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监控体系范文

2024-05-14

动态监控体系范文(精选10篇)

动态监控体系 第1篇

但是,在道路运输GPS监控系统的运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本文仅从笔者调研的A公司GPS监控实效、监控制度与落实、处罚与教育,监控中发现的一些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方面对道路运输GPS监控系统的运用进行论述。

GPS监控管理显奇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安全科技是事故预防的重要手段。智能化道路运输GPS监控系统的运用,实现了对营运车辆在全国范围内运行动态的24小时实时监控,及时掌控车辆的运行动态,有效遏制车辆超速、超范围、不按规定线路、不按规定时间运行、疲劳驾驶等违章行为,对预防因上述违章行为而引发交通事故起到了单纯依靠人力不能完成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一些运用GPS系统管理和监控较好的公司,驾驶员的超速违章行为己经从GPS监控运用之初的每辆车每月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超速,锐减到只有为数极少的一、二辆车每月几次的超速,并且实现了无一辆车因超速违章而导致事故。

A公司安装使用GPS监控系统以来,通过监控记录分析,共发现违章行为数百次,处罚和教育违章驾驶员44人。数年来的监控管理,使单车月超速报警平均次数从当初的每月平均20次以上降低到目前的每月平均1次以下,极大地遏制了超速违章行为,截至目前,无一辆车因超速违章发生重、特大交通责任事故,降低了事故发生的概率,车辆在线率从有监控记录以来的每日80%左右上升到100%,有效地掌控了车辆的运行动态。

道路运输GPS监控系统不仅可以监控管理车辆运行动态,控制违章行为,还可以通过此系统编写内容精炼、简短、切合实际的安全教育短信,每日向每辆营运车进行发送,作为日常安全警示、教育、培训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应的制度,可督促驾驶员在每日出车前、收车后必须阅读这些安全警示、教育、培训短信,随时提醒驾驶员遵章守法,谨慎驾驶,创新安全宣传教育的形式,实现安全教育的全天候、常态化,有效提高了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

为—了进一步利用GPS监控系统开展安全宣传教育,A公司还对驾驶人员进行了访谈,通过分析反馈的信息,不断更新和完善GPS监控系统发送的宣传教育内容。经过多年实践,驾驶员普遍反映良好,都认为安全提示短信息对他们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及其他实际情况编制的短信息,对他们及时了解气候变化、预测道路通行状况,提前预防,提高警惕,确保安全。

处罚与教育并重,确保监控实效

为了保障GPS监控系统起到应有的作用,A公司制定了驾驶员岗位责任制、GPS监控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GPS车载终端使用管理规定、违反GPS车载终端使用管理规定的处罚办法、企业应与驾驶员及GPS管理人员签订GPS安全管理责任书,并严格执行制度中的各项规定,按照责任书中的考核规定,对违反规定的驾驶人员、管理人员进行处理,处理中坚决做到“一丝不苟”、“六亲不认”。

A公司制定了严重违章驾驶员违章事实及处理决定的黑名单通报制度,对个别屡教不改、情节特别恶劣的驾驶员,列入黑名单永不录用,让“害群之马”在运输行业永无立足之地,也为社会消除了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多年来的监控实践证明:各种责任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对监控管理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绝大部分管理人员及驾驶员都在各项制度的约束下认真履行了工作职责,特别是黑名单制度建立后作用明显,极大地遏制了驾驶员经常违章及不服从管理的现象。A公司至今无一名驾驶员不服从GPS监控管理,也杜绝了过去的习惯性违章现象。

处罚可以震慑其他企图违反岗位责任制或者安全操作规程的驾驶员,有效遏制违章行为。但是,对驾驶员的违章行为不能只是简单处罚,必须有针对性的做好违章危害教育,耐心说明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说明安全管理人员因玩忽职守、不负责任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管理责任,在这个前提下,再视其违章情节进行处罚。

A公司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对驾驶员进行教育、处罚时,绝不能态度粗暴蛮横,一罚了之,那样做易使驾驶员反感,易产生逆反心理、对立情绪,扩大矛盾,不利于促进及引导驾驶员逐渐养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及安全法律、法规的习惯。A公司共有30多名驾驶员,过去,因为只顾处罚的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公司与驾驶员多次发生矛盾,甚至一度出现了处罚力度一加大,屏蔽行为就严重的不利局面,后来,公司在与驾驶员的访谈中,了解到驾驶员大都从心理上反感这种方式,不想接受管理,于是管理层转变工作作风,改进管理方式,注意文明用语,采用耐心细致讲明危害、教育与处罚并重的管理策略,驾驶员普遍比较容易接受,屏蔽行为、违章行为急剧下降。

主要问题及处理方法

1.监控岗位设置、监控设备使用问题及处理方法

以前,A公司的许多下属分公司在设置监控管理人员岗位时,没有从监控管理实效的角度去考虑,往往指定从事其他工作的安全员兼职,监控专用的电脑也与打印其他资料的电脑混用。

针对这种情况,A公司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时出台了指导管理文件,责令各分公司必须做到专人、专职、专机监控。杜绝了因兼职监控、监控设备兼用而导致的监控不到位、监控失效的安全隐患。

2.驾驶员屏蔽GPS车载终端行为问题及处理方法

在各公司加大GPS监控管理处罚力度的同时,许多车辆会出现经常无定位信号或者在线运行状况异常的现象。许多驾驶员采取各种手段遮挡GPS车载平台接收天线,使GPS无法正常显示车辆实际运行状态。

针对这种现象,公司GPS监控管理人员首先树立了运行车辆无定位信号就是安全隐患、就是违法行为的思想观念。因为运行车辆无定位信号回传,监控人员就无法及时掌握车辆的运行动态,就可能不按规定线路、规定时间行驶、超速、超载、超时疲劳驾驶等违法、违规行为。

公司车辆如果正常发班但是无定位信号,监控管理人员将在车辆收班后,首先及时通知GPS维修技术人员上车检查,分辨是否属于GPS车载终端故障还是网络及其他故障。如果现场判断不属于GPS软、硬件故障或者其他故障,那么,就要对驾驶人员是否存在屏蔽GPS的行为进行确认。如果证据充分,确实存在屏蔽GPS的行为,GPS监控管理人员即对驾驶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教育,严格按照“违反GPS车载终端使用管理规定的处罚办法”进行处罚。在屏蔽行为证据尚不充足的情况下,监控管理人员也会教育和警告驾驶员:按照GPS监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屏蔽GPS就是违法行为,一经发现将被严厉处罚。其次,公司监控管理人员还可通过采取进一步跟车测试或与其他同线路车辆交换使用GPS车载终端的方法,来确定无定位信号车辆是否屏蔽,或者采取要求车辆GPS监控运行正常方可报班、上路突击检查等管理措施,来查处和杜绝屏蔽GPS行为。

通过A公司多年来的监控实践证明,在现阶段,尚无法从技术上彻底杜绝屏蔽GPS车载终端行为的情况,只有要求GPS监控管理人员注意总结经验,想方设法加强管理,坚定对安全隐患一抓到底的决心,长期坚持对驾驶员的专门教育以及对屏蔽GPS违法行为的惩罚,方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杜绝屏蔽GPS车载终端的行为。

3.GPS监控系统软件主要缺陷及处理方法

GPS监控是一项新的安全技术,总体运行情况良好,当然,其软件技术还存在着一些缺陷。监控实践证明,道路运输GPS监控系统的主要缺陷是部分车辆在分段限速后,在上、下分段限速公路行驶中,时速不能自动及时转换,偶尔有信号飘移,移动网络信息量大、网络繁忙堵塞时会出现车辆运行信号回传慢、监控平台及车载终端信号接收延迟的现象,监控中心服务器故障导致监控平台死机或无法登陆不能监控等。

对于部分车辆在上、下分段限速路段时速不能自动变换的缺陷,A公司通过监控管理人员实时利用手动修改限速来帮助营运车辆变换时速;对于移动网络故障、监控中心服务器故障,监控管理人员及时通知监控中心工程技术人员,及时维护处理或通过监控中心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解决。

但是,上述缺陷并不影响对各种违章数据的收集和对驾驶员超速违章事实的认定,在数据收集时,公司监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历史轨迹的回放及运行路段的实际路况,超速前后行驶速度的对比,排除因信号漂移所造成的错误超速违章数据。

历年来,A公司严格按照GPS相关安全管理责任书的规定,对超速违章驾驶员进行处罚。针对道路运输GPS监控系统软件的缺陷,由于公司监控管理人员积极向GPS软件开发公司反馈意见,加之GPS监控系统开发公司、移动通信公司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GPS监控系统正逐步完善,开始发挥着越来越好的监控作用。

4.各公司监控管理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根据调研,有的分公司只有几辆车,也必须要购买监控设备、建立监控系统,配备监控管理人员;有的分公司由于领导不够重视或者监控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或制定的管理制度不严谨、不科学,岗位职责过于笼统不明确、不细致、导致GPS监控管理流于形式;有的分公司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擅自制定限速标准,制定较为宽松的处罚标准。这些都会直接导致GPS监控管理混乱、管理不规范、管理成本高、违章现象屡禁不止。

因此,从企业管理成本核算及规范化管理、彻底杜绝违章现象的角度考虑,应由总公司建立集中规范的监控管理中心,制定科学统一的监控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处罚标准、限速标准,以实现对所有营运车辆的及时准确的掌控。对监控管理人员的监控行为进行有效指导和监督,中心管理人员由各分公司选派长期从事GPS监控管理工作,经验丰富并认真负责的管理人员组成,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如果在监控中发现有违章行为,由监控中心在规定时间之内通过传真、网络传输等方式给相关公司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时处理整改。而要彻底解决上述监控管理不规范、监控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就要尽快建立道路运输GPS监控管理行业标准,并通过修订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各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来强制约束和规范监控管理行为。

动态监控体系 第2篇

我校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和预警预报体系已经建成并正常使用,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望各单位严格按体系要求,明确本部门职责,落实有关措施,不断完善预警预报体系,确保学校全体师生的安全。

(一)学校动态监控预警预报领导小组

组 长:郑辉银 副 组长 :陈宜建 陈辉明

成 员 :林辉明、李

铭、王

斌、陈

艳、林凤英、陈

峰、施

(二)主要职责:

1、负责组建应急救援队伍,组织动态监控预警预报工作,检查督促做好事故的预防措施和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2、发生事故时,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信号;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向上级政府汇报和向周边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组织事故调查、总结救援经验教训。

3、确定动态监控预警预报工作有关事宜。

4、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三)监控方式、方法:

1、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学校每月、班组每天对危险源进行分级检查。安全监督人员每天对各危险源进行安全检查,电教器材负责人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

2、视频监视系统对学校教学周边重点部位进行24小时监控;

3、学校安保人员及时监控校周边安全,做好校大门口自动门的监控,确保校门外50米安全区。

(四)预警条件、方式

1、失窃:出现学校财产被盗被毁事故即启动预案。

2、校内学生打架斗殴::出现校内学生打架斗殴启动预案。

3、校外人员滋扰校园秩序:出现校外人员滋扰校园即启动预案。

4、火警火灾:出现火灾即启动预案。

一种进行网络动态焦点监控的方法 第3篇

关键词监控焦点;动态监控;动态订阅;网络监控

中图分类号TP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111-0105-01

1网络监控现状

在目前的集中化网络监控系统中,主要采取用户订阅的方式进行监控范围的划分和监控过滤条件的定义:

1)用户首先确定需要监控的监控范围,称之为“监控网元组”。

2)用户在监控客户端上建立“监控过滤器”,监控范围即为用户事先定义的网元组,同时明确自己的监控条件,包括需要监控这些网元的信息类型、信息级别等。

3)当用户打开监控窗口,选择监控某个监控过滤器时,客户端将网元组的信息与过滤条件一起形成了用户订阅消息发送给服务端的“订阅服务”模块,该模块一方面给客户端回复一个消息队列号,通知客户端准备通过该队列接收告警;另一方面同时通知服务端的“分发服务”模块,按照订阅消息形成分发规则,准备把符合用户客户端要求的信息发送给相应的消息队列。

