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与人才培养

2024-05-14

大学教学与人才培养(精选11篇)

大学教学与人才培养 第1篇

一新时期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第一,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坚持创新思想的重要体现, 事物的发展其实就是创新的过程, 创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灵魂, 人类社会的创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人才的培养关键依靠教育的支持, 教育的创新就能推进人才培养的创新, 人才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奉献着知识、技术力量,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也是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保证。

第二, 在大学阶段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 不仅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顺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从本质上来说这也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通过知识的传授,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教育的最基本功能, 而创新型教育的提出恰好与教育的本质有着相得益彰的效果, 创新教育的实施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无论是在大学教学体系中通过英语教学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还是在其他教育阶段开展人才培养教学活动, 都是教育最高的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的体现。

第三,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来说, 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正是顺应了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要主题, 在教育事业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符合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二创新型人才内涵与素质结构

对于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但都把创新能力作为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对于素质结构的具体内容现在还未形成固定的、一致认可的模式, 还有广阔的谈论价值与空间。从心理学上来理解, 创新涉及人的生理与思想等方面, 综合了认识、人格等方面。美国的一位学者经过研究, 提出创新型人才共有的素质特征是完美的智力与人格, 也就是说创新型人才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之外, 还应具有内心的情感等人文素质, 对于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 体现出学习者的人文关怀, 其具体的素质包括敏锐的思维能力、扎实的理论知识、良好的人格品质、全面的智力发展、强烈的研究动机。

以哈佛大学为例, 到1998为止该校有30多名毕业生和教师获得诺贝尔奖殊荣, 这些获奖人员都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哈佛大学也成为世界上培养创新型人才最成功的大学之一。该校在建校之初, 就建立了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宗旨, 把有教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把追求真理作为办学宗旨, 这些一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重要保证。

三大学英语教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英语是一种语言, 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无论是在大学中, 还是在其他阶段的教育当中, 英语都与单词、语法打交道, 传授和学习英语是为了掌握一门语言, 但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英语学科作为一门纯粹的语言技能课来看待, 把它当作是一种任务, 而是要在日常的语言传授学习当中, 对于知识点教学顺其自然, 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渗透人格培养相关的讲解, 使其在英语学习中, 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其实人们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同时, 也是大脑思考、思维形成的一个过程, 所以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之中, 教师不能过多地干涉, 不能过度限制学生的思维, 以保证在一定的辅导下, 发散学生的思维, 使其能够灵活运用英语。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人才, 不仅要求他们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而且具有对事物认识的求知欲, 更重要的一点是具有强烈的探索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以英语学科教学来说, 其教学改革应不断适应创新教育的发展, 教学改革的目的不仅体现在使学生具备丰富扎实的外语知识, 具备较高的英语专业水平, 还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思想素质修养。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是从当今时代背景出发,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培养一批具有真才实学、能真正应对社会发展的骨干人才。

大学英语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由当今国外国内形势决定的。大学英语教学与其他教育阶段不同的是其更加注重专业性英语知识的传输, 如计算机方面的专业, 它所涉及的就是与计算机相关的英语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开展, 能够使英语学科与本专业很好地结合,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要想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改革其实就是一种创新, 英语教学的改革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保证。无论是教学活动的开展, 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英语学科的教学改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指导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探索出一条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路, 并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四大学英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第一, 改变腐朽落后的教学思想观念。首先是使广大大学英语教师了解创新教育的内涵与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院校可根据本校实际, 成立创新教育实践小组, 对包括英语学科在内的全校所有专业学科教师展开培训, 向其宣传创新教育的目标与根本任务, 使教师牢固树立创新型人才与创新教育理念, 从思想上使他们认识到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确立以人为本、师生平等的观念, 使创新成为教师开展英语教学的行为准则与行动指南。

第二, 加大教师队伍建设, 增强师资力量。教师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引导者, 教师拥有高素质, 不仅是提升各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英语教师的任用上, 最好是从多方面考虑, 具有丰富的英语专业知识技能是一定要考虑的;其次是考虑教师是否具有心理学等学科的实践能力, 是否有其他学科的教学经历经验, 任用多方面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不断改善师资结构。

第三, 因材施教。以本专业的英语传授学习为主, 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 激发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知道专业外语学习是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保证。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促进了现有英语学科考试考核体制的改变, 改变原有的考试机制, 使考试成绩不只是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方式。要重点加强引导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使教师的教学方法由教向指导学生自学转变。

第四, 开辟第二课堂。开辟第二课堂就是要给予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 营造学生自我监督、自我学习的氛围。在教师的正确辅导下, 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与词汇语法实际运用能力, 提供专门的学习场所, 如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口语水平, 为其提供一间专门的教室。建立一个包括英语文化长廊、英语阅览室等多功能的文化中心, 使学生加强对英语文化的了解, 增加阅读数量, 便于与教师、英语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答疑解惑。通过QQ和微信等现代网络媒体技术建立一个英语学习交流群, 定期举办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

五结束语

综合上面的论述可知,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语言学科, 在大学教育中备受重视,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行, 培养创新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 也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当中, 要走出当前存在的误区, 不断推陈出新, 采取措施进行长期的探索。

摘要:当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改革阶段, 各学科的教学也面临着全面改革。在大学教育阶段, 英语教学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其最终目的是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基于新时期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探讨大学英语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并立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傅翀.教学评价视角下英语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 (3) :287~289

[2]李良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 (2) :119~120

大学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第2篇

(2)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

(3)数学传授与数学理解;

(4)教学与科研。指出注重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的学习,注重数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大学生自觉投身于有趣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去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大学数学;创新能力

大学数学对于本科生来说是门极其重要的基础课程。能力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培养是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如何在本科教育阶段,通过大学数学教学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结合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须备加关注[1]。

一、数学概念与数学运算

数学概念和数学运算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对象。显而易见,数学概念的教和学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数学在自然科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之所以重要,集中体现在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数学的抽象性使许许多多的科学家终生收益,也使许多人对数学望而生畏。那么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主要表现在哪里?简言之,就是数学概念[2]。

