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方式范文

2024-05-15

导入方式范文(精选12篇)

导入方式 第1篇

关键词:导入技巧,吸引,增效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求得学生全身心的投入, 那么怎样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进入状态, 投入学习?关键就在于教师设计一个适当的课堂导入。

一、课堂教学导入的一般理念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是为上好整堂课而设计的第一个教学环节, 它有其自身发展和操作的内部特定性。

1. 依文导入, 紧扣主旨。

导入作为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首要环节, 它绝不是孤立存在的。为使导入具体生动、优美和谐, 可将导入的方式、内容与所教课文的主旨有机地结合起来。

2. 借题导入, 贴近生活。

所有的文化知识源于生活实践又高于生活实践, 并最终用于指导生活实践。因此, 选取现实生活中鲜活话题并加以修饰后应用到文本的导入环节, 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

3. 据情导入, 力求创新。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文的相关情节、情调, 让导入环节力求新颖、雅趣。在不同课堂教学中, 变换导入的形式、方式、手段, 使身在其中的学生感觉导入环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4. 顺势导入, 关注人文。

课堂教学中要以人为本, 让学生于情境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存在。特别是对新生事物观点的接受, 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举一反三地展开解说与联想。。

二、初中语文教学导入技能的特点

在当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 一则精心准备的课堂导入设计向我们展示了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新思路, 并呈现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课堂导入是教学全过程的开端, 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时段的一种方式, 是课堂教学的启导环节、领起环节。总之, 为更好地学习新课作好铺垫, 予以诱导。

1. 注重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的联系,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新课程影响很大的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说认为, 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 教师应该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 注重课文内容与课外相关资源的联系, 开拓视野, 启发思维。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 更是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观念的更新使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在课堂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导入与课文相关的素材性课外资源, 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启发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等。

3.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活动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新课程强调和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知识的获得, 技能的形成, 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课堂导入环节中采用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多种活动形式, 目的是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直接参与的机会。

三、初中语文教学导入技巧设计

1. 故事导入法。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 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 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时, 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 今天, 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

有一次, 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 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 于是大献殷勤, 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 (语惊四座) 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 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

2. 直观导入法。

又叫绘映图示导入法, 语文挂图, 尤其是电化教育手段的输入, 为导入新课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和前景。比如幻灯片、录像片等的运用, 形、声、色的感官刺激, 形式的新颖形象, 会使课堂教学的气氛轻松愉快, 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虽然现成片子还不可能全部会齐。但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 设法自制、自录一些, 还是可行的。在讲授《三峡》时, 一位老师在挂出绘有三峡地图的小黑板后, 指着地图说:“三峡是我们祖国万里长江中游的一段, 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 东到湖北宜昌县的南津关, 全长203公里;‘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读一读《三峡》, 可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 得到‘江山如此多娇’的美的享受。”

3. 趣味启发法。

借助于名言、故事、谜语、诗歌、歌曲、幽默等导入新课, 不仅显得新颖别致, 而且能激发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思维的空间, 在愉悦中解疑, 在笑声中求知。有一则轶事:马克·吐温走在一个巷子里, 迎面过来一位傲气的富翁, 巷子很窄, 要过去, 须有一人让路。富翁看了一眼马克·吐温说:“我从来不给蠢驴让路。”马克·吐温听了笑着说:“先生, 我和你正相反, 请你先过。”如此幽默的导语, 具有吸引力,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马克·吐温是一位幽默、讽刺的作家, 再进入课文学习, 无疑会加深印象。

四、结论

总之, 导入环节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吸引学生注意力, 快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状态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教学实践中选择何种操作方式、教学模式,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文章特定内容而作变通应用, 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终达到增强课堂实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译兴.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M].群言版社, 2002, (7) .

幼儿园活动导入方式 第2篇

一、直入式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内容。如故事表演《龟兔赛跑》教学导入语,“上节课我们已经讲过‘龟兔赛跑’的故事,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表演这个故事吧。”

二、谈话式

师幼在交谈中不知不觉地渗透新课内容,进而又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如儿歌《伞》的导入语:“小朋友,你们喜欢下雨吗?喜欢雨伞吗?为什么?让幼儿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小朋友都喜欢雨伞,因为雨伞可以为我们挡雨,也非常漂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儿歌《伞》。”

三、谜语式

通过猜谜语能够概括事物的主要特征,帮助幼儿理解新课内容,启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常识课《认识青蛙》教学导入语:“今天,老师要请你们猜一样东西,‘大眼睛,宽嘴巴,白肚皮,绿衣裳,地上跳,水里划,唱起歌来呱呱叫,专吃害虫保庄稼。’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这是什么东西?对了,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青蛙!”

四、故事式

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如音乐活动中《粗心的小画家》的导入语:“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小朋友叫‘丁丁’,他很喜欢画画,他画鸭子尖嘴巴,画只兔子圆耳朵,画匹大马没尾巴,你们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画家呢?对,今后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细心,仔细观察,千万不能马马虎虎。今天,我们来学习歌曲《粗心的小画家》。”

五、悬念式

采用悬念式导入新课,可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追根问底的热情,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如主题活动中的故事《茉莉花请医生》的教学导入语:“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讲个故事,题目叫《茉莉花》。茉莉花为什么要请医生?请了几个医生?他们是怎样为茉莉花治病的?请小朋友认真听老师讲完故事就知道了。”

六、表演式

通过情境、小品、舞蹈、木偶等表演形式导入新课。如音乐活动课中的《王老先生》的导入形式:出示戴眼镜的老公公木偶说:“你们看,谁来了?我们就叫他王老先生,王老先生很喜欢养动物,你们猜一猜他养了些什么?我们今天就用歌声来表达刚才的内容。这首歌的名字叫《王老先生》。”这种情境表演将歌词内容体现出来的导入新课的形式,能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歌词内容。

七、演示式

借助实物,玩具,图片,贴绒等道具演示的形式导入新课,直观形象,幼儿既感兴趣,又容易理解。如音乐活动中的歌曲《丢手绢》导入时可以说:“今天,老师带来一些东西,你们看是什么东西?”(出示手绢)师示范游戏,并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叫《丢手绢》。”