4)当网络中产生新的状态消息时,分发模块即按照分发规则判断该状态消息是否为用户需要监控的消息,是则将该消息放入消息队列。

客户端不断的从该消息队列中接收消息,并在监控窗口中呈现出来;如此循环,直到用户关闭监控窗口。

2动态监控方案

实现动态监控必须解决将系统监控范围的变更模式从“被动等待”转变为“主动发现”。这是实现动态监控的前提条件。

2.1监控焦点

通信保障监控的网络范围围绕相对独立的一个明确的焦点而展开,如果能主动发现焦点的变化,实际上也就主动地发现了监控范围的变更。

定义1:监控焦点指用户监控的中心点。

定义2:监控半径指监控范围的边缘离中心点的最远距离。

定义3:监控范围是指在以监控焦点为圆心,以监控半径为半径的圆范围内所有监控对象的集合。

监控范围就由监控焦点和监控半径两个因素决定。当监控半径可确定为固定值时,监控范围的变化趋势就由监控焦点的变化而确定。

2.2动态订阅

当发现监控焦点发生变化后,系统将主动发起动态订阅流程,具体如下:

1)当发现监控焦点发生变化后,触发策略计算模块,系统自动计算监控范围。

2)系统将新的监控范围形成新订阅消息发送给订阅模块。

3)同时系统通知分发模块更新分发内容。

4)分发模块将新的监控范围内的告警发送给客户端。

5)用户在客户端收到告警。

2.3业务流程

动态监控的业务流程主要有三类。

1)策略订阅。该业务流程包括如下动作:①策略订阅请求;②策略订阅注册;③分配消息队列;④策略订阅反馈;⑤接收告警;⑥策略指示;⑦策略计算;⑧告警分发指示;⑨告警分发控制。

2)策略订阅注销。该业务流程包括如下动作:①策略订阅注销请求;②策略订阅注销注册;③策略订阅注销反馈;④客户端退出;⑤策略指示;⑥策略计算;⑦告警分发指示;⑧告警分发控制;⑨告警分发控制反馈;⑩策略指示反馈;释放消息队列。

3)策略算法。策略算法根据网络维护工作需求,可以多种多样。现举一个例子:用户焦点算法。即,随着用户在网络中位置的移动,监视窗口可以始终监视到为该用户提供服务的相关网元的运行状态。

在用户焦点算法中,“策略计算服务”主要由终端跟踪模块、焦点跟踪模块这两类模块实现如下功能:①终端位置更新;②监视焦点更新;③告警分发指示。

3系统架构

要实时获取目标焦点的当前位置,我们将采取GPS定位的方法。

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手机终端程序、服务器端程序、客户端程序。

3.1手机终端程序

主要由以下三个模块组成:

1)现场基站信息采集模块。

2)GPS信息接收处理模块。

3)信息回传模块。

当安装以上程序的手机跟随用户的实际监控焦点进行一起移动时,那手机的位置变化就可以模拟为监控焦点的变化,手机程序就自动将变化内容发送给服务器,也就完成了监控焦点变化的主动发现。

3.2服务器端程序

服务器在定期收到手机上报的监控焦点经纬度后,搜索以该位置为圆心,N米为半径的范围内的基站,并以此形成监控范围。随后,服务器将监控范围与用户过滤条件组合在一起形成用户订阅消息发送给客户端。随着监控焦点空间位置的不断变化,用户的监控范围、订阅消息也就随之实现了变更。

3.3客户端程序

主要由以下两个模块组成:

1)目标焦点的GIS信息定位模块。

2)网络服务质量监控模块。

为使网络监控更直观、形象,系统在可在客户端使用3D地图。

参考文献

[1]Elliott D.Kaplan,Christopher J.Hegarty GPS原理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第1版,2007,7,1.

[2]唐宝民,张颖.电信,网监控和管理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第1版,2006,6:1.

[3]沃森 伯西里克 Oracle应用、开发与管理系列清华大学,第1版,2007,4:1.

WLAN系统动态优质热点监控方案 第4篇

目前WLAN网络特点是设备数量庞大大、数量增长速度迅速、覆盖区域广、外围原因导致故障发生频繁并产生大量设备故障告警,导致用户感知下降,投诉量上升。为提升客户感知,尤其是敏感客户的客户感知,进行动态的AP告警分级监控,提升响应处理级别,和响应速度。

本文通过采集指标,在wlan系统上筛选出能反映出用户量大,业务需求多等的热点,作为动态重点监控手段,提高热点故障发生的处理级别,缩短故障历时,提升用户使用感知。

一、现有网络的热点进行统计分析选取KPI指标

对AP基础指标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流量、峰值在线用户数、超忙、超闲、利用率、关联用户数等进行综合分析,制定规则。初步选定两个指标,AP关联成功率和无AP线侧流量;为了能更好的体现优质热点,新增两个指标,超忙AP率,AP峰值在线用户率,共计四个指标,其定义如下:

1、超忙AP率=超忙AP数/AP总数

统计热点下超忙AP的个数除以热点下AP总数得出超忙AP率,已保证在加入阈值的后筛选条件的准确性。超忙AP数量=峰值在线用户数超12个的AP数(个)或下行峰值速率超过6Mbps的AP数(个)

2、AP峰值在线用户率=AP峰值在线用户数/(AP总数*20人)

目前AP的关联人数限制在20人/AP,已保证用户的上网速率。因此通过统计峰值在线用户率来正确反映热点下用户上线情况。AP峰值在线用户数=当前AP下在线的终端数。

3、AP关联成功率(%)=(关联总次数□关联失败总次数)/关联总次数

该指标可以反映出热点下终端上网前关联AP的成功率,确保用户可以首先连接到CMCC无线网络

二、热点筛选算法

通过对以上四个KPI指标的公式运算,进而获得优质热点。可简单描述为,筛选热点计算公式=(AP关联成功率(%)>阈值[默认100%])‖(超忙AP率<=阈值[默认50%])‖(AP峰值在线用户率>阈值[默认50%])‖(AP无线侧流量>阈值[默认10G])‖(默认不包含移动公司热点)。阈值做为可配置条件,逻辑与、或可以配置。并做为公式界面配置呈现,通过不同维度定义完成优质热点筛选。页面呈现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三、优质热点监控页面呈现特点

主要有以下呈现功能,如图2所示:

1、优质热点界面具备导出动能;

2、热点按照故障热点自动置顶;

3、具备多页翻转功能;

4、数值呈现为前一天数值和当前小时值比对;

5、呈现筛选指标;

6、呈现热点下AP数和已下线AP数;

7、点击热点呈现出该热点详细描述内容;

8、点击AP个数列出改热点下每AP信息;

9、重点热点告警升级。

四、结论

传统的WLAN AP的监控,一般都是通过数据网管对下线的热点的AP进行故障工单触发(一个热点有一个AP下线就触发热点下线工单,在此工单归档前该热点下的其他AP下线不能再触发热点工单),维护人员通过此得知哪些热点的一个AP有问题,或通过用户投诉来反查那些热点AP有故障,因此降低了WLAN网络覆盖质量,增加了用户投诉。

项目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平台 第5篇

一、信息集成方案及详细描述 1.项目概述

1.1.项目背景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2012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工作任务方案的通知》(国中医药 办规财发(2012)27号)文件精神,为动态、准确、高效收集、分析和监控xxx基层单位中医药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基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项目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平台(以下简称“国家级平台”),建立xxx中医药项目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平台(以下简称“省级平台”),直接监控xxx中医药项目执行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满足国家和xxx对中医药项目管理工作的要求。省级平台是国家级平台二期工程的组成部分,为形成中医药项目国家级-省级-基层单位统一预算执行信息监控机制发挥重要作用。

1.2.建设目标

基于国家级平台,建设省级平台,监控中医药项目承担单位的项目预算执行动态过程,实现省级平台与国家级平台的有效衔接,规范中医药项目预算执行,提升中医药项目经费合理使用水平,满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xxx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医药项目管理工作的要求。

1.3.建设思路

在国家级平台的基础上,以提升xxx中医药项目经费合理使用水平为根本,以xxx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为导向,坚持“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统一目标、地方建设,统一标准、信息共享,统一机制、安全可靠”的原则,采用JAVA开发语言、SQL serve 数据库、B/S结构模式,构建省级平台,实现xxx中医药项目预算执行情况的动态监控、汇总分析和数据交换。

2.需求分析

2.1.用户类型

根据不同的用户类型,省级平台分配的操作权限是不同的,主要从总体结构和权限管理角度进行分类说明。2.1.1.总体结构上分类

从省级平台总体结构上,可分为省级部门用户和基层单位用户。基层单位用户分为设区市级用户和县级用户。

1、省级用户:负责省级中医药项目预算管理、省级平台管理和维护、数据字典的建立;负责本省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上报、数据质量监控、排名通报;负责本省信息报送人员培训;定期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本地区中医药项目经费执行情况。

2、设区市及用户:授权查询本区域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数据,定期在线或离线上报本地市机和市属各区中医药项目预算执行数据。参加本省组织的相关培训;对省级部门提出的重新填报要求,及时核实、修改数据,重新填报。

3、县级用户:定期在线或离线上报本地的中医药项目预算执行数据;参加本省组织的相关培训;岁省级部门提出的重新填报要求,及时核实、修改数据,重新填报。

2.1.2.权限管理上分类

从省级平台的权限管理上,可分为决策用户、管理用户和操作用户。

1、决策用户:对上报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决策的用户,主要包括省级中医药管理局有关各级领导。

2、管理用户:通过省级平台提供的管理工具,管理平台数据库,调节平台性能、监控平台性能及安全情况,管理数据应用权限、管理平台功能权限、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并进行信息管理。主要包括局财务处负责平台管理人员。

3、操作用户:通过省级平台提供的工具,根据管理用户分配的权限上报预算执行数据,主要包括xx个设区市卫生局,xx个县(市)卫生局,xxx中医学院,xxx中医院,xxx医疗气功医院,xxx中医药研究院进行数据上报、汇总的工作人员。

2.2.指标体系

省级平台采用的数据指标主要以中央财政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省本级中医药专项资金项目,国债资金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省级资金中医医院建设项目,以及其他由中央和省下达的专项资金项目为依据,通过平台的数据上报功能采集,并设置数据的平衡关系,以保证上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数据管理

2.3.1.数据填报

根据xxx中医药项目管理的实际业务需求,从指标体系中选择指标并导入,设计省级平台的数据填报表内容,基层单位用户(指147个监控点,下同)在规定时间内填写数据并上报。不具备上网的基层单位可采用离线单机填报方式,及时上报xxx中医药管理局。

2.3.2.数据处理

xxx中医药管理局根据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上报要求汇总分析基层单位上报的数据,并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同时,按照xxx中医药项目经费管理需求实现基层单位上报数据的统计分析,动态监控基层单位中医药项目预算执行情况。

2.3.3.数据通报

对基层单位上吧的数据进行排名通报,对未按时完成经费预算执行进度或未及时上报数据的单位给予警示。

2.3.4.数据质量控制

省级平台按照设定的规则能够自动检查、清理、汇总、分析基层单位上报数据的逻辑关系、平衡关系,实时自动控制数据质量,保证上报数据的质量,提高中医药项目预算执行监控的效率。

2.4.功能需求

2.4.1.标准平台管理

1、指标导入:能够实现将中医药项目监控指标体系导入省级平台。

2、数据同步:在国家级平台与省级平台之间建立同步机制,实现国家级平台与省级平台统一的监管标准,可实行项目经费预算数据同步发布和信息共享。

3、数据上报:xxx中医药管理局每月汇总所辖基层单位上报的经费预算执行数据并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4、用户管理:添加、删除用户,设置用户权限,具备用户基本信息管理功能(包括所属单位、地址、邮编、联系方式、姓名),支持用户密码修改。

