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防治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牵拉反应的观察

2023-02-27

硬膜外麻醉是当前阑尾切除手术首选的麻醉方法, 但因为硬膜外麻醉不能有效抑制手术中肠系膜及阑尾的牵拉反应, 患者经常出现胃部恶心、呕吐、胀痛等不良反应, 导致腹肌紧张从而影响到手术操作[1]。本研究通过对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辅助硬膜外麻醉阑尾切除术牵拉反应的观察, 探讨防治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牵拉反应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9年2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选择硬膜外麻醉阑尾切除术患者80例, 其中男56例, 女24例, 年龄16~50岁, 平均年龄35岁。体重50~85kg, ASA 1~2级, 所有患者均是首次进行硬膜外麻醉, 且无麻醉过敏史, 所有患者手术前心、肝、肺、肾等功能均正常,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40例, 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及ASA分级比较均无显著意义 (P>0.05) 。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于手术前30min常规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g与阿托品0.5mg, 入手术室之后开放上肢静脉, 注输乳酸林格氏液来维持体液平衡。常规监测心率 (HR) 、心电图 (ECG) 、血压 (BP) 和血氧脉搏饱和度 (SPO2) , 之后进行硬膜外穿刺置管, 所有患者都于硬膜外阻滞平面确定, 没有显著血压下降和呼吸抑制, 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后开始手术, 对照组在切开腹膜前静脉注射0.9%氯化钠3mL, 观察组在切开腹膜时先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5μg/kg和氯胺酮2mg/kg, 然后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08μg/ (kg·min) 和氯胺酮58μg/ (kg·min) 。手术结束前15min停止氯胺酮泵注, 手术结束前5min停止瑞芬太尼泵注。手术中持续鼻导管或者面罩吸氧2~3L/min[2]。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

对在切开腹膜以及牵拉阑尾时监测并记录下HR、BP和SPO2的变化, 并对牵拉反应的程度进行评定。临床表现效果评定分级为0~3级。患者安静, 无不良反应为0级;患者没有痛苦表情但有上腹不舒适感觉为1级;患者感觉上腹胀痛并且有呻吟, 同时有恶心、呕吐、血压降低, 心率加快现象为2级;患者感觉上腹疼痛明显并且喊叫, 有显著恶心、呕吐、鼓肠现象, HR<60/min, BP<90mmHg, SPO2<90%为3级[3]。

2 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都在硬膜外麻醉下完成阑尾切除手术, 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上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中切开腹膜、牵拉阑尾时对照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与生命体征有显著改变, 观察组无明显变化。手术中出现0、1、2、3级牵拉反应, 对照组为0、4、13、23例, 观察组为32、5、3、0例, 2组患者手术中牵拉反应分级情况具有明显差异性 (P<0.05) 。2组手术中牵拉反应分级情况见表1。

3 讨论

硬膜外麻醉下进行阑尾切除术, 不能有效抑制内脏的牵拉反应, 患者经常出现胃部恶心、呕吐、胀痛等不良反应。瑞芬太尼是新型的超短效阿片类镇痛药, 它的显著特点是起效快, 消除也迅速, 重复长期使用也不会在体内蓄积。并可提高患者痛阈值, 使患者处于清醒但是没有痛觉的状态[4]。氯胺酮是一种具有镇痛作用的静脉全麻药。它的特征是起效快与显著镇痛, 同时能进入梦境、出现幻觉。本研究采用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防治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牵拉反应,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 手术中患者的血液动力学与生命体征更平稳, 肠系膜及阑尾的牵拉反应明显降低, 有效的防止了牵拉反应的产生。

摘要:目的 观察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防治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牵拉反应的效果。方法 进行硬膜外麻醉阑尾切除术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0例, 2组间各项比较无显著意义 (P>0.05) , 手术时对观察组持续泵注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 观察2组患者在进行硬膜外麻醉下阑尾手术时的不同牵拉反应。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手术中患者的血液动力学与生命体征更平稳, 肠系膜及阑尾的牵拉反应明显降低。结论 在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中持续泵注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可以有效防止牵拉反应的产生。

关键词: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阑尾切除术,牵拉反应

参考文献

[1] 李建玉, 颜志伟, 吴新文, 等.持续输注瑞芬太尼-咪唑安定辅助硬膜外麻醉对腹式子宫全切手术中牵拉反应和遗忘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 2007, 38 (1) :180.

[2] 王嵘巍, 蔡长华.丙泊酚防治阑尾切除术中牵拉反应的观察[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 2004, 3 (2) :49.

[3] Glass PS, Gan TJ, Howell S.A review of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Remifentanil[J].Anesth Analg, 1999, 89.

[4] Wagner KJ, Willoch F, Kochs EF, et al.Dose-dependent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changes during remifentanil infusionin humans:a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tudy[J].Anesthesiol-ogy, 2001, 94 (5) :732~73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旱田地甘蔗高产栽培技术问题论文下一篇:如何上好动物生理学这门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