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研判报告范文

2023-05-09

扶贫研判报告范文第1篇

乐至县“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预防为主,调防结合”的工作方法,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矛盾排查调解工作。现将我单位今年以来劳动纠纷分析研判报告如下:

一、今年矛盾纠纷排解化解工作基本情况

今年共调处劳动争议案件101起,调处成功96起,成功率达95.1%,涉及人数992余人,涉及金额600余万元。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劳动争议案件呈现出群体性事件增多和个案涉及金额增大的特点。

二、矛盾纠纷产生原因

当前矛盾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县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成安渝遂资眉两条高速公路的相继开工,劳动用工人数大量增加,特别是由于有些建设单位管理不规范,造成劳动争议纠纷增加。

二是劳动者片面维护自身利益,随着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增加,但是部分劳动者没有全面了解劳动相关法律法规,而是片面强调维护自身利益。

三、今年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调解人员队伍不够稳定,具有专业素质的调解人员较少;二是经费不到位,导致很多工作难以开展。

四、工作对策

一是加大调解能力建设力度。要进一步完善大调解组织,健全劳动纠纷排查、信息分析、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发现在早、处臵在小,发挥好“第一道防线”作用。

二是加大部门协调配合力度,形成化解劳动纠纷的整体合力。注重和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特别是加强和县信访局、建设局、交通局等单位的配合,积极推动信息联通、工作联动和劳动纠纷的联排、联防、联调,形成推进劳动纠纷化解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是加大调解工作宣传力度,营造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良好氛围。加大对劳动纠纷调解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提升调解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使“处理劳动争议首选调解、调解也是法制建设、调解反映工情民意、调解小成本大效益”等全新的理念深入人心。

乐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扶贫研判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舆情信息,分析研判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日益受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关注,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工作[1,2]。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到信息获取、舆情分析、研判响应等多个环节[3]。通过监测获得的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仅仅是舆情信息管理的第一步。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客观分析和科学研判、为应对舆情危机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性建议,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基本要求及工作组织

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舆情信息的价值和作用,在获得舆情信息后,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及技术人员进行科学咨询、分析研究,认真核实问题,对舆情走势和影响程度作出客观评估和科学研判,提出提请关注(预警)级别以及正确回应、引导舆情的科学口径和应对措施建议。客观科学地分析研判舆情信息,需要有专门的机构、专业的队伍和有效的制度保障。

1.1 基本要求

关于如何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官方至今尚无明确的规定。2011年3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指导意见》第九条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舆情处置专家咨询组织,在舆情发生后,科学分析研判舆情,及时对信息发布的时机、形式、主体、内容口径,以及正确引导舆情的措施等提出建议”[4]。一般情况下,论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时所说的“农产品”更多指的是“食用农产品”,因而,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意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处置也是非常适用的。根据这一“指导意见”,分析研判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首先应当建立舆情处置专家咨询组织;其次,在分析研判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时要做到“及时、准确、科学、客观”;再次,要对响应信息发布的时机、形式、主体、内容口径,以及正确引导舆情的措施等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

1.2 工作组织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要做到科学、及时、准确,排除主观臆断,必须设置专门的舆情分析研判专家咨询组织,建立健全高效的分析研判制度和机制保障。舆情分析研判是一项权威性、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不仅具备丰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知识,还要了解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熟悉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灵活掌握媒体应对技巧。一般来说,应由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问题事件涉及的专家学者、突发事件处置经验丰富的官员和媒体人士等组成的舆情分析研判专家组对舆情开展深入的集体分析研判。农业部已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和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也成立了贯通部省地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验监测机构,应该充分发挥这些专家和管理者的作用,联合资深的媒体人士,组建一个全方位的舆情分析研判专家组,及时分析研判有关舆情。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的类型、关注程度的分级及发展阶段研判

对舆情信息进行科学的分类、分级和分期,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各类信息的不同作用、不同价值及不同应对要求,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工作[5]。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中,做好对舆情信息的分类、分级和分期,有利于明确重急轻缓,有的放矢,科学应对。

2.1 舆情信息的分类

网络中反映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可以分为以下5类。

2.1.1 政府公信力类 党和国家以及各级各部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重大决策部署、重要法律法规、制度措施、标准制修订等出台前后,中央、有关部委及地方领导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重要活动、重要指示和讲话,突发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及处置情况,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评估和认证等部门及行政执法人员职责履行情况,以及一些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难点热点问题,都会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网民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情绪,发表各种言论、诉求及建议。这类舆情信息可以侧面反映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大小,可归为政府公信力类。

2.1.2 质量问题事件类 质量问题事件类网络舆情信息主要是反映农产品生产、加工、贮存、运输及销售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或因这些问题导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舆情,主要集中的是网民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动植物疫病,农产品生产、加工、贮存运输及销售过程中的污染、农兽渔药使用及其残留情况,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质的使用情况等,以及由此引起的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各种意见、态度、看法甚至行动倾向。

2.1.3 科学缺陷类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农产品生产、加工、贮存保鲜、质量检验检测的标准、技术、设备设施等也在不断翻新,加之农产品的种类繁多,问题隐患复杂,网民对有关标准的全面性、新颖性、科学性及与国际接轨情况,对安全生产技术、设施设备的先进性、安全性,对贮存保鲜技术措施的安全性、可靠性,对检测检验技术的可靠性、权威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事件会有不同的态度、看法和观点,这类舆情信息归于科学缺陷类。

