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象本质论文

2022-05-0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社会主义现象本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大创新发展,研究意义重大,研究空间广阔,研究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近十年来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历史地位,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丰富内涵,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传承发展。

社会主义现象本质论文 篇1:

辩证地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

【收稿日期】2011-12-20

【作者简介】邸乘光(1954— ),男,安徽亳州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摘 要】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内的一系列新的思想和观点。综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辩证地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对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应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上,从社会主义的基础、条件和目标的辩证统一上,从社会主义的原则、特征和标准的辩证统一上,从社会主义的理论、运动和制度的辩证统一上,从社会主义本质既定性及实现过程性的统一上,认识和把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论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社会主义具有其自身内在的本质规定,能否科学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理论能否得到新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实践能否顺利推进。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他曾多次说过,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1]116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紧紧抓住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排除了一系列错误观点,进而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科学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73邓小平的这一理论概括,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界定,从而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综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辩证地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础、条件和目标的辩证统一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科学界定,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基本内涵的三个主要之点(或称“基本点”)。当然,这样划分,只是为了研究和叙述的方便。事实上,邓小平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的任何一个基本点都是不能单独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而存在的;只有把这三个基本点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构成社会主义的完整的本质。

例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不能完全脱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单独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因为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较之其前一种社会形态,也都曾具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性质和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说过:“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277社会主义与以往其他社会的根本区别主要在于后两个基本点,即社会主义不仅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且还在于在此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再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不能完全脱离其他两个基本点而单独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因为,如果不是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并为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那么,客观上也就不可能会真正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程度,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可以持续下去,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倒退。”[3]273同样,如果不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不一定能够站得住脚,它所导致的只能是普遍贫穷。而“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1]116

又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也是离不开前两个基本点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如果不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就没有物质基础,从而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1]110-111“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1]155“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1]142但是,如果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即使生产力高度发展了,也绝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而“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111所谓“失败了”、“走了邪路了”,也就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偏离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所以说,邓小平所揭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三个基本点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三个主要之点,而不是各自完全独立的东西。只有把这三个基本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社会主义的完整的本质。在这三个基本点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本;“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条件,是途径,是措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目标,是目的,是结果。由此可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础、条件和目标的辩证统一,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本特点之一。因而,我们也必须从这三者的辩证统一上,即从社会主义的基础(前提和根本)、条件(途径和措施)与目标(目的和结果)的辩证统一上来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来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我们过去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上,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特别注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而自觉不自觉地把生产力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根本无视生产力的作用和意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论述,则跳出了这个认识上的误区,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上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生产力置于重要地位。

邓小平首先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上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无疑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与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一样,都是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此,不能单从生产关系上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而应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上去观察、判断和把握它。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论述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讲的是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面则内含着生产关系。所以说,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和科学界定,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不仅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而且还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和科学界定,虽然没有直接讲到上层建筑,但是,综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确是包含着上层建筑的内容的。众所周知,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包括两个最主要的内容:一个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政权;一个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意识形态。而这两个内容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不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而然的结果,它的建立首先要依靠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国家政权的力量,它的巩固和发展也同样离不开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保卫。所以邓小平指出,没有无产阶级专政的保卫,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叫人民民主专政。在四个坚持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条不低于其他三条。”[1]365“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1]379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的运动及其胜利,从而也就更不会有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及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及整个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十分重要,坚持社会主义对中国也十分重要。”当然,“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62,63我们现在所走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所以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内含着上层建筑的内容的,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社会主义虽然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但其中还是有侧重点和侧重面的。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就是突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并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置于首位的。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关键,就在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所以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把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不仅如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无论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还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抑或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实现,等等,归根结底,都将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原则、特征和标准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的原则、社会主义的特征和社会主义的标准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面、不同角度反映和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又统一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就体现了这三者的辩证统一。我们也必须从这三者的辩证统一上来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首先,社会主义的原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本身,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关于社会主义的原则,邓小平作过不同的概括和表述。他说过:“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172他还说过:“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111与此相联系,我们还“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4]101在思想政治方面,邓小平还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起统称为“四项基本原则”。不难看出,这些原则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有的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如“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共同致富”等。

