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一般护理常规

2022-09-27

第一篇:康复科一般护理常规

康复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 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 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达制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

1.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 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适用方法 3. 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 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 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3. 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 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 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 新入院患者应评估患者饮食、睡眠、四肢活动、自理能力、皮肤状况、言语沟通、生活习惯等。6小时内完成首次护理记录单

3.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呼吸、瞳孔、神志、心率、舌脉、二便等变化以及其他的临床表现的变化。注意观察分泌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4. 如发现异常,要分析病情、评估患者护理问题,及时处理。发现患者病情危急,应当立即通知医师,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应当先行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护。要加强夜间的病情观察和防护工作

5. 做好辩证护理、基础护理及各类专科护理。对于长期卧床、消瘦、营养不良以及昏迷者应当做好皮肤的护理,放置褥疮的发生

6. 根据中医护理记录的有关规定,做好护理记录。根据病情、治疗需要准确记录出入量

十、及时准确执行医嘱。护士发现医嘱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诊疗技术规范规定的,应当及时向开具医嘱的医师提出

十一、 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护理工作核心制度,责任护士之间、组长之间做好床头交接班

十二、 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注意服药后的护理 十

三、 遵医嘱给予辨证施膳,向患者宣传饮食在治疗疾病回复健康过程中的作用。在执行治疗膳食原则的前提下帮助患者选择可口的食物,鼓励患者按需要进食

十四、 正确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和心理需求,给予情志护理。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并向患者宣传精神因素在治疗疾病、恢复健康过程中的重要性。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

十五、 为患者进行艾灸、拔罐、热敷等热疗项目时,严格掌握禁忌症,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如出现水疱时,小水疱无需处理,大水疱适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并以消毒纱布覆盖,防止感染 十

六、 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及专科指导,使之熟悉各类康复治疗及程序,积极配合治疗

十七、 预防院内交叉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

八、 做好出院指导,征求患者意见

中风

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杨康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逸诱因等所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譽涩,或仅见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脑,涉及肝肾。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言语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火蔽窍、痰火蔽窍、痰湿痹诮、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涟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着 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膀胱冲洗

5)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给药护理

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5.情志护理

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临证施护

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

3)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加艾灸,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4)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三、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 水果,以润肠通便

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6.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

瘘病

邪热伤津或气阴不足使经脉失养所致。以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脾、肾,周围性神经病变、脊髓病变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一般护理

1. 肌肉萎缩的程度、皮肤的感觉、肢体活动 2. 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 家族史、心理社会状况

4. 辩证:脾胃虚弱症、肝肾亏虚证、瘀阻脉络证、肺热伤津证、湿热浸淫证

二、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重症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床铺平整、干燥 3) 生活不能自利者,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 观察萎软发生的部位、肌肉萎缩的程度、皮肤的感觉、肢体活动等情况

2) 出现呼吸变浅、微弱,甚至呼吸骤停等危象时,立即抢救,再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 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 4. 饮食护理

1) 饮食以清淡、高营养、多纤维食物为宜,忌食辛辣、肥甘、醇酒之品 2) 肺热伤津者,多食新鲜水果 5. 情志护理

1) 关心患者,使之正确对待疾病,坚强面对人生

2) 劝导家属重视患者,疆场探视,创造温馨氛围,增强其治病信心 6. 临证施护

1) 遵医嘱给予针刺

2) 发生癃闭或淋证,按有关病证护理常规进行

三、健康指导

1. 饮食有节,调养脾胃,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2. 舒畅情志,保持乐观情绪

3. 坚持服药和定期复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4. 对早起患者鼓励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重症者协助其每日多做被动活动,或进行按摩,放置肌肉萎缩

痹症

因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闭阻经络,客于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全身关节和肌肉呈游走性红、肿、重着、酸楚、疼痛或晨僵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关节、经络。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 疼痛发作时间、性质、关节形态

2. 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辩证:行痹、痛痹、着痹、热痹、虚痹

二、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恶寒发热、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者,宜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3) 脊柱变形者宜谁硬板床,保持衣被清洁干燥,出汗多时及时擦干,更换衣单 4) 生活不能自理的卧床患者,要经常帮助其活动肢体,适时更换卧位,受压部位用软垫保护,防止发生压疮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 观察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 观察皮肤、汗出、体温、舌脉及伴随症状等变化 3. 给药护理

1)风寒湿痹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2)热痹者,汤剂宜偏凉服

3) 注意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出现唇舌手足发麻、恶心、心慌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医师

