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研究范文

2024-05-14

对比研究范文(精选12篇)

对比研究 第1篇

1 来源情况

著名的语言学家马庆株先生提出了词缀可分为“自源词缀”和“他源词缀”的观点。马庆株先生认为出自本民族古代语言的词缀称为自源词缀, 而出自其它民族语言的词缀称为他源词缀。

英语词缀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拉丁语 (Latin) 、日尔曼语 (Germanic) 和希腊语 (Greek) 。这些他源词缀所占比例大, 构词能力强。英语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词缀是自源词缀。这也是英语同义词缀众多的主要原因。

(1) 来源于拉丁语的词缀

1) super-, 如supernatural (超自然的) 、superman (超人) 等。

2) sub-, 如subway (地铁) 、subconscious (下意识) 等。

3) in-, 如intake (吸入, 纳入) 、indirect (间接的) 等。

4) mal-, 如maltreat (虐待) 、malfunction (失灵、故障) 等。

5) -al, 如cultural (文化的) 、musical (音乐的) 等。

(2) 来源于日尔曼语的词缀

1) mis-, 如mislead (误导) 、misunderstanding (误解) 等。

2) un-, 如unlikely (不可能) 、unexpected (没有预料到的) 等。

3) -hood, 如childhood (童年) 、neighborhood (街坊邻居) 等。

4) -ship, 如friendship (友谊) 、ownership (所有权, 所有制) 等。

5) -dom, 如kingdom (王国) 、wisdom (智慧) 等。

(3) 来源于希腊语的词缀

1) auto-, 如automatic (自动的) 等。

2) anti-, 如anti-hero (反主角) 等。

3) -ize, 如modernize (现代化) 等。

现代汉语词缀大多数是由古代汉语中的词或词根语素虚化而来, 因此汉语词缀主要是自源性的固有语素。根据汉语词缀的意义我们可以把它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通过意义的弱化、虚化和转化而来的实语素。此类词缀基本已经失去了实词素的意义, 如头、子、老、阿、第等等。这类词缀虽源于古代汉语, 但经过其在新时代的不断发展, 它们变得越来越具有类化性和能产性。第二种是文言虚词的沿用和虚化。词缀作为汉语里的一种重要语法现象, 古已有之。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词缀, 如有、其、尔、然、乎、于等。有些古代汉语中的词缀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并没有发生改变, 可以理解成已经固化于词汇中, 这些词缀大多已经失去了类化性和能产性。第三种词缀在意义上与实语素没有关系, 也不是通过意义的虚化和弱化而形成的具有实体意义的词。当它们作为词缀时, 只是向实语素借音。这种词缀一般都能表示词的某些附属意义和语法意义, 如糊里糊涂、绿油油、胖乎乎、懒洋洋等词语中的词缀, 它们基本上没有词汇意义, 大部分都是形容词词缀, 主要是陆续出现在“五四”运动以后的现代白话文或口语中。

此外, 部分现代汉语词缀是受外语影响而产生的。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的开放促进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渗透, 使得现代汉语词缀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任何语言都不可能是封闭式的、完全自源性的, 它总是会在与其它语言的接触中吸收一些有益的成分来充实和完善自己。这些词在现代汉语派生词中占有很大比例。英语中的“bar”通过音译的方式被译为“吧”, 从而在汉语中出现了一系列派生词, 如网吧、水吧、话吧、酒吧等等。“族”也是近年来由港台地区传入汉语普通话的日语词缀。词缀“族”具有非常强大的构词能力, 如北漂族、地铁族、电脑族、啃老族、上班族等等。

2 构词能产性

很多英语词缀和汉语词缀都具有非常强的构词能产性, 结合面非常广, 非常活跃, 派生新词的能力很强。比如说“-ion”可以构成“action”“conduction”“production”等。“第”可以构成“第一”“第二”“第三”等。可以说, 有多少基数词就可以用“第”造多少个序数词。也就是说在构造新词时具有一定的类化作用叫做词缀的能产性。英语词缀中没有一个词缀只依附于一个词根。

然而, 也有很多汉语词缀是不能产的。例如, 汉语词缀中一些叠音后缀就没有类化功能, 如绿油油、白茫茫、胖乎乎等。又如, 有些词缀如“子”也是不能产的, 虽然汉代汉语中使用词缀“子”的派生词多达700多个, 然而“子”在现代汉语中似乎已经失去了类推构造新词的潜能, 近几十年来大量涌出的新词中极少发现“子”参与新词的构造。

值得一提的是, 一些新兴词缀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态势, 具有非常强的构词能力和生词能力。如“员”, 可以形成业务员、推销员、话务员、播音员、演员、守门员等诸多词汇。

3 英汉词缀的语法功能作用的对比

词缀在语法方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标记词性、改变词性、制造新词和强化词根方面。英语词缀中的前缀一般情况下只是改变词的意义, 并不改变其词类。后缀一般改变词的词类但不改变词的意义。如:

(1) 前缀改变词义

1) ab- (不) +normal (正常的) (形容词) =abnormal (不正常的) (形容词)

2) in- (不) +correct (正确的) (形容词) =incorrect (不正确的) (形容词)

(2) 后缀改变词类

1) suggest (建议) (动词) +ion=suggestion (建议) (名词)

2) improve (改善) (动词) +ment=improvement (改善) (名词)

汉语中词缀的意义是虚化的, 虽然能标识词性, 制造新词, 但不能改变词的意义。朱德熙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词缀只能粘附在词根成分上头, 它跟词根成分只有位置上的关系, 没有意义上的关系。”语义虚化是判定词缀的硬性条件之一, 凡是不符合这一条件的语素都不能将其认定为词缀, 例如“老”:

1) 老母、老汉、老者、老话

2) 老师、老鹰、老虎、老外

从两组对照中不难看出, 第一组“老”具有实在的意义, 而第二组“老”的意义已经完全虚化。因此, 我们把第二组“老”看作词缀。

除以上不同点之外, 英语词缀与汉语词缀也具有很多相同的方面。如:构词成分相同。和词根一样, 词缀是用来构词的。无论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中词缀不能以它在合成词中的意义单独成词, 它是粘着语素。换句话说, 如果没有词根, 词缀就没有了依附。它不但没有自身单独的意义也不可以单独成词。因此, 所有能以其在合成词中的意义独立成词的语素都不是词缀。

又如:英语词缀和汉语词缀的位置都很固定。英汉词缀按照位置一般分为前缀和后缀。大部分国内外专家和学者认为英语词缀和汉语词缀中是不存在中缀的。前缀顾名思义是附着在词根前面的, 后缀则是附着在词根后面的。胡裕树先生主持编写的《现代汉语》一书中把词缀称作“定位语素”, 该术语虽然内涵比较宽泛, 但明确了“构词时位置的固定”是词缀的一个重要特点。也可以说所有词缀在构词时都会表现出位置的固定。例如:“老虎”“老兄”“老师”中的“老”和“刀子”“铲子”“瓶子”中的“子”。它们都表现出来了语义虚化和位置固定的特点, 是典型的词缀。

汉语词缀较英语词缀具有更多的语法功能, 如汉语词缀在语音方面的主要功能表现在调配音节。添加词缀是词汇双音化及多音化的途径, 这一点是汉语特有的。汉语词缀在语用方面的功能主要是指词缀有增添感情色彩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词缀的这一作用, 使得汉语的词汇意义更加丰富。比如前缀“老”, 可以添加四方面的感情色彩:敬称、亲切、调侃和轻蔑。

此外, 相较于英语词缀, 汉语词缀具有更多的特点, 如语音弱化、口语化特点比较明显等。一般情况下, 词缀的读音会随着词缀原始的主要词汇意义的虚化和消失而慢慢变得弱化。正如朱亚军先生所主张的观点, 汉语中大部分词缀的读音或多或少弱化了, 不能构成重读音节, 这是由于词缀原来的主要词汇意义的消失。然而现代汉语中词缀读音的弱化又有无规律可循呢?一般情况下前缀读中音, 后缀读轻音, 双音节叠音后缀读阴平调, 而多音节后缀的第一个音节读轻音, 第一个音节之后的音节一般情况下都读阴平。现代汉语词缀的语音弱化现象在区别同形同音的词缀和实义词素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此外, 现代汉语词缀的这一特点在识别和确认汉语典型后缀时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依据。

大部分汉语词缀的形成与口语的发展密不可分。很多词缀都具有口语性强、方言色彩浓厚的特点。因此, 很多词都是口语化并带有方言特色的。这些词也大多是在方言词典或文学作品中可见的。也正因此, 很多词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导致其所依存的语境逐渐萎缩甚至消失。

摘要:词缀, 存在于任何一种语言中。词缀可以标记词性、改变词性、制造新词和强化词根, 还可以增添感情色彩。一些语言中的词缀还具有调配音节的作用。添加词缀是词汇双音化及多音化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英汉词缀来源情况、构词成分、位置固定情况、构词能产性以及英汉词缀的语法功能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

关键词:英汉,词缀,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吉生.英汉词缀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 2001 (3) .

[2]韩汉雄.英汉词缀比较及其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4 (7) .

