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等级论文范文

2024-05-13

地区等级论文范文(精选7篇)

地区等级论文 第1篇

根据调查分析, 在高速公路上, 冬季气温骤降及反复升温降温引起的沥青路面温缩裂缝是横向开裂的主要原因, 而夏季高温季节行车造成的车辙是导致路面损坏最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增强沥青路面的低温抗裂能力和高温车辙能力, 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如何根据广西地区的气候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沥青, 就成为了一个关系到公路路面使用质量的重要问题。

现行的沥青分级是建立在生产水平和沥青使用的基础上的, 以粘度划分的称为粘度分级, AC属于此类。以针入度划分的称为针入度等级, 我国现行规范即属于此类。而美国SHRP中的PG沥青性能分级则是根据路用性能的要求来确定的, 但是, 由于沥青路面施工和使用条件的复杂性, 任何方法和标准都受时代, 地域以及认识水平的限制, 也没有哪个标准适用于任何地区。为此, 本文根据广西地区的实际情况, 对应用于广西的道路沥青进行PG分级研究。

2、广西地区沥青胶结料PG分级初步确定

美国SHRP沥青结合料路用性能规范 (AASHTO MP1) 将沥青分为四个等级和21个亚级, 四个等级为PG52、PG58、PG64、PG4、PG70, 亚级从-10℃~-46℃, 每6℃一档。分级直接采用设计温度, 表示使用范围。高温设计温度采用由一年中温度最高的7d周期的气温转换而来的路面表面下20mm深处的平均最高温度, 即7d的最高温度的平均值, 称为MAXPVT, 而低温设计温度则是路表温度, 且等于空气温度, 以年最低气温表示, 称为MINPVT。

在SHRP研究中, 路表温度和空气温度的换算式如下:

Tsur=Tat-0.006618l2at+0.2289lat+24.4 (1)

式中:Tsur和Tair——沥青路面路表温度和空气温度, 以℃记

Lat——纬度, 以度记

路面的高温设计温度, 即沥青路面路表下20mm处的最高温度由下式求得。

TMAXPVT= (Tair-0.00618l2at+0.2289lat+42.2) ×0.9545-17.78 (2)

因此, SUPERPAVE沥青结合料路用性能等级 (PG) 按照当地的气温条件确定:

设计最低温度:年极端最低温度,

设计最高温度:7d最高平均路面温度。

此两温度分别成为沥青高温稳定性 (高温是时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 及低温抗裂性指标的试验温度。

广西地区各地的7d最高平均气温一般发生在每年的7、8月份, 年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发生在每年的12月份或下一年的1、2月份。.按照SHRP的处理方法, 广西各地的7d最高平均路面温度 (设计最高温度) 、年极端最低气温 (设计最低温度) 和PG等级见表1-1

由表1-1可知, 全省的城市基本分布在纬度21.33°~26.03°之间, 路表温度为55.5℃~62.8℃, 大部分地区的沥青结合料PG等级为PG58-16, 只有少数几个地区的沥青结合料PG等级为PG64-10。

3、交通等级对沥青胶结料选择的影响

以上表格1-1给出的是沥青路面建设工程所需的最低PG等级, 但在选择沥青时要要兼顾交通量大小和行车速度考虑, 遵循PG等级调整中的“跳级”原则, (增加高温等级, 一个等级60C, 不调整低温等级) , 提高高温等级要求。当设计的交通等级超过1X107当量单论荷载 (ESWL) 时, 设计人员必须将沥青等级提高一个级别。即在广西某地区, 高等级道路标准交通路段若先用沥青性能等级为PG58-16的沥青所建成的沥青路面, 其高温抗车辙, 低温抗裂性能应满足要求;若是高速公路重交通路段, 按SHRP规定, 应提高一个高温等级, 即PG64-16级的沥青。若是停车站收费口等经常停车的地方, 还要提高一个等级。

4、结论

(1) 通过对广西地区气温整理统计, 利用SHRP气候模型计算调整得到广西地区路面沥青PG分级推荐标准。

(2) 气温条件和交通状况对沥青结合料的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选择的沥青等级过高, 会增加投资, 如果选择过低, 不能有效的保证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因此, 选择合适的沥青等级还必须针对交通荷载、设计速度、路面气候环境条件以及成本及效益等因素做进一步调整。

(3) 目前采用的SHRP气候影响模型是国外的科研成果, 而我国的气候条件与国外的气候条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因此这里的计算和分析结果仅作为参考。要想合理的选择沥青, 就必须建立起我国自己的路面温度和气候条件的关系数据库。

摘要:根据广西地区的气候条件, 采用SHRP气候影响模型计算广西地区沥青路面高温和低温, 得到广西地区沥青PG等级:同时结合广西的交通状况, 对该地区的沥青PG等级进行调整。

关键词:PG分级,广西,高温,沥青,温度,交通

参考文献

[1]何兆益.甘肃地区Superpave路面材料标准〔J〕长安大学学报, 2013, 3 (2)

[2]沈金安.道路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气候分区及关键性技术指标[J].中国公路学报, 1997, 10 (1)

[3]沈金安.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地区等级论文 第2篇

汇 编

阿克苏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二〇一二年八月

阿克苏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等级评审

制度汇编目录

一、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1)

1.住院医师接收规范化培训的制度···················(1)2.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1)3.公立医院特需服务措施内容·······················(1)

二、承担政府指令性任务·····························(1)

1.支援基层具体实施方案··························(1)2.传染病控制措施································(1)3.特定人群实行医疗救助制度及保障措施··············(1)4.新生儿卡介疫苗与乙肝预防接种制度···············(1)

(1)疫苗管理制度····························(1)(2)卡介苗首诊制度··························(1)(3)乙脑疫苗首诊制度·························(1)(4)卡介苗接种操作规程························(1)(5)乙肝疫苗接种操作规程······················(1)5.向卫生部门报送信息制度与流程···················(1)6.阿克苏地区卫生监督信息报送办法·················(1)三.应急管理(大平)··································(1)四.临床医学教育及科研·······························(1)

1.医学继续教育管理制度···························(1)

2.关于继续医学教育的实施方案··················(1)3.继续医学教育规划····························(1)

五、住院、转院、转科服务流程管理·······················(1)

六、保障患者合法权益·································(1)

关于尊重和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的管理制度············(1)

七、患者安全·········································(1)

1.患者身份标识制度······························(1)2.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措施·······················(1)3.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1)4.腕带身份识别标识制度··························(1)

八、确立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1)

1.阿克苏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医嘱管理制度与流程········(1)2.紧急情况下口头医嘱制度与执行流程···············(1)3.口头医嘱制度··································(1)4.口头医嘱执行流程······························(1)5.危急值报告及临床应答制度及流程·················(1)6.危急值报告及临床应答流程·······················(1)

九、确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1)

手术前准备管理制度······························(1)

十、医药质量管理组织······························(1)

1.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1)2.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目标与责任················(1)3.医疗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与考核方案·············(1)

十一、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1)1.危急重患者管理标准与措施··················(1)

2.围手术期管理标准与措施····················(1)3.输血与药物管理标准与措施··················(1)4.有创诊疗操作管理标准与措施················(1)

