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民工群体城市化

2024-05-15

对农民工群体城市化(精选4篇)

对农民工群体城市化 第1篇

本文所说的“流民”既不是褒义词, 也不是贬义词, 实际上是指“流动的农民”, 是指丧失了或放弃了土地, 在较长时期内无稳定工作、无稳定收入, 或无固定住所, 生活极为困难的人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 各种经济关系的变化, 我国社会已经出现了一批城乡“流民”。成都市当然也不例外。

“流动的农民”是我国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群体, 它是特指其户口仍在农村, 但已经完全脱离或基本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和经营或依靠在城镇打工为生的人群。值得注意的是, “新生代”农民工再返回土地几乎已不太可能, 返乡休息也仅仅是生活中的小小插曲。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群人“主动选择”成为新流民。另一方面, 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 农民的农业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是不可避免的, 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农民失去土地后, 既有别于农民, 又不同于城市居民, 成为一个边缘群体, 因此又有了一个新的称谓“失地农民”。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原因, 失地农民往往很快就形成了一批失业人群, 若长期找不到工作或不愿工作, 就变成流民。最值得注意的是, 这一部分人已无土地可回, 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们“被迫选择”成为新流民。这两大类群体聚合在一起形成的流民群体就是一个较为庞大的数量, 再加上“城市幸福主义”的流行, 越来越多的人们都积聚在城市, 使得流民群体在城市愈来愈呈上升趋势。

成都市作为劳动力输出大市, 目前流民群体总数在300万人之间, 其中外出农民工220万左右, 失地农民约在70万左右, 而且每年还会有约10万农村人口加入流动大军中。 (1) 这群“离土又离乡”的流动群体, 已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单元。流民群体要在城市新的环境中获得生存的能力, 以适应环境变化, 必须进行融入城市生活, 即进入城市市民进程。

“流动群体市民化”的内涵至少包括生存职业、社会身份、自身素质及意识行为4个层面的含义, 即流民群体职业由非正规就业的农民工转变为正规就业的非农产业工人, 社会身份由农民转变为市民, 自身素质提高, 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城市化。总体而言, 流民群体的市民化是漫长的过程。

二、流民群体市民化进程之城市困境

流民群体市民化之城市困境主要蕴含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政府制度管理层面来说。在现有的体制下, 政府既要提高经济效率, 又要维护社会安定。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却看到, 流民群体却对一些管理措施并不配合, 有时候甚至会激烈地抵制。实际上, 秩序是一个有关方面的共同需求。对于流民群体来说, 由于社会保障水平很低, 生活中不确定因素很多, 利益支持体系比较脆弱, 他们绝大部分对有序的期望更加急切。单靠处罚、取缔维系的有序, 往往会不断制造新的冲突。

2.从社会公共管理层面来说。由于政策设计上的缺陷, 流民群体往往陷于一种政府服务的真空之中, 在许多情况下, 实际上过的是一种没有政府的生活。他们不把当地政府当成自己的政府, 他们常常是向同乡组织、亲友组织甚至带有秘密社会色彩的组织寻求本应当由政府提供的“服务”。虽然政策规定很多, 各种各样条款很细致, 但是支持管理活动推进的政策资源严重不足, 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处在一种有政策目标无政策工具的尴尬局面。

3.从城市居民层面来说。依据笔者对成都市市民的问卷调查, 农民工成了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大部分市民可以接受农民工成为自己的同事、邻居、朋友乃至老板;市民高度认同“农民工干了城里人不愿干的脏活、重活、危险活”的说法, 但他们对农民工的评价总体“一般”偏下。笔者通过对受访者的调查, 总的感受是对农民工的评价不正面也不负面, 持保留意见居多。但根据笔者最新调查发现, 城市居民对于以户籍改革为主要突破口的二元体制的改变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准备, 其中, 成都市接近四成的受访者表示无条件赞成农民工可以在城市中落户就是一个证明。

