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肿瘤范文

2024-05-14

动脉肿瘤范文(精选8篇)

动脉肿瘤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组23例, 男17例, 女6例, 年龄19~61岁。术前行X线平片, CT或MRI检查, 部位为髂骨14例, 骶骨6例, 骶髂关节1例, 耻骨2例, 均为单发病灶。术后病理组织学类型为:骨肉瘤6例, 软骨肉瘤5例, 尤文氏肉瘤3例, 脊索瘤、骨巨细胞瘤和神经纤维肉瘤各2例, 转移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室管膜瘤各1例。

1.2 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 局麻下经一侧股动脉穿刺插管, 引入5F猪尾巴导管, 于双侧骼总动脉分叉处造影以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 再将5FCobra或Yasiro导管导管超选进入靶血管内进行栓塞。DSA采用荷兰H5000心血管造影机。

1.3 治疗方案的选择

所有病例先行数字减影观察肿瘤的血供情况, 结合X线、CT、MRI及临床症状、体征, 决定栓塞动脉及栓塞范围。将5FCobra或Yasiro导管超选择进入肿瘤的供血动脉, 透视下手推造影剂以确定肿瘤供血血管无误后, 所有病例均以1.0~2.0mm的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肿瘤供血动脉, 直至该肿瘤供血动脉的血流完全停止为止。如供血动脉较为粗大, 用明胶海栓塞至血流减慢时, 在供血动脉的主干加用明胶海绵条或弹簧圈栓塞。如果造影发现有多支肿瘤供血动脉, 则依次按上述方法栓塞, 最后行髂总动脉造影, 至肿瘤染色消失为止。

2 结果

2.1 DSA造影表现

DSA血管造影表现均表现为相应区域内的肿瘤染色和供应血管增粗。肿瘤内可见明显的粗细不均、扭曲杂乱的肿瘤新生血管及肿瘤血管湖;有些形成网状改变或包绕征象, 部分有动静脉瘘形成和引流静脉早显等征象。实质期肿瘤染色。肿瘤染色正确反映了肿瘤的累及范围, 在指导治疗上有重要价值。

2.2 栓塞治疗

23例均为一次性栓塞, 共栓塞42条血管, 其中腰动脉3支, 骶正中动脉2支, 髂内动脉及分支28支, 旋股外动脉2支, 闭孔动脉1支。栓塞后再造影, 21例肿瘤染色消失, 2例染色较前减少75%以上。

2.3 临床结果

栓塞前有疼痛症状者18例, 栓塞后疼痛症状消失5例, 疼痛减轻13例, 栓塞后1~3d手术, 23例病灶全部切除, 术中见肿瘤包膜完整, 境界较清楚, 与周围血管粘连减少, 易剥离。术中估计出血量明显减少, 平均1760m L (对照组为未栓塞肿瘤血管的20例病例, 术中失血平均5200m L) , 手术过程较顺利, 无术中死亡及术后严重并发症, 术后标本见13例有不同程度坏死, 病理显示部分肿瘤细胞变性、坏死、溶解。

3 讨论

术前血管造影可显示肿瘤供血血管和侵犯范围, 为彻底栓塞肿瘤供血血管、防止漏栓和误栓血管及手术切除提供客观依据[1]。骨盆肿瘤血供十分丰富, 且常为多支供血, 故骨盆肿瘤多支血供的术前血管造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的做法是: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后, 一般应先送入5F猪尾导管, 置于腹主动脉分叉处造影, 观察肿瘤的范围和供血动脉的情况, 然后用5FCobra导管或Yashiro导管逐一行供血动脉的超选择性插管, 然后进行栓塞治疗。最后行髂总动脉造影至肿瘤染色完全或大部分消失。本组病例中有6例经造影证实由双侧髂内动脉及分支供血。肿瘤位置较高或居中时, 要考虑有否高位血管供血 (如腰动脉、骶正中动脉) , 此时造影宜从腹主动脉下段较高位置处开始。本组病例中, 腰动脉3例、骶正中动脉2例, 参与了肿瘤供血。

Gellad等认为术前栓塞成功的标准为:栓塞后肿瘤染色较栓塞前减少75%或以上, 术中失血少于3000m L。在本组病例中, 术中平均出血量栓塞组为1760m L, 未栓塞组为5200m L, 说明术前肿瘤血管栓塞能减少术中出血。在本组23例栓塞病例中, 有1例因初期栓塞经验不足, 栓塞前仅行患侧髂内动脉造影, 栓塞后行髂总动脉造影时造影剂用量偏少, 未能充分显示髂外动脉一异常分支, 术中剥离肿瘤时发生大出血, 出血量为4000m L, 经紧急输血、输液后方能继续手术。这说明要达到减少出血这一目的, 栓塞过程中要认真细致, 务必将供血动脉一一栓塞。一旦某些肿瘤供血动脉未能栓塞则无法减少术中出血。

国内报告最多使用的栓塞剂为明胶海绵。它的特点是安全、无毒性、取材容易、使用方便, 易注射, 可剪成不同大小栓塞不同直径的血管, 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栓塞剂之一。在进行骨盆肿瘤的术前栓塞时, 一般可剪成直径1~2 m m的颗粒, 浸在造影剂里, 在透视下经导管注入, 用于栓塞供血动脉的细小分支。也可以剪成1mm×10mm的长条, 稍用力压实后插在注射器头端, 经导管逐个注入, 用于栓塞较大的分支。一般认为明胶海绵栓塞血管后可在7~2ld再通。但杨述华等认为明胶海绵栓塞后, 24h后出现溶解吸收、血管再通的情况, 所以手术应在栓塞后24h内进行[2]。

聚乙烯醇微粒 (polyvinylalcoholparticles, PVA) 为永久性栓塞物, 直径在150~700μm之间, 多分为150~250μm、250~500μm、500~700μm3种包装, 分别可达毛细管水平和毛细管前小动脉水平的栓塞, 不易降解吸收。Manke C[3]报道在术前栓塞治疗肾癌脊柱转移时, PVA大小在250μm以上或以下, 对术中估计出血量无显著差异。使用也相对安全, 栓塞后无永久性神经损伤或肌肉、皮肤坏死出现。因PVA微粒较为昂贵, 本组病例暂未使用。

为加强栓塞效果, 可加用大型栓塞剂如不锈钢圈、记忆合金弹簧圈。本组病例有3例5支血管加用5mm钢圈5枚, 达到较好的栓塞效果。

髂内动脉有广泛的吻合支存在, 只要栓塞剂选择恰当, 保留器官的毛细血管和吻合支, 盆腔内器官仍有足够的血液供应, 栓塞后侧枝循环很快建立, 故一般不会造成组织坏死, 盆腔脏器穿孔等并发症[4]。一般常见的并发症有:栓塞后发热, 体温在38~40℃, 待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周;腰骶部或臀部胀痛;局部皮肤改变等, 经对症治疗, 症状均可缓解或消失, 无需特殊处理。本组23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熟悉骨盆的血管解剖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可有效地防止栓塞剂逆流、误栓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骨盆肿瘤切除术中最大难题是出血多。除了术前栓塞以外, 镇万新等[5]采用球囊导管置入, 一过性阻断腹主动脉血流, 控制骨盆及下腰椎肿瘤手术的出血, 获得满意疗效。既有套扎腹主动脉及术前选择性动脉造影栓塞的优点, 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前栓塞供血动脉治疗骨盆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单发病灶的骨盆肿瘤动脉插管造影, 栓塞肿瘤供血动脉, 栓塞后24~72h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栓塞前血管造影显示多支动脉供血, 栓塞后造影见肿瘤供血动脉闭塞, 肿瘤染色消失, 手术时肿瘤均全部成功切除, 无一例发生手术中死亡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前栓塞可减少骨盆肿瘤手术中的出血, 降低手术的危险性, 提高手术安全性。

关键词:骨盆肿瘤,栓塞,血管造影

参考文献

[1]马贵, 田建明, 叶华.骨盆肿瘤多支血供的D S A诊断和治疗及其临床意义[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 2003, 25 (3) :16~18.

