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职称论文范文

2023-03-24

生物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在高中阶段生物学科教学中,生物理论知识较多,并且课程紧、任务重,而中学生理解大量的抽象生物学知识较为困难。将乡土生物资源引入生物课堂能有效契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介绍乡土生物资源的概念和特点,探讨其理论基础,阐明乡土生物资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乡土生物资源开展高中生物教学的设计原则。对高中开展乡土生物资源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乡土生物资源;高中生物学教学;理论基础;设计原则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新的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1]。乡土生物资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作为一种高效便利的教学媒介,具有方便收集、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优点,能够从学生的现有认知角度出发,将学生现有知识与教学内容中的生物学知识巧妙结合,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通过对乡土生物资源的学习,也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形成对家乡、对大自然的认同感,引导高中生思考人口情况、生态系统、民族风情、书本知识之间的关系,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提升自身人文、生物学素养。

一、乡土生物资源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一)乡土生物资源教学概念

乡土生物资源是指就生物教学而言,本土的可供教学的教育资源,具有便捷性、形象生动等特点,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知识、能力、情感三维角度使学生得到提升。乡土生物资源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当地的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乡土生物资源教学就是利用乡土生物资源的形象性、历史性、现实性来与教学内容实现契合,是通往教学内容的桥梁[2]。

(二)乡土生物资源特点

“乡土”即“家乡、故乡”,是本乡本土的意思。一般是指乡镇一级较小的单位,是在人类文明的长期演变过程中对家乡的笼统称呼[3]。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形象生动,例如在讲授“单倍体与多倍体”时,可以以当地盛产的无籽西瓜为例,说明三倍体无籽西瓜的产生原理[4]。(2)便捷、易于获得,乡土生物教学资源成本低,便捷易获得是其基本要求,例如村庄的田野、农贸市场、当地公园、名胜古迹都是乡土生物资源采集的地点。(3)与教学内容有高度契合性,这里所指的乡土生物资源主要用于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乡土生物资源都可以直接用于提高教学效率,而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加工,才能进一步用于高中生物课堂[5]。

二、进行乡土生物资源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人类学理论

哲学人类学以心理学为基础,从哲学角度对文化人类学演绎和归纳,提倡从人与文化的关系把哲学现象的方法和实验方法结合运用。狭义的哲学人类学理论认为经济、情感、个性、心理等文化领域本质意义都是某种具有普遍的人类学意义的个性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人的需要为依据,并且结合客观实际,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这些文化领域。

(二)“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在我国最先由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在选择性地吸纳和改造杜威的教育思想后,结合了中国的教育国情,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观点。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个人劳动、个人生活本质上是相联系的,都要求手脑并用、劳力劳心,反对教育与生活的脱节,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质疑精神[6]。

(三)学校特色文化建构理论

学校的本质是传播文化的场所,而学校区别于其他公共场所的特点在于其文化性。学校并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实在,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它充满感召力和渲染力。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师生共同价值取向、观念、作风的积淀,是一个学校的精神力量和血脉延续。所以,想要提升课堂效率,提高育人质量,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和教育现代化,因地制宜构建学校的特色文化尤为重要。

(四)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一脉相承,有着许多共性,但是对现代主义中忽视人的主体性、忽视人的感官丰富度方面持否定态度。在现代主义的部分基础上,对西方传统哲学进行了批判和继承,进一步发扬了其中的许多观点,例如本质主义、基础主义等[7]。

三、乡土生物资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校内绿化程度较高,花草树木种类、数目繁多,为开展校内乡土生物资源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应首先熟悉并认识这些乡土生物资源,做到充分有效的备课,并积极构思如何将这些校内的乡土生物资源与生物教学有效契合,以便在实际教学中自然地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例如在学习到生态、植物的有关章节,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认识花草等植物,结合课本知识对其根、茎、叶、果实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生物学素养[8]。例如在实验《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中要用到的实验材料——天竺葵,很多地方缺乏这种材料,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走进当地的自然环境寻找合适的乡土生物资源进行代替,使教学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生物教材中“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这一节为例,高中生课程紧、任务重,经常会出现膳食不均衡、不吃早餐、偏食等情况。我们可以适当地带领学生进入农贸市场、乡村庄园,对乡土食品进行深入学习,从知识和情感两方面来同时改变学生的饮食习惯。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又提升了学生对乡土、对大自然的熱爱,改善了学生的营养状况。