其次,社会主义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体现。本质和特征是客观事物同时具备而又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特征表现出来,任何事物的特征又都是该事物本质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表现。有什么样的本质,就会有什么样的特征,任何特征都表现着一定的本质。关于社会主义的特征,邓小平及我们党也作过不同的概括和表述。归纳起来主要有: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共同富裕(集体富裕);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等等。社会主义的这些特征,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要表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所涵盖的是社会主义的一般性、统一性、普遍性的东西。而社会主义的特征,则是其本质在各国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及各个时期的具体表现。因此,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社会主义的特征的统一,便是本质的统一性与特征的多样性的统一。具体一点说,一方面,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都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的共同规律,保持和维护社会主义的共同本质,否则,就背离了社会主义。同时,由于各个国家都具有不同的国情和民族特点,因而,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所选择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和具体模式也必然会有所不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和民族特点出发,走自己的道路。所以邓小平一再强调“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63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也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在我国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整个历史过程中都必须坚持和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社会主义的本质又将表现出不尽相同的特征。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尚“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1]252它虽已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共同本质,但这个本质在现阶段又有着自己特殊的表现。如在经济方面,我们虽然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在程度上并不是完全的、单一的、纯粹的公有制,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存;我们虽然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但按劳分配并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而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些特征,既从总体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同时又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

再次,社会主义的标准是检验社会主义本质的尺度。搞社会主义,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倡导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破除了离开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从根本上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的界限。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重要谈话中又提出了在开放中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372这“三条标准”的核心仍然是生产力标准,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而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统一的。以生产力标准为核心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从改革开放的角度解决怎样才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也是从根本上检验社会主义是否合格以及发展程度的尺度,因为它实际上反映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与否及其实现的程度。如果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了,那自然就是生产力得到了很大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很大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些无疑是符合社会主义标准的。如果实现的程度较低,那自然就是低标准的社会主义;如果实现的程度很高,那自然就是高标准的社会主义;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根本没有实现,那就很难说这种“社会主义”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四、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运动和制度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是以三种形态存在着的,即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运动形态的社会主义和制度形态的社会主义。所谓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指的是社会主义学说或思想体系,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亦称“科学共产主义”);所谓运动形态的社会主义,指的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本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运动(或曰共产主义运动);所谓制度形态的社会主义,指的是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所建立起来的一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等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概念本身具有这三方面的涵义,如果仅仅把它理解为某一方面或某两方面的涵义、某一种或某两种形态,那就是不完整、不全面的。社会主义的这三种形态,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就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运动和制度这三种形态的辩证统一。我们当然也应该从这三者的辩证统一上来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首先,邓小平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作为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它的根本理论原则。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1]6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1]116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还特别强调“消灭私有制”,[2]286实行公有制,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社会生产和分配,从而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消灭贫困,“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5]356,或者说“为社会全体成员建立富裕的和文明的生活。”[6]337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消灭剥削,实行按劳分配,消除两极分化,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直至实现共产主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理论原则。而这些根本理论原则所反映的正是邓小平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

其次,邓小平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作为运动形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本目的和根本标准。它贯穿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全过程。所以,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1]63“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然后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准备基础。”[1]157搞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亦即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并最终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1]110-111。因此,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句话,是否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检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状况、进而判断真假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

再次,邓小平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作为制度形态的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和基本功能,也是它的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它的基本功能就表现在能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方面。这本身也就是它的优越性。所以邓小平多次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63“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74

五、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既定性及实现过程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也“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7]588然而,以往我们在界定社会主义时,往往只注重其本质的既定性,而忽视了其本质实现的过程性,因而,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社会主义理解和认定为“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从而也就难以作出一种既适用于社会主义的过去、又适用于社会主义的现在、同时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的未来,这样一个能够涵盖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表述。特别是在有关生产力问题、剥削问题、共同富裕问题的表述上,更是让人觉得说不清、道不明,深究起来,总是感到有些理不直、气不壮。

