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论文范文

2023-03-03

教育论文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我是歌手》 流行音乐 大众文化 学术述评

《我是歌手》是由韩国引进的明星真人秀歌唱比赛节目,在湖南卫视2013年1月18日播出后便备受瞩目,众多高品质、高呼声的歌曲随着节目的热播红遍大江南北。典藏臻品的原唱歌曲得到再次升华,量体裁衣的改编歌曲演绎出独特味道,犹如古老编钟的演奏由婉转悠扬的抒情阶段转入高潮迭起的盛况阶段,让平稳的中国流行乐坛掀起了惊涛骇浪。2013-2015年,《我是歌手》已经播至第三季,中国内地、港台地区最大牌、最风格、最新锐的歌手都出乎意料地先后在这个台上对垒。羽泉、韩磊、韩红、孙楠等老牌唱将,彭佳慧、邓紫棋、黄丽玲、胡彦斌等实力麦霸,黄绮珊、陈洁如、李健、李荣浩等潜伏金嗓,皆在这个舞台大放异彩,爆红乐坛。

这股音乐飓风被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刮起至今,已经连续三年聚集了中国顶尖音乐人的目光。这场风暴让乐坛资深唱将、中流砥柱与新声代佼佼者同台竞演,牵动了中国流行乐坛的迅猛发展,更对电视传媒与传播、节目机制与规则、受众审美与需求、音乐品质与创新各个领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启示作用。学术界对《我是歌手》的关注度也随着节目的爆红而越来越高,据不完全统计,2013-2015年权威期刊发表的关于电视音乐节目《我是歌手》的研究论文共有28篇,本文就以这28篇论文作为重点考察对象。

一、制胜之道 花开有音

“有车必有辙,花开自有因”,湖南卫视电视音乐节目《我是歌手》的空前成功并不是偶然,从节目制作到营销策略其实是下了很大一盘棋。这档节目的成功迅速引起各大电视台的跟风,不仅衍生了《蒙面歌王》《国色天香》《最美和声》等明星真人秀音乐电视节目,也使《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中国梦之声》等同类节目的关注度得到提高。如此,便水到渠成地受到了传媒等各界的学者们的解剖探讨,本文着重论述的28篇论文中,从传媒角度研究的占据16篇,数量已然过半。

李彩霞发表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年第2期的《〈我是歌手〉成功传播的内驱力和价值》一文认为,打造高品质的音乐、致力于节目创新与彰显品牌价值三个方面造就了《我是歌手》节目的成功,笔者认为第一、二部分解析时提到的实力派歌手、一流乐队、超级音响、悬念十足、制播精彩等,作者都有深入细致地分析,第三部分中提升大众音乐审美能力一点的分析稍显简单,但这篇文章显然对后人的研究是具参考价值。党君发表在《传媒》2014年第5期(下)的《〈我是歌手〉缘何如此火爆》一文,则从收视率、微博、微信平台宣传的时效性与广泛性方面进行了探讨,是一篇具代表性的传媒学研究论文,对电视节目机制、成名明星再包装甚至观众在现场的“表演”都给出了正面的评价,对好歌、舞美与音效也做了简明的分析,最后呼吁广大学者学习、关注这一成功典范。高菲发表于《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2期的《有车必有辙 花开自有因——浅析〈我是歌手〉的制胜之道》中提出了捆绑营销、粉丝营销、话题营销、饥饿营销、立体营销五个跨界营销手段,并对电影院直播《我是歌手》第一季总决赛,这一成功跨界营销案例进行了肯定。文中更以各类实例作为论据,从策划策略、制作策略、营销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充分证明。李永峻发表在《青年记者》2013年第29期的《明星竞技娱乐节目多赢营销理念分析——以〈我是歌手〉和〈星跳水立方〉为例》一文再以《星跳水立方》做对比,从娱乐节目多赢营销理念的的视角加以分析。石磊、郭思忱发表在《中国电视》2014年第9期的《电视娱乐节目与官方微博的融合传播——以〈我是歌手〉为例》一文则紧贴时代,从《我是歌手》官方微博和电视节目融合的现状剖析了新传媒的无限生机。

接下来是对节目赛制、规则的讨论。欧阳逸雪发表在《当代电视》2013年第8期的《从〈我是歌手〉看版权引进节目的本土化改造》一文,对比其他国外引进节目失败的教训中看出《我是歌手》成功的策略,并提出了不能止步于引进,而是应该实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策略,创新改造才能成功的观点。雷盛廷发表于《当代电视》2013年第7期的《〈我是歌手〉的创新理念与实现路径》与尚立云发表于《当代电视》2013年第12期的《〈我是歌手〉的管理突破与创新》两篇文章主要着眼于节目引进后赛制规则、现场布置等诸多创新元素来评价。另一篇从创新角度出发的文章则添进了与《中国好声音》的对比来论述,这是胡鹏昊发表在《当代电视》2013年第7期的《〈我是歌手〉如何唱出新聲音》。钱明发表于《新闻知识》2013年第8期的《真人秀节目纪实性与戏剧性融合策略研究——以〈我是歌手〉为例》一文以竞赛为考察对象进行了研究,分为赛前宣传、赛前准备、竞赛现场、赛后感言四部分对这档真人秀歌唱节目的成功进行了论述。