2.1.4 消费指导类 有的网民、媒体记者在爆料、跟帖评论时,明显暴露其农业科学知识素养的缺陷,比如2012年曝光的“注水西瓜”、“打针葡萄”,以及“化肥农药催熟早稻”等,比如毒蘑菇、河豚、扁豆等一些涉农产品,本身含有天然毒素不能食用或需要一定程序加工后才能食用,偏有人食用或不按要求加工就食用,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但这些爆料往往还有不少的“网络水军”在其后冲锋陷阵。诸如此类的舆情信息暴露出消费者及媒体记者的知识缺陷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消费指导缺乏,归于消费指导类。

2.1.5 恶意攻讦类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那么一些人不走正道,采取非正常手段恶意攻击竞争对手,穿上“马甲”在网络媒体发帖、跟帖“爆料”,通过网络散布谣言,迷惑不知情的网友,给对手造成被动和伤害以从中渔利。这类舆情信息属于恶意攻讦类。

2.2 舆情信息关注程度的分级

在分析研判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过程中,还需要对舆情信息,尤其是突发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舆情信息进行关注程度分级,从而为下一步的舆情应对提供参考。综观国内外有关突发事件舆情分级方法,分为3级、4级、5级的都有。美国国家威胁预警系统将危害程度分为5级,分别用红、橙、黄、蓝、绿5种颜色代表从高到低的5级危险程度[6]。2007年8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将我国的突发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4级[7]。清华大学薛澜教授等[8]提出以应对能力为主,兼顾事件的客观属性的“能力本位”分类标准,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特别严重(Ⅰ级)、严重(Ⅱ级)、较严重(Ⅲ级)和一般严重(Ⅳ级)4级,依次用红、橙、黄、蓝4种颜色进行预警和分级管理。

考虑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复杂性尤其是农产品的“信用品”特性,结合我们的舆情监测分析研究实践,我们认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研判时应主要依据问题事件(尤其是负面舆情)的客观属性(产生原因、影响范围和损失后果等)将推荐关注(预警)程度分为特别关注(5星级)、高度关注(4星级)、重点关注(3星级)、密切关注(2星级)和需要关注(1星级)5级:(1)特别关注指具有全国性影响并已经对消费者身体健康产生实质性危害或对产业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危害,需要动用全省力量甚至需要中央政府援助才能控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2)高度关注指发生在一个市(县)域内或波及两个市(县)以上,具有普遍影响并对消费者身体健康产生了一定危害或影响产业健康发展,省级有关部门力量可以控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3)重点关注指发生在一个县(乡)以内或波及两个县(乡)以上,消费者关心的热点问题、暂时没有对消费者身体健康产生明显危害但已经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热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4)密切关注指其影响局限在乡(镇)、社区范围内,尚未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但可能引起广泛关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5)需要关注指局部性的一般性问题,但有可能继续发展成为安全隐患,需要引起相关部门关注、开展科学普及与消费指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正面舆情信息推荐关注程度可以视其影响范围、程度与上述级别相对应。

2.3 舆情信息发展阶段研判

一般来说,社会公共事件舆情的发生发展通常遵循一个特定的生命周期或演化路径[7-10]。准确研判网络舆情发展的周期,可以为有关方面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研究认为,一般社会热点网络舆情事件基本可以分为舆情发生期、舆情发酵期、舆情发展期、舆情高涨期、舆情回落期和舆情反馈期6个阶段[10]。

我们的研究证明,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也基本上经历这几个阶段。舆情发生期表现为问题事件原创主帖见诸网络媒体后,网民开始有零星的反应,在有知情网民提供更多的真相材料、图片佐证之后,更多的网民、网站转帖转发、评论、跟帖讨论,逐渐成为舆情热点,是舆情研判最重要的考察环节之一。随后一些传统媒体甚至国家级媒体网站出现有关报道,与网络媒体形成呼应,从而使舆情发展到发酵期。舆情发生期和舆情发酵期相隔时间有时候非常短暂,网络媒体爆料常常不到3h就出现在当天的早报、晚报上。此时有关方面舆情响应过慢或失当,负面舆情就会聚合成负面舆论,猜测、质疑、谣言四起,大量网民围观、拍砖、灌水,事态进一步扩大。舆情发展期则是在官方相关部门出手后,如果应对得当,负面情绪虽未完全控制但逐渐走稳,传统媒体出现调查求证报道、科普及消费指导和评论员文章,舆情提前走向回落期。如果应对失当,有关方面不能及时调查处置、问责,不及时发布有关信息,应对出现不同口径甚或失言等,矛盾再度激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乘机兴风作浪,舆情出现强劲反弹,舆情进入高涨期。在舆情高涨期,惊动了高层领导,“跨级”响应出台。在高层的介入下,投入实质性重大应对方案,舆情出现拐点,逐渐进入回落期。随着行政问责、司法介入和善后赔偿工作的开展,媒体报道和围观网友逐渐散去,有关方面开始总结经验教训,消除负面影响,舆情进入反馈期。舆情反馈期要注意问题事件的处置结果或当事人的不当言论或有网民新爆料导致的舆情复燃。我们在分析研判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时应该准确判断舆情发展的周期,尽可能把舆情化解在舆情发酵初期,防范于未然。

