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生物实验室信息管理论文

2022-04-1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害生物实验室信息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具有隐蔽性、滞后性、持续性和反复性,其控制相比森林火灾这一“明枪”更为困难和复杂,因而林业生态灾害被人们称作破坏森林资源的“暗箭”。2007年,《全球森林资源状况报告》指出,全球每年约1.04亿公顷的森林受各种森林灾害致害因子影响,其中生物灾害占65.3%。对林业有害生物应该正确看待。

有害生物实验室信息管理论文 篇1:

浅析森林病虫害信息系统的初步设计

摘要: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森林病虫害信息系统的开发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主要针对病虫害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等基础理论进行讨论,进行系统的框架结构设计,为加快病虫信息的传递,实现系统内信息共享,提高病虫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 森林病虫害信息系统 初步设计

1 需求分析

森林病虫害是继人为破坏、森林火灾之后,又一个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而且近年来其造成的损失已经远远超过森林火灾,给我国的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带来巨大影响。我国可引起森林灾害的生物种类超过8000种,其中有害昆虫5000种以上,真菌、细菌等病原物约3000种,鼠类160余种;主要的有害生物,即影响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害生物有100余种;重大的有害生物,即严重制约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害生物种类约50种,大规模频繁发生的森林病虫害有200余种,这其中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直接破坏森林生态环境,毁坏造林绿化成果的有害生物约20余种;发生频率高、后果严重,经济损失大的有害生物超过100种。20年来,森林病虫害年均发生面积667万亩,受灾林区损失木材蓄积量达1500万亩,经济损失达2.5亿美元。中国现在森林覆盖率只有12.7%,在世界上居第120位。森林病虫害是影响林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和新的数学分析预测理论、技术、方法的产生,病虫害的计算机分析预测、系统分析预测、计算机模拟预测等在病虫害测报工作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病虫害测报技术的飞跃发展带来了契机。对缩短数据传输周期,为管理者及时提供决策依据,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针,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系统目标及意义

系统的总体目标是系统建成之后应全面提高森林病虫害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数字化水平。森林病虫害信息系统将有效地解决森林病虫害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满足其特有的数据处理的需求,可对森林病虫害防治信息进行规范、系统和动态地管理,能够达到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和发布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应达到以下的目标:

①实现对所有林业资源地图和相关的资料的计算机管理,实现对其信息的查询、检索和对历史记载资料及实验室和林区间研究所得资料的统计分析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研究不同输入信息所输出的不同结果;

②作为日常办公系统与森防管理日常工作的结合,为工作中产生的各类数据,提供强大的管理工具;

③系统应完成数据共享与数据的日常管理,如数据的动态更新、数据错误的检查、数据的安全性、一致性等;

④系统应具有初步的网络功能,如通过网络数据的查阅与调用,在网络版中应具有更强的网络功能;

⑤森林病虫害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实现目标是科学的体现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期、发生量、发生范围、危害程度的预测等。发生期预报是对林业病虫害的各个危害阶段的始、盛、末期进行预测,以确定防治的最适时期。发生量预报是对林业害虫的虫口密度、虫株率或林业害虫的感病指数、感病株率等进行预测,以确定是否会造成危害,是否需要防治。发生范围预报是对林业病虫害发生地点和发生面积进行预测,以便确定防治范围。危害程度预测是对林业病虫害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预测以便根据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定有无防治的必要。

3 总体业务流程框架分析

本系统在功能上分为以下几个模块:预报预测功能模块、灾害区域预测模块、防治决策功能模块、知识库管理功能模块,如下图所示。以下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说明。

3.1 预测预报功能模块

预测预报功能模块是根据当前林区状况以及气象信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测预报模块中包含三个部分:发生期预测、发生量预测和危害趋势预测。

①发生期预测预报主要是根据森林病虫害的数据,来帮助用户预测该病虫害的发生期。

②发生量预测预报主要是帮助用户来对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量进行预测预报的。

③危害趋势预测预报采用直观的预测方式,通过分析预测年份前一年和预测年份前两年的灾害发生情况,系统将会为用户绘制柱状图显示这两年情况对比,并将预测年份灾害的危害趋势反映出来。

3.2 灾害区域预测模块

灾害发生区域预测主要是通过利用森林病虫害预测模型来预测灾害发生区域的灾害等级和发生的面积,通过使用来自空间数据库和森林病虫害基本信息数据库的数据,使得预测结果更加可靠、准确。

