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

2023-06-07

第一篇: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

浅析成本计算方法的创新(推荐)

浅议成本计算方法的创新

成本管理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整体竞争实力的一项综合指标。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苦练内功,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生产经营,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现代企业管理更加关注成本,成本管理方法也更加科学。然而,传统的成本管理由于存在诸多缺陷,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成本管理改革只有在对传统成本管理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吸取西方先进成本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把握成本管理改革的方向,为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提供借鉴。

一、成本管理的简要回顾

1993年前,我国企业成本核算普遍采用的是完全成本法,之后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行了现行的制造成本法取代了完全成本法。制造成本法把企业全部生产费用划分为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制造成本又分为直接费用和制造费用。直接费用主要是形成产品或劳务实体的直接材料等对象性较强的直接支出。把对产品加工过程中发生的不能直接归属某种成品的加工费用,如人工费用,水电费和折旧费等称为制造费用。制造成本法,就是对制造费用采用按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耗费作为标准分配给各自目标产品。实行制造成本法较以前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利于简化成本核算,避免企业管理费用重复分配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使成本构成更贴近于实际,有利于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有助于正确进行成本的预测和决策。

1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现行以产品为对象采用生产工时或机器工时来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逐渐显现出它固有的不足。制造费用是由产品加工过程中各种耗费构成的,而产品耗费的制造费用的构成因产品制造特点的不同而不同。尤其是各产品制造过程差别较大时,相应制造费用构成的差别也会特别明显。人们对把制造费用笼统地按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分配给各产品的成本计算方法提出了质疑。事实上,产品分别耗用各种费用所占费用总额的比例,绝不是仅仅用公司标准这一单一指标所能代表的。如:生产工时或机器工时耗用多的产品,其耗用的检验费用就多吗?显然未必。因为检验费用的多少与生产时间的长短没有直接的正比例关系。按照单一的工时标准分配制造费用的做法模糊了同一生产环境下不同生产方式生产不同产品发生的实际成本,这种模糊必然造成一些产品成本虚增,而另一些产品成本虚减,一定程度上违背“谁受益,谁负担;多受益,多负担“的公平配比原则,导致成本信息失真。

实例:某企业的同一生产车间本月生产的产品中有甲、乙产品,甲产品机械加工少,手工作业占比重大,属劳动密集型,发生的人工工时占本月工时的60%,且生产任务不饱满,本月停工率20%;乙产品机械加工比重大,任务饱满,发生的人工工时占本月工时的30%。该企业制造费用一贯采用人工工时进行分摊。按制造成本法分摊的结果是:甲产品分配的厂房折旧费为本月折旧费的60%;甲产品还承担了本应由乙产品主要承担的生产乙产品机器折旧费的大部分(60%)。这个事例说明,由于计算方法不科学导致高估了甲

2 产品的成本,低估了乙产品成本。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传统成本计算法上成本信息的反映是不科学的。不过,在过去计划经济占主导,粗放式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产品成本构成中的人工费、水电费和机器折旧费等制造费用占成本的比重小,所以传统成本计算法对制造费用分配的不合理数额所占比例也小,一般情况下可以忽略,加上当时的卖方市场占主导地位,产品利润率较高,保证了在单价和成本之间有一个较大的差额,足以抵消成本计算方法形成的成本失真的影响,一般不会导致严重决策失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生产导致成本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制造费用相对直接费用大幅度提高,费用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计算成本产生的成本失真信息数额越来越大;况且买方市场的到来形成各制造商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产品的市场价格已逼近成本,客观上已容纳不了太大的成本误差。此时仍然根据传统的成本信息做出产销决策,会使一些本来是盈利的产品,在传统计算法下,决策者误以为是亏损的,从而错误的拒绝订单,丧失了市场机会。而一些产品实际是亏损的,企业却误以为是盈利的从而错误地接受订单。不仅如此,传统成本法还可以进一步造成利润报告的严重失真。