4) 用药酒食疗时注意有无酒精过敏反应 4. 饮食护理

1) 饮食宜高营养、高维生素,清淡可口,易于消化

2) 风、寒、湿痹者,应进食温热性食物,适当饮用药酒,忌食生冷 3) 热痹者,宜食清淡之品,忌食辛辣、肥甘、醇酒等食物,鼓励多饮水 5. 情志护理

1) 病程缠绵,行动不便,患者常心情抑郁。要关心患者,给予心理安慰,减轻其痛苦,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 劝说家属给予患者家庭温暖及生活照顾,使其心情舒畅 6. 临证施护

1) 风、寒、湿痹者的患部可用热水袋或遵医嘱给予热药袋热敷,也可用食盐、大葱热烫。局部注意保暖,疼痛部位可用护套 2) 热痹者准遗嘱给予中药熏洗,局部禁用温热疗法

三、健康指导

1. 注意防风寒、防潮湿,出汗时切记当风,被褥常洗常晒,保持干燥清洁

2. 需继续服药者,应告知其特殊药物的煎煮法,并注意药后反应,如有不适,及时诊治。

3. 均衡饮食,肥胖者需指导患者减轻体重,以减轻关节负荷 4. 通风性关节炎患者应减少嘌呤类的食物 5. 根据病情和体质,适当活动

高热

因外感六淫、疫厉之毒及饮食不节等所致。以体温升高在39℃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表里或在里。畸形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 生命体征

2. 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辩证:表热症、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二、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3) 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4) 对于实行疫厉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5) 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等情况 2)神昏谵语、肢体抽搐等情况

3)吐血、咯血、怒血、便血、溺血 4)高热不退、大吐、大泻等情况

5)高热、喘促、不能平卧、汗出等情况 3. 给药护理

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 4. 饮食护理

1) 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吃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 2) 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3) 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淡盐水等以养阴增液 5. 情志护理

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6. 临证施护

1) 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2) 壮热着,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三、健康指导

1. 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 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 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4. 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 积极治疗原发病 6. 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第二篇:感染科一般护理常规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及传染病播散。

2 详细介绍感染科制度,做好卫生常识宣传教育及患者思想工作,解除患者思想顾虑,使其安心治疗休养,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工作。

3 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特别是新入院与危重患者。如发现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突然变化,或见有意识障碍、惊厥、剧烈疼痛、严重呕吐或腹泻、大出血、面色苍白、口唇紫绀等情况,应立即报告医师。惊厥、狂躁者应防止坠床。

4 经常保持病房的整洁和安静。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防止体力消耗及各种并发症。疾病恢复期与病情较轻者可适当活动。

5 根据病情或医嘱给予饮食。高热患者须补足水分。呕吐、腹泻较为严重的患者应补充水与电解质。肾功能衰竭、肺水肿、脑水肿、心力衰竭患者,应严格限制进水量与输液速度准确记录患者每日液体出入量。

6 根据病情酌情给予对症处理:高热者可用冰袋冷敷头部或温水擦浴(但外感风寒者或正在出疹的发疹热病患者,一般不用冷敷或擦浴)。手足发冷或体温过低者,可使用热水袋保温。鼻干唇裂者,可用油剂涂抹。喉部有分泌物阻塞者,应立即设法吸出。惊厥、发绀、呼吸困难者,立即给予吸氧。呼吸微弱或呼吸停止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报告医师。

7 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防止并发症。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时协助翻身、擦背,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肺炎、褥疮及臀红。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炎。

8 患者出现高热、昏迷、出血、休克等情况时,按照危重病人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感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按感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给予高热量、丰富维生素、营养丰富的饮食。

3.患者急性期限需卧床休息,病情危重时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 可下床活动。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清新,并经常性通风换气。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评估患者发热、出疹的性质、特征、 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等。

5. 监测体温的变化,遵医嘱予以降温处理。常用物理降温,如冰 敷、醇浴、冷(温)盐水灌肠等,同时注意观察与评估周围循环状况,有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者,禁用冷敷和醇浴。全身发疹者禁醇浴降温。

6.入院后按病种隔离,根据需要备隔离衣、洗手设备及隔离用具。

7.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除做好随时消毒外,患者出院、转科、

死亡后均进行终末消毒。

第三篇:心理康复科三种疾病护理常规

一、精神分裂症的护理

1.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与遗传因素、神经病理学及大脑结构的异常、神经生化方面的异常、子宫内感染与产伤、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2.临床表现

(1)感知觉障碍: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以幻听最为常见

(2)思维及思维联想障碍:

①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妄想的荒谬性往往显而易见。最多见的妄想是被害妄想与关系妄想。

②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其特点是病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散漫或分裂,缺乏具体性和现实性。

(3)情感障碍:情感淡漠、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以及外界刺激不配合,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特征。

(4)意志行为障碍:病人的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被动、退缩,即意志活动减退。

3.护理常规

(1)密切观察病情,主动接触患者,了解患者的内心体验,及时发现相关精神症状的变化。

(2)遵医嘱对患者进行精神病性症状评估(每日3次),按要求逐项记录评估结果,及时填写症状监护评估表。

(3)对幻觉、妄想、淡漠、欣快、诡异、木僵、易激惹、言语行为怪异、突发性冲动、强烈消极意念等精神症状的表现,须在护理记录中作具体描述,必要时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4)加强危险品的检查管理,患者外出时须由工作人员陪同并按规定登记。

(5)严格交接班制度,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4.健康教育指导

(1)出院前的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病人经住院治疗大部分精神症状消失后,自知力部分恢复,通过心理治疗,帮助病人认识自己的精神症状变化的情况,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教会病人一些防治疾病复发的方法。

(2)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病人得到医疗性监护的保证及心理上的支持。

(3)建立定期门诊随访制度,指导患者服用适量的维持治疗药物,通过药物治疗预防复发,研究表明,维持服药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

(4)提高全社会的心理卫生知识水平,可以从社区开始进行精神卫生知识的宣教工作,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日间工疗站,为精神分裂症病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重返社会。

二、抑郁症的护理

1.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大量的研究资料提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

2.临床表现:抑郁发作临床上是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为主。

(1)情感低落: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患者终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程度较轻的患者感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凡事缺乏兴趣,平时非常爱好的活动如看足球比赛、打牌、种花草等也觉乏味,任何事都提不起劲,感到“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程度重的可痛不欲生,悲观绝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患者常诉说“活着没有意思”、“心里难受”等。在情感低落的影响下,患者自我评价低,自感一切都不如人,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常产生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在悲观失望的基础上,产生孤立无援的感觉,伴有自责自罪,严重时可出现罪恶妄想;亦可在躯体不适的基础上产生疑病观念,怀疑自己身患绝症等。

(2)思维迟缓: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浆糊一样开不动了”。临床表现为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患者感到脑子不能用了,思考问题困难,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

(3)意志活动减退: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不想去上班,不愿外出,不愿参加平常喜欢的活动和业余爱好,常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

严重抑郁发作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促进计划自杀,发展成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4)躯体症状:主要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减退、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阳痿、闭经、乏力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发作诊断具有特征性意义。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体重减轻与食欲减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数患者可出现为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5)其他:抑郁发作时也可出现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及强迫症状。

3.护理常规

(1)宜安排患者于护士便于观察的床位,密切注意病情状态,严防自杀行为发生,尤其在夜间、清晨及工作繁忙时。

(2)尽量体会患者的心境,加强心理护理,以和蔼的态度关系、鼓励患者,亦可采用静默陪伴的方法给予抚慰,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心境。

(3)重症患者宜卧床休息,不要勉强其参加集体活动,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鼓励其参加集体活动以分散注意力,缓和抑郁心境。

(4)鼓励自理,不能自理的应协助其料理个人卫生。鼓励进食以保证足够营养、水分的摄入,必要时给予喂食或流质鼻饲饮食。

(5)为睡眠障碍者提供良好的就寝环境以利入睡。必要时通知医师,配合药物处理。

(6)严格执行服药制度,防止积蓄药物。

(7)加强危险品的管理,经常检查患者是否藏匿危险品。

4.健康教育指导

(1)认知治疗,目的在于纠正病人的认知歪曲,建立灵活和积极的思考方式,并练习新的应对方式。

(2)人际关系治疗,目的在于解决个别病人的人际关系问题。

(3)家庭治疗,目的在于帮助病人减少负性情绪和妥善应对各种事件(尤其是婚姻、恋

爱、家庭等事件)引发的负性情绪,降低疾病的复发机会。鼓励家属配合治疗护理,争取家庭和社会支持。

(4)遵医嘱按时服用抗抑郁药,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5)随着病情的好转,教育病人克服性格弱点,正确对待疾病,以正确面对未来。

三、焦虑症的护理

1.病因及发病机制

焦虑症是以焦虑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有人认为焦虑倾向作为一种人格特征至少部分由遗传决定。有焦虑倾向的人在不良社会环境影响或应激状态下,较易产生病理性焦虑,尽管引起焦虑的直接原因是社会或环境因素,但其潜在的原因是遗传。中枢NE能系统、DA能系统、5-HT能和-氨基丁酸(GABA)等四种神经递质系统可能与焦虑症发病机制有关。

