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

2024-05-14

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精选12篇)

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 第1篇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翻转课堂”就是改变原有课堂: “课堂上教师讲授新知识,课后学生完成作业”这一教学方式, 而采用课前学生学习新知识,课堂学生对课前学习的新知识展开讨论,然后完成练习或作业。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1.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翻转课堂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求学习者要自主学习新知识,然后主动参与课堂上教师组织的讨论,根据讨论判断自已对新知识认识的正确性,从而掌握新知识,最后进行自行练习或作业。这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2. 教师角色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在翻转课堂中,包括课前学习资源的组织与课堂上学习者讨论的组织。3. 学习资源具有多样性。与传统课堂相比,学习者在课前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资源的类型具有多种选择性,不受传统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一)教学过程

统计推断是《教育统计学》的核心内容,而统计推断必须掌握的前提知识是样本分布知识,样本分布知识掌握的好与坏决定了学习者能否灵活运用其根据现实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作者选择了样本分布知识作为翻转课堂所要学习掌握的新知识。

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学习资料的准备。样本分布主要包括正态分布、t分布、卡方分布以及F分布。在学习样本分布前一周,我将四种分布的微课资源上传到QQ共享里, 共学生下载学习。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把不清楚的记录下来, 以便课堂讨论和做练习使用。2课堂中讨论问题的准备。在上课之前,我把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列出来,并把课堂中可能出现的不和谐问题的措施列出来,以备急需。(2)学习者准备。认真观看微课,独立思考,做好笔记,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 课堂讨论的组织。

(1)学生提出课前学习中不懂的问题,教师在黑板上分类列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因为《教育统计学》课程一次课三节课连上。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回答问题这个环节非常关键,学生能否积极正确回答是决定其掌握知识的好坏。

(3)教师汇总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学生对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积极回答,他们回答的正确与否,需要老师进行最后的点评,从而让学生知道他们那些知识掌握了,那些知识他们理解的偏破,那些知识他们理解错了,对后面两者, 老师要进行再次解答,直到他们理解。

(4)教师根据学习内容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学生提问中漏掉的知识点对应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开展讨论。

(5)教师对课堂中讨论的问题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总结, 让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有一个整体的系统认识。

(6)课堂练习。教师针对学生所学新知识,给出一到两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 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没有注重知识点本身,而过于吹毛求疵。比如,学生在讲t分布的特点时,没有结合图对这种分布的特点进行提问,而是就书本上某句无足轻重的话提问。

2.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忘掉了课前看的微课内容,记不起细节。对此,我适时的调放了微课,帮助学生回忆。

3. 学生对简单的问题争论过激,而对复杂的问题避而不见。 前者争论不休,后者冷场。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根据翻转课堂的使用,我认为在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课前的准备。根据课堂上讨论的需要,准备足够的资料给学生,资料最好是短视频结合演示课件,不提倡单独文字形式的学习资料,最好上传到QQ共享里,方便学生下载。

2. 有要得力的促进学生课堂讨论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可以激励学生课前认真学习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促进他们课堂上积极提问和思考,没有激励机制的课堂讨论效果是让人担忧的。

3. 课堂的讨论组织很关键。在课堂中总是会遇到这样和那样不和谐的因素,教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组织、协调, 将会使教学效果难达到理想效果,甚至会出现课堂混乱的局面。

4. 教师的总结决定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认识。在学生提问与回答完后,教师要根据所学知识内容,详细的分析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整体认识。

摘要:本文结合自已在大学课堂中使用微课进行“翻转课堂”的实践,对“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及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其他教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

参考文献

[1]马秀麟,赵国庆,邬彤.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

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 第2篇

开课单位:数学与统计学院开课学期:第4学年秋季学期

学分:2学分学时:32学时(2周)

适用专业:统计学(0102)

一、学年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学年论文是统计学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重要环节之一,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综合检查,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学年论文的内容

学生通过学年论文,综合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按照学术规范进行论文写作的训练,为学位论文的写作打好基础。

三、学年论文的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方向自选,题目自拟;一人一题尽量不重复;与本专业中某一学科有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新意、深度、难度。

2、格式要求

(1)题目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应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能概括整篇论文最重要的内容,对论文标题的基本要求是:标题贴切,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界定恰如其分。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字,若简短题目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则可利用正标题、副标题的方法解决,通过副标题对正标题进行补充、延伸或限定。

(2)摘要是对论文内容要点的摘录。其作用是使读者不必阅读全文即能获得论文的必要信息。摘要的内容要集中,语言要精炼、准确,一般不再分段落,字数在100—300字。注意不要把摘要写成论文的导语;关键词是论文中选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的词或词组,一篇论文可选取3—5个关键词,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中文摘要在前、英文摘要在后。

(3)正文是学年论文的主体,要求用汉语书写,重点明确,论据详实、可靠;论证充分、有力;正文应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符合逻辑,一般要求分几个部分来写,有导语。正文字数不少于2000字。

(4)参考文献。

四、学年论文成绩的评定

1、成绩评定

论文成绩按百分制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不及规格为60分以下,视学生所写论文情况,优秀论文可以没有,如有优秀论文,优秀率最高不超20%;学年论文成绩评定依据:平时成绩20%;论文50%;答辩30%。

2、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学年论文成绩为不及格:

(1)不能按时完成论文工作。

(2)抄袭、剽窃他人论文,或大段拼贴他人论文。

(3)在学年论文期间,无故缺勤1/3以上,不及时与指导老师保持联系,没有按照指导老师的建议和要求认真修改论文,敷衍了事。

(4)在运用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分析问题时出现不应有的甚至是原则性的错误。

3、指导老师评语

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 第3篇

关键词:点穴式;反案例教学;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048-02

大学概率统计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对于非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把它学好、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这几年,本人一直教我校工科学生的概率与统计课程,且采用一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很多学生只记得公式、定理,至于怎样运用公式、运用知识就不能灵活掌握了,而对那些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概率统计是“天书”,他们一窍不通。因此,要使学生能学好概率统计课程,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本人找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点穴式”正反案例教学法。这个新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点穴式”正反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点穴式”正反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包含两方面:一是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率。“点穴式”正反案例教学的课堂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课堂,它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与课堂知识有关的正反案例来实现的。教师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实现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二是注重技能训练,强化应用意识,提高学习能力。在进行数据收集、整理与提炼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统计图表。如表格能反映数据的精确性,图反映出数据的形象直观的变化态势,是“数”与“形”进行了有机结合,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掌握整理数据、制表、绘图的方法,同时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的指导侧重于启发思路。在应用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及时归纳问题解决所需知识、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步骤、解题格式与规范要求,既重视问题的结论又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这样做可使学生不断地掌握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二、“点穴式”正反案例教学法的运行

