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感论文范文

2022-05-16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读史有感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内容摘要:伟大的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史可以明智,即使自己的智慧更加丰富和明朗,可以用更为理智的眼光来看待实际问题,继而强化自身的思想境界。

第一篇:读史有感论文范文

试析《读史方舆纪要》的经济地理价值

摘 要 清初顾祖禹独撰的《读史方舆纪要》在同时期诸多地理学著作中独树一帜,被梁启超誉为“旷古一绝作”和“实称绝学”,其最为后人所称道的便是鲜明的军事地理价值,“其书言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所可见,而景物游览之胜不录焉。”而书中有关经济地理的记述,也是其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就围绕其经济地理价值展开一些论述。

关键词 读史方舆纪要 区域经济 价值

一、《读史方舆纪要》简述

顾祖禹,字瑞五,号景范,江苏无锡人,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顺治元年(1644)清兵入关,顾祖禹随父避居常熟虞山,“躬耕于虞山之野,久之益穷困”。其父临终前留下遗训“吾家自两汉以来,称为吴中文献,先代所著述,小子可考而知也。士君子遭时不幸,无可表见于世,亦惟有掇拾遗言,网罗旧典,发舒志意,昭示来兹耳。尝怪我《明一统志》,先达推为善本,然于古今战守攻取只要,类皆不祥;于山川条列,又复割失伦,源流不备。……而十五国之幅员,三百年之图籍,泯焉沦没。文献莫徵,能无悼叹乎!余死,汝其志之矣!”在其父去世十五年后,二十九岁的顾祖禹开始动手撰写《读史方舆纪要》,直到五十岁(1692年)才撰成此书,历时三十余年。

《读史方舆纪要》共一百三十卷,体大思精,发凡起例别具一格,“天下之形势,视乎山川;山川之包络,关乎都邑。然不考古今,无以见因革之变;不综源委,无以识形势之全。是书以列代州域形势,先考镜也;次之以北直,尊王畿也,次以山东、山西,为京室之夹辅也;次以河南、陕西重形胜也;次之以四川、胡广,急上游也;次以江西、浙江。东南财富所聚也;次以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自北而南,声教所为远暨也;又次以川渎异同,昭九州之脉络也;终之以分野,庶儿俯察仰观之义与。”

“是书以古今之方舆,衷之于史,即以古今之史,质之于方舆。史其方舆之乡导乎?方舆其史之图籍乎?苟无当于史,史之所载不尽合方舆者,不敢滥登也,故曰读史方舆纪要。”正因为顾祖禹对历史地理学有这样一层“舆史结合”的深度理解,所以这部书相比之于唐代的《元和郡县志》,宋代的《太平寰宇记》和明代的《大明一统志》、《寰宇通志》在体例、文献涉猎和创作理念上都有极大的超越,特别是在军事地理、经济地理、生态地理等方面有非常翔实的记述和考证,注重人地关系的辩证思维和经世致用的现实关怀。

近代以来,学界对于此书评价甚高,被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尤其在历史地理学界,先师们对此书更是倍加推崇,国学大师钱穆曾因耽搁了其稿本的点校而后悔不已,在他晚年台湾出版的《九十书怀》有这样一段感慨:“见主事者,为顾廷龙(起潜),乃顾颉刚叔父。起潜告余,彼之主要任务即为续校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一书。迄今将三十年,闻合众图书馆已不存在,景葵与起潜亦不获其消息。《读史方舆纪要》之顾氏传家本,今不知究何在。苟使余不主先作校对,则此传家本将早已行世。余对此事之愧悔,真不知何以自赎也!”,由此可见《纪要》一书不仅在史地学界,而且在整个史学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学术价值,就连钱穆这样的大师仅因错过了稿本的点校而愧悔不已。对于此书的研究,基本上重点都在于它的军事地理价值,《纪要》着重论述州域形势、山川险隘、关塞攻守,引证史事,推论成败得失,“以古今之史,质之以方舆”,详细记载历代兴亡成败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张之洞认为“此书专为兵事而作,意不在地理考证。”。随着历史地理学的深入发展,此书在经济地理,生态地理等方面的价值也被进一步挖掘,本文就其在经济地理的研究作些探讨性的论述。

二、《读史方舆纪要》中的经济地理

顾祖禹在书中对经济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认为“自古未有不事民生而可以立国者。”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传统经济导致了一个经济区大致上和一个自然区是大致重叠的,而自然区中的地形、气候、水文等因素又决定了该区的经济地域特征,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过记述:“夫山西饶材、竹、榖、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枂、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瑇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旖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棊置:此其大较也。”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影响了人口、交通和城镇的变化,进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圈和经济中心的形成。

