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2023-03-05

工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兰州市的饲料工业在20世纪80年代起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饲料作为产业开始孕肓、诞生。现代养殖业发展离不开饲料工业,饲料工业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现有农业资源,同时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物性食品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保障。饲料工业的发展对畜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发展养殖业、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商品化的重要手段,同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饲料工业上连种植业,下连养殖业,因此发展饲料工业对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缓解我国粮食安全压力、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有必要对我市饲料工业的发展进行探讨。

1饲料工业的发展现状

20 世纪80年代初,兰州市开始探索提高畜禽养殖效果的方式和方法,逐步改变用原粮、饲草等单一饲料养殖的习惯。各级农技推广单位加大推行饲料、饲草加工技术;有的养殖场使用简易、小型的粉碎机和搅拌机生产混合饲料进行饲养,初步显现出其相对独立的产业特征,开始了饲料工业的萌芽阶段。20 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规模化养鸡场、养猪场的陆续诞生及广大农村家庭养鸡、养猪量的增加,客观上对饲料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兰州市已形成集饲料加工业、饲料原料工业、饲料添加剂工业以及对饲料企业监管、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工业体系,为促进养殖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商品化、现代生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据统计,1989年全甘肃省51个词料加工厂的年生产总量达18.05万t,而兰州市的饲料年生产总量仅1.30万t,占全省的7.20%。截止2010年底调查统计,全市现有审查合格的饲料生产企业17家,饲料添加剂厂1家,全市饲料年生产总量已达20万t,其中牛饲料4.50万t,鸡饲料3.80万t,猪饲料11.30万t,已占全省饲料总量的17.30%,饲料总产值达7.80亿元。其中年生能力吨的较大型的50 000 t以上的饲料生产企业4家、中型的10 000~20 000 t的饲料生产企业6家。生产的饲料产品主要有混合饲料、全价配合饲料、精料补充料、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等产品。目前,兰州市的饲料行业现已从原来附属于粮食加工的副业发展成为新的产业,为提高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水平,推动兰州市畜牧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目前,兰州市饲料企业按照“大型企业做强、中型企业做大、小型企业做专做精”的思路,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出满足不同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全价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开发出了8大类200多个饲料品种,为推广精细高效节约养殖模式提供了物质保障。此外,兰州市利用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原料,开发出饲料用草产品、饲料用菜籽粕、马铃薯蛋白饲料、玉米蛋白粉等优质饲料产品,远销上海、广州、山东等地;马铃薯蛋白饲料销往南方,成为高档水产饲料的优质原料。

2饲料工业的发展特点

2.1 饲料监管有力,常态化,饲料质量明显提高

近年来,兰州市饲料监督管理站和各县区饲料监管部门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文件精神,真抓实干,定期排查,对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生产企业开展跟踪检查,强化获证企业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饲料企业。对饲料经营市场开展监督检查,坚决查扣销毁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批准文号、无产品标签的“三无”饲料产品,查封取缔生产经营“三无”产品的企业,严厉打击饲料中添加“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物的行为。2005年抽检各种饲料51批次,抽检合格率为98.27%,2007年抽检各种饲料60批次,抽检合格率为98.92%,2010年抽检各种饲料63批次,抽检合格率为99.13%,抽检合格率逐年上升。连续几年在饲料企业和养殖企业配合饲料中均未检出盐酸克伦特罗等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违禁药品和有毒、有害物质。

2.2饲料科技投入加大、技术推广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市饲料科研成果显著,特别是较大型的饲料企业更注重与科研部门、高校等的联合,注重饲料营养与配方研究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饲料动物营养研究、利用当地饲料资源优势和特点开发反刍动物、禽饲料配方。目前,一些科技成果已应用到饲料产品中,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发展。

2.3产品结构趋于合理、品种齐全

原来兰州市饲料主要以生产低档混合饲料、单一饲料为主,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现在能够生产不同畜禽品种、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营养需求的全价配合饲料、精料补充料、单一饲料和浓缩饲料、饲料添加剂等系列产品。

2.4饲料生产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整合步伐加快,以兰州正大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的作用更加明显

饲料生产企业通过多年的技术改造,生产设施设备有了较大的改进,特别是较大型的饲料加工厂的加工设备引进、更新换代较快,饲料生产设施设备比较齐全、配套,自动化程度明显有了提高。产品辐射到我省各地以及周边省区。今后我市饲料业将基本形成微小企业日渐减少并退出市场,较大型饲料企业将整合趋强盛,逐步向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2.5改善生态效应明显

兰州市自然条件艰苦,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很小,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低下。基层个别乡镇,人畜共粮的状况延续至今,迫于粮食压力,农业过分开垦荒草地,广种薄收,畜牧业发展也因缺乏充足的物质基础而处于超载状态。发展饲料工业,对于减轻畜牧业造成的资源环境负荷、使之得以休养生息、改变掠夺式经营的状态、恢复和增强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促进农牧结合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来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优惠保障政策,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饲料工业的健康发展,但饲料行业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饲料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饲料行业监管滞后

当前,市县两级监管体系初步建成,但配套保障系统尚显薄弱。由于经费来源没有保障,部门割据,执法主体归属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企业生产管理及特有工种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与饲料生产管理工作相关联的专业知识和培训不足。三是饲料质量监督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截止目前,兰州市尚没有一个获得认证的市级饲料检测标准实验室,检测设备不足,无法开展定期的抽检,只能每次送交省级检测部门,更不能保证产品的精益求精,无疑给兰州市饲料监管部门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2可持续发展方面后劲不足

兰州市大多数饲料企业的特点是小、散、弱,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饲料工业基础建设和技术改造资金短缺。企业效益滑坡造成贷款困难,利息高,额度小,影响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二是饲料工业一线科技人员严重不足,职业培训体系尚未建立。因此,饲料生产、经营部门配方设计能力差,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吸纳能力低,质量管理薄弱,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前、产后服务不成体系。三是兰州市饲料科研机构由于设备落后,人才分散,运行机制不健全,低水平重复研究和验证性研究多,创造性研究少,科研经费没有保障,绝对投入低,致使大量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无法开展。