二、作业成本法及其基本方法

为适应新技术和生产适时制的要求,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界和实务界积极研究和推行一种新的成本会计系统----作业成本法(简称ABC)或称为作业成本系统(简称ABCS)。ABC是一种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

3 的资源耗费、作业和最终产出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作为基础,来计算和控制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管理制度。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相比,ABC的创新主要有两点:一是在成本分配方法上引入了成本动因概念,将传统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改用财务变量和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多元分配基准;二是它对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了延伸,强调了产品成本的全程管理,即将成本管理工作延伸到市场需求和产品设计阶段,注重优化作业链和增加顾客价值。具体表现在:

1.ABC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相比较,有如下特点:一是以作业为成本计算中心。采用ABC首先要确认从事了哪些作业,根据作业对资源的耗费归集各种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然后根据产品作业的需求量,计算耗费作业的产品成本。该成本计算方法扩大了成本计算范围,把成本计算的重心转移到耗费资源的作业上,有利于提高成本分析的清晰度,发现和减少对企业经济效益无贡献的耗费。二是设置成本库归集成本。成本库是指可用同一成本动因来解释其成本变动的同质成本结合体。例如:一个生产车间所发生的动力费用、准备调整费用、检验费用等受不同的成本驱动因素影响,应分别设置成本库进行归集。又如检验费用,也可再按材料检验、在产品检验和产成品检验分设若干个成本库进行归集。不同质的制造成本费用,通过不同的成本库进行归集,有利于发现和分析成本升降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成本控制。而现行成本计算方法是,这些费用被笼统地按统一的标准被分配到各目标产品。三是按多标准分配成本。将不同质的费用设立不同的成本库进行归集,也有利于按引起费用发生的成本动因进行分配。例如:动力费用与产品产量有关,可选择与

4 产品产量有关的成本动因,如机器小时作为分配基础;产品检验费用与检验数量有关,可选择检验数量进行分配。如此按多标准进行分配不同质的制造费用,能够为成本控制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通过分析作业成本特点可以看出,在ABC下,分配制造费用的基础,除了财务方面的指标外,还采用一些非财务方面的指标,如材料订购次数、质量检验次数等,这样在客观上对基础管理工作提了更高的要求,拓展了成本管理的深度和广度。

2. ABC计算成本的程序。一是作业分析。作业分析是指分析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服务所发生的各项活动,将同质的活动确认为作业项目的过程。作业成本分析的目的在于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分解或集合为一个计算成本和评价效果的基本单位----作业,描述有关资源是如何被消耗的,细化各项作业的投入和产出。作业项目的分解和集合工作打破了企业传统职能部门的划分界限,一项作业的分解和集合核算和或管理工作要几个相关部门的合作才能完成。二是确定资源动因,建立作业成本库,根据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按作业项目记录归集费用,建立成本作业库。三是确定作业动因,分解作业成本。确定动因,根据产品或劳务消耗作业的数量,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各成本目标中,最后计算汇总各目标产品成本。ABC细化并缩小了传统成本法的制造费用分配范围,从按生产部门统一分配改为按费用性质分设若干个成本库,按其成本动因分别进行分配,提高了成本的可归属性,可以为成本管理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或劳务成本信息。

ABC以作业成本的核算追踪了产品成本和成本积累的过程,对成本形成的“前因后果”进行追本溯源:从“前因”

5 上讲,由于成本由作业引起,对成本的分析应该是对价值链的分析,而价值链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所以成本分析首先从市场需求和产品设计环节开始;从“后果”上讲,要搞清作业的完成实际耗费了多少资源,这些资源是如何实现价值转移的,最终向客户(即市场)转移了多少价值、收取了多少价值,成本分析才算结束。由此出发,作业成本计算法使成本的研究更加深入,成本信息更加详细化、更具有可控性。所以,ABC不仅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是一种成本控制和企业管理手段。

