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专业范文

2024-04-24

环境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观念;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暖通空调

作者简介:李炎锋(1971-),男,河南新密人,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慧琛(1989-),男,河南濮阳人,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124)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教育教學改革重点项目(ER2011-A05)资助的研究成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已达到30%。在大型城市中建筑能耗比例远高于这个比例。而在建筑用能种类中,用于供暖、通风、空调系统(简称暖通空调)的能耗占到建筑能耗的30%~50%。[1]随着人均建筑面积的不断增大以及暖通空调系统的广泛应用,用于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将进一步增大,势必会使能源供求矛盾进一步激化。另一方面,现有的暖通空调系统所使用的能源基本上是高品位的不可再生能源,其中电能占了绝对比例。对这些能源的大量使用造成地球资源日益匮乏,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2]建造过程中的能耗包括: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建筑设备的生产和运输以及建筑施工和安装中的能耗;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包括房屋建筑和构筑物使用期内采暖、通风、空调、照明、家用电器、电梯和冷热水供应等的能耗。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原暖通空调专业)是培养具有室内环境系统与设备及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以及能在建筑环境与设备的设计研究、制造安装、物业管理等部门及相关的科研、生产、教学等单位从事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注重建筑、机械、电气、热工、和环保等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3]通过培养,使学生掌握建筑物理环境、环境空调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建筑设备系统的设计、调试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建筑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及设备的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专业体系中与我国实施建筑节能策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学生培养中贯彻建筑节能观念有助于学生走向工作后在设计、管理、安装、运行等环节重视建筑节能。

一、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知识体系

按照住建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该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供热工程、空气调节、通风与空气洁净技术、建筑给排水等。培养内容包括建筑热舒适环境技术、建筑自动化集成技术、建筑给排水技术、建筑节能设计理论的综合知识,要求学生具有进行工程设计、运行、施工、经营管理以及应用研究的能力。

可以看出暖通专业的课程涵盖了空调系统的能源、输配环节、末段运行等各个环节。如果在专业教学中系统渗透国家的节能政策、标准和规范将是降低建筑能耗和保护环境非常重要的手段。在暖通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中以节能为导向,将不仅宣传了国家的相关政策、规范和标准,提高了建筑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节能意识,而且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也能学以致用,造福社会。

二、培养学生建筑节能观念的相关教学环节

建筑节能涉及很多专业领域,而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建筑能源利用的各个环节,包括能源利用、能源输配、终端用能以及系统从设计到运行的全过程中贯彻节能的理念,才可能达到整体节能的效果。单纯追求局部环节的节能反而容易造成整个系统能耗加大。因此要加强学生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系统运行等阶段的建筑节能观念。

1.暖通空调系统设计环节

(1)注重建筑维护结构的节能。暖通空调系统进行设计首要的环节是计算建筑物的负荷。建筑负荷中,通过围护结构传热产生的冷热负荷在空调负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在建筑的节能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采取遮阳、外保温、节能窗等措施提高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可以减小由室内外温差而引起的热量交换,从而有效减小空调冷热负荷,达到节能的目的。在该环节强调维护结构选择节能,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国家和地区的节能标准进行维护结构设计。

(2)注重室内环境参数的优化。室内环境设计在调室外计算参数为定值时,夏季空调室内空气计算温度和湿度越低,房间的计算冷负荷就越大,系统耗能也越大。通过研究证明,在不降低室内舒适度标准的前提下,合理组合室内空气设计参数可以收到明显的节能效果。有数据表明室内设计温度每提高1℃,空调系统将减少能耗约6%。此外,对于大型建筑采用分区设计技术,即分别计算不同区域的峰值负荷来进行各自区域的设备选型。另外,引入动态负荷分析的方法,利用Dest、DOE-2、EnergyPlus等进行建筑的能耗分析。该环节一定要求学生注意合理确定室内温、湿度,在保证舒适前提下尽量减少用能,另外,可以采用CFD技术进行建筑室内环境的气流组织分析,计算室内环境的PPD和PMV对室内环境设计进行指导。

(3)注重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自然通风。随着我国能源战略实施,我国加大了对太阳能利用的研究,因此,建筑设计中要采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建筑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水源热泵、地源热泵技术减少对石化能源的使用,利用建筑蓄能实现建筑用电负荷的削峰填谷。