3.3饲料产品科技含量低、特色不明显、缺乏竞争力

兰州市在畜禽的动物营养和饲料科技基础研究方面水平显著低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化水平也很落后。同时,饲料添加剂技术储备薄弱,研制开发能力差,饲料原料、产品及添加剂的检测技术缺乏,手段落后。另外,饲料工业人才资源缺乏,对人才的培养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规划,在专业培训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很大问题。另外,产品特色不明显,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

4对策

4.1以市场为引导,树立企业现代市场意识,资源整合意识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过去的定产定销,只顾生产,不管销售等传统的思维意识在现在饲料企业领导和职工中仍然存在,对饲料市场缺乏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和主动应变能力。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力,一是认真研究调查市场并掌握发展动态。由于饲料业受种植业与养殖业发展的制约,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动态是饲料企业决定产能和销售策略的基础,准确分析预测这两个行业市场并主动应变调整则可占据饲料市场销售先机,从而先知先觉,先得资源,先行发展,中小饲料企业要及时掌握所在区域变化趋势,制定市场拓展策略,迅速出击,占有新兴市场份额。二是目前我市中小饲料企业特别是小型饲料企业的发展空间急剧缩小,合作求发展是必由之路,同行业之间、饲料业与养殖业之间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是我市中小饲料企业求发展的当务之急。合同养殖的推广是大势所趋,中小饲料企业要积极探索自身角色定位和产业链分工,强化整合意识,融入大市场、大产业、大流通才能求生存、求发展。

4.2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管理

督促企业建立和健全质量保证体系,饲料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帮助企业多方筹集资金,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对现有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引进先进技术,提出合理化工艺流程,逐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督促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强化质量意识,要求每个饲料生产企业都要具备质检条件,建立产前、产中、售后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严格的检验制度,加强原料和成品质量控制,把好产品出厂关。

4.3积极鼓励扶持行业协会,建立科技和市场信息的有效传递渠道

以饲料行业协会为平台,加强饲料行业信息网络建设, 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建设当中要信息基础设施与信息服务并重,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可用性,提高信息的科技含量。在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由于互联网普及率较低,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注重信息的质量和类型。

4.4依靠科技创新挖潜, 提高饲料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特色

深入实施“科技兴饲”战略, 挖掘发展潜力, 研究开发饲料新产品、新品种,专业产品、特用产品, 提高科技含量。 加快我市畜牧业发展步伐, 从而进一步促进和牵动饲料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具体办法上,在宏观上引导饲料工业研究相关院、所、大学及服务部门与经济实体相结合,建立技、工、贸一体化集团或联合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措施, 真正达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增强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依托本地及西部的资源优势和特点,研发绿色、安全、高效有针对性的特色产品。

4.5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饲料监管的投入,为饲料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各级饲料监管机构要健全,职能明确、人员到位、经费保障。同时,检验、检测手段要跟上市场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发展的要求,通过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使兰州市饲料工业发展健康有效稳步可持续推进。

工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本文主要阐述了当代工业设计发展所具备的条件及其发展前景:即政府的高度重视、高校企业的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的关注、设计者自身能力和信心的提高。

工业设计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自人类诞生以来,设计——这项创造性的活动就成了其斗争的主要手段[1]。在人类经过与自然环境的不断斗争和工业革命的产生后,工业设计便在批量消费和生产的商业化模式下在英国兴起。随着市场的扩大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工业设计便迅速地传遍整个欧美,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上世纪末,工业设计这个字眼在中国也慢慢被熟悉。那时,一批致力于我国工业设计的老辈学者们通过努力在1979年成立了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因此,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发展也就步入了正轨。工业设计是一门多色彩的创新型产业,它将科学、技术、艺术、文化、经济、市场等多门学科融为一体。它是一个国家在发展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时也能将一个国家更多的新型产品推向国际市场[2]。但为什么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工业设计却没有像30年前憧憬的一样蓬勃发展了?近30年里,政府的不怎么重视、企业的漠不关心、社会大众的思想意识不够、学者们的信心不足都导致了工业设计在中国缓慢发展。但现今局势却有很大转变,工业设计发展的条件都有了一定的具备,其发展也将变得更加迅速,其发展前景也将更加美好。下面详细的谈谈中国当代工业设计发展所具备的条件及其美好的发展前景。

1.我国当代工业设计发展所具备的条件

1.1政府对工业设计的高度重视

英国是工业设计的发源地。在当今,英国的工业设计也是处在世界各国的前列,那么为什么英国能在工业设计行业中力战群雄高居首位呢?其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可以没有政府,但不能没有工业设计。”此外,现首相布莱尔也为推动英国的设计策划发动“新世纪英国杰出产品”活动,并亲自为其展开幕剪彩。这可以看出英国政府对工业设计是非常的重视。由此,英国的工业设计一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之根本也就不言而喻了。当今社会,不仅英国政府对其重视。1998年韩国总统金大中同英国首相布莱尔共同发表“21世纪设计宣言”;日本每年都会颁发国家级“优秀设计奖”;美国联邦机构内也设有国内设计部。由此看来,世界各国对工业设计都非常的看重。当然,我国也不列外。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朱焘在给温总理的信中写到很多关于我国应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的建议。那么在接下来的第二天,温总理便就此作出了重要批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此外,早在2002年4月时任总理的吴邦国同志增批示“工业设计师将产品技术设计与外观设计结合起来,不仅要确定产品技术功能,而且要给人于美的感受。这方面我国与国外先进企业差距甚大,应予重视,否则会影响我产品竞争力”。更加重要的是,温总理在我国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工业设计是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的七项生产性服务业之一。这也就非常肯定的说明了我国政府对工业设计的高度重视。

