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众消费潮流的高校编织工艺课堂教学探索

2022-09-10

2017年, 文化部关于“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指出“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 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 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 提高产品品质…”。可以看出, 国家对振兴传统工艺的高度重视。编织工艺作为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下, 要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与时俱进, 避免批量化大生产的模式, 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 以个性化、高品质的设计来满足大众消费需求。

一、传统编织工艺分类及遇到的问题

河南地区编织工艺比较有名的有“中国柳编之乡”的固始柳编、南乐草编、洛宁竹编、洛阳棕编等。随着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工序复杂、耗时费力、无法适应现代产品发展需求和大众需求的编织工艺, 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特别是在现在, 在大众消费潮流趋势下, 传统编织工艺面临着工艺失传、功能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缺少设计创新、销售渠道单一、营销推广不灵活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 在大众消费升级的前提下, 必须对河南传统手工编织工艺进行创新, 才能使优秀的老手艺得到传承和发展。

二、基于大众消费的编织工艺课堂教学探索

编织工艺是工艺美术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根据之前的授课发现本门课存在一些问题, 如:教师实践能力相对弱, 会的技法有限;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存在问题, 动手能力差, 编制的作业同质化现象严重, 没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的技法并没有真正应用到以后的课程中去, 课程作业仅仅停留在简易的工艺品的编制, 没有将编制手法和技法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去等。

针对这些问题, 为了使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 让学生对编织工艺课程不仅仅只停留在感兴趣却做不出好作品的地步, 教师应该转换思维、转变思路。如, 在理论讲授时, 对于自己不熟悉的手法或技法, 可以上网搜索教程或拜访手工艺人并录制学习视频, 通过视频教学的手段弥补自己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将学生分成兴趣小组, 不同的兴趣小组学习制作不同的编织类型, 并自创品牌, 为品牌打造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 从而避免不同兴趣小组同质化作品的出现;不停留在手法和技法的学习上, 以自己的品牌为基础, 融入创新思维, 对传统的编织工艺进行创新, 如工艺的改良、材料的创新、产品功能的创新、跨界融合等, 让自己组的品牌作品能够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大众消费潮流, 能够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观, 这也是另一种角度的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具体做法如下:

(一) 创新课堂形式, 让民间手艺人进课堂

2018年5月, 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 旨在推动优秀传统手工艺走进高校。组织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民间手艺人等进入我校授课, 正是相应国家号召, 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 着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由于编织工艺类型较多, 手法和技法也多, 我校工艺美术专业教师结构不完善, 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略显不足, 虽然教师在授课期间尽量多的找寻资料和视频教学,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不同的操作问题还是很多。教师拜访民间手艺人, 向手艺人请教具体操作问题, 并录制教学视频, 但还是会在具体实践操作中遇到不好解决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创新课堂形式, 打破以往教学模式, 请民间手艺人进入课堂言传身教不乏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聘请不同类型编织工艺手工艺人进入课堂, 让教师和手工艺人一起合作讲解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法。手工艺人通过对不同的编织工艺的编织手法和技法进行详细讲解和实际操作, 让学生和老师们一起系统了解编织知识和技法。通过这种教师与民间手工艺人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对于河南地区编织工艺知识的了解, 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与制作的兴趣, 从传承的角度来说, 民间手工艺人进入课堂教学也是对传统手工艺的一种传承与保护。

(二) 采取分组合作, 引入品牌理念

河南传统的编织工艺种类较多, 因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兴趣取向、学习精力等不同, 如若在课堂上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掌握所有的编织手法和技法, 在实施时会有困难。上课时, 可以按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 如绳编小组、草编小组、线编小组等, 针对不同的兴趣小组的特点, 完成不同的编织作品。在兴趣小组中引入品牌理念, 让学生为自己的兴趣小组创建自身的品牌, 根据自己小组的编织材料和技法, 找寻自己品牌的与众不同的创新点。如绳编小组, 可以以绳编首饰、家居产品、墙饰饰品等为主;草编小组可以以草帽、家居收纳物品、手工艺品等为主等。让不同的兴趣小组有自己不同的品牌理念融入到自己组的作品中, 做出一系列含有自己品牌特色的作品, 从而避免学生作业同质化、简单化的想象出现。