最后,研究内容开始上升到内在特色与内在文化的层面,毛凯、杨传红发表在《当代电视》2014年第8期的《解析〈我是歌手〉第二季的延续与突破》一文认为,“平民明星”当道的电视节目坏境中,《我是歌手》节目重塑了歌唱类真人秀节目的风尚标,不仅避免了为比赛而比赛的目的性选歌制度,而且让歌者自由唱出内心的感受,这让观众更多地感受接地气的明星的真情实感。每一期竞演规则的巧妙变动,使得节目的关注度与延续性又大大提高。这篇文章已经走出了节目机制、宣传规则取胜的范围,更多地上升到了歌者的歌唱素养层面来看《我是歌手》的成功,不失为一次不错的尝试。杨博发表在《当代电视》2013年第6期的《叙事思维下的电视文艺创新研究——以〈我是歌手〉为例谈导演构思创意》一文,从叙事思维这一全新的角度为切入点在理论介绍的基础上,深度剖析了叙事在《我是歌手》的具体应用。高慧艳发表在《新闻知识》2013年第9期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的规则创新与文化怀旧》一文中,提出了怀旧这一关键词,“《我是歌手》背后怀旧文化:老人家的逆袭”,在大众媒介塑造的怀旧风的背景下,参加《我是歌手》竞演的歌手出道时间都不短于7年(尚雯婕),更多的是十年以上甚至三十年以上(齐秦)。石谭轩发表在《当代电视》2013年第4期的《浅析音乐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的内在特色》与张增赋发表在《传媒》2014年第6期(下)的《〈我是歌手〉的内在特色研究》两篇文章都以内在特色为题,都提到了剧情悬念化、怀旧心理牌、叙事视听剧等方面,但石谭轩一文在此基础上对娱乐化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路径。常阳发表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第9期的《〈我是歌手〉叙事节奏探析》一文将叙事节奏分为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对《我是歌手》叙事节奏作出了细致的论述。

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学者们从诸多角度对《我是歌手》成功的原因从节目赛制、规则、营销手段、内在特色与文化等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虽然有少数文章并不全面或者并不细致,但是从全局来看已经完成了较全面深入的分析。不难看出,大多数论文应属电视传媒与传播范畴研究成果,基于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研究成果也直接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审美价值 别具匠心

《我是歌手》作为一档娱乐节目,在音乐上,却是以其高品质、高要求、高水准在为流行乐坛输出精致的音乐作品,在模式上,改变了真人秀节目的固定模式,在受众上,其受众策略的选择与应用也是极其成功的。从搜集到的资料提供的理论依据与我个人对流行歌曲的学习和研究来看,在这些方面《我是歌手》还很大程度上引领了大众审美趋势甚至价值观导向,并映射出受众的心理需求。

吴振华、王亚蓓发表在《新闻战线》2015年第2期的《〈我是歌手〉的受众策略运用与启示》一文中,提出了《我是歌手》对受众情感需求、主体性需求、接近媒介的需求的满足,从而达到满足受众需求赢得关注度的目的。启示部分提倡好的节目应该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引领大众价值取向,直接肯定了《我是歌手》良好的导向作用。刘书慧发表在《青年记者》2013年第17期的《从受众心理视角解析〈我是歌手〉的成功》与曹陆军发表在《中国电视》2014年第4期的《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及发展对策——以〈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为例》两篇文章皆从受众心理出发,对《我是歌手》爆热反映出的受众心理进行分析,前者结合节目机制论述,后者则准确地指出真人秀受众心理诉求的“真”、追求戏剧化叙事的心理期待、情感共鸣、寻求情感本位的心理慰藉等五点心理需求。杨虹偲发表在《当代电视》2014年第1期的《从〈我是歌手〉看音乐综艺节目对人的价值观影响》一文中,用举例的方式深入地分析了电视节目正面价值的传播势必会赢取良好的口碑和收视率,同时也对受众特别是青少年起到正面引导作用。张明芳、王珍珍发表在《当代电视》2013年第7期的《有声与无声之间——综艺节目〈我是歌手〉文本分析》一文,也侧重审美角度,对《我是歌手》的文本进行了剖析,段卫红发表在《当代电视》2015年第6期的《〈我是歌手〉第三季歌手服饰赏析》一文,提到了《我是歌手》审美的另一个方面——服饰。尽管文中主要讨论服饰对歌手竞演的作用,毋庸置疑的是《我是歌手》舞台上体现的服装审美趋势也必然影响着受众的服装审美。

由此可见,学者们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我是歌手》成功地順应了受众需求这一观点,衍射出《我是歌手》审美趋势及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从而大获成功的事实。但是,单从最后一篇有关服装审美的文章来看,研究现状最明显的不足就在于发掘面不够广泛,大众文化涉及面除审美、价值观、服装外,还有许多从《我是歌手》节目能映射出的问题未被深入研究。

三、音乐臻品 唯美动听

《我是歌手》是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更是一座中国流行音乐的风向标,从这个节目中爆红的歌手与备受瞩目的歌曲都在一夜之间升值。除了既成熟又创新的节目模式与符合受众审美又迎合受众需求的策略外,最核心的关注点,应该是音乐本身。遗憾的是,音乐界对《我是歌手》现象中的音乐研究成果反而较少,本文着重分析的28篇文章中,从音乐本身研究的论文仅占6篇。

周志强发表在《文艺研究》2013年第6期的《唯美主义的耳朵——〈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与声音的政治》一文中,以学理性极强的语言,以《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为考察对象,从声音开始到音乐商品再上升到音乐功能,得出的政治化的方式及其磨平体验的机制,正是当前中国娱乐文化伪经验生产逻辑的典型方式这观点。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参考方向,也体现出了《我是歌手》研究角度的多样性。丰欣欣发表在《当代电视》2013年第10期的《由〈我是歌手〉看音乐选秀的审美新趋势》一文,作者便从音乐本质元素、编曲的多样化及舞台内在表现,系统深入地从审美层面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受众审美越来越趋于理性的的今天,对音乐态度已经开始转向专业化。这对大众重新审视对流行歌曲的审美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李燕发表在《音乐创作》2014年第3期的《评当代流行音乐的导向选择——以〈我是歌手〉为例》一文提出,从《我是歌手》对当代流行音乐的导向的回归性探索与选择的缺失及合理思考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析,力挺用音乐表达真诚的内心从而打动观众的音乐臻品。杨红光发表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年第2期的《〈我是歌手〉的音乐演绎之美与原创缺失之憾》与冯颖发表在《四川戏剧》2015年第5期的《缺憾美?还是再创作?——〈我是歌手〉语境中的中国流行乐坛》两篇文章在肯定《我是歌手》对中国流行乐坛的推动作用之后,都以《我是歌手》缺乏原创作品为遗憾,展望中国流行乐坛的的发展,更指出音乐评论者作为受众群体的一部分,也应以包容的心态,积极的视野审视中国流行乐坛。张又丹、刘洋发表在《人民音乐》2013年8期的《〈我是歌手〉的音乐启示:怀旧之外的更多可能》一文最应该被重视,其中的内容依旧是关乎《我是歌手》成功的缘由,从回归音乐本质、老歌新唱、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两位作者作为《我是歌手》常驻乐评人,研究内容或许更贴近真相,他们的参考资料也都来自网络,第一篇参考文献便是《我是歌手》总导演洪涛的专访。