油库计量方式对比研究 第2篇

椭圆齿轮流量计:

椭圆齿轮流量计适用于石油及各种燃料油的流量计量,因为测量元件是齿轮的啮合转动,被测介质必须清洁。其测量准确度较高,一般为1~0.2级。腰轮流量计:

普通腰轮流量计运行时产生的振动较大,组合式的腰轮流量计振动小,适用于大流量测量。腰轮流量计可用于各种清洁液体的流量测量,也可制成测量气体的流量计。计量准确度高,可达0.5~0.1级,主要缺点是体积大、笨重、进行周期检定比较困难,压损较大;运行中有振动。

容积式流量计的优点是测量准确度一般比较高,对上游的流态不太敏感,因而在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油品计量中应用得非常普遍,各类油库内可以说比比皆是,其缺点是比较笨重,尤其是用于检测大流量的流量计更是如此。

在我国油库加油站中涡轮流量计的应用仅次于容积式流量计。

油库零星发放油品时都使用流量计来直接罐装汽车油罐车和油桶,而不需要检尺或称重,既省时,又便于实现自动化。

严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严复 英汉语言对比 英文汉诂

在严复所处的时代,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节节败退,严复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来改变这种状况,来唤醒中国人追求富强的精神力量。严复最终选择了引介西学,从中他深刻了解了中西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了解了中西文化在精神上的相通之处。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创作《英文汉诂》,严复将西方文化(以英文文法为代表)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古汉语为代表)结合起来,创设了一种跨文化的文本对话。因此,严复的中西文化对比是他进行英汉对比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1 《英文汉诂》研究概述

《英文汉诂》是严复应其学生熊季廉的要求而作的一部英文文法书,是“杂采英人马孙、摩栗思等之说,至于析辞而止。旁行斜上,释以汉文,广为设譬,颜曰《英文汉诂》”。(严复,1933:序)作为中国首部介绍英文文法的著作,1904年《英文汉诂》的出版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说在国内再版了二十余次,(张志建,1995:149)直到1933年还有重印本。商务印书馆对该书的评价极高:“……是诚西学之金针,而学界之鸿宝也”。(转引自邹振环,2007:54)学者文人纷纷著书立说,表示对该书的推崇之情。周作人认为英文文法上,“中国没有一本可以与《英文汉诂》相比的书”。(钟叔和,1998:784-785)彦惠庆(2003:18)在自传中明确表示严复贡献给中国学人的《英文汉诂》“堪称学术精品”。

2 《英文汉沽》中英汉语言对比

尽管是一本语言学著作,严复对于英文文法的讲解并没有鹦鹉学舌般的照抄照译,而是辅之以中国语言文化的典型例证。他不仅透过语言文字的对比来考察中西文化内涵的异同,甚至还有通过文法对比来进行多种文化的比较。

2.1 英汉语言的差异性

首先,词法的差异。英文的挈合是“提挈联合句段者”,而在中文“凡领句虚字,皆归此类。”中文的同字异部“往往其形不变,而变其音,在古则有长呼短呼,在今则有圜破之法”,如例:恶恶臭好好色;“而西文以其拼切为字,故得即其形而变之”。为了表示行为发生的不同时间,“中文唯有句中别行另加字为之”。以“今之隐几非昔之隐几”为例,其中的两个“隐”形式上没有区别,用“今”和“昔”表明了时间的差异。

英文名物与称代字有单复数之分,“于中文不多见,然亦不可谓无”,如表单数的“我”“吾”,表同类的“吾党”“吾曹”,表复数的“而曹”“汝辈”。英文中的复牒称代 “几为中文之所无,而中西句法大异由此”。对于英文中的引牒之字,“中文常寓于‘之、‘其诸代名中,无独用之挈合”。如 “吾知其为诳者”。古英语中云谓的既事(过去式)添加尾声,相当于中文的“已爱”或“爱了”。作为拼切文字,西文“易磨损而合一,中文不易合也,不易合,故终为分立之字”,即通过添加“已”“了”等构成“爱”的既事。

2.2 英汉语言的相似性

首先,语音上的相似性。严复认为英文的元音“同于中国之宫商角徵羽;亦有变音,与中国同”。严格来说,元音与五音不完全对应,此处严复对比的目的只是为学习者学习英语元音提供一种参照。在划分英文单词音节的时候,“但若于音无害,则其分之也,当依造字之意为之,此与中文偏旁之义正同”,此“乃依罗马希腊原文,而后法割裂不成文故耳”。

其次,关于词法的相似性。英字“名物与介系合,……其加诸云谓,或区别字者,可作疏状字观;…其在中文,实亦同此”。如“立于朝→ 立何所也”。同时,汉语的“矣”字含有英文完成式的意思。英文中主物之名的构成是名词后加尾声,“与中文‘之字为用正同”。中文表程度时根据语境推断或用诸如“较”“最”“极”等字表示。英文中也有借助其他词表程度的情况。“英文中的云谓,有不加尾声,但变其主音”,可以使名物等实字转成云谓等虚字,这与中国文字正同,“蓋即中文之读破法”,如“春风风人,下雨雨人”。英文中的容状疏状多由“区别部字+尾声”构成,“与中国之‘如‘然等字同义”,如“勃然”“翕然”,因此“其制字之法,中西正同”。

以上分析表明,尽管承认英汉之间存在差异,严复仍然试图将汉语语法纳入英文文法的框架之中,尽量在古汉语中找到与英文文法的对应之处。英汉语言的相似性会使国人误以为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有一脉相通之处,从而消弭对异国文化的敌意,有利于国人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2.3 基于语言相似性的亚洲与美洲、欧洲人种同源

在《英文汉诂》中,严复通过对比分析汉语与英语以及其他语言文化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提出了亚洲与美洲、欧洲人种同源的观点,该观点是基于以下证据提出的。

第一,古汉语、日语和美洲茵陈人语对云谓字的使用。从云谓字看,“东洲之语”的“云谓字”常用于句末,如庄子“奚以之万里以南为”。“其在日本语言,尤为显著,美洲茵陈人语亦然,故此治言语学者,谓此乃亚墨原人同种之证。”又英文第三人称无主云谓句子,与中文中的“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相似,“雨”和“出日”是云谓,因不知事主,就用“其”来代替。

第二,上古英语与古汉语都曾用独立之字表意,后演变成尾声。上古英语中“尾声者皆独立之字”,“正如中文之用‘如用‘然,如‘勃然变色”。因此,严复认为“西文上古,与中国文字正同”,“西文能合能变”的原因在于“其为字母拼切,柔而易流”,“而中国既用六书,木疆难变,然而字音切合,由二成一者亦多,如‘不可为‘叵,‘之于为‘诸,‘而已为‘耳”,所以(中文)“不可言不变也”。

第三,上古汉语与上古欧洲语的人身代词、反身代词的位置和功能相似。从“三身之代词”看,“英文古似德文……西文称谓,当隆古时,与中国同;而第三身……尤与吾文之‘伊‘他同原。”因此,“案中西古语多同,……可知欧亚之民,古为同种非传会也”。英语中的反身之称代为名物,犹言其身,其“一己”…… “克己”,“尽己”,“自尽”;所以严复认为“中西古语之同”。

第四,中西制字法有相同之处。英文会合之字多用换头。因此“中西言语,当上古时,本为合一”。英文中有表“大”意的尾声,而“中文六书,凡字之从‘于‘奔‘贲诸声者,皆含‘大意,其制字之音义,与此乃暗合”。

严复根据语言之间的相似性推断亚、美、欧人种同源,语言学上的根据并不充分。(文贵良,2009)但是严复这种“会通中西”的做法使中西文化交流成为可能,并由此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

3 结语

通过介绍英文文法,严复对比分析了英汉语言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出于引介西方文化的目的,严复强调的是英汉语言的相似之处,甚至提出了亚欧人种同源的观点。当然,严复在《英文汉诂》中的语言对比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是其研究包含在文化对比和实际应用(如翻译)之中,缺乏对比的理论,使得其研究较凌乱,不成系统,很多问题浅谈辄止,没有深入展开。同时,严复仅根据语言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推断亚欧人种同源,论证不充分,结论过于草率。但是,严复英汉对比研究中的这些不足有其时代局限性,同时与其研究重点在于翻译西学有关,我们要公正客观地评价他的研究及成果。

【参考文献】

[1]孙应详,皮后锋编.《严复集》补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严复.英文汉诂[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3]张志建.严复学术思想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5.

论文抄袭对比研究 第4篇

一、研究设计

1. 研究问题。本文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1) 2003年与2010年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总体抄袭程度如何?并存在什么样的差异? (2) 2003年与2010年不同抄袭材料来源有什么异同?

