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史复习提纲下

2022-08-10

第一篇:音乐史复习提纲下

音乐史复习提纲上

第二章

奴隶社会时期的音乐

二、古希腊的音乐

1、古希腊的乐器

古希腊的乐器见于雕刻、壁画和文学记载的有以下几种 :

西林克斯(syrinx)用芦苇制成,形似排箫的一种吹奏乐器。

里拉琴 (Lyre)手指拨弦而发声,最早由乌龟壳制成,有四根弦,后来在发展中形成很多样式,弦也增多,但以七弦为主。

阿夫洛斯管(aulos):也称竖笛,音色近似于现代双簧管,由两根管子组成,一长一短,各有数孔,可以同时发两个音。

3、古腊音乐的调式

古希腊的调式以四声音阶为基础,早期四弦里拉琴的空弦音,刚好是音阶中的四个音。它的调式看阶是自上而下排列的。主要调式有:

多利亚(两个全音一个半音) 弗里几亚(全音半音全音) 利地亚(半音、全音、全音)

古希腊的记谱法是字母记谱法,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相应的音高。

第三章

中世纪音乐

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也叫“素歌”或 “古罗马赞歌”。

“素歌”有自己的调式体系,在节奏上自由松散,旋律庄严朴素。歌谱是用纽姆谱记在四条线上。

素歌的特点是:

1、有严格的演唱形式和演规划;

2、都是单音音乐;

3、用拉丁文演唱。

教会调式系统

中世纪教会音乐中运用的调式称为“教会调式”或“中古调式”。

教会调式仍沿用古希腊的调式名称,但与古希腊调式不同。它共有八种调式,四种正调式和四种副调式,将调式的第一级音称为“结音”第五音称为“属音”。以结音开始的为正调式,以属音开始的为副调式。

伊奥尼亚和爱奥利亚调式(今日的大、小调式)是十六世纪瑞士人格拉里安(1488-1565)才把它纳入调式体系的。

圣咏的记谱

现存最早的是9世纪出现的圣咏手抄本,它是用符号谱记谱的。符号谱又称纽姆谱,它用点、横线、斜线、曲线等符号标记在歌词的上方, 1 指示旋律的大致轮廓。这是现代记谱法最早的根源。

10世纪出现了“表示音高的”纽姆谱,然后出现了用一条或两条线指示某些相对音高的一线谱或二线谱。到了11世纪初,圣咏开始使用四线谱记谱。这使相对音高的准确记谱法成为可能,只是这种记谱法还不能准确地表示圣咏的时值和节奏。

圭多·达雷佐(Guido dArezzo 约995—约1050)意大利本笃会 修士。他在1025年出版《微言》一书,阐自己的理论,并发明了唱名法,以帮助唱诗班的僧侣记住全音和半音的位置。

他的六声音阶唱名是:ut、re、mi、fa、sol、la。

第二节

教堂复调音乐的产生和发展

对格里戈利圣咏进行改动或加上别的声部都是教会的清规戒律所不允许的。但中世纪的教会音乐家们不甘寂寞,从九世纪开始,不断地尝试着把格里戈利素歌处理成多声部结构。

最早的尝试是以格里戈利圣咏为“固定调”,在它下方加上平行五度或平行四度的声部,称为“奥尔加农”。

一、奥尔加农

“奥尔加农”(Organum),是西方复调音乐的鼻祖。它被看作一种特殊的演唱实践,这种实践最初似乎是在成人与儿童同时演唱圣咏时自然地产生的。

人们发现,一首圣咏可以通过下方增加一个平行

四、五度的声部得到装饰而使之显得突出,音响也可以通过上下方八度的重叠而变得更加协和。

11世纪末出现了一种与过去很不相同的奥尔加农,它以

四、

五、八度的混合为基础。

两个声部时而对比,时而平行,反向进行更多。开始与结束的音总是处在同度或八度上,奥尔加农声部也从圣咏的下方移到了上方,变得越来越突出和独立了。

二、第斯康特

到十一世纪以后,复调音乐吸取了民间音乐中的复调因素,逐渐打破了完全协和音程(纯

四、

五、八度)平行进行的局限,出现了反向进行和不完全协和音程。

在十二世纪巴黎是多声部音乐的中心地,巴黎的第斯康特(Dis cunt)乐派就是在素歌旋律的上方创作上另外一个声部,与素歌相距八度或五度,两声部可以平行,也可以向或斜行。

三、巴黎圣母院的复调音乐

2 在巴黎圣母院产生的这种复调传统对音乐史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创造了一种高度装饰性的花腔奥尔加农风格,发展出三到四个独立声部的复调,以及一种以有量节奏控制声部的系统和与之相关的记谱法。

虽然不少音乐家对此都有贡献,但其中有两个最杰出的代表,他们就是雷奥南和佩罗坦。

四、经文歌

13世纪后半叶最流行的复调体裁是经文歌。就像是对圣咏的复调装饰产生出音对音的奥尔加农、花腔奥尔加农和迪斯康特一样,经文歌产生的初衷也是出于对已有复调体裁的进一步装饰。

第三节

中世纪的有量记谱法

复调的发展促进了记谱法的完善,因为声部之间的协调要求更准确的节奏和节拍。

弗朗科在他的著作《有量歌曲艺术》(约1260年)中总结了1225年以来的记谱法,提出了一种新的音符时值系统,这就是对以后几百年的西方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有量记谱法。

弗朗科的系统使记谱法可以明确地指示节奏,包括了三种主要的音符时值:长音符、短音符和小音符。

第四节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是平行发展的,二者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互相影响。

法国的游吟诗人

兴盛于11~13世纪末的游吟诗人,首先出现在法国南方和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地方。

游吟诗人歌曲的大部分旋律都是音节式的,音域在一个八度以内。 在曲式上,这些歌曲大都采用比较有规律的分节歌形式,即多段诗节用同一段旋律演唱。开头连续押韵的两句词往往使用同一旋律,从而形成 AAB形式(也称 “巴歌体”),这是欧洲民歌中常见的一种曲式。

德国的恋诗歌手与工匠歌手

12~14世纪,德国也在法国游吟诗人的影响下出现了“恋诗歌手”(或译成“爱情歌手”)。他们创作了一种类似特罗巴多的新的抒情歌曲。这些歌曲也是单声部的,流行于1180~1300年间。

到了14世纪,便出现了“恋诗歌手”的后继者-“工匠歌手”(也译成“名歌手”或“师傅歌手”)。他们是德国城市的工匠手艺人,有着自己的 3 行会性质的歌唱组织。

第五节

古艺术与新艺术

一、音乐的世俗化与“新艺术”

音乐理论家德·维特里的朋友米尔(Jean de Muris, 约1300~1351)在他的论文《新艺术音乐》中也对当时的一些音乐上的新现象作过论述。后来,一些音乐理论家便采用“新艺术”这个词来特指14世纪的法国音乐,以区别于12世纪末到13世纪的“古艺术”时期。

二、“新艺术”的技术特征

在“新艺术”时期,音乐技法上的新特征首先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记谱法有了新的发展,音符的时值增多了,由过去的三种扩大到五种。

(2)音符时值既可以运用二重划分法,也可以运用三重划分法。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十五世纪上半时至十六世纪末)

二、邓斯泰布尔

在这个重要的风格转变时期,邓斯泰布尔(约1390~1453)一位重要的英国作曲家。他的作品当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出现在法国、勃艮第和意大利人的乐谱手抄本中。

第三节

勃艮第乐派

音乐史家曾把勃艮第乐派和佛兰德乐派统称为尼德兰乐派,其中包括从杜费到拉絮斯的四代作曲家。

勃艮第乐派是由勃艮第宫廷供养的一批音乐家中的成员所组成的。 他们常用的音乐体裁是“尚松”,重要的成就是确立了大型宗教体裁“弥撒曲”五部分的常规写作形式,代表作曲家为杜费和班舒瓦。

(一)杜费

纪尧姆•杜费(约1400~1474)是15世纪早期最伟大的一位作曲家,他的生涯在15~16世纪的作曲家中是很典型的。这些作曲家一般都出生在北方(阿尔卑斯山以北),但游历了很多地方,并为很多宫廷服务,其中既有北方的也有意大利的。

尚松:指法文的世俗复调歌曲。

4

二、班舒瓦

吉尔•班舒瓦(约1400~1460)是与杜费同时期的另一位杰出的勃艮第乐派的作曲家。他早年从军,同时学习音乐。大约从15世纪30年代到1453年,他先后服务于勃艮第宫廷和菲利普公爵的小教堂。他很擅长写作世俗音乐。

第四节

佛兰德乐派

在音乐史上的佛兰德乐派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时间持续较久的乐派,也涌现了众多的作曲家,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克冈、若斯堪和拉索等人。

奥克冈

约翰内斯•奥克冈(1420~1497)被广泛认为是欧洲北部的一流作曲大师。他可能出生于佛兰德东部,并在勃艮第宫廷接受音乐教育,也许曾师从班舒瓦或杜费。

声部之间真正彼此平等和互相依赖的复调,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同质”复调,与它相对的“异质”复调是指14世纪的那种声乐和器乐混合,声部之间明显不相关联的复调。

若斯堪

若斯堪•德•普雷(1440~1521)是16世纪初最重要的作曲家。他出生于法国中北部,一生周游各国,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人物,但与尼德兰宫廷的联系并不很密切。