5、系统日志:查看用户登录信息和系统操作信息。

2.4.2.预算执行监管

1、基层直报:各基层单位登录省级平台填报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数据;自动合计累计预算执行资金。

2、数据审核:提供接收、审核、反馈等数据处理流程机制,管理员可退回数据并允许基层用户重新上报。

3、执行通报:对基层单位上报的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排名通报。

4、执行预警:提示未能及时上报数据的单位,对中医药项目预算执行率总体或单项未达标的单位进行警示。

5、查询分析:查询、汇总、分析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

2.4.3.项目管理扩展

1、项目管理:添加、删除、修改项目;对照xxx中医药管理局相关发文,批复下达xxx对基层单位的资金预算。

2、报表模板:确定规范的xxx报表内容及格式,通过后台进行报表模板的管理。

2.5.数据中心需求

数据中心是集中存放中医药项目预算执行数据的地方,需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包括数据库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并部署防病毒系统、主机监控与审计、网络监控与审计等一系列安全产品。

2.6.安全体系需求

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制度,构建省级平台安全防护体系,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达到数据信息的防篡改、防入侵、防泄密等安全要求。

2.6.1.数据安全需求

数据的存储环境采用防病毒系统、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安全审计等安全措施,对外部屏蔽网络内部信息、结构和运行状况,监视内部网络和系统的运行状况,发现或检测各种攻击、入侵行为和系统漏洞等,抵御和防范病毒的侵入,有效避免数据的破坏程度,能够及时恢复数据,统一验证和识别内部网络和系统访问用户身份,阻拦不明身份访问者。

2.6.2.网络传输安全需求

基于互联网运行的升级平台,其安全体系应具备数据完整性校验功能,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SSL安全访问网关从根本上解决远程访问安全问题,极大减少工程投资,提高平台安全性,并提供标准的扩展接口,切实保障数据在互联网开放系统中进行安全交换。

2.6.3.终端安全需求

省级平台采用 B/S模式,终端用户只需通过SSL VPN通道直接访问平台,无需在客户端安装系统软件。但终端的安全性也不容忽视,需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或配置具有相应安全功能的操作系统,并定期进行升级和更新,以防范和消除恶意代码攻击。

2.6.4.系统软件安全需求

1、身份鉴别。通过对口令长度及复杂度检测进行身份鉴别,一般要求口令长度在8位以上,由字母、数字、符合两者以上组成;登录失败处理功能,用户输错口令超过一定次数(一般为5次)后,系统自动锁定该用户账户,一段时间(一般为半小时)后才允许用户重新尝试登录系统,或由系统管理员解锁用户账户;增加重鉴别功能,用户登录系统后长时间(一般为半小时)无操作时系统自动注销用户,需要重新登录系统。

2、访问控制。在安全策略控制范围内,使用户对其创建的客体具有相应的访问控制权限,并能将这些权限的部分或全部授予其他用户。访问控制主体的粒度为用户级,客体的粒度为文件或数据库表级。访问操作包括对客体的创建、读、写、修改和删除等。

3、系统安全审计。提供安全审计机制,记录系统的相关安全事件。审计记录包括安全事件的主体、客体、事件、类型和结果等内容。该机制应提供审计记录查询、分类和存储保护,并可由安全管理中心管理。具有单独的审计账户,方便安全审计员登录系统查看日志。

4、资源控制柜。限制系统最大并发连接数,防止系统应负载过大停止服务。

5、用户数据保密性保护。采用密码等技术支持的保密性保护机制,对在安全计算环境中存储和处理的用户数据进行保密性保护。

2.7.系统性能需求

1、并发访问量。xxx中医药管理局管辖基层单位数量为147家,并发用户数量为100个,因此其并发量应不小于100,以保证平台访问的可扩展性。

2、响应时间。业务平均处理时间<5秒;业务最长处理时间<10秒;录入保存操作的响应时间<5秒;单表单一记录项精确查询操作平均响应时间<3秒。

3.系统设计

3.1.设计原则

从xxx中医药项目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实际需求及平台建设的实际出发,围绕信息资源综合利用这一主线索,本着统筹规划、由小到大、注重实效、安全可靠、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系统设计应用遵循一下原则:

1、先进性:在首选使用成熟技术的前提下,支撑本项目的网络平台、硬件平台、系统软件平台应当尽可能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开发工具,以保证系统的高扩展性、高水平及高质量;

2、可靠性: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传输过程中不应出现数据丢失的错误;当某结点发送故障时,不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

3、可扩充性:实现平台的平滑升级和扩充;

4、实用性:系统易于操作、维护、管理、界面友好;

5、灵活性:根据用户的需要或业务结构的变化,灵活方便地调整应用系统的功能结构和分布结构;

6、安全性:系统应具有对主要环节的监视、控制功能,具备完善的安全机制;

7、信息共享: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各部门可按本级的职责权限调阅、调用各种信息;

8、扩展性:在授权的情况下,能够与异种数据库及其他信息系统交互信息。

3.2.设计思路

1、模块化的系统结构 系统结构采用三层(3-tier)或多层(N-tier)设计模型;设计模式为B/S 模式。由合理分划、边界清晰的子系统和模块组成,形成组装式、插件式的体系结构,以利于系统的升级、扩充和发展。支持业务流程的可调整性;支持业务信息的可调整性和延续性。

2、面向服务的整体架构(SOA)

系统模块都是向系统内部和外部提供服务的逻辑单元;采用标准的协议提供服务。采用松耦合的机制与外部系统进行信息交换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

3、无缝集成的应用

提供与其他相关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支持开放的XML 标准接口规范。不同的异构系统之间可以无缝地实现数据集成,也可以无缝地实现业务流程的集成。

3.3.平台框架结构

系统基于SOA设计理念,架构信息采集、整合、展现信息系统,为增值服务管理奠定总体架构基础,并以“服务”方式,扩展将来主题业务数据分析、服务系统。

3.4.平台逻辑结构

本系统以数据库为基础,在其上搭建自己的数据结构,通过开发工具定义各种规则,通过规则的引擎把数据、数据结构与各种应用关联起来,形成一个数据处理的整体。

在建设该数据处理系统时,必须通过详细的总体规划、需求分析、设计编辑、运行和调整以及推广与提高这样几个步骤,而在各个方面有必须遵从统计标准和规范,必须考虑信息的安全性等方面。

3.5.业务流程设计

根据国家中医药项目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的要求以及规范,本次设计的平台其业务流程完全符合国家平台的要求,根据分层分级管理,每一级的应用和权限都不同,参照上一级单位审核汇总下一级数据的要求进行设计,其业务流程如下图所示。

3.6.网络架构

4.系统功能

4.1.预算执行监管

预算执行监管主要实现管理专项资金的明细项目以及预算执行情况,其主要包括:项目管理、预算执行上报、预算执行审核、预算执行通报、预算执行通报以及预算执行预警。

4.1.1.项目管理

可设置多个专项资金的项目,专项资金项目下可设置多个子项目; 具备添加、删除、修改等功能; 批复下达各基层单位的资金预算;

可对照各基层单位的相关发文信息和配套资金情况。

4.1.2.预算执行上报

各基层单位每月审核并汇总所辖医院上报的经费预算执行数据向省中医药管理局上报。

提供录入、EXCLE报表导入导出功能; 各基层单位只能上报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

为了防止信息被篡改,支持电子证书应用,为用户上报信息加盖电子签名签章;

自动合计累计预算执行资金,如果超出预算,不允许上报。

4.1.3.预算执行审核

提供接收、审核、驳回等数据处理流程机制,管理员可驳回数据并允许用户重新上报;

一旦上报,用户将不能修改数据; 支持电子签名签章功能嵌入; 支持数据查询、汇总、导出功能。

4.1.4.预算执行通报

对各基层单位上报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处理,自动生成排名,通过信息发布管理进行通报管理。

4.1.5.预算执行预警

对没有及时上报数据的单位进行提示,对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率总体或单项未达标的信息进行警示。

4.2.查询分析

为各级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查询功能,检索方式包括按所属单位查询、项目查询、相关关键字查询,根据查询条件进行报表产出等。

用户查询:用户可查询本用户管辖单位的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通过时间、或专项名称等关键词进行查询,也可以通过预算金额或资金范围进行查询。

用户汇总:用户可汇总本管辖单位的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数据; 报表产出:支持报表的查询、导出及打印功能;

4.3.综合分析

按照业务主题(关键运营指标项)和业务相关建模进行即席查询和智能性分析,并通过分析结果的动态刷新和自动化展现延伸为预警服务。多角度分析问题,支持钻取、旋转和切片(切块)和计算等功能,系统可以使用旋转和切片生成各种报表(主从表、交叉表、折叠报表等)和图形(直方图、面积图、离散图、曲线图等),报表和图形之间可以任意转换。

将各项分析指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全面,综合的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剖析,解释和评价,通过图表方式进行统一的展现。主要包括:预算执行数据上报情况分析(上报率、上报频次、上报内容驳回率等)、预算执行排名、预算执行情况预警分析(总体执行率、单项指标执行率)、综合信息分析等。

4.4.报表管理

按照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汇总报表(国家、省级、自定义报表等),主要功能包括实时统计分析模块标准(或自定义)报表模块、即席查询模块、主题分析模块等;

报表模板:分自定义报表与固定报表。自定义报表按照实际需求选择产出,固定报表产出报表格式统一。

即席查询:根据条件进行查询所需信息,并按照查询条件所查询的条件类型数据,指定报表模板生成所需的报表。

主题分析:根据业务主题进行分析报表的生成,如:未上报或未及时上报单位、预算执行率情况等。

4.5.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主要实现对系统的后台管理,包括指标管理、组织管理、用户管理、文档管理、流程管理、字典管理功能模块,具体如下:

4.5.1.指标管理

实现对信息报表中各类指标输入规则的管理,包括对指标的创建与已经存在指标的增、删、改。

 添加指标:用户通过该功能添加报表中的新指标。 删除指标:用户通过该功能删除作废的指标。

 指标更改:用户通过该功能更改指标各项属性,包括“指标代码”、“指标名称”、“数据类型”、“版本号”、“计量单位”、“值域范围”、“密集”、“状态”、“有效期”等十九个属性项。

4.5.2.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是系统用户的所有的部门信息,以树型结构对系统中的各个部门进行展示,并查看系统中涉及的所有的部门和岗位信息,系统管理员可以实现对部门进行增、删、改、查、设置岗位等功能。

 部门管理:包括部门的添加与删除与修改

部门添加:用户设置新部门名称(必填项)、地址、电话、负责人、部门代码(必填项)、上级部门后建立新部门。

部门删除:删除整个部门以及部门内部所有岗位。

部门修改:用户通过该功能修改部门的部门名称、地址、电话、负责人、部门代码、上级部门等属性。

 岗位管理:包括现有岗位与应用岗位管理。

现有岗位管理:用户可以对该部门现有岗位进行增、删、改。

应用岗位管理:部门中的岗位只有在应用用岗位中才能在系统中生效。用户可以将现有岗位转移到应用岗位中。

4.5.3.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主要功能是添加系统使用人员账号信息,并且对已有账号进行维护,添加用户,密码修改,岗位变动,部门调整等等操作。

 用户添加:用户输入登录账号、姓名、密码、部门与岗位申请账号,账号经过管理员审核后,该用户在系统中生效。

 用户删除:用户通过该功能将错误或失效的用户账号删除。 用户修改:通过该功能修改用户的账号、密码、部门与岗位。

4.5.4.文档管理

文档管理包括文档维护与文档专业管理功能。文档维护是指对报表进行新建、编辑或删除。文档专业管理是指对文档的分类进行管理,以便使管理员更加方便的对多个报表进行统一管理。

 文档添加:添加新的企业信息报表(报表中的字段需要通过指标不管理实现)。 文档删除:根据业务需要,用户可以通过该功能删除失效的文档。 文档编辑:编辑报表的页面版式,并与指标建立映射。 文档专业修改:通过该功能选择文档的专业分类。