狭隘地看,学术界对《我是歌手》中的音乐的研究成果,与其他领域相比还较少,文章对音乐本质、歌手演绎、歌曲编曲等方面的研究还远少于对《我是歌手》这档音乐节目空前成功的传播与受众分析。纵观全局,流行音乐的研究也迫切地需要充实,相较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更是急缺系统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研究热点主要围绕《我是歌手》体现的电视传媒与传播、节目机制与规则、受众审美与需求、音乐品质与创新等角度展开的讨论可谓遍地开花。但是,本文着重分析的6篇侧重研究音乐本质核心期刊论文中,发表于音乐类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仅为3篇,从张又丹、刘洋发表在《人民音乐》2013年8期《〈我是歌手〉的音乐启示:怀旧之外的更多可能》一文的参考文献出自网络也可以看出,中国流行乐坛的研究尚未集中在权威期刊之上,许多优秀音乐人的乐评都存在于微博、博客、QQ甚至微信等信息平台,无法让流行音乐研究者更便捷、更全面地进行参考鉴定。但是,权威期刊现有研究成果中的研究视野为流行音乐研究提供了很多方向,对推动中国流行乐坛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育论文论文范文第2篇

正是由于这样一批科研工作者不断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我国煤矿机电领域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在绝大部分装备上不落后于国外,某些关键技术甚至领先于国际水平。荣誉得来非造化!吴淼教授科研团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他们先后获得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吴教授个人也得到了“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原煤炭工业部“业务拔尖人才”等荣誉。

一支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其发展不能仅靠外部引援,更需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吴淼教授高屋建瓴,始终准确把握科技发展方向,站在国际学术前沿:并组织众多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建立起多支研究队伍攻克亟待解决的科技难题。在取得显著科研成果的同时,许多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如薛光辉、郝雪弟、田劼等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已能独当一面,使得吴淼教授倍感欣慰,同时也使科研队伍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

煤矿安全重于山

这些年来,我国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年产千万吨的工作面已不鲜见。煤矿生产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得益于其机械化、自动化、集约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煤矿高产高效关键影响因素之一是其关键设备的开机率,归根结底是这些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该问题在“一矿一面”、流水线作业的现代化矿井中尤为突出。煤炭采、掘、运、提等环节的某一关键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将导致整个工作面甚至全矿井停工停产,严重影响煤矿的生产秩序,甚至引发一些安全事故,造成人员的伤亡和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极坏。因此如何提高煤矿关键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日益受到关注。

实践证明,采用现代故障诊断技术。开展煤炭生产关键设备的状态监测和健康诊断,建立以设备技术状态为基础的预防维修体制,是提高其可靠性和可维修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薛光辉博士指出:国内外设备状态监测与健康诊断技术发展迅速,在许多行业已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煤炭生产时常面临着瓦斯、水和粉尘等恶劣而苛刻的环境。煤矿安全重于山,要求在煤矿井下使用的电气设备必须取得煤矿用电气设备安全标志证书,地面普遍使用的仪器设备不能也不允许在煤矿井下使用,使得在地面已经较为成熟的技术难以在煤矿井下推广应用。

为适应煤炭行业的迫切需求,在吴淼教授的带领下,该科研创新团队开展了“煤矿大型关键设备状态监测和健康诊断研究”。他们认为该项研究的难点和技术瓶颈是如何获取设备关键状态数据,提出了三种解决思路和方法。

其一,利用便携式仪器采集记录煤矿井下设备的原始状态数据,带至井上进行分析处理。针对煤矿井下的环境特点,成功研发了YHJ(A)、YHJ(B)和YHJ(c)三代便携式矿用数据记录仪及相应分析软件,实现了包括振动在内多种信号的获取。在冀中能源、潞安、晋煤等多个矿井得到了应用,效果良好,为在煤炭行业推广普及简易故障诊断技术,开展精密故障诊断奠定了基础。

其二,采用机载数据记录装置获取煤矿井下设备的原始状态数据。该科研创新团队研制的矿用大容量机载数据记录装置,使煤矿采掘设备也有了自己的“黑匣子”,可以跟踪、记录和分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电压、电流、温度、压力等各种状态数据。特别是多路振动信号。薛博士透漏采煤机和掘进机用的样机已经开发成功,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工业性试验研究,利用该技术将可获得煤矿采掘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为煤矿机械设备的设计、开发、制造、使用和维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准确把握技术发展方向是优秀创新团队的必要素养。吴教授团队认为,基于网络的远程故障诊断是设备故障诊断技术重要发展趋势和热点之一,煤矿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也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应用平台和基础。目前,该团队已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建立了煤矿井下大型设备关键状态参数远程传输试验平台,正在研究如何利用网络把煤矿井下关键设备的状态数据传输到远程客户端,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该技术若获得突破,可在地面建立设备远程状态监测和健康诊断中心,甚至在整个集团与大学或研究机构成立联合设备健康诊断中心,将专家和现场技术人员的优势相结合。建立现场简易诊断与远程精密诊断的二级设备预防维修体制。