学习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甚至研究数学的关键。作为大学数学教师,把高度抽象的数学概念能够讲得通俗、直观、易懂是讲授成功的体现。作为大学生,能够透过抽象的数学概念看到其直观的背景,则是学好数学,增强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设想一个对微分和积分概念不甚清楚的人,无论其微分、积分运算有多么的熟练,他究竟能把微积分用到哪里呢?抽象的数学概念只有在真正掌握它,理解它的基础上,才能涉及到熟练、自如地运用它,富有创新的开发它,推广它。无论是数学概念的运用,还是它的开发研究都与个人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在这里,我们来看几个数学概念的例子:文字运算a+b是由日常生活中的1+2抽象而来;线性代数中“线性空间”的概念,形式上由八条公理组成,而事实上则是从通常带运算的三维向量抽象而来;代数学中“群”的概念源于物理学家对晶体结构的描述。后来,凡是对具有对称性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运动进行数学描述,群便成为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逆矩阵”概念用于线性方程组有惟一解时的求解,而“广义逆矩阵”概念则用于线性方程组无解或解无穷时,某种意义下的求解。

这些例子表明,繁杂的数学概念背后其实是极简单的数学现象。有时,借助直观化对理解数学概念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拓扑学中有一个“同伦”的概念,其定义为:对连续函数g,h:X→Y,如果有函数簇fi,对任何t∈[0,1],函数ft∶X→Y连续,且函数F(x,t)=ft(x)∶X×[0,1]→Y连续且使得f0=g,f1=h,则称函数g与h同伦。

初看这一长串定义,使人摸不到头脑,难以理解其实质。实际上,考虑其一个几何直观,“同伦”的概念就变得十分明白了。当g,h为实的连续函数时,g和h的同伦就是曲线g和h能通过连续变形而互相重合。这样,“同伦”这个抽象的概念不过是曲线“连续变形”的严格数学描述而已。

还有“等价关系”与“同余”的区分。集合上的等价关系就是对集合中元素的划分;而同余则是一种性质“更好”的划分。

大学数学中,数学概念比比皆是。学好掌握好数学概念对培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二、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

大学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数学能力,即运用大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发明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表现在对数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更重要地反映在数学思想的素养上。事实上,我们说一个人数学能力强,有数学才能,并非简单地指他记忆了多少数学知识,而主要是说他有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数学理论的本领。对一个大学生而言,需要记忆的数学知识可多可少,但掌握数学思想及数学思想方法则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后者是创新的源泉,发展的基础,也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背诵,忽略数学思想的讲解和分析,加之传统的考试制度,从而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两者面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关键不在于数学知识的积累和传递,而在于数学思想的领会、运用及其创造新的数学思想。大家知道,数学在科学技术各领域及社会科学的各部门有着广泛的应用。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可见,数学对于其他科学的意义和作用了[3]。

怎样才能在各方面更加广泛地应用数学呢?加强数学思想的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数学的科学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靠数学思想方法向科学各领域的渗透和移植,把数学作为工具加以运用,从而促其发展。著名科学家欧拉不仅在数学上有突出贡献,而且在力学、物理学、天文学、航海造船、建筑等许多非数学领域与部门也做出了重大贡献,集中一点就是他具有深刻的数学思想和非凡的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哪些数学思想需要强调呢?譬如极限的思想;把曲线看做直线的思想;把有限长看做无限长的思想;使得特异数学、特异运算出现的思想;二维空间、四维空间、高维空间的思想;数学的神秘性与数学美的思想等。

在利用大学数学的实例,渗透上述数学思想的同时,向大学生传输大学数学中各种各样的思想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数学传授与数学理解

大学数学(包括概念、理论、方法、与形态等)的学习,不能单靠课堂传授或翻阅资料,尤其对那些通过学习想要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学习数学的最佳境地是真正做到“数学理解”。而达到这一境地的有效途径,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要善于、勇于、勤于独立思考。摆在我们面前的教科书,为了陈述的简洁方便或篇幅的限制,往往将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省略了,或者将许多活生生的数学思想、引人入胜的数学过程掩盖起来。因此,在学习大学数学时,则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深入钻研,体会数学含义,挖掘数学思想,再现有声有色、有骨有肉的数学内容,并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4]。

对重要的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一定要反复体会和深入思考,试图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去解剖分析,加深理解,真正达到融会贯通,清晰明了。

有时甚至需要带着怀疑、挑剔的眼光看待书本。

只有对数学概念、原理的透彻的理解,才会有得心应手的应用,乃至出人意料的创新和发展。

四、教学与科研

通常,我们提到教学和科研,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大学教师的本职。实际上,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与正确认识教学和科研不无关系。

就人类科技知识的创造、积累和发展过程来看,教学过程是对知识的再现过程,而科学研究则是新知识的产生过程。换句话说,科研以教学为其基础,教学以应用和科研为其目标。因此,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某些数学研究或数学实验,如相关研究领域中数学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相关学科中数学模型的建立等,对于优秀本科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这方面,每个学科都有数不胜数的成功范例。把科学研究看做教学工作的延续,那么大学生投身于与大学数学相关的研究课题中去就是一件自然而普通的事情。

总之,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概念的学习,注重数学思想的掌握,注重数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大学生自觉投入到各种有趣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去,无疑会对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 考 文 献

大学教学与人才培养 第3篇

21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主导的新世纪。创新社会的到来需要创新人才来支撑,也就意味着社会要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素质的主力军。现代教育的目标也正是围绕“创新”这个核心词展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社会建设的主要后备力量,大学生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担,其创新素质的培养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逻辑思维、辨别分析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那么高等院校无疑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要为广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形成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科研实践。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千百万创新型人才的任务,高校要充分认清当前所面临的形势,不断革新,逐步建立和完善一套切实可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体制,并贯穿落实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二、英语学科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高校最直接的人才培养方式就是课堂教学。在实际的教育中要把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和具体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将伴随学生两年的大学生活。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既帮助学生完成语言知识的学习,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目前国内教育界已经明确提出学校教育中外语教育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在人文性方面,强调重视外语教育对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素养的培养作用(吴念, 2004)。因此,英语课应与高校其他课程一样,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同时,结合英语的特点,使学生认识中外文化的差异,逐步增强世界意识和形成健全的品格。从工具性出发,学校英语教学的目的应突出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吴念, 2004)。这要求高校英语教学要从自身创新开始,在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考核等各方面做到科学,不拘泥于“填鸭式”教学,能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杨振宁教授曾说过:“在国外,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国留学生胆子小,教师没讲过的不敢想,教师没做过的不敢做”(张五海,2008)。杨教授的话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没有“摆脱”教师影响,独立思考做事的能力。我国的学生创造力匮乏,是整个教育体系长期忽视学生创造性的结果。片面追求升学率,知识的反复循环填压,无休止的重复做题,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应试是学生唯一的追求,创造性被严重的扼杀。