3.3 防治决策模块

防治决策功能模块是在林区灾害发生后或者对林区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有效预测后,根据灾害情况,为用户提供防治的方法和措施。防治决策模块首先会对森林病虫害发生程度进行分析。然后,防治决策模块会根据分析结果帮助用户制定防治的方案,为用户提供一些具体的防治方法。

3.4 知识库管理模块

知识库管理功能模块是专门针对本系统所使用的知识模型进行管理的模块。可以方便的在知识库中增加新的病虫害知识,删除、修改旧的知识以及调整数学模型中的参数,主要是为了方便知识库维护人员对知识库进行管理所开发的。

4 业务流程设计

4.1 数据平台

森林病虫害信息数据库数据来源于四个方面:

①林业系统内数据,通过统一数据采集软件获取。采集软件采用B/S与C/S相结合的方式,部署在两级数据中心。各信息采集点与省级林业数据中心之间通过因特网相连。采集的数据首先汇集到各省级林业数据中心,经处理后再通过国家政务外网汇集到国家林业数据中心。

②国外林业数据,通过开发相应的采集和转换模块,由国外林业信息采集子系统采集并存储于国家林业数据中心。

③在国家林业数据中心建设病蟲害数据仓库,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合。需要开发多种数据抽取(清洗)接口,将数据从预警信息数据库中抽取出来,并进一步按分析要求组织数据,形成各种森林病虫害的数据集。数据仓库应配置在线分析处理(OLAP)服务器、数据分析前端工具,开发数据分析支撑系统,包括信息模板、应用接口等,供信息分析人员使用。

④在国家林业数据中心建立文字资料库,采用内容管理平台进行开发和管理。广泛收集与病虫害有关的政策、生产动态等非量化文字信息,按照品种、危害分类设置频道、栏目,供信息分析人员和管理决策者查阅参考。

4.2 分析平台

①编制分品种预警方案。建立预警指标体系,确定核心警情指标、警级和警线划分标准,提出综合警情判定方法。

②研制预警模型。在目前国内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发针对性更强、更实用的预警模型。通过建立经济计量、系统动力学、灰色系统、部门均衡等经济模型,对林业病虫害市场中长期波动进行系统模拟。

③开发数据分析系统。建立方法库,集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开发接口工具,导入分析应用数据。

④建立稳定的分析队伍,为工作人员配备移动工作设备。

⑤对林业病虫害市场进行动态跟踪分析,定期提出综合分析报告。

4.3 发布平台

①通过国家电子政务内网为各政府部门提供监测预警信息。

②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制定信息发布日历,规范信息披露,明确各类信息的发布主体、内容、形式和时间。

③在国家林业综合门户网站上建立监测预警信息发布窗口,同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对外发布。

以上便为森林病虫害信息系统的初步设计。

参考文献:

[1]宋玉双.对加强我国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的思考[J].森林病虫通讯,1999,(2):42-44.

[2]刘琛.“3S”在森林病虫害预警中的应用与展望[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295-297.

[3]汤金仪,王建瑞,莫肖斌.一种新型害虫测报工具—昆虫自动诱集器[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3):9.

[4]徐绪松.信息系统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王宏.SQL Server2000数据库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6]马占山.计算机在昆虫学及害虫管理中的应用现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许晓玲

有害生物实验室信息管理论文 篇2:

国内外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策略与主要技术(上)

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具有隐蔽性、滞后性、持续性和反复性,其控制相比森林火灾这一“明枪”更为困难和复杂,因而林业生态灾害被人们称作破坏森林资源的“暗箭”。2007年,《全球森林资源状况报告》指出,全球每年约1.04亿公顷的森林受各种森林灾害致害因子影响,其中生物灾害占65.3%。

对林业有害生物应该正确看待。首先,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既是自然现象,也有许多是因监测不力、外来入侵种和大面积人工纯林等人为因素造成的。一般来说,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在北半球发生比较严重,而在中南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雨林中通常很少暴发或较少,其在人工林的发生比天然林严重。其次,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中的外来生物入侵应辩证看待。在经济发达和国家交流频繁的时代背景下,外来生物的入侵是正常的“副产品”,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再者,不同国家重大有害生物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和时代性。如美国的入侵生物榆树荷兰病和粟疫病在上世纪上叶是最重要的病害,现因寄主树种大多已被毁灭,变为次要病害;我国的马尾松毛虫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严重,后因林分的生态环境得到大力改善而降低了重要性,现在的主要灾害是松材线虫病。