三、

拉索

奥兰多•迪•拉索(1532~1594)是佛兰德乐派的最后一位重要的作曲家,他生活和创作于16世纪的文艺复兴晚期。

第五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运动

一、

马丁·路德及新教圣咏

马丁·路德领导创作了一种新型的全体会众演唱的歌曲──众赞歌。众赞歌是路德教会的赞美诗。它的歌词通常是分节体的德文诗歌,配以单声部的旋律。

在音乐上,一首典型的众赞歌是短小的,旋律易于演唱。

有些众赞歌是新创作的,另一些是用格里高利圣咏改编而成的,还有一些是用流行的世俗旋律填上宗教的歌词。

众赞歌的功能大体上相当于天主教中的素歌,它们唱出了宗教信仰中的主要教义,并且作为一种可以对之进行复调装饰、扩展和变奏的基础。

5 众赞歌与圣咏的不同在于它是为会众的演唱而创作的。

二、帕勒斯特里纳 与对应宗教改革的音乐

帕勒斯特里纳(1525/6~1594)出生在罗马附近一个叫做帕勒斯特里纳的小镇。他的全名是帕勒斯特里纳的乔万尼•皮埃尔路易吉。

帕勒斯特里那风格,为后来的宗教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榜样,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作曲家,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罗马乐派。其代表人物有:那尼尼(约1545-1607)贝多那弟尼(约1567-1621)、索里雅诺(1549-1621)。但是帕勒斯特里那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罗马乐派之处,他所独创的新风格对十七世纪欧洲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广泛的意义。

三、

威尼斯乐派

威尼斯乐派的创始人是维拉尔特。

它的后继者有:A.加布里埃利(1510~1586)和他的侄子G.加布里埃利(1557~1612)。

坎佐纳出现于16世纪20年代,最初是由法国尚松移植或改编的,而且都是为管风琴而作的。采用器乐合奏的形式,并独立于声乐,而自由写作的坎佐纳直到16世纪末才较为多见。它最终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器乐形式,通常由若干对比性的段落组成,每段各有自己的主题。

第五章

巴洛克时期的声乐

1600~1750年这150年间,在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巴罗克时期”。 欧洲音乐史上的巴罗克时期,通常定为1600年—1750年。1600年标志着歌剧的诞生,1750年则是巴赫的死期。

从文艺复兴音乐到巴洛克音乐是时代的必然趋势。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特别是帕勒斯特里那和拉索等人的作品依然是复调音乐,它思想性不强,一般人还是难于理解和接受,跟广大市民的要求有距离。

第一节

巴洛克音乐的一般特点

通奏低音

很多巴罗克时期的音乐作品都有一个基本的结构框架,其中,有一个单独的旋律线条,还有一个在下方支持它的基础低音,这个低音是从和声上加以构思的。这个突出两端的主调的织体是由数字低音记谱法记录下来的,这种方法也称通奏低音记谱法。

数字低音:作曲家只写出旋律和低音线条,而把中间的声部留给演 6 奏者即兴完成。如果在一个低音上方的和弦不是根音位置,就需要在该音上标记数字,指示出低音上方的音程,以便演奏者据此奏出恰当的和声。

第二节

早期歌剧

歌剧产生于十六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历史上最早的歌剧是1597年在弗罗伦萨贵族柯尔西的宫中演出的《达芙尼》,它是作曲家佩里根据里努契尼的脚本所写的。

1600年佩里与里努契尼再度合作,为庆祝法国国王,享利四世与意大利商人、新贵族梅第的女儿玛丽亚的结婚典礼而作了歌剧《犹丽狄西》。

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第一座公众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从此,那里的歌剧的资助者不再是皇家的保护人,而是买票的观众。

一、 威尼斯歌剧与蒙特威尔第

蒙特威尔地的后继者卡瓦利(1602-1676)和切斯蒂(1623-1669)根据观众的艺术趣味,写了不少规模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并有华丽舞台设计的歌剧。咏调不但和宣叙调分了家,而且逐渐形成一系列为后人所沿袭的模式。

17世纪中叶以后,威尼斯歌剧渐趋程式化,歌者演唱咏叹调可以任意加花,歌手成了歌剧艺术的主宰,以卖弄技巧吸引观众为能,为了追求音色,专门用阉人歌手扮演主要角色;不顾内容地追求宏大,豪华的场面和奇特的机关布景。这种倾向在那不勒斯歌剧中尤为突出。这就使得意大利正歌剧走入了不健康的发展道路,也使得正歌剧由兴盛步入了哀落。

二、

那不勒斯歌剧

17世纪后期,意大利歌剧在那波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得更加成熟,形成了歌剧的“那波利风格”。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曲家是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1660~1725)。

在他的歌剧中,优美的声乐旋律线条被简单的和声所支持,形成简洁的织体。

宣叙调被分成两类,一类是清宣叙调,只用通奏低音乐器

7 组伴奏。

另一类是伴奏奏宣叙调,由弦乐伴奏,有时也动用乐队中的其它乐器。这种宣叙调通常用于比较紧张的戏剧性场景中。

在咏叹调中,返始咏叹调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一种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的咏叹调(A-B-A)。它为声乐技巧的展示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在从头反复的段落中,歌手经常可以增加即兴的装饰。

此外,还有叙咏调。它介于咏叹调和宣叙调之间,是一种位于宣叙调内部的抒情的、咏叹调似的段落,带有清晰的节拍。

三、

法国歌剧

让-巴蒂斯特•吕利(1632~1687)是创作这种法国歌剧的代表性作曲家,他出生于意大利,但长期服务于法国宫廷。

第三节

清唱剧与康塔塔

一、清唱剧

清唱剧(oratorio也称神剧或圣剧)的名称来自演唱它的最早的地方的名字—祈祷室(oratories),这是教堂中的一部分,信徒们在那里聆听布道和虔诚地歌唱。这种体裁有如下几个特点:

(1)采用宗教题材,歌词是拉丁文或意大利文的。

(2)不在舞台上演出,情节由一个叙述者进行描述。

(4)清唱剧的风格和歌剧很接近,不过合唱比在歌剧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在清唱剧中可以对情节进行叙述、评论和道德上的反思。

清唱剧与歌剧的不同是: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多在音乐会上演出。与康塔塔的区别是:篇幅较大,有较鲜明的戏剧结构和情节,更富史诗性和戏剧性。

二、康塔塔

康塔塔(cantata,原意是被唱的),是由宣叙调、咏叹调、二重唱和合唱组合而成的声乐套曲。

第四节

巴罗克时期的器乐

一、键盘乐器

8 巴罗克时期的键盘乐器分为管风琴和古钢琴两大类。

(一)管风琴

管风琴这种最古老的键盘乐器在巴罗克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巴罗克晚期,德国成为管风琴创作的一个中心,北部的作曲家为路德教会仪式创作了大量管风琴曲,其中以托卡塔、赋格曲和根据众赞歌改编的乐曲为主。

托卡塔:是一种由多段组成的、在模仿对位和自由即兴的织体之间交替的器乐曲。

(二)古钢琴

古钢琴分为击弦的和拨弦的两种,击弦的叫楔槌键琴(Clavichord,音译:克拉维科德),拨弦的叫羽管键琴(Harpsichord,音译:哈普西科德)。

意大利人克利斯托弗利是现代钢琴的发明者。

他原是一位羽管键琴制造者,于1709年,在羽管键琴上安装了用槌击弦的键盘机械,奠定了现代钢琴的基础。

由于这一改进,弥补了古钢琴和羽管键琴几乎无法调节音量的缺点,这种钢琴在演奏时,随着对键子敲击力的变化来改变音量的大小,音量也比古钢琴和羽管键琴大得多。因此,最初它命名为“可强可弱的哈普西科德”。

二、器乐合奏的音乐

晚期巴罗克的合奏曲的主要体裁是奏鸣曲和协奏曲。前者是一种室内乐,而后者是具有较大规模的乐队作品。

(一)奏鸣曲

到大约1660年,奏鸣曲这个词开始被用来指多乐章的器乐作品。

奏鸣曲可以按两种交叉的标准来分类,一种是按功能分,可以分为两类: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

教堂奏鸣曲由一些抽象的乐章和舞曲混合而成,常见的乐章速度的顺序是这样排列的:慢-快-慢-快。

室内奏鸣曲是由一些风格化的舞曲构成的组曲,有时也用一个非舞曲形式的引入性乐章。

9 另一种是按织体分,可以分两类:独奏奏鸣曲和三重奏鸣曲。

三重奏鸣曲是为两个高音乐器和通奏低音乐器而作的。 独奏奏鸣曲则是为一个乐器(通常是小提琴或长笛),以及通奏低音乐器而作的。

阿尔坎杰罗•科雷利

意大利作曲家阿尔坎杰罗•科雷利(1653~1712)是创作这种巴罗克合奏奏鸣曲的重要作曲家。

拉莫

让-菲利普•拉莫(1683~1764)是18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曲家。

1722年他的第一部音乐理论著作《和声学》在巴黎出版。 他总结了近代功能和声的很多基础理论,包括和弦是首要的和声因素;三和弦的结构;转位和弦的同一性;主、属和下属和弦作为调性的支柱;通过轴心和弦的转调,以及旋律小调的音阶等等。

D.斯卡拉蒂

多米尼科•斯卡拉蒂(1685~1757)是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的儿子,出生于那不勒斯,最初的音乐训练可能来自他的父亲。早年曾在威尼斯和罗马任职,创作了一些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

斯卡拉蒂的键盘奏鸣曲都是单乐章的,而且绝大多数是为羽管键琴而作。

(二)协奏曲

协奏曲出现于17世纪的80和90年代,很快便成为巴罗克器乐作品的最重要的形式。

这种形式建立在一个独奏者(或一组独奏者)和一个乐队之间的系统性对比的基础之上。

它有两大类,一类是大协奏曲,另一类是独奏协奏曲。

大协奏曲是用一个独奏者的小组(主奏部)和一个较大的乐队(协奏部)相抗衡,这个乐队通常由弦乐器组成。

独奏协奏曲则是用一个单独的独奏者和乐队相抗衡。它是协奏曲发展到最后的一种形式,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形式。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1678~1741)出生于威尼斯。