工业设计确实是一个国家在发展中强烈需求的元素,然而,工业设计的发展也确实需要国家政府对其高度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在国家政府高度重视下发展的工业设计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从而使我国逐渐走向世界的先列,同样也使中国的工业设计得到更大的发展。

1.2高校对工业设计采取的有效教学方针

学校是一个人主要学习的地方,高校便是工业设计发展的另一个摇篮。据统计,现今国内已有近4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业设计这个专业,以湖南大学为突出的各高校都对工业设计持有很高的看法。现今我国高校对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也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方针。首先:高校已根据工业设计学科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优势设置了合理的课程程序。其次:各高校越加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另外,各高校也都增加了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各高校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2002年法国ST-ETIENNE国际双年设计节大展及国际“ECO-DESIGN”设计竞赛中,湖南大学有5件作品入选参展,并进入决赛。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各所高等院校在工业设计行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由此,我国高校对工业设计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

在平时课下,从事该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们在工业设计的发展上也有一定的交流,想办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同时也让工业设计能在中国得到更大的发展。因此,我们所有从事工业设计领域的学生、老师和其他人员都应该有高度的信心去对待工业设计,让他在高校这个温暖的摇篮中逐渐的成长,变得更加强大。让其走向世界,占领未来该领域的制高点。

1.3社会对工业设计的关注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工业设计也不列外,他需要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使自己变得强大,进而能为人类的幸福和未来所服务。当今社会对工业设计也有更多的关注和期待。

曾《对话》栏目特别制作了一期关于工业设计的《工业设计的创富魅力》。特邀设计公司的代表——洛可可设计创始人贾伟与德国红点奖创始人彼特.扎克、英国设计委员会主席大卫.凯斯特、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长朱焘、中国引入工业设计第一人柳冠中、北京工业设计中心陈冬亮等同台论道。此外,现有各大企业、协会等组织的工业设计大赛越来越多,由此可见不仅政府高校开始对工业设计更加重视,社会公众和媒体也对工业设计有了高度的关注。国外也有很多企业对我国工业设计有所关注和支持。日本国际协力团(JICA)增以五千万日元设备无偿援助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建立了国内一流的人机及造型材料实验室;2002年投资两百余万元人民币建设了先进工业设计技术中心,拥有图形工作站、快速成型机、大型精密数控机床等先进设备。

社会各界已对工业设计有了较强的关注和认识。在社会的帮助下,我国工业设计应该会更快、更迅速的提高和发展。其为中国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将大幅度提升,人民的生活也将更加的富裕,人类社会也将更加的和谐、繁荣和昌盛。

1.4企业对工业设计的大力支持

人才是企业的命根,没有人才企业犹如空壳一般。工业设计人才也就是设计公司的命脉。多数英国企业认为通过设计会加强产品的创造性和革新性,提高服务质量,改善产品质量,增加利润和销售额。

工业设计的发展主题是企业。1999年,苹果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IMAC\"的新款电脑。这项设计改变了传统电脑的外观,机身变得透明亮丽外形也简洁流畅。进入市场仅139天,就销售80万台,平均5秒钟就销售一台。苹果公司由此也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企业对工业设计的重视将给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带来相当大的经济效益及名利效益。当今,我国每年由企业政府主办的设计大赛也不在少数。营造了全社会重视设计、崇尚设计的良好氛围。广东省工业设计产业集聚效应也更加明显,现已有超过600多家专业工业设计公司分布于深圳、广州和釜山等地。现已形成以“穗深工业设计走廊”为核心的工业设计制造产业格局。据初步测算,目前工业设计对广东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28%左右。因此,企业对工业设计的高度重视是工业设计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5设计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对工业设计的发展影响

作为一个工业设计者需要广泛了解设计类的相关知识。要更强地锻炼自己的设计能力。设计开发时,手绘和软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这两个方面要格外的重视。有了技术,没有思想,设计依然是天方夜谭。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所以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我们每个设计工作者必备的因素。每个设计工作者要有信心,敢于去表现自己[3]。要勇于参加各项设计大赛,让自己脱颖而出,给工业设计带来新的前景。我相信现在的工业设计者已逐渐拥有了这样的能力。

2.我国当代工业设计的发展前景

我国工业设计不再像30年前那样有激情没有好的环境。现在良好环境的具备;激情的高涨;国家政府的重视;高校企业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关注,设计者自身的能力和信心的提高将会使中国现代工业设计走向全新的时代。当今的中国,其消费文化也有了相应的改变: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温饱走向小康,从生活转向社会。另外,全球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匮乏也让人们树立起了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意识。那么近几年的设计也顺应潮流思想,提出了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健康设计等等。由此像这样的设计才能更为人们所接受。

现代中国的工业设计发展的条件得到了具备,其发展前景也是非常的优越。随着我国各领域的发展,工业设计始终会走在社会发展的前端,更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人可. 工业设计史 [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 黄毓瑜. 现代工业设计概论.[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徐楠. 浅谈工业设计专业的学习及自我表现完善[J].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3)

工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宁会展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结合南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创新政府对会展经济的宏观管理策略;加强会展经济区域合作策略;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策略;促进会展品牌化方向发展策略以及建立组织体系,加强行业管理策略。

关键词:南宁;会展经济;发展

会展经济,泛指一切涉及博览、会议、展览、展销、展示的相关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内的经济活动。[1]近几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推进,南宁被推向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南宁会展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并带动城市经济及其周边城市及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成为支柱产业。

一、南宁发展会展经济的有利因素

2004年11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表明南宁具有承办大型、高规格、国际化会展活动的能力,标志南宁会展业崭新的开始。南宁的会展业能发展到今天的会展经济,必有其有利条件。

(一)以快速发展的经济为依托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超过25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以上,比全区增速高1个百分点,比全国增速高4.5个百分点,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同时,第三产业也迅速健康发展并极大地促进了商贸活动的增加,各类展览会,博览会频繁出现。