八、实验式

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操作形式导入新课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既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又对幼儿理解、掌握新授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常识课《认识水》就可以实验操作形式导入新课。教师提起水壶,往玻璃杯里倒水,然后提问:“你们看老师把什么倒在杯里?水有颜色吗?(估计有的幼儿会说水是白色的,有的幼儿会说没有颜色)到底谁说得对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你们看完了就知道了。”

九、游戏式

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如科学领域中的《小手的秘密》,导入新课可这样安排:教师领导幼儿做游戏“请你照我这样做”,最后让幼儿把双手放在身体的背后,启发诱导:“咦!你们把什么藏在背后去啦?哦!原来你们把手藏在身体后面去了。伸出来看看,每个人都有几只手?两只手还可以怎么说?(回答:一双手)。”

十、观察式

让幼儿带着任务去观察,幼儿会留心注意事物。如科学领域中的《认识小蝌蚪》,导入时可以这说:“小朋友,老师在桌上准备了许多盆,盆里装了许多小蝌蚪,他们长什么样子呢?老师要请小朋友去看看,看的时候要认真、仔细,还要牢牢记住它们的特征。”通过观察的形式导入新课,能使幼儿对所学知识理解快,掌握牢。

十一、挂图、提问式

利用挂图,通过富有情趣的问题创设导入新课,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如音乐活动中的《摘星星》的导入语:“图中月儿是什么样的?月儿弯弯好像什么?谁想在这船上坐?坐在这船上想干什么呢?”

初中语文导入方式初探 第3篇

一、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如初中《短文两篇》,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师生之间不太熟悉。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只能采用直截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画中充满生活的观乐,纯真的童心;《散步》则选取生活的一角,通过几个细节,写了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两篇文章都是写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两篇短文。

二、设疑导入法。

疑是思考的起点,是求知的钥匙,也是探索的动力。古人云:“学始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能够从“疑”入手,巧设疑问,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就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导性。

我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一开始便设置了悬念。她是这样导入的:“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孔乙已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我们仔细读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得到回答。”

三、笑话引路法。

幽默有趣的笑话常常能迅速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能较好地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老师,不管对什么词、成语或典故,只要学生向他请教,他马上就能解答,根本用不着查工具书。有一次上阅读课,有一个学生问:“老师,什么叫”众寡悬殊“呀?”老师两眼一眯细,脖子略向左一歪,只用两分钟功夫就解释开了:“众者,人多也;寡么,就是寡妇;悬,是挂起来的意思。人挂起来,那就是上吊,殊么,是死了。‘众寡悬殊就是许多寡妇上吊死了。”“那么‘寡不敌众呢?”另一个学生接着站起来问。“这个词与刚才那个词有两个字相同,更好理解了,那就是寡妇打不过许多人的意思。”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老师顺势导入课题《怎样查字典词典》

四、描述导入法。

我教《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课时的导入语:“我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的上午,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啊!巍峨啊,它有十层楼那么高,看到它,先烈们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坚硬啊,花岗石,汉白玉,那样庄严,那样雄伟,象征着革命先烈意志如钢。站在纪念碑前,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看现在获得解放的幸福生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庄重、富有想象性的赞扬、激越的语言,句式的变化、句法的参差有致产生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和谐的节奏,加上于漪老师调控得当的音量,柔和自然的音质,综合成一种动人的音乐,入耳入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五、抓住文题导入法。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六、图片导入法。

每册语文课本前都有几页插图,这些插图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活用这些素材可一举多得。 也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下载些相关的图片,制成课件。如,在讲《华南虎》一文前,我便用课件的方式出示了几张老虎的图片,先让学生感受老虎威猛、高傲的风采。之后用低沉的语调说:“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威猛和高贵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但今天我们要走进一只被囚华南虎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它带给我们的震撼力。

七、巧设圈套导入法。

无论是道理还是知识的学习,如果能让人亲身体验,定会长久不忘。这种注重学生体验的思路,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闪光点。因此,如能在导入环节中运用新奇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一番知识的内涵,势必会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快乐。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前,我先做了个调查:“孔子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要实事求是。下面请本着实事求是态度,没预习课文的请高抬贵手。”几个同学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叫起了其中一位:“很好!请根据文章标题猜猜本文的内容。“他果然中了我的圈套说写了作者到山中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好友,并和他作了愉快的交谈……我郑重其事地总结道:“说得很好,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流畅生动。可是大家说本文作者所拜访的朋友是人吗?”“不是,是自然界的景物!”……这样一来,那些没预习的同学都恍然大悟,明白了今天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

八、渲染导入法。

这是一种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激昂的语言开讲,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进而吸引学生的导入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抒情性文章的教学。如学习《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抒情的课文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带给了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可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对两种导入方式的思考 第4篇

听过一节数学课公开课《平行与相交》, 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让学生想象两支铅笔掉在地上可能是什么样子, 并要求学生把它们的位置关系画下来, 同时提醒学生, 可以把这两支铅笔想象成两条直线。待学生思考画完汇报后, 教师利用投影呈现出如下6种位置关系:

接着教师请学生把上述位置关系进行分类, 多数学生认为②、⑥两组中的直线不相交。在教师的反复引导下, 终于有学生指出②、⑤、⑥组的两条线相交, 因为直线可以无限延伸。学生通过画图验证了自己的想法。整个新课导入大约花了10分钟。

另一位教师在执教《小数加减法》时, 其开门见山的导入恰恰与上面那位教师形成鲜明的对比:“今天我们学习小数加减法。大家觉得学习计算时, 我们最需要注意什么?”学生有的说要看清运算符号, 有的说要看清数字, 有的说要勤写竖式, 有的说要注意验算……大约2分钟的讨论后, 学生很快便进入正题, 而且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认知与情感的双重准备。

《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 , 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 能给学生以启迪, 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导入方式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关键。导入环节如果设计得好, 就可以开启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学习。

《平行与相交》一课的导入属于典型的情境导入方式。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铅笔落地的场景导入, 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到对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互位置关系的探索中, 在调用学生经验储备,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 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铅笔是有具体长度的, 如果把它们看成线, 看成线段或许更确切。虽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已明确提示学生, 可以把两支铅笔想象成直线, 但多数学生显然一时转不过弯来。而且, “无限”作为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 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毕竟学生对生活、周围世界的认识都是有限的。

