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制取探究

2022-08-29

第一篇:二氧化碳的制取探究

《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本操作、收集及检验方法。

2、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装置的设计环节提高学生对初中阶段常用的两种气体制取装置的理解和认识。

2、让学生在组装并使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制取气体的过程中,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二、实验用品

烧杯、集气瓶、玻璃导管、胶皮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铁架台、试管、试管、玻璃片、酒精灯。

石灰石、稀盐酸(1:2)、澄清石灰水、木条、火柴。

一、知识准备:

1、药品:石灰石和稀盐酸、

2、反应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H2O + CO

23、装置:

(1)发生装置:固液装置

(2)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通入澄清石灰水,看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5、验满方法:把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看木条是否熄灭。

二、实验步骤:

(1)、组装仪器(让学生自己组装装置并选择最简易装置使用)老师强调:塞橡皮塞时要有拧的动作。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思考:如何检验双孔橡皮塞装置的气密性)

(3)、装药品

(4)、收集

(5)验满

(6)如何验证

从第二步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老师可以先简单演示一下。

【问题与交流】

1、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与同学交流。

第二篇:《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学的创建者,是探究活动的主人。因此,教师要转变在课堂中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和技能,又锤炼思维,同时张扬个性。本节课我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地得到发展,真正实现“教学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在“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设计的不在是教师的教,而是设计让学生如何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的学习、学会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假设、猜想、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2)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欲。

重点

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难点

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对比探究、合作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法

教学准备:

仪器:铁架台、试管、集气瓶、橡胶管、锥形瓶、平底烧瓶、烧杯、长颈漏斗、带双孔塞的导管、漏斗、带单孔塞的导管、酒精灯、注射器、破试管、铜网、分液漏斗、广口瓶

药品: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粉末、石灰石、鸡蛋壳

多媒体,投影

线

线

获取二氧化碳的途径

提出假设

大理石、鸡蛋壳、碳酸钠粉末与

稀硫酸、稀盐酸地反应

选择装置及药品

实验探究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获得结论

用生活中的物质制取二氧化碳

联系实际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学生讨论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

让学生复习一学过的指示,为新知识作铺垫

〈引言〉

谜语引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猜这种物质

是什么呢?这种物质就是二氧化碳。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今天我们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提出问题〉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原料的条件是什么?

〈引导〉现有稀盐酸、稀硫酸、石灰石、碳酸钠、鸡蛋壳,请你通过实验,最终确定实验室制取CO2的最好原料。

学生讨论后,各组代表简述本组获取二氧化碳的途径,最后由一位学生归纳:

木炭燃烧,人呼吸、煅烧石灰石、石蜡燃烧,稀盐酸、稀硫酸跟石灰石反应、稀盐酸、稀硫酸跟碳酸钠粉末反应、稀盐酸、稀硫酸跟鸡蛋壳反应,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等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获得二氧化碳。

小组讨论交流,对上述能得到二氧化碳途径进行筛选,学生应从能源和环保的角度、污染的角度、操作的难易程度,剔除明显不适合的原料。最后确定出所选物质。

最终确定实验室制取CO2的较好原料为:稀盐酸、稀硫酸、石灰石、碳酸钠、鸡蛋壳,

活动探究:石灰石、碳酸钠粉末、鸡蛋壳与稀盐酸所和稀硫酸。

每一组三位学生分别用石灰石、碳酸钠粉末、鸡蛋壳与稀盐酸所和稀硫酸,观察反应现象,并归纳:

让学生体验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并且从中善于提炼表达。

培养获取信息、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增强学生间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培养学生善于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加深学生对原料选定的印象。。

反应物质

反应现象

石灰石与稀盐酸

有气泡,速度适中

石灰石与稀硫酸

开始有气泡,很快无气泡产生

碳酸钠粉末与与稀盐酸

瞬间有大量气泡

碳酸钠粉末与与稀硫酸

瞬间有大量气泡

鸡蛋壳与稀盐酸

有少量气泡

鸡蛋壳与稀硫酸

有少量气泡,反应很快停止

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1)选择原料的条件应该是价格便宜,反应速度适中,利于收集,操作简便。

(2)实验室制取CO2的最好原料为石灰石和稀盐酸。

〈设置问题情景〉我们已确定了实验室制CO2的反应原理及原料,那么实验探究的下一步工作重点应放在哪里呢?