[2]杨述化, 刘通顺, 肖宝钧, 等.髂内动脉栓塞后切除骶骨肿瘤[J].临床骨科杂志, 2004, 7 (2) :127~129.

[3]Manke C, Bretschneider T, Lenhart M, et al.Spinal me-tastases from renal cell carcinoma:effect of preoperative particle embolization on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J].Am J Neuroradiol, 2001, 22:997~1003.

[4]季博青, 罗香国, 黄金华, 等.髂内动脉化疗栓塞盆腔晚期癌肿[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4, 28 (10) :665~668.

动脉肿瘤 第2篇

【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肿瘤间质治疗肝癌的疗效,并对病理变化进行观察。方法 选取晚期肝癌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20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肾功能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病症。对照组采用单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观察组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肿瘤间质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病灶内的碘油沉积率、病灶的病理变化;治疗1周后,患者肝功能的变化情况;6个月后,肿瘤的局控率、病灶缩小率的变化。观察治疗完成之后,2年随访期内,对患者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对照组肿瘤细胞坏死情况主要是凝固性坏死,而在观察组中,脂肪样变性属重要形态。观察组患者病灶中的碘油沉积率、肿瘤缩小率以及局部空率,与对照组比较都明显增高。1周之后,观察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水平均有所升高,白蛋白水平降低。根据随访调查结果,观察组1年后的生存率为94.74%,2年后为73.68%。对照组1年后的生存率为78.95%,对照组的2年后生存率为47.37%,两组数据比较,观察组的效率明显较高。结论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肿瘤间质治疗的效果良好[1]。

【关键词】肝动脉;化疗;栓塞;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78-02

肝癌发生的部位是肝脏,属于一种恶性肿瘤。该恶性肿瘤有两种,一种是原发性肝癌,一种是继发性肝癌。根据临床数据表明,前者占重要比例。我国肝癌发病率较高,根据相关统计,近些年因肝癌而致死的概率亦持续攀升 [2]。目前为止,如果能克服一些难关,手术疗效将会更上一层台阶,比如确定肿瘤的大小和数目、以及肿瘤的部位与界限。此外,患者肝脏功能的好坏,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手术疗效[3]。因此,肝癌患者若进入中晚期,肝脏功能衰退较为严重,手术效果会受到较大影响。此时,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更适宜。本文对肝动脉化疗栓塞与肿瘤间质联合治疗肝癌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7月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n=20),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7~75岁,平均(48.2±5.1)岁。所有患者通过体格检查、病史调查、CT、AFP以及彩超检查和穿刺活检进行确诊。其中肝细胞癌25例,混合细胞癌3例。肝癌П期7例,14例肝癌Ⅲ期14例。所有患者肾功能、凝血功能正常。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主要步骤如下:决定对患者双侧股沟区的皮肤进行消毒及麻醉。选择穿刺路径。较合适的穿刺路径有三,一是右股动脉穿刺,二是肝左右动脉穿刺,三是固有动脉穿刺。若从右股动脉穿刺,可按照动脉路径;或者根据肿瘤大小选择插入肝左右动脉以及插入固有动脉。注射的药物有表阿霉素 (国药准字H19990280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在本次临床分析中,患者均静脉给药,用灭菌注射水稀释,使其终浓度不超过2mg/ml)30~50mg之间,丝裂霉素(国药准字H33020854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本次临床分析中,患者用药4-6mg/日,每周静脉注射1-2次,连日用药法,疗程为一个月) 100~150mg之间,碘化油乳化剂10~30ml(采用鱼肝油酸纳、碘化油以及表面活性剂,分别为4-5ml、10-15ml、4ml,将三者进行融合,每周注射1-2次,长沙市裕丰化玻生物有限公司)。使用明胶海绵,进行适量栓塞。第四步,手术后进行CT复查,时间相隔为三个月。观察组采用联合肿瘤间质方式治疗,第1-3步同对照组步骤。完成以上三步之后,通过CT,对肿瘤内化疗药物复查。同时,运用CT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式,且通过无水酒精穿刺针对碘油化疗药物的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快速准确的判断肿瘤疤区,进而稀释,顺利进入残余肿瘤病灶当中。此外,可以根据肿瘤的大小,可以选择碘油化疗的药物量进行控制[4]。在完成以上步骤过程,注射药物时,应当着重控制速度,缓慢注入。肿瘤弥散的范围内需要进行观察[5],若肿瘤残余病灶比较大,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给药,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和统计学分析

对两组患者的病理进行对比观察,主要涉及的指标有碘油沉积率、肝功能、肿瘤病灶缩小率以及局控率等等,同时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相关部门应对其生存情况进行观察,观察年限一般为一到两年。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采用X2检验,2结果

2.1病理变化比较

对照组中肿瘤细胞的坏死的原因主要是凝固性坏死,肿瘤细胞存活比较多的部位主要是集中在边缘。同时,脂肪样变性是患者细胞坏死的重要原因,凝固性坏死则较为少见。

2.22组病灶指标观察 结果见表1。

3讨论

在手术治疗的众多方法中,肝动脉化疗栓塞在临床上采用较为普遍。碘油化疗药物是栓塞剂中较为重要的成分,由于该药物乳化剂较少,经过血管注入之后,在病灶内部,其容易发生沉积现象,且分布不均匀。[6]使得肿瘤中有些部位没有接触到碘油,从而现短期增生的情况,一些已有疗效的局部部位复发,严重者甚至导致整个治疗失败。此时,将肝动脉化疗与肿瘤间质联合治疗肝癌,将抗癌药物通过皮穿刺的方法注射到肿瘤间质中,使该间质能够在肿瘤内部得到释放,从而对肿瘤细胞进行直接攻击,从而达到杀死癌细胞的目的,同时药物处于肿瘤间质中,则不会发生沉积现象,分布也较为均匀,癌细胞局部增生的情况将会大大减少。同时,二者治疗方法联合优势还体现在有效预防治疗过程中脂肪变性,有效预防肿瘤发生大量的急性溶解坏死的情况,同时,有效预防急性凝固坏死不良反应。

最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通过一种联合肿瘤间质,针对肝癌患者实施治疗,常采用的是综合治疗方式。主要采用的指标是碘油沉积率、局控率、肿瘤缩小率,以及1年、2年的生存率,均较具代表性,将指标同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方式同类指标对比,得出数据,表明联合治疗疗效更好,可见,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肿瘤间质注射属于十分有效安全的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彭文达. 复方斑蝥胶囊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 肿瘤药学. 2011,1(12).13-15.