2.注重输配环节的系统能耗

目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比较重视维护结构、负荷和设备,而对介质输运环节的能耗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空调系统中,空气与水通常是冷量载体。输送过程能耗包括:通过传热的冷量损失和输送过程的流动阻力损失。对于输送冷量的水系统或空气的管路系统,克服流动阻力的能量又转变为热量,导致冷量损失。一般系统设计输送能耗约占空调总能耗的20%,而实际运行能耗占到了空调总能耗的30%~40%。在系统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水泵选择扬程过大,造成“大马拉小车”,高扬程的泵用于低扬程场合,便会出现流量过大,导致电机超载。若长时间运行,电机温度升高,绕组绝缘层便会逐渐老化,甚至烧毁电机。因此该环节中,要重视变频系统的选用。风系统可以选用变风量空调系统,变风量系统在一般情况下,节能可达到50%;水系统采用变水量系统,从而避免冷、热抵消的能量损失,减少水路输送的能耗。

3.注重建筑设备系统选型的整体运行性能优化

空调系统的能耗是由风系统和水系统的能耗组成的。在风系统中,风机的能耗占相当大的比例;而水系统中,节约水泵与冷水机组的能耗才是节能中最关键的措施。通常空调设备只能按照设计的额定工况运行,当系统的负荷降低时设备仍然按照额定功率全负荷输出运行,这就必然造成能量的浪费。如果使用变频技术使空调设备的输出功率随负荷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能起到良好的节能效果。例如采用变风量系统和变水量系统。

在设备选型中,注意系统整体性节能考虑。在空调系统中,冷水机组的能耗是最大的。实际测试表明,冷水机组的COP随部分负荷的大小和机型的不同而变化。存在冷水機组在部分负荷下运行COP值不高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众所周知,机组实际运行性能系数COP是由机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共同影响的,而通常在部分负荷下运行时,其外部条件较满负荷时优越,环境温度相对较低。在不考虑传热性能变化影响的情况下,可充分利用环境温度的降低来降低冷凝温度、缩小压缩机的高低压力差以改善系统性能系数,COP最大能提高20%。在冷冻水系统中,对于水泵选择变频技术固然有利于水泵运行节能,但是,过小的流量会造成制冷机效率的严重下降,而制冷机是系统的主要耗能设备,因此必须从整体上考虑系统的用能情况。

在供暖系统中,严寒地区的燃油、燃气或燃煤锅炉选择时应保证单台锅炉的容量确保在最大热负荷和低谷负荷时都能高效运行,以充分利用锅炉产生的多重余热,锅炉台数不宜少于2台(除小型建筑)。锅炉的额定热效率燃煤、蒸汽热水锅炉不小于78%,燃油、燃气蒸汽热水炉额定热效率不小于89%。

三、在学生工程素质培养中注意贯彻建筑节能意识

工程素质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意识,是工程人才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的综合表现,不仅要有比较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而且需要见多识广,思维开阔,善于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从而具有创新思想,并且能付诸实施。高校工程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工程素质培养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节能意识的培养:

1.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的判断能力

不能受某些生产厂家片面宣传的影响,也不能过分受业主的干扰,更不能以业主的某些不合理要求为借口来达到某些个人的目的,要具备起码的职业道德。例如对于严寒地区的公共建筑,不宜采用空气调节系统进行冬季采暖,而应设热水集中采暖系统,也不可以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

2.要有不断的自我学习能力,注意专业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暖通空调行业技术发展得非常快,重点都是围绕着如何提高各种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产品的性能系数以及平衡地使用各种能源。比如说,在天然气供应充足地区的一些特大型、大型项目上,提倡推广应用分布式或热电冷联供(燃气型溴化锂直燃机供冷、降低排烟温度)的技术,实现电力和天然气的削峰填谷,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这些知识、这些技术都要让同学提前学习,提前了解和储备,这样才能使同学更好地进行研究和设计,