《小数加减法》一课的导入则截然相反。教师把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讨论的主题直接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原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再加上教师简洁明快、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的语言, 更是使得新课伊始, 学生便产生了探索新知、研究问题的需要和紧迫感。说到计算教学, 老师和学生都感觉很枯燥、很乏味, 老师不断地强调算法、强调认真做题, 可学生还是时不时地出错。其实计算教学可以“不教”, 教师通过创设适宜的情境, 合理地组织, 适时地评价, 巧妙地进行点拨, 就能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因为知识具有迁移现象, 学生具有迁移能力, 这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导入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 形式多样。追求导入方式的别出心裁、新颖独到, 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如果教师把自己的兴奋点全部集中于此, 课堂上就会喧宾夺主。如果教师只是一成不变地模仿、追求固定的模 式, 课堂就会缺乏生命力, 甚至“东施效颦”, 适得其反。如果教师单单是为了导入而导入, 忽略从学生实际及学习内容的角度选取恰当、有效的导入方式, 就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回顾自己设计的一节数学优质课《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前以激趣引入:“同学们, 你们想知道数学在哪里吗? 其实, 数学就在你们的手指间, 不信?我们来试试。”接着拿出一张圆形纸:“怎样可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两份? ”孩子们很快说:“折一下。”我边操作 (任意折) 边问:“是这样折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不, 应该对折!对折以后才是平均分成两份。”这时我强调、板书了“平均分”, 并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说出:“通过对折把圆平均分成了两份, 其中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继续鼓励学生:“老师用对折的方法表示了一个圆的二分之一, 你们能在其他图形上也表示出它们的二分之一吗? 试试看!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拿出准备的正方形、长方形、等边三角形等图形纸片进行操作……这样的导入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且通过一步一步地引导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走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中, 积极地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对这节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起到了关键作用。

音乐活动的几种导入方式 第5篇

真正的音乐教育,在于给幼儿快乐和享受,我们在音乐教学时应始终贯穿着这一教学方向。由于各个年龄段的幼儿理解能力、生理特点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才是最好的。而每首音乐都有它所要表达的意义,在选择音乐活动的内容时,我们首先考虑内容要是幼儿易于理解的、生动有趣的词曲,使课程适合每个幼儿的发展。在我们平时的实践探索中,依据不同年龄层次,也总结了几种幼儿音乐活动的导入方式:

1、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故事导入。故事导入,即把音乐作品的背景材料编成富有情景的故事,一方面帮助幼儿更加全面地了解音乐作品,同时通过“身临其境”,引导幼儿融入音乐作品中。如在教《迷路的小鸭子》时,为了帮助幼儿熟悉歌曲的内容,可以采用了故事导入:教师戴头饰,学做小花鸭,开始讲述故事情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学做小花鸭,动情地“呷呷呷、呷呷呷呷、哭着叫妈妈”;再后一段是小花鸭学做小朋友,表现出帮助弱小同伴的快乐情感;然后,教师又经由小花鸭的口吻,感谢小朋友们帮助了它。至此,再配上歌曲的旋律,孩子们有前面的故事作铺垫,一下子理解了整个的音乐作品,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了学习歌曲的兴趣,并乐意学唱。

2、中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音乐活动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是游戏导入。游戏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在游戏中学习,孩子们往往学得更愉快、更轻松。因此,可以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设计有趣的游戏,制定出与音乐内容相符合的游戏规则,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音乐内容,在游戏中学习音乐作品。在游戏中,幼儿反复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曲的内容,自然滋生学唱的愿望,并带有了感情的演唱。

3、到了大班的幼儿,已有了一定的音乐表现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是歌舞导入。利用歌舞导入,就是充分挖掘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让幼儿充分的听,充分的唱,充分地跳。在充分感受体验中,理解作品的内容,并将自己融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中。歌舞活动带有视听效果,比较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同时也满足了幼儿好动、好模仿的需求。歌舞活动让幼儿有了最初的音乐活动的成功体验,它使音乐变得具体形象,是幼儿表达与宣泄的方法之一。在歌舞活动中,幼儿听、唱、舞的能力得到发展;在歌舞活动中,幼儿掌握了基本的走进音乐的方法。这些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幼儿音乐兴趣的产生,并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教育策略在音乐活动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适应幼儿年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才能使幼儿更加喜爱音乐活动!

音乐活动的几种导入方式

一、儿歌谜语式。即采用儿歌或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此方法最大特点是能充分调动广大幼儿的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如给幼儿教唱《小猪睡觉》新歌时,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吃得饱饱的,闭着眼睛睡觉,大耳朵在扇扇,小尾巴在摇摆。小朋友,你们说这是什么动呀?”

二、故事导入式。即运用给幼儿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如在教幼儿学唱《卖报歌》时,先讲述一个小毛头挨饿受冻在街头卖报的悲惨故事;在学唱新歌曲《摇篮曲》前,先讲一段用曲谱换晚餐的小故事。通过讲故事不但能使幼儿深入理解歌曲内容,很投入的去学唱歌曲,同时还对幼儿进行了思想教育。

三、情景交融式。即运用“音乐、画面、诗歌”于一体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如给幼儿教唱新歌《小小的船》时,先播放背景音乐,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想。然后再出示画面,并配以抒情的朗诵,如诗如画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歌曲的美好意境之中。

四、表演展示式。即通过教师或其他幼儿的表演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有一技之长的音乐教师和幼儿。教师那超众的琴技、迷人的嗓音或诱人的舞姿,定能激起幼儿内心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歌曲的积极性。

五、开门见山式。即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直接揭示课题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简洁明了,直入正题。

音乐课经典型导入

音乐课导入的形式很多,必须依照歌曲的主题和教学重难点进行设计。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种经典导入型:

1、情景设置:利用投影、图片、简笔画、实物等创设情景,直观的演示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我出示西海公园的景片,背景音乐为本歌的伴奏,带着学生摇起双臂做划船的动作去游玩。这样学生不仅感受了音乐的节奏旋律美,也体会了游玩的快乐心情。

