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模式论文

2024-05-13

导师制模式论文(精选12篇)

导师制模式论文 第1篇

一“辅导员———导师制”模式

1辅导员职责

一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辅导员的首要任务。面对新一代的大学生, 新的思潮和新的理念不断冲击着学生的头脑, 这就需要辅导员在他们人格逐渐趋近定型时期给予正确的引导, 辅导员应围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开展调查活动, 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冲击。

二是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是大学生锻炼自我能力的最好场所, 辅导员应针对每个学生的优点特长, 给予不同的指导, 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 参加各种学业之外的活动, 培养大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 为更好的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与服务。辅导员大都是刚毕业的学生, 都有过亲身经历大学生活的经验, 辅导员应给学生传授自己的宝贵经历, 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并且很快定位自己的努力方向。

四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最主要的问题。高校新生由于升学前过重的升学压力和学习竞争, 心理相对脆弱, 升入大学后, 来自于社会、家庭和自己的过高期望值, 以及交往环境的变化, 都会导致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 辅导员要“及早发现, 及时干预;预防为主, 教育为本”, 对心理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要及时面谈咨询, 疏导问题压力, 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正视现实, 找准定位。

另外, 在引入导师制后, 还要协助院系做好年级内的师生互选等基础工作;组织本年级的导师座谈会, 听取导师的“导学”反馈意见, 与导师加强沟通, 从而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

2导师职责

在高校教师中选出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好的工作业绩和学术有造诣的教师, 具有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熟悉本专业教学培养计划、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全程培养内容, 具有指导学生完成学业能力的专业教师, 具体职责如下:

一是对学生学业进程设计的引导。在大学一年级时, 导师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 充分了解所带学生的个性特点, 针对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 引导他们设计大学四年的学业进程, 对大学学业有个完整的规划。

二是对学生专业的学习辅导。指导学生更多地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 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及其发展方向, 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更好的投入到本专业的学习中去。对于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 给予更多专业的辅导与教育。

三是对学生参与科研立项的引导。有计划地安排优秀本科生进入导师的实验室, 让学生提前接触科研, 指导学生课外课题研究选题和立项, 组织科研课题讨论会, 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 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 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营造本学科的学术氛围。

四是对学生就业问题的解答与学生毕业前考研、论文的指导。在学生进入大三、大四年级阶段, 在普遍进入专业课学习后, 针对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专业发展和考研、论文的指导, 面对就业迷茫的学生, 给予更好的鼓励与教育, 使其自信地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二如何建立“辅导员———导师制”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学科高级应用型人才, 我校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 将于2012年试点开始试行辅导员管理体制下的班导师制。即新生入学开始, 就选派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一个专业班级的班导师, 并于2016年全面推行实施。

1导师基本条件

本科生班导师制有别于研究生的导师制, 在传统的研究生导师制中, 导师是指导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它要求具备副教授等相应的技术职称资格, 而本科生导师则不同。一般来讲, 本科生导师原则上由讲师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担任, 要求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熟悉教育规律, 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特点, 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同时, 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兢兢业业的态度, 乐于与学生交流的助教也可以作为本科生导师。值得注意的是, 良好的个人品质非常重要, 德才兼备的导师才是最需要的。

2班导师工作职责

本科生班导师制, 要求导师的职责是全方位的, 要真正尽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职责, 对学生进行包括思想教育、专业课学习、科研立项、专业实习、毕业论文以及就业方向的点拨。但导师不应该成为“保姆式”的, 应该着重从提高学生素质出发, 从中寻找一些优秀学生, 连续培养, 从学术上体现出来。另外, 导师制在前后期会有变化, 在大一、大二时期导师较多地负责指导学生在思想、选课以及其他方面遇到的种种具体难题, 大三、大四导师就可以负责学习方面的任务为主, 在论文、就业方面多下功夫, 体现“导师制”的过程化管理手段。导师首先必须了解这个思路, 才能够有的放矢, 并且要处理好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和指导本科生的关系。

3导师的聘任与管理

新生入学开始, 学校向各学院教师提供学生专业班级对导师的需求, 由教师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申报, 院级根据申报情况进行考核聘任, 导师的任期一般为二年或四年。同时健全激励机制, 实行“学生评师”制度, 按学年组织学生对导师进行问卷评价。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导师, 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负责任的, 取消导师资格, 视不同情况给予相应处理, 并记入教师年度考核档案。专任教师均有义务担任导师工作, 凡要晋升高一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必须至少担任二年以上的导师工作, 并且考核必须合格。导师在受聘期间, 享受导师津贴。

三高校辅导员制和本科生导师制的相互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是伴随着学分制而产生的, 导师工作的重点是通过学业指导,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情况。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导师制与原先的辅导员制最大的不同在于辅导员工作侧重“管”, 而导师工作侧重“导"。因为大学生已经不是小孩子, “管”得太细容易养成他们的依赖心理, 而相对较粗放的“导”则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虽然导师与辅导员的工作定位不同, 但是导师对学生的引导给辅导员的工作起到了潜在的促进作用, 而辅导员将工作中的问题与导师沟通可以使之更有利于发挥引导作用, 因而两者的关系既不是相互独立, 也不是相互取代, 而是相互配合、促进。

导师与辅导员的合作关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在角色定位上两者相互补充。刚入学的学生与专业教师接触很少甚至没有接触, 不可能从专业教师那里了解到有关本专业的信息, 而新生又要对大学学习有个大致的了解, 辅导员就顺其自然地成为了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第一领路人。总体而言辅导员在年龄上与学生相差不大, 又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热情。所以, 新生一般乐意从辅导员那里了解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但是, 辅导员大多不是本专业的教师, 对专业的了解是很肤浅的, 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在实施导师制之前, 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一般由辅导员掌握。由于每个辅导员带的学生很多, 没有精力顾及到每个学生, 更重要的是, 作为非专业教师的辅导员从能力上也不太可能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实施导师制后, 每个导师指导的学生一般有十多人, 这使得导师有精力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生, 全程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事件, 并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而且导师作为专业教师, 很容易发现学生学习的个性特征, 进而引导学生向更细的专业方向发展、深造。第二, 在角色定位上两者相互促进。导师扩充了辅导员的队伍,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 辅导员、班主任要把德育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 认真抓好思想道德教育, 然而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不能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 因此导师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也要给予必要的关注。导师通过言传身教给予学生在专业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得到指导。所不同的是导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多是个别性的, 而辅导员、班主任多是集体指导和集体的事务性管理, 如评优评先, 奖学金评定, 推优入党, 违纪处理等。导师与辅导员相互联系, 形成了教书育人的合力。

总之, 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并行的本科生培养体系不仅能弥补辅导员制无法进行个别专业辅导的缺点, 更能为本科生开展学术实践活动搭起一个平台, 让他们充分发挥和展示自己的能力。在辅导员制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将会大大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力量, 改善学生思想教育队伍的结构。同时, 将面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使得思想教育有可以依托的基础, 从而丰富了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 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建立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个性指导。由此看来, 构建“辅导员———导师制”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郑华均, 陈呈频.适应高教改革发展, 构建学生工作新模式[J].高教与经济, 2000 (1)

[2]金鑫.完善辅导员班主任模式的有效途径——本科生导师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29)

[3]王为其, 黄新蓉.高校本科“辅导员——导师制”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7)

[4]刘振华.学分制条件下本科生导师制建设的探究[J].东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第2篇

发布时间:2006-10-21

文章作者:教务处

作者: 张福生 转贴自:辽 宁 工 学 院 学 报 第 8 卷第 3 期2 0 0 6 年 6 月

导师制和选课制是国际高等学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也正在试行学年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探索完全学分制的有效方式。在逐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加大选修课的开课比例和选课范围,同时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行导师制。为了论述方便,相对于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在此我们暂且简称本科生的导师为“本导”。

一、我国高校实行本导制的必要性

实行本导制,是我国高校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高水平教师更多地参与本科生指导工作,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综合需要。

(一)实行本导制是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迫切需要

因材施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教育教学原则,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实践这一原则的教育家。他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特殊需要,一般都有相当地了解,因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论语•先进》篇载有孔子对不同学生的同一问题有不同回答的实例。

在当代西方,自觉实践并发展孔子“因材施教” 思想的教育家、教育心理学家很多,典型的有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 的布卢姆(B.Bloom)和创建“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德纳(H.Gardner)等。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每个学生都具有六种不同水平的思维,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1]。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我们传统对智力的理解,拓展了“聪明”的含义。他认为人类至少有 8 种“智能”,即口语/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和自然观察,并且指出,尽管每个人都具有这些智能,但掌握情况不一样,有的智能比较突出,有的智能比较薄弱。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偏好不仅影响他们的最佳学习方式,还影响他们用以表现自己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最佳方式[2]。本导制的推行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得到关注,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二)实行本导制是密切师生关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只教书不育人,不能算是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几千年来,中国从孔子纳徒授业开始,就有良好的师德相承关系存在。今天学术界仍然重视师承关系,也说明教师直接培养学生这种体制在今天仍然有它的生命力。