维瓦尔第大部分的协奏曲有三个乐章(快-慢-快),中间的乐章在主调上或在一个近关系调上(关系小调、属调或下属调)。

维瓦尔第的OP.8包含12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4首名为“春”“夏”“秋”“冬”单独命名为《四季》,每曲都由“快—慢—快”三乐章组成,每首前面都冠有一首描写四时景色的十四行诗。

《四季》是音乐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标题音乐。

第六章

巴洛克音乐大师

巴赫和亨德尔是巴洛克音乐发展到高峰时期的两位代表人物。 他

第一节

亨德尔

一、简要生平及创作道路

格奥尔格•弗利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1685年2月23日生于德国的哈雷。

他的创作道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三)1710年—1720年伦敦和汉诸威时期:这期间1710年2月出任汉诸威选帝候的宫廷乐师;同年11月到伦敦,1711年2月22日伦敦草料市场皇家剧院演出了他的正歌剧《里那尔多》(1711);1711年6月回到汉诺威;1712年11月再度去伦敦,这时他创作的两部歌剧《忠实的牧羊人》(1712)和《泰塞奥》得到了上演。管弦乐《水上音乐》(1717)。

他还于1726年2月加入了英国国籍,改称英国名字乔治·弗里德里克·韩德尔。

(五)1730年以后,伦敦晚期:这期间在伦敦的意大利正歌剧由于受到英国民谣歌剧《乞丐歌剧》(1729)的冲击,使亨德尔经营的皇家歌剧院一蹶不振,只好关门大吉了。

11 韩德尔就将创作方向转问了请唱剧方向,并发现请唱剧更能发挥自己的创作风格。代表作品有(1736)《扫罗》(1739)、《以色列人在埃及》(1739)、《弥赛亚》(1742)、《参孙》(1743)、《犹太·马卡白》(1746)等。

这期间还创作了著名的管弦乐《焰火音乐》(1749)。

二、亨德尔的音乐创作

(一)韩德尔的歌剧

他的歌剧主要是以意大利那不勒斯乐派的歌剧为模式。虽然在歌剧音乐的戏剧化上,在歌剧内容的深度上等作了一些尝试,但还是摆脱不了论为贵族宫廷的享受工具。

所不同的是音乐较意大利歌剧戏剧化了;伴奏也起了一定的表现心理或描绘背景的作用,在伴奏织体和和声上都较为丰富;首创了英雄性的咏叹调风格,这种咏叹调音域广、跳动大、节奏强、有进行曲的风格。

二、亨德尔的清唱剧

亨德尔的最优秀的创作还是他的清唱剧。其代表作有《弥赛亚》(1741)、《扫罗》(1739)、《以色列人在埃及》(1739)等。

韩德尔清唱剧的独特贡献:

(1)从1743年《孙参》以后他用亲切、自然的男高音代替了矫柔适作的阉人歌手。

(2)改变了过去意大利歌剧中只重视独唱,不重视合唱的陋习。

(3)他从1739年后所作的清唱剧唱词全用英文,有一定的通俗性和民族性,思想内容顺应了历史前进的潮流。

(4)他的清唱剧一返过去迎合宫廷趣味的意大利歌剧的浮夸风格,而以朴素、坚定、生机勃勃的风格描绘了正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

第二节

巴赫

一、简要生平及创作道路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出生于德国中部埃森纳赫地区的一个音乐世家。

创作道路

3、克顿时期(1717-1723)

这时他在安哈尔特一克顿宫廷任乐正,这是巴赫音乐创作上的一个丰产时期。这一时期无论是宗教音乐还是世俗音乐的创作都已非常成熟。代表作品有:《勃伦祭堡协奏曲》、《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卷)、请唱剧《约翰受难曲》等。

四、莱比锡时期(1723-1750)

这时巴赫在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任合唱队长。此后一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余年。这时期也是巴赫创作上的一个盛期,代表作品有:《平均律钢琴曲集》(下卷)《咖啡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室内乐《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b小调弥撒曲》、请唱剧:《马太受难曲》。

巴赫在世俗器乐曲的发展中,取到很大的作用,他的世俗器乐曲代表作品还有:《管弦乐乐组曲》。古钢琴曲《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6首)管风琴曲《托卡塔与赋格》等。

巴赫的音乐旋律流畅、纤细,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有较为严谨而完美的形式。

以赋格形式为主,但在他的赋格音乐发展了主调和声思维和调性功能思维。

他在音乐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个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证实了十二平均律理论的优越性,并完善了大小调式体系;他的组曲和协奏曲为古典交响乐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对键盘乐器演奏指法的改革卓有成效,其指法体系一直沿用至今。

音乐欣赏的基本知识

1、 音乐的基本体裁

2、 音乐的曲式结构

音响部分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提纲

一、 名词解释:

1. 新音乐:新音乐是指晚清以来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不同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音乐。

2. 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指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3. 传统音乐: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中国的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歌舞音乐,器乐以及根据这些艺术传统新创作的音乐。 4. 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其代表剧目有《邓霞姑》,《洛神》,《宇宙锋》以及由他编演的《木兰从军》等爱国戏。他发展、创造了新腔,与青衣的“花衫”行当相融合。这种新的唱腔和表演为主要艺术特征的京剧艺术流派被称为“梅派”。同时他对京剧的伴奏音乐也有改革(加入了二胡和月琴)。他的表演艺术被誉为可于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西特相媲美的表演艺术体系。抗战八年蓄须辍演,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5. 周信芳:浙江人。曾编演了《宋教仁》和《四进士》等爱国剧目。他的表演风靡南方,世称“麒派”。

6. 富连成班:由萧长华,叶春善等人在北京主持。其存在的四十余年间培养出了大批经过传统京剧艺术教育的演员。为京剧艺术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7. 评剧:评剧约于1910年由河北莲花落子与东北的“蹦蹦”河流而成。1935年定名为评剧。其代表剧目有《杨三姐告状》。

8. 越剧:越剧发源于古越国所在的嵊县一带,故名。起初是男演员组成的“的笃班”。后入上海发展改称绍兴文戏。1936年后,女班盛行,时称女子文戏,约在此时开始以“越剧”为名。近代以来的代表剧目有“雪声剧团”的《祥林嫂》。

9. 河南坠子:是由河南的道情与“颖歌柳”“三弦书”等合流而成的。是歌唱性较强的说唱曲种。以乔清秀的“乔派”和董桂芝的“董派”为代表。

10. 江南丝竹:是中国的传统器乐丝竹类的重要乐种。原先主要流行于苏南、浙江一带,近代在上海获得大的发展,并进一步扩大其影响,成为全国著名的乐种。

11. 广东音乐:广东音乐是在近代获得迅速发展,令人瞩目的乐种。最初流行于广州。20年代,开始采用粤胡(后称高胡)主奏,辅以扬琴,秦琴的“三件头”为主的形式。代表作有吕文成的《平湖秋月》,颜老烈的《旱天雷》等等。

12. 二泉映月:由民间艺人阿炳(华彦钧)所作,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曲采用江苏民间音乐材料写成,运用多种二胡弓法和不同的力度变化,细致地表现了饱尝生活艰辛的社会底层人民悲怆的心情和倔强的性格。此曲采用两个基本曲调多次变化重复的结构,具有古代唱赚的近代双主题变奏的特色,在近代新生的民间器乐曲中是极富创造性的。

13. 新民歌:近代新民歌的音乐大多采用群众熟悉的本民族音乐(如传统民歌、戏曲、说唱、器乐和部分古典歌曲)填词或编配而成。这些新民歌以传统民歌音乐填词者为多,其填词歌曲有曲调不变或基本不变一类,也有曲调根据歌词需要作部分改变的。前者如《盼红军》,后者如《打南沟岔》。近代民歌还有用学堂乐歌或近代创作歌曲音乐填词者,这类歌曲成为一种具有新的音乐风格的民歌。

14. 群众歌曲:群众歌曲是为大众歌唱而创作的歌曲。其内容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常在群众性活动中演唱。群众歌曲的音乐结构简单,小型者多,音域不宽,多采用齐唱或简易合唱的形式。具体可分为填词、改编和创作的三类。

15. 独唱歌曲:是代表近代歌曲创作艺术水平的主要部类。这类歌曲,在“五四”前后开始其初创阶段。萧友梅,赵元任等人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6. 黄河大合唱:冼星海曲,光未然词。是近代大型合唱音乐取得较高艺术成就,享誉中外里程碑式的杰作。该曲有九个乐章组成,以朗诵词和乐队音乐加以贯穿。各乐章的顺序依次为:《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其音乐通俗易懂、明快简洁,既有中国民间的音乐风格,也有群众歌曲的特点,同时又是史诗性和交响性兼具的作品。 17. 牧童短笛:贺绿汀所作。获得了齐尔品“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的头奖。是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优美质朴的民歌风旋律,流美的复调和东方色彩的对位化和声等,创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与意境。

18. 秧歌剧:是中国小歌剧的一种类型。流行于我国的北方。代表作马可的《夫妻识字》。秧歌剧的发展与探索为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提供了直接的经验。

19. 沈心工:原名庆鸿,号叔逵,笔名心工。代表作有《男儿第一志气高》、《铁匠》《革命军》等,在国内广为流传。是最早针对中小学生以及学前儿童特点编写音乐教材的音乐教育家。他的一生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的创始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 李叔同:学名文涛,字叔同。随着思想及环境变化而启用的名号甚多,如哀公,息霜、弘一等等。1906年,在日本留学时编印出版中国第一份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歌曲。代表作有《春游》、《送别》、《早秋》等。还谱写了《厦门第一届运动会歌》。

21. 音乐研究会:成立于1919年1月。由蔡元培兼任会长。并创刊《音乐杂志》。在介绍音乐理论知识、鼓吹音乐教育和推动音乐活动方面有重要的社会影响。1922年后改为传习所。

