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糖尿病足的病因及手术治疗效果

2022-09-13

糖尿病足(Disbetic Foot,DF)是糖尿病较为多发、 严重的并发症, 由于糖尿病患者足部周围的血管和神经持续处于高压环境, 进而导致足部骨关节和软组织变形、病变、损伤,最终形成感染、溃疡、坏死等严重后果。 随着近年来我国国力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也随着逐年走高、发病年龄逐年降低、发病人群逐年扩大,已成为我国居民较为严重的健康隐患之一。 有效的手术方法和预防对策不仅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更是保证糖尿病足患者日后生活质量的关键。 该研究根据该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所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对糖尿病足的发病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普外手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所起到临床价值做进一步说明,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所涉及数据均来自该院收治的66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全部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糖尿病足。 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7例;最小年龄42岁,最大年龄83岁,平均年龄(58.84±1.17)岁。 最短病程2年,最长病程22年,平均病程(11.16±2.10)年。 最小溃疡面积0.11 cm2, 最大溃疡面积1.57 cm2, 平均溃疡面积(8.77±0.79)cm2。 其中脚趾溃疡者27例,足底溃疡者16例,足背溃疡者15例,足跟溃疡者4例,脚踝溃疡者3例,小腿溃疡者1例。

1.2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围术期主要分为术前准备、术中处理、术后护理三个阶段。

1术前准备,主要从控制血糖和感染两个方面入手, 在患者入院之后定期为患者检查血糖浓度, 并实时对胰岛素的使用量进行调整, 确保患者在空腹状态下血糖浓度保持在6.5~8.0 mmol/L范围内。 在手术前7 d内开始调整抗生素使用量,并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感染面积、药物过敏史等综合情况确定抗生素的种类、用药途径以及用药量。 在术前3 d采集患者创口分泌物进行微生物培养,并再次调整抗生素。 当患者无明显外部感染后方可进行手术。

2术中处理,以WAGNER标准对患者病足进行分类,后针对患者不同等级以及自身具体情况确定手术内容。 一级者首先对病足表皮进行清理,去除周围坏死组织,留出新肉。 待腐肉以及感染组织全部清除后可直接进行植皮或创口缝合,短时间内进行创面修补和修复。 二级和三级者坏死组织面积较大,坏死深度较深,并伴有脓性分泌物,术中应首先处理坏死区域,彻底清除脓性分泌物和坏死组织,直至出现新肉接口。可分阶段手术, 若患者坏死面积较大,则优先处理大面积病症,后每日按时换药、抗感染,待大面积坏死区域病情得到控制, 或是有新肉生成时使用皮瓣移植术或自体植皮术进行修补,之后再逐一处理小面积创口。 四级和五级患者病症面积十分大、深度十分深,甚至已经吞噬整个组织, 无法对病情做出进一步控制, 此时应在患者知情的情况下采用截肢术,术后严密监控创口感染情况。 若手术2个月后患者创口愈合不理想或不愈合应尽快在控制感染的情况下行自体植皮术。

3术后护理,对全部患者实行优质护理,每日按时为患者创口换药、清理创口,监控创口感染情况,每日做好病情记录。 要实时与医生就患者病情进行交流并调整治疗计划,以便提高治疗计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 对可能出现的感染因素进行分许并作出预防,制定行之有效的抗感染方案。 患者出院前要告之患者及其家属糖尿病足以及糖尿病的日常预防方法。 每3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病情恢复和反复情况,当患者病情出现反复时给予有效的建议或再次入院救治。

2结果

根据该研究结果将全部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其结果如表1所示。

死亡患者为术中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无效致死亡,患者为截肢手术者,无心脏病史,年龄72岁,术前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但心力偏弱,术前已经相关情况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签署过同意书。

另外,全部患者在手术后使用抗生药物进行治疗后,保肢手术组共有4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8.89%;截趾手术组共有1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7.14%;截肢手术组共有无人感染,感染率为0%。 12个月院后随访中共有2例发生病情反复,均为保肢手术患者,复发率为3.03%。

3讨论

根据该研究结果可知及时、有效的手术介入能够有效控制糖尿病足的发展,临床疗效理想、显著,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频率逐年提升、发病人群逐年增加,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较为严重、常见的并发症,其对我国居民的危害也是十分深远的。 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不仅能够起到良好的临床治疗作用, 而且会对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糖尿病足的发病因素主要有三点:1细菌感染,感染虽然并不是由于患者自身的糖尿病所引起的,但却是糖尿病足病情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关键而严重因素。 糖尿病是一个多系统衰竭性疾病,对全身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均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 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下降、自愈能力降低,进而导致外菌入群或自体菌群的失衡,进而产生感染。 常见感染菌群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表皮葡萄、大肠杆菌等。 感染不仅会扩大患者足部溃疡面积, 使足坏死组织发生深度溃疡,还会破坏患者自体抵抗能力,加快病情发展。 一旦发生感染将会对治疗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2血管缺血性病变,糖尿病可引起患者下肢微血管病变以及动脉粥样硬化,以腘动、股动脉、腓动脉以及膝下胫前、后动脉为主要发病区域。 当血管发生病变后就会导致血栓素含量增加、前列环素含量降低,同时血管也会出现坏死、 变形、阻塞,进而导致足部外部异常、足组织供血、供氧量下降,进而导致坏死、溃疡的发生。 3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由于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进而导致缺血性神经炎和神经营养障碍,最终导致足神经坏死,使足部失去感知,病史足部肌肉群萎缩、变形、失衡,最终引发如CHARCOT关节炎等关节性疾病或肌肉群疾病,导致足坏死、溃烂。

就治疗手段来说,对于WAGNER标准下的0、一、 二级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以及辅助治疗,如抗生素治疗、 器械辅助、更改鞋子尺码等措施来降低患者足部磨损和感染的可能。 对于某些一、二级以及二级以上患者需根据患者临床体征、手术指征、伤口评级等来确定手术范围和手术内容,并且在围术期注意患者感染情况,定期做微生物培养,及时调整用药量和用药方式。 手术治疗的核心有两点其一是控制病情,其二是保证功能。 该研究所涉及的66例患者中行保肢手术者45例, 占68.18%;行截趾手术者14例,占21.21%;行截肢手术者6例,占9.09%;死亡1例,占0.15%;术后12个月复发率为3.03%。 由此可见手术治疗具有显著、积极的临床治疗价值。

综上所述,手术治疗对糖尿病足患者具有立杆见影的治疗效果,但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手术方案,以保趾、保肢、控制病情发展为基本原则,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为了进一步探究糖尿病足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发病相关因素,完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该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66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全部患者均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对全部患者的诱病因素、病情特点、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66例患者中行保肢手术者45例,占68.18%;行截趾手术者14例,占21.21%;行截肢手术者6例,占9.09%;死亡1例,占0.15%。结论 手术治疗对糖尿病足患者具有立杆见影的效果,但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手术方案,以保趾、保肢、控制发展为基本原则,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足,糖尿病,并发症,手术,普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析合同无效的法律适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为视角下一篇:林政资源管理与林业生态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