目前,高校学生与任课教师师生关系淡漠甚至对立的情形不鲜见,课堂上师生缺乏心心交流更是普遍现象。人们长久以来期待的任课教师也肩承起学生思想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等等这些使命仍远未实现。实行本导制,让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和教授以及学有专攻且学有专长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科研人员、机关工作人员都走到学生中间来,能够极大地提高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行本导制是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里实施的是研究生导师制,而对本科生则实行辅导员工作制度,相应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落到了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主任等思政人员身上,教师则主要负责授课和科研。这样一来,往往是一个思政人员要做少则几十名学生、多则几百名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令他们抽身乏术。这与我们一直倡导的全员育人的愿望相违背。一般来说,在一个教学周期内一个导师大约能够指导八到十名学生。这样,本导制的实施就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有效地贯彻了全员育人的教育宗旨。本导制的显著优点也在于大学生通过与导师的交流,有效地解决了诸多思想上的困惑,排除心理障碍,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各个方面都得到积极的发展。

(四)实行本导制是培养本科生科研意识,建设教学研究型院校的前提

众所周知,目前本科教育阶段学生的最大缺失是实践能力差,科研意识薄弱,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水平低下。这些在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以及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过程中都得到了突出的爆发式的表现。那时候我们嗟叹,恨铁没成钢,但为时已晚。本导制的实施,可以让我们救失于未晚,让我们的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具备应有的科研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从另一方面说,本导制在客观上也为我们广大的教师提出了课题和挑战,推动着我们建设教学研究型院校的进程。

二、我国高校实行本导制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于 14 世纪诞生于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导师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成为这两所大学人才培养成功的“秘密武器”。在谈到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人才培养的秘诀时,加拿大大学教授兼幽默散文学家斯蒂芬•利考克早在 1922 年发表的《我见之牛津》的著名散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了解到,这个秘诀的关键就在于导师的作用。”[3]从此导师制不断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仿效。

(一)导师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校学分制顺利运行的有效保证

时至今日,国际国内的著名大学纷纷实行了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导师制更加普遍地成为这些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学分制成功运行的有效保证。在国外,美国的哈佛大学、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等,都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闻名于世,其中,长久得到坚持和改进的导师制和学分制是其成功的基本经验。在国内,一些知名大学也都开始推行学分制,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等等。从其学分制的成功经验看,坚定不移地推行本科生的导师制,逐步加大选修课的开课比例以及学生选课的自

由性,是其核心内容。北京大学先行在化学化工学院进行本科生导师制试点,随即 2002 年秋季在全校部分院系推开。

(二)本导制将成为我国普通高校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加大内涵建设力度,廓清办学定位,理顺办学思路的重要前提之一

当前,国内高等学校在扩大外延建设的同时,都在不失时机地狠抓学校的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学校本科生教育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些工作的有力推进,需要全校师生的密切配合,共同攻坚。从一定意义上说,本导制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平台,一个师生共同打造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平台。本导制的成功推行,将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质量、同时增强学生发展后劲的共同前提。

在这里,各个高校都必须认清学校办学现状,深刻挖掘自身办学优势。我们感到,对于那些二级院系学生人数相对较少,生师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状态,同时师资力量相对雄厚且拥有拔尖人才,人才梯队也合理的学校,可以先行本导制。

三、我国高校实行本导制的一般操作程序 参考国内外知名大学实行本导制的成功经验,我们感到本导制的实施可以灵活地遵循制订规程、双向选择和指导提高三个紧密衔接的步骤。

(一)制订规程阶段

在对学校办学现状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学校教学委员会或者职能部门教务处牵头,成立专门的组织制订形成《本导制实行办法(草案)》,提交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会讨论研究通过。《本导制实行办法(草案)》要认真分析明确学校的办学优势,同时也要全面查找可能制约本导制实施的不利条件,从而客观地规划出学校推行本导制的初步运行规程、安排步骤以及前进方向。

(二)双向选择阶段

学校要把本科生导师的配备工作放在仅次于研究生导师遴选的重要位置,统筹安排。试行本导制阶段,学生依据所学专业配备相应教研室的导师,根据学校各专业的生师比,基本上是每 6~8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比如在 2004 年 10 月,渤海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首先请 2004 级新生和 2003 级学生自主选择一至两名老师,拟作自己的导师,并填写申请表,表达自己的选择意向及四年的学习目标。之后,全体教师根据学生的申请情况和自身的研究方向、专业特长,选择自己希望带的学生。

本导制师生匹配要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由学校二级学院和系统一安排。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了解二级院系全体教师的基本情况,二级院系将全院系教师的详细情况,尤其是专业特长、主要研究方向等,整理汇总,按照所属教研室张榜公示,供学生选择时参考。经过师生的自愿双向选择,学院或者系办公室调剂余缺,最终完成师生匹配。

(三)指导提高阶段

在具体的指导提高阶段,学校要制定较为详细的《导师工作职责》,并制定考核办法,给予相应的待遇,同时也要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1.本科生导师要关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主要职责有:

(1)熟悉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学生成绩考核和管理办法,特别要熟悉学分制管理办法,向学生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

(2)掌握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和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接受学生咨询,帮助学生安排适合于自身特点、能力、素质和就业目标的学习计划。掌握被指导学生的学习动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指导学生在学业上沿着比较合理的道路不断进取。

(3)每学期开学初必须与学生见面,并保持一定频度地接触,每月与被指导的学生面谈或集体指导不少于一次,每次至少安排二小时辅导学生,每学期参加学生集体活动或面向学生开设讲座不少于一次。每学期向学生布置必读书目 2~3 本,指导学生撰写论文 1~2 篇,并向各级报刊杂志推荐学生优秀论文。

(4)指导学生论文(毕业设计)选题和撰写工作,指导学生选择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考研和带领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活动。

2.导师的工作考核

(1)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纳入学校教职工的考核,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细则由学校制定。

(2)本科生导师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工作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门槛条件。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视为当考核不合格,取消当年职务晋升资格,低聘或暂缓岗位聘任。

3.导师的待遇及“优秀本科生导师”遴选

(1)二级院系将选定的指导教师名单分别报送教务处、学生处备案。

(2)导师所担负的指导工作折合计算相应教学工作量。

(3)学校设立“优秀本科生导师”荣誉称号,对本科生导师工作表现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其比例不超过本科生导师总数的 10%。被评为优秀本科生导师的教师,在岗位评聘时给予特别关注,同等情况下优先聘岗。并可优先考虑招收和指导硕士研究生,将来有权优先选择免试研究生即本硕连读研究生。

4.对学生的要求

(1)尊重导师,主动与导师联系、寻求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2)每学期开学两周内与导师见面,并根据导师的意见与本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学期的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计划。

(3)以主动、认真的态度,参与导师确定的各项活动,积极主动参加导师所在系(所)或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在科研训练中要认真、踏实、多思、多问,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

(4)自觉遵守所在实验室、课题组的有关管理制度。

在试行本导制的过程中,学校和二级院系都要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比如,师生经过一个学期左右的互相适应期,在适应期内师生均可以调换自己的对象,逐步完善完全的师生双向选择制度。导师每学期就指导学生的基本情况向所在二级院系提交一份汇报材料,要求说明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基本问题,以便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工作方法。学生每学期要客观、公正地对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综合评议等。

1998 年,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在其报告《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中就曾建议,“每个学生都要有一名导师,导师与学生间一对一的关系对学生智力发展会产生最有效的影响,个人的表现受到观察、纠正、帮助和鼓励,这种形式应该在所有的研究型大学推展开来。”[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国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建树,更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改革前进的不竭动力。参考文献:

导师制模式论文 第3篇

【关键词】专业导师 职业教育 培养模式

导师制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而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采用的分学制等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很好地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了。我们可以把导师制这一培养模式应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中去,使其更好地为办好中等职业教育服务。

一、中等职业学校实行专业导师制的必要性

1.实行中职导师制有利于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实行中职导师制有利于改变现行中职教学管理模式,改变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脱节的现状,改变统一规划的整体式教学方式。一个专业一个班级的学生差异较大,以往的教学一直不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导致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高,专业发展方向过于统一。学生所学知识支离破碎,而此时专业导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学生了解本专业,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专业方向。

2.实行中职导师制有利于专业教师的成长。现有的教师考核机制,着重考核教师的工作量,考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各类资料,这种考核就使一部分老师的工作流于形式。实行中职导师制以后,导师的考核着重看其所指导的学生的发展,如果专业导师的能力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自然就没有学生申请该老师为指导老师。有了这个促动必将有利于专业教师的成长,而教师要能够指导学生,必须加强学习,加强钻研。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进行校企合作,可以一起进行实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边指导学生,同时教师自身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且导师制可以促使老师更加主动地投身到教育教学中去,改变过去被动的工作作风。教师越主动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就越大,得到社会和学生的认可就越高,教师的成就感也就越能得到满足。

3.实行中职导师制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形成特色。中等职业学校的特色是由特色的管理、特色的专业以及优秀的老师形成的,实行中职导师制更加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一个职业学校的知名专业以及知名的专业指导教师越多,这个学校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就越大,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学校发展目标、办学理念、管理体制、教学制度、后勤服务及软件和硬件建设都将形成特色。

4.实行中职导师制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与科研意识。在中职导师制的管理模式下,导师和学生都会为了共同的提高而去努力,他们会主动打破不合理的教学方式,会去积极吸取知识与技能,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和学生都会有一种创新的激情与动力。在导师制的模式下教师要展现自己的水平,学生要体现自己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形成一个互动的学习模式,激发出创新的火花。这不仅促使学生将其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扩大、综合和系统化,而且有利于对所学专业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发展学生的个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实行中职导师制的可行性