就英语教学而言,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教学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干巴巴的长篇大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翻译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课堂上学生大声齐读、单词是死记硬背、连语法也都是用汉语去记忆使用规则。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和做题的工具。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更无从谈起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核心建立新的英语教学体制

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宗旨向悖而驰,因此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从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大胆尝试。

1.制定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中的规律性认识,制定出来以指导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迟艳杰,2009)。教学原则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是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的,只有不断积累经验、积极总结,才能使教学原则更贴近实际,更具有科学性。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英语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尊重性原则。

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能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禁锢学生思维。应鼓励学生向知识、向教师提出质疑,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尤其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只有受到尊重、勇于表达自我的学生将来才可能有创新意识。

(2)广泛性原则。

英语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规范中、限制于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应是开放的,鼓励学生把课堂扩展到书本以外,甚至是其他学科,知识来源也从教室延伸到任何能够使个体受益的平台。这样,学生才能够接触到广泛的“知识”,见多识广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

(3)参与性原则。

英语教学应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应采取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使学生对知识的感悟更加深刻,这样才能使他们将来真正灵活运用知识,产生更富有个性和创新意识的作品。

2.建立互动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丁锦宏,2009)。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要废弃教师满堂灌、学生记笔记、背笔记的陋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不独占整个教学活动时间。要让学生意识到主动学比学好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重要,英语课不是拘泥于语言点的讲授和搬抄。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尽量新颖、生动,充满诱惑力并富有情趣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诱发学生的质疑和创新意识。课堂上可多采用配对和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设计小组活动、对所做练习进行反思。在对活动效果评估时,鼓励学生表达并容忍不同的意见,不急于对学生做负面判断和评价。

3.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与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迟艳杰(2009)认为教学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那么就英语学科来讲,除了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素材,还应有信息素材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能力。

目前英语教学的内容过于单一和统一。统一教材,统一词汇,统一进度,统一教参,统一练习,统一测试,统一答案等等,缺乏教师掌握的灵活性(吴念,204)。于是教师在课堂上本应展现出来的个性风格、激情与灵感也就越来越少,教师创新的空间很小,学生的创新更无从谈起。应该丰富教学资源,通过教材、讲义、录像、网络等把实用的英语资料不断补充到课堂,使学生能够从各种不同的语言资源中得到启发,解除传统课本对其思想发展的禁锢。更需要重视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是非常好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接触到的是动态的信息,其大脑必然也是时时刻刻在思考、反馈,会更加灵活,更具有创新性。

4.确定科学的英语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考核的目标体系和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引导着教师和学生精力的投入方向。目前英语课程的考核多是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考试内容枯燥,主要是课本上的内容和老师上课讲的内容,考试前只要把笔记内容背下来,考试就能过关,考的就是学生的记忆力。考试题型多为选择题,学生无法根据自己个性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试性学习只能培养“知识的搬运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建立科学的考试模式,势在必行。比如把学生的平时表现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把学生的总成绩分散在每一节课的课堂表现中。这样学生自然会认真对待每一次课,每一个任务,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提高。教师还可以根据各教学阶段的要求,灵活运用小测验、小论文、课堂讨论、小组作业等形式来考核学生。期末的闭卷考试也应该加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的比例,这种题型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摘要: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各个阶层教育机构的首要任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更是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英语是每个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那么英语教学也应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指导原则,摒弃落后的“翻译式”、“灌输式”的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确定合理的考核方式。

关键词:创新,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迟艳杰.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丁锦宏.教育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吴念.论素质教育与高校英语教师的创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3):114.

影视媒介素养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 第4篇

影视媒介素养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应从教材的选取、教学步骤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引入影视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选择影视作品的`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作 者:朱明晖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09刊 名: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6(4)分类号:H319关键词:影视媒介素养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实践

大学教学与人才培养 第5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H193

大学语文是大学的一门基础课程,老师要体现出大学语文对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的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调动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大学语文,另外,老师还要把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结合起来,教师素质影响着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老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担当大学语文老师,就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其次,大学语文老师还要有丰富的知识能力,在讲述语文知识的时候,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讲解,而是要在这些语言文字中进行更深一步的扩展,让大学生掌握更深刻的内容,从而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能力。再者,大学语文老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发掘学生潜能,教学生如何学习大学语文知识,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从而丰富自身能力。只要老师的自身素质在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老师的熏陶下也会得以升华。

二、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以前的以老师为主体的大学语文课堂中,好多学生都不注意听课,因为考试都是以分数衡量学生的能力,每次考试之前老师画下重点,学生集中几天时间进行记忆,就是平时不听课甚至逃课的也会及格,这种情形就给大学生养成比较懒散的习惯,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大学语文老师要打破这种旧得教学方式,改变课堂主体对象,教师只起指导作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寻找探求知识的方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老师可以用分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方式,激励学生大胆思考,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大学语文课堂的讲解虽然以教材为主,但是为了陶冶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还要对教材进行深一步的剖析,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有限时间内,要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做深一步的加工,让学生体会到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另外还可以通过阅读中外名著,思考人生的价值、目的,追求人生的意义,从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四、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活动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进入大学学习变得很轻松,只要成绩及格就可以,所以课堂学习兴趣都不高,教学成果和学习成绩也不明显。而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语文老师就要打破以前的旧思想,将语文课堂适当的延伸到课外,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兴趣,使语文教学顺利进行,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做铺垫。一般课外活动分为两种:一是开展以提高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校园活动,学校可以创建文学社,让学生投稿进行评比,还可以定期举行演讲比赛等活动,让整个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其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可以锻炼学生意志,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树立社会责任感,将人文知识融入到自身知识中,促进人格发展。

五、老师和学生进行适当交流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和网络都很普遍,可是大多数大学生都利用网络进行聊天、玩游戏,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跟学生进行沟通,利用网络阅读一些有意义的文章、名著、小说等,然后共同探讨阅读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人文精神,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信进行交流,取长补短,通过网络阅读提高学生对文学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丰富大学生自身素质。