3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舆情分析研判方法一般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5,10]。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工作要做到全面准确,既要对舆情信息进行性质认定和价值判断,又要对其影响范围、传播情况以及不同受众的观点倾向性等进行数量上的研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认识舆情的整体轮廓和发展脉络,掌握舆情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才能为舆情应对工作提出科学准确的建议。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同样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截然分开。

3.1 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主要是对所得舆情信息的定性判断。首先要甄别舆情信息的真实性。真实性判断方法包括确定媒体来源的可靠性;关键词搜索有无类似新闻和消息,弄清是旧闻还是新闻;用常识判断其可信度;打电话到当地有关部门或派员到事发地了解核实调研等。一般来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原因等新闻基本要素严重缺乏的、没有真实当事人而动不动用“知情人士”、“业内人士”说话的、内容明显出现常识性错误等新闻都很可疑。真实性确定后,便要对舆情信息中网民的态度、意见和观点进行分析、提炼和归纳,整理分析网民的代表性言论,对报道、转载媒体的代表性进行宏观分析,对转载媒体的数量进行粗略统计,对舆情信息反映的问题性质、原因、危害程度及波及范围,以及时间敏感性、网民关注程度及社会关联度等作出分析研判,宏观判断舆情性质特征、媒体报道及网络言论倾向性,以及舆情类型、关注程度和舆情所处的发展阶段等。

3.2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主要是对获得的舆情信息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包括人工统计分析和计算机软件分析。定量分析目前常用的是Excel表格以及具有目标功能的专用软件平台进行统计分析。人工分析有赖于舆情分析工作者对舆情样本中的态度、意见和观点分布的人工统计、归纳和提炼,人工制作图表,费工耗时,也可能无法囊括所有舆情信息源中的全部数据,不能满足时效性要求,最省时有效的方法还是借助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系统的智能分析。定量分析软件系统的功能设计要满足尽量准确统计主帖数量及地域分布、主帖点击率、同主题报道媒体权重、转载媒体量、媒体及网友评论跟帖回复总量、观点数量、观点分布、代表性言论等。媒体人士、网友和意见领袖等的观点言论是舆情分析的主要内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生产经营者和网民的言行是舆情分析的主要对象。定时段的数量统计分析可以考察舆情走势,以及舆情走势与舆情应对之间的关系,准确跟踪舆情发展轨迹,量化判断舆情发展阶段及重要节点,以为舆情应对提供参考。

4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工作机制及条件保障

4.1 分析研判工作的组织协调

舆情分析研判专家组成立以后,针对不同舆情信息,邀约不同的专家组成员,用电话会商或组织舆情分析会商会的形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开展及时的专题分析研判。这其中涉及到一个牵头及组织协调的问题。一般地,涉及一个省份的,应由该省(区、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涉及全国性的或涉及两个及以上省份,或虽发生在一个省份但带有普遍性、问题严重、需要在国家层面处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应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牵头;涉及多个环节、重大的综合性且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相关的网络舆情信息,应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和农业部协同组织专家会商研判。

4.2 分析研判工作的模式

一般的舆情分析实务是“三结合”的工作模式,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人工分析与软件应用相结合、舆情信息分析专业人员基础工作与舆情分析专家委员会舆情研判相结合[10],这是舆情分析研判的基本工作模式。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也应遵照这一模式进行,即在获得初步的舆情信息后,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专业技术人员首先要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系统定量分析,根据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果撰写基础性舆情信息报告材料,再组织舆情信息分研判专家组有关成员对舆情信息开展深入的分析研判及响应对策研究。3个环节各负其责又紧密配合,尤其是电脑软件和人工分析相辅相成,才能确保舆情分析研判工作的科学高效。需要强调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复杂多变,要根据舆情信息分类、分级与分期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专家组成员开展分析研判工作。

4.3 制度和条件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工作,和其舆情信息监测一样,除了有其相对稳定的分析研判专家组织之外,还需要有其相应的制度和条件支持。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工作的正常化、科学化,首先要抓好制度建设。应建立健全日常性的舆情信息分析研判工作联席会制度、重大舆情专题分析会商制度、舆情信息分析研判工作情况反馈制度、人员培训制度、考核奖励资助制度等,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其次,要抓好组织建设。要有明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主管部门,明确职责分工,落实领导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和指导管理,确保舆情分析研判工作的稳定开展和长效运作。此外,不管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性能优越的计算机及分析软件系统、高速畅通的网络系统及日常办公用电话、传真、复印等设备耗材必不可少;分析会商、舆情调研、业务培训、奖励扶持等也需要必要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必要的财政支持是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研判工作的物质保障。

作者简介:李祥洲(1965-),男,硕士,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资源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郭林字,李祥洲,戚亚梅.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测与管理研究 [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5:53-56.

[2] 李祥洲,郭林宇,戚亚梅,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探讨 [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5:17-21.

[3] 郭林宇,戚亚梅,李艳,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 [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12):5-7.