清初的苏州,地处今江苏省的东南部,西南临太湖,北依长江,东接松江府,西连常州府,南通浙江嘉兴、湖州两府,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驿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井邑之富,过于唐世。郛郭填溢,楼阁相望,飞杠如虹,栉比棋布,近郊溢巷,悉甃以甓。冠盖之多,人物之盛,为东南冠。”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中对姑苏有着这样的记述:“民安俗阜,田利倍他壤。曾子固静应山修造记云:鱼虾竹苇柿栗之货,既足以自资,而其江山之胜,又天下之奇处也。”由此可见,苏州在两宋时期其城市发展已有相当规模,农工商业也高度发达。到了清前期,苏州不但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也是全国极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康熙时人沈寓就曾说:“东南财赋,姑苏最重;东南水利,姑苏最要;东南人士,姑苏最盛”。“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正如司马迁所说,高度繁荣的文化势必要以殷实的经济为基础,而经济要发展离不开交通的制约,特别是在传统时期大宗的交通运输主要依赖于水运,所以顾祖禹首先点明的便是“枕江而倚湖,食海王之饶”,由长江、京杭大运河和东海三者为主构成江南水上交通网将当时中国最为繁荣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又加上几个经济重镇比如杭州、无锡、吴江、嘉兴、常州、苏州等串联起来,使其在经济发展上具有极大的地理区位优势,从而使该区域成为一个具有国际性意义的经济发展圈,《纪要》在此卷开篇便言此区位因素,可见作者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势的把握是具有十分准确而长远的眼光的,后世也证明了此种观点的正确性,乃至今日,顾所言之也不曾褪变。

《纪要》论及两湖经济:“今者荆土日辟,沃土弥望,再熟之稻,方舟而下,吴会之间,引领侍食。”“土地平旷宜桑麻,有水陆良田,盖柤中者沔南之膏腴沃壤也。”顾主要针对该区庞大而成熟的农业经济来论述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明代李釜源撰《地图综要》内卷:“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谚曰‘湖广熟,天下足。’”,乾隆《长沙县志》也有记载:“浙江及江南苏松等府地窄人稠,即在丰收之年,亦即仰食于湖广”,这种由“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清时期南方农业经济重心的转移,这种变化势必会引起人口规模的变动,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及相关农田水利,交通运输和城镇乡村的建设,在当时治国者眼中这是一个不可不谈的重点战略区域。

以江汉平原的农业经济为例,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是由长江和汉水冲积而成的一个冲积平原,其范围西起枝江,东抵武汉,北达钟祥,南隔江与洞庭湖平原相连,并与之合称两湖平原,总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

河道曲折,湖泊密布,大部分是古云梦泽的残留部分。江汉平原的农业之所以能够在明清得到快速开发,其首要原因便是明清两朝持续未缀的移民,这些移民主要包括战乱造成的难民,灾荒导致的饥民,和平时期由人口密度高、粮食紧张地区(如江浙)一带流向人口密度低、容易觅食的江汉平原地区的自由移民。

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江西移民,比如洪湖县有关族谱记载:“迨元季与明初遭兵燹,强掳每扰于洪都,遂播迁乎。”康熙《监利县志·赋役志》:“他方之民聚焉,而江右为甚”,宣统《江陵县乡土志》:“自明末遭张、李之乱后,户口凋零,多有自江西迁入者。”还有一些移民是出于最求商业利益的需要“东南之人以觅利至,西北之人以避地至”,这些“觅利”的东南之人对江汉平原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这类移民中的手工业者为江汉平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商业工作者则活跃了江汉平原的商品经济。

由上综述而知,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农业的开发提供了先天的自然基础;庞大的移民队伍成为此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而江浙地区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其粮食产量不能自给,所以两湖地区农业的异军突起是历史的必然,这也正是顾祖禹在论及湖广地区战略地位一个非常重要的区位条件。

在经济方面,漕粮征派的重点地区,多为农业生产的发达地区漕运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促进这些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唐宋以降,漕运中出现附载私货的现象,到了明清时期,朝廷开始认同这一现象,并制定相关的政策予以规范,尤其是清代,对于漕运人员限载的“土宜”数量限制不断放宽,如康熙年间,准许每只漕船附带“土宜”60石,到了雍正年间,数量上升到了100石。此外,漕运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一方面,随着运河的开通和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一大批城镇随之兴起;另一方面,运河漕运日趋频繁,以及它所带来的大量商品和贸易机会,极大地吸引了各地商人小饭的汇集。明代大运河疏浚通航后,专营河运,当时运河上“舳舻蔽水”,“樯帆相望”。