1.点穴式正反案例教学内容的“穴位”寻找。每一章节教学内容都有它的重点和难点,要把这些核心内容、核心公式讲解透彻,并能运用之,就需要把理解关键内容的“钥匙”也即“穴位”找出来。要结合学生的数学基础,将所有章节内容的“穴位”找出来。将“穴位”找出后,接下来是怎样“点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教学内容,有必要挖掘正面教学案例和反面教学案例,进行正反对照,使核心概念更加清晰。若能把每个章节知识点的“穴位”找出来,就象《庖丁解牛》一样,结合正反案例,把复杂的知识点分解成若干简单部分。在利用案例讲解时,省去那些一大串复杂的推导过程,将重点放在知识的运用上,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便于他们理解和运用知识。

2.点穴式正反案例教学的运行。为了在课堂上实施点穴式正反案例教学,我们分为三个层次来实现。第一层是问题层,主要包括概念、公式、定理,这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的目标;第二层是分析层,首先以“正反案例对比法”引入数学概念和定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穴位”用“问题驱动法”展开教学内容,把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中,最后根据“穴位”用“讨论法”展开课堂内容,使学生能理解概念、公式、定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表达能力;第三层是理解运用层,通过借助计算器、计算机数学软件、网络等现代信息,研究和解决具体实际案例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和共同合作,自主实践探索的能力。

3.正反案例模块化教学。在对每个章节实施了点穴式正反案例教学之后,再进行知识的模块化教学。由于一些章节的知识点是相似或有联系的,于是把整个知识結构划分为五个知识模块:概率知识模块;随机变量模块;参数估计模块;参数检验模块;相关与线性回归模块。在每个知识模块中找出相应的案例(包括反面案例),然后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看一下跟模块知识中哪个章节的内容相似、有联系,用什么方法什么公式来解决,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之后,老师根据案例的结论或结果解释该模块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该模块知识,而且能清楚地知道该模块知识在具体实际问题中怎样应用和怎样解决的。

三、“点穴式”正反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高中概率与大学概率教学内容和思维方式的衔接与过度。包括高中概率统计内容与大学概率统计内容的衔接处理,特别是大学概率统计新内容的衔接;高中思维方式的转移处理。高中概率只强调单一的随机思想,过多地依赖直觉和经验,大学概率则考虑系统的随机思想,表述过程更依赖推导和证明。

2.教学过程要注重概率统计思想方法的渗透,概率统计尤其是数理统计的基本思想是由局部(样本)的信息推断出总体的信息,这种概率推断思想不同于高等数学中的逻辑推理,是带有概率性质的一种推理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试验;教学过程要加强对知识的演示,特别是那些抽象的概念,向学生作一个直观的系统解释。

3.在概率统计中,许多概念抽象、难懂,有许多人一时无法理解,若仍采用严格的数学定义方式,则学生恐怕最终只记住了一些定义、定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在统计中,不少初学者只看到了其中大量的公式、方法,为背公式、记步骤而疲于奔命,却不知为什么要用这些公式、方法,因此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选取的案例要能做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四、“点穴式”正反案例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把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它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清晰地掌握一些重要概念和公式,并能灵活运用;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为学生今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以及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和科研中能够熟练灵活地应用现有的概率统计方法。

参考文献:

[1]陈义安.兴趣驱动教学法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2010,(7):65-66.

[2]陈丽华.数学反思学习的发展价值及其局限性[J].教育学术月刊,2010,(4):22-24.

[3]叶青等.“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105-106.

作者简介:宋伟才(1973-),男,江西万载人,江西中医学院计算机学院,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编号JXJG-10-9-12)

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 第4篇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河南科技大学统计学专业从2005年开始招生每年招生规模为两个班, 70多人。经过近10年的探索与实践, 学校统计学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已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体系。从2012级开始, 学校对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实行新的培养方案。

新的培养方案明确提出了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加强基础, 拓宽专业, 强化能力, 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数学与经济学素养, 掌握扎实的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能在科研、教育、企事业单位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调查分析、经济预测、产品设计和质量控制、信息管理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基于上述培养目标, 学校在统计学专业的教学中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与比重。目前学校统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统计软件实验、校外实习、毕业设计三大部分, 具体分为大二下学期的统计软件实验、统计认识实习, 大三下学期的抽样调查实习、统计建模, 大四下学期的文献检索、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

统计学专业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还要有熟练的运用统计软件以及应用统计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必须在专门的统计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才可以培养。因此, 河南科技大学与河南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洛阳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洛阳调查队等20多家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将这些单位作为学校统计学专业的实习基地, 签订协议并挂牌。这些单位派经验丰富和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 同学校的专业理论教师和实验及实习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统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安排如下:

1. 软件实习

实习时间为两周, 共12名实习指导教师负责, 其中8名教师每人主讲统计软件SAS (或R语言) 的一个专题, 两名实验员负责学生的上机指导, 两名教师负责实习的考勤、监督以及资料的分发与收取。

2. 统计建模

实习时间为三周:第一周, 由实习教师分组带领学生到各个实习基地, 由实习基地指导人员将学生安置到不同的科室、小区或车间等基层实习单位, 由实习基地指导人员指导学生从生产一线或实际数据资料中寻找问题, 然后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和指导。第二周, 学生回到学校统计实验室, 对从实习基地带来的问题进行建模, 利用统计理论和软件对问题进行求解和分析, 并得到结果。第三周, 学生回到实习基地, 利用统计建模的结果来处理和解决实习基地的具体问题, 并撰写实习记录和心得, 最后由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和校内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统计建模的论文和在实习基地的表现对其打分。

3. 认识实习

本实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统计工作者所面对的工作以及工作过程。实习时间分两周, 以专题报告和学生深入统计局等单位实地考察形式进行。

4. 抽样调查实习

本实习是学生走进实习单位进行实地调查的环节, 为期两周。先由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公布实习单位名单, 然后根据实习地点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实习基地指派专门的实习带队教师, 带领学生到该实习基地实习。

