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介新闻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2022-09-16

数字媒介新闻传播参考文献

[1]张思维,周红莉.评《中国网络传播研究:数字媒介与经济》[J].统计与决策,2022,(15):2+189.

[2]张涛甫

,翁之颢

.新闻业如何再结构化:基于广义价值的思考[J].中国编辑,2022,(07):29-34.

[3]陈江林,郭美宏.数字化时代中国新闻创新的实践图景与媒介角色拓展——以“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2017—2021)”为中心的考察[J].视听,2022,(07):39-42.

[4]赵红勋.数字化时代新闻生产的“液态”转向[J].编辑之友,2022,(07):71-77.

[5]陈伟宇.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现实境遇与治理路径研究[D].导师:伍志燕.贵州师范大学,2022.

[6]李振营.论新媒体时代数字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提升[J].新闻文化建设,2022,(07):21-23.

[7]李明德,马骁.嵌入与连接:新媒介技术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党的十九大以来新媒体研究的十大观点[J].编辑之友,2022,(04):63-71.

[8]操慧,宋巧丽.数字时代的“诗为媒”:文学生活的跨界建构与话语审美[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2,(01):33-44.

[9]文希.浅析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变革[J].南方传媒研究,2022,(01):102-106.

[10]常江,何仁亿.数字时代的媒介仪式:解读建党一百周年全媒体传播实践[J].新闻界,2022,(02):21-29.

[11]金圣钧.从“共同回应”到“真实体验”——数字化传播环境下“见证真实”的理解转向[J].新闻记者,2021,(12):17-30.

[12]陈昌凤.数据主义之于新闻传播:影响、解构与利用[J].新闻界,2021,(11):4-13+31.

[13]吴璟薇,曾国华.新闻学研究的物质性转向——数字时代的媒介本体与媒介中介性[J].新闻与写作,2021,(11):28-37.

[14]赵智男,张恒军.2019年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论文图书出版[J].传媒论坛,2021,(19):102-103.

[15]匡文波.对个性化算法推荐技术的伦理反思[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5):14-23.

[16]王辉强.泛新闻时代的“数字优先”与“受众本位”[J].中国报业,2021,(17):96-97.

[17]姜华,张涛甫.传播结构变动中的新闻业及其未来走向[J].中国社会科学,2021,(08):185-203+208.

[18]王婷,刘珥婷,郝越敏.媒介融合时代民办高校校园新闻的探索与发展——以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文传播报》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1,(15):220-221+240.

[19]焦晓丹.浅谈媒介变革中融媒体新闻的传播[J].中国传媒科技,2021,(07):41-43.

[20]彭兰.数字时代新闻生态的“破壁”与重构[J].现代出版,2021,(03):17-25.

数字媒介新闻传播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21]余跃洪.历史寻径与现实审视:从“建设性新闻”看我国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D].导师:芮必峰.安徽大学,2021.

[22]袁俊.向流量导向说不,以及拒绝重归蛮荒[J].国际品牌观察,2021,(05):3.

[23]赵晓忠.数字媒体技术视角下新闻传播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新闻世界,2021,(01):57-59.

[24]李耀荣.编辑主体观念融合转型与功能创新研究[J].采写编,2020,(06):91-92.

[25]吴建勋,黄雅娟.读屏时代的视觉技术赋能和内容生态建设——以湖图网为例[J].新闻战线,2020,(23):115-117.

[26]侯树河,祖敏,孟嘉多.浅析移动优先视角下的政务新闻编发方式存在的误区及应对策略[J].声屏世界,2020,(23):13-14.

[27]刘果,汪小伢.标题特征对数字媒介内容传播效果的影响——基于新闻评论类微信公众号标题的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06):29-39.

[28]袁喆.浅谈媒介游戏化特征对传统新闻的解构[J].东南传播,2020,(08):14-16.

[29]李华君.多元、交叉与协同:学科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0,(07):22-29.

[30]周旭.数据库、信息崇拜与新闻话语生产的转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6):58-62.

[31]王以雯.数字时代编辑的传播理念与媒介素养探析[J].新闻文化建设,2020,(03):116-117.

[32]曾君洁,曾方荣.自媒体语境下新闻真实的重构[J].传媒,2020,(03):91-93.

[33]陈力丹,孙曌闻.2019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J].当代传播,2020,(01):8-12+57.

[34]梁丽.数字时代新闻编辑的传播理念与媒介素养[J].记者观察,2019,(36):10.

[35]公丕钰.数字媒体环境下参与传播理论及实践价值的在地化探索——基于对清远市“乡村新闻官”制度的考察[J].当代传播,2019,(06):70-74.

[36]陈旭管.以进化论为工具探讨传媒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中国新闻传媒科技发展”沙龙实录[J].中国传媒科技,2019,(10):7-9.

[37]朱友芹.用史话串起丰碑,传媒科技发展永远在路上[J].中国传媒科技,2019,(08):11-13.

[38]苏桂霖,向丽.融媒体语境下对新闻图片直播的观察与思考[J].新闻传播,2019,(11):33-34.

[39]杜宏锦.媒介融合环境下记者的媒介素养[J].传播力研究,2019,(13):80.

[40]赵福妹.媒介融合时代我国本科新闻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导师:周伟良.上海师范大学,2019.

数字媒介新闻传播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1]李春雨,刘丹.数字时代会议新闻传播的新趋势[J].绥化学院学报,2019,(05):98-101.

[42]蔡淑婷.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策划的数字化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19,(04):50-52.

[43]王一辰.论现代数字技术对新闻传播的重要影响[J].传播力研究,2019,(06):36.

[44]周子晴.大数据时代下财经新闻新特征分析[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04):66-70.