三、流民群体市民化进程制度建设困惑之处

2007年, 成都市被批准建立“城乡统筹发展实验区”。2008年成都市政府将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真正转化作为目标, 制定了关于促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想城镇居民转变的意见, 这项政策的出台,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标志着成都市政府在推动农民工向市民转变中迈出了重大的一步。据2008年四川省农调队调查统计结果, 成都市现有农民集中居住区 (含农民聚居点和土地统征拆迁安置小区) 650个, 有失地农民 (含土地已流转农民) 66.6万余人。其中, 自主创业者4.8万余人, 占失地农民总数的7.2%, 其余失地农民多为进城打工或就在周边区域打工。自主创业带动就业人数14.1万余人, 带动比例约1∶3, 带动人数占失地农民总数的21.2%。 (2)

总之, 从成都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法规政策能看出政府的态度和决心。然而, 很多类似的地方政府法规政策在流民群体的城市接纳上始终在稳定和发展、保障和促进之间困惑和徘徊。具体表现如下:

1.良好的管理、服务与人口总量调控之间的困惑。大规模的群体流入对城市基本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也对城市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 对现有城市管理体制和社会福利体制造成了很大冲击, 加大了城市人口综合调控工作的难度。地方政府早已意识到控制人口规模过快增长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所在, 城市政府一方面担心人口宏观调控会提高企业用工成本, 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大局;另一方面也担心地方出台“人口准入”政策会招致众多的非议和责难。即便政府主观上愿意尝试调控人口, 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的问题。

2.流民群体权益保护与地方户籍利益之间的困惑。流民群体虽然在城市劳动就业方面处于拾遗补缺的位置, 但是其就业与本地户籍人群的竞争关系依然十分明显, 特别体现在一些非正规就业领域, 竞争关系更是十分激烈。因此, 出于对本地户籍群体利益的保护, 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就业政策, 原则上会要求优先安排本地劳动力。地方政府在流民群体权益保护与地方户籍利益之间进行权衡和取舍的结果, 一般都是倾向于后者。

3.自发性的群体流动与户籍属地管理体制之间的困惑。流民群体经过长时期、自发性的集聚, 从量的积累产生质的变化: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城市常住居民, 成为不流动的“流民群体”。尽管户籍制度改革呼声很高, 成都市也在户籍制度管理方面进行了若干尝试性改革, 但时至今日, 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子女教育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制度性障碍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这些制度不仅限制了群体的合理流动, 影响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而且给流民群体的社会阶层流动制造了障碍。

四、流民群体市民化制度建设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关于流动群体市民化的必要性和流动群体市民化推进过程中若干困惑的分析, 本文认为, 推进流动群体市民化应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这就是“权利与义务对等”。政府在城市社会的总体承受能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 应当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 为流民群体获得市民待遇提供合理途径, 构筑起有利于推动群体合理流动和流民群体社会融合的制度框架。在这一制度框架内, 政府调控机制主要发挥的是引导和驱动。

1.尊重和保障流民群体权利。

对流动群体各种权利的认可是尊重和保障其权益的重要基础。权利层次从低到高, 包括单位招聘权、子女教育权、就业培训权、纳入社会保险权、住房保障权和社会救济权等。在城市, 稳定的工作岗位、可靠的收入来源、合法的固定住所是保证一个人体面生存的基本条件。对具有谋生能力和居留愿望的流民群体, 理应赋予他参与和享受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权利。

2.客观公平对待流民群体义务。

权利的享用决定于所履行的义务或所做的贡献。义务或贡献涉及的范畴应包括无犯罪、依法纳税、个人信用良好、体面的居住条件、较高的文化素养、投资能力或自我负担能力等。这些要素是对流民群体的城市社会经济参与能力和立足条件进行的界定。只要遵纪守法, 有正当职业和稳定收入, 又有合法居住条件的, 就应当对其所履行的义务和所做贡献予以认可。

