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1980年代的爱情

2022-12-06

第一篇:读1980年代的爱情

读《1980年代的爱情》有感

郭。 东南北的话

这本书也是在我生病期间读到的,一个病房一共三个病友(60岁老阿姨,35岁年轻母亲的陪床老公,还有我),在无聊的挂水中都看完了这本书。

正如书的题目,1980年代是个奇迹,刚结束文化大革命没多久,中国还处在慢慢摸索着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门路,人们也还在从那个年代一点点觉醒调整与挣扎,这个时代赋予了难得的“清纯色彩”。那时的野夫年轻纯洁,爱情更年轻纯洁,似乎拉手、在夕阳或月光下散步是爱情的万能公式,蔑视金钱和权贵,才是爱情的最低标准,让人怀念和羡慕在河边野炊弹琴聊人生的简单。

在整段故事的大前半段,铺垫了他和女主丽雯的情感积淀,从最开始的初恋,到下乡重逢的惊喜,到划出的陌生线抵不过刻意编排的接近与关心,人心到底是热的,再又回到熟悉的俩人,却都还小心翼翼的保护着那道关系。在读到这段的时候甚至都可以感觉到作者扑出文字和纸张的情谊满满,好像只要一个人轻轻一伸手,就可以把米糊糊般丝薄的隔阂捅破。但两人克制了,对爱情的尊重和为对方考虑的奉献让这段爱情充满了“神圣”:

“我的手在颤抖,有些蠢蠢欲动,希望借此夜色的掩护将她拉入怀中,错过此刻的我也许永无勇气。她隐约感觉将有什么要发生,她努力试图控制住自己的紧张,但又似乎期待着那难以抵御的诱惑。暴动正在酝酿之中,我想抓住什么,又不敢贸然行事,我怕拒绝之后的难堪,我并不知一切发生之后的结局。”

最终雨夜的长谈,到空气中凝固的安静,小火苗还是没能燃起,野夫也如遭重创。

而在野夫得知自己要被调回省城,无法带走心爱的姑娘被迫面临分别,那种撕心裂肺,无可奈何的无能为力,幻化成野夫笔下的一字一句:

“一切都像是在为我们的离别布景,冷静的万物之下,掩饰着人生临歧的内在热流。很短很短的青石板小街,我们相识赴难一版的隐忍和辛苦。似乎该说的都已经说完,剩下的时间只是刑场上最后的注目,只想把目光深深地钉进对方的影子,把一生的记忆带到来世。”

故事的结局远没有这么平淡,回城,结婚,离婚,入狱,岁月狠狠的在野夫的身上划着刀印,却也在为后来的重逢铺垫着惊喜。为了让野夫重新站起来找回自信,丽雯用“爱”,一种身体力行的“爱”给予了他世间最有力量的温度。 但是重逢的喜悦还是短暂,丽雯知道野夫一定会是个有所作为的人,所以还是像当年乡里的离别一样,放手离去。直到丽雯去世,野夫才重新又有了她的消息,与此一同知道的,还有几十年前他写给她的那封情书完好无损和“爱”一直都在。

是的,世界上多数人的爱情,都是为了“抓住”。抓住便是抵达,是爱情的盛宴,仿佛完成神赐的宿命,可以收获今生的美丽。野夫在这里讲述了一个不断拒斥的故事,近乎残酷的安排,乃因为这样的爱不为抵达,却处处都是为了成全。这样的成全如落红春泥,一枝一叶都是人间的怜悯。

当然通过这本书,认识到了野夫这位作者。网上流传着对他的评价--一个最荣耀,最霸气的囚徒。是,相信正因为在人间经历了纯洁初变跌宕回归平常,才可以比平常人多了一丝细腻,用如此侠情傲骨,温柔如水的文字描述这样一段情感故事。

野夫的作品里没有庙堂之上的宏大叙事,没有长袖善舞的将相,更无金字塔顶端指点江山的帝王及其操纵的权力游戏。但文字点滴里面展现出的是广阔无边的江湖,江湖是没有顶端的,江湖只有“无穷的远方”,还有“无数的人们”,而这些都和他相关。

附百度上野夫的介绍,看到最后一段在汶川地震后他的介绍,确实和他的文字反映出来的“尊严”是一样的,虽不意外,但还是让人尊敬。普普通通的生命个体,为了捍卫生命的尊严,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时代为之设置的血泪斑斑的人生。无论是年轻时候的下乡,还是后来的“史诗级”作家,在社会存在的角色都在淋漓尽致的反映这两个强而有力的字。只是介绍中没有提及野夫还有过6年的牢狱经历,虽在小说中也是轻描淡写,但多少都说明这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

