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改革开放的30年

2022-12-11

第一篇:回顾改革开放的30年

回顾改革开放30年

回顾改革开放30年--几大国家级经济区的比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853

更新时间:2010-5-4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掘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首歌曲由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曲,一位伟人的英明决策从此掀开了中国大地改革开放的浪潮„„

深圳特区: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建立经济特区。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湖里2.5平方公里范围内设立厦门经济特区,湖里成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1981年10月15日,随着破土动工的一声炮响,厦门经济特区在湖里拉开了建设的序幕。1985年,国务院批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中央1985年85号文件说,“厦门特区扩大到全岛,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是为了发展东南经济,加强对台工作,和平统一祖国大业作出的重要部署。”

深圳经济特区位于深圳市南部,东起大鹏湾,西至珠江口,北靠梧桐山,南临香港以深圳河为界。东西长49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实际可开发面积110平方公里。设有全长86公里的特区管理线。特区范围包括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和盐田区。

一座建筑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发展与繁荣,一个城市浓缩了一个国家改革开放的奇迹。深圳国贸大厦便是如此,她的诞生,创下了中国的数个第一:我国最早实行招标的建筑工程,在国内率先大面积运用滑模施工,以及抒写“改革开放神话”——“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大多数国人尚不知股票为何物时,新中国的第一张股票———“宝安股票”已在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了。然而,它却没人理睬。在这种情形之下,当地政府就发文要求党员干部带头买。随着示范推动和股票交易体制逐渐走向完善,股票价值开始迅速升温并形成热潮乃至狂潮。随着巨大获利机会的发现,人们从全国各地涌向深圳,他们有的甚至扛着大麻袋的钱和身份证,由此形成了当时轰动全国的万人空巷购买新股抽签表的盛大场面。

甚至发生踩死人的悲惨局面!国家为了控制局面,稳定社会,于是推出了设立铁丝网、和办理边防证的宏观调控方法来阻止大量的人群流,防止过量的人群流破坏当地的承载能力,要知道当时的深圳特区还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的基础设施都是很薄弱的。如果不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控制,将会出现不可估量的后果!

从当年人们对“深宝安”不理不睬,怀疑、观望到认为买股票赚钱是合法捷径,再到现在频频挂在嘴边的“全民理财”,国人对投资理财的观念,不得不说是深圳特区开创并推动了“解放思想”的历史先河。随着股票浪潮的滚滚推进,时至93年国家才推出了《股票法》,实行了上封顶,下保底股票政策,由此结束了股票的效益最大化时代。【国家开发深圳特区,面临的是资金缺乏的瓶颈问题,于是就引进了金融产品:股票】

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上海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制定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开发方针。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进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委、市政府明确了“一个作用、三个区”的功能定位(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标志着浦东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16年精心谋划,16年坚实步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中央各部委、全国各省市大力支持下,浦东开发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框架,浦东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区位于上海市东部,长江三角洲东缘。东濒长江口,南与闵行区、奉贤区接壤,西和北分别与徐汇、卢

湾、黄浦、虹口、杨浦、宝山6区和崇明县隔江相望。面积为1210.41平方公里,人口268.60万。【国家开发上海浦东新区同样使用的是金融产品:股票】

天津滨海新区: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发深圳,到90年代开发浦东,珠三角、长三角迅速跃升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极”,每一次的区域开发都带来一个相应区域板块的经济腾飞。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中国继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重点开发开放的区域。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0万左右【国家开发天津滨海新区使用的金融产品是:股票+基金】

泛北部湾经济区:

泛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广西境内,它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玉林6个城市所属行政区域组成,面积4.25万平方公里,人口1250万左右。《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列为重点发展区域,目的是为了探索西部省区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有益的经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为核心,并把临近的玉林,崇左两市的交通,物流纳入经济区统筹规划.它背靠大西南地区,面向东南亚国家,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区域合作,泛珠江三角经济合作等多个区域合作的交会点,是中国沿海与东盟国家进行海陆交往的枢纽,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和基地,区域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

促进北部湾经济区快速的发展,以广西辐射西南,中南,华南.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减少东西部的差距。撬动巨额民间储蓄,自发的参与到北部湾的经济建设中来,解决建设资金瓶颈问题!打造大规模的中产阶级,塑造一个以中产阶层为社会主流群体的橄榄型社会.因为壮大中产阶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是维系民间资本持续增长的沃土,培育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

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相连的北部湾城市群,在中国与东盟,泛北部湾,泛珠三角等国际区域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正因为它拥有这样独特的区位优势,所以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次区域合作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2007年年初,中央参照天津滨海新区做法批准将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列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给予其对外交往、行政体制改革、土地管理改革、金融制度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的权力,这将产生双重的作用和意义。

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指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对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前面三极的经济浪潮已经过去,泛北部湾经济区现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沿海开发最后的一块处女地,由于它对内和对外的独特的区域优势和地理优势,决定了国家对它的重视与支持的程度!否则国家拿什么来对接中国—东盟经济自由贸易区!【打造泛北部湾经济区同样需要巨额的资金,打造北部湾经济区于是国家就引进了新的金融产品“引金入桂”,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youzhixu

第二篇:改革开放30年铁路建设回顾与思考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对于中国铁路是很不寻常的30年,铁路在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铁路的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总结铁路的建设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铁路这30年的历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

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基于以上考虑,我今天专门讲讲改革开放30年铁路的建设与发展。30年铁路的建设时间跨度长,这里,我只是从有限的几个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步认识和思考,同大家一起研究讨论。

