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基层党建创新探讨

2023-01-08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基本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层党的建设问题需要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来共同努力, 而不是以前单一的国家政府。中国共产党对于自己角色的合理、合适定位决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理系统的形成。在基层的社会中, 中国共产党运用党组织的领导、活动以及积极的参与来完成社会治理这项工作。正因如此, 中国共产党基层的建设就务必要对党的领导方式进行创新, 对社会治理组织方法体系进行完善, 建立合理的社区服务制度, 创新社区的参与制度。

一、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针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不停的探索、发现、解决。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会议召开以后, 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了加快城乡社区治理和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机制[1]。我们不断加强对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坚持运用系统的方法治理, 努力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综合施策”这句话, 中国共产党依据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得出的规律。以求知严谨的态度、科学先进的理念、专业职业的知识来系统的, 依法的, 提升社会治理的综合水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 我国社会也产生了结构性的巨大改变。随着新的阶层与新的组织的不断涌现, 政府不再是管理资源、分配资源的唯一主体, 基层党组织应该紧跟中国发展形势, 不断创新变革, 对当代社会治理工作进行战略性的部署和调整[2]。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最大程度的保证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进行了改革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应该紧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 对现行的社会治理体制进行创新, 为全面深化改革社会治理体制规划部署, 为中国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努力。

二、社会治理对中国共产党基层党建的新要求

(一) “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变革

1998年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里, 第一次出现了“社会管理”这个词, 讲的是政府的职责主要有社会管理、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这四个方面[3]。中国共产党的一大重任就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这也是社会建设改革的核心问题。基于此, 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会议中,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明确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概念, 确立了“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变革任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问题, 是需要中国共产党转变社会建设理念,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发生的社会变化做出战略性调整和部署。社会治理主要是指在社会领域中, 公共力量、社会力量和个人等多元主体, 通过互动、协作而取得共同行动目标的过程, 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转以及达到社会多元主体的需求。

(二) 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的需求

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 社会治理是指通过政府的管理, 达到政治权威、妥善处理政治事物以及公共资源管理的三个要求。进行社会治理的根本目标是在多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通过权力的运用, 实现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目的。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最大程度的增加公共利益。政府当然是公共权力的中心, 但是, 我们应该还有除政府以外的第三方部门或者机构, 比如民间慈善协会、个人基金会、协会、福利机构、志愿者协会等[4]。它们各自具有各个领域的职能, 在社会和经济方面发挥各自优势, 参与社会事务以及政治经济的管理和调节功能, 分担原本属于政府的部分责任和职能。通过政府与第三方的互动、协作形成一个下左右互动的管理体系, 双方的权力、权利是双向互动的, 个人和组织之间是公平、平等的, 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 共同处理和解决公共事务。

(三) 党的领导是推进社会治理的根本保障

我们承认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对于社会治理机制的完善有重要作用, 但是在多元主体的社会管理体系中, 我们得明确中国共产党的角色定位, 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协调政党、社会和公众的领导力量, 我国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法定程序制定的, 也是在政府中担任领导职务的中国共产党员贯彻和实施这些东西的。个人和组织虽然在公共治理中承担职能, 但领导核心还是中国政府, 也就是我们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所以, 要构建一个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 就必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把多元的治理能力相结合, 构建一个高效的社会治理机制。

三、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的方向和思路

(一)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的总体方向

中国共产党应该着重社会治理的四个转变方式:从传统的管制型治理转变为服务型社会治理的方式;从强制型转变为协调型的社会治理方式;从人治的主观治理方式转变为客观的法治型的社会治理方式;从单一型治理方式转变为复合型的社会治理方式。

(二)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的思路和建议

1. 构建符合基层社会治理要求的基层党组织体系

构建符合基层社会治理要求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就是要优化基层党组织的设置, 建立一个合理科学的基层党组织体系, 避免发生基层党建工作的空白和真空问题。经济结构和由经济结构决定的社会结构, 是决定基层党组织体系建立的两大决定性因素。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结构的改变, 直接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 我们应该及时优化和调整配置方式, 达到基层党组织对社会空间的全面覆盖和有效嵌入[5]。由于新型社会主体、新兴产业、城市社区和流动人口中中国共产党员的数量增加, 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也遇到了难题, 如果不能合理设置基层党组织, 就会致使基层党建工作空白和真空增多, 基层党组织就会呈现漂浮化、不接地气、不落地的现象, 所以我党要通过优化党组织设置方式从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

2. 创新符合基层社会治理要求的基层党组织领导体制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制是领导一切活动的载体, 党的领导意志以及领导职责是党的领导机制的组织结构形式。是我党发挥领导职能的关键。国家层面的政治领导体制和基层党组织的具体领导体制共同组成了党的领导体制。通过基层党建工作开展基层社会治理活动, 通过对社会治理的体制创新达到基层党组织和各种社会治理主体的互动协作, 从根本机制建立上确定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核心领导位置。基层党组织的协调能力决定了基层社会的共同利益目标能否达成。党组织领导应该利用自身的先进性、影响力和代表社会共同利益的作用来完成社会治理机制的整合、协调作用, 从而吸纳更多的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这项工作中。我们应该明确目标, 建立一个职权分明、互相合作。共同努力的社会治理机制。

3. 强化符合基层社会治理要求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建立和完善社会治理机制, 逐步强化和提升各级综治委的职责和功能, 制定社会治理的宏观政策以及整体规划。加快构建规范有序、分类管理的社会治理体系, 基层社会治理部门推动建设以及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建立和健全现有、正在实施的社会治理机制, 处理好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治理主体的互动、协作关系, 达到上下通畅、左右协调的循环体系的。

完善社会治理的常态型工作机制, 尤其是重点人群的服务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中的矛盾调节机制, 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制定和完善社会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使社会治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建立一个法治型的社会治理体系。

四、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大变革就是向服务型社会治理方向转变, 它特别强调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性职能, 只有通过与基层社会的服务互动, 基层党组织才能真正的覆盖基层社会。

通过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才能产生社会治理的巨大创新力, 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新型社会主义社会。

摘要: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和提高我国现代化水平的前提条件。目前, 在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文明建设和党政建设的大背景下, 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出现了维权制度缺乏、社会民众参与程度不高、社会组织欠缺活力、社会环境污染等问题。结合我国目前党建工作的发展特点, 我们应该确定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使社会组织充满活力,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治理机制。基于此基层党组织要明确三种重要职能:政治的领导者、组织的参与者以及服务的供给者。

关键词:社会治理,基层党建,创新

参考文献

[1] 武三中.基层社会治理视角中的基层党建问题研究[J].探求, 2015 (6) :84-90.

[2] 钟宪章.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J].理论导刊, 2016 (11) :44-48.

[3] 黄意武, 李露.城市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J].中州学刊, 2017 (10) :68-73.

[4] 于亚杰.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天津市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J].求知, 2017 (6) :17-19.

[5] 孙晓红, 刘翠莲, 马正英.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路径探索[J].决策探索 (下半月) , 2018 (1) :54-5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车联网移动客户端软件开发方法与实际应用下一篇:聚能加热技术在采油七厂应用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