5.“三基”培训及考核制度····················(1)6.患者安全目标······························(1)

十二、医疗技术管理··························(1)1.医疗技术管理·····························(1)

2.医疗分类管理·····························(1)3.医疗分级管理·····························(1)

十三、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可选,县医院为必选)··································(1)1.单病种质量指标信息台账··················(1)

十四、住院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1)1.肠道外营养疗法的规范或指南···············(1)

2.激素类药物的制度·························(1)3.血液制剂类制度···························(1)4.出院指导与随访工作管理相关制度和要求·····(1)5.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1)

十五、手术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1)1.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程序······································(1)

地区等级论文 第3篇

降水长期以来一直是气象工作者在科研和业务工作中关注的重中之重。极端降水不仅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甚至威胁人民生命安全。2013年夏季贵州遭遇历史罕见的干旱, 安顺为重旱以上区域, 截至2013年7月26日, 安顺市因灾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9280万元。2014年夏季贵州降水量较常年异常偏多, 安顺强降雨过程较频繁, 其中2014年6月3日平坝3小时降水量达187.8mm, 县城出现较为严重的内涝灾害。陆晨等和任小玢等[1,2]的研究显示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和降水量与旱涝等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有密切联系。持续性的暴雨、大雨和中雨可能会产生洪涝灾害, 而持续性的小雨甚至微量降水可减缓干旱或阻止干旱的发展[1], 并且在气象预报中, 需要对降水等级做出精细化预报, 因此认识不同等级降水的变化规律十分重要。

在关于安顺降水的研究中, 杨忠明等[3]对安顺市近45年 (1961~2005) 的年、季平均降水的时间变化趋势及突变研究表明安顺市夏季和冬季降水有增加趋势, 而春季和秋季降水呈减少的趋势, 秋季降水存在由多到少的突变现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安顺市年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呈现由偏少到偏多, 再到偏少后转偏多的变化特征, 21世纪的前10年降水量总趋势偏少。降水异常偏少年多于异常偏多年, 近5年降水异常偏少年有增多的趋势。这些研究多是对安顺市极端降水或平均降水的分析, 对不同等级降水的发生规律并未涉及, 因此, 本文将针对安顺地区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 期望为今后安顺地区降水的监测和预测提供更多的参考。

2 资料与方法

本文选取1961~2013年安顺地区 (安顺、平坝、普定、镇宁、关岭和紫云) 6站逐日降水 (20时~20时) 资料。降水等级划分标准为:日降水量在0.1mm以下为微量, 0.1~9.9mm为小雨, 10.0~24.9mm为中雨, 25.0~49.9mm为大雨, 50mm以上为暴雨。采用线性趋势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安顺1961~2013年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变化特征。

3 降水日数时间变化特征

3.1 降水日数年变化

由图1a知, 安顺地区年均降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 从降水日数距平变化来看, 1985年以前安顺地区年均降水日数多为正距平, 1964年年均降水日数高于均值27.2d, 降水日数为历史最多, 1986年后年均降水日数正距平值减小, 负距平值增多, 2001年开始转为以负距平为主, 2009年年均降水日数低于均值35.8d, 降水日数达历史最低。

对于安顺地区不同等级降水日数趋势变化而言, 除了暴雨日数其余等级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 其中微量、小雨和大雨的降水日数减少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水平0.05的检验, 中雨降水日数减少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水平0.01的检验, 表明安顺地区以中雨日数的减少最为显著。从不同等级降水日数距平变化来看, 微量日数呈波动状变化, 但2006年以来一直为负距平;小雨日数和中雨日数均在1986年后转负距平为主, 其中小雨日数在1987年低于均值29.1d, 为53年来最低, 中雨日数自2009年起负距平值明显增大, 2011年负距平值达53年最低值 (-11.8d) ;大雨日数1983年以前距平值波动性较强, 1984年后多负距平, 但除2013年距平值为-5.3外, 其余时间距平绝对值不超过4d;暴雨日数在均值上下波动性为最强, 但其超过均值的最大幅度不超过±3.3d。

综上所述, 安顺地区1961~2013年降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 其中中雨日数减少趋势最为显著。

3.2降水日数变化的突变检验

采用Mann-Kendall法检测1961~2013年安顺地区降水日数序列的突变 (图2) , 结果发现, 安顺地区年均降水日数 (图2a) 从1988年以来一直为减少趋势, 2005年起减少趋势开始超出显著性水平0.05临界线, 表明近几年安顺地区年均降水日数减少趋势十分显著, 而UF和UB曲线交点位于2001年, 表明1988年以来安顺地区降水日数的减少趋势是一种突变现象, 突变从2001年开始的。微量日数UF曲线 (图2b) 显示1969年起一直呈减少趋势, 但除1982至1987年和2012至2013年的减少趋势达到显著性水平外, 其余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小雨日数UF曲线 (图2c) 显示1964年至2000年间, 小雨日数基本成波动性增加趋势, 但2000年发生突变, 2001年起转为减少趋势, 2009年减少趋势达到显著水平。中雨日数UF曲线 (图2d) 显示1987年起中雨日数保持减少趋势, 2003年发生突变, 2004年减少趋势达到显著水平并且之后远超显著性水平0.05临界线, 2009年开始超过0.001显著性水平 (u0.001=2.56) , 表明近几年安顺地区中雨日数减少趋势是十分显著的。大雨日数UF曲线 (图2e) 显示安顺地区除1969年、1971年和1978至1980年外, 大雨日数均为减少趋势, 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突变年份不明显。暴雨日数UF曲线 (图2f) 显示1961至2013年间来安顺地区暴雨日数多为增加趋势, 但增加趋势并不明显, 上升趋势仅在1996至2003年内达到显著性水平0.05临界线以上, 突变年份也并不明显。

4 降水日数空间变化特征

由表1分析得出安顺市各地区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相差较小:年均降水日数以南部紫云县221.9d最少, 北部安顺城区248.1d最多, 两地年均降水日数仅相差26.2d。微量日数、小雨日数和中雨日数同样均以紫云最少, 分别为48.1d, 138.8d和21.1天, 安顺城区微量日数61.5d为最多, 平坝小雨日数157.5d为最多, 关岭中雨日数22.9d为最多。安顺地区大雨日数在8.9~10.2d内, 暴雨日数在3.9~4.7d内, 两者空间分布差值均较小, 变化范围为0.3~0.8d。

表2为安顺地区降水日数倾向率空间分布情况, 从表3中得知, 安顺市各地区年均降水日数均为减少趋势, 以安顺城区 (-8.524d/10a) 减少最快, 平坝县 (-2.421d/10a) 减少最慢。微量日数除紫云、平坝为小幅增长趋势外, 其余地区皆为减少趋势, 以安顺城区 (-3.841d/10a) 减少最快。小雨日数、中雨日数和大雨日数安顺市各地区都呈减少趋势, 其中小雨日数减少幅度最强, 以紫云县 (-3.453d/10a) 减少最快。安顺市各地区暴雨日数倾向率在-0.005~0.369d/10a内, 变化趋势并不明显。

综上所述, 安顺地区降水日数空间分布均匀, 各地区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相差较小, 自1961年来安顺市各地区降水日数总体以减少趋势为主, 其中安顺城区年均降水日数倾向率达-8.524d/10a, 表明安顺城区为安顺市各地区中降水日数减少趋势最为明显。

5 结论

1) 1961年至2013年安顺地区除暴雨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外, 年均降水日数及其他等级降水日数均为减少趋势, 以中雨日数减少趋势最为显著。

2) MK检验显示1961年以来安顺地区年均降水日数减少趋势显著, 突变年份为2001年, 小雨日数在2000年发生突变, 中雨日数2003年发生突变, 微量日数、大雨日数和暴雨日数无明显突变年份。

3) 1961年至2013年安顺地区降水日数空间分布均匀, 各地区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相差较小;1961年以来安顺市各地区降水日数总体以减少趋势为主, 其中安顺城区为安顺市各地区中降水日数减少趋势最为明显。

参考文献

[1]陆晨, 李青春.北京夏季不同等级降水过程与旱涝关系的分析[J].气象, 1998.

