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形势论文范文

2024-05-13

地理形势论文范文(精选10篇)

地理形势论文 第1篇

一、重视基础训练

让学生牢固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乃是高三地理复习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教师要精心讲解, 引导学生钻研, 还需通过练习这个媒介深入掌握基础知识, 把握各部分知识的相互联系, 做到知识试题化、试题基础化, 让学生在练习中消化知识。训练点要多, 面要广, 题要精, 浓缩知识提炼成习题, 使其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 做到典型、灵活, 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复习过程中, 要摆脱“题海战术”的干扰和影响, 注意控制题量、题型和难度。

二、重视思维训练

1. 重视聚合思维训练, 使知识系统化

聚合思维就是将输入的多种信息汇成一种信息输出, 即将概念、原理和规律等众多信息重新组合成一个有序的系统。重视聚合思维训练, 在训练中使学生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 学会思维方法, 促进思维规范化和系统化。

随着知识的积累、练习的增多, 解答问题的方法、技巧也相应增加, 有必要在一定时期, 在完成各阶段作业的基础上, 来一次系统的归纳总结。例如, 在学习等高 (深) 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等值线专题内容后, 通过练习剖析其地理现象, 让学生推出内在规律, 归纳总结出判断等值线的方法:直线比较法。通过对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就可找到解题的公式法、数轴法、地图法和综合法。教师巧设部分例题, 通过讲练, 由学生拟出解题思路与总结, 归纳解题技巧, 教师点拨存在问题。

2. 重视发散思维训练, 使知识纵深化

发散思维是将输入的一种信息变成多种信息输出, 即对单一的信息, 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去思考, 广开思源。训练时, 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法多用等形式, 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概念、数据、图表、原理扩展, 解释地理事物现象和成因, 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出新的构思、见解, 使解题方法更富新意。例如, 复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可从有利方面、不利方面具体分析, 一法多用, 拓展知识领域, 这样做有利于促使学生认识的飞跃, 为提高能力创造了条件。

3. 重视逆向思维训练, 使知识灵活化

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 是善于从不同立场、角度、层面去思考问题, 执果索因。通过经常性的逆向思维训练, 当定向思维过程出现障碍时, 能迅速转移到另一思路上去,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 复习洋流对海水温度、盐度的影响规律后, 可以反向设计练习, 根据等温线、等盐度线判断寒流、暖流及其影响, 这样有利于防止学生理解僵化和出现思维定势,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 使所学知识灵活化。

三、重视地图训练

一是训练读图, 提高识图能力。阅读地图是运用地图最基本的一个环节。复习时, 我要求学生养成用图的习惯, 看书、听课、做练习眼不离图。在掌握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地图要素的基础上, 将课本、地图册上的图表与教材知识点联系起来, 把课文中提到的地理事物逐一在地图上找出来, 带着问题看图, 对照地图回答。针对一些原理性的演变规律, 可运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一些动画, 给学生树立完整的知识系统理念。练习中加大读图量, 识别地图种类、轮廓, 逐步熟悉地图所表示的事物和现象。

二是填绘图表, 考查动手能力。填绘地图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首先指导学生填好填充地图册, 其次根据复习的需要, 对那些反映规律性和基本技能的重点图, 设置空白填充图, 让学生边想边填, 把复习内容的重点落实在地图上。此外, 还须教会学生绘制草图, 如轮廓图、地形等高线图、剖面图。通过学生亲手填绘, 既能使学生掌握一些填绘地图的技能技巧, 又能加深他们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

三是图文互变, 培养析图能力。图文结合, 据图识文, 据文识图, 相互释意, 是学好地图的技巧和方法。教材中的地图通过设疑, 用文字表述地图所反映的内容, 教材中的文字可设计成图表, 而表格也可用图文表达出来。通过变换, 重视落实教材内容, 特别是那些学生感到枯燥、难记的内容, 通过互变, 设图释疑, 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知识系统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

四、重视心理素质训练

适应新形势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 第2篇

革,加强地理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课题。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应该是走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发 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根本目的。地理素质是国民所具 备的地理知识及在行为活动中遵循地理法则的情感和能力,包括地理知识素质、地理品德素质和地理行为素质 三个方面。地理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全民地理素质亟待提高

1994年秋季,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有关部门组织了以“中国公众与科学技术”为题的全国性抽样调查。其 中与地理知识素质有关的题目及答对率是:①对温室效应清楚了解和了解的占51.3%;②“臭氧层变薄可能导 致皮肤癌”判断正确的占36.5%;③回答者认为宇宙中存在有生命的星球不只是地球的占51.4%;④在列举科 学技术带来的几个可能危害中,认为“滥用农药、化肥”的达52.9%,“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的占23.3%。从 统计数据可看出,我国公民的文化、科学素质中,作为科学常识部分的地理常识较欠缺,我国公民对“滥用农 药、化肥”、“自然资源过度消耗”这些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弊端的认识尤为淡薄。可见,加强地理素 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势在必行。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但由于人类在人地关系上的无知,缺乏自 觉的环境意识,使全球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不断困扰着人类。环境问题和人类 命运紧密相连。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现在被认为是 人类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一次觉醒。

联合国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 问题”。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如大气污染、酸雨肆虐、森林砍伐、草场退化、土地沙化、 灾害频发、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面向21世纪,如何解决好保护环境与经 济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是摆在我国未来建设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从青年一代抓起是提高全民地理素质 的根本。

二、中学地理教学现状令人堪忧

目前,我国的课程设置使初中地理与升学无缘,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据初 步调查可知,在广大农村,因社会衡量教育质量只看升学率,所以,不少学校把初中教育搞成了升学教育,只 重视升学考试的学科教学。在农村初中,90%的地理课由兼课教师担任,教学效果很少过问,导致大多数兼课 教师随意把地理课作为自己所教“主科”的复习课或练习课。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的时间难以得到保证, 还谈什么地理素质教育呢?在城市学校,初中地理课基本由专职教师担任,地理教师掌握了教学阵地,而大多 数学生却把地理科当作“副科”,甚至有的班主任鼓动学生弃学地理,因而学生对地理课无兴趣,上课不专心 ,在地理课上记英语单词或做其他科的作业,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地理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当前,高中地理受普通高考科目设置的冷落。高考不考,对高中学生产生误导作用,使他们认为地理课可 有可无。虽然高一地理学科要求会考,但因会考要求简单,且有的学校会考监考力度不够,学生过关容易,绝 大多数学生觉得学