5. 文献检索

本环节安排在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 由图书馆的教师为学生授课, 讲述利用图书馆各种数据库和电子资料获取资料和数据的方法。授课教师授课完毕会布置相应的作业, 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打分。

6. 毕业实习

本实习在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完成, 为期四周, 其中最后一周和学生的毕业论文交叉。本实习采取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场所与指导教师将自己承担项目中的部分任务分派给学生相结合的方式。自己寻找实习单位的学生, 可以在实习单位由实习单位的人员进行指导。在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后, 实习单位根据其实习表现给出评语。参与校内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则在校内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参与某些统计类项目的研究。

7. 毕业论文

本环节是统计学专业学生最重要的实践环节, 一般由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具体包括统计类问题的选择、问卷设计、问卷调查、问卷数据整理、数据分析与建模、模型求解与检验、模型结果分析及应用等。

三、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河南科技大学统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经过多年的探索, 已由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向注重方法的应用、注重统计分析转变, 在突出实践性、应用性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 产生一定的效果,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案例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应用不够普及和系统, 地位不突出;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规范的教材;课程之间的实践教学联系不密切, 衔接不够, 出现课程开了许多、学生收效不大的现象, 既降低培养质量, 也浪费教育资源;实践教学缺乏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科学的管理制度, 过程也不规范, 随意性较大, 容易使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是可有可无的, 不重视动手能力的训练;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考核和评估也缺乏科学客观、可操作的评价标准……这些都不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高效进行。

四、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完善

1. 加强实践教学软硬件建设

加强计算机实验室、专业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更新实验教学设备和手段, 提升指导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指导水平。

2.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组织专业教师、实验员编写和设计实验指导书教学案例集、教学项目集、模拟训练课题集、习题集课题设计集、实践教学CAI课件和多媒体课件, 切实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建设。制定完整的实习大纲、实习守则、实习成绩评定办法、学生课外科研奖励办法、学生科研小组和社团管理办法、实验室管理制度、课内实验报告制度, 完善实习日志、实习鉴定表等资料, 切实加强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

3. 增加课外社会实践训练

统计学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单纯依靠课堂讲授是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的, 必须走出教室, 开辟第二课堂, 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可以让学生多参与问卷设计训练, 增加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社会调查训练等专业实践活动的机会。

4. 加强统计软件的培训, 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先进统计软件的使用是对传统统计工作的变革也是学生毕业后从事统计工作时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 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一门以上专业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学生可以利用统计软件参加一些学科竞赛, 解决实际问题, 做到学以致用。

5. 鼓励学生参加技能训练, 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统计学专业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有效资源, 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鼓励他们通过从业认证资格证书和晋级考试, 提升专业等级水平, 扩大就业机会。调查分析师证、统计师证、证券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师证、精算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 既可以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还可以通过考试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赵临龙.统计学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实践研究——以安康学院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3, (8) .

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 第5篇

开课单位:数学与统计学院开课学期:第3学年秋季学期

学分:2学分学时:32学时(2周)

适用专业:统计学(0102)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本课程设计是配合《多元统计分析》课程而开设的一门实践课程。目的是加深对多元统计分析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多元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系统了解多元统计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于工业、农业、商业、教育以及社会经济问题的管理、决策及因素分析中。使学生了解当前统计方法应用的前沿和热点问题。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

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性地参加实际课题中多变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在让学生了解科研课题的实际背景下,利用已经初步掌握的统计计算软件程序,对给出的实际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处理,写出论文报告,同时在课堂上对研究成果进行答辩。

三、课程设计的方式

课程设计的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大体分五个阶段:

1、选题与搜集资料:分组,选择课题,在小组内进行分工,进行系统调查,搜集资料与数据。

2、统计分析与设计:根据搜集的资料,运用多元统计方法(之一)进行统计分析。

3、程序设计:运用R、Matlab、C、C++、Eviews、SPSS或SAS等统计软件编写程序,实现对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处理。

4、结论分析:自行对统计软件处理的结果进行分析。

5、验收与评分:指导教师对每个人的计算与分析结果进行综合验收,结合设计论文,根据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方法,评出成绩。

四、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课程设计工作分小组进行,每组人数不超过3人。

2、要求实际动手处理数据,撰写分析研究论文(报告),不少于6000字。

3、课程设计研究论文应包括:题目;建模分析;数据文件;输出文件;结果分析。

五、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

1、课程设计成绩采用五级分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 第6篇

[关键词]课程特点学科简史学习兴趣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53-02如何上好第一堂课?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文献里有诸多教师就上好第一堂课谈过自己的心得体会。[1][2]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学课程的教学也如此。第一堂课是对教师对所讲课程在整体上把握程度的一个检验,要讲好第一堂课实属不易。第一堂课多为绪论课并且会介绍一些基本知识点,特别是一些基本概念。不下工夫去研究,往往觉得空洞,没什么可讲,或者简单带过直接进入后面知识点的详细阐述。这样效果未必好。实际上,第一堂课追求的效果,我们看来应该是通过对课程的总体介绍,讲明主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产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它将涉及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课程的学科基础,主要内容和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和应用前景等多个方面,使学生能感受课程的应用前景,同时产生学习这门课程强烈的心理期待,激活学生学习知识的渴望。

具体来说,第一堂课要达到如下目的:1.使学生了解该门课程的特点以及所在学科的学科简史。2.了解该门课程所在学科的学科体系以及该门课程的课程结构及其思维方法,特别是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3.使学生明确该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明确作业规范、答疑、师生互动等内容在内的教学管理模式。简单说,就是为课堂立规矩。4.课程内容的正式讲授,使学生在学习该门知识的同时,产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就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个人的教学体验和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介绍该门课程的特点以及所在学科的学科简史

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的特点以及相应的学科体系。以《数理统计》这门课程为例。《数理统计》是统计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它和《概率论》 相互联系而又有所区别:二者都是研究随机现象的数学学科,《概率论》研究问题的主要思路是基于某个分布来考察其各种性质;《数理统计》则是根据数据(样本)来推断总体(分布等)。为了便于学生快速了解《数理统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列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分别要用到统计学中的“估计”、“检验”以及“回归”的统计知识来解释),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数理统计的处理对象。合适引例的选取十分重要,引例至少要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要体现时代性,能贴近热点问题,特别抓住学生的兴趣;二是引例的合理解释必须借助这门课程所要阐述的思想和方法。而引例的选取则需要教师的平时积累,注意搜集素材并进行思考和加工。