2.研究材料。本研究材料来自自建语料库的一部分, 主要收集了2003年和2010年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671篇的正文部分, 删除了论文的摘要、致谢、参考文献等部分。2003年335篇, 其中“985工程”学校112篇, “211工程”学校111篇, 普通高校112篇, 同时包括理论语言学84篇, 应用语言学84篇, 翻译83篇, 文学84篇。2010年336篇, 其中“985工程”学校108篇, “211工程”学校95篇, 普通高校133篇, 同时包括理论语言学84篇, 应用语言学79篇, 翻译80篇, 文学93篇。

3.研究工具。目前国内用的最多的论文重复率检测软件是中国知网的“AMLC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还有一些其他的测试软件, 如Paper Pass论文检测、万方论文检测、知网期刊论文检测、维普论文检测等, 这些软件对中文文本抄袭率检测比较专业。而全世界最著名的英文文本抄袭率检测系统则是Turnitin平台系统。它具有领先全球的防范剽窃与提供丰富反馈的技术, 适合外语检测, 留学生论文检测, 语言种类涵盖了中文 (或繁体) 、英文、德文、韩文、法文、日文、阿拉伯文等语言。Doctor Dorothy Bushnell说过“我已经使用Turnitin数年了, 而它完全改变了我学生的研究写作的知识真实性、诚实性和准确性” (Turnitin白皮书2012) 。通过Turnitin检测系统, 我们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抄袭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

4.研究过程。在语料库基础上, 组建了2003年和2010年两个小型语料库, 包括671篇英语专业硕士论文。数据收集后, 对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将这些数据上传到Turnitin检测系统, 得到一系列的数据, 包括总抄袭率、资料来自网络的比例、学生论文比例、出版物比例等。最后利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17.0和相关国内外文献以及笔者自己的理解分析所得到的数据。

二、结果与讨论

本节分析了2003年与2010年总体抄袭情况, 然后对抄袭材料的不同来源进行分析研究。

1.抄袭的总体情况。本节针对2003年和2010年总体抄袭情况进行认真地分析与研究。

从表1可以看出, 2010年的重复率的均值是23.69%, 而2003年重复率的均值是28.39%, 这表明2010年较2003年总的重复率有所下降。2003年的均值标准误是0.753, 2010年的均值标准误是0.481。这表明2003年总的重复率数据与均值相比更分散。

表2显示, Levine齐性方差检验表明变量显著性概率 (Sig.) 为0.000小于0.05, 就说明这组在两个变量上的方差不等, 因此需要查看“假设方差不相等”一栏的数据作为t检验的结果数据。由于2010年在变量上的平均值低于2003年变量上的平均值, 因此t值和均值差值都为负值, Sig. (双侧) 为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 这两组在这个变量上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 小于0.05的显著水平, 表明2003年和2010年在重复率这个变量上有显著性差异。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2003年和2010年总体的抄袭情况。2010年与2003年相比, 抄袭率明显下降。

2.不同抄袭材料来源比较。

随着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电子世纪的到来, 论文抄袭来源的渠道繁多, 本节重点讨论学生抄袭材料的三个不同来源。

表3显示, 来自互联网的抄袭率明显高于出版物和学生文稿。在671篇样本中, 复制来源取自于网络的数量要远远大于另外两种来源。其平均值分别是22.75%和19.59%, 位列第一。学生文稿来源的平均数位列第二, 分别为13.8%和11.96%。然而, 出版物来源作为最权威的来源, 其平均值为9.77%和8.53%, 是三者中最少的。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合理性, 因为对于学生来说, 大量学生反映查找不到自己需要的纸质文献。因此, 学校应当提供更多方便学生接触阅读最新最权威出版物的机会和阅读文献。同时, 研究生自身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重视如何合理复制并减少抄袭行为, 学会创新。2003年来自互联网、出版物和学生文稿的抄袭率分别是22.75%, 9.77%和13.8%;2010年分别是19.59%, 8.53%和11.96%, 总体呈减少趋势。这和近几年来学术诚信的重视和课堂上老师的指导密不可分。学生如何正确引用, 知道什么是引用, 什么情况下要引用, 怎样引用是至关重要的。

从表4可以得出, Levine齐性方差检验表明变量显著性概率 (Sig.) 为0.000小于0.05, 这说明这组在两个变量上的方差不等, 因此需要查看“假设方差不相等”一栏的数据作为t检验的结果数据。Sig. (双侧) 为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在这个变量上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 小于0.05的显著水平。表明2003年和2010年在抄袭来自互联网这个变量上有显著性差异。

表5显示, Levine齐性方差检验表明变量显著性概率 (Sig.) 为0.001小于0.05, 这说明这组在两个变量上的方差不等, 因此需要查看“假设方差不相等”一栏的数据作为t检验的结果数据, Sig. (双侧) 为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在这个变量上的显著性概率为0.015, 小于0.05的显著水平, 表明2003年和2010年在抄袭来自出版物这个变量上有显著性差异。

从表6得出, Levine齐性方差检验表明变量显著性概率 (Sig.) 为0.000小于0.05, 这说明这组在两个变量上的方差不等, 因此需要查看“假设方差不相等”一栏的数据作为t检验的结果数据, Sig. (双侧) 为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在这个变量上的显著性概率为0.002, 小于0.05的显著水平, 表明2003年和2010年在抄袭来自学生文稿这个变量上有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针对四个研究问题进行了认真地分析研究, 其研究结果如下: (1) 2003年和2010年英语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普遍存在, 但抄袭的程度不同。2003年与2010年在总的重复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与2003年相比, 2010年, 总的抄袭率明显下降。 (2) 2003年抄袭材料来源于互联网、出版物和学生文稿与2010年抄袭材料来源于互联网、出版物和学生文稿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不论是2003年还是2010年抄袭来源取自于网络的数量要远远大于另外两种来源。

摘要:抄袭是世界范围内的毒瘤和顽疾, 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国内研究生论文同样存在抄袭现象, 并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重视。目前国内外虽有一些相关研究, 但很少关于研究生论文抄袭的研究。本文重点分析讨论我国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抄袭行为, 期望本研究对提高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抄袭,比较

参考文献

[1]Esra Eret, T.G.2010.Plagiarism in Higher Education:A case study with prospective academicians[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 :3303–3307.

[3]Turnitin白皮书[OL].2012.[2014-06-10].http://www.turnitin.Com.

[4]方润生, 方冬, 郭朋飞.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特征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 (5) :18-22.

[5]贾冠杰.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抄袭行为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 2014, (8) :23-28.

[6]曲梅.从学术造假看科研中的急功近利现象[J].医学与哲学, 2007, (7) .

英汉对比研究期末论文 第5篇

学号:1009224024 分组成员:李可可 姓名:李可可

班级:对外汉语二班

学院:文学院

联系方式:*** 英汉对比研究期末论文

摘要:中英老人如何对待年老方面,自从我们学习英语时候便知道,在英国,不能随便问年龄,如果问了,会被认为不礼貌。中国的老人很喜欢倚老卖老,他们乐意接受他们的年龄。中英老人的子女方面,在中国,儿孙满堂,四世同堂是老人们最愿意看到的了。在英国,在到18岁之后,父母就会像森林里的狼一样,把成年的小狼崽咬出家门,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中英老人的财产方面,在中国,自古到今都存在着一个家庭分家的问题,也就产生了当下的“富二代”。英国的老人大都很乐意做慈善事业,他们会把大部分的财产捐献给社会。中英老人生活状况方面,中国的老人晚年在儿女家帮儿女看孩子等,陪伴他们的是儿孙;英国的老人晚年在福利院,陪伴他们的是宠物。中国老人出门抱着儿孙散步,而英国老人出门牵着宠物„„

关键词:中国

英国

老年人

年龄

子女

财产

生活 我们中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也渐渐突出。我认为学习英汉对比研究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公家的经验,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知己知彼,从而在世界竞争的舞台中占据前列。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正在加速“变老”,伴随着老人增多,老人问题也日益瞩目,而英国已经是发达国家,英国在193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上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中英的对比有助于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下面我对中英老人进行对比。中英老人如何对待年老方面。

自从我们学习英语时候便知道,在英国,不能随便问年龄,如果问了,会被认为不礼貌。他们很注重自己的个人价值,不希望自己是弱者。在公交车上,一般的老年人是不喜欢别人让座的,因为他们并不认为自己老了,他们永远都有着不向岁月服输的精神。在英国伦敦的街头,要是迎面走来一群老年人,你会发现,他们穿着时尚,打扮入流,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说起话来不紧不慢,神色中透露出一股骄傲和自信。英国老人就是这样,即便垂垂老矣,他们也要追求一种精彩的生活。把精彩留给自己,永远不会觉得美好的事情出现得太晚。英国很多英国老人兢兢业业地工作了几十年,退休后却没有坐在家中安享清闲,而是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开餐馆、办咨询公司、写回忆录等,让英国老人的生活更加充实、精彩。英国50岁以上的老人中,大约有60%的人接触过电脑。他们面对年老,依旧衣着鲜艳,打扮整齐,用乐观的心态活出老年。

中国的老人很喜欢倚老卖老,他们乐意接受他们的年龄。“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这句话想必我们都听过,这句话老人们经常用来教育子女,明显的可以看出开年老是他们的资本。中国老人观念中认为来年之后就应该颐养天年。在公交上,别人让位也是正常现象。在中国,老年人总是认为自己老了,对新事物有着抵触的情绪。

中英老人的子女方面。

在中国,儿孙满堂,四世同堂是老人们最愿意看到的了。现在中国老人子女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当代七八十岁的中国老人子女一般家庭有三四个是很正常的,并且有重男轻女的倾向。有的家庭有了六七个女孩,但他们为了要男孩,往往还会再接着生养。五六十岁的老人与四十五岁左右老人子女数量则随着计划生育影响相对减少。甚至中国老人的子女会有“富二代”“官二代”之称,子女是老人们辛辛苦苦一辈子的奋斗动力。中国老人的子女一辈子都与父母紧密联系,老人抚养子女长大,上学,毕业了托亲朋好友或者花钱给儿女找工作,工作了再给儿女买房结婚,成家后帮儿女看小孩。子女就是老人们的寄托。