新形势下深化中学地理教育的思考 第3篇

中学地理问题对策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在教育领域的深入,许多中学都鼓励教师对新课程进行探讨研究,例如,研究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等。对于地理教学而言,如何能够强化中学地理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地理知识,而且在实践中能运用相关地理知识,成为了许多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在研究过程中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实施建议及对策,旨在能为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指导建议。

一、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地理课外活动的缺乏

地理教学过程中的课外活动,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而言,有着不可代替的辅助作用。它需要在地理教师及学校的安排下,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地理课外活动能使学生深刻了解到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了解周边环境及各地的风土人情及发展概况。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开阔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科学知识、观念和技能,特定地区的人文地理作出初步判断和评价,有助培于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如野外观察实习、地理旅游、地理讲座、乡土地理研究等。但是,许多中学的地理课外活动开展较少甚至没有,对地理课程的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许多概念都是通过书本直接获得,偶尔开展些象征性的地理板报。

2.教学设施的不完善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中学的教学设施、教学条件存在较大的差距。许多中学仍然存在教育基础设施不齐全,教育经费紧张,各种网络设备欠缺,如多媒体教室、电脑等。教学设施的不完善,给地理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没有多媒体设备,就无法进行各种图像的演示和视频的播放,无法直观地理解地理理论知识,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开发更多的地理资源。教学资源设施的单调和缺乏,致使教师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上带来许多的困难,绝大部分教师只能依赖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教学工作,课堂上的照本宣科,拓宽不了教育视野,丰富不了教学内容,活跃不了课堂氛围。

3.教师的科研能力欠缺

对于地理的教学研究,地理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高,对于教育科研有着积极肯定的认识以及参与的愿望,甚至有部分地理教师还能克服困难将教育科研进行到底。但是,仍有许多的地理教师没有付之以行动。虽然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地理教学的客观条件有关,但是也反映出一些地理教师自身科研能力的欠缺和方向的不明确。地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有助于更好地处理地理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更加容易理解课程理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更加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涉及到的基础理论知识还是比较缺乏,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教师还没有具备发现选题的能力,不能够熟练选择和运用常用的研究方法,教学表达能力不满意等,这成为阻碍中学地理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之一。除此之外,中学地理教师的科研相关能力,如创新能力、科研实践操作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还有欠缺。这些能力的欠缺,将直接影响到地理教育科研过程的进展和科研成果的质量,所以地理教师还需要系统培养教育科研能力。

二、新形势下深化中学地理教育的建议

1.积极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开展地理教育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地理教育要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和大自然。地理教育实践活动主要包括野外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参加登山、开展夏令营、参观气象台和地震局等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让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更加巩固课堂上的知识。了解到更多地方的自然生存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建设布局、民族文化特色,将来为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增加地理教育资金投入

开展任何的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充资金做保障。地理教育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都需要教育资金的投入,尤其是教育基础设施的完善。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展开和深化,教育已经被放在高度重视的位置。要想有效地促进地理教学效果,国家、教育部门及教学机构应该健全教学设施的建设,投入必要的教育经费。对于地理教育资金的投入,我们应该看到其长远的价值和收益。

3.培养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地理教育科研选题,对于地理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研究选题时要注意选题具有学术和实践应用价值,选题的范围最好小点,选题要具备可行性条件,中学地理教师要学会如何选题,而非盲目地选题。地理教师要结合地理的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去选择与应用教育科研方法,可以选择一种方法为主,辅以其他的方法。由于中学地理教师真正投入到科研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对于教育科研的创新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教师的创新能力可以在学习、训练和实践中培养、激发和提升。教师应该树立积极的创新意识,积极主动掌握创新性思维方法,全方位完善自己知识结构,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中学地理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最有条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地理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反思时,无疑将有助于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天慧.中学地理教育面临的新思考[J].读写算,2011,(54):161-162.

[2]陶承娜.地理教学加强学科间综合的思考[J].试题与研究,2011,(21):25.

[3]陆席艳.地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初步思考[J].读与写,2009,(03):134.

[4]郭磊,白廷容.关于当前初中地理教育的一点思考[J].科学咨询,2008,(06):83.

[5]张良.农村中学地理教学探究过程中的几点思考[J].教育界,2012,(32):137.

[6]梁玉华.面向21世纪贵州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思考[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2(02):86-89.

[7]刘永宁.中学地理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培养途径探悉[D].四川师范大学,2007.

[8]彭玉聪.昆明市城区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地理课堂复习效果 第4篇

一、教师工夫下在备课上

(一) 备新课标、备考试说明、备教材、备学生。

备课时要以新课标为指导, 以考试说明为依据, 既防止超课标, 又要达到高考考试的要求。当今, 由于高考命题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从近几年高考试卷内容选择的趋势看, 突出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 比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知识领域的“地理问题”的考查。关注地理热点, 显现时代性;关注地理领域的基本问题, 重视基础性;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体现地理的实用性。所以备课要把课堂内容与日常生产、生活、地理前沿科学发展、重大的时事和新闻事件等有机地融为一体, 使课内知识生活化, 富于趣味, 易于学生掌握。同时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备课时要尽量做到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 使各类学生都有表现和发展的机会。

(二) 把握“考点、主干知识、能力培养点”。

考点与主干知识即是地理学科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教材重难点是综合各种因素, 通过分析、思考及教学经验得出的, 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重点除知识重点外, 还有技能、方法重点。备课时, 对于教材的具体知识点, 以课标为准, 课标中有的就必须掌握, 对照课标和相关教材, 对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进行补充完善;课标中没有的, 一般不作要求, 只做一般了解。重难点的教学设计, 首先要站在一定的角度, 即明确一节、一章、一书的重点及重点的层次与联系, 做到心中有数。如地理1“宇宙中的地球”, 复习的重点应放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方时、时区与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日界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与五带的划分。其次, 过程要尽量写得详细。因为只有文字条理化的语言才会简捷、严密、逻辑性强。另外, 在深入钻研教材, 明确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的基础上, 还要深入分析每个知识点需要培养的能力,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 坚持课前“集体备课”, “说”“评”结合。