3.通过参与能源审计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

能源审计工作是针对能源问题的诊断,诊断出能耗高的问题在哪儿,为建筑工程的施工和节能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及建议。组织学生参与能源审计工作,使同学了解企业的能源消费状况、管理水平、利用效率、消耗指标、财务过程、综合利用并对环境效果进行检查、测试、诊断、咨询和评价,排查节能障碍和浪费原因,查找节能潜力,提出整改措施,制订节能目标和规划,最终提出促进企业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在整个能源审计过程中提高同学的节能意识。

四、组织学生积极学习国家的节能政策、标准和规范

国家历来对节约能源高度重视。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国家和地方正在出台和修订节能减排的政策、法规、文件。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正在进行节能法规、政策等调研工作。高校应该抓住这次机会,联系相关部门和单位让同学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在调研中让同学深入了解节能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等,通过体会国家对建筑节能的重视,增强学生的建筑节能意识。

五、结束语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阶段的专业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而言,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根据暖通空调行业专业的特点紧跟国家的形势与政策对学生进行培养,对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结合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安排的特点,在相关课程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建筑节能的观念并有针对性地讲授哪些地方可以实现节能,组织同学参与国家实施的能源审计以及相关法规、标准修改的相关调研对于强化学生的建筑节能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德英.建筑节能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付祥钊,肖益民.建筑节能原理与技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3]朱彩霞,杨磊.建筑节能新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河南教育,

2009,(4):24-25.

(责任编辑:王祝萍)

环境专业范文第2篇

培养要求:本专业通过现代艺术之理念和现代艺术之能力实践的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理性思维和创作鉴赏能力;设计教育中不能只满足于设计方法和技艺的传授,在艺术和设计之中,创造是它的主要特征,也是生命活力之所在。在课程建设和教学上,要充分强调创造性的特点,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为主线的设计教育思想。

师资及实验设备:在师资构成上,现有来自英国伯恩茅斯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印刷学院等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核心教学团队,以及来自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各大文化传播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的一线人员定期为学生开设实践课程。

我院广播电视编导系具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硬件上建有影视演播厅、电视导播设备、传媒实验室、录音棚、摄影摄像实验室、录音室、非线性编辑制作实验室等,实验设备包括校系两级计算机中心、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等;拥有专业制作软件、影音资料库,校系两级图书馆、电子图书馆、阅览室和资料室。

主要课程:

美术基础模块:设计素描、设计色彩、速写、透视、三大构成

软件应用模块:Photoshop、autoCAD、3Ds max、VRay

专业基础模块:人机工程、工程制图、透视制图、手绘效果图、环艺设计基础 专业核心模块:家具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陈列设计、办公空间设计、

酒店设计、沙盘制作、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

综合实训模块:校内外综合实训、毕业设计(别墅设计、景观设计)

其他课程:视听语言、导演基础、网络艺术、数字摄影技术、数字电视、数字录音制作、艺术概论、电视主持艺术、电视节目策划等课程。

就业方向: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它所涉及的范围应该远比现在广泛的多,围绕着建筑环境,小到一个标志设计,大到环境景观设计,都将是环境艺术设计师所要面对的工作。对知识面、知识结构的要求将更高,它需要有相应的能力来适应并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社会的需求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面对未来的人才市场,要求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来自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广的专业知识面。抓住环境艺术设计涉及面广,要求设计

环境专业范文第3篇

[摘要]环境保护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大事,如何有效保护环境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诸如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因素等。本文从环境保护的现状情况以及对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的情况,因此,需要足够重视环境保护,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程序加以完善。

[关键词]环境保护现状对策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环境资源问题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为适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已建立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政府机构,尤其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加大环保政策的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环境保护,正逐渐从政府专职转变为全民的共同事业。

一 、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分析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酸雨污染。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二)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三)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二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目前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政策的成效不断地被新产生的环境压力抵消,仅仅维持了环境状况不致急剧恶化。

(一)建立适当的环境法律体系

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相比,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是不完整的,法律规定也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从今后立法方向来看,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在环境立法中确立各项基本法律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污染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经济效率原则,水、大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的综合控制原则,有效控制跨界污染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和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原则等。

2、建立健全各项环境保护基本

法律制度,包括总量控制、许可证、排污费、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审计等,力求使之成为更加完备、更加透明、更加公正的法律制度,并把污染综合控制和全过程控制作为这些制度的一个基本目标。