[4]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文件.关于印发《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Z]. 食安办(2011)7号.

[5] 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舆情信息工作概论 [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10.

[6] 郭济主编.政府应急管理实务 [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7.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Z]. 2007-8-30.

[8] 薛澜,钟开斌.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 [J]. 中国行政管理,2005:2:102-107.

[9] 王国华,曾润喜,方付建.解码网络舆情 [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9.

[10]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 [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11.

作者: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李祥洲 郭林宇 戚亚梅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 李艳 廉亚丽 来源:

扶贫研判报告范文第3篇

本月排查不稳定因素主要涉及环境污染、脱贫攻坚、拖欠农民工工资和生活保障等。特别是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服务中心、村两级接待群众来访2批次10余人。主要涉及劳动争议和农民工纠纷、邻里纠纷、民间纠纷。

二、矛盾纠纷的类型与特点

一是种类的多样性。在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已由传统的婚姻家庭、继承、赡养、邻里等民间纠纷扩展到征地拆迁、土地承包、劳动争议等以经济利益诉求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矛盾纠纷。这类矛盾纠纷以利益冲突为特征,涉及政策、法律、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调处难度大,易形成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是主体的群体性。当前很多矛盾纠纷,如由征地拆迁、施工单位欠发农民工工资等引发的矛盾纠纷。这些矛盾由于纠纷主体利益一致,要求相似,往往“一枝动而百枝摇”,易造成群体性事件,有的群众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或者串联上访,或者鼓动、支持、参与集访。

三是调处的复杂性。有些矛盾涉及很多年前的事情,并涉及很多人利益。有些群众一旦发生纠纷就找政府解决,有时将矛头指向政府部门,导致个人与组织、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不断上升。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矛盾纠纷当事人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错误想法,为引起政府关注而采取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形式,以求解决问题,并对某些解决方法因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不信任态度,情绪容易失控,行为较为激烈,给矛盾的调处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和复杂性。

三、化解矛盾纠纷的对策

扶贫研判报告范文第4篇

今年以来,某某企业积极应对煤炭市场不景气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企业整体在逆境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各项工作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广大干部职工的生产生活秩序良好,真善美和正能量成为主流声音,全企业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总体稳定。现按照《关于上报省属企业意识形态研判报告的通知》要求汇报如下。

一、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加强了组织领导。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的形式,集团领导班子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提出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重要论断,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的《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进一步提高了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企业党委积极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格局,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对子分公司宣传系统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各负其责,积极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二)加强了学习教育。结合当前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借助XXX平台,积极安排传达学习党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宣传党的十九大会议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宣传中国道路、中国故事、中国梦的宣传,做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的宣传,做好“八项规定”、反对“四风”、“三严三实”等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开展莫某主题活动,挖掘选树推广一大批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先进典型。开展形式任务教育活动,针对干部职工的思想现状,通过“集团领导亲自讲、矿厂领导带头讲、基层干部现场讲、班组长深入讲”的方式,层层宣讲、层层传达,主动解答职工群众的思想疑惑,积极解决职工群众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加强了舆论引导。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站“三位一体”宣传媒体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主动设置议题,发挥好定调定向的作用,统一组织开展重大宣传报道活动,形成了网上网下一体化的舆论引导机制。牢牢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做到“一把手”亲自抓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密切关注网上舆情动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和舆情信息快速处置机制,按要求办好《舆情摘要》和《舆情专报》,做好重要节点和敏感时期的舆论监管。发挥某某微信公众号的作用,巩固扩大新闻宣传阵地,推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

二、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有些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还跟不上形势。为应对煤炭市场不景气,企业采取了降本增效、转岗分流、放假轮休、鼓励双创等措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的生活水平和思想稳定。在企业面临困难的局面下,存在着部分干部职工大局意识淡薄,只顾个人眼前利益,“等靠要”的思想较重,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积极性不高,转型意识、进取意识不强等情况。

(二)意识形态工作仍需加强重视。在有些单位,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不够,过多强调生产经营任务繁重,忽视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协调发展,不注重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在理论武装、干部教育、文明创建、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弱化的现象。

(三)意识形态领域干部队伍不够强。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人员流动慢,人才总量少,特别是高素质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干部培训不能经常化、制度化。

三、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和领导,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硬投入,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格局。要充分发挥党委宣传部门的管理指导和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对理论武装、新闻舆论、党员教育、对外宣传、文化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创建等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要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注重培养熟悉意识形态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队伍,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加强民情民意调研活动。建立了解民情、反映民意、汲取民智的长效工作机制。特别是在出台涉及民生的重大决策之前,尤其要注重民意调查研究工作,了解各层面意见,全面反映各种情况,使决策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增强政策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开展日常性的民意调查活动,领导干部带头与普通职工建立个人联系点,交朋友,勤沟通,加强联系,了解情况,帮助职工群众解决现实问题。要开辟网上社情民意通道,创新领导干部和普通职工之间的沟通机制,在企业网站上开设民意通道,设立领导信箱和网上留言簿,建立职工群众网上绿色监督通道,安排专人收集整理群众意见,反馈批示。要定期听取网上意见,紧盯并催促有关部门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并在网上定期答复处理情况。