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对语文教材重视不够,忽略了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对文化背景的阐述,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受影响。所以大学语文老师要革新语文教学,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篇章中走出来。语言文字包涵丰富的文化和人文精神。教学过程中要把文章的学习放在文章背景中,着重体现包含人文信息的内容,关注传统文化、不断汲取新文化,陶冶情操。

七、增强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优秀文学作品,集自然美、生活美和社会美为一体,具有美的意境、美的情感。另外,还有一些小说和诗歌,还可以感悟人生,从而激发大学生对高尚生活的追求,对丑恶社会现象的的痛恨,从而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从优美的艺术境界里,让大学生感悟人生、感悟生活,寻求美的感觉。

八、改革对大学生的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由以前的及格制改为对学生能力的测试。从而,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让学生不在因为分数而学,舍弃不良想法,而是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深切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的辉煌与灿烂,充分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前人思想的感染和优秀人格的熏陶,以作家和作品体现的人格与精神塑造学生,从而达到将人文素养内化的目的。

总之, 在大学语文教学可以有效的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力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我们不能否认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过程中所起重要作用。所以,大学老师在以后的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并且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以真正实现它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伯香.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2月

[2].金燕 金涛.论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3月

[3].魏向阳.论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學报.

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 第6篇

一、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表达工具,并富有人文性和教育性。在全面推进素质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英语教学不应当仅停留在语言教学应,还应当包括文化教学。教师应将学生置于有语境的交际环境里。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可结合语言点添加背景知识的介绍,增加课堂的活动。如设定某个特定的场合(如商场、饭店、银行等),让学生进行角色交谈,教师可就其出现的“文化错误”予以指正。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大家共同的节日之外,如新年等,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Mid-Autumn Day(中秋节)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就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若与西方友人交谈,你要告辞时,不能打断他们的兴致,则要趁他们谈话停顿的时候,有礼貌地说:“Nice talking to you.I am afraid I must be going now.”(很高兴与你交谈,恐怕我现在必须得走了。)中国人与朋友相处时,为了表示自己谦让随和,常常以朋友的爱好为首选,所以有意地把决定权让给对方。在英美国家,“I don’t care.”(我随便/我无所谓)这句话在朋友听来是不负责任的话,没有给予对方应有的尊重与礼貌。在公共场所,人与人之间如果互有侵犯,双方就会说“对不起”,表示若有冒犯,意为“我不是有意的,请原谅。”这样,双方都可以免生是非。因此,西方人在公共场所很少会为一点小事吵架。另外,西方人常挂在嘴边的“Excuse me.”也是“对不起”的意思,常用在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之前,如与别人谈话时打喷嚏、清嗓子;又如宴会期间要上“洗手间”。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认为“此时无声胜有声”,来去都不必交代,悄悄进行为好。与客人谈话时电话铃响,西方人会先对客人说“Excuse me.”才听电话,而中国人往往没有这个习惯。在这几个方面要使学生明确不能直接套用我们的语言习惯,避免引起误会。

大学英语课堂为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社会礼仪、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自身修养。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了解和接纳异族文化时,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洋为中用。

二、深入挖掘英语教材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人文知识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大体涵盖了有关英语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人物、科技、文学、宗教、习俗等,可以说应有尽有。英语教材富有的广泛性的取材和教育性的内容,使英语课堂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通过“外科医师的成功之道”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明白自信的重要性,只有相信自己才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在学习中及以后的工作中一步步走向成功;在“环游世界”一文中,学生更能深刻感悟到挑战自我,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困难的积极意义。通过“诚实:难道它正在变得不合时宜?”一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刻思考考试中的作弊问题,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明白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是取信于人的良策,是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礼物”一课使学生深刻感悟“血浓于水”的道理,并树立了关爱亲人,珍视亲情的信念。通过“学习英语的几种策略”的讲解,教师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向学生传授英语学习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对待所有的生词,密切注意地道的表达方式,等等。“品尝家”告诉我们帮助别人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伤害到对方,结果适得其反,好心反而办了坏事。有时候只有善良的意愿是不够的。

在英语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时,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枯燥的说教变得直观、生动、易于接受。如讲授“回家”,我在讲授背景知识时插播了一首flash版的英文歌曲,其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形象的动画,生动演绎了一家人欢迎假释回家的“父亲”的感人故事,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感受到了血浓于水的真情,并树立了关爱家人,珍爱生命的信念。另外,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新泽西、纽约、华盛顿等七个地区的地图、地理位置及部分城市的市花,学生在欣赏图片时不知不觉地领略了西方的风土人情,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课文中包含的背景文化。此外,英语课本中包含有许多蕴含人文素质及人生哲理的词汇短句,He is the happiest, be he King or peasant, who finds peace in his home.(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释最重要的。)Love lives in cottage as well as in courts.(爱情不分高低贵贱。)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learning.(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No cross no crown.(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Faith will move mountain(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些格言和谚语都有助于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和高尚人格的塑造。

三、实践活动

1. 组织“课堂英语5分钟”活动,班上每位学生轮流做有关英语国家文化的发言,形式多样,可以是讲故事,也可以是名言警句,还可以是美文朗诵,等等。每次演讲的内容尽量不相同。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的能力能得到锻炼,更能提高文化素养,也能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指导学生通过到图书馆查阅图书,上网搜索阅览资料,设计框架,绘制图画,设计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手抄报。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地出谋献策,力求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手抄报上,在手抄报上插入相应的图画,使整个版面图文并茂。手抄报制作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展现了中西文化差异的手抄报展览活动。

3. 结合搜集的资料与手抄报的内容,指导组织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排练相声、小品。大家精彩的表演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这些表演中,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并通过亲身的实践体会,掌握一些有关的知识,才能学以致用,不致闹出笑话。

大学英语教学与审美能力培养 第7篇

大学英语在传统教学中, 一直采用“一言堂”式教学。教学内容不外乎词汇 (vocabulary) 、翻译 (translation) 、寻找主题句 (read for topic sentence) 、找中心思想 (read for main idea) 、找主要段落 (locate main paragraphs) 、理解文章大意 (general idea) 、理解句子中隐含的意思 (read beyond lines) 等, 教学在老师的问与学生的找中结束, 而没有对篇章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深层理解 (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 , 审美更无从谈起。