(二)优越区位条件愈显现

南宁东邻粤港澳,西接东南亚,南临北部湾,西靠云贵川,是中国西南经济圈、华南沿海经济圈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三大经济圈的交通枢纽中心。近年来南宁又迎来“泛北部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一系列经济建设浪潮的推动,使之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潜力的自由贸易市场,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这无疑更凸显南宁的区位优势。在这种大背景下,会展经济也必将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

(三)美丽的自然风貌

会展与旅游是分不开的,许多时候会展的举办都是冲着举办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美好的风光而来的。南宁地属喀斯特地貌,有较突出的南亚热带自然风光特色的山水资源优势,加上四季温暖宜人,以及边陲的民族风情和边塞的文物古迹,构成多彩多姿的旅游资源。此外,南宁还是泛北部湾旅游圈和大桂林旅游圈中重要一环。

(四)不断完善的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是举办会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资基础,许多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得益于良好的会展设施和完善的接待条件。截止2012年,南宁市有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广西展览馆、广西博物馆、广西科技馆4个可供展览的专业场馆,总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其中,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总投资6.5亿元,占地6.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9122平方米,包含9个不同规模的展厅,可搭建2000个标准展位和200个非标准展位。

二、南宁市会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南宁会展经济在近年来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和我国上海、广州等其他会展发展城市相比,在软件和硬件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

(一)缺乏会展经济区域合作

南宁虽有会展企业100多家,但与其他各城市所承办的会展重复性过高,缺乏跨地区、互利合作的会展中介公司、会展咨询服务企业,且出现地方保护壁垒较严重,不仅严重浪费了资源,还影响到整个广西的会展行业的发展。

(二)会展经济运行缺乏行业内部和行业间的分工

南宁乃至全国展览从业人员的技能管理水平与国内外发达的地区相比,无论是展览组织者、管理者、施工人员还是其他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都很欠缺。在很多时候,展览组织者,即充当展览管理者,又是展览项目的实施者。从展品征集到展品运输、展品布置直至为参展者提供吃住行服务等均由展览组织者完成,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化分工带来的高效率。

(三)缺乏国际品牌效应

从会展经济的国际运行来看,一个城市知名的会展品牌,是该城市会展经济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南宁会展总体规模、档次仍然较低,会展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仍不明确,缺乏品牌会展。此外,会展形式较为单调,层次不高,缺乏闪光点,影响力和效果十分有限。

(四)缺乏完善的硬件设施、配套服务设施

首先,展馆单体面积小,不能满足大型国际会展的要求。其次,展馆功能单一,设施配套技术水平较低且综合配套功能不齐全。南宁市现有的5个会展场馆中,只有国际会展中心是按照大型会展场所建造的。因此2011年南宁市一共举办了95场展览,有80%的展览是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这使得国际会展中心超负荷运转,且已无法满足大型国际会展的要求。

(五)缺乏规范的会场经济运行秩序

由于南宁会展业起步晚,其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会展市场秩序和展览资源目前还存在混乱。根据南宁市调查队对会展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南宁会展服务的企业80%为私营企业,他们大多处于创业积累阶段,在办展办会中以单纯的营利为目的,存在严重的恶性竞争的企业占52.1%,认为有相关市场法律不健全的企业占39.1%,认为参展商品检验不到位的企业占30.4%,认为贷款拖欠严重的企业占13%。同时存在重复办展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南宁市会展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缺乏宏观调控,地方壁垒滋长

首先由于政府缺乏对会展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缺少一部对会展经济管理的条例。其次在经济区域内部之间缺乏合作,地方性的壁垒限制了展览业的市场化运行。如桂林、北海、钦州等地各有其特有的会展资源,但却难以形成会展产业群,各地都希望当地获得各类会展的举办权,因而忽略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分配,使得区域间的会展合作有限。

(二)专业化人才匮乏

国家缺少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根据2006年教育部统计数字,全国高等院校共1867所,但为会展业专门开设的专业课程或专业选修的高等院校不及全国大学总数的1%,相关的从业人员也都是半路出家亦或是毕业后进入会展行业后才开始从头学起,他们缺乏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此外,南宁会展业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三)新会展品牌,缺乏规划与宣传

一方面南宁会展业起步晚,发展快,属于新一代的新秀,品牌树立仍需时间。另外,过度竞争使得许多的公司和机构把大部分资金和精力都放在了拉展和拉参展商的事情上,而无暇顾及对展览专业观众的组织和对参展客商的服务,导致展览效果大打折扣。

(四)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服务以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会展业需求

首先,南宁展览场馆面积小,展会规模小。专业展会的规模大多在2万平方米以下,且展览面积大多在2—3万平方米左右,且建筑年代久远,布局分散,已不足以满足现在会展业的发展需求,展馆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其次,土地限制及政府资金紧张,客观上也限制、滞后了基础设施建设。

(五)会展业市场缺乏规范的管理

南宁展览业起步较晚、规模小、水平低,但市场需求大,容易导致盲目的发展,会展市场缺乏游戏规则,缺乏对办展主体的资格、参展商及参展行业标准、会展场馆资质认证、会展场馆管理等方面的明确规定。会展主办者在会展立项和市场调研方面缺乏严肃的科学态度,大多数是临时决定办展,或随大流,不顾会展的长远发展。

四、南宁市会展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南宁的会展发展策略应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培育具有特色的会展品牌专业会展项目为重点,以市场化运作为动力,以提升南宁会展综合实力为核心,以“政府主导,企业联合”的产业扶持政策为手段。具体的策略如下:

(一)创新政府对会展经济的宏观管理

1、制定会展业发展规划,明确区域会展业的发展方向,使政府对会展经济的管理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的规划管理。统筹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统筹工商、税务、海关、公安、交通、城管、会办等相关部门,增强会展意识,确定它们各自在会展业发展中的职能分工,协同发展会展产业。

2、制定会展法律法规,制定引导和扶持会展产业健康发展的优惠政策。继续给予会展业发展资金扶持,加大对本土会展业品牌的扶持;实行积极的奖励措施,对获认证的品牌会议实行一次性奖励;给予会展业税收政策扶持,鼓励区域内会展企业做大做强,对会展场馆经营企业免征自用房产部分的房产税和自用土地部分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二)加强会展经济区域合作