例如生产力问题,如果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在于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可现在还未成为现实;如果说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结果,这又只适用于未来;如果回避生产力问题吧,又不能全面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再如剥削问题,如果说社会主义是没有剥削的社会,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公有制经济和按劳分配方式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存在,这就意味着可能还会有剥削现象的存在。如果讲社会主义就是存在剥削现象的社会,这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原则,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又如共同富裕问题,如果讲社会主义的本质就表现为共同富裕,可我们搞了几十年社会主义,既没有实现总体上的真正富裕,更没有达到共同富裕。特别是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普遍贫穷之后,又提出要在一定程度上拉开差距,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如果不讲共同富裕这一条吧,那两极分化又算什么社会主义呢?等等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迫切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出令人信服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用辩证、发展的观点,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的结合上,从静态与动态的统一上,来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富有新意,而且清楚、准确、深刻、全面。他在概括和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时,连着用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一连串动词。这种概括和界定表明: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既定的,不符合既定的本质要求,就不是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又具有过程性,即社会主义的本质并不是在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建立之初就已经实现了的,而是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才能逐步地充分实现的。显而易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理论概括和科学界定,就是我们久觅未得的既适用于社会主义的过去、又适用于社会主义的现在、同时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的未来这样一个能够涵盖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表述。根据这一理论概括和科学界定,长期困扰人们的社会主义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也就易于认识和理解了。

总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和科学论证具有许多新的特点,这在国际共运史上还是第一次,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实践,都是一大贡献,尤其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贡献。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年后的今天,重温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辩证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郭彦英]

Dialectically Understand Deng Xiaoping’s Theory on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DI Chengguang

(Center fo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hu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efei, Anhui 230051)

作者:邸乘光

社会主义现象本质论文 篇2:

近十年来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研究述评

摘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大创新发展,研究意义重大,研究空间广阔,研究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近十年来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历史地位,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丰富内涵,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研究述评

2003年初,应中央文献研究室之邀,笔者就学术界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评述,主要涉及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形成发展、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重大意义、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关于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从那时到现在,虽然已逾10年,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依然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间有关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研究的文章有近200篇,一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专著也均把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作为专题加以阐发。这种现象表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大创新发展,研究意义重大,研究空间广阔,研究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历史地位

学术界共同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对于形成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选择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新的水平。首先,在社会生产力方面,改变了以往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倾向,把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第一层次本质,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其次,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区分了所有制和所有制具体实现形式,不再强调单一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而是强调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和结果,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把公有制、按劳分配等基本原则蕴涵在这样的目标之中,增强了制度的具体内涵和有效性。再次,在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方面,把社会主义和平均主义区分开来,把共同富裕和同步富裕区分开来,强调局部与整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这样就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发展目标三个层面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完整科学的定位,廓清了以往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的种种偏颇观念。

再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讲,如果没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创新性论断,没有对传统社会主义思维的创新性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不可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不可能拓展。从邓小平一系列论述可以看出,邓小平指出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就是指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正是由于这样抓住本质的系统思考,才形成了1992年南方重要谈话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论断,标志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形成。

第三种观点认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是立足于现实社会主义,体现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有关论述相比,有两个不同: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中的社会主义,是预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建立起来的崭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共同富裕已经实现,只是还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而现实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生产力不发达,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达到共同富裕。二是公有制结构和形式不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应该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只有这样的所有制,才能够实现“自由人联合体”,使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邓小平坚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允许和鼓励其他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现实社会主义这样一种所有制结构和形式,只能保证共同富裕,还不能完全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因此说,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主要凸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

第四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于1992年,具有特殊的背景和意义。一是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二是国内改革处于治理整顿时期,“姓社”还是“姓资”问题严重困扰着人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去何从处于重大历史关头。正是在国际国内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促使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新的概括。可见,邓小平不是从一般学理意义上来阐释社会主义本质的,而是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针对有些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怀疑和动摇,针对脱离实际教条僵化地固守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来反对改革开放的“左”倾思潮,针对“姓社”还是“姓资”的抽象争论对人们的严重困扰。只有从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出发,才能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作出准确理解。