薛光辉博士介绍:在吴教授的带领下,研究团队在该领域的探索得到了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和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等多个纵向资金的支持,与国内主要的煤机生产和使用企业开展了多层面的服务与合作,取得了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技术升级建功勋

煤矿自动化和少人甚至无人采掘工作面一直是国内外采煤行业追求的目标。发展煤矿采掘装备自动化和远程监控核心技术,提高井下自动化水平,将对保障我国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减少事故隐患,促进煤炭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虽然巷道掘进机已在各主要产煤国得到广泛应用,但工程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综掘工作面环境恶劣,空间狭小,黑暗潮湿,粉尘水雾大,危险程度高。掘进机作业条件差,空间狭小,司机视野严重受限,司机手动操纵掘进机截割定位定向困难。掘进效率难以大幅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大,掘进安全性低。手动控制极易造成超挖欠挖,截割断面成形质量差,截割臂摆速自动化控制程度低,掘进成本难以降低。掘进机虽可借助巷道激光指向仪指示掘进方向,但无法进行自身定位定向,运行姿态出现偏差时手动纠偏无精确依据且操作困难。上述诸多问题使得巷道掘进速度与回采速度不匹配。采掘失调问题突出。研发掘进机自动控制系统,提高掘进机的智能化水平,成为煤炭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实现煤巷掘进自动化的必经之路。

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掘进机自动化发展的进程。2005年掘进机科研团队在吴淼教授的带领下,与冀中能源集团公司和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精诚合作,历时3年研发了“掘进机智能型恒功率自动成形截割与定位控制系统”,经同行专家鉴定为“国际

领先”水平。

田劫博士介绍说:该项目已经成功应用于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主打产品EBZ160、EBZ200、EBZ300型掘进机上,井下工业性试验效果良好。截割误差小,满足煤巷技术考核指标。能实现截割自动成形和悬臂摆速自动控制及掘进机全无线遥控。其中EBZ200型掘进机在内蒙古准格尔旗官板乌素煤矿投入生产运行,在半煤岩巷道煤岩硬度f≤7、断面20平方米的作业环境下,应用掘进机自动截割成形技术,创造月进尺过千米的新纪录。

正是基于这些前瞻性的研究基础。2008年该团队联合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冀中能源集团公司、中煤装备集团公司和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等单位组成了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以较高竞争优势夺得了“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煤矿井下采掘装备遥控关键技术”的研究任务并具体负责课题1“掘进机远程控制技术及检测系统”。该团队重点负责其中“掘进巷道断面自动成形控制、截割头自适应PID牵引调速控制、掘进机位姿自动检测以及掘进机定向掘进控制”等四个关键技术研究,解决掘进机位姿自动检测、煤巷掘进断面自动截割成形、截割悬臂自适应牵引调速控制、掘进机定向掘进自动控制、掘进机全无线就地遥控等技术瓶颈,促进煤矿综掘设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水平的整体提高,使得我国掘进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将来实现井下少人甚至无人掘进工作面奠定基础。目前该课题已获得省部级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审发明专利3项,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

节能环保显神通

当“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环保”、“低碳经济”这些术语日益为人们耳熟能详时,吴淼教授团队已经为黏稠固废的绿色处置忙碌了十年。工业生产中往往会产生一类黏度高、颗粒细、难以沉降、极易污染的工业副产品或废弃物,吴淼教授命名为“高浓度黏稠物料”,涉及20多个行业,如果无法有效消纳和处置则不得不四处堆积或抛弃,成为“高浓度黏稠固体废弃物”,属固体废弃物中极特殊且难以处理的一种。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黏稠固废产量日益巨大,2006年我国煤泥年产量即达约7500万吨,脱水污泥约2000万吨,赤泥3000万吨以上,电石渣1200多万吨。废弃物实际上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些黏稠固废同样也是巨大的潜在资源,如煤泥仍具有相当大的热值。燃烧发电是煤泥的最佳出路,对此国家投入巨资研究。

然而废弃物变成资源并非易事,仍以煤泥为例,尽管低热值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早已成熟,但如何将数量巨大的煤泥送入锅炉却是技术难题。传统的皮带机、刮板机和运输槽车等敞开式输送方式不能适应锅炉燃烧工艺,输送本身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长期以来煤泥不能大量工业利用,不得不丢弃堆放,占用了大量土地。造成了土壤、水体等环境的严重污染,成为全国煤炭行业节能环保最为严重的老大难问题。

国内外实践证明,采用管道是输送煤泥入炉燃烧发电的最佳方式。然而煤泥具有浓度高、黏度大,常温常压下不具有流动性,高压管道输送时呈浓密膏体状,管道输送阻力极大,超越了传统浆体管道输送理论的研究范畴,属国际固体管道输送前沿研究领域,理论与技术依据匮乏,成为煤泥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瓶颈。

针上述现状,吴淼教授科研团队深入研究煤泥特性和锅炉燃烧煤泥对管道输送的各种要求,一方面研究膏体管道输送理论,一方面进行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攻关。研发了服务于高浓度煤泥资源化利用的管道输送技术及成套装备,使其资源化利用得以实现,并成功推广到城市污泥、电石泥、化工污泥等十几个行业黏稠固废的处置与资源化利用。

有专家评价:该项目适用范围广泛,应用简便,在煤泥等黏稠固废管道输送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明显优于国外同类技术。

郝雪弟博士介绍该项目的主要创新点时认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项目以煤泥膏体高压管道输送技术为核心。将煤泥的‘预处理一管道输送一处置’等环节一体化,创立了基于管道输送的煤泥资源化利用新工艺:(2)通过建立国内唯一研究高浓度黏稠物料管道输送的专业化实验室,研发多种专用测试装置,开展大量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建立了浓密膏体管道输送的理论框架;(3)解决了高压长距离泵送、单管输送多点给料、在用系统与备用系统切换等主要难题,攻克了11项关键技术,为煤泥等长距离管道输送的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4)研发高浓度黏稠物料一体化管道输送与洁净储运的成套装备,成功推广至其他黏稠固废的焚烧、填埋、资源化利用等多种处置方法中,将黏稠固废的产生、管道输送、储存和最终处置有机结合,全过程不落地、无污染。