〈设置问题情景〉通过学习氧气实验室制取的知识,你能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取决于什么吗?

知道制取二氧化碳装置之后如何来收集二氧化碳?

学生思考后回答:实验装置

学生回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装置,并思考所用物质的状态。

学生归纳:

气体发生装置取决于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主要有固固加热型和固液反应型。

A

B

A图是固固加热

B图是固液加热性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用B图

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

收集装置则跟所制气体的物理性质中密度和溶解性有紧密联系。收集方法主要有排水法和排空气法。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易溶于水,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

〈提出问题〉请你们根据自己的实验台上所提供的实验仪器,自己设计实验装置。

同学们已设计出不同的实验室制二氧化碳装置,请小组代表阐述一下你们小组设计的装置的特点,看看到底哪组装置是最好的。

展示交流:

①学生展示交流用本组给定仪器设计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成败的原因

②在交流展示实验装置的同时,与其他小组设计的实验装置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之处,反思自己所设计装置的不足,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③讨论实验室制取气体,在选择仪器组装成装置时,要思考哪些方面的问题。最后归纳主要有以下六组:

让学生对方案进行反思、诊断、改进、补充完善的群体探究方式,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自我归纳能力,体验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再次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大家基本都已确定了公认的最佳制取装置,那么如何检验、验满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检验方案及原理: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通入的气体为CO2。

验满方案及原理:点燃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熄灭,则已收集满CO2。

通过知识的类比,达到锻炼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对知识之间的联系、迁移把握得更加游刃有余。

〈运用探究成果〉请用你认为最理想的装置制取CO2,用你设计的收集、检验、验满CO2的方案,动手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归纳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放药品,连接仪器;

(3)收集气体;

(4)检验;

(5)验满。

学生动手实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检验和验满该气体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自我归纳能力,体验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再次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巩固与提升〉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如:反应原料的状态,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制取气体的反应装置、气体密度、气体溶解性、气体是否与水反应、制取气体的收集及检验气体的方法。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自己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及方法:制取某种气体需要考虑反应原料的状态,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制气体的反应装置、气体密度、气体溶解性、气体是否与水反应、气体的收集、检验及验满气体的方法。

通过知识的类比,让学生既巩固了旧知识,又获取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让自己的思维再次得到升华。

〈小结〉

多媒体

〈作业〉自己再设计出几套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案,然后用生活代用品在家进行家庭小实验。

学生观看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课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温室效应,理解二氧化碳的功与过。

让学生思维得以继续扩展,真正感受到化学实验不仅局限在实验室,可以无处不在。

教学反思:

这节课准备得比较充分,在备课过程中,对知识深挖掘,对这方面的只是做了深入地分析,真正做到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化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来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评价,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班级姓名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装置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收集方法

验满方法

检验方法

第三篇:实验室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探究式学习案例

http://www.fyeedu.net/info/66264-1.htm 初中化学《实验室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探究式学习案例 案例设计

陈海峰 (腊市中学) 指导教师

李志人 (区教研室)

一、研究背景

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提出了“重视学生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的观点,其中探究学习被列入了课程计划,它突破了原有的教学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引导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使之明白要学什么和获得什么;指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协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所学东西的意义;引领学生对学习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可以说探究性学习不仅是课程形态,它还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应用探究式教学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的设计意图、目标 【设计意图】

本届学生学习化学刚刚结束了一个重要的入门阶段,这一阶段里学习了有关空气、氧气和水的知识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带着对科目的新鲜感,大多数同学兴趣正浓,而且通过学习身边重要物质——氧气(甚至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已获得了有关实验室制取气体方法的感性认识,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他们渴望探索身边的另外一种重要物质 —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为此特做一次大胆的尝试:在学生学习完第三单元拓展课题“最轻的气体”之后,将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调过来接着学习。