第五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对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具有普遍性意义,不是仅仅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位或者仅仅是针对某种倾向的思考。邓小平概括的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主义前面没有加任何限定词以示特指某个国家、某一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概括的是“社会主义本质”而不是社会主义现象,本质是同一的,但表现特征可以是多样的。各个历史阶段、各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可以有不同的表现特征,但是绝不可以因此说它们可以有不同的本质。不论哪个历史阶段、哪个国家、哪种表现形式的社会主义,都不能偏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种共同本质。当然,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也并非“绝对真理”,无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相反,需要在已有理论与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提炼,实现新的突破与发展。

二、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般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包括社会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目标——“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等三个层次,囊括社会主义进程各个最本质层面,是一个表述简明但内涵丰富的思想理论。在这一认识基础上,近10年来学术界又从各个侧面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入揭示和拓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不少学者认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内涵着“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思想光芒,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回归和创新发展。

有的学者指出,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使用过“以人为本”概念,但他对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问题的思考始终是以“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深刻体现着“以人为本”。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更是贯穿着“以人为本”这一主线:“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物质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根本途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

有的学者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蕴涵着丰富的“人学思想”。首先,社会主义本质论充分肯定了以人民为目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五句话,存在着内在的逻辑递进关系,前一句是后一句的手段和途径,后一句是前一句的目的和结果,而最终目的则是实现人的共同富裕。其次,社会主义本质论充分肯定了以人民为主体。包括:从规律的视角肯定人的主体性作用。社会主义规律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着重于从价值的角度肯定人民的主体性作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虽然只有五句话,但每句话都用了一个动词,即“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谁来解放生产力?谁来发展生产力?谁来消灭剥削?谁来消除两极分化?谁来达到共同富裕?不是上帝,而是人民自己。社会主义有没有价值,能不能实现价值,关键在于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人民群众。从过程的视角肯定人民的主体性作用。从过程的主体和客体关系来看,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必须依靠全体人民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过程的目的和手段关系来看,共同富裕是人们要追求的目的,怎样达到共同富裕那是手段;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过程,就是不断更换手段和方式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手段,这就为充分展示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广阔舞台。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产权改革思想。

按照马克思学说,公有产权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属性。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没有提到公有产权,也没有提到按劳分配,这是否意味着邓小平忽视了这个根本问题?对此问题,一些学者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不是回避和否定财产公有制,而是着重强调对传统公有产权必须进行改革;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包含着公有产权为主体、多种产权制度共同发展的思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首先要改革产权制度,就是要改革现行公有制中的具体制度和体制,因为它们已经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有的学者指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产权改革思想所指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产权制度,既有财产构成上的因素,也有财产组织上的因素。在财产构成形式上,主张大力发展非公有产权,形成在公有产权占主导地位条件下多种产权共同发展的产权制度;在财产组织形式上,主张在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和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很难真正理解“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精髓。

有的学者提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须改革传统公有产权。在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的基础上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靠单一公有产权制度是注定要失败的,只能导致共同贫穷和共同落后;反之靠走私有化道路,发展纯而又纯的个人产权,只能在旧的贫困和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贫穷和两极分化,从而改变社会主义性质。唯一的选择就是在保持公有产权占主体地位前提下,大力发展非公有产权。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必须建立以公有产权为主体、多种产权共同发展的产权制度。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和谐社会思想。

不少学者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角度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入揭示。有的学者认为,在理论逻辑上,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本质有着内在联系。首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社会和谐目标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实现和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根基,才能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否则社会和谐就会成为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其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最终目标,也是和谐社会平等公正原则的直接体现,两者在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有的学者指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是我们党根据改革开放新的社会实践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精辟揭示,而就这两大理论的关系而言,社会主义本质论更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内涵。社会主义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层次体系,邓小平明确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目标,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也开辟了认识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视角。社会主义之所以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消除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使全体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享有同等权利,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质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适应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和谐社会,也是与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和谐社会。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多个层次上体现出社会主义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反映着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运动的过程,从而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路径。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辩证思维思想。