2、游戏活动: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即使是弱智儿童表现也会很投入,这种导入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玩中有学,乐中有得,如:找朋友、击鼓传花等都可让学生在有趣的音乐游戏中学习巩固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从而自然过渡到新课教学。

3.故事、谜语吸引:谜语导课不但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也锻炼了思维能力,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故事对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诱惑力”,那饶有兴趣的故事情节和教师配合以丰富的表情动作,能引导学生进入生动有趣的意境中,唤起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思维。

4、设置悬念:当学生迫切想知道教学中有关音乐知识内容时,可采用悬念设置法导入新课,这样可抓住学生求知心理,诱发学习音乐兴趣并保持较强的求知心理状态。如:欣赏《二小放牛郎》前,教师讲述故事情节,当讲到二小被敌人押着带路并已进入了村,情况万分紧急时,教师停止讲解,巧设悬念,让学生在倾听音乐过程中自己找到答案。

浅析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方式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 导入方式

课堂导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导入,不是为了导入而导入,而是引导学生由旧知识逐渐学习新知识。良好的课堂导入方式能体现语文知识的连贯性,帮助学生由旧知自然过渡到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渴望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相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有新意的课堂导入,可以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开阔视野。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高中阶段语文教师承担着高考的重担,语文教师往往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考试重难点上,为了节省时间往往跳过课堂导入而直接进入到教学环节。例如,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会采用这样的课堂导入方式——“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种没有任何教学目的的课堂导入方式完全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新课程的改革,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一、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原则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它不是随意导入的,也有一定的导入原则。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堂导入要有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

高中学生大多在16至19岁之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升学压力,这不可避免地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学习方面,当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地学习时,他们的压力自然会减轻。这就要求高中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把他们的压力转换为动力。

(二)课堂导入要有针对性

课堂导入不是任意的,而是针对教学目的而开展的,是为学生接受新知识而服务的。若课堂导入脱离了教学内容,会起得反作用。此外,课堂导入要结合实际情况,注意就地取材,可以利用学生的一些突发情况,而非照本宣科,完全根据事先的稿件,这样容易形成教条主义。

(三)课堂导入要有趣味性

有趣的课堂导入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目前的高中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若教师选择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课堂导入就会引起他们的兴趣,调动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

选择什么样的课堂导入方式,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和对学生特点的把握。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我主要列举以下几种课堂导入方式。

(一)利用多媒体导入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成了我们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与传统的课堂导入方式相比,多媒体可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的方式给学生更直观的展示,避免枯燥无味的导入方式使学生昏昏欲睡、无法集中精力的状况。例如,在教《荷塘月色》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大屏幕上的图片,看看屏幕中的图片与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荷塘有什么不同。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欣赏月光下的美丽荷塘,也能使我们的上课内容通俗易通,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二)悬念导入法

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自觉学习。例如,在讲授《鸿门宴》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两个人——一个力能扛鼎,力大无穷,才华横溢;而另一个是个“小混混”,整天与一帮朋友吃吃喝喝,不学无术,这样的两个人对决,你们认为谁会赢呢?我们一般都认为肯定是前一个人能赢,可是在我们的历史上,却是后者取胜。这个戏剧性的结果在一次宴会中就已见端倪,大家想一下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鸿门宴》。

(三)知识导入法

知识导入法是在我国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授新课时,可先介绍一下课文的作者、写作背景,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在他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但是他除了是政治家、思想家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身份,大家知道吗?他还是一名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诗歌《沁园春·长沙》。

(四)温故知新导入法

孔子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导入法既可以使学生复习旧知识,避免遗忘,又可以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方式。例如,在教《归田园居》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曾经有位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没有阶级、人人生活幸福的美好社会,大家还记得这位诗人吗?谁能具体说一下他是怎样描写这个美好社会的?……透过他对美好社会的描述,我们可以理解他是一个向往自然生活、渴望人人生活幸福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诗歌《归田园居》。

(五)引用导入法

引用导入法,即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引用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引发学生思考,由此进入课文教学。例如,在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自古文人伤秋悲秋,例如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辛弃疾的“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都表现了文人悲秋的情感。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秋有关的课文《故都的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秋的。

(六)感染导入法

感染导入法,即教师课前通过音乐、情景、朗读等方式营造某种气氛,使学生进入这种情景,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从而走入课文教学中。例如。在教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上课前,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琵琶演奏的樂曲,在乐曲结束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喜欢琵琶演奏曲吗?为什么它那么吸引人,令人陶醉?随后进入课文教学。

于漪曾这样说过:“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住。”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适当的课堂导入方式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导入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选择什么样的导入方式,关键在于教师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应当重视并选择适当的课堂导入方式,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构建桥梁。

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方式初探 第7篇

所谓导入, 是指开始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时,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一个有趣的导入能够帮助建立师生之间情感的桥梁, 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轻松、自然、和谐的基调;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去;一个成功的导入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课程内容, 集结信息,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彼此进行思想的交流;一次深刻的导入能够让同学之间认识更深、感情更浓、学习劲头更足;一个清晰的导入能够承上启下, 复习旧知的同时引入新知, 让学生做足准备进入课程的学习;一个有效的导入能够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 让学生思维尽快回归到课堂脑力思考的起跑线上, 从而发挥开场白震慑全局的特有魅力。在现实教学当中, 导入的方式更是层出不穷,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种导入方式。

二、导入方式

(一) 课前三分钟演讲

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 所以我在自己执教的班级都开设了“今日播报”活动, 即学生上台演讲三分钟。演讲内容不限, 但是要作必要的自我简介, 然后学生可以用英语说故事、讲笑话、唱英文歌曲、英文朗诵, 等等。这不仅为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让他们了解彼此的个性, 而且为我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些参考。例如, 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 我可以大概了解该学生的性格、爱好, 以及理想等。在讲授模块五Unit 14“Career”这个单元的内容时, 我就直接以学生的自我介绍作为开场, 此举既自然流畅, 又让学生感觉很贴近他们的生活,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图片、视频导入

多媒体的普及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中以图片来导入, 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例如在上“Sea Pollution”这一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欣赏美丽的海底世界及千奇百怪的海洋动物, 紧接着播放海洋污染的图片, 以及它所造成的危害, 学生感到极为震惊。针对提供的照片,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 最终总结出如何制止这一行为的发生, 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顺利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利用视频导入则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力, 可谓一举两得。

(三) 谜语、游戏导入

猜谜向来是中国人爱玩的游戏。在课堂当中引入这一做法, 能够增添的课堂的趣味性, 也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在教授“Marco Polo”一文时, 我让学生们猜他是谁。

He was a Chinese.