4.5.5.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实现对报表流转方向以及各环节用户权限的管理。

 流程新建:根据工作需要建立新的流程。新建流程:选择流转报表→添加节点→设置节点岗位→编辑岗位权限→保存。

 流程编辑:该功能实现对流程的名称、各环节岗位、各岗位的功能进行的修改。

 流程删除:删除已失效或错误的流程。

4.5.6.字典管理

字典是指文档里涉及的某些特定的选项,字典管理模块可以实现字典查询、字典信息修改、字典选项管理。

 字典添加:根据报表填报业务要求建立新的字典。 字典修改:修改字典名称与字典的关联项及其代码。 字典删除:删除失效或错误字典。

4.5.7.日志管理

通过时间段进行查看用户登录信息和系统操作信息。

4.6.系统接口

系统接口主要包括内部接口和外部接口; 其中内部接口主要是有:

 与电子签章系统的应用接口,实现电子签章的加载、认证、加密等。 与CA认证服务接口,实现用户服务认证及权限管理等。外部系统接口主要有:

 与国家中医药项目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平台接口,可将审核通过的预算执行情况信息自动或手动发送至国家平台。

 预留与财务系统或其他系统的应用接口,接收或获取其他系统的预算执行情况信息。5.数据中心

5.1.数据规范设计

数据中心所存储的基础数据是来自于各个业务部门填报的项目预算执行信息,其中为了规范化项目执行信息,拟采用如下标准或者规范数据结构/类型:辖区编码信息;街道编码信息;项目预算类型;卫生服务类型;部门代码信息;职务代码信息;学历代码信息;民族代码信息;职业代码信息;关系代码信息;项目代码信息;项目名称信息;资金组成编码;ICD10问题信息等。

5.2.数据管理设计

1、部门接口

系统提供的软件接口必须符合有关部门的业务要求。

2、日志管理

联网系统提供完善的日志记录功能,以便于日常维护和管理。

3、参数设置

系统参数的设置应根据设计要求,并适应不同部门及系统的业务需要。

4、数据备份与恢复

为避免数据库过于庞大,影响运行速度和安全,应一个使用一个数据库。(当年终时需将本的数据备份出来,恢复到历史库中,作为下的上库,再将本年库的部分数据清空,作为下的本年库)。

5、异常情况处理

当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死机、断电、日志满、程序出错等异常,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时,需要系统维护人员进入系统进行异常情况处理,保证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5.3.数据存储安全性设计

数据中心需要存储来自于各单位上报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要求,核心数据所采用的数据库软件需通过C2 安全等级认证,生产时通过EAL4+级别认证,需遵循“可信赖计算原则”,采取更多、更严格的措施保证产品的设计安全、默认安全、和部署安全。在认证空间里强制数据库服务器登录密码策略;在认证空间里可根据不同的范围上指定的权限来提供更细的粒度;在安全管理空间中允许分离所有者和模式(schema)。

在授权方面,数据库的安全模型应该允许管理员在某个粒度等级上和某个指定范围内管理权限,这样,管理权限更加容易并且权限最低原则得到遵循。要允许为一个模块中语句的执行指定上下文。这个功能同时也在细化权限管理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另外,需要有集群支持针对数据库虚拟服务器的Kerberos身份验证。管理员能够对标准登录帐号指定和Windows类型的策略,这样,同一个策略就能应用到域中所有的帐号上了。

同时数据库本身就具有加密功能,它完全集成了一个密钥管理架构。默认情况下,客户端/服务器之间的通讯是被加密的。为了保证安全,服务器端策略可定义为拒绝不加密的通讯。

5.4.数据库可靠性设计

在高可用技术、额外的备份和恢复功能,以及复制增强上的投资使企业能够构建和部署高可用的应用系统。数据库能够在高可用上的创新有:数据镜像,故障转移集群,数据库快照和增强的联机操作,这有助于最小化宕机时间和确保企业的关键系统可用。

 数据库镜像

数据库镜像允许事务日志以连续的方式从源服务器传递到单台目标服务器上。当主系统出现故障时,应用程序可以立即重新连接到辅助服务器上的数据库。辅助实例几秒钟内即可检测到主服务器发生了故障,并能立即接受数据库连接。数据库镜像工作在标准服务器硬件下,不需要特定的存储或控制器。

 故障转移集群

故障转移集群能创建容错虚拟服务器,一旦数据库服务器宕机,便可提供快速故障转移。要求数据库中的主要模块都支持故障转移集群。集群节点的最大数量要至少支持到8个。

 数据库快照

这一功能使数据库管理员可以生成数据库的稳定的只读视图。数据库快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视图,而不必花时间或存储开销来创建数据库的完整副本。由于主数据库背离了快照,快照将在原始页被更改时自行获取有关副本。快照可被用于快速恢复数据库的意外更改,只要通过对主数据库重新应用来自快照的页就能实现。

 快速恢复

数据库应该具有快速恢复的功能,在事务日志前滚之后,用户可以重新连接到恢复数据库。

 专用的管理员连接

数据库需要有专用的管理员连接来访问正在运行的服务器,即便该服务器没有响应或不可用。这样,用户就可以执行诊断功能或 SQL 语句,以便对服务器进行故障诊断。

 复制

复制通过为多个数据库分发数据来提高数据的可用性。通过允许应用程序在数据库间外扩读取负载,从而提高了可用性。数据库可以与任何同级数据库进行事务同步。

5.5.商业智能设计

本系统需要将数据集中以集中分析,帮助中医药管理部门进行决策和规则制订。但是,由于这些数据以各种格式保存并分布在不同的位置,因而需要通过数据集成、整合、加载和清洗,才能有效实现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因而就需要有基于数据仓库的数据集成、整合以及清洗模块。

数据仓库平台需要能容易地管理来自于不同的关系型和非关系型数据源的数据,需要提供了构建企业级数据整合应用程序所需的功能和性能。无论是在轻量级的32位系统中还是在高端的64位架构中,都需要高效地转换引擎的性能优势。

 开发环境

数据仓库应用需要提供用于快速开发ETL包的、非常直观的开发界面,可以构建与分析服务、报表服务共享的解决方案,包括源控制、元数据整合等。同时,要求数据分析应用设计开发是一个完整的商业智能应用程序的开发环境,在其中可以设计、测试、部署和维护端到端的商业智能应用程序。

 可视化调试

通过商业智能可视化分析工具,能够非常清楚地看到数据管道的工作状况,它通过图表的形式来可视化数据的传输,同时,断点、变量和调用堆栈提供了非常强大的调试功能。

 数据连接。

数据仓库可视化应用除了可以整合常见的数据源,如:MS SQL SERVER、ORACLE、DB2、SYBASE、INFORMIX、FOXPRO、Microsoft Access等等;在要支持访问SAP中数据的方式,内置的对XML和Web Services的支持使得与面向服务的架构以及其他非标准数据源的整合。

 高效率转换

在商业只能包含了许多非常有效的组件,例如数据和字符相互转化、计算列、用于分区和筛选的条件操作符、查找、排序、聚集以及合并。高级组件简化了其他复杂的操作,例如缓慢变化维度的装载等。对于某些自定义的需求可以使用灵活和快速的JAVA脚本和代码来实现。

 数据质量和数据挖掘

针对于数据的质量,需提供不精确匹配和消除重复数据的功能。数据挖掘功能通过链接已整合的数据得到模型,从而为数据整合流程带来新的能力。为了保证数据质量,可使用预测模型来避免数据的不完整和丢失,或者使用关联和聚集模型来找出异常的和不规则的数据。

 可靠性

数据加载和清洗的包可以通过配置来定制其在不同情况下运行的方式,例如针对不同的服务器环境。使用数字签名来保证用于部署的包的安全性;运行一个简单的向导就能完成已部署包的安装;检查点重启和对事务的支持;加上WMI侦听器和灵活的异常处理、事件驱动功能保证无人值守运行的可复原性;能在数据库中对包进行管理和监视。

5.6.数据库容量设计

数据中心涉及的数据库资源相当丰富,因此要求所采用的数据库容量与性能均有突出表现。对于系统容量,主要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

 数据存储容量

数据仓库所要处理的是海量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存储策略的设计和优化就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数据存储的增长主要有两个方面:导入的业务明细数据的增长和多维数据集聚合统计数据的增长。确定最佳的存储策略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这取决于对于数据容量的要求。

 系统处理容量

随着业务的增长和时间的推移,在数据仓库中存放的历史数据也会不断增长。增长的数据会对系统的相应能力提出新的问题。系统处理容量首先是底层平台可以提供的处理能力。

在考虑系统处理容量的时候另一方面是考虑系统扩展的可能性,在系统部署的时候总是采取一个能够满足一定时间范围内业务的要求,在业务的发展已经超过最初系统的容量设计的时候,应该可以比较方便的升级扩容以满足需求。在数据仓库项目中,最大的系统处理需求来自对于不断增长的数据量的处理,因此如何使得系统能够在数据增长量超过设计容量时可以扩展就成为关键。

数据仓库对于容量增长的方法是通过增加处理群的节点数使得系统获得横向(Scale Out)的几乎是线性的增长。

 数据仓库容量扩展

数据仓库容量扩展

可以将同一份数据分布存储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对该数据的查询被分配到各个数据库服务器上,利用多台服务器的资源形成最后的结果。对客户来说这一切都是透明的,客户不能分辨得到的数据实际上是从多台服务器上来的。利用这个特性,对于存储业务数据的数据仓库来说,可以通过扩展服务器将数据处理规模扩展。

 多维数据集(Cube)的扩展:

多维数据集扩展

和数据仓库容量的扩展类似,多维数据集也可以通过将数据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上来扩展处理能力。对于一个多维数据集合来说,可以拥有多个分区(Partition),每一个分区都可以位于不同的物理服务器上,在处理多维数据集时,处理可以针对不同的分区进行,如果是针对整个多维数据集进行,不同的分区之间的处理也是并行利用多个服务器上的物理资源的。另一方面,对多维数据集的查询不同分区的数据也由存储该分区的服务器处理。分区可以按照时间的分布,在可以按照部门的组织等,既分区的划分可以根据一个业务考察角度来进行。

6.技术实现

6.1.B/S模式

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又称B/S结构。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模式应用的扩展。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IE浏览器来实现的,B/S模式运行维护比较简便,能实现不同的人员,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比如LAN,WAN,Internet/Intranet等)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

随着Internet和,J2EE,WWW),EAI等技术的成熟,工作流系统也从最初的创建无纸办公环境,转为集成政府、企业复杂的异构环境,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的重要手段。

工作流管理系统是指运行在一个或者多个称为工作流引擎的软件上的用于定义、实现和管理工作流运行的一套软件系统,它能够解释工作流的定义,和工作流执行者交互,需要的话,调用IT工具和应用程序。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着眼点是面向公众、市场、客户,是在政府、企业的整个业务层提高整体的业务处理水平。在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支撑下,通过集成具体的业务应用软件系统(ERP、CRM、SCM等),才能良好地完成对企业经营过程运行的支持和政府对广大公众的服务。

简单的说,工作流系统解决了四个问题:  做什么---由哪些活动或者任务构成

 怎么做---活动间的执行条件、规则以及传递的信息,即控制流和信息流  由谁做---人、资源、应用程序,组织角色的定义  做的怎样---监控

甚至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一句话: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信息传给适当的人。主要的技术思想:

在没有实现流程集成的应用系统中,业务流程的实现分布在应用的代码中,这样进行流程变更的灵活性小。采用流程驱动的应用架构后,将业务流程的逻辑从应用中剥离出来,集中到业务流程层,这样,具备了较好的流程设计、测试和重新设计(更改)的能力,而且更容易将其他的系统集成进来。

工作流管理平台软件是一个基于数据库的轻量级工作流引擎,属于基于Web的工作流管理系统。该产品是在参照国际工作流管理协会WFMC的有关规范的基础上设计研发的,全面支持多种数据库,可以支持自动化的B/B业务流程和基于交互的日常办公流程等多种复杂的流程应用。工作流系统是业务流程、人员组织、业务(资源)集成 三者的有机结合。其逻辑模型如下图:

6.4.2.引擎构成与功能特性

工作流管理是采用J2EE体系架构,由工作流定义(designer),工作流引擎(server),工作流监控(monitor),工作流开发接口四部分组成。designer,monitor,server为c/s结构,工作流接口作为二次开发的开发接口。通过数据库共享实现异步的伪分布式系统。所有部分均共享一个数据库。

1、数据库:工作流可以挂接内容管理平台,也可以不挂接,有一个数据表记录该开关,因此有无数据表视情况而定。

2、设计器:主要是设计流程模板,以及做一些相关的辅助管理,如人员,角色,组织,以及权限等。

3、监视器:主要是监视流程实例的运行状态,以及对一些处于异常状态的流程实例做出一定的处理。

4、服务器:工作流引擎的核心,用于管理流程的运行,控制流程的走向,自动完成一定的任务。

5、开发接口主要是用于其他外部系统,比如需求中提到的三合一系统使用工作流进行一定的二次开发,可以是WEB应用,也可以是其他应用提供了开发接口包,实现不同类型的应用连接。

 接口类DBSession  流程模版类ProcessTemplate  流程实例类ProcessInstance  工作任务类FWFWorkItem 不同的类主要集成了不同对象的相关的操作,例如对模版的所有操作接口都集成在 ProcessTemplate 类中,同理流程实例和工作任务的相关操作也都在其对应的接口类中。

6.4.3.技术特色

1、所见即所得的流程设计

(1)通过鼠标的点击、拖拽即可完成流程的定义(2)支持人工参与的进度安排和系统自动调用的进度安排

(3)可定义工作顺序、支持并发、条件选择、同步、合并等业务路由(4)支持流程参数的定义,完成活动之间的信息传递(5)可以进行业务条件规则的定义(6)事件的超时检查、错误通知、定时启动(7)支持工作流程中任务的任意跳转

(8)用户管理:支持用户、组织、角色、级别的建立,也可通过LDAP挂接(9)灵活的执行人的动态分配模式,不必因为执行人策略的改变,而不得不改变流程:

a)提供流程级和活动级的两级执行人分配策略

b)多数选项都允许用流程参数来定义,可以在运行时来指定参数的取值,提供更多的灵活性

c)执行人不在时可以发给替补人,或者给流程管理员发送通知(10)

支持工作流管理联盟的国际标准化流程描述语言XPDL

2、多线程的工作流引擎

(1)工作流流程定义的解释与执行(2)通过适配器接口对外部程序的调用(3)人工活动的任务列表的管理

(4)支持多种数据库,包括SQLSERVER,ORACLE,DB2,MySQL(5)详细纪录流程历史日志,实现不同角色的跟踪、查询、统计

3、流程监控

(1)提供检索、创建、启动、暂停、停止、继续运行流程实例等功能(2)图形化显示流程运行状态,强制跳转(3)历史数据的转储

4、应用接口

(1)提供引擎调用接口,外部程序可以方便地调用本引擎(2)提供适配器开发接口,可轻松挂接现有系统

(3)提供二次开发工作中数据操作的框架定义和操作文档数据的流程

6.5.电子签章

电子签章是电子签名的一种表现形式,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将电子签名操作转化为与纸质文件盖章操作相同的可视效果,同时利用电子签名技术保障电子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签名人的不可否认性。从广义上讲,电子签章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非对称性密钥加密“,也包括计算机口令、生物笔迹辨别、指纹识别,以及新近出现的眼虹膜透视辨别法、面纹识别等。而电子签章技术作为目前最成熟的”数字签章“,是以公钥及密钥的”非对称型“密码技术制作的。

常用的电子签章包括个人电子签章、单位电子签章、单位员工电子签章、服务器证书、VPN证书、WAP证书、代码签名证书和表单签名证书等。其基本系统功能如下:

1、电子印章管理:包括印章制作、印章信息管理、印章发放、印章挂失、印章停用、印章重新制作等。

2、组织机构用户管理:具有对组织机构、用户和管理员的管理功能。

3、加盖签章:文档加盖签章、证明签名人的身份。

4、验证签章:验证文档签章、证实文档有效性。

5、日志审计:对系统中的所有功能模块进行日志记录,并提供日志的查询审计功能。6.6.SSL VPN技术

SSL(Secure Sockets Layer)是由Netscape公司研发的一套Internet数据安全协议,已被广泛地用于Web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的身份认证和加密数据传输。SSL协议位于TCP/IP协议与各种应用层协议之间,为数据通讯提供安全支持。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即虚拟专用网络,被定义为通过一个公共网络(通常是因特网)建立一个临时的、安全的连接,是一条穿过混乱的公用网络的安全、稳定的隧道。虚拟专网是对外部与内部建立可信的安全连接,并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

SSL VPN的发展对现有SSL应用的一个补充,它增加了执行访问控制和安全级别和能力。从概念角度来说,SSL VPN即指采用SSL协议来实现远程接入的一种新型VPN技术。SSL协议是网景公司提出的基于WEB应用的安全协议,它包括:服务器认证、客户认证、SSL链路上的数据完整性和SSL链路上的数据保密性。对于内、外部应用来说,使用SSL可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目前SSL协议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浏览器应用,也可以应用于Outlook等使用TCP协议传输数据的C/S应用。正因为SSL协议被内置于IE浏览器中,使用SSL协议进行认证和数据加密的SSL VPN具有部署简单,无客户端、维护成本低,网络适应强等特点,一般而言,SSL VPN 必须满足最基本的两个要求:

1、使用SSL协议进行认证和加密;没有采用SSL协议的VPN产品自然不能称之为SSL VPN,其安全性也需要进一步考证。

2、直接使用浏览器完成操作,无需安装独立的客户端;即使使用了SSL协议,但仍然需要分发和安装独立的VPN客户端(如 Open VPN)不能称为SSL VPN,否则就失去了SSL VPN易于部署、免维护的优点了。

7.系统性能保障

要求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可满足以下性能指标:

1、并发访问量。xxx中医药管理局管辖基层单位数量为147家,并发用户数量为100个,因此其并发量应不小于100,以保证平台访问的可扩展性。

2、响应时间。业务平均处理时间<5秒;业务最长处理时间<10秒;录入保存操作的响应时间<5秒;单表单一记录项精确查询操作平均响应时间<3秒。

3、单个对象的增加、删除、修改响应时间平均小于0.5秒。

4、批量增加对象的响应时间平均小于1分钟/千个对象。

5、单个对象查询(根据唯一标识获取)的平均响时间小于3秒。

6、批量查询数据的平均响应时间小于5秒。

7、事件通知的平均转发时间小于2秒。

8、数据的查询效率,简单查询响应时间<3秒,复杂查询响应时间<5秒。

9、数据迁移和自动入库的效率不小于2000条/分钟。

10、系统能够支持7*24小时运行。

8.安全体系

根据本项目对安全体系的需求,确定按照公安部信息系统三级等级保护标准设计。

8.1.数据中心内部安全体系

在数据中心应为监控平台建立各种安全软硬件设备构成的安全防护体系,包括防火墙系统、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系统、漏洞扫描与安全审计系统、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网络防病毒系统、数据备份系统、电子签章及电子签名等,部分产品和设备可共享国家数据中心的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8.2.网络安全体系

考虑到监控平台安全性,采用SSL VPN技术建立网络安全体系,在省中心网络部署PKI系统,监控平台利用X.509格式证书认证的方式,来实现远程用户的访问。远程用户首先通过WEB浏览器登陆SAG设备,向SAG递交相应的证书,SAG验证客户端证书后,可以向相应的LDAP服务器进行查询,得到该证书的相关属性,并且进行访问的授权,用户就可以访问内部相关的服务器资源,远程用户的客户机与SAG设备之间的通讯,采用了SSL加密的手段,也就保证了这些敏感的数据在不可信任的互联网上的安全传输。同时,为了保证业务的连续性,为远程的用户提供不间断的服务,也可以采用多台SAG设备,配置成集群的模式,集群模式可以采用主备的模式,在一台SAG设备发生故障的时候,另外的设备可以自动接替它的工作;也可以采用多主模式,对远程连接实现负载均衡,提高网络的访问性能。SAG设备部署图如下所示:

8.3.安全技术

在选择安全技术和设备时,我们将把握两个基本原则。其一,产品性能要满足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在此基础上选择性价比相对较高的产品;其二,在满足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国产设备。

1、VPN:是一个综合保密性,安全性及可管理性的解决方案,在降低联网费用的同时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和真实性,还能大大提高业务处理的运作效率、节省成本与各项费用。

2、网络防火墙:对流经它的网络通信进行扫描,过滤掉一些攻击,以免其在目标计算机上被执行。还能关闭不使用的端口,禁止特定端口的流出通信与来自特殊站点的访问。

3、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采用成熟的数字证书和密码技术来进行身份认证,结合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的访问控制策略,根据用户性质进行角色分类,并对各角色授权,实现对用户权限的控制。

4、数字认证:以数字证书为核心的加密技术可以对网络上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和解密、数字签名和签名验证,确保网上传递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

5、入侵检测系统:安装在需要保护的网段中,实时监视网段中传输的各种数据包,并对这些数据包进行分析和检测。对入侵行为或可疑事件,自动发出警报或切断网络连接。

6、漏洞扫描系统:全方位扫描和修复系统和主机漏洞,避免受到网络的伤害甚至被不法分子借助于漏洞进行远程控制。

7、安全审计系统:在网络中实现对网络和终端进行监控和管理,并通过多种途径向管理员发出警告或自动采取排错措施,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追踪。

8、网络防病毒系统:采用高效的网络防病毒方法和技术防止监控平台所使用的服务器感染病毒或恶意代码。

9、数据备份系统:由于监控平台涉及数据量不太大,可以利用服务器建立磁盘阵列作为备份使用,即可节约成本,技术上也是可行的。

动态监控体系 第6篇

关键词: 自动识别系统; 动态监控; 视频跟踪; 智能船舶; 船舶交通服务系统

中图分类号:TP273.5; TN948.41; TN911.73文献标志码:A

Intelligent ship dynamic video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AIS data

ZHOU Jianmina, WANG Jieb

(a. Information Centre; b. Navigation Department, Zhejiang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llege,

Zhoushan Zhejiang 316021, China)

Abstract:Regarding the inconveniences inherent in the manual operation on video monitoring system for its application in monitoring ship movement in port, an intelligent ship dynamic video monitoring system is developed. In this system, an automatically monitored decision-making control module is designed ccording to the dynamic ship data within the port obtained by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 a monitored preferred factor algorithm of the ships to be monitored is established; and the automatic video tracking on the ship movements is realized by driving the arrays of the intelligent spherical cameras to locate the ships to be monitored automatically and consequently.

Key word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dynamic monitoring; video tracking; intelligent ship; vessel traffic service

0 引 言

船舶动态视频监控系统通常被集成在船舶交通服务系统(Vessel Traffic Service,VTS)中,用于港区船舶航行动态监控,以弥补雷达存在盲区、易受电子干扰和无真实图像等不足,其重要性在整个VTS中正逐渐增强.[1]目前,国内外部署的VTS中,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CCTV)的实际操控是个难点,大多采用人工手段,根据船舶相对VTS中心的方位和距离,对CCTV云台的指向和镜头的焦距、景深及光圈等进行调整(如果系统中存在多个镜头,需选择最佳镜头),在船舶较多时会有一定的困难,且耗时较多.[2]

随着智能球控制技术的发展,视频监控系统已从人工控制向智能控制迅速升级,无人值守的船舶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呼之欲出.

1 视频监控系统的概念及作用

通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是个操作于甚高频(Very High Frequency,VHF)海上移动频带的自动连续广播系统,在船舶和岸台间交换如标志、位置、航线和速度等信息.随着SOLAS公约第V章中规定AIS强制性安装[3],AIS设备的总体数量及其应用迅速增加.将AIS接收的船舶坐标位置数据换算为智能球云台的预置位,驱动视频摄像机转向监控目标,可以实现对船舶的自动视频跟踪.

