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硕士论文

2022-05-14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在职研究生硕士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教育硕士作为在职教师提升学位层次的重要途径,为地方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几年,教育硕士的招生考试凸显诸多的问题。按照国家研究生改革“提高质量、突出创新、优化结构、理顺体制”的总体目标,推进研究生招生考试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和内容体系等方面的改革。

第一篇:在职研究生硕士论文

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探析与思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基本特征,针对其特征提出了在培养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几个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希望在今后的工程硕士招生、培养过程中有所帮助。

关键词:在职工程硕士;培养;问题;探析

自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来,这类以边工作、边学习方式就读的研究生,在校规模越来越庞大,由此相应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于是国家在2016年开始将在职联考纳入到全国研究生统一招考管理系统中。为此我将结合平时工作实际,针对在职工程硕士联考停招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原因,做一个梳理和回顾。

一、在职工程硕士教育主要特征

1.学生来自于企业,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在职工程硕士一般都是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骨干,在企业一线工作,拥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他们迫切希望参加适合自己发展要求的研究生教育,一方面,通过在职学习,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用以指导实践工作;另一方面,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在学业方面更上一层楼,获得相应学位认可,能够加快他们升等、升职的步伐。

2.培养方式采用进校不离岗的模式。在职工程硕士学习方式决定了学习时间和全日制学生相比差距不小。由于学习采取的是业余、非脱产的,在职人员必须边工作边学习,很多学生离开学校多年,已是企业单位的业务骨干,甚至有些已走上企业领导岗位,平时工作十分繁忙,到了节假日应酬多,再加上家庭事务较繁杂,精力也较为分散,工学矛盾相对突出。特别是还有些学生毕业太久或专业跨度较大,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这样一来,在增加教师授课难度,给学生日常学习带来较大压力的同时,也给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专业报考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工程类院系的招生不太可能像经济、管理等文科专业那样大的规模。它面向群体是工业生产一线科研人员,是特定的,有局限性。这类学生与全日制在读研究生的不同之处,是他们很多是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和困难,希望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所以他们对课程的实用性比全日制学生要高很多,因此,针对这类学生制定学习课程,务必要关注到学生的这个特殊需求,这就要把平时的课程学习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听课效果,推动他们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二、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在職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论文选题的重要性。工厂生产产品的过程,是从原料进厂、毛坯成型,到成品出厂的一系列过程。要生产出优质产品,质量至关重要。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一般不会关心产品的生产过程,而是对产品最终使用心得有自己的发言权。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也近似于工厂产品的生产。为了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首先要严把生源及招生质量关,其次是把好课程教学质量关,第三是严抓学位论文质量关。这其中,选题又是一篇论文成败的关键。

论文选题一般存在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企业环境和工作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学生难以找到适合的选题,所以只能跟随学校导师做一些导师已申请下来的纯理论课题研究。第二种是学生在企业里从事比较单一的、机械性重复的一些工作,像集成化程度很高的大型成套设备的仪表控制,导致学生每天面对的是仪表盘和一大本操作手册,只能跟随导师做一些导师接手的横向课题研究。第三种选题则来自于学生所在企业的课题。在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下,单位希望培养的人能以最快的速度、最经济的手段解决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科研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而学生对于本单位的情况比较熟悉,遇到难点也比较了解,所以在选题前应采取导师与学生共同深入现场,挖掘本单位、本企业急需解决的一些工程技术难题,再经过提炼加工形成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

2.校企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尽管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企业导师的选聘关,采用的是个人自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法,学校方审定的重点只是放在专业是否对口、是否是高级职称等方面。如果审定合格,学校就颁发聘书。但是在这样的流程中,导师的工作职权范围以及他们的实际能力,并未列入审核内容,因此,一旦让工作职权不符或能力不符的导师进入课题研究,就有可能会突现出许多问题。有的企业导师不是本课题组的,既保证不了经费,也无法提供工业试验条件;还有的副导师是企业的领导,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指导等等,所导致的结果是:学校导师成为指导学生的唯一主角,而有些企业的导师则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配角。

三.对策与建议

以K学院为例,从近几年获得学位的学生数统计得出:论文题目是本单位课题的占比高达83.4%。从这个统计数据可以感觉到三种模式选题对学生能否拿到学位至关重要。这三种选题结果在职工程硕士学生都会碰到。前两种模式,由于学生所做的研究和自己从事的岗位没有什么联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意味着他们要同时承担来自学习、工作、精神以及家庭等多方面的沉重压力,意味着他们要比全日制学生付出双倍,甚至是几倍的艰辛和努力,但是换来的并不是一些好消息。由于经历有限、时间有限,实验场地等多方面的综合制约,再加上学校严格的考核和淘汰制度,最终能拿到学位的寥寥无几。