一、30年铁路的发展与建设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铁路仍然是客运和货运兼顾的常规铁路,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和常规铁路虽然基本形式相同,但在技术方面,包括机车和车辆、线路和轨道以及列车的编组和运行都各不相同。因此,各国铁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修建或改造本国的铁路。铁路运输的这些发展,成为铁路新发展时期的突出特点。

中国铁路的发展中国从1876年修建淞沪铁路以来,到1981年止的105年内,共建铁路50181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平均每年只修建铁路 300余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对铁路的修建有了统筹规划,修建铁路的速度达到平均每年800余公里。到1981年底中国大陆铁路营业里程为50181公里,其中双线铁路为8263公里,电气化铁路为1667公里。铁路总延展里程为89580公里。从1876年到1981年止,中国铁路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即清朝和中华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

清朝和中华民国时期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被认为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条铁路。在此以前,英国商人曾在北京宣武门外建筑一条 500米长的小铁路,只能供人玩赏。

1881年河北省唐山开平矿务局为了运煤而修建了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这条铁路长9.7公里,后展筑至天津,称为唐津铁路。1890年自唐山展筑至山海关,称为关内外铁路。

1887年,台湾省巡抚刘铭传主持修建从台北至基隆铁路,长28.6公里,1891年完成。至1893年自台北展修至新竹,长78.1公里。这是我国台湾省最早的1067毫米轨距的铁路。

俄国在建成西伯利亚铁路后,于1898年强行在中国建筑自满洲里至绥芬河的中东铁路和自**至大连的南满铁路这两条铁路按俄国铁路标准修筑的,采用1524毫米宽轨距这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铁路日本于1905年也在中国东北建筑安东至沈阳和沈阳至新民的窄轨铁路,后又于1911年建成安东至朝鲜新义州的鸭绿江桥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后,1904年建成济南至青岛的胶济铁路。1895年法国要求修筑自云南省昆明至边境城市河口的滇越铁路这条铁路为1000毫米窄轨铁路,1910年完成通车。

1889年清政府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向比利时银公司借款兴建北京芦沟桥至汉口的芦汉铁路。这条铁路先由政府拨款修建芦沟桥至保定及汉口至滠口两段。通车后,于1901年从芦沟桥展筑至北京前门。1906年北京至汉口全线通车。1898年清政府向英商汇丰银行借款修建关外铁路,即现在的沈阳至山海关铁路。同年,清政府向美国合兴公司借款,修建武昌至广州的粤汉铁路和广州至三水的广三支线。后以合兴公司违反合同规定,清政府于1905年收回筑路权,交由湖北、湖南、广东三省分别建筑。1904年完成广三支线,1911年完成长沙至株洲段,1918年完成武昌至长沙段,1916年完成广州至韶关段。

英国取得了道口至清化焦作矿区铁路的筑路权,由英国福公司承建,1907年完成。又取得了广州至九龙铁路的筑路权,后由中英两国合建广州至深圳段,1911年完工。

清政府向英国银公司借款修建苏杭甬铁路,由英国公司建筑南京至上海铁路,于1908年完成。并重建淞沪铁路作为支线。上海经杭州至宁波铁路,由于江苏、浙江两省官绅反对在英国控制下修建铁路,各自组成公司分别修建上海至枫泾及枫泾至杭州段,于1908年完工。杭州至宁波的铁路从宁波开始建至曹娥江边,因桥梁未能建成而停顿。

英国取得了天津至镇江的筑路权后,将天津至韩庄段让归德国承建。韩庄至镇江段归英国承建。1908年签订借款合同时,上海至南京铁路即将建成,遂将铁路终点由镇江改为南京对岸的浦口,此路改称津浦铁路,1912年建成。

1898年清政府向华俄道胜银行借款,建筑柳林堡至太原的1000毫米窄轨铁路,称为正太铁路,即现在的石太铁路,于1907年完工。

承建芦汉铁路的比利时银团(后改为俄法比银团)在建筑芦汉铁路的同时,承建开封经郑州至洛阳的铁路,称为汴洛铁路,为芦汉铁路的支线。1903年签订汴洛铁路条约,于1909年完工。是现

在陇海铁路中的一段。

1903年清政府颁布《铁路简明章程》。撤销中国铁路总公司,允许组织商办公司修建铁路从1907年至1921年的15年内,建成了九江至南昌、齐齐哈尔至红旗营、斗山至北街、潮州至汕头、个旧至碧色寨以及漳州至厦门的铁路,都是较短的次要干线。

自北京至张家口的京张铁路是通往西北铁路干线的首段。清政府决定用

官款自行建筑。这条铁路在詹天佑主持下,用了四年时间于1909年建成,全长201公里,是我国以自己的技术力量建成的第一条铁路。1912年至1923年间展筑至归绥(今呼和浩特市),称为京绥铁路。

辛亥革命后,从1911年至1949年这38年内,修建铁路的技术力量有所发展。

1913年日本从中华民国政府取得修建满蒙五条铁路的特权,即四洮、开海、长洮三条铁路的借款权及洮承、吉海两条铁路的借款优先权。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开始侵入中国整个东北地区,强占东北铁路。其中属于有借款权的有:吉长、四洮、洮昂、吉敦等线;属于有委托营业权的有:沈海、呼海、吉海、齐克、洮索及沈山等线;属于委托承建和经营的有敦图、拉哈、秦海等线。1935年,苏联把中东铁路作价让给伪满政权。此后日本将**至长春段以及满洲里至绥芬河段分别于1935年、1936年和1937年改为标准轨距铁路。孟家屯(长春附近)至旅顺间原修建为1524毫米轨距的铁路,日俄战争后,俄国将宽城子(长春)以南的南满支线转让给日本,日本则于1904~1906年间将孟家屯至旅顺间铁路改为1067毫米轨距的窄轨铁路,1907年又改为1435毫米的标准轨距铁路。