加强会展经济区域合作,首先加快南宁会展业与区内周边城市展开协作区域与联合,具体形式有:1、联合促销,合作组织客源。2、合作进行会展规划,协调开发会展资源。3、跨区域互相代理,最终达到扩大会展经济的发展空间、增加收入的目的。

其次培育、激活会展企业,实现会展企业集团化经营。会展经济区域合作最终要以会展企业的合作来体现。重点培育会展龙头企业,以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的配套合作为纽带,实现会展企业集团化经营,以拉动会展经济区域合作。

(三)加强会展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首先,与广西的各大高校甚至全国重点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培养人才。如共同磋商设立会展本科专业,开设会展实践基地等,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其次确立更明确的人才培育计划,建立会展经济的人才储备库,定期向上海、广州甚至国外等会展发达地区输送本土人才,进行中短期的培训、学习。同时,会展企业可以和会展协会联合,举办职业培训,聘请高校、科研机构的相关研究专家,举办高、中、初级培训班,以应急需,并为专业人才充电,形成一个行业交流的专业性强的平台;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开展职业资格认证。此外,南宁会展经济要与国际接轨,还应引进正规的PCO、DMC人员的资格认证考核制度,从制度开始注重行业内的专业化分工,培养一支能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人才队伍。

(四)促进会展经济向品牌化方向发展

在如今开发和竞争的市场中,品牌成为竞争的焦点。南宁会展经济的品牌化方向发展应实施三步走战略:

首先明确目标,构建特色品牌。南宁发展会展产业应利用承办博览会的机遇,依靠区位、资源、人文等优势经营好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会展品牌,在其会展产业市场的基础上纵深发展为以博览会为核心,大力发展面向世界的以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主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会展旅游。同时依托广西的优势文化产业和优势经济产业对南宁会展品牌进行专业定位,发展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会展,培养一批精品会展。

第二加大宣传,进行品牌推广。积极运用现代技术,加大市场化运作和宣传力度,通过提供深层次、专业化的服务来提升会展的品牌。同时关注网上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实现实物展览和网上展览多形式、多元化共同发展

第三走出国门,打造国际会展都市。以政府搭桥,企业联合,加大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按照国际品牌会展要求,提供专业的会展服务。

(五)建立组织体系,加强行业管理

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如成立中国展览业协会,作为全国各展览场馆、展览公司、展覽从业人员利益的代表,根据国家政策,协调办展活动,避免恶性竞争,制订行业规范,规范办展行为,促进各地区展览业协调发展,帮助国内展览业从业单位参与国际竞争。并为会展举办单位、参加者以及为会展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部门提供计划信息。(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吴信菊.会展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60-162

[2]黄庆.南宁市作为区域性国际会展旅游中心的定位[J].市场论坛,2006(1):36-39

[3]郭峦.论南宁市会展旅游的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7).

[4]曾武佳.《现代会展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四川大学.2006年.255-256

[5]甄明霞、欧阳斌.会展经济—城市经济的助推器[J].南方经济,2001(7)

[6]程宏.世界会展经济发展趋势及借鉴[J]经济纵横,2001(9)

工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呈现资源过度依赖性、主体分散性和产业结构单一性,面临着区域性、渠道、产业链等方面的困境。“互联网+”具有交叉融合性、重构生态性和创新驱动性,但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对“互联网+”认识不足,二是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更加薄弱,三是特色经济传统发展路径与“互联网+”融合度不高,四是特色经济政策措施与“互联网+”快速发展不相匹配。在此基础上,基于“互联网+”视角提出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四大路径: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对“互联网+”平台的应用,依托“互联网+”拓展和延伸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产业链条。

【关键词】“互联网+”;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路径

【作 者】郑志来,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博士、副教授。江苏盐城,224051。

一、引言

2012年11月于扬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首次提出了“互联网+”概念,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在政府、民生、行业等方面进行广泛应用和融合,产生了新兴业态、新型服务模式以及新商业模式。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沿袭着传统发展路径,依赖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生产方式,经营主体散、杂、小、乱,市场空间和容量相对有限,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没有体现。当前学者对于“互联网+”融合发展和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研究相对独立,代表性文献有:宁家骏(2015)从存量、增量和监管三方面分析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內容,强调“互联网+”本质是对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1 ]赵振(2015)提出了“互联网+”作为互联网2.0实现产业结构去中心化、经济活动的泛数据化、社会生活的物联网化,提出了“场景+产品”的有机组合是“互联网+”模式的关键路径;[2 ]王保龙(2016)提出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集群进行结合,产生政府主导型、行业巨头主导型、第三方平台促进型等三种“互联网+”产业集群模式;[3 ]吕尚彬(2016)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的平台战略,提出了构建互联网核岛、自主演化的互联网生态圈、开放平台边界等三大平台战略关键点;[4 ]魏曙光(2011)从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提出从政策、资金、税收、金融等方面为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提供支持;[5 ]于坤(2013)提出了民族文化生态与东北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并从健全政策法规、创新视角提出了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6 ]通过对既有文献的研究不难发现,目前还没有学者从“互联网+”视角分析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路径问题,本文基于“互联网+”视角分析了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的发展路径,创新之处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本文首次从“互联网+”视角分析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二是基于“互联网+”视角提出了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的四大路径。

二、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现状

(一)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总体概况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4%,少数民族地区土地面积超过了6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64.2%,少数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旅游资源等自然资源占比超过60%,不难看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速度和质量事关全国经济发展的成败。我国少数民族具有的独特民族文化、独特自然资源条件、独特生产方式等形成了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色经济,从经济总量上来看,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主要包括特色文化产业、特色用品产业、特色医药产业、特色旅游产业等四大支柱性产业。2015年,全国第一、二、三产比重为9.0:40.5:50.5,而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平均维持在30%左右,不难得出,特色经济发展有助于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产业占比过高的问题,并成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的重要突破口。