He was a traveler.

He was a monk.

He was born in the Tang Dynasty.

He made a great travel to the west.

He was one of China’s most famous explorers.

He had a huge fleet.

He completed seven voyages and visited many countries.

He was an important officer in the Ming Dynasty.

He was a traveler.

He was a foreigner.

His journey through Asia lasted 24 years.

He is probably the most famous Westerner traveling on the Silk Road.

His given name has the same sound as a kind of fruit.

这三个谜语的答案分别是玄奘、郑和和马可波罗。接着我引导他们思考三个谜底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三人看似毫不相关, 但他们都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课所要了解的重要知识点。

(四) 提问导入

这样的导入迅速直接, 直奔主题。例如在上模块一Unit 3“Celebration”Lesson 1“Festivals”时, 我就直接问学生:“Which festival do you like most?And why?”学生给出各式各样的答案, 通过对他们答案的总结, 我列举了各个节日的特点, 继而自然地进入到文章的学习。

(五) 作品导入

我们现在选用的教材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与时俱进。很多阅读课当中的主角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明星或者是大文豪。因此, 他们的代表作不仅成了课文的内容, 而且是我们可利用的教学素材。比如我在上模块二Unit 5 Lesson 1“Alanis——True Performer”时, 先播放了主角Alanis的代表作Heartbreak, 让学生感受她作品, 从音乐中感受Alanis的曲风及个性, 然后再进入到文章的学习, 更多地了解这位女歌手。

(六) 实物导入

这样导入看似很幼稚, 但是很实用, 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要学习的词汇和知识。我在上模块四Unit 10 Lesson 3“Your Money”时, 随手从口袋里掏出五元钱, 问学生:“如果我给你这五元钱, 你能用它来做什么?”整个课堂马上沸腾起来, 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买饮料, 买奶茶, 买本书……”我又问大家:“如果我用这五块钱买一棵树, 大家觉得如何?”学生先是一阵沉默, 随即表示赞同。我引导学生, 为什么你们一开始没有想到呢?同学们顿时都有些羞愧。当我追问他们赞同的原因时, 学生当即给出了自己的理由。整个课堂引导的过程, 正好与课文的内容吻合, 所以学生在学习文章时显得轻松得多。

(七) 故事导入

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共性, 英文故事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在讲英语故事时要注意用最简洁、最通俗的英语来诠释故事的内容。在上模块六Unit 18 Lesson 1“What Is Beauty?”时, 我通过讲述自己和弟弟之间的故事, 阐述了我对美的理解———美更多的是指内在美。我发现我在讲故事时, 学生听得非常认真, 整个教室都是静悄悄的。我想我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 学生或多或少想到了自己的经历:自己和父母之间、和兄弟姐妹之间、和朋友之间的那份情感。当我谈及这种无私的付出就是一种美时, 学生都表示赞同。随后我邀请学生表达对美的看法, 大家都倾向于对内在美的评价。

(八) 模拟演习导入

在学到模块五Unit 14 Lesson 2“Interview”这篇课文时, 我在让学生在观看同学的表演中意识到面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我邀请两名同学上台, 一位扮演经理, 另一位扮演求职应聘者。我给出了一些问题, 学生自己也设计了一些问题。尽管不是正式的应聘, 但学生也表现得非常紧张, 很多细节没有注意到, 我趁机让其他学生挑毛病, 以及如何修正。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面试的注意事项。这样的导入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九) 教师表演导入

这种导入需要教师放开架子, 勇于表演, 教师的真情表演, 总会得到学生积极响应与参与。我在上“Body Language”这一课时, 就采用了教师表演的导入方式。那天我进班时, 没有任何表情, 也不说话, 班长喊起立, 我也只是点头示意。同学们都觉得很奇怪。接下来, 我又分别做了几个手势, 比如说让同学站起来, 坐下去, 停止说话, 学生更是有点摸不着头脑。接着我问大家, 能不能在我不说话的时候也能和我心有灵犀一点通。学生立刻明白我们可以通过手势语来交流。因为有我表演的“抛砖引玉”, 学生不再害羞, 纷纷要求表演。我邀请他们做出更多的肢体语言, 包括facial expression, gesture and body movement, 学生十分地感兴趣, 不仅学会了很多的肢体语言, 而且学会了观察细节, “察言观色”。

三、结语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导入方式初探 第8篇

在生活中, 很多人都喜欢看故事情节曲折的电视剧, 因为这类电视剧有很多悬疑, 这些悬疑引导着读者跟着剧情发展一步一步探索事实的真相。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开头设置悬念, 学生会被牢牢吸引, 一节课的兴趣也由此产生, 学生会心甘情愿地跟着教师一步步找到悬念背后的真相。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由此可见,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设置悬念, 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学习的兴趣, 最终使学生“顺从”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二、故事导入

由于故事导入法具有内容广泛、趣味性强、灵活多变等特点, 因此,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故事导入法进行新课导入, 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 就能为新课的学习开好头、铺好路,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如在进行九年级《谁在对我负责》的教学时, 教师精心准备, 广泛收集资料, 为学生展示了下面的故事。

南京, 2009年6月30日晚, 某建筑工程承包人张某与朋友在南京市江宁区金盛路吃饭, 醉酒后驾驶别克轿车回家, 严重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新规, 沿途先后撞倒9名路人, 并撞坏路边停放的6辆轿车, 造成5人死亡、4人受伤的特大交通事故, 后被警方控制并刑事拘留。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造成5死4伤的南京“6·30”特大醉酒驾车肇事案作出一审判决, 被告人张某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被判处无期徒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教师展示故事后, 要让学生针对故事谈自己的感悟, 并对事件进行讨论。通过以上活动, 学生形成一致的看法, 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对他人负责,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不能为了个人的一时之快而损害他人的利益, 甚至是他人的性命, 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后悔莫及。