[2]任小玢, 董治宝, 周正朝.近50年来四川盆地降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 2012.

[3]杨忠明, 陈贞宏.安顺市近45a气候变化分析[J].贵州气象, 2008.

[4]任小玢, 董治宝, 周正朝.近50年来四川盆地降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 2012.

[5]白慧, 吴龙.安顺地区暴雨日数年际变化的气候特征[J].贵州气象, 2011.

[6]谢仁波, 舒国勇, 晏理华, 余全红.近40a铜仁地区雨量和雨日的变化特征[J].贵州气象, 2011.

地区等级论文 第4篇

在云南省滇西高山区域高等级国家控制点比较稀少,且分布不均,造成这一地区工程施工控制网很难保证与国家坐标系进行联系,尤其是带状高等级控制网更加难以实现。随着GPS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云南省地区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精度不断提高,使得目前建立满足施工精度统一独立坐标系方法更丰富且成本估算更灵活。因此,本文以怒江地区S213等级公路改扩建工程控制网设计与实施为实验,探讨利用现有GPS精度与高程异常分布情况在高山区长距离等级公路建立独立坐标系控制网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工程控制网满足工程测量边长投影精度与高程精度。

1 独立平面坐标系建立原理与方法

1. 1 坐标系边长投影

由于该公路工程测区处于高海拔高落差地区,公路设计最高海拔2163m,最低海拔603m。在设计坐标系时主要考虑两项投影长度变形,一是地面水平边长投影到参考椭球面,这将导致距离变短,其近似公式为:

其中,Hm为地面边两端平均高程,Rm为椭球面平均曲率半径,SH为地面水平距离。解决方法是将地面边长投影到平均高程面。

二是参考椭球面边长投影到高斯平面,这将导致距离变长。其近似公式为:

其中,ym为投影边两段y坐标平均值 ( 去掉500km常数) ,S为椭球面边长,Rm为椭球面平均曲率半径。解决办法是将中央子午线移至测区中央。在工程测量中,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 5cm/km,即1 /40000[1]。

1. 2 GPS 控制网设计与平差

根据分级布设GPS控制测量布网的要求以及公路带状控制网特点,采用边连式布设控制网[2]。四等GPS控制网平均基线4km,共计布设了48个埋石GPS控制点; 在此基础上再分段布设一级GPS加密控制网点,其基本原则满足海拔高度大致相当为分割标准,目的是以四等GPS为已知点对一级GPS控制网分段平差,减少长距离多基线网整体平差条件无法通过的问题,同时也是为后叙高程控制做准备 ( 下节详述) ; 其中共计分5段 ( K0 ~ K17,K17 ~ K32, K32 ~ K54, K54 ~ K85, K85 ~ K96 )且布设一级GPS控制点182个,平均基线1. 2km,控制网分布图如图1所示。

GPS及平差软件采用华测品牌,首先是四等GPS网平差,在基线解算合格与同步环、异步环满足精度后,再进行WGS-84三维无约束平差,中误差为0. 0042m,自由网相对精度很高,暂时不进行二维约束平差; 然后,分段进行一级GPS控制网基线解算与三维自由网平差,各段三维中误差均不大于0. 005m[3,4]。

1. 3 独立坐标系计算与建立

根据公路测量规范,整条公路控制网必须使用统一投影参数坐标系统,因此在设计投影变形时无法使不同高程面完全满足要求,只能尽量照顾整体的原则设计。并考虑该工程特点为高落差长带状,且走向几乎呈南北走向,决定设计坐标系采用“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取名为“黄龙二级公路独立坐标系”覆盖里程102km。由于无已知点,无法通过已知点换带计算与抵偿投影计算作为测区起算坐标,故采用单点精密定位通过2参数 ( Δx,Δy) 平移加边长投影固定尺度K完成首级GPS网3参数平差处理。

第一,根据测区分布确定独立坐标系统的中央子午线经度: 98°54',平均纬度: 24°25',椭球长半轴: a = 6378140,扁率: f = 1 /298. 257,抵偿面投影高: 940m,平均曲率半径: 6366059m,Y坐标的自然值加常数为500km。

第二,根据上述GPS网设计,首先进行精密单点定位获得起算数据,选择测区中央四等GPS点I14,利用坐标正反算获得I14的平面直角坐标,带入四等GPS网平差工程,并进行工程属性坐标系统录入。此时,根据上节已经取得的三维平差经纬度( 近似WGS-84坐标系) ,通过新投影参数坐标投影为独立坐标系高斯平面直角坐标,再经过I14为已知点进行2参数平移即可 ( 说明: 此时的平差高程为加上估计高程异常值后的近似水准高程) 。

第三,根据平差后的四等GPS点带入5段一级GPS网平差工程,同样录入相同坐标系参数,然后根据上述已经完成的三维平差再进行二维约束平差,获得各点的平面直角坐标,以及平差平距。

第四,为了检验投影变形,分别对5段GPS网各抽取两条基线进行全站仪对向激光测距,然后对比平差平距,如果出现大幅度异常,必须重新改正抵偿面投影高,而不改变中央子午线,目的是使用椭球膨胀尽量减少投影变形,因此上述坐标系参数是经过多次验算获得。最终取值抵偿面投影高:940m,获得边长变形最小接近1 /80000,最大接近1 /25000。5段一级GPS网最弱点位中误差统计如表1所示。

第五,在统一坐标系建立后,还可以根据情况建立各公里标段不同高程面施工坐标系,且与统一坐标系有一定联系,即可以相互严密转换。

2 高程系设计与实施

根据公路高程测量规范,整条线路需要统一高程基准,如果没有高程已知点的情况很难布设四等及以上精度的独立闭合水准路线,因此需尽量收集测区周围已知水准点。该项目是原省道改扩建工程,而国家水准点均延省道与国道布设,因此我们向省测绘局购买了S213沿线的三等以上85高程基准水准点32个 ( 部分被破坏,可以使用20个) ,且云南省已经拥有精度小于等于10cm的省级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均匀性好,但分辨率较低,绝对精度不高。因此考虑水准点分布不均以及成本考虑,高程测量设计利用GPS /水准融合省级似大地水准面模型采用曲线拟合方法获取高程异常残差值。其设计与实施步骤如下。