1921~1930年的10年内,东北地方政府以地方拨款修建了沈海、呼海、吉海、齐克、洮索等线及大通支线。以上是中国东北地区从1911~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前的铁路建设情况。

1912年中国政府与比利时签订陇秦豫海铁路借款合同,将已建成的汴洛铁路向东展延至海州,向西展延至兰州,成为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干线,称为陇海铁路。这条铁路的开封至徐州段及洛阳至观音堂段于1915年完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工程停顿。1921年起由荷兰、比利时两国分别担任东西段的展筑工程。东段铁路及连云港港口工程由荷兰公司承建,于1925年通至海州;西段1934年通至西安,1936年通至宝鸡。

1932年山西省地方政府开始修建大同至风陵渡的南北同蒲铁路,采用1000毫米轨距,于1935年完成。北同蒲铁路自大同至太原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时期改为标准轨距;南同蒲铁路自太原至风陵渡于1956年改为标准轨距。

粤汉铁路的株洲至韶关段工程艰巨。1929年中国政府派鸿勋主持修建,于1936年完工。从此,自武昌至广州的粤汉铁路全线通车,并与广九线接轨。

1930年浙江省地方政府开始修建杭州至江山的杭江铁路,于1933年完成,并建成金华至兰溪支线。以后向西展延至江西省,称为浙赣铁路,于1936年通至南昌,1937年通至萍乡,与株萍铁路联接。

1932年中国政府决定修建芜湖至孙家埠铁路,后又建筑芜湖至南京段。1935年自南京至孙家埠全线建成通车。1934年中国政府为将淮南煤矿所产煤炭运至长江边,决定修建从田家庵至裕溪口铁路,称为淮南铁路,于1935年完成通车。

沪杭甬铁路的萧山至曹娥江段,于1936年继续开工,同时修建曹娥江桥,于1937年11月完成1933年浙江省地方政府为沟通钱塘江两岸交通拨款兴建钱塘江桥,桥址在杭州闸口,为公路、铁路两用桥。于1935年开工,1937年9月完成。至此,上海经杭州至宁波的沪杭甬铁路全线通车。当时中国全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已经开始。在抗战开始以前不久,中国政府修建的铁路还有苏州至嘉兴的铁路以减少绕经上海的运输量,于1936年建成通车,后于1944年拆除。计划修建株洲至贵阳的湘黔铁路,于1937年开工,1938年从株洲铺轨至兰田后停工,并于1939年拆除。1936年开始修建重庆至成都的成渝铁路,仅完成一部分路基工程和个别隧道和桥墩即停工。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修建铁路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有自己的技术力量,也有一些统一的技术标准,并开始有了制造机车车辆的能力。

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修建的铁路主要有湘桂铁路、滇缅铁路、叙昆铁路、湘黔铁路和陇海铁路的宝鸡至天水段。湘桂铁路原计划从衡阳开始经桂林、柳州、南宁至友谊关(当时称为镇南关)。衡桂段于1937年10月通车,1939年12月通至柳州。后因战争原因,柳州至南宁段在建成柳州至来宾段后即停工,南宁至友谊关一段亦仅建成友谊关至明江段。滇缅铁路是从昆明至中缅边境的铁路,采用1000毫米轨距,1940年从昆明至安宁段建成通车,安宁以西则因战争原因停工。叙昆铁路是从昆明至叙府的铁路,也是采用1000毫米轨距,到1941年建成昆明至沾益段后停工。湘黔铁路是从柳州至贵阳的标准轨距铁路,线路横越云贵大山脉,工程艰巨,1939年开工,1944年从柳州至都匀段建成通车后即停工。陇海铁路宝鸡至天水段于1939年开工,1945年建成通车。当时陇海西段未被日军侵占,铁路仍维持运营,为运营需要用煤,于1941年建成咸阳至同官煤矿的咸同支线。

1937~1945年,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和华北等地区修建新线如下:在华北地区有北京至古北口铁路、石家庄至德州铁路、新乡至开封铁路、东观至潞安铁路等,共长608公里;在东北地区有图佳、拉滨、长白等线,共长4752公里;在海南岛有榆林港至北黎铁路及八所至石碌铁路等共长254公里。均为 1067毫米轨距的窄轨铁路。