国内的许多高校已经纷纷实行了导师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导师制更加成为这些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学校管理运行的有效保证。从这些学校的成功经验看,坚定不移地推行导师制,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中等职业学校一样可以实行专业导师制,中职导师制给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师生共同打造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平台。中职导师制的推行,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质量,同时增强学生发展的后劲。

三、实行中职导师制的过程探讨

参照一些高校导师制的运行模式,在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导师制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规章制度的制定阶段。各中等专业学校可由相关部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中等专业学校专业导师实施细则》。在制定细则的过程中可以借鉴高校的导师制模式,制定实施细则要认真分析本校的办学优势和特点,同时也要全面查找可能制约中职导师制的不利条件,从而客观地制定与本校中职导师制相适应的各项实施细则。

2.实际运作阶段。在试行中职导师制阶段,根据学校各专业的师生比确定几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导师制师生匹配要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具体做法可以是首先让学生了解全校教师的基本情况,学校将全体教师的详细介绍,尤其是专业特长、主要研究方向等,整理汇总公示,供学生选择时参考。经师生的自愿双向选择,学校统一调剂余缺,最终完成中职导师制的师生配对。

3.总结提高阶段。在具体的中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学校要制定较为详细的《导师工作职责》,并配备相应的考核办法。为确保中职导师制的科学、平稳、有效地运行,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要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如培养计划、考核办法、激励机制等。要认真制定实施细则,加强导师的遴选和管理,使导师工作的开展,导师的培训、考核、聘任等落到实处。

实行中职导师制,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和空间,切实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为培养合格的中等职业技能型人才提供一个更好的培养模式,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发挥自身潜力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吕秋丰等.高校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0.

构建具有特色的高职导师制教育模式 第4篇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招生来源增多,学生差异明显。传统批量培养模式开始向精细化、特色培养转变。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除了要继续研究总结出的办学经验,还应积极探索新的思路,解决新的问题。导师制是应用在高职教育中的一种创新模式,它是通过教师的具体指导,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的困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导师制在高职院校的实施,表明教育工作者在关注高职学生专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同时,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职业规划开始给与重视。

结合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导师制应与职业指导、生涯规划相结合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同时高职院校的导师制应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职业素质,塑造职业精神,实现个性发展。

2 特色高职导师制的构建

以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互动的教育形态为方式;共进的发展目标为方向。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构建有特色的高职导师制。

2.1 注重学生的理论积累和技能培养

高职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的一种高等教育模式,所以理论知识积累和技能培养是同样重要的。除课堂教育外,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览相关的专业书籍和网站,记录读书笔记,逐渐积累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及市场需求。在技能上,导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并且精通几款专业应用软件。另外,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课题或申请各种技能活动大赛,进一步提高技能。

2.2 采用层级式和阶段培养方式

高职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中间阶层,不论从知识基础,还是从学生特点上都有其特殊性。所以采用层级式导师制培养方式,即高职称和双师型教师作为一级导师,指导讲师以下职称导师;其他教师通过考核和选拔作为二级导师,由他们再指导学生。由于高职称导师的直接指导对高职学生的适应层次过高,同时教师辅导的人过多不能有效的实现精细化管理,所以层级培养方式对高职学生更有益。并且在导师制中设置一级导师和二级导师来分管学生的不同阶段,一方面可以让青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思考教育主体,有助于教学进步。另一方面可以减轻一级导师的工作量,并且作为专业带头人,有更多的项目机会。他们可以通过定期的集体会议,了解导师制工作进度,及时与下级导师沟通协调,共同培养,使师资得到更合理的利用。这样既发挥了高职称、双师型教师的特色,同时又带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另外可以考虑高职导师制的办学实际,采用多导师的阶段培养,即在不同的阶段由不同导师指导,而不是一个导师从一而终。

2.3 高职培养相适应的导师指导计划

2.3.1 建立合理的教学计划

根据高职学时分配,建立教学计划。大一以专业基础和技能基础课程为主的教学;大二以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为主;大三主要是前沿科技介绍和就业指导,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及行业要求,重实践动手及调研,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另外,从教学课程安排上,除专业必修课外,根据学生的兴趣,不分专业自由选修两、三门课程,加大理工科和文科课程的联系,拓宽可选课程范围。而且部分选修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加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对教学计划有参与的灵活性。

2.3.2 建立合理的培养计划

由于高职教学的学时较短,要完成大学专业学习,则每阶段就要有明确的培养计划。其指导思想主线是:大一“导学”,大二“导研”,大三“导业”。具体来说,结合教学培养计划,大一主要是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打好专业基础。大二培养学科兴趣,掌握学科研究方向,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加速知识积累。大三主要以职业导向为主,掌握行业方向和需求,确定就业方向。

2.4 形式灵活的导师制互动方式

基本指导思路是,以思想交流为基础,举办各种学术讲座为引导,以参与项目科研为补充,用社会实践的方式作为手段。通过多种形式使导师与指导学生增进了解,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另外,还可以开设导师共同邮箱、QQ群等网络沟通平台,让学生自由的加入讨论,拉近与导师的距离。使导师能了解学生的需要,学生了解每个老师的特点,以灵活的方式实现导师制的实施目标。

2.5 衡量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导师与学生除阶段性总结外,还需要其他途径来评定导师制的实施效果。例如从学生的成绩来检验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从学院、系部、班级活动的突出表现,和课外参与活动的获奖情况来看他们的实践表现。这不仅是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一种肯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是鼓励学生展示特长,发掘潜能。毕业时根据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职业满意程度给与导师工作成效的认可。

3 导师制辅助机制的建立

要全面发挥导师制的作用,落实好导师制培养计划。除了每个教师努力履行导师职责外,还需各种辅助制度作保障,推进导师制的实施。

辅助机制包括:导师的素质,技能培养机制;导师制队伍建设及自我优化机制;导师与学生互动反馈信息机制;导师制激励及奖罚机制;导师制评价机制;辅导员的辅助保障机制等。依据教学实际,建立具体的工作流程以及细化的工作规范,促进导师制的有效实施。

4 结术语

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改革,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开发、师资培养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今后研究将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导师制的出现符合教育发展趋势,是高职教育实践的新亮点。合理使用资源,依据教育规律和新时期学生特点,发挥高职教育特色,大胆创新,使导师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制度与时俱进。

摘要: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特点,探讨构建高职导师制的创新管理模式,突出高职培养特色,更好的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关键词:高职特色,导师制,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艾琳梅,周志胜.高职教育导师制实施探析.文教资料,2010,08.

导师制模式论文 第5篇

2013年10月,通过邀标资格审定,湖南省湘潭市和平小学从省内1万多所中小学中脱颖而出,成功承办了“国培计划(2013)”-湖南省中小学骨干班主任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培训对象为省内长沙、娄底、邵阳、株洲、湘潭五个地州市的34名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时间为10天,项目完成时间为2013年11月8日至11月17日。在培训中,我们采用了“双导师引领,同伴互助”的“双线并行”培训模式,达到了“低耗高效”的目的,并且重点就“全过程双导师制”培训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全过程双导师制”建立的背景

湖南省从2012年启动了将国培项目放在一线学校的试点,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有益探索,改变了教师培训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局面。在培训前期的学员需求调研中,我们发现90%的学员提到了培训要接“地气”,希望有更多的一线专家、教师进入导师团队。于是我们采用“全过程双导师制”培训模式,将“天线”与“地气”有效连接起来。在培训方式上,更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专题学习与反思体验相结合。任务驱动式和参与式的学习方式经常出现在课堂上,让学员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分享”,主动建构,总结反思,学用结合。这一培训模式真正实现了参培学员从教育理论到教学行为的转变,并有利于他们今后创造性开展工作。

二、“全过程双导师制”培训模式的内涵

⒈导师配置

所谓“双导师”就是指专业导师(校外导师)和班组导师(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一般由高校或外校的具有相关专业水平、丰富实际工作阅历和经验的导师担任,我们称为专业导师。校内导师就是指从学校优秀教师中聘请的班组导师。这样,学校就精心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精湛的专家、教授和一线优秀班主任加盟的培训团队。事实证明,这样的专家团队既有效保证了培训内容的学术水准,又贴近了小学班主任工作实践,成功地实施了课程方案,受到了学员的欢迎。

专业导师指导学生一般不超过5人,为减少对专业导师工作的影响,专业导师一般以集体指导为主。班组导师所带学员一般不超过3人,以个别指导为主,指导时间与方式由导师和学员协商约定。班组导师与专业导师之间具有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班组导师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时,还要承担学员与专业导师联系的工作。专业导师与班组导师分工协作,共同指导、培训学员,这一做法贯穿培训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培训学员进入集中培训阶段才由基地学校配备指导教师。

⒉导师职责

“全过程双导师制”要求导师训前沟通,训中陪伴,训后跟踪指导。专业导师主要是通过“专题讲座”“参与式研讨”等培训形式更新参培学员班主任工作理念,提高班主任师德修养,提升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帮助参培班主任由经验操作型向教育专家型转变。班组导师则分别与2~3名学员结成对子,全程跟踪指导学员学习、实践,为学员提供最真实、生动的观摩、学习、实践现场。学员可以随时深入导师所在班级跟班学习,学习真实、完整的班级管理经验。班组导师也参与课程学习,与学员教学相长。