3.推进流民群体市民化。

在坚持“权利义务对等”的基础上, 政府必须在流民群体管理方面进行创新, 对政策路径进行适当调整, 制定生存、受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政策配套措施, 建立起与实施人口动态管理和居住地登记制度相适应的利益导向机制, 由此推进城乡流民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合, 促进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关系的协调, 让流民群体同其他不同的利益群体一道共享城市社会发展成果。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1) 管理过程: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是一种静态管理制度, 采取由户及人的运作方式, 主要反映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静态信息, 无法反映家庭户中每个成员的动态信息。要想实施有效管理, 就需要对传统的静态管理进行改变。应对“人户分离”人口以现居住地作为管理的立足点, 建立属地化的人群管理模式, 全面掌握属地内居民的人群信息, 定期跟踪人员的变动情况, 实施动态管理。实施常住人群的居住地登记制度, 逐步实现户籍人群和流民群体管理的平稳对接。对于基于社区层面的居住地群体登记制度, 各职能部门应通力合作, 建立与之相联系的信息共享和数据更新机制, 这是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的必要环节。成都市政府可在在一些区县小范围试点。

(2) 管理主体:实行政府与社会互动一体化管理。成都市政府在对农民工、返乡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管理上可借鉴宁波奉化市西坞街道“力邦模式”。“力邦模式”最夺目的亮点, 是政府管理——从统治转向治理。治理作为一种政治管理过程, 也像政府统治一样需要权威和权力, 但它一般指“社会”与“政府”的共管共治, 强调市场、中介组织和个人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治理的实质是建立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治理”有4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 也不是一种活动, 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 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 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 而是持续的互动。 (3)

(3) 管理手段:社会政策配套改革与利益导向机制相结合。成都市政府要结合城乡统筹这篇大文章, 积极探索并制定流民群体市民化各项社会政策配套改革措施, 建立起与实施人口动态管理和居住地登记制度相适应的利益导向机制。政府在增加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之外, 更要在制度、法律的层面进行改革, 破除不适合农村生产力发展, 束缚农民致富能力的东西, 让农民能够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财富。城镇化不能急功近利。农民转变为市民得有两个条件, 一是有稳定的收入和工作。二是要有制度化社会保障体系, 替代非传统的土地提供保障。成都平原经济相对发达, 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 周边的小城镇相对较完善。成都城镇化可在产业合理布局上, 引导农民就近并入小城镇, 虽然工资收入可能没有沿海高, 但农民融入城市的成本较低, 这样的城镇化是可行的。

(4) 针对返乡农民工和失地农民要有不同的对策建议。尽管目前返乡农民创业的人数还不算多, 但这些人能量大、创新精神强, 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 正日益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新农村建设起着更大的推动作用:一是带回了先进生产力。返乡农民工创业, 能够把外力与内力有机结合起来, 把打工时掌握的资源与家乡的资源整合起来。二是开拓了就地转移劳动力的门路。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 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容量大、门坎低、易接受的就业渠道。三是形成了以工促农的有效载体。返乡创业者来源于农民, 又反哺农业。有力促进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农业和商业的有机衔接与结合, 有效开拓了市场空间, 从而带动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成为以工促农的重要载体。四是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返乡农民工创业一般都集中在集镇和县城, 既增加了集镇和县城的实际人口, 又增加了经济总量、扩大了税源。这是一条低成本的小城镇扩张之路。成都市县乡政府乃至村两委所担负的责任重大, 迫切需要在信贷担保、筹资融资、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经营管理等领域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到位的服务, 使县域经济成为更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这样, 就可以从根本上逐步克服返乡农民工带来的就业压力, 为广大农村青年创造充分的就业、创业发展环境。

同样, 对于失地农民而言, 一旦失去土地其所具有的农民身份已名不副实, 就其未来发展而言, 由于农村的就业机会少并且比较分散, 势必要到城市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 失地农民的市民化也成了大势所趋和最终归宿。成都市政府急需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消除待遇歧视, 使失地农民与城镇居民一样平等地享有就业培训、择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方面的就业服务, 而且也平等地享有城市的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待遇。让失地农民更快、更好地融入到“农转非”后的新生活。坚持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策略, 大力发展城郊劳动密集型产业, 增加失地农民的就业机会。加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 提高其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就业能力。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 拓展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努力开发社区岗位。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 应把扩大就业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 有意识地扶持和培育失地农民, 在就业导向上向失地农民倾斜。