[2] 王理槐,蔡虎志,陆阳.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与西医治疗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J]. 肿瘤药学. 2011,1(14).13-16.

[3] 谢峰,徐峰,牛文洋,杨甲梅. 肝癌间质化疗的研究进展[J]. 肝胆外科杂志. 2008,16(02).24-26.

[4] 王建平,侯鲁强,刘军伟,李中华,马伟海,张昌杰,位思荣. 肝癌碘油栓塞后碘油沉积量与疗效的相关性[J]. 实用医药杂志. 2008,25(03).14-18.

[5] 牛俊波,王天翔. 恶性实体肿瘤间质治疗进展[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8,13(01).24-27.

[6] 张积仁. 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肿瘤[J]. 中国肿瘤. 2007,17(05).14-17.

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妇科恶性肿瘤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25例, 均经病理证实, 年龄42~72岁, 平均57岁;其中卵巢癌16例, 浆液性囊腺癌4例, 粘液性囊腺癌3例, 未分化癌1例, 宫颈癌1例, 伴腹水12例。25例患者中, 介入治疗4次者3例, 3次者8例, 2次者12例, 其中妇科术后复发者6例。

1.2 动脉内灌注及用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即在局麻下, 取单侧股动脉穿刺,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0.5cm股动脉波动最强点穿刺,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 将5F钩形导管选择性插入髂内动脉, 用76%泛影普胺10~15ml分别在3S、4S、5S、6S、8S摄片, 全面了解肿瘤的具体部位及供血情况, 将导管尽可能接近肿瘤的供血血管。化疗药物的分配, 依肿瘤的供血情况而定:一支动脉供血可全量注入, 二支以上动脉供血可根据供血分布多少而定。常用化疗药为ADM40 mg、MMC20 mg、DDP80 mg、CTX60 mg、5-Fu1000mg、Jm8400 mg。药物的种类及剂量根据肿瘤的细胞类型及患者的体表面积和免疫状况而选择其中2~3种。用顺铂者均予静脉水化、利尿。药物灌注后, 术毕拔出导管局部压迫6h, 加压包扎。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1]:根据全国化疗会议制定有关肿瘤大小变

化的标准可分为 (1) 显效 (CR) :肿瘤完全消失, 持续4周以上; (2) 有效 (PR) :肿瘤缩小50%, 持续4周以上, 无新病灶出现; (3) 稳定 (NC) :肿瘤缩小50%以上或增大在25%以内, 持续4周以上; (5) 恶化 (AD) :肿瘤增大25%以上, 有新病灶出现。

2.2 治疗结果

本组经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的25例中, 显效4例, 有效8例, 稳定10例, 无效 (恶化) 3例, 近期有效率88.%, 本组22例获得再次手术机会, 再次手术时术中见大部分肿瘤明显缩小, 粘连程度明显好转, 腹水有不同程度消退。

2.3 并发症及毒副作用

(1) 臀部皮肤坏死是髂内动脉介入化疗栓塞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它与臀上动脉的栓塞及抗癌药物的毒性两方面的因素有关; (2) 外阴水肿、臀部水肿; (3) 恶心、呕吐、发热及局部烧灼感。为避免此类并发症发生, 建议治疗中注意抗癌药物要适当稀释, 不要太浓, 注药速度要尽量缓慢, 最好选用非离子造影剂, 栓塞剂应选用明胶海绵颗粒, 以便在短时间内恢复血液循环, 避免组织长时间缺血坏死。一旦出现上述症状, 可使用激素如地塞米松静滴, 也可给血管扩张剂改善局部循环, 水肿局部可用硫酸镁湿敷, 可使患者在短时间内消除症状, 其他一般给予对症处理即可。未见肝肾功能损害及术后感染者, 栓塞患者局部疼痛明显, 一般给予镇痛剂即可。

3 讨论

妇科恶性肿瘤的供血多来自髂内动脉, 经髂内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药物可选择性的使抗癌药物直接注入子宫、附件、阴道及外阴的营养血管, 对于卵巢肿瘤来说, 一方面由髂内动脉的子宫动脉卵巢支供血, 另一方面由卵巢动脉供血, 二者形成广泛的吻合支, 故一般进行双侧髂内动脉插管[2]。髂内动脉灌注药物治疗卵巢癌, 可使局部肿瘤组织药物浓度明显提高, 全身循环药物浓度降低, 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明显降低, 毒副作用少, 所需疗程比静脉化疗给药时间短[3]。

介入治疗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血管内药物灌注与栓塞同时应用, 配合外科手术行术前、术后化疗或中药综合治疗, 使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绒癌等妇科肿瘤的治疗效果有很大提高。总之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疗效肯定, 能有效杀灭肿瘤细胞, 使肿瘤缩小, 可控制病情发展, 减轻症状, 减少肿瘤的局部复发率, 对提高中晚期患者生存质量, 延长生命, 甚至治愈肿瘤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李爱君, 乔秀丽.卡铂与白介联合治疗恶性胸腔积液16例分析.齐鲁肿瘤杂志, 1998, 5 (2) :150.

[2]刘铁峰, 李先锋.双侧髂内动脉插管化学栓塞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2, 18 (2) .

动脉肿瘤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3年3月-2008年4月在我院治疗, 经血管造影证实膈下动脉参与肝脏肿瘤供血患者24例, 其中男18例, 女6例, 年龄42~67岁, 平均年龄为 (53.18±4.26) 岁。所有患者均为原发性肝癌, 病程1~6个月不等, 平均为1.6个月。其中3例为手术切除后复发, 4例经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确诊。剩余患者均综合实验室、临床以及血管造影等多种资料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所有患者均进行了CT以及超声波检查, 过往都有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史 (3~7次) 。肝动脉造影结果表明, 16例肝癌患者动脉供血区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部分缺损, 不显影, 8例患者呈现明显或不明显疏淡。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 行腹腔动脉-肝动脉造影。若出现造影表现和CT所见的碘油充盈缺损情况不一致时, 可考虑逐个行肠系膜上动脉、膈下动脉、右肾上腺动脉等造影, 当CT所见碘油充盈缺损接近膈肌时, 行膈下动脉造影就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将5FCobra导管插至右隔动脉近端, 找到IPA开口后, 用亲水型导丝引导导管插入IPA主干, 以正体位为主, 斜体位为辅, 行后前位动脉造影。栓塞方法与肝动脉化疗栓塞基本一致, 尽可能将导管插到接近肿瘤的供血动脉进行栓塞治疗, 用5FCobra导管的患者有22例, 用同轴微导管的患者有2例。

2 结果

2.1 肿瘤类型及部位

肿瘤均为巨块型, 且均在肝脏上部、接近肝包膜或膈肌, 肿瘤分布详见表1。22例 (22/24, 91.67%) 患者肿瘤接近或累及肝脏表面, 2例 (2/24, 8.33%) 患者肿瘤位于肝脏深部。24例都是右膈下动脉参与肝脏肿瘤供血, 临床表现为主干明显增粗。