(三)打造学生模拟情境的高效生物课堂,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高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过渡的阶段,对他们而言,感性、形象、生动的内容更加易于接受,高中生物内容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抽象、逻辑性较强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时较为困难。这时就可以适当使用乡土生物教学的方法,将学生平时所熟悉的感性知识转化为课堂、教材内容。例如在讲授“认识生物的多样性”这一知识点时,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介绍,分别是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这三个概念跨度较大,难理解,这时可用乡土生物资源进行举例教学,将学生对乡土生物资源的认识转化为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同时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所有的理论知识都建立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之上。这就决定了生物学教育并不是能够仅仅在教室中进行,除了实验室之外,教师还应将学生带到室外、带到大自然之中,在当地的自然环境之下,学生更有机会接触到乡土生物资源[9]。这也为教师进行乡土生物资源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乡土生物资源作为高中生物教学媒介的设计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乡土生物资源选材和形式的多样,为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资源使用的单一性,可以结合学生特点选择多样化的乡土生物资源进行教学,在选择上有较大的空间。(2)空间上的开放性,乡土生物资源教学不局限于教室,生物学课堂同样可以延伸到大自然之中,通过拓宽课堂的空间范围,能够引领学生自觉地走出教室,走进新的课堂,同时也促进他们培养出新的学习方式并将所学内容重新应用到自然、社会中。

(二)高效性原则

同样体现在两个方面:(1)反馈效果的高效性,高中生课程安排紧,学习强度高,成绩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所以乡土生物资源教学最主要的效果应该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上。此外,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生物学素养也应该得到显著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乡土情结、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将得到升华。(2)操作过程的高效性,乡土生物资源教学不是一纸空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实施,要求教学方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同时也要避免精力、时间上的浪费[10]。

(三)科学性原则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生物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乡土生物资源教学应充分遵循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在坚实理论依据的基础上,依照学生特点、循序渐进选择各个层次不同的乡土生物资源作为教学媒介。同时合理区分主次内容,适当安排教学容量,以基本教学内容为根本并注重乡土教学内容的取舍,不能囫囵吞枣或是主次不分[11]。

参考文献:

[1]汪家瑞.挖掘生物课程资源,让生物教学提效[J].学园, 2013(28):140.

[2]邹国玲.浅谈新课改形势下倡导的高中生物学习方式[J].教育,2016(2):89.

[3]潘晓双.自制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6.

[4]孙少莉.重视乡土生物,用好本地资源:以泉州和北师大版生物教材为例[J].高中教学参考,2009(35):126-127.

[5]武晓华.利用乡土生物资源,有效提高课堂效率[J].学周刊,2018(15):109-110.

[6]Yun-Fei Q U, Sheng Y M. The Prominent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Biolog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J]. 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2013(12):169-171.

[7]张罡.初、高中生物概念衔接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研究与评论(高中教育教学),2014(10):34-39.

[8]Mascietaylor C G, Karim R, Karim E, et al.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health education in improving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about intestinal parasites in rural Bangladesh[J]. Economics & Human Biology, 2003(3):321-330.

[9]章蘭芬.陕北乡土生物资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2016(12):6-7.

[10]演生成,宋浩银,刘建国.陕北乡土生物资源与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开发整合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3):68-70.

[11]田晓敏.乡土文化微课引入高中课堂教学的优势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7(6):49.

生物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蚌埠医学院 1.生物科学系生物技术教研室;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安徽 蚌埠 233400)

摘要:为培养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生物信息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软件的应用能力,结合近年该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探索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使学生在生物大数据时代,具备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教学模式改革

一、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的必要性

生物信息学学科发展迅速,不断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而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生命科学相关的研发和技术,涉及生物、医药、食品、环境、农业等领域。掌握生物信息学这门工具,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和途径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医学院校部分专业(如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开设生物信息学必选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和教学资源缺乏。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生物信息学时间相对较晚,在教材选择中首先调研了其他院校和目前出版的教材内容情况。发现大部分生物信息学教材都包括生物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质)的信息资源,基因组分析信息资源,数据库搜索软件,核酸序列分析和多序列比对等软件的核心内容,除了共性的章节外,不同的教材内容和重点各不相同。但是生物信息学发展迅速,除了基础内容外,大部分内容都在快速地更新,比如引物设计软件的使用等。而目前,生物信息学教学资源较匮乏,完善的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和习题等教学资源稀少。