注释

1 笔者从成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资料所得。

2 《2008年对成都市周边部分失地农民情况调查》, 四川省农调队2008年调查报告。

对农民工群体城市化 第2篇

2011年春节过后,中国部分地区再次出现了“民工荒”。“民工荒”已经成为各大媒体的一个“热门词汇”。其实,早在2004年“民工荒”现象就已经开始出现了。现在除了春节前后,其他时间也屡现“民工荒”现象。其波及范围也越来越广,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再到中西部地区。今年甚至在许多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如四川、安徽和河南等地也出现了“民工荒”,当地政府和企业出台了更多的措施“截留”农民工。而且不仅是技术工人短缺,普通劳工也开始短缺。调查显示,中国有八成左右企业存在用人短缺情况。“民工荒”的出现不仅严重阻碍了相关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而且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实目前的“民工荒”和以前的“民工潮”一样,它们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巨大推动力量之一。不同的是“民工荒”和“民工潮”所代表的中国现代化程度高低的差异。

“民工荒”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它们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而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在快速增长,工业化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却远远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而关于工业化,按照人的就业性质来看,为70%左右。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特别是人口城市化。一方面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但另一方面打工的人数却没有不断的增多,这就形成了“民工荒”。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民工荒”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民工荒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也曾经历过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劳动力短缺的时代。

二、 中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目前中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由原先的传统型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在逐年下降,老龄化趋势逐渐增强。而与此同时,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却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这样就出现了“民工荒”现象。

三、 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

一方面我国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强化了城市与农村人口的界限,形成了城乡分离的“二元社会结构”。如农民工们根本没有资格申请廉租房与经适房、子女也没有资格进入公办学校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等。一旦中西部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新生代的农民工就会毫不犹豫地回到生养他的土地上去。据统计,2010年农民工流向西部地区的人数比2009年增长了39%左右,流向中部地区的人数比上年增长了35%左右,而流向东部地区的人数下降了12%左右。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减免农业税、粮食收购保护等相关措施的实施,农民的负担减轻了,随着农作物的价格上涨,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如果外出打工挣的钱与在家务农的收入差别不大时,农民当然会选择留在家乡而不是撇下一家老小,孤苦一人到外地打工。

四、 企业用工制度的不科学及欠缺人性化的管理

这是一组2009年有关农民工的收入、工作时间等相关的统计资料:

从以上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农民工作为“廉价劳动力”,工资水平低,且工资拖欠时有发生。作为“超时劳动力”,工作时间极长,超负荷从事繁重工作。不少农民工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各种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另外不少企业用工不规范,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为他们缴纳各种保险。由于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压低用于农民工的各种费用,农民工遭遇了许多不平等的待遇。农民工也根本无法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提高。

五、 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化

近几年东西部地区的“民工荒”而导致的“抢人战”也折射出了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化。随着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我国许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正在加速西进,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逐渐增多。农民们可选择发展的方向也增多了。而“民工荒”迫使东部地区进行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六、 农民工结构的改变及文化观念的变化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的文化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这些80年代的新生农民工的就业观念和父辈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他们父辈们出来务工的目的只为挣钱,不管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多恶劣。而这些新一代的农民工期待企业给予更高的薪水,更安全的工作环境等。他们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前景,期待与城市人口一样去分享社会资源。

因为“民工荒”将直接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针对“民工荒”现象,我们的政府和企业都要采取相关措施,缓解这一现象。

对于政府来说,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

针对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的现状,国家和政府要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特别是人口城市化。使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相协调。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

二、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产业结构

“民工荒”警示我们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在慢慢丧失,要想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就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提高现有产业的技术含量。东部地区“用工难”的现象,反映了东部地区原有的相对优势逐渐丧失,所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东部地区只有加快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三、 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要积极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转换农民工身份。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农民工平等待遇。努力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难的问题。加强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相关制度的建设。同时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生活学习环境。

四、 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从小城镇向大城市逐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改变长久以来的城乡二元分离体制。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移并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的身份,使城乡居民获得平等的法律地位和社会身份。

五、 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劳动力供需信息网络

政府要大力组织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和教育。对农民工的输出地来说,政府要做好农民工外出务工前的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相关意识。对农民工的输入地来说,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委托各类职业培训机构,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规划和逐步实施对农民工的培训和教育。政府也可鼓励和支持企业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职工技能培训和教育。此外,劳动力的无序流动和劳动力供需的信息不通畅也会加剧了“民工荒”。所以政府应做好相应服务工作,及时了解各类企业用工需求及农民工的就业意向,建立并完善劳动力供需信息网络。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农民工的就业方向进行相应的指导,为农民工“量身定做”各种不同类型的就业岗位,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

