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激发学习动机

2022-10-12

自我效能感是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最早提出的, 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为能力的信念。它涉及的不是工作和行为技能本身, 而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或行为的自信程度。

在学习方面, 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动机、参与教学的兴趣、个人目标的确立、对待困难的态度、付诸努力的程度、因果思维 (归因) 的方式等。在身心健康方面, 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调控、情绪反应、活动效率、思维能力、人际关系、潜能开发等。在这里我想重点谈谈自我效能感对有效教学实施的影响。

1 唤醒自我, 提高自我效能感

在一次专家讲座中, 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汤母一家每天聚在一起吃饭时, 总会聊天。他的爸爸经常说, 他们家族是没有数学头脑的。还会举出很多例子, 比如爷爷、叔叔、姐姐等等, 还说汤母以后的数学肯定也不会好的。果然汤母读书后数学很差, 在考大学前他的几何竟然考了3次不及格。上大学后, 他为了避开数学, 选了心理学。可没想到学心理学需要大量的统计, 当汤母听说后马上想转系, 找到了院长, 说明原因。可没想到, 院长激动的说, 汤母, 你肯定是学统计的天才, 根据我多年的经验, 几何学不好的人学统计是相当好的。汤母听了后, 对统计学产生了兴趣, 一直盼着这门课快点开设。后来汤母的统计学在班里果然是最高分。

这是为什么?威纳 (B.Weiner, 1979) 提出的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对自己课业成败的原因主要归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机遇、他人帮助、情绪等, 其中, 努力和能力是两个最关键的因素。将成功归因于能力, 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进而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归因;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能力, 容易使学生放弃努力, 久而久之, 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变得无助、冷漠, 听之任之, 破罐子破摔。那么就很容易理解, 由于汤母从小在家人的影响下一直认为自己是学不好数学的,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 一遇到困难, 就归因为自己是没有数学头脑的, 即使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是没用的, 正由于这种消极的归因而降低了他的自我效能感, 从而缺乏了学习的动机。而当院长告诉他具有学习统计学的天分时, 唤醒了汤母的自我效能感, 激发学习的动机, 从而也影响了他的归因, 正由于他积极的归因使他通过自主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 反过来又提高了自我效能感。这种良性的循环最终使他得到了全班最高分。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我们教师的迫切任务。

1.1 该不满时就不满

当一个学生感知自己失败时, 如果老师给的是同情, 便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因为同情通常被认为施于弱者, 从而使学生做出自己无能的归因, 进而挫伤自信心。所以作为教师, 该不满时就要不满,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不满, 让他意识到自己是行的, 本不应该失败的, 是自己不够努力, 我下次加倍努力后一定能成功, 这样做会保护学生的自尊, 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1.2 表扬要恰当

在教学中, 我总会看到一些教师为了鼓励学生, 在课堂上烂用表扬。我想我们应该冷静下来思考一下, 如果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容易任务 (任务难易相对于学生本人实际能力而言) , 老师对其大加赞扬, 则会降低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估价。若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困难任务, 老师对其大加赞扬, 则会使其做出能力强的归因, 提高自我效能感。所以教师在表扬学生时要斟酌。

2 重视课堂情感, 实施健康课堂纪律

2.1 情绪影响

班杜拉认为, 情绪和生理状态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着重要联系。强烈的情绪, 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效能期待;积极稳定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会提高自我效能感。教师的情绪和学生的情绪对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都很重要。

“当一个人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时, 也会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 所以教师以自身的积极情绪, 甚至以自身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来诱发学生的情绪不失为一条较好的途径。教师平时应注意用饱满的精神、充足的自信来面对学生, 从衣着服饰、言语表达、举手投足中传达出来。正可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在充满自我效能感的教师的感染下,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更容易得到培养和提高。说得简单通俗点, 就是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老师是很棒的, 教出来的学生肯定也是很棒的。这就是有些特级教师由于外出工作多, 很少顾及到自己的班级, 可他们带的班级仍然很优秀的原因。在学生的眼里, 就觉得自己的老师比别人的好, 自己也一定会比别人好, 即便教师很少顾及, 学生仍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2.2 健康的课堂纪律

焦虑是人在面临当前的或可能出现的某种威胁、危险时产生的紧张、不安、焦急和痛苦的情绪体验。过低的焦虑, 盲目乐观会使学生缺乏积极进取精神;过度的焦虑, 对惩罚的恐惧和地位丧失感, 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不适、无力等身体反应, 不能帮助注意力集中于学习;适度的焦虑即中等水平焦虑, 可以成为学生的自我压力,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因此,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焦虑水平和课堂上的焦虑气氛, 造成学生中等水平的焦虑, 这就是健康的课堂纪律。

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可以有多种方法和途径, 当然最终我们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在多年的教育实践工作中, 笔者发现自我效能感在对学习和身心健康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就谈谈自我效能感对有效教学实施的影响。

关键词:自我能效感,提高,激发

参考文献

[1] 刘慧.论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 魏韶琳, 欧立寿.浅析自我效能感与自信心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3] 寇冬泉, 刘电芝, 曾欣然.培养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态文明建设之伦理、经济与治理的探讨下一篇:青藏铁路建设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