2. 1 四等三角高程

根据水准点及GPS控制点分布情况,尽量多联测GPS点形成闭合、附合水准路 线,利用1″级Leica全站仪对向观测, 进行四等三角高程测量。如图2所示,共计布设了14条四等三角高程路线,联测上46个GPS点的四等水准高程,并且均满足四等精度20槡L的限差。其 中最长路 线长为17. 178km,高差闭合差为 - 22. 0mm,每公里高差中误差为7. 72mm,最短路线长为1. 357km,高差闭合差为9. 9mm,每公里高差中误差为8. 65mm。

2. 2 GPS / 水准曲线拟合方案

利用云南省高程异常值分布情况资料查询,了解各公里段高程异常值变化情况; 即利用云南省高程异常等值线分布图 ( 如图3所示,注: 保密资料分辨率故意降低) 设计GPS /水准控制网分段曲线拟合,其方案是根据路线把高程异常值变化峰值处截断[5,6],形成与二次曲线拟合模型最逼近的分段路线,再各自进行二次曲线高程异常拟合。共计分5段 ( K0 ~ K17, K17 ~ K32, K32 ~ K54, K54 ~K85,K85 ~ K96) ,此分段结果与上述GPS网分段一致,因此在设计时四等GPS点与一级GPS网分段加密时已经考虑了此高程计算方案而形成的整体思路。

2. 3 高程计算实施

首先,高程异常等值线分布图作为参考依据,而计算利用云南省级似大地水准面模型计算高程异常,与四等三角高程获得的高程异常值求取高程异常残差值,再利用曲线拟合方式进行拟合计算。步骤如下:

( 1) 将上述四等三角高程与GPS网平差获得的高程异常值与省级精化似大地水准面计算的高程异常值求差,获得残差值:

则简化计算公式为:

式中,Δξ为两种基准高程异常值差值,ξGPS为GPS / 水准获得的高程异常值,ξG为省级精化似大地水准面计算的高程异常值。

( 2) 利用离散的残差值采用几何方法构造一个连续的拟合数值模型 ( 如曲线) :

( 3) 在连续的残差数值模型上叠加融合省级精化似大地水准面计算的高程异常值ξG,即移去恢复法完成高精度的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构建。

该方法避免了缺少重力数据而丢失物理场信息的弊端,以及纯几何拟合内插的缺陷,可靠性及精度更高。

其次,从上述理论看,关键在于寻求数学算法获取Δξ = f( x) ,本文考虑测区较大,故采取上述分段曲线拟合方案[7]。其曲线拟合基本原理简述如下:

当GPS点呈线状布设 ( 如线路测量) ,在认定沿线似大地水准面为一条连续而光滑的曲线的前提下,可应用多项式曲线拟合法进行拟合,求待定点的高程异常残差。其原理是: 若将坐标系转换成X与测线方向重合,Y与测线方向垂直,选用一个m次代数多项式作为插值函数,设高程控制点的高程异常残差Δξ与坐标X之间的函数关系为:

2. 4 高程精度分析

共计参与拟合计算的已知高程异常值GPS点32个点,对比已知检查点34个,图4为高程精度分析图,利用上述分段拟合计算方式验算未参与计算的联测过四等高程的GPS点和已知水准点,进行对比分析,其中34个点中包含29个GPS点与5个水准点,从分析图可知误差区间为:( - 37mm ~+ 26mm) ,即统计出外符合精度为0. 014m,满足四等水准精度,且满足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拟合高程检验标准不能少于15% 的要求[8],但由于线路过长,为了保险起见,拟合高程精度备注为等外精度,四等三角高程联测才备注为四等精度,整体GPS控制网高程精度可以满足设计、施工与测图需要。

3 总结

第一,在无已知点高山区带状GPS平面控制布设时,可以建立以地区中央子午线与平均高程面为基准的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利用高精度静态GPS实现相对位置精度较高的平面坐标,再利用投影转换实现工程测量投影变形不超限。

第二,GPS高程测量精度与测区条件、重力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已知水准点分布、网型结构等都有很大关系[9]。当等级公路带状长度过长时,采用几何曲线拟合无法满足精度,此文利用似大地水准面插值模型作为基础,与GPS /水准进行融合计算,且实行分段拟合的方式,既保证了高程异常值精度的均匀性也保证了其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孔祥元,梅是义.控制测量学下册(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2~11,138~149.Kong Xiangyuan,Mei Shiyi.Control surveying part II(second edition)[M].Wuhan:Wuhan University Press,2002:2~11,138~149.(in Chinese)

[2]周忠谟,易杰军,周琪.GPS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7:94~105.Zhou Zhongmo,Yi Jiejun,Zhou Qi.The measuring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GPS satellite[M].Beijing:The Publishing Hous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1997:94~105.(in Chinese)

[3]魏二虎,黄劲松.GPS测量操作与数据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15~118.Wei Erhu,Huang Jingsong.GPS measurement and data processing[M].Wuhan:University Press,2004:115~118.(in Chinese)

[4]李明峰,冯宝红,刘三枝.GPS定位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154~158.Li Mingfeng,Feng Baohong,Liu Sanzhi.GPS positioning technique and application[M].Beijing:National Defence Industry Press,2007:154~158.(in Chinese)

[5]赫尔墨特.莫里兹.宁津生,管泽霖等译.陈俊勇校.高等物理大地测量学[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4:1~24.Hull Mott Moritz.Ning Jingsheng.Guan Zelin et al.translation,Chen Junyong proofreading.The higher physical geodesy[M].Beijing:The Publishing Hous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1984:1~24.(in Chinese)

[6]吴俐民,丁仁军.昆明市大地水准面精化的思路[DB/OL].http://www.szkm.cn/Web/Show One Tech.aspx?tabindex=18&ID=38,2010-10-16:1-3.Wu Liming,Ding Renjun.The ideas of Kunming geoid determination[DB/OL].http://www.szkm.cn/Web/Show One Tech.aspx?tabindex=18&ID=38,2010-10-16:1-3.(in Chinese)

[7]郭东美,许厚泽.应用GPS/水准与重力数据联合解算大地水准面[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版),2011,36(5):621~624.Guo Dongmei,Xu Houze.Determination of geoid using GPS leveling and gravity[J].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2011,36(5):621~624.(in Chinese)

[8]陈品祥,洪立波,过静珺等.卫星定位城市测量规范CJJT73-2010[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49~54.Chen Pinxiang,Hong Libo,Guo Jingjun et al.Technical code for urban surveying using satellite positioning system CJJT 73-2010[M].Beijing:Chinese Standards Press,2010:49~54.(in Chinese)

地区等级论文 第5篇

关键词:陇海铁路,城镇规模等级,关中地区,1935-1945

位于陕西省中部的关中地区, 号称“八百里秦川”, 唐以前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宋代以来, 由于地处内陆, 交通不便, 其城镇发展变化甚微。陇海铁路通车后, 产生了大规模的物流和客流, 促进了沿线城镇的诞生和兴盛, 如宝鸡、咸阳, 渭南, 同时也抑制了另一些城镇的发展、甚至衰落, 如泾阳、三原、凤翔、大荔等城市因远离主要交通干线, 相对衰落。