《明史·食货志三》载:“初,运粮京师,未有定额。成化八年始定400万石,自后以为常。”可见运河的开通对于政府的钱粮赋税的征收是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

三、《读史方舆纪要》中经济地理的局限

《纪要》作为一部集大成的沿革地理著作,其内容之丰富,考订之精细,结构之严密,不仅远胜与唐宋时期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总志,也大大超过了明代编撰的《寰宇通志》和《大明一统志》,但是其在经济地理方面也存在着不少局限。

(一)《纪要》所描述的经济地理特征始终不能脱离其重军事地理的桎梏,顾所论区域经济,高屋建瓴,是将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置诸于其与全国范围内的政治形势,尤其是军事形势的相关的背景下加以考察的。因此,顾的重经济地理,仍然是他的重军事地理的延伸,比如这一段举元代历史的论调:“元并江南,海道挽输,平江最为繁富。及张士诚窃之,而运路中绝,大都尝有匮乏之虞,士诚富强一时,为群雄冠。然则元之覆亡,未始非士诚先据平江,竭彼资储之力也。”顾看每一区域的经济时,着眼点都在于其战略意义,而不是从经济本身出发。

(二)《纪要》一书的编撰主要依据的是庞大的文献资料,而实地考察少,对一些地区的理解难免会出现偏差和错误,在经济地理方面,比如对于一地经济特征的描述基本停留在一些大体方向性的理解上,很少提及该地具体的物产风俗等,更不能达到量化的层面。

四、总结

《读史方舆纪要》对于研究中国经济史和历史经济地理有着极大的价值,书中对各省区农业生产状况、特点所作的概述,所汇集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地区历史上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地位。随着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的不断深入发展,研究领域的不断开阔,研究对象的不断丰富,对于《纪要》一书不仅是它的经济地理价值,还有其他的研究价值也将被逐一发掘。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作者:周炫宇

第二篇:读史明智在教学中生成“行知”智慧

内容摘要:伟大的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史可以明智,即使自己的智慧更加丰富和明朗,可以用更为理智的眼光来看待实际问题,继而强化自身的思想境界。尤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们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只有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学生们才能进入到具体的历史情境当中,明确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历史人物的真实事迹,使行动与知识达到历史的统一,进而生成属于自己的“行知”智慧。本文主要研究基于读史明智的角度,谈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生成“行知”智慧的策略。

关键词:读史明智 初中历史教学 “行知”智慧 教学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生成“行知”智慧,教师要尝试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读历史,培养其利用历史时空的观念去看点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其历史核心素养。同时,教师也应该完善历史教学内容,以生活化、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代替以往陈旧的案例,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系的兴趣,继而为培养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读史明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有针对性的读史学习,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了解到事件的真相;从丰富的史料记载中,获得全新的知识架构;在生动的史料讲述中,寻找到与历史人物的共鸣。这些内容都是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和演绎,学生们通过有效的吸收,可以更明确客观地看点历史问题,并从中获得相关感悟,对于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讲具有重要的引导价值。

(二)有利于学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初中历史教材中,除了大量的史实资料之外,还收纳了大量的历史观点和历史数据,对于史实的评价有正面的同样也有已经纠正的负面的评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通过真实感触,能够对一些历史的经验教训有一个明确的评价, 如近代史开端时期,所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百姓这一时期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学生们通过正视这段历史,了解到当时统治者的不作为以及昏庸的决策,能够深深意识到如今处于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并反思“落后就要挨打”的这一亘古不变的定理。历史书中很多史实的存在,都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树立一个正视历史的意识,对于引导学生吸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来讲具有极大的价值。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具体深入,初中历史的教学,是帮助学生积累历史学识、开阔视野、树立正确历史观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是课堂的参与者以及知识的学习者,更是见证各个时期历史事件发生发展到结束的主体。因此,教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对史料进行解读和分析,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其尝试站在帝王、学者等多冲历史人物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强化自身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同时,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来讲也具有重要的作用[1]。