相关资料显示,该项目应用效果非常显著。至2009年底,已有299套输送煤泥累计约1.23亿吨,用户燃烧发电直接经济效益约140亿元。还有96套成功应用于市政、造纸、化工、石化、冶金、制糖、电力、建材、有色金属、印染等十几个行业,资源化利用与处置污泥、电石泥等累计约0.27亿吨。产品几乎占有国内全部市场,并实现了出口。

吴淼教授告诉笔者,该项目获得过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称号,获得过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包括已获得授权专利31项,正在实审中专利14项(11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以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该项技术已经成为黏稠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输送的首选方式,有2项有关国家标准正在编写之中。“四会”人才做栋梁

在简短的采访过程中,我们就发现吴淼教授培养的这三位学生都具有极高的素养,反映了该团队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培养人才上也不落人后。吴淼教授一直按照自己独特的“四会”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深受学生爱戴。1993年至今,已有59名研究生毕业(其中硕士43名、博士13名、博士后3名)。现在仍有硕士生1g名,博士生8名、博士后1名在吴教授门下深造。

所谓的“四会”人才指的是“会想、会做、会写、会讲”。吴淼教授认为: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教育,科学研究是其最主要培养方式。课题人人不同,来源广泛,要求多种多样。按照“四会”要求对研究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综合训练才能有利于在个性化教育中抓住主要矛盾和共性因素,培养出研究生较高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使之成为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简而言之,“会想”是指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全面、深入、系统地思考问题,及时了解发展趋势和动态。“会做”就是要求学生数学能力、专业能力、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研究能力、各种实验操作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等都要提升到过硬的水平,而且具备自信与勇敢的精神。“会写”就是具备极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无论实验报告、中英文学术论文、立项申报书、鉴定材料、学位论文、研究笔记等都能做到熟练准确。逻辑性强,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他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制作留存影像资料、做好笔记、经常整理各种资料的习惯。倡导学生用1/3时间学习+实验+工作,1/3时间思考,1/3时间整理各种成果。“会讲”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讲话绝不啰嗦,开门见山,紧扣主题,注重技巧,过程结论调理清晰。训练学生做各种报告都要精心准备,做到概念清楚、条理清晰、口齿伶俐,并擅于博证旁引,精准掌握时间,同时善于倾听、提问和回答问题。还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PPT制作。使其成为“再创作、再凝练、再提高”的过程。

“积极迅速积累经验”,“善于总结发现规律”,“在规定的时间里面做规定的事”,“要让思维充满创意”,“若无热情则无大志”,“先宏观,后微观:先综合,后分析:先发散,后收敛”,“会应用知识,才会产生力量”,这些都是吴淼教授经常对研究生说的话,看似简单,却浓缩了吴教授研究生教育的思想理念。他说,只要研究生按照以上“四会”去要求自己,不管做什么课题,都会达到较高的研究生培养标准。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好的基础,会有宽阔的事业前景和迅速发展的潜力。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有了这样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我们相信吴淼教授希望学生达到的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目标也一定能实现!

教育论文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现代教育;美术心理学;鉴赏能力

一、现代美术教育现状研究

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正在向着市场、世界化进程迈进,其发展进程也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由于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状况,这就使得高校在现代美术教育方向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在这种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现代美术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手段,调整教学目标,为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培养更多的人才。

传统的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使得专业划分较细,导致人才知识相对单一,知识结构不够全面。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有些高校为了片面地与市场接轨,在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提高了实用性的要求,使得一些高校现代教育更具有了功利性的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在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了不少改变,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比较大。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高的回报,却不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片面追求实惠化和实际化的目标,学习观念也带有了明显的功利性和倾向性,对于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却有所忽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改变这种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是现代美术教育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美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美术心理学与美术教育的概念

美术心理学就是对美术创作过程中作者的心理活动,对美术作品欣赏者的心理活动以及美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心理等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一研究过程主要是对情绪、认知以及意志等相关情绪的活动规律进行探讨。美术教育是通过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讲解,让学生能够与美术作品的创作者进行无声地对话和间接地沟通交流。这种沟通交流不需要学生与美术作品创造者面对面进行,但是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学理论知识和美术学基础,能够领悟到美术作品创作者隐含在作品之中的内在心理活动,能够欣赏美术创造者的心路历程。

三、美术心理学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一)美术作品作者的创作心理与美术教育

任何一个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是美术家用自己的笔来表现自己心理活动以抒发某种情感的过程,或者通过某种艺术形象来表现自己思想的过程。每一幅美术作品,作者在当时的创作过程中,肯定是一个构思过程与一个心理激荡过程的交汇与升华。可见,每一幅美术作品中都饱含着美术创作者心中的想法和千言万语,饱含着美术作品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美术创造者将作品完成之后,还要通过美术欣赏让学生们了解其中的内涵,让学生们能够去挖掘其中的艺术魅力,去发现其中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用。也只有通过美术教育,才能使学生能够认识并且掌握发掘美术作品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工具,构建起美术创造者同美术欣赏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社会联系之间沟通的纽带。