(三)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思想引导。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形势任务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找准理论宣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做到内容实实在在,讲解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活泼,形式丰富多彩,职工群众乐于接受。要牢牢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在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减少会议报道,减少对领导的报道,把镜头和笔端对准基层、对准一线,加强系列报道和深度报道,更多地报道基层职工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更多地报道基层单位的新成绩、新典型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努力使新闻宣传具有亲和力。要加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要注重加强网络传媒和网络文化建设,拓宽渠道,加强引导,为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支部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报告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政治安全。按照学校党总支要求,现将我支部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情况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调整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制度,充分发挥支部成员力量,做到层层监管落实。明确要求支部领导班子对意识形态负总责,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组织委员负责协助支部书记抓好统筹协调指导工作,宣传委员负责牢牢把握正确意识形态传导方向,并负责材料的整理和存档工作,纪检委员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员考核重点,切实做到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本单位干部综合目标考评,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二)认真组织学习,不断提高认识。一是落实集中学习制度。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积极开展“三会一课”。二是以集中学习为契机,及时传达相关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市、旗委及旗教育部门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来抓,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是以“学习强国”为载体,时时为党员“充电”,充分利用学习平台的丰富内容,为日常工作、学习提供有力思想政治保障。

(三)坚守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一是将理论学习作为重要的意识形态知识传播窗口,多传播正能量,强化校刊《塞外风》、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等传统媒体利用率的同时加强微信公众平台、门户网站、QQ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全方位立体的展示意识形态工作教育成果。二是要继续加强宣传报道内容质量,宣传报道要创新传播教育领域正能量,形式及内容要吸引人,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控,创新网络意识形态内容建设,最大限度壮大网上正能量,对宣传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红色内容”,大力扶持、积极鼓励。

二、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需要关注的问题和风险点

上半年,二支部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抓好责任落实,积极开展主题党日各项活动:3月进行了“我是党员,我不信教”主题活动。4月组织党员参加了祭扫烈士墓活动,支部书记讲党课,重温入党誓词。5月开展了廉洁教育主题活动。6月开展了扫黑除恶主题活动。7月初进行庆祝建党98周年党员知识竞赛活动。虽然在此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总要求,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关于意识形态的学习需继续强化。部分年轻党员干部思想普遍比较活跃,对意识形态工作认识上还有差距,对党的政策、相关理论性文件等缺乏学习热情,思想政治觉悟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意识形态的阵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要不断开发和搭建新的宣传载体和平台,扩大信息的知晓度,加强校园党建工作的宣传,积极传递正能量。三是加强对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媒体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监管和引领。

三、下一步防范措施

下一步工作中,支部将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克服自身不足,落实落细中央、自治区、市委、旗委、旗教育部门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安排部署。一是切实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强化责任意识,注重在正面引导中筑牢思想防线。二是加强正面宣传,强化担当意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落到落实。三是补齐短板,强化创新意识。汲取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先进做法,做好创新工作。四是狠抓意识形态责任制的落实工作,认真分析当前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研究、认真谋划、周密部署、细化工作任务,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五是以宣传工作促发展,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高度,努力把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每一条措施抓出实效。

(3)意识形态工作情况自查报告

根据上级党组织有关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开展自查要求,中共xx县xx镇委员会对照《xx县xx镇党委关于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内容进行了自查,现报告如下:

一、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方面

xx镇党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认真抓好,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并紧密结合党委日常工作,坚持做到与日常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与此同时,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上,党委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做到“三带头三亲自”,即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管阵地、把导向、强队伍;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事件亲自处理。党组其他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抓好分管部门意识形态工作。党委班子成员在民主生活会和述职述廉报告中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要内容进行阐述,自觉接受全委会监督和评议。

二、把握正确方向导向方面

近年来,镇党委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党中央和县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和部署。党委每年均召开专题会,研究部署意识形态工作,对重大事件、重要情况、重要社情民意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有针对地进行引导,做出工作安排。发挥党委中心学习组的导向作用,坚持党委中心学习组学习安排有意识形态专题。年初,镇党委中心学习组举行了党管意识形态学习会。会上集体学习了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论述及人民日报评论员关于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论述。通过学习,大家充分认识到,在当今国际国内环境下,抓意识形态工作非常重要。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能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并据此凝聚镇党委人心,增强镇党委战斗力。建立职工思想信息收集、反馈、分析制度,通过召开部门主要负责人、部门副主任、青年职工及部门职工等各层次的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掌握党员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加强正面引导。

三、巩固壮大主流文化方面

加强职工及党员政治理论学习。持续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理解,增强政治意识、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宣传教育,不断增强职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大力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座谈交流及征文活动等有效形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干部职工工作生活过程。做好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想信念、形势政策教育和道德教育,促进xx镇党委和谐健康发展。

四、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方面

镇党委建立了意识形态阵地清单。努力做到清单完整详尽,无遗漏,同时明确管理部门,落实管理责任。目前中共xx县委官方微信微博、xx县政府官方微信微博、xx县政务门户网站等是宣传的主阵地。为此,我们加强选题管控和内容监督,建立意识形态内容审核把关机制,确保所刊载内容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凡上报的信息,均需党委书记或镇长签发后方报送,强化对镇党委内部刊物的审核,确保不出现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积极开拓党建对外宣传阵地,发挥党建宣传舆论引导、统一思想、振奋精神的积极作用。