三、“全过程双导师制”培训模式的实施及意义

国培项目长期由高校承担,而高校培训一般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实践技能的训练,实践课程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而中小学承担国培具有高校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是整个校园为国培校园;二是每位教师为国培教师;三是所有课堂为国培课堂。国培由中小学承办,可以在整合高校和培训机构优势师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一线基地学校优势,构建全方位开放,互为人师,教学相长的培训方式。而“全过程双导师制”就是这样一种培训模式。下面我从三个阶段来阐述它的实施及意义。

⒈训前沟通

在研修前期,我们的国培学员就已经和我们的专业导师和班组导师建立了联系。如:我们依据《学员需求调查表》认真设计了学生喜欢的课程,课程主题均来自于学员急需解决的问题,贴近学员的生活,满足了学员专业发展的需求,学员根据在班级群共享中的“项目实施方案”可找到专业导师所开设的课程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样以便授课的专家、教授在讲课前就能根据学员的需求及时调整授课内容,而不是等到上课前匆匆忙忙才见到《教学互动卡》。我们要求所有的班组导师研修前期也要进入群共享,指导学员撰写德育论文、“我”的教育故事等,并且相互交流班级管理工作经验。学员们说:“我们喜欢这种接地气的培训。” “全过程双导师制”的这种训前沟通努力缩短了学员的培训适应期,使他们在培训前就对今后培训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早熟悉、早了解、早准备、早进入状态,从而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也为国培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⒉训中陪伴

“全过程双导师制”培训模式要求学员根据培训目标和内容及时深入学校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和实践等活动,并在导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对自己在校期间的班主任工作状况和未来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能力状况进行动态的考量,发现不足,及时整改,同时,以此检验在培训中所学的专业理论与班队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和面对具体问题时的实际运用情况;以此及时反馈我们的培训实施方案和方案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缺漏,其核心就是边学边做,边做边改,边改边悟,边悟边长。培训期间,专业导师与学员除了训前的沟通,还进行了课前的交流。专业导师就学员课前提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有较高价值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这种交流方式很受学员欢迎,也进一步提高了培训课程的针对性。我们还要求所有授课专家开放课堂,增加“案例辨析”等交流互动环节,为参培教师提供参与、辩论的机会,充分提供学员发表见解的时空与平台,以辩促研,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引力场”。学员们思维活跃,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开放式的课堂激发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培训效率。

本次培训,我们每天都为学员安排了观摩、实践活动。12位班组导师挂牌上岗,上班队活动课、主题班会课、班级文化展示课共17节,这些活动课真实、新颖,质量高,极具示范性。通过观摩,学员能够具体感知相关活动课的操作方法,真实感受到一线优秀班主任的人格魅力,领略一线优秀班主任的教育艺术与风采,从而激发他们专业发展的热情,并习得有益的策略与方法。在这次培训中,我们还有一个最大的培训亮点就是我们设置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课程,课程是由我们的专业导师与班组导师共同建构的。所有班组导师和学员一同学习专业导师开设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然后班组导师分组全程指导学员进行团辅课设计,第二天,专业导师和班组导师同时观摩学员上课,课后,又组织学员对课进行再反思、再重建。这样,学员在双导师的帮助下专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导师训中高质量的陪伴既体现了培训的人性化,又保障了培训的实效性。

⒊训后跟踪指导

此次培训,我们要求所有专家都在授课时将自己的邮箱或电话号码留给了学员,方便学员训后请教。培训结束后,我们的导师仍然经常和学员联系,长期指导参训学员,给学员带来了良好的后续跟踪服务。学校构建了国培网络平台进行后续培训,如:组织学员在网络平台上互动交流,在线指导学员解决班级管理中的新问题,上传新的学习资料,研讨和点评学员班主任工作案例等。训后跟踪指导有效实现了培训的延续性。

双导师全过程的引领、大量任务驱动及参与式的学习,让此次培训内容和方式更直接、更朴素、更真实,更贴近学员的工作实际,让学员们学到了很多具体可操作的班级管理的“他山之石”。学员对此次培训的满意率达100%,其中“非常满意”达90%以上。一位学员在结业典礼中说道:“可亲可敬的导师们让我在培训中如同在家一样心情舒畅,充分感受到了心灵的放松!” 另一位学员在研修总结里写道:“此次国培带给了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上的震撼,收获了很多操作性强的班级管理方法,增强了我对班主任工作的兴趣和信心。”

导师制模式论文 第6篇

关键词:新员工;职业;导师;培训

作者简介:程肖峰(1974-),男,山西大同人,大同超高压供电公司教育培训高级主管,工程师;贾文军(1970-),男,山西大同人,大同超高压供电公司人力资源处处长,高级经济师。(山西大同037006)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022-02

随着电力企业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电力企业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电力企业的管理核心之一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何加强企业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归属感?如何缩短新员工进入新环境的“磨合”期,迅速提高新员工的胜任能力?如何构建组织学习的机制,使企业文化不断的凝聚、发展和传承?如何通过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清晰的员工价值定位,确保公司具有长期发展所需一定数量的人才队伍?这些问题是电力企业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者急需思考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一些电力企业对新员工模式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提出了在新员工培训中建立“职业导师制”的构想。本文对新员工培训中建立“职业导师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以期使“职业导师制”成为电力企业新员工培训与开发的有效工具。

一、电力企业新员工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培训体系未按培训对象分类、培训目的不明确

大多电力企业在新员工培训工作中,习惯于按部就班地进行培训,培训方案简单、培训内容千篇一律。没有针对新员工自身的特点以及结合其本人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相对应的培训。培训效果不佳,应该培训的内容没有培训到位。

2.培训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

在新员工培训中,常常出现培训内容与新员工下一步进行的工作相脱节的现象,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费时费力组织的培训,成为劳民伤财的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学员反映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没有帮助,既浪费了新员工的时间又打击了新员工以后参加培训的热情。

3.培训手段单一

新员工培训在培训手段方面单一、缺乏灵活性,每次培训总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这种填鸭式教学使新员工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新员工与培训师之间没有形成交流互动,缺少应有的体验与思考。

4.培训评估缺乏

新员工培训结束后,缺乏有效的评估,培训过程中缺少培训师与学员的互动与反馈,或培训评估手段单一,培训内容是否合适,培训效果如何,培训工作如何改进等问题没有评估与跟踪调查,缺乏对培训师的约束。

5.原因分析

总结以上问题,主要原因是培训模式不健全,培训制度不完善,缺乏一种以培养“职业化”为目的的新员工培训体系,这个体系应根据职工本人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培训的过程管理,对职工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进行集约化管理,并做好培训考评工作。同时缺少一种加强新员工与培训导师的沟通渠道以及对职业导师的激励措施。因此,建立一种新型的新员工培训模式,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提高新员工培训效果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课题。

二、“职业导师制”的提出

“职业导师制”来源于传统的“师徒制”,“师徒制”在我国的制造业、服务业中广泛运用,是指由经验丰富的任职者担任师傅,对徒弟进行技术指导,通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劳动,徒弟能够充分领会师傅的专业知识并具有能够独立操作的能力。“职业导师制”作为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更多地应用于现代电力企业中,它除了强调具体技术和业务的传授和讲解,还在人际关系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等诸多方面发挥作用,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开发机制。

本文所讨论的“职业导师制”是指在电力企业中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良好工作业绩的资深管理、技术、技能人才与企业新进或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建立的职业指导及职业支持关系,为培养对象在提升业务水平、胜任岗位要求、融入企业文化、促进职业发展等多方面提供帮助、指导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开发机制。“职业导师制”根据职业导师个人能力素质、业绩成果、专长经验,结合培养对象自身情况及企业自身的实际工作需要,本着组织安排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原则,采用“一对一、一对多”两种方式,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思路推进。

目前,在我国的华为公司,“职业导师制”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在华为公司,导师制是全员的、全方位的,不仅新员工有导师,老员工如果新调到某一个新的岗位,也必须配备职业导师,这个导师可能比你的年龄小,比你的资历低,但他只要在这个领域做得比你好,他就可以成为你的导师。

三、“职业导师制”的组织管理模式研究

(1)成立“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开展“职业导师制”工作,首先要建立“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办公室成员由公司领导以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职责为监督职业导师制的实施;负责职业导师的选聘和审批,并建立、维护职业导师资源库;负责职业导师制的组织实施;负责制定职业导师与培养对象的考核评价标准,并进行考核;负责表彰和奖励优秀职业导师;负责职业导师制经验总结、交流与推广工作。

(2)职业导师的选拔聘任。职业导师的聘任对象为公司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良好工作业绩的资深人员。职业导师应认同企业文化熟悉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相关理论水平。职业导师选拔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认定和选聘产生,公司各有意担任职业导师的高级管理人员、各专业专家可以直接认定为职业导师,其他有经验并有做职业导师意愿的员工也可通过自荐的方式,经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审批通过的职业导师,可进入职业导师资源库。

职业导师的职责:为所培养的新员工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使其尽快融入企业文化,提高综合素质,养成职业化工作习惯,缩短技术、技能成熟期,迅速提高岗位胜任能力,促进职业发展;签订《职业导师指导协议》;制订并落实《职业导师指导计划》,完成各阶段培养目标,提高培养对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培养对象尽快掌握岗位业务和技术知识,达到岗位要求的技术、技能水平。