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的簡史,可以结合关联学科的发展史和社会经济发展来简要阐述,比较重要的节点要提到。比如,针对《数理统计》这么课程而言,其简史应包括:在现代数学尚未形成之前, 早期对国家经济和人口等社会问题的数字描述,可以看作是数理统计的萌芽。随概率论发展,Bernoulli(1654-1705)考查了样本均值的弱大数律,拉普拉斯(1749-1827)研究男子出生比例的近似公式时,首次将数学分析用于概率论[3],为后续数理统计的发展打了好的基础。1832年英国在不列颠科学促进会中附设统计学部。1851年在伦敦成立第一个国际统计组织——国际统计协会。高尔顿(1822-1911)在达尔文《物种起源》问世后,首次使用概率统计的数学方法研究生物科学,明确提出了“生物统计学”的概念,并首次提出统计学中“相关”和“回归”等基本概念。进入 20世纪后,数理统计得到快速发展:K.Pearson(1857-1963)是真正开始生物统计研究的第一人,创办了著名的生物统计学杂志《Biometrika》,Gossett(1876-1937) 1908年对 t-分布的发现,开始了统计学的小样本时代。Fisher(1890-1962)提出了许多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如最大似然估计,方差分析和信仰推断法等,为该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Neyman(1894-1981)和E.Pearson(1895-1980)对假设检验理论的理论构建,使得数理统计的基本研究方法有了较清晰的脉络。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经济发展,该学科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如今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在金融、生物医药、公共卫生,工程管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该门课程所在学科的学科体系以及课程本身的结构体系,注重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结合简史,介绍学科体系可以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所属的学科体系有较清楚的认识。比如,就《数理统计》而言,它是一门数学学科,前期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等。这样,学生们多数会将前面课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补充复习。通过介绍这门学科体系中《数理统计》的后续课程,如《线性模型》、《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统计》等,可以给自学的学生指明一些学习方向。

有了学科体系的整体轮廓,焦点就转至怎样学习这门课程上。比如,翻开目录,带领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章节和主要内容,明确课程的内部结构。以《数理统计》为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描述性统计简介,参数估计、假设检验以及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三、阐明教学管理模式

大学课堂当然不必像中学课堂那样向学生强调课堂纪律,但是针对当下学生“逃课”,课堂玩手机等不良现象,向学生明确教学管理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十分必要的。

对学生的要求可以直接说明,也可以通过透明平时成绩的评价体系向学生明确。笔者倾向后者。为了让学生抓紧学习这门课程,笔者在向学生明确课程的重要性之后,会通过通俗描述该门课程的内容和学分、课时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紧迫感。通过学生关注的课程考试和平时成绩,笔者在第一次课就明确告诉学生,考前不画范围,重难点都在平时的课堂上讲授、强调,平时成绩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出勤(是否缺席,迟到、早退)、学习态度(包括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以及课后讨论等情形)、课后作业等。针对诸多学生在课堂上抄作业然后课后提交的现象,笔者要求学生在上课前5分钟上交作业。针对上午的第1节课,为了避免学生迟到现象,笔者要求学生提前10分钟到课堂,当然授课教师也得提前10分钟到。

各个教师可以根据自身以及学生的情况,开展答疑活动,同时开通学生对教师的匿名建议等沟通和反馈,加强教学管理。在第一次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不规范的言行,教师一定要加以引导和管理,这对后面的示范特别重要。

四、课程内容的正式讲授

相比较后面的课堂教学,教师对课程第一堂课的课堂教学应该花更多的心血来准备,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使学生对授课教师产生敬畏之心,这对后面的教学工作开展会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

对于第一堂课知识点的讲授,笔者觉得和后续课堂教学一样,要认真准备教学内容:明确这次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构思如何讲解重难点;在教学手段上,板书与多媒体的结合要了然入心:哪些内容借助多媒体,哪些内容利用板书。如何进行板书设计,什么时候设置课堂提问环节,什么时候组织课堂讨论,哪些知识点的讲授使用启发式教学以及布置哪些课后作业等诸多问题都必须考虑周全。此外,个人觉得和后续课课堂教学相比,还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和前面绪论内容的连接,二是下课前做好下次课堂内容的铺垫。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课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通过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的“美”以及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特别是人格魅力,包括发掘学生的优点欣赏他(她)们,也是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当然,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但作为教师,积极主动去培养和提升自己是必要的。针对第一堂课,教师应尽量展现自己最好的精神状态和具有特色的谈吐,这也是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杨昕,张欢.高校青年教师如何讲好一堂课[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0(7):78-79.

[2]龚绍文.关于如何讲好一堂课的十个问题[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4(6):1-7.

[3]徐传胜,郭政.数理统计学的发展历程[J].高等数学研究,2007(1):121-125.

[4]李再兴,论大学课堂里启发式教学[J].时代教育,2010.

[责任编辑:陈明]

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 第7篇

一、案例教学应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形式

笔者认为,目前所进行的案例教学一般来说还是一种综合性的课堂教学形式,它是将课堂讲授(教师准备案例和对学生分析与报告内容的点评等)、讨论、实验(学生实际操作)和习题(撰写分析报告)等教学形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形成需要进行分析的案例内容,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报告以及讨论后要对分析报告的内容和讨论的情况进行点评,这些工作都是与课堂讲授有关的内容。成本会计学案例分析中有的内容是需要学生进行实际计算与复核(如成本核算案例中的计算与复核),撰写分析报告,所做工作类似于学生做习题和实验。学生就案例作分析报告和问答是讨论教学形式的运用。而成本会计学案例教学的深化发展应是将课堂教学形式与现场教学形式相结合,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到企业单位实地调查和实习,收集第一手资料,编写企业单位的成本会计案例和分析报告,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在成本会计学课程的专门实习或学年实习条件下采用比较合适。

二、案例教学应注重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成本会计学案例教学一般是在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成本会计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进行案例教学首先是检测和巩固所学知识,然后才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问题分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案例教学的知识检测和巩固部分,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通过学生的判断来检查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发现学生对有关概念和方法理解上的偏差或错误,从而在教师讲解点评时予以及时纠正,加速学生对有关知识点、方法和相互关系的认识。在案例教学第二部分的分析与解决问题中,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对策的研究,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分析报告的文字表述和口头表述的能力以及课件的制作能力。而这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是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所无法实现的。