22. 中华美育会:是1919年由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和爱国女学的吴梦非、刘质平等发起的一个以提倡美育为主旨的心事音乐社团。组成“美育杂志社”刊行《美育》。以宣传美感教育、艺术民主化以及探讨有关艺术教育问题为宗旨。

23. 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1919年夏由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共同筹办,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专门培养艺术师资的中级师范学校,内分高等师范和普通师范两科。

24. 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最早设立并具有代表性的当首推“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是在原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基础上建立的。蔡元培任所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

25. 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是抗战初期由毛泽东、林伯渠、周恩来等发起、1938年正式成立于延安的一所综合性的高等艺术学校。 26. 台湾舞曲:是江文也的成名曲。实际上是一首标题性的幻想音诗。乐曲采用了自由体的回旋奏鸣曲式,音乐构思有两部分曲式的特色。乐曲主题是三部曲式的快板段落,末段是大大压缩了的再现段,仅重现程式部的第一段,实际上是如歌段落的较长的补充部分。 27. 春游:由李叔同所做。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混声三部合唱曲。

28. 卿云歌:萧友梅所做。表现了作曲家的爱国之心。该曲曾被定为北洋军阀政府的国歌。 29. 开路先锋:影片《大路》的插曲。由聂耳作曲。 30. 到敌人后方去:冼星海作曲。采用回旋曲式写成。 31. 抗敌歌:黄自在“九一八”之后所作。韦瀚章词。 32. 冲锋号:陈洪所作。 33. 上前线:陈洪所作。

34.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吕骥所作。 35. 咱们工人有力量:马可所作。 36. 马儿真正好:麦新所作。 37. 歌唱二小放牛郎:劫夫曲。 38. 也是微云:赵元任曲,胡适词。 39. 湘累:陈啸空曲,郭沫若词。

40. 我住长江头:青主曲,李之仪词(宋)。 41. 思想曲:夏之秋曲。

42. 嘉陵江上:贺绿汀曲,端木蕻良词。 43. 茶馆小调:费克曲。 44. 海韵:赵元任曲。

45. 旗正飘飘:黄自曲,韦瀚章词。 46. 垦春泥:贺绿汀曲,田汉词。

47. 长恨歌:黄自作曲,瀚章作词。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 48. 月光光:任光为电影《迷途的羔羊》所写。 49. 夜半歌声:冼星海作曲,田汉作词。 50. 松花江上:张寒晖词曲。 51. 何日君再来:刘雪庵所作。 52. 八路军进行曲:郑律成(原籍朝鲜)。

53. 安波:毕业于鲁艺,并留校工作。代表作表演唱《拥军花鼓》、秧歌剧《兄妹开荒》、《七月里在边区》。他还收集、整理、改编了不少民歌。

54. 刘雪庵:曾在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师从黄自,专攻作曲。其著名的代表作有歌曲《长城谣》、《流亡三部曲》之二《离家》、之三《上前线》等;独唱歌曲《红豆词》等。他曾为20余部电影写过插曲,其中进步影片《十字街头》、《中华儿女》等。他也写过一些商业影片的歌曲,如《何日君再来》等。

55. 吕骥:曾在国立音专学习,30年代是左翼音乐的早期参加者和重要领导人,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自由神》等。延安时期的代表作有《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和大合唱《凤凰涅磐》。他的歌曲创作有鲜明的时代性、战斗性和群众性。他曾任鲁艺音乐系主任,东北大学鲁艺校长,“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会长。在中国近现代革命音乐活动,音乐理论建树、群众歌曲创作、民间音乐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56. 空山鸟语:模拟自然音响的二胡独奏曲。刘天华所作。乐曲组织结构与音乐发展方面是采用了带引子、尾声的自由多段体结构的中国传统器因素。 57. 小小画家:黎锦晖所作的儿童歌舞剧创作最成功的一部。

58. 秋子:由陈定编剧,臧云远,李嘉作词,黄源洛制曲,是一部索性歌剧的代表作。 59. 青主:原名廖尚果,又名黎青,黎青主。青主从事音乐的时期,先后为《乐艺》《音》等刊物撰写了大量音乐理论文章,并出版了《乐话》和《音乐通论》两本音乐专著,还有声乐作品。他的音乐思想是以音乐“上界的语言”为基本点的,强调音乐艺术的精神性。 60. 乐话:青主的音乐美学理论文集。认为音乐是“最深的宗教的情感表现”。他祈望以此“革除中国人内界的种种病根,使他因此重新得到人生的真意义。”

61. 杨荫浏:中国民族音学家,中国音乐史学家。著有名作《中国音乐使纲》(上、下两卷)。 62. 丰子恺:浙江人。师从李叔同。他翻译、编译了大量的理论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音乐入门》一书。

63. 上海国立音乐院:1927年11月27日于上海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它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简答、论述题

1. 概述新音乐发展的主要历史脉络。

中国近现代新音乐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 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此阶段上可追朔到“康、梁”等维新派上书要求开办新式学堂开始,直至“五四”爆发前。由于学堂乐歌的普及,使新音乐文化的发展获得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同时,也出现了我国近现代音乐历史上第一批从事现代普通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家。

2) 20年代的初步发展阶段,大致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直至20年代末。“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和推动了新音乐的发展,特别是新型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为中国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这十年中还出现了第一代专业音乐家,他们大多都是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如萧友梅、刘天华等,因此他们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直接影响后代的音乐家。

3) 30年代“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为中心的全面提高阶段。“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演出和蓬勃的全国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贯穿这个时期。此时的音乐创作以声乐为主。这个时期还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如黄自,青主,贺绿汀,刘雪庵,聂耳,冼星海,吕骥,任光等,并出现了象《黄河大合唱》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秀作品。这十年是中国近代音乐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阶段。

4) 40年代以民族民主解放斗争为中心的发展阶段。由于40年代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三种不同政权统治并存的局面,因此也就决定了三个地区音乐生活以及音乐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不同色彩的现象。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仍以声乐作品为主,但器乐创作在形式多样化和作品艺术水平上都比30年代的创作有明显的提高。另外,在解放区的音乐创作中,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可谓是中国歌剧创作中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2. 简述沈心工、李叔同在音乐启蒙方面的贡献。

新音乐的启蒙阶段以学堂乐歌为中心。具体体现在乐歌的译配、编创和社会音乐活动等方面。沈心工、李叔同对学堂乐歌为中心的晚清新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沈心工的一生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的创始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沈心工十分重视学校音乐教育。他是最早针对中小学生以及学前儿童特点编写音乐教材的音乐家。他的乐歌大多反映了当时革命派的政治主张和追求;由于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唱歌要求有着深入的观察和体验,他选、编的乐歌教材,大多为青少年儿童所乐于接受。沈心工歌曲的题材广泛,接触到中小学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丰富的歌曲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这是他创作思想中的可贵之处;在艺术手法上,他写的歌词简明易懂。代表性的作品有《体操---兵操》、《竹马》、《铁匠》、《黄河》等等。沈心工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编印了大量的歌集,如《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心工唱歌集》等等。 李叔同本来多才多艺,曾在上海发起成立“沪学会”,开设平民补习班。1906年在日本编印出版了中国第一份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期间为音乐教学编创了许多歌曲。早在1905年,李叔同就编印了一册供学校教学的《国学歌唱集》。他对音乐能“促进社会之健全”、“感精神之粹美”的教育功能,有精辟的见解。他的歌曲忧国忧民,具有代表性的有《祖国歌》、《大中华》等等。这些歌曲对当时的青少年都曾产生过一定的教育鼓舞作用。借景抒情是他编创歌曲的主要手法。如《春游》、《送别》等都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陶冶人之品性的佳作。这类歌曲的曲调,除少部分是由作者自己谱写外,大部分选自当时欧美流行歌调。如《送别》等广受欢迎,传唱至今。“五四”运动前艺术学科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是不被重视的,而李叔同在浙江两极师范教学时,其教学,治学态度却十分严谨。使一部分特别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在他的启迪下,艺术才能获得长足进步并在后来的艺术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近代传统音乐发展的两种不同类型。

一种是吸收新文化、新音乐的成分,对传统音乐形式,构成有较多改进、创新,从而有较大发展者,如越剧、评剧等;一种是保持传统音乐原貌而没有(或基本没有)改革者,如古琴音乐和一些传统器乐合奏音乐、宗教祭祀音乐等。 4. 简述阿饼的音乐贡献。

阿炳,原名华彦钧,幼年丧母,25岁双目失明,以卖唱、奏乐为生。他的二胡、琵琶演奏都有深湛的技巧,深受群众的喜爱。他还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5. 简述近代中国声乐发展的主要历史进程。

中国近代创作的声乐作品是近代新音乐的文化主体。近代声乐在发展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两个音乐潮流的洗礼,即学校音乐和抗日救亡歌咏。

中国的新式学校从民国建立以来,就成为国民文化教育的主要机构。全国学校都开展乐歌课,集体唱歌成为社会时尚。学校歌曲需求量也由此大增,大大促进了以填词为主的歌曲创作。它对近代中国音乐的历史进展有着至为深远的意义。

抗日救亡歌咏是近代音乐史的又一音乐潮流。歌声成为了反映抗敌救国,保卫民族的时代主题的主要形式。其数量之多,创作速度之快,流传之广,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与学校新音乐潮流的影响主要在学校和青少年中的情况不同,抗日救亡歌咏在社会各阶层都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

6. 简述聂耳群众歌曲创作的主要特征。

聂耳的群众歌曲,大多采用左翼文化工作者充满激情和战斗号召的革命诗篇作歌词。 其主要特征有四个方面: 1) 非方整性的曲体结构。 2) 丰富多变的句式。

3) 突出地使用短句,使音乐具有短促有力的质地,造成急促的气势,富于青春火力和战斗精神。 4) 巧用休止。

这一切都交好得与其所选的歌词相配合,相发挥,真切地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呼唤,呐喊,冲锋,拼搏的时代气质。