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的局限性,本课题的设计上淡化了对反应原理及药品选用的研究,重在探索制取方法及实验装置的设计上。虽达不到原有课题设计的目标要求,但其可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补充和完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原理和装置,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⑵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基本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二氧化碳制取探究、及其过程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⑴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过程,初步的探究能力培养。

⑵一般探究方式和过程的形成。

【教学难点】 在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探究过程中,提升实验室气体装置的设计思维水平。

三、课例实施办法:

本课例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学习的模式构建,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全员参与。因此把本节课设计为三个“探究”:一是实验原理初探;二是制取装置探究(重点1);三是气体制取过程探究(重点2)。教学时,按“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用给定的实验器材)设计方案(自选仪器设计多种方案并选其一)——实验验证——对比探究——小结归纳-—练习拓展(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的顺序进行。课题的引入采取让学生回顾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从中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进而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活动的展开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实验原理初探: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分析得出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原理。 (2)实验装置设计:让学生自行构想、探讨,并借助屏幕上所提供的仪器图,自选仪器设计出一套实验装置草图,并让学生个别展示(分小组讨论交流。)

(3)实验过程探究:学生合作制取气体,同时找出实验成败的原因,讨论分析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一般过程,以及验证和验满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 【复习回顾】

1、指出下列实验装置的错误之处:(见课件)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点评)

【搜集信息】 二氧化碳的性质信息:(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事实推测)(课件展示)

a、把燃着的木条放入二氧化碳中,木条熄灭,说明

;

b、打开汽水瓶盖可观察到

,这个事实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在水里的溶解性

;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c、向石灰水中吹气,现象为

,说明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以此来鉴别二氧化碳气体。 d、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L,空气的密度为1.293g/L,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

。 由上可知应用

法收集气体,其验满方法为:

。 【课题引入】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蜡烛燃烧

木炭燃烧

人或动物的呼吸

……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 (课件展示)

1.可行性:反应容易发生且条件较简单,制得的气体纯度高,反应的速度适中等;

2.简易性:操作简单便于收集等;

3.安全性:操作较安全,尽量选择无毒无腐蚀或腐蚀性较弱的药品等。

学生评价这些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探究活动】

一、反应原理初探: 课件展示信息,教师演示实验比较。(见课件)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选择一种合理的实验原理。 【小结板书】

〖一.反应原理初探〗

【演示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1.试剂:

石灰石或大理石

盐酸

2.原理:碳酸钙 +稀盐酸 —— 氯化钙

+

+ 二氧化碳。

(CaCO3) (HCl)

(CaCl2)

(H2O)

(CO2)

二、实验装置探究:

【板书】

二、实验装置探究〗

实验装置设计:请学生利用屏幕上所提供的仪器(简图),组装设计一套自认为合理的装置,并画出简图。 【学生活动】

a、每位学生在草稿本上设计一套实验装置,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将本小组认为最合理的设计草图记录在实验报告上。(教师巡视并记录学生活动情况)。

b、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并解释设计思想。(选取2-3个代表上台展示,并实物投影) 【归纳小结】综合展示几套设计装置并评价。

三、实验过程探究:

【板书】

三、实验过程探究〗 利用本组所设计的实验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验满操作。

【学生活动】小组实验,分工合作。 a、组合装置,制取气体。

b、记录、分析讨论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c、将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验证该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

d、学生自我评价其设计装置的优、缺点。

e、小组间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反思各自设计装置的不足,并总结归纳本实验最佳装置。

【归纳小结】归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适宜装置,并简要回顾实验过程。 【课堂小结】(见课件) 【课堂评价练习】(见课件) 【布置作业】P112,T

1、2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课题2:实验室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反应原理初探:

二、实验装置探究:

三、实验过程探究:

a、步

骤:验 密-—加 药-—收 集-—验 满 b、验满方法: c、鉴别方法: 附:

探究活动报告

组别:

成员姓名

探究活动名称:

探究活动目的:

探究过程:

1.