一、宝鸡与凤翔规模变化及行政等级的调整

凤翔城在铁路通车前, 一直是关中西部的重要城镇, 城区人口最盛时曾达8.6万多人[1]1;当时的宝鸡虽“自古为通汉中陇南之要道, 唯以昔时交通不便, 地方经济未能发展”[2]65, 只是关中西部一个小县城, 远远落后于州府治所和专署驻地的凤翔, 人口仅六七千人, 城区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

1937年陇海铁路西通宝鸡, 再加上1938年宝 (鸡) 双 (石铺) 轻便铁路开通, 改变了宝鸡地区的交通格局, 宝鸡遂成为大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据1946年统计, 城市人口猛增91872人, 是1936年人口数的13.71倍。在新市区, 外籍人口更是超过了本籍人口, “作为大后方容纳大量流亡人口与内迁工厂、工人、手工业者。”[2]104铁路通车前, 宝鸡只是单一的县府居住地, 铁路通车后, 在火车站附近形成了新市区, 市区面积扩展到6.7平方公里[3]。1941年凤翔专员公署迁往宝鸡, 其千年来作为西府重镇及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遂为宝鸡所取代, “ (凤翔县) 为本省西路重镇, 居陕甘川交通要冲, 三省商货往来, 必经此间, 以故往来商务本甚发达, 自陇海路西通宝鸡后, 昔日地位遂为宝鸡所代, 地方经济大受影响”[2]65, 标志着关中西部政治中心的转移, 与此同时宝鸡的文化教育状况也有了很大改善, “抗战时期迁来了河南大学、焦作工学院、黄河水利专科学校、商丘高中、大华中学、西安二中等”[2]130, 从此, 宝鸡逐渐发展成为关中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三原的衰落和咸阳的更新

1935年12月陇海铁路通车至咸阳, 1941年11月咸 (阳) 同 (官) 支线通车。陇海铁路与咸同铁路在咸阳交汇, 奠定了咸阳作为关中铁路枢纽的地位, 加强了咸阳的区位优势, 增强了城市功能。而三原地处咸同支线上, 其交通优势稍逊于作为交通枢纽的咸阳。

铁路通车前, 三原的车马道四通八达, 运输相当繁忙, 西北输出的药材和豫鄂等省输入的布匹以三原为集散地, 甘肃水烟和湖南砖茶以泾阳为集散地, 输出输入均经蓝田、龙驹寨、老河口、汉口一线, “从前陇海路未到达陕境前, 西北之药材、羊毛, 均可有淳化、旬邑运至三原, 或有彬县、永寿等地运至三原, 始可运销东南;而东南各地运来之布匹, 亦须经三原分销于西北”[3], 为物资集散中心, 亦保证了三原作为渭北商业中心的地位。

陇海铁路的通车使三原失去了原有的交通优势。支线咸同铁路的通车, 虽便利了其与豫、鲁、苏、皖等省的交通, 但三原火车站在建站初, 下站主要货物是煤炭, 种类比较单一。1939年, 有“西北药阜”之称的三原, 作为关中的药材业中心, 西移至宝鸡, 本县药材业从此一蹶不振, “手工纺织业仅限于局部, 药材市场亦移宝鸡, 布店仅有三两家, 钱庄全部停顿, 遂使市面萧条, 不似昔日之繁荣, 乃由于交通与运输之变迁。”[3]

陇海铁路通车前, 咸阳只是较偏僻的小城镇, 虽处在凤翔经西安南入汉中、四川或经凤翔西到甘肃的大道上, 但由于距离西安很近 (约23公里) , 不能成为一个大中间站或货物集散地, 所以人口很少, 民国初年人口也只有7000多人。铁路通车后, 其区位优势明显增强, 城市经济再度活跃。抗战期间, 山东、河南等沦陷区的部分难民西迁咸阳, 多定居在火车站、文汇路、新兴路一带。他们中从商居多, 促进了本地城乡手工业特别是纺织业的发展, 数以百计的外地商家落脚本地, 为本地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城区人口有了相当幅度的增加, 达五六千人, 至解放前夕, 城市人口18500人[4]1。现在民间有人称咸阳为“小河南”, 应当是那时以来奠定的基础

三、渭南与大荔

渭南县城在铁路未通车之前, 城周四里, 人口约2000。1934年陇海铁路通车, 再加上渭 (南) 白 (水) 小火车道通车, 渭南的城市交通枢纽地位确立, 成为关东粮食、棉花集散地, 经济地位日益提高。有“三省通衢”, “三辅重镇”之称的大荔, 位于关中平原渭北东部黄、洛、渭三河汇流地区, 近两千年来曾是关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便利的航运条件。1938年, 在大荔设陕西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辖大荔、渭南、白水、华县、华阴、潼关等12县。1940年对这些县进行了等级划分, 其中渭南为一等, 大荔、华县为二等, 华阴为三等, 白水为四等, 潼关为五等[5]14。从中可知当时大荔在关中东部的政治、经济地位逐渐被渭南所取代。

铁路的通车不仅引起一些大城市等级序列的调整, 同时也改变了一些县辖镇的等级规模, 或衰落, 或兴起, 或商业功能加强。如宝鸡县虢镇、岐山县蔡家坡及凤县双石铺就是因铁路或衰或盛。

宝鸡县虢镇在铁路通车前, 一直为本县商业中心, 其繁盛程度超过县城, “负担全县税款的70%以上”[6]20。这种区位差异是由于宝鸡县城只是西部边缘的小县, 而当时西部中心在凤翔;宝鸡县交通不便, 虢镇较县城偏东, 更接近陇凤大道, 铁路通车宝鸡后, 交通干线南移, 虢镇虽说交通条件较前更好, 但作为交通枢纽的宝鸡更有优势[6]。虢镇、凤翔大商行纷纷迁至宝鸡, 从此县城私营商业日益兴旺, 虢镇渐衰。陇海铁路西展至岐山, 在蔡家坡镇设站, 本县经济中心移至蔡家坡地区, 外省客商涌进西府诸县, 抗战时期, 沦陷区难民在火车站一带定居, 使镇区人口大规模增加。工商企业内迁, 据《抗战以来的陕西岐山》载:“商人乘机贩运, 利辄十倍, 无论行商店商均有活泼向上之气, 蔡镇接近铁路, 尤有生气。”蔡家坡镇明代镇区周长三里许, 至民国无甚变化。1940年雍兴实业公司在车站北建纺织厂、西北机器厂、酒精厂等, 镇区向西南扩展, 遂成新区, 城市规模扩大[7]322。

从清末至民初, 凤州为川陕门户, 是凤县县城所在地, 凤州商旅往来, 均住宿此地, 商业比较可观。1920年经滇军洗劫后, 商业元气大伤。双石铺在地理条件上紧连甘肃, 南靠汉中, 公路未通前, 甘肃每年入陕货物, 以骆驼运载食盐, 水烟等, 经双石铺去汉中, 双石铺有店铺40余家。1938年宝双轻便铁路开通, 双石铺成为川、陕、甘交通枢纽, 商业贸易更加发展, 过往商客甚多, 从事商业、客店、旅馆也相应增加, 人口骤增。1941年, 双石铺有大小商号店铺360家。西北大学经济调查组以“军政机关林立, 万商云集, 市面之发达, 竟成日新月异之象”描述市面之繁荣[8]72。