2.课程内容与教学课时不匹配,教学进程安排不够合理。首先,由于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生物信息学课程学习前需要理解和掌握一些生命科学相关知识背景,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深刻理解一些生物学基本概念,如基因序列、蛋白质序列、非编码区、启动子等,并初步了解一些重要的生物学数据库。因此,讲解透彻该门课程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花费一定的时间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然而由于医学院校学生课程门类众多,客观条件决定无法为生物信息学安排足够多的课时。目前我校教学大纲规定的授课仅为20学时,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就显得非常突出。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数下灌输大量内容,因此无法深入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了教学质量。

其次,教学进程安排不够合理。以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为例,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生物信息学课程。此阶段学生虽然学习了一年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但是专业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同时实验设计等相关实践较少,缺乏对实验细节的理解与实验设计的整体把握。而生物信息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所以有必要在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实验设计的理念,课程学习中灵活运用专业基础知识,达到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生物信息学的知识与不脱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教学模式单一,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对于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本课程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如何在现有数据库中查找想要的信息,如何通过在线程序或利用现有的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解决生物学问题。学生需要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熟练掌握生物信息学的数据库、分析方法、软件。但是很多医学院校教学条件有限,没有相应的计算机实训室,配套软件也相对匮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课件照本宣科,并不能结合具体实例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同时,多数高校开设的生物信息学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教学课时。然而,生物信息学的学习,如数据库的检索与使用、序列比对分析软件的应用、引物设计软件的应用等都需要学生在实践课中进行验证或操作,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脱节严重,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三、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1.修改理论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由于生物信息学内容繁多,应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精心挑选授课内容,在有限的课时中让学生学到最基本且重要的生物信息学理论知识。目前我们选用的是浙江大学出版社第一版的生物信息学,结合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特点,本教学团队编写了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更新和优化,将重点集中于应用性较强的生物信息学实践分析技能和离线单机版生物信息学软件的使用上,具体内容包括核酸及蛋白序列数据库、序列的相似性搜索、序列比对、系统进化树的构建以及蛋白质的结构与预测和引物设计等基本内容。同时考虑生物信息学学科的前沿性和交叉性,我们又增加了蛋白质组学和非编码RNA,基因芯片、qPCR、深度测序等操作原理及流程预测等内容。为了适应生物信息学快速发展的要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推荐了包括DavidW .Mount编写的《Bioinformatics Sequence and Genome Analysis》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李霞主编的生物信息学等几种不同类型的参考教材供同学课外阅读。

2.创新教学方式,推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生物信息学的课程学习和软件使用与网络的使用紧密相关,一方面,为克服学生多,无法使每位学生实时进行电脑操作的弊端,我们利用能够接收无线网络信号的设备,实现上课时教室内有网络,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实时在线带领学生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如數据库查询、序列提交过程、蛋白质结构域分析、蛋白理化性质及结构预测等重要内容,通过实时演示连贯教学内容,让学生得到了更加直观的实践体验,加深了对各种分析方法的学习和理解[1]。另一方面,由于课程学时(仅20学时)的限制,学生们不可能完全依赖课堂时间很好的掌握该课程,除了采取集中授课方式之外,本团队利用搭建的“分子生物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平台,开辟了“生物信息学”专栏,提供相关文献、相关分析软件及其使用步骤等信息;并聘请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组织相关领域青年教师开展专题研讨等形式,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紧密联系科研,开展基于实践的问题式教学。针对生物信息学课程的特点,打破应试考核方式,本教学团队注重理论结合实践的问题式教学方式引导。一方面,各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比例,根据生命科学的发展,不断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从而将生物信息学技术渗入日常教学环节中;另一方面,面向全校招募相关领域青年教师,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青年教师科研项目,并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科研项目。目前创新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全面覆盖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全体学生,学生在解决科研问题时逐步学会运用生物信息学知识,如文献查阅、目的基因序列的获取、基因序列的分析方法等,提高了学生生物信息学知识和技术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理解力。

四、结语

生物信息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的工具和载体[2],针对生物信息学课程的特点,医学院校生物信息课程的改革可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的系统性、规范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对生物信息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基础上,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医学特色,培养适用于现代精准医疗的创新型生物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敏,赵杏利,范丙友,等.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48):140-141.

