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17井区滚动勘探有利目标优选

2023-01-23

热河台油田位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 黄金带——欧利坨子断裂构造带北部。南与于楼构造相接, 北与欧利坨子构造相邻, 东西被两条二级正断层所夹持。热17井区位于热河台油田西侧, 该井沙三段累产油5604t, 累产气62.8×104m3。但该井的油层深度较构造主体部位低700m, 按照现有认识, 该井所处位置不能成藏。因此, 需要对热17井区的构造、储层等地质特征重新进行认识, 落实圈闭类型和油气来源, 从而在同一条带内的相似位置部署滚动探井。此外, 从初期研究成果来看, 热河台油田与欧利坨油田之间的大断裂是相通的。通过本次研究, 可以整体部署。

1 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1.1 地层特征

沙三下为浅湖-半深湖沉积环境, 以暗色泥岩沉积为主, 夹薄层火山岩, 地层厚度约200~400m, 与下伏房身泡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沙三中地层主要以火山岩为主, 岩性主要为玄武岩、粗面岩、凝灰岩等;沙三上为深灰、灰黑色泥岩、炭质泥岩夹薄层砂岩, 地层厚度700m左右。与上伏沙二段为整合接触。

1.2 构造特征

研究区内主要可分为两个构造带。一是西侧斜坡带 (新开-董家岗构造带) , 是由于中央突起的存在, 形成的基底隆起超覆构造带, 所受构造应力较小。二是东侧斜坡带, 是由于较大的挤压应力形成的抬升。这个构造应力主要来自控制整个东部凹陷形成的驾掌寺逆断层。在这个挤压应力的作用下, 首先形成了热河台油田主体部位的挤压背斜形态, 然后随着构造应力的逐渐增大, 在相对薄弱的部位发生断裂, 形成了热17主控逆断层。下降盘构造基本定型。

1.3 沉积相特征

热河台沙三段多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存在两个物源, 一个是自北东向南西方向的长轴物源;另一个是有燕沟潜山方向的近物源。区内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河道、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两种沉积相带。

1.4 储层特征

砂体由北东向南西方向延伸, 平面上分布多为透镜体。储层主要为浅灰色中粗砂岩、细砂岩。岩屑成份以石英为主, 有少量长石、岩屑等。岩石颗粒较粗, 粒度中值为0.658mm。分选系数1.78。以泥质胶结为主, 泥质含量小于8%。碳酸盐含量为7.74%。孔隙度为19.0%, 渗透率33.1m D, 为中孔、中低渗储层。

2 油气分布特点及油藏类型

2.1 油气藏分布特点

热河台主体挤压背斜与新开-董家岗斜坡带之间的洼陷为本区提供良好的生油条件;热17-欧35井处于河流沉积有利区域, 其沉积的砂岩是良好的储层;沙三段顶部的厚层碳质泥岩以及稳定分布的火山岩成为良好的盖层;热17逆断层提供了有效的遮挡条件。洼陷中生成的油气, 沿着沉积岩层向斜坡之上运移到逆断层附近聚集成藏。

2.2 油气藏类型

热17井区储层分布相对稳定, 在构造高部位油气层分布厚度大, 往低部位油气层分布明显减薄;结合地质构造综合分析, 热河台油田油藏类型以构造油藏类型为主。本次研究的热河台油田北段热17断层的下降盘均属于这种油藏类型。

3 有利圈闭优选及部署建议

通过本次研究, 研究区在构造落实的基础上, 共发现3个有利圈闭。

热17块是受北、东、南三面断层夹持、向西部倾没的单斜构造。其中热17逆断层为主控断层, 断块构造高点位于热17井东部, 高点埋深2720m, 幅度180m。

热18块是受北、东、南三面断层夹持、向西部倾没的单斜构造。其中热17逆断层为主控断层, 断块构造高点位于热18井东南部, 高点埋深2700m, 幅度200m。

欧46东块是一个由3条断层夹持的断鼻构造, 构造高点位于部署井附近, 高点埋深2600m, 幅度280m, 圈闭面积0.57km2。

建议在上述3个圈闭歌部署1口探井, 对圈闭含油气性进行进一步评价。

4 取得的主要认识

4.1通过三维构造解释, 发现并落实了热17逆断层的存在性, 对勘探条带整体研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断层将热17井区与热河台油田主体部位分成两个独立的油藏。

4.2热17井区与生油洼陷相邻, 油气开始横向运移后被热17逆断层阻挡, 同时纵向上, 热17井区东部斜坡带沙三段发育火山岩, 形成有效的盖层。这种成藏模式适用于整个热西条带, 形成广阔的勘探空间。

4.3对发现和重新落实的有利圈闭从圈闭落实情况、储层发育程度等方面进行圈闭综合评价。在3个圈闭部署建议井3口。

摘要:热河台油田西侧热17井区勘探程度一直较低, 只完钻热17和热18两口探井, 其中热17井获得工业油气流。通过对比分析, 热17井主要产层与热河台油田主体部位属于不同的构造条带。本次通过精细地质体刻画, 掌握了该区带的油气成藏规律, 发现3个有利的勘探圈闭, 部署滚动探井3口井并获得成功, 为该油田今后的勘探工作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热河台,勘探

参考文献

[1] 张厚福等.石油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P24-63.

[2] 陈景山, , 陈昌明译.三角洲沉积与油气勘探.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1.P33-6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论文下一篇:深圳陆地环境细菌遗传多样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