1.1 视频监控对于港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船舶安全管理泛指一切保护船员和旅客的安全与健康、 防止船舶和货物的损害以及防止海上污染的管理活动.[4]目前,许多中小港口功能趋向多样化,客货运输、水产渔业等船舶进出频繁,给港口管理带来诸多问题.

传统的雷达监控不能实现真实图像采集和显示,对于一些船舶在港区排污等违法事件无法跟踪和追溯;雷达存在盲区和电子干扰问题,尤其在中小港口,其地理布局通常依赖自然地形,存在大量死角,雷达难以部署.而视频监控安装灵活,随着智能球技术的发展,能水平360°和垂直90°无死角自由旋转的视频摄像机已经普及,IP网络视频传输也使低成本远程部署成为可能,主动型红外摄像、偏振过滤摄像等技术的应用使视频监控的年可利用日数得到保证,视频监控已成为港口安全管理的重要补充.

1.2 AIS引入视频监控系统的意义

AIS数据中包含船舶的坐标位置,按照SOLAS公约的相关规定,航行于国际航线的300总吨以上船舶和缔约国航行于国内航线的500总吨以上的船舶,从2002年7月1日起到2008年7月1日须分阶段[HJ*5/9]配备AIS设备.目前,配备AIS系统的船舶在进出我国港口的船舶总数中占很大比例,利用AIS数据驱动智能球的自动定位实现智能视频监控,可大大降低人工操作的劳动强度,还可结合数字视频录像系统,实现视频监控的无人值守.

2 基于AIS的港口智能船舶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技术的实现

智能球实际上是将摄像云台与数字控制技术、摄像机结合在一起的视频控制平台.智能球能接收数[HJ]字驱动信号,实现方向和高度的调整、变焦、光圈调整以及主动光源控制等功能.最关键的是智能球一般能提供一定数量(从64到512甚至更多)的预置位,用于记录摄像机的跟踪方向及焦距等参数,通过数字信号实现定点连续跟踪.

2.1 系统结构

基于AIS的港口智能船舶动态视频监控系统由AIS接收系统、船舶动态数据库、自动监控决策控制系统和智能球等组成,见图1.

图1 基于AIS的港口智能船舶动态视频监控系统

智能球中的摄像机可根据港口情况选择主动型辅助光源长焦距红外摄像机.AIS接收系统由AIS信号接收器将来自AIS天线的船舶AIS信号接收下来,由AIS数据处理器提取船舶动态数据,包括船名、船舶呼号、经纬度、航向、航速及目的港等,记录到船舶动态数据库中.自动监控决策控制模块用于从船舶动态数据库中提取监控目标,组成待监控对象队列,计算队列中对象的优先级,将有限的港区监控摄像头用于重要目标的跟踪监控.

2.2 主要工作原理

2.2.1 智能球定位

智能球能记忆几十到几百个预置位,经过预先设定可通过指令(可采用PELCO-D和PELCO-P等协议指令)快速定位预置角度(包括水平方位和垂直俯仰角)监控指定区域.

预置位的设定是该项技术的关键,为使预置位与港区特定区域相对应,需对智能球的预置位进行人工标定,即在智能球的控制程序中编写预置位设定程序,驱动智能球每经1个最小偏转角到达1个新预置位后存储.测定智能球启动初始化时的起始角与最大预置位偏转角之间的方位角差值,除以预置位总数,得智能球每个预置位之间的偏转角度θ.

设摄像头视角为α,智能球启动后自动定位在初始起点(预置位1).在已知智能球坐标位时,由AIS获得被监控船舶的坐标位,计算出智能球和被监控船舶之间的方位角与智能球起点位置(预置位1)的夹角,除以θ得偏转预置位序号,驱动智能球转向某预置点,使摄像机指向港区船舶;以此类推,当船位于n处与船位1之间夹角达(n-1)•θ时,智能球定向预置点n.由于α>θ,被监控船舶一直处于视频监控中.船位与智能球定位关系见图2.

图2 船位与智能球定位关系

设智能球i所在位置的经度为Xi,纬度为Yi,其初始预置位的方位角为0,每个预置位之间的间隔角度为θ,最大预置位方位角为n,预置位总数为n+1.当某船位于港区内,经度为Xs,纬度为Ys,则船舶与智能球之间的距离L=arc cos[sin(Xs)sin(Xi)+

cos(Xs)cos(Xi)cos(Ys-Yi)](1)船舶与智能球之间的方位角ρ=arc cos[tan(Xs)cos(Xi)csc(Ys-Yi)-

sin(Xi)cot(Ys-Yi)](2)由于所在半球的不同导致经纬度存在名称和符号的不同,设ΔY=Ys-Yi.

(1)港口在北半球.设ΔY≥0,则 方位角=[JB({]ρ [KG*9]ρ>0

180°+ρρ<0(4)当ΔY<0,则 方位角=[JB({]360°-ρρ>0

180°-ρρ<0(5)

(2)港口位于南半球.设ΔY≥0,则 方位角=[JB({]180°-ρρ>0

-ρρ<0(6)设ΔY<0,则 方位角=[JB({]180°-ρρ>0

360°-ρρ<0(7)若方位角∈[φ0,φn],只要没有物体遮挡,则该船舶处于智能球i的监视范围内,预置位的编号Si=[BG(][BHDWG2,K*2W〗[BG)][SX(]方位角-φ0[]θ[BG(][BHDWG2,WK*2〗[BG)]+1(8)

在试验中,会发现智能球的预置位号码不连续,部分预置位被厂家用于智能球的特殊功能驱动,即智能球内可供使用的逻辑预置位不连续.为达到连续监控的目的,可建立真实预置位与逻辑预置位对照表(见表1),通过查表实现对智能球驱动.

表1

真实预置位与逻辑预置位对照表序号真实预置位号码逻辑预置位号码1S1L12S2L2nSnLn

2.2.2 自动监控决策控制模块

由于港口船舶数量往往大于监控智能球数量,如何选取重要的监控对象是自动监控决策控制模块的主要任务.

从安全管理角度看,港区中有部分区域属于航道,船只交汇频繁,是监控重点;不同位置的智能球对处于不同区域的船舶有就近原则;对速度较快船舶的监控必要性大于速度较慢或停泊的船舶;对有违章记录船舶的监控必要性大于别的船舶;对客运船舶的监控必要性大于货运船舶;对驶离港口监控区的船舶没有必要继续跟踪等.

自动监控决策控制模块将由船舶动态数据库中筛选出的、进入监控区内的船舶组成待监控队列,根据每艘船舶所在区域、航向速度及历史记录等要素分配一定的权重,计算出优先因子,根据优先因子对待监控船舶队列进行排序,对队列前部船舶进行跟踪监控,实现智能自动监控管理. =(ka×A+kv×v+kL/L+kb×b)×C[JY](9)式中:为待监控船舶的被监控优先因子;ka为待监控船舶所在区域与航道关系的权重;A为待监控船舶所处区域与航道关系,取与航道距离的反比值;kv为待监控船舶航行速度因素权重;v为待监控船舶航行速度;kL为待监控船舶相对于某智能球的距离因素权重,AIS信号受地面遮挡影响较小,当AIS信息要求被监控的部分港区可能因地理因素处于视频盲区,为确保视频监控的有效性,除对智能球阵列进行合理部署外,还将死角区域的kL值预设为0,避免智能球对该区域的无效监控;对于多视频头系统,L为待监控船舶相对于各智能球的距离,对于接近待监控船舶的智能球,L值越小,被监控优先因子越大,智能球优先接受监控该船任务,很好地解决多监控镜头的智能选择问题;kb为待监控船舶违章历史因素所占权重;b为待监控船舶违章严重性指数;当驶入监控区时,C=1,当驶离监控区时,C=0.

根据港口安全管理特点,可进一步考虑其他因素,计算所得的某船被监控优先因子越高,则优先被监控.[HJ*5/9]在部署有多个智能球的多视频头系统中,自动监控决策控制模块采用针对每个智能球逐个轮询的方法,分别计算待监控船舶队列中每艘船舶相对于该智能球的优先因子,挑选优先因子最大者进行跟踪监控,并将除却该船舶的队列对下一智能球进行优先因子计算,依次类推,直到所有[HJ]智能球都有监控目标,实现多智能球阵列自动选择目标监控.

2.3 硬件组成

系统硬件组成见图3.

图3 系统硬件组成示意

PC机1担负智能球控制和视频采集功能,同时提供IP视频发送服务器功能,供远程访问使用;PC机2执行AIS数据采集处理和船舶动态数据库存储功能.2个PC机之间通过网卡及局域网实现数据交换访问.当监控摄像机及智能球增加导致数据处理负担加重后,视频采集和智能球控制可分散到多台PC机中进行.

2.4 系统软件简介

[CM(20]船舶动态数据采用MYSQL进行数据库管理,[CM)][LL][HJ*4/7]安装在PC机2中,通过RS232串口接收来自AIS接收机的AIS数据,并分离出船舶数据,记录在数据库中.PC机1安装有多通道视频采集卡驱动及应用软件,可以单一窗口或九宫格显示多监控画面,同时提供视频服务器功能,通过网络将监控视频传输到更远的用户处.

自动监控决策控制模块程序安装在PC机1中,通过网络访问PC机2的数据库,并计算产生监控控制信号,通过RS232串口经RS232-485转换器,将控制信号编码通过485电缆输送至各智能球,经智能球控制电路解码后实现对智能球的远程控制.

为应付突发事件,便于监控非船舶动态数据库中的小型船舶或其他目标,监控控制模块同时提供人工操作界面,驱动相关智能球进行定向监控.智能球中摄像机采集的高清视频信号经视频线返回多通道视频采集卡,若距离远导致视频信号损失,可考虑安装低噪视频放大器延长传输距离.[5]

3 结 论

港口安全管理事关人员安全、交通安全、作业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是生产运输、船舶航行及停泊的重要保障.港口船舶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是VTS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港口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6]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船舶动态视频监控的自动化、智能化是今后的发展趋势.[7]随着智能球技术的发展,适应全天候、多功能、无线、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视频监控设备将不断普及,更好地运用到航运业中.[HJ]

参考文献:

[1]史云剑. CCTV子系统在VTS硬件系统中的作用及运用初探[C]//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水运报刊社, 2004: 160-161.

[2]龚瑞卿. AIS, CCTV, VTS整合及功能拓展[J]. 中国水运, 2005(10): 42-43.

[3]章剑.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装船和检验要求[J]. 上海造船. 2006(2): 30-32.

[4]翁跃宗. 一种面向海事分支机构的船舶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 中国航海, 2004(4): 42-45.

[5]陈辉. 海上移动视频监控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应用[J].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5, 26(4): 79-82.

[6]赵树利. VTS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及构成分析[J]. 中国水运, 2008(6):9-11.

[7]陈明洁.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目标检测和跟踪技术分析[J]. 电视技术, 2008(10):85-87.