在台湾省,1907~1947年先后修建了台北至淡水、新竹至彰化等铁路,共长 645公里;基隆至台北等复线109公里。轨距均为1067毫米。

中国从1876年修建第一条铁路到1945年这70年中,中国大陆共有铁路25523公里。到 1949年可以通车的铁路为21989公里。

新中国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修建铁路有了统筹的规划和统一的标准。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从北向南推进,受到战争破坏的京包、陇海、京汉、南同蒲、浙赣、南浔及粤汉等铁路先后修复通车,并开展运输业务。1949~1981年的32年内共修建了38条新干线和67条新支线。为了加强既有线的运输能力,修建双线、扩建枢纽编组站、改善线路的平剖面及轨道结构、建设电气化铁路、设置自动闭塞,以及发展蒸汽、内燃、电力机车和车辆的制造业等,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在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内,先后建成的新干线有:成都至重庆、天水至兰州、来宾至凭祥、丰台至沙城、集宁至二连浩特、兰村至烟台、黎塘至湛江、宝鸡至成都以及鹰潭至厦门等铁路。1958~1962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先后建成的新干线有:萧山至穿山、包头至兰州、南平至福州、北京至承德、兰州至西宁等铁路,并重建了柳州至贵阳的铁路。1963~1965年的三年调整时期,先后建成的新干线有:兰州至乌鲁木齐、贵阳至重庆等铁路。1966~1970年第三个五年计划期内修建的新干线有:贵阳至昆明、通辽至让葫芦、成都至昆明等铁路。1971~1975年的第四个五年计划期内修建的新干线有:北京至原平、焦作至枝城、通县至古冶、株洲至贵阳等铁路。1976~1980年的第五个五年计划期内修建的新干线有:阳平关至安康、太原至焦作等铁路。1981年又建成北京至通辽、襄樊至重庆等铁路;枝城至柳州以及芜湖至贵溪等铁路亦相继完成。

以上新铁路干线的建成,使铁路先后伸展到烟台、宁波、福州、厦门、湛江等沿海城市和港口,继而又伸展到西北、西南边远地区,初步改变了中国过去偏重在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铁路布局,使大陆上各省省会和自治区首府(除西藏拉萨外)均有铁路同首都北京相连,并沟通沿海和内地之间的铁路运输。

新建的支线中,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平顶山、西户等线;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铁岭、法库、女儿河、丰城、洛宜、包白、新密等线;三年调整期间建成的有泰肥、海拉、向乐、博新、北黑等线;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吉舒、娄邵、汤林线的伊乌段、牙林、符夹、镜铁山、吉兰太等线;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开阳、芜铜、宁菏、红会、东川、汝箕沟、郭查、漳坎、杭长、醴茶、盘西、长林等线;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有万白、烟白、嫩林、宜珙等线;1981年建成阜淮等线。

到1981年止,在原有铁路线旁增建第二线的双线工程主要有北京至上海、北京至衡阳以及其他铁路的运输繁忙区段。将原有铁路改建成电气化铁路以增加运输量的有宝鸡至成都、宝鸡至天水以及阳平关至安康等铁路。建成的枢纽共有42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北京、郑州、武汉、天津、上海、沈阳、太原等,这些枢纽中包括87个编组站。这些枢纽根据运输的需要,还在不断扩建中。

到1981年底止,全国大陆上铁路营业里程是50181公里,另有地方铁路3725公里。在这些铁路线上共有隧道4493座,长度总计2010公里,最长的隧道长 7.032公里;共有桥梁28945座,长度总计1344公里。1949年前,黄河上只有两座铁路桥梁,长江上则没有铁路桥梁。到1981年止,跨黄河的铁路桥梁共有16座,跨长江的铁路桥梁共有7座。其中南京长江桥最长,计长6772米,此外还有新型的来宾红水河预应力斜拉桥和安康汉江薄壁箱型斜腿刚构钢梁桥也都相继建成。

32年内中国铁路大修更换新钢轨共41614公里,钢轨类型逐渐加重,到1981年止,每米50公斤的钢轨长度约占营业铁路总长的50%。线路和桥梁等设施逐年进行改建和加强,铁路设备的技术标准也逐年提高。实际最高行车速度达到每小时110公里。

1949年前,中国铁路用的机车车辆,极大部分依赖进口。1949年以后,中国铁路逐渐建成机车车辆工厂。1952年开始自制蒸汽机车,1958年开始自制内燃机车,1960年开始自制电力机车。到1981年止,三种机车的总台数为1949年的2.5倍;客车的总辆数为1949年的4倍,货车的总辆数为 1949年的5.7倍。主要干线上的列车牵引总重由1949年的1600吨提高到1981年的3500吨。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铁路承担的客货运量也逐年增长,到1981年,中国铁路承担的年客运量为9.53亿人,占当年全国现代化旅客运输的24.3%,为1949年的9.2倍;承担的年货运量为10.77亿吨,占当年全国现代化货物运输的49.4%,为1949年的19.2倍。

二、30年中火车的六次大提速

1997年4月1日第一次提速:提速主要在京广、京沪、京哈三大干线进行。允许时速超过12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1398公里,时速超过14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588公里,时速超过16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752公里。

1998年10月1日第二次提速:提速范围重点还是上述三大干线。允许时速超过12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6449公里,时速超过14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3522公里,时速超过16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1104公里。

2000年10月21日第三次提速:提速范围主要是陇海、兰新、京

九、和浙赣线。允许时速超过12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9581公里,时速超过14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6458公里,时速超过160公里的线路为1104公里。

2001年10月21日第四次提速:提速范围主要是京九线、武昌-成都(汉丹、襄渝、达成)、京广线南段、浙赣线和哈大线。允许时速超过12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13166公里,时速超过14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9779公里,时速超过160公里的线路为1104公里。

2004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五次大提速。

2007年4月18日,铁道部决定实施第6次提速,

一条银龙静静的俯卧在华北平原上,从此把北京和天津两个城市更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一列列国产动车组呼啸而过,引领着中国铁路跑出了令人心跳的速度:394.3公里/小时!2008年8月1日,耗时仅三年建成的京津城际铁路如期运营,作为我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城际铁路,它翻开了中国铁路史新的一页,高速铁路时代已经已扑面而来。中国铁路仅3年时间就跨越了发达国家铁路30年的高速历程,这不仅令世界铁路同行惊叹,也让我们开始思考,这样的奇迹是如何诞生的?