林业发达国家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状况

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独立国际或区域组织,以及国际法律或公约,但在有关广义的植物保护内容中均对此有所体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相关国际标准,因国情不同,只有检疫处理是约束性的,其它多为推荐性的,如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发布了一系列《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其中第15号为《国际贸易中木质包装材料管理准则》。以日本、德国、新西兰和美国为例,其林业有害生物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有:一是由农林、出入境检疫等政府部门负责,职责分工明确,但隶属关系不一;二是立法完备,执法严格,制修及时,以欧盟植物检疫对象名单为例,1977-2000年的23年间,就大小修订39决三是十分重视入侵生物防控。

由于美国与我国在地理气候带上具有相似性,相互之间交流借鉴较多,且其有害生物防控比较先进,因此下面着重介绍美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美国联邦农业部下设林务局和动植物检疫局,前者负责土著有害生物和入侵定殖后的外来生物的防治,后者负责防止国外入侵生物的传入。联邦林务局(FS)在全国设有9个区域性机构,均配有森保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负责技术支持和资金配套,具体工作依靠州和地方部门实施。联邦林务局下设的森林健康保护处(FHP,类似于我国的造林绿化管理司防治处),主要项目有森林健康监测、技术开发、森林健康管理、农药使用管理,在全国各地建有25个森林健康保护办公室,共有250多名森林专业各类技术人员。对于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管理,林务局无权发布全国性检疫对象。但在国有林中,林务局可采取限制相关有害生物扩散的一些举措。各州有各自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包括联邦规定的有关种类和各州自行确定的种类。依据法律,对于检疫性有害生物侵染的树木清理,政府不提供专门经费补偿。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机构的设置上,美国的特点:一是依据事权划分的分层管理机制清晰,如联邦林务局主要负责国有林的有害生物管理,各林务局主要进行属地管理,各级林务局均有对私有林有害生物提供技术支持的义务;二是根据需要而设,自成垂直管理体系,不是按政府管理部门层层设置,故管理的针对性和高效性比较强;三是特别注重科普宣传,灾情或疫情的社会透明度与工作参与度很高。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经费投入渠道上,美国的原则是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担。农业部林务局依据成本共担的原则,通常给各州的有害生物调查和监测提供一半的所需经费;对于特殊的重大有害生物,林务局也给有关州提供一些专项经费支持,用于防治、预防、公众宣传等对于突然暴发的有害生物,林务局下的森林保健计划也有专项储备金拨付。同时,农业部林务局也给国家公园局、土地管理局、鱼类和野生动物局,以及国防部所属联邦土地上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提供少量经费。

美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有害生物研究机构。一是农业部下的研究局RS、APHIS和相关大学;二是林务局下设有森林研究与发展处,下有森林病虫害研究办公室,统筹林务局系统内的林业有害生物研究;三是在全国建有5个区域研究站,各站设有若干实验室,多与相关大学开展紧密型合作研究。

在有害生物的防治策略上,美国以健康森林为目标,以预防和监测为主,应急防治为辅,着重突出对入侵生物的防控,强调无公害治理。在监测预警上,针对优先种类开展深入的预警和公众宣传。大区域的森林健康监测主要采用航空遥感技术,具体种类的森林病虫害则主要依靠航空调查,并均有技术标准和指南;对特殊重大虫害,主要采用信息素诱捕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灾情信息管理上,分全国、各州和重大虫害种类三个层面发布相关分析报告,发布层次分明、定性与定量,短期与长期结合、宏观与微观交互。

美国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依具体种类而定,主要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营林技术,分别有预防、抑制、防治3种措施。防治技术主要针对优先种类,并非所有受害林分均能得到治理。在特殊情况下应急使用化学杀虫剂,不论是航空或地面喷洒,在使用前均须按照环境保护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上述各类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都不少,两国之间技术水平相当。但美国的特点是在实际工作中做得比较务实、细致、严谨,很注重实际防控效果的客观评价,很少设定量的预定指标。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概况

2007年以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年均约1160万公顷,年均损失超过1100亿元,是世界上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与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对于我国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的严重性,不能从时间的维度简单地进行绝对比较,而需要辩证地相对分析。从自然原因看,由于人工林建设是我国发展森林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人工林快速增加是必然趋势,因其自然抵御有害生物的能力低,导致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的面积和损失增加,也形成了我国林业重大生物灾害基本发生在人工林的现象。从统计的范围看,林业有害生物的统计已从原来的重点种类扩展到一般种类,新纳入统计的森林类型增加(如西部地区灌木林),并且统计标准从低到高,这是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工作得到重视与发展的标识。从应对能力看,监测与预警能力仍相对低下,应急性被动防治居多,预防措施偏少,此乃亟待提高之处。从科技支撑能力看,总体能力不是很强,一些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防治效果评价的客观性不够,也亟待提高。从经济损失增量看,主因是社会公众对林业生态服务价值认识的提升,这其实体现了林业地位的提高。此外,还有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贸易频繁等客观因素,以及投入不足、法律法规的制修滞后、人才队伍素质不高等主观原因。