(三) 引入创新思维, 推动传统编织工艺创新发展

民间手工艺人的编织手法和技法娴熟, 但缺乏创新思维, 而学生在这一方面正好可以弥补。民间手艺人教授学生编织手艺提供技法, 学生创新设计构思提供思维, 运用传统编织手法和技法, 创作新型创新产品, 这样才能符合现代大众消费潮流, 促进传统编织工艺的创新发展与传承保护。

1. 材料创新

不同类型的编织工艺可以在材质上相结合, 使不同的材质之间发生碰撞。草编工艺品, 找寻与草编材料相协调、相融合的辅助材料对草编工艺品进行装饰, 会给人一种混搭、时尚与前卫的感觉。布的面料柔软且可塑性强, 可以与草编材料一起做辅助材料, 这样也避免了材料单一的单调感。而皮革材料质地硬朗、造型感强, 也可以与草编或绳编材料一起做辅助材料, 不仅结实耐用而且会使产品产生高雅与时尚感。

2. 产品功能创新

传统的柳编、竹编、草编等多以生产与生活工具为主, 如柳编篮、篓、簸箕等, 竹编凉席、凉扇、筐等, 草编提篮、帽子、拖鞋、枕席等生活用品。这些生活用品在现代生活中应用已经较少, 所以就要求我们创新产品, 编织出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产品。

近年来, 不乏有设计师与竹编工艺师合作创作出新型的竹编产品, 如竹制沙发座椅、竹制灯具、竹编摆件、竹编包袋、竹编花器, 甚至是竹编服装等。草编产品也不在限制于篮子、帽子等, 草编穿戴饰品、家居装饰、地毯、收纳等也受到人们的喜爱。绳编工艺也应用在首饰、家居产品、墙饰饰品等上。

让学生组成的不同兴趣小组, 针对自己组品牌理念与编织工艺的特点, 对编织产品进行功能创新, 不拘泥于传统的手法与技法的学习, 加入自己的创新思维, 对产品的功能与形式进行创新, 编制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创新产品。

3.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日本的女纤维艺术家堀内纪子是以编织为创作的艺术家, 她用纱线编织了一个彩色儿童游乐场, 孩子可以攀登、弹跳、荡秋千等, 这种互动的编织艺术品为编织艺术增添了活力。一些广告作品也加入编织的元素, 如用毛线、绳、亮片等编织的美食艺术品, 看起来既好吃又好玩。荷兰的设计师用绳子和蕾丝为耐克手工编织的休息舱。此外还有用纤维编织的装置艺术, 用编织艺术与店面结合做的店面设计等, 这些作品兼具工艺与艺术气质, 是传统工艺的现代表达。

让不同兴趣组的学生寻找校园内的一角, 编织艺术作品美化校园, 使作品与环境融合。可以是平面装饰物, 也可以做软装或装置艺术等。如可以为校园的雕塑编织穿戴饰品或衣服, 给校园的路灯编织外衣, 为校园足球场的栅栏编织图案, 为花草树木做装饰品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学习与创作的同时为美化校园环境贡献一份力。

结语

将手工艺人引进高校课堂, 不仅能使学生学习手工艺人的技法, 而且从传承的角度来说, 可以推动传统手工艺技术与工艺的传承和保护;将品牌理念引入编织工艺课堂教学, 可以加强学生品牌意识, 找寻自己品牌特色, 避免同质化作品出现;编织工艺课程作为工艺美术专业的专业课程,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编织工艺与技法, 更要让学生学会在工艺和技法上加入创新思维去创新, 不能满足于技法的学习而忽略创新发展。从材料创新、产品功能创新、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角度创新传统编织工艺发展, 使传统工艺融入新元素, 从而满足现在社会大众消费潮流。

摘要:本文以河南地区传统编织工艺为例, 概括总结河南地区传统编织工艺分类及遇到的问题, 针对高校编织工艺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 从教学方法上探讨编织工艺课程教学与改革, 提出了创新课堂形式, 让民间手艺人进课堂;采取分组合作, 引入品牌理念;引入创新思维, 推动传统编织工艺创新发展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编织工艺,大众消费,手艺人,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彦发.中国民间美术概论[M].郑州:海燕出版社, 2011.05.

[2] 贺岭.传统草编在河南旅游纪念品包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中原工学院, 2013.06.

[3] 王尹宣.传统编织工艺的时尚创新设计探究[J].戏剧之家, 2016 (11) :26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下一篇:农村幼儿园留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