(3)对职业导师进行培训。对电力企业职业导师认定后,并不意味着职业导师能够完全胜任自己的职责,还需要对职业导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职业导师自身的素质,通过外出聘请高级培训师以及邀请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对职业导师进行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沟通技巧、辅导技能、管理技巧、职业导师胜任素质提升培训等。通过定期对职业导师进行培训,使导师本身经常处于知识充电状态,提高职业导师的胜任能力。

(4)新员工以及有良好发展前途的青年职工,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向“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提出培训申请,也可以由各部门负责人,根据本部门工作需要,为部门内一些骨干成员提出聘请职业导师的申请,“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为新员工选取相应专业的职业导师。在选取职业导师工作中,除了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外,还要考虑新员工和职业导师之间能否相处融洽,良好的师徒关系也是“职业导师制”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5)职业导师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需求确定培养期。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组织签订《职业导师指导协议》,经职业导师、培养对象及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三方签字后生效。

(6)职业导师与新员工进行职业辅导,履行《职业导师指导协议》,职业导师一般长期与新员工在一起工作,通过前期沟通、课堂辅导、现场演示等多种培训方式,对新员工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同时通过和新员工进行深入沟通交流,为新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发掘新员工的潜力进行相应的培训,为新员工创造展示能力的发展的机会。

(7)《职业导师指导协议》履行期满,培养对象向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提交培养期总结、技术总结或论文,职业导师提交培养期总结;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组织对培养对象和职业导师进行考核评价。

考核目的为深入了解和回顾导师制执行情况,及时有效地对职业导师进行业绩考核和指导能力。明确导师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突出对导师的激励措施,全面提高导师制的运作效率和实施效果。对职业导师的评价要全面、准确、客观,在遵循客观标准的同时还要考虑培养对象个体差异。

考核评价内容分为过程评价和工作效果评价。过程评价指“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通过对培训次数的检查,导师辅导记录表、培训记录、授课课件的检查情况等内容进行检查,得出评价结果。工作效果评价分为导师自我评价、指导部门、指导对象对导师的满意度以及指导对象成绩综合排名等。导师自我评价、导师指导对象评价、指導部门评价采用问卷形式进行,指导对象成绩主要通过公司的普考以及技能鉴定成绩进行统计。导师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标准。公司根据考核结果,对导师进行相应额度的奖励。对于表现不佳的职业导师,要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找出问题的根源。

四、结论

“职业导师制”作为一种企业新员工培训模式,能够迅速培养出符合自己企业发展要求的人才,最大可能地发挥人才的潜能,使新员工对自己的发展前途和空间充满信心,从思想上、感情上尽快地认可企业的制度和文化,有效地防止人才的无序流动;完善公司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发挥团队竞争优势,可以形成企业内部良好的环境氛围,层层级级的执行力必然会大大增强;为企业发展提供最大的人才保障,解决了引进人才的“水土不服”问题,缩短了引进人才的“同化期”,在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的同时,也为公司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余维田.高薪技术企业导师制有关问题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5:6-7.

[2]李志宏.以师带徒模式的现状和提升[J].湖北教育,1999,23(1):52-56.

[3]吴凤婷.对企业导师制的实践和提升[J].中国科技论坛,2006,(3):11-12.

(责任编辑:刘丽娜)

导师制模式论文 第7篇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 与学分制、班建制一起统称为高等院校的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被公认为是一种先进的学生指导制度, 既关注学生的学习, 又注重学生的修养。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 是由牛津大学新学院的创办人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首创的, 牛津大学曾培养出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29位英国首相, 其成功得益于创造并推行了导师制, 由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与品行。

导师制是一种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模式, 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此, 这一制度在牛津大学推行后不久就得到了诸多高校的认同, 剑桥大学、哈佛大学、东京大学等国际名校纷纷效仿和借鉴。在我国, 导师制长期以来一直应用于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近年来, 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校已开始尝试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2001年,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始实行导师制,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也较早地推行了导师制教学改革,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十来所学校也实行了导师制, 占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总数的1%左右。

目前, 我国大学实施的导师制习惯上还只是用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层次, 少数院校在本科层次教学中试行。导师制在我国多年的发展变化具有如下特点。

沿学术研究型——本科型——职业型发展我国最早用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层次的导师制, 有利于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由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经与研究生实行“双向选择”后, 研究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 学生与导师可以经常就学术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生的业余活动基本由自己支配, 导师根据研究生参与课题的情况, 支付一定的报酬。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北大、清华等一批高校在本科生中实行了导师制。新生进校后与导师就以后的专业发展、就业状况等进行探讨, 导师则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提出要求, 督促学生制定计划并实施, 直至学生完成论文答辩毕业。期间, 导师也在生活、心理方面对学生给予关心。导师制经由研究型向本科型发展, 再发展到高职院校, 开始具备职业型特征。

从单一型向结合型发展在研究生阶段, 导师制具有单一的学术型倾向, 发展到本科及职业院校, 则开始具有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型的特征。

向低龄化发展研究生多在22岁以上, 而本科生、高职高专生一般在18岁左右, 心理方面与研究生相比处于成长期, 尚不成熟。

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高职高专学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 学生的特殊性体现在比较年轻、学习基础相对较差、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等方面。 (1) 学生来源渠道多样化, 学生之间差异性较大。高职院校有五年制学生, 也有从三年制中专、职高招收的学生, 还有从普通高中招收的学生。学生的来源渠道较多, 学生间的差异明显, 教育难度增加。 (2)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差, 学风堪忧。由于经济转型及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 学生就业市场化, 求职就业正在成为学生最关心、也最难解决的问题。学生就业压力大, 对专业学习目标缺乏认识, 导致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较差, 一些学生不求上进, 只求及格“过关”, 还有一些学生对学习抱着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 个别学生贪图玩乐, 荒废学业。教与学的矛盾日益突出, 存在着“学生不愿学, 教师教不好”的状况。

教师管理存在不合理现象高职高专院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很大。长期以来,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由辅导员及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等专职政工人员负责的, 教师只负责授课和科研方面的工作。这样一来, 往往一个政工人员要做少则几十个、多则数百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 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往往是集体的、共性的、说教的方式, 通知多, 开会多, 对学生个体的思想教育少, 对学生的生活、业务学习进行个体指导较少, 管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另外,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 或者是一些即将退休的老教师, 年龄结构不合理, 同时, 专业结构与知识结构也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 综合素质不高, 制约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培养质量的提高。

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以来存在的问题

师生比例失调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后, 学生人数急剧增加, 而教师数量则由于编制的限制未能得到同步增长, 国内各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师短缺。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显示, 2007年, 专科院校有354817名专职教师, 而同期在校学生有8605924名, 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24.25。由于师生比例失调, 高职高专院校在推行导师制过程中往往需要由一名导师指导二三十个学生, 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一名导师同时指导几个班、几百名学生的现象。由此引发的后果是指导效果不理想, 最终使导师制流于形式。

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由于缺乏经验, 一些学校在推行导师制的过程中, 没有配套建设相应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 导师工作量的计算不具体或不合理, 导师的业绩不能及时得到认可, 导师工作的好坏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导致一些导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缺乏责任心, 没有真正发挥指导作用, 使导师制的实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高职院校导师制的运行模式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及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导师制的运行模式应该适应高职院校的特点, 更好地促进学风建设和学生成长。

(一) 应遵循的原则

双向选择原则实行导师制应以学生自愿为原则。学院应公布每个指导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特长, 由学生凭志趣选择指导教师。学生完成指导教师规定的学习计划, 学院给予一定的学分, 指导教师也可按自己的标准选择学生。

导师聘任制原则导师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劳动, 其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理念与方向, 学会正确的选择与放弃, 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切实培养职业能力, 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激励原则教师的劳动成果是很难用简单的数字衡量的, 导师要花费大量的心血, 而且对学生的辅导工作大多是在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之后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所以, 对导师的工作要给以极大的支持和理解, 制定合理、公正的评价与奖励制度。导师在受聘期间, 应计算一定的工作量, 享受课时津贴, 要定期考核, 奖罚分明。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导师要给予表彰与奖励, 对不负责任的导师要批评甚至取消导师资格。导师工作业绩应记入教师年度考核档案, 作为教师评聘职称的重要依据。

(二) 导师制的不同模式选择

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生活导师与学习导师单线双轨制单线双轨制如图1所示, 其特点是每一位学生兼有学习导师和生活导师 (辅导员) , 学习导师和生活导师各负其责, 两者互相之间不交流。

学习导师与生活导师交叉双轨制交叉双轨制如图2所示, 其特点是每一位学生兼有学习导师和生活导师 (辅导员) , 学习导师和生活导师既各负其责, 同时互相之间又可以就学生的具体成长问题经常交流。这种模式是高职院校导师制的最佳模式。

导师单轨制导师单轨制中的导师身兼两职, 如图3所示, 导师既在学习上指导学生, 又在生活上关心学生的困难。辅导员的特点是不负责具体某一个学生, 而是从总体上对学生加以管理。

(三) 实施导师制的关键

确定高职院校导师制的导师与学生的范围及比例实行导师制要求有较高的师生比, 这样才有利于导师与学生充分交流, 师生之间更易建立起亲切、平等、自由的关系, 有利于导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 学生也才有机会更加深刻地了解各专业, 做出合适的选择。而高职院校的师生比现状无疑给导师制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选择具有丰富教学实践能力的导师无论实施何种类型的导师制, 对导师的要求都是较高的。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 必须体现出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

以点带面, 先示范再推广导师制的实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为了更好地实施导师制, 可以先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 在条件较好的学院或系建立示范点, 先实行一段时间的导师制,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 再在全校推广。

摘要:介绍了导师制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我国现行导师制的特点, 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高职院校导师制的不同运行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导师制,特点,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韦杰, 李昊.高职高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9, (5) :155-156.