2.临床表现:

(1)惊恐发作的临床表现

①在没有客观危险的环境下发作,或发作无明显而固定的诱因,以致发作不可预测。 ②两次发作的间歇期,除了害怕再发作外,没有其他明显症状。

③发作的典型表现常是病人在日常活动中,突然出现强烈恐惧,好像即将要死去(濒死感)或即将失去理智(失控感),使病人难以忍受。同时病人感到心悸,好像心脏要从口腔跳出来,有胸闷、胸痛、气急、喉头堵塞窒息感,因此惊叫、呼救或跑出室外。有的伴有显著植物神经症状,如过度换气、头晕、多汗、面部潮红或苍白、震颤、手脚麻木、胃肠道不适等,也可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等痛苦体验。

④发作突然,10分钟内达到高峰,一般不超过1小时。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发作的经过。此种发作虽历时较短暂,一般5~10分钟,很少超过1小时即可自行缓解仍如常人,但不久又可突然再发。病人发作频繁,1个月内至少有3次,或者首次典型发作后继之以害怕再发作的焦虑常持续1个月以上。

⑤发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况或某一类环境(不可预测性),大多数病人在间歇期因担心再次发病而紧张不安,并可出现一些植物神经活动亢进症状,称为预期性焦虑。在发作间歇期,多数病人因担心发作时得不到帮助,因此主动回避一些活动,如不愿单独出门、不愿到人多的场所、不愿乘车旅行等,或出门时要他人陪同(此时并有广场恐惧症)。惊恐发作病人也可并有抑郁症状,有的有自杀倾向,需注意防范。

⑥惊恐发作作为继发症状(惊恐发作综合征),可见于多种不同的精神障碍,如恐惧症、抑郁症等,并且需要与某些躯体疾病,如癫痫、心脏病发作等鉴别。

(2)广泛性焦虑的临床表现

①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和紧张不安(自由浮动性焦虑),或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过分担心的期待)为特征。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和运动性不安,病人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起病缓慢常无明显诱因。

②病人常处于心烦意乱,怕有祸事降临的恐慌预感之中。

③常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心慌、心跳加速、胸闷、气急、头晕、多汗、面部潮红或苍白、口干、吞咽梗阻感、胃部不适、恶心、腹痛、腹胀、腹泻、尿频等植物性焦虑。有的病人表现为易惊吓,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跳反应,注意集中困难,难以入睡、容易惊醒、易激惹等过分警觉表现。有的可出现阳痿、早泄、月经紊乱和性欲缺乏等性功能障碍。

④运动性不安:表现搓手顿足、紧张不安、来回走动、不能静坐,称焦虑的运动性表现。

3.护理常规

(1)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刺激。加强对病人的安全护理。

(2)鼓励参加较简单、容易完成、喜欢并可以自控的活动。减少白天卧床时间,增加活动内容,如鼓励病人参加适当的集体活动,转移其注意力,减少对焦虑因素的过分关注。尊重病人,允许保留自己的私人空间和尊重其隐私。

(3)对失眠病人按有关护理程序给予适当处理

(4)有时焦虑、惊恐发作病人可出现自杀、自伤、不合作、冲动行为等,必须适当限制,加强巡视,掌握其发生规律,并预见到可能发生的后果。对有明显危险的病人应严加防范,其活动应控制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并认真交接班。对医嘱严防的病人必要时设专人护理,禁止单独活动与外出,禁止在危险场所逗留,外出时应严格执行陪伴制度。

(5)一旦发生自杀、自伤或受伤等意外,应立即隔离病人,与医生合作实施有效抢救措施。对自杀、自伤后的病人,要做好自杀、自伤后心理护理,了解其心理变化,以便进一步制订针对性防范措施。

(6)焦虑发作时一定要陪伴在病人身旁,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7)焦虑可传播,应限制与其他焦虑病人接触,并防止将医护人员的焦虑传给病人。

(8)遵医嘱给抗焦虑药,让病人明白药物的作用,注意观察药物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4.健康教育指导

(1)使病人对自己的惊恐发作有正确的认识,减少病人或家属因模糊观念而焦虑、抑郁。帮助病人了解疾病知识,以免担心疾病会演变成精神病,鼓励家属配合治疗护理。

(2)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帮助病人了解疾病知识,消除恐惧心理。指导家属配合治疗护理,并做好病人出院后家庭治疗护理,防止复发。