每周教研活动时, 同一备课组的教师集中“集体备课”。把下一周要上课的内容进行统一的研讨, 每周指定一个教师主讲。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基础上的深入发展, 不仅要求教师要知其然, 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 将教材、教法、学法密切结合, 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 从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大幅度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教学效果体现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 形成能力, 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 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课堂上我们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练的余地。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在以往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总是将所有知识细细咀嚼, 得出结论, 填鸭式地喂给学生。这样的做法换来的只是学生的墨守成规、思维停滞。因此在讲课时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练的余地。为了做到这一点, 课堂实行限时讲课, 三分之二时间用于讲课, 三分之一时间用于学生思考、练习、巩固、消化、提高。

(二) 注意处理好主干知识和一般知识的关系。

从近年高考试卷来看, 自然地理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图与地理空间定位、时间计算、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海水运动与洋流、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陆地水体的运动与转化、地质构造、自然带等方面及其派生的知识点上, 它们就是自然地理的主干知识点。讲课时要突出体现, 在时间安排上, 把重点放在重要的突出位置。对教学中的主干知识内容, 在课堂上花较大精力解决, 同时引用典型案例来讲述突破难点。

一般内容可少讲、略讲, 使学生既掌握重点主干知识, 又理解一般知识。

三、学生负担减轻在作业上

浅谈新形势下的地理课教学 第5篇

关键词:新形势;地理;教学

笔者经过多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发现,学生地理学习水平一直处在低迷状态。特别是一年多来,在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计算实地距离、判断方位和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差等实用技能,不具备公民的一般地理素质。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及《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以新课标、新环境、高要求进行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是新形势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课堂教育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改革:

一、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师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强。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致力于建立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都能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呼吸”地理课堂教育教学环境中的新鲜空气。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与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动力之一,不能搞“一言堂”,要发扬“民主”。

二、在进入新课时要有“情境”引入

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请把书翻到XX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画线的枯燥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这也代表着地理课堂的实质进步的一面。

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地“引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学习“世界人种”时,我用故事趣闻法引入:毛泽东同志在世时,有一天,他在书房会见了一位美国友人戴勒。戴勒盯着他看,一句话都不说,毛泽东见后就问:“你为什么老盯着我?”这时戴勒说:“你具有一副东方人的脸。”毛泽东听后直言:“我是代表中国人的脸,我们可以演各国的戏,包括你们美国人的戏,你们鼻子长,我们可以加鼻子,可你们是演不了中国人的戏,不能把鼻子割掉。”这故事说明了什么?使学生联想到这是讲世界人种特征问题。

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地图化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对初中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学好地图,并用好地图,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初中生的地理学习还是停留在简单的、机械的记忆水平上,对地图的学习和运用则显得比较薄弱,关键原因是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很难真正掌握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如此,学习和掌握地图知识,对于学生学习其他科学知识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形势下深化中学地理教育的思考 第6篇

一、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地理课外活动的缺乏

地理教学过程中的课外活动,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而言,有着不可代替的辅助作用。它需要在地理教师及学校的安排下,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地理课外活动能使学生深刻了解到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了解周边环境及各地的风土人情及发展概况。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开阔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科学知识、观念和技能,特定地区的人文地理作出初步判断和评价,有助培于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如野外观察实习、地理旅游、地理讲座、乡土地理研究等。但是,许多中学的地理课外活动开展较少甚至没有,对地理课程的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许多概念都是通过书本直接获得,偶尔开展些象征性的地理板报。

2. 教学设施的不完善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中学的教学设施、教学条件存在较大的差距。许多中学仍然存在教育基础设施不齐全,教育经费紧张,各种网络设备欠缺,如多媒体教室、电脑等。教学设施的不完善,给地理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没有多媒体设备,就无法进行各种图像的演示和视频的播放,无法直观地理解地理理论知识,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开发更多的地理资源。教学资源设施的单调和缺乏,致使教师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上带来许多的困难,绝大部分教师只能依赖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教学工作,课堂上的照本宣科,拓宽不了教育视野,丰富不了教学内容,活跃不了课堂氛围。

3. 教师的科研能力欠缺

对于地理的教学研究,地理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高,对于教育科研有着积极肯定的认识以及参与的愿望,甚至有部分地理教师还能克服困难将教育科研进行到底。但是,仍有许多的地理教师没有付之以行动。虽然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地理教学的客观条件有关,但是也反映出一些地理教师自身科研能力的欠缺和方向的不明确。地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有助于更好地处理地理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更加容易理解课程理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更加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涉及到的基础理论知识还是比较缺乏,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教师还没有具备发现选题的能力,不能够熟练选择和运用常用的研究方法,教学表达能力不满意等,这成为阻碍中学地理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之一。除此之外,中学地理教师的科研相关能力,如创新能力、科研实践操作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还有欠缺。这些能力的欠缺,将直接影响到地理教育科研过程的进展和科研成果的质量,所以地理教师还需要系统培养教育科研能力。

二、新形势下深化中学地理教育的建议

1. 积极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开展地理教育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地理教育要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和大自然。地理教育实践活动主要包括野外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参加登山、开展夏令营、参观气象台和地震局等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让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更加巩固课堂上的知识。了解到更多地方的自然生存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建设布局、民族文化特色,将来为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增加地理教育资金投入

开展任何的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充资金做保障。地理教育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都需要教育资金的投入,尤其是教育基础设施的完善。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展开和深化,教育已经被放在高度重视的位置。要想有效地促进地理教学效果,国家、教育部门及教学机构应该健全教学设施的建设,投入必要的教育经费。对于地理教育资金的投入,我们应该看到其长远的价值和收益。

3. 培养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浅谈明代九边及其地理形势 第7篇

关键词:明代,九边,长城,地理形势

长城, 是横亘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一道坚固屏障。两千多年来, 一直承担着抵御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南下入侵、保障中原农耕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艰巨任务。长城建造于我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 从战国时期到明代, 大部分朝代或政权都对长城进行了修筑。历代长城建造的一个主要共同点, 是为了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侵中原, 将长城修建在北方防御少数民族的关键地带上, 其中以明代修建的万里长城最为突出和完整。明代九边, 即明朝政府沿长城设立的九大军事防区, 它们是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 (山西镇) 、延绥镇 (榆林镇) 、宁夏镇、固原镇 (陕西镇) 、甘肃镇。