(二)强化环境保护法律的实施

国家法律,包括各项环境保护法律的有效实施,是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公正发展的基本条件。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市场经济立法和环境保护立法落后于实际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同立法的进程相比,有关法律的实施,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不少地方违法破坏环境的行为还通行无阻。其结果除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破坏外,还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守法者经济上吃亏,违法者经济上占便宜,不支出和负担防治污染费用,同等条件下成本相对较低,形成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应当强调,强化法律实施,共同遵守国家法律,是保证市场正常运转、公平竞争的基本条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地位平等、等同对待、自我负责等原则的具体体现。

(三)加强政府环境领域的公共服务

为公众和企业提供包括污水处理、废物和垃圾的收集与处理,保证水体、空气、生活环境的清洁优美,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等,是任何现代国家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同时采取经济措施鼓励私人和企业也提供这种服务。能否高效、高质量地提供这种服务,常常是衡量一个政府效能和业绩的重要标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级地方政府应努力提供以下公共服务,当然,受经济发展木平和地方财政能力的限制,各地方和各城市在提供这些公共服务方面,能力还是相当有限的。但这是迟早都要做的,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注意同国际环境保护趋势相衔接

在国际环境领域,世界各国既有共同利益,也有许多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在有关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有关国际环境规则和标准等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利益冲突。在这方面,我们既要坚决反对发达国家借保护环境设置贸易壁垒,也要适应国际环境保护发展的大趋势,注意保持同国际上、同主要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标准和作法相衔接,以适应国际和各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对国际市场所构成的越来越多的限制。我们的企业应当认识到,这是将来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总结:

就环境问题而言,环境和环境保护作为典型的公益物品,需要政府积极介入提供活动。而环境的多样属性、环境保护的复杂性和环境问题的相互关联性,需要我们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合适的环境政策手段,提出良好有效的政策对策,在更高层次上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保证。 参考文献:

[1]蔡守秋:《论中国的环境政策》,《环境导报》2000 年第6期.

[2]解振华:《构建新时期环境保护战略》《求是杂志》2005 年12期.

环境专业范文第4篇

摘 要:环境审计信息质量是环境审计理论和实务研究的重大问题,从环境审计信息的产生过程研究分析了环境审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审计主体、环境审计客体以及环境方面。

关键词:环境审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

环境审计信息是直接生成于环境审计行为活动过程中的审计信息,而且还包括除此以外的凡与审计事物变化和特征有关的审计信息。环境审计信息质量指的是环境审计信息“产品”能够满足“顾客”需要而应具备的特性。既包括生产过程的质量,也包括生产结果的质量。因此研究分析环境审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必须对环境审计信息的产生过程及结果进行全面把握。环境审计信息作为环境审计主体的一种“产品”,经过“信息取得—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三个环节生成。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审计信息质量主要受到环境审计主体、环境审计客体、环境方面三个因素的制约。

一、环境审计主体

环境审计主体,是指在环境审计活动中主动实施环境审计行为,行驶审计监督权的环境审计机构及其环境审计人员。环境审计主体不仅要有动机从事环境审计活动,还应该具备特定的能力。中国现行的三大审计主体,即政府审计组织、内部审计组织和民间审计组织能够承担起环境审计的职责,则应成为环境审计的主体。环境审计主体贯穿着环境审计信息产生过程的始终,对环境审计信息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环境审计人员分析

鉴于环境审计的特殊性,环境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等传统审计人员所需具备的知识及技能,还需要具备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及技能。环境审计人员是否具备足够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及态度来完成环境审计这项工作以及所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环境审计人员对经济活动的审查监督不可能总是恰如其分的。环境审计人员按照自身对环境审计技术的理解行驶环境审计,相对不完美的理解与客观的经济活动相互结合,必然会造成环境审计主体的产品—环境审计信息的不完美性。所以说,环境审计人员认知与能力的有限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减少却不能消除这种由于有限性而造成的环境审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二)环境审计主体组织结构分析