对于企业来讲,针对目前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首先要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发展的策略。针对“民工荒”现象,企业应注重改善农民工工作环境、缩短其工作时间,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完善企业的各项保险制度,积极为农民工提供培训机会,保障农民工的各项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的吸引力。改进对民工的管理,加强人文关怀。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有成就感和被尊重感,提高农民工工作的稳定性和积极性。例如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大型用工企业雅戈尔,为了吸引民工,今年年初开出了年薪3万元、缴纳五大社保等条件,另外享受产假、婚假、丧假及节假日补助工资等福利。

【典题例析】

(2011届江苏省百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部与中、西部关系图

材料二 据《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2月9日报道:春节长假结束后各类企业陆续开工,中、西部与东部争抢民工的现象在各地拉开战幕,“民工荒”再次引起了各方关注。

材料三 劳动力争夺折射出的是中国近年经济格局的变化:2011年1月仁宝集团成都生产基地开工;2月台湾纬创集团成都生产基地正式开工;富士康宣布投资30亿美元在成都建设生产基地……不仅是电子信息产业,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加速西进。此外,开发农村及西部市场、加大在西部的基础设施投资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1) 如果a、b箭头表示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互补,则a包含的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等,b包含的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等。(2) 试分析中、西部在与东部的“民工”争夺战中的优势。

(2) “用工难”反映了东部地区原有的相对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请结合材料提出东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思路解析】

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一“东部与中、西部关系图”中,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箭头a表示中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提供的地理要素,也就是中西部地区的优势,即充足的劳动力、优惠的国家政策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箭头b表示东部地区为中西部地区提供的地理要素,也就是东部地区的优势,即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在分析中、西部在与东部的“民工”争夺战中的优势时,根据材料一中“东部地区生活成本高”得出“中西部地区的生活成本较低”的优势。此外根据材料3中提到的“不仅是电子信息产业,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加速西进”能得出“随着东部的产业转移,中西部就业机会和收入增加”的优势。“开发农村及西部市场、加大在西部的基础设施投资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这体现了“优惠的国家政策”。针对东部地区原有的相对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同学们整合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很容易为东部地区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应的策略。

【参考答案】

广西农民工为艾滋病高发群体 等 第3篇

广西自治区防艾办艾滋病综合协调与宣传干预处处长葛宪民4日表示,作为艾滋病高发区之一,广西近几年的艾滋感染主体有所轉移,目前农民工已成为广西地区感染艾滋的主要群体。

葛宪民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广西艾滋病传播方式与全国不同。河南以献血感染艾滋为主,云南是吸毒,但广西地区以性传播感染艾滋为主。且近几年的艾滋病感染者中约66.7%为农民工,其中建筑工人尤甚。

他说,相对于较稳定的工厂工人,建筑工人流动性更大,自我保护意识更弱以及老少掺杂不齐,更易成为艾滋病高发群体。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亲人,更易接触到廉价性服务工作者。而廉价性服务已成为广西近几年艾滋病最严重的传播途径。 (中国新闻网)

浙江:儿童白血病、先天心脏病医疗报销超70%

8月4日,由浙江省卫生厅等五家单位联合出台的《浙江省提高儿童白血病和先天心脏病医疗保障水平实施方案》,要求将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展到浙江所有县(市、区),覆盖对象扩展到0—14周岁新农合、城镇居保(含子女统筹)参保儿童。新《方案》实施后,凡符合条件的参合(保)儿童,在两病定点医院住院治疗的,按规定享受补偿,其中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医保的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原则上不低于70%。

除此之外,民政部门还对患两病儿童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另外进行医疗救助。

据悉,白血病患病率约10万人口中3至4人,而浙江目前约有1000至2000名小儿心脏病患者,其中50%需要动手术。 (中国新闻网)

调查显示常穿高跟鞋增加尿失禁风险

穿高跟鞋会增加发病率

对于时尚女性,高跟鞋常常是必备品之一,但临床病例显示,经常穿高跟鞋的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容易被尿失禁困扰。