第二篇:生产类型对生产成本计算方法的影响

经济管理系会计学专业成本会计作业姓名学号

第六章生产类型对生产成本计算方法的影响

一、解释名词:

1、单步骤生产

2、多步骤生产

3、品种法

4、分批法

5、分步法

6、分类法

7、定额法

二、填空题

1、简单生产的企业,成本计算对象一般按()定。

2、企业的生产按生产组织的特点划分,可分为()、() 和()三种类型。

3、大量生产是指连续不断地进行()或()的生产。

4、成批生产是指按照规定的(),每隔一定时间()生产若干种产。

5、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是计算产品成本,首先要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是()、分配的客体,也是生产费用的()。

6、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归于某一作业,然 21

后再由每一作业成本()。

7、企业采用何种成本计算方法,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以及对()要求。

8、生产特点是影响()的决定性因素,因为生产特点影响着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而成本计算对象又决定着()的确定、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问题。

9、成本计算期是指每次计算成本的(),即前后两次计算成本的()。

10、计算产品成本的期间并不一定完全与产品的()或()一致。一般的说,()主要取决于生产组织的特点。

三、选择题:

1、企业的生产按生产组织的特点划分,可分为()

A、大量生产、B、成批生产C、单件生产D、大批大量生产。

2、成本计算期与生产周期或会计结帐时间的关系是:()

A、可能一致B、可能不一致C、完全相同D、完全不相同。

3、生产特点对成本计算对象的影响是()

A、以产品产量为成本计算对象。B、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C、以产品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D、以产品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

4、生产特点对成本计算期的影响是()

A、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报告期不一致。B、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报告期一致;C、成本计算期与生产周期一致。D、成本计算期与会计周期不一致。

5、生产特点对在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是()

A、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即生产费用不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

B、不计算在产品费用,即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

C、计算在产品费用,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2

2D、计算在产品成本,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四、回答问题:

1、试述生产类型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

2.产品成本计算有哪些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

2

3第六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一、解释名词:

1、单步骤生产:单步骤生产是指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过程不能间断,不能分散在不同地点进行生产。如发电、采掘、铸造等企业。

2、多步骤生产:多步骤生产是指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过程由可以间断的若干个生产步骤所组成的生产,整个生产过程可以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进行,也可以由一个企业或一个车间、或几个企业、车间协作进行。

3、品种法品种法是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按产品品种归集、分配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4、分批法分批法是以产品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按产品品种归集、分配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5、分步法分步法是以产品的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按产品生产中各个加工步骤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

6、分类法分类法是以产品类别为成本计算对象,将生产费用先按产品的类别进行归集,计算出各类产品成本,然后再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在类内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又计算各种产品成本的方法。

7、定额法定额法是以产品定额成本为基础,加上(或减去)脱离定额差异和定额变动差异,来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

1、简单生产的企业,成本计算对象一般按产品品种来确定。

2、企业的生产按生产组织的特点划分,可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三种类型。

3、大量生产是指连续不断地进行重复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的生产。

4、成批生产是指按照规定的数量和规格,每隔一定时间轮番重复生产若干种产。

5、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是计算产品成本,首先要确定产品成本的计算对象。成本计算对象是生产费用归集、分配的客体,也是生产费用的承担者。

6、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制造费用归于某一作业,然后再由每一作业成本分摊到产品成本。

7、企业采用何种成本计算方法,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类型以及对成本的管理要求。

8、生产特点是影响成本计算方法的决定性因素,因为生产特点影响着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而成本计算对象又决定着产品成本计算期的确定、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问题。

9、成本计算期是指每次计算成本的起止日期,即前后两次计算成本的时间间隔。

10、计算产品成本的期间并不一定完全与产品的生产周期或会计结帐期一致。一般的说,成本计算期主要取决于生产组织的特点。

三、选择题:

1、企业的生产按生产组织的特点划分,可分为(ABC)