[2]马军,林炽贤,李麒麟.生物信息学在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3,(3):125-126.

生物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初中生物课有集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采用“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模式,能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做”的机会和主动“学”的机会,提高了初中生物常态课课堂效率。

关键词:课堂模式;先学后教;自主互助;展示反馈;高效课堂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的“从做中学”以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为依据,强调了工作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从做中学”强调的“做”主要是个人亲自尝试的工作和活动,获得个人的经验,以使学生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学生应该通过做事来学习,从“做中学”,做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我市推广的“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模式,是在洋思和杜郎口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一套可操作性强的高效课堂模式,课堂上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把讲台交给学生,学生依据导学案自主学习,相互讨论,互助学习,采取“兵教兵、兵练兵、 兵强兵”,老师教累计不超过15分钟。该模式的教学理念无疑是教育家倡导的理念,让学生在自己的“做”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生物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生物课是中学教学的必修课,有集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充分利用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实施探究活动,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科特点。采用“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模式,能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做”的机会和主动“学”的机会,提高了生物常态课课堂效率。

一、“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模式

1.重建课堂结构

在分析研究学生“同质”或“异质”的基础上进行分组,通常6人一小组,餐桌式围坐,每班8~9小组,每小组为一个学习单位,每组选一名成绩好、责任感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小组内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活动,每组确定2名小老师,确定他们在小组中的“领头雁”地位,小组长、小老师随时可以帮助身边的同学。

2.教学思想目标

“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模式能使学生主动按课程标准的学习水平全面系统地学习基础知识,把获得知识、满足求知欲的动机激发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是一种稳定学习动机和培养自学能力的教学模式。

3.操作程式

教师:研究课标和教材—确定学习目标与学法—答疑解惑—反馈回授。

学生:依标自学—切磋讨论—展示、评价—运用巩固。

二、教学活动

1.先学——自主互助

教师通过课前制作好的“导学案”让学生看,让学生整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例“昆虫的生殖与发育”这一课的导学案:

(1)基础知识梳理(自学)(5~7分钟)

导学:①认真看书78~79页,结合蝗虫的生活史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找出导学问题答案。

②小组长组织组员讨论组织好答案问题:

A.蝗虫的生殖方式 ,受精方式 发育经历了 个时期。

B.比较蝗虫成虫和幼虫的形态区别: 。

C.比较蝗虫成虫和幼虫的生活习性,区别是否相似。

D.蝗虫发育过程所 , , 的三个时期。

(2)合作探究,能力提升(学与议)(10~15分钟)

导学: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自主学习80~82页,各小组根据自身饲养家蚕的经验在小组内进行讨论81页问题,并搜集和整理有关资料。(注意讨论的有效性,珍惜时间,及时解决问题,不要谈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问题:

①若虫与成虫的区别?

②“春蠶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家蚕的发育过程分析对不对?

怎么改其中两个字使之既有科学性,又不失艺术性?

③毛毛虫和蝴蝶是同一种生物吗?怎么解释?

④家蚕在发育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⑤每小组画出观察到的家蚕的生活史的几个典型时期的图像。

⑥思考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生物课堂上有导学案,对于基础导学问题,学生依据导学提示通过读书看图,在确定的时间内都容易找到答案并画线标记,并完成基础导学问题。对于导学案中合作探究、能力提升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要探讨,小组学生共同讨论,每个学生都各抒己见,积极愉快地投入小组学习中,活跃了学生思维,学会了钻研问题,当问题解决了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跳一跳可以摘到桃的成就感,学习兴趣被激发了。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助,对于学困生来说容易获得帮助完成学习任务;优秀的学生在教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提升,优秀生带动学困生,形成传帮带,形成充满学习激情的课堂,教师机械重复地讲的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多了。学生的先学有目标、有方向,学生的学习不累了,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学习效率自然提高了。