[2]杨群祥.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 2004, (1下) :11-13.

[3]潘莉.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教育的可行性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 (10) :7-10.

导师制模式论文 第8篇

导师制最初产生于14世纪的英国, 当时由牛津、剑桥率先提出并实施导师制。在我国, 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制由来已久, 也符合改教育层次的需求。近年来, 为了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 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导师制。淄博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率先在全院实行高职高专教育的导师制模式改革, 并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

1 推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长久以来, 高职教育实行教学和学生管理相分离的管理体制, 即教学工作由专职教师负责担任, 而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则由专门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来完成。这种状况造成了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的脱节, 使得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了解, 思想状况不关心, 而辅导员又对学生的专业问题一知半解, 提供不了专业方面的帮助, 造成师生关系冷淡, 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技能型的高职高专人才。

对于学生来说, 推行导师制培养模式意义重大。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制度下, 一个辅导员要管理3-5个, 甚至更多的班级, 人数超过200人, 并没有过多的精力对学生做到精细管理。而在导师制培养模式下, 一般导师带的学生为30人左右, 导师不仅可以帮助指导学生的思想工作, 给学生做心理咨询等, 更重要的能够结合学生自身特点, 给予学生专业上的帮助和就业上的指导等。例如, 新生同学很容易在专业上产生迷茫, 对初入大学感到不适应, 甚至产生“上学无用、学不到东西、对专业毫无兴趣或认知”等悲观思想, 这时, 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在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前提下, 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学校, 尤其是专业等方面的迷茫及时最初疏导, 而这些是以前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无法做到的。

对于教师来说, 虽然从表面上看, 对学生进行导师制培养外, 还要教学、科研, 似乎是增加了工作量, 加大了工作难度。而实际上, 通过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统一, 能够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优化。导师制的实施, 既可以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 又可以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弥补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把教书与育人很好的结合起来。导师制的实施, 可以拓展教师第二课堂的实施, 通过给学生开展专题讲座、进行专项技能培养的途径, 把传统高职教育批量培养人才的模式改变为精细化培养、特色培养、个性培养的模式。

2 导师制培养模式下导师的工作

导师制模式下的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完成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 还要更好地转变教师指责, 变专职教师为导师。导师制的工作分配原则有2种:班级制和导师选择制。分班制也就是每一个导师带1个班, 与以前的班主任工作相似;导师选择制则是根据一定的选择标准, 有学生和老师做双向选择。我院则是实行了导师选择制, 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导师的工作方向和任务。

2.1 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学生的日常管理除了由原来的辅导员主要负责之外, 导师要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 对于旷课的学生, 辅导员会把信息及时反馈给导师, 导师要负责找学生谈话, 找出旷课的症结所在, 尤其是学生如果是对于某门课程不感兴趣或者有意见, 要及时的收集并向任课教师或者领导反馈等。

2.2 进行专业技能指导。

虽然要求每一个专业教师都对专业的总体情况了如指掌, 但是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或者主要负责的专业方向, 所以, 我们在进行导师选择时, 就已经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向学生做了说明, 因此, 学生在进行导师确定时, 大部分都是根据专业技能需求或者专业兴趣进行选择。因此, 导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对学生进行自己擅长的专业技能方面的辅导。例如, 电子商务专业根据教师自己的情况划分了专业方向, 并确定了教师负责的具体专业技能, 学生将在自己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这些技能训练。因为技能训练要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以及教学计划进度等来综合考虑, 因此, 导师在项目的实施时间上,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来具体分析, 一般是按照学期来就界定时间界限的。

2.3 进行及时的就业指导。

大多数学生经过了3年左右的学习后, 对于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还是很迷茫, 对自身的分析、设计、规划不够, 在选择工作时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应聘很简单, 但是学生对工作岗位和工作性质不满意;另一种是学生对该工作岗位充满向往, 而在应聘中屡屡受挫, 直至失去信心。因此, 针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盲目的现状, 导师必须结合学生真实情况和当前就业现状, 对学生进行及时必要有效地就业指导。并且, 导师要随时关注招聘信息, 给自己指导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

3 导师制培养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导师制的实施, 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 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 但是, 在实施过程中, 还是存在着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考核与待遇。

既然实行导师制, 必然存在着教师工作量增加, 工作压力增大的现实问题, 如何制定有效地奖罚制度, 科学有效地考核导师的工作成绩是当务之急。淄博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在制订了比较详细地考核后, 还推行了“十佳导师”等考核方式,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 要针对每一个导师的工作做出公平合理的考核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这关系到导师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绩效工资等一些列切实相关的问题, 必须在政策等方面做出倾斜, 这样才能使得导师制得到切实贯彻执行。

3.2 导师的选择问题。

专业教师担任导师, 必然对学生的专业认知、就业思路、专业技能提高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然而, 对于日常管理等方面就显得欠缺和经验不足。是否推行班级制导师 (负责日常管理等工作) 和专业导师 (负责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相结合的导师制制度?辅导员工作如何重新考核定位的问题?导师在专业教师工作和导师工作产生冲入如何解决的问题等等, 都将是在以后的导师制推行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高职高专导师制的推行是大势所趋。淄博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在导师制的实施上走在了全院的前列, 在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同时, 更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探索出一条更加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导师制体制。

参考文献

[1]艾琳梅, 周志胜.《高职教育导师制实施探析》.文教资料.2010, 08.

[2]袁东兵.《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科学时代.2010, 03.

[3]汪德彪.《依托导师制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职业时空.2010, 08.

导师制模式论文 第9篇

关键词:军队医学院校,中医教育,本科生导师制,PBL,教学模式

中医教育是发展中医事业的基础, 其关键是中医学术的进步与中医人才素质的提高。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 适应医学模式转变。本科生导师制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符合中医学科特点及军队院校学生特征, 有利于发掘学生潜能, 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1 本科生导师制与PBL教学模式的特点

1.1 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以促进本科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根据学生在某方面发展的特殊需要, 为其配备导师, 并给予个别指导的一种育人模式与机制[1]。本科生导师制的目标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良好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提高临床、科研及创新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精英教育的品质与价值[2]。

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培养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实现了继承传统中医的师承教育与时代发展对中医高水平人才大量需求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发挥军队院校教师相对充足的特点, 使教师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1.2 PBL教学模式的特点

PBL教学模式与当前所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原则非常吻合, 是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和医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PBL教学的目标主要是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团结合作能力, 获取和评价、传播信息的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等[3]。

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PBL教学模式强调以问题为导向,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则起引导作用, 让学生思考临床中遇到的问题, 使其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求知欲望。

2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PBL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2.1 背景

军校学员兼具大学生和军人身份, 他们心理发育尚不成熟, 思想、性格缺乏稳定性, 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 政治、社会生活经验不足, 对军校的管理制度尚不适应。加上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中的理论如阴阳五行等较难理解, 学员接触中医经典原文、名医病案等较少, 中医基础与临床学习脱节, 导致学员定位有一定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 应对学员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教育, 激发他们探求奥秘的好奇心以及追求真理的热情, 从而构建与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的中医教育体系[4]。

适应医学院校新形势要求, 超越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 实行多元化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趋势。中医学实践性较强, 基础与临床联系密切, 既强调师承教育, 又重视与时代科技发展同步, 重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在这种背景下,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PBL教学模式符合中医师承教育特点, 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军队充足的教学资源, 发掘学员潜能, 调动其积极性, 促进学员各种能力的发挥[5]。

2.2 意义

本科生导师制汲取了师承教育模式的优势, 有利于弥补中医教学中学员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不足, 导师言传身教, 因材施教, 学员及时得以解惑, 可全面提高学员综合素质, 调动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密切师生关系, 这种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氛围, 正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6]。

PBL教学模式重视学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 让学员带着问题学习, 对其知识掌握、智能培养、综合分析、逻辑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非常有益。且PBL教学模式对教员素质要求较高, 要求其除具有学科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充分备课外, 还要求掌握讨论气氛的调动和引导等技巧, 利于促进教员自身能力提高。

将本科生导师制和PBL教学模式相结合, 既可以巩固学员的基础知识, 又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善于发问、深入钻研的能力;还可培养学员的协调合作能力, 在教学与信息反馈中拉近师生距离, 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从而及时修正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两者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教学相长,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 本科生导师制+PBL教学模式的实施

本科生导师制+PBL教学模式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基础, 采用PBL教学中以团队为单位解决问题的形式。一方面, 本科生导师可以组成新型的导师团队指导小组, 保证学员的指导频率和指导时间;另一方面, 学员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 共享小组成员的资料, 将更多的时间用来研究和学习, 并可及时就疑难问题请教导师。

3.1 在基础课程授课中的实施

基础课程授课过程中, 学员分组进行专题讨论, 导师指导学员阅读参考书, 查阅相关资料,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学员在导师指导下撰写研究报告或综述。具体实施可分为4个阶段: (1) 发现问题, 在理论学习过程中, 学员根据兴趣组成不同小组, 对专题进行讨论; (2) 学员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小组内讨论, 陈述自己的理解, 对专业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 (3) 请教导师团队指导小组, 在导师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组间讨论, 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并制订可行的解决方案; (4) 学员根据问题对新知识进行评价和利用, 在导师指导下撰写研究报告或综述。

3.2 在临床见习中的实施

临床见习与毕业实习过程中, 根据导师团队指导小组的临床门诊时间, 合理安排学员见习和实习。学员组成小组跟随导师抄方、辨证施治, 对感兴趣的病案进行分析, 将课堂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解决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具体实施分为4个阶段: (1) 发现临床案例, 学员根据兴趣组成不同小组; (2) 学员查阅专业知识, 对临床案例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 (3) 学员请教导师团队指导小组, 导师就临床案例的诊断、治疗等进行讲解; (4) 学员汇总小组查阅的资料及导师讲授的临床知识, 总结临证经验, 写出临床病例报告。

本科生导师制+PBL教学模式使“师徒教育体系”和“知识教育体系”紧密结合, 有助于创设一种教学互动的育人环境, 有利于教学双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符合中医人才培养规律, 顺应了新形势下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杨晓玲.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与思考[J].高教论坛, 2010 (9) :56~59.