县功镇地处千阳、陇县、宝鸡三县交界地带, 地理位置较为优越。清末民初, 天灾人祸, 军阀混战, 社会秩序混乱, 商业逐渐萧条, 原有一些大商号也相继倒闭。陇海铁路通车宝鸡后, 宝鸡的新型工商业开始发展, 河南、安徽等沦陷区、水灾区的难民也纷纷西逃, 导致宝鸡市人口猛增, 县功镇由于距离宝鸡很近, “交通方便, 商业很快恢复, 出现了行业齐全、商品丰富、市场活跃的局面……”[9]196

本文围绕陇海铁路与关中城镇发展关系, 较为细致地论述了促成城镇规模等级演变的原因及其一些相关问题, 主要结论如下: (1) 区位条件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 除了自然地理位置外, 其区位的通达性, 离主要交通线的距离等是组成区位条件的重要因素。 (2) 铁路干线的开通带动了支线的发展, 促进了城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并使其经济得到有效发展, 如同官、白水。 (3) 铁路干线的开通促进了关中沿线地区新城镇的形成 (如宝鸡、咸阳、蔡家坡、县功镇等) , 城镇规模扩大, 人口增多, 功能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如宝鸡、咸阳、同官等) 。 (4) 铁路干线的通车同时又抑制了另一些城镇的发展, 甚至衰落, 如泾阳、三原、凤翔、大荔、宝鸡底店镇因远离主要交通干线, 相对衰落。 (5) 城镇被干线连接还是支线连接, 其经济地理位置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城镇是否位于交通枢纽位置也很重要, 如咸阳由于居于陇海大干线以及咸同支线的交汇处, 较优于处于支线位置的三原, 因而取代了三原成为渭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凤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凤翔县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

[2]杨参政.历代宝鸡教育概况[M]//宝鸡文史资料 (第10辑) , 1993.

[3]陕西省档案馆馆藏.陕行会刊[M].第8卷第3期.

[4]咸阳市建设志编纂委员会.咸阳市建设志[M].三秦出版社, 2000.

[5]渭南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渭南地区志[M].三秦出版社, 1996.

[6]刘景纯.宝鸡10县城镇近代化的过程与城镇空间格局的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 (2) .

[7]岐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岐山县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2.

[8]陕西省凤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凤县志民国时期资料汇编[M].1986.

地区等级论文 第6篇

混凝土作为人类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行,混凝土除了满足我国东部低海拔地区发展的需求外,西部高原高海拔地区对混凝土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然而,混凝土性能要求随着环境、工程机械、气候、运输条件、地材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在高原地区气候恶劣,对混凝土的耐久性及抗冻性要求很高。本文从保证工程质量、保护环境等角度出发,以中建玉树援建项目为依托,通过一系列优化措施对普通混凝土进行高性能化,针对玉树高原地区的特点配制适应当地施工的高原普通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使普通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达到高寒高原地区对混凝土高性能的要求,并总结出一套高原地区普通混凝土高性能化的生产经验,对保证高原高寒地区普通强度等级混凝土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高原昼夜温差大、干热、干冷的气候环境下,本文以实现普通混凝土高性能化为目的,通过对原材料的优选和质量控制、配合比优化、生产过程控制,合理的养护及施工工艺等一系列措施,使生产的混凝土拌合物不仅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而且混凝土硬化体的内部结构得到改善,强度及抗渗、抗冻等级均高于原基准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冻耐久性。

1 原材料优选

1.1 水泥

水泥应选用42.5级以上、水化热相对较高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其性能应符合GB 175《通用硅酸盐水泥》中的相关规定。因玉树高原当地一年中一半以上时间为严寒环境,对于水泥混凝土而言,提高早期强度至关重要。水泥选用西宁产P·O 42.5级水泥,此水泥早期强度高、后期强度增长快的特点符合高原地区对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要求,且对当地外加剂适应好。表1为水泥的基本性能指标情况。

1.2 粉煤灰

粉煤灰选用西宁产Ⅱ级灰,其各项性能指标见表2[1]。

%

1.3 集料

高原地区的砂石料品质相对较差,而且有很多都具有较高的碱活性,因此,原材料的选择及检验分析非常重要,尤其是直接影响到混凝土配合比参数设计和混凝土质量的细度模数、针片状含量、坚固性及碱活性等技术指标。宜选用级配良好的中、粗砂,避免使用细砂;可以使用坚固性及碱活性良好的碎石或卵石,若使用卵石时,应避免使用针片状含量较大的卵石。

选择当地砂场细集料,采用当地采石场粗集料(河卵石二次破碎形成的5~31.5mm连续粒径碎石),为保证混凝土质量,要求碎石针片状含量不得超过8%。表3为集料性能指标情况。

1.4 外加剂

外加剂宜选用具有低温、早强、耐腐蚀、减水率高、引气效果好的高效复合防冻泵送剂,本文外加剂选用西宁某公司生产的MKJ高效复合防冻泵送剂(防冻早强成份为亚硝酸钠及三乙醇胺),掺量为4.5%;内掺膨胀剂为EAAⅠ型,掺量为10%。

2 配合比设计

2.1 配合比设计控制要点

(1)低水胶比

应严格遵守“最小单位体积用水量定则”,只要混凝土拌合物能满足施工工艺对工作性的要求,用水量应尽量降低。为达到混凝土的低渗透性以保证其耐久性,无论设计强度是多少,高性能混凝土的水胶比一般都不大于0.42。严格控制水胶比是保证高性能混凝土质量的关键。

(2)最大堆积密度

优化混凝土中的集料级配设计,获取最大堆积密度和最小孔隙率,从而尽可能减少水泥浆的用量,达到降低含砂率、减少用水量及胶凝材料用量,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目的。

(3)掺加适量的超细矿物掺合料

掺加适量的超细矿粉及超细粉煤灰可显著改善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性能,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及耐久性。

(4)复合型高效外加剂

复合型高效减水剂应具有高减水率、高引气率、早强等性能,可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控制现场施工时预拌混凝土含气量,夏季:含气量宜控制在3.5%~5.0%;冬季:含气量宜控制在4.0%~6.0%。此外,掺加适量的膨胀剂有助于缓解混凝土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内部应力,提高混凝土抗冻耐久性及抗渗性能。

(5)适当提高混凝土的配制强度

高原地区干热、干冷的气候条件对混凝土的强度增长是极其不利的。在夏季干热环境下,为降低环境因素对强度的影响,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配制强度应视施工水平和养护情况适当增大。在冬季干冷环境下,建议C30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水胶比不大于0.42,粉煤灰掺量不大于30%。

2.2 配合比设计方法

依据JGJ 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设计出普通混凝土配合比;根据以上控制要点及当地气候和现场实际情况优化配合比;高原高寒地区应考虑到混凝土配合比的抗冻耐久性及其抗渗耐久性。得出初步配合比后,必须根据不同的冻土地段、不同环境条件、不同温度范围等具体要求进行试验验证,继续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2.3 配合比设计实例