第三种模式满足了用人单位以及学员本身的共同需求,同时也符合学校开办在职工程硕士班特有的特点,对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个方面来讲都是受益匪浅的。对于学生来讲,重回高校学习能够学到自己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同时也加强了自己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技能,提高了本人的科研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企业而言,工程硕士的论文来源于生产实际,从产品缺陷改进到各种性能的机理研究,从生产技术研究到工艺优化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选题内容。论文成果与企业经济效益息息相关,由此为企业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对学校而言,导师通过指导学生的论文工作,密切了导师、企业之间的关系,推动了产学研更深层次的合作,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青年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总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带着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又让学生带着新掌握的知识回单位,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验证了“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的老话。导师具有极强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企业内的导师拥有高级技术职称、业务能力极高,两者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一起联合指导学生,使学生能够较快地学以致用,在企业内承担起工程设计与研究性任务。因此,双导制指导研究生课题不能只偏重于理论知识,必须要体现出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所特有的特点,要重视实际应用的效果,要把重心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要注重将理论高度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相结合。对于企业导师选拔,一定要强调个人的责任心和理论水平,以及是否有丰富的工程经验,能够将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当高校发放聘书后,一定要告知他与主导师之间的关系,要明确相互之间的职责分工。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校内导师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读书报告、开题报告、论文理论部分的指导,以及最终把好论文的质量关。企业副导师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指导论文选题和论文实践部分,并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科研时间和相应条件。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专兼职导师要密切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进而确保学生论文能够顺利完成。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我们发现,如果让在企业中具有一定行政权力,且从事与研究课题相关工作的专业高工来担当企业副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更为有利,因为他手中有一定的资源,这样才能保证指导水准。

四、结语

虽然参加GCT考试选拔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已不复存在,但是它在培养过程中留下来的一些宝贵经验,对并轨后的工程硕士招生、培养发展有很好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志松.在职软件工程硕士的学习特点及培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2]陈杭渝,龚惠香.新时期高校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管理工作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06).

[3]吴盾,蔡淑萍,王标兵.基于产学研联合基地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思考[J].统计与管理,2014,(2).

作者:黄懿明 宋岳琪

第二篇:在职教育硕士招生考试改革探析

摘要:教育硕士作为在职教师提升学位层次的重要途径,为地方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几年,教育硕士的招生考试凸显诸多的问题。按照国家研究生改革“提高质量、突出创新、优化结构、理顺体制”的总体目标,推进研究生招生考试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和内容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教育硕士作为招生体系中的一部分,寻求新形势下,适应教育硕士长远发展的招生方式是必要的。

关键词:教育硕士;招生方式;改革创新

一、目前教育硕士招生考试存在问题

教育硕士作为中小学教师选择进修学习的重要途径,近十几年在招生考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生源现状。以黑龙江省为例,在教育硕士招生之初,生源主要来自本省的重点中小学教师,这部分教师的来源是本省师范类院校的本科毕业生。经过三年教学实践后,他们提升教育需求的心态比较急切。因此,在3年内这部分生源学历提升愿望基本得到了解决,生源市场开始向偏远地区扩展。二是招生现状。自教育硕士招考以来,报考条件从未改变过,对于生源结构的变化,以及近几年就业形势带来的变化,县市级中心小学的教师基本学历结构的变化,对整个教育硕士招生类别是个挑战。招收生源要面向生源的市场,对于不断变化的生源结构,招生的情况越发艰难,加上这几年招生宣传向外扩展,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三是考试现状,教育硕士考试内容分为两个阶段,以2012年为界,改革后,国家联考为教育学、心理学、英语等三科,专业基础课及政治理论课学校自主考试。这样的变化不合理,也很单一,外语使得部分有经验的骨干级高级教师被挡在门外,实际上,这与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相背离。以美国为例,教育硕士人学选拔,充分体现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特色,招生主体为各院校,不组织全国统一的考试,招收学生的专业和数量根据各院校及其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定,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具有鲜明的市场导向特点。而我国的全国统一考试实行一刀切,考试内容太单一。四是毕业后现状。教育硕士作为在职学习的学位类别,其上学期间所产生的费用基本是个人承担,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2011年招收的125名教育硕士为例,其中仅有10%左右的考生由学校承担一半的费用,并且,考生中有一少部分提出贷款申请,给考生带来的经济压力导致考生数量的减少。再有,各省各地对于教育硕士的教育政策不一致,对于职称及工资评定没有标准,由于是在职学习,有学习时间上的限制,人们对于在职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存在疑问,社会地位难有提高。