在英国没计划生育。1972年,18%的英国孩子是独生子女,现在已经增加到26%。据英国一项调查显示,在已经有一个孩子的英国父母中,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人表示养不起第二胎,养大一个孩子的成本太高。英国子女16岁之前基本上是围绕在父母周围,法律规定父母有必须的监护权。没有父母的允许,孩子们几乎任何只有成人可以去做的事情也做不了。譬如,上酒吧去娱乐场所砸耳环纹身等等,18岁之前连去商店买酒和烟的权利也没有。父母在孩子16岁之前很愿意和孩子们呆在一起,16--18岁之间基本上不用太管理孩子,让孩子自己选择今后的道路。等到18岁之后,就会像森林里的狼一样,把成年的小狼崽咬出家门,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他们很少管自己的孩子,他们生活的好坏和父母没有关系,如果他们在生活上有困难,他们需要找的是政府救济,而不是回家找父母。这种思想我们看来也许会感觉父母太无情。但英国孩子的独立能力比较强。中英老人的财产方面。

在中国,自古到今都存在着一个家庭分家的问题。所谓分家,也就是把老人们的财产分给儿子,让儿孙来继承,这个带有很强的封建思想。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老人们的财产一般是不分给嫁出去的女儿。分家也就是分老人攒一辈子钱,所以,也就产生了当下的“富二代”,这些人似乎很为父母的前感到骄傲。

在英国,有着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险,退休金也是比较高的。他们根本不用为养老担心。政府会接受养老问题,清点老人财产,充当养老费用,当财产完全用光之后,余下的钱完全政府由支付,直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天。这也是为什么英国的老人大都很乐意做慈善事业,他们会把大部分的财产捐献给社会。同时,子女也不愿意继承来源于父母的财产,他们要继承就要承担父母的余生的所有费用,直到没钱再申请政府救助。而且,在继承的过程中,还要交很多财产继承税款。于是,印象中晚年凄凉,孤独无子女围绕在身边的是英国老人余生的真实写照。他们挣钱很大程度上是为自己享受消费的。我们中国人也许会把这种做法看成不知道给自己留后路的资产阶级享乐主义。

中英老人生活状况方面。

用简单的话概括来说就是,中国的老人晚年在儿女家帮儿女看孩子等,陪伴他们的是儿孙;英国的老人晚年在福利院,陪伴他们的是宠物。中国老人出门抱着儿孙散步,而英国老人出门牵着宠物。这表面的一种现象则反映了其社会内在的不同。在中国,受中国传统社会农耕思想的影响,儿孙满堂是他们最大的追求与满足,他们喜欢与儿孙在一起。与我国国情不同,在英国,子女成年后会各自离开家,开始自己独立的生活。他们不仅仅是与父母分居,而且为了寻找自己理想的工作,常常还可能迁居异地。在英国几乎没有儿孙绕膝的老人,有老伴的还可以相互照顾,如果失去了配偶,则一切都得自己料理。在英国,子女们很少会有常回家看看的念头,老人们也没有这份奢求。但退休后的老人很少有人会患上退休综合征。因为他们不是在家种花养草,就是到处旅游,早晚还会牵着宠物悠闲地散步。英国老人就是这样,过着属于自己的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生活。

在中国,百善孝为先,我们世世代代受封建儒家思想的熏陶与影响,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在中国有着父让子死,子不得的不死之说。中国人认为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大,我们应该报答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是父母的全部,我们长大了,有能力时候父母就应该享我们的福。如果不赡养老人,就会被别人被社会指责,老人也会很痛苦。

在英国,是一个工业文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思想深入大众,在辛苦了一辈子后,他们想过自己独立自在的生活,如果老人跟着孩子们住,会被别人认为是很失面子的,是没有能力的表现,在英国是很注重个人价值的。但我们说,英国人没有亲情,没有家庭观念,没有伦理道德。其实,这是一个错误谬论,这只是他们的价值观而已。但是在中国伴随社改革开放的近几十年,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空巢老人的现象。空巢”,原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已被引申为子女离家后的家庭空寂。子女离开家工作,家里只剩下孤独的老人。当子女离家,父母究竟有多么孤独?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桌子丰盛的饭菜,一阵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老人拿起电话,热热闹闹的电话那头,子女们以各种理由宣告“今天不回家”。老人脸上的表情慢慢从希望变为失望,放下电话,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都忙,忙。忙点好啊!”夜深人静时,电视已剩一片雪花,老人拉紧身上的毛毯御寒,宽大的沙发越发显出她身影的孤单与瘦小。这时,一个深沉的画外音提醒着天下儿女们:“别让你的父母感到孤独,常回家看看。”

在快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中,不仅老人的生活、医疗需要保障,他们的精神状态同样需要受到重视。一项针对近1.4万名城市老人的调查发现,他们中四成人都有孤独、压抑、心事无处诉说之感。尽管今年6月26日,“常回家看看”作为精神慰藉条款,已经被写进《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然而,“别让父母感到孤独”需要来自社会与子女更多的亲情。同时,每个人都会变成老人,关爱老人也就是关爱我们自己的明天!

汉英词汇的对比研究 第6篇

【关键词】词汇 对比 分析

一、引言

翻译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化,这其中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转换,更是思想和观念的转换。而在这样一种转换里,词汇是最基本的语言材料。如果说语法结构是一句话的骨架,那么词汇就是一句话的血肉。因此词汇对语义的传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汉语和英语由于其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不同,导致两种语言在这样或那样的许多方面也有各自的特点和差异。对比汉语和英语的词汇目的在于促进人们对这两种语言词汇的了解,进而提高翻译的质量。

二、汉英词汇的对比

汉语和英语的词汇存在着四大基本特征:词汇偶合、词汇并行、词汇空缺、词汇冲突。本文就从这四个方面对汉语和英语的词汇进行对比分析。

1.词汇偶合。词汇偶合也可解释为语义的对应关系,指的是原语与译语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形式结构上都十分相似、对应。尽管汉语和英语在不同的文化大背景下,但这两种语言都是在同一物质世界下产生、发展和使用。因此,就存在不少选词、用词上的相同、相近之处。这一语言特征我们称作“不同语言之间的偶合现象”。词汇偶合现象一般在描写客观事物时最为常见。例如汉语和英语把“人身体的最上部分和动物身体最前的部分”分别称为“头”和“head”,这里的“头”和“head”所指的东西一样,也就可以说彼此意义偶合。

语言学将词汇的意义分为两种,概念意义(denotative meaning)和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汉语和英语中的一些词汇不仅概念意义相同,其内涵意义也很对应。这里,以汉语的“手”和英语的“hand”为例,这两个词在汉语和英语里的意思是:

(1)“人使用工具的上肢前端”,例如:“友谊之手”——“the hand of friendship”;“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谋生”——“earn a living with ones hands”;

(2)“工人,雇员”,例如:“工厂人手”——“a factory hand”;“缺少人手”——“be short of hands”;

(3)“专业人员,行家”,例如:“某项工作的能手”——“a good hand of at some work”;“新手”——“a new hand”;

(4)“技艺,技能”,例如:“他的手艺荒废了”——“His hand is out”;

(5)“字迹”,例如:“手迹清楚”——“write in a clear hand”;

(6)“参与,经手”,例如:“插手某事”——“have a hand in sth”;

(7)“与数词连用,表示来源”,例如:“第二手材料”——“material at second hand”;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感受不同,词汇偶合现象并不是指汉语和英语中对应的词完全的相同。换句话说,在汉语和英语选择词汇时不可能发生绝对的一致。在例子当中,即使“手”和“hand”这两个词在概念意义和一些内涵意义上相同,但并不是全部,也不是绝对的。

2.词汇并行。对于同一事物或思想,汉语和英语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词汇并行就是用不同的词汇表达相同的意思。

在汉语和英语里,词汇并行现象较多发生在习语的表达上。虽然不同,但表达的喻意或意思是相同的。

例如,汉语中常用“如履薄冰”这个短语形容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而英语中则有“tread upon eggs”(踩在鸡蛋上)这样的说法。虽然亮两者的形式不同,但无论是“在很薄的冰面行走”还是“踩在鸡蛋上”喻意都是相同的,即小心翼翼。因此它们是并行的,相互对应的。再如,汉语中,我们用“拖人下水”比喻引诱人同流合污或陷人于不利的境地,而英语则用“drag someone through the mud”(拽人下泥潭)。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形式相同,但用的词汇不同,汉语用“水”,而英语用“泥”。尽管这样,这两种表达的喻意是一样的,因此是一种词汇并行现象。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汉语中,我们常说“笑掉大牙”,英语却用“laugh ones head off”;汉语说“无风不起浪”,而英语则说“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汉语里,我们常用“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英语却用“East, West, homes best”这样表达。

这样的词汇并行现象不胜枚举。这里,本文试图将其中的一些归为一类——“动物类”。在俗语中,我们经常会用动物做比喻意义,但汉语中的表达和英语中的表达常常不同。换句话说,汉语和英语经常会用不同的动物来比喻同一事情。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因此在此归为一类,希望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便于记忆。以下为具体例子:

(1)像落汤鸡——like a drowned rat

(2)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3)一丘之貉——birds of a feather

(4)对牛弹琴——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牛饮——drink like a fish

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horse

(5)害群之马——black sheep

汉法新词对比研究 第7篇

关键词:新词,语言,变化

一、关于语言变化的观点

什么是语言?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个符号系统, 一个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构成。他认为语言始终是社会成员每人每时都在使用的系统, 说话者只是现成地接受, 因此具有很大的持续性。而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和符号本身的形式, 可以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 因此语言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新词是语言发展的产物。马丁内认为, 语言系统是稳定的, 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时刻都处于变化中。交际要求语言不停地适应语境, 所以马丁内提出了动力共时学, 来了解语言的运作机制。马丁内认为所有的语言都处在发展变化中。