目前,我国林业重大生物灾害的发生有如下一些特点:首先是国外重要有害生物传入的威胁剧增。近100年来,我国在不同阶段主要林业入侵生物已入侵定殖的有38种,其中1978年后26种,2000后以来有13种,几乎每年新增1种。因此,我国林业列入检疫性的种类数量在不断减少,但外来入侵生物却不断突出。1984年,原林业部第一次发布的有20种,其中约1/4为外来入侵生物;1996年,原林业部第二次发布的共3s种,其中约1/4为外来入侵生物;2004年,国家林业局第三次发布的共19种,其中一半为外来入侵生物,后又陆续增加4种外来入侵生物;2013年,国家林业局第四次发布的种类共14种,其中13种为外来入侵生物。这也体现了我国对植物检疫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处理方式。其次是国内一些重大有害生物分布区不断扩大。比如光肩星天牛近15年在国内呈现“西天取经”(新疆伊犁)、“上山求佛”(拉萨)、“闯关东”(黑龙江)的扩散态势。另外,历史性重大有害生物仍不时局部严重发生,经济林有害生物发生日益严重,一些原次要性有害生物变成重要威胁,三北地区灌木林有害生物严重发生,鼠兔害变成重要生物灾害。总之,我国林业重大生物灾害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未完待续)

有害生物实验室信息管理论文 篇3:

永久性教学玻片标本的规范管理

【摘 要】本文对影响永久性玻片标本使用和保存的内外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规范管理角度入手讨论了永久性玻片标本的保存和使用。

【关键词】永久性玻片标本 损坏 规范管理

生物玻片标本是指微细的生物或从生物体上切下来的微小薄片,经过密封、染色、固定等一系列处理,封存在盖玻片与载玻片之间而制成的标本。生物玻片标本为科学研究和实践教学提供原始的材料,也是生物类实验教学的常用教具。生物类实验标本的制作和保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如何规范地使用和管理教学玻片标本成为每一个实验室的重要工作。科学的使用和妥善的管理能提高玻片标本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率,使其充分发挥在科研和教学上的作用。

一 永久性玻片标本损坏的原因

永久性玻片标本是指能长期保存并重复使用的玻片标本。因为长期重复使用使得这些标本在保存和使用过程中,会遭遇各种不同情况,从而造成玻片标本的损坏,影响玻片标本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率。

1.标本本身的质量影响

主要是指在标本的制作过程中,材料处理不当、操作不规范或标本制作环境不洁净而造成标本本身受污染,使其难以长久存放。

第一,在制作永久性玻片标本时,往往要对标本材料进行切片、固定、染色、脱水等一系列处理,任何一个环节的处理不到位或操作不规范,都可能造成油脂残留、水分残留以及化学药品残留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玻片标本的质量,从而影响标本的后期保存。

第二,标本制作环境不洁净:容易将标本材料以外的微小杂物混入标本中,造成标本污染,进而致使标本在保存中

* 本文得到了中国计量学院开放实验项目和校精品课程项目资助

发生霉变和腐变。

2.标本保存时外在条件的影响

主要是指标本保存过程中各相关环境条件及其他因素对标本保存的影响。

第一,环境因素:如空气中杂质、灰尘、酸、碱、盐等物质的含量以及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使标本受到损坏。

第二,生物因素:蛀虫、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的衍生等造成的损坏。

第三,人为因素: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保管、搬运时造成的损坏,或者保藏和保养过程不规范造成的损坏,还有一些在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时的不正确方法导致压坏玻片标本。

二 永久性玻片标本的规范管理

对玻片标本的规范管理也就是按照标本自身的质地和特性,采用科学、规范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标本的使用率,延长标本的寿命。

标本的规范管理涉及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手段等多方面的具体内容。

1.标本的科学管理

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管理技术来实现对标本的科学管理。

第一,标签详细、科学记录。每一个规范的玻片标本都必须有标签,其内容一般包含以下几个要点:标本的名称、制作的时间、制作人等,入标本室的标本要按照时间和类别做好标本记录,建立标本总账,方便日后科研和教学的查询、使用和标本管理的需要。