特长隧道施工围岩动态监控与应用 第7篇

秀岭隧道是大瑞铁路重点控制工程,全长17.6 km,为单线电气化铁路,该隧道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与特提斯—喜马拉雅东南弧形构造转折处,也是扬子准地台、甘孜褶皱带和三江褶皱系的交汇区的漾江中生代褶皱区,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断裂及褶曲构造发虚,该隧道穿越两条区域性断裂草坪断裂和山祖—左白达断裂,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围岩主要分布为侏罗系紫色,灰紫色泥岩夹砂岩,遇水易软化。

隧道出口段太平车站伸入隧道579 m,根据车站平面布置,在出口段车站Ⅰ道与Ⅱ道为分修单线隧道工程(1+1布置),预留Ⅱ线从车站Ⅱ道中线引出,受其线路中线间距控制,形成双线喇叭口交叉段。

2 围岩监控量测的重要性

本隧道为高风险隧道,在施工中开展监控量测,并将监控量测作为关键工序列入施工组织,并对支护体系的稳定性进行判别,量测是方法和手段,监控是量测的目的。量测的方法有:1)地质素描、断面位置;岩石名称、结构、颜色;结构面产状;岩体风化程度;地下水量大小;施工开挖方式、锚喷支护参数和循环时间;围岩自稳时间、掉块情况;地质断面展示图及照片。2)水平仪、全站仪测拱顶及地表下沉。3)收敛计测隧道周边变形。4)多点位移计测围岩体变形。5)钢筋计测结构内力。6)压力盒测界面压力。7)声波测围岩弹性波速。8)地质雷达作超前地质探测。

监控量测的必测项目有:1)地表沉降观测,适用于洞口及洞身浅埋段。2)洞内外观测、拱顶下沉、净空变化监控量测,适用于全隧道。

3 监控量测点的布置

地表沉降观测,观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并与洞内观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观测断面间距不大于10 m。洞内观测、拱顶下沉、净空变化监控量测,Ⅲ级围岩地段观测断面间距不大于50 m,Ⅳ级围岩地段观测断面间距不大于30 m,Ⅴ级围岩地段观测断面间距不大于10 m。

洞内监控量测点的布置如图1所示。

4 量测仪器的采用和量测频率时间的确定

4.1 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采用WRM-3丝尺两用收敛仪,该仪器技术指标:

测量范围:不限制,测量时拉力:10 kg~15 kg。

灵敏度:0.01 mm,标称精度:0.01 mm。

尺孔间距:200 mm,测微千分尺变化范围:250 mm。

4.2 量测频率

收敛和拱顶下沉的量测频率是根据设计和施工围岩位移速度而确定的,根据该隧道的地质情况,我们采用以下频率进行量测(见表1)。

4.3 绘制围岩变形与时间关系的曲线

量测数据整理时特别要注意数据的取舍,由于测量人员、仪器的因素或施工扰动等原因造成有的数据不能用,要将这样的数据去掉后才能绘制曲线图。按量测记录绘制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变形量为纵坐标的曲线图如图2所示。

4.4 量测数据的回归分析及现场应用

根据图2中的位移—时间曲线,D1K52+740断面处出现了异常变形,根据回归方程的二阶导数dt2d2 u>0,说明变形速率加快,已进入危险状态,围岩有大变形的可能,需立即停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加固。项目分部根据量测结果,结合该段开挖后围岩为板岩、黄色泥岩互层并有地下水渗出的情况,当即下令停止秀岭一线掌子面的掘进,对D1K52+750~D1K52+770段20 m初期支护进行加固,其周边收敛位移—时间曲线见图3,图4。

1)立即用Ⅰ14工字钢、200钢管对该段两侧拱腰及拱脚部分进行横向支撑,以阻止拱墙变形加大。2)在该段设置全环42注浆管,每根长8 m,环向间距0.8 m,纵向间距1 m,梅花形布置,压注水泥浆,加固两侧围岩,阻止其进一步变形。3)下步仰拱施工时,每循环开挖长度不得超过3 m。4)根据围岩特性及业主要求,本着“强支护”的原则,及时进行该段仰拱、二次衬砌的施工,并将该段二次衬砌变更为钢筋混凝土。5)在D1K52+755,D1K52+760,D1K52+765,D1K52+770四个断面增设收敛观测点,及时进行观测,随时掌握围岩的变形情况,为后续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经过上述方法加固处理后,有效地阻止了围岩进一步变形,防止了隧道发生塌方,保证了施工过程中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综上所述,对围岩位移的监控量测也不能完全遵循围岩稳定后施作二衬的原则,尤其是在洞口段等围岩较差地段,一般应及时施作二衬。因此在围岩位移出现线性变化或不断波动且不趋于稳定甚至出现凹形曲线变化时,应立即制定处理方案,采取加强支护或立即进行二衬施作,必要时暂停开挖,以控制围岩的变形,保证施工安全。因此,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并非单一数据分析,而是集数学统计、岩土力学、现场观察、经验积累多方面的综合应用,是评估围岩特性和指导隧道施工不可缺少的科学手段。

参考文献

天然橡胶生产动态监控管理平台建设 第8篇

1 产业现状

目前, 我国天然橡胶行业的管理还是采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 生产管理技术相对落后, 当前的管理模式已远远跟不上快速发展的橡胶产业的需要, 严重影响、制约了橡胶产业的发展。需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构建空天地立体监控体系, 完善生产管理机制, 建立从橡胶园胶苗种植、割胶到橡胶产品加工以及胶园灾害防护、护林保胶一整套的工艺流程和管理体制, 实现橡胶产业的信息化管理。

橡胶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滞后, 信息共享性差是当前的主要问题,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种苗生产管理中信息不畅造成种苗储备等供需矛盾, 不利于宏观调控;

由于橡胶树数量过多, 人工难以对整个园区橡胶进行高效、精细化管理;

缺乏橡胶病虫害自动识别技术, 影响橡胶产量;

缺乏橡胶生长环境实时监测数据, 影响胶农和管理者及时做出决策;

无法对胶农割胶工作进行有效的跟踪管理, 护林保胶体系不完备, 导致非法开割、采伐现象严重。

橡胶产业信息化是实现橡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也是橡胶园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信息技术运用对推进橡胶信息化建设, 逐步建立布局科学、高效便捷、先进实用、稳定安全的橡胶信息化平台, 对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 平台建设目标

天然橡胶生产网格化综合监控管理平台建设以生产、管理模式改造为抓手, 以橡胶产业信息化建设为目标, 在一系列生产管理规范的指导下, 建立一整套的从胶木种苗、割胶管理、生产加工、护林保胶、灾害应急到胶园生态管理的业务管理系统, 建立从数据动态监测获取、数据加工处理到各类数据智能化管理的数据管理系统, 建立覆盖全网的数据共享服务发布系统。

3 平台设计

天然橡胶生产网格化综合监控管理平台, 采用3S (即GIS、RS、GNSS) 领域的优势技术, 结合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物联网、互联网+、智慧城市等理念进行设计。平台架构如图1 所示。

平台主要包括业务管理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服务发布系统。具体如下。

3.1 业务管理系统

3.1.1 胶园网格化管理子系统

胶园网格化管理子系统定位于以网格化技术作为管理手段, 以3S技术为位置服务, 在空间数据一张图的基础上, 将胶园专题信息数据融合在一起, 实现“人、地、事、物、情、组织”等全要素信息的精细化管理。

3.1.2 胶木种苗管理子系统

胶木种苗管理子系统定位于解决胶木种苗管理部门、种苗基地、种苗企业之间的种苗信息资源共享。

3.1.3 种植割胶管理子系统

种植割胶管理子系统定位于解决胶树长势预估、割胶生产管理、胶农考核、监控等问题。通过该系统能实现实施生产数据化管理, 方便掌控每天的胶树长势、胶水产量、实割树位、树位均产、胶工均产、胶水干含、坏样、杂胶、长流胶、缺岗、补刀等生产数据情况。

3.1.4 加工生产管理子系统

加工生产管理子系统定位于解决橡胶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进度监控、工人工作情况监控等问题。加工生产是橡胶产业的关键工作链, 对此进行有效管理, 对整体市场分析有重大意义。

3.1.5 护林保胶管理子系统

护林保胶管理子系统定位于借助各类动态监控数据, 对各种违法行为进行管理, 维护胶园的合法权益, 确保胶园生产资源的完整性和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1.6 灾害评估与应急指挥管理子系统

灾害评估与应急指挥管理子系统通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遥测系统、电视会议系统与应急信息资源的多网整合, 在统一的地理框架基础上, 实现各类灾害 (烟火、病虫害、旱情、热情等) 的空间信息属性和特征属性的结合, 提高灾害管理各环节的信息查询、检索等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进而实现基于计算机辅助决策的灾害预测预报, 提高灾害应急的管理水平。

3.1.7 设施设备管理子系统

设施设备管理子系统定位于解决各类设施设备的生命周期管理, 通过进行统一的编号, 确保设施的安全、有效、合理使用。

3.2 数据管理系统

3.2.1 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子系统

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子系统定位于解决“橡胶林子在哪里”, “去哪里割胶”等基本问题。通过建立海胶一张图, 在空间数据管理基础平台上, 形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网格化业务数据、影像数据、三维专题数据、橡胶资源专题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平台。

3.2.2 动态监测获取子系统

动态监测获取子系统定位于胶园生产管理整个工艺流程中的动态监测、跟踪获取, 实现对胶园设施状态监测、监控管理。

3.2.3 数据加工处理子系统

数据加工处理子系统主要包括航天遥感影像数据加工处理、无人机等航空数据加工处理、地面数据加工处理、专题数据加工处理、坐标转换和格式转换等功能。其中专题数据主要包括胶区生产用图、领导用图、一般客户用图、旅游客户用图等后端应用过程中所需的数据。通过数据加工处理子系统, 对各类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 以便快速的存储入库, 并为不同业务需求提供数据支撑。

3.3 服务发布系统

服务发布系统采用三维地图和信息数据网站多种形式发布, 方便全球化产业用户信息共享。

3.3.1 在线发布子系统

建设内部网站和外部网站, 基于数据系统, 依托地理空间信息数据仓库, 提供数据资源和相关业务信息资源的检索、调用、提取、分发等功能, 支持面向各胶园生产和加工项目的内部资料调用, 支持面向集团外用户提供信息共享服务等。

3.3.2 云服务子系统

建设云端和客户端, 主动向加入云系统的客户推送信息, 提供用户与各级控制中心的交互平台。

4 结语

天然橡胶生产网格化综合监控管理平台建成运行后, 将会有效的提高胶园生产管理水平, 规范经营活动, 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通过建设综合监管平台, 将会减少橡胶生产管理的成本, 加强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 便于橡胶生产管理单位更加快捷的处理各种事务。通过该平台可以对全球各主要产胶地区的产量进行预估, 结合市场供需等信息, 对国际市场的橡胶价格未来走势作出预测;并可以对橡胶园的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健康度、效益等进行评价, 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信息。随着平台的推广试用, 我国胶园的生产管理水平也将会不断的提高。同时, 对加快橡胶产业的信息化进程, 促进我国橡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天然橡胶是事关国计民生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 同时又是一种资源约束型产业, 具有地域分布的局限性和产品的不可替代性。本文通过探索国际橡胶产业生产综合监控机制, 完善国内橡胶产业信息化的同时, 设计出一套橡胶生产网格化综合监控管理平台, 以生产、管理模式改造为抓手, 以橡胶产业信息化建设为目标, 建立基于数据共享服务发布系统。

关键词:天然橡胶,网格化,GIS,RS,GNSS

参考文献

[1]王金增, 马小军, 马履一, 等.基于Intranet的北京市种苗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

[2]朱恩铸.走在世界前列的云南天然橡胶产业[J].中国农垦, 2004.