因为女性在穿高跟鞋时是违反了正常的运动规律,总是脚前掌先着地,从而使脚前掌承受了过多压力,盆骨所受压力也相应增大,附近的肌肉(包括尿道外括约肌)会退化得愈快,从而令尿道控制排尿的功能减弱,引致尿失禁的发生。

为此,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应尽量少穿高跟鞋,以及达到预防尿失禁的目的。

◆特别提醒:女性在选择高跟鞋时,尽量选择4厘米以下的粗跟高跟鞋,可减少足部因不稳而造成盆骨压力增大。同时,每天穿高跟鞋别超过6小时,下班回家或节假日休息时可改穿平底鞋。 (新浪健康论坛)

专家提醒常咬硬东西易患牙髓炎

牙髓组织位于牙齿中央,其四周有很坚硬的牙齿组织保护,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炎症,但一旦受到外界或全身的因素影响,便可以引起炎症。牙髓炎是最常见的牙髓疾病,剧烈的疼痛有自发性和阵发性的特点;夜间发作更为频繁,常使人不能入睡。

造成牙髓炎的原因有很多。有些人习惯用牙齿咬硬东西,但多年后,牙齿经常会突如其来地疼起来。医生检查时,会发现在牙的合面上有一条微细的裂纹,但又未完全裂开,在医学上称之为牙隐裂,又称牙裂。当冷热食物通过这种微裂传导刺激到牙髓,会发生冷热疼痛,甚至感染到牙髓引发牙髓炎。

为预防牙裂,尤其是老年人,不要咬过硬东西。 (39健康网)

过量食用橄榄油易致肥胖

近年来,橄榄油因其保健功效备受推崇,但再“健康”的油,也需要注意每天的摄入量。否则,不但发挥不出其保健功效,还容易带来其他健康隐患。

橄榄油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食用油之一,是营养素保存最完整的油脂。无论凉拌还是烹炒,其略带橄榄味的独特气味都能给人带来清新的口感。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降低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升高“好胆固醇”,对控制血脂有益。

尽管橄榄油有很多保健功效,但和其他食用油一样,每百克含99.9克脂肪和899千卡热量。因此,吃多了也对健康不利,同样会造成肥胖等问题。橄榄油每天食用不宜超过30克,最好限制在25克以下。

市场上常见的橄榄油,可分为特级初榨橄榄油、初榨橄榄油和普通橄榄油。特级初榨橄榄油营养素保存最好、质量上佳,是首选。

不少人在吃橄榄油时也有个误区,认为橄榄油只有做凉拌菜才能保住其营养。其实,它完全可以用来炒菜,但油温不可过高,像煎炸都不行。实际上,不单是橄榄油,任何油都不适合高温烹调。

保存橄榄油时,需要注意储油容器必须干净、干燥,封口要好。选购时最好选择小瓶包装,存放应避免强光照射、避免高温,宜于背光、通风处存储。(生命时报)

喝水 每天多少合适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不会喝水。例如,有的人工作忙碌起来就忘了喝水,一上午滴水不沾,等渴得不行了,拿起水杯来个狂饮。其实,口渴时机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并开始利用调节系统进行水平衡调节,此时早已不是最佳的饮水时机。而且一次性喝大量水,会加重胃肠道负担,稀释胃液而影响消化。

经常喝水不足会危害健康,例如可以导致皮肤干燥、便秘、头痛、肾结石。另外,喝水不足时,得高血压、中风、冠心病等疾病的危险性增加。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从事轻度身体活动的成年人每天最少饮水1200毫升。

喝水时间应分配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原则是少量多次,每次200毫升左右。一夜的睡眠会丢失不少水分,尽管在起床后没有口渴感,但体内仍然会因为缺水出现血液黏稠。早晨起床后喝一杯凉开水(150毫升)可以降低血液黏度,增加循环血容量。

很多人口渴时会选择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等甜饮料,但是含糖饮料给健康带来的危害及其本身含有的能量等问题常常被消费者忽视。研究证实,大量喝含糖饮料可以导致儿童营养不良,还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肥胖症以及骨折的风险。