这种遇词讲词, 遇句讲句, 让本来生动优美的文章失去了她应有的魅力, 就像是对一个绝世佳人进行人体剖析一样, 无美可言。其实美的欣赏是一个整体的意象, 需要我们以审美的眼光去感知, 用心灵去感悟, 而不是囫囵吞枣到头来不知其中滋味。这种枯燥的传统教法, 也就无法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 久而久之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

基于此, 我们就有必要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进行反思, 做出有益的探讨。通过近几年的摸索及实践, 我逐渐的体会到审美教学的独特效果, 因此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共勉。

朱光潜指出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教育的功用就在于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课程教学必须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美好高尚的审美意识和情操。审美教学包括教材的内容美、教师的教学美和学生的学习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互为审美主客体, 教师把教材内容的美, 通过语言、肢体等教学手段作用于学生。学生通过学习将自身感悟的美、创造的美反作用于教师。师生审美活动的相互作用就会产生一种使师生情绪高涨、思想活跃、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1 从教材中提炼美

英语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 也是进行审美教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的审美活动贯穿始终, 教材及生活是美的源泉, 教师则是美的使者。

大学英语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审美因素。首先, 教师在感知英语教材时, 要发掘教材中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美, 获得初步的审美感受。然后, 对英语教材中蕴涵的各种审美因素仔细揣摩, 反复品味, 把教材中的审美因素融化在教案中。最后, 教师要把自己体悟到的美进行整合, 铭记于心自会融入到自己所创造的教学美之中去。

因此, 教师应以审美的眼光, 发现美、领略美、欣赏美、品味美, 使自己真正受到美的洗礼, 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然后再到课堂上传递美, 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分享这种美, 才会获得审美化的英语教学效果。

2 在教学中传递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 “对周围世界的美感, 能陶冶学生情操, 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 富有同情心, 憎恶丑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情趣、理想、情感和能力, 创造一种优美的教学意境, 置学生于审美氛围之中, 就能使教学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使学生趋向美、鉴赏美、感受美, 从而达到强烈的审美共鸣。

但要达到审美化的教学目的, 不仅要重视对课文的字、词、句、篇章结构的分析, 而且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表层理解推进到文本深层意蕴的审美体悟上来。英语具有音美、形美和意美等美学特质,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语言美至关重要。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会吟诵课文, 体会英语抑扬顿挫的韵律和节奏,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美的境界, 从而与作者情感共鸣, 心灵相通。文学作品审美离不开想象的发挥, 要激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展开想象的翅膀, 领略作品中的形象美、意象美、思想美、艺术美, 捕捉作品的灵魂, 使学生的审美体验从感性到达理性的高度。只有这样, 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对英语课自然兴趣盎然。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推敲传神的词语, 欣赏优美的句子, 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比较, 使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接受艺术的熏陶, 当学生有独到见解时, 教师要及时表扬, 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同时, 审美教学不只是教师在自导自演, 还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配合。教师在通过教学传递美得同时, 学生要通过学习领悟美, 欣赏美。

3 在学习中感受美

别林斯基说:“无疑地, 艺术首先必须是艺术, 然后才能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精神和倾向的表现, 不管一首诗充满着怎样美好的思想, 不管它是多么强烈地反映着当代问题, 可是如果里面没有诗, 那么, 它就不能表现美好的思想和任何问题, 我们所能看到的, 不过是体现得很坏的美好的企图而已”。一部文学作品, 无论其表现什么样的意义, 也无论其有多少意义, 都必须通过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

对于读者来说, 经典作品的阅读首先就是审美意义的领悟。用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的话来说“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 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释家去发现的神秘之物”。学生的审美能力应包括三个层次:

1) 感知美的能力。

学生在篇目欣赏中, 对美的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领悟, 进入情境, 从而激起美感, 产生美的愉悦。

2) 鉴赏美的能力。

学生进入审美境界,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对审美对象做出鉴别评判。审美鉴赏力的具备, 是以一定的审美观念、情趣、理想作为鉴赏的标准, 从而产生爱恨情仇的情绪, 然后做出善恶美丑的评价。

3) 创造美的能力。

这是审美能力的提升, 从心灵上真正走进了作品。主要体现为想象的奇特、构思的独到、思辨的深刻、表达的生动。赞可夫说得好:“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由感知到鉴赏再到创造, 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的反馈, 即由吸收到加工再到输出, 三个层次之间层层相扣, 逐层递进。在审美鉴赏活动中, 审美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它必须以审美感知力与审美鉴赏力为基础。

如《大学英语》精读一册中第十单元《Going Home》本以情节地感人, 构思巧妙成为经典范例。如果按照传统的句段解读, 不仅让人物形象黯然失色, 审美更无从谈起,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发现“美”。如让学生们揣摩Vingo的动作, He kept chewing the inside of his lip a lot, frozen into complete silence;He seemed very shy, and ordered black coffee and smoked nervously as the young people chattered about sleeping on beaches.着重分析Vingo一路上表情以及举止上与同行的六个年轻人的差异, 深入体会他的特殊经历以及他作为当事人所经历的复杂的心理变化。文中诸如此类的语言描写甚为精彩, 教师要试着抛砖引玉, 让学生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精妙的语言来反映人物性格。再如“……suddenly, all of the young people were uo Out of their seats, screaming and shouting and crying, doing small dances of joy”, 作者为了表现车上的人为眼前出现的情景而兴奋不已时同时用“screaming and shouting and crying”三个意义上看似相近, 实则在表达情感上层层加强的词语, 不但不显重复, 反而将人们的激动之情层层宣泄, 深深地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使故事的结局更耐人寻味。因此, 教师需从全局高度引导学生把握全文, 深入理解爱与原谅的深意。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必然会走进文本, 并能敏感地捕捉到作品中的美学因素, 能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情感, 能很快地唤起形象感, 并自觉地调动有关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经验, 从而对事件过程进行理性的判断。然后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 深入理解语义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深刻地领悟人物、情节的意蕴。然而, 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是永远无止境的, 作品的意义也在无数次阅读中逐渐深刻。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作品时, 提示学生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和丰富想象去填充和改造文本, 形成自己的见解。鉴于此, 我们要肯定不同的观点, 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解读作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如果在英语教学中真能让学生成为欣赏的主体, 经常进行审美实践, 那么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就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进而形成独特的审美个性, 从整体上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

摘要:英语教学和审美教育密不可分, 课程教学必须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形成独特的审美个性, 进而从整体上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英语,审美教学

参考文献

[1]Douglas H B.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Prentice-Hall, Inc, 1987.