有的学者指出,运用辩证思维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既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内容,又是鲜明特色。这一特色主要体现在:第一,厘清本质与特征的关系,超越“特征社会主义”的束缚。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只从特征层面来看待社会主义,而不是从本质关系来看待社会主义,这就很容易导致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特征社会主义虽然也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但毕竟不是事物的根本所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之本质,却是更内在的,是社会主义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第二,从社会主义特征深入到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各要素的有机统一。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将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要素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范畴,并作为首要要素,进而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方面的统一要求上来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系统。第三,从过程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发展相适应,社会主义本质的展现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同一表现形式要求有不同的特点。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实事求是思想。

有的学者认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概括,深刻体现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造性运用。第一,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穿到排除、否定分析法中,从而把非社会主义性质的东西排除在社会主义本质之外,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集权和专制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种实事求是的排除、否定分析方法,就为科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前提。第二,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穿到继承、肯定分析法中,从而把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和原则继承、肯定下来。其中,一是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强调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逐步实现社会成员共同富裕,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社会主义两大基本原则。这种实事求是的继承、肯定分析法,就为科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三,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穿到抽象、概括分析法中,从而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本质”这一崭新概念抽象出来,并作出系统概括。总之,邓小平最重视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既是他认识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又是他分析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也是我们深刻理解、科学坚持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根本遵循。

三、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传承发展

科学理论在伟大实践中产生,又在新的伟大实践中传承发展。邓小平之后,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断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在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使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得到进一步坚持、传承与创新、发展。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传承发展。

有的学者指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有着内在一致性,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充分肯定和坚持。主要体现在,两者的内容是一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本质论一样,既包含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整体。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才能确保共同富裕目标真正实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两者的立足点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体现了广泛的群众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强调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两者所坚持的标准也是一致的,都坚持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两者都坚持了历史辩证法。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蕴涵着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逐步成熟和完善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质论所使用的“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五个词本身都是动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用了三个“始终代表”,表明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人民利益的实现也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一个由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过程。

有的学者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不是简单重复社会主义本质论,而是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探讨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建设党的问题,这两大问题,说到底也就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延续和深化。其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在地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江泽民明确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

第二,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传承发展。

有的学者指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并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从发展的视角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体现。科学发展观着眼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立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深刻揭示了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这就是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消除贫富差距和不平等,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有的学者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之“人”是指人民群众;以人为本之“本”是指从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一切发展都应为了满足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离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富裕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

第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传承发展。

作为对社会主义规律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精辟揭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继续闪耀着真理的光辉,继续发挥着基本理论的指导作用。这突出体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战略部署上。有的学者认为,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八项基本要求”,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一脉相承,可以说是对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进一步实践、丰富与拓展。“八项基本要求”更加凸显“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和解放社会生产力”、 “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全面而深刻地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精髓。

有的学者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系列重要论述尤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生动体现和创新发展。在习近平一些列重要讲话中,讲得最多、最有特色的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坚持改革开放不停步、必须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些重要论述,鲜明而深刻地体现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时代高度,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一个“方向”、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解放”,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生动体现、深刻坚持和创新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全面深化改革征途上,只要我们坚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指导思想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就一定能在改革开放中得到深刻体现和实现,从而更广泛更深刻地造福全国各族人民。

四、关于进一步深化邓小平社会主义

本质思想研究的思考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的起点、新的任务、新的斗争,为进一步深化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研究并运用这一思想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我们应当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和契机,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一)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角度深入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这一精辟论述,为我们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和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提炼与概括,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和实践指导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这一理论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所揭示的理论逻辑,又符合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历史逻辑,是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有机统一的结晶。遵循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我们可以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所深蕴的内涵与真谛作出更加深入的探析。