(1)基准配合比设计

以C35F100P8抗冻抗渗泵送混凝土为例,首先根据JGJ 55—2011设计出基准配合比[2],在此基础上,根据施工地环境条件、耐久性要求等因素,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调整。表4为C35F100P8抗冻抗渗泵送混凝土的基准配合比。

(2)配合比优化

高原地区由于空气稀薄,导致机械设备功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混凝土的生产及泵送造成不利影响。胶凝材料为纯水泥时,混凝土不易泵送,且纯水泥对外加剂的吸附性较强,致使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增大。为了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提高其耐久性能、降低混凝土生产成本,加入适量的优质粉煤灰成为首选。然而,加入粉煤灰对混凝土的早期强度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寻找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最佳掺量尤为重要。图1、图2分别为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及1h坍落度损失的影响。

加入粉煤灰后混凝土的和易性明显改善且混凝土的初始坍落度明显增大,每m3混凝土用水量可减少3~5kg。从图1可以看出,掺加粉煤灰后混凝土的早期强度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降低,但后期强度均能满足设计要求。考虑到当地的严寒气候,确定以15%质量比的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既不影响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又能保证后期强度。表5列出了掺加粉煤灰后的混凝土配合比。同时,由于受粉煤灰的微集料效应、形态效应等影响,混凝土更加密实,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渗性、抗冻性,也提高了施工现场混凝土的和易性[3]。

kg/m3

混凝土中水泥石内孔隙自由水的存在是混凝土产生冻害的主要原因,孔隙中的自由水由于反复冻融,对混凝土孔隙壁不断产生胀压力,最终使混凝土破坏。要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融能力,首先必须使混凝土内部尽可能密实,这就要求混凝土水灰比要尽可能的小。非引气混凝土要达到较高的抗冻能力,水灰比应小于0.30,但采取这种方式抗冻,不但不经济而且高水泥用量产生的水化热容易引起混凝土裂缝。加入适量的引气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可改善混凝土内部气泡尺寸、分布等微观特征,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引气混凝土是通过混凝土中的气泡缓冲冻融载荷,这些微小封闭的小气泡互不连通、均匀地分布在混凝土中,当孔隙内自由水冻结时,气泡被压缩,大大减轻冰冻给混凝土带来的胀压力,可大幅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4]。对于这类抗冻性混凝土,可从外加剂及掺合料着手解决,如何找到适宜的引气量是配制抗冻混凝土的关键。图3、图4是含气量2%、4%、6%的混凝土经200次冻融循环对其相对动弹模量和质量损失率的影响。

从图3、图4可以看出,与2%、6%含气量的混凝土相比,含气量为4%的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模量保持情况最好、质量损失率最小,说明在此情况下,混凝土含气量为4%时抗冻性能最好。这是因为含气量低时,没有足够的气泡缓解水冻融时的膨胀压;含气量高时,可看作混凝土内部缺陷增多,混凝土强度降低,导致混凝土没有足够抵抗膨胀压的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在混凝土中掺加10%的膨胀剂。掺入膨胀剂后的混凝土配合比及性能指标见表6。从表6中数据可以看出,混凝土抗冻性得到提高,这是因为加入膨胀剂后,有效地补偿了混凝土的温度收缩、干燥收缩等,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度;同时,混凝土密实度的提高也使混凝土的抗渗性得到改善[5]。

通过以上各种配合比优化措施,优化后的C35F100P8抗冻抗渗泵送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为表6配合比,即水泥∶粉煤灰∶砂∶石∶外加剂∶膨胀剂∶水=337∶59∶712∶1068∶19.8∶44∶182。

3 混凝土生产的控制要点

(1)设备硬件要过硬,搅拌出来的混凝土应符合拌合物的匀质性指标要求和计量误差要求;要有可依据的生产控制规程和操作规程;要将质量责任进行界定和细化,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层层把关。

(2)原材料的稳定性是保证混凝土正常生产的关键,本工程施工地区原材料极不稳定,由于水泥来自西宁地区,运距长、运输时间基本在2~3d,这对于混凝土生产和水泥检验很不利,为此多准备了水泥存储罐,新进场的水泥不得立即使用,先存入备用罐内,待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为应对缺氧环境及机械设备功率降低的情况,采用生产用气分级分类供气系统:主操作系统单独用一台空压机并联一台储气罐,上料系统单独用一台空压机并联一台储气罐,这样极大的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转、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缩短了设备的生产运转时间、提高生产效率达20%以上、降低了因气压不足对混凝土生产的影响。由于玉树地区经常下雨且紫外线特别强,对砂、石料进行了覆盖,避免了雨淋,减少了混凝土配合比调整的复杂性。

(4)电流差法控制混凝土出机坍落度。通过混凝土坍落度值与搅拌机电流差值关联曲线,对预拌混凝土出机坍落度进行有效监控,可实现有效的生产过程控制和出厂检验,方便快捷,可操作性强。

(5)在高原生产混凝土,应按每50m3一次的检验频率,通过测试新拌混凝土的含气量、坍落度和泌水率,控制混凝土拌和质量,将混凝土的坍落度、含气量和泌水率调整到合理范围内,从而确保进行大范围、全面施工时混凝土的上述过程控制指标能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从而对混凝土的长期耐久性能实施有效预控。

4 混凝土的运输

低温季节时,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温度要求,需将混凝土罐车罐体用保温罩包裹;高原地区工作人员容易疲劳,运输过程中容易出错,因此,制定了限时工作的规定,有效降低了事故的发生。运输过程中为了减少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要持续旋转运输罐罐体,到工地卸混凝土时需将运输罐旋转1~2min,以减少路途颠簸对混凝土匀质性的影响。

5 混凝土的浇筑

采用泵送法施工时,每次泵送前进行试运转,试运转正常后先泵清水湿润管路,再泵送湿润砂浆(泵入不少于1节管节的水泥砂浆量),进一步湿润管道。作为润滑管道用的砂浆泵送到管道终端时排出模外,不泵入主体工程模内。管道经充分润滑后才正式泵送混凝土,开始泵送时慢速转动,观察泵压及各部分运转情况,待确认工作正常后再以常速泵送。泵送保持连续,必要时可降低泵送速度以维持泵送的连续性。浇筑时尽量延长振捣时间,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

6 混凝土的养护

玉树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干冷、干热的气候条件对混凝土强度的增长是极其不利的,不能够充分发挥混凝土的抗压作用。

在干热环境下,混凝土成型后必须加强保湿养护。早期采用补水养护,在混凝土结构表面包裹一层蓄水物质(如麻袋片),再用不透水的塑料薄膜包裹,严格封闭。养护期内,要对蓄水物质定时注水,保持湿润状态,时间不少于14d,确保混凝土早期水化质量。后期剥离塑料薄膜时,要立即在混凝土结构表面喷涂一层保湿剂,以封闭混凝土内部残余水分不被蒸发,保证混凝土后期水化的继续进行。

在干冷环境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成收面后,应以保温性良好的棉被等材料覆盖表面,利用其本身水化反应产生的水化热达到保温的目的,棉被等材料的覆盖时间应不少于施工规范规定的混凝土养护时间。小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成收面后,应以气密性良好的塑料薄膜等材料及时进行表面覆盖,并在持续保温结束、暖棚拆除后,在塑料薄膜等材料外增加保温性良好的棉被等材料覆盖表面,棉被等材料的覆盖时间应不少于施工规范规定的混凝土养护时间。无论是大体积混凝土,还是小体积混凝土(构件),都不宜直接洒水养护。