[2]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的培养 第8篇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 并且是跨文化的交际, 因此会涉及不同的习俗文化, 包括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 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以及不同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 等等。这里所指的文化, 并不单纯是狭义上所指的文学、音乐、美术等, 而是广义上的: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俗、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所以在跨文化的交往中, 没有这些深入认识, 只局限地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习俗观和世界观去和外国人进行交往, 必然会导致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或论点方面的冲突和不快。所以, 外语教学不是纯语言教学, 而是一种文化教学。文化知识对于成功的语言学习非常必要。因此, 教语言必须教文化。

大学英语学习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学习, 要学好英语就必须了解其文化, 以及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 而且要进行文化教学, 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 培养跨文化意识。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教育部, 2005) 明确指出, 大学英语教学要“在突出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同时, 更应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所以, 在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加入丰富适当的英语文化知识更符合大学英语学习的需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和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上通用的语言, 英语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提高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育中的显得尤为必要。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 我国学者在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测试和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 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落后于语言能力。此外, 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发展不均衡。通过调查也发现一些问题, 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尚不平衡, 对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的态度有待调整, 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理解不全面, 以及对文化习得途径的掌握不彻底, 等等。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对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的忽视。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有些教师的教学思想仍存在误区, 还没有完全真正地重视语言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习与实践严重脱节。课堂上往往偏重于语言知识的教学, 认为大学生学习英语, 只是学习语言系统成分的正确用法, 结果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的文化教学, 不愿把时间花在文化教学上, 文化教学也就从根本上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 致使大学生学到只是纯正的无文化内容的英语。有的教师甚至把英语当做一门知识课来教授,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只顾讲解语言点或语法, 对文化教学视而不见, 把语言与文化人为地割裂了。

(二) 有些大学英语教材不适合文化意识培养上教学的要求。

现行高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为目的, 将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贯穿其中。这类教材是以词汇和阅读为重点的一些教程, 而没有覆盖文化教学的内容, 这就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缺失。因此, 课文的内容显得教条、乏味, 不能和当今英语国家的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满足不了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要求。结果是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对于英语语言背后深层的英语文化内涵缺乏深入的了解。

(三)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误导。

目前大学英语水平的测评主要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这些英语测试中几乎不涉及对大学生英语文化知识方面的考查, 从而导致一些大学英语教师长期偏重于语言的外在形式, 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 而忽视了语言的文化差异。各类英语水平的测试直接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很少加强英语文化教学。

(四)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

在长期的各类等级考试的备考过程中, 不少学生过分依赖地依赖教师, 习惯被动接受式的教学,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此外不少学生不会自主地安排学习的时间, 积极性不高, 很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 而是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背单词、短语、句型和大量做模拟题上, 从而间接导致了文化意识的薄弱。

三、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语言的学习过程就是文化的认知过程。广大学者和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意识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教学方面的改革刻不容缓。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需要实施课内和课外两个不同的教学阶段, 采取合理的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课内文化意识培养策略包括文化讲座、电子信息呈现、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文化探究等, 课外文化意识培养策略包括文学阅读、报纸浏览、录像观看、网络查询和跨文化交流等。同时在实施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 我们应该应着重解决四个问题:教学大纲的修订, 教材的编写, 教师对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视和自身的文化能力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结语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 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 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当注重文化意识的教学, 解决问题, 因时制宜地采用适当的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而使他们有能力在今后的对外交流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胡玮.中国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 2001.

[2]雷买利.论母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与教学中的地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 (03) .

[3]林木森.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忽视文化差异[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 2003.

[4]杨学云.跨文化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04) .

[5]万绍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 2001.

大学教学与人才培养 第9篇

社会发展到今天, 语言技能的培养、交际能力的提高已不再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校长迈克尔?斯宾塞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改造我们的大学”里谈到:“大学培养的不仅是毕业生, 更是公民。大学要培养一个公民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和批判性思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指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 通晓国际规则, 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高等院校所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服务于这一目标, 大学英语更应该义无反顾, 因为只有大学英语教学的参与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国际化的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而近些年, 中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由于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再加上课程设置的极其不合理, 以及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本身知识体系的不健全和人文素养的低下等因素, 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完全不能满足这一教育改革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只有深入、全面地展开, 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教育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否则的话, 这一宏伟的目标只能流于形式或仅停留在口号的层面上。

二、实现大学英语教育属性的回归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是国家外语战略规划和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有了诸多改进。但是, 勿庸讳言,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影响, 英语教学从小学到大学, 无不聚焦于语言形式教学上, 即过于关注语音、语法、词汇及句子成分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而这些英语元素背后最为重要的文化感知能力和文化敏感性的养成被人为地忽视, 尤其是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国际视野的培养被遗忘。从而导致英语教学日渐脱离“教育”———这个他本该归属的土壤。此外, 大学英语教育在我国高校学科发展中属于比较年轻的学科, 在工具理性的指导下,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长期被定位于“加强学生的语言知识掌握, 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英语教学研究的深入, 人们越来越达成的共识就是:“语言教学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帮助他们以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开阔的视野参与国际交流, 即所谓的‘全球性思维’。”因此, 英语教育研究的目的就是“全人塑造”。大学英语只有实现教育属性的回归才能担负起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 通晓国际规则, 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重任。

三、实现大学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工具理性指导下的传统的语言观、语言教学观的狭隘已经为人们所认识, 即, 语言不仅仅是工具, 语言是各种学科知识的承载, 是人类文明文化的承载。因此, 外语教学的目的就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训, 而是在语言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从而实现“全人”的培养目标。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教学内容。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 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 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语言不只是一种工具, 用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洪堡特的话概括就是:“人们可以把语言看作一种世界观, 也可以把语言看作一种联系思想的方式。”因此, 语言和思想的统一性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此外,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必修课, 课程内容覆盖面广, 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法律、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 这些内容同时也包涵了丰富的人文素材。因此,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 具有鲜明的人文性, 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为英语的传授与学习不仅仅是传授与学习英语语言本身, 同时也会涉及到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等;不仅掌握语言本身, 而且通过语言的学习来开拓视野、拓展心智空间、丰富社会阅历、增长见识才干, 从而塑造自己的人文精神, 提高人生境界。