二、法语中的新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法语新词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而新词真正进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是在19世纪末。以下便选取了小拉鲁斯和小罗伯特字典中最近几年来出现的新词:

Nomophobe:se dit de qqn qui ne peu se passer de son téléphone portable eéprouve une peur excessiveàl’idée d’uêtre séparéou de ne pouvoir s’en servir (手机控:指那些不能离开手机的, 只要一想到人机分开或不能使用就会产生过度恐慌的人) 、Speed dating:Rendez-vous organiséet minutéavec des personnes différentes dans le but de trouver un partenaire amoureux ou professionnel (.速约:有条不紊精确安排的约会, 目的是在不同的人中找到爱情伴侣或者事业伙伴) 、Googliser:Rechercher des informations sur internet en utilisant le moteur de recherche Google (.谷歌搜索:利用谷歌搜索引擎在网上寻找资讯) 、Textoter:communiquer par texto (.按键打字:用短信交流) 、Pollade (familier) :1.Action de rire beaucoup;rigolade.2.Chose peu sérieuse, qui fait rire;blague (.愚笨愚蠢 (俗语) 1.搞笑的动作;耍笑。2.令人发笑的不严肃的事情, 玩笑。

三、汉语中的新词

中国改革开放给社会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词也随之出现。在80年代末, 下海 (xia, descendre;hai, mer) , 下海南 (xia Hainan, aller dans l'île de Hainan) 出现在媒体中。紧接着, 炒股chaogu (spéculer sur des actions) , 炒楼chaolou (spéculer sur des logements) 随之出现。之后也出现了一些反应社会新现象的词:蚁族, jeunes diplômés en situation précaire vivant«regroupés comme dans une fourmilière»en banlieue、土豪, le riche qui vient de la Campagne, est un termes très utilisépour décrire tous ces chinois super riches, qui n’ont aucun goût, et qui dépensent leur argent n’importe comment、绿茶婊:le nom de cette fille qui s’exhibait en tenue sexy、学区房:appartements des quartiers universitaires、买单侠:le super Héro de l’addition、微信红包:en veloppe rouge de We Chat、高分低能:étu diants ayant de bons résultats scolaire pour de faibles compétences、新常态:l nouvelle normalité、沪港通:la connectio des actions Shanghai-Hongkong、一带一路:une ceinture et une route。

四、新词产生的原因分析

社会发展的变化造就新词, 而新词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应。中国的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新词便成了对这些变化的特色反映。相对于法语新词来说, 汉语新词的变化更加迅速。

语言的经济原则造就新词。经济原则, 就是在交际的过程中使用最少的力气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比如, 微信红包是由微信和红包组成。法语单词Googliser (谷歌搜索) 是由单词Google (谷歌) 派生而来的, 法语单词vidéoprotectio (摄像监控装置) 是由单词vidéo (摄像) 和单词protection (保护) 复合构成的。

外来文化的入侵也会带来很多外来新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 从而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而互联网的普及也使更多的新词得以传播。

参考文献

[1]曹德明.现代法语词汇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英汉隐喻的对比研究 第8篇

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存在于三个不同的学术领域,即修辞学派、认知学派和系统功能语法学派的研究。修辞学派对于隐喻的研究建立在亚里士多德的系统研究基础之上,认为它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the omnipresent principle of language)”,重在强调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修饰文采、增强效果的功能。系统功能语法学派在韩礼德的研究基础上,把隐喻归置于语法隐喻的框架下,认为它是附属于语言之上的一种反常的语言运用现象。以上两个派系的研究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中,本文讨论的内容以认知学派对隐喻的研究为基础。认知学派对隐喻的认识,是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经验这个角度来入手的,他们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自此,隐喻就不单单被看作一种修辞的手段,而是上升到了一种认知现象高度,成为人类理解和认识世界的一个有力工具。

本文从这个理论的视角入手,根据Lakoff对隐喻阐释时的分类,即结构性、方位性和本体性隐喻三个角度,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分析隐喻表达方式的不同点,指出两种语言中隐喻表达式的不同之处是由于英汉两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不尽相同。

二、英汉隐喻的对比分析

隐喻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不同民族的地理位置、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隐喻的建构与理解,故研究英汉隐喻的差异是建立在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更体现不同民族心理建构的差别。

1. 首先在结构性隐喻当中,有关“愤怒”的情感表达,英汉语言中有不同的表达式。例如:

可以看出:英语中用容器中的液体、热或愤怒来隐喻愤怒,而汉语中用来指愤怒的通常是“气”或“火”,而且“气”用得较普遍。

2. 方位性是人与大自然相互作用形成的最基本概念,但自然中的空间关系不止一种,每一种使用的多寡,是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而且还受语言本身、地理环境和认知取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未来”在不同(有时是相同)的语言文化中被描述成“在前面”和“在后面”。

(1)当用空间概念来喻指时间时,汉语多用方位词“上、下”,可能源于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早上升起、午后落下的自然现象来判定时间的先例,说明了空间隐喻是人们直接的生活经验的反映。如:来年春上,早上,上下五千年,眼下,会上/下,课上/下,上/下一月。但是,英语中有关“上、下”的介词很少,尤其用来表示时间概念。将以上例子翻译成英语,是:on spring days, in the morning, within the past five-thousand years, at present, at/after the meeting, in/after the class, last/next month。

从英语和汉语对应的时间概念看,汉语中的“上、下”概念在英语中对应的时间概念不是固定的,依照不同语境,有所不同,包括“at, on, in”的含义,又有“before, after”的意义。

(2)当空间概念喻指地点时,汉语的“上”可以用来指具体的点或抽象的范围,指具体的点时称为“接触或附着”,指抽象的范围时属于“非附着关系”。例如:桌上、树上、海上、课堂上。“汉语的‘上’既可以表附着关系,也可表非附着关系”。表附着关系,相当于英语的on;表非附着关系时,是虚指范围,包含英语的三维空间关系,相当于at, on, in, above, over等含义。所以,英汉语在范围概念上的最大区别是:汉语重“上下”,轻“里外”;而英语则重“接触面的大小”。

汉语中常用“在……上/下”的结构表达隐喻,是因为它用确切的地点位置来喻指不确切的范围,如“在课堂上,在心上”、“在您的领导和指挥下”。这种结构表达内部、外部,广延及接触和不接触等丰富的空间含义,是汉语方位概念中的一个典型例子,说明汉语方位词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模糊性。

(3)介词“at, on, in”也用来表示抽象范围概念:at a heigh of 500 meters(在500米的高度),at a speed of 30miles per hour(以每小时30英里的速度),at any price(以任何代价),at high pressure(在高压下),on paper(表面上,理论上),on a bench(坐在法院凳受审判),in danger(危险地),in panic(恐慌地),in despair(失望地)。而且at, on, in本身的含义,它们所喻指的抽象意义也不尽相同。

从这两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英语和汉语方位空间概念隐喻抽象概念时的方法大体相同,即用确切位置来隐喻抽象的范围,但二者使用的表达结构差异较大。

3. 在本体性隐喻中,有容器隐喻和实物隐喻两种。英汉两种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不同,导致隐喻抽象概念的容器及实物选取不同,造成一定范围内抽象概念意义的表达不同。

(1)“It is in my control.”和“The car is out of control.”汉语中表述为:“他在我的控制之下”和“车子已经控制不了了”。英语中用“in”来表示抽象的范围位置,而汉语用“在……下”。这把抽象的概念“控制”当作容器来测量和量度,但在英汉语言中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

(2)又如:在英语中,色彩中的蓝色常常被认为是忧郁、悲伤的象征,有“Sadness is blue.”的隐喻概念,如:“She looks blue today.”;“Paul was in a blue mood.”。而在汉语中,对于悲伤的隐喻常借助人体的具体器官,如“肠、眉、脸”等。例如:“她听了这个消息后,肝肠寸断。”“她整天愁眉苦脸。”“她眉头紧锁,好像有很重的心事。”

三、英汉隐喻的部分共性表达

虽然隐喻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表达存在诸多差异,但它毕竟是人类共同建构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有着极其相似的表达形式,因此,在差异的基础上,仍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1. 结构性方面,英汉语中都大量存在用“天气”这个领域的概念隐喻人类情感领域的概念。

如:“creat an atmosphere o cheerfulness”;“in a sympathetic atmosphere”;“gust (of anger)”;“thunder at sb.”;“in a tempestuous mood”;“a sunny smile”;“a cloudy of gloom”。汉语当中的类似表达有:灿烂的笑容、炽热的感情、阴郁的心情、冷若冰霜等。

2. 方位性隐喻一般来说,英汉语都常用上下、前后、左右等来表示一些抽象范围的概念:

“I am feeling up today.”;“She is really low these days.”;“他情绪低下”;“她情绪颇高”;“他陷入绝望之中”。英汉语中也有用表示动态关系的词语来表示范围、状态的改变等:He is getting into trouble.(事实空间———观念空间);He looks down-and-out.(空间概念———状态);His career is up-and-up.(事实空间———动态过程);他从早到晚都在干活。(空间距离———时间概念);期中考试就在眼前。(空间概念———时间概念)。

3. 除了对空间方位的体验进行隐喻外,人类还对自然物或个体本身的体验进行隐喻,即本体性隐喻。

如,把抽象领域看作容器:“The plane is coming into view.”;“他匆匆走出了我的生活,一点痕迹也没留下”。把事件、行动和状态也看作容器:“Are you in the race on Sunday?”;“How did you get out of washing the windows?”;“你入党了吗?”;“我退出比赛了”。把情感看作容器:“Harry is in love.”;“他将心里的苦水全倒出来了”。

四、结论

本文从结构、方位和本体性隐喻三个层面对英汉隐喻的部分实例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两种语言在隐喻表达结构和概念意义上的差异和共通之处。共性来源于人类共同的身体体验和对自然的感觉经验,而差异则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和认知模式在语言背后所起的潜在作用。

摘要:隐喻理论的研究主要存在修辞学派、认知学派等多学科的研究。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 在结构性、方位性和本体性隐喻三个层面上, 着重分析英汉语当中隐喻表达式的差异。通过对比研究, 揭示隐喻表达式的差异, 体现英汉民族思维建构模式的差异。

关键词:英汉隐喻,对比,认知角度

参考文献

[1]Aristotle.RhetoricandPoetics.TheModernLibrary, 1954:227-342.

