为铁矿粉造块结合剂, 取代目前铁矿粉烧结使用的膨润土、石灰石或白云石, 提高烧结矿品位, 降低烧结矿生产成本, 提高钢铁工业竞争力。同时, 消化大量的工业废弃物赤泥, 减轻铝工业发展的环境压力。是大宗利用赤泥的新的应用领域。

赤泥生产高性能混凝土掺合料技术。利用烧结法赤泥碱金属含量相对较低, 且含有大量亚微米和纳米级超细矿物颗粒的特点, 将赤泥团聚体颗粒大部分分散到原始的粒级后, 少量掺入到高性能混凝土中取代水泥或其他掺合料, 提高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技术。

赤泥制备工业窑炉用耐火保温材料技术。赤泥制备“工业窑炉用赤泥粉煤灰耐火保温材料”, 赤泥和粉煤灰的用量在产品中质量比例占50%以上。产品结构均匀、隔热性能好、导热系数低、强度高, 在使用中能保持炉温均衡, 减少散热损失, 用于各种工业窑炉及热工设备上的隔热保温层, 节能效果显著。

赤泥资源中提取稀土和稀散金属技术。赤泥中的有价金属经过多个冶金单元操作过程回收利用, 其产品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氧化钪、氧化镧、氧化铈、混合稀土氧化物、氢氧化铝、4A沸石、钛白粉、聚合氯化铝铁、聚合氯化铝、聚硅酸铝铁、聚硅酸铝铁稀土絮凝剂、吸附剂等系列产品。

赤泥生产新型建筑材料技术。利用脱碱赤泥可生产多种型号的水泥, 赤泥的综合利用率55%以上, 建设综合利用赤泥的大型水泥厂, 是赤泥的大宗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以赤泥为主要原料, 取代传统原料, 生产免蒸烧砖、粉煤灰砖、装饰砖和陶瓷釉面砖等, 不但可以降低原材料费用, 而且具有极大的环保意义;用于路坝修筑及工程回填, 赤泥滤饼放入回转窑中烘干烧结, 可制得化学稳定性好、比重大 (2.67~3.12g/cm3) 、强度高 (>1 000kg/cm2) 的骨料, 加之其胶结作用, 经压实后可具有很高的承载强度和耐久性, 用来铺设公路, 完全符合沥青路面表层、中层和底层的要求。

赤泥胶结充填料用于矿山充填工程技术。以低铁赤泥与高炉水淬矿渣、脱硫石膏、粉煤灰、循环流化床炉渣、自燃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为主要原料配制成可替代水泥的矿山充填用胶凝材料用于矿山充填工程, 其中赤泥用量不低于30%。

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技术。充分利用赤泥中氧化钠、氧化钙等碱性物质含量高的特点, 进行烟气脱硫、脱硝、脱碳并研究开发赤泥脱硫产物综合利用技术。

“十二五”期间, 山西省还将建立和完善赤泥综合利用的扶持政策,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启动赤泥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从财政现有资金渠道、投融资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促进赤泥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产业化。

上一篇:保卫文化下一篇:防渗加固技术水利工程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