然而, 传统英语教学的着眼点多放在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训练上, 一些教师仅仅将英语教学看成是语言能力的训练, 将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作为教学目标, 而很少将英语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授, 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事实上, 作为文化的载体, 语言传承了人类的文明和智慧, 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在英语教学中挖掘人文内涵, 促进学生发展认知、丰富情感、完善人格, 使外语学习成为学习者人格化的过程。这样, 英语教学就不再仅仅是一种从讲授到理解的认知过程, 更是师生之间情感与智慧、精神与生命的沟通过程。课堂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教学相长的场所, 是人与人直接交往的社会平台。英语教学的过程应当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重要人生经历, 通过双方在情感与心灵的沟通而产生信任, 增进情感, 共同体验和分享英语教学的人文精神。

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体现其工具性, 更要体现其人文性, 实现二者的统一。从而实现全人教育, 全面落实中国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 满足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担负起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任。

四、结论

大学英语教育的功能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 通晓国际规则, 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的指引下,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要体现其工具性、国际性, 更要体现其人文性、本土性, 体现基本的教育精神。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以及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最终实现大学英语教育和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而满足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文秋芳, 俞希.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国外外语教学, 2003, (3) .

[2]张绍杰.扩大教育开放给外语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外语, 2011, (3) .

[3]张梅.大学英语课程“通识内涵”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6) .

[4]王子彦.略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0, (4) .

浅析翻译能力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 第10篇

【关键词】翻译能力 培养 大学英语 教学

前言

翻译能力是学生英语水平的综合体现,对学生英语的全方位发展有极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英语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在我国与各国交流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对高素质翻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下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一、翻译与大学英语教学

1.翻译的界定。对于翻译,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定义,在早些时候,以奥廷格为代表,提出翻译是指将一种符号变成另一种符号,在原文中想要表达某种意思的时候,在翻译过程中也需要寻找一种代替物代替原文,同时还要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保留不变意义,从一种自然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自然语言是奥廷格定义翻译的核心。还有一种定义是以温特、费道罗夫为代表,温特在对翻译进行定义时,添加了“等值”、“忠实”等概念,他认为翻译是利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等值、忠实的表述出来,翻译是将某部分说法尽可能用另一种等值的说法代替。同时卡特福德也提出翻译的对象是话语,翻译可以看做是将一种语言的话语材料用另一种语言进行等值话语替代。在笔者看来,翻译就是将原来文本中的话语尽可能用等值的译语话语代替的一个过程。

2.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于翻译,其工作的主要对象是语言,翻译能力主要包括语言分析能力、辨析能力、审美判断及表现能力、双向转换及表达能力、逻辑分析及校正能力等几部分。翻译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交流任务的语际意义对应转换,这就需要翻译者在语言分析方面有良好的水平,能准确的分析语义,也就是语言的意义、意向,同时还需要准确的掌握语法结构、语言内容形式,只有掌握了良好的语言分析能力,才能更好的进行语言分析。另外,语言和文化有十分紧密的关系,特别是意义,对语言进行分析时,不能脱离文化,必须在文化的参照下进行,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语义超出了其辨析范围,这就需要依靠文化来决定语义,而语言文化色彩及各个语言层次都需要辨析出其蕴含的文化意义,这就要求翻译者具有良好的辨析能力。对于语言文化的分析,其实是一个审美判断的过程,翻译的审美判断并不是局限于文艺文体,在公文、科技等文体中都存在用词是否得当的问题,这都是翻译审美的体现。在语言转化活动中,双向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高级的活动,所谓的双向是指从A语言转换到B语言,同时还能从B语言转换到A语言,语言的双向表达能力是衡量一个翻译者翻译能力的重要指标,翻译是一个表达有思维的内在过程,是语言分析成果、文化辨析成果的思维活动整合,是一种表达式标志,因此,对翻译者的双向转换及表达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最后,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语言的逻辑性,逻辑思维表现为概念、推理、判断,而这是翻译的重要能力,在翻译中,如果逻辑上存在问题,即便词、句没有错误,也会造成翻译不准确,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分析及校正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影响学生翻译能力的关键因素

1.语言文化差异。在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学中,学生在进行翻译时,翻译的主要对象和基本单位是语篇,由于汉英文化有很大的差异,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生活的环境、社会背景、文化环境等都有很大的差异,从而使得两者在知识结构上面存在相应的差异,这就导致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在对语篇的理解、接受有一定的不同。在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如何跨越语言鸿沟,是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2.语言基本功。对于语言的基本功,也会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造成很大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要求翻译者具备多方面、多领域的知识,其中英语知识、汉语知识是重中之重,在英语知识中,不仅要注意语法结构、逻辑、修辞等基本知识,还需要不断吸收、丰富各种语言基础理论体系,在汉语知识中,学生需要掌握相应的语法、修辞、逻辑等,在进行翻译时,学生必须灵活的应用这些基础知识,如果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必然会对自身翻译能力的提高带来极大的影响。此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对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视情况、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翻译也会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

1.优化艺术类大学英语教材。在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为了保证学生能从整体上深入了解文章主旨,因此,在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学中,应该构建以培养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并保证所有的翻译练习都是翻译培训的基础,让学生在大量的翻译练习中积累翻译经验,并逐步培养学生专业翻译能力。以培养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设置,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相关资料查询,这对提高学生自觉性有极大的帮助。在这一课程模式下,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翻译训练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查找一些与译文相关的信息资料,并要求学生阅读一些与译文风格相似的文章、书籍;在正式上课中,教师可以先将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整合起来,从中选择有用的信息,并将其当做是翻译材料。调查显示,很多学生认为翻译材料应该从教师那里得到,因此,有很多学生忽略了材料收集,对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的进行材料收集,并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翻译,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2.以学生为本,提出自主式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充分考虑,因材施教,全面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教育应该以学习者为核心,从兴趣出发,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让其在认知、感知中得到自我发展。实践表明,在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因此,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翻译材料进行翻译,使得学生在自主翻译中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需要注意的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监督,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合理的控制自身学习行为、学习内容等,并采用合理的措施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鼓励合作探究学习。新环境下,社会各界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此,教师必须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这对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帮助。在进行翻译理论教学时,由于其理论比较繁杂,教师可以先利用专题、主题等模式对翻译标准、翻译学框架、翻译者等进行归纳阐释,然后设定相应的任务,对相关研究、杂志等资料进行研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学生在整理资料的同时,做一些翻译。最后,教师可以让各个小组的学生相互检查、评价他人的翻译内容,让学生找出译文中的错误之处,学生在检查译文时,会从新思考,这样一方面能减少学生翻译过程的出错率,另一方面还能加深对学生翻译理论的认识,这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课堂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相对于翻译,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只有在练习中才能提高翻译水平,才能促进学生翻译能力的专业化发展,对此,教师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一些书籍、杂志,让学生自主选择在课外进行翻译练习,或者教师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一定的翻译任务,让学生进行练习,使得学生能在大量的练习中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