2.后教——教师点拨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巡视辅导,掌握自学情况,掌控进度,及时表扬速度快、效率高的学生,对于中等偏下的学生给几句悄悄话,帮助端正态度,鼓励他们赶上进度,还能给学生个别答疑解惑,规范不正确的表达,纠正不正确的理解,把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难点所在,以便有的放矢地反馈回授。例如“昆虫的生殖与发育”这堂课中,学生对变态、若虫、跳蝻等概念的理解不到位,老师有必要点拨昆虫的发育过程中,将幼虫与成虫比较,从幼虫的形态、生理、习性等发生显著变化,这称为变态。幼虫与成虫比较,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像成虫,只是生殖器官未发育成熟,因此叫若虫,蝗虫的幼虫(若虫)叫跳蝻,理清这几个概念,学生对不完全变态发育这个核心概念就理解了,容易记忆了,对变态发育概念也就易理解了。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概念,如“应激性和适应性”“神经中枢和中枢神经”“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等等难区分,学生学习时渴望老师指点。总之,“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

3.展示——评比评价

初中生爱表现,好竞争,喜欢评比,课堂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展示机会,把时间和空间充分留给学生,给予学生更多“说”的机会。在黑板的左上角设置评比栏,以组为单位,以竞赛的形式展示自主学习的效果。

首先,在对基础问题进行展示时,让学困生先上,做对则加分,其他学生认真听仔细看,随时帮助找错误,分析原因纠正错误,积极点评,给予纠错的小组酌情加分,这不仅使学困生明白其错误原因,也给优等生加深了理解。

其次,在对合作探究问题进行展示时,尽量给各小组安排任务,小组选题采取抽签方式进行,再由各小组派一组员根据自己抽到的问题做出展示,先小组内质疑纠错,无误则加分,有误组内查不出,其他小组帮忙,帮忙改的小组要说明错的原因、怎么改,改对则酌情加分,有的问题全班都答不完整,则由老师启发式讲解,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怎么改其中两个字使之既有科学性,又不失艺术性?老师可以启发:春蚕吐丝完变成什么?学生肯定答出是蛹,很快有学生答“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在展示过程中有评比、有加分,初中生是兴奋的,抢着举手上去展示,在座位上的学生随时准备找人家的错处,听得认真,积极思考。对于上去展示的学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对于下面的学生随时质疑纠错、评价,快乐地做事、快乐地学习。整个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毋庸置疑,这样的课堂效率更高的。老师在展示环节起穿针引线的组织作用,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的展示做适当引导、恰当的评价,课终作必要的小结,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嘉宾”。

4.反馈——归纳巩固

通过学生的快乐展示,就问题来解决问题,学生学会的知识是零散的,是断点的,在课的最后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并设计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该教学模式突出了學生的“学”,改进了老师的“教”,改变了传统课堂的“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在这高效的课堂中快乐成长。

三、“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建议

1.时间的把握

这种课型由多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的时间有限,如何精准把握时间是完成教学进度、教学任务的保证,特别是讨论和展示环节,主要由学生完成,时间不好掌握。由此,老师在课前设置讨论问题时,应注意问题的数量,难度的把握,确保在规定时间能完成,万一在实施时无法按时完成,应灵活处理,删减讨论内容,或改为老师讲述或改为课后思考,使每一个环节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确保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能按时完成。

2.讨论问题的设置、调整

课前讨论问题的设置是事关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设置得太简单,学生没兴趣,能力也无法提高;设置太难,讨论开展不下去,量太多,讨论不完,量太少,学生提前完成容易造成纪律涣散。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容量的大小,合理设置讨论内容。教学内容少或较简单,可全部由学生自学讨论完成。若教学内容较多或难度较大,则只能部分由学生完成,部分由老师讲解。此外,在刚开展这种教学模式时,学生自学、讨论的内容应安排少些、简单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能力逐步提高,也更适应这种学习模式后,再逐步加量、加难度。

老师对问题的设置,不可能总是那么完美,在实施时,还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的进程状况,进行及时调整,如把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适当补充一些相关材料;相关知识或给予适当的提示等,以确保学生自学讨论能顺利完成。