我国少数民族特色经济总体呈现三大特性:一是资源过度依赖性,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基本沿袭传统的既有模式,比如,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产业,依托少数民族独特的人文、自然资源,供给侧产品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简单观光旅游供给偏多,而休闲、体验深度游供给不足,二是旅游产品代表性不强,旅游产品设计没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导致了旅游用品民族特色性不够;二是特色经济主体分散性,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主体呈现小众化、分散化特点,导致了市场竞争无序性,很难形成规模效应,比如,2015年宁夏特色用品产业中清真食品工业企业数量达到了900家左右,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不足150家,占比仅为16%,行业集中度CR8小于20%,属于分散竞争型;三是特色经济产业结构单一性,少数民族地区现有产业结构多以农林牧业为主,具有经营规模小、发展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等显著特点,产业前后延伸拓展不够,导致产业链条不长,产业附加值不高。

(二)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具有内在和外在制约性因素,具体来看主要面临着四方面困境:一是地域性对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存在制约,我国少数民族具有较强地域性,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集中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这些地区交通设施、产业基础等条件相对落后,处在边境区域的少数民族,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更低;二是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前置不足,主要表现在信息不对称,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缺乏有效营销手段和品牌影响力,导致了特色经济供给与消费者需求无法有效匹配,带来的结果就是特色经济辐射圈相对封闭有限,对少数民族经济带动不明显;三是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延伸不够,处于原生态一次开发阶段,一次开发对应的产品和服务附加值不高,对少数民族居民收入提高不明显,特色经济较高附加值对应在二次开发和外在延伸阶段;四是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渠道受限,其发展依赖于传统路径模式,资源配置在产业链条存在不均,过多资源集中在特色经济供给端,而相关设计、物流、品牌营销等环节存在不足,营销渠道仍以线下为主。

三、“互联网+”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存在问题

(一)“互联网+”的内涵与特征

“互联网+”是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层次融合的升级版,互联网是信息化的主要特征,“互联网+”的核心依靠是创新,将互联网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相融合,所以说,“互联网+”是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新业态,经济社会发展与互联网思维的相互实践与融合,推动了经济社会形态不断发生演变,为经济主体改革创新提供了更大发展平台。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不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简单相加,而是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平台,创造性、颠覆性地与传统产业融合、相加,产生新生态。

“互联网+”具有区别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交叉融合性,“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必然要求不同领域相互交叉,“+”的本质就是交叉跨界,核心就是传统产业转变发展方式,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创新,交叉就需要各领域相互开放相互包容,只有开放包容,才能具备深度融合的基础;第二,重构生态性,“互联网+”打破原有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传统产业面临着全新的生态环境,传统产业需要融入到“互联网+”中重新构建产业生态,将原先孤岛式发展模式转变为开放体系下的生态模式;第三,创新驱动性,传统经济以资本、劳动等要素资源的投入来驱动经济增长,典型特征就是数量增加,属于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互联网+”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典型特征就是结构变化和效率提高,属于节约的技术驱动型增长方式。

(二)“互联网+”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经济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对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一方面“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融合,颠覆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互联网+”本身属于新兴业态和新型商业模式,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存在不足,面临着不少困难,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少数民族地区缺乏对“互联网+”的正确认识,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歷史、区域、文化等原因对“互联网+”认识不足,进而缺乏积极拥抱“互联网+”的开放心态,在现实中就不会主动运用“互联网+”的理念和模式;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相较于其他地区在“互联网+”认识度上存在差异性,对“互联网+”存在着怀疑和观望心态,一是不相信“互联网+”会对当地特色经济产生积极作用,二是过分担心“互联网+”成为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颠覆性力量,所以相较于其他区域,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相对滞后;第二,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更加薄弱,2013年国务院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地区间存在非均衡性,基本特点是东部发展快、西部发展慢,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快、经济落后地区发展慢,少数民族地区满足了这两个条件,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比较滞后,截至2016年3月,我国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52.6%,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58.1%,排在最后的为云南、贵州、甘肃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根据洪美云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使用率的调研情况来看,当地互联网普及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传统发展路径与“互联网+”融合度不高,相对比较封闭,辐射范围局限于所在区域本民族内部,特色经济沿袭着传统营销渠道、生产方式、产品和服务半径,“互联网+”是新型的业态和商业模式,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需要相应的变革和创新成本,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缺少相应政策、资金、人才等措施的激励,在收益无法确定的前提下不愿承担相应的创新成本,特色经济发展路径就没有依托“互联网+”平台延伸产品和服务半径、拓宽产品和服务渠道、创新特色经济生产方式,出现了少数民族区域内外消费者对特色经济产品和服务存在认识上的差异,造成了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供给与区域外市场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市场空间的进一步发展;第四,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政策措施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互联网+”渗透到零售、金融、文化、旅游、农业等众多行业,而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针对“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明显落后于“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互联网+”发展的政策不明显,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自身促进“互联网+”发展政策也不到位,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政策措施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

四、“互联网+”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发展路径

本节针对前面分析的“互联网+”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存在的四个问题,提出“互联网+”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经济融合发展优化的路径: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对“互联网+”平台的应用,依托“互联网+”拓展和延伸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产业链条。

(一)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总体规划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顶层设计上制定国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发展的总体规划,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指导意见尽快出台,促进互联网与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各产业融合创新,在技术、标准、政策等多个方面实现互联网与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充分对接,形成“互联网+民族特色文化”“互联网+民族特色旅游”“互联网+民族特色医药”等新兴业态;另一方面在国家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少数民族地区尽快出台本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区特色经济所涉及的具体产业,进一步明确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配套的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落实情况;再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还可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11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总体规划主要涉及两大内容: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在鼓励创新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和规范新的生产服务方式,其核心就是市场监管方面,由于监管不力“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互联网金融领域P2P网络借贷平台跑路现象,截至2016年4月累计停业及出问题的平台有1598家(数据来源:网贷之家),强化少数民族地区部门间协同监管,形成民族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市场的监管合力,营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二是在保证监管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机会和空间,少数民族地区应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吸引民族地区以外的资金进入。