美术作品都有作者在创作时想要表达的内在含义,学习者想要深入了解,就一定要了解美术作品创作者的心理过程、心路轨迹,进而从精神上与美术作品创作者产生共鸣。从美术心理学角度来讲,美术创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总会将自己头脑中的创作冲动通过绘画语言展示给读者和欣赏者,有些可能会隐藏较深,有些可能会比较难懂,但是经过美术作品欣赏者或者学生的慢慢领悟和感受,总是能够理解其中的含意,通过视觉美和韵律美以及作品的艺术美去领悟美术创作者的心理动因。同时,高校学生在对美术作品创作者的心理轨迹进行探索和追寻的过程,也是对自身欣赏能力和领悟作品内涵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作者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如,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画中的公牛象征强暴,实际在暗喻受难的西班牙人;而画中受伤的马,则象征着光明与希望的灯火;抱着死婴哭嚎的妇人和手握鲜花、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这些画面,我们从中感受到画家对战争的残酷,法西斯野蛮兽行的谴责以及强烈的抗议,以及对正义战胜邪恶的必胜信心。

(二)美术作品的社会心理与美术教育

任何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是美术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且结合当时历史情境和社会情境进而升华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每一个美术作品都是人类社会对当前世界认识的物化形态。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以作者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为依据的,而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现实的真实情况也需要通过美术作品来展示,社会的真善美需要美术作品来宣扬,社会的假恶丑需要通过美术作品来鞭挞。英国著名哲学家科林伍德曾经说过,“没有一个社会完全了解自己的内心,它就会在这一点上欺骗自己,但对于这一点的无知意味着死亡。”所以社会需要艺术家去挖掘,去体会。

学生如何去正确理解美术作品想要表达的社会内涵,如何去把握美术作品创作者的心理和审美意识等,这些对于高校学生提高自身美术欣赏能力和提高自身理解美术作品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美术作品让高校学生了解作品创造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以及创作意图等,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作品创造的目的,让学生通过作品表面进而看到其背后本质,从而提高自身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正如美术心理学上所认为的“美术(欣赏)活动还会把观者推向一种类似在海妖的美声中陶醉的动人体验。从美术家的创造到意趣无穷的观看,这些都不仅仅是读解式的认知,也是情感的沐浴。例如,学生在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行学习时,首先看到的是花卷中的各种生活场景,通过这些生活场景了解北宋时期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北宋时期工商业的繁荣与兴盛。同时,还可以从构图手法、线条勾勒以及虚实结合的韵律感等方面了解到美术作品创作者张择端的高超手法和娴熟的技法。

每一幅美术作品产生的当时的社会因素都有很多,不可能都包含其中。但是,作为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还是要学会从作品中感受到其深刻的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这也是高校学生提高自身美术欣赏能力的原因,也是美术作品所具有的内在艺术魅力。心理学家艾伦·温诺说道:“画家在描绘满头密发时,只是非常逼真地画出几缕而把其余的部分画得很模糊,但是观赏者设想出模糊的部分并且竟然想象自己看到了细微的发丝。实际上观赏者并不对实际不存在的头发产生幻觉,他们细心就能清楚地看到,画家仅仅描绘了几缕发丝。然而,人们对画的知觉不是一般的反应,因此往往不在意所描绘的景物比真实的景物少了多少。”这种欣赏者在欣赏作品时所具有的心理因素与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见微得着”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学生自身心理感受与美术教育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学习也是对美术作品的一次细致的欣赏,而从其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精神活动,是学生运用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对美术作品的感知能力去进行体验和感悟,进而对美术作品进行再创造的一个过程。这一个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学生首先要从自身心理感受上进行提升,进而提高自身艺术欣赏水平。就像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每一幅美术作品的作者创作时的审美活动,都充满着突发性与不确定性,而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时的审美活动同样也充满着即时性,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从这一点来说,就要求欣赏者不能忽略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要以之去印证和对比创作者当时创作时的心理心境。这也是美术心理学上认为的“对每一幅美术作品的探究,都隐藏着内容以及情感复杂而丰富的主体评价。由于这种评价与情感经验相互交织在一起,所以就特别真实自然,因此很强的颉抗性在心灵的提高或塑造肯定一般不会碰到。”然而,美术学习和艺术欣赏毕竟是学生单独个体的精神活动,在学习美术作品和欣赏时需要静观默察、揣摩品味作品的主题思想,体味作品的艺术内涵,并与创作者创作时的心理状态发生共鸣。如清代朱耷的《荷花水鸟图》以高度概括、删繁就简、以白当黑、虚实互衬的表现手法,刻画了一支残荷,一只孤立在危石上,缩着身体、翻着白眼的水鸟。欣赏者可以从中深刻体味到画家冷漠、孤傲、白眼向人的性格特征。再了解其生平以后,又能使人等同身受地体会到他身为亡明皇室后裔对清统治者的抗议以及其在精神上的极大痛苦,那种“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心境就跃然而现了。

参考文献:

[1]高建立.论高校艺术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2,(7):120-122.

[2]宋涛.试论当代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高教研究,2013,(10):89-92.

[3]吕型伟,阎立钦.构建美术教育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2):45-51.

[4]路家明.素描:通往艺术设计的桥梁———谈“体验性”素描实验教学[J].北方美术,2013,(1):31-35.

教育论文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分析;问题;对策

一、引言

企业财务分析是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过去一定经营期间的资产负债、收入成本利润、资金流入流出情况及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的分析,企业财务分析工作是企业会计记账工作的延伸,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始,从企业财务分析工作中可以发现会计记账工作的准确性,会计记账程序的合理性,也可以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可以挖掘企业潜在的资源。但是当前企业财务分析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财务分析工作依据的数据不准确、不完整,财务分析人员不专业,财务分析方法比较单一,财务分析工作与业务脱节,财务分析工作比较滞后,财务分析结果应用有限。

二、企业财务分析的意义

(一)企业财务分析有利于会计监督和控制职能的实现

财务分析人员通过财务分析方法对企业的财务报表项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财务报表项目的增减变动情况,可以发现会计记账人员平时记账时对会计准则及会计政策更新变动掌握的情况以及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履行情况,分析各类财务指标信息可把控企业制度的执行情况;分析企业的预算执行情况可掌握经营活动和财务目标间的偏差。总之,财务分析有利于会计监督和控制职能的实现,有利于发现企业会计记账人员平时工作中的疏忽,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会计核算项目的准确性,及时弥补了企业对外披露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二)企业财务分析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规避财务风险