三、将实务案例与理论研究案例相结合

目前在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实务案例,即联系实际编选的有关成本核算和计划、控制、分析等案例;在有关文献中谈到的理论案例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反映实务的抽象性案例,这些案例接近于习题,从涉及的成本会计实务内容上看应归于实务案例。也就是说现有实务案例可分为抽象的(理论性)实务案例和具体的实务案例。在目前的成本会计案例教学中,没有或较少采用理论研究的案例,即使有,也是放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阶段。笔者认为,在大学的成本会计学教学中,要想很好地进行研究式教学,就有必要增加理论研究案例的教学内容。理论研究案例是根据课程教学进展情况确定的,如结合成本概念、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控制等教学内容的介绍,选择一些与成本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相关的研究文献作为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对有关问题存在的不同见解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自己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见解。学生可以在理论研究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发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论文,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质,把握相关研究的动态,紧跟成本会计学术研究发展的步伐。

从过去的教学情况看,大学本科阶段的学生大多对学术研究有较大的兴致和欲望,如果教师在案例教学上加以积极引导,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价值的。同时在案例教学中增加理论研究案例的内容,也有助于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及研究视角的扩展。根据上述认识,在教学案例的编选上可以编辑有关成本会计研究文集,以研究文集中的大量文献作为理论研究的案例。在理论研究案例的编选上注重收集近期和有重要价值的文献。

四、编选成本会计学案例要与课程内容、实际工作及互联网相结合

进行案例教学,必须有好的案例。要有好的案例,教师就应做好案例的编选工作。在有关成本会计学课程的实务案例的编选上,笔者认为,所编选的实务案例应注重与课程教学内容、实际工作和互联网紧密相结合。

首先,编选的案例要反映成本会计学的教学内容,并联系前后教学内容。由于案例教学不等同于习题和实验,因此,结合教学内容编选的实务案例,要能反映学生在所学内容基础上的判断能力。例如,在学生学习完成本核算板块的内容后,教师提供成本核算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成本核算知识和方法,从成本核算的实务案例中找出存在的错误和提出修改的意见,使学生加深对学过内容的认识,提高识别和纠正错误的能力。

其次,在编选案例时,要注重将实务案例与实际工作密切相结合。与实际工作相联系的案例应反映企业单位成本会计的实际情况,行业覆盖面要宽。一般来说,现有实务案例涉及到的行业主要有采掘、电力、化学、冶金、纺织、建材、机械电子和轻工业的成本会计案例,根据新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有关内容,有关案例的编选还可以扩大到农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及信息技术业、文化业和其他行业。在编选实务案例时,要注意收集现有的文献资料,同时结合去企业单位参观、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整理间接与直接获得的资料,形成有特点、有具体数据的文字案例。编选案例时还可与实际企业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合作进行,以确保案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更接地气。除了编选文字案例外,还可利用到企业单位参观、调研的机会制作一些视频案例、语音案例和拍摄一些企业单位生产经营流程和成本管理工作的图片。文字案例与图片、视频、语音形式的案例相结合,在运用中使学生能更为形象和直观地了解案例单位的实际情况,丰富案例教学内容。由于企业单位的成本信息属于商业秘密,不对外公开,因此,所编制的实务案例中涉及到的一些具体的成本数据就不可能与案例单位绝对相同,这也是成本会计学案例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第三,在编选案例时,除了到企业参观和调研外,还可通过互联网获取有关的成本会计信息,特别是有关成本控制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有关企业单位成本管理的新闻报道资料和证券市场披露的与成本会计有关的信息,这些报道资料和披露的信息涉及企业面临的成本危机和应对、企业单位采取的成本管理措施等内容,这些报道和披露信息生动、具体且有一定深度,比较适合作为案例使用。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一些知名企业单位成本管理成败的资料,将这些资料整理成为案例,让学生分析,对学生充分认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正确采用成本管理方法是有好处的。通过互联网还可以获得一些企业单位成本管理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在案例的制作中,也可将实地调研资料与互联网上获得的资料相结合,形成更有价值的实务案例,充分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互联网下的案例教学将是成本会计学课程案例教学的一个值得重视的发展方向。

五、要将事前、事中和事后案例教学组织工作相结合

在成本会计学课程案例教学中,要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教学组织工作,并将这三个方面的工作相结合。在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安排的教学时间不会太多,因此,教师必须对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精心组织,以保证案例教学能有较高的效率和好的效果。

在事前案例教学组织工作中,教师要整理好文字、图片和视频案例、实务与理论研究案例,明确每一个案例使用的目的、确定案例分析、报告和集中交流的程序、时间和内容安排,划分案例分析的小组并做好分工。在向学生分配案例分析任务时,要阐明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复习已讲授的有关教学内容,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求学生有团队合作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对理论研究案例的分析可以不划分小组,由每个学生自己进行研究。

事中案例教学的安排,是由各个案例分析小组组织分析和撰写分析报告,准备好报告的幻灯片(PPT),并由各个小组推出一名代表对本组的案例分析情况向全班同学进行报告,报告后再由其他组的同学根据报告的内容提问,由作报告的同学回答提问,就有关问题交换意见。案例分析中除了分析和解决问题外,还包括类似习题和实验的计算和复核工作。每次下发的案例有若干个,每个小组都对若干个案例进行分析,但每个小组只对其中的一个案例做分析报告,每个小组报告的分析案例是不同的。这样,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可能对报告的案例分析报告提出讨论的问题。对理论研究案例的分析报告,可采用学术报告会的形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提交的研究报告安排部分学生进行报告,也可由对有关问题有一定研究兴趣的学生自己报名进行报告。

事后的案例教学组织工作,是由教师对学生报告的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案例教学实施的情况,检查案例分析是否实现预定的目的和对案例分析情况进行成绩的评定,收集学生对案例教学情况的反馈意见,以便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案例教学内容以及对有关安排进行必要的调节。通常情况下,对成本核算的案例可以给出比较确定的答案,但对成本核算以外的成本会计内容,可能有多样性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建议。

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 第8篇

一、大学概率统计教学和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

通过对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两者之间进行对比, 大学概率与高中概率在教学内容上有许多重复之处, 对于一些内容在高中教学中要求较低, 比如对概率的概念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等方面, 高中数学教学中就没有严格的要求, 也没有要求学生掌握比较严密的公理化定义.大学统计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出, 两者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大学数学统计教学内容反映到高中, 更多的是偏向于计算技巧的训练, 而大学教学在涉及统计教学内容时, 比较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挖掘及数学方法的应用.高中教材统计学的教学要求比较侧重于实际运用, 对相关的理论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低, 因此, 对大学生的统计部分的教学体系基本上没有影响, 两者之间的衔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二、实现大学概率统计教学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衔接的方式

1. 课程内容的衔接

大学数学概率统计教学内容是在高中知识基础上的提高和扩充, 其显著特点是知识量增大、理论性增强、系统性增强、综合性增强.我们在高中初步、直观地学习了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 在大学我们将对有关知识进行理论化、系统化, 合理地编制教材, 并且进行一些研究性学习, 以实现两者之间更好的衔接.