二、教育硕士招生考试改革创新

(一)优化招生方式

1,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加大招生宣传的力度是我校招收教育硕士的重点工作,招生宣传的目的不是为了数量的增加,而是为了质量的提高。从本省的生源分布看,需要到一些生源充足的县市进行校际合作,指导他们按照怎么样的条件报考或者准备报考,使那些有着丰富经验、教育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教育能力获得提升。并且将优秀的毕业生的材料进行宣读,做到在思想上认可,在行动上实行,为教育硕士在社会上得到良好的信誉度和学校培养的知名度做贡献,开拓广阔的市场。

2,优化招生选拔,国家能够出台新政策。报考条件的放宽:对报考工作年限的要求可适当缩短,本科毕业生在工作后有很强烈的继续学习的需求,攻读教育硕士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学业与职业之间的系统衔接。但按照现在的报考要求,是本科毕业三年,攻读学位还需要三年,共需要六年的时间才能拿到学位,这个时间周期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和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在职教育硕士的资格审查条件十几年未改变,如果招生政策有所改变,去掉固有的本科毕业三年的限制,可以吸引大批的生源报考。针对偏远地方以及年龄偏大的一线教师,这部分考生如果可以通过面试,申请来学校学习,可以促进整个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选拔合格的学生是保证培养质量的第一关口。

教育硕士的招生对象是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优秀的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和管理人员。因此,应建立公平、合理、科学的选拔机制。目前,应当在考试基础上,将考生的思想品质、工作经验、工作业绩和成果,包括高质量的科研论文等作为优先选拔学生的一种重要参考依据,甚至作为考试成绩的补充,切实保证将优秀的学员选拔出来,接受教育硕士的培养。

3,优化招生考试方式,改为申请制度,进行考试科目的改革。从近几年我校的考试成绩分析,英语学科成绩是众多考生的弱项,如果英语学科的考试比重下降或者不考查英语,加重专业基础课及教学实践面试的考查,那么,教育硕士的层次将发生一定的变化。教育硕士从2012年起对考试科目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三科联考变成了两科联考,但是英语科目的比重依然显得重要。对于本科毕业三年的学生来讲,英语学科是他们的弱项,而相反,他们已经在工作三年以上,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相对于专业知识掌握得较好。如果考试中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增大,会有利于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

必须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考生可以提供本科期间的成绩及科研成果,以及在工作单位的任教时间及科研成果,选择继续进修的目的在哪里,招生学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专业设置,优先给那些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进修目的明确的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这样,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将大幅地提升,对地方基础教育的事业发展也将起到重大的推进作用。

(二)提升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

1,为教育硕士配置优秀的导师队伍。一是提高教育硕士导师的业务培训,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提高教学和学术水平,也包括组织他们学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增强教育管理观念。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创造条件,促使导师不断熟悉基础教育现状,探索基础教育发展规律,提高教学和论文指导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三是加强制度管理。实行导师的遴选和考核常规化、动态化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岗位职责,明细奖惩措施;定期组织专家对导师进行阶段性的综合考评,形成优胜劣汰、竞争向上的良好氛围。同时,实行奖优罚劣的分配制度,增强和保护教师的归属感、成就感和高尚的职业感,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2,为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过程的保障。教育硕士的培养也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以保证这一学位类别的影响力。制定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应紧密结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以及基础教育教学的现状,遵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规律,体现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独特性,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贯彻创新教育思想,突出教育硕士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预答辩,在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前,可在导师组内或一定范围内进行预答辩,将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以及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论文撰写的进展情况做简要汇报,结合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补充、修改意见,确保高质量的论文参加正式答辩。

(三)落实教育硕士的待遇及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1,教育硕士的社会影响力的增强。中小学教学选择教育硕士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教育硕士研究生实际对学校教学培养的满意度还不尽相同。首先,在培养环节,建立适应中小学教师教学改革的课程,教育硕士的培养可以借鉴这种做法,探索师范大学和中小学名校联手的协作培养模式,由中小学名校承担第二阶段的实践教学。教育硕士可以学习名校的管理经验,汲取名校名师的个人实践实验,从而完善知识结构,拓宽教学视野,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这也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教育硕士培养的质量。