财务分析人员通过对生产环节关键生产指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为生产管理人员提供合理化建议,有助于解决他们日后生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创造价值。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发现会计记账是否准确,通过对企业的筹资方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哪种筹资渠道比较合理,分散企业筹资的风险,可以规避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分析为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考评、奖惩提供依据

财务分析是将客观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判断,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的各个项目增减变动情况,可以了解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针对不同具体项目的增减变动情况,具体分析产生的原因,在进一步分析经营管理者的业绩,责任落实到个人。财务分析在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考评、奖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各个层级的管理者进行考核提供依据。

三、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分析工作依据的数据不准确、不完整

财务分析对数据的质量要求很高,如果财务报表上的数据计算方法不一致,数据不准确或者缺失,数据覆盖面的深度和宽度不够等,都会影响财务分析的质量,可能影响各类隐性问题不被发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财务分析工作的准确性。很多企业做财务分析一般比较重视财务指标的运用,轻视对非财务指标的分析,实际非財务指标的分析对企业的影响也不可小觑,例如税率政策的变化、关税的调整、国际贸易壁垒等表外因素的变化也会影响财务分析的完整性。

(二)财务报表分析人员整体专业水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财务报表分析需要专业的分析人员,了解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及专业知识,当前企业大多都没有设置财务分析岗位,财务分析工作大部分上都是财会记账人员来完成的,甚至有的一些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由行政部门文职人员来完成的,只能根据报表上的一些数据生硬的套用财务分析指标的公式,对计算出来的结果不能很专业的加以分析产生的原因,这样分析出来的结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作用不是太大。另外企业的财务分析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财务分析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分析的各项技能,还需要了解国内国际经济变化趋势,税收政策的变化,行业发展变动走向等。

(三)财务分析方法比较单一,财务分析工作比较滞后

目前大部分企业财务人员对企业的偿债、运营、获利、发展能力分析,通常采用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进行财务报表分析,这几个常用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依赖性很大,由于财务报表是会计的产物,会计有特定的假设前提,并要执行统一的规范。我们只能在规定意义上使用报表数据,不能认为报表揭示了企业的全部实际情况,所以这几种常用的分析方法也有各自的局限性。由于财务报表信息的滞后性,导致财务分析工作的滞后性。

(四)财务分析工作与业务脱节

当前企业财务人员不参与企业的日常产销例会,对企业的具体业务运作不是太清楚,甚至有些管理人员认为产销会,只与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有关,与财务部门基本上没有太大的联系,导致财务人员不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只管做自己的财务账,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财务报表分析,对生产经营活动没有指导意义,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失去了财务管理的应有的价值。

(五)财务分析结果的应用受限

当前企业领导层由于不太懂财务工作,认为财务部门只是后勤服务部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帮助不大,所以财务工作得不到领导的重视,财务分析结果得不到广泛的应用,认为财务部门只要把账记好了就行了,其他的一律都没有参与的资格似的,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慢慢地财务部门就变成不重要的部门了,最后财务部门真正地变成了其他部门的服务部门,财务管理的作用也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到最后出了问题,又来责怪财务没有发挥好财务管理及监督的责任。

四、完善企业财务分析的对策

(一)提高财务分析工作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

在财务分析工作开展之前,财务人员需要对分析的财务数据进行修正,检查一下财务数据计算的方法是否一致,财务报表的数据是否准确或是缺失,财务报表的数据深度和宽度是否达到要求等,通过修正好的数据再进行财务分析工作,这样得出来的分析结果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在财务分析工作中非财务指标的分析也很重要,非财务指标对不同的企业影响程度不同,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关税壁垒、中美贸易摩擦等非财务指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影响也很深远。在财务分析工作中不仅要重视财务指标的运用,还要兼顾非财务指标的分析,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构成一个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的一个整体,二者缺一,都谈不上财务分析工作的完整性。

(二)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专业性,综合素质

企业财务分析具有一套专业的知识体系,组织架构。要想把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分析得透彻,财务分析人员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体系,组织架构,企业最好能设置企业财务分析工作岗位,有专人负责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财务分析人员最好招聘正规机构专门培养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对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上手快,自成体系,工作效率高,责任心强,有利于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的进展。

(三)财务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提升财务分析工作的及时性

财务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根据财务分析的目的与要求编制分析程序,选择分析方法,由于许多财务分析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所以在进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时,尽量采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得出更准确的分析结论,确保能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合理化建议,为企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要提高财务分析工作的及时性,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非常重要,及时的财务信息可以及時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生产效率。总之,财务分析要注重事前、事中与事后分析相结合,这对整个财务分析方法体系都是适用的。

(四)财务分析工作离不开企业的业务活动,应建立财务业务分析体系

首先财务分析人员要参与企业的日常的产销会,了解企业的具体业务活动,为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打下业务的基础,了解了具体的业务之后,再去做财务分析工作,心中会有数,遇事不慌。以财务报表为出发点,辐射到各业务模块,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报告可以了解整个企业的运营情况,如果哪个指标超出了合理的范围,通过平时了解的企业的业务活动,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释,所以企业的财务分析离不开业务活动,财务分析人员要懂业务,结合企业的具体业务活动的财务分析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企业最好建立财务业务分析体系,二者相互紧密的结合,定能为企业以后的发展有所帮助。

(五)提高财务分析结果的价值,扩大财务分析结果的使用范围

管理层要重视财务分析工作,了解财务工作,重视财务分解结论的质量,提高财务分析结果的利用价值及使用范围。让财务人员多参加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财务分析工作做得更好,让财务分析结论更具有价值。

五、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分析对不同的企业,面临的问题与解决的措施都会有所不同,希望每个企业都能寻找一条适合自己企业财务分析方法,建立健全分析体系,为自己企业以后的发展指明一条道路,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同时提升财务人员的社会价值,财务人员在企业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人才,同时财务人员也要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傅金萍.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02):29-30.