一、明代九边的大致走向及区域范围

(一) 辽东镇

明人刘效祖所著《四镇三关志》所述辽东镇“东起自鸭绿江连朝鲜国界, 西抵瑞昌堡山海关连蓟镇边界, 延袤一千五百七十五里;南起旅顺海口, 北抵开原境外旧归仁县边界, 九百八十里。 (1) ”辽东镇长城东起辽宁省宽甸县鸭绿江西岸的老虎山, 向北经凤城、本溪、抚顺、铁岭、开原、昌图, 转向西南至沈阳, 再南至辽阳、海城, 西越三叉河至盘山, 由盘山而北过台安、黑山, 西转北镇、义县、锦县、锦西、兴城、绥中, 最后到达山海关与蓟镇长城相接, 据刘谦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调查, 遗留下来的的辽东镇长城全长975公里。 (2) 由于辽东镇长城内侧设有大小不一的镇城、路城、卫所、堡寨以及烽传、驿路、屯田系统, 而且在渤海海滨还驻有相当数量的海防部队和相应的军事设施以防范倭寇的侵扰, 所以辽东镇长城所拱卫的今辽宁省除北部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就是辽东镇防区的管辖区域。

(二) 蓟镇

蓟镇长城东起山海关, 沿燕山山脉偏向西北行进, 经河北秦皇岛、抚宁、青龙、卢龙、迁安、迁西、宽城、兴隆、遵化, 擦过天津市蓟县北端, 沿京冀界过北京平谷、密云、河北滦平、北京怀柔、延庆等市县, 终止于八达岭附近的石峡峪, 全长约1500里。防区包括今天河北东北部、天津最北端和北京北部, 主要保障京师东北方向的防卫。

(三) 宣府镇

宣府镇是明长城除辽东镇外最靠北的一段长城, 故明代人称之为外边, 分南北二边。据明嘉靖年间宣大总督翁万达所奏, 宣府镇北边“起西路西阳河, 逶迤而东, 北历中、北二路, 抵东路之永宁四海冶, 实一千二十五里 (3) ”, 自北京市延庆县东北部向西北行进, 经河北赤城独石口折向西南, 沿大马群山东南麓经张家口终于怀安。宣府镇南边, 东与蓟镇长城相接, 始于北京市怀柔区黄花镇, 向西经延庆、河北怀来、北京门头沟、河北涿鹿、易县、涞源、唐县、阜平, 止于晋冀交界处, 全长392公里, 嘉靖二十九年 (1550) 以前亦为宣府镇管辖。所以, 从北京西部、河北张家口地区, 直至保定西部都是宣府镇防区所在, 主要负责京师西北方向的防卫。

(四) 大同镇

据翁万达所奏:“大同起西路丫角山, 逶迤而北, 东历中、北二路, 抵东路之东阳河镇口台, 实六百四十七里。 (4) 丫角山在今山西省偏关县东北, 东阳河即今天河北省怀安县的东洋河。故大同镇长城西起偏关, 基本上沿晋蒙省界向东北方蜿蜒行进, 与宣府镇北边相接。大同镇的防区, 就是今天晋蒙交界地带。

(五) 山西镇

山西镇又称太原镇, 翁万达奏称:“山西 (镇) 起保德州黄河岸, 逶迤而东, 历偏关抵老营堡尽境, 实二百五十四里……山西老营堡转南而东, 历宁武、雁门、北楼至平刑 (型) 关, 尽境约八百里。” (5) 总计1054里。明代保德州辖今保德、河曲、偏关二县, 山西镇长城西起偏关黄河东岸, 向东至老营堡后东南转神池、宁武之北, 又东北过代县、繁峙北, 到达平型关后与宣府镇西南相接。山西镇防区涵盖了今天山西北部的忻州、朔州、大同地区。

(六) 延绥镇

延绥镇也称榆林镇, “又北有边墙, 成化九年 (1473) 筑, 长一千七百七十余里, 东起清水营, 接山西偏头关界, 西抵定边营, 接宁夏花马池界。 (6) ”清水营在今陕西省府谷县北、陕蒙晋交界处的黄河西岸, 化马池即今宁夏盐池县。延绥镇长城由府谷向西南经神木、榆林、横山、靖边, 至吴起县北境转向西北, 过安边后呈正西走向, 过定边又转西北至宁夏盐池止, 其中镇靖至安边段由于利用白于山北坡修筑, 明显成弧形向南凸出。延绥镇有南北两道边墙, 上述为大边, 大边南侧还有一道二边, 东起距大边起点稍东的府谷县黄河岸边, 亦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 但比大边屈曲迂回得多。经神木县城后转向正南, 在榆林至横山之间四次呈九十度角转向, 第一次跨秃尾河由正南转正西, 第二次跨佳芦河由正西再转正南, 第三次过鱼河堡跨无定河后再转西偏北行进, 第四次在横山县城西北又转西南行, 从此至靖边东南一带走向与大边基本一致, 此后一直向西北, 在定边止于定边西南部陕西宁夏交界处。延绥镇防区东起黄河, 西止定边, 防区范围涵盖今鄂尔多斯高原东南大部及延安西北部的吴起、志丹、安塞一带。

(七) 宁夏镇

宁夏镇长城分东、中、北、南、西五路。东路东起盐池, 有南北两道边墙, 相隔不到二十里, 于盐池西北部合二为一, 后沿宁夏内蒙界线西北至灵武境内止;中路起于灵武西北部, 沿宁蒙界西北直抵黄河东岸;北路向北凸出呈马蹄形, 基本上与今宁蒙区界吻合, 沿黄河东岸和贺兰山麓延伸, 止于银川西部;南路长城依贺兰山东麓呈南北走向, 至青铜峡南部;西路接南路进入中宁, 随黄河转向西行, 于中卫西边南跨黄河, 沿南岸至甘宁界止。宁夏镇五路全长1660里, 负责今宁夏中北部及黄河以南河套西部的防务。