[2]付八军.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0) :24~26.

[3]王卫东, 肖光文, 谢彦鹏.建立符合中国医学教育特色的PBL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4) :26~27.

[4]王奇金, 王艺伟, 刘随意, 等.本科生导师制在教学医院的实施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8) :7~8.

[5]韩捷.导师制在中医本科教育中应用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2) :18~19.

导师制模式论文 第10篇

一、制定三段递进的导师制培养计划

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采用“三段递进顶岗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 把高职三年的学习时间分成了三段:第一学年学习专业基础课程, 培养专业基础能力;第二学年学习专业核心课程, 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第三学年到企业顶岗实习, 参与企业真实项目, 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导师制培养计划与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相对应, 也分成三段, 紧扣“导学”→“导术”→“导业”的主线, 其中“导学”是由导师指导学生制定高职三年的学业规划,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术”是指通过学期项目、技能大赛、职业认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 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导业”是指对学生进行实习和就业指导, 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导师制培养计划的逻辑主线清晰明了, 即“想学会学才能掌握技术技能, 只有掌握技术技能, 才能实现良好就业和个人发展”, 让学生从入学就树立这种意识, 对后面的学习会有很大促进。

二、导师制实施的方式

(一) 学业规划。

在学生入学初的专业教育阶段, 引导学生了解专业、认知职业, 初步制定大学学业规划。这一阶段的导师主要由专业带头人、企业导师和优秀毕业生一起担任。首先召开新生专业教育讲座, 由专业带头人主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由企业导师讲解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 由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介绍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 提出学习建议, 树立榜样, 激发对网络专业的兴趣。通过专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以及将来要进入的产业、行业、企业和职业及其发展前景, 了解行业岗位、职位的需求, 从而更加准确地选择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 并制定目标明确的学业规划。

(二) 课程导学。

大学新生刚从高考的压力中解放出来, 很容易就被游戏、手机所吸引, 如果没有开好头, 后面的学习就非常被动, 所以导师制的第二个专题就是进行课程导学。网络专业第一学期安排了《网络通讯基础》和《网页设计》两门专业基础课, 这两门课的老师就是学生的课程导学的导师。通过课程的学习, 除了让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所以学习方法跟高中有很大不同, 要通过课程导学,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自主学习, 并强调动手实践。学生初步体验了高职教学模式与高中学习方式的不同, 为后面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 学期项目。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借鉴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学期项目课程的经验, 从第二学期开始, 每个学期开设一门学期项目课程, 由课程任课老师担任项目导师。设置学期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完成一个工作项目的完整工作过程, 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会做事、做成事的能力。学期项目课程一般每周只安排一次课, 两个学时, 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是检查进度, 组织讨论, 解答疑问, 并布置下一周的任务。当然个别特别难的关键问题, 老师也可以进行讲授。学期项目课程的第一次课, 老师首先对项目进行讲解, 让学生明白学期项目需要做什么、怎么做, 并对学期项目进行任务分解, 明确项目的工作进度。学生课后以项目组的形式分工合作, 自主进行学习和研究。

(四) 技能竞赛。

职业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指所有职业所共同需要的共性的能力, 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是可迁移到任何领域使用的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具体包括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基本能力。网络专业每年都有各种类型的技能竞赛, 包括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对应的省级选拔赛, 例如计算机网络应用、云安全、物联网等赛项。网络专业成立了各个赛项的导师团队, 成员主要是相关课程的任课老师、赛项指导老师、企业工程师和历年获奖学生。每个赛项都有自己专门建立用于竞赛讨论的QQ群和用于共享资源的云盘, 通过历年比赛资料的共享、历年参赛学生的“传、帮、带”、每年竞赛结束之后的总结讨论, 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1~2个竞赛团队, 学生自由组队参加培训和选拔。通过赛课融合、校企合作, 实现竞赛效益最大化, 让所有学生都能通过技能竞赛受益。

(五) 职业认证。

职业技能认证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推动力。在专业教育中, 专业带头人和企业导师、优秀毕业生会给新生介绍职业技能认证的重要性, 并激发学生参加考证的积极性。网络专业除了必考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员 (三级) 证书之外, 主要引导学生去考软件资格考试的网络工程师证书和思科的CCNA、CCNP、CCIE等企业资格证书。参加同一种考证的学生加入相应的考证QQ群, 对考证指导有经验的老师和已经通过考证的高年级学生组成导师团队, 在群里面统一协调大家的备考进度, 大家在考证群里面进行交流和讨论, 遇到问题, 导师在群里统一指导。这样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容易相互激励, 最终提高考证通过率。

(六) 实习就业。

网络专业采用了“2+1”的培养模式, 即校内学习两年, 第三学年学生在校外参加企业顶岗实习。实习阶段采用“校企双导师”制, 给每个学生分配两个导师, 一个校内指导老师, 一个实习企业的导师, 由两个导师共同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指导, 并建立了顶岗实习管理平台, 随时掌握学生实习动态。导师团队还要认真做好学生的实习指导和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学生掌握求职应聘的基本技巧, 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提升其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导师的指导和教育, 转变了学生的就业观念, 提升了学生的就业信心, 促进了学生积极参加实习, 主动寻找就业单位, 提高就业质量。

三、实施导师制取得的成效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基于“三段递进顶岗预就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导师制培养模式实施之后, 取得了不少成绩,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选拔赛中取得了多个赛项的省一等奖, 在新技术赛项如物联网、云安全竞赛中也取得了佳绩。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大幅提高, 实现100%双证毕业, 除了必考证之外, 很多学生同时通过了网络工程师考证或思科认证, 近年还有学生考过了思科CCIE安全认证, 取得高水平认证的突破。更重要的是, 网络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在实施导师制后得到明显提高, 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结语

网络专业实行导师制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其运作模式、激励机制等尚处于逐步完善之中。为确保导师制工作的成效, 仍需进一步加强导师制工作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制定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娟, 李建荣.以导师制为平台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时空, 2012

学分制条件下的导师制模式优化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学分制;导师制;选课制

基金项目:泰安市科技计划项目“无位置传感器大功率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研制”)(No:201430774);山东科技大学“群星计划”项目(No:qx102168)

【分类号】G642

一、引言

学分制起源于德国的选课制,发展、完善于欧美等高校,是以学生自主选课为基本特征,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反映课程地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实施,促使教学模式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逐渐过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选课,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结构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证

导师制是在学校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遴选有经验的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团队,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以组为单位,针对学生的需求,在心理、思想、生活及专业上给予教育和引导,为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

灵活的学分制度为大学生整个教育过程提供了自主选课、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等宽松的时间、空间环境。一方面,这有利于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对本专业了解不够深入,如果缺乏有效的指导,容易产生

盲目选课、片面追求学分等现象,造成知识

的断裂,破坏知识结构和能力机构的完整性

和系统性。因此,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加强学生的选课及成才指导,做到活而不乱,是学分制实施的重要保证。

三、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导师制存在的模式

我们针对学分制条件下的导师制实施模式,在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医学院等五所院校进行了调研,并总结相关文献资料,目前我国学分制条件下的导师制存在以下几种模式:

1.全程导师制

学生自入校之日起,根据双向选择或学校分配的形式,以组为单位,为每一位学生分配固定的指导教师,一般一位导师指导十名左右的学生,一直到学生毕业。大一阶段,主要以介绍专业发展方向及培养计划为主,指导学生选课;二年级开始,有选择的吸收优秀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参加科研工作,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科研素质训练。这种导师制度,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和发展。

2.班级导师制

这种制度与从前的班主任制度类似,一般以班级为单位,由一名专业老师负责对学生的专业问题进行指导。也有的学校采用导师团队的形式,由专业导师、思想导师和心理导师三人组成导师团队,指导所对应的班级。这种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不足的问题,但是在高年级阶段,专业导师的指导任务会比较重,无法做到个性化指导和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英才导师制

这种导师制度是在学生入学之始,对学生进行测试,遴选优秀学生,然后逐年实施末尾淘汰、优秀进位的方式组成动态的英才班,并配备优秀师资进行指导,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这种制度虽然解决了高校师资严重短缺的现状,但是,这对于那些没有进入英才班的学生是非常不公平的。