(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保障体系涉及“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基础设施两大方面建设,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人才发展计划,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区域等方面原因很难吸引“互联网+”优秀人才,依靠人才市场自主配置,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始终处于人才洼地,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人才发展途径需要借助于政府的有序引导,主要有两大渠道:一是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通过定向帮扶办法将优秀人才定期输送到少数民族地区;二是少数民族地区政府自身加大培养“互联网+”人才力度,并做好自身人才稳定工作;三是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资金支持计划,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涉及的网络基础设施,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该专门成立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发展专项基金,在“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硬件上首先要实现民族区域间无差异化;四是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专项鼓励政策,国家在“互联网+”发展上在鼓励性政策措施上向民族地区倾斜,打破既有路径依赖和马太效应,对于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给予欠发达地区更多政策鼓励,这是进一步缩短区域间差距有效途径,比如很多大数据中心落户贵州,对贵州“互联网+”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对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提供了保障;五是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数据开放和技术保障,研究并出台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数据开放战略,将公共信息与数据率先开放,打破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产业信息孤岛,加强信息资源的供给与传播,以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可用性,同时做好少数民族地区技术保障,并逐步建立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和数据开发利用的标准。

(三)加快推进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对“互联网+”的平台应用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传统行业正在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融合创新,同样“互联网+”平台与少数民族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对民族特色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现有的互联网平台上的众多服务和应用可以助力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中各行业的信息化与服务能力的提升。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相关主体信息化方面,支持和推进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企业进一步对低成本、高效率的互联网平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深入挖掘互联网平台价值,全面提升民族地区企业竞争力。比如,以微信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属于“快速迭代式”创新模式,能迅速满足用户需求、解决用户难题,同时通过开放接口和开放平台,推动了“生态协同式”的产业创新,带来了新产品、新模式与新生态,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有阿里巴巴、百度等一批“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生态系统,基于这些“互联网+”平台又创造出了新业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特色经济与“互联网+”平台融合和应用,一方面这些“互联网+”平台降低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相关主体成本以及市场准入门槛,另一方面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运营效率、辐射面和成功率,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

(四)依托“互联网+”拓展和延伸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产业链条

“互联网+”成为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新平台,“互联网+”对少数民族经济重塑提供了新路径,在广度上,“互联网+”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特色用品产业、特色医药产业、特色旅游产业等产业形成了全面融合;在深度上,“互联网+”从信息传输向电子商务的网络销售、特色经济运营、生产制造以及通过与终端消费者互动对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等产业链条进行渗透。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产业链过短,主要集中在特色经济供给生产端,比如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产业主要收入来自于旅游门票、住宿、餐饮等传统收入,造成了旅游推广不足、旅游时间短、附加值不高,旅游推广不足属于旅游产业链前置开发不够,旅游时间不长属于旅游体验深度不足,附加值不高属于旅游产品后续开发不够,前置、体验、后续属于完整产业链。依托“互联网+”可以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产业链条,主要解决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产业链中存在的三大问题:一是产业链前置不足,“互联网+”颠覆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传统产业创新模式,基于需求端互动式产品和服务设计;二是产业链深度体验不足,“互联网+”将工业时代的规模生产转向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新型生产模式,增加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需求端的用户体验;三是产业链延伸不够,“互联网+”可拉长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传统产业链条,提升特色经济附加值。通过产业链条开放融合,打破信息不对称、减少中间环节,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劳动生产率,从而提升民族地区特色经济资源使用效率。

五、政策建议

通过前面分析,“互联网+”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四大路径,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定思路、具体措施上把握好三方面关系:一是少数民族区域内外经济一体化与民族特色经济差异化协同发展,在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同时,注重民族特色经济差异性开放与开发;二是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供给侧体现民族文化、资源、生产方式特色和差异性,体现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满足差异化的消费升级需求;三是注重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协同发展,在政府有序引导基础上尊重和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6).

[2] 赵振.“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

[3] 王保龙.互联网+产业集群模式与战略价值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6(2).

[4] 吕尚彬.“互联网+”时代的平台战略与平台媒体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2016(4).

[5] 魏曙光.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对策建议[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2).

[6] 于坤.民族文化生态背景下东北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探讨 [J].企业经济,2013(11).

[7] 柳洲.“互联网+”与产业集群互联网化升级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8).

[8] 聂林海.“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J]. 中国流通经济,2015(1).

[9] 方清云.论都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J].理论月刊,2012(2).

[10] 洪美云.新疆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网络媒体使用情况调查[J].实事求是,2016(1).

[11] 杨红波.生态文明视角下广西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AN APPROACH TO PROBLEMS AND OPTION OF PATH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ATURE ECONOMY OF ETHNIC MINORI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Zheng Zhilai

﹝責任编辑:陈家柳﹞

工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民营经济发展不断壮大,已经在增强县域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其发展仍存在较多问题和限制因素,本文通过分析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力求找到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从而更好地推动民营经济持续良好发展。

关键词:民营经济 发展 存在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1月1日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民营企业进入更广阔领域扫清了意识形态和理论上的障碍,给民营企业经济健康发展注入强大信心和动力。我们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发展战略,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引导民营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建设,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

一、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经营领域也不断拓展。民营经济经营者由简单、单一的经营行业向社会各行各业多样化发展,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以达拉特旗为例,2020年达拉特旗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74.5%。可以说,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之一。

尽管如此,和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总量不大、规模依然偏小、实力不强、品牌不响、发展不平衡、高新技术企业少;二是民营经济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为民营企业提供的创业辅导、人才培训、技术支持、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三是融资难依然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瓶劲;四是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素质仍显不足,经营管理能力较差,部分企业技术缺乏、装备落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人才,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