第四篇:康复科工作常规

康复中心工作常规

1、康复中心实行《临床-康复一体化工作模式》,执行正常白班工作制,康复技师及医师按照医院的正常班作息时间工作,遇特殊情况按照《康复中心交接班制度》执行。

2、康复治疗患者按照《康复治疗适应性疗效评价》的要求严格筛选,并依据《康复治疗评估制度》进行系统评级,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并记录在康复病历中。

3、治疗室工作常规

3.1康复中心技师上班前做好物品整理、患者接诊等准备工作,检查设备状态,查看预约时间表,及时电话通知患者治疗。

3.2康复技师负责保护康复设备,维护保养,保持治疗室卫生和整洁,设备故障及时通知维修人员。

3.3治疗师主动接待患者,无论何人进入康复中心,在场技师有义务上前询问来历,并引导治疗,原则上不出现"陌生人".

3.4康复训练前,康复技师要按照《康复治疗告知制度》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宣教,初次治疗的患者,技师还应该做身份确认,同时自我介绍,再次确认并排除治疗相应的禁忌症。

3.5患者出现身体不适,或治疗副反应较大应及时通知康复医师调整治疗方案。

3.6治疗技师严格按照操作规范的要求进行治疗,严格把握时间,强度,部位等情况,杜绝盲目治疗.

3.7康复训练以鼓励患者主动参与为主,调动患者积极性,禁止辱骂患者或用过激语言刺激患者积极性。

3.8康复治疗严格按照医疗服务项目对应的要求进行,不得敷衍或弄虚造价。

3.9康复技师有义务告知家属,限制陪同人员人数,除特殊情况(主任同意),每位病员陪护人数控制在1人,具体要求见《康复科陪护制度》。

3.10训练室内禁止大声喧哗,严禁科室任何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发生争执,造成投诉的由相关当事人承担后果。

3.11上班时间严禁在训练室可视范围内用餐或吃零食,以及手机聊天或打游戏,做与工作无关的其他事项。

3.12治疗室避免家属及陪护操作康复设备。未经同意,病员及其家属或其他闲

杂人等不得擅自使用康复器械或将其带出治疗室,如需租借可向主管技师申请,及时登记,经手人负责要回。

3.13患者治疗结束后技师应督促尽快返回病房,以免治疗室人员过多,影响训练效果和增加损伤风险。

3.14 中医及理疗室工作常规参照《中医理疗室工作制度》执行。

4、康复治疗按照《康复中心治疗流程图》进行规范化治疗。

5、康复技师工作完成后,认真填写治疗单,审核无误后扣费,计入工作量,具体按照《治疗单填写说明及扣费管理规范》执行。

6、培训、学习、考核要求

6.1每月至少有一次业务学习并有记录和培训小结。

6.2根据科室工作情况积极参加医院安排的全院学习。

6.3每半年组织一次业务三基技术考核,考核成绩与绩效挂钩,全年两次技术考核不过关者考虑劝退。

7、科室管理

7.1康复中心执行科级质量管理小组组织的科级管理体系,认真完成《康复科质量目标考核表》中的各项要求,定期召开科务会,讨论分析质量控制指标的情况,依据戴明循环的工作机制不断改进。

7.2 认真完成医院下达的各项指标及任务,按照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不断提高科室管理水平以及科室医疗和基础服务水平。

7.3 康复中心主任履行《科主任岗位职责》

7.4 康复技师履行《康复技师岗位职责》

7.5 技师长履行《康复科技师长岗位职责》

7.6 科主任每月向上级领导及相关部门做科室工作汇报,并形成书面材料,医疗分析会上做详细讲解。

第五篇:康复科护理哲理

本科护理人员相信:

一、病人是我们护理工作的中心,我们要尽一切力量达到病人的要求。必要时,护理过程中包括家庭成员及重要亲属的参与。

二、人是一个包括心理、生理、社会与文化各方面的综合体,护理工作应以整体护理为原则,以护理程序为基础。

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熟练的技能、较全面的专业知识的护士是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的保证。

四、清洁、整齐、安静、舒适的环境是促使病人健康的重要条件。

五、护理质量要定期进行评价,才能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六、各项护理工作要有明确的标准,护士长有责任使全科护士努力达到这种能力。

七、我们对任何病人一视同仁,不管是干部、工人、农民都应受到人格的尊重,给予热情、周到的服务。

八、护理的结果使病人早日康复,家属及其亲友感到满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客房部主管考核标准下一篇:客服专员的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