三、歌曲导入

在进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教学时, 教师精心准备, 选取并播放了歌曲《爱我中华》

56个民族56支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

然后, 展示了一些与少数民族相关的图片, 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 积极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然后教师问学生:你知道我国少数民族有哪些灿烂的文化?你知道我国古代还有哪些灿烂的文化?让学生分组讨论, 有壮族的壮锦、桂布, 纳西族的建筑、音乐、壁画等。有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敦煌壁画“飞天”, 还有《太极拳》《京剧》等。

课堂上, 教师成功运用多媒体, 展示了音乐与图片, 创设了精彩、生动的教学情境,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彰显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使课堂教学收到了好的的效果。

因此, 在干巴巴的初中思想品德课中, 引进一股音乐的清泉, 会让人耳目一新。在教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雪中送暖》这首歌, 并强调:“爱的力量, 锐不可当, 雪溶于水, 血浓于水”。教师继续说,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全国上下积极行动起来, 在最短的时间里帮助灾区群众恢复了生产和生活, 那么为什么全国人民能够万众一心, 战胜自然灾害?那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友好相处、团结互助, 有强烈的凝聚力, 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这为本课情感目标实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四、时政导入

在进行《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的教学时, 教师为学生展示中国电影导演退出墨尔本电影节的一则新闻, 然后让学生讨论, “导演该不该退出墨尔本电影节”?由此,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维护国家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当我们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要挺身而出, 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

时政导入, 这种做法常常能够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既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又要启发学生思考这一时事。如在教学中, 教师引入2008年发生的一系列大事, 如汶川大地震、拉萨打砸烧抢、南方的雪灾、北京奥运会等, 面对新的素材, 学生渴望知道教师怎么看、怎么想。教学中, 教师若能站在学生的角度, 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 成功运用时政导入法, 就会使思想品德课更精彩, 更有趣味性。这样, 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福, 对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也有一定的成就感, 并使课堂走向高效。

五、联系实际导入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要结合具体实际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具有真实性和现实性, 能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导入, 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还有助于学生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学习。如在学习《公共利益的维护》时, 我首先列举了发生在我校的一个具体实例:九年级的某个学生, 由于爱吃零食, 但又没钱买, 于是在晚上两三点钟起来, 将学校的一个自来水井盖偷偷藏到学校外面, 准备用来卖钱。但是另一个早起的学生又掉进了自来水井中被碰伤, 结果这个学生不但没有卖到钱, 还给碰伤的学生付了医药费。因为有很多学生都认识偷了井盖的这位学生, 所以让学生感触很大。通过让学生讨论和分析, 他们一致认为该学生为了个人的一己私利, 不但损害了公共利益, 还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做出了无法挽回的事。接着我就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 让学生通过学习, 在教材中明白道理, 在道理中体验情感。

六、结语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 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 教师可以采用悬疑导入、故事导入, 还可以采用歌曲导入、时政导入, 联系实际导入……无论采取何种导入, 都要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文内容, 并且要留下切入点。只有引起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实践, 才会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才会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才会为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率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全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2]崔录, 李玢.现代教育思想精粹[M].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7.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开明出版社, 2011.

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方式 第9篇

一、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法是指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片、简笔画等手段导入教学。它往往能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直观的手段要比言语描述更为清晰明了, 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直观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英语, 而且视、听结合, 易于加深印象, 强化记忆。

二、体态语导入

在英语课的导入环节中, 教师如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体态语言,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语言的效果, 并且能使所导入的内容简洁明快, 通俗易懂, 收到表情达意、事半功倍之功效。如在导入“happy, angry, laugh, cry, put on, take off”等词与词组时, 教师只需用眼神、面部表情或动作等就能使学生一看便知, 一听就懂, 并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情景导入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而语言的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体现的。中学生在没有自然交际环境的条件下学习英语主要靠教师去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 这就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恰如其分的语境, 把学生置于交际的语言情景之中, 为学生的语言交际提供“场所”。

四、破题导入

英语课文的体裁多种多样, 涉及诸多方面, 许多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 对于学生所熟悉的东西, 教师往往可以直接破题导入, 收到较好的效果, 如在上小学第七册第4单元25课时, 教师可以直接对题目进行导入:

T:When is Christmas?

S:December 25.

T:What can you see in the stores at Christmas?

S:Christmas trees.

五、以旧引新导入

知识是连贯系统的, 利用教材和知识结构循序渐进的关系, 以旧带新, 自然过渡, 以加强知识结构的纵横联系, 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 要充分了解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自然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做到以其所知, 喻其不知。比如, 时间表达法在初中第一、二、三册里都出现过, 学生在学习第三册新的时间表达法时, 教师就可以采取以旧引新的办法, 先让学生对照时间练习6:15 (six fifteen) , 8:30 (eight thirty) , 11:45 (eleven forty-five) , 然后介绍另一种说法: a quarter past six, half past eight和a quarter to twelve。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了后一种用法, 而且还能灵活运用。

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多种多样, 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使用不同的导入手段, 导入一定要有较强的目的性, 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怎么学;要善于以旧拓新, 更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语文新课导入的三种方式 第10篇