动态监控体系 第9篇

监控视频在交通安全和电子会议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H.264/AVC标准逐渐暴露出自身的不足。HEVC是新一代视频编码标准,与H.264/AVC相比,在相同视频压缩质量下,HEVC可以提高50%左右的压缩效率。HEVC的编码框架和H.264相同,两者都是混合编码框架[1]。

监控视频大多由静止的摄像机捕获,它们往往拥有固定背景。为此,可以考虑利用监控视频特殊的结构特点来处理监控视频。已有关于监控视频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模型的编码方法[2,3,4],这类方法对感兴趣的目标建模,然后对它们编码;另一类是基于块的编码方法[5,6,7,8],这类方法利用高质量的背景帧来提高预测效率。还有一些其它相关研究,如Wang[9]提出了一种新的降低计算复杂度的方法;Zhang[10]提出了基于模型和块分类的快速高效转码方法(FET);Rahaman[11]提出了用于运动监控背景更新模型方法;Zhang[12]提出了基于自适应预测的背景模型方法(BMAP)。

本文提出动态背景模型算法为监控视频生成一个动态背景帧,作为HEVC框架下帧间预测的参考帧。为生成干净的背景帧,提出多层差值(MDM)算法更新背景帧。同时设置一个标志位来说明给出的模型是否被选中。

1 动态背景建模

为充分利用监控视频的结构特点,本文提出DBM和MDM的建模方法。DBM是在HEVC的框架下生成一个用于帧间预测的动态背景帧;MDM采用分层差值方法更新背景以得到干净的背景帧。

1.1 动态背景模型(DBM)

一般来讲,监控视频背景区域的像素值是固定的,运动区域的像素值是变化的。相应地,监控视频背景区域帧间像素差值大部分为0或者接近0,运动区域的帧间像素差值会比较高。因此,可以根据帧间差值来生成和更新背景帧。本文基于像素块对绝对差值进行统计并更新背景帧,如图1所示。

生成和更新背景帧的具体过程如下:

(1)背景帧的像素值初始化为0。

(2)Dn×n是基于块的绝对像素差值,表示当前重建帧和最近的参考帧对应位置的最大块像素差值,n表示像素块的大小。

其中,Ci,j表示当前重建帧的像素值,Ri,j表示最近参考帧的像素值。

(3)设置特定的阈值T来决定是否对背景帧更新。阈值T根据对Dn×n的统计结果选定。

其中,Bi,j表示背景的像素值。动态背景建模的关键点是生成干净的背景帧。然而有时运动区域变化缓慢并且平滑,如果选取用来比较的像素块太小,运动区域的像素差值Dn×n有可能小于给定的阈值T,从而导致背景帧的错误更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得到比较干净的背景帧,提出多层差值(MDM)算法。

1.2 多层差值算法(MDM)

如果用来比较的像素块大小足够大,即便是运动区域,其边缘部分也会被包含进来,因此会得到一个较大的像素差值Dn×n,从而避免对背景的错误更新。如果Dn×n的值在某一特定范围内,当前像素块会被向下分为4个等大的小像素块,背景帧的更新过程进入一个低的层次。图2展现了多层次差值方法过程。

理论上讲,选取的层越多,得到的背景帧越好。然而分层增多带来的背景帧质量的提升并不能弥补计算复杂的增加,为折衷,文中选取4个分层,分别为32×32,16×16,8×8和4×4。多层次差值算法过程如下:

(1)统计分析并设置每层的阈值Tn1和Tn2。

(2)更新背景帧。

Step1:如果Dn×n小于Tn1,更新对应位置的背景帧。

Step2:如果不是第四层,并且Dn×n的值介于Tn1和Tn2之间,当前像素块被分为4个小像素块,同时将n设为n/2,进入下一层更新过程。

Step3:如果Dn×n大于Tn2,不对背景帧更新。

(3)如果分层大于4,停止背景帧更新过程。

1.3 熵编码

编解码端都要更新背景帧,文中一个标志位来说明给出的模型是否被选中,该标志位为1时,表示模型被选中,为0时,表示没被选中。

2 实验结果

实验用HEVC参考软件HM14.0[13]来实现,实验结果和HEVC的标准测试结果比较,“encoder_lowdelay_P_main”编码配置在实验中被使用,YUV测试序列包括静态背景的检测视频和静态背景的其它视频序列。PSNR和BD码率作为评估编码性能的标准。量化参数(QP)分别被设置为22,27,32,37。

实验中用到6组视频序列,BasketballDrill和Cactus是标准测试序列,其它是用摄像机获取的视频序列。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呈现的是DBM/MDM和HM关于BD码率和PSNR的比较结果,与HM标准测试结果相比,对监控视频的处理,DBM/MDM平均节省超过2%的码率。从表中可以看出,标准测试序列的结果更好一些,BasketballDrill序列最好能提高超过5%的压缩效率,同时Cactus序列能提高1.7%的压缩效率。在由摄像机获取的监控视频序列中,TrafficVido的结果最好,能提高2.6%的压缩效率。

通过表1和图3,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方法与HM14.0标准测试结果相比,在几乎不增加计算复杂度的情况下,能够显著节省码率。

3 结语

可以看出,通过动态背景建模(DBM)生成一个动态背景帧,作为HEVC帧间预测的一个参考帧;同时采用多层差值(MDM)算法生成高质量的背景帧,可以显著提高监控视频的压缩效率。结果表明,与HM标准测试结果相比,DBM/MDM平均节省了2.33%的码率,最高可提高5.2%的压缩效率。后续研究可以通过背景帧对包含背景区域和运动区域的混合区域进行处理,期望背景帧在混合区域的应用中能够进一步提高压缩效率。

摘要:高效视讯编码(HEVC)是新一代编码标准,在编码效率上有明显优势。监控视频结构特点是背景几乎不变,HEVC并没有考虑这种情况。使用动态背景模型(DBM)生成动态背景帧,作为HEVC帧间预测的参考帧,可以提高视频压缩效率。然而,运动缓慢的前景区域有时会被认为是背景区域,为此提出多层差值(MDM)算法,根据多层像素块差值更新背景,提高背景帧的质量。实验结果表明,与高效视讯编码测试模型HM14.0相比,在几乎不增加计算复杂度的情况下,采用该算法压缩效率平均提高了2%,最高提高了5.2%。

如何构建连锁战略执行监控体系 第10篇

中国正逐步由制造型社会向商业社会转型,近几年以来连锁经营的迅速发展,国美、苏宁、真功夫等各行业连锁企业的快速成功激励了众多企业和机构投资者。在广阔的市场空间及不足10%的连锁业态占有率面前,不少企业纷纷试水,制订雄心勃勃的连锁战略计划,不断进行试点或快速扩张,以期利用后发优势成功超越前辈,一时间风生水起,但几近一半的试水项目无疾而终,甚至连TCL、美的等知名企业在连锁项目的运作上也铩羽而归。

“这是为什么呢”?,连锁企业投资者不禁产生疑问:我们进行了最详尽的市场调查、分析,我们的项目起用最顶级的行业专家制定战略计划,我们的战略可谓几近完美,可最终无法落地?我们的方案看起来很可行,却执行总是不到位?

六大因素阻碍连锁战略落地

从逸马顾问对连锁企业的跟踪来看:85%左右的企业在连锁战略执行上是无力的,如TCL幸福树、美的专卖连锁等。成功运作连锁企业不仅需要科学严谨的战略规划,更对连锁组织执行战略过程中所需的执行力和系统整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连锁企业必须取得数量上的规模优势才能实现效益,它本身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组织。基于此,连锁企业在执行战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业务流程设计、管理层级梳理、人员培训等模块就比一般企业所覆盖的面更广,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也更多,所以,在战略执行过程必须保证经营模式、运营标准、组织管理等系统的快速升级,建立一个有机循环的、动态监控的战略监控体系。

据统计,阻碍连锁企业战略成功落地的因素如下:

连锁战略的摇摆及资源投入不足。一些连锁企业在起初都只是抱着尝试的心态,认为开几家店成本不高,试试看,摸着石头过河,运作过程中发现战略规划对资源匹配要求较高,耐不住一开始坐冷板凳,就匆匆忙忙直奔短期收益去了。这就导致了朝令夕改,无法清晰自身战略定位,战略即使勉强执行,到最后也会面目全非。

集团高层能及时解决渠道变革及内部冲突。正如开篇所讲,一些企业基于自身新业务拓展,掌握自有渠道为诱因推进连锁项目。新的连锁项目拓宽了原有企业的业务渠道,这就与原有的渠道形成对资源要求的博弈。同时新的连锁项目容易激发企业内既定业务渠道人员的内部权益再分配,过程中新项目对既得利益者利益的侵蚀有可能引发内部冲突,以致延误项目的进度,最终错失战略时机。

连锁专业知识方面的缺乏、商业人才储备不足。连锁商业模式进入中国大陆的年限较短,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实战商界都人才匮乏。连锁企业在战略规划下,需要有专业的商业人才真正理解战略,同时有效分解战略目标,合理推进连锁战略落地,但是我们目前的连锁企业运作者多数还是刚入学的小学生,缺乏连锁商业经验,更无从谈起有效推进经过专业人士制定的战略。

核心团队建设及打造不力。连锁企业的规模经济要求运作这个大盘子的核心团队是强有力的。据笔者观察,现有的连锁企业对核心团队的建设和打造的力度是比较弱的。连锁企业核心团队在权力方面没有合理的授权范围,更缺乏科学的绩效管控和有效的管理引导,这样的弱势团队只能向企业领导者抱怨战略规划不合理,而不是战略执行的无力。

经营模式及标准化设计不到位。战略是个大方向,告诉我们路该往哪里走,要到达哪个目的地;经营模式是交通工具,而标准化体系是保证交通工具顺利运行的工具箱。只有弄清楚战略大方向下的这条路路况如何,选择好合适的交通工具,同时保证所需的燃料和维护工具完备,战略才能够真正被执行,企业的战略目标方可得以实现。然后,相当一部分连锁企业只知道战略规划要可行,也就是方向对了,但经营模式和保证经营有效运作的标准化体系却不到位,只能远远看着战略目标却无法达成。

总部规划,支持与管控能力不足。连锁企业总部是整个战略规划的中枢组织,然而连锁企业的成功必须依托总部有效管理分部、甚至终端店面的实际运营。如果没有有效的对于分部和店面的管控能力,连锁企业的战略执行力度到达店面的实际运营时已经是强弩之未了。

笔者认为,连锁企业战略落地需要三层体系保障:首先是以连锁业务模式设计为基础的运营流程标准化系统其次是以战略计划、模式执行和控制为目标的执行系统;第三是需要建立战略指标体系、定期诊断与经营检讨为基础,结合ERP、BI信息技术的战略执行监控体系保证战略落实。三者关系如图一所示。

战略执行监控体系是保证战略落实和成功的关键一环,柳传志在总结联想多元化战略失败的教训与经验时说:“在推动新的业务开展的时候,我们实际上还是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业务骨干的力量基本还是够的,缺的是什么呢?现在看明白了,当时主要缺的是领导人即第一把手的精力这一资源。”

联想失败经验很值得多数连锁企业借鉴,一般来说,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在静态制定,但外部环境在急剧的变化,面对严峻的竞争环境,加之连锁企业成长过程中系统问题,越来越需要依靠快速而准确的决策,如果企业没有建立一个卓有成效的战略执行监控保障体系,连锁战略愿景实现的可能性就虚无飘渺。

构建“全方位四环路”体系

要保证连锁战略实施处于可控状态,经过长期实战研究,我们建议企业建立战略的“全方位四环路”监控体系:一是建立基于BSC(平衡计分卡)战略指标监控机制,对战略目标执行、外部变化及战略目标本身进行实时评估,及时调整、完善战略的执行;二是建立定期进行组织成熟度评估机制,确保组织、流程建设及核心团队建设满足战略发展需要;三是通过建立定期诊断与经营检讨机制,修正经营管理团队战略实施;四是对员工整体技能评估机制,保证训练与督导体系有效提高员工战略执行能力。

第一,建立基于BSC(平衡计分卡)战略目标指标监控机制。

连锁企业的战略及商业模式确定后,必须给出企业发展规划的战略地图。战略地图是平衡计分卡的一个衍生工具,我们可通过一张图纸把企业复杂的战略达成过程画出来。通过应用平衡计分卡的构架,分析各核心部门的目标是什么,关键流程是什么,要做好关键环节需要匹配什么样的人员,连锁企业战略实现时所需的组织资本和组织文化、行动的方法及达成途径都从一张地图上完整反应出来。然后,企业就可以把战略地图中的主要目标转换为战略监控的指标体系,并结合战略阶段规划确定各阶段关键指标必达值,通过指标与当前实际情况(包括预算执行情况)判断当前战略执行状态,引导决策及资源分配以保证不断达成阶段短期目标;同时,对比、判断战略目标的可行性。

上一篇:企业公文处理下一篇:改革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