3.老师在课前还应收集一些相关资料,准备一些模型或实物,帮助学生自学讨论,或提前布置一些准备工作由学生课前完成,确保一节课的顺利进行

总之,初中生物新课程内容安排得很丰富,有演示实验、学生的探究活动、建议活动、小资料的学习、课外读等等,处处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习,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已是势在必行,“先学后教,自主互助”模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个体发展为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经过我市多校实践取得丰硕的成果,是可操作性强的高效课堂模式。

生物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在“血糖平衡调节”的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联结经验、穿针引线构建模型、模型变式体悟实质、模型应用深化责任四个教学环节指向深度学习的五大特征(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应用、价值与评价);旨在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培养高阶思维,构建深度学习的高中生物课堂。

关键词:深度学习;血糖调节;模型建构

深度学习概念源于人工智能领域,近年来因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及信息发展的技术支持使其在教育体系中迅速兴盛。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与简单机械的浅层学习有别,深度学习具有情境深、发展深、责任深等特点,它更强调学生情境思辨、逻辑推理、实验验证、迁移应用等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为宗旨”的课程基本理念,深度学习作为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脚手架”,是促进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下面以“血糖平衡调节”为例探讨深度学习理念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血糖调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中的重点内容,该部分内容与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代谢知识息息相关。血糖调节是学生在学习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和神经调节的基础上,对激素调节在人体稳态维持中的作用的进一步诠释。其中激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以及与下丘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全新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基于学生的前概念分析,在实际教学中可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为难点的突破设置一定的知识阶梯,所以在本节课中笔者采用搭建多重支架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概念,体验血糖调节模型构建;通过相关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高阶思维。为了进一步在本节课中落实深度学习的理念,笔者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教学环节(图1)。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基于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①能够利用图表和资料分析血糖调节的动态过程,树立稳态与平衡观;尝试构建血糖平衡调节模型,学会运用证据修正模型,逐步发展模型与建模的科学思维。②能够运用“稳态与平衡观”这一生命观念分析糖尿病的病因,关注糖尿病患者的需求,提出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可行途径,形成社会责任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联结经验

深度学习强调知识是有内在联系的结构与系统,联结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和新知识是开展深度学习的基础。以真实的生活情境为载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真实情境支架下实现知识符号与现实生活的相互转化。[2]简单来讲,当学生的学习活动融入真实的情境时,深度学习才会发生。通过前概念分析,学生脑海中已经有部分关于低血糖、糖尿病的认识,这部分经验可以作为新概念的生长点,初步达成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的高低对保证人体能量供应以及保持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对体内血糖平衡调节学习的渴望。

角色体验:某同学没有吃早饭的习惯,一天早上出现了冒冷汗,嘴唇苍白等症状,如果你是医生,你将做出什么样的诊断?如何证明你的诊断?学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得到用血糖仪检测血糖浓度的方法。列表呈现:人体内血糖浓度范围及症状,教师引入课题:体内的血糖是如何调节的呢?

经验分析:结合已有的生活体验,分析体内的血糖有哪些来源?又可以合成、转化成哪些物质?构建血糖来源和去路的概念模型。

(二)穿针引线构建模型

活动与体验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活动”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活动,而非生理活动或受他人支配的肢体活动,“体验”是指学生在活动中生发的内心体验。[1]深入理解教材,是开展有意义学习的重要保证。血糖平衡调节中激素与下丘脑联系的逻辑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单纯通过被动、机械阅读教材获得的知识并不能内化为学生的认知。为此笔者在深入剖析教材中的知识后适当延伸拓展,以素材为载体,以活动促发展,精心搭建多重支架,助力学生建构血糖平衡调节体系,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1:PPT呈现人进食一段时间后以及运动后血糖浓度与胰岛素浓度、胰高血糖素浓度关系曲线,结合教材的相关资料,试用相应的文字与箭头构建饭后与运动后的血糖调节过程的反馈模型,并总结出激素调节模型图,完成后组内交流。

环节2:提供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对血糖调节中的神经调节途径再补充,认识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共同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一般规律。各小组分享血糖平衡调节体系,教师用希沃助手展示学生构建的血糖平衡综合模型,同时结合师生、生生互评,加以完善对学生活动的评价。血糖平衡调节的综合生理模型及激素调节模型图如下所示。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概念的基础上,体验血糖调节图解式概念模型的构建。教师以问题驱动,并适时补充素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反复推敲、完善模型,从而明确模型建构的科学方法,促进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模型变式体悟实质

瑞典学者马飞龙指出,学生的学习结果与教师对教学中的变与不变的内容的呈现和处理密切相关。[1]深度学习离不开科学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课堂学习推向更深的层面。

环节1:在交流思辨中进一步明晰胰岛素的功能。空腹抽血后,定量饮用高浓度的葡糖溶液,一段时间后测试血糖浓度,尝试画出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的血糖浓度变化曲线图。教师追问:“正常人与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血糖浓度变化趋势都是先上升,再下降,但下降速率不同。谁的下降速率慢?为什么?”