2.2 治疗结果

24例患者均栓塞成功, 除7例经膈下动脉栓塞2次外, 其余均1次成功。术后3~4周CT复查结果显示原缺损或者充盈稀疏区碘油沉积增加, 肿瘤体积缩小。手术前患者AFP值高于正常水平, 但手术后逐渐降低至正常水平。

2.3 并发症

通过膈下动脉注射碘油-抗瘤乳剂的过程中, 患者均反馈出现程度不同的季肋部灼样疼痛且向右肩背部放射, 通过导管间歇性注入2~3ml 2%利多卡因后, 疼痛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本文中出现的并发症包括膈肌痉挛和顽固性呃逆, 其中出现顽固性呃逆的患者1例 (1/24, 4.17%) , 其症状在3d后得到缓解, 出现膈肌痉挛的患者有3例 (3/24, 12.50%) , 其症状在半小时内自行缓解。

3 讨论

本文结果表明右膈下动脉供血可有效治疗位于肝脏上部、接近肝包膜或膈肌的肿瘤, 但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规范操作, 避免顽固性呃逆和膈肌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结合本文以及文献调研结果, 分析得出膈下动脉参与肝脏肿瘤供血大多出现在下述情况中:肿瘤在肝脏上部、接近肝包膜或膈肌, 过往有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史以及肝动脉结扎手术后, 血液供应肿瘤生长出现虹吸现象等。出现上述情形时, 尤其是CT显示的充盈缺损和肝动脉造影不相符且充盈缺损部位还处于膈肌下靠近或者贴紧肝包膜时, 可以考虑膈下动脉参与供血的可能。同时, 膈下动脉的造影技术因其起始部位多变, 膈下动脉与起始动脉的夹角不一致, 要求术者熟练掌握膈下动脉的起始平面和起始夹角[5]。

摘要:目的:探讨膈下动脉参与肝脏肿瘤供血的影像表现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4例患者均经血管造影证实膈下动脉参与肝脏肿瘤供血, 过往都有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史 (3~7次) 。对向肿瘤供血的膈下动脉分支行栓塞治疗, 22例用5FCobra导管, 2例用同轴微导管。结果:肿瘤均为巨块型, 且均在肝脏上部、接近肝包膜或膈肌。24例患者均栓塞成功, 患者AFP值手术后逐渐降低至正常水平。结论:血管造影确诊率高, 位于肝脏上部、接近肝包膜或膈肌的肿瘤可采用右膈下动脉供血进行化疗栓塞,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顽固性呃逆和膈肌痉挛等并发症。

关键词:膈下动脉,肝脏肿瘤供血,血管造影,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许卫国, 彭秀斌, 陈加源, 等.膈下动脉供血在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J].海南医学, 2008, 19 (3) :47-48.

[2]Gokan T, Hashimoto T, Matsui S, et al.Helical CT demonstration of dilated right inferior phrenic arteries as extrahepatic collateral arterie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J].J Comput Assist Tomogr, 2001, 25:68-73.

[3]王茂强, 王仲朴, 刘风永, 等.膈下动脉参与肝肿瘤供血的介入治疗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3, 19 (11) :1551-1553.

[4]李强, 王茂强, 刘凤永, 等.左侧膈下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介入治疗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7, 26 (12) :1262-1264.

动脉肿瘤 第5篇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妇科恶性肿瘤患者74例, 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7例。研究组年龄32~66岁, 平均 (51.23±0.21) 岁。对照组年龄31~66岁, 平均 (51.24±0.25) 岁。两组在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方式, 采用顺铂、5-氟嘧啶联合治疗。研究组采用动脉灌注方式直接注入同样联合化疗药物,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 选择腹股沟韧带中点0.5 mm下动脉波动穿刺最强点穿刺, 将5F钩导管选择性插入双侧子宫动脉, 将按体重和体表面积算出的顺铂, 5氟嘧啶的化疗药分次注入左右侧子宫动脉内, 随后子宫动脉用明胶海绵碎粒10余粒栓塞。

疗效判定标准[4]: (1) 显效:患者肿瘤消失, 持续时间>4周; (2) 好转:患者肿瘤缩小>50%, 持续时间>4周; (3) 无效:患者肿瘤增加, 出现新的病灶。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好转例数) /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实施各项资料的对比与计算, 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 采用%表示, P<0.05则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30% (36/37) ,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6.49% (32/37) , 两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并发症状发生情况对比:对照组中出现胃肠道反应3例, 出现水肿2例, 并发症状发生率13.51%, 研究组中出现胃肠道反应1例, 出现水肿1例, 并发症状发生率5.41%,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当前我国很多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存在着缺乏早期诊断的问题, 特别是在贵州黔东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患者就诊时多为晚期, 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间[5]。化疗作为妇科恶性肿瘤的主要辅助手段,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能够造成较大影响, 但是当前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治疗中, 多存在化疗药物治疗效果不够显著, 或者患者化疗后并发症状发生概率较高的问题。

随着现代介入放射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介入疗法逐渐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广泛应用。动脉灌注疗法作为一种介入疗法, 具有临床治疗起效时间较快、疗效较为确切的特点。同时, 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并发症状发生概率相对较低[6]。最新发展起来的经皮PCS植入进行动脉灌注的方式, 能够有效改变传统介入治疗中需要重复多次插管的缺点, 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为妇科恶性肿瘤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髂内动脉, 在髂总动脉导管内选择性灌注化疗药物, 能够直接将抗癌药物融入营养血管的子宫、附件以及阴道内部和外阴当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 能够清晰掌握患者的具体病灶位置以及病情发展情况, 药物治疗过程中, 随着患者肿瘤局部药物浓度的提升, 全身血液循环的药物浓度会相对较低, 进而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状发生概率, 保证临床治疗的效果。

在本次临床治疗实践研究中,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3%,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6.49%,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合数据对比结果能够看出, 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有效性较为理想。同时, 对照组出现胃肠道反应3例, 水肿2例, 并发症状发生率13.51%, 研究组出现胃肠道反应1例, 水肿1例, 并发症状发生率5.41%,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根据实践研究结果能够看出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的安全性较高, 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相对较低, 临床治疗价值比较突出。

综上所述, 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效果比较显著, 患者的康复情况相对比较理想, 建议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玉梅.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术中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妇科恶性肿瘤88例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10 (39) :2454-2460.

[2]谭玉杰.双侧髂内动脉置管持续化疗灌注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 (19) :57-58.

[3]刘国燕, 李君, 郭祥翠.双侧髂内动脉置管持续化疗灌注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29 (23) :142-143.

[4]宋伟奇, 张彦春, 禹彬, 等.妇科晚期恶性肿瘤术中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 10 (26) :790-792.

[5]方世明, 刘玉金, 高峰.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并栓塞对不能手术的恶性肠梗阻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6, 2 (25) :120-124.