第二,合理摆放、规范存置。永久性玻片标本应装入标本盒中,并在标本盒贴上相应的标签。然后根据系统划分后规律摆放。如动物和植物的标本分开放置,同一属、同一科,或同日期的放在一起,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第三,建立标本使用(借用)制度。使用(借用)标本时要登记,并及时归还,如有损坏要及时报损和修补。

第四,无纸化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随着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一些标本室使用标本资源数据库对玻片标本进行科学化的管理。这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可以及时更新各种原始数据,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使动植物标本的检索、查询更为快速方便,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动植物玻片标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服务。

2.标本的维护和保养

针对影响玻片标本保存的各种因素,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对标本进行维护和保养,并对损坏的玻片标本进行及时的修复。

第一,标本存放环境条件的控制。(1)温度的控制:保持适宜的温度能有效地延长玻片标本的寿命,因标本种类的不同,最适宜温度会略有不同,大致在15℃上下,在温度变化较大的冬季和夏季可以通过空调来调节标本室的温度;湿度的控制:过大的湿度容易产生霉菌,标本实验室的湿度一般控制在30%~50%,在潮湿的梅雨季节可以通过除湿机来降低标本室内的湿度,并在标本盒内放置干燥剂;光照的控制:光线照射会使染色剂加快分解从而造成玻片标本的褪色,因此标本室通常会使用厚实的窗帘来避免太阳光的直照,同时要求玻片标本一律入盒、入柜避光保存。(2)灰尘的控制:灰尘对标本的破坏性很大。一方面灰尘中含有水分、矿物质等其他不同物质会对玻片标本直接造成损害;另一方面灰尘会将细菌、霉菌等微生物及虫卵带入标本室,进而对玻片标本造成损害,所以标本室要经常除尘,保持清洁,平时不用时尽量少打开。除尘时切勿用湿布擦拭。(3)酸、碱、盐的控制:酸、碱、盐等化学药品会直接损坏标本,因此标本室要专室专用,室内严禁放置除干燥剂和防腐剂以外的化学药品。

第二,有害生物因素的控制。(1)防虫蛀:虫蛀是标本保存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在标本室内应放置杀虫剂或樟脑丸,并将其撒入标本盒或标本柜内,因樟脑丸易挥发,需要定期及时更换等;在必要的情况下标本室可进行药物熏蒸。(2)防止微生物衍生:除了在制作玻片标本时保证标本的质量外,在保存过程中也要注意防止有害微生物的衍生,在保证合适温、湿度的同时,应尽可能减少打开标本盒的次数,适当放一些干燥剂。要定期检查,尤其是在梅雨季节。如发现有霉变、腐变的标本要及时取出进行处理。

3.标本的修复与补救

标本要定时进行检查和修复,如学期末和开学初对玻片标本进行清点和记录,对于缺损和不合格的标本及时进行修复、补救和更换。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损坏的标本如果修复及时得当,还可以再次使用。比如标本放置久了会发生褪色情况,这时要进行复染;对于发霉的玻片标本,也要及时地用刷子蘸取化学试剂涂抹或熏蒸。玻片标本出现载玻片断裂、破裂及盖玻片破裂而标本未损坏时,可将其浸在二甲苯中直至封藏剂溶解,盖玻片与载玻片分开,然后利用原标本重新装片。

及时的修补有效地延长了标本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标本的完好率。

三 小结与体会

永久性玻片标本的管理是一项程序性强又繁琐的工作,通过妥善管理标本,对延长标本使用时间和保障实验教学都有重大的意义。要做到规范管理,就要从源头做起,循规蹈矩,注重每一个流程和细节。在不断优化实验标本管理的方法的同时,更要建立健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提高操作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相关学科的能力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实验玻片标本的管理和维护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隆祖燕.生物专业加强宏观标本制作的意义分析[J].河南农业,2010(22):10

[2]黎红辉、吴鑫德.动物标本的科学管理与保养[J].益阳师专学报,2000(6):92~93

[3]孙秀云、崔京姬、王怀明等.科技馆动物标本的日常管理与保养[J].林业科技,2005(3)

[4]郭新荣、周建云.高校动物标本规范化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0(1):6

[5]王桂荣.植物实验室标本管理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0(5):182~183

[6]徐珠锦、刘车、胡小行等.浅谈微生物教学玻片标本的管理[J].世界感染杂志,2011(2):130~131

[7]王树新、梁玉实、刘英杰.动物标本的日常管理与保藏[J].特产研究,2002(3):51~53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蒋建茹 王飞燕 余晓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企业内部控制论文下一篇:施工技术管理下电力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