五、网络舆论安全管理方面

坚持严格落实网络信息发布机制,加强对镇党委内联网、微信群、论坛、交流群和QQ 群等平台管理,主动设置议题,营造清朗和谐的网上舆论氛围。在群里宣传党的政策,传播正能量,灌输心灵鸡汤。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团员青年和西部志愿者在网络媒体上发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热点事件和有害信息的检测处理。

六、意识形态问题处理方面

在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的同时,加强对重点人物的排查,及时关注并发现职工思想问题,妥善处理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促使其转化。对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错误思潮和言论,及时有效地开展思想舆论斗争。通过教育引导,党委政府从未出现职工在公开场合发表同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非议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决策部署及散布传播政治谣言等情况。

七、意识形态队伍建设方面

镇党委把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摆在十分重要位置,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升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业务工作能力。镇党委重新划分调整后,通过认真落实党委“三会一课”制度,同时,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职工大讲堂学习、干部培训等重要内容,切实提高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能力。

八、意识形态追责问责方面

扶贫研判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舆情信息,分析研判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日益受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关注,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工作[1,2]。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到信息获取、舆情分析、研判响应等多个环节[3]。通过监测获得的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仅仅是舆情信息管理的第一步。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客观分析和科学研判、为应对舆情危机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性建议,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基本要求及工作组织

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舆情信息的价值和作用,在获得舆情信息后,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及技术人员进行科学咨询、分析研究,认真核实问题,对舆情走势和影响程度作出客观评估和科学研判,提出提请关注(预警)级别以及正确回应、引导舆情的科学口径和应对措施建议。客观科学地分析研判舆情信息,需要有专门的机构、专业的队伍和有效的制度保障。

1.1 基本要求

关于如何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官方至今尚无明确的规定。2011年3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指导意见》第九条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舆情处置专家咨询组织,在舆情发生后,科学分析研判舆情,及时对信息发布的时机、形式、主体、内容口径,以及正确引导舆情的措施等提出建议”[4]。一般情况下,论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时所说的“农产品”更多指的是“食用农产品”,因而,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意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处置也是非常适用的。根据这一“指导意见”,分析研判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首先应当建立舆情处置专家咨询组织;其次,在分析研判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时要做到“及时、准确、科学、客观”;再次,要对响应信息发布的时机、形式、主体、内容口径,以及正确引导舆情的措施等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

1.2 工作组织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要做到科学、及时、准确,排除主观臆断,必须设置专门的舆情分析研判专家咨询组织,建立健全高效的分析研判制度和机制保障。舆情分析研判是一项权威性、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不仅具备丰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知识,还要了解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熟悉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灵活掌握媒体应对技巧。一般来说,应由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问题事件涉及的专家学者、突发事件处置经验丰富的官员和媒体人士等组成的舆情分析研判专家组对舆情开展深入的集体分析研判。农业部已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和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也成立了贯通部省地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验监测机构,应该充分发挥这些专家和管理者的作用,联合资深的媒体人士,组建一个全方位的舆情分析研判专家组,及时分析研判有关舆情。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的类型、关注程度的分级及发展阶段研判

对舆情信息进行科学的分类、分级和分期,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各类信息的不同作用、不同价值及不同应对要求,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工作[5]。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中,做好对舆情信息的分类、分级和分期,有利于明确重急轻缓,有的放矢,科学应对。

2.1 舆情信息的分类

网络中反映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可以分为以下5类。

2.1.1 政府公信力类 党和国家以及各级各部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重大决策部署、重要法律法规、制度措施、标准制修订等出台前后,中央、有关部委及地方领导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重要活动、重要指示和讲话,突发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及处置情况,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评估和认证等部门及行政执法人员职责履行情况,以及一些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难点热点问题,都会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网民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情绪,发表各种言论、诉求及建议。这类舆情信息可以侧面反映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大小,可归为政府公信力类。

2.1.2 质量问题事件类 质量问题事件类网络舆情信息主要是反映农产品生产、加工、贮存、运输及销售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或因这些问题导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舆情,主要集中的是网民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动植物疫病,农产品生产、加工、贮存运输及销售过程中的污染、农兽渔药使用及其残留情况,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质的使用情况等,以及由此引起的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各种意见、态度、看法甚至行动倾向。

2.1.3 科学缺陷类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农产品生产、加工、贮存保鲜、质量检验检测的标准、技术、设备设施等也在不断翻新,加之农产品的种类繁多,问题隐患复杂,网民对有关标准的全面性、新颖性、科学性及与国际接轨情况,对安全生产技术、设施设备的先进性、安全性,对贮存保鲜技术措施的安全性、可靠性,对检测检验技术的可靠性、权威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事件会有不同的态度、看法和观点,这类舆情信息归于科学缺陷类。

2.1.4 消费指导类 有的网民、媒体记者在爆料、跟帖评论时,明显暴露其农业科学知识素养的缺陷,比如2012年曝光的“注水西瓜”、“打针葡萄”,以及“化肥农药催熟早稻”等,比如毒蘑菇、河豚、扁豆等一些涉农产品,本身含有天然毒素不能食用或需要一定程序加工后才能食用,偏有人食用或不按要求加工就食用,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但这些爆料往往还有不少的“网络水军”在其后冲锋陷阵。诸如此类的舆情信息暴露出消费者及媒体记者的知识缺陷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消费指导缺乏,归于消费指导类。