同年11月16日,铁路提速牵引实验圆满结束并取得成功,技术装备取得8方面26项技术创新成果。中国铁路既有线提速改造水平已跨进世界先进行列,提速增开动车组和客车货运同步提高,新动车组舒适度大提高考虑集中配餐自动售检票,客运专线建设大规模展开批准11重点工程,全国铁路第六次提速北京到上海只花10小时,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依旧继续坚持“提速不提价”原则。

三、我国铁路五年走了别的国家铁路30年的路

其实远观国外,我国铁路五年走了别的国家铁路30年的路,其他国家高速列车在30年前时速就达300公里以上,而当时我国铁路旅客列车平均技术时速仅为54公里。到2002年底,我国人年均乘车次数还不到一次,装车满足率仅50%,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紧张局面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发展高速铁路刻不容缓!在2004年1月时,国务院批准了《中长期铁路路网规划》,确立可客运高速、货运重载的发展方向,拉开了大规模铁路建设的序幕,要求在3-5年时间。2004年4月,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铁路机车车辆装备有关问题,并下发了《研究铁路机车车辆装备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确定要用3—5年时间实现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升、运输能力的快速扩充。2005年7月4日,京津城际铁路——中国第一条城际高速铁路正式开工建设。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正式开通运营,国产crh3最高运营时速350公里,成为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速列车。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自信的说:“我们一下子在速度上把世界发达国家甩下了30公里。”

5年就走完了外国30年的发展之路,这夺目的成绩在于我国高速铁路选择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自主创新之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我国长期有一种现象,说到原始创新大家腰板挺得很硬,说到集成创新说话有点突噜,说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时候,前面几个字说得很轻,只突出后面三个字,我认为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办法是最智慧的办法”,在他看来在中国搞创新需要一种大智慧,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通过消化吸收使之为我所用,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形成后发优势,“我们应该随时准备踩着别人的肩膀往前走”。

我国铁路装备现代化的具体方案是在铁道部的主导下,利用我国巨大的市场形成拳头,联合国内科研、设计、制造企业,实现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转让。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我国其他行业的“市场换技术”,高铁在向国外引进技术时,是铁道部对技术引进工作全面负责,支付技术引进费用,选择国内质量最好的制造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各制造企业按照铁道部的统一部署进行技术引进和项目实施。而不像汽车行业那样一个省设一个企业分别去和外商谈判。这样能在与外商谈判时避免了国内企业的恶性竞争压价,同时也形成了很强大竞争力,“我们把几个巴掌形成了一个拳头,一致对外,以很低的成本完成了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只要按这种方式走下去,中国国情决定了未来世界高速铁路的技术中心必将在中国。”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自信地说到。

技术引进来了,但最关键的还是在再创新方面,在研发设计方面,铁道部组织高校、各科研院所及各主机厂分别签订了动车组引进技术消吸收再创新重点项目合作协议书,确定由高校负责九大重点攻关项目研究,主机厂和各科研院所作为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主体参与,共有8名院士和近百名教授和研究员、960余名高级工程师、500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铁道部和科研单位以重点项目为纽带,建立了一个开放的、产学研一体的“高速铁路建设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平台”,打响了我国铁路及相关领域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的联合技术攻坚战。

作为空气动力学方面的专家,清华大学的卢强教授对于此次参与科研攻关的经历感触颇深,他的项目与铁道部五分钟定下了意向、七天签下了合同、半年时间就拿出了报告,“在一般情况下,一个项目从立项、研究、交出报告一般至少都需要3到5年”,而更让这位老教授兴奋的是,在奥运前被邀请去试乘京津城际时,他惊奇的发现在车头一个装饰性的车头已经被抹平了,这正是在他交出的报告中提出一个结论:这样一个装饰性的车窗会造成气流的断裂,产生的阻力会使列车速度降低,其他在报告中提及的需要修改的地方都做了修改。“以我科研多年的经验,一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概都是以5年为单位的,我国真正创新的成果不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更是少得可怜,而我们半年时间研究成果在两个月以后就被采用了,这样的转化速度是以月来计算的,这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专家也提到,这次集体科研攻关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铁道部打破了以前的封闭,充分利用了铁道部外的科研单位;产学研紧密联系,研究小组和动车组方面直接结合;再就是打破科研单位之间的界限,“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科研单位一起组建了规格最高的国家队!”

就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科研国家队的集体努力下,我们在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技术平台上,掌握了高速铁路的九大关键技术和十大配套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再创新,取得了200多项技术报告和成果,我国高速铁路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四、生产企业的速度:现在的一年顶以前五年

2005年11月,中国铁道部与西门子签下6.9亿欧元(折合人民币63.5亿元)的框架协议,中方购买60列高速列车,这也是中国铁路首次引进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速列车。首批3列机车和一些重要部件在德国制造,其余57列将在北车集团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唐车公司)进行,正是这57列使这家老国企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唐车公司是我国第一家铁路工厂,具有127年代铁路客车制造的悠久历史,1994年至今,为中国铁路6次大提速批量提供了新型客车。2005年,公司成为铁道部确定的高速铁路客运装备制造基地之一,乘着300km/h动车组项目的东风,唐车一跃成为世界一流的高速动车组制造基地,成为河北省唯一进入国家103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这是一次很大的机遇,我们收获最大的是因此建设了一流的设计技术平台、工艺技术平台、物流管理平台、人才队伍平台、企业文化平台,完成了自身的工业化改造。”唐车公司的董事长余卫平这样说到。