除了出台激励政策,教育主管部门还应该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对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师及其所在学校的责权利做出较为具体明确的规定。一方面,减少教育硕士拿到学位后“跳槽”导致薄弱学校和地区人才流失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规范学校行为,保障教育硕士脱产学习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减少其投入成本,提高其收益率。

2,完善教育硕士的社会待遇。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今后将成为中学专任教师和校长或中小学管理人员的任职和担任较高职务的资格条件之一,并将与中小学教师的高级职称评定联系起来。那么,在各级政府的政策、规章中,就应该见到鼓励教师报考教育硕士、重视和发挥教育硕士特长的配套措施。因此,教育硕士能否人尽其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各级政府及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

教育硕士经过学习后重返工作岗位,实际的工作实践水平反映了培养院校的培养效果和质量。因此,教育硕士培养学校与其任职单位,应当建立长效的联动反馈机制。定期召开校长会议,双方定期对学员毕业后的工作情况,包括工作业绩、科研成果、继续深造等方面进行了解,分析其与学员接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因果关系,主动了解学员任职单位和社会对毕业学员的满意度及对培养工作的意见,对教育硕士的培养效果给予客观评价。许多教育硕士更希望发挥自己的教研优势,但不同学校对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相差很大,不是所有的教育硕士都可以发挥专长。

当前,我国的教育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教育硕士的制度改革决定了地方教育师资水平的方向,为更好地做好教育硕士的招生工作,把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引入改革之中,才能实现其更好更快地发展,这将对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丹丹 赵玉田 郭长虹

第三篇:提高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思考

[摘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立改变了我国对临床医师培养的单一方式,为在职医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和临床诊疗水平开辟了新途径。文章通过回顾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发展历程,反思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总结我校在提高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方面的一些做法,以实现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

[关键词]在职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刘勇(1974- ),男,广西桂林人,广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广西 南宁 530021)

在职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是指在职医务人员通过接受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而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鼓励医务人员通过在职研究生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是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我校1998年作为首批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单位,至今,已有193名学员通过在职学习获得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我校在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从无到有,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建立起一套培养在职人员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制度。但是,随着专业学位教育的深入发展,专业学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学位教育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际,我们必须反思和总结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实现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发展历程

1978年我国恢复了研究生招生工作,并于1981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在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次会议上,临床医学组专家提出“按《学位条例》采取培养博士、硕士的办法来培养专科医生,恐怕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生”,并建议对培养医学博士、硕士和培养专科医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分成两个渠道进行。这一提议得到了当时与会专家代表的高度重视。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卫生部提出对医学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制定了《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试行办法》,将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分为两类: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主和以培养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为主,分别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和医学博士学位(临床医学)。为进一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88年召开的第八次会议上专门讨论设立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等学科专业学位问题,并于1989年5月,同意卫生部组建“医学职业学位研究小组”,对医学职业学位进行研究论证,紧接着召开的第九次会议又专门讨论了《关于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初步设想》。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和试点工作。1996年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对专业学位的设置目的、特点、层次、审批、培养、管理等作了制度化的规定,并于1997年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至此,1998年我国正式设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对符合条件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和在职临床医生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二、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存在的问题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立改变了我国长期对临床医师培养的单一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求,特别是为在职医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和临床诊疗水平开辟了新途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临床医务人员,及时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与高层次临床医师短缺的矛盾。但是,我们也理性地看到,在对在职医务人员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1.相关教育法规尚不完善。我国1997年颁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是指导和规范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专门性法规。按《试行办法》要求,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申请人必须参加“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同等学力全国考试”),而目前,我国其他领域专业学位的申请人申请专业学位需要参加的是“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全国联考”(以下简称“全国联考”)。尽管两类考试都是全国统一考试,但是普遍认为“全国联考”是专为申请专业学位人员设立的“入门槛”,而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并没有被“纳入”其中,同时将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门槛”设立到“同等学力全国考试”,被认为是否“过度”强调了外语要求。另外,在《试行办法》中对专业课全国统一考试的要求表达不明确,学位授予单位对此容易产生分歧,因为“同等学力全国考试”中设有临床医学学科综合,部分学位授予单位要求参加临床医学学科综合考试,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则没有要求。此外,尚未构建完善的质量评估标准和监督体系。在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和教育部指导下成立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尽管在建设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质量评估标准和监督体系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其性质所限,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难以发挥更大的影响。