反应原理初探:

药 品:

反应文字表达式:

2.实验装置探究:所选仪器名称

。 实验装置草图

设计意图

第四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实验分析:本实验采用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指导来完成。该实验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对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形成的较好范例;做好本实验对于提升学生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初步具备。此时,正是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良好时机。

实验的教育功能和价值: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求实、合作、创新的学习品质。体验科学探究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操作,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快乐感,并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包含的学习方法: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能用其他药品,通过研究发生装置选择其他仪器制取二氧化碳,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探究实验,归纳总结;为什么稀硫酸和浓盐酸不能代替稀盐酸?碳酸钠不能代替大理石等等。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识。

教学过程采取的策略: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教师根据目标提问,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教学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去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间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第五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案

马坪镇中心中学 赖自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 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欲。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择,并利用设计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三、教具准备

1、药品、器材:大理石、稀盐酸、锥形瓶、集气瓶、导气管、小试管、澄清石灰水、镊子,大试管,铁架台,水槽等。

2、投影图片:制取氧气的几套装置图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生答后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是利用高锰酸或氯酸钾(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在加热条件下得到氧气;或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投影]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几套装置图。

[讨论]装置图的适用范围。

[总结]当用固体反应,需要加热产生气体时,可采用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当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生成气体时,可采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过渡]根据以上思路,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ppt演示]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

[生答]石灰石跟稀硫酸反应一段时间就停止放出气体。

[讲解]放入金属锌有气体产生,说明还有稀硫酸,为什么停止呢?主要是石灰石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物质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大理石和稀硫酸接触,反应就停止了,所以不能用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

[ppt演示]在一支试管内放入少量碳酸钠,在加入少量稀硫酸。

[结论]不能用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

[ppt演示] 在一支试管内放入少量碳酸钠,在加入少量稀盐酸。 [结论]不能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ppt演示] 在锥形瓶内放入少量大理石,在加入少量稀盐酸。 [结论]能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板书]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强调:大理石、石灰石为混合物)

2、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思考]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确定制取二氧化碳可采用什么装置?

[板书]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生答后板书]

1、发生装置: [讲解]采用与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相似的装置,指出反应的容器可以是锥形瓶、平底烧瓶、广口瓶、大试管、启普发生器等,并强调装置的正确性和原因。

[讨论、板书]

2、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先设问:氧气的收集方法有哪些?) [板书]

三、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设问]氧气如何验满、验证?

⑴如何证明集气瓶中充满了二氧化碳?

⑵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生答小结]⑴将燃着的火着的火柴置于集气瓶口,火柴熄灭,证明瓶内充满二氧化碳。

[2]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则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实验,教师指导。 [练习]

[总结]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作业]课本习题

1、2。 附:练习题

1、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原理是( )

A、木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焦炭与CuO高温生成二氧化碳 C、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D、煅烧石灰石生成二氧化碳

2、实验室制取CO2,应选用的一组仪器 (

)

A、长颈漏斗、广口瓶、导管、酒精灯

B、长颈漏斗、广口瓶、导管、集气瓶 C、长颈漏斗、广口瓶、导管、水槽 D、大试管、导管、量筒

3、实验室制取CO2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⑴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盐酸;⑵向容器中放入几小块石灰石;⑶按要求装好仪器;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⑸收集气体。下列操作顺序中正确的是(

) A、⑴⑵⑶⑷⑸

B、⑷⑶⑴⑵⑸

C、⑶⑷⑵⑴⑸

D、⑶⑷⑴⑵⑸

附: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制取原理

1、药品:

2、反应原理:

二、制取装置

1、装置:

2、收集方法:

三、检验方法

1、验满方法:

2、验证方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二位二通电磁阀原理下一篇:房车露营地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