土家野夫又名野夫, [1] 本名郑世平,(1962年- )出生于湖北省利川市。中国自由作家,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论文,剧本等约一百多万字。2006年获”第三代诗人回顾展”之“杰出贡献奖”,2009年获“2009当代汉语贡献奖”,2010年1月,《江上的母亲》获 2010台北国际书展非小说类大奖,是中国大陆首位作家获得此奖项。2013年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散文家提名。

曾做了几年出版,野夫又进入了编剧的行当,先是担当了电影《玉观音》的制片策划,纪录片《关注末代匠人——正在消失的职业》总制片人等,接着又亲自担当《父亲的战争》编剧。现在在云南生活、写作。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前,土家野夫在四川德阳市罗江县做农村调查,准备写一本《大地生民——中国基层政权运作现状的观察与忧思》关于乡土社会的问题的书。部分文章《治小县若统大国》、《废墟上的民主梦》、《余震绵延的大地》已经在海南《天涯》杂志上发表,前两篇并列2008年中国散文学会评选的优秀散文奖第四名。

地震发生后,就在当地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为罗江县募集到约200万现金,成立罗江县精神重建基金会。土家野夫还培训当地农民自编、自演、自导拍摄电视短剧介绍灾区的真实境况,并将影片拿到县电视台播出,在2008年杭州国际传媒大会上得到抗震救灾纪实片一等奖。

第二篇:1980年代的爱情读后感

《1980年代的爱情》的“代序”写道,这是一本在文字的灵动性上可以媲美《围城》的小说。作者野夫是一个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人,做过知青、蹲过监狱。在我眼里,他还是一个有着很强反叛意识的人。开始的时候,我只是对这本小说的题目好奇,80年代的爱情,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小说是一则“雯”和“雨波”的爱情故事。最开篇,大学生“雨波”被分配到乡间当村干部,在小镇上巧遇了过去的高中同学“雯”。“雯”没考上大学,只当了一个镇供销社的售货员,但她却是一个有修养、有才气的女子。“雨波”在镇里住了半年,他与“雯”的感情日渐加深。中间有几句诗让我很受触动:“亲爱的,请给我一个家一座厝放游魂的灵塔不会坍塌的床,对着湖山如画悠闲的晚餐是无尽的情话……只给我一句许诺、一声回答就跟你相誓,牵手走遍天涯”。就几句诗,虽然简短,让我心里忽然有了一种恋爱的感觉。然而,故事的结局,却并不能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相反,却是一场劳燕分飞大悲剧。“雨波”最终选择离开了小镇,而“雯”似乎也看不出有太多的伤感,甚至都没有挽留他。她只是祝福“雨波”,希望他能在大山之外有更好的前途,最后平静地目送他离去。看到这儿,我又忽然感到一阵一阵地心痛。

80年代末,那场“风波”,却将“雨波”投进了监狱。几年后,他被释放出狱,回到故乡,就在他打算将父亲骨灰的时候,命运却让他再次与“雯”不期而遇。这次,“雯”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身体给了这个饱经风霜的男人。我想,这应该是她在用一种女人特有的方式来安抚他、宽慰他,希望两人的肉体结合,能让他重新振作起来。不过,此时的“雯”已不再是往日那个含羞带笑的青春少女,她已经变成了一个带着孩子的妈妈,偏偏又碰上丈夫几年前死于车祸。可她什么也没对“雨波”说,她只是把自己给了他,却又不由分说地决绝了他的爱意。最后,她塞给他一把钱,让他去北京,并决绝地告诉他,以后谁也别再打扰彼此的生活。

若干年后,“雨波”再次见到“雯”。而这次见面的场合,竟是“雯”的葬礼!他得知了一切真相,如梦方醒。他在“雯”的遗物里,看到了高中时自己写给她的情书,每个折痕都保持当时的印记,他落泪了,他嚎啕大哭起来,突然感到天地在剧烈地翻滚,仿佛要把他的心肺肝肠,统统搅拌成飘洒的雨滴,洒向空中,渗进泥土,随着“雯”一起钻进地心里去。

再后来,“雨波”收养了“雯”的女儿。一天,在北京街头,父女俩忽然听到远处飘来一首曾经熟悉的歌曲,那是一首他曾经弹着吉他唱给“雯”听过的老歌。父女俩静静地听着这首歌,女儿,轻轻地把头依偎在父亲的肩头,就这样,在街上站了好久好久……

看完这个故事,心里暖暖地浮现出两个字:成全。这就是“雯”对待爱情、对待爱人的方式。它十分地与众不同,因为大多数人更愿意从“得到”来想象爱情,认为“得到”才是爱情真正的、最好的归宿。可是在“雯”那里,爱情,却是成全自己最心爱的人。这大概就是作者所要说的,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爱情所带有的历史痕迹。

顿时,这让我对80年代肃然起敬,并且渴望,我的生命中也能遇见一段这样的有价值、有尊严的爱情!