[2]Richards, 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35.

[3]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 London, 1985:28.

[4]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34.

[6]林书武.“愤怒”的概念隐喻——英语、汉语语料[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2) .

[7]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4) .

[8]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10) .

水稻病虫防治对比研究 第9篇

在江西省植保局的安排下, 2011—2013年临川区植保站开展了水稻病虫防治对比研究, 探讨水稻病虫对产量的影响, 并将结果对农民进行展示, 以提高其防治意识。通过3年的对比试验, 摸清了水稻主要病虫在不同发生年份对产量的影响, 农民的防治意识明显增强, 能够自觉按照植保部门发布的病虫情报科学防治。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早稻株两优1号、田两优66、金优463、陆两优996、中嘉早17等;晚稻荣优华占、淦鑫688、欣荣优225、岳优9113、五丰优T025等。

1.2 试验设计

多数乡镇只设常规防治和完全不防治2个处理, 万亩示范片腾桥镇每年设常规防治、完全不防治、不防稻瘟病 (其他病虫正常防治, 下同) 、不防纹枯病、不防稻飞虱、不防卷叶虫、不防二化螟共7个处理, 2012年试验小区间做田埂并设保护行, 田间管理一致, 和农民的管理水平基本相同, 小区面积66.7~666.7 m2。

1.3 试验方法

防治时间按照病虫情报, 和农民的施药时间大体相同。在施药后15 d和病虫定局后各调查1次。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或5点取样, 每小区调查25~50丛, 记录调查总丛数、总株数、病虫发生量。每小区单独收割, 测产, 折算出公顷产量。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病虫发生情况

2011、2012年水稻主要病虫发生情况见表1, 可以看出, 各年份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均较大, 造成的损失较严重。

2.2 常规防治与完全不防治对比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 常规防治挽回稻谷损失2 472.45 kg/hm2以上, 增产率55%以上, 挽回经济损失4 450.35元/hm2以上, 一般晚稻病虫发生比早稻重, 常规防治增产率早稻100%以下, 晚稻140%以上。病虫发生重时如2011年早稻和晚稻、2012年晚稻, 防治挽回损失大, 防治效益高, 产出投入比大。完全不防治损失率35%以上, 病虫发生重时损失大 (损失率超过47%) , 病虫发生较轻时如2012年早稻, 损失较小 (损失率35.88%) , 防治效益低, 产出投入比小。

2.3 不防单虫单病对比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 (1) 穗瘟对产量影响大, 如2010年早稻穗瘟特大发生 (5级) , 损失率达36.86%。2011、2012年发生较轻 (0~3级) , 损失率0~5.69%。 (2) 纹枯病每年重发生 (5级) , 但产量损失不很大, 不防纹枯病损失率11%~14%。 (3) 稻飞虱危害损失大, 2011年早稻和晚稻、2012年晚稻稻飞虱发生重 (5级) , 不防稻飞虱产量损失20%~44%, 2012年晚稻损失最大 (43.85%) , 对早稻损失不如对晚稻损失大, 如2011年早、晚稻均发生重 (5级) , 早稻损失20.7%, 晚稻损失22.23%。 (4) 第2、4代二化螟在穗期危害, 造成白穗、虫伤株, 对产量影响较大。2010年第4代发生重 (4.5级) , 二晚的损失率14.21%, 2011、2012年二化螟发生较轻 (2~3级) , 损失率3.5%~5.0%, 2012年轻于2011年, 损失也比2011年小。 (5) 第2、4~5代卷叶虫主要在早、晚稻穗期危害, 对产量影响较大。2011、2012年发生重 (4~5级) , 损失率12.8%~22.5%。 (6) 在水稻产量形成期, 同等发生程度下, 对产量损失是穗瘟、稻飞虱>卷叶虫>二化螟>纹枯病。

3 结论与讨论

临川区水稻近3年来没出现发生轻 (发生程度1、2级) 的年份, 2012年早稻病虫害中等发生 (3级) , 完全不防治产量损失35.88%, 其他年份均超过3级, 产量损失更大。因此, 如果不防治水稻病虫害, 对产量威胁很大。要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保证我国粮食供应, 科学防治好病虫害是关键。

穗瘟对产量影响大, 要搞好预防, 发生后基本无药可救, 如果大面积暴发流行, 形成大量白穗, 重发田块绝收, 损失很大。稻飞虱暴发时, 造成大面积穿顶, 出现绝收田块, 防治工作尤其是二晚后期不能放松。抽穗期的卷叶虫主要为害上部功能叶, 对产量影响大, 要注意防治。分蘖期危害对产量威胁不大, 少量卷叶通过水稻补偿作用, 不会减产, 不用防治[1,2,3]。二化螟呈继续下降趋势, 防治对策上应降低防治份量。纹枯病对产量影响没有其他主要病虫大, 但是年年重发生, 发生面积大, 对产量总体影响也很大, 不能忽视防治。

该试验中各乡镇农技站防治与不防治对比试验未设重复, 未考虑试验区和非试验区品种、田间小气候、土壤肥力等的差异。有时一种病虫或病虫总体上在大田发生严重, 而在试验区发生不重, 或者情况相反, 综合各县的情况 (数据) 分析, 试验区结果和大田基本一致。各主要病虫不同发生程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还难以量化, 有待进一步研究[4,5,6]。

摘要:2011—2013年抚州市临川区植保站开展了水稻主要病虫防治与不防治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水稻病虫害不防治产量损失大, 正常防治可挽回大量损失。在同等发生程度下, 穗瘟、稻飞虱对产量影响最大, 纹枯病影响最小, 但是纹枯病每年发生重, 范围广, 对产量影响也大。在水稻产量形成期, 特别要做好各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对比,产量

参考文献

[1]张起春, 刘泉冲, 曾会兵, 等.2011年会昌县水稻病虫防治预案[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6) :179, 182.

[2]余水平, 颜其珍, 杨胜利.水稻病虫防治技术示范对比展示区试验[J].湖北植保, 2009 (2) :14-16.

[3]胡定汉, 刘征, 黄文胜, 等.水稻病虫灾害防治技术对比试验[J].湖北植保, 2009 (4) :22-23.

[4]徐翔, 尹勇, 罗林明.四川省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与不施药防治对比试验[J].植物医生, 2005 (3) :31-32.

[5]金刚, 但汉曙.赤壁市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对比试验[J].湖北植保, 2010 (1) :44-45.

英汉公示语对比研究 第10篇

作为一种面向来华外国人士的信息传播工具, 公示语提供了衣、食、住、行以及安全提示等相关的重要信息。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中国的国际经济和文化地位得到提高, 北京奥运体育盛会和上海世博等国际性会议在中国成功举办。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公示语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播工具, 而且也能够体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对外交流和人文环境建设的水平。

然而, 我国在公示语的使用上与其他发达国家大城市和旅游热门地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缺乏相关的公示语标准的参照和示范, 在一些城市和旅游地可以见到大量粗制滥造的公示语, 这显然会影响跨文化的交际, 损害当地的城市形象。

因此, 我们应该加强有关公示语的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 尤其是有关英语和汉语两种不同语言的公示语对比研究, 有助于厘清英汉两种公示语的语言以及文化差异, 进一步规范双语公示语的表达和英汉公示语的翻译。本文首先梳理了公示语研究的背景, 然后从文本内容、用词、句法、文体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分析了英汉公示语的差异。

2 公示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国内有关公示语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 但是早期的公示语研究无论是从研究数量上还是研究内容上都有着局限性, 研究者主要是收集和分析了在公共场合中的公示语使用失误和误译的实例, 缺乏相关的系统性和一定的理论支撑。直到21世纪初, 公示语的相关研究才再次成为研究者的研究热点。2002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立项资助了“汉英公示语翻译研究”课题, 该课题组成员分别考察了11个国家17个城市的公示语, 并且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材料, 之后又对这些语料进行了周密的分析, 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2005年“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各位专家和学者就公示语的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进行了探讨;之后关于公示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达到井喷状态。

关于公示语翻译的理论依据, 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到功能翻译理论、文本类型理论、翻译目的论、语用学理论, 翻译美学理论等等, 还有学者采用刚刚兴起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探究了公示语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在翻译学理论的基础上, 研究者们又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公示语翻译的原则。比较有影响的是戴宗显和吕和发指出公示语翻译应该讲究功能对等、情境相同、对象一致、目标明确的原则 (戴宗显、吕和发, 2005) 。