(八) 固原镇

固原镇又称陕西镇, 边墙分下马关、靖虏、兰州、芦塘四路。下马关路长城东始于陕西省定边县西南陕甘宁交界处, 循甘宁省界向西, 进入宁夏后稍成西南走向, 横贯宁夏中部, 至甘肃省靖远县界止;靖虏路长城东北接下马关路, 至靖远后沿黄河东岸西南至兰州东北;兰州路东长城北接靖虏路, 西至永靖;芦塘路长城东接宁夏镇长城, 始于甘肃省景泰县东南黄河西岸, 西北至景泰与古浪县交界与甘肃镇长城相连, 皆在景泰县界。固原镇于甘宁黄土高原上绵亘千里, 负责宁夏南部及甘肃东部、中部、南部广大地区的防卫。

(九) 甘肃镇

甘肃镇长城绝大部分位于河西走廊上, 是明长城最西端的一段。起点有南北两处, 南线东接固原镇长城, 西北过永登、天祝, 越过乌鞘岭至武威市南;北线接宁夏镇长城, 出景泰西北至武威市南与北线长城汇合。之后, 长城沿走廊北山南麓向西北延伸, 过武威、民勤、永昌、山丹、张掖、临泽、肃南、高台、酒泉, 至嘉峪关后又转而南沿至肃南县祁连山脚下。另外, 长城在民勤县境内分左右两支, 左支起于永昌、民勤交界处, 右支起于武威、民勤交界处, 均由腾格里沙漠沿石羊河深入沙漠, 至民勤县西北交合后终止。甘肃镇长城全段呈东南-西北走向, 长约一千公里, 负责嘉峪关以东河西走廊地区的防御。

明朝政府不仅在九边设有巡抚管辖, 而且还将辽东镇与蓟镇合为蓟辽总督辖地, 宣府、大同、山西镇合为宣大总督辖地, 将延绥、固原、甘肃三镇合为三边总督辖区。其中, 辽东巡抚辖地即辽东镇防区;顺天巡抚 (也称蓟州巡抚) 辖有顺天、永平二府, 相当于蓟镇防区范围;宣府巡抚辖宣府镇地;大同巡抚辖大同镇地;山西巡抚辖大同镇以外的山西全境 (包括山西镇) ;延绥巡抚辖有延绥镇地、延安府及庆阳府;宁夏巡抚辖宁夏镇地;陕西巡抚辖西安、凤翔、平凉、巩昌、临洮五府及固原镇地。蓟辽总督领有辽东、蓟镇防区及北直隶省;宣大总督领有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及山西全省;三边总督所辖范围东起黄河、西至嘉峪关、南依秦岭、北止长城。据靳润成研究, 明代巡抚职权以民事为主, 军事为辅, 总督反之。 (7) 故明代九边督抚辖区, 尤其是三大总督辖区, 是在浓厚的政治管理和军事防御意识指导下结合长城沿线的地理形势来划分的。

二、明代九边的地理形势

明代九边自鸭绿江延袤一万二千余里至嘉峪关, 沿线地势十分复杂, 大大影响了长城的布局走向。

明嘉靖时兵部尚书许论评价辽东镇“三面濒夷, 一面阻海, 特山海关一线之路可以内通, 亦形胜之区也 (8) ”。辽东镇东部为长白山余脉千山, 西部为燕山余脉松岭与渤海之间的狭长走廊平原, 中部辽河平原地势平坦, 边墙走势大致呈“M”形, 东、西段的边墙依山而建, 中段向西北斜亘辽河平原, 借以阻挡女真部由东北方向的进攻。燕山横贯北京及河北北部, 高峻陡峭, 蓟镇长城沿燕山山脊修筑, 且有内外三关守御;宣府镇沿太行山屈曲行进, 南北两道边墙分别伸向西南和西北。“蓟, 京师左辅也” (9) 、“居庸者, 京师之门户, 宣府又居庸之藩卫也” (10) 。蓟镇和宣府镇为拱卫京师平安的左膀右臂, 朝廷极为重视, 所筑长城在九边当中最为坚固, 故边防形势较好。

许论曰:“大同, 古云中地, 川原平衍, 故多大举之寇”、“东则天城、阳和为虏入顺、圣诸处之冲, 而平虏西连老营堡, 与偏头关近虏, 才出套便涉其境, 故大同称难守焉”。太行山西侧的大同镇辖区, 地势由南至北逐渐平缓, 由中高山过渡至缓丘高原地貌, 无险可守, 使得大同镇屡受蒙古军侵扰。故嘉靖年间在大同镇之南修建了山西镇长城, 迂回于大同镇南侧的晋北山地, 若大同失守, 山西镇便成为阻挡蒙古军南下的第二道防线。由偏关过黄河后, 进入延绥镇东部, 为风沙草滩地貌, 大边、二边大多处于沙地缓丘之上, 许论曰:“ (延绥镇) 连墩勾堡, 横截河套之口, 内复堑山湮谷, 是曰夹道, 地利亦得矣”, 说明延绥镇边墙两侧大多无险可依, 只能通过人工修筑墩台堡寨、结合地形来防范敌寇侵入, 直至三边 (靖边、安边、定边) 一带, 长城才可利用地形修筑, 大边蜿蜒于白于山腹地, 二边沿白于山北麓行进。宁夏镇东段地势依然比较和缓, 许论评价:“是故窥视平固则犯花马池;掠环、庆则由花马池之东入灵州等处, 则清水营一带是其径矣”, 花马池、灵州、清水营皆位于宁夏镇东段, 正因为其地势平衍, 无险可阻, 弘治年间鞑靼首领火筛率部入居河套后便选择这一代进犯边境。至宁夏镇南段才可沿贺兰山东麓, 利用赤木、黄峡等十二座关口垒石固塞、设立关城。这也是弘治年间兴修固原镇边墙的原因, 以便与宁夏镇南北呼应、内外相助, 合力防范敌寇。

固原镇长城绵亘蜿蜒于黄土高原西部的重重丘陵间, 大大减轻了西北地区的防守压力。西路由景泰、南路由兰州西北进入河西走廊甘肃镇辖地, 长城沿腾格里沙漠西南缘、龙首山、合黎山北麓西北延伸, 由于河西走廊地势平坦, 龙首、合黎二山山势平缓, 与走廊界线不甚明显, 故依然处于无险可守的境地, “夫以一线之路孤悬几两千里, 西控西域、南隔羌戎, 北遮胡虏”。不过终明一世, 蒙古各部主要的军事侵犯均在贺兰山以东, 河西走廊一带战事较少, 故防守压力也不大。甘肃镇边墙至嘉峪关到达河西走廊最窄之处, 便可依祁连山势使长城与其相交, 构成防线。

历代王朝对于边疆地区, 都要进行分区管理。长城沿线地带作为明代的边防要地, 自然得到了明朝政府的足够重视, 明长城九边在区域划分、分布走向、地理形势上都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达到了我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最高水准。

参考文献

[1] (明) 刘效祖.四镇三关志[M].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1991.