[2]马文婷.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2021(01):167-168.

[3]郑小明.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纳税,2021,15(02):107-108.

[4]吴林勇.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商讯,2021(02):49-50.

[5]丁常香.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1(01):153-154.

(作者单位:无锡市太平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论文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政策;社会组织;社会管理

自2008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金后,人们的关注重点由温饱方面开始转移到生活品质方面,有关社会管理方面的各种问题也被社会各界所关注。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已经卓有成效,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各项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相关的路线与方针还没有明确。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社会管理体制方面所暴露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当前的社会管理体制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该方面的改革工作势在必行。到底什么是社会管理呢?怎样来提升社会管理效率呢?如何对社会管理进行评估呢?到目前为止,社会各界还没有给出统一而正确的答案。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进一步梳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有关内容。

一、当前社会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长久以来,我国学术界并没有将社会管理作为独立的研究方向,有关该方面的认识多局限于经济体制之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单位-街居”的社会管理模式,在城市里通过单位来管辖职工,再辅助街道来管理其他社会成员,进而在城市中实行社会管理的全面覆盖。这种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能够有效地控制社会成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此模式的出现和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吻合,将政治、经济与社会管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但是也留下了制度方面的隐患。单位制的实行使得社会出现过度依赖性。而街道制的实行主要是靠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这两机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多扮演着政府部门的执行者,被动地按照政府的指示开展工作,工作效果并不理想。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识不深入,只是把社会管理简单地理解成社会福利事业管理。

在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加强,在现实中,单位制已经难以维持。但是很多政府部门受以往思维方式的影响,还没有对社会改革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在经济体制发展变化后,运用街居制来单方面地推进社会管理工作,难以满足复杂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在单位制逐步消亡,而街居制难以全面实现功能的状态下,社会管理出现主体缺乏的情况,管理能力非常差,在环境、治安、娱乐、卫生与教育等多个方面都难以完全覆盖。这样下去很容易出现社会管理的空白区域,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都带来负面应用。这种情况下,构建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尤为迫切,非常有必要针对当前社会管理的内涵展开研究,归纳出合理的路径。

二、社会政策与社会组织视角下的社会管理改革

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各界普遍对社会管理缺乏关注,对其认知非常浅薄。当前经济社会下,在深刻理解社会管理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政策执行情况和社会组织状况等。社会管理、社会组织和社会政策三方面应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共同构建成社会管理体系。

一是以社会政策的视角来了解社会管理。尽管政府以外的机构也能够有政策,然而社会政策这种一般性的表达方式多是用来界定和公民福利相关的国家所起到的作用。这也说明,社会政策的制定与推行主要依赖国家公共权力。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社会政策涵盖扶贫、就业、教育、住房、卫生等多个方面。从这个角度来讲,社会管理就是社会政策的有效执行,是相关主体在社会政策的要求下,依照社会政策的有关内容协调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社会事务,为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性的公共服务,有助于提升社会成员的生活品质。社会管理应从全民整体的需求出发,推进社会公平,解决多种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社会管理的核心工作在于有效执行各种社会政策,而社会政策多是由政府等部门制定的,与社会管理的手法与方式关系密切。

所以,在理解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应明确社会政策的界定范围,借助多种专业化的工具与方法,使得社会政策能够落实成为社会公共服务,有效地解决多种社会问题。社会管理不同于公共事业管理,其需要依照既定的行政程序来进行。针对社会成员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社会服务,有助于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从而达到社会政策的根本目标。

二是从社会组织的角度来了解社会管理。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核心,对公共资源的分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当前社会中,除了政府之外,社会组织成为了最大的社会管理主体,其在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社会组织的成熟度与社会管理水平成正比例关系。在构建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相关经验,以美国为例,该国有一半以上的社会服务是由非盈利组织提供的。政府应积极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构建法制环境,并出台有效的政策鼓励与引导其发展。英国通过构建制度化伙伴的关系来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应呈现出制度化与法制化的特点,其应积极引进那些成熟度非常高的团体组织参与到社会管理中。

三、从多层次构建社会管理体制

在我国,社会管理应及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始终坚持社会需求导向。政府与社会组织应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社会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工作应从管理方式、投资渠道与评估方法等多方面共同推进。

一是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下,实现分类管理体制。一方面针对各种社会事务建立有针对性的社会管理政策与制度;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社会组织,施行不同的鼓励政策。社会组织一般包括民间公益组织和民办非盈利企业,前者会面向整个社会开展各种公益性的慈善活动,所以应实行全面的免税优惠政策,相关部门还要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后者应带有互利性质,所以应从政策方面入手,鼓励其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二是确立社会管理目标,实现管理效率。针对管理目标,政府部门应积极选择多种评估指标,使得社会管理效果能够被量化,从而为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在当前,这些指标应包括城镇基尼系数、社保覆盖率、教育普及率、失业率与犯罪率等。

三是加强社会慈善资本的管理。长期以来,人们角色社会管理方面的各项投入是不追求经济价值的。多种资金汇总成为非常庞大的社会慈善资本,針对这一资本做好管理与投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相关主体应构建科学的投资体系,在创新与效率的理念下,来提升资金的经济价值与利用程度。这方面可以引入专业的投资管理公司。在加强社会慈善资本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构建社会经济部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生活品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经济部门的成本非常低,却能够向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的生活性服务,既提升了社会管理水平,也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除了这些以外,鼓励和引导社会服务领域的投资活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不仅能够满足社会需求,还能够实现经济与社会两方面的共同发展。(作者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 谢宇,安建增.论社会政策比较研究的三重维度[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2] 陈婧雯.基于社会管理与服务对新农村建设保障研究[J].商,2014(10).

上一篇:研究教育论文下一篇:教育意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