动脉肿瘤 第6篇

1 传统的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

磁共振灌注成像是通过采用特定的技术来获取组织微循环灌注信息, 是磁共振功能成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 组织代谢依赖于充分的微循环血流供应, 这是实现代谢和物质交换的前提和保证。研究组织或病变的微循环灌注实际上是反映组织或病变代谢状态的一个影像学依据。磁共振灌注成像解决方案可以分为外源性灌注和内源性灌注两种。

1.1 对比剂灌注成像

对比剂灌注成像依赖于外源性示踪剂的动态磁敏感对比成像 (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 DSC) 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磁共振灌注方案。采用该方案可以通过后处理分析得到相对脑血容量、相对脑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以及对比剂到达时间等灌注参数, 这些参数从不同方面反映了组织微循环灌注特征。但以脑灌注为例, 在计算这些参数的时候所采用的是血脑屏障模型, 所以计算所得到的这些参数取决于血脑屏障的状态。另一方面, 为了避免这些计算受对比剂注射速度、剂量等的影响, 在计算这些参数时引入了动脉输入函数 (Artery Input Function, AIF) , 在复杂的运算过程中又存在不同的数学模型, 如傅立叶分解法或奇异值分解法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on, SSD) , 不同的模型不同的阈值都会对最后的参数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突出磁敏感差别的对比, 对比剂灌注成像采用了GRE-EPI成像技术, 该技术的一个特点是对磁敏感差别敏感, 但也容易受磁敏感伪影干扰, 因此在靠近含气结构的区域该技术无法正确评价组织的微循环灌注。尽管迄今为止磁共振对比剂钆螯合物相对于碘剂或放射性示踪剂更安全, 但近年来也有磁共振对比剂引起肾源性系统纤维化的报道, 因此肾功能不好的病例无法进行该项检查。从操作环节看, 对比剂灌注成像要求更高的对比剂注射速率如一般在4 m L/s, 这对于病人的血管状态及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都是一个挑战。

1.2 2D ASL灌注成像技术及其挑战

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是指采用内源性示踪剂, 即动脉血中水分子的动脉自旋标记 (Arterial Spin Labeling, ASL) 来研究组织的灌注水平的成像技术[1]。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最早提出于1992年, 迄今为止已经有20年的历程。但由于早期的ASL技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这种技术在临床上一直未能被广泛应用。

传统2D ASL信噪比受限于组织内的血容量, 以脑组织为例, 血管容量所占的比例非常低, 仅约3%~5%, 如此低的相对含量决定了ASL技术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就是信噪比。传统的ASL技术从标记方式来分可以分为脉冲式标记、连续式标记;从信号采集方式来分有FAIR、FAIREST、EPISTAR等。脉冲式标记受标记效率、动脉到达时间影响往往信噪比低, 灌注均匀性差。连续式标记尽管信噪比高、灌注效果均匀, 但对于射频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射频沉积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传统2D ASL采用EPI信号读取方式, 无法克服信噪比低、磁敏感伪影两个致命缺陷。ASL这一灌注方案推向临床, 能不能有更完美的解决方案, 正是在这样的临床背景下GE推出了全新的3D ASL灌注解决方案[2]。

2 3D ASL灌注成像技术及优势

3D ASL是一种全新容积灌注成像技术, 突破了传统2D ASL的各种局限, 从各个方面进行改进整合,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准连续式标记

依托于更高保真度和更高稳定性的射频平台实现了准连续式标记。在3D ASL技术射频系统实现了在1.5 s内完成1000次的连续标记, 克服了传统脉冲式标记所存在的信噪比低、灌注效果不均匀等缺点, 也是实现大范围三维全脑容积灌注成像的前提。另外在3D ASL非标记组图像采集过程中, 射频系统同样在1.5 s内完成1000次激发, 交替改变脉冲的极性。准连续式标记有效克服传统ASL技术中的磁化传递效应所导致的灌注偏差, 对射频系统的稳定性和保真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3]。

2.2 Spiral K空间采集

Spiral也称为阿基米德螺旋, Spiral K空间采集技术具有更高的填充效率。在磁共振成像系统要实现这种螺旋式K空间填充, 要求读出梯度和相位编码梯度两个轴同步驱动并匀速递增, 因此对梯度系统的保真度和稳定度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需要依托于高保真梯度平台。当两个梯度线圈同时工作时, 此时不仅要克服每个梯度线圈的自感问题, 同时还要克服两个梯度线圈间的互感问题, 否则就会因为涡流而影响梯度脉冲的波形[4]。另一方面, 到目前为止, 磁共振成像系统还无法直接利用Spiral这样的螺旋K空间数据直接进行图像重建, 对这样的数据必须经过晶格 (gridding) 处理利用这些原始数据经过插值运算得到卡笛尔坐标系数据。在这个K空间数据转换过程中, 系统必须能准确预测梯度误差才能保证最后得到的数据能如实重建出高保真的图像。由此可见没有高保真的梯度平台就无法实现Spiral K空间采集。Spiral采集方式是迄今为止采集效率最高的采集方式, 较EPI采集还高20%左右。Spiral采集方式也实现了K空间中心过采样, 从而提高了图像的信噪比, 这对于灌注成像而言尤为重要, 见图1。与此同时, 在Spiral采集过程中, 当采集K空间中心数据时相位编码的梯度值很低, 因此Spiral采集对运动伪影相对不敏感。

2.3 FSE读取方式对磁场不均匀性不敏感

能够有效克服传统ASL技术采用EPI所具有的磁敏感伪影, 因此可以较好评价对比剂灌注成像以及传统2D ASL所不能评价的区域, 如颅底或颞部等靠近含气结构的区域。

3 3D ASL灌注成像技术与其他评价方法的对比

尽管3D ASL刚刚用于临床, 但初步的应用经验已经显示出3D ASL许多突出的临床优势。如在某些TIA病人常规扫描图像T1、T2及弥散加权图像均不能显示异常 (图2) , 但在3D ASL灌注图上却能发现一侧低灌注改变, 而相应的病例进行对比剂灌注成像也未发现灌注异常改变。此类病例在TOF血管成像可能会发现一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改变。在某些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高度狭窄的病例, 由于侧枝循环代偿可以不发生脑梗塞, 因此在常规图像及对比剂灌注成像可以表现正常。但由于侧枝血管血流速度通常较慢, 在3D ASL CBF图上可以更早地表现出低信号改变 (图5~6) , 这个结果和对比剂灌注中的对比剂到达时间一致。说明3D ASL在发现脑血管病变方面更敏感, 这对于及时地干预治疗有深远意义。

与对比剂灌注相比, 3D ASL所反映的不仅仅是灌注结果, 更能反映灌注行为。当一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发生狭窄时经过代偿患侧脑组织血供可以代偿, 因而不出现梗塞或缺血, 此时在常规扫描及对比剂灌注成像都可以表现正常。但3D ASL成像具有一定的血流依赖性 (动脉到达时间) , 因为代偿的侧枝血管血流慢, 因而在3D ASL成像时可以发现患侧异常。从这个角度而言, 3D ASL对于TIA类的病人能更早期发现异常的血供, 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虽然PET是目前为止评价灌注的金标准, 但PET成像在临床应用中存在许多问题。PET所使用的示踪剂是含有正电子的物质。正电子是一种反物质, 在自然界不能长久存在, 因而PET所使用的示踪剂一般半衰期很短。如最能反映脑组织灌注水平的示踪剂O15水的半衰期仅2 min, 这就限制了这种示踪剂的临床实用性。目前PET经常采用F18荧光脱氧葡萄糖来研究组织的代谢, 但这种方法会受到组织代谢水平的制约, 如经过化疗或免疫抑制治疗后肿瘤的代谢会受到抑制, 因而用这种示踪剂就不能敏感地发现病变或反映组织的代谢水平。相比之下, 3D ASL所使用的示踪剂是动脉血中的水分子, 水分子是可以自由扩散的, 因此3D ASL在评价组织的灌注上酷似PET成像的O15水。