环境审计主体组织结构是指环境审计主体的组织机构及环境审计人员配备方式。环境审计组织结构的类型将直接影响环境审计信息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面对复杂多变的审计环境,灵活、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类型能快速而经济地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即具有高效的柔性,有利于确保审计质量,所产生的审计信息科学有效;而僵化、垂直式的组织结构类型则对审计环境的变化反应迟缓,其柔性能力较低,无法确保审计质量。

环境审计机构是为了完成审查监督经济活动使命将环境审计人员所作的系统性安排,环境审计机构是拥有共同目标的环境审计人员的集合,通过不同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环境审计信息的形成是一种集体行为的过程,通过环境审计人员的积极参与、有效协作,将凌乱的、无序的信息进行整理、整合,从而得到规范的、有序的环境审计信息。环境审计机构作为审计信息“产品”的生产机构,其人员分工和协调的效率直接制约影响着环境审计信息的质量。

二、环境审计客体

环境审计的客体,从范围来说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环境管理机构都能够成为环境审计的被审单位。审计的内容可以看作审计客体的内涵。环境审计的客体,从内容来说既包括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的财务审计,又包括对有关组织的业务活动是否符合环境法律法规要求进行的合规性审计,还包括对有关组织的环境管理责任及其工作成果进行的绩效审计。环境审计客体是环境审计行为的接受者,其本身也是影响审计信息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环境审计对象

相对于环境审计主体来说,环境审计对象掌握着丰富的信息,环境审计主体相对于环境审计对象是信息不对称的。由于环境审计对象的利己性客观存在,当环境审计主体对环境审计对象实施审计行为时,环境审计对象有可能提供虚假环境审计信息,或是销毁证据,或是遮短扬长,由于环境审计对象对环境审计主体的不支持,本身提供给环境审计主体的原始环境审计信息就是不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这就给环境审计主体搜集环境审计证据带来了许多困(下转162页)(上接155页)难,人为地增加了环境审计信息的风险性。同时,环境审计对象的复杂性一级审计内容的广泛性,给环境审计查证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审计结果与事实产生偏差,造成环境审计信息失真。

(二)审计对象与审计主体的配合度

按《审计法》规定,一切被审计单位均有向审计機构或审计人员提供资料,予以配合的义务。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对象对审计主体的配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配合行为中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两者的配合程度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这种配合因素又连锁地反映到其他因素,诸如增加审计时间、增大审计成本、打乱审计方案等,严重影响了环境审计信息质量。

三、环境方面

(一)环境会计发展不充分

审计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会计的发展,首先,环境审计的对象仍然是我们基于传统会计学理论所提供的反映企业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的环境信息,即环境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其次,环境会计本身所固有的一系列会计核算程序与方法为环境资源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提供了技术基础,同时也为环境审计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指南,是环境审计方法和程序的依据。但目前,环境会计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较多不完善的地方。

(二)环境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

中国虽然已颁布了6 部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13 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395 项环境标准,基本上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但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优化相比,仍然存在漏洞和空缺,就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看,也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统一的操作规范,在中国没有专门针对环境审计的规范。不健全的环境审计规程,审计人员对环境效益进行评价就缺乏审计依据,造成审计程序不规范。同时,虽然中国目前已颁布了多项环境指标,为环境审计的证据收集和专业判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标准,但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另外,对开展环境审计是否应遵守国际化组织对环境审计的规定,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其次,中国目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环境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规范、定量披露偏少、会计人员参与过程过低、导致环境报告难以突出环境会计信息的缺点,特别是有的信息甚至与环境审计无关等,直接影响了环境审计信息质量。

四、结束语

环境审计信息质量的保证和提高涉及诸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环境审计主体、环境审计客体以及环境方面,只有从不同层面科学、合理、有效的分析,才能真正把握环境审计信息质量本质问题。

参考文献:

[1] 范伟,杨少春.审计信息质量的决定因素[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4,(16).

[2] 邵丽.政府环境审计风险成因及应对[J].财会通讯,2010,(1).