4.构建民主氛围,加强互动式教学。对个体而言,其行为与周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为全面激发学生的翻译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大学英语翻译培训中,教师应该积极构建一个民主的氛围,并加强师生交互,这种交互可以体现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学生、教学氛围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黑板、粉笔、教材是主要的教学环境,教师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的进行学习,这就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热情。在新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教学视野更加宽广、教学环境更加良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多媒体等之间进行翻译技巧沟通,以此帮助学生更加专业的提高翻译水平。

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多媒体、远程教育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不仅全面丰富了大学英语教学资源,也改变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多媒体将声音、文本、视频、图片等集于一体,操作简单,能更加形象的呈现教学活动,同时能实现人机交互,而远程教育资源能让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这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有实质性的帮助。因此,在大学艺术类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丰富教学手段,以此促进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6.对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分层次英语教学。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其主要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艺术中专学生、社会青年,对于这些学生,其英语水平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普通高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可能比艺术中专学生的英语水平高,对此,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艺术类专业学生教学时,应该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一次摸底考试,全面掌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层次,将学生划分成多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实现分层教学,并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进行鼓励,提高其英语学习信心,以此提高艺术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7.以美传知。英语其本身是一门语言艺术,具有审美、感性等特点,因此,对于艺术类英语教学,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是潜藏在教法、语音、语调等环节中,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艺术化,从而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对于英语教学艺术,可以从各个方面体现,如教师能用流利的英语为学生讲解生动、有趣的事例,又如教师能用规范、整洁的书写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总之,在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审美教育,这样才能更好的向学生传授知识。

四、总结

翻译是学生英语知识综合应用的体现,也是衡量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全方位促进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文嫔.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J].新西部月刊,2010,(08):205-206.

[2]柴慧芳.浅析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J].安徽文学月刊,2011,(06):237-238.

[3]唐琳.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31):124-125.

[4]张晓畅.浅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实质和方法[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03):56-57.

高职钢琴教学与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第11篇

一、现阶段高职钢琴教学中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

我国的高职钢琴教学是在借鉴一般本科院校的音乐教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其教学的针对性, 层次性不强, 不能有效体现高职的办学特色, 不利用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钢琴教学,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上, 师资力量上都存在很多问题, 影响学生钢琴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影响教学效果的生成, 影响学生的有效就业有效发展, 具体而言, 在高职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钢琴教学程式化现象严重。在高职钢琴教学中, 教学的程式化很强, 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没有针对学生的个性情况实施因材施教, 导致很多学生在钢琴学习中学习的积极性不强, 有的学生学不会, 学不好, 影响力教学的整体效果。对于钢琴教学而言, 教学的个性化比较强, 所培养的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 这种程式化教学, 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第二, 教材内容职业针对性不强。高职钢琴教材是在借鉴一般本科院校的基础上设置的, 教材内容的没有针对学生的需要开设,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不利于学生未来有效就业有效发展。第三, 钢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钢琴学习的实践性很强, 但在高职院校的, 实践教学开展的却并不理想。

二、高职钢琴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策略

(一) 针对学生就业需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目前, 高职钢琴教学教学内容是在借鉴一般本科院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这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差, 没有联系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内容过于庞杂, 深奥, 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 因此, 针对学生的就业需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高职学生的情况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选择,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教学内容的建设中, 要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对于一些与学生专业联系不紧密的内容, 对于一些超出学生能力以外的, 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难以掌握的内容要大胆的删去, 同时, 要结合高职钢琴教育的职业化特点, 选择一些与学生未来工作联系紧密的内容, 要能够针对学生的就业需要, 就业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选择安排, 力图使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要保障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钢琴学习积极性, 对于有效完成高职教育目标,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 钢琴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钢琴教学必须要做到因材施教。钢琴教学要继续利用单独授课的教学形式组织教学, 在分析学生接受能和和个性悟性基础上, 在研究学生的课程成绩和钢琴学习状况的基础上,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做到因材施教, 这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钢琴技能知识, 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钢琴学习效果。

要做到因材施教, 作为钢琴教师就要全面了解学生的钢琴学习情况, 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个性能力, 制定出阶梯式教学计划, 要能够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编成合理的小组, 实施小组教育。要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克服学生钢琴学习中的问题, 不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三) 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高职钢琴教学中, 实践教学实践严重不足, 影响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平时练习曲子的时间有限, 一到演出或者是考试, 学生就会出现问题, 这都是学生职业能力不强的表现。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练习的机会。在课下, 教师也需要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关于义演或者是学校社会上的文艺演出等活动,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 提高学生的钢琴技能, 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这对于钢琴教学的有效发展, 对于学生个人的成熟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 在高职钢琴教学中, 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我们要认真研究钢琴教育存在的问题, 研究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通过改革教学内容, 实施因材施教, 加强实践教学的方式, 不断提高学生的钢琴技能, 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 使学生的职业能力, 应变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这对于促进钢琴教学的发展, 对于学生的完善发展, 对于促进学生未来更好的就业具有积极的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 分析了现阶段高职钢琴教学中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因素, 提出了解决钢琴教学问题,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策略, 对于促进钢琴教学的有效发展, 促进学生的完善发展, 促进学生有效就业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钢琴教学,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孙井昌.高职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辽宁高职学报.2011 (2) .

上一篇:多因素回归分析下一篇:影视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