低温季节施工时,应采用温度控制技术,在混凝土养护过程中进行温度测试与控制,防止出现温度应力裂缝。

7 结束语

(1)高原高寒地区混凝土配制的核心是配合比的设计,由于该地区对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要求较高,在设计出基准配合比后,应根据具体施工环境、施工部位对配合比进行优化。

(2)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需严格控制进场原材料质量,拌制时必须按规定测定新拌混凝土含气量、坍落度和泌水率等指标,确保进行大范围、全面施工时混凝土的上述控制指标能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从而对混凝土的长期耐久性能实施有效预控。

(3)由于高原高寒地区特殊的气候状况,混凝土的运输、浇筑及养护工艺需进行合理的控制。应重视混凝土前期的保温保湿养护,并进行温度的测试及控制。

(4)高原高寒地区混凝土的配制及施工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环节相互关联,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导致混凝土质量不合格,若出现问题后再进行加固或返工,施工难度大、成本高,因此,高原高寒耐久性混凝土必须做好生产及施工各个环节的质量预控。

摘要:以中国建筑玉树援建项目为依托, 开展了高原高海拔地区普通强度等级混凝土的高性能化的研究工作。从混凝土原材料、工作性能、耐久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从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原材料供应、坍落度控制、生产设备功率等方面分析了混凝土生产中应注意的事项;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环境条件、机械设备条件、人员身体条件等影响因素, 对混凝土运输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高原高海拔,配合比,生产,施工,耐久性

参考文献

[1]崔鑫, 张海霞, 李亚真.关于粉煤灰需水量比测试方法的几点思考[J].混凝土, 2013, 1.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GJ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3]赵庆新, 孙伟, 郑克仁, 等.粉煤灰掺量对高性能混凝土徐变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J].硅酸盐学报, 2006, 34 (4) :446-451.

[4]张士萍, 邓敏, 吴建华, 等.孔结构对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 30 (6) :56-59.

地区等级论文 第7篇

某沿海高等级公路位于连云港市东部沿海地区, 沿线区域海拔3~5m, 属黄淮海冲积平原地貌单元。其中, 该特大桥跨越复堆河和埒子口入海口段是该高等级公路的重要控制节点。该特大桥全长2 245.480m, 按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 设计速度为100km/h, 路基宽度26m。

1工程地质情况

该特大桥 (含桥头过渡段) 位于海击平原区内, 沿线养殖塘、盐田密布, 地表硬壳层缺失, 沿线均有软土层分布, 为全新统海相沉积物, 岩性以淤泥、淤泥质粘土为主。

32 层淤泥质粘土:灰色, 流塑, 切面稍有光滑, 局部为淤泥质粘土, 局部含少量灰黑色腐殖质, 全线分布。该层土层顶埋深1.60~3.00, 厚度13.50 ~15.30m、 平均14.01m。 土层具高压缩性、工程地质性能极差。承载力50~70k Pa, 具体淤泥层指标见表1。

2特大桥南桥头路基设计方案

考虑到原地质条件差, 软土层厚, 设计方案采用了双向搅拌粉喷桩全幅处理, 桩长18m, 桩间距1.2~1.5m, 处理至坡脚外1~2 排桩。设计桩身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为R90=1.2MPa[1]。基底及路床部分采用山场碎石土, 底基层为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 基层为水泥稳定碎石。

3病害概述及处理方案

3.1 病害概述及原因分析

根据施工记录报告, 现场下面层沥青铺设完毕后, 因交通出行需求开放了临时交通, 之后南桥头过渡段主线右幅路面纵向开裂, 出现错台, 长度约50m。病害出现后, 经现场调查, 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质条件差、路基填筑高度较高, 并且在开裂侧路基坡脚外新增了河塘, 造成了新的潜在滑动面;此外, 受到总工期的控制, 导致在施工过程中路基填筑速率过快。综合多方面不利因素, 最终导致桥头过渡段主线右幅出现错台的现象。

3.2 处理方案

病害发生后, 业主组织各参建单位召开了专家研讨会, 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在滑裂范围内采用反压护道+管桩处理方案, 提高该段路基整体稳定性, 控制工后沉降, 同时为了减少粉喷桩和管桩处理拼接处的差异沉降, 在水稳基层施工完毕后进行超载预压。具体施工方案如下:

(1) 开裂段半幅整体向下挖除1m, 再从裂缝左侧1m开始向下挖台阶, 直至路基底部。在原处理粉喷桩之间打7 排PC桩[2], 桩长24m, 桩间距沿路线方向2.3m, 垂直路线方向2.6m, 矩形布置。内侧4 排桩采用外径为40cm, 壁厚9.5cm, 桩顶设置1.4m×1.4m×0.3m的桩帽;外侧3 排桩采用外径为50cm, 壁厚为12.5cm, 桩顶采用60cm×35cm的纵横冠梁联结。PC管桩管身采用C60 混凝土, 采用静压法施工, 打桩顺序从路基内侧向外施工。桩顶铺设40cm碎石垫层, 碎石垫层顶部、中部台阶和顶部台阶铺设3 层 Φ6@10×10 钢筋网片。

(2) 将坡脚外侧河塘回填并压实后, 新增反压护道, 反压护道宽度为15m, 反压护道顶标高为 (h原地面+H填筑高度/3)

(3) 水稳基层施工完毕后, 在其顶面进行超载预压, 采用袋装碎石 (土) 分级加载, 每级加载高度0.2~0.3m, 结合水平位移观测再加下级荷载。预压高度1m (包含行车荷载等效0.8m土柱高度+沥青面层等效0.2m土柱高度) , 预压时间不少于90d。

4处理方案结果分析

经过90d的超载预压, 根据沉降观测数据得知, 整体路基处于稳定状态, 不会再次产生路基失稳现象;采用管桩处理的路幅沉降趋于稳定, 月沉降量控制在5mm以内, 满足设计要求;而采用粉喷桩处理的路幅沉降已经收敛, 但未达到连续2 个月的月沉降量均小于5mm/月的设计要求[3]。

5结语

(1) 根据上述的实践结果得知, 利用PC管桩进行软土地基处理, 由于PC管桩的软基处理深度比水泥搅拌桩更深, 导致PC管桩工后沉降量小, 因此, 当同一路基内采用PC管桩和水泥搅拌桩进行软基处理时, 在道路运营期间, 受到车辆荷载的作用, 很容易在两种处理方式的分界处由于工后沉降的不同而产生新的裂缝;

(2) 为了保证整体的处理效果, 避免产生新的路基裂缝, 建议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应对半幅路基进行整体加固, 将两种不同软基处理的拼接线设置在中央分隔带内, 避免后期因为差异沉降而导致新的裂缝的产生。

参考文献

[1]何见春, 潘忠义.双向水泥砂浆搅拌桩在软地基中的应用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 2014 (16) :129+167.

[2]李岳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软基处理中的技术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17) :101.

上一篇:燃烧反应下一篇:村级党组织建设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