[3] 宋兆晴.基于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的环境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责任编辑 陈凤雪]

环境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科学类专业 实践教学 实习 毕业论文 研究性学习

环境科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后,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逐步吸收整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交叉学科,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验和实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消化吸收的过程,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从普通课堂讲授逐渐转向以实践教学为主的一体化课程教学[1-2]。通过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加深理解各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探索它们对生命的影响机理,并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来解决环境污染与保护问题。因此,从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来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重要任务之一。

快速的城市化将珠江三角洲变成以大型城市为中心、以发达的高速公路网连接中小城市的城市群和城乡复合带的一个整体区域,发达国家经历了近百年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近一、二十年内集中爆发。以大气污染为例,在老的燃煤污染尚未解决而新的机动车污染接踵而至的状况下,大量污染源集中在城市群和城乡复合带,污染物通过大气在城市间输送,造成各城市环境污染相互关联以及多种高浓度污染物在时空上的重疊,并导致污染物的生成、输送、转化过程中的耦合作用,致使污染的状况与单一类型的污染有所不同,形成了典型的大气复合污染。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问题,对环境科学来说既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也是一个好的机遇。中山大学位于珠江三角洲核心的广州市,为了加强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满足社会对综合型环保人才的需求,1993年成立了环境科学系,2003年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针对珠江三角洲环境污染的现状,急需培养环境科学创新人才及高素质的环保工作者,同时又要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此我们探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即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课程实验体系的改革与设想

近年来,依托广东省环境污染与治理技术重点实验室、“211工程”、“985建设”等,大力开展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在我们的教学体系中同步进行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改进,将原来捆绑在理论课内的实验课剥离处理,单独设课,增加实验课的课时,加强实验技能的培训。目前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是结合理论知识开设的,包括物理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普通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室内空气污染、程序设计语言、GIS等。

针对国内的实验教学内容大多偏于陈旧、落后,而且多属验证性实验[3-4],教学方式呆板的特点,我系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包括:

1.1 实验内容改革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即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补充、优化、综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内容。由于验证性实验属于基本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因此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和充实新的实验技术和新的实验手段。

1.2 实验教学改革

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验教学方法,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增加野外与室内相结合的实验项目,激发学生实验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打破“讲深、讲透、讲全、讲细”的观念,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实验教学中,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如实验前教师先让学生提出实验方案;指导实验时,教师引导学生更多的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真思考、解决自己的问题;实验中出现的部分故障,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故障所在,并动手排除,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围绕实验,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验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评价实验结果,并采用互评的方式。

1.3 重视实验教材建设

在旧教材基础上,编写讲义增加新的知识点和大型仪器的使用等内容,同时还针对教学实验学时有限,专业实验设备种类多、台数少的特点,在教材中增设了选做内容。由于环境科学的实验分析方法是随着其他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每年都对实验讲义内容进行更新,如《环境监测实验讲义》在保留经典的实验项目外,近几年随着仪器设备的更新,逐步增加了多功能水质参数仪的应用(pH、DO、水温等水质参数的现场测定)、废气中苯系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降水中F-、Cl-、NO2-、NO3-、PO43-、SO42-的连续测定(离子色谱法)、植物样品中铜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废水中总氮、NH3-N、NO2-N、NO3-N的测定(流动注射仪法)等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够了解与掌握到最新的实验技术,为今后读研与进入社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4 实验教学开放模式

学生实验室每周开放七天,每天开放15个小时,仪器室随时预约开放。

1.5 实验成绩综合考核

目前的成绩评定大多仍停留在掌握知识程度的评价,仍以最终的实验报告作为评定学生实验成绩的主要依据,我们建立以实验习惯、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实验考试综合评定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方法,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2 实习体系的探讨

环境学科的知识结构既有复杂性又有层次性,因而环境科学专业实习教学体系的设置也应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安排。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实习安排包括二年级开始的环境认识实习、三年级开始的生产实习、四年级毕业论文。

2.1 环境认识学习

由于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前两年的基础课学习中对环境科学专业的研究方向、研究范围、涉及学科、技术方法等了解较少,直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感性认识少,接受专业知识的难度较大。为此,认识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环境的基本组成和国内外环境状况,加深认识和理解我国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原因和程度,增强学生为改善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环境科学专业知识,为即将开始的环境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一年级期间,邀请校外有经验的专家和系内不同方向的教授作专题报告,并与学生互动,使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更加深入,对今后从事的工作有了了解,对专业课的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多年的经验表明这是认识环境实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专业教育的重要一课。