(二)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辩证统一的角度深入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一重要论断,是进一步深化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研究的重要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体现和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系统揭示和理论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制度形态和实现载体;在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辩证统一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愈益获得了科学性和逻辑性的证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辩证统一的角度深化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研究,是一个宏大课题,需要用大视角、大思路、大手笔来完成。

(三)从“价值目标”和“价值实现”辩证统一的视角深入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科学社会主义是价值目标和价值实现辩证统一的结晶。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是社会主义的远大价值目标;而要实现这一价值目标,就必须在“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的基础上,“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概括,正是深刻坚持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和价值实现的有机统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蕴涵着具有普遍规律的深邃思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开拓前进,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逐步实现,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普遍价值必将得到愈来愈广泛而深远的体现和实现。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

[6]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

[7]包心鉴.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研究述评[J].重庆社会科学,2003,(3).

[8]张玉蓉.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J].理论界,2008,(1).

[9]刘俊杰.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12).

[10]吴波.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辩证阐释[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2).

[11]何文毅.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认识深化[J].宜宾学院学报,2007,(5).

[12]姚海鹰,王明华.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发展[J].探索与争鸣,2006,(6).

[13]高继文.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深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6).

[14]韩玉芳.从社会主义本质论看邓小平的以人为本思想[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5]文记东.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新探[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6).

[16]夏泽宏,胡启南.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演化与再建构[J].求实,2012,(8).

[17]郑琳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J].南方论刊,2010,(4).

[18]吴娟.略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与发展[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19]冯开甫.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6).

[20]曹春阳.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人学思想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21]张宇.全面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三个维度[J].国外理论动态,2011,(12).

[22]彭泰清.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产权思想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2).

[23]齐卫平,姚晔.试论社会主义本质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致性[J].长白学刊,2006,(4).

[24]麻海山.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辩证法思想的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责任编辑 吴兴国)

作者:包心鉴

社会主义现象本质论文 篇3:

关于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思考

摘 要:现象和是本质揭示事物外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和内部联系的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所有范畴的共同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透过现象,把握内在的本质,但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一些不足和误区。一些常见的认识误区,可以更深刻地把握现象与本质一对辩证范畴,更好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途径,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辩证法;相对性;现象;本质

现象与本质是唯物辩证法中的重要范畴之一,全面准确地理解和阐发它们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对于维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性,对于科学地认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象和本质的概念

本质和现象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同一客观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现象。例如有的国家高唱尊重人权,装扮出一付"维护人权"的姿态,实际上却干涉别国内政,派兵侵略别国,肆意践踏别国的人权,就是以"尊重人权"的虚假现象表现其帝国主义的本质,如当前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国家内政的军事干涉。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各种客观的实际条件造成的,它同错觉有所不同,错觉是人的感觉上的错误造成的,属于主观范畴,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本质就是事物的相对稳定性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毛泽东指出:"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本质是事物内部包含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必然性和规律性则是本质的展开。例如,我们要真正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就不能仅仅把握它的某一方面的规律性,必须全面了解诸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按劳分配规律、商品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规律等等。所以,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

二、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一)现象与本质的联系

本质和现象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总是反映着一定的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现象、脱离本质的纯粹现象是不存在的,即使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脱离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是不存在的。总之,两者统一、不可分割,任何割裂本质和现象的辨证统一,就会犯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相反,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感觉的复合",本质是一种"虚无",这就既否定了现实与本质的客观性,又割裂了二者之间的统一性。康德则把现象与本质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本质看成是不可琢磨的"自在之物",导致了不可知论的错误结论。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如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哲学流派,都否认事物本质的客观存在及辨证关系,必然得出错误认识。