为生产350公里动车组,唐车已投入了7.5亿元进行工业化改造,投入1亿多元安排人员赴德国培训,创新投入比例达到了1:10,在谈及国产动车组盈利的情况时余卫平说,“目前我们还处于投入期,利润非常微薄,远未到谈利润的时候”,但由于掌握了世界最先进高速动车组设计制造技术,形成了核心制造能力,他对未来的市场充满了信心。一位唐车的员工感叹道,“这几年一年干掉活相当于以前五年干的活。”虽然目前只拿着1500元左右的工资,但他觉得照这样的发展速度,两三年后将迎来好日子。

根据铁道部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9万公里以上,其中,时速200公里和300公里以上的客运专线、城际铁路里程将达到7000公里,将有700组高速列车行驶在中国的铁路上。“未来5年,世界高铁的技术领地必将在中国,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有如此大的市场容量。”就像一位日本高铁专家说的那样。中国铁路必将以惊人的速度飞跃入高速时代,京津城际仅仅只是中国一个开始。我们的铁路未来会更好。

第三篇:民政局改革开放30年工作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民政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在民政人的辛勤耕作下,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团结奋斗,使民政各项工作明显进步,民政事业全面发展。特别在近几年中,民政人肩负着“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困”的使命,在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救灾工作方面

我旗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旱灾、霜冻和洪涝灾害,而旱灾基本!上年年发生,几十年来在救灾上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一是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如在2002年原赛汉乡王官梁村发生的龙卷风,灾害发生后,能够及时地转移安置群众,保证生命安全,同时转移群众的物资和财产,让损失降到最低;二是有效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的社会稳定,在灾害发生后,能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临时住所,有医疗救治点;三是确立了救灾工作分级管理体制,救灾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救灾工作分级管理体制的确立,进一步明确了各级的救灾责任,进一步增强了安排灾区群众生活的资金实力,充分保障了救灾工作的有效开展。列入救灾资金逐年增长,1998年市级列支救灾资金47万元,旗级列支救灾资金3万元,到了2007年底,市级122万元,旗级12万元。四是救灾工作应急反映能力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应急预案的出台,为突发性灾害发生做了充分的准备,是政府应对灾害的纲领性紧急行动方案;五是救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迈出可喜的步伐,救灾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明确了救灾资金的使用范围,开展救灾捐赠活动的管理,制定了接收发放救灾捐款物的制度,规范了救灾款物发放程序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了规范化、制度化。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党的十五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我旗于2001年启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当时重点保障“三无”员,保障人数为人,之后又在年和年进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扩面工作,逐步把在职、下岗、失业和退休人员中的贫困人口纳入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截止到2007年底,享受城镇低保的人数达到了5268人,占城镇总人口的12%,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保障标准逐年增长,最高的每人每月可享受158元,最低的每人每月可享受83元。城镇低保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各2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社会稳定,进一步提高了民政工作的地位。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是继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的又一项重大惠民政策。我旗在2006年开始实施,当年纳入农村低保对象5310人,保障标准为年人均360元。在2007年进行两次扩面并提标,截止2007年底,纳入农村低保对象为15934人,占农村总人口的8.2%,保障标准提高到年人均438元。今年,农村低保工作进入了规范化管理,继续扩面并实行分类施保,这一惠民政策正在逐步完善,农村困难居民也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

——五保供养

全旗现有五保对象1871人,占全旗农业人口的0.96%。其中老年人1021人,占五保对象的54%。女性189人,孤儿157人,残疾人504人.敬老院8所,集中供养五保对象380人,分散供养对象1491人,集中供养率20%,有入院意愿的分散五保对象230人。在五保供养经费上,按照自治区民政厅、财政厅、发改委《关于加强农村牧区五保敬老院实施意见》要求,逐年增加五保供养经费,到2007年,集中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300元,分散供养达到每人每年900元,2007年,共支出集中供养五保资金49.4万元,分散五保供养资金134万元。近年来我们在敬老院建设上,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对原有敬3老院作了进一步修缮,大部分敬老院改造了厨房,增加了炊事员,为部分敬老院新打了机电井,同时改善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生活条件,每年为敬老院院民从里到外更换衣服,并购置棉被、棉衣。对全旗分散五保户的住房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摸底调查,对20多名住房条件差且不愿意入住敬老院的分散五保户,选择安全的闲置空房入住。

——医疗救助

2005年下半年,我旗启动了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制定了《**旗农村医疗救助实施方案》,尝试大病医疗救助。从2006年起,在做好大病救助的同时,为农村五保户、低保户代交合作医疗参保金个人部分。在2007年,我们在实行大病医疗救助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和完善了农村医疗救助办法,取消了起付线,提高封顶线,改过去的大病救助为主,为以常见病、慢性病为主与大病救助相结合的办法,同

时对五保户和优抚对象也制定了相应的医疗救助办法,使弱势群体在就医看病方面得到一定救助。2007年,我们对1050人实施医疗救助,支出救助资金60万元,其中农村低保户70名,农村五保户980人,在这些救助对象中,大病医疗救助支出25万元,常见病、慢性病支出35万元。在城镇,按照市民政局要求,统一将有需要手术治疗的城镇低保户介绍到市中