注:图片来源为吉林大学附属白求恩一院。

4 3D ASL在颅内肿瘤病变中的应用

4.1 颅内肿瘤病变灌注成像的意义

肿瘤病变的对比剂增强扫描和灌注成像反映的是病变不同的病理改变, 但在临床工作中可能会把增强扫描和灌注成像混淆不清。以胶质瘤分级而言, 很多影像医生会把明显强化的胶质瘤诊断为WHO级别高的肿瘤, 而把那些无明显强化的病例诊断为WHO级别低的肿瘤。但实际上有一部分高级别的胶质瘤可以不表现为明显强化, 也有一部分低级别的胶质瘤表现为强化。显然, 仅根据有无增强来判断肿瘤的分级是不可靠的。事实上, 有无增强仅仅代表血脑屏障有无破坏, 而只有灌注才能反映病变的微循环灌注信息。血管的生成在肿瘤的发展和恶性肿瘤的转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血管生成对肿瘤供血, 瘤体的直径只能生长到1~2 mm, 因此检测血管生成对于临床诊断脑肿瘤是非常重要的, 磁共振成像中通过测量CBF可用于评估血管生成, 进而诊断肿瘤类型和观测肿瘤治疗效果。肿瘤的新生血管形成是评价肿瘤良恶性的最重要的生物学标记, 所以对肿瘤病变进行灌注成像研究是准确评价肿瘤良恶性的最准确的影像学依据[5]。另外, 不同类型的颅内肿瘤在灌注成像上有不同的特征, 而这些特征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4.2 3D ASL在颅内肿瘤病变中的应用

4.2.1 胶质瘤分级

3D ASL能准确评价胶质瘤的微循环灌注信息, 因而能反映肿瘤病变的新生血管形成, 据此可以更准确地评价胶质瘤分级。有些胶质瘤病变尽管在常规增强无强化 (图7) , 但在3D ASL上表现为明显的高灌注, 病理证实为高级别的胶质瘤。低级别的胶质瘤在3D ASL上表现为低灌注[6]。

4.2.2 更准确地显示肿瘤边界

胶质瘤通常是没有明确边界的, 但在常规增强扫描图像上有时可以见到明确的强化边界, 此边界仅仅代表局部血脑屏障破坏明显, 此类病变在3D ASL上通常显示更大范围的高灌注。

4.2.3 不同肿瘤病变的鉴别诊断依据

很多肿瘤病变在常规增强扫描时具有相似的表现, 如脑膜瘤和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都是脑外肿瘤, 因为没有血脑屏障, 它们在常规增强扫描都可以表现为明显均一强化, 但二者的灌注表现是不同的。脑膜瘤在灌注上是高灌注的, 而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病理是扩大的血管腔隙, 肿瘤缺乏新生血管, 因而在灌注上表现为低灌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在常规增强扫描上表现为均一强化, 有时和分化差的胶质瘤不好鉴别。但淋巴瘤在病理上有密集的小圆细胞构成, 缺乏新生血管, 因而其在灌注上表现为低灌注[7]。

4.2.4 在肿瘤和非肿瘤病变间鉴别

有些非肿瘤病变如瘤样脱髓鞘和胶质瘤很难鉴别;多发性硬化有时可以表现为多个类圆形病灶, 此时和转移瘤不易鉴别。但在灌注上脱髓鞘病变和胶质瘤或转移瘤表现不同, 脱髓鞘病变表现为低灌注, 而胶质瘤或转移瘤则可以表现为高灌注[8]。

4.2.5 预后判断和疗效观察

灌注成像能评价肿瘤的血供, 这有助于判断肿瘤病变的生物学行为如生长快慢、侵袭性判断, 同时病变的灌注信息也有助于临床医生在手术前制定正确的手术方案和风险防范。当肿瘤病变经过放、化疗后判断病变灌注改变是评价疗效的重要指标。

4.2.6 判断有无复发

肿瘤病变, 如胶质瘤经治疗、放疗后病变可以发生机化等改变, 此类改变在常规增强扫描可以表现为强化, 此时和复发不易鉴别。灌注成像能反映有无新生血管形成。放疗后改变通常表现为低灌注的, 而复发则可以表现为高灌注的。

总之, 3D ASL作为肿瘤病变灌注成像的全新解决方案, 能更安全可靠地评价病变的灌注水平 (图8) , 同时3D ASL还克服了对比剂灌注成像所存在的种种问题, 因而在颅内肿瘤病变的应用范围更广、更方便。

注:从左到右分别为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

注:图8中, 多个层面观察显示病变主体呈明显的高灌注, 而且整个左侧大脑半球的灌注水平高于右侧大脑半球。病理证实为胶质瘤WHO 3级。

3D ASL以其独有的临床优势, 为我们研究组织灌注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它不仅仅可以用于解决具体的临床问题, 同时也将用于科研从代谢水平来研究某些疾病如帕金森氏病等的深层次发病原因。

参考文献

[1]Fernández-Seara MA, Edlow BL, Hoang A, et al.Minimizing acquisition time of arterial spin labeling at 3T[J].Magn Reson Med, 2008, 59 (6) :1467-1471.

[2]Dai W, Garcia D, De Bazelaire C, et al.Continuous flow-driven inversion for arterial spin labeling using pulsed radio frequency and gradient fields[J].Magn Reson Med, 2008, 60 (6) :1488-1497.

[3]van Gelderen P, De Zwart JA, Duyn JH.Pittfalls of MRI measurement of white matter perfusion based on arterial spin labeling[J].Magn Reson Med, 2008, 59 (4) :788-795.

[4]Luh WM, Wong EC, Bandettini PA, et al.QUIPSS II with thinsliceTI1 periodic saturation:a method for improving accuracy of quantitative perfusion imaging using pulsed arterial spin labeling[J].Magn Reson Med, 1999, 41:1246-1254.

[5]Gevers S, Majoie CB, van den Tweel XW, et al.Acquisition time and reproducibility of continuous arterial spin-labeling perfusion imaging at 3T[J].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9, 30 (5) :968-971.

[6]Warmuth C, Gunther M, Zimmer C.Quantification of blood flow in brain tumors:compareson of arerial spin labeling and dynamic susceptibility—weighted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ing[J].Radiology, 2003, 228 (2) :523-532.

[7]Lehmann P, Monet P, De Marco G, 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f perfusion measurement in brain tumors at 3 Tesla MR:arterial spin labelling versus 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 enhanced MRI[J].Neurol, 2010, 64 (1) :21-26.