環节2:如何证明后者下降速率慢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试设计实验证明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功能,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若干只发育良好且状况一致的小鼠,生理盐水、注射器、适宜浓度的胰岛素、高浓度葡萄糖等)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概念模型与数学模型的转换,让学生有意识地建构知识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线索,培养学生模型转化处理能力的同时实现对血糖平衡调节知识的内化。其中实验设计过程则是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以及对科学本质的体悟。

(四)模型应用深化责任

迁移与应用是深度学习的属性特征,“迁移”是對已有经验的拓展与延伸,“应用”强调将所学的知识操作化、外显化。学生在解决真实复杂情境中的问题时,通过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并不断修正、调适知识,从抽象到具体,从经验到实践,完成对学习内容的认知深化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因此笔者呈现以下情境指导学生运用血糖平衡模型,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与评价。

环节1:呈现尿糖与糖尿病的资料,《黄帝内经》中对糖尿病的症状描述如下:“多饮而渴不止,多食而饥不止,多溲而膏浊不止。”设疑:尿糖能否等同于糖尿病?试利用血糖调节知识并结合内环境稳态的内容解释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症状?学生分析现象、深入思考并讨论回答问题。

环节2:通过呈现2型糖尿病的资料及胰岛素作用机制图(图4),重点引导学生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分析血糖调节机制,如果你是糖尿病新疗法的工作者,除了注射胰岛素外,你认为糖尿病控制和治疗还有哪些可行途径?最后教师还可以介绍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科研成果,促进学生爱国价值观念的深化。

设计意图:立德树人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指向,包括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糖尿病患者症状的原因分析,引导学生将稳态与平衡观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结束语

深度学习不是机械的教学方法,而是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有效性教学的多元化途径,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情,灵活选择深度学习发生的机制催生深度学习,关注学生的共同基础和多元发展需求。[3]本节课以低血糖为切入点引出血糖调节,教师通过知识有机整合引导学生构建血糖平衡调节概念模型,利用模型变式实现重要概念的再加工,以情境为载体将生物学知识迁移自我评价水平中,以实现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25-32.

[2]于伟东,丁奕然.问题式与情境式对比中的主线教学审视[J].生物学通报,2016,5l(12):38-40.

[3]谢倩,李韶山.例谈基于深度学习典型机制的高中生物学教学[J].中学生物学,2019,35(8):23-25.

生物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读者:黄女士

答:读者您好!现就您提出的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1989年的中学教师职称评审定额问题

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布〈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的通知》(国发〔1986〕27号)精神,从1986年全国职称改革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明确规定:“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合理结构比例”。国家《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小学各级教师职务的定额应依据学校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教师队伍结构及编制来确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通过试点,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各自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确定本地区各级教师职务定额”。广西《关于执行〈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细则》(桂职改字〔1987〕99号)明确规定:“关于定额问题,各级教师职务有定额。中学各级教师职务的定额应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教师队伍结构以及编制来确定。”同时,根据桂职改字〔1987〕99号文件精神及职称分级管理的模式,中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由各地市教育主管部门组建评审委员会,其评审管理由地市负责。因此,您反映的关于1989年中学一级教师职称评审时的定额问题,确有相关政策依据。

(二)关于退休人员能否评定中学一级教师职称问题

根据原人事部《关于重申离退休人员不再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通知》(人发〔1997〕30号)精神,对达到离退休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除因工作需要,并按政策规定办理了延长离退休手续的人员外,已经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不再评定职称。因此,由于您已经退休多年,不属于评审对象范围,不能参加中学一级教师评审。

上一篇:安装职称论文下一篇:职称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