伴随课程的认识环境实习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环境工程学》的学习中带领学生去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实地进行考察,让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理解环境工程。

学习了环境学概念、地学基础、环境生态学、环境土壤学之后进行一次大规模认识环境实习,一般安排在二年级结束。认识环境实习分为实习前的准备、野外实习和实习总结三个阶段[1],目前我系主要在湖南衡山和广东鼎湖山开展教学实习,在每个实习点,指导老师都要进行讲解,要求学生做到“多看、多听、多记、多问、多思”。

2.2 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级结束后,由于学生已接受了一年的专业课教育,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和部分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到与环境科学有关的管理机构、科研单位及实际工程单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生产实习,了解这些机构的工作情况,体会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现场考察、实际操作等环节,了解生态学研究方法,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的技术手段和要求、技巧等,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拓宽专业知识面,增强感性认识。

实习结束后,学生要撰写实习报告,通过对实习的总结,提高学生组织材料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对实习报告十分重视,他们在参加实习的同时,还通过网络、图书馆和阅览室查阅、检索大量的相关资料和图片,通过系统总结,撰写了文字通顺、主题突出、表格规范、参考文献齐全、图文并茂的实习总结报告,通过实习不仅使学生在理论知识上得到升华,还提高了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计算机技能。

2.3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围绕论文选题或专题设计项目,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来完成毕业设计与论文。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提高本科生的科学研究素质至关重要。我校毕业论文实行导师制,导师一般由本专业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老师担任,毕业论文的研究时间为第四学年的全年。

我校毕业论文有开题报告表和毕业论文(设计)过程检查情况记录表,学生必须认真填写开题报告,并由教研室讨论通过,开题报告包括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以及时间安排。根据开题报告,学生记录每次与导师讨论的过程以及解决的问题,并附上导师的意见,学生与导师讨论的次数不得少于4次。学生按计划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后,导师要对论文进行初步审查,提出修改意见,再由学生认真进行修改完善后定稿,按照学校统一要求装订成册。按照教研室分组,由3-5名导师组成一个答辩委员会,对学生进行论文答辩。根据论文的质量、水平和答辩情况由导师写出评语,答辩委员会最后给定成绩,一般优秀论文的比例为15%。

3 研究性学习

在我院积极开展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推行导师制,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高水平、有责任心的教师参与到本科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化的指导工作,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实行导师制后,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直接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完成毕业论文,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学科的发展,近几年,环境科学本科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的科研课题有634项。

其次设定实验室开放基金,建设本科生科研基金,培养本科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精神和能力。近三年来,相当多的本科毕业论文是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内容开展的,其中05、06屆本科毕业论文中已在核心刊物发表的有9篇。

环境科学系把很多国内外专家来院学术交流的活动面向本科生,逐步实现学术参与机会向本科学生层次推广,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和香港、韩国有关大学、山东大学等的本科交换生工作,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由于学院重视和同学的积极参与,近几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研究性学习”等科研活动十分活跃,学生申请并获得学校教务处立项的科研项目从2003、2004年7项,2005年10项,2006年增加到38项和2007年的21项。此外,在2006年学院组织的2004级本科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大气科学专业有15个课题组提交了15篇论文,评出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获得学院的表彰奖励;2007年学院也有15个研究小组开展了15项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2007年第九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2005级环境科学专业陈佳欣等《新型臭氧杀菌机的制作及其应用扩展》获得科技发明制作类三等奖。。

4 结论

由于环境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学科,环境学科的知识结构既有复杂性又有层次性,因此,从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来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通过对课程实验体系的改革与设想、生产实习体系、研究性学习等方面探讨环境科学类实践性教学方法,旨在构建起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真正为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搭建广阔的平台,满足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明泉,曾正中,陶燕,管清玉.环境科学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与方法研究.高等理科教育[J].2003(5):28-31.

[2] 孙爱民.深化高校实脸教学教学改革的实戏与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

[3] 郭兴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探索.潍坊学院学报,2005,5(4):153-154

[4] 张可刚.环境科学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中国电力教育,2008:95-96.

上一篇:专业术语下一篇:专业泛读课