7. 简述萧友梅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贡献。

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是在萧友梅的努力与蔡元培的积极支持和倡导下建立起来的。是我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此外,他还曾参与组建了其他的一些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的工作。他除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外,还组织演出,编写讲义进行创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学校经济紧张的情况下还不遗余力的罗致了一批有较高造诣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外音乐家。在教学管理方面基本上采用了西欧专业音乐教育较为发达国家单科音乐大学的体制,同时又与本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萧友梅所做的一切,使国立音专成为了当时具有相当规模与国际水准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其本来也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

8. 简述冼星海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与贡献。

他的音乐创作绝大多数取材于现实生活。他的创作具有革命倾向性,十分重视塑造工人、农民和革命群众的形象。他特别重视形象的鲜明,生动,音乐语言的通俗易懂,以及构思的清晰、严谨。他是位多产的作曲家,音乐创作的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包括了新型歌唱音乐、歌剧音乐、电影音乐、西洋独奏音乐、交响乐等近代初创的音乐领域都进行了可贵的实践和探索。由于他在各方面的突出成绩,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9. 简述赵元任艺术歌曲创作的主要风格特征。

他的歌曲创作鲜明地反映了“五四”时期科学、民主精神;在音乐写作方面有重要的创新。在曲调写作与和声配置方面作了“中国派”的实验;其歌曲旋律与歌词声韵、语调的结合尤为出色。他的音乐作品尤其是独唱与合唱曲(如《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等)代表着中国20年代音乐创作的高水平。 10. 简述黄自的音乐贡献。

作为作曲家,他创造了许多高水平的音乐作品,如爱国歌曲《抗敌歌》、《旗正飘飘》;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思想》等,以及《西风的话》、《天伦歌》等学生歌曲。另外他还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这是他唯一的一部大型声乐曲。他的创作注意音乐形象的鲜明,曲调的流畅优美;注意歌词与曲调的紧密结合。在探索和声、复调手法的民族化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此外,黄自在音乐史,音乐欣赏与和声学方面,均有相当数量的理论著述。

11. 简述刘天华二胡音乐的创作特征与艺术成就。 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流传最广的二胡音乐(共十首)。 1) 在演奏方面借鉴、吸收其他中西乐器的演奏技术。

2) 在乐曲组织结构与音乐发展方面,既采用散板和带引子、尾声的自由多段体结构等中国传统器乐因素,又成功吸收了夕阳音乐常用的“和弦琶音”和近关系转调、变奏曲式的结构原则、自然音与变化音的并用等因素。

3) 他的二胡音乐创作,给传统的胡琴音乐带来了清新的气息,提高了二胡的艺术表现力。 4) 他的二胡音乐还不限于演奏技术与艺术形式的进步,而且在表达思想、情感等方面给二胡音乐注入时代精神。

12. 简述贺绿汀40年代管弦乐创作

贺绿汀40年代创作的小型管弦乐曲《晚会》、《森吉德玛》是这一时期国内有广泛影响的西洋器乐合奏曲。《晚会》用贺绿汀的同名钢琴曲改编而成,其乐曲结构是二部思维的多段体。乐曲表现了晚会的欢乐和喜庆。《森吉德玛》用同名内蒙民歌改编而成,全曲分为两段。乐曲的音乐逻辑思维性强,音乐发展手法简练,尤其是复调手法的应用和配器的艺术处理都很出色,是中国近代小型西洋乐器合奏音乐的佳作。 13. 简论马思聪小提琴音乐创作的贡献。

作为中国初期的小提琴音乐的卓越作曲家,马思聪的音乐创作经验对中国后世小提琴音乐,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1) 马思聪的小提琴音乐大多采用民歌音乐写成,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格,他的小提琴音乐充满中国民间风味的旋律,富有歌唱性;音乐发展方面,自由变奏是其最常用的手法。 2) 马思聪努力从小提琴音乐的艺术规律出发进行创作,并注重发挥小提琴的演奏技巧。 3) 马思聪的小提琴音乐是与钢琴伴奏一起构思、创作的。 14. 论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创作。

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最早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引导。他热心致力于普及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的活动,提出“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而且最好从“训练儿童”做起。受此思想的指导,他开始了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实践活动。

锦晖能创造出儿童歌舞剧,与他广泛参与社会音乐生活是分不开的。并认识到中国的新音乐应该是“兼收并蓄”的。

他的创作之所以能被小朋友有接受、喜爱,与他深入接触儿童生活是紧密相关的。此外,他有意识地结合民间音调创作出一种“歌舞表演曲”,同时由于作品题材富于儿童生活气息,旋律流畅、口语化,演出形式简单,在学校中极受欢迎。其中的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等。

黎锦晖的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15. 简述近现代中国歌剧的发展脉络。

歌剧这种综合型的艺术品种,在30年代以后,呈现出多途径探索和发展趋势。

(一) 对西洋歌剧形式的探索。包括《观音》、《荆轲》、《秋子》等剧。

(二) 对改良传统戏曲形式的尝试。如《岳飞》、《苏武》等剧。

(三) 小歌剧类型的探索。《扬子江的风暴》、《桃花源》,音乐剧《孟姜女》等。此外还有秧歌剧。

(四) 中国歌剧探索的里程碑,《白毛女》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6. 简论歌剧《白毛女》的音乐特色。

该剧的音乐特色:在运用民间音调基础上吸收西方歌剧音乐性格化和戏剧化的创作经验,运用人物主调贯穿发展的手法使音乐形象的塑造获得成功。在歌剧音乐中尝试了重唱与合唱的形式,运用了和声、复调等多声部音乐手法;在乐队方面,根据当时的条件使用了中西乐器的混合编制。 作曲家在《白毛女》的音乐创作中有意识地采用和吸收了许多种民间音调,并予以“音乐戏剧化”处理。如喜儿的音乐主题是根据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调加以变化发展而成的。随着剧情展开,将多种戏剧的表现手法和因素糅进其中,如秦腔、山西梆子等。但“所有曲调仍旧是根据《小白菜》的主题发展的”,这种处理方法既丰富拓展了音乐的表现力,又保持了全剧民族风格色彩的和谐统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剧中安排的对唱、重唱、合唱也都符合剧情表达的需要。 17. 简论乐歌活动的历史意义。 其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在乐歌活动的影响下,培养出了我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人才,为音乐教育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师资力量。

二、 通过乐歌展示出了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从而引起社会的重视,逐步确立了音乐课的地位。

三、 乐歌成为把西欧音乐知识介绍到中国的媒介,提高了国人的音乐修养,丰富了生活。

四、 乐歌活动中 出现的“集体唱歌”这一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对中国“五四”以后特别是三十年代群众歌曲体裁的形成及群众歌咏活动的展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8. 论述中国音乐师范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辛亥革命后,为适应中小学普遍开设音乐课的师资需求,音乐师范教育开始受到较大的重视。1912年底,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校规程》和1913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及《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都将乐歌设为必修。这时少数师范学校已经开始设有专门培养音乐师资的机构。为我国音乐师范教育进行了最早的探索与实践。

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曾培养过中国早期音乐教育界的一批有影响力的音乐教师,如陈啸空等。北京也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音乐专修科。

自民国初建至20年代末,中国音乐师范教育虽处于初创时期,但为当时音乐教育培养了一批合格的教师,改变了此前依靠外国音乐教习的局面,同时也为进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年代前后至抗战时期,随着中国师范教育体制的逐渐改进,音乐师范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首先,音乐(艺术)系、科在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相继增设。其次,有些中等师范学校也增设了专门培养小学音乐师资的科、组。值得注意的是,1943年6月教育部公布中等师范学校音乐课的“教学目标”中,对音乐课已经作出较为明确的师范性的要求。 19. 试论“五四”前后中小学音乐教育获得发展的原因与启迪。 其原因,一方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有如下一些具体因素:

1. 由于蔡元培的积极倡导,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被社会各界所接受,这是本时期音乐教育获得较大发展最重要的思想基础。

2. 这一时期开创的中等、高等音乐师范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为普通音乐教育培养出了大批师资力量。 3. 音乐教材的建设得到很多音乐家的重视。如萧友梅、赵元任等等。 4. 学校课外音乐活动的蓬勃发展。

以上所述不仅为这一时期普通音乐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在客观上也成为呼吁各界重视学校音乐教育最好的社会舆论。 20. 简述青主的音乐思想。

他的整个音乐思想是以音乐是“上界的语言”为基本点的,强调音乐艺术的精神。他认为,音乐艺术的另一个重要功用在于,当人们感受到自然界的压迫无可逃避的时候,便可以求助乐艺这个“伟大的神”,得到安宁。他有关音乐表演艺术的美学观,虽然在语言措辞方面有些偏颇,但就其本质而言,其强调演奏者对作品深层的理解,表演是全身心地投入以及体验艺术的真谛等方面的要求,却是显而易见的。 21. 简述王光祈的音乐贡献

初学政治经济学,后转读音乐。他在德国期间写作、出版了大量音乐论文和专著,他所研究的范围包括中国音乐、西方音乐、东方民族音乐以及东西方音乐的比较等。他还是最早运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来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音乐家。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音乐史》、《欧洲音乐进化论》、《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千百年间中国与西方的音乐关系》等。

22. 简述民国时期在中国音乐史研究方面著有贡献的音乐家与成就。

叶伯和出版了民国第一部《中国音乐史》(上、下卷)。郑觐文的《中国音乐史》(四册)。王光祈《中国音乐史》(上下册)。还有杨荫浏的《中国音乐史纲》(上下卷)。 23. 简述中国留学生对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

(一) 近代音乐留学活动及其历史特征。

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以传播西洋近代音乐为主线,构成了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科学启蒙。

第二阶段:30年代以后,陆续归来的留学生以国立音专为基地,开始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为全面地传播西洋音乐文化的时期。