A、大量生产、B、成批生产C、单件生产D、大批大量生产。

2、成本计算期与生产周期或会计结帐时间的关系是:(AB)

A、可能一致B、可能不一致C、完全相同D、完全不相同。

3、生产特点对成本计算对象的影响是(BCD)

A、以产品产量为成本计算对象。B、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C、以产品批别 2

4为成本计算对象;D、以产品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

4、生产特点对成本计算期的影响是(BC)

A、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报告期不一致。B、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报告期一致;C、成本计算期与生产周期一致。D、成本计算期与会计周期不一致。

5、生产特点对在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是(AD)

A、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即生产费用不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

B、不计算在产品费用,即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

C、计算在产品费用,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D、计算在产品成本,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25

第三篇: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2010-08-11 09:14:04) 转载▼ 标签:

销售成本 商品销售 加权平均法 后进先出法 杂谈

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假定按最早购入的商品进价作为出售或发出商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即先购入先销售。因此,每次发出的商品都假定是库

存最久的存货,期末库存则是最近购入的商品。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先入库必须先发出的商品,如易变质的鲜活商品。

根据A商品明细账资料,7月份的商品销售成本计算如下:

月内销售数量为1 300包,按先进先出法计算为:

(400×2.00)+(300×2.20)+(200×2.40)+(400×2.60)=2 980(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80=560(元)

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可以逐笔结转,不需计算商品单价,但工作量较大,如购进批次多,而单价又各异,则计算工作 较为复杂,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简单的企业。

(二)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是以每种商品库存数量和金额计算出加权平均单价,再以平均单价乘以销售数量和期末库存金额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 为:

加权平均单价=(期初库存金额+本期购入金额)/(期初库存数量+本期购入数量)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本期销售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期末库存金额=期末库存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例] 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加权平均单价=(800+660+480+1040+560)/(400+300+200+400+200=3540/1500=2.36(元)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1 300×2.36=3 068(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36=472(元)

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商品销售成本比较均衡,计算结果亦较准确,但工作量较大,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较少,前后进价相差幅度较 大的商品。

(三)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在每次购入商品以后,根据库存数量及总成本算出新的平均单位成本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结存金额+购进金额)/(结存数量+购进数量

[例] 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7月4日进货后平均单价=(800+660)/(400+300)=2.09(元)

7月7日进货后平均单价=(1460+480)/(700+200)=2.16(元)

7月19日进货后平均单价=(1184+1040)/(550+400)=2.34(元)

7月21日进货后平均单价=(2223+560)/(950+200)=2.42(元)

本月各次销售商品成本按销售时的加权平均单价计算如下:

7月13日商品销售成本=350×2.16=756(元)

7月26日商品销售成本=500×2.42=1 210(元)

7月30日商品销售成本=450×2.42=1 089(元)

本月商品销售成本合计1 300(包) 3 055(元)

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比较均衡,但也存在企业经营商品品种多,每月进销业务频繁时计算工作量较大的问题。一般 适用于品种简单,前后进货单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

(四)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是以每一批商品的实际进价作为计算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每批商品销售成本=每批商品销售数量×该批商品实际进货单价

采用个别计价法,会计部门应按进货批次设置商品明细账;业务部门应在发货单上注明进货批次;仓库部门应按进货批次分别堆放商 品。

这种方法便于逐笔结转商品销售成本,计算比较正确,但工作量较大,适用于直运商品和进货批次少、销售能分清进货批次的商品。

(五)后进先出法

后进先出法是按照每一种库存商品的最后购进的商品进价成本作为计算商品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时,先按最后一

次购进的进货单价计算,最后一次购进的商品销完了以后,再依次向上一次推进计算。

[例] 仍以资料为例,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和期末库存商品金额。

月内销售数量为1 300包,按后进先出法计算:

商品销售成本

=(200×2.80)+(400×2.60)+(200×2.40)+(300×2.20)+(200×2.00)