动脉肿瘤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6年5~9月收治8例颅脑恶性肿瘤患者,其中1例间变少突胶质细胞瘤,4例胶质母细胞瘤,3例脑转移瘤;男2例,女6例;年龄34~63岁,平均年龄45岁。

1.2 治疗方法

1.2.1 用药方法

药品名称: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商品名:安维汀(Avastin),瑞士罗氏制药公司],规格:100 mg(4 ml)/瓶。剂量1.5 mg/kg。溶媒:0.9%氯化钠注射液。采用经股动脉介入全脑血管造影下的方式给药。因贝伐珠单抗中不含有任何抗菌防腐剂,因此,必须小心地保证制备溶液的无菌性。药品配制后应立即使用。

1.2.2 用药过程监测

介入手术全程及术后12 h内使用心电监护仪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语言、肢体活动,备齐各类抢救物品。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由于术中出于全身肝素化状态,还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1]。

1.3 护理方法

1.3.1 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

1.3.1. 1 术前准备

术前告知患者治疗中要注意和配合的事项,介绍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对治疗有一定的认识。充分了解患者心理需求,积极主动与其沟通,以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有报道在采用贝伐珠单抗治疗的患者中,观察到高血压的发生率有所升高和有高血压脑病的发生。因此,在开始使用其之前,应该监测血压,对高血压患者给予充分的药物调控。有1例患者术前即诊断有高血压病,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控制血压于正常范围后才给予介入治疗。但该药引起的高血压通常为可逆的,患者大多可以耐受[2]。对于有出血倾向患者,术前应严格评估治疗指征及风险,本组有1例患者术前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给予患者停药1周后再行介入治疗。

1.3.1. 2 术后护理

手术完毕拔除鞘管后按压穿刺点约15 min,而后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用1 kg沙袋局部压迫2 h。术侧下肢保持伸直状态,严禁屈曲,绝对卧床休息24 h,但期间可协助患者在保证穿刺侧下肢伸直状态下进行翻身,预防压疮。24 h后可解除穿刺点的加压包扎。术后12 h内应30 min巡视一次病房,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及血肿形成,加压包扎是否妥善、固定,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制动的重要性[3]。同时严密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颜色、肢端温度,穿刺侧下肢有无疼痛和感觉障碍等情况,以尽早发现血肿压迫或血栓形成。若出现变化,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术后12 h内给予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变化。指导患者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的顺利排出。

1.3.2 贝伐珠单抗的用药护理

1.3.2. 1 健康教育

向患者介绍贝伐珠单抗是属于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的一类,主要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干预肿瘤营养供应,达到“饿死”肿瘤的目的。因为是靶向治疗,药物对正常组织影响很小,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模式[4]。告知患者其常见不良反应,减轻其恐惧心理,以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饮食方面指导患者要进清淡、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少食油腻、刺激性食物。

1.3.2. 2 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贝伐珠单抗与传统的化疗药物不同,其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穿孔、出血、动脉血栓栓塞,一般不良反应为:高血压、影响伤口愈合、蛋白尿、超敏反应、粒细胞及白细胞计数减少等。(1)出血:贝伐珠单抗注射液2013年修改的说明书中指出:出血类型主要是与肿瘤相关的出血,其次是黏膜与皮肤的出血。与肿瘤相关的出血主要是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出现严重的或者大量的肺出血或咯血。在结直肠癌患者中也已经报告了包括直肠出血和黑便在内的胃肠道出血。在极少数情况下,也会出现颅内出血。使用该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重要检验结果,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及血小板计数等。在用药过程中,除监测基础的生命体征外,还应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语言、肢体活动情况,注意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先兆,观察痰液及大、小便的颜色等,以便尽早发现出血。黏膜与皮肤的出血的发生率为50%,其中最常见的是鼻出血,持续时间一般<5 min,不需要医疗干预即可缓解。其他部位发生的轻度黏膜与皮肤出血,如牙龈或阴道出血等并不常见。(2)血栓栓塞:可分为动脉血栓栓塞和静脉血栓栓塞。动脉血栓栓塞包括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静脉血栓栓塞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年龄>65岁的患者采用贝伐珠单抗治疗时,发生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要明显高于≤65岁的患者。在高度怀疑有此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中,除了做好密切的症状观察(如突然摔倒、说不出话,全身或局部感觉麻木,一侧肢体动不了;胸痛、胸闷、气促、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等)外,还应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时诊断并及时处理。对已经发生动脉血栓栓塞的患者,要永久性停用贝伐珠单抗[5]。(3)一般不良反应的护理:a.定期监测患者血常规,如出现白细胞、血小板等的下降,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增加白细胞药物,加强免疫功能。b.超敏反应,用药过程严密观察患者皮肤有无出现面色潮红、荨麻疹、胸闷气促等,一旦出现类似情况,应立即停药,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也可于用药前常规应用预防过敏药物。c.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等),指导患者进清淡饮食,少量多餐。

2 结果

8例患者中,7例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1例1周后发生脊髓缺血性梗死,高度怀疑与应用贝伐珠单抗的不良反应有关。2例肿瘤呈惰性化生长,5例肿瘤无进展,能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3讨论

颅脑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的恶性脑肿瘤。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类型有:(1)神经上皮组织的肿瘤:少突胶质细胞瘤(Ⅱ级)、间变少突胶质细胞瘤(Ⅲ级)、胶质母细胞瘤(Ⅳ级)、室管膜瘤(Ⅱ级)、脉络丛癌(Ⅲ级)、髓母细胞瘤(Ⅳ级)。(2)淋巴造血系统肿瘤:主要有恶性淋巴瘤[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未明确分级,实际相当于Ⅲ~Ⅳ级]。(3)生殖细胞肿瘤:主要有胚生殖细胞瘤(WHO分类未明确分级,实际相当于Ⅱ~Ⅲ级)、绒毛膜上皮癌(WHO分类未明确分级,实际相当于Ⅳ级)。继发性的恶性脑肿瘤主要为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形成的转移瘤,尤其以肺癌脑转移最为常见。在全身恶性肿瘤中,恶性脑肿瘤虽只占1.5%,但其发病率也在逐年递增,年增长率约为1.2%[6],且具有极高致死、致残率。2009年美国药品和食品管理局(FDA)批准贝伐珠单抗用于复发性多形性脑胶质瘤的治疗[7]。美国综合癌症网(NCCN)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治疗指南在2013年继续推荐贝伐珠单抗单用或联合化疗药物治疗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8]。贝伐珠单抗常采用静脉输注的方式给药,经肝动脉介入灌注治疗肝癌的已早有报道,但经股动脉介入给药治疗恶性脑肿瘤的鲜有报道。经股动脉介入给药具备直接对肿瘤瘤区给药、减少应用药品剂量、减少医疗费用、术中给药速度可良好控制等优势。

贝伐珠单抗经股动脉介入给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且疗效较好,可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但需配合以精心细致的护理和严密的用药不良反应的观察,以及评估、整合患者整体条件,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实行个案个体化护理,从而取得理想治疗结果。

摘要:目的 观察贝伐珠单抗经股动脉介入给药治疗颅脑恶性肿瘤并配合相关护理的效果,总结临床治疗护理颅脑恶性肿瘤的相关经验。方法 8例颅脑恶性肿瘤患者使用贝伐珠单抗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的护理要点进行分析、总结,用药过程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变化,警惕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 8例患者中有7例未出现不良反应,1例高度怀疑有与贝伐珠单抗相关的不良反应。2例肿瘤呈惰性化生长,5例肿瘤无进展,能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结论 贝伐珠单抗虽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对经股动脉介入给药治疗颅脑恶性肿瘤的患者仍需进行精细化、个体化的护理,及时发现其不良反应,可以保障治疗的安全、顺利进行。

关键词:贝伐珠单抗,介入术后,颅脑恶性肿瘤,用药护理

参考文献

[1]余雁.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医学信息,2016,29(23):160-161.