[45]郭素君.新闻游戏的交互性叙事研究[D].导师:米加德.西南大学,2018.

[46]翟秀凤.新闻专业主义的“控制危机”与价值重建[J].新闻记者,2018,(03):45-54.

[47]杜骏飞.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J].国际新闻界,2018,(02):22-29.

[48]何进进.从风险社会视角看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传播[J].今传媒,2017,(08):56-57.

[49]牛志勇.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报业的发展[J].科技传播,2017,(14):57-58.

[50]陈汝东.新闻真实:数字空间中的挑战与对策[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78-84.

[51]冯蕾.社区参与及多元规划——数字化新闻的发展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7,(07):180.

[52]李杜若.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34):68-69.

[53]悦连城.新闻游戏:融合新闻的新尝试——概念、特征与功能[J].现代视听,2016,(09):35-37.

[54]陈美辉.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6,(17):141.

[55]李向阳.探索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公信力影响力双赢之路[J].南方电视学刊,2015,(05):58-65.

[56]胡磊云.当前形势下传统纸媒如何实现发展与盈利[J].当代经济,2015,(20):6-7.

[57]柳斌杰.把握规律:迎接数字传播新时代——在2015传媒发展论坛上的致辞[J].传媒,2015,(12):8-10.

[58]项洋.媒介融合背景下美国数字新闻业现状及态势分析[J].编辑之友,2015,(06):109-112.

[59]宫敬宇.试论现代数字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山东工业技术,2015,(06):158.

[60]马静.新闻期刊的数字化转型研究[D].导师:郑亚楠.黑龙江大学,2015.

[61]李楠,孙志刚.浅谈数字媒介新闻传播的伦理问题[J].新闻研究导刊,2015,(02):18+53.

[62]陈力丹,熊壮.2014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5,(01):6-24.

[63]向淑君.新闻教学数字化实践平台建设探微[J].东南传播,2014,(11):117-118.

[64]肖珺.中西全媒体新闻教学比较研究[J].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3,(00):460-472.

[65].多数国民认为自己阅读量偏少[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07):80.

[66]强静雅,张锋.提升数字化时代军事媒体媒介素养[J].军事记者,2013,(09):42-43.

[67]王书林.数字虚拟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3,(14):102.

[68]胡晓平.论网络传播技术与社会变革[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3,(02):116-120.

[69]冉华,邓倩.2011年国内数字媒介研究述评——基于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论文的分析[J].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2,(00):93-99.

[70]董小玉,何健.全球化·数字化·融合化——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三个关键词”[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05):143-145.

[71]于红霞.网络媒体新技术给新闻采坪痛ゴ吹谋涓颷J].今日科苑,2012,(18):127.

[72]王庚年.关于全媒体的认识[J].数字通信世界,2012,(04):52-56.

[73]杨延生,孙波.纸媒何以直面数字化挑战[J].新闻爱好者,2011,(13):4-5.

[74]陶喜红,高卫华.论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的改革路径[J].新闻爱好者,2011,(13):88-89.

[75]郜书锴.媒介融合的动力与八大目标——兼议对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启示[J].中国传媒科技,2011,(03):69-71.

[76]郜书锴.国际传播的重新布局——以新媒体为研究对象的案例、实践与理论[A].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1[C].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10:162-187.

[77]范文德.数字化时代的媒介融合与新闻学教育改革[A].全国新闻学研究会.新闻教学与学术研究[C].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10:198-203.

[78]罗以澄,王俊荣.提升中国司局级干部群体媒介素养的建议和对策——“新闻传媒发展与建构和谐社会关系研究”之二[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6):127-131.

[79]郜书锴.全媒体时代我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D].导师:吴飞.浙江大学,2010.

[80]方忠平.数字媒介发展与新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J].新闻爱好者,2010,(01):14-15.

[81]方忠平.论数字媒介时代新闻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06):99-102.

[82]罗以澄,张昌旭.全面提升传媒人职业素养、能力与责任的建议和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06):778-783.

[83]王晶晶.广播的发展及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学习月刊,2009,(20):115-116.

[84]袁光锋,杜骏飞.多元和自由的对话——2008年新媒体传播学年会综述[J].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09,(00):325-334.

[85]陈琼.从媒介融合视角看互动多媒体报[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48-49.

[86]高晓虹.新技术派生新媒体 新媒体催生新观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05):1.

[87]江凌.规律性及其原则——论电视新闻资源再利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12):65-66.

[88].专家观点[J].东南传播,2008,(05):63.

[89]张文波.报业数字化转型中的融合新闻理念[J].中国报业,2008,(05):45-48+42.

[90]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姜凤羽.深度融合新媒体 促进报业大繁荣[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01-22(011).

[91]蔡雯.数字化时代新闻编辑的角色转换[J].中国记者,2007,(04):92-93.

[92]吴静.数字化媒体研究的若干热点——2006年新媒体研究综述[J].新闻知识,2007,(02):27-30.

[93]蔡雯.试论“融合新闻”的特点与运作[J].新闻战线,2007,(01):55-57.

[94]蔡雯.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资源开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7):126-129.

[95]季熙,彭祝斌.数字时代的媒体分类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11-13.

[96]周艳.中国数字新媒体产业运营现状解读[A].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Asia Media Research Centre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2005第三届亚洲传媒论坛——新技术、新媒体,变革中的传媒论文或提要集[C].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Asia Media Research Centre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2005:31-40.

[97]李良荣,张宁.2004年中国新闻学研究回顾[J].新闻大学,2005,(02):3-9.

[98]崔佳.信息高速公路对电视传播的巨大影响[J].甘肃科技,2002,(07):105-10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财务管理创新论文参考文献下一篇:结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