(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历史视角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在经历有效的知识学习的过程之后,学生能够更为客观科学地看地历史知识,并对同样的历史事件进行正面或负面的评价,以生成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历史,针对历史材料中古代帝王修建大运河和长城等事件。从正面的角度来件,无论是大运河还是长城,对于现世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不仅作为美景奇观带动了经济发展,而且也因为这些景观使中古受到世界的瞩目和尊重;但是从负面的角度来看,运河和长城,都是依靠人力一砖一瓦建造的,耗时长,使当时的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讲痛苦大于享受。学生站在不同时空多种视角分析同样的历史事件,得到的结论也各有差异,这对于拓展学生历史视角、帮助学生提炼总结历史观点来讲也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读史明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生成“行知”智慧策略

(一)知识决定行动,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最早提出“知”与“行”关系的是王阳明,其强调知行合一,即思想与行动的统一性。然后经过岁月的演变,陶行知也在其教育教学理论当中,提出了知与行的关系,认为教师行动的改变,能够引导学生思维的变迁,即教师摒弃传统的历史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用一种全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来,感知特定的历史文化和历史专题,注重历史生活化的教学,继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到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是教材,依据教材中对于战争评价的视角,并结合一些战争视频史料,让学生能够深切意识到当时中国的国情、鸦片战争的后续影响、当时统治者的昏庸、林则徐的伟大和无奈,以及如今对战争的反思。如,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先為学生播放能够深刻还原当时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能够对当时战争的残暴以及真实的战争情况有一个深刻具体的了解[2]。然后带领学生们进入到这样的情境中来:

师:同学们,假如你们是当时的战报记者,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要对战争进行简要报道的时候,会运用到哪些关键词或者是从哪个视角来报道呢?

生1:看了这么多史料视频,我觉得鸦片战争首先是残酷的,而且也是屈辱的。如果我是战报记者的话,我会站在普通百姓的视角来报道新闻内容,记录战争的凶残以及对人们带来的影响。

生2:我觉得生1的观点有些片面,战争当然是残酷的,但是如果仅从百姓的视角来报道战争是不够具体和深入的。在报道之前,我们应该了解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国际的形式以及我国的具体现状,调查战争爆发的源头,了解发起人、当时带领军队打仗的将领、中国统治阶级的态度等,在明确这些内容之后,才能更深入地形成系列报道,对鸦片战争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

师:生2说得非常好,在学习战争知识的时候,尤其对中国发展如此重要的历史内容,无论是扮演战地记者的角色,还是统治者或百姓的角色,都应该从前因后果全面分析战争的来龙去脉,并对战争的后续影响做出深入具体的评价,乃至如今再反思这段事实,大家也应该发出一定的感想。这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

由此,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史实资料,并对战争的影响以及国内格局的变化由一定的了解,而后让学生们谈谈如今身处在和平年代,重提旧事会有哪些想法,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将战争的过程阐述出来,从而加深其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升学习效率。

(二)释放行知智慧,因材施教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讲,并不是将全部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师设计适合的教学场景、选择合适的历史教学素材,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成长,继而有效贯彻落实陶行知关于“知”与“行”的理论。基于此,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适当做好必要的调查工作,了解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接受情况、学习基础以及思想态度等,根据学生试卷或课堂的反馈情况,设计有针对性、充满生活化的、适宜的历史教学内容,并利用问题教学法、情境带入法、活动教学法等将这些适宜的内容传授出去,从而让学生真正接受到历史知识和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历史时空观念[3]。

例如在讲到古代史——明朝灭亡的时候,教师要明确该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即引导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背景和原因,了解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并从明朝灭亡的历史兴衰中总结出正负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而学生们在以前的历史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以前朝代灭亡的过程和影响,对于这次课程的学习,些许有些怠慢或认为与以前学习的套路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摒弃这种观点,利用兴趣引导法,引导学生回顾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历史典籍,并捎带观看一些影视剧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吸引住学生的好奇心,如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了新的政权,了解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对于明朝灭亡的过程也就通晓一二了。

(三)行知智慧,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

基于读史明智的角度,想要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使学生生成“行知”智慧,教师自身也应该不断强化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建设。首先,初中历史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观点,严格要求自己,在业务上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得到反馈之后要立即对课程内容和历史教学素材进行更改、更新和替换,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获得最科学、最与时俱进的历史知识。其次,学校也应该为历史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鼓励他们和对外进修,形成教师群的合作关系,与当地的历史教师和专家分享教学经验、最新的教学成果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方法等,开阔教师视野的同时,也能整合最优质的历史教师资源,做好信息或资源的即时共享,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完善的教师储备力量。最后,教师能力的提升也需要体现在行动上,课堂上倾注更多的激情,尝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甚至创新更多有益的教学实践,从而为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提供坚实的保障[4]。

三.结束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想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强化历史思维,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读史明智,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多种多样的历史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问题引导的方法,使学生可以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教师自身也应该不断强化能力和思想建设,引导学生生成“行知”智慧的同时,为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蒙艳丹.读史明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生成“行知”智慧[J/OL].学周刊,2019(31):54[2019-10-16].2019.31.045.