=560+1 040+480+660+400

=3 140(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00=400(元)

从上例计算结果看,采用后进先出法,在购进单价持续上升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商品销售成本为最高成本,而期末库存金额却是最

低成本,毛利亦为最少。在购进单价连续下降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商品销售成本为最低成本,而期末库存金额却是最高成本,毛利亦为 最多。

(六)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一种对商品销售成本估算的方法。即用估计的毛利率(按上季实际毛利率或本季计划毛利率)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其计算 公式如下:

商品销售成本=本月商品销售额×[1-上季实际(或本季计划)毛利率]

采用毛利率法,计算手续简便,但计算的商品销售成本不够准确,因为这种方法是按照企业全部商品或大类商品计算的。通常只有在

季度的第

一、第二两个月采用,季末应选用其他五种成本计算方法中的一种进行调整。一般适宜于经营品种较多,月度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有困难的企业。

以上六种商品销售成本的方法各有特点,企业应结合业务情况选择采用。但一经选定,在一个年度内不能随意更换,以保持年度商品 销售成本计算口径一致。

第四篇:最基本的方法最有效的美文摘抄

因为职业的关系,有时我会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要教给你们一个绝招。”其实,就是一个比较简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已。更多时候,教给孩子们的是那些最基本的知识。于是,一旦遇到比较困难或者比较麻烦的问题时,就会有孩子问我:“老师,这次有没有绝招啊?”我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真的没有。”我不能骗孩子们。类似的要求与想法,在成人那里是普遍存在的,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想找个终南捷径,换个不让人爱听的词,也可以说成是投机取巧。当然,有时候,这样的“捷径”还是有的,这样的“巧”也会为某些聪明人所用,但也不是什么时候都有。

一个孩子在草地上玩玻璃球,一不小心,玻璃球掉在草地上找不到了。这时,换做是你,以成年人的思考,你打算怎么办?随便乱找?如果这样,最好的结果是一下子就找到了,最坏的结果是怎么找也找不到,不但找不到,有些地方还会被反复地去寻找,浪费不少的精力。因为,有些地方始终未能纳入你的视线,找不到是理所当然的。

换个方式,如果从一端开始,一点一点地向另一端搜索呢?最好的结果,当然也是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会令人非常高兴;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搜索到最后才找到那个玻璃球,但总比遍寻不到要好得多吧。可是,这后一种方法,有的人不屑一用。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无论什么事都肯定会有“捷径”可循,而四处钻营。其实,哪有那么多的捷径?若真的事事有捷径,这世界上哪还会有那么多的奋斗者的励志故事?

如果你有足够多的阅历,你就会发现,生活中,这两种人多的是。我见到的那个孩子就属于前一种,直到我给他讲清楚其中的道理。后来,我给孩子们一小篇文章,要他们找出其中的错别字。这个孩子的方法是,用直尺比对着,从文章开头即逐行寻找。这远比没头的苍蝇四处乱撞一样的寻找效率高多了。我想,这就是最基本的方法。

看旧书《夷坚志》,翻到一篇宋人防盗的故事。一个人家境富裕,藏银颇多,日日担心银两被盗。后来,他终于想到一个妙招,就是把所藏银两全部铸成千两重的大银球,并起名为“没奈何”。因为银球太重了,就算有窃贼惦记,一时半会儿也偷不走。有人就此评论说:“有时,最笨的方法能产生最有效的结果”。不过,我倒不以为这是最“笨”的方法,也与聪明和智慧无关,这只是最基本的方法。

说它最基本,“基”就是基础,“本”就是根本,二者结合,就是方法的本源,其他一切方法皆出自其中。是故,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有个成语,叫大厦将倾,原因就是“基本”不稳。意大利有个比萨斜塔,被人视为世间奇景,津津乐道。那是因为比萨斜塔不是自家的。如果自家的房子也倾斜了,有谁还会将其视为谈资吗?要知道,数十年来,比萨人一直都在绞尽脑汁想办法要把斜塔扶正呢!