[2]刘谦.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M].文物出版社, 1989.

[3]景爱.长城[M].学苑出版社, 2008.9.

[4] (明) 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M].中华书局, 1962.6.

[5] (清) 张廷玉等.明史·地理志[M].中华书局, 1974.4.

[6]靳润成.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M].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6.1.

地理形势论文 第8篇

关键词:地理科学,普通本科,就业形势

近几十年来, 随着人类对自然系统影响的程度和节奏的加快, 地理科学作为关注不断变化着的地球表层重要特征和空间结构的科学,正逐渐成为科学和社会的核心内容[1]。

地理科学专业主要分布于本科师范类院校, 以培养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业从事科研、教学、管理、规划与开发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2],培养课程不仅涉及地理专业基础必修课,还涉及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地图学、计量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

但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学生虽然学习了相关理论及实践知识,但未能发挥该学科的学科优势。

一、普通本科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的就业问题

通过随机抽取师范类高校进行访问,我们发现近年来普通本科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通过走访调查,总结出以下原因。

(一 )社会对地理科 学专业的了解不多 , 使得用人单位 不敢贸然招收该专业的学生。虽然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以培养中学地理教师为主, 但本科院校不同于专科院校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故在课程设置方面非常广泛,使得这个专业的学生掌握的知识仅仅局限于在中学当地理老师。

(二 )地理科学专业 包罗万象 而不精深的 特点有悖 于企业对员工专业精细化的要求。地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学科,对区域上几乎所有内容无所不包的综合性,决定了其研究领域既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又有所不同, 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只有地理涉猎但其他学科无法进入的专有领域[2],而这有悖于当前社会企业对招聘员工工作的精细化、专一化要求。

(三 )就业渠道 狭窄。根据对普通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的访谈,我们发现:每年公务员考试和企事业单位招聘对应聘者专业的要求都十分精细, 与地理有关部门如环保部门、林业部门、地质勘探部门、水利部门、气象部门等都只招收与本部门专业最贴合的人员, 诸如地理科学这种广泛涉及各部门的学科无人问津。因此,向中学输送地理教师成为地理科学专业的主要任务。

一些国家重点中学、省市级重点中学及百强县重点中学在招聘时门槛较高, 要求应聘者是研究生学历或毕业于重点本科院校,这就使一些已经具备良好就业能力,希望在较好工作环境工作的普通本科毕业生不得不加入考研大军, 以学历的提升换取微弱的竞争优势。

2007年出台的免费师范生政策 , 对普通本科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是一大冲击,由于免费师范生自带编制,且受国家扶持可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于是在能力相当的情况下,甚至免师生能力稍有欠缺的情况下, 大部分用人单位仍然倾向于招收这类学生。

(四 )地理人才培 养模式与 市场需求 之间存在 错位差。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制度、过程的一种简要组合,具体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途径、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培养出的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就会明显不同[3]。2012年教育部将本科专业设置权下放到高校 , 对推动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加强与社会和就业市场之间的联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校课程设置自主权并未落实,目前我国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设置的课程中,学术性、理论性课程过多,技术性、操作性的知识与技能严重不足,如此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是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灵活性[4]。地理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其不仅包含自然类的理科知识, 而且包含人文社会类的文科知识, 只有通过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实践才能促进知识掌握与运用,故对地理人才的培养应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另外,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 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响应国家政策进行扩招, 使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人才供给的数量与社会人力资源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五 )就业指导 课程的缺失。 通过调查普通 本科师范 类地理科学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情况, 发现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这门课,而其余少数高校只把这门课程作为选修课,适合全校学生,根本没有针对某个专业。针对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 , 受专业性 质和社会 对师范类 院校定位 的影响 ,他们对成为教师外的就业渠道表现出更多 的茫然。 而与之形成 鲜明对比 的是美国 ,就业指导 课程和就业能力培养 是渗透到学 生四年课 程群中的 ,并辅之以 全方位的 就业服务 内容[5]。美国对就业的教育理念也许能为我国课 程设置提 供新的思路。

除此之外,国家近期发布但还未在全国推行的一些政策将对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产生影响。

(六 ) 高考考试科目改革 的影响。2014年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中,地理成为计入高考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备选项,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自主选择[6]。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反映: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人文地理知识需要记忆的太多、地理较政治和历史难等。高中地理知识之所以较难,是因为自然地理知识要求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人文地理知识则比较琐碎,涉及面广,需要较强的记忆能力。由此,一些考生将会知难而退,选取其他易得分的科目作为高考科目;如果选择地理作为高考科目的学生人数减少,学校对地理教师的需求就会相应下降,因此,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进入教师队伍的难度将增加。

(七 )教师资格的 认定更严格 。为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教育部又推出中小学生教师资格认定改革政策,要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更重要的是“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7]。师范生优势的进一步下降对普通本科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是一大冲击。

二、浅探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 )通过媒体或各种网络公开课大力宣传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安排在校生利用节假日和毕业实习的机会到各相关行业进行实践,让社会各界对该专业从逐渐了解到熟知。