[2]罗利平,周志欢.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15例复发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的护理.护理学报,2015,22(5):47-48.

[3]王利花.全脑血管造影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31):207-209.

[4]滕英.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病人的护理.全科护理,2012,10(8):727-728.

[5]费玉丽,李玲霞,王义芬.贝伐珠单抗治疗肿瘤患者的护理.山西医药杂志,2012,41(21):1173-1174.

[6]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肿瘤专业组.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共识(简化版).中华医学杂志,2009,89(43):3028-3030.

[7]周振兴,宋军民,陈姬华,等.贝伐珠单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药学进展,2015,39(7):525-532.

动脉肿瘤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回顾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来我院介入栓塞治疗的38例肾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8~72岁,平均年龄54.12岁。全部患者在进行介入栓塞之前都行CTA检查,同时7天后进行CTA复查。纳入研究标准:由于持续性肉眼血尿导致肾脏肿瘤,持续时间超过72小时;HGB比正常水平低;RBC显著升高。全部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疗之前都进行CTA检查定位出血肾动脉的位置,经栓塞术治疗之后7天进行复查。

1.2 方法

1.2.1 扫描方法:

我院采用Light speed (64层)螺旋CT扫描仪(美国GE公司生产)从患者第10胸椎开始检查至两肾下极水平。扫描条件:1.25mm层厚,0.625mm重建层厚,120kv电压,350mA电流。小剂量试验:全部的研究对象在CTA检查前都进行小剂量试验,描绘关于密度与时间关系曲线,以100秒髓质期、5分排泄期、25秒动脉期为延迟时间,然后使用高压注射方式,经右肘静脉注射27g(I)/100mL威视派克对比剂。重建方法以及图像观察:把CTA扫描的原始数据传送至GE advantage workstation 4.3工作站进行一定处理,运用MIP、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灵活运用旋转功能,观察肾动脉走形[3]。

1.2.2 介入栓塞治疗方法:

本院使用经过改良的Seldinger治疗方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首先,把PIG导管放在第一腰椎体,进行水平腹主动脉造影,掌握双肾供血和开口状况,同时认真查看是否存在其他其他侧支血管和副肾动脉参与病变供血。其次,将RH或者Cobra导管对进行肾动脉造影,了解血管状况。将超选择性的插管到可能参与病变的肾动脉进行造影,使用不一样的栓塞剂治疗。最后,进行栓塞治疗之后,还要反复造影,保障全部参与病变的肾动脉都栓塞,然后才能拔管、包扎。

2 结果

采用肾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39例患者找出肾出血的原因,总共发现42支(含4支副肾动脉)参与病变供血的肾动脉。观察到的造影检查是动脉变大,癌区内血管错乱,附近血管为抱球形状。采用介入方式总共发现46支(含4支副肾动脉)参与病变供血的肾动脉,同时全部顺利进行栓塞术.造影观察到既有直接出血,又有间接出血,呈现参与供血病变动脉变大、造影剂向外溢出等。肾出血的原因以及发现的病变肾动脉(含4支副肾动脉)的情况见表1。栓塞术7天进行CTA检查证实全部进行栓塞的肾动脉疗效较好。本次研究中栓塞术后的全部患者经10个月随诊,都没有出现再次出血的情况,同时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全部患者经栓塞术后7天进行复查,发现39例患者都将肾功能保存。

3 讨论

肾脏出血是严重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常见引起出血的因素有肾造瘘术、肾创伤等。介入栓塞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对患者创伤小、较快止血等优点,并且成为首选的手段[4]。然而怎样准确定位出血肾动脉和怎样提高成功率是医务人员一直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多层螺旋的日益发展和成熟,CTA检查定位肾脏肿瘤出血的出血肾动脉位置得到医务人员认可,同时得到广泛应用。当前,采用螺旋CT仪器对患者实施增强后的薄层检查,同时利用MIP、VR技术三维建立血管,可以清楚观察血管的走行、解剖部位等。在手术之前,基于CTA检查结果,医生能够大致了解供血动脉的位置和病变的属性。当手术时,医生可以较快进行栓塞治疗,减少对肾功能的伤害。当存在多支供血动脉的情况下,医生应当将全部供血动脉栓塞,不然患者面临术后持续性血尿的风险[5]。本次研究中,手术后发现,介入栓塞之前进行CTA检查能够有效减少手术时间,显著将对比剂的用量、术中出血量减少,将其肾功能进行保护。

本次研究中,CTA检查的准确率为91.30%,当栓塞术时,除了之前找到的42支外,还存在4支微小的参与病变的供血动脉。经过研究分析,医生一致认为CTA检查未找到其的原因:介入手术超选择造影和CTA检查的对比剂到微小动脉的状况不同,前者压力高且数量相对较多,后者恰好相反,从而CT无法三维建立极小的出血动脉,这是未来医务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医生不可完全依靠CTA检查,还要增强自身的专业技巧在手术中找出微小出血动脉。

评价栓塞术的疗效的指标有肾功能、血常规、临床症状等,但是很少研究利用CTA复查来评估。本次严重中,39例患者7天后进行复查,证实栓塞术成功。因此,栓塞术患者应当7天后进行CTA检查,不但能够复查病变情况,而且能够评估栓塞术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肾动脉CT血管造影(CTA)在肾脏肿瘤出血介入栓塞治疗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来我院介入栓塞治疗的肾脏肿瘤患者3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均行CIA检查,回顾总结治疗经验。结果:行CTA检查发现42支供血动脉,介入方式找出46支,同时全部供血动脉顺利栓塞治疗。CTA扫描的准确率是91.30%,栓塞术后7天进行复查证明全部已栓塞的肿瘤供血动脉栓塞疗效较好。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其图像清晰、建议操作,能够为介入栓塞治疗找出病因,同时进行准确定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CTA检查,肾动脉,栓塞,肾脏肿瘤出血

参考文献

[1]刘超,王法,李颖,等.肾动脉CT血管造影在肾脏肿瘤出血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26(06):284-285.

[2]朱华,郑兵,茅家慧,等.肾动脉CT成像在肾段动脉阻断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3,10(05):185.

[3]赵艺蕾.沈柏华.钟百书,等.肾动脉CT血管造影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严重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2014,07(01):74-75.

[4]许强,曾向阳,余永忠,等.介入栓塞治疗残余肾漏尿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现代医药卫生,2015,32(01):34.

上一篇:建筑暖通系统节能下一篇:内控角度论文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