(二)现象与本质的区别

本质和现象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联系,是事物外在的、表面的东西,人们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它。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事物内在的、深刻的方面,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人们可以感觉到商品价格的涨落,却感觉不到价值规律;人们可以看到大海的潮涨潮落,而感觉不到地球与月球之间的相互吸引、排斥的规律。第二, 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本质是相对稳定不变的,但它表现的现象则是经常变化的,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具体形态。本质相对稳定,并非说绝对静止不变;现象多变亦逝,也并非说"瞬间即逝"不可捉摸,而是从事物发展的总体看,本质变化的速度,相对于现象的变化速度要慢。第三,现象丰富、具体,本质则单纯、深刻。由于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形之与外,千差万别,且多变易逝,所以它比本质丰富多彩、生动具体;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深藏事物的内部且相对稳定,具有单纯性、深刻性。

(三)现象与本质的相对性

表面看来,现象与本质是泾渭分明、有着明显的区别。实际上现象与本质的划分,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一清二楚,都那么绝对,而是经常表现出相反的属性和特点。

首先,事物的现象是多样的,相对的,有条件的。有些现象同事物本质相一致,这类现象即为真象。有些现象则是以歪曲的颠倒的形式来表现事物的本质,即为假象。有一时的、局部的现象,也有相对长期的、比较全面的现象,等等。所以,现象其形态更为复杂多样,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和层次上,表现着事物的本质。因此,现象必然是多变的、相对的、有条件的。

其次,事物的本质也是相对的。本质相对于现象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但并不是说它没有任何相对性。经典作家早就论述过本质的层次性,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就做过这样的阐发:"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于无穷"。因此,我们所得出的本质性的结论,只是一定层次、一定范围的成果,认识有待于深化。

再次,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样具有相对性。认识运动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这是一个无限发展、无限深入的运动过程。人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无限发展的,人类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认识工具,克服人的感官局限性,原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得出的结论,有可能变为用感官就可以直接感知到的东西,即原来为抽象的、本质的结论,变为形象的、直观的东西。辩证法的总特征就是联系与发展,要求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要将其放在联系的条件下,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一切差别、界线都是相对的、流动的,此现象与本质之间也不存在绝对的界限,两者具有同一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趋势。

三、对现象与本质认识的几大误区

(一)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总和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个别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的一般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二者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而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果现象之和就是本质,用感官就能直接感知本质,那就不需要任何科学抽象了。

(二)事物的现象等于感性认识,事物的本质等于理性认识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现象、理性认识与本质的确是紧密相联的,但也有着质的区别:现象与本质是每一事物所客观拥有的,它们都属于物质范畴;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都是认识,当属意识范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作为一种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而现象与本质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则无正误之分。所以,把感性认识与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与事物的本质完全等同起来显然是错误的。

(三)现象有正、误之分,本质则一定是正确无误的

正确与错误属于意识的范畴,都是主观的东西。所谓正确,是指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谓错误,就是指主观与客观相背离。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的东西。现象存在主观与客观相符或不相符之分,即有正、误之分,而本质只能有且只有一个,具有唯一性。

(四)现象相同本质就相同,本质相同现象也就相同

现象与本质密切相联,不可分割。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但现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所以有些事物现象类似,但本质不一定相同。同时,由于真相和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观,所以本质相同的事物的现象也有可能不同。

四、把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现实意义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用毋庸置疑的语气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如此清晰、准确的概括,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的现象可以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两方面来概括。从社会生活方面,物质文明表现为奔小康、求富裕的极大努力;精神文明上表现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极大努力;社会风气上表现为弘扬正气、扬善抑恶的极大努力。从社会制度方面, 经济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此外,与社会生活、社会制度密切相关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以及国家的政令、法律、法规等等也都是社会主义现象。

然而,当前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民主、法制、经济、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本质背道而驰的不良现象。比如公务人员执法过程中的蛮横无理,人们的价值观的"金钱"论,经济建设过程中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人们信仰的缺失,生活质量的下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社会总体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不良现象。对这些不良现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解决,消除负面因素的影响,否则会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思考,动摇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因此,在实践中我们既要透过社会主义的现象抓住社会主义的本质,同时还要大力营造和谐发展的环境,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生产力的更快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当前社会的优越性,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4]自然辩证法:第1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作者:胡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质量管理软件工程论文下一篇:速冻食品品牌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