他们的留学活动,不仅拓宽了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专业面,而且把音乐文化的交流引向更深的层次。

(二) 中国留学生在世界乐坛上。

在经过广泛与深入的学习之后,近代的中国留学生中有不少人将自己学习西方音乐的成果搬上了世界各国乐坛。这是振奋民族精神的盛事。作曲家群中有黄自的《怀旧》,冼星海的《风》,江文也的《台湾舞曲》等人。指挥方面有郑志声,钢琴有李翠贞等,声乐方面有喻宜萱,周小燕等人。

总结一下,中国留学生对音乐文化的贡献不仅包括了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对西洋音乐文化的吸收学习,同时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证明了中华儿女能够掌握好西方的音乐知识、技术,并有所创造。表明了中国人是可以自立于世界音乐之林的。

第三篇:《音乐史论》期末复习提纲(全)

三、名词解释

(八音、相和歌、康塔塔、梨园、清唱剧、学堂乐歌)

1、八音

八音本来是古籍中一种称谓,是我们悠久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律史的重要符号。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类。

2、相和歌

相和歌是中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

徒歌(清唱,无伴奏)→ 但歌(有伴唱而无伴奏)→ 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相和大曲(由“解”、“艳”、“趋”、“乱”四部分构成,歌唱、舞蹈、器乐三种艺术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歌舞大曲)。

这一名词概括了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 最初是清唱,即“徒歌”。

后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 “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形式,即“相和歌。” 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3、康塔塔

康塔塔(意译为清唱套曲)(Cantata)是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一般包含一个以上的乐章,大都有管弦乐伴奏,与中国的大合唱体裁特点十分相近,因而一度被误译为大合唱。(是巴洛克时期一种重要的音乐体裁) 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是由宣叙调、咏叹调、二重唱和合唱等组合而成。偏重抒情。规模化比清唱剧要小,是室内性的,供少数人欣赏的音乐。

4、梨园

梨园,原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是唐代由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以教习法曲为主,因设在禁苑宫中的梨园而得名,集中了全国一流的器乐人才。

5、清唱剧

清唱剧形成于16世纪末,到了17世纪,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得到迅速发展。清唱剧分为拉丁文的教会音乐与意大利文的通俗音乐两种类型,中国第一部清唱剧是黄自作曲的《长恨歌》。

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属于只唱不厌的戏曲。音乐形式与歌剧相似:包含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也是主调音乐的范畴,起初是宗教题材,后多有世俗题材。

6、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新式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和课中教唱的歌曲。它是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突出成果,主要借鉴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洋,引进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一种区别于我国传统音乐的新体裁,成为我国近代音乐发展的一个开端。

四、简答题

1、谈一谈李叔同的音乐贡献 李叔同编创的乐歌有三类题材:

反映作者爱国思想的作品有《祖国歌》、《出军歌》、《我的国》、《隋堤柳》、《大中华》;借景抒情、陶冶情操的作品如《春郊赛跑》、《春游》、《忆儿时》、《送别》、《早秋》、《悲秋》、《西湖》;出家后写的《清凉》、《山色》、《花香》、《世梦》、《观心》五首歌词合为《清凉歌集》,写佛门境界之悟性。

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 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 中国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人。

中国第一个引进钢琴演奏的人,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

李叔同“乐歌创作”所体现出来的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广泛的。李叔同是我国学堂乐歌创作和学校音乐教育的先行者和启蒙者,其所主张的音乐教育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其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舒伯特的生平、国籍、乐派,对《摇篮曲》感想

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 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代表作品有:《魔王》《圣母颂》《小夜曲》《摇篮曲》等,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 《摇篮曲》有这样一段故事:

那时的舒伯特生活很贫苦。有一天晚上,他没有吃饭,饿着肚子在街上徘徊,希望能碰见一个熟人,借点钱好充饥。但好久也没有碰到熟人。这时他走到一家豪华的酒店门前,他走了进去,在一张桌子前坐下,他忽然发现饭桌上有一张旧报纸,舒伯特就拿起翻看着。他见上面有一首小诗:“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双手轻轻摇着你,……”这首朴素、动人的诗,打动了作曲家的心灵,他眼前出现了慈爱的母亲的形象。是呀,在那宁静的夜晚,母亲轻轻地拍着孩子,哼唱着摇篮曲,银色的月光透过窗子照在母子的身上,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呀……,舒伯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于是,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拿出一支铅笔,一面哼唱着,一面急速地谱写着。

舒伯特写好后,把歌曲交给了饭店的老板,老板虽然不懂音乐,但觉得这首曲子那么好听,那么优美,便给了舒伯特一盆土豆烧牛肉。

舒伯特在贫困中,以美好的心灵为母亲和孩子们写下了这首甜美的歌曲,这首《摇篮曲》很快在世界各地传唱开了,而它的作者舒伯特却在贫困中死去了……

摇篮曲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而且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手段。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在母亲的怀抱中听母亲哼唱着摇篮曲长大。母亲通过摇篮曲,把人生的哲理,未来的希望以及母亲的爱,深深地埋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这些哲理和希望如同种子,随着孩子的成长,在他们的心灵中开花、结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

母亲们,不要忽视一首短短的摇篮曲,它会影响你的孩子——祖国未来花朵的一生。

3、简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

1、对位法上,复调音乐达到全盛,并向主调风格上有了较大转移。

2、和声上数字低音的使用,导致了和声学的诞生,雅格终止取代了调性终止式,伴音和声使用得更为广泛,转调更自由,不协和音的引入,处理也较大胆。

3、调性上,大小调取代了中古调试。

4、音乐术语上,出现了指示乐曲速度或表情的术语。

5、即兴演奏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特点,在装饰曲调、变化主题、终止以及对位的处理更自由深刻。

6、音乐体裁方面,出现了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受难曲、协奏曲、大协奏曲、奏鸣曲、组曲、贝林格等。

7、器乐发展,并出现许多新的器乐曲形式,器乐合奏曲不断扩大。

8、晚期出现洛可可风格,音乐追求华丽,纤美和富于情趣的世俗情感。

4、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

白朴——《墙头马上》 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5、简述《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是什么内容的乐曲

《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是两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舞曲。曲子取材都是描述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 首先、它们的相同处可归纳为两点:

第一、在题材上,这两首乐曲均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赅下决战的情景。

第二、在构思上,它分为作战前的准备阶段,作战的情景以及战争结局三大部分。

其次,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是:

第一,描写的对象不同;第二,在音乐表现上的不同。

在《十面埋伏》中,描写对象主要是楚汉战争胜利者刘邦,并且把刘邦这一人物得胜威武雄姿刻画得淋漓尽致,所以乐曲高昂、气势磅礴 而《霸王卸甲》则主要描写楚汉战争的失败者——西楚霸王项羽。乐曲对西楚霸王这一历史人物表现了更多的同情和赞颂,所以乐曲沉闷悲壮。

通过以上对比,使我们大家看到了同一题材的乐曲,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可以塑造出性格迥异的音乐形象,这也充分展示了我们古代音乐文化的高度发达和灿烂文明。

6、简述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征

1、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大众。

2、音乐创作采用主调音乐形式,加强了和声与旋律的对应,建立起了“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和声进行。

3、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的原则,主题鲜明,乐剧简洁,音乐优美,简单均衡。

4、主题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比取代巴洛克时期单一的主题摸进发展。

5、“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所代替,使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的体验更明确。

6、追求可观的美,拓展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

7、音乐重心移到新型的器乐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上

7、简述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征

1、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烈奔放的音乐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技巧来表达思想感情。

2、打破一切形式的束缚,以充分表达个人感情。

3、具有革新精神,反抗一切束缚个人自由之封建传统及社会制度。

8、谈一下赵元任歌曲创作的特点

A、(1)在歌词上,作他特意选用新诗进行创作,按照中国语言在声韵上的特点来处理歌词与曲调的关系,努力做到歌词与曲调之间的完美结合,使得歌曲音乐变化更加丰富,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和生动; (2)在作曲技法上,他最早借鉴了欧洲近代音乐的创作技法,创造性的融入到本民族的歌曲创作中,成为新音乐创作民旋化方面贡献最大的作曲家之一;

(3)在钢琴伴奏上,他善于运用钢琴伴奏来塑造音乐形象,完美地揭示作品的艺术内涵。

B、(1)采用新诗谱曲。五四运动所提倡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2)戏曲音乐的吸收 (3)词曲结合。诗配上曲调、节奏,不如原来的天然语调自然,也使诗的达意表情受到影响,会损失一部分诗的特殊兴味

(4)音乐形象鲜明,风格新颖,曲调优美流畅,富有抒情性,善于借鉴欧洲近代多声音乐创作的技法,又不断探索和保持传统文化和音乐的特色

9、简述一下格鲁克歌剧改革的主旨

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伟大原则。”

他提出:音乐从属于诗歌与戏剧,要使音乐达到促使剧情发展的作用,追求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情感,绝不应为了毫无意义的歌唱技巧的炫耀而妨碍剧情的发展,把那些打断情节的、多余的装饰统统去掉。 (1)格鲁克的歌剧虽然没有离开传统的古希腊神话故事的题材,但他在对这些题材的处理中,体现出当代社会对艺术和人的新的理解; (2)格鲁克的歌剧序曲使听众预先知道歌剧的剧情性质,调性的布局也寓示了古典乐派的调性逻辑思维; (3)格鲁克使用“带伴奏的宣叙调”,并加强了宣叙调的歌唱性与戏剧性; (4)格鲁克歌剧的咏叹调简朴动人,追求人物情感的真切表达; (5)格鲁克的歌剧恢复了歌剧中合唱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6)格鲁克歌剧中的芭蕾舞、舞台布景符合剧情、人物情感的戏剧性发展要求。 (7)格鲁克把乐队的每个声部都记写得很清楚,代替了“数字低音”的写法。