对于公示语翻译的实践研究, 国内研究者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研究方向:一是对某个具体城市或地区出现的双语公示语的错译或误译进行分析和总结, 了解国内公示语翻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二是调查研究国外某个城市或者地区的公示语案例, 了解英语公示语的特点;三是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外籍人士对于中国公示语翻译的使用满意度和需求, 了解本族语人对于国内公示语翻译的反馈。但是迄今为止, 将汉语公示语和英语公示语作为平行文本的对比研究还处于空白。

3 英汉公示语对比分析

本文收集了英语和汉语公示语中不同类型、不同内容、具有代表性的公示语作为研究语料。对这些文本进行平行文本的对比和分析, 试图探究英汉公示语的共性和差异。

(1) 英汉公示语的文本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同样英汉公示语所呈现的文本内容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两国人民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也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

在英语公示语中, 我们可以找到大量与法律有关的条款或者规定, 有些公示语甚至注明了参照的是相关法律的第几条第几款, 这一点在汉语公示语中很少见。如:“For passenger safety, federal law prohibits operation of this bus while anyone is standing forward of the white line” (为了乘客安全, 联邦法规定, 白线前有人, 不得发动车) 。这一公示语就明确指出该项规定来自于美国联邦法律, 该法律一般对通行于全国事物或者洲际之间的事物进行规制。英语国家的公民法律意识很强, 法律依据确凿。而汉语公示语更多地会从道德层面说教、感化、警告和提醒受众, 很少会跟法律联系在一起。比如同样的交通公示语, 汉语中往往表达成“人人礼让, 处处温馨;车车礼让, 道道通畅”。汉语用朗朗上口的语言, 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礼让”二字反映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遵守交通规则只是一个道德层面的问题, 还没有到触犯法律的程度。

此外, 英语中有大量的私人住宅处公示语, 比如“Private property:no admittance” (私人地产, 禁止入内) 。在英语国家, 人们会对私有财产, 如住宅、私人过道和私人区域设立私人的公示语来保护自身的权益, 而这一点在中国比较罕见。在中国, 人们往往居住在同一个小区, 共用公共财产, 讲究邻里之间和谐相处, 互相串门, 很少会专门设立一个公示语来保护自己的私人领地。一方面, 这反映出中国人的法律意识淡薄。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文化差异, 中国人更加崇尚集体主义, 英美国家的人则讲究个人主义, 强调个人空间和个性的发展。

英汉公示语在文本内容上的差异还体现在与环保相关的公示语上。在美国一些野生动物栖息地附近, 都会树立这样的标示牌:“Places to raise young” (孵育幼崽处) 。这类公示语提示人们, 该区域有野生动物繁衍后代, 请人们在活动时避开此处, 为野生动物提供安全一隅。这反映了美国人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 他们能够真正地从野生动物生活的细节如食物、繁衍, 甚至野生动物过马路等方面做到实处。而汉语中的环保公示语, 大多是口号或号召, 如“保护环境, 人人有职责”“地球是我家, 保护靠大家”。汉语中的公示语很少具体到如何去保护环境, 如何去实施, 相比之下, 汉语中的环保公示语略显空洞。

(2) 英汉公示语的用词

公示语的文本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一方面, 公众需要快速准确地捕捉到信息。另一方面, 公示语提供的信息必须准确无误。这些特点决定了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 公示语都应尽量使用简洁、准确的标准化语言和规范化语言, 这是两者的共性。

但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 加之表达习惯和两国的文化差异, 英汉公示语在词汇的使用上也有明显的差异。汉语公示语更多地使用动词或动词短语, 呈现动态化特点, 如“游客止步”。但在英语中, 往往使用名词、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来体现静态的特征, “游客止步”这一公示语则表达成No Admittance。又如:

严禁烟火/No Fire

小心地滑/Caution:Slippery When Wet

爱护文物, 请勿划刻/No Graffi ti

当心扒手/Beware of Pickpockets

上述例子中的“严禁”“小心”“当心”和“爱护”这些动词在英语公示语中都转换成了名词、形容词短语, 这种由动态向静态的转换, 行文流畅, 表达自然, 语义清晰简洁。

此外, 汉语中的限制性和强制性公示语多使用“请勿”“严禁”“禁止”这样语气生硬的词汇。而英语公示语中“please” (请) 的使用频率则很高, 用礼貌的方式向人们提出请求和提示, 语气更加缓和, 受众更容易接受。

(3) 英汉公示语的句法

从句法上来看, 汉语的禁止类公示语大量使用命令句和祈使句, 这种句式无主语, 语气生硬强势, 如“严禁酒后开车”“禁止吸烟”。而英语的禁止类公示语则大量使用名词、名词短语和被动句。这种表达语气委婉, 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如“No driving after drinking” (严禁酒后开车) , “No smoking”“Smoking is not permitted here” (禁止吸烟) 。

(4) 英汉公示语的文体

英、汉公示语在文体上的显著差异在于, 汉语公示语往往使用大量的排比句, 对仗工整, 用平仄押韵的语言, 来营造一种文学意境。比如:“警方提示:千日防贼, 不可一日松懈;居安思危, 无须警钟长鸣”“人与花木, 呼吸互动, 摘花折木, 自减生命”。这种文体特点让受众读起来朗朗上口, 印象深刻, 达到宣传的目的。在中国, 这类文体被认为是高雅的、有文学修养的语言风格, 给受众留下良好印象, 间接地达到警示目的。而英文公示语的文体相对规范标准, 表达简洁, 直截了当。上述例子在英语中就可以直接表达为“Beware of pickpockets”“Don’t pick the fl owers”。

(5) 英汉公示语的表现形式

英语公示语往往会采用文字和图片结合的方式呈现, 简洁而形象的图片不仅让受众在短时间内能够捕捉到信息, 而且印象深刻, 过目不忘。有的英语公示语甚至是图片为主导, 文字为补充。此外, 类似“Danger”“Caution”这样的重点标识语字体会设计得更大更醒目。而汉语公示语一般以文字为主导, 很少使用图片作为补充手段。笔者认为, 汉语公示语可以借鉴这一优点, 在公示语中充分体现图片的交际功能。

4 结语

本文首先总结了公示语在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指出以对比篇章语言学和平行文本对比分析为指导的公示语研究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有待研究者们进一步挖掘。平行文本对比分析有助于挖掘英汉公示语在文本内容、用词、句法、文体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差异, 了解英汉不同国家的人们不同的表达方式, 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以期在公示语翻译实践中为翻译者提供参考, 减少错译误译的发生, 为公众提供更准确更规范的双语公示语。

参考文献

[1]北竹, 单爱民.谈英语公示语的语言特点与汉英翻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5) .

[2]戴宗显, 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为例[J].中国翻译, 2005 (6) .

[3]丁衡祁.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逐步确定参考性译文[J].中国翻译, 2006 (6) .

[4]贺学耕.汉语公示语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3) .

[5]刘美岩, 胡毅.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及对策[J].外语教学, 2009 (2) .

[6]龙江华.公示语及其汉英翻译新论[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7 (3) .

[7]吕和发.公示语的汉英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4 (1) .

玉米新品种对比研究 第11篇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大省和玉米主产区之一,玉米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0%以上,玉米产量占全省粮食产量的1/3左右,玉米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左右。新的形势要求玉米生产在保持数量稳定的情况下,对玉米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玉米收获含水率偏高,籽粒容重及整齐度等商品品质低,极大地影响了我省玉米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研究探讨提高我省玉米商品品质的关键生产技术,对进一步提高我省玉米生产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确定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良玉米品种,促进本地区玉米产业的发展,2010年,研发中心对8个玉米品种,进行适应性、丰产性及抗进性等综合性状的对比与分析。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1.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8个:合玉22号、垦单10号、垦单14号、垦单15号、垦单16号、垦单17号、合玉21号、合玉,282

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研发中心试验园区,试验区土壤为草甸白浆土,地块平整均匀,前茬作物为大豆。土壤肥力状况为有机质31.4g/kg,pH6.05,碱解氮115.14m/kg,速效磷22.65mg/kg,速效钾69.01m/kg。

3.试验方法

采用小区对比法,以本地主栽品种垦单10号为对照,每个品种种植4行,行长20m,不设重复,进行生育期、产量及生育性状综合评价。

4.栽培管理

试验品种在播前进行晒种处理,人工播种,即株距25cm,人工施肥器施肥,亩保苗4000株。施肥方法及施肥量的确定:亩施肥量40kg,N:P:K=2:1:0.75,尿素19.5kg、磷酸二铵(N-18%,P205-46%)12.13kg、硫酸钾(k0-50%)8.36kg。

采用种肥和基肥相结合,分层侧深施肥。即三分之一的种肥施于种侧下8-10cm,三分之二的基肥施于种侧下12-14em。后期追尿素占总施氮肥量的50%,即12kg/亩。收获前每品种取10株果穗测产,进行室内考种,分析产量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1.生物性状分析

由于各品种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不同,各品种生育日数表现不同,与今年的生育期前期高温有关造成玉米出现减叶现象。

