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读三国演义有感范文

读《读三国演义》有感600字

件 在我的书桌上,整整齐齐地排放着很多书,有中国四大名著,也有外国的《鲁滨孙漂流记》,有《三十六计》,也有《孙子兵法》……它们可都是我最喜欢的宝贝,只要一有空,我就会遨游在书海中。其中,最让我百看不厌的就是精彩绝伦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之所以可以吸引我,是因为里面精彩地描写了一场场战争。它是多么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堪称文学中的精品。

如果《三国演义》中每一个章节都是精品,在我眼里,“草船借箭”更是在其它章节中脱颖而出,更是精品中的精品。因为它描写了一个故事:“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要求他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这根本就是天方夜潭,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但诸葛亮还是爽快地答应。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替诸葛亮捏了一把冷汗,同时心里也产生了一个疑问——诸葛亮为什么要答应呢?原来,他算准三天后的清晨有大雾,便利用此机会向曹操“借”了满满二十船箭,总共还多出几千支。哇!看来做什么事只要肯动脑筋,一定可以解决。 这让我想到几个月前的一件事,那天早上,妈妈准备给我和奶奶,还有她自己各烙一个饼。“烙饼一面要三分钟,烙饼机一次最多可烙两个饼,那么第一次把两个饼烙完需要六分钟,剩下的一个饼也要六分钟,所以一共要十二分钟。”妈妈算出了她认为的最短时间,我一听,觉得不对,时间可以更少啊!我便跟妈妈说:“妈妈,时间可以再少三分钟。”妈妈很疑惑:“怎么会是九分钟呢?”我肯定地说:“是九分钟,先把两个饼放上,煎熟一面再拿掉一个放上另一个,再煎三分钟,这样就有一个是全熟的,两个一半熟的,再煎三分钟就可以完成,总共就只要九分钟啦!对哦!妈妈明白我的意思。妈妈用我说的方法,果然让大家提前吃上了饼。妈妈和奶奶都夸我真聪明。

看来,做任何事情都要用智慧。

第二篇:读《三国演义》有感

罗阳小学三年级3班夏艺轩

“东汉末年,分三国„„”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它是由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写的。这本书里的主人公有许许多多,有身经百战的武将,有统一国家的君主,还有足智多谋的国中军师。

东汉末年,三个国家的君主——刘备、孙权、曹操,为了争夺霸王,个个互不相让,经常出兵攻打别的国家,各国都伤亡惨重。

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首先,这本书里人物刻画鲜明。关羽英雄无比,曾与刘备张飞三人战吕布; 张飞虽性暴如火,但武艺惊人,曾一人在葭萌关大胜马超。

赵云跟随刘备,不让刘备受伤,曾独自伤五十员曹将,单骑救阿斗;张辽伤敌无数,曾和李典、乐进杀吴兵几十万人;陆逊武艺不佳,可身怀妙计,曾助吴兵,击退刘备七十万大军。

其次,里面的情节更为精彩。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并一起报效国家,斩黄巾首立功。后来,董卓夺取王位,他们三人战吕布。过了几十年,魏、蜀、吴成立,各国君登基。又经过征伐,司马昭、司马炎二人统一华夏,自立晋国,结束了多年的三国之争,使之成为历史。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我仿佛就在三国时代,我为其中的英雄豪杰感到骄傲和自豪。我要学习英雄们的英勇,继承他们的精神,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第三篇:读《三国演义》有感

今天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有了很大的感受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刘备、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受益匪浅。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二、五班陆达

第四篇:读三国演义有感

翻开书本,一首情景交融的词便吸引了我,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这豪迈的卷首语,便注定了这本书的豪迈气势,果然,当我读完它的时候,便真正地感受到了什么才是胆识,什么才是气势。

书中,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和一个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在使我们了解了更多的历史、文化的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故事描写的有血有肉,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起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200多个人物形象,然而在这众多鲜活的人物中,我却最喜欢曹操。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可以说是构思宏伟,手法多样,写的极其传神。然而,如果从历史的真实角度来看,却差了那么一些。毕竟非史书,作者在写三国的时候,难免加入个人情感,不是那么客观,“尊刘反曹”便很明显的流露出来。曹操,一个很有争议的一个领袖级人物。“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几乎称为曹操一生的定论,“一代奸雄”也成了曹操的代名词。奸雄一词在字典上的解释为“奸人的魁首,也指弄权欺世、窃取高位的人”。回顾曹操的事迹,他弄权欺世?似乎不太明显,至于窃取高位,那他就更冤枉了,他的天下,是他用自己的智谋辛苦打下的。他奸诈,只是因为他要完成自己的理想,他所做的一切,从来没有偏离过她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他杀杨修,证明他小气,但他是为了稳定军心,曹操败走华容道,虽然已是败军之将,他却还可以豁达的哈哈大笑,这同

样是为了稳定军心!客观分析下,说曹操是奸雄,不如他说是个枭雄更加准确。

曹操最得罪人的一句话就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杀完吕伯奢全家,他吐出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曹操当时说这句话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排解,所以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做了一个辩护。但三国演义中却加了天下二字,这就大大的不一样了。这句话,换个角度想一下,可以说曹操是个有“胆”的人。试问历史上的霸主,哪个不想说这句话?然而谁又敢说了?只有曹操,他的胆识,是刘备比不上的。

《三国演义》,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无论怎么读,总能从中得出某些新的东西,名著的魅力,就是在此。

第五篇:读《三国演义》有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鸿篇巨制《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说起《三国演义》,大家便会很自然地想起胸怀大志、礼贤下士的刘皇叔;想起智谋超群、神机妙算、为蜀国大业呕心沥血的诸葛孔明先生;想起英武超群、忠心耿耿、义重如山的汉寿亭侯关羽;想起老奸巨猾、假仁假义、居心叵测的曹孟德《三国演义》中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中,诸葛亮的形象深深打动了我。他未出茅庐先知魏蜀吴三分天下;博望坡设计烧曹营;以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使东吴百官无言以对;智激周公瑾,联蜀吴之力共谋大业。

孔明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又是长久的,直到现在他的那些妙计仍是妇孺皆知。他耗尽心血、鞠躬尽瘁,为蜀汉基业无私奉献了自己全部的力量。可还没来得及享受一下便归天了。想到这,我的心就隐隐作痛。诶!诸葛孔明先生一生坎坷,不顾身体虚弱,为蜀汉日夜操劳,这可谓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呀!我愿立诸葛孔明之志,为国为民尽我全部的力量,振我中华,展我国威! 江苏苏州相城区渭塘实验小学六年级:宁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商部岗位职责范文下一篇:第三章线路保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