第三篇:马不停蹄的忧伤——小说《1980年代的爱情》读后感

马不停蹄的忧伤

——小说《1980年代的爱情》读后感

一直固执的认为男人如果要看小说,应该看些具有宏大叙事的,或者广阔历史背景下展现人物命运之类的书。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梁的《血色浪漫》、王跃文的《大清相国》,都是我喜欢的类型。

就像“鱼香肉丝”里面没有鱼一样,野夫的小说《1980年代的爱情》不一定只有爱情,或者说作者用了一个言情小说的名字,来讲述了特定年代里的一段悲情人生故事,以一根名为爱情的红线,栓住了读者的心——隐忍与坚持,等待与错过,爱与放手。我们的过往,何其相似。

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来说,1980年代是注定无法忘怀的一段过往。它是广大“公知”至今神往的“自由时代”,他是萨特、弗洛伊德、尼采,他是朦胧诗、伤痕文学,他是喇叭裤、蛤蟆镜、霹雳舞,他是邓丽君、港台武侠和琼瑶阿姨,就像作者在小说开头写的那样,他是“20世纪唯一一个美好的年代”。这种美好,对于小说的主人公关雨波来说,开始于1982年秋天,发生在鄂西一个名为公母寨的土家族乡镇。 故事情节很简单,大学毕业的关雨波告别了省城的女友,被分配到偏远的公母寨——“一个穷愁潦倒的乡野”,邂逅中学的暗恋对象丽雯。关雨波展开追求攻势,被雨雯婉

1拒,但雨雯在生活上给予关雨波周到的照料。寒冬时节,关雨波调离小镇,无奈放弃这段美好的情愫。多年以后,当年意气风发的大学生经历人生浮沉,落魄回乡取父亲的骨灰之际,再次邂逅雨雯。雨雯毫不犹豫的帮他树立了生活的希望,却隐瞒了自己的际遇。数年之后,主人公关雨波成为了京城所谓的成功人士,意外的收到了雨雯因癌症去世的消息。一位同学告知了1982年那个寒冬之后雨雯的经历——结婚、丧夫、寡居、罹患癌症。1982年的婉拒,和多年之后鼓励他重新站立起来,雨雯用牺牲自己爱情的方式,去成全关雨波——一位文革后首届大学毕业生的前程。由此看来,雨雯对关雨波的爱,是只要他好,而愿意无条件的付出,令人唏嘘。

在小说的代跋《讲故事的手艺人》短文中,作者坦诚自己讲故事的手艺最初源自煤矿医院中那些因工负伤致残工人的口述故事。在笔者看来,小说《1980年代的爱情》可爱与可读之处,却不在于故事,而在那些或行云流水、或天马行空的文字,有着刻骨铭心的效果。

故事的开始,描写主人公初到公母寨时,“80年代初,山中的乡镇公路像是结绳记事的麻索,疙疙瘩瘩地蜿蜒在山谷之间。一辆三十八座的旧客车,近乎是一个浑身叮当作响的货郎,费力而又间歇着行走在那山路上”。结绳记事、货郎,聊聊几个词,道尽了公母寨的古旧、偏僻、闭塞,向读者准确无误的传达的主人公此时的情绪——货真价实的应

届大学毕业生,从城里分配到这样一个穷乡僻壤,内心郁闷之极,一副明珠暗投的负气模样。

主人公第一次在公母寨供销社买酒时,陶醉于一个窈窕身姿的背影(雨雯),喊了一声“同志”,然后等待“她”的回身,“我手上的表滴答滴答,仿佛和心跳在赛跑一样地轰鸣在那寂静的一刻。多么漫长的一瞬,她挣扎着像从前生转世一样,艰难脱胎地回过头来”。这种转身在影视作品中多是一个慢镜头,然后四目相对,而作者用“滴答滴答”的手表秒针走动声音,让须臾的等待显得静谧,“艰难脱胎”的表述,此种等待更显得漫长,令人跃跃欲试、躁动不安,主人公的期待之情跃然纸上。

在描写雨雯做晚餐的场景时,作者这样写道,“她把火盆点燃,红泥黑炭,照亮了寒山中的落寞。她在炉上煨鱼汤,做饭菜,我呆看其身影娉婷,利索地打点着那些青葱白蒜”。80年代初期,主人公他们的青春荒年里,一道简单的鱼汤,显得那样色彩绚烂、纯真浪漫,连主人公都感叹“还有比什么样的画面,更让人渴望生活呢?”