10、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内容、感受

小提琴协奏曲是音乐体裁的一种。协奏曲在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巴罗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如家喻户晓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该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

以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祝》为题材,以越剧中的部分曲调为素材写成的一首单乐章标题协奏曲。全曲以"草桥结拜"(相爱)、"英台抗婚"(抗婚)、"坟前化蝶"(化蝶)为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呈示部:乐曲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震音背景上传来秀丽的笛声,接着双簧管奏出优美的旋律,呈现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图画。

第二部分——展开部:沉重的大锣和大提琴、大管的音响预示出不祥的徵兆,铜管奏出了凶暴的封建势力主题,独奏小提琴先用散板奏出祝英台的不安和痛苦的心情,按着用强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的主题。这个由副题变化而来的抗婚音调和由引子发展而来年封建势力主题交替出现,逐渐形成第一个矛盾冲突的高潮——强烈的抗婚场面。

第三部分——再现部:长笛和竖琴将音乐带入了仙境,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重新奏出爱情主题,表现了人民的愿意和想象——梁祝化成蝴蝶,翩翩起舞。

感受:

1、融合了中西文化,在艺术上得到另一种诠释。

2、中西文化的融合使得外国更了解中国。

3、中西文化的这次融合,使得国人更了解小提琴音乐,甚至外国音乐文化。

4使得不懂中国民乐的中国人,对中国民乐有了重新的审视。

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依照剧情的发展,精心构思布局,寄托了人们对悲剧中男女主人翁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11、谈一下沈心工的生平及其音乐贡献

原名沈庆鸿,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音乐教育家,上海人。在留学日本东京时创办“音乐讲习会”,这是中国人举办近代音乐讲习活动的首创。回国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为中国早期普通音乐教育的创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代表作有《体操——兵操》、《革命军》、《铁匠》、《竹马》、《赛船》、《黄河》等

音乐贡献:(1)、是中国近代普通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的音乐教师 (2)、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歌词的作者,歌词浅而不俗,简明易解 (3)、注意到了外来曲调和中国语言在音调、节奏上的结合

12、写出贝多芬合唱曲《欢乐颂》的任意5个小节 3 3 4 5 | 5 4 3

2| 1 1 2 3 | 3 . 2 2| 我 们 心 中

充 满 热 情, 来 到 你 的

圣 殿 里!

五、论述题

1、简述肖邦的生平及音乐贡献

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生于华沙,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但最后因病英年早逝。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音乐贡献: 1.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

2.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这样,他既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了它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

3.他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手段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将它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但是肖邦又从来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进行创新。这特别表现在他深入地挖掘和丰富了诸如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夜曲、即兴曲、谐谑曲等一系列音乐体裁的潜在的艺术表现力,赋予它们以新的社会内容。 4.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于个性,他的和声语言新颖大胆,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2、简述舒伯特的生平及音乐贡献

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去世时年仅三十一岁,他被人们崇敬地安葬在贝多芬墓旁。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 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包括600多首的艺术歌曲,代表作品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小夜曲》《摇篮曲》等,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 音乐贡献:

(1)在艺术歌曲方面,他做出了重要贡献,创作了一批具有划时代影响的艺术歌曲。

(2)在交响曲方面,作品完整地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由于受到舒伯特打破古典交响曲四乐章结构模式的启迪,人们开始走出前人的制约,步入到浪漫主义交响乐发展的新天地。

(3)在钢琴音乐和室内乐方面,舒伯特的创作散发着其艺术歌曲中体现出来的浪漫主义特征。

(4)他是自由音乐家的楷模,以演奏和出版作品为生,是从社会底层最早走出的音乐家之一。

3、简述学堂乐歌的产生、内容、音乐特点(其文化现象) (1)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国初,学校中所教唱的歌曲,曲调大多来自欧美或欧美化了的日本歌曲,目的是宣传富国强兵,大多为填词歌曲。 (2)学堂乐歌的内容:首先是通过不同角度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其次,呼吁妇女解放,宣扬男女平等,宣扬新文化、弃旧习,树新风、还有教育青少年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

(3)特点:这些学堂乐歌大都是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填曲”的方式编写的,采用拿来主义,根据现成的曲调填写歌词,这些曲调大都是外来的,最初都是日本的曲调,后来改为欧美曲调比较多。只有少数是根据民间曲调填词的。具有现实主义传统,与政治息息相关。 (4)历史意义:

A、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贡献了一批早期的优秀声乐作品,开“新音乐”创作之先河;

B、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为后来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

C、通过乐歌的传唱和学校音乐教育,西方基本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大范围地在中国传播;

D、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传播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人才,为后来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4、简述贝多芬一生的坎坷经历及音乐贡献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还有大量的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艺术歌曲与舞曲等作品。他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又开辟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道路,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一生坎坷:

从小家境贫困潦倒使他没有得到童年的幸福和安定,贝多芬自小养成顽强自立的性格,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但是二十六岁时听力渐渐衰退,四十五岁时耳朵完全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在其57岁时因病去世。 对音乐史的贡献:

贝多芬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

5、试论《黄河大合唱》背景、内容、民族风格、历史意义 作者冼星海,是现代中国音乐史中一部“里程碑”式的合唱作品 (1)背景

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歌颂了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痛诉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人民群众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作品自始至终围绕着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这一主题展开,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 (2)内容

全曲由9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的开始均有配乐朗颂

分别是:①《序曲》②《黄河船夫曲》③《黄河颂》④《黄河之水天上来》⑤《黄水谣》⑥《河边对口唱》⑦《黄河怨》⑧《保卫黄河》⑨《怒吼吧,黄河》 (3)民族风格

《黄河大合唱》在引用了民间曲调同时,创造了许多富有民族特点的旋律,整个作品简练明快,通俗易解。全曲气势宏伟,成功地塑造了中华民族能战胜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4)历史意义

创造了富于战斗性的、新的音乐形式和具有真正民族气派又富于时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深刻地反映当时的时代生活和我国人民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一部最受欢迎的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并为我国现代大型合唱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光辉典范。

附:

1、试论聂耳的生平及音乐贡献。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汉族,云南玉溪人。中国音乐家。他从小家境贫寒,对劳苦大众有深厚的感情,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聂耳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

聂耳从事音乐创作的年代,正处于我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复杂、日益激烈的20世纪30年代,推动他进行音乐创作的是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艺运动。为配合"左翼”电影和戏剧的演出,这一特殊的创作背景决定了他音乐创作的主要特点:即为我国受压迫群众的自由、平等进行斗争;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创造一种能"替大众呐喊”的新兴音乐。

2、简述肖友梅的音乐贡献。

萧友梅先生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在音乐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音乐理论家、作曲家;萧友梅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二十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萧友梅是最有贡献的人之一。

“五四”以前,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只限在文人的自娱性音乐方面,例如弹古琴他们只是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从事表演的活动,是由社会底层的“戏子”们担任的,至于京剧的“票友”是后来的事。这些活动与“国民音乐教育”并不是一回事。萧友梅1901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与声乐,并在帝国大学学习教育。1913年又到德国莱比音乐学院和莱比大学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20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工作。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奠定了基础。

萧友梅还致力于编写音乐教材:有1924年的“风琴教科书”、1925年“钢琴教科书”、1927年的“ 小提琴教科书 ”等,著有“ 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 ” 等学术论著。

第四篇:初中三年音乐复习提纲要点

★——理解 ●——了解

13册(七上)

《国歌》又名《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聂耳曲,国歌是国家的象征。 《歌唱祖国》由王莘作词、曲。号称“第二国歌”。

★P6《东方之珠》罗大佑词曲

歌词:小河弯弯向东流„„ ★P13《新疆之春》小提琴独奏 马耀先、李中汉曲

●P10《喀什的春天》维吾尔族民歌,以热瓦普弹唱的形式来表现。 ●P19《伦敦德里小调》爱尔兰民歌,小提琴独奏曲。

●P30《如歌的行板》弦乐四重奏,俄,柴可夫斯基。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 ★P29《G大调弦乐小夜曲》由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创。

P20《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吉他独奏曲,采用轮指的手法演奏,其伴奏音型为分解和弦。 P23《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原名为《八路军进行曲》,词作者公木,曲作者郑律成。作品由铜管乐演奏。全曲采用不带再现的单三步曲式(A、B、C)写成。

P28《二泉映月》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原曲为二胡独奏曲,经吴祖强改编,使其成为一首弦乐合奏曲。华彦钧代表作品: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

P26《拉德茨基进行曲》 管弦乐曲,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由管弦乐队演奏。用复三部曲式写成。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称为“圆舞曲之父”。

P18《伏尔加船夫曲》俄罗斯民歌,作品特点:力度层次。适合男低音演唱。歌中一再重复劳动号子动机“5 3 6 3 0(哎呦嗬)”,力度变化上采用了由弱到强、又由强到弱的处理方法(ppp<ff>ppp)。

★P34《雪绒花》音乐剧《音乐之声》选曲 《雪绒花》,带有较浓郁的奥地利民歌风格。 ●P13《青春舞曲》维吾尔族民歌,王洛宾整理创编。

P16《桑塔·露琪亚》意大利民歌,是意大利作曲家科特劳按威尼斯船歌的风格创作而成。

14册(七下)

P20《采茶舞曲》周大风词曲。特点:歌曲糅进了越剧唱腔的音调,富有浓郁的江南特色。

●P22《欢乐歌》是江南丝竹的八大名曲之一。

●P4《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贺绿汀作品:钢琴曲《牧童短笛》、管弦乐曲《森吉德玛》

P28《鳟鱼》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钢琴五重奏,属浪漫乐派。舒伯特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歌曲之王”。 《A大调钢琴五重奏》又名《鳟鱼钢琴五重奏》。全曲共分五个乐章。其中第四乐章用歌曲《鳟鱼》的音乐主题写成。