(二 ) 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地理系应根据自身条件科学定位,包括办学的层次定位和培养人才的服务面向定位。 作为一所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向上有重点师范院校,向下有师范专科学校,只有将自身办学理念明确定位在中等层次,培养研究能力高于专科、实践能力强于重点的学生,才能发挥自身优势;确定好办学层次后, 应该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和地方特殊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服务面向。如此,高校办学不仅能抓住重点,还能向社会输出地方特色人才,实现“产销对路”,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三 )定期进行人才需求市场调研 , 并积极预测未来发展走向,根据调研结果调整招生规模和课程设置。

( 四 ) 重点提高 实践课程 的比例 , 重视教育 的产业适 应性。见习或实习是整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在理论教学中伴随实践教学,在实习中渗透理论研讨,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5]。因此,见习和实习应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从最初广泛涉猎、短时多次,到后来的专门性、长期性的实习期,有必要建立学校与相关单位的合作机制,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时, 到相关企业或单位各观摩一星期, 随后结合就业指导课程确定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行业,通过选修课继续学习专业知识, 并定期参与该单位的工作实践,实现边学边练、边练边学有机结合,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能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符合实际需要。

地理形势论文 第9篇

1.1 地理教学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地理教学语言是地理教师传授地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最基本的工具。无论在以前的传统教学阶段, 还是走向现代化教学阶段的今天, 无论教师使用何种现代化教具, 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灵活多样, 地理教学最后都要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达来实现。就算科学发达的今天和明天, 一切都电气化的时候, 教师生动的语言, 在地理教学中还是起决定的作用。

1.2 地理教学语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

每个地理教师在其地理教学实践中, 都形成有不同特色和风格的教学语言。不同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 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理学科喜爱与否。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 能以其出色的教学语言组织课堂教学, 使学生感兴趣而乐于此学科的学习, 课堂上思维活跃, 甚至逐渐产生将来献身于地理科学的想法;如若教学语言枯燥乏味, 则会使学生渐渐对地理学科失去兴趣, 课堂教学得不到学生的配合, 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学生视听课为受罪。因此, 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 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最终决定学生的地理学业成绩。

2. 地理教学语言的特色

2.1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无论何籍贯的地理教师, 在课堂上一定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 绝不允许使用各地的方言和土话, 这是对地理教师语言要求的最基本条件。其次, 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叙述地理名词术语、描述地理现象、讲解地理规律、讲述地理事物以及地理释疑等环节上, 语言表达要准确, 要注意汉字的准确发音, 不能错读或误读汉字, 这些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困扰。

2.2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地理知识本身有着严密的科学性, 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一词一字的用法, 把知识讲准确才能使学生获得准确的信息,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更应准确地加以区分应用, 不仅是字面上的简单区分, 更重要的是其本质含义的区分。科学知识的表达, 要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地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同样要求教学语言的科学与准确, 严谨与规范, 使学生得到科学的信息, 这是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讲清地理知识与概念原理。教学语言来不得丝毫含糊, 要严防因随意性甚至指马为鹿, 而对学生产生误导, 误人子弟。同时, 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教学中通过加强对课文的概括, 用言简意赅的语言传授知识。

2.3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说明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注重学生思维开发、智力发展和技能传授的今天, 启发式教学法已为众多教师所接受并付诸实践。这种教学方法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里强调老师再不是课堂的中心主义, 课堂的主宰者, 而是课堂学生的引领人, 是要启迪学生的思维, 课堂上师生互动,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问题, 独立获取新的知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思维是否积极, 乃取决于他们是否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需要, 因此, 要有目的地将所授地理知识内容进行置疑,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地理语言设计上要遵循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近及远, 由此及彼, 循序渐进的认知策略,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引导他们多动脑筋, 运用启发性谈话, 使学生思维活动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达到学生的地理思维随教师的语言起伏而变化的目的。

2.4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有人认为, 地理难教、难学, 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 趣味不浓, 索然无味,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地理学科的本身, 也不在于学生, 而在于教师如何挖掘和处理教材, 众所周知, 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如果我们把授课内容的教学语言进行润色, 进行重新加工, 用艺术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效果可谓另当别论。当然这里说的语言的艺术性是指富有专业性、趣味性、文学性的古典诗词的恰当运用, 即常说的语言的文学性。因为文学性的语言优美生动、朗朗上口、形象生动、贴切自然、意境深长。而我国古今诗词、谚语等本身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 如果地理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这些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和谚语, 不但学生爱听, 而且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 课堂增彩添色, 学生学习兴趣大增, 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得以大大提高。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 而且让地理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形象地被理解和记忆。同时很多的诗词和谚语本身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地理景观画面,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画中有知识, 知识融于画中”的思维品质, 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形象、鲜明, 从而让学生热爱地理学科。

3.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化途径

3.1 认真钻研业务。

教学语言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地理教师要做到课堂教学语言清楚、明白、精炼、准确、生动、形象又带有启发性, 这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首先要在备课、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等方面下工夫。要对教、学法内容融会贯通, 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了如指掌, 教、学法过程设计要合理。只有对教学心中有底, 胸有成竹, 教学语言才能自然流畅, 运用自如。

3.2 丰富语言的素材。

“用一桶水灌一杯水”之说, 就是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地理教师除了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 还要有丰富的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因此要求每个地理教师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要广览博学,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进度, 制作知识系列卡片, 如神州风采、世界博览等不同系列, 逐渐积累语言素材, 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信手拈来。如通过增强文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诗词, 则能把一堂课上得诗情画意, 使课堂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 增强学生兴趣, 令学生神往, 达到良好的效果。

地理教师不仅要多读本学科的书籍杂志, 还要经常阅读其他有关的期刊资料, 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更要注意讲究语言科学, 优化语音、语汇、语法、修辞。多读书看报、听广播, 看影视戏曲, 随时随地汲取语言方面的营养, 凡是对课堂有用的资料, 甚至是一两句话、一两个实例, 只要有用, 都应随时记下来。随时注意观察生活实际, 在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地理教学语言有关的例子都要注意搜集和积累。

3.3 加强语言的锤炼。

教学语言有其特定的规范和要求, 因此要求地理教师特别是新教师, 在注重平时语言素材积累的同时, 要加强语言的训练, 如经常进行演讲练习等, 使语言流畅、清晰, 富有感情和激情, 在此基础上, 加强课前准备, 精心备课, 对课堂教育中的导入、重点难点的讲解、插图的分析等教学环节, 进行仔细推敲和琢磨, 组织简洁、精炼、通俗的语言加以阐述, 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长期坚持, 必有长进。