第五篇:冲压成本计算方法

冲压件生产成本核算法

生产成本内容

包括

1 材料

①生产原材料

②辅助材料 ③废品率

2 工资

①生产工人

②辅助工人(空压机工,天车工,叉车工,检验工,库管工等)

③调整工人,模具修理工。 ④工资附加费

3 模具费用(制造费用,维修费用) 4 设备折旧 5 设备维修

6厂房折旧及维修(生产车间及库房) 7 动力费

8 管理费(技术人员工资,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用,请客送礼,劳动保护,职工福利,奖金等)。

9 资金成本

10 包装运输费用

11 其它因素:表面质量要求,零件重量,生产数量。

1 材料:

①生产原材料费用=材料定额x材料单价--废料重量x废料单价×(1-17%)

②辅助材料费用=辅助材料重量x辅助材料单价

拉延用润滑油按5kg/板料重t计算,拉延油7元/kg计价。 (或按0。04kg/ m2 计算或按0。28元/ m2计算)。 擦料按0。5kg/板料重t计算

③废品率:拉延工序按1%,其余工序按0。25%。在成本中只计算废品材料费,加工损失费忽略不计。

2 工资:

① 生产工人工资:按1000元/月÷25日/月÷7时/日=5。71元/时人

每台设备工人配制: A线—5人/台

B线—4人/台

D线--5人/台

E线—2人/台

≤160T--1人/台

② 辅助工人(空压机工,天车工,叉车工,检验工,库管工等)

按生产工人20%配制

工资按5。71元/时人

③调整工,模具修理工,按生产工人10%配制

工资按11。42元/时人

工人工资概算=[生产工人数/台+20%(生产工人数/台)]x5。71元/时人+(生产工人数/台)x10%x11。42元/时人=7。994元x生产工人数/台 ≈8×生产工人数/台。

(单位:元/台时)。

④ 附加费=生产工人数/台x1。2x8元x14%=1。344x生产工人数/台 (单位:元/台时)

附加费为养老保险,医疗费,住房公集金,按工资14%计。

工人工资+附加费=生产工人数/台×(8+1。344)=生产工人数/台×9。344(元/台时)。 3模具费用按模具价格÷推算产量

推算产量:大量生产按50000件计算,小批量按两年产量计算,如有合同产量按合同产量计算。

维修费用:模具价格x5%

大修由潍坊模具厂负责。 4 设备折旧=(设备价格+设备基础价格+附属设备价格+财务费用)÷10年÷300日/年÷14时/日=设备价格x1。3÷42000(元/台时)=设备价格÷32300(元/台时)

设备基础价格为10%设备价格,附属设备有:天车,空压机,叉车,皮带机,电动平车,模具维修设备等,按10%设备价格计算。

财务费用为设备购置费用总利息,按10%计算。

5 设备维修:液压机按10%设备价格

机械压力机按5%设备价格 6 厂房折旧及维修(生产车间及库房)

冲压中心厂房造价为1100万元,按22年折旧,折旧费为:

折旧费=1100万元÷22年÷300日/年÷25日/月÷14时/日=4.76元/时

平均

4.76元/时÷10000 m2=0。000476元/时m2

大型设备按占地300 m2 ,

小型设备按占地50 m2

大型设备折旧费=0。143元/时

小型设备折旧费=0。024元/时

厂房维修费忽略不计。或按大.型设备的厂房折旧费=0。15元/时,小型设备的厂房折旧费=0。03元

7 动力费:包括电力,压缩空气,水等

电力:使用压缩空气的机械压力机,按额定功率75%计算;不使用压缩空气的液压机,按额定功率60%计算。水费忽略不计。

8 管理费(技术人员工资,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用,请客送礼,劳动保护,职工福利,奖金等)。按全公司总费用核算。