心医院治疗,共为25名患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手术治疗。

——教育救助

为确保城乡低保家庭考上大学的子女顺利入学,制定了《**旗贫困大学生救助方案》,通过广泛宣传深入细致摸底,严格审查,张榜公布等有关程序,三年来,共救助贫困大学生480名,每人最低领到600元,最高每人领到1000元的一次性入学路费和生活补助。此外,在实施城乡低保过程中,对子女就读高中、大学的特困家庭优先纳入低保。与此同时,为家庭困难的贫困大学生出具贫困证明,使其在各大院校内享受减免学费或入学补助等优惠政策。

——基层政权建设

在农村,我旗从2006年村委会换届以来,把推行村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作为村民自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对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要求各乡镇及时向村民公开,同时,为提高村委会干部素质,每年举行两次培训班,对村委会干部进行系统培训。结合全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旗集中建设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试点村14个。在城镇社区建设方面,对原有的两个星光计划项目“光明社区、红卫社区”进行重新整修,增补综合配套设施,并对其他6个社区进行整顿。一一优抚工作我旗现有各类优抚对象5041人,其中重点优抚对象771人;军属310户,1080人;退伍军人3190人。在重点优抚对象中,有“三属”30户31人,各类伤残人员169人(其中残疾军人152人,5伤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1人,伤残人民警察5人,伤残民兵民工1人),在乡老复员军人492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69人,参战退役人员10人。

在优抚事业费的使用上,我旗严格执行上级优抚经费使用的有关规定,根据上级的调标政策,足额、按时地发放到优抚对象手中。

在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经费上,我旗对优抚对象的医疗难问题,一直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对一至六级残疾军人和带病回乡老复员军人的医疗保障由每月发放医疗处方的办法改由旗财政和民政共同补贴的形式交旗医保中心管理,使他们享受与国家离休干部同样的待遇。对患有绝症,突发性重病或久病不愈的困难对象,以及六级以下残疾军人旧伤复发,就医困难的,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医疗补助,由卫生部门给予医疗费减免,民政部门从优抚经费中给予生活困难补助,全年支付医疗生活补助经费近5万余元。2006年上级下拨我旗优抚对象医疗补助资金31万元,按照文件规定的补贴标准,直接下拨给优抚对象,作为一次性医疗补助。

在优抚对象自然增长机制方面,根据自治区民政厅、财政厅(2004)178号《关于建立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的通知》和市民政局、财政局(2005)191号《关于下达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标准的通知》要求,我旗2006年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为14元,2007年又增加6元,两年每人每月共增6长20元,补助人员主要是在乡老复员军人和带病回乡退伍军人。自然增长资金全部由旗财政负担。对各类伤残人员、“三属”等人员的抚恤标准按文件规定的标准执行;对在乡老复员军人每人每月补助176元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60元,自然增长6元,实际发放每人每月242元;抗日时期在乡的老复员军人每人每月补助203元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60元,自然增长6元,实际发放每人每月269元;带病回乡退伍军人每人每月补助105元的基础上,提高到每人每月120元。

——在安置工作方面

我旗从2005一-2007年共接收安置退役士兵(含转业士官)199人,其中,农业户口退伍回乡110人,符合安置条件已安置的人,全部安置到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城镇户口安置率达到100%。

——婚姻管理工作

婚姻管理是社会事务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婚姻是人生的大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管理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一项传统的民政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以后,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婚姻管理的法律体系逐步建立,为民政部门加强婚姻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使婚姻管理工作逐步纳入法律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婚姻登记队伍专业化,基本上实现了婚姻管理专人专职。推进了婚姻管理办公自动化建设,从人工操作到办公自动化,是婚姻管理的一大进步,避免了人工操作的失误,防止了无效婚姻的产生,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婚姻管理水平,争创“文明窗口”。在操作上实行政务公接受群众监督,在婚姻登记档案上实行规范化档案管理。

——民政局的自身建设

30年的改革开放成果,也见证了民政局30年的发展。民政局从30年前的一个办公室发展到今天三层办公大楼,办公面积790平米,拥有较先进的办公设备,相应股室齐全,职能清晰,办公环境优美,人人讲礼貌、个个都敬业的良好工作作风随处可见。主要表现在:班子团结协作,干部队伍素质高,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的好,思想教育、业务知识抓得实。总之,近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旗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民政工作有了跨越性的进步,比如:城乡社会救助,敬老院建设、优抚安置等工作,但与上级的要求仍有差距,与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民生问题,克服一切困难,完成好民政的各项工作,树立起民政部门和民政人的良好形象。

第四篇:改革开放30年全市组织工作成就回顾

改革开放30年,我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全市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开拓进取、不断发展。30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立足实际,锐意创新,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党

员队伍不断壮大,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全市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30年发展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全会后,我们党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确立了改革开放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路线。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中共**地委在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上开始全面拨乱反正,积极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先后在全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落实政策工作,为“文革”中定为“冤、假、错”案的18574人进行了彻底平反,为17085名受迫害的干部、工人、城镇居民和农民甄别平反,恢复名誉,复查了“文革”前历次政治运动中1.1万多人的问题,清理了干部档案,消除了“十年内乱”所造成的创伤、隔阂。同时,对在“文革”中遭受破坏的基层党组织进行了多次整顿,使党的基层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