3.4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张挂图一本书, 一支粉笔一张嘴”, 是对传统地理课的写照, 教师的冗冗长言、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吸引学生。在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今天, 加强地理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已成为一股洪流。因此要求教师注重地理学科的学术研究,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业务上精益求精, 始终站在地理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前沿。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推进, 广大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地将电教、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实践应用, 发挥出其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

摘要:在新课改形势下, 随着“生态课堂”等科学教学理论的实践, 地理课堂可以借助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多媒体手段让课堂内容更为丰富, 但是运用生动、科学、艺术性的地理课堂语言会使得地理课堂的叙述性和说理性效果更好。教学语言是教师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最能体现教师的知识水准、才华和风度。本文就是针对新课改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从研究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特色、语言优化以及培养途径来阐述地理课堂的教学语言。

地理形势论文 第10篇

高校地理实验教学严峻形势对策地理学是一门传统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各种地理现象(包括自然地理现象与人文地理现象)的特征、成因、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与人地关系的学科,既具有综合性,又具有地域性,既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广的应用空间。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地理专业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时代的需求,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所培养的地理人才质量也呈下降趋势。其中,地理科学实验教学显得尤为突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高校地理实验教学面临的严峻形势

1.地理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呈弱化趋势

随着学分制度的推行,新实行的本科教学方案的总学时在减少,各个专业又新开设了一些专业,加之英语、政治、数学等公共课学时数的增加,致使某些传统专业课的学时数大大减少。

2.各门地理课程实验之间的关联性在减弱

地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括水(文)、土(壤)、气(侯)、生(物)、地质地貌、工农业、交通商业等各种地理要素的实验实习,但很多老师疲于科研压力,很少加强各学科实验的合作。导致学生的知识不完整,一知半解,没有树立完整的地理学思维观。

3.验证性实验偏多,而设计综合性性、研究创新性实验偏少

在实验教学课程设置中,绝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如观测类(天文观测、气象观测),分析解读类(传统的土壤成分分析、辨认植物种类),地图专题地图的制作而设计综合性性、研究创新性实验偏少,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难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落后,跟不上现代科学的时代发展

实验教学内容简单、陈旧。在前面所述的课时大量压缩的情况下,在实验教学中,绝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在地图学实验中,由于课时有限,老师布置学生手工绘制地图之后,难以让学生进行GIS制图。但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不让学生体会GIS(地理信息系统)制图的话,对学生学习地图学来讲,无疑是个遗憾。

5.室内实验与室外(野外)实习的联系程度不够紧密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是地理科学最广阔的实验场所,野外实习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验教学课程设置上,没有很好地把室内实验与室外(野外)实习有機地整合起来,各自为政,缺乏联系,如学生在实验室认识的某种岩石或矿物,到了野外就不认识了。

6.实验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学院领导重视不够

实验室与管理体制不完善,开放程度不够,实验设备陈旧,教学仪器数量有限,设备利用率较低。

7.地理学科没有把研究与实验教学完全结合起来

实验和科学研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实验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反哺实验教学。大部分地方高校,在科研实力不是很强的情况下,实验仅仅是教学的一个附属品。在国外的很多大学,教授的实验经费充足,教授常常会用钱雇几个本科学生来帮自己做实验,搞科研。学生在实验和科研的结合下,才能真正做好实验,才能真正体验实验的作用和魅力。

二、高校地理实验教学采取的对策

1.尊重地理学科特点,加强实验间的整合,建立科学规范的实验教学体系

将各门有联系的地理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可以将植物—土壤实验整合,气象-植物-土壤实验整合模式,气象-水文-植物-土壤实验整合模式,天象-气象实验整合模式以及地图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整合模式。将室内实验与野外实习进行整合,如植物室内实验与植物野外实习整合,土壤市内实验与野外实习整合,地质室内实验与野外实习整合,水文市内实验与野外实习整合。将校内与校外地理科学实验教学整合,要加强学校、科研单位、政府机关、企业等多层次合作,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获。

比如,将测量学、地图学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整合实习,有利于学生对三门学科的深入理解,也利于三者有机结合。实验设计如下:

(1)全面了解小区域白纸测图的全过程,每组测绘图幅为20×20cm2比例尺为1:1000的地形图(或地物图)一张。

(2)了解全站仪测距测角及经纬仪等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3)回顾几何图形法、方格法、平行线法、求积仪法、计算机法等方法计算操场面积的大小。

(4)运用Arcgis软件对所测量事物在电脑上绘制出来,并用标准成图方法成图打印出来,提交。

实习结束,每人交实习报告一份。

2.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增加设计性实验项目

人才培养模式是要加强创新性人才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环节应该时刻为这个培养目标服务。在实验教学中,除了开展一些基础的、验证性的实验教学环节以外,还要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自主探究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设计性实验教学环节,学生主导,老师只能提建设性的意见。

3.增强领导责任意识,加强实验的软硬件建设

1992年第20号令的要求是要搞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保证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因此,根据这个要求,领导首先要重视,完善相应的实验管理制度。提高实验人员的素质,一是加强现有实验人员的进修,二是调动高职称教师加入实验教学工作,三是引进硕士以上专业技术实验人员。改善实验办学条件,一是场地的改善,二是实验器材的改善。同时加强各校实验教学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办学水准。

4.积极倡导科研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实战中提高实验和科研水平

要积极鼓励老师将课题融入到实验教学环节中,起到双赢效果。老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结合实验教学需求,让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教学成效更显著。

5.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

现行很多高校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甚至有好多实验室基本是上课开放,不上课就处于关闭状态。实验设备使用率低,不利于学生人才的培养。高校应该加强实验室开放制度的建设,这种开放不仅限于本学院、本学校,甚至有些设施可以对校外开放,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市民的文化素质也是一种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修军.高师地理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19(3):74-75.

[2]赵敬民,彭淑贞,杨炯.地理科学专业(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优化研究[J].高教论坛,2011,2(2):50-53.

[3]王钰菲.关于我校地理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专家论坛.

上一篇:英语导学案使用下一篇:绩效管理的难点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