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索

2022-12-22

目前,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主要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满堂灌”, 以应试教育为主, 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影响了教学效果, 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 以黑板为中心, 其局限性在于重视既定知识的灌输而轻视获得知识的方法, 因而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较差, 缺乏学习兴趣, 这种单向封闭的“三中心”的知识信息传媒手段和教与学的方式, 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高新科技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应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必须改革目前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的状况, “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需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适应这一要求, 笔者认为, 只有提倡研究性教学,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并在此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相互配合, 教学相长。《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是高等农业院校生态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 该课程与多个领域交叉, 密切联系社会生产。2006年被学校确立为院级研究性教学试点, 我们已对生态0401和生态0501两个班级进行了研究性教学实践探索, 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几点。

1 实现研究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从传统的课堂讲授转向研究性教学之后, 教师自身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由于研究性教学既复杂又陌生, 在此过程中会出现新的、难以预料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 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不断学习, 更新知识, 从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等方面挑战自己、完善自己, 首先自己要成为研究型教师, 所以对教师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一种鞭策。

2 以学生为研究性教学的主体

在传统的实际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体现。而在研究性学习中, 则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对自身主体角色的彻底认同, 唤起了学生的极大学习热情,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开始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

3 进行教学方法创新

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这种农科专业课教学现状, 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全面彻底地改革农科专业课课堂教学。我们的教学活动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 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采用如下具体的教学方法。

3.1 情境式教学方法

通过几张照片和大量数据, 描述目前地球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得堪忧的现状!将课件做得生动, 结合声音、动画, 给同学以震撼, 引领同学认识问题的重要性, 促其思考, 引出话题, 最后讲述生物多样性与IPM的关系。如在讲授IPM意义时, 首先介绍Rachel Carson创作的《寂静的春天》, 书中再现了农药的广泛应用给环境造成的严重的破坏, 迫切需要寻找可替代的防治方法, 引出IPM。

3.2 课堂讨论

对于容易理解的问题可采用讨论法讲授, 可以分组进行, 也可以在全班进行。需提前布置题目, 课后学生可以查阅资料。课内预留一定的时间, 大家分组讨论, 每小组指定一名代表在台前发言, 最后教师总结并打分, 记入平时成绩。这样既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综合分析能力, 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效果较好。

3.3 辩论法

辩论是促进学生们更加熟悉课程内容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低年级的学生不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而适合在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中开展。课内现场模拟辩论赛, 抽签决定正方、反方。辩论的题目选择很重要, 既要结合课程内容, 还需利于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比较深奥的题目学生难以理解掌握, 就不适合展开辩论。如在讲述化学防治与自然控制方法时, 我们将学生分组, 选代表进行小范围的辩论, 例如:可设定正方:在IPM中实施化学防治弊大于利;反方:在IPM中实施化学防治利大于弊;最后达到越辩越明的效果。在试点班级推行后收到良好的反馈信息。学生的知识愈丰富就愈能发挥他们的应变能力和想象力。教师应掌控好全局, 避免学生相持不下、陷入僵局, 并于辩论结束后对正反两个辩论组分别作客观的评价。

3.4 比较法

比较法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授课方法。尤其对一些相似的知识点或易混淆的问题采用这种方法最有效。例如在讲授水稻条纹叶枯病和小麦条纹叶枯病的综合治理一节中可采用这种方法, 这两种病害病原、传播介体和影响发病的因素相同, 而小麦条纹叶枯病的发生正是因为近年来江苏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导致田间灰飞虱带毒量增加, 因此采用比较法利于记忆、印象深刻。

3.5 研讨式教学

我们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自学、小组讨论和撰写论文, 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例如:结合目前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几种主要农作物生态系统IPM发展等问题做研究进展报告;每组发几份IPM相关英文文献, 撰写读书报告, 让学生做成PPT文件, 分组派代表上讲台做报告。这种教学方式中, 学生不仅要善于独立研究, 还要善于和同学沟通交流,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学生通过文献查询、撰写论文这一过程, 既培养了独立收集资料和综合分析资料的能力, 也锻炼了开展研究和写作能力, 为学生尽快转换角色, 顺利完成毕业实习阶段的科研任务和论文撰写奠定了一定基础。

3.6 借助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也是目前一种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 教师可实现在线式教学管理和教学应用。教师上传教学资源, 在线答疑, 学生则可浏览或下载教学课件及相关资料, 掌握课程进展情况、各章重点内容, 便于及时预习和复习, 特别是通过课程论坛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答疑解惑, 同时也加强了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

4 改进学生成绩评价方法

要通过改进学生成绩评价方式来引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改变传统的“一卷定全局”的评价模式。我们采用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方式, 例如, 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构成进行适当调整, 即闭卷考试占30%, 平时成绩占70%,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撰写调查报告及课程论文。开课前就将考试评价方案告知学生,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过程, 使考核评价过程变成鞭策学生继续学习的过程。通过对生态0401、0501班的实践后, 我们认为改进后的评价方法较好, 它可以客观反映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实际应用能力。

5 加强研究性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给学生传授的是理论知识, 是抽象的、暂时的, 针对这一弱点, 我们请有经验的病虫害专家带队到蔬菜大棚实地参观, 并请他们讲解保护地栽培中的操作管理, 如土壤处理、棚室消毒、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等相关技术。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也使学生们意识到IPM实践意义, 使理论学习真正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很多学生毕业后可能就从事生产第一线, 通过研究性实践教学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为他们更快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今后可建立固定的研究性实践教学基地, 学生则可以在作物整个生长期追踪保护地病虫害发生、消长、防治效果, 定期总结讨论, 教学效果将会大幅度提高。

通过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 学生学会了研究性学习, 也能够结合当地和本校实际, 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我们通过《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进一步合理建构学生知识结构, 加强田间见习和生产实践, 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专业理论和技能,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了其独立工作的能力, 也解决我们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 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多元化复合人才的需要。

摘要:研究性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以《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为试点课程, 改革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加强实践性教学, 形成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探索研究性教学新模式, 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根本目标。

关键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研究性教学,教学改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企业激励机制的改进与完善论文下一篇:创新人才培养与电子专业教学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