二、民营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一)经济结构有所改善但仍不合理。以达拉特旗为例,县域经济主导产业中,农牧业以改善物质装备条件为突破口,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生态发展的路子;能源矿产业经过资源整合,走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建筑建材业、化工冶金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设备更新、标准化生产、规模扩张,走多层次发展的路子。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优势和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但从实体数量和经济贡献来看仍不合理。2020年1月份,民营经济实体从事第一产业的有3140户、从事第二产业的有3068户、从事第三产业的有26107户,第三产业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首选行业;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共38户,占所属行业比重70.4%,增加值占所属行业比重41.8%,企业数量虽少却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经营领域更加拓展但竞争力不强。近年来民营经济开始向生物医药、公共事业和新兴服务等领域拓展,形成了一批以规模较大、专业化经营为特征的企业群体。在产业特点上,第一产业突出特色农业,积极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业、家庭兼营工业和农业服务业。第二产业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医药化工、冶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第三产业较为集中的有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近年来中小企业在中介服务、物流配送、旅游、房地产、信息服务等行业发展很快。尽管近几年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但其中大部分企业的规模仍较小、实力较弱,管理水平较低、产品开发能力不足,经营随意性大、抗风险能力较差,尤其疫情防控期间,民营经济缩水较重。

(三)工业转型发展加快但新兴产业动力不足。近年来,达拉特旗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包括关停淘汰落后产能和高污染企业,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培育形成了煤电、化工、冶金、建材等主导产业,民营企业也出现了爆发式发展,但总体来说,民营企业平均规模依然偏小,大量民营中小型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创新的主体,在寻求企业突破性增长过程中,均不同程度面临着技术创新、人才、资金、市场等多方面的发展困境,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四)服务业发展迅速但新兴产业相对落后。近年来,民营服务行业单位数逐年攀升,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对地区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在传统民营服务业稳步增长的同时,物流业、信息产业、家政服务业、技术研究和开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民营服务业迅速兴起,且增势强劲,但总量不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

三、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政策扶持落实不足,发展环境不够宽松。目前,政府部门都很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在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实际问题、保护其合法权益等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一是对发展民营经济的认识还不到位,认为民营经济就是个人的事,在落实对民营经济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等优惠发展政策方面重视不够;二是部门之间工作不协调,程序重复,信息互通性差。这都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经营者整体素质不高,人才危机情况严重。民营经济发展大多是快速型、家庭式,存在着各种不足。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落后。相当数量的民营业主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偏低,管理能力不高,产品开发不够主动,与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制约了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二是生产经营落后。民营经济普遍存在经营面窄、經营项目趋同、产品品种单一、技术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造成群体内部企业布局、产品结构严重失衡,重合度畸高,产品供过于求的市场态势。三是缺乏创新意识。许多民营企业主目光较短浅,急功近利,对经营的项目缺少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见什么赚钱快就干什么,一哄而上,对市场及经营风险估计不足,造成发展多,歇业也多。而技术创新由于成本高、回收慢,回报预期难以把握,存在一定经营风险,多数民营业主在经营策略方面存在短期行为,不愿在技术和创新上过多投入,投资项目单一、效率低下,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经营效益低,甚至被市场淘汰。

(三)民营经济融资困难,金融生态制肘发展。长期以来,民营经济都是通过自我筹资、自我积累进行发展的。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自筹资金已无法满足需要,通过银行贷款仍是当前大多数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而向银行贷款又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甚至是歧视,致使一些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因资金短缺而无法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拖慢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进程。究其原因,一是民营企业相对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经营风险较大,资信程度较低。二是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不稳定性较大,银行基于自身风险控制的原因,怕贷、惜贷、慎贷。三是依据现行政策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主要倾斜于城市地区和国家大项目,股份制银行和信用社信贷能力有限,对民营企业贷款监控成本高,风险大而不愿意放贷。贷款困难已成为多数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四)品牌建设落后,缺乏核心竞争力。一是部分民营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较低。作为旗县,农民和中低收入工薪阶层仍占消费群体绝大多数,物美价廉的商品仍然是他们的首要选择。企业放弃品牌,采取大批量生产,薄利多销,同样能够赢得市场,获得经济效益。二是企业不愿花费精力进行品牌建设。很多民营企业没有长期目标与长期规划,容易受到经营者个人文化素质、高新科技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不足等影响,造成品牌创建动力的缺失,甘于维持现状,发展后劲不足。三是企业没有能力进行品牌建设。创品牌需要大量而长期的资金投入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但资金、设备、人员等各种状况无法进行品牌建设,也不知道具体该如何着手去做。

四、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发动的力度,大力推进全民创业。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鼓励民间投资和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在全社会弘扬创业精神,大力营造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的社会风尚。以政策扶持、优化环境、搞好服务为重点,全面启动内力,广泛借助外力,推动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制定和完善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政策,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激发企业发展的动力。积极转变职能,强化服务,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简化行政审批程序,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服务和法制环境,推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调整市场准入政策,扩大民间投资领域。鼓励民间投资进入经营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公共服务、政策性住房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对于电讯、邮政、金融、保险、教育、卫生、医疗、文化、体育等行业,也应当降低准入条件,吸纳民间投资,这样不仅可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还可以将一部分国家资金转移去增加其他急需发展和十分薄弱环节的投资,从而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努力培育企业“龙头”。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抓手,实施好典型培植工程,推动一批重大产业化和研发平台项目建设进度,形成规模产能,鼓励他们领办、创办各类优势企业,力争出现一批规模较大、技术水平和知名度较高的民营企业大户,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加强园区载体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环境,实现民营企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

(五)实施人才战略,构筑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创新人才引进、选拔和培养机制,设立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基金,完善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用全新的管理模式配置和激励人才,努力實现民营企业的社会化管理。引导民营企业重视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振兴企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重要论述研究》王子秦,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

[2]《内蒙古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苏敏,北方经济,2020年

上一篇:国际经济法学论文下一篇:高中经济生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