2.培养单位质量意识不强,缺乏自我约束力。尽管当初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与高层次临床医师短缺的矛盾,但是由于部分培养单位对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不到位,意识观念陈旧,将在职专业学位招生进行商业化运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扩大招生,而管理制度不能落实,培养方案形同虚设,培养环节走过场,缺乏自我监督和评价机制,因此,造成近年来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下降及社会认同度降低。

3.在职申请学位人员自身特点。按照《试行办法》,在职医务人员获学士学位后,工作满三年才能参加考试,成绩达到要求后才可以申请专业学位。因此,申请学位人员之间存在年龄层次跨度大、地域分布广、工学矛盾突出、求学目的不一等特点。与那些工作满三年就通过考试申请学位的人员相比,一部分在职人员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才达到申请学位条件的,这部分人员相对年龄偏大,对新知识接受和理解能力相对较慢,而在临床诊疗方面他们又“高出一筹”。部分人员来自县级医院和基层乡村卫生所,部分人员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和“三甲”综合型医院,他们之间临床实践、科研思维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甚至部分学员存在明显功利化倾向,申请专业学位看重的不是自己技能的提升,而是学位证书及它所代表的潜在价值。此外,在职申请学位人员最突出的问题仍是工学矛盾,虽然他们确实想重新回到学校“充电”,但是在工作和学习相冲突时,大多是学习让位于工作。因此,造成培养单位对在职申请学位人员的难统一、难教学、难管理。

三、提高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对策

我校作为首批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单位,2003年开始招收在职人员申请专业学位,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实践,已建立一套适合在职人员申请专业学位的培养体系。针对在职人员申请专业学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校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以保证在职申请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

1.科学定位,严格要求。首先,按照《试行办法》,我校要求申请者不仅通过“同等学力全国外语考试”,而且还须通过“同等学力全国学科综合考试”,严把招生入口关。其次,制定《在职学员申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和相应的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地对在职学员进行培养和管理。在培养过程和管理上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和管理制度,使每一位申请学员都熟悉培养方案和要求,而面对学员提出的各种有悖于管理制度时,我们坚持“难讲话”原则,这样有利于学员安心下来学习。

2.精心设置课程,创造学习氛围。合理、科学地设置课程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我校除了按《试行办法》的要求开设课程外,还通过召开学员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学员的需求,以及结合学员自身特点,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和学术讲座,使学员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效果更明显。同时,将在职学员编入全日制研究生班级参加学习和活动,使学员更好地融入到校园学习生活。

3.建设在职申请专业学位学员导师队伍,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在职申请专业学位人员的培养既区别于科学学位的培养方式,也与全日制研究生有所不同,因此,我校一方面,对所有研究生导师进行“筛选”,设置一定条件,只有“合格”的导师才能指导在职学员;另一方面,定期对带有在职学员的导师进行培训,让导师们了解培养方案和要求,以便更好地指导在职学员学习。

4.加强临床实践管理,建立临床考核机制。临床技能训练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试行办法》要求,在职申请人应在培养单位相应学科的导师指导下从事不少于六个月的临床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学员常常以各种理由“脱离”导师的指导,导师往往摆脱不了人情关,结果“临床实践”成了一句空话。针对这一现象,我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和临床教学管理部门加强了临床实践环节的管理,对学员临床实践期间不定期地进行3~5次联合检查,并要求“不在岗”的学员整改,否则不能参加临床考核,这一措施的实施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同时,我校制定了详细的《临床考核办法》,要求学员必须完成所在学科专业的科室考核和由临床教学管理部门组织的毕业考核,考核不合格则不能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5.加强与申请人工作单位沟通,消除申请人顾虑。取得工作单位的支持是申请人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在职申请人所在的单位和科室往往都是非常忙碌的,而申请人又是科室的骨干,以往造成申请人“缺课”“临床实践不在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单位或科室“不放人”。因此,我校要求申请人在提出申请前取得单位的同意,对一些不理解的单位和科室,我校主动与单位沟通,讲解我校培养方案和要求,以取得申请人单位的支持,消除申请人顾虑。

6.强化论文答辩管理,实施淘汰机制。为了保证在职学员的论文质量,我校始终将在职学员的开题报告、论文预答辩和正式答辩与同专业、同类型全日制研究生作同等要求,并实施论文盲评和进行论文学术不端检测,每年都有学员因为论文不合格而不能答辩或答辩不能通过,促使学员按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时进一步促进了论文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

[2]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

[3]鞠学红,管英俊,张金宝,等.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人员培养的实践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

[4]沈长月,陈奎.现实与超越: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环境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24(3).

作者:刘勇 罗殿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统计学专业导论论文下一篇:大学生人身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