从株型上看,垦单14号、垦单15号、垦单16号、垦单17号为收敛型,通透性好,便于利用光能。其它几个品种为半收敛型。

从叶绿素含量上来看,对照品种垦单10号的叶绿素含量为55.73%,合玉21号的叶绿素含量最高为63.76%。其它品种的叶绿素的含量在55.46%~60.59%之间。

从各品种的抗性表现看,合玉282号的抗倒伏能力在这8个品种中表现较低,倒折率为7.9%,其它品种均表现出较高的抗倒伏能力。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取决于品种是否具有的抗倒性Ⅲ,与品种的株高、茎粗、穗位高、穗重有关系,一般植株和穗位低,茎秆粗壮,穗重低,其抗倒伏能力强,反之则差。在参试品种中,合玉282玉米株高最高为294cm,穗位高为103.8cm,所以表现抗倒伏能力差。

在相同的密度下,合N22号、垦单14号、合玉21号,空秆率比其它品种高,这也是制约三个品种产量的一个因素。垦单14号倒折率为1.3%,合N282号的倒折率为7.9%,合玉21号倒折率为7.1%,倒折率高,不但影响产量,而且很不利于玉米的机械收获。

2.产量分析

在参试的8个品种中,穗行数最高的是合玉282为16.4行,行粒.数最多的是合玉21为44粒,其它品种在37 20~41.60之间;从百粒.重上看,垦单14号,均高于其它品种,高出3.80~9.69g。

从外部看各品种,垦单15和垦单16穗长最长为25.40cm,合玉282穗长最短21.9cm,与其它品种相比较短,但是其穗粗最粗为.5.08cm,行粒数最高为44.0;而秃尖垦单16号为3.10cm,比其它各.个品种均不同程度地短于垦单16号。

三、结论

1.在8个参试品种中,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是合玉282和合玉21号亩产分别为671.23kg和777.23kg,显著高于对照品種垦单10号。

英汉称赞语对比研究 第12篇

一东西方在表示称赞时的几种场合

英美人在表示称赞时的几种场合如下:

1. 问候:

H i, M i k e, h o w a r e you doing?You look nice.

2. 表示感谢:

T h a n k s f o r t h e Chrismas present you sent me.It’s so nice and just what I needed.

3. 引出话题:

Hi, Jane, you look terrific, going to a party?

4. 消除尴尬:

A:H i, M ar y, h ow a r e y o u?

B:O K, how are y ou?

A:I’m f i n e.

B:Oh, this vase is really pretty.When did you get it?

上述几种场合, 在中国也很普遍。但是, 中国在较正式场合和他人初次见面时, 常使用称赞语表示敬仰之情, 这在英美人中很少使用。如中国人常用“久仰久仰”、“真是三生有幸, 久闻大名, 如雷贯耳”等, 对方一般常客套地说“哪里、哪里”、“惭愧、惭愧”、“过奖、过奖”、“不敢、不敢”, 用这几种叠词来应答显得更加谦虚, 甚至还要带几声勉强的干笑来表示实在不敢当。有的中国人初次与懂点汉语的外国人打交道时略带客套地说:“你的汉语很好!”这往往使外国人感到不切题, 完全是一种未经思考的话语, 更有甚者会认为对方在愚弄自己而感到不高兴。这种文化冲突是由于中国人对礼貌以求“情”为核心, 而英美人把它突出为求“真”的原则而引起的。

二美语和汉语常见应答语的模式

对称赞语的回答, 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回答。一般说来, 美语和汉语常见应答语各自具有一定模式或统一性。下面对比两种语言的称赞语及应答语的基本固定模式:

American English Chinese

A:This is really a nice sweater.A:You sweater is very good.

B:I’m glad you like it.B:I bought it only for five yuan.

A:you did a good job.A:You di d th e j ob v ery wel l.

B:Thank you.B:Tha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

这两组常见的应答语表明:美国人趋向于接受, 中国人趋向于不正面承认。东方人受到称赞时, 如果谦虚准则和其他准则发生冲突时, 要遵循谦虚准则。否认赞扬的真实性, 必须要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质准则, 但在礼貌原则中, 谦虚准则的要求与称赞准则实为达成了一致。由此看来, 中国人的谦虚式应答是符合礼貌原则的, 而英美人则更倾向于在谦虚准则和一致准则上找一些折中的方式。在英美国家中, 即使说话人出于礼貌, 打算接受称赞, 但为了避免和谦虚准则发生冲突, 常采取避免自我夸奖的策略。在语言中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

1. 适当降低对方的称赞程度, 如:

A:I’ve been given a scholarship to Oxford.

B:That’s absolutely blooming fantastic!

A:Thanks, it’squite pleasing.

2. 转移称赞目标, 如:

A:Boy, tha t’s nice work, I don't t know how you do it.

B:I t’s easy when you have good tools.

3. 回赠称赞, 如:

A:You are looking good.

B:G reat, so are you.

中国人对称赞语的应答常作否定的表态, 如邀客人吃饭, 主人爱谦虚地说“只是一顿家常便饭”或“没准备什么”, 这让美国人听了会立即有这样的反应:“没准备好, 还请我吃饭”或者“这么丰盛的饭菜也算是家常便饭, 未免有点奢侈浪费”之嫌。有些话在汉语中很得体, 但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往往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在语言交际中, 得体地使用语言会增加交流的机会, 减少彼此间的误解。在汉语中, 古代的得体是从严格的等级制度下产生的, 讲求言行有“礼”。现在对得体的解释是言行要恰如其分, 要求根据对象、场合、时间等的不同选择恰当的语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时, 往往会因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而感到差异之所在。因此, 彼此了解社会习俗等共有的背景知识, 做到得体地使用语言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道德观和传统的文化习俗, 决定了称赞语及应答语的方式的不同。汉文化礼貌的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自谦尊人”。它源于《礼记》中“毋不敬”和“夫礼者, 自卑而尊人”。自谦和尊人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原则, 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己要谦虚谨慎 (必要时甚至贬抑自己) ;二是对他人尊敬 (必要时可抬高他人) 。“自谦尊人”是君子应坚守的原则, 在汉文化中作为创造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必由之路”而避免给人以妄自尊大、得意忘形的印象。因此受到别人称赞时, 常常谦让甚至否认。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 某人在工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得到了许多鲜花和掌声, 赞誉之辞比比皆是。在谈及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时, 他首先说这都是领导的支持, 同志们的帮助, 自己才取得这么小小的成绩, 尽管期间遭受了领导的鄙夷, 同志们的白眼, 其实那完完全全由他苦心钻研, 但此时也要表现出自谦的品格来。可见, “自谦”在中国可说是思维定式了。同时, 中庸心理对中国人的观念影响很大。中庸就是凡事不偏不倚。中庸心理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心理, 先秦诸子言论中屡有所及。像前面说过的主人设宴款待客人, 不管饭菜多么丰盛, 主人总是习惯地说:“没什么菜, 请多多包涵。”而决不会说:“今天这些菜是最好的, 你在别的地方不可能吃到比这更好的菜了。”

西方人也提倡对他人恭敬有礼, 但并不象中国人那样对自己进行贬抑, 而是“恭而不谦”。他们认为肯定自己是“自信”的表现, 过分谦虚反而让人觉得缺乏自信, 甚至虚伪。

三交际双方的亲疏与称赞语使用频率的关系的比较

在美语中陌生人之间较少使用称赞语, 随着交际双方亲密程度的增加, 称赞语的使用频率也愈高, 但当双方亲密程度进一步发展后, 称赞语的频率迅速降低, 甚至不使用 (往往用非语言形式代替) 。汉语中陌生人之间的称赞语往往用如前所述的“久仰久仰”等, 一般只限于在具有某种技能方面的人之间使用, 如文化界等。在美语中还存在着交际双方关系愈密切, 称赞语使用“避免自我夸奖的策略”的频率就愈高, 即被称赞者所作出的否定回答的可能性就愈大。而在汉语中则恰恰相反, 交际双方的关系越密切, 被称赞者给予肯定回答的可能性就愈大。如在“铁哥们”之间“唉, 小菜一碟。”

四结语

随着我国与西方交流的日渐增多, 城市间称赞语和应答语也部分受到了西方语言习俗的影响, 城市青少年语言是语言中最活跃的社团语言, 他们最容易接受这种影响。今天在校园里, 当别人称赞自己的衣服漂亮时, 十有八九地回答是“谢谢”。语言是文化的符号, 文化是语言的管轨。中西对称赞语及应答方式的不同反应正是由于双方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双方只有意识到彼此间的文化差异, 以共同的文化知识为背景, 才能得体恰当地运用语言, 避免因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差异而造成障碍甚至冲突, 从而增加交流的机会。

摘要: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本篇文章通过英汉语中称赞语及应答语的语言模式的对比探讨了文化价值对语言的影响, 从而说明了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的关系, 并证明交际双方只有意识到彼此间的文化差异, 以共同的文化知识为背景, 才能得体恰当地运用语言, 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困难和障碍。

关键词:称赞语,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Holmes, J.Paying compliments:A sex-preferential politeness strategy[J].[WTBX]Journal of Pragmatics, 1987.

[2]Wolfson, N.An empirically based analysis of complimenting in American English[A].In N.Wolfson&E.Judd (eds.) .[WTBX]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owley, Massachusetts:Newbury House, 1983.

[3]李瑞华.语用的最高原则—得体[J].外国语.1990 (1) .

[4]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5]邹为诚.论英语称赞语的交际模式[J].外国语.1990 (1) .

上一篇:化学学案教学下一篇:计算机网络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