2.1.5 恶意攻讦类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那么一些人不走正道,采取非正常手段恶意攻击竞争对手,穿上“马甲”在网络媒体发帖、跟帖“爆料”,通过网络散布谣言,迷惑不知情的网友,给对手造成被动和伤害以从中渔利。这类舆情信息属于恶意攻讦类。

2.2 舆情信息关注程度的分级

在分析研判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过程中,还需要对舆情信息,尤其是突发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舆情信息进行关注程度分级,从而为下一步的舆情应对提供参考。综观国内外有关突发事件舆情分级方法,分为3级、4级、5级的都有。美国国家威胁预警系统将危害程度分为5级,分别用红、橙、黄、蓝、绿5种颜色代表从高到低的5级危险程度[6]。2007年8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将我国的突发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4级[7]。清华大学薛澜教授等[8]提出以应对能力为主,兼顾事件的客观属性的“能力本位”分类标准,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特别严重(Ⅰ级)、严重(Ⅱ级)、较严重(Ⅲ级)和一般严重(Ⅳ级)4级,依次用红、橙、黄、蓝4种颜色进行预警和分级管理。

考虑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复杂性尤其是农产品的“信用品”特性,结合我们的舆情监测分析研究实践,我们认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研判时应主要依据问题事件(尤其是负面舆情)的客观属性(产生原因、影响范围和损失后果等)将推荐关注(预警)程度分为特别关注(5星级)、高度关注(4星级)、重点关注(3星级)、密切关注(2星级)和需要关注(1星级)5级:(1)特别关注指具有全国性影响并已经对消费者身体健康产生实质性危害或对产业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危害,需要动用全省力量甚至需要中央政府援助才能控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2)高度关注指发生在一个市(县)域内或波及两个市(县)以上,具有普遍影响并对消费者身体健康产生了一定危害或影响产业健康发展,省级有关部门力量可以控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3)重点关注指发生在一个县(乡)以内或波及两个县(乡)以上,消费者关心的热点问题、暂时没有对消费者身体健康产生明显危害但已经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热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4)密切关注指其影响局限在乡(镇)、社区范围内,尚未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但可能引起广泛关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5)需要关注指局部性的一般性问题,但有可能继续发展成为安全隐患,需要引起相关部门关注、开展科学普及与消费指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正面舆情信息推荐关注程度可以视其影响范围、程度与上述级别相对应。

2.3 舆情信息发展阶段研判

一般来说,社会公共事件舆情的发生发展通常遵循一个特定的生命周期或演化路径[7-10]。准确研判网络舆情发展的周期,可以为有关方面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研究认为,一般社会热点网络舆情事件基本可以分为舆情发生期、舆情发酵期、舆情发展期、舆情高涨期、舆情回落期和舆情反馈期6个阶段[10]。

我们的研究证明,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也基本上经历这几个阶段。舆情发生期表现为问题事件原创主帖见诸网络媒体后,网民开始有零星的反应,在有知情网民提供更多的真相材料、图片佐证之后,更多的网民、网站转帖转发、评论、跟帖讨论,逐渐成为舆情热点,是舆情研判最重要的考察环节之一。随后一些传统媒体甚至国家级媒体网站出现有关报道,与网络媒体形成呼应,从而使舆情发展到发酵期。舆情发生期和舆情发酵期相隔时间有时候非常短暂,网络媒体爆料常常不到3h就出现在当天的早报、晚报上。此时有关方面舆情响应过慢或失当,负面舆情就会聚合成负面舆论,猜测、质疑、谣言四起,大量网民围观、拍砖、灌水,事态进一步扩大。舆情发展期则是在官方相关部门出手后,如果应对得当,负面情绪虽未完全控制但逐渐走稳,传统媒体出现调查求证报道、科普及消费指导和评论员文章,舆情提前走向回落期。如果应对失当,有关方面不能及时调查处置、问责,不及时发布有关信息,应对出现不同口径甚或失言等,矛盾再度激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乘机兴风作浪,舆情出现强劲反弹,舆情进入高涨期。在舆情高涨期,惊动了高层领导,“跨级”响应出台。在高层的介入下,投入实质性重大应对方案,舆情出现拐点,逐渐进入回落期。随着行政问责、司法介入和善后赔偿工作的开展,媒体报道和围观网友逐渐散去,有关方面开始总结经验教训,消除负面影响,舆情进入反馈期。舆情反馈期要注意问题事件的处置结果或当事人的不当言论或有网民新爆料导致的舆情复燃。我们在分析研判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时应该准确判断舆情发展的周期,尽可能把舆情化解在舆情发酵初期,防范于未然。

3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舆情分析研判方法一般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5,10]。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工作要做到全面准确,既要对舆情信息进行性质认定和价值判断,又要对其影响范围、传播情况以及不同受众的观点倾向性等进行数量上的研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认识舆情的整体轮廓和发展脉络,掌握舆情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才能为舆情应对工作提出科学准确的建议。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同样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截然分开。