技术人员工资=30人x2500元/月÷25日/月÷8时/日=375元/时

管理人员工资=80人x2000元/月÷25日/月÷8时/日=800元/时

其它人员工资=25人x1000元/月÷25日/月÷8时/日=125元/时

合计

1300元/时

办公费:包括文具费,技术资料费,小车费,计算机购置费,差旅费,请客送礼,卫生用具,职工福利,罚金等。按100万元/年计算

100万元÷300日÷8时/日=417元/时

劳动保护:包括冬夏工作服,安全防护,防暑降温等。按1200人,每人120元/年计算:

劳动保护=1200人×120元/人年÷300日/年÷8时/日=60元/时

管理费合计=1300+417+60=1777元/时

台时管理费=1777元/时×该设备价格/全公司设备总价÷2班/日。全公司设备总价约8000万元。即台时管理费=888。5×该设备价格/全公司设备总价(元/时)≈1000×该设备价格/8000万元(元/时)≈0。125设备价格/10000(元/时)

9 资金成本:仅计算材料购置费及售后回款期。

资金成本=材料定额×材料单价×周转期(月)×银行月利率6‰

周转期设定为3个月

资金成本=材料定额×材料单价×3(月)×银行月利率6‰

=材料定额×材料单价×0。018(元)

10 包装运输费用:包装包括:防锈油,包装纸,塑料布,工位器具等。

工位器具费=装该零件工位器具重量(kg)×制造价6元/kg÷10000零件

设定工位器具重量100kg,

工位器具费=100×6÷10000=0。06元/件 (大件)

防锈油,包装纸,塑料布等,酌情估价。

约计包装费:大件0。1元,中件0。05元,小件0。02元。

运输费=(零件净重量+工位器具重量/装入件数)×0。5元/吨公里×路程

设定大件工位器具重量100kg,装入100件。

大件运输费=(零件净重量+1)/1000×0。5元/吨公里×路程

路程: 诸城----北京

800公里

诸城----长沙

1624公里

诸城----济南

311公里

诸城----淄川

200公里

诸城----日照

80公里

诸城----五莲

60公里

诸城----潍坊

100公里 为简化计算可将2;4;5;6;7;8归纳为台时价:

台时价=生产工人数/台×9。344(元/台时)+(1。05—1。1)设备价格÷32300(元/台时)+(0。024—0。143)元/时+(60%—75%)设备功率x0。7元/KWH+0。125×该设备价格/10000(元/时)

11 其它

① 本价格以内覆盖件为准,外覆盖件×1。2 ② 本价格以板料厚≤1。5,重量≤8kg为准。重量超出按:

9—12kg

×1。1

13—16kg

×1。2 17—20kg

×1。3 21—24kg

×1。4 >24kg

×1。5

③生产量价格因素

≤100件

×1。5

≤300件

×1。3 ≤600件

×1。2 ≤1000件

×1。1 >1000件

×1。0

零件成本=(1+废品率)×材料重×材料单价-废料重量x废料单价×(1-17%)+附助材料费+(各台时价/工时定额)×其它+资金成本+包装运输费用+销售费用

税利计算

税收按增值税17%计算,利润按10%计算

说明:1本人未从事过成本核算工作,提出成本核算法,是班门弄斧。列出成本构成因素,供参考。起抛砖引玉作用。

2 引用的数据是假设数据,采用财务年终决算数据,比较合理。

3 如有可能请财务提供下列数据可进一步量化

⑴冲压厂生产工人平均工资

⑵工资附加费

⑶全厂职能部门人员年工资总额

⑷平均劳保费用

⑸全公司设备购置总价

⑹办公费:包括文具费,技术资料费,小车费,计算机购置费,差旅费,请客送礼,卫生用具,职工福利,

4 未计算土地购置费。

5 未计算土建和设备费用的贷款利息,对成本的影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宗教工作调研报告提纲下一篇:抓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