2. 学习方法的衔接

由于高中的学习密度和作业量大, 简单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和被动的学习态度都会使学习出现僵局, 必须使学生意识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例如, 让学生了解大学所学习的概率统计知识中随机现象及其统计规律性以及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等, 有助于学生对概率统计知识的更好理解, 从而实现了大学概率统计知识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比如高中在古典概型问题的讲解时比较细, 题目难度也比较大, 因此在大学时就不需要在古典概型上花太多的时间, 以有效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从而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如例题:储蓄卡的密码一般由6位数字组成, 每个数字可以是0, 1, 2, …, 9十个数字中的任意一个.假设一个人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储蓄卡的密码, 问他到自动取款机上随机试一次密码就能取到钱的概率是多少?在该例题的解析中, 可以运用高中数学中所学的基本事件的特点以及结合高等数学中古典概型的有限性和等可能性的两个特征, 随机试一个密码, 相当于作一次随机试验.所有的六位密码 (基本事件) 共有1000000种.

3. 教学方法的衔接

高中与大学的数学教学方法均以讲解法为主, 但高中教学要对概率统计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 然后总结题型, 归纳方法方式, 提高教学知识的系统性与网络化.大一应承接高中教学对解题方法有总结归纳, 增加练习课次数和题量训练量, 先让学生掌握通性通法, 使刚入学的学生度过适应期.例如在概率统计内容的概念学习中, 可以对易混淆的概念 (定理) 对比学习;对公式、定理各字母的含义、适用范围、特例等作补充说明等来帮助学习, 在老师的指导下使其成为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例如在例题“在1000个有机会中奖的号码中, 在公证部门监督下按照随机抽取的方法确定后两位数为××的号码为中奖号码,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抽样方法”中, 该种类型的例题就可以通过高中数学中系统抽样的方式和高等数学中间隔距离相等的抽取相结合, 对例题进行解答.

4. 增设数理统计试验

数学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在统计与概率教学内容中, 存在许多随机试验, 许多规律是从试验中总结出来的.因此, 在大学概率统计和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衔接改革过程中, 应该充分利用Excel作为数据处理平台, 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在计算标准差、相关系数、平方和分解等问题时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并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概括、总结能力, 巩固和加深统计和概率的知识内容, 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从而实现大学概率统计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更好的衔接.

5. 高考命题与高等数学知识的衔接

数学考试大纲明确指出, 数学高考命题紧密联系高等数学知识内容, 已为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做好准备.因此要做好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的衔接工作, 就必须把高考命题作为重要考虑内容, 实现与高等数学的紧密衔接, 主要方式为在高考命题中直接出现高等数学符号、概念, 或以高等数学的概念、定理作为依托融于初等数学知识中.此类题目的设计要基于高中数学概率统计基础上, 又要涉及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知识, 其解决方法还是高中数学知识, 较易突破.在高考命题中融入高等数学内容, 能全方位、宽角度、多层次地考查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 以便于实现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紧密衔接.

结语

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 第9篇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期望,全概率公式,正态分布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对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进行分析和归纳的科学, 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中的三大基础数学课之一。它不仅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 而且在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也日益受到重视。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与其它数学专业课在学习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教学中, 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大多数学生觉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枯燥乏味, 内容少实例多使得学生无法调动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概率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 ①很多学生无法在实际问题和抽象理论之间准确地建立联系。最后, 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中, 物质利益不断膨胀, 有一些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满足于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和题目, 而不去主动思考问题。

大学数学教育的目的以传授数学知识为基础, 主要教导数学方法及思维方式, 最终启发、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会和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发生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具有研究精神和创造性。②基于此目的, 针对以上问题,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学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 ③在此我们有以下几点经验。

1 教学的趣味性

课堂教学的趣味化, 即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引入概率知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内容枯燥, 教学方式单一是学生感觉课堂乏味的主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多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解决,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给出数学期望的定义时, 可以介绍学生的平均成绩问题:五名学生的成绩分别为85, 80, 90, 85, 90, 求这五名学生的平均成绩。五名学生成绩的概率分布如表1所示。

通过观察表1, 学生很容易知道平均成绩为1/5× (85+80+90+85+90) =80×1/5+85×2/5+90×2/5, 这即是离散型随机变量数学期望的形式。另外教师应精简例题的数量, 利用有层次的例题展现知识点。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加法分布是概率学习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讲授时, 教师可以首先通过两种方法 (定义法和卷积公式法) 计算X+Y型函数的分布使学生感受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 然后介绍2X+Y型分布, 使学生了解卷积公式不是万能的。

2 教学的生活性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即通过生活中具体的实例讨论概率的应用, 建立形象问题和抽象思维之间的联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 在具体实际情况和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 成为现在学生面临的主要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析一些具体的实例, 使学生了解怎样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分析问题“根据以往的临床记录, 某种诊断癌症的试验具有如下的效果:若被诊断者患有癌症, 则试验反应为阳性的试验反应为阳性的概率为0.95, 若被诊断者没有患有癌症, 则试验反应为阴性的概率为0.95, 且被试验的人患有癌症的概率为0.005, 问如果被试验者反应为阳性, 他患有癌症的概率为多大?”这是一个题目很长的实际问题, 学生一般无从下手,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题目中涉及几个条件和几个随机事件, 只要准确描述随机事件就可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概率问题。实际问题的多次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教学的启发性

教学的启发性即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等学生无法想明白的时候再去开导。具体来说就是老师对上课提出的问题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 在学生主动思考之后, 帮助学生开启思路。

“填鸭式”,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最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说的就是要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思路。比如, 讲授全概率公式之前引入实例:

有一批同一型号的产品, 已知其中由一厂生产的占30%, 二厂生产的占50%, 三厂生产的占20%, 又知这三个厂的产品次品率分别为2%, 1%, 1%, 问从这批产品中任取一件是次品的概率是多少?