人们喝水应首选白开水,其次是桶装水、瓶装饮用水,也可以自己泡茶喝。(健康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 马冠生)

研究称过度上网或致脑部萎缩

中国及美国专家近日发表研究报告,警告过度上网可能导致青少年脑部出现变异,令大脑皮层中负责处理情绪、语言、视觉、听觉等功能的灰质萎缩,而且上瘾时间愈长,灰质萎缩得愈严重。此外,大脑内部负责传递信息的白质也出现改变。研究人员称,这些脑部结构变异是由上网成瘾所导致,长远影响集中力、记忆力、决策力甚至定立目标的能力,也会削弱青少年的克制能力,容易导致“不当”行为。 (新华网)

日本研究称不与妻子同居的男性自杀风险高

据环球网报道,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针对居住于日本岩手、秋田、新泻等9县保健所区域的近10万名男女(40~69岁)进行了长达15年的追踪调查,在这期间自杀的人数分别为男性290人,女性116人。

该研究中心针对自杀者的年龄、是否饮酒吸烟以及家庭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独自一人居住,只与父母或孩子居住的男性,比与妻子居住的男性的自杀风险高出两倍之多。而女性方面,只与父母居住的女性的自杀风险比夫妇二人居住的女性高出了3.8倍,而与孩子居住的女性的自杀风险则相对较低。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表示,除了个人精神因素外,生活能力、收入以及对父母的照料负担等都有可能增加自杀风险。 (新快报)

乱吃增高保健品反而难拔高

“促发育”保健品将退市

记者在国家药监局网站上看到,功能为“促进(改善)生长发育”的保健品有53种。按照药监部门对保健品功能的精简计划,这类保健品不能再宣传促生长等保健功能,绝大部分产品要退市。

药监部门为何要取消这类保健品?生长发育门诊的专家有话说。

许多标榜“增高”、“促生长”的保健品里,都添加了雌性激素、雄性激素、甲状腺素等,孩子吃了以后,短期可能长高,但这种“催”出来的效果缩短了正常的生长时间,孩子就会提前停止生长。

据介绍,如果女孩在8岁以前、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的发育,或女孩月经初潮发生在10岁以前,就可以诊断为性早熟。性早熟的孩子,由于性激素提前大量分泌,使骨骼生长加速,骨龄比实际年龄提前,从而缩短了青春期生长的年限,在未达到正常成人身高线时就停止生长了,导致身材矮小。

另外,家长们至少每年要给孩子量一次身高。3岁至青春期开始前,每年长高5~7厘米是正常范围。如果发现孩子的生长速度偏缓,就要尽早到生长发育门诊咨询,接受正规的生长激素治疗。(广西新闻网记者张若凡)

研究发现每天一杯葡萄酒有助减肥

西班牙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每天喝一杯葡萄酒有助于防止体内脂肪增加,甚至有助于减轻体重。

纳瓦拉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相关研究的分析发现,虽然过量饮酒的确会增加肥胖症几率,但是适度饮酒却有助于减肥。少量或适度饮酒不仅不会增加体重,反而有助于保持或降低体重。这项新研究结果表明,在任何健康饮食计划中,都可以增加“每日一杯酒”。

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研究小组指出,适度饮酒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与肥胖症有关的新陈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一些研究发现,适度饮酒的肥胖者罹患糖尿病的危险比其他肥胖者更低。 (陈宗伦 据英国《每日邮报》)

研究发现每天锻炼15分钟可增寿3年

众所知周,生命在于运动,锻煉有益健康。大多数人都坚持健康指南推荐的“每天30分钟,每周锻炼5天”的建议。台湾一项最新研究宣称,每天进行15分钟的适度锻炼就可以使寿命增加3年。

新研究负责人,中国台湾卫生研究院的研究员温启邦博士表示,缩短建议的运动量有助于激发更多的人离开沙发,开始锻炼。每天抽出15分钟进行快走等中等强度的锻炼,可以大大降低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死亡率。无论男女老幼,烟民非烟民,健康者非健康者,都可以做到这一点,人人皆可受益。医生可以给任何患者“每天锻炼15分钟”的建议。