3.1 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主要是对所得舆情信息的定性判断。首先要甄别舆情信息的真实性。真实性判断方法包括确定媒体来源的可靠性;关键词搜索有无类似新闻和消息,弄清是旧闻还是新闻;用常识判断其可信度;打电话到当地有关部门或派员到事发地了解核实调研等。一般来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原因等新闻基本要素严重缺乏的、没有真实当事人而动不动用“知情人士”、“业内人士”说话的、内容明显出现常识性错误等新闻都很可疑。真实性确定后,便要对舆情信息中网民的态度、意见和观点进行分析、提炼和归纳,整理分析网民的代表性言论,对报道、转载媒体的代表性进行宏观分析,对转载媒体的数量进行粗略统计,对舆情信息反映的问题性质、原因、危害程度及波及范围,以及时间敏感性、网民关注程度及社会关联度等作出分析研判,宏观判断舆情性质特征、媒体报道及网络言论倾向性,以及舆情类型、关注程度和舆情所处的发展阶段等。

3.2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主要是对获得的舆情信息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包括人工统计分析和计算机软件分析。定量分析目前常用的是Excel表格以及具有目标功能的专用软件平台进行统计分析。人工分析有赖于舆情分析工作者对舆情样本中的态度、意见和观点分布的人工统计、归纳和提炼,人工制作图表,费工耗时,也可能无法囊括所有舆情信息源中的全部数据,不能满足时效性要求,最省时有效的方法还是借助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系统的智能分析。定量分析软件系统的功能设计要满足尽量准确统计主帖数量及地域分布、主帖点击率、同主题报道媒体权重、转载媒体量、媒体及网友评论跟帖回复总量、观点数量、观点分布、代表性言论等。媒体人士、网友和意见领袖等的观点言论是舆情分析的主要内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生产经营者和网民的言行是舆情分析的主要对象。定时段的数量统计分析可以考察舆情走势,以及舆情走势与舆情应对之间的关系,准确跟踪舆情发展轨迹,量化判断舆情发展阶段及重要节点,以为舆情应对提供参考。

4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工作机制及条件保障

4.1 分析研判工作的组织协调

舆情分析研判专家组成立以后,针对不同舆情信息,邀约不同的专家组成员,用电话会商或组织舆情分析会商会的形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开展及时的专题分析研判。这其中涉及到一个牵头及组织协调的问题。一般地,涉及一个省份的,应由该省(区、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涉及全国性的或涉及两个及以上省份,或虽发生在一个省份但带有普遍性、问题严重、需要在国家层面处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应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牵头;涉及多个环节、重大的综合性且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相关的网络舆情信息,应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和农业部协同组织专家会商研判。

4.2 分析研判工作的模式

一般的舆情分析实务是“三结合”的工作模式,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人工分析与软件应用相结合、舆情信息分析专业人员基础工作与舆情分析专家委员会舆情研判相结合[10],这是舆情分析研判的基本工作模式。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也应遵照这一模式进行,即在获得初步的舆情信息后,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专业技术人员首先要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系统定量分析,根据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果撰写基础性舆情信息报告材料,再组织舆情信息分研判专家组有关成员对舆情信息开展深入的分析研判及响应对策研究。3个环节各负其责又紧密配合,尤其是电脑软件和人工分析相辅相成,才能确保舆情分析研判工作的科学高效。需要强调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复杂多变,要根据舆情信息分类、分级与分期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专家组成员开展分析研判工作。

4.3 制度和条件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工作,和其舆情信息监测一样,除了有其相对稳定的分析研判专家组织之外,还需要有其相应的制度和条件支持。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工作的正常化、科学化,首先要抓好制度建设。应建立健全日常性的舆情信息分析研判工作联席会制度、重大舆情专题分析会商制度、舆情信息分析研判工作情况反馈制度、人员培训制度、考核奖励资助制度等,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其次,要抓好组织建设。要有明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主管部门,明确职责分工,落实领导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和指导管理,确保舆情分析研判工作的稳定开展和长效运作。此外,不管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性能优越的计算机及分析软件系统、高速畅通的网络系统及日常办公用电话、传真、复印等设备耗材必不可少;分析会商、舆情调研、业务培训、奖励扶持等也需要必要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必要的财政支持是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研判工作的物质保障。

作者简介:李祥洲(1965-),男,硕士,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资源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郭林字,李祥洲,戚亚梅.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测与管理研究 [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5:53-56.

[2] 李祥洲,郭林宇,戚亚梅,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探讨 [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5:17-21.

[3] 郭林宇,戚亚梅,李艳,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 [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12):5-7.

[4]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文件.关于印发《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Z]. 食安办(2011)7号.

[5] 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舆情信息工作概论 [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10.

[6] 郭济主编.政府应急管理实务 [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7.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Z]. 2007-8-30.

[8] 薛澜,钟开斌.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 [J]. 中国行政管理,2005:2:102-107.

[9] 王国华,曾润喜,方付建.解码网络舆情 [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9.

[10]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 [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11.

作者: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李祥洲 郭林宇 戚亚梅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 李艳 廉亚丽 来源:

上一篇:贫困户收入测算研判报告下一篇:单个事件研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