撇开概率知识不谈, 把这个问题纯粹看成一个数学问题, 也可以用中学知识解决, 给学生几分钟思考的时间并适当引导学生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讨论, 我们把产品在三个工厂的生产及次品情况转化为产品分布图, 如图1所示。

通过观察图1, 学生就很容易地知道从这批产品中任取一件次品的概率就是黑色椭圆区域在整个矩形内所占的比例, 经过分析就可以得到全概率公式。该方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印象, 还有助于学生对复杂全概率公式的理解。

4 教学的研究性

教学的研究性, 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大学教育中仅仅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尤其是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情况下, 应该花大力气培养学生解决未知问题的思维能力。④比如, 在讲授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的图形特点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研究密度函数图形的特点。首先引导学生根据高等数学的知识来研究函数图形的以下特性: (1) 奇偶性 (对称性) ; (2) 单调性; (3) 有界性; (4) 凹凸性及拐点。接下来根据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具体形式分析密度函数图形的特性。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 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成功的数学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数学知识, 还要对学生进行数学的思维训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致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是我们永恒的目标。

注释

11 陈忠维, 惠淑荣, 郑钰.高等学校概率论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1.5.13 (3) :331-334.

22 周玲.关于概率论教学的一点思考[J].大学数学, 2007 (13) :14-16.

33 吴芙蓉.浅谈概率论教学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28) :7-8.

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 第10篇

关键词:胜任能力,会计学,培养模式

一、会计学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的构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环境的日趋复杂,社会对会计职业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职业组织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先后出台了用以指导职业会计师选拔、 考核的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 归纳总结西方发达国家会计职业组织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会计人员胜任能力框架的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会计职业发展过程的现实状况,在通过发放问卷就“实务界对财会专业胜任能力的需求”及“应届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胜任能力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构建的会计专业胜任能力框架如下图所示。

二、基于“胜任能力”的会计学专业培养模式设计

(一)基于“胜任能力”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根据会计人员胜任能力的需求, 为培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专门人才, 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如下页表1所示。

(二)基于“胜任能力”的会计学专业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设计

1.基于 “胜任能力 ”的会计学专业教学手段设计 ———突出网络平台的功能。 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全面、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力地促进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教育者的教学观念,充实和丰富了教学内容,对传统的学习方式也提出了挑战。 特别是网络的繁荣与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在网络平台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时间,并实现与其他同学的协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参与性(网络平台学习的主体性特征);在网络平台下,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独特的学习方法、独立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独立地开展科学发现和实践活动、独立地进行自我评价、独立地规划未来发展(网络平台学习的独立性特征);在网络平台下,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工具快速地查询到所需要的学习资料, 开展创造性学习,创造性运用学习策略,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网络平台学习的创造性特征)。

网络平台在一个更加自由而广阔的空间环境中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拓展了教学的宽度及深度,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为培养造就具备“胜任能力”的会计专门人才,积极借助网络平台,不断探索、及时总结,是高校教师的必然选择。

2.基于 “胜任能力 ”的会计学专业教学方法设计 ———强调自主学习、PBL教学、案例教学。 为培养造就具备“胜任能力”的会计专门人才,必须放弃课堂讲授和死记硬背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方法,增加原创性分析、培养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变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 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中心、以“胜任能力”培养为动因、以问题为导向,强调自主学习、广泛运用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教学。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自觉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监控、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 作为人才能力结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自主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受益匪浅,而且能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在大学期间,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越强、水平越高,意味着他走入社会时自觉独立、自我提升的起点越高,社会适应性越强。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模式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积极引导为辅,基于问题导向,通过小组作业、团队合作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模式。 相对于传统的诸多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PBL”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该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将学习与问题(或任务)相联系,使学习者投入到复杂的、 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小组作业、相互合作来解答问题,从而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塑造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既可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可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能大力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案例教学法通过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 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三)基于“胜任能力”的会计学专业教学评价机制设计

1.基于 “胜任能力 ”的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绩效评价机制设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考核。 基于“胜任能力”培养的要求, 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绩效的考核应以考核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为导向。就考试内容而言,应以教学大纲为基础, 考题源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与教材,应具备一定的探讨性,以考核学生具备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核心,适当安排一部分主观题,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标新立异。 就考试形式而言,应该变过去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的现象,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在传统笔试的基础上,增加口试答辩、实践操作、 案例讨论、 应用能力测试等考核形式。 就成绩评定而言,应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突出过程控制、加强日常考核,在注重终结性期末考试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形成性考试。

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 第11篇

【关键词】统计学原理;教学模式;探讨

统计学在学术研究、公司决策、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有独立而完备的理论体系。它以数学作为基本工具,比数学更有实际用途,可以对生活中大量无序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规律,从而为研究、决策提供基本的依据,它是其他学科的一切理论的基础和来源。如何解决非统计专业学生学习《统计学原理》课程的难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实用、灵活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意识问题。学习《统计学原理》之前,学生心目中都会感觉统计学是一门枯燥、复杂的学科,而且和中学时的数学水平以及从未涉及的高等数学密切相关,让学生对这门学科存在异乎寻常的恐惧。(2)教师的问题。一是按部就班的按照学期初的授课计划讲授,不顾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注重完成授课计划;二是针对不同非统计专业的学生着重应当掌握的内容、方法不清晰,授课过程中缺乏对应专业的着重点。只讲求量的积累,不追求质的要求。(3)教学内容问题。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教材体现,教材的内容中涉及具体方法时的事例,还仅局限于很小的范围,不能够扩展到更大的社会经济范围。教材应向实用性方向完善,在名称上可以叫做《统计实用技术》,其内容及结构体系以经济统计学为主线,融入Excel的应用技术。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原理》课程,一般是作为专业拓展课程来开设的,周课时为4学时,总课时一般在52~68课时之间。致使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亦越来越突出。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技能的训练。这个问题在本科院校仍然存在,高职高专院校有所改变,但是还不够彻底。(4)教学方法问题。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是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5)教学效果问题。大多数院校的统计学原理考核方式仍然以答卷为主,许多学生没有转变固有的学习、思维方式,习惯于死记硬背公式、概念,应付考试,很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无法真正反映学生对统计方法掌握的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二、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实用的教学模式