浅析农民群体与中共革命 第4篇

关键词:农民群体;特征;教育;中共革命

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29-01

从古至今,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都是农民。传统的农民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从政治、文化、经济上都表现出他们自身所带有的明显的局限性,从整体性格上暴露出自私、保守、落后、思想狭隘等弱点。曾志在回忆录中写道,农民与山下的国民党武装对峙前,是用一种迷信的办法来壮胆。那就是杀猪请菩萨保佑打仗胜利,然后喝鸡血酒盟誓表决心。但是当他们在战斗中看到子弹真能打死人的时候,很多人都开溜了,给革命造成了损失。同时,他们又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但是,他们一旦起来反抗,反而会产生野性的、盲目的、放纵的巨大力量,这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为例。他们还有极强的现实精神,对利害关系十分在意。张宏卿博士在其著作《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中提到农民奉行的是一种“极大极小”战略,即以最小的风险争取最大的对环境的控制。因为农民群体在中国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均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任何的风吹草动对他们来说都可能是灭顶之灾。因此他们早期对革命抱有的是一种怀疑的态度。

由于农民群体的上述特征和局限性,那么农民是因为什么原因,中国共產党又是怎样来对农民群体加以引导而使之最终加入到革命中来,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并成为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呢?

农民对自身利益的满足,特别是对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的需要是他们参加中共革命重要原因。农民的支持与参加是中共革命胜利的主要保证,没有这一条件,一切都不会发生,一切也无从谈起。在1926-1927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和《湖南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中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农民运动的坚强领导,放手发动农民群众,组织和武装农民群众”等问题。在土地分配存在着相当不平衡的情况下,作为基本的生存要素,拥有更多的可以自主的土地是农民衷心的期盼。胡绳指出“农民是最讲究实际的,他们最关心的是关系到自身根本利益的土地问题。获得土地,是贫苦农民祖祖辈辈以来的梦想。”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深入地开展土地革命。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农民不仅得到了经济实惠、增强了自己的政治优势,还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积极性。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土地制度改革的运动,更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使正在胜利发展的解放战争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的支持。所以,当土地革命广泛开展后,没收地主土地在农民中平分,对农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对土地的渴望是农民理解、接受、走向革命最直接的利益驱动,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支援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革命根据地的积极性。农民作为被“发动”的革命者,其阶级意识和自觉的阶级对立是在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没有土地革命,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也会归于失败。

然而,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弱点,眼光比较狭隘,思想比较愚昧落后,过于注重眼前利益的实现,中国共产党光靠满足农民群体的切身利益进行土地革命来调动农民群体参加革命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因而还有一个教育和改造农民群体的问题,使他们不断提高阶级觉悟和理论水平,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的加入到革命中来,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结合当时我国的具体国情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农民教育实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借助学校教育、群众大会、政治宣传、革命演讲、广播板报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农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武装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头脑,从而使不少农民通过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教育而抛弃了封建思想观念,极大地提高了根据地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让更多的群众充分认识到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土地革命才能使农民翻身成为主人,保障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民群体中得到贯彻实施,显著地提高了革命根据地的生产力,广大工农红军的政治觉悟、思想文化素质均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获取土地革命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农民群体是中共革命的重要保障,中共善于抓住农民群体落后、保守和注重现实利益的满足等特征,十分重视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满足他们的现实需要,并加以引导教育,最终使农民加入到革命中来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了解农民群体与中共革命之间的关系,对当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清改. 对中国传统农民性格的分析[R].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8卷第3期

[2]郭若平. 理解农民 理解革命:中共党史研究范式转变的尝试—读《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J]. 党史文苑,2013年5月下半月

[3]刘晶芳. 农民革命的多重面相:评《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兼与《张力与限界: 中央苏区的革命》、《苏区制度、社会和民众研究》比较[J]. 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 年第3 期

[4]李金铮. 农民何以支持与参加中共革命[J]. 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4期

[5]张宏卿 肖文燕. 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考察[J]. 开放时代,2010年10月

[6]刘雅洁.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共产党农民教育理论及实践研究[D].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12月

[7]章倩倩 薄俊元. 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教育的实践[J]. 兰台世界,2015年8月上旬

[8]李新芝 刘文芳. 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民群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R].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7月

上一篇:心理咨询档案的管理下一篇:复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