1983年,**地委按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进行机构改革,将地直党政工作部门由48个精简到22个,领导干部由173人减少到144人,平均年龄由53.2岁下降到48.8岁。各县市党政工作部门由50个减少为35个,党政正副职领导干部由原来的128人减少到104人,平均年龄由47岁下降到42.6岁。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富于改革精神的中青年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实现了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通过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工作机制在全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逐步健全。

从1984年11月开始,地、县(市)、乡三级在309个党委、91个党总支、5484个党支部、93027名党员中分期分批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全面整党。并在各县普遍进行了检查知识分子工作,进一步复查和平反了知识分子冤假错案,吸收了一批基本具备党员条件的优秀知识分子和生产一线有文化的优秀青年入党,全市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有了明显改善。

1985年7月,**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后,中共**市委于1987年9月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发展生产力是检验一切工作根本标准的大学习、大讨论。从12月下旬开始,分期分批在全市党员干部群众中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为全市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随后,市委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推行了行政首长负责制,企事业单位开始建立新型的党政工关系,促进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稳步发展。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后,市委紧抓机遇,以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为先导,开展综合体制改革,在转变领导机关职能、精简机构、人员分流、创办实体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重点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县级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的意见》、《关于培养教育青年干部的意见》,有重点、按计划、分步骤地选拔了一大批年轻干部进入到县级领导班子;在机关推行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大对企业党务干部的培训,采取党组织和企业领导交叉任职的方法,加强企业党务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着力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党务工作队伍和党员企业家队伍。1996年,市委把转变职能作为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实施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市级党政机构由原来的57个减少到45个,精简21.1%,党政机构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1997年,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面向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市委在全市兴起了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新高潮,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针对“三讲”教育中查摆出来的问题,市县领导班子边整边改,加强思想理论和民主集中制建设,发扬党的三大作风,取得了良好效果。随后在全市深入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党的基层组织制度化、民主化、规范化管理,初步形成了“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机制,有力推进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一场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党分期分批全面展开。在历时3年

第五篇:X机关改革开放30年党建工作回顾

三十年来,我旗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工作,组织机构逐步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加强,为全旗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

党的十一届三全会后,全旗各级

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使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冲破了左的思想的束缚,逐步地树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落实党的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和纠正冤、假、错案,消除了"十年内乱"所造成的创伤、隔阂。通过逐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使党的工作机制在全旗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日趋健全。1984年至1987年,我旗按照上级的工作部署,先后有组织地在全旗开展了机构改革、干部队伍"四化"建设、旗乡两级整党、换届选举、巩固整党成果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1984年初,按照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对各级领导班子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一大批有理想、懂业务、会管理和富于改革精神的中青年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实现了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当年机构改革和调整科局领导班子88个,调整副科以上领导干部292名,使领导干部的平均年龄下降到43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提高了22.7%,少数民族干部的比例也有所增加。年内还下放了企业干部管理的权限。在1984年底至1986年中,全旗各级党组织分批进行了整党,以整党促改革、促经济建设。1986年下半年,全旗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巩固整党成果,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在发展党员的工作上,认真贯彻了"坚持标准、改善结构、保证质量"的方针,较多地注意了在知识分子、少数民族、生产第一线业务骨干和中青年中发展党员的工作,使党员队伍中中青年党员较少、年龄偏高和文化程度偏低的状况有所改善。1987年秋至1990年,全旗各级党组织解放思想,群策群力,创新进取,在城乡各个领域开展了全面、系统和配套的综合体制改革。改革的基本路子是"精简上层、充实基层、转变职能、强化服务"。首先,针对过去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状况,根据党委的五项职能,明确党委的职责和权限,初步形成了党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理顺了与政府及其它旗级领导班子、群众团体的关系。其次理顺了政、事、企之间的关系,精简、消肿了中问环节。第三,按照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的要求,调整、裁减部门的内设机构,突出了"监督、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精简了行政人员。1988年2月,为了更好地实现党政分开,旗直各企事业单位2的党组织实行属地管理。通过全旗综合体制改革,旗委的部、委、办和政府的科局单位,由原来的49个精简到43个,科局级干部由164人减少到112人,减少31.7%;各职能部门内设和下设的行政事业机构,由210个减少到171个;上层管理部门的职能通过分解、转变、逐步同发展经济的需要相适应。1991年至1995年,我旗各级党组织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对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普遍进行了一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同时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选拔干部,健全了领导干部民意测评、公开述职、诫勉和考评等制度,全旗科局以上领导干部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梯次结构等趋于合理,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各级党组织还进一步落实了抓党建工作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及党建联系点的制度,普遍开展了党员责任区、联系户、"双升双奔"等活动,促进了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党组织则围绕"五个好"的目标,依托"科局包乡",大抓了支部"升级达标"及对后进支部的整顿、转化工作,783个村党支部有235个达标,占30%。1996年至2000年,我旗以实行“两个转变”、实现“两个提高”总揽全局,解放思想抓机遇,突出重点促发展,通过调动上上下下加快兴旗富民步伐的积极性,使全旗经济健康发豆、社会全面进步。在党的建设方面,1997年和1998年围绕“五好”的目标,进一步落实了各级党组织抓党建的责任制和领导干部抓党建联系点的制度;1999年和2000年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在全旗党员领导干部中,集中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及巩固“三讲”教育成果的活动,还在各级党组织中深入开展了揭批“法轮功”邪教的活动。

2001年至2008年,我旗各级党组织按照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先后分批和集中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解放思想、优化发展环境”、“执政为民、加快发展”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学习教育活动,抓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军91周年心得体会下一篇:冀教版第23课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