(1)在课程学习的第一节课,消除学生数学不好就学不好统计的顾虑。刚开始学习《统计学原理》接触的主要是一些统计学的基础术语,所以这时应当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强化记忆。这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所谓的强化记忆,是从最开始的机械记忆——理解记忆——训练有关题目加强记忆——反复记忆——牢固记忆,达到最终的完全记忆,也就是强化记忆。(2)基础概况内容之后的学习,采用学生参与实际工作内容做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模式,不再过于强调教师的教,而是强调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比如,统计调查。在这个内容学习之初,由教师简要介绍调查方案设计的有关知识点,给出思路,给出任务。需要学生按照程序来完成这个学习任务,由学生动手操作,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并真正到调查对象中去完成,整个学期的学习以这份调查为主线,接下来进行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报表、统计图、统计预测等一系列学习任务,并且将计算机的技术融入其中。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系统设计统计调查方案,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3)在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内容学习时采用先简要介绍主要内容,然后结合学生完成统计调查搜集的第一手材料,给出任务的教学模式来完成学习。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通过强调学生的主动操作,学生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4)统计预测内容的学习采用突破书本范围,结合实际案例讨论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其他专业课程内容,解决实际预测问题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枯燥的统计学知识变得更加有吸引力。(5)考核的方式改为上机完成或者一个学期实际系统完成一项调查、整理、分析任务,并最终提供一系列相关资料作为佐证材料。并将平时讨论、工作的态度,纪律,与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综合评价,给出这门课程的成绩。

三、多种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需要解决和注意的问题

(1)强化记忆的过程,不仅利用课堂时间,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训练记忆这个环节可以在课后思考题的完成过程中进行。(2)统计调查实际操作时,应当规定完成的时间,避免影响之后的学习内容。这就需要教师与教务部门联系,安排集中的两天到三天的时间完成从设计调查方案到完成调查资料搜集的全部内容。(3)强化记忆、实际操作、案例讨论等教学模式进行时,都应当对学生分组。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任务完成过程中,强调学生为主,教师适当引导,对关键问题及时提示,指导学生思考。教师应掌握学生的进展情况,要适当设置疑问,让学生的思路紧跟老师的思路。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并参考教材,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4)在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内容的学习时,应当将Excel的功能融入其中,而不是在一个主线内容完成之后,再单独学习计算机技术。这样就需要与实习基地协调,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5)实际工作中很多工作内容都与统计表、统计图、EXCEL的应用有密切关系,作为非统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不一定有很高深的统计理论知识,但是必须要学会和生活、工作、其他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统计技能。也就是学习的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炼。(6)合理制订教学计划,整合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教学内容和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在课堂上主要是完成理论的学习及少量的讨论,有关调查方案的设计、组织实施、撰写调查报告等工作主要靠课余时间来完成,课堂教学与课余调查进度要衔接。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效果,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打破各章节的限制,将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安排,充分考虑实用性、技术性和可操作性,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7)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由于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对各个环节进行指导、检查、考核等,因此,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和知识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精通各种理论和方法,并及时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把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求教师具备使用多媒体和统计软件的能力,真正把计算机作为备课、授课、组织教学活动的工具;要求教师经常深入实际,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深入实践教学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了,才能达到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统计学更加地贴近实际,在学习中必须紧密联系现实意义,在统计之后,必须理解分析出来的数据所具有的实际经济意义,这样就完成了整个统计的过程。学生在统计学原理课程完成之后,在未来的学习或工作中,能够运用统计学的知识,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及水平,让学生都能够成为一个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 考 文 献

[1]张晓庆.统计教学中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

[2]于新匣.统计学原理》教学思路与模式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现代化.2009(3)

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 第12篇

在校期间, 如何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结合专业特色, 将数学理论融入其中,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下面我将以会计学专业为例, 展现数学与会计专业的深度融合。

一、以会计专业性知识导入数学课程

讲授矩阵知识之前, 以会计学专业性案例———经济预测来制定计划作为整章内容的导入环节。

在制订生产计划时, 首先要对社会需求量进行调查或预测, 确定各部门的最终产品, 再利用投入产出数学模型推算各个部门的总产品, 在此基础上编制经济系统的计划期投入产出表, 作为安排生产的依据。

设某地区产业经济体系划分为石油、煤炭与其他产业, 其各产业的中间投入矩阵为, 最终产品矩阵为[380300 430]T, 总产出和总产值矩阵为[1000 600 800]T, 增加值矩阵为[600 150 360]T。

问题一:预测计划各总产品可在报告期的基础上分别增长5%, 8%, 10%, 预测最终产品的增长情况。

问题二:三个产业的计划期最终产品分别为y1=500, y2=450, y3=600亿元, 编制该经济系统计划期投入产出表。

二、以数学知识为基础引导解决专业问题

矩阵是解决问题和简化运算的重要工具, 在学生理解并掌握矩阵的概念以及基本运算之后, 引导学生利用矩阵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导入课程的专业性问题一。

(一) 建立数学模型设经济系统计划期总产出和最终产品分别为根据报告期总产品数据以及预计的计划期总产品增长的幅度可得该系统三个部门的计划期总产品分别为:石油1050亿元、煤炭648亿元、其他880亿元。

(二) 求解数学模型

利用矩阵的加减法以及矩阵的乘法计算得

于是, 可对三个产业的计划期最终产品相对于报告期最终产品作出预测:

三、将数学知识应用专业实践完成考核反馈

在学完矩阵的整章内容后, 应用矩阵理论知识, 在前期对社会需求预测的基础上, 制定出合理的生产计划, 安排各项产品的投入和产出, 即解决导入环节的问题二, 以此来检验学生对矩阵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建立数学模型

从而得计划期投入产出表, 如下:

通过这种形式的考核, 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数学与特色专业的结合性。在教学过程中以专业问题驱动为导向, 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知识指导实践, 结合各自专业特色, 学以致用, 真正体现了大学数学的实效性。

摘要:以会计专业为例, 介绍了如何将大学数学课堂与学科专业相结合, 以专业性知识背景导入, 提出问题;以数学知识为基础, 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解决专业问题;以实践应用为目标, 完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在此教学模式下, 实现了数学理论的实践化、知识结构的应用化、思想方法的普及化。

关键词:大学数学,特色专业,会计学,探究

参考文献

[1]朱开升, 王升瑞.线性代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4.

上一篇:河南农业大学下一篇:老年肺部感染患者论文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