●P18《十送红军》江西民歌

●P42《渴望春天》莫扎特 奥地利作曲家,音乐神童,古典主义音乐代表人物之一。

P

8、10《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演唱形式:齐唱、轮唱,具有进行曲的风格。

★P38《蓝色的探戈》管弦乐,美国安德森曲,是一首著名的轻音乐舞曲。安德森被称为“半古典音乐作曲家”。

★P36《雷鸣电闪波尔卡》管弦乐曲。约翰 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有“圆舞曲之王”的美誉。著名的代表作是:《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艺术家的生活》等。

P32《摇篮曲》勃拉姆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欧洲浪漫乐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欧洲音乐文化史上,他曾与巴赫、贝多芬齐名,被称为“德国三B”。

P12《阿伊亚》无伴奏三重唱 原是中非的民间歌谣,没有歌词,只有“嗨呀,嗨呀”一类的衬词。歌曲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 ★ P6《四渡赤水出奇兵》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选曲

歌词:横断山,路难行„„ ★ P21《龙船调》湖北民歌

歌词:正月里是新年哪衣呦喂„„

15册(八上)

P19《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是传统京剧《铡美案》中包拯(净)审判陈世美(老生)的一段西皮唱段。

P19京剧的唱腔

京剧的板式 P30《图画展览会》(音画)穆索尔斯基,俄国作曲家。

●P18《我不挂帅谁挂帅》京剧《穆桂英挂帅》选段 ●P34《我的祖家是歌乡》高山族民歌

★P42《踏雪寻梅》曲:黄自,词:刘雪庵。 ●P38《雨打芭蕉》广东民间音乐。《八骏马》福建民间音乐

P33《嘎达梅林》蒙古族民歌。P32《嘎达梅林》交响诗,辛沪光(女)曲。

●P44《溜冰圆舞曲》管弦乐,作曲者:瓦尔德退费尔 法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采用维也纳圆舞曲的形式,由序奏、四个小圆舞曲和结尾组成。 P20《智斗》选自现代京剧《沙家浜》第四场中的一个片段。

阿庆嫂——“旦”角,胡传魁——“净”角,刁德一——“生”角 (老生) P23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场面

P22《浑身是胆雄赳赳》选自现代京剧《红灯记》 P6《我们同属一个世界》曲:迈克尔·杰克逊和莱昂内尔·里奇。演唱:迈克尔·杰克逊(美国)。 P8《祭献之舞》选自舞剧《春之祭》斯特拉文斯基 俄—美(美籍俄国作曲家)

★P26《美丽的村庄》意大利民歌。歌曲采用二部曲式结构而成。 ★P10《走进西藏》张千一词曲

★P22《在中亚西亚草原上》 音画 俄 鲍罗丁曲

16册(八下)

●P24《渔舟唱晚》古筝独奏曲

●P36《饮酒歌》选自歌剧《茶花女》中的咏叹调,作曲威尔第,意大利作曲家,获得“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的美称。其代表作有歌剧《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 P38《卡门序曲》管弦乐曲,出自法国作曲家比才(捷)。代表作品:歌剧《卡门》,管弦乐组曲《阿莱城姑娘》。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回旋曲式。

●P12《阿西里西》彝族民歌。 ★P13《歌唱美丽的家乡》是一首苗族的“飞歌”。飞歌是流行于贵州东南部苗族的一种山歌。 ●P14《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合唱 彝族民歌

★P43《梁山伯与祝英台》作曲何占豪、陈刚。小提琴协奏曲。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用小提琴表现祝英台,大提琴表现梁山伯。作品以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

P42《十八相送》越剧《梁山泊与祝英台》选段。属于板腔体,其基本曲调为起、承、转、合式四句结构。

★P50《场景音乐》选自芭蕾舞剧《天鹅湖》,柴科夫斯基,俄国作曲家。《天鹅湖》为四幕芭蕾舞剧。交响曲《天鹅湖场景》是舞剧第二幕的开头场面的音乐。主题——天鹅主题。 P22《大海啊,故乡》王立平,作曲家。

★P32《猎人合唱》选自歌剧《自由射手》。作曲,韦伯,德国作曲家。代表作品歌剧《自由射手》,钢琴曲《邀舞》。

17册(九上)

★P28《月 光》钢琴独奏,作者德彪西,法国人,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

P13《蓝花花》陕北民歌

●P30《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乐,古曲,鱼咬尾,全曲共分十段。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叫《夕阳箫鼓》。

●P33《在那银色的月光下》塔塔尔族民歌。王洛宾配歌。

★P26《念故乡》(捷)德沃夏克曲。《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中用英国管吹奏的旋律,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P16《前门情思大碗茶》阎肃词姚明曲 具老北京风格的现代歌曲 歌词:我爷爷小的时候„„

●P20《重整河山待后生》电视剧《四世同堂》主题歌

旋律用京韵大鼓的素材写成的

骆玉笙——京韵大鼓

歌词:千里刀光影„„

★P6《沃尔塔瓦河》选自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作者(捷)斯美塔那。

P18《蝶恋花.答李淑一》毛泽东词,赵开生曲;评弹表演,主要伴奏乐器,大三弦,小三弦,琵琶,书鼓,拍板。 歌词:我失骄杨„„

★P23《命运》第五交响曲 作者贝多芬, 德国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们尊为“乐圣”(“平民的骄傲”)

●P10《黄河水手歌》陕北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花儿)青海民歌《三十里铺》陕北民歌《蓝花花》陕北民歌】属于山歌类。

第五篇:九下化学复习提纲

化学总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化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三、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Fe2O3)

四、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俗称

1、氯化钠 (NaCl) : 食盐

2、碳酸钠(Na2CO3) : 纯碱,苏打,口碱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9、硫酸铜晶体(CuSO4 .5H2O):蓝矾,胆矾

10、甲烷 (CH4):沼气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14、汞(Hg):水银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四、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五、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六、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 、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7、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Ba(NO3)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2SO4;再分别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Cl,剩下的是稀HNO3

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19、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若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就含葡萄糖。

七、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u):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 加 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 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八、化学之最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H2 。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H2 。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原子 。

7、PH=0时,酸性最强,碱性最弱 。 PH=14时,碱性最强 ,酸性最弱 。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N,K,P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 尿素 。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 金刚石 。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 中国 。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 。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 。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氮气 。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氮 。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 煤,石油,天然气。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九、有关不同

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 碳原子排列不同。

2、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 含碳量不同。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 分子构成不同。 (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水和双氧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4、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5、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6、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十、有毒的物质

1、 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2),乙酸铅等;

2、 有毒的液体:汞,硫酸铜溶液,甲醇,含Ba2+的溶液(除BaSO4);

3、 有毒的气体:CO,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化学方程式:

一.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二.几个分解反应:

13.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14. 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加热 2CuO + H2O + CO2↑ 15.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 2KCl + 3O2 ↑ 16.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17. 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8.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 CaO + CO2↑ 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

19. 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0. 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1.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22.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高温 3Fe + 2CO2↑ 2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2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25.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 高温 3Fe + 4CO2 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26.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27. 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28. 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29. 铝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H2↑ 30. 锌和稀盐酸Zn + 2HCl === ZnCl2 + H2↑ 31. 铁和稀盐酸Fe + 2HCl === FeCl2 + H2↑ 32. 镁和稀盐酸Mg+ 2HCl === MgCl2 + H2↑ 33. 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 + 3H2↑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34.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35.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SO4 === ZnSO4 + Cu 36. 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 + Hg(NO3)2 === Cu(NO3)2 + Hg (3)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37.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38.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39.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 CuCl2 + H2O 40.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41. 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MgO + H2SO4 ==== MgSO4 + H2O 42. 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 + 2HCl ==== CaCl2 + H2O (4)酸性氧化物 +碱 -------- 盐 + 水

43.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 44.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 + SO2 ==== Na2SO3 + H2O 45.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 + SO3 ==== Na2SO4 + H2O 46.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 CaCO3 ↓+ H2O 47. 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 + SO2 ==== CaSO3 ↓+ H2O (5)酸 + 碱 -------- 盐 + 水

48.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49. 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Cl + KOH ==== KCl +H2O 50.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2HCl + Cu(OH)2 ==== CuCl2 + 2H2O 51.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52. 盐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Cl + Fe(OH)3 ==== FeCl3 + 3H2O 53.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54.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55.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2SO4 + 2KOH ==== K2SO4 + 2H2O 56.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H2SO4 + Cu(OH)2 ==== CuSO4 + 2H2O 57. 硫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2SO4 + 2Fe(OH)3==== Fe2(SO4)3 + 6H2O 58. 硝酸和烧碱反应:HNO3+ NaOH ==== NaNO3 +H2O (6)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59.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60.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61.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 MgCO3 + 2HCl === MgCl2 + H2O + CO2↑ 62.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 63.硫酸和碳酸钠反应:Na2CO3 + H2SO4 === Na2SO4 + H2O + CO2↑ 64.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7)碱 + 盐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65.氢氧化钠与硫酸铜: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66.氢氧化钠与氯化铁:3NaOH + FeCl3 ==== Fe(OH)3↓ + 3NaCl 67.氢氧化钠与氯化镁:2NaOH + MgCl2 ==== Mg(OH)2↓ + 2NaCl 68. 氢氧化钠与氯化铜:2NaOH + CuCl2 ==== Cu(OH)2↓ + 2NaCl 69.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8)盐 + 盐 ----- 两种新盐

70.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71.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五.其它反应:

72.二氧化碳溶解于水:CO2 + H2O === H2CO3 73.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74.氧化钠溶于水:Na2O + H2O ==== 2NaOH 75.三氧化硫溶于水:SO3 + H2O ==== H2SO4 76.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CuSO4?5H2O 加热 CuSO4 + 5H2O 77.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 + 5H2O ==== CuSO4?5H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音乐老师个人简历下一篇:一开口让人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