一.从本文主旨出发, 依文导入。每一种教材都隐含着对教育的某种信念, 隐含着一定的价值趋向, 与单纯以学科规律为导引的传统教材设计不同, 基于新课程理念编写的教材、所选择的文本蕴含着较为深刻的人文引领理念, 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上, 并不能将之视作为一种孤立的存在, 从文本出发, 以文章的主旨为切入口, 找准文眼, 使导入在和谐融洽的言辞中折射出文章主旨的深意。比如学习阿累纪念鲁迅的文章《一面》时, 有老师这样导入:“我们已经记不清, 我们曾与多少人擦肩而过;我们也已经记不清, 我们曾与多少人有过一面之缘。时间如流水, 带走了无尽的记忆, 却带不走阿累内心深处的那一面。因为那一次见面, 鲁迅先生对于他这样一个普通工人的细致深切的关怀赐予了他无穷的力量!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一面》。”教者在这段导入语中, 采用了直接导入的方法, 没有过多的铺陈, 而是紧扣文本文眼“一面”, 巧妙将文本的主要内容以及主题展示在学生面前。因为文眼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 与文章内涵有着紧密的联系, 而且整个一节课都将围绕这一主旨展开。因在导入环节中做到了依文导入, 突出重点, 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从课文意境出发, 情景导入。初中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情感交流、思想沟通、理念互动的过程。情境导入, 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气氛, 把学生带入宽松的学习环境, 同时, 在融入文本之时, 若教师、学生、作者、主人公等之间的情感融合可升华到统一思想的境界, 定可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这样的画面: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人们欢笑, 孩童嬉戏, 在和煦的阳光下放风筝;然后播放配乐朗诵: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这样的情境导入, 可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的激情, 感受文学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以及形象逼真的美感,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其实教师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也很能将学生迅速带入课堂。比如, 我这样导入贾平凹的《月迹》。音乐轻轻响起。教师导入:“月色如水。一群孩子围着一个老人在津津有味的听着故事。月亮也想来凑热闹了, 它款款的爬进了衣镜中, 一会儿又调皮的溜走了, 老人和孩子们欣喜起来, 追随着月儿来到桂花飘香的庭院中, 来到醇香醉人的酒杯里, 来到安静清澈的小河边……让我们也一起去追寻《月迹》吧!”课文录音恰巧响起。

缓缓流动的音乐, 轻轻动情的叙说, 学生一下子被带入了宁静淡雅的氛围, 迅速融入了优美的语文课堂。

三.从学生经验出发, 兴趣导入。学生有四种世界:经验世界、课本世界、现实世界、想象世界。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我们只是一维的课本世界, 那种将注定是一次失败的教学。课堂导入环节, 我们应努力实现学生经验世界与课本世界的沟通, 我们必须坚持兴趣导入。

看一位老师这样导入《送你一束转基因花》:“荷花以其高洁的品质一直都是文人墨客的至爱。‘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对于荷花的形象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 可是, 你见过这样的荷花吗?”同时, 出示一张似菊花一样怒放得有些霸气的黄灿灿的荷花的图片。“哇——”学生惊呆了, 不敢相信。教者微笑着说, “今天老师就要《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板书课题。这段导入, 恰当的出示了转基因荷花的图片, 直观形象的告诉学生, 转基因花是多么的奇特, 吊足了学生的胃口, 让学生如饥似渴的投入到对文本的解读之中来。

高中地理课的导入方式 第11篇

1、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开门见山的导入能把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一下子引到课本中来,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如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节,可这样导入: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我们人类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节,看看太阳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这种导入能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从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

2、设疑导入,启迪思维

根据新课的重点、难点,设计若干有趣的问题作为引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例如在讲授“大气的受热过程”时,我首先提出几个问题:“人类为什么要使用无氟冰箱?” “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要凉快,而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却要暖和些?”“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现蔚蓝色?”“十字路口的交通灯为什么都是红绿灯?” “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这些问题一提出,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勾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种导入通过巧妙设置悬念吸引学生对新课的注意,学生迫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必然会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从而调动其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直接进入一节课的最佳求知状态。

3、诗词导入,创设意境

我国文学宝库中有众多的优秀诗、词、歌、赋,其中不乏许多描写山川风情,揭示自然地理规律的佳句,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为我们在教学中运用诗词导入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例如在讲“地球的自转”时,我引用毛泽东《七律二首 送瘟神》里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句导入;在讲“水循环”时,我引用李白《将进酒》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句导入;在讲“旅游景观的欣赏”一节时,我用到了苏轼《题西林壁》里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用诗词恰当地导入新课,可以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提高学生兴趣,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使之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中。

4、故事导入, 引人入胜

根据新课的内容,转述一些简短的生活中活泼的小故事,然后及时引入新课。如在上“洋流”一节时,我用“小鸭舰队”的故事引入新课: 1992年,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船在太平洋上遭遇强烈风暴,船上一个装满近3万只黄色塑料玩具鸭的集装箱坠入大海。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15年以后,其中1万多只玩具鸭组成的“小鸭舰队”达英国海岸。这样的引入,引人入胜,趣味十足,充分唤起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5、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地理学科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科学,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的时候可以利用地理学科的这一优势,注意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来导入新课。例如,我在讲到“城市的空间结构”时就结合了我校所在城市——渭南的实际情况,提供给学生一幅渭南市地图,让学生分析所在城市的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的分布及形成因素。这样,学生对于自己熟悉的城市必然会更有兴趣,从而达到引入新课和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目的。总之,这种从生活实际进行导入的方式具有很多的优势,其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这样,对于接下来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合上述,导课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对刚踏入校门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好奇心强,善于刨根问底,理解与思维能力又受到一定限制,导入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至于采取何种形式和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考虑,做到灵活高效,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获取新知识。

改进导入方式, 提高图论教学效果 第12篇

但是图论的应用难点却并不在于算法本身, 而在于如何构图。特别是当问题并不是显山露水地以“图的模型”呈现时, 不少学生因为不会构图而陷入困境。相反, 那些构图能力比较强的学生, 却在建图之后利用“现成的、经典的”图论基础算法, 几乎一气呵成解决了问题。所以图论的教学应该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构建图能力。

教学中, 笔者都不会直截了当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图的什么概念, 或者学习图的什么算法”。而是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或是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出发, 精心设计案例, 改进新课导入方式, 启发学生在一筹莫展之际更换思维角度, 在大多数学生都陷入困境之时才引入图论的正题。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束缚在图论的框架之中, 迫使学生对图论“为了学而学”;让学生体验到了图论的应用魅力, 再来开展具体教学, 就转变成了让学生“为了用而学”。

信息学奥赛的图论课程通常分成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图论基础

正如上文提过的思路, 实际教学中笔者并不会一开始就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学图论基础”, 而是通过例题、案例来引入。这一单元通常采用“运动会赛程”这类问题来引入, 问题描述如下:

一年一度的学校田径运动会眼看就要举行了, 今年的运动会共设了N个比赛项目, 全校共有M个运动员, 每个运动员可以选报其中的几项参加比赛。现在各班的报名表都已经收齐汇总到了体育组, 老师们正在安排竞赛日程, 这里会遇到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那就是同一个运动员报名的两个项目是不能同时比赛的, 但全校运动员很多, 报名参加多个项目的运动员也肯定不少, 现在根据报名表, 请你协助体育老师, 安排一个不会冲突的比赛日程。

比如给出下面这张报名表, 请安排至少需要几天才能全部比赛完。

看到这个问题, 大多学生普遍无从下手, 少数几个就着这张表, 在纸上涂涂画画, 搞了半天兴许能算出一个答案来, 可是再问这些学生, 如果比赛项目N和运动员数量M大一点, 比如100个项目, 1000个运动员, 还能算出来吗?这时他们也目瞪口呆, 没辙了。

就在大家都对正确解题方法翘首以盼的时候, 启发学生:把比赛项目当顶点, 同一个运动员报名参加的项目之间连一条边, 构造一个无向图。有了图, 问题就转化成了经典的地图着色问题:用不同的颜色对地图顶点着色, 要求有边相连的顶点颜色不同, 求至少需要几种颜色才能完成着色。

一旦把原来的“安排比赛日程问题”转述为“地图着色问题”, 解题的思路就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时只需要简单的回溯算法就绰绰有余了。

解决了这道题, 学生对“图”的第一印象便是“神奇、好用”。也为后续课程的教学激发了浓厚的兴趣, 结合这个例子再让学生学习边、点、度等等概念术语, 学习邻接矩阵、邻接表等等存储方式, 他们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因为学生的眼光已经看到了图的妙不可言的应用。

第二单元:图的生成树

这一单元通常采用“校园连网”这类问题来引入, 问题描述如下:

全县有若干所学校, 为了实现资源共享, 教育主管部门决定把这些学校连成网络并统一接入国际互连网。因为任意两个学校之间的距离不同, 所以布设电缆的成本也不同。现在有关部门已经把任意两所学校之间的布线费用测算出来, 并列在一张表上, 请你根据这些测算设计一种布线方案, 使全部学校都能互相连通的总费用最少。

有了第一单元的学习, 学生对“校园连网”这类的问题不再无从下手, 他们会很自然地以“学校”为顶点、以“费用”为边构图。聪明的学生已经发现了n个顶点的无向图最多有n* (n-1) /2边, 本题的实质就是在n* (n-1) /2中选择n-1条边, 使得n个点连通并且费用最少。基于这样的思想, 把原图的全部边擦掉, 将这些边按费用大小排序, 然后每次取一条最小边, 重复n-1次直到所有点连在一起。这就是经典的Kruskal算法,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出现“环”的解决方法。

做这道题之前, 不要先给学生讲生成树, 做完之后启发学生讨论:在最后的方案中n所学校之间至少需要几条电缆就能把全部学校连成网络?最低总费用是否唯一?布线方案又是否唯一?当边的数量相对顶点的数量大很多的时候 (边稠密) 有没有其它效率更高的算法?相信这些问题搞清楚之后, 图的生成树教学内容也就完成的差不多了。

第三单元:最短路径

这一单元通常采用“货币套汇”这类问题来引入, 问题描述如下:

套汇是指利用货币汇兑率的差异将一个单位的某种货币转换为大于一个单位的同种货币。例如, 假定1美元可以买0.7英镑, 1英镑可以买9.5法郎, 且1法郎可以买到0.16美元。通过货币兑换, 一个商人可以从1美元开始买入, 得到0.7×9.5×0.16=1.064美元, 从而获得6.4%的利润。

现在给定n种货币C1、C2、…、Cn的有关兑换率, 请判断是否存在套汇的可能性。

比如下表所示的三种货币兑换汇率, 是不存在套汇可能的。

对于学完图论全部课程, 尤其是掌握的比较好的学生来说, 他们犀利的目光一眼就能望穿:本题是一道“图论”题目。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 他们却并不能做到这一点。

基于和前面两个单元相同的教学思路, 给出这个问题之后,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先思考、交流。在讨论阶段, 重点启发学生构图:“看看能不能以什么为顶点?以什么为边?”向学生多问几遍这样的问题, 经过训练, 学生的构图能力会提高的很快。

其实本题只要以“货币”为顶点、“兑换汇率”为边构造一个有向图, 问题就转化为:求是否存在一个结点, 从自身出发经过若干其它节点, 回到自身节点, 值大于本身的“正圈”。算法实现时可以采用floyd求“正圈”进行判断。用f[i, j]表示货币i到货币j的汇率, 如果没有汇率, 那么f[i, j]=0, 初始的时候f[i, i]=1, 如果经过floyd处理后, 存在f[i, i]>1, 那么就存在套汇。其中floyd的更新如下:

应用图论知识解决问题, 通常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审清题意, 构建图型;第二步是套用经典算法编码;第三步是测试与优化。其中第一步是关键, 只要把对应的图论模型建立起来, 问题也就突破了。

基础图论课程的三个单元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关系, 教学中要非常注重前呼后应, 而且通过精选的例题引入新课之后, 每一单元都还有很多丰富的细节需要补充、完善、提炼。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改进导入方式, 也许只是调整知识点的授课顺序, 或者精心选择几个恰当的例题, 往往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摘要:图论是信息学奥赛的必修课程, 相关的考题通常都是竞赛中的压轴题, 所以图论课程的教学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图论课程具有“丰富的内容、复杂的体系、灵活的应用”诸多特点, 这又使得图论的教学充满挑战, 必须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 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本文针对新课导入这一环节, 结合教学实际, 谈谈图论课程的教学尝试与体会。

关键词:信息学奥赛,图论教学,新课导入,生成树,最短路径

参考文献

[1]《图论的算法与程序设计 (PASCAL版) 》吴文虎清华大学出版社

[2]《图论教学方法探析》胡传峰《中国科技信息》2012年12期

上一篇:抗蠕变性下一篇:综合规划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