尽管在80年代之初,真正的爱情表白,像赴汤蹈火般艰难,尽管对于关雨波艰难的告白,雨雯没有给予正面的回应。但故事的结局,作者以雨雯生命的逝去应答了关雨波的表白——如果还有爱,最深的爱莫过于埋葬于心。我对你一无所求,唯一的期望是,我要你答应我,从此给我永远的宁

静,将我遗忘在出行的起点。在雨雯短暂的生命里,对关雨波的爱无声无言,却从容有力。想爱不能爱,想留不能留的无言之痛,在作者忧伤的笔触下,愈发显得忧伤。作者正是凭借这样高超的文字表述,触动了读者柔软的心灵。

(作者:戴成龙)

单位:中共常德市武陵区委政法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人:戴成龙

电话:0736-725825415907361936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柳叶大道武陵区委机关大院1号楼2106房间

邮编:415000

第四篇:写信的那个年代爱情诗歌

在那个写信的年代曾与你有书信的往来

谁做了我们的邮差

谁急切的把信封打开

不怕回信的漫长等待

就怕寄出的信石沉大海

不怕真心得不到表白

就怕有太多的无奈

时间过的真快

快的我都跟不上节拍

再见你时

你还是那么的清纯可爱

我却早已不是

当年那个帅气的男孩

想把情书去翻晒

却挥不去心中的阴霾

想向你诉说情怀

却又一时的语塞

第五篇:革命年代的爱情:老一辈革命家情书撷英

“革命年代的爱情”:

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情书撷英

毛泽东第一次给妻子杨开慧写情诗: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填写婉约派爱情诗词,而且是写给他最爱的人杨开慧的。

周恩来写给妻子邓颖超的信:山居中秋,对月怀人

1947年3月周恩来在陕北1947年3月底,周恩来与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一起,在陕甘宁边区领导全国的解放战争,邓颖超随中央工委赴华北,参加河北省平山县三交镇双塔村附近农村的土地改革复查工作。9月29日,正值中秋佳节。明月当空,对月怀人。这是当天深夜,周恩来写给远方妻子的信。

陈毅与张茜的最初相识:一见倾心 寄写情诗

又过了不久陈毅又寄来了一首诗,一首真正的情诗。没有任何政治色彩,只有对所爱之人的深深的爱恋。“春光照眼意如痴,愧我江南统锐师。豪情廿载今何在?输与红芳不自知。”这一切使张茜心动不已,除了崇敬、仰慕,又增了倾心、知心,炽热的感情如奔涌的长江潮水,再也止不住了。

瞿秋白给杨之华的信:梦中的你是如此之亲热

写这封信时的瞿秋白,正身处苏联库尔斯克州利哥夫县玛丽诺休养

所。除了革命任务,对妻儿的牵挂与柔情也溢于言表。妻子的信使他获得莫大的慰藉,“我像饮了醇酒一样,陶醉着”。还有对女儿的挂念,“我心上极其欢喜,我欢喜她,想着她的有趣齐整的笑容”,读来无不让人为之动容。

左权殉国前3天写给爱妻的最后一封信

这封家书是1942年5月22日晚即左权将军壮烈殉国前三天写给爱妻刘志兰的最后一封信。“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冼星海写给妻子钱韵玲的信: 两地遥隔,能不依依

这是他在苏联期间以“黄训”署名写给妻子钱韵玲的信。“匆匆别后不觉已届两度寒暑,两地遥隔,能不依依?时为秋凉,尤望加衣珍重。别后想必学业进步,身体健康。我在这里身体比前健壮硕大,精神健全,食欲增加,工作更比以前进步,见识亦较以前广泛,身心非常愉快。”

夏明翰写给妻子郑家钧的信: 你切莫悲悲凄凄泪涟涟

“同志们曾说世上惟有家钧好,今日里才觉你是帼国贤。我一生无愁无泪无私念,你切莫悲悲凄凄泪涟涟。张眼望,这人世,几家夫妻偕老有百年。抛头颅、洒热血,明翰早已视等闲。“各取所需”终有日,革命事业代代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2009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会计人员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