[2]柳彬霞.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浅谈读史明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生成“行知”智慧[J].才智,2019(27):85.

[3]王兆英.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18):234.

[4]牛彦龙.浅探初中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9(29):62.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滨江镇滨江實验学校)

作者:杨国雷

第三篇:读木心的著作有感

木心在内地出版的一些著作,可见他常常在思考着一些似乎“无意義”的东西,那就是诗意与哲理。

早期他就写有像《哈姆雷特泛论》《伽米克里斯兄弟们》(九篇集)、《非商籁体的十四行诗》(100首集)等装订成20册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各种文体著作(手稿),但都在“文革”时候被销毁了。虽然听说后来他居住欧美后,为了补偿过往文学作品的丢失,日复一日笔耕至深夜,每天要写下万字左右文章;他也曾与朋友巫鸿谈到他要编写的《巴比伦语言学》《瓷国回忆录》等众多巨著,但我们至今也没有看到这些著作。

目前在内地出版的著作,能读到的《文学回忆录》(两卷本)这本算是大的著作,木心在纽约开设“世界文学史”讲课五年的笔记记录集,是一本关于中西文学艺术历史的大纲性质著作,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其他的都是他个人的一些“诗意和哲理”的记录,看起来都是小书儿,类似散文集的《哥伦比亚的倒影》《琼美看随想录》《即兴判断》等,更多像是随想录的《素履之往》《哥伦比亚的倒影》这样的,这就像是意识流手法记录的语录体,或许像是诗集《我纷纷的情欲》《西班牙的三棵树》《云雀叫了一整天》等,也都是诗意哲理句子段落的“诗化”。

如他谈关于人生的箴言: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死前的一段过程。”“只有机智透顶的人才可望重显憨厚。”“有人说,时间是最妙的疗伤药。此话没说对,反正时间不是药,药在时间里。”

“看清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

如他谈艺术:

“艺术品如果不是艺术,就什么也不是。岂止是艺术家孤独,艺术品更孤独。”“所有伟大的文艺,记录的都不是幸福,而是不安与骚乱。”

“艺术本来也只是一个梦,不过比权势的梦、财富的梦、情欲的梦,更美一些,更持久一些,艺术,是个最好的梦。”“哲学非但不能解释艺术,而且不配解释艺术。世界上什么最伟大,艺术最伟大,可是艺术一直被弄成小丫头。”

如他谈爱情:

“爱情,亦三种境界耳。少年出乎好奇,青年在与审美,中年归向求知。老之将至,义无反顾。”

“一个爱我的人,如果爱得讲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我就知道他爱我。”“一流的情人永远不必殉陨,永远不会失恋,因为‘我爱你,与你何涉’。”

“轻浮,随遇而爱,谓之滥情。多方向,无主次地泛恋,谓之滥情。言过其实,炫耀伎俩,谓之滥情。没条件的痴心忠于某一人,亦谓之滥情。”

“爱一个人,没有机会表白,后来决计绝念。再后来,消息时有所闻,偶尔也见面……幸亏那时未曾说出口,幸亏究竟不能算真的爱上。又爱了另一个人,表白的机会不少,想想,懒下来,懒成朋友,至今还朋友着……光阴荏苒,在电话里有说有笑,心中兀自庆幸,还好……否则苦了。”

木心无论是谈文学艺术,还是谈人生悲欢,或是爱情的温柔与无奈,他也在这些零碎的、又像是自言自语的诗意与哲理思考中,从而获得了关于生命的另一种慰抚,以及人生经历遗憾的一种补偿。文学艺术在大多的时候,是人生遗憾的一种补偿,因为经历的坎坷与得不到,最后都会寄托于文学艺术的创作与思考,并在创作与思考过程,得到了一种安慰。84年的岁月,从乌镇到上海,从上海到纽约,再从纽约重回故乡乌镇,历尽坎坷波折,以画以文,记录他在文学艺术上的风采,并成了乌镇的代言人,成为华人文艺导师,他长期在人文领域中进行着诗意又有哲理的思考,他也早已超脱了这种“孤独”。不同时期阅读木心,又有不同的体会,这也是人文艺术的真谛所在。文学或艺术学,归根结底还是人学。

作者单位:中国歌剧舞剧院

作者:刘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石油化工分析毕业论文下一篇:多元统计分析期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