四、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导师制模式优化

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师资力量和学生现状,在现有学分制的条件下,我们立足现实,借鉴兄弟院校经验,取长补短,完成了大学生导师制初步的构建及模式优化。

1.遴选优秀导师,建立导师团队的指导模式

以学院为单位,在思想教育、工程实践和学术研究三个方面遴选优秀指导老师组成三人制导师团队。由工程实践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锻炼实践能力;对于有志进入科研行列的学生,由学术研究导

师指导,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科研素质。这种方式既保证了学生与导师之间的连续性,又避免了由于逐年积累造成老师的工作量繁重的问题。

2.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互结合的指导模式

高校的扩招给更多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也造成在校學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调。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普通院校的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由过去的重专业知识或科学素养向社会工作经验或实践能力转变。使学生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既能自主学习,又能达到学科专业培养的目标;精英教育是指针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导师的研究方向,在高年级阶段进行分流,进入我校以导师教改项目或科研项目为依托成立项目工作室,由工程实践导师或学术研究导师进行个别指导,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参与工程项目或科研课题。

3.专业社团与创新中心互为补充的指导模式

针对低年级学生对大学生活认识不足,专业知识也不足的情况,由导师引导,学生自由组合,形成3至4人为单位的读书讨论组,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以书为切入点,答疑解惑,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度过大学初始阶段的迷茫期。针对高年级学生,我们以全国大学生竞赛活动为基础,成立大学生专业社团或创新中心,社团或中心的老师来源于相关院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双向选择的形式加入专业社团或创新中心。

实践证明,通过我校学分制条件下导师指导模式的不断优化和顺利推行,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差异化、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近几年,学生先后在各类全国大学生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还有大量的学生参与到老师的工程实践或科研项目中来,成为技术骨干,并在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各种专利。

参考文献:

[1]朱雪波.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

[2]彭远方,刘素华等. 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团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3,03.

[3]刘丽华,刘青. 我国高校学分制实施的制约因素及改革对策分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8.

[4]徐天茂,周林森,纳海莺. 影响学分制选课实施的因素分析与对策[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导师制模式论文 第12篇

随着工业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工程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的教育制度正在大力提倡CDIO的教育模式。CDIO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工程实践能力,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目前我国对于本科教育主要采用的是大规模的统一教育模式。导师制在本科生培养中的引入, 恰恰是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 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 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同时, 对指导老师而言, 应该进一步开拓和加深自己的研究领域, 做到博学、精深, 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指导, 因此导师制也促进了教师队伍在学术、科研方面的建设。如果能将CDIO的教育模式与本科生导师制结合起来, 并制定可行的制度, 这样就能非常好地促进导师制实行,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面向工程的教育模式

CDIO教育模式中的重点是“基于项目教学和学习”。在完整的项目组织中教学生如何去做、去学, 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术知识、职业道德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重复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形成各种能力。目前我国各高校都已经认识到了工科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都已经逐步将CDIO的培养模式运用了本校的各项培养方案中。有些学校的教师将CDIO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自己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有些学校是将学业生所学的专业课体系进行了改革。无论是哪种改革, 都是将CDIO培养模式很好地应用于学生培养中。

三、本科生导师制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 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在我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中, 硕士生和博士生是有导师专门指导的, 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导师制。本科生的人数众多, 无法像硕士博士那样专门指导, 但本科生的基础学习和能力境况也是非常关键的, 所以各高校也逐步实行了本科生的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学校以制度的形式安排具有相关资质的教师对一定数量的本科生进行学习、科研及人生发展等方面进行指导的制度。石家庄铁道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系的导师制开始实行是2009年, 初期的导师制执行是处于对学习生活的指导, 导师制在执行的过程中, 还存在很多问题。从上面对于CDIO的阐述可以知道CDIO的教育模式现在是被全世界公认的一种非常好的培养模式, 那是否可以考虑与本科生导师制联系在一起, 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 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 答案是肯定的。本文所阐述的, 就是将CDIO培养模式与本科生导师制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三年的实践, 现已经制订了一个确实可行的基于CDIO的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

四、信息学院计算机系的基于CDIO的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

为了更好地实行基于CDIO的本科生培养模式, 必须将其作为一项制度。

从2010年开始, 计算机系着手将CDIO的培养模式运用到导师制的培养中。经过三年的具体实施, 目前已经初步制定了一个基于CDIO的导师制培养模式。具体的制度模式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一) 基于CDIO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参与者及职责

导师与学生是具体的参与者, 导师是教育者, 学生是受教育者。教育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导师制促进了导师和学生相互沟通的良性师生关系。在制度的实行过程中, 导师的职责是按照相关制度的要求对指定的本科生进行学业指导、科研训练、大学生活与职业生涯规划等, 学生的职责是配合导师的工作, 积极对自己的学习基础、特长、爱好等进行客观分析, 对自己的学习和大学生活作出合理的规划和安排, 要善于提出问题, 善于与导师沟通和交流, 要认真听取导师的建议或意见, 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二) 基于CDIO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实施过程

制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能否发挥制度的优越性, 不仅取决于制度的具体设计, 更在于制度的执行和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 抓住具体实施的各个环节, 明确不同阶段的实施重点, 是制度执行的关键。具体实施可概括为导师自我展示、学生收集资料、师生互选、开展工作、结果反馈等五个环节。

1. 导师自我展示。

导师在大二开学后一二周的时间内, 展示自己的科研与教学成果。这个过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 学生在选择导师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择导师。

2. 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学生根据导师的自我展示, 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的相关资料。有些学生对专业的方向只有初步了解, 具体的内容不是很清楚, 通过收集资料, 能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专业方向, 对他们将来的发展非常有利。

3. 师生互选。

在导师展示与学生收集资料之后, 就要进行导师的选择了。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选自己感兴趣的导师, 可以选择2位, 并服从调剂, 选择结果由班长统计, 将统计表反馈给计算机系的所有教师。如果某一位教师的学生过多, 则由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选择。导师与学生确定后, 可以在毕业设计的时候再重新调整。 (1) 开展工作。师生互相选定后, 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并结合导师制的相关规定开展各阶段的工作。 (2) 结果反馈。开展工作以后, 导师制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一定的成果, 由学生自我展示学习成果。

(三) 基于CDIO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阶段性重点

制度的执行过程中, 重点主要放在导师进行指导的三个阶段上, 分别为专业方向的选择期、科研训练和课题研究期、就业指导期。

1. 专业方向的选择期。

在导师制确定以后, 学生已经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 但还需要导师的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大学, 完全是靠自主学习。所以需要导师依据大学的生活学习特点, 指导学生怎样学习, 怎样适应大学的“半个社会”的生活。导师要定期跟学生交流学科的研究内容、方向及发展前沿, 使学生早日了解和明确学习的方向, 并尽早安排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导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对学分制下学生选修课程进行指导, 兼顾学生的兴趣志向与合理知识构架的搭建。

2. 科研训练和课题研究期。

这一阶段主要以科研训练为主。基于CDIO的导师制, 除了导师制, 关键是“CDIO”的教育模式的引入, 所以科研训练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有科研项目的导师, 组织学生加入自己的科研, 而且在科研活动过程中, 严格要求学生,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暂时没有科研项目的导师, 会依据毕业设计, 针对目前比较流行的专业技术, 提出一些课题, 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完成。通过研究课题, 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3. 就业指导期。

主要是对学生毕业后的动向进行指导。经过大二大三两年的基于“CDIO”的训练,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 具备了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无论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 都会得心应手。进入大四, 不考研的同学, 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做毕业设计。同时也要指导学生准备用人单位的面试, 尽量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考研的同学, 可在大四第一学期专心准备考研, 在第二个学期开始毕业设计。

(四) 本科生导师制的成果展示

导师制的每一个阶段工作都会有一定的成果, 计算机系对这些成果都有记录和展示。专业方向选择期之后, 学生基本已经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一时期的成果展示是组织学生做报告, 让学生自己讲出对专业的认识。科研训练和课题研究期之后, 学生已经对科研项目的研发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一阶段是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项目, 或者展示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就业指导期之后, 学生基本已经就业, 或考上了研究生。

五、结语

计算机系实施导师制至今, 已经有四个年头, 初步开始制订基于CDIO的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也有三年的时间了, 目前已经完全确定了导师制的工作细节。通过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我们知道通过三年导师制的培养, 学生的能力确实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计算机系基于CDIO的导师制培养体现了自身优势:导师制的实行过程中, 由导师负责制定各阶段措施, 并监督学生的实行情况。每一阶段都有学生的自我展示, 导师根据实行情况和展示情况及时与学生交流, 及时修正下一阶段的培养计划。导师制一对一的指导使学生能得到更多的机会独立思考问题。阶段式导师制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 协助学生发扬自身的优势兴趣爱好, 更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完成在校学习。

摘要:目前在我国, 本科教育主要采用的是大规模的统一教育。导师制在本科生培养中的引入, 既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学, 也可以促进教师队伍在学术、科研方面的建设。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提倡CDIO的工程教育模式。CDIO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工程实践能力,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本文阐述了CDIO教育模式与本科生导师制相结合的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通过三年的实践, 现已经制订了一个